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小学语文教学课改十年之我见 °

时间:2019-05-13 02:2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西小学语文教学课改十年之我见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西小学语文教学课改十年之我见 °》。

第一篇:广西小学语文教学课改十年之我见 °

广西小学语文教学课改十年之我见

宋冬连

摘要:国家实施课程改革近十年,广大中小学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优异的教学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为总结、宣传、推广十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的改革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先进经验和有效策略,我区隆重推出课改十年小学语文、数学两大类精品课例。《小学语文两岸四地高效课堂观摩暨十年课改成果报告会》展示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十几节精品课例。这些课例均由全国知名教师主讲,是素质教育理念和课改要求的行为诠释。

关键字:十年课改 先进经验 有效策略 五重教学

新课程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我们怀着满腔热血投入到新课改的浪潮里,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去探索。这十年中我们学习了新的课程标准,也在课堂上积极地倡导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在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堂教学。在这十年的课改实践的艰辛过程中,广西区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广西教育局于2012年10月26日至28日举行了广西小学两岸四地高效课堂观摩暨十年课改成果报告会。那么广西区十年课改究竟积累了哪些教学经验和成果呢?下面我从几方面来谈一谈。

(一)、十年来的课程改革,使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发生的变化。

首先谈谈在教学形式上带来的变化。原先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总是教师站在讲台上,独自表演自己导演的节目,属于填鸭式教学。无论学生学没学会,教师自己讲授新课,学生听教材,那时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学生厌学情绪较浓,有一部分学生上不到毕业就辍学了,学生流失严重。而现在多好,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主导作用。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起来思维方式不受教师控制,解题方法多种多样。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主要是因为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问题讨论,合作探究新的知识,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还知道在互联网上百度一下,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不需要口干舌燥的讲几十分钟,然后再在课下不知疲倦地对学生进行耐心辅导。

其次谈谈在教学方法上的变化。以前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所要学习的新知,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学生都没有耐心去听讲,教学方法太单一。现在教师发展,重在反思,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是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不大讲,只引导。让学生先预习,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讲解互动,学生真正主宰了课堂。我们学校现在大多数学科在使用导学案教学,流程是:教学目标、自主学习、自我展示、学习反馈。这中间的所有环节都指向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教学流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下学生如果不预习,怎样在课堂上很好地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无论课内课外,学生都在认真的学习,确实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教师制作教学软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给学生设计了“活”的课堂,丰富了学生视野,像看电视一样潜移默化掌握了所学知识。

十年课改,更新了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旅程中,汲取课改精华,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手段,为党的教育事业尽职尽责、默默奉献,争做学生最满意的好教师。

(二)、广西小学语文两岸四地高效课堂观摩课暨十年课改成果汇报会。观摩报告会上我们聆听了名师赵志祥、于永正、王崧舟等十几节课及他们的汇集经验、智慧的讲座,这三天的课和汇报使我们受益匪浅,今后的教学,我们应该把这些专家好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应用于平时的教学中去。首先、教师要服务于学生。

于永正专家说:“看老师上课,不要看他的教学方法,是要看他是否服务于学生。”这次的课,无论是周步新特级教师的,还是赵志祥、王崧舟„„的课都能体现出来。特别是72岁高龄的于永正专家更是我学习的楷模,在他的作文课《珊瑚》中,总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笑容是多么的亲切,总是在学生中来回巡视、辅导学生写作,时而和学生低声细语,时而弯下腰来认真地指导学生,就像一个服务员,忙上忙下,真正服务于每位学生。其次、教师要高度的关注自己课堂的语言表达。

每个人都有三寸不烂之舌,尤其是教师。一个好教师,你要想让你的课堂精彩,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述能力。赵志祥专家的课和王崧舟专家的课将这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赵志祥课堂专家的课上,不时的听到这样的语言:真好;一教就会,果然好;精彩,一点面子都不留给我、同学们的智商超群,情商高„„学生在他的语言和巧妙运用逆反心理的教学中,80分钟《伯牙绝弦》的课,一眨眼就过了。王崧舟的课,语言非常的抒情、动听,衔接非常的自然,听他的课简直就是享受,《去年的树》这篇童话故事在他语言的带动下把鸟儿的表情和心理的描写演绎得惟妙惟肖,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了浅入深出的写作方法。

(三)、十年课改当中各位名师们积累的有效经验以及策略。

首先是肖川教授的《让生命在课堂暂放异彩》的讲座:肖川教授从温暖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分享的课堂这三方面来讲述了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第一、我们要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地涌动,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使学生能够积极境界的课堂,让学生在情绪上有安全感。具体措施如下:让学生能够给学习下定义,并让学生一道列出一个学习清单。教师应该询问学生学习什么,是学生从概念上有个自我定位的意识。让学生自觉地说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评估方式。第二、有效地掌握每个学科的学科知识,这就要求老师有力地打通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通道,鼓励学生将现实世界任务与问题与所学的新知建立联系。具体措施如下: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机会,制定适量的任务以及评价机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人生信念,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第三、教师要体现课堂的公平、公正、体会到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对自己努力的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估,让学生对教学、班集体进行一个有效地评价,而且教师要积极的表扬学生。具体措施如下:教师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高度关注自己的课堂语言,是语言准确流利、典雅。教师还应该不断的培养自己、学生们的写作习惯,认识到写作的意义。

其次是高林生老师的《习作教学的基本问题与课堂习作的步骤》的讲座。

第一、为啥写?即习作的动力问题。教师应该从优化习作的心理环境与外部环境入手,让学生乐于动笔,自由表达。心理学认为:需要和欲望是人能动性的源泉和动力,因此,教师应该理解和尊重学生、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有效感,让学生看到成功、体会成功,使他们对习作充满激情和自信。然后,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便要的归因训练,让学生给你感受成功与努力的因果联系,并且要创造以及抓住生活中用笔表达的时机,点燃学生表达的欲望,是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不断地优化外部的环境。

第二、写什么?即习作的内容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有话可说的问题核心在于:丰富学生的习作储备(习作方式、书面语言、书面语言表达经验、写作素材、、、、、、)。

第三、怎么样写?即习作的方法问题。

1、是学生在阅读中借鉴,实践中提升。2教师应该适度进行自作知识的教学与写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明确读与写的关系(阅读是吸收,写作时倾吐)。3教师应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的眼界要开阔,认识与审美能力较前提高,思想上有所悟,情感上有所动,心灵上有所净化)。具体方法如下:第一、使学生读懂表达:读懂文章的遣词造句,文章的修辞手法,文章的写作方式、、、、、、第二、读写结合的分段训练。要求:第一阶段,以识字为重点,关注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遣词造句,看图写作,听写月仿写片段训练。第二阶段,坚持从读到仿,提倡放胆写作。第三阶段,综合运用读写只是,进行严格的作文基本功训练,提倡阅读课上小练笔(小练笔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内容提挈,故事梗概,深刻词句,条件变更,创造想象,拓展课文,情景借用、、、、、、)第四、成啥样?即习作的成果问题。教师对习作评价应该关注到两面,1、内容:写自己的见闻、体验、想法。

2、教师应对习作有个明确的习作形式要求,还应该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要求学生写作必须具体明确内容,文从字顺。最后是王崧舟的《回归本体,指向语用》的讲座。

王老师的报告会上提倡语文应该回归本体,指向语用。第一,语文教师应该寻找回家的方向,贯彻一条主线,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具体从三个维度来看:

1、掌握语用知识。

2、锤炼语用能力。

3、含着语用态度、策略。第二,回归本体,指向语用的策略。

1、创设学习语用的情景。

2、扩充学习语用的容量(对任务提示语添词扩写,造句,编写故事,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实践等)。

3、提升学习语用的品质。第三、回归本体,指向语用的方法。教师必须坚持三个融合:

一、学习语用和陶冶情操相融合。

二、把学习语用与理解知识相融合。

三、吧学习语用与渗透学习方法相融合。

以上便是十年课改广西小学语文两岸四地高效课堂观摩暨十年课改成果报告会的学习经验以及策略的汇报,这些汇集了名师们的精神与智慧,让我们体验到了课改的巨大成效。

(四)、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得。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自己教了几十年的小学语文,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语文”。

他为什么能在近几年正式提出“五重语文”的基本理念呢?我想,一方面是于老师执著地遵循母语教育规律,不断地实践、探索、反思、提炼、升华自己的语文教改历程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于老师注重与时俱进,及时用语文新课改理念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升华自己的教学理念的反映。“五重”教学理念的提出,推动他的语文课堂教学稳步进入华夏大师级的理想境界。

(一)重情趣━━“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1、为什么要重情趣?

“重情趣”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在于永正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集中而生动地体现,其显著特点是“目中有人”,实质是对人的本性的关注。正如于老师所说的:“我们的教育应该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话,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他的这一思想随着新课改的步步深入而不断得到升华。于老师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认识过程、实践过程,更是人的发展过程、生命过程。因此,他最终将自己的关注点置于教育伦理的层面;他倾注博大的爱心,关照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差异性与持续性,自觉地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负起责任。

人的本质意义在于“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与意识对象”,教育的本质功能就是在于促进人的这种“意识”与“意志”的发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著名教学理论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于永正老师始终把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摆在重要的位置,把“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喜欢阅读”、“乐于表达”等语文课标理念真正列为自己语文教学的刚性任务,使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与享受语文密切联系起来。

2、怎样做到有情趣?

(1)关于有“情”。于老师说的“情”,指的是情感。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语文教学有情,教师上课要有情。

首先,教师对学生要有情、要有爱。人类生活需要在爱的孕育中充实,学生渴望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所以,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认为“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还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过一个空虚。”。因此于老师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所以,他努力做到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并千方百计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有特色的人。于老师有句名言:“蹲下来看学生。”他认为,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蹲下来,才能容忍,而且能够理解学生的淘气、好动、好玩;好课应当是“教师配合学生”,尤其是差生,更需要教师很好地“配合”。所以,他始终以极大的宽容与耐心善待学生的错误与不足。一般语文课上,经常看到的是优秀生的表演,而于老师课上看到的却多是后进生由不敢到敢、由不会到会的艰难跋涉过程。

其次,教师对语文教学要有情,特别是上课要有情。于永正认为,不爱语文教学就不可能教好语文,当然更谈不上去追求语文教学艺术。因此,他做到了对语文教学情有独钟,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于老师还认为,只做到对语文教学有情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上课有情,也就是既要关注教材又要关注学生。因此,课堂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同时,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所以,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是课前的功夫;进入课堂,则是三者对话,更多的是在老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这时教师关注得最多的不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学生。

(2)关于有“趣”。所谓有“趣”,是指教师要把课上得富有趣味性,达到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的效果。当然,于老师所追求的有“趣”,不是简单地指把课上得热热闹闹,戴上头饰表演表演,做个“课件”演示演示等等,而是要在以下两个方面狠下功夫:

首先,要钻研好教材。一是指要读懂、读出文章的妙处,做到了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那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二是要读出感情来,因为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也会使语文教学富有趣味性,声情并茂地朗读会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探究的需要和兴趣。于老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炼成了范读的“绝活”,有的课文他能读得学生眉飞色舞,有的课文他能读得学生潸然而下。

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于老师认为,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要达到使教学具有新异性的境界;一节课哪怕只有一点、两点,哪怕是一个精当的有意思的提问,只要出其不意,就会使学生感到有趣味,因为“文如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

情是互逆的,趣也是互逆的。老师爱学生,对学生有期待,必然赢得学生由衷的爱,学生也不会辜负老师的期待;老师的课上得有趣,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因为于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重情趣,自身又有很强的综合素养和很高的人格魅力,才使他的语文课常上常新。比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他出神入化地和学生联袂表演;《四毛趣事》《猪九戒》等画图想象作文课,学生充满童真童趣,无限惬意地进行着自己的言语创造„„由于他上课有情有趣,善待每一个学生,尤其理解、关爱学困生,因而,他赢得了学生,也赢得了教育的成功、人生的辉煌。

(二)重感悟━━“自读自悟”学法的的妙巧运用

1、为什么要重感悟?

重感悟是由语文教学的规律所决定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不应该根据书本上的权威去给予,而应实际指证给感官与心智,得到它们的认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什么是学习语言的规律?很多语文教育专家都认为,无论学习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不浅。朱作仁教授曾说过:“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八个字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于老师认为,学语文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的,课文内容不先于教学内容,我们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当作主要任务。而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必须读、背、悟,必须运用。也就是要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去掌握,决不能依靠繁琐的内容分析和讲解。

重感悟也是于永正语文教学的经验之谈。他在回忆自己的教学生涯时说过:以前我小瞧了学生,凡是书上标明的生字、词,我总是一个个地教,领着学生读,而事实上,不论哪课的生字,学生都有会认识的,有的学生甚至全认得;白话文学生基本能读懂,我却不放心,还要一段一段地讲,一句一句地分析,一节课下来不知要提多少个问题。这样做,实质是剥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权利,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告诉”只能使学生得到“兔子”,而得不到“猎枪”。通过实践、反思,于永正深感: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重知轻感,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注重理性分析而忽视情绪体验;只让学生搞好知识和条文的“体外循环”,造成孩子“记忆力超群而感觉迟钝:只知记忆世界,不知体味世界;只知重复生活,不能创造生活。”

2、怎样引导学生感悟?

什么是重感悟?于老师认为,实质上就是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重感悟”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很明显,这是对繁琐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模式的否定。“悟”什么呢?于永正认为,首先要“悟”其义,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还要“悟”其情、“悟”其法,也就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这些是最基本的要求。怎样“悟”呢?于老师认为,就是一个字“读”,做到一边读一边想。因为实践证明,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同时,学语文是一生的事,因此语文教学要留有空白,不要担心学生有些地方暂时感悟不出来,教师应尽管放心把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很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只有通过多次会面才学得真切,记得牢靠;才不会翻来覆去老使唤那几百个词语,要不就生造、堆砌;各种章句结构,各种内容安排,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见多识广,‘取之左右逢其源’。”他还说过:“看别人的文章就能悟出作文之道,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前后照应、口气软硬、何处要整齐、何处要变化,全部可以从别人的文章里学来。”可见,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反过来说,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言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古人说:“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这是因为,凡是“告诉”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更何况语文教学决不单单是记住一个结论、一个个“知识点”,记住老师给每篇课文贴上的关于中心思想的“标签”,它的内涵太丰富、外延太广了。

既然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个“读”字,那么于老师是怎样把这个“读”字落实在教学之中的呢?一是备课先备“读”,做到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达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的程度为止。二是在课堂上围绕“读”推进教学,就是在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读出感情完成“保底工程”的基础上,着力指导学生品味赏读,在微观上探究,实现学生与教本、学生与老师、老师与教本之间的对话,组织朗读的交流、见解的交流和评价的交流,最后还要求学生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

(三)重积累━━“语言工具”掌握的基本策略

1、为什么要重积累?

重积累是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这个工具的需要,也是一种最基本的策略和方法。于老师认为,学习语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那么,语言从哪里来呢?学生走进校门之前是听来的,是在“听说”的实践中“习得”的;进了校门以后则主要是从书本中读来的。在读、写的实践中“学得”的。所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丰富语文的积累”。这是因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期,是记忆的最佳期。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儿童在三岁左右就基本掌握了本民族语言的发音和基本的语法结构,儿童习得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期,脑结构的可塑性特别强,因此儿童有很有强的语言能力。”所以,于老师尖锐地指出,我们过去对儿童学习语言(特别是母语)的潜能明显地估计不足,我们的语文教学“重课内轻课外、重结论轻过程、重理性轻情感、重理解轻积累”的现象特别严重,其中,该记的没记住,该积累的没积累是最大的失误之一;在孩子们的记忆的高峰期不让他们读、背,我们是有愧的,而且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无法挽回的。他还形象地指出:“只有会攒钱,家底才厚,才有后劲。以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偏重于教学生怎样花钱━━怎么说,怎么写,而忽视了攒钱━━语言的积累。不读不背,脑子里没有丰富的词汇,用什么去说去写去思呢?”于老师的这些论述,实在是真知灼见,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学习借鉴。

于老师讲的“重积累”,从内容上讲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包括语言的积累,还包括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含情感)的积累。于老师认为,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教不好语文。语言学家周振甫先生曾说过:“教会学生认字造句和篇章结构,懂得每课课文中的字句和段落大意,懂得句子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懂得段落中重要的话的含义„„这是平面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法,让孩子在记忆力好的时候,把当时认为必读的古书让孩子熟读背诵,还要反复温习,使他们确实记住„„孩子第一次读到一个词,不是孤立地认识这个词,而是连这个词的整句话都记住了;当他们第二次读到这个词时也这样。如此,他书读得越多,跟这个词的接触越多,他所记得这个词的不同句子、不同上下文也越多。这样理解一个词的意义,就懂得这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具有不同的用法,在不同的上下文里具有浅深轻重的含义。这时候的感觉就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了。”所以,我们要把传统教学经验与新课程理念结合起来运用于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绝不能就课论课搞平面搬移运动,也不能将课文任意肢解搞“散装零售”式的分块教学,更不能关起门来教学,而应该注重整体感悟和科学有效、生动丰富的积累。

2、怎样指导学生积累?

关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于老师认为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进行教学。对那些“不必解”的东西坚决“不饶舌”;对那些小学生目前还“不可解”的就让其“粗知大意”,“先吞咽”后“反刍”;对那些对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就想方设法让他们快记、牢记。目的就是要学生在应该积累的时候,尽可能多地、愉快地记下他们应该记住的“精品”,切实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底子。二是要特别重视课外阅读,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积累。因为实验已证明,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过:“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他还做了形象的比喻:“学语文好比在天上布云,云布得越厚,雨下得就越大;又好比在口袋里攒钱,钱攒多了,就不愁花不出去。”三是要让学生养成勤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关于对生活和感受的积累,于老师认为,由于现在的孩子对大自然、社会接触得太少,活动也太少,所以他们的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再加上书读得少,因此他们的“心理词典”所储存的“词条”就少得很。这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理解能力的发展和良好情感的形成。于老师的方法是,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博物馆去、带到工厂去,经常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学生的生活丰富了,感受自然就增多了。于老师这样做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要给每个孩子一个金色的童年,给每个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是为了把孩子教出灵性来。“灵性”是什么?于老师认为,就是丰富的语言、丰富的经验、丰富的积累和善于用脑子所产生的智慧。

为了帮助学生增加积累,增强语文素养,于老师做到了千方百计、绞尽脑汁。课堂上,他有意增加背诵的分量,尽可能让学生多积攒一些美文佳句;他指导学生多做笔记,他经常告诉学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本是我们第二大脑储存库,”所以他教的学生大都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他大力倡导并督促学生多买书、多读书;他给语文成绩差、不会作文的学生专门布置的家庭作业便是:每天读课外书不少于20分钟;他建议每位家长为学生买或者做一个书架,给孩子们买一枚图章,上刻“某某藏书”。他曾说过:“现代人家庭少了书架,少了书籍、报纸、杂志,就像人贫血,这样的肌体是不健全的。”他教的学生,大都有自己的书架和藏书,有的到了六年级藏书已达400余册。书多了,读的也多了,语言乃至文化素养也就自然慢慢厚实起来了。他曾教的一个班,到六年级人均背诵古诗文130首(篇),多的达到200多首(篇)。“钱”攒多了,就不愁不会花出去。听了他班学生的即席发言,看了他班学生的临场作文,你一定会赞叹不已;你也一定会深感他的主张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四)重迁移——“运用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1、为什么要迁移?

如果说“重积累”,是于永正“重熏陶、重积淀、增强后劲、内蓄力量”语文教学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的话,那么,“重举一反

三、学以致用、增强语文运用能力”,就是他语文教学生活化、实用化理念的集中反映。什么是迁移?于老师认为就是举一反三,就是学以致用,就是要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因为“语文是人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掌握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而且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边学边用。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特尔福特提出一个口号叫:“为迁移而教”;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和“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论;荀子说:“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荀子·大略》);董仲舒说:“为《春秋》者,得一端而多连之,见一空而博贯之,天下尽矣。”(《精华》)这些论述都强调了一个“用”字。因为,如果学了不用,或者不会用,知识就成了死的了,就失去了学的意义。所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2、怎样指导学生迁移?

于老师十分注重语文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经常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于老师促进学生积极进行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可谓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比如:由“读”向“说”迁移(“以读助说”“以说促读”);由“读”向“写”迁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由课内学习向课外活动迁移(寓言语训练于交际活动之中);由书本学习向生活实践、社会交际活动迁移(校际联谊、到朋友家做客、为来自远方的小朋友当导游),等等。就是发掘一切还有规律性的东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积极迁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激趣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于老师最擅长于指导学生进行“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写结合”有机、有效是他阅读教学的一大亮点。

(五)重习惯━━“语文素养”增强的基础工程

1、为什么要重习惯?

于老师的语文教学,可以说是着眼塑造美好“言语人生”的“养成性”语文教学。于老师说过:“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之后,人是习惯的奴隶。从小培养好的习惯,可以受用一生。”国学大师梁启超曾说过:“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所以他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因为,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的最大成功。

记得有谚语云:“人是习惯的奴隶”。素质与习惯是紧密相联的。毫无疑问将要影响他的一生。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素质教育的焦点,就应当定位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上。于永正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素质教育实施经验,他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实质上就是注重习惯、着眼发展、立足素质,集教学、教育和教养于一身的教学艺术。

关于加强习惯的培养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而且在“阶段目标”中要求更加具体:“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第一学段);“养成主动识字和读书看报的习惯”(第二学段);“养成默读的习惯”(第三学段)。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这些目标和要求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加强习惯的培养有多么的重要,学生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植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这是重要的语文课程目标,也是语文学习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总结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应包括: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查阅工具书及其他资料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勤动笔、常积累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际的习惯等。其中,最要紧的是读书看报的习惯。因为,读书,不仅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它是终身学习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成功之本,也是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2、怎样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于老师曾说过:他谈的习惯,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学习习惯主要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圈圈点点、作批注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等;运用语言的习惯,正好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份依赖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如何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语言的习惯呢?于老师的以下作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小处着手。于老师认为,习惯具有微观性,要处处做“有心人”,从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事抓起,精雕细刻,一丝不苟。比如,对于写字,于老师说:“不但要写对,还要想到字是写给别人看的,因而要写得规范、美观,使人看得清,乐于看。”比如,对于说话,于老师告诉学生:“不光要考虑该说什么,还要考虑该怎样说,既使人听懂,还要让人爱听,要为别人着想,树立言语交际的对象意识。”

二是教师影响。于老师说过:“他谈的‘影响’就是‘身教’,因为习惯的养成不可忽视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比如:晨读时,于老师常常有意把刚买的书拿到教室读;有时,他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放在讲桌上,让学生翻看,自己却佯装不知;有时,他和学生谈论时事新闻,谈论读书所得,谈论书中人物。这些做法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非常明显。于老师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买了一本叫《张天翼童话选》的书,便带到教室里读,当读到有趣的地方,就故意做出神采飞扬的样子,以引起学生注意。果然,一下晨读课,学生便围上来,问他在读什么书,在哪里买的。第二天,便会有许多学生向于老师说:“于老师,我也买到《张天翼童话选》了!”

三是坚持不懈。习惯养成具有长期性。“思之自得者真,习之纯熟者妙。”于老师说过:“我们许多人说话能出口成章、滔滔不绝,但他并没有去仔细考虑如何组织主、谓、宾语;演奏家在奏出优美的旋律时,也并未想到过自己是怎样运用指法的;驾驶员在处理偶发事件时,头脑里并没有想该怎样刹车„„这种高度自主化的习惯性反应的形成,是长期实践、多次相似重复运动的结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习”什么意思?就是练习和实践。“学”就要“习”,只有“习”才能“惯”。于老师为什么强调“感悟”、“积累”和“迁移”,而不主张繁琐的分析,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语文的实践中拥有语言,在语文的实践中去熟练地运用语言,最后形成运用语言的习惯。于老师认为,开始的学习过程虽然是缓慢的。但只要坚持不懈,一以贯之,“慢学”就能成为“快学”,运用语言就能成为“不需要思考”的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它将使“不可思议”变成轻而易举的“快速反应”。

四是注重强化。于老师认为,习惯养成具有反复性。比如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等,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养成自学习惯却绝非易事,稍有懈怠,便会逐渐走样,经常中断,乃至半途而废。所以,要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比如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读书做记号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等等,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反复抓,抓反复,严格认真,一丝不苟,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他还认为,由于好习惯的形成很不容易,开始往往带有“强制性”,“查”得特别紧,三天两头查读书笔记,看他们读过的课外书是否留下了学习的印记(自己的书)。没有一个学生不怕查的,也没有一个学生得到老师的鼓励、表扬而不精神振奋的。可见,于老师在养成学生良好习惯上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要带有一定“强制性”,要“注重强化。”

两岸四地高效课堂观摩暨十年课改成果报告会整合了最好的名师教育资源,为中国老师提供了最好的教育培训课程和服务,让我们众观了怎么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文观”?首先要丰富语文教学内容,第二要拓展语文学习途径,第三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

以上便是我在广西小学语文教学课改十年的所见。

参考文献: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于永正与五重教学》

中国教育资源

广西第二节小学语文两岸四地高效课堂观摩暨十年课改成果报告会

悟学理念

成为有信念的教师

成为有智慧的教师

论小学教参的无主论

第二篇:广西课改

广西高中课改有多举措 培养有“脑”有“手”高中生

(2011-08-17 08:40:35)

稿件来源:南国早报

高中课改到底要改什么?新课程会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学习天地?2012年,广西高中马上要推行课改方案,8月16日,来自全区各地的教学、教研领头人等1400多人,坐在了南宁市委党校的教室里,听来自教育部的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巡视员兼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朱慕菊和课程发展处处长刘月霞就课改“论道”。

两位专家是我国十年课改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也是课改课程体系建设的执行者,她们的一些教育理念,让广西的教育局局长们、高中校长们对广西课改实施有了方向感和根基感。

高中不是大学“预科班”

高中该如何定位?高中应当教会孩子什么?来自教育部的两位专家,用这样两个高中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引出了高中课改的精髓——解决的不是内容的问题,是如何育人的问题。

专家提出,一些校长把高中当做高校的“预科班”,一味地围着高考指挥棒转,高考考的课程多开,高考不考的一律停课,把高中变成考试训练班。而事实上,停掉体育课、艺术课,停掉的是孩子的长远和未来;只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的高中,只会沦为大学的附属品。

今年高考,广西的很多家长都在为孩子选专业忙里忙外,孩子则茫然地站在家长身后,感慨“不知道该学什么”。教育部的两位专家说,即使是清华、北大这样的一流学府,都有不少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出现,就是因为高中教育没有解决一些最根本的问题。

“教育应当是充满关爱的。”朱慕菊说。高中阶段的教育,不但应当帮助孩子学会获取知识,还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人生、职业规划的能力。

课改对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增加大量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对现有的教材内容也进行了大量修订,对一些知识点降低了难度,对边界进行了界定,防止教师为应付考试无边际对知识点进行扩展和深挖。除此之外,课改增加了学生研究性学习部分,对学生评价的方式也由原来的高考唯一标准,变成了多渠道多角度的综合评价,重成绩,更重体验。

对此,与会的一名高中校长说,高考录取率永远是悬在校长头上的一把利剑,不管外界怎么喊,家长最认可的还是那个“率”。高中教育背负着家长望子成龙的希望,又因追求升学率而屡受诟病,成了委屈无处说的“夹心饼干”。高中课改只有与高考改革相结合,完成整个教育体系的变革,才能把校长们真正从指挥棒下解脱出来。而这也正是教育部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选修课学分制走进高中生涯

课改倡导学分制、导师制,给学生丰富多彩的课程选择,就是把大学一些符合规律的学习方法运用到高中来,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性、可选择性,培养探究性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修满144分,高中才能毕业。语数外10个学分,历史地理8个学分,艺术6个学分,健康体育10个学分,社区服务2个学分„„必修课116个学分,选修不限。教育部专家对课改学分制的介绍,让大家仿佛置身于大学之中。课改鼓励有余力的孩子多学选修课,理论上说,高中阶段可以修60多分的选修课,一部分选修内容还可能出现在将来的高考选考试卷上。

(2011-08-17 08:40:35)

稿件来源:南国早报

不再是一校一张课程表,而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课程表。专家们认为,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更能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发现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课程有多选性,个性化教育才成为可能。课程实行的是模块与系列的组合,刘月霞以数学为例,介绍了课改后选修必修的课程变化。课改后的新数学将有5个模块和4个系列。5个模块是必修的,4个系列则注重孩子将来的发展方向,系列1倾向于文科学生的数学内容;系列2倾向于理工科的;系列3侧重于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介绍;系列4则与大学数学衔接,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更适合将来有志于在数学学科研究有发展的学生来学习。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自由地尝试系列和模块组合,以此来让孩子认识学科,培养对学科的兴趣,这样,孩子就不至于等到考大学乃至就业的时候还在茫然:我该学什么?我该干什么?

另外,走班制、导师制,这些原本大学里才有的专有名词,将会出现在明年广西高中课改后的校园里,让学生们感受一个不一样的、更有活力的高中。课改在给学生们带来新天地的同时,也让教育界人士有了压力。与会的一名县级教育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课程改革,尤其是增开选修课,给高中学校、尤其是师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县级高中师资配备不足,教师应付现有的课程教授都很有限,很难腾出精力去开选修课。对此,教育部专家建议,广西可以借鉴外省模式,对开选修课设置日程表,先开50%或80%,3年或是10年开足100%。

修汽车修马桶培养动手能力

“老师在课堂上‘讲’实验的时代过去了,实验就应当把孩子带到实验室去。”教育部专家说,课改不论是新课开设还是老课修订,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比如,化学学科的实验课比重增加了100%;增加了一门全新的课程——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通用技术课程囊括的内容广泛,有汽车驾驶与保养、家政、理财等内容,甚至还有家庭装修,孩子们能从课堂上学会修汽车甚至修马桶,是非常实用的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在国外的教育体系中,也是非常流行的。

在课改中,研究性学习活动占的比重非常大,三年学分为15分,高于包括语数外的任何学科。教育部专家介绍,研究性学习活动实际上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生活、社会中真实的问题,以个人或组合的方式进行调查,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究习惯。

“现在的孩子很聪明,给点阳光就灿烂,就看高中的老师愿不愿意给这个阳光。”刘月霞在讲到研究性学习时,特地举了海南高中一个学生的例子。这名学生就海南过度开采矿石的现象进行了调查,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将其递交给省长,得到了省长的批示。刘月霞提醒在座的校长,不要忽视孩子们探究问题的潜力和愿望,并称,我们的孩子有能力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是解决方案。高中应当给孩子这样的机会,而不是让其扼杀在不必要的课业负担中。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总对教学反感?中国孩子的课业负担在全世界只是中等偏上,为什么中国的学生总在喊课业负担重?为什么100%的课程,我们的老师辛辛苦苦讲120%,学生只听进去七八成?是我们的孩子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教学引导、教育方法出了问题?怎样的教育模式才是适合学生、让孩子们喜欢的?教育部专家的讲座结束时,给广西的教育界领头人们抛出了这些问题。也许,我们的校长们在明年就要推行的课改中能找到答案。(记者 孙妮)

“广西是全国高中课改的最后一站,课改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更是教育理念的变革。这对我们老师来说,具有较大的挑战。”

第三篇:课改之我见

课改——跟不上的“时尚”

朱德庸在《大家都有病》里说:以前的流行是当你买下它时,就已经过时的,现在的流行则是,当你听到它时,就已经过时了。

时尚,流行,在我看来真的就像一阵风,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大山深处的孩子来说,永远都琢磨不透市场的风向标。形象一点说,当你感觉到那阵风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它已经呼啸而过了。生活中没有人会傻到去追风,那是速度与激情的较量。

我跟不上时尚,同样也跟不上这个教育的时尚——课改。

同行都知道,课改,这个词早已如雷贯耳。教育界每一年都会有一个“鬼点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课改工作貌似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我有限的教学生涯里,课改的风向标已经东西南北中好几次了,待我细细数来。

各种模式横行课堂

去年一年,我们焦头烂额,每次开会都在学习,学习山那边传过来的先进文化,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还有几个记不住名字的名校,在教育界几乎妇孺皆知。271模式,似乎老少皆宜。咱落后,咱不怕,全国各地的兄弟姐妹,甚至大洋各岸的亲人们都在帮助咱。他们日夜战斗在水深火热之中,抛头颅,洒热血,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为咱寻觅适合咱的模式。这是让一部分人先改出来,然后号召其他人都跟着跳进来,似乎这样教育就强大了。人家是白富美,天生丽质型的,咱呢?四处打听人家的秘方,然后带回来一堆不知道是不是道听途说的偏方,学着人家也开始对镜贴花黄,恨不得把粉全扑在脸蛋上,对着镜子360°孤芳自赏,以为这样就跟人家一样一样了,也不看看自己有一个不可改变的黑得像车轴一样的脖子,全然一个四不像。人家的模式是很不错,先进,时尚,可是人家是基于自己的事情而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我们呢,根本不想对自己是否合适,直接开始模仿。就像营养品,很有价值,可是适合你的体质吗?从不考虑实际情况,凡是好的,就必须照着做,盲目跟风。课改,是有自己的方案,而不是人云亦云。

学校某领导说,无论你上的是什么课,都要有一个模式出来,没有模式,再好那都不上档次,好像一道菜只有取一个悦耳的名字,它才美味一样,就这样一个猪逻辑,让我们彻夜聚在一起研究。其实,也对,课堂是你的孩子,你见过那个父母不给自己孩子起名字的。就在这一年,大名“课堂”的这个孩子,一夜之间有了很多小名,应有尽有,无所不有。

大家苦思冥想了若干夜晚,终于我们学校的孩子有名字了——271,就是把一节课分成十份,学生预习占2份,自主学习占7份,老师讲解占1份。害怕我们忍不住多讲,人家千叮咛万嘱托,教师只能讲15分钟,超过的即为无效课堂。然后,我们就尴尬了,不讲学生不会(基础差啊,也不舍得买参考书啊),我们怎么忍心学生如此煎熬,可是,你敢讲吗,讲了你就是不懂规矩。

举国上下,哪个学校的模式响彻神州大地,那人家就是舞台中间备受瞩目的名校。曾经迫于无奈,脑子不够灵泛,想不来响亮又有内涵的名字,我甚至打算让自己的孩子继续以自己的名字面世,我是多么单纯啊,我的名字哪里有12345这些数字出名?

取个好名字只是齐步走,下一步就是琢磨一个高难度的问题了——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模式已经有了,好了往里套吧,胖的,瘦的,老的,少的。都伸长了脖子往里边钻,拼了老命也要挤,然后才能算合格产品。于是,大多数人都畸形了,套子里的人,你还会走路吗?当然不会,好,高人支招了——你们在里面就做一件事——讨论。

各种讨论

无论是去听所谓的名师的课,还是有权威人士来听课。细心的你会发现,他们总会强调一句话“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们讨论。”你想在各种赛讲中胜出吗?那就让学生尽情的讨论吧。课堂上老师的任务瞬间轻松了,就是不断地向学生抛问题。而且还不能让全班同学只讨论一个问题,那显得多没档次,怎么办,好办,你会分组不会。把他们按照各种标准分成几组,比如男的,女的,胖的,瘦的,这都可以啊,让他们人以群分,好管理。或者几个好学生加一个学困生,好学生负责讨论得出答案,那个学困生专管记录,让他也找一下课堂的乐趣,感受一下温暖。教师就负责向各个小组抛不同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宗旨就是让他们停不下来,最终是否能够传道授业解惑,专家们不关心,只要你的课堂热闹一点,有唱有跳的,貌似每个生命都怒放了就好。

自从有了讨论,师生瞬间变笨了,没喝六个核桃吧。好像连吃饭问题都得拿到课堂上讨论一下了。好比现在的各种养生节目,不就是喝杯水吗,都得请个知名专家高谈阔论大半天。不就是抬起腿跑步的事情嘛,不听专家讲解其中的玄机,你还真不会跑了。

讨论本身没有错,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工合作学习,可是,我们都是怎么做的,不管学生说的是什么,只要有声音就行,只要课堂不是死气沉沉就行。对于问题的设置,老师看似很随意,最终讨论的结果,往往都是不了了之,这样的讨论有什么意义?

生活是自己的,它需要在安静中慢慢品尝,很多东西自有其本身的规律,顺其自然就好,何必把它复杂化,让听者都有一种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你说的是什么,但觉得好厉害。)的感觉,累不累。没有专家的指点,你不照样把饭送自个儿嘴里了吗? 讨论的声音一浪赛过一浪,吵得专家们都睡不着了,嘘,别说话了,安静一下,自我反思一下吧。好了,课堂检测粉墨登场。

课堂检测强势来袭

去年年底突然被告知,以后的高效课堂结尾的时候,务必要有课堂检测。领导放话了:无论谁,天子还是黎民,只要你没有课堂检测,均视为无效课堂,不管你怎么样,都得有检测环节。这不是一刀切嘛!

刚开始我以为语文不像数学,展示几个习题就行了,人文学科很多目标都是隐形的,是无法展示给大家的看,也 无法当堂就检测的。后来听了几节当地名师的课,我恍然大悟,原来很简单。你只要在下课前在多媒体上展示几个题就是了,哪怕那几个字学生幼稚园时都会写,哪怕那些问题跟课本丝毫不沾边儿,你就不会被切了,小命算是保住了。九年级的老师更惨,你得说出这节课你讲的与中招相关的考点,那我这一节苦口婆心教育孩子别玩手机,别骂人,尊敬师长,这是什么中招考点?这是社会大学的考点,算吗? 今年,你能总结出来一个纯洁的公式:课堂检测=高效课堂。这好办,无疑是对教师的彻底解放,下次被听课时,我把中招卷子拿去,让大家做一节课,够高效吧?

每次课改,教师们会感觉到自己是那么渺小,硬生生被推到风口浪尖上,在那里生拉硬套,东施效颦,丑态百出。难道这是要回到文化大革命的节奏吗,不听话的,不唯课改是从的人,均被视为保守,与时代脱节,必定被驱逐出这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其实课改这个经并没有错,只是被某些人念歪了而已。我们想进步,当然要反思,要改进。一个固步自封,只顾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的人,必定落伍。可是,怎么改,准备往哪里去,是不是得提前想清楚,这些问题都不明白呢看见别人跑过去了,也赶紧提上鞋开始追,你知道他们去哪里吗?再说人家吃过饭了,有力气跑,你肚子咕咕叫,怎么跑。

单纯的模仿别人,最终会丢失自己。课改当然要得,可是,我觉得每一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我们应该摸索属于自己的道路,而不是对别人的劳动成果顶礼膜拜。外来文化当然值得学习,可是那需要不断的揣摩、消化、吸收、创新,而非直接占为己有,“拿来主义”是不可取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就像市场上每年的流行元素都不一样,变化意味着我们不是原地踏步,是进步还是退步就另当别论了。课改也一样,每一年都会有新的要求,每年都与往年不同。你想跟上是很难的,但你也不能自甘堕落。专家们较劲脑汁总结出来的东西,你为什么拒绝,你是专家吗?我们可以在大政方针的带领下,摸索总结适合自己的路子。对于课堂应该有自己的东西,也是中轴线式的东西,无论怎样,只要主干在那里,课堂都不会忽而左忽而右。

其实在这浩浩荡荡的课改大潮中,我们也看到,无论走多远,最终它还是会回到原点的。以前说多媒体教学要物有所值,要集视、听、触觉为一体,朗读、视频、动画齐头并进。课件上都是花里胡哨的,刺激感官的图片,动听的乐曲,抑扬顿挫的朗读,连边角上都有不时蹦出的一个小人儿或者风车之类的挑逗一下学生,甚至连字迹出现时都是连唱带跳的,那叫个热闹啊,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节课下来学生可开心了,只一节课时间,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去过的,都经历了一遍。

后来,专家看够了,叫停了。说是那些活蹦乱跳的玩意实在太可爱了,放在课堂上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了。好,以后课件都要简单一点,最好是纯白的背景,什么都不要。也不提倡以前的大容量了,内容要少而精。白菜萝卜大杂烩吃腻了,没营养,要精而细的,这样也符合习主席倡导的节约不是吗?在中国无论做什么,你都得先懂政治这个厉害的玩意儿。

以前动辄就是表演,课堂俨然一舞台剧,情景剧,专家看得是眼花花缭乱啊,叫停了。说要回归文本,让他们多读,自由读,集体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男女生配合读,总之语文课要书声琅琅,这样即便碰到哪个领导来视察了也会高兴的,琅琅的读书声代表什么,代表祖国的希望啊,说明我们果然是礼仪之邦啊!

如此这般,上了年纪的教师真的受不了了,骨头都要散了,到底要怎样?你给个痛快话,不能,生活是没有定式的。教育也一样,我们要与时俱进,谁都不知道明年会吹什么风。你要以不变应万变,眼睛向内,强身健体,提升自我,如此才能见招拆招。

就像不同的植物为了适应同一种气候,而强迫自己长成一个模样一样荒谬。我们为了适应课改,而丢失了自己的特色。试想一下,不久的将来,每个教师上课都是一样的模式,一样的步骤,那将是多么单调。那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有思想吗,会创新吗?整齐划一固然好看,可是也同样的枯燥,呆板,不是吗?课改的本质是让大家有所进步,而非让大家都变成一个模型里出来的一个人。课改,课改,让人欢喜,让人忧。

第四篇:小学数学十年课改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十年课改心得体会 伊通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这一精神为指导,《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能力,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和民主的氛围,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展现思想和方法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欲望,使他们各自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调控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唤起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注意一些细节,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一个肯定的动作,一个慈祥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笑容,一朵象征性的小红花,同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以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后继的学习中去。布卢姆也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的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要创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牲,创设求知情趣,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驱力。如在导入新课中以设疑提问、创设情境或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在练习中竞赛、思辨、判断、展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⑵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传”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⑶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更应“偏爱”学困生。激励、鼓励正是教学艺术的真谛。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学生得到教师的鼓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很好的保护,自信心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不断培养。教师要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有信心学好,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要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学困生在回答问题中的“合理因素”,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学困生能够回答的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探索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令人惊喜的成功,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我常对学生说:要勇于大胆地用不同寻常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能提出不同一般的独到见解,一句话――要说别人没说过的话,想别人没想过的问题,这就是创新精神。

三、引导自主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应该改革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要摒弃将现成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间域和思维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自主感悟、比较、体验,教师只是“向导”、“路标”,只起“引路”、“架桥”的作用,只为学生在自学、讨论、答疑中当“顾问”和“参谋”,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最大拓展。

四、加强动手操作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儿童心理学表明:动手实践、操作参与,符合儿童好动的年龄特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当学生动手训练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进而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例如:教学除法的意义时,先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自然的过渡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对除法倍感熟悉和亲切。教学统计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日用品的、学习用品的价格,统计家庭成员的年龄、收入情况等,并制成统计图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很多同学感受到:父母的收入不高,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花销大,我要珍惜父母的劳动,不乱花钱,不浪费。这样,既锻炼了能力,又受到了教育。

四、注重信息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也能让学习较差的同学得到帮助。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变“静态的集体背景”为“动态的集体力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等因素,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有计划地向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指导各小组自主学习,当问题有矛盾时,各小组成员共同研究、讨论、交流,学习信息得到及时多向的反馈,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互相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各有其特点。没有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毫无能力、毫无天赋。”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我们要十分注重提倡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创造,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成果给予充分的承认与肯定。

总之,彷如一把钥匙打开一把坚锁。课改恰如一阵春风,正应了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第五篇:小学数学十年课改心得体会(本站推荐)

小学数学十年课改心得体会

伊通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任淑霞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些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下面我就简单的谈一下教学中的收获与困惑。

一、课改中的收获

(一)我们的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推动和促进了我们的成长。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者说是一个工匠,仅是用他人设计好的方案去达到他人设计好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很少成为主动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更难成为自觉的教学问题的研究者。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教学行为和方法。我积极去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取长补短。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习,不仅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

(1)创设良好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促进学生学习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平等和谐、合作交流的教学氛围。尤其是对待学困生,教师不仅要付出爱心和关心,更多的是耐心,细心,为每个学生提供良好教学的机会和保证。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造。(2)创设问题情境。

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景,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魅力。(3)开放课堂。

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获得数学知识,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在解决问题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经过学生自身积极地思考,探究发现数学结论,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通过“涂一涂、分一分、围一围、折一折、拼一拼”的实践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开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表现的机会。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1、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数学。

2、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素材。在“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各个领域里所设计的情景,都是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校园里、如 “说说你身边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

3、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

二、困惑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0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下载广西小学语文教学课改十年之我见 °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西小学语文教学课改十年之我见 °.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改十年总结材料

    课改十年总结材料 开发校本课程 促进学生发展 乌兰浩特市兴安二小 2013.6.27 课改十年,我们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在教研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大胆实践,锐意创新,收获很多,也积累了一些经......

    十年课改体会

    十年课改体会 东港市东尖山学校 周 伟 十年课改,坎坷跋涉,风雨相伴,酸甜苦辣,喜忧参半。为了教育的明天,我们必须平心静气地回顾和反思,诚恳深刻地探讨和总结。首先我们可以坦然面......

    十年课改经验总结

    寄情十年课改,追求发展创新 ----------哈拉道口学区十年课改经验总结 自2003年9月,哈拉道口学区中心校,正式进入全面课程改革。自此,教育部2001年8月27日颁布实行的《关于当前积......

    课改十年话课改

    “课改十年话课改”园丁论坛 课改十年的收获 金汤小学 姜晓坤 课改已度过了十个春秋。在与课改同行的路上,身为一线教师参与了课改,也见证了课改,我在课改中探索,反思其不足,思......

    课改十年感想

    《课改十年名思教研》学习体会 金凤凰学校 曾燕华 2011-11-07 11日四日,我有幸参加东莞市体育馆举办的课改十年名思教研活动,聆听了郑毓信《立足成长》的报告、黎锦才、黄爱......

    课改十年心得

    课改十年心得从事数学教学24年了,十四年前上数学课,总是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教学手段是那么的单一,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老师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多年的教学实......

    课改十年经验总结

    新课程改革十年总结转导中心学校新课程改革,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的首要任务,目的在于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使之培养新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课程改革以来,我校领导和教......

    课改十年数学教学感悟

    课改十年数学教学感悟 把握课改理念,实现教学生活化 临渭区辛市镇沙王小学 孟宏进 把握课改理念,实现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课标实验教材与原编教材相比,更加重视提供丰富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