教学课例

时间:2019-05-14 01:4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课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课例》。

第一篇:教学课例

找准切入点 长文也轻松 ——河大版《社戏》教学实录

隆尧职教中心 王春华

一.教材分析

《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本文最后一段对豆对戏的赞美,似乎与文章前面的内容矛盾,因此,对文章的最后一段的正确理解是教学的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思路】

《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长文,包含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从字词到文学常识,从情节到主题,从景物描写到人物刻画,从语言品味到写法揣摩,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许多可以大讲特讲的东西。如果要面面俱到,恐怕不是两三节课可以解决的。但这些因素是否作为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就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取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对教材恰当取舍,突出重点,避免遍地开花,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设计《社戏》的教学时,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地割爱,从内容入手,紧紧抓住“乐土”二字,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小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赏心悦目的“景色美”,趣味横生的“童趣美”,感人至深的“人性美”,并由此启发学生仔细揣摩品味课文语言锤炼的精确,修辞运用的贴切,景物描写的细腻。整节课,都围绕这些中心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内容简洁明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教学目的达到了。

选择好了教学内容,还要注意选准问题的切入点。我在设计《社戏》的切入点时,从文题入手,由看社戏时并不好看,而小说结尾却说“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引出矛盾,引起学生进入思考状态。课堂教学也由此渐进状态。【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认真自学,精心预习。(学生通过前一段时间的训练,已经基本掌握预习一篇课文的要领:

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3在文中标出美词、美句、美段及你认为有价值的句子,并注明理由。

4、尽可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5、试着用一到二句话概括文章内容)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罗大佑的《童年》)

师:大家听过这首歌吧?它勾起了我们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童年是人生中最值得品味的一杯美酒,长大了每每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追随儿时的鲁迅,回到浙江绍兴,回到平桥村,去他的童年看一看那令他魂牵梦萦的社戏吧!(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师:我们在课前布置的三道预习题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我们看第二道题:故事情节是围绕什么展开的?(课文的线索是什么)生:围绕社戏展开的。

师:大家是怎么知道的?或者是通过课文的什么了解的? 生:看题目。师:很好,拿到一篇课文,首先要关注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揭示了文章的线索主旨。大家能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生1:《羚羊木雕》。生2:《散步》。

生3:《金黄的大斗笠》《爸爸的花儿落了》《紫藤萝瀑布》。(大家意犹未尽)师:哇,回答出了这么多,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希望继续坚持!

本文的线索是社戏,那么根据课文中人物的活动在社戏前可加什么动词? 生4:“看”。

师:既然是戏,为何不是听戏?咱们不是经常这听那些戏迷们说:走,听戏去!生5:戏迷懂行,看戏是为了听戏,而小孩子是图热闹所以用“看”。

师:非常好!俗话说的好:内行听门道,外行看热闹。(此时老师顺势让学生理清思路)那么课文围绕看戏写了几部分?

生6:三部分: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

师:好,咱们再看那夜的戏热闹吗,好看吗?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地方写出“我”的感受的?(同学们纷纷举手)

生7: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师:大家同意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同意。

(三)质疑探究 齐读最后一段(两遍)

思考:那戏真的好看吗?那豆真的好吃吗?结合课本回答。(师巡回教室,提示学生作圈点批注。)师:戏怎么样呢? 同学异口同声:不好看。师:戏不好看,豆也很—— 同学异口同声:一般般。师:那么,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呢?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生1:课文第18节,“那铁老生却又不翻筋斗,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可见戏并不好看。

生2:课文第19节,“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作者想看的没演可见戏并不好看。

生3:课文第21节,“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唱。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作者最讨厌的演了可见戏不好看。

师:刚刚同学们的回答其实都是从正面直接写戏的不好看,那课文有没有从侧面写戏的不好看呢?同学们可以找找看观众看戏的反应。

生1:课文第21节,“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

师:回答得很好,文中写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都是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这样的写作方法,如果我们能好好体会,争取在自己的写作中间有效运用,那么同学们的写作水平一定能上一个台阶。

师:戏并不好看,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迅哥就忘不了那夜的戏和豆呢?“我”究竟难忘的到底是什么呢?

生:人

师:那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让“我”难忘?请大家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每一小组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生1:课文第7节,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双喜能看出大人的忧虑,并及时打包票,让大人放心,可见双喜是非常地善解人意。

生2:课文第26节,“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说明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生3:课文第26节,“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阿发居然带着小伙伴们偷自家豆,可见阿发很无私,慷慨大方。

生4:课文第33节,“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这里可见双喜很聪明,机灵。

师:双喜在这里的言语给人感觉好像偷人家豆子还是给人家面子。大家好像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小伙伴的身上,还有别人吗?

生1:还有六一公公,他的豆子明明被别人偷了,但他似乎不真正生气,只要别人表扬两句,他就非常高兴了。我觉得他是一个淳朴,善良的人。

生2:课文第39节,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可见六一公公非常热情好客。

生3:我认为还有八公公,伙伴们不仅用了他的船,还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八公公是个细心的人,他肯定发现了,但他并没有找小伙伴们“算账”。可见八公公是个善良的人。

师:从大家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概括一下文中的几个人物,大家可以和我一起总结,(学生和老师一起说)双喜: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是孩子们的领袖。

阿发::憨厚、无私,慷慨大方。

六一公公:是一位善良、淳朴,热情好客的老人。

八公公:善良。

师:所以“我”难忘的是平桥村的人美。(板书:人美)大家回过头再来看一下文中对这些人物的描写用了哪些方法?

生: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师:那“我”难忘的除了人,还有没有其它呢?

生(众):景色。

(四)品读赏析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中的写景句,找出你比较喜欢的写景句并说明喜欢理由。

(朗读,思考)

生:课文第11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是从嗅觉进行景物描写。生: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是从触觉进行景物描写。

生: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是从视觉进行景物描写。

师:11小节是这篇课文最典型的景物描写,它的一大特点就是抓住人的感官进行景物描写(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等)

希望大家记住这一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在我们的写作中能运用自如。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11小节一起感受“我”所难忘的平桥村的美景。(板书:景美)

师:“我”所难忘的除了人美,景美,其实还有和平桥村的伙伴们所结下的深情厚意。

(板书:情美)

(五)总结点评。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虽然大家有些意犹未尽,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让我们课后再细细体会。现在我们结合板书一起来巩固一下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师随生说:“我”醉翁之意不在戏,而是在平桥村的淳朴村民以及和小伙伴们所结下的友谊,在意的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看戏的感觉,难忘的是看戏前后那种自由自在的氛围,怀念的美丽的江南美景。

好,大家说得很好。

(六)布置练笔

师:课下找出“归航偷豆”的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标出来朗读记诵并尝试运用这种方法描写一段景物。

(七)板书设计

社戏

看戏: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 乐土:人美:语言 动作 神态

景美:视觉 嗅觉 触觉

情美:亲情 友情 乡情

四,教学反思

《社戏》的体裁是小说,我放弃了小说教学的传统模式,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找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不能明明白白说出学生在《社戏》中到底学会了什么。

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注意了几个方面:一是做好教材的取与舍和找准切入点,只有对教材恰当取舍,突出重点,避免遍地开花,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选择好了教学内容,还要注意选准问题的切入点。切入点要鲜明醒目,击中“要害”,让学生有“想头。二是要还课堂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赏析品读。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都能动起来,都能够诵读,都能够说点什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及时抓住教学的有利时机,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显示了较高的思维、探究潜力。这给了我们 深刻的启示:学习文本,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在对文本的浸润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能运用。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品读文本,在学习文本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感,真正体现二期课改中的“三维”教育的精神,确实是语文新课程教学值得好好探究的问题。

第二篇:教学课例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体与不发声体的差异,能总结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对比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能概括出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声现象,通过听觉感知,得到美的感受,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热爱科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

教学方法:启发、观察、实验、探究、讨论等方法相结合

器具材料: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烧杯、水、钢锯条、鼓、真空玻璃罩、闹铃、抽气机、胸麦、土电话、收音机。

一、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一:几种声音(1)轻松的口哨声(2)机器的马达声(3)切割机的工作声(4)锤子的敲击声

2、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个问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讲授新课

1、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相互讨论,得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学生活动一:利用手边的器材发声,并认真观察现象。(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2)音叉的振动没有立即停止,因此声音也不会立即停止。学生活动二:敲击音叉一下。(让学生自己感受声音是否立即停止)(3)振动停止,声音的发生便停止。

学生活动三:用力敲击音叉一下。让音叉的声音快速停止。(根据生活经验解决简单的问题)

2、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多媒体播放二:声音的片段

(1)雷声————地面上的人能听见(小视频)初步思考声音的传播条件(2)静静的垂钓者。(图片)(3)隔墙有耳。(图片)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传入我们耳朵的呢? 演示活动:真空杯中放入正在发声的手机。(1、不盖盖子

2、盖上盖子)

学生活动:认真听听声音有何变化,思考:声音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师生共同分析,不盖盖子时,声音听起来很清晰,盖上盖子时,声音明显变小,甚至几乎听不见。

得出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3、声音的传播方式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利用课本表格总结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的大小关系。

(学生自读课本“常温下声音在常见物质里的传播速度”表格)

5、回声

多媒体播放三:回声小视频。

(学生“自读课本”了解回声知识)通过看视频,知道回声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

课后练习1、2、3、4、5

四、作业 课后练习6

五、板书

振动————发声(声音)————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波的形式

声音~~~~~~~~~~~~~~~~~~人耳

传播(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

六、设计仓促,对教学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解决不彻底。

第三篇:体育教学课例

《跳绳》教学课例

小学二年级体育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二年学生。他们的天性是喜欢玩、好奇心强、争抢好胜模仿力强、喜欢表现,但好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一部分还存在任性、娇气等不良的心理倾向。他们也渐渐产生竞争意识,因为已经能够判断自己的能力大小,所以在发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好或者差时,相应地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当别人不如自己时,内心暗暗感到自豪得意。为此,针对他们喜欢游戏、喜欢展示的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我选择以跳绳游戏为活动主形式,以绳激趣,营造浓厚个人竞争和团体竞争氛围。

由此,在设计理念上,我认真渗透素质教育思想,积极创新体育教学形式,以学生的心理趋向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贯彻落实“快乐体验”的课题思想,突出一个“新”字,体现一个“改”字,做到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跳绳》动作与方法的编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将自己的跳法大胆的向其他同学展示与交流,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

第一次教学理念与研讨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快乐锻炼。

2、发展协调、灵敏的素质,促进智力开发。

3、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 点:通过各种跳绳游戏的体验活动掌握一定的技能。

难 点:在练习中,能够掌握跳绳活动方法,做到自主学练和合作锻炼。

场地器材:一块篮球场地、学生每人一条跳绳、录音机一台。确定调整策略

1、教学方法的调整:教学方法多样化,以游戏贯穿课堂。第二次教学方法与研讨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快乐锻炼,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2、知识与技能:发展协调、灵敏的素质,促进智力开发。

3、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 点:通过各种跳绳游戏的体验活动掌握一定的技能。

难 点:在练习中,能够掌握跳绳活动方法,做到自主学练和合作锻炼。

跳绳

(第一次教案设计)

(一)情景导入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趣的游戏情景最能吸引他们进入课堂角色。整节课,我将以“跳绳王国”为主情景,去激趣。一入课就在情景中带领学生去旅游参观,学生的活动热情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和调动出来。

(二)旅游第一站

通过创设“王国门岗”,指导学生两人一组,用脚玩“石头剪子布”游戏进行热身活动。

(三)旅游第二站

我设计踩蛇尾活动,通过“甩、踩”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开展热身活动,发展学生的迅速反应、灵敏运动能力。

(四)旅游第三站

教师通过“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到了小动物园,瞧!里面有很多的小动物,还有尾巴呢,我们来比赛一下,谁抓到的尾巴最多?”的谈话引导,指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体活动,要求学生通过两人一组,一人把绳子绑在腰间,露出两端“尾巴”,想方设法保护好“尾巴”;另一人使劲去抓它;并轮流活动。教师边指导,要求注意动作规范和安全,边参与学生活动。活动中,学生兴致盎然,奔跑、躲闪,循环反复,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达到了一定的锻炼强度。

(五)旅游第四站 本站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整合学科间的知识,以体育小组合作活动形式,促其思,启其智,炼其身。首先,让各小组在讨论用绳拼图创编的基础上,先进行展示和交流。然后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拼图,组成新小组进行有序跑跳练习、展示,让全体学生沉浸在愉快地学、练氛围中,享受体育活动的快乐,陶冶身心。

(六)旅游结束

播放歌曲《小白船》组织放松活动,恢复学生生理和心理状态,进行课堂小结,评价,颁奖,渗透德育美育教育。

总之,本节课我将力求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想理念,充分利用“自主学练、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等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及时鼓励表扬,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反思

我进行的是二年级的单编跳绳教学,跳绳是发展跳跃能力的传统性运动项目。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我首先要突破的难点。为此我在开始部分和准备部分中设计了一些训练游戏。如:报数比快、我是木偶兵、正反话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力。教师又在训练中赋予适时的点评、鼓励,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在学习中不但自身的优势、进步得到了展示,而且树立了坚韧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跳绳

(第二次教案设计)

(一)情景导入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趣的游戏情景最能吸引他们进入课堂角色。整节课,我将以“跳绳王国”为主情景,去激趣。一入课就在情景中带领学生去旅游参观,学生的活动热情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和调动出来。

(二)旅游第一站------“过关”

通过创设“王国门岗”,指导学生两人一组,用脚玩“石头剪子布”游戏进行热身活动。

(三)旅游第二站------“踩蛇尾”

我设计踩蛇尾活动,通过“甩、踩”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开展热身活动,发展学生的迅速反应、灵敏运动能力。

(四)旅游第三站------“抓尾巴”

教师通过“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到了小动物园,瞧!里面有很多的小动物,还有尾巴呢,我们来比赛一下,谁抓到的尾巴最多?”的谈话引导,指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体活动,要求学生通过两人一组,一人把绳子绑在腰间,露出两端“尾巴”,想方设法保护好“尾巴”;另一人使劲去抓它;并轮流活动。教师边指导,要求注意动作规范和安全,边参与学生活动。活动中,学生兴致盎然,奔跑、躲闪,循环反复,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达到了一定的锻炼强度。

(五)旅游第四站------“拼图” 本站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整合学科间的知识,以体育小组合作活动形式,促其思,启其智,炼其身。首先,让各小组在讨论用绳拼图创编的基础上,先进行展示和交流。然后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拼图,组成新小组进行有序跑跳练习、展示,让全体学生沉浸在愉快地学、练氛围中,享受体育活动的快乐,陶冶身心。

(六)旅游结束------放松总结

播放歌曲《小白船》组织放松活动,恢复学生生理和心理状态,进行课堂小结,评价,颁奖,渗透德育美育教育。

总之,本节课我将力求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想理念,充分利用“自主学练、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等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及时鼓励表扬,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教学效果。课后反思

跳绳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体育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具有较大的锻炼价值。跳绳可以促进生长发育,跳绳可以使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作为一名小学的体育教师的我,着眼学生,从学校实际出发,略谈“跳绳”。

小学生的天性是喜欢玩、好奇心强、争抢好胜的。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以学生为主体使主体自身发挥自我教学的作用。

我在教学《跳绳》一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设疑法、演示法、练习法、激励法、分组比赛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在教法上我改用激趣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激发学生模仿小兔、袋鼠等动物跳,然后,布置小动物学跳绳,比一比谁学得快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练习。练习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花样跳绳,一方面,让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的同学。每当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有时作出惊呀的表情,有时有意输给学生,在我的激发和鼓励下,学生对跳绳充满了兴趣,不仅体育课上跳,回家跳,课间十分钟也在跳,学生只要一见到我,就拿着跳绳跑到我跟前,让我数数,面对学生的进步,我深感成功的快乐。

体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在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总之,学生能够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多种跳绳方法:单脚跳、双脚跳、正跳、反跳等十几种方法,了解了跳绳的基本动作要领与锻炼身体各部位的关系:培养了学生身体的协调性。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目的。使学生获得了成功感与自信心。

第四篇:识字教学课例

课例展示: 《丑小鸭》教案

富江县学校 陈海玲 教学内容:《丑小鸭》第一课时识字课 教学目标 :

认知目标:会认14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联系词句理解字义。会写4个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使儿童初步懂得要从小善待他人,互相尊重,正确认识自己。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丑小鸭图片、天鹅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情境激趣: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童话故事吗?在童话故事里你认识了哪些朋友?(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可爱的小红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童话中的朋友。看看这是谁?(出示丑小鸭的图片、天鹅图片)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鸭子?对,他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丑小鸭。一只什么样的天鹅?对,就是这只丑小鸭最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快快把书翻到28课《丑小鸭》,让我们一起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文、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请身边的小老师帮忙。(读完请坐好)

2、你能快速画出文中的生字及连带的词语,大声读两遍。不认识的找拼音来帮忙。

3、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想不想当小老师考考你的同桌?(同桌轮流当小老师考考生字、词语,说说你是怎样识记的)。不会的请你负责教会他。

三、总结方法、归类识记:

师:小老师教得可真认真,相信课文中的生字一定都认识了。老师马上考考你,有信心吗?

1、出示文中词语:暖烘烘、裂开、篱笆、讥笑、芦苇 剩下、孤单、卧在、冻僵、幸亏 欺负、讨厌(带拼音)自己读一读,一会读给大家听。谁来领读?哪组同学想开火车读?(教师及时正音)齐读。

2、老师把生字宝宝请到黑板上你还认识他吗?贴一个读一个。让我们齐读一遍。拼音宝宝着急了,谁来帮帮忙,把它贴在正确的生字上?(七名同学贴字音)大家拼读一遍,看对吗?谁知道在读的时候应注意什么?让我们正确地读一遍。

3、大家再认认真真地看看拼音宝宝,瞧,它们都藏起来了。没有拼音宝宝的生字你还认识它吗?(男生读,女生读。)

4、这么多生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学生交流识记字方法。教师及时归类,可引导使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字谜:厂里一条狗——厌 贝壳上面长鱼头——负 共有一把火——烘)

5、认识了生字,让我们来组词吧?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句话。(随机进行扩词、说句子的训练.如:欺负、讨厌等)。

6、认字、组词难不倒大家,老师把词语单独拿出来考考大家。(出示词语卡片)藏在句子中,你还认识它吗?(出示句子)谁来读?(较长的齐读)

7、拔萝卜游戏:老师快速说生字,找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就可以把萝卜拔走。

8、字词大家都掌握了,相信课文一定读得很棒。谁想展示一下?其他同学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重点观察、指导书写:

师:字词掌握得好,课文读得棒,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把字写得很漂亮。

1、出示“欺负、讨厌”读一读,想一想,怎样把这两个词写好?

2、学生说,教师写。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厌”是厂字旁里是“犬”,不能少写一点,注意写好“竖撇”。3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评议。指出优缺点。

5、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再认真写。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28、丑小鸭

烘 卧 剩 裂 孤 欺 负 笆 讥 苇 僵 亏 讨 厌

第五篇:如何撰写教学课例

如何撰写教学课例

关于教学课例,有着不少近似的提法,如教例;也存在着不少不同的认识,如有人将教学课例等同于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对于这些提法和认识,至少需要形成下列基本判断:如果教例是教学课例的简称,两者是可以通用的,但如果将教例看作是德育上的案例或例证的话,两者则不宜混用;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虽然也是研究的一种方式,但如果仅限于实录,没有相应的反思行为,也就不能充分反映该教学所具有的典型性,缺乏“例证”的价值,降低了研究本身的功用,因此称之为教学课例也不恰当。

教学课例与教学案例也是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两者的区别在于案例自始至终是围绕特定的问题展开的,是以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讨论为线索的,而课例展现的是某节课或某些课的教学实际场景,虽然其中也包含着问题,但问问题指向的,并且实际情景的叙述、师生对话的描述等常是列举式的,没有像案例那样经过细致加工。两者在文体的结构上也有着一定的区别,案例的表达形式一般表现为“背景+问题+问题解决+反思讨论”,课例的表达形式一般表现为“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从设计到反思,是教师研究运行的基本过程,涉及到教师研究的基本环节,在实际操作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变式。下面的变式只是其中几种。

一、教学设计总体思路+教学情景细致描述+专题教学反思。

这种形式在介绍教学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详尽场景加以叙述,再现课堂教学全过程,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且就教学中发现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门思考和讨论。例1:

【教学设计】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能够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 问题,具备捕捉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教师怎样以开放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捕捉到需要的信息,以推进课堂实现教学目标呢?《与时间赛跑》的教学就是力图做到这一点的。

【教学情境】

师:今天老师想给大家推荐一篇散文——《与时间赛跑》。这是台湾著名的作家林清玄写的。有人说.他的散文总是发出淡淡的清香,像一杯茶。现在,一杯散发着清香的茶就放在大家面前,让我们用心去读课文,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去品味其中的味道。(学生静静地读书。)师:你品出了什么味道?还可以说说你是从哪些事情、哪些语句中品味出来的。

生:林清玄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师:你能很快地读出最精髓的东西,我真佩服你。

生:我知道了时间一去不复返。

生:我读的时候,心情总在变化。有时难受,有时开心。

师:你说你的心情产生了变化?看来,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品味的。其他同学能不能像她一样,用心地品读,看看能不能成为林清玄的知音,心情跟着发生变化。(学生又一次静静地读书。)【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从关注生命的高度,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预设时用了板块式的弹性方案。第一块:你品出了什么?主要引导学生关注并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第二块:你还有不明白的?主要指导重、难点句段的学习;第三块:你有什么收获?主要侧重于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并将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需求,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允许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的发生。而在实际的课堂中,因为依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对文本进行重组、整合,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整个教学进程可能不算完美,但生机勃勃、鲜活多彩。特别在“捕捉教学信息”方面,颇有收获。如学习伊始,老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用心去读课文,交流自己品味的种种滋味。学生有的说明白了要珍惜时间的道理,有的说知道了人可以跑赢时间,有的说心里有时难受有时高兴……这些生成信息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学生的种种生成因素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如果引导学生逐个品味的话,势必影响这节课预期的深度和广 度。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因为预设时第一块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并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时,当然就捕捉到了一个学生讲的关于“心情”这一信息,以“用心地品读,看看能不能成为林清玄的知音,心情跟着发生变化”这一问题来推进教学,让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去探究。由于选准了活动的切入点,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之中,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语言,令人动容。一般来说,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精心预设”看作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一定会水到渠成地自然生成一些有用的资源……(浙江东阳外国语小学包莉莎撰写)上述课例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详尽地介绍教学目标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内容的组织等,而是分析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思考了这种理念转变为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师摆脱重复机械的教学行为,为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提供了方向。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情景,案例做了详细的介绍,让没有到现场听课的读者也能有真切的感受,明了课堂上发生了什么,教师是如何处理课堂上的一系列事件的。所有这些描述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活动提供了素材和保障。由于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仅仅是从教学出发点的角度谈了一些整体性、概括性的想法,没有细致分析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在教学反思中,教师一方面对教学设计环节作总体说明,另一方面将具体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进程的差距作为反思对象,分析自己在课堂上是如何捕捉利用随机出现的信息促成课堂的动态生成的。这种反思是以具体问题作为切入口的,可以称得上是“小题大做”,但也正是这种“小题大做”,彰显了反思的质量,提高了反思水平,使反思带有更强的“研究”意味。

二、教学设计说明+提炼后的教学场景+总体教学反思。

这种形式首先对教学设计作简要说明,然后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实际素材进行加工,呈现出教学的总体进程,最后再对教学作总体性的反思。

例2:

【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第四册中有一内容《找规律》。按相关教学要求,这项内容的教学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例如:在生活中,家庭和一些公共场所如商场、宾馆的室内装修的画面,装饰的瓷砖都是有规律排列的,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然后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实录】 1.欣赏规律。

师:今年小明和小东家都在城里买了一套新房,都装修得很漂亮,星期天小明请小东到他家去玩,两人来到小明的房间(显示小明房间图)。

小明:我的房间布臵得漂亮吗?你能看出有什么规律吗? 小东:你的房间布臵得不错,你也到我家去看看吧!(墙面图。)小明:怎么看上去乱糟糟的?一点规律也没有呀!小东:这些图形的排列可是有一定的规律哦!同学们能找出它们的规律吗?(先独立思考1分钟,再小组合作讨论。)2.探索规律(合作交流)。

请同学们在ABCD中任选一个位臵来观察墙面上的图形,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观察结果,再推选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图)3.拓展规律。

师:小东的妈妈听说小东的同学来了,很热情,把小明请到客厅并拿出许多水果来招待小客人。同学们想一想他妈妈第四行会怎么放?为什么?第五行会怎么放呢?为什么?(下图)4.创造规律。

(1)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下面我们就用白纸和各种贴片画,自己设计一块有循环规律的漂亮的小手帕.好吗?待会儿老师还要挑选几幅,在展示台上展示同学的美妙作品哦!(2)师:请×、×、×同学上来展示讲解自己的作品!(效果:学生创作出了许多美丽、富有多种规律的手帕。)(3)师:请同学们相互欣赏对方的作品。【教学反思】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是一天、两天能形成的,而是通过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在这节课中,第一步是情境导入,通过展示墙壁,学生被这些生动的图形所吸引,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快就得到提高。

第二步是让学生讨论这个墙壁上的图案的规律。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表现出主动说的强烈要求,改变了长期以来教学的被动状况,凸现了主体意识。对于同学提出的观点他们敢于反驳、敢于纠正。在交流互动中,学生所表达的语言不断地被纠正、完善。一开始学生说:“圆形从第一个到了第四个,菱形从第二个到了第一个,三角形从第三个到了第二个,五角形从第四个到了第三个。”因为意思表达不清晰,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这时又有学生说:“把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后一个。…‘其他图形向前走了一个。…‘其他图形的顺序是不变的”……通过学生相互补充和说明,描述规律的语言最后得到了精炼。在这样的辨析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加强,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用自己探索得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体会到数学的多样性和有序性。

第三步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设计规律。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学生根据学过的和发现的生活中的规律,加上自己的想象摆出了一个个美丽的图案。通过互相欣赏手帕,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既对新知识进行了运用,也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加强了自信心。(浙江东阳外国语小学葛杭美撰写)上述课例的教学设计仍然没有涉及具体内容,只是概略地说明了这节课教学的总体要求。介绍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意图。它没有像第一个案例那样分析教学应该秉承的理念,而是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具体的内容和要求上。作者对教学实际场景作了提炼和加工,把教学实际中积累的素材经过分析后,分解为三个不同的教学步骤,并用这些步骤来统辖相关的一系列具体内容,使教学摆脱了零散的甚至是杂乱的信息场景,呈现出一定的脉络和线索。作者的反思也是依据教学的诸环节进行的,思考的是每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行为以及教师所作出的相应的指导,是通过教学进程的重新梳理来探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问题的。

三、教学设计+教学片断+教学反思。这种形式与前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在教学实录中撷取一些代表性的片断,在呈现这些片断的基础上,着重对其中蕴含的问题进行反思。它既不同于第一种形式原汁原味地再现教学整个过程和场景,也不同于第二种形式将实录素材作剔弊理纷的处理,而是择其要者展开分析。

例3:

【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关于平均数的探究性课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到可以从多方面获得一些数学信息;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片断一】

出示信息:学校组织男、女两队参加数学竞赛,成绩如下表:

师:看了上述两张表。你想说点什么?(引发学生同文本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研究学生观察后能生成什么。)生1:数学竞赛成绩很好。此表中金孝南分数最高,金瑞梁和蒋翔分数最低,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98-88=10分。

生2:男生竞赛成绩比女生好。男生总分是98+90+88=276,女生总分是89+93+88=270。

师:噢,你发现了可以用总分来体现两队的水平。

生3:我还有另外一种算总分的方法”…〃

生4:我的方法是计算他们的平均分,男生平均分是(98+90+88)÷3=92,女生平均分是(89+93+88)÷3=90。

师:你发现了可以用平均分来体现两队的平均水平。

生5:我发现女生的总分和平均分都是整数。

生6:男生比女生聪明,女生比男生笨。

生7:这次数学竞赛的题目太难了。

生8:我发现一对一比较就可以判断男生成绩比女生好。

生9:表格里的人数只有三对三,无法判断全班男生成绩好还是女生成绩好。

生10:我发现男生的平均成绩在88分-98分之间,女生的平均成绩在88分-93分之间…… 师:数感很好,值得表扬。

师:从刚才提出的反馈信息中,找出存在问题的信息,并总结出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生小组归纳:

1.总分→总数可以用来衡量平均水平吗? 2.平均分→如何求平均数?平均数可以用来衡量平均水平吗? 【教学片断2】

【教学反思】

探究学习的过程可以以互动为基础,探究过程和结果中的反映就是生成。我们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去组合信息,去发现和创造出相关的数学知识,而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应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生成。在本节课中,课堂互动实际上不是非常有效,生成信息也并非一帆风顺,教师牵引较多,无效生成的信息还是很多,而这些在本案例中都没有全部反映。对我来说,怎样系统地判断或提取即时生成的信息,对40分钟的课堂教学来说是一个较难把握的问题,值得我和同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积累、反思、总结和交流。(浙江东阳外国语小学杜勇彪撰写)上述课例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既不详尽地叙述教学的全过程,也不对教学复杂场景进行提炼,而是选择其中的一些片断进行展示,在汇总教学片断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就其中蕴含的问题分析自己的感受和启示。这种形式大大缩短了课例的篇幅,内容集中,反思的针对性也较强,能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上。

以上三种课例,都是将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几种不同的研究方式来透视课堂、探寻教学的。在这些课例中,有教学反思,有教学事件的描述,甚至有时会有像案例那样对特定问题的把握,是将多个不同研究方式的目光聚焦在某一节课上。教师在运用教学课例进行研究时,一要注意选择的课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确实给自己带来一些新的思考,能从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二要注意较为详尽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以上三个课例在这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要把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方案,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三要注意运用录音、录像、委托他人现场记录 等多种不同手段全面收集课堂上的各种信息,只有充分地占有这些信息,才能为自己的提炼概括、选择教学片断等打下基础;四要注意对照教学设计意图反思课堂上的实际行为,分析教学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的差距,把课堂上存在的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作为深入思考的对象

再谈“课例”的撰写

谈到如何撰写课例,首先要明白“课例”是什么?简而言之,课例就是以一节课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解剖分析,从教学规律上得出一些有教者个性色彩的结论;具体而言,就是写给教师同行看的自己是如何上这节课的,它是以教学设计者为叙述者,把自己上这节课的背景、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平实的加以描绘和反思,让观者一起体验教者的成功和和不足,达到产生借鉴和启发的作用。

课例的性质为叙事研究,关键词是“叙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学故事。其特点为典型性、研究性和启发性。它在于对教者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深度挖掘,有教者的思考、有教者的情感、有学生的互动、甚至有听者的反馈或争论。它给观者一种真实的“现场感”,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像电影剧本是写给自己的教学设计,最多能让同科教师模仿或是借鉴;而课例则像电影作品,是写给所有学科的教师看的一个接近真实的“过程”或“故事”。

课例的形式比较多样,多为教师课后一种强烈的冲动的记录和反思,所以比较灵活多样,行文比较活泼生动,不像教案或论文是板起面孔说教。它的内容能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智慧和职业道德,同时会让教师在撰写过程中不断追问自己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际操作存在的“距离”的原因,寻求多解和理论支撑,从而达到全面的提升。因而,课例的撰写现在被广泛的运用于新课改的教师培训之中,其意义十分重大。

课例的撰写虽然可以充分体现教者的所思所想,但文章还是有些基本的架构可以追寻。如 首先,必须告诉读者你这节课的课题、国家课程标准、选用的教材、重难点内容,其中包括教材的分析和重难点如何突破的简要介绍,以及你的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撑,还可以告诉读者你上这节课的由来和思考等,不一而同。

其次,教学过程可以是全程的也可以是结果片段的组合,其主线是自己的思考和学生对你教学设计的“突破”,不能是简单的教学过程介绍,也不用全程实录。它需要一些师生之间发生的“事件”作为支撑,必须是真实的场景。

再次,行文中在教者兴奋或是苦恼的环节中,需要一些议论或是简要的理论分析,反映出教者的即时性反思结果,最后可以是一个概括性的反思也可以是旁观者的一些有价值的评课或是学生的反馈意见。

课例撰写的过程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必须是真实的有感而发,即使是事后回忆也要尽量向真实的“课堂场景”靠拢,不能自己编撰细节。真实才能感人、真实才能反思深刻、真实才能让人思考和借鉴。

2、必须有些细节的描述,师生的对话片段尽量少用形容词,多用白描方式,让“对话”贴近真实少些教师的主观色彩。

3、要敢于面对教学设计的不同声音,勇于解剖自己的教学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4、不要把教案+反思等同于课例,这种初级的产品仍是不是叙事研究,还是教案类的,对自己的提高不会有多大的好处。

5、课例的撰写在熟悉后形式可以随意些,但字数一般在4000字左右(发表要求),不要太长,“浓缩才是精华”!文后可以请些高手来帮自己点评。

目前教师们撰写有些困难的原因要么是平时的“有感而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事隔已久难以真实的“再现”;要么是对教育理论的学习较少,“拿来主义”时比较生硬;再有就是平时写的东西太少,下笔有些困难。其实,课例的撰写比论文来得“容易”,因为课例中90%的内容都是自己的东西,写出来对自己也非常有用,关键是有心为之、有感而发。建议:

①关注学生,平时备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这样才能经常“有感”; ②随手记录,平时要养成随手记录课堂“事件”的习惯,保留“线索”;

③保留材料,平时要习惯性的收集一些备课的素材、学生的作业、甚至检讨、违纪的证据等第一手“证据”;

④关注理论,选一本最新的理论书籍放在手边,碰到困惑经常翻翻、要写东西顺手找找,养成理论指导实践的习惯。最好能从“建构主义”、“多元智能论”等世界性的前沿理论研究,直接与世界接轨;

⑤懂得听课,平时听课多从理论上探讨,追问一些细节的理论背景,不要“悟空”,把课改的一些新理念新技术“抠细”。

⑥定期落实,要养成每学期写点东西的习惯、一个学年的时间段里要写一篇

下载教学课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课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诚信教学课例

    诚信教育——文言文中诚信教学课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诚信在当前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2、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的理解,从中挖掘出诚信......

    识字教学课例

    多元识字教学案例 上允镇中心完小 刘国莉 【背景】: 我在2016年6月13至14日聆听了澜沧县教育发展中心开展了网络研修与小学语文送教下乡培训整合成果展示课。这次展示课有低......

    爱国主义教学课例

    爱国主义教学课例——《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了解廉颇和蔺相如各自不同的性格,共同的爱国情操。二、教学重点 1.......

    什么是教学课例

    什么是教学课例 什么是教学课例?有的教师认为教学课例就是教学设计,有的人认为就是教学案例,有的人认为是教学随笔,再等等,其实不然。那究竟什么才是教学课例呢?一、几个基本概念......

    牛郎织女教学课例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文......

    教学课例《简单组合》

    教学课例《简单的组合》 【课题】:简单的组合 【教者】万宝小学 王凤莲 【指导教师】尚丽杰 【教材解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者112页......

    《卧薪尝胆》教学课例

    12、《卧薪尝胆》教学课例 郑村小学 施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刻苦自励,发愤图强,胜不骄败不馁,才能获得成功。 2.学习第四自然段,能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

    教学课例-《雷雨》

    《雷雨》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8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不同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