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1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杨耀梅 目前,农村小学阅读现状是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能力不强,阅读量不大,阅读时间少,不注重阅读的方式方法等。而阅读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其实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又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在长期阅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在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感受阅读的乐趣,使阅读成为自己一种主动的、快乐的行为习惯。其次,学生的藏书始终有限,同学之间可以分享。俗话说:“一人快乐,两人分享,那么就有了两份快乐。”我们要打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阅读习惯,生生之间相互借阅,班与班之间相互借阅,不过借阅的同时要在《借阅记录》上签字,这便于追踪图书的下落。“读一本好书就好像是与一个高尚的人在对话。”学生们在生生流动、班班流动的阅读氛围中阅读成长,他们既是与书在对话又是与同龄人在对话。一本本充满智慧的书籍在同一个班,同一个级流动传阅,流动的是书籍,传阅的是情谊,交流的是心灵的共鸣。最后为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提高阅读的质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如:我在班上经常开展“美文诵读”、朗读比赛、读书心得交流会、手抄报比赛、名人名言交流、演讲比赛、评选班级读书之星、推荐好书交流会等活动,学生在阅读中有了伙伴,在与伙伴的交流中分享阅读,让学生享受到读书的快乐感、成就感,享受到更多的阅读乐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来,从而爱上阅读。因此,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是激发与延续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
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的内容是千变万化、无法穷尽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方面学生们不能只停留在自己喜好的某一类书籍上,教师应该做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者,分享者,解惑者。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书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等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作为语文教师要因材施教,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作出不同的阅读指导和要求。如四年级学生必读《爱的教育》《少年周恩来》等书籍。五年级学生必读《城南旧事》《昆虫记》等书籍,六年级学生必读《红岩》《铁道游击队》《袁崇焕》(简明版)等革命书籍。“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终生阅读,知识在不断更新,观念在不断刷新,课堂因此而美丽,生活因此而芬芳。另一方面应教师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一是把握阅读要领,根据阅读的目的不同,选择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中让学生学会精读和评析,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二是为学生指导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学会设疑,释疑,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想问题;三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如在品读张籍的《静夜思》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四是学会使用图注与圈注,“不动笔墨不读书”。“图注”是根据文章描述或者说明的内容而制作的图画,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在阅读中,学生可看图领会文章内容,或边看课文边画图以加深理解,增强阅读中的形象感。“圈注”是指阅读时给字、词、句画上符号或者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文中点点划划、眉批边注,包括会看课文注解,边读边圈点勾画,边读边评注以及做读书笔记等。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还可根据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和内容运用一定的符号帮助阅读。如用“△”标记重要词语,用“——”标记精彩的描写语句,用“~~~~”标记精要的议论片段,用“……”标记名言警句等,批上心得体会,注出疑难问题。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加深和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培养起仔细阅读、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加强对文章的记忆。五是利用阅读,促进写作,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文情并茂和生活紧密联系,不仅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还凝聚着强烈、丰富的情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如在教学《游子吟》这首诗时,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慈母情刻骨铭心的体会与理解,慈母情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我们可趁机因势利导,要求学生联系生活或学习中父母的爱写成一篇小短文,这样学生也会有真情实感。
三、抓好学生课外阅读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是啊,因此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应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孩子能爱上课外阅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不仅仅是课堂阅读就能提高的。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外,还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针对农村孩子拥有课外书籍的数量极少这一现状我鼓励孩子们把自己拥有的课外书籍借给班上供大家阅读。这样一来,图书角不再单调,有《心灵鸡汤》,也有《智慧背囊》;有《故事大王》,课间或午休时,不少孩子捧着书静静地读呀读呀,时而会心微笑,时而若有所思。广泛的课外阅读能让孩子们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使学习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塑造学生的读书品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尽管是农村小学,也应是书声琅琅、歌声琅琅、笑声琅琅。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应从关注他们的阅读开始,让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们也去品味阅读的快乐,在博览群书中感受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吧!
第二篇:浅谈农村小学英语有效性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英语有效性教学
关键词:农村小学 英语教学 训练 反思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民族辉煌,寄于教育,教育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师教学专业水平,是我们教师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更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今天,已不允许我们靠时间的堆积来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必须向课堂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名在农村小学从事英语教学多年的教师,我结合目前我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实际,就如何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提出以下见解,与各位同仁共勉,若有不恰当之处,望各位指正。
一、我区英语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英语已全面进入我区小学课堂。我区对英语教学工作也十分重视,成立了英语教学科研组。科研组也坚持每学期组织全区英语教师开展自培研讨活动和外出培训学习,有力地促进了我区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和我区英语教学工作的发展。在我区英语教师们的努力下,有许多英语教学科研文章在教育刊物上发表,许多英语活动在部分学校开展起来了。学生对英语学习不再茫然和畏惧,而是觉得英语学习很快乐并主动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中。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区的英语教学起步较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处理好,才能真正实现我区英语教学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应试教育的思想在一些学校还没有彻底清除,任然将英语教学作为所谓负科,认为学多少算多少。有很多学校的英语教学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应试学科上。因此,挤占英语教学时间完成其它学科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因受环境制约,学校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学校大班级教学还很普遍、硬件设备的不足、学生生活英语接触匮乏等因素制约着农村学校英语教学。
二、提高认识,形成合力。
1、学校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认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对英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肯定英语考试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安排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担任英语教学工作,努力为英语教师争取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2、加强学校硬件和学习氛围建设。努力为英语教学提供多媒体教学环境。在校园内播放英文歌曲,办英文板报、英语书法展及开展英语活动等形式为学生爱好英语酝造氛围。
3、对学生进行思想认识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对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尝试用英语交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英语教师要有较强的责任感意识。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人杀人无数、作恶多端的罪犯死后被阎罗王判到了十八层地狱。他觉悟了,想在地狱的最底层静静地反思自己的人生历程。可地板下老是有咚咚的声音。一天他终于忍耐不住了,便贴着地板问:“下面难道有十九层地狱吗?”很快传来一个声音:“有”。嘿!原来还有人比我更该死的。便好奇地间:“你是谁呀?”“我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他惊讶了:“教师不称职比杀人犯更可恶吗?”“是的,你损害的是人的性命,而我扼杀的是人的灵魂。”这个故事蕴含着的道理一直深深地震憾着我,也一直有力地鞭策着我。它让我明白教师的责任是要塑造孩子的灵魂——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的责任重如山!
三、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任在教师。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是前提。首先,教师必须读懂教材,梳理编者意图,明确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作用及教学的重难点,挖掘教材隐性的和显性知识,找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其次,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教授不同内容,自然需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特征和需要进行分析,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尽量符合学生特征和他们的学习风格。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而言,英语是一门新奇而又陌生的学科,学生家长又都普遍不具有辅导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背景,教学内容不宜太多,难度不宜太大。教学活动多设计学生参与度较广的游戏表演等。再次。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到评价方式等都面临着多种选择。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来择优选项。如同样是对新语言点的呈现,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在教师的呈现手法上就会有不同要求:低龄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的展示,而高年级的学生或许对举例、用英语表达。所以,教师在选择时要避免盲目性或随意性。
2、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应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无论是课前的设计,资料查阅,还是课堂上的实施发挥,随机应变,还是课后的反思、小结,都是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一种展示和检验。教师应把每节课看作是自己专业发展的台阶,不能轻视或随便应付每节课。因此,教师应该认真对待教学的每个环节,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提炼思想,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教学相长,实现有效性教学。
1)认真对待课前的热身训练。热身训练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参与英语课堂教学发挥着巨大作用。它是我们英语教师应该重视的教学环节,切不可草草了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互动,为学生搭建英语交流的平台,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唱英文歌曲或认读学过的英语词句等。
2)词句训练要扎实,形式力求多样。在目前农村学校还不具备利用多媒体进行常规课教学的情况下,我通过上网收集图片和自制单词卡片和头饰等形式增强形式学习英语的趣味性。在英语单词、短语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地记住单词,我在听、说、读、写方面做了细致的工作。例如,我在教学“monkey”时,出示猴子的图片后,先让学生仔细听清老师的读音并模仿猴子的动作,找两位学生试读,发现学生发音错误时及时纠正,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用比较夸张的口型教学生分音节大声认读,连读,小组读,上台表演读等。我发现学生书写不规范时及时给予指正。在英语句子教学时,经过听读,跟读后,分工协作,让部分学生上台表演对话,我拓展提问,其余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困难时我给予一定的引导。
3、重视学生的教师作用。
在英语教育过程中,学生决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或跟着教师去认识需要认识的东西。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施教者,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各种语言练习或言语交际活动时,总是互为对手、互作校正,也互受影响。这是学生互为师生的作用,它既能减少学生在英语课上的心理压力,又能培养合作意识,发挥自主性。
4、教师要坚持写好教学反思。1.教学中反思。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练习活动量大,不可预料的情况会时时发生,需要教师随时做出反思。教师可通过教学中的语言交流、思维交流,甚至眼神、表情交流来不断获得对教学进展的各种反馈信息,对之进行反思,再进行及时的调控。比如发现学生在言语练习中遇到困难,如当词或句的发音没把握好时,就应及时回头重新示范或进行要领讲解,让学生重新认知,准备练习;当发现学生的结对活动或小组活动开展不起来,就要即刻反思是否活动要求没讲清楚,学生不得要领,还是学生缺乏表达其意念所必需的语料,从而用恰当方式予以解决。
2.教学后的反思
我认为教学后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不论是教学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教学设计问题还是成功经验都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资源,教师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必将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为调整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打下基础。就教学反思而言,我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去思考:
1)、教学目标是否符合班级实际。教材的教学目标并不一定就是本班级的课时教学目标,我们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必须考虑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知识储备,认知能力,生活经验等。教学目标应该是本班级学生努力可以达到的。教师可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教学目标。
2)、教学情景是否恰当。教学情景及教学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学情景是否能促进教学内容的习得,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准备好可能的引导策略。案例中教师就是缺乏对分的标准的预计,造成无法收场的局面。
3)、教学环节是否科学。学生在各个环节的表现和参与度如何,环节之间是否连贯等都关系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效果。
4)、课堂练习是否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是否针对重点知识进行设计。对于学生练习中暴露的问题,教学中有无更好的解决方法。
第三篇:农村小学语文分层教学有效性研究工作报告
开县教育科学“2013课改专项” 课题
“农村小学语文分层教学有效性研究”
工作报告
开县中和镇三合中心小学
一、课题来源
课题《农村小学语文分层教学有效性研究》系开县教育科学“2013课改专项” 课 题,2011年4月立项。课题编号为:。
二、研究实施与管理
(一)形成制度
将单周二确定为集体研讨时间,重点研究存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交流实验体会,通报当前课题研究动态,不断推进实验研究进程。
(二)规范操作
1、在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实施兼顾差异的课堂教学,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发现差异教学策略在语文学科的应用特点。
2、通过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差异教学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通过构建关注差异、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最终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交易。
(三)领导重视
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郭校长曾五次专门听取我们课题研究的汇报,邓校长安排解决课题研究经费难题。学校领导多次参与课题研究经验交流和研讨会,多次参加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并且提出指导性意见,对参与研究的实验老师给予激励与鼓舞。
三、研究计划完成情况
课题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计划的内容,并进行了创新、补充。根据学校及本地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小农村小学语文分层教学有效性行动研究及相关文本的开发研究。
四、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教师方面
(二)学生方面
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创造性,观察自然、体验生活、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的能力增强,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百余次获县级及以上奖。
(三)农村小学语文分层教学有效性的形式
1、我们倡导的“差异教学”既立足于学生差异,又不消极适应差异,而谋求创造种种条件,实现“和而不同”的教学局面,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差异教学”不仅要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更要面向全体学生。
2、差异教学继承了因材施教的思想,更着眼于继承之上的发展,对分层教学、个别化教学等既有所借鉴,也有所扬弃,更有自己的新理念、新做法,如我国广泛推广的“分层教学”在克服班集体教学一刀切模式、照顾差异的确起了积极作用,但分层教学尤其是校际、班际的分层客观上形成标签效应,有悖于“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而差异教学比分层教学涵盖更广,形成了方法策略体系,虽然其中也有分层分类的策略,但只是方法策略之一,且对分层策略有所改善,倡导动态分层、隐性分层,以减少标签效应。
(四)实施差异教学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
用只有真正爱学生,真正具有探索精神,才能时刻保持着教育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才能赋予实践理性的精神内涵,为此我们在培训过程中呼唤教师的真情、反思与创新。参与实验的教师必须认同:实践是每一位教师成长的基石,任何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实践的锤炼。在差异教学实验中,一线教师会积累大量有价值的一手材料,要及时整理及时反思,通过反思促进实验的灵性循环,同时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不断成长。
五、研究体会
无论是在教学前期的准备环节中,还是教学中的实施过程,还是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不能光任教师的主体来进行,而应该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心中有学生,课前孩子已经具备了哪些前概念?课中如何去帮助他们发展这些经验,课后他们到底了解到了哪些新知识,构建起了哪些新概念,从学生出发判断这堂课有没有效率,有没有达成教学目标,这需要我们一次次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认知状况,以学生为中心来加强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六、经费决算
因资料订阅、复印、打印、外出学习等都是学校统一支出,所以经费决算没有专门的决算清单,但学校充分保证了课题研究需要的经费。
第四篇: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心得体会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心得体会
[摘 要]提高农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农村学校和教师的不懈追求。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自觉行为,课堂发生着可喜的变化。然而,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也很普遍。如何提高农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出发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正视差异,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不同,存在着差异性。我们农村小学更是面临着好学生的流失,以及伴随着大量的民工子弟子女的涌入,我们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丧失学习动力。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现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自己的几点感悟。
一、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效果。能否在上课的一开始就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并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尤为重要。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语,以求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在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导入语,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学习目标方面,缩短学生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在最短的时间里帮助学生进入到学习新课的最佳状态,使学生思维“入路”。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桂林山和水的描述来写“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因此,一上课我就在电脑屏幕上播放播放一些风景胜地的图片,(红叶似火的香山,峰峦雄伟的泰山,神奇峻秀的黄山。水平如镜的西湖,波澜壮阔的大海,幽深壮美的三峡。)让学生初步感知祖国河山是如此多娇。再通过谈话让学生激发出学习的热情,提出这篇课文的学习内容,如同学们看了录像,有很多同学又喜欢去旅游,到过很多地方,知道了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景色优美壮观。有无数名山大川像一颗颗珍珠撒落在祖国大地上。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以山水秀丽闻名的广西桂林去旅游,欣赏那里的秀丽风光。好不好?精致的图片,伴随着愉快的音乐,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学习目标吸引;一问一答之间,教师和学生产生了良好的默契,学生们兴致盎然的进入了本课的新课学习。
二、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给学生创造各种语文情境,提供各种运用语文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语文,运用语文,利用有限的资源,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语文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例如,在纠正错别字时,有的学生一点就通,有的学生要反复地指导才能写正确,为此,我设计了编故事游戏,让学生编些能帮助自己记忆字形、字义的方法。如“虎”的第3笔的勾,学生就说:“那是老虎的牙,没有牙的老虎不是真正的老虎。”再如“游”的右边,学生常写成“攵”,就有学生这样说:“一个小孩去河里游泳(氵),他朝着各个方向快乐地游(方),大人不放心在上面保护他们,所以右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子’。”在学习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时,我设计了“玻璃推销员”的情境,让学生都产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课堂,选择自己喜欢的玻璃来向同学推销,在这个过程中掌握课文的知识点。
又如:我在教学一年级《小壁虎尾巴》 一课时,我事先做好了老牛、小燕子、小鱼、小壁虎和蛇的头饰。在全班学生熟读课文之后,为了让学生探究课文的主题思想,我让五名学生分别戴上五种小动物的头饰到黑板前,边表演边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说的话,表演的同学展示了各自的特长,其他同学认真看、仔细听,用心想,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很快领悟了小壁虎的尾巴可以再生的道理。
三、与先进信息技术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生好奇心强,但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可灵活地运用图片、幻灯、音乐\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由于农村孩子见识少,因此学生情绪积极欢快,同时多媒体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有效地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例如,在教学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一幅充满意境的“ 夏夜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蛙声、雨点等,配以舒缓的古筝音乐,如潺潺的流水,流进学生的心田,这会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兴趣。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学生很快对诗词的内容有了较深的认识,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四、合理安排序列,优化教学过程
阅读课堂教学中,程序的安排也很重要。程序安排得当,教学才会条理清晰,井然有序,否则,就会陷入混乱。教学程序的安排,应遵循事物的内在发展逻辑,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遵循学生认识事物及学习语言的规律。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变序决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以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突破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或教材结构来组织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如交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的课文,可以从课文记叙事情的结果或结论人手,例如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可从“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入手。引导学生讨论“事情的起因是怎样的?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学生就会从课文中找事实,举例子,进一步理解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善谋划;而含有直接点明中心的段落和语句的课文,阅读教学时就可找准文章的中心,直奔中心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序列,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总之,教无定法,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及手段,结合农村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效地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篇:农村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研究
《农村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中卫市柔远中心小学:拓晓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趋势分析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很多学生忽视其重要性,原因在于没有真正掌握正确预习的方法,所以有必要就如何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在方法上加以指导。必须将其落实到实处,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预习抓得好,就学得主动,课堂效率就高;反之,如果预习抓得不好,就会学得被动,课堂的效率就低。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但是,预习到哪个度?哪样才有效?是我们要思考的。预习是一种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最有效的。教学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后,我更进一步得了解到:语文学习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语文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必备的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我清楚地看到开展语文课前预习课题研究的积极意义
1、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 更要备学,即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是预习活动的独立主体。
2、从功能上看,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的情感,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这就是证明。
3、从程序上来看,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使预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教学,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因此,预习是绝对必要的。有效预习地指导,可以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这正是本课题意义所在。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古今中外的学者和专家对课题中涉及的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探讨和研究早已有之。在国外,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其“发展性教学”理论中就提出,课堂中教学任务应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的内容要对儿童的智力构成足够的挑战,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他特别强调学生对教材的第一印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索规律,有所发现,明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争取把知识系统化。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知识加工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的情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能使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是假设式的,应尽可能让学生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观念系列,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使之成为科学知识的发现者。”在中国教育史上,明代学者吕坤指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处理会一遍,方与讲解。”宋代教育家朱熹则提出:“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读,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五四”运动以后,不少教育家将预习列为讲读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著名学者朱自清以为,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有五件事要做,第一件就是令学生报告预习的结果。语文教育家黎锦熙设计的“自动主义形成教段”的第一段“理解”就包含了“预习、整理”两步。1982年我国常州师范学校的邱学华老师提出了“尝试教学法”理论,其基本的特点可归纳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即教师先“忍住”不讲,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相互讨论,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试一试,初步解决问题,找到问题所在,最后教师再做有针对性的讲解。
纵观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虽然许多专家学者从多方面阐述了预习和教学(课堂教学)之间非常密切的联系,但就我们的视野所及,对“基于课前预习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则相对较少。针对“课前预习”,许多教师从操作层面上探寻了预习的意义、方法和策略等;对“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则往往从“教”的视角出发,很少重视学生的预习情况,即便在教学设计时备“学生分析”,其 关注点则是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很少涉及学生预习情况的分析、学生学习的需求,导致教学设计“只见教材不见学生”。故可以这样说,基于“课前预习的教学设计研究”这一范畴的研究尚不多见。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课程要求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前的预习指导,与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的策略指导,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这正是本课题意义所在。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教育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在“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是教学过程中的成长。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的价值,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策略研究,注意学生的意义的建构,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全体”“全面”“全人”的发展。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课前预习,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意思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讲授的功 课。预习即课前的自学,即在上课之前对课本内容作预先学习的方法。它是学生在学习新课前,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各种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作出整体的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怎样学,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使学生“会学”、“善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通过研究,引导学生掌握生动有效的学习方式,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3、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有效学习效率。
4、通过研究,探索一套行之有效地预习作业评价方法,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激发学生自主介入学习的热情。
5、通过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认真分析各个年龄特点、学习规律,设计出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易于操作的预习任务,通过一定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使预习有效,能够为课堂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真正事半功倍。
2、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加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阅读法。充分阅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改革与教师专业成长》等相关书籍及搜集国内外有关课前预习的案例,同类似课题最新的研究信息,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作借鉴、参考。
2、行动研究法。由教师在课前备课,课堂教学中,边创新、边实践、边更新、边积累,逐步创造出有效、可行的课前预习方法。
3、调查法。主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测验、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课题研究的多种信息,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4、实验法。要设立实验班,并让研究能力相对较强的语文先行一步,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5、研究法。针对学生课前预习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制定出相应的对策。然后在课堂上检查预习效果,并根据反馈效果,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完善策略。
6、个案法。针对个别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案研究,制定有效的措施,实施教育。
7、经验总结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心得体会、成功做法及独到见解等,进行总结和提炼。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第一阶段: 理论准备阶段(2010年8月-----2010年9月)
1.理论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黎世法老师倡导的“异步教学”、钱梦 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教学”。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中央教科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书籍。
2.调查问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预案。并将以报告的方式呈现调查资料、分析与措施。
第二阶段:实施推进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
1、重视进行有效、高效预习方法的指导。加强方法的指导;课外预习和课内预习相结合,重视教师的指导,在实践中使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正确方法。
2、重视检查、反馈机制的正常运作。学生的预习作业要勤批改,在检查中发现问题,以便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反馈,也为以后的预习提出针对性的要求。
3、重视组织交流,成果展示的激励效益。课题拟通过班级文化阵地,定期展示预习成果。通过展示、交流和评比,激励学生认真有效预习。
4、重视互相督促,持之以恒。由于年龄等因素,学生持续干同一事情,会有倦怠情绪。但预习却是一项比较长久的学习方式,可以说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将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活。课题不仅将通过变换预习内容的方式,更将通过家校联系、寻找竞争对手等方式互相督促,持之以恒,提高预习的效度。
第三阶段:经验深化推广阶段(2011年1月——2011年6 月)
1、课题实验工作要放在常规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实验老师的课堂展示,促进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同时注重在研讨中对研究方案的不断改进。
2、加强教学研讨交流。开设课题博客的在线研讨,充实实验老师的课题理论知识。
3、实行课题行动研究单的跟踪研究,达到有问题及时记录,及时整理,及时解决,促进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4、加强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汇总。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阶段(2011年7月----2011年8月)通过书面汇报和课堂展示,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多种多样,针对此课题的特点,准备以论文,案例分析、教学设计课例、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
八、课题组成员、活动形式及要求
1、课题组织管理: 组
长:拓晓萍
实验教师:刘
静
汪
辉
林新燕
2、成员分工:
拓晓萍:负责课题开展的管理工作,课题论证及开题报告的撰写,具体组织课题的开展,制定阶段计划,撰写阶段总结。
刘
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课题常规管理,理论学习。汪
辉:设计各种调查问卷、活动记录
林新燕:收集过程性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学校给每人配备了电脑,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在研究中我将充分发挥电脑的功能,挖掘各种教学设施物力适用潜能,保障课题研究活动正常进行。另外,我们的图书资料和音像资料齐全,而且科研气氛浓厚,领导对教科研工作教师能够重视,能够支持。在教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比较大:一是能够提供好的实验条件;二是能在资金上,时间上予以保证。具有一定的课题研究基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研体系和课题研究机制。
十、主要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版.[2]蒋宗尧.中小学教师教学实用基本功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版.[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版.[4]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