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考试题库总结[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02:11: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考试题库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课程与教学考试题库总结》。

第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考试题库总结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形成与发展。

A.语文素质 B.语文素养 C.语文能力 D.语文知识和能力

2.在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是从()年开始的。

A.1904 B.1919 C.1949 D.1978

4.教学活动中,备课常有要“吃透两头”之说,这两头指的是()。

A.教材和大纲 B.课程标准和教材 C.教材和学生 D.课程标准和学生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说明培养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A.习惯 B.意志 C.兴趣 D.态度

6.提出“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教学模式的是()

A.于漪 B.钱梦龙 C.宁鸿彬 D.上海育才中学

7.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A.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统一 B.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C.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D.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8.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

A.自主、独立、探究 B.自主、合作、探究 C.独立思考、勇于探究 D.自立、提问、研究

9.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年开始的 A.1999 B.2000 C.2001 D.2002

10.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是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在课程总目标下,把九年分为(),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A.小学、初中两个阶段 B.初小、高小、初中三个阶段 C.义务教育一个阶段 D.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

1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个。

A.2500 B.3500 C.2800 D.3000

1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A.综合性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性学习D.自主学习

13.语文新课程把一二年级的写作叫()

A.写作 B.习作 C.写话 D.创作

14.语文新课程把“听”和“说”两个教学系列合在一起,改为()。

A.口头语言 B.口语训练 C.口语表达 D.口语交际

15.教学目标分类法是美国教育家()提出来的。

A.布鲁诺 B.布鲁纳 C.布卢姆 D.杜威

16.默读与朗读相比,适应范围更广,速度更快,而且()。

A.更适应与低年级 B.更有助于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C.更有助于理解 D.更有利于提高对文章的感受能力

17.绝大多数的汉字的字形结构限于()种。

A.6 B.7 C.8 D.9

18“

三、百、千”是我国古代和近代最成功的蒙学教材,它们分别指的是()。

A.《唐诗三百首》《千字文》 B.《唐诗三百首》《千家诗》 C.《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 D.《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9.由()和叶圣陶主编的《语文百八课》是我国现代中学语文教材中,尝试语文教学科学化的不朽之作。

A.夏丏尊 B.吕叔湘 C.王力 D.张志公

20.书信是应用文教学的重点,书信一般包括称呼、正文、结尾、()和日期5个组成部分。

A.署名 B.致辞 C.祝颂语 D.邮编

二、辨析题(判断是否说得有理,并作简要分析。每小题3分)

1.语文课可以用外语进行教学。

辨析:

2.“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辨析:

3.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德 赫尔巴特)

辨析:

4.写作教学的唯一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辨析:

5.语文课程资源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辨析: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12分)

1.写作——

2.阅读教学——

3.语文教材——

4.合作学习——

四、简答题(每题4分,任选两题)

1.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有哪些?

2.如何设计语文教学目标?

3.诗歌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

4.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有何意义?

五、论述题(每题10分,任选一题)

1.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结合实际论述作文命题的原则。

六、应用题(35分)

阅读下面文章,要求:

1.简要分析该篇文章(10分)。

2.设计教学目标,并谈谈你这样设计的理由(10分)。

3.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若干个最能体现你教学思路的教学环节(10分)。

4.设计一份体现教学目标的板书,设计力求有科学性和艺术性(5分)。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 淑 敏

参考答案:

?

一、选择题

B、A、C、C、C、B、C、B、C、D、B、A、C、D、C、C、B、D、A、A

二、判断题

1.错,语文课是母语课.2.对,良好的习惯包括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

3.对,因为思想品德教育和知识教学不可分割。

4.错,因为还有如智力、思想等其他方面的目标。

5.对,因为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总是和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三、名词解释:

1.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2.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负载着语文教育内容并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一切材料。

4.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方式是指导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而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

四、简答题:

1.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有哪些?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如何实际语文教教学目标?

答: 掌握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要求。

明确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体系。

确定语文学习内容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容量。

确定目标描述的方式。

3.诗歌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初步能力。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陶冶学生的性情,使他们获得审美的愉悦。

4.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有何意义

答:“阅读期待”是接受美学的概念。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阅读文学奏。学生翻开语文课本,一篇课文的题目、作者、题材、体裁便引发他们种种猜测

如果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能够适当地交代背景、创设情境、制造悬念,就会更加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五、论述题

1.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答: 语文课程在培养目标上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既要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要重视

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和融化。

语文课程在教学原则上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长期受到熏陶感染的 过程。

语文教育在教学评价上要克服“科学主义”的非此即彼、寻求唯一准确答案的评价标准,和非“扬”即“批”、只见问题不见学生的评价态度。

2.结合实际论述作文命题的原则。

命题要注意整体设计。

命题要有实用价值。

要写好命题作文提示语。

命题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六、应用题(略)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填空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科,它是以 为研究对象的一门。

2.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3.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 系统。

4.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成力的要素是、、、。

5.《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中,“三主”是指、、。

7.作文能力一般由 能力和 能力构成。

二、名词解释

1.语文课程目标

2.阅读教学技能

3.情景作文训练

4.课文复述

三、判断

1.从占居优势的倾向来说,语文课是属于抽象型学科。()

2.听说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训练听说能力,而且包括训练听说的态度。()

3.“讲授”的方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4.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5.单元教学过程包括以下阶段: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和测试。()

6.提问的方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7.光学媒体的特点是能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

8.作文评改应一分为二,以鼓励为主,要少就多改。()

9.根据考试的目的和用途,考试可以分为学业考试、水平考试、个别考试。

10.备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教法。()

四、选择(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不得分)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社会需要。

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A引入 B介入 C展开 D结束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A促进学习B选择 C排名次 D反馈

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

A语法修辞知识 B文学知识

C文体知识 D读写听说知识

5.《义务大纲》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A2500个 B3500个 C4500 D5500 6.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

A典型讲评 B综合讲评 C专题讲评 D重点讲评 7.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A现代汉语修养 B古代汉语修养 C文章和文学修养 D语文教育史修养 8.语文课外活的特点是()A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B容易组织和管理

C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

D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9.《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作文每学期的最少次数是()A6次 B8次 C10次 D12次

五、简答

1.阅读教学的导入有哪些类型?

2.魏书生课堂“六步教学法”

3.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方式方法。

4.口头作文的训练方式。

六、论述

1.谈谈如何理解和贯彻“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2.试述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方法。

七、实践

1.《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有两个,即记叙中的议论、抒情和事例的典型性。有位实习生在确定分课时教学要点时,把记叙中的议论、抒情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而事例的典型性放在第二课时,你以为这样是否合理?为什么?

2.请为《 背影》设计三个不同类型的导入。

3.认真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教学实录节选,回答下列问题。

生:(读课文)“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与臣,皆以美于徐公”:“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师:这两组句子,相同的词语是:“私、畏、有求。”也就是说,妻、妾、客对邹忌的态度,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民对王的态度是相似的。邹忌从比美的私事想到治国的故事,这种思维方式叫“类似联想”(板书)他的目的是启发齐王也由生活小事产生类似的联想,去考虑国家大事。邹忌把这两件看似无关的事联系起来思考,找到相似之处,并且得出了结论。请问邹忌的结论是哪一句话?

生:“王之蔽甚矣”

师:请译成现代汉语。

生:你受到的蒙蔽很大。

师:可以。还可以译成:你被蒙蔽得太厉害了。这样语气更接近原文。请想一想,邹忌的这个结论是不是太武断了?他的论据充足吗?他是怎样推导出这个结论的?

生:(思考,沉默)

师:我提示一下。逻辑推理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归纳。二是演绎,三是类比。请问邹忌以私事比国事,从逻辑角度讲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

生:好象是类比。

师:“好象是”,不太有把握。我们来分析一下,邹忌与徐公比美,省略了“美我”,妻是因为“私”,妾是因为“畏”。客是因为“有求”(指板书),而齐王呢,宫妇左右“私”王,臣“畏”王,民“有求”于王。(板书)

邹忌(妻)私(妾)畏(客)有求 蔽

齐王(左右)私(臣)畏(民)有求 蔽

齐王 蔽

师:妻“私”、妾“畏”、客“有求”的结果是邹忌受到蒙蔽,那么,由此推知,齐王左右“私”、臣“畏”、民“有求”的结果,也必然是受到蒙蔽。这是一个由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典型实例。因为两事物的相似点很多。一一对应,论据是充足的,所以结论是能够成立的。再比较一下:“美”邹忌的只有一妻一妾一臣,而蒙蔽齐王的人就多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臣“莫不”畏王,全国之民“莫不”有求于王,全国上下,人人如此,“王之蔽”还不甚吗?邹忌的结论不仅站得住脚,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板书“类比推理”)邹忌的谏辞,运用类比推理,启发齐王产生类似的联想,从浅显的比喻中领悟深刻的道理,多么委婉动听,多么富于艺术性、启发性!

(1)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请联系教学实际说明是如何贯彻执行这项教学原则的?

(2)这个教学片段的教学除了讲授外,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教学技能?联系教学实际,谈谈运用这种教学技能的优点。

(3)这个教学片段的板书是否符合要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答题要点及评分标准(9)

填空(10分)

1.中学语文教学 专业必修课

2.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3.范文系统 知识系统 助读系统 作业系统

4.认读能力 理解能力 鉴赏能力 评价能力

5.交际工具 人类文化 工具性与人文性

6.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训练为主线

7.认识 表达

评分标准:每空0。5分,共10分

二、名词解释(12分)

1.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2.阅读教学技能:是一种专门的心智技能,它是顺利完成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心智活动方式。

3.情景作文训练:教师有意创设一个可看见的“景”或一种可感受的“情”,让学生身处其中,观察、思考、想像、议论,触景生情或据情拟景,然后写成作文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

4.课文复述:即通过视觉或听觉将课文消化理解储存脑中,然后转化为口头语言表达出来。

评分标准:每题3分,共12分

三、判断(10分)

1.(??×)、2。(√)、3。(×)、4。(√)、5。(√)、6。(×)、7。(×)、8。(×)、9。(√)、10。(×)。

评分标准:每空1分,共10分

四、选择(9分)

1.a、b、c、d 2。a、b、d 3。A、b、d 4。a、b、c、d 5。b 6。b

7.a、b、c、d 8。A、c、d 9。A

评分标准:每题1分,共9分

五、简答(16分)

阅读教学的导入有哪些类型:总结情况,检查预习;承上启下,建立联系;激疑设问,启发思考;渲染气氛,调动情感;变换刺激,引起兴趣

2。魏书生课堂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3.听说教学的方式方法:朗读训练、课文复述、课堂谈话、讨论、看图说话、口头作文、课外故事会、讲演会、讨论会、辩论会等。

4.口头作文的训练方式:口述片断;扩展描述;讲述梗概;接续补充;口述全文;即席演讲;辩论等

评分标准:1。5分;2。3分;3。6分;4。6分

六、论述(20分)

1.谈谈如何理解和贯彻“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1)读、听和写、说之间的关系。读、听为写、说能力的发展提高提供前提条件。发展提高写、说能力需要正确的思想观点指导正确的思想观点指导,不只是从生活实践中来,还需要通过读、听从书本和其他方面得到。而且,通过读、听还能得到写、说的范例,使写、说有所借鉴,从而促进写、说能力的发展提高。反之,写、说促进读、听能力的发展提高。

人们通过写、说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的加深理解提高读、听的能力。

(2)读、写与听、说之间的关系。读、写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听、说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的。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口头语言在不断的丰富发展着书面语言。离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就会僵化,从而丧失生命力。书面一经形成,便规范、净化和优化着口头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这项原则应做到:(1)读、写、听、说合理安排,全面训练。读、听训练中,要启发诱导学生掌握语言规律、思维规律和表达规律,又用这些规律指导写、说实践。写、说训练中,要深入认识、理解这些规律,促进读、听能力的发展提高。(2)把课文作为读、写、听、说训练的主要凭借。凭借课文进行读、听训练,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文章结构等;凭借课文进行写、说训练,把课文作为范文,由机械模仿到灵活模仿,最后达到创造性的表达。(3)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弥补语文课内读、写、听、说训练在数量上的不足、在范围上的局限、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单调等缺陷。使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得以全面训练、协调发展。

2.试述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方法

构成: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具有良好的智力品质、有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

培养方法: 通过说理和指导实践,提高其学习语文的思想认识,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语文的目的和态度;通过说理和指导实践,提高其学习语文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意志、情感和个性上有姣好的学习语文的心态;创设语文学习的良好环境,创造读写的浓厚气氛,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通过指导其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能学到应学的语文知识和文化知识,培养应具备的各项语文能力。

评分标准:1。10分,理解原则5分,贯彻原则5分

2.10分,能力构成5分,培养方法5分

七、实践(23分)

1.《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课时教学要点不合理,两课时的要点应对调一下。道理在于:

(1)文章的表达方式是服务于特定内容的。避开内容而说形式难免就形式论形式,学生难以理解透彻,更难悟出为文的道理。(2)事例的典型性在本课文中尤为突出。搞清这一问题也就对文章内容有了深透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领悟作者为什么于记叙中议论、抒情,可谓水到渠成。

2.导入的类型很多,学生只要为《背影》设计三个不同类型的导入即可。要求围绕文章内容,语言简洁、恰当。

3.(1)a。丰富语言,促进智力发展;b。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c。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必要的专门的智力训练;d。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e。培养非智力因素。(联系实际说明略)

(2)提问。这个教学片断提问的目的明确,意图清楚;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紧扣文章思路;难易程度适合学生水平,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各个问题的排列顺序合理,提问语言清楚明白。(联系教学实际略)

符合要求。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具有条理性和灵活性;具有集中性和简洁性。

评分标准:1。5分;2。9分,每个导入3分;3。9分,三问各3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填空

1. 与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 系统。

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的主要内容是、、、、常见修辞格等五个方面内容。

4.作文讲评的主要方式是、、、。

5.助读系统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二是。

6.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从四个方面加以设计的,包括、、、等内容。

二、名词解释

1.导入

2.供材料作文

3.多媒体教学

4.精读

三、选择(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不得分)

1.传授语文知识应遵循的原则()

A系统 B精要 C好懂 D有用

2.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A促进学习B选择 C排名次 D反馈

3.以小结为主的结束,目的是()

A整理归纳 B深入理解 C强化记忆 D形成能力

4.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是()

A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B容易组织和管理

C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

D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

5.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A引入 B介入 C展开 D结束

6《.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中学生达到字数是(A2500个 B3500个 C4500个 D5500个

7.《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部分,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是()

A读、写、听、说能力 B基础知识

C基本概念 D思想教育

8.《义务教育大纲》中规定初中作文每学期的最少次数是()

A6次 B8次 C10次 D12次

9.语文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

A现代汉语修养 B古代汉语修养

C文章和文学修养 D语文教育史修养

10.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

A典型讲评 B综合讲评 C专题讲评 D重点讲评

四、简答

1.词语教学的方法

2.合编型教科书的主要优缺点

3.提问的类型

4.听说教学的方式方法)

五、论述

1.当前语文课程评价中存在哪些问题,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2.如何理解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六、实践

1.一位教师教读《鞠躬尽瘁》一文,正带领学生探讨文章的中心思想:赞扬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共产主义精神。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焦裕禄有病不去治,反而说只能叫人压病,不能叫病压倒人。有些病是压不住的,他最后还是住了院,去世了——我以为他有病不治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如果你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

2.请为《我的老师》一文设计三个不同类型的导入。

3.你怎样指导学生就《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我最讨厌的一个人》这样的作文题目创立新意?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答题要点及评分标准

填空(10分)

1.工具性 人文性

2.范文系统 知识系统 助读系统 作业系统

3.词的分类 短语的结构 单句的成分 复句

4.综合讲评 典型讲评 专题讲评 对比讲评

5.文字 图表

6.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作 口语交际

评分标准:每空0。5分,共10分

二、名词解释(12分)

1.导入: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往往要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内容上来。这种教学技能,就是导入的技能。

2.供材料作文:供材料作文是教师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材料,让学生按要求进行作文的一种训练方式。

3.多媒体教学: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合理利用传统教学媒体,同时应积极引进现代教学媒体,使二者恰当结合,相辅相成,既能准确、迅速地传输教学信息,又能及时反馈调节,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这就是多媒体教学。

精读:就是精细地读,反复读。精读就要认真地推敲词句,准确地理清文脉,抓住中心,领会写作意图,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构思和主要表现方法。

评分标准:每题3分,共12分

三、选择(10分)

1.b、c、d 2。a、b、d 3。a、c 4。a、c、d 5。a、b、d 6。b

7.a、b、c 8。a 9。a、b、c、d 10。A

评分标准:每题1分,共10分

四、简答(20分)

词语教学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解词;字形、语素、结构分析法;同义互释;述源释疑;补充形象,丰富感性认识;从语境推断词义;用比较的方法解词。

合编型教科书的主要优缺点:优点是一个教师使用一本教科书容易从整体上处理教学内容,取得姣好的综合效应;其局限性往往在于系统性不容易体现,编得不好会显得眉目不清、头绪芜杂。

提问的类型:记忆型提问;了解型提问;理解型提问;运用型提问;评析型提问。

听说教学的方式方法:朗读训练、课文复述、课堂谈话、讨论、看图说话、口头作文、课外故事会、讲演会、讨论会、辩论会等。

评分标准:1。6分;2。4分;3。5分,4。5分

五、论述(24分)

1. 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守的单

一、评价之体局限;在实施评价的具体过程中,简单化、惟量化。

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评价具体课程方案优劣的唯一指标巴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

2)过分的强调定化量化的评价,忽视定性评价造成评价者选择的方式越来越少,得到评价的内容也越来越少

3)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无法参与评价过程,试题设计、阅卷评分、试卷分析等均是教师参与的单向评价活动。

如何理解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语文教学目标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语文教学目标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首先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其次,在目标表述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有所展开,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再次,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过去所理解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分标准:1。12分,(1)、(2)要点各6分

2.12分,三要点各4分

六、实践(24分)

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一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表不同见解;二要指出他们不应当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待60年代兰考县特殊环境下的县委书记焦裕禄;三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思考:在当时当地,焦裕禄所面临的尖锐矛盾:在兰考38万人民和个人疾病中间,作为党的干部,他选择了什么?

导入的类型很多,学生只要为《我的老师》设计三个不同类型的导入即可。要求围绕文章内容,语言简洁、恰当。

这两个司空见惯的题目要创立新意,可指导学生运用求异思维立意。如,《我最敬佩的一个人》通常写古今中外的名人、伟人或先进人物等,写学生也往往写三好学生或优秀干部。但有的同学却写班上有名的差生,写他学习上的韧劲和进取心,写他的诚实和见义勇为,给人一种新奇之感。有位同学写《我最讨厌的人》偏偏写自己最怀念的奶奶。写奶奶粗糙的手总爱在自己脸上抚摸,写奶奶照顾自己的生活、学习,总爱唠唠叨叨,那时候总认为奶奶最讨厌。现在理解了,那是奶奶对孙女深深的爱,因而现在更加怀念奶奶。

一、填空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特点包括、和语文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

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 作业系统。

3.建国以来有以下这些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钱梦龙的、魏书生老师的 李吉林老师的 等等。

? 4.编写语文教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________和________等等

5.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从四个方面加以设计的,包括、、、等内容。

?6.?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导向、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

7.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8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三百千”分别是(???)、(???)、(???),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9.《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0.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结构和。

二、选择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不得分)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社会需要。

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A引入 B介入 C展开 D结束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A促进学习B选择 C排名次 D反馈

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

A语法修辞知识 B文学知识

C文体知识 D读写听说知识

5.《新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A 2500个 B 3500个 C 4500 D 5500

6.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

A典型讲评 B综合讲评 C专题讲评 D重点讲评

7.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是()

A 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B 容易组织和管理

C 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

D 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

?8.《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部分,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是()

A读、写、听、说能力 B基础知识

C 基本概念 D思想教育 .以小结为主的结束,目的是()

A整理归纳 B深入理解 C强化记忆 D形成能力

10.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

A 现代汉语修养 B 古代汉语修养

C 文章和文学修养 D 语文教育史修养

三、判断(10小题,每题1分)

1.从占居优势的倾向来说,语文课是属于抽象型学科。()

?

2.听说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训练听说能力,而且包括训练听说的态度。()

?

3.“讲授”的方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

4.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

5.单元教学过程包括以下阶段: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和测试。()

?

6.提问的方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

7.光学媒体的特点是能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

8.作文评改应一分为二,以鼓励为主,要少就多改。()

?

9.根据考试的目的和用途,考试可以分为学业考试、水平考试、个别考试。

?

10.备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教法。()

四 简答题(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1.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2.语文教学的方法有哪些?

3.语文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4.语文教学的原则有哪些?

五 论述(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1.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些理念和这次课程改革?

2.试论新时期语文教师的素质。

3.有人说:“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梦”。你有何看法?

六 实际运用(20分)

1.请为《 背影》三个不同类型的导入。

答案

一填空

1.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

2.范文系统 知识系统 助读系统

3.“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课堂六步教法”、“情境教学法”

4.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数

5.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作 口语交际

6.反馈、评定、激励、7.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8.《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9.交际工具 人类文化 工具性与人文性

10.能力结构、品德结构

三、选择

题:(每题2分,共12分)

1.ABCD 2.ABD 3.ABD 4.ABCD 5. B 6 B 7.ACD 8.ABC 9.AC 10.ABCD

三、判断1.(??×)2(√)3(×)4(√)、5(√)6(×)7(×)8(×)9(√)10(×)

四简答

答案:

1.目标取向: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过程取向: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主体取向: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 2.(1)讲授法(2)通读法(3)讨论法(4)练习法

3.(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3)儿童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4)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4.(1)语文教学的共性原则:a.主动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b.实践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c.基本素养与情感态度相结合的原则 d.身心发展与学习规律相结合的原则

(2)语文教学的个性原则:a.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b.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协调发展的原则 c.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d.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原则。

五 论述

1.目标取向: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过程取向: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主体取向: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2.要点:专业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发展:知识更新、理念更新、终身学习、教研结合。

3.要点:

语文教师教学语文,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能力,挖掘出文本中一些美好的东西,使学生对这些美好的事物产生无限的向往和憧憬,结合具体的课文举例说明。

六 运用题

导入的类型很多,学生只要为《背影》设计三个不同类型的导入即可。要求围绕文章内容,语言简洁、恰当。

第二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整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语文

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通常所说的“语文”实际上指的是汉语文。1950年6月,在《初级语文中学课本》将“语文”作为学科名称被正式使用。对于它的不同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语文是语言文学;语文是语言文字;语文是语言文章;语文是语言文化。叶圣陶认为语文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2.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以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意义为对象,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实践性特征的学科课程。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既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又具有突出的人文性。语言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所谓的人文性是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等内容。

工具性是语文用于交流交际的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承载文明的属性。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以及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4.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5.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6.语文课程汉语文字的特点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

1.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2.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学习应注重的五方面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3.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素养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与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发展、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的提升、社会文化的积累、情意人格的陶冶等密 1 不可分的。

三.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

2.课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的目标追求,从三个维度来建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

(2)根据语文课程特点,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要尊重理解多远文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4)突出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建构作用,力求实现建设有序、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课程理想。

(5)着眼创新精神,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自主探究能力。(6)强调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发挥多种评价功能,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四.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

1.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和作业系统。2.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

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是指经过分类的语文教材的组织结构形态。语文教材的基本结构类型主要有分编型和合编型。

3.分编语文教材

分编语文教材指的是按照语文课程内容要素的不同性质和种类,分编为自成体系的多种并行的教科书,供教学时单独使用或配套使用。从编辑思想上看,可分为两类:(1)教学分科,教材分编;(2)教材分编,教学并进。

4.合编型语文教材

合编型语文教材指的是把语文课程内容合编成一套教科书。它主要包括主次配合式和综合组元式。

五.语文课程资源 1.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指形成语文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挂图,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六.识字写字教学 1.集中识字 集中识字简单地说就是在儿童启蒙阶段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认识2000个左右的汉子。集中识字一般采用“分散难点,逐步占有”的方法。

集中识字的优点在于识字的效率比较高,对汉字的结构意义理解比较深刻。但是,对于汉字在特定语境的意义理解重视不够,遗忘率比较高。

2.分散识字

分散识字也叫做“随课文识字”。由斯霞从1958年开始实验。

随课文识字,可以使字词句文联系紧密,容易形成概念,记忆长久;有助于识字、写字和口语交际的综合,促进思维的发展。但是也会对识字量、识字速度产生一定影响。

七、阅读教学 1.阅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2.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3.阅读教学的目标

(1)获取知识。(2)培养能力。(3)陶冶情操。(4)发展思维。(5)形成习惯。(6)积累言语。

4.阅读教学方法

(1)朗读;(2)默读;(3)讲述;(4)问答;(5)讨论;(6)提要。

八.口语交际教学 1.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借助标准的有声语言和相应的态势语言进行听、说互动,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

2.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者,规范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口语交际素养的教学。

九.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1.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的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

2.综合性学习特征

综合性、主体性、参与性、生成性

3.研究性学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中的语文、社会中的语文、生活中的语文问题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课程活动。

4.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为中心,以反思为线索

十.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1.当代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角色期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2.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3.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十一.中国古代语文教材 1.三百千 “三百千”分别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他们同属于中国古代语文教材的蒙学教材,在蒙学教材中影响最大,这三本教材也主要以识字为主。

2.《三字经》

《三字经》的编者,有说是南宋的王应麟,有说是宋末的区适之,也有认为最初作者可能是宋人,后经众手不断增订,在流传中又得以进一步完善而成的。

3.《百家姓》

《百家姓》作者现已无从考证。以“赵钱孙李”开头,后人推断是宋人的作品,它由没有意义的单字组成,但也体现了鲜明的皇朝正统思想。书名中的“百”不是实指,而是虚指,因为全书收集了单姓446个,复姓61个,共507个姓。

《百家姓》只是一本识字课本,文中字与字之间并无联系,作者把散乱的字合理地编排在一起,每四字组为四言韵语,因句句押韵,读来和谐流畅,易学易记。在南宋,《百家姓》已经是广泛采用的启蒙识字课本了。

4.《千字文》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周兴嗣所编。作为通俗的识字课本,《千字文》虽然字数有限,但内容涉及天象、岁时、名贵物品等方面。全书条理清楚,押韵自然,晓畅易读,琅琅上口。所选的1000字,没有很生僻的字;用文言的标准看,艰涩难懂的句子很少;引古书,用典故的地方有一些,不太多,也不算艰深。《千字文》其四字一句,句法整齐,讲究声律对仗,追求文采辞藻的特点。它编成了以后,很快成为了流行各地的通俗识字课本。

5.《急就篇》

《急就篇》,一名《急就章》,西汉史游编撰,共34章,合计2144个字。据宋代王应麟考证,最后的128字是东汉人补加的。就前边的2016字来看,大致是把当时常用的单字编集起来,使之成为三言、四言、七言的韵语,以便记诵,尽可能避免重复字,同时尽可能使每句都表达一定的意义,借此在识字教育的过程中多少教给儿童一些常识。

6.“四书”

“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合称。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学生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学生言行的书。《大学》相传是曾参的学生记述曾参言论的。《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孟子》是孟子及其学生的著作。南宋理学家朱熹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大学》、《中庸》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学习的入门读物,始有“四书”之名。

7.“五经”

“五经”即儒家经典著作《易》、《书》、《诗》、《礼》、《春秋》的合称。汉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始有“五经”之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五经”的内容包含了古代政治、伦理、哲学、历史、文化、教育等方面,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作为我国最早的一套语文教科书,流传之久,使用之广,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8.《文选》

《文选》是我国现存的编选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它的编者萧统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字德施,天监元年立为太子。死后谥名“昭明”,故其《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文选》共收入周代至六朝七八百年间的130多位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700余篇首,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基本具备。自唐初李善加注释后,《文选》流传更为广泛,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古代语文教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般认为,《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语文阅读课本。

《文选》的入选者具有“沉思”和“翰藻”的特点,开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之先河,且符合我国作为文章大国的国情,因此一直为后世所仿效。

9.《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成书于乾隆年间。全书上起东周,下至明末,共选文222篇,编为12卷。全书以散文为主,兼收一些少量骈文、韵文。选入的文章,大多数作品是千古传涌的佳作,体裁风格多样,注释评点简明扼要。以先秦历史散文为重点,全书重《史记》略《汉书》,编选者的观点是“重其所当重,轻其所当轻”。所选文章,体裁是多种多样,有论说、奏议、诏令、赠序、、杂记、碑志、辞赋、骈文等等。其编写体例,以时代为经、作家为纬,打破了过去文选以文体分类的框框。《古文观止》易读易学,在清末的语文教育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流传甚广。

10.《神童诗》

《神童诗》相传为北宋末“神童”汪洙所作,后人补增搜集而成,是影响颇大的训蒙读物。《神童诗》集录诗作虽只有34首,但内容丰富,包括劝学、科举、四季、闲适等,反映的思想也比较复杂。其以诗歌形式对童蒙进行知识、思想教育和语言训练。《神童诗》全部选用五言绝句,篇幅短小,诗味浓郁,格律严谨,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平仄准确,读起来琅琅上口,情趣盎然,易于记诵。

11.《千家诗》

《千家诗》最早为南宋刘克庄编集。全书原名《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辑录唐宋诗作22卷,分14类。此书在宋元时就有很大影响。后来,明人对这个选本进行选录编订,集成《千家诗》,定为蒙学课本风行全国,影响不亚于“三”、“百”、“千”。明《千家诗》称“云淡风轻近午天”本。《千家诗》中诗歌基本上以季节为序,清新朴实,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而且多数诗歌浅近易懂,脍炙人口,又多名家名篇,因此,家喻户晓,在我国语文教育中,特别是诗歌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千家诗》对于语文教学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既是集中识字教学向分散识字教学的过渡形式,又是识字教学向阅读教学的过渡形式。

12.《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为清代乾隆十六年进士蘅塘退士孙诛所编选。全书选入了75位唐代诗人与无名氏2人的诗300多首。全书共分八卷,既有绝句也有律诗,涵盖了我国古诗中的各种诗体。编者注重精选历来为人们广为传诵的佳作,名家名篇入选甚多,注意到入选作品的代表性,使其风行海外,历久不衰。

十二.中国古代教育家 1.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韩愈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关于古文运动和读书、作文的论述与实践中。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包括“文”和“道”两个方面。在文的方面,是要用所谓三代两汉文体代替魏晋以来的骈文;在道的方面,是要用儒学代替佛教和道教。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说,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是一场古文教育运动,是恢复古代散文传统、反对骈俪文风的教育运动,其实质是语文教育观念的转变和革新。

在读书方面,他主张读“三代两汉之书”,除了经书,还要读“诸史百子”。读书首先要弄懂词句的含义,更要理解书中的内容。读书既精读,又要博览。韩愈强调读书要刻苦,要专心致志。

在作文方面,他主张“闳中肆外”。“闳中”就是思想内容博大丰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学儒家经典中的“道”。“肆外”就是语言表达汪洋恣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三代两汉之书”里学习表达方法。在语言运用方面,他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2.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徽州人,南宋思想家、教育家。

朱熹根据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人的心理特征出发,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并分别指出这两个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其编纂的多种教材中,其中《小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颇有影响的蒙学教材,《四书章句集注》则成为元明清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科书,影响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达800年之久。

朱熹思想的核心即“性即理也”。他把自然、社会和人生中的一切现象、一切问题,都归结为“理”和“气”。就人性而言,“理”指伦理观念,他构成人的“天命之性”;“气”指阴阳二气,它构成人的“气质之性”。朱熹的人性二元理论就与“去人欲,存天理”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了,这就是教育存在的根据。

哲学上的“理”与“气”的关系,必然表现在语文教育方面。譬如“文”与“道”的关系,在朱熹看来,“理”就是“道”,“气”就是“文”。他还进而提出“文便是道”的命题。

十三.中国古代语文教育论著 1.《学记》

《学记》系《礼记》中的一篇,据考为孟子学生乐正克所作。《学记》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经验,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教学论著,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可以说《学记》是我国最早的语文教学论著作。

《学记》对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学原则、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提纲挈领性的论述。《学记》提出的“藏息相游”“预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引导”“教学相长”等教学原则,归纳的问答、讲解和练习等教学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学记》提出的这些教学原则和方法仍有实用价值,书中所展示的教育理念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2.《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是朱熹谈读书方法的书。由朱熹弟子辅广集编,张洪与齐息增补,共4卷,约4万余字。其中有读书六法:一是循序渐进,指读书必须按照次序,逐步推进。二是熟读精思,指读书既要读的熟,又要精于思考。三是虚心涵泳,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反复咀嚼,不能穿凿附会。四是切己体察,指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五是著紧用力,指读书要抓紧时间,不能松垮。六是居敬持志,指读书要专静纯一,全神贯注,同时要有远大志向,不能瞎读书。这六条读书法是一个整体,相互间有内在的联系,而且不是单独谈方法,而是贯穿着道德修养、治学精神和学习态度的要求,对明清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十四.中国现代语文教材 1.《开明国文百八课》

是由夏丏尊和叶圣陶合编的,此教材1935年出版,全套计划编六册(实际编出四册),每册18课,合计“百八课”。该教材的“编辑大意”里说:“本书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文话以一般文章理法为题材,按程度配置:次选列古今文章两篇为范例,再次列文法或修辞,就文选中取例,一方面仍求保持其固有的系统;最后附列习问,根据着文选,对于本课的文话、文法或修辞提举复习考验的事项。”这种单元编排方式的探索,对后来语文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影响。

十五.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家 1.夏丏尊

夏丏尊(1885—1946),浙江上虞人,著名语文教育。创办了开明中学函授学校并担任校长。1925年,他到上海后,一边教书,一边兼编辑出版工作。

夏丏尊的语文教学思想,首先体现在他对语文教育目标上的认识。他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侧重在形式的讨究”,因为经验、知力、修养是要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阅历增广而逐步提高的,同时也是学校各科所应共同协力培养的。其次,在阅读教学方面,他首次提出“传染语感学生”。他认为,理解、鉴赏、触发是阅读的基本功夫。他还主张课内外阅读要结合。再次,在作文教学方面,他认为作文是生活,而不是对生活的点缀。学作文,也是学做人。他主张作文应该先有读者的 7 预想。另外,他还主张作文要多读,多作、多商量,作文要改到无可再改才罢手。

夏丏尊关于语文教育的论著,都收录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编辑出版的《夏丏尊文集》第三卷《文心之辑》中。

2.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

叶圣陶认为,语文是工具,是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他主张,语言、文字和思想的训练要联成一贯。此外,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师尤其要善于“导”。关于阅读教学,他认为“阅读和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各有各的目的。”“练习阅读不只是练习写作的手段,练习阅读自有它的目的。”叶圣陶十分注重教师自身的修养,主张教师要试试注意增加“本钱”。

叶圣陶关于语文教育的著述,大都收录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和《叶圣陶教育文集》中。

3.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著名散文家、诗人、语文教育家。

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始终把语文看作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使受教育者的人格得到完美的训练。从发展学生完美的人格出发,他强调语文教育要重视文艺教育,重视经典训练,重视学生表情达意的“至诚”。二是在阅读教学方面,他提出了很多以欣赏为核心的精辟见解。三是在写作教学方面,他认为写作教学应着眼于应用。

朱自清关于语文教育的论述,大多汇集在《经典常谈》、《语文拾零》、《语文影》、《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专著以及他和叶圣陶的合著《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等书籍中。

十六.语文课程评价

1.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2.关于阅读的评价

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默读的评价,应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

浏览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3.写作课程评价策略

(1)写作的评价,应按照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察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

(2)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

(3)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察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

(4)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十七.零散

1.简述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1953年,在普希金指导下因课文《红领巾》教学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内容涉及教学时间和效率,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及各自在教学中的作用,组成语文课的因素及分析 等教学方法。这场讨论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

2.简述“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为了避免语言、文学混合教学所产生的弊端,我国语文教育在1956年秋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汉语系统地讲授汉语知识,文学强调纯文学和文学史系统。这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的对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探索。时间虽短,却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3.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

(1)识字教学方面

识字教学经验的核心是:既要依据汉语文字的特点,又要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主要经验有两点:一是集中识字,二是使用韵语和对偶。(2)阅读教学方面

一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文”“道”不可偏废;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熟读、精思、博览。

(3)写作教学方面

一是写作教学的基本原则——“词”(辞章)“意”(义理)并重;二是写作教学的基本步骤——先“放”(放胆文)后“收”(小心文);三是写作教学的基本方法——多作多改。

第三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2015年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1、试卷满分:150分

2、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试题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案例分析题

4、论述题

5、教学设计

三、主要参考书

张中原、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四、考查内容

(一)语文课程涵义、特点与价值

1、掌握“语文”和“语文课程”的概念与内涵

2、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及不同层面的阐释

3、了解新课程四个方面的核心价值

(二)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

1、掌握语文课程目标的概念、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2、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及其与语文课程的关系。

3、掌握不同学段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及其关系

4、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概念、历史沿革和内容结构

5、理解语文课程内容的内涵,掌握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以及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三)语文教材

1、掌握“语文教材”的含义和主要功能

2、了解新课程语文教材编制的新理念及其构成要素

3、掌握语文不同版本语文教材选文的特点与结构特点

(四)语文课程资源

1、了解语文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等基本概念的内涵

2、了解语文课程资源的类型,开发途径,基本模式

3、能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五)语文学习心理、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

1、了解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学习理论。

2、熟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多元智能理论”和语文学习的关系。

3、能分析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4、理解语文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的内涵,并能有自己的理解

(六)阅读教学

1、掌握阅读,阅读教学,阅读策略等概念的基本含义

2、了解阅读目标的内涵,并能结合案例对阅读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3、了解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及其在阅读教学过程的运用

4、掌握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的意义、模式的发展并能运用到语文课例中

5、能运用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评析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七)写作教学

1、掌握和理解新课标作文和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2、了解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新要求,并能对写作教学目标进行学理分析

3、掌握写作教学的基本方法并能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4、了解写作教学一般流程,并能运用新课程理念对写作教学课例进行评析。

(八)语文教师

1、理解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2、知道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3、掌握说课与评课的基本方法并能具体运用到校本教研中。

4、了解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基本路径。

第四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科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要求考生系统掌握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语文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一)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教师专业发展观。2.了解中学语文教育的构成与运行规范,具有中学语文教育理念。

3.能运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第一编 语文教育

第一章 最新教育理念对语文教育的冲击

第一节 建构主义与语文教育

一、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

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三、建构主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四、建构主义视域内的语文教育

第二节 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育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背景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贡献

四、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五、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语文教育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与语文教育

一、后现代主义及其特征

二、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思想

三、语文教育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第二章 相关学科理论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学—语文教育理论的宏观背景

一、社会学的基本内涵

二、社会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三、语文教育的社会学特征

四、学习社会学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心理学—语文教育理论的心理依据

一、心理学与语文教育

二、心理学理论与语文教育

三、心理学方法与语文教育

第三节 教育学—语文教育理论的基源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二、教育学与语文学科理论的关系

三、教育学对语文教育实践的影响

四、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意义

(二)考查内容第三章 语文教育理念自身的巨大变革

第一节 语文教育理念及其变革

一、语文教育理念的内涵

二、语文教育理念变革的背景

三、语文教育理念变革的内容

第二节 语文教学观念的变革

一、传统的传话式语文教学观

二、从传话式向对话式的转变

第三节 语文学习观念的变革

一、以接受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

二、以发现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

三、接受与发现相统一的语文学习观

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 第四节 语文师生观念的变革

一、传统语文师生观

二、新型语文师生观

三、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语文教师

第五节 语文评价观念的变革

一、评价功能观的转变

二、评价方式观的转变

三、评价主体观的转变

第六节 语文教育理念的提出

一、语文教育本体论

二、语文教育主体论

三、语文素养论 第四章 语文教育目标

第一节 语文教育目标的基本理论

一、教育目标与语文教育目标

二、语文教育目标在教育目标体系中的位置

三、制定语文教育目标的依据

四、语文教育目标的分类和描述

第二节 我国语文教育目标的历史回顾

一、解放前语文教育目标的脉络

二、解放后语文教育目标的发展

三、2l世纪语文教育目标的阐释

第三节 当代国外语文教育目标的多元取向

一、注重实用与共享知识

二、注重民族感情,立足“语言教育立场

三、注重文学素养与信息交流技术

四、注重共同文化基础上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五、注重多元目标与共同责任 第五章 语文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语文课程

一、课程

二、课程形态

三、课程资源

四、当代语文课程 第二节 语文课程资源

一、教材——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二、教师——不可或缺的语文课程资源

三、学生——最易被忽视的课程资源 第三节 语文学科课程

一、语文学科课程的历史

二、语文学科课程的特点

三、语文学科课程的实施 第四节 语文活动课程

一、我国语文活动课程的历史

二、语文活动课程的特点

三、语文活动课程的类型

四、语文活动课程的实施

第五节 语文教育中的隐性课程

一、校园文化中的语文隐性课程

二、大众文化传播中的语文隐性课程 第二编 语文教学 第六章 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标准及其特征

二、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联系

三、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第二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产生与发展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产生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修正与发展

三、从语文课程标准到语文教学大纲

四、语文课程标准的回归

第三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与特点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第四节 国外母语课程标准

一、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二、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三、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第七章 语文教材

第一节 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功能

一、语文教材概念的界定

三、语文教材的功能 第二节 语文教材的编制

一、语文教材编制的基本理念

二、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

三、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 第三节 语文教材的建设

一、蒙学、经学与文选

二、文白合编,单元组合

三、“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

第四节 语文教材的使用

一、理解编写理念和编写意图

二、把握语文知识体系

三、把握范文体系

四、把握练习体系

五、合理选择与使用教材

第八章 语文知识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语文知识与语文知识教学

(一)语文知识的特点及其分类

(二)语文知识教学

二、语文陈述性知识教学

(一)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本质

(二)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方法

三、语文程序性知识教学

(一)语文程序性知识与语文能力

(二)语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方法

四、语文知识的建构

(一)语文知识体系建构的意义

(二)语文知识体系的静态建构

(三)语文知识体系的动态建构

第九章 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上)

第一节 阅读与语文阅读

一、阅读的本质

二、阅读的基本类型

三、阅读与语文阅读教学

第二节 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节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最优化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三、学以致用原则

第四节 语文阅读心理

一、语文阅读的心理过程

二、语文阅读障碍

三、语文阅读障碍的排除与阅读能力培养第十章 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下)

第一节 语文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

一、单元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

二、单篇课文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

三、单课时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

第二节 文体阅读教学的设计

一、常用文体阅读教学的设计

二、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设计

三、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设计

第三节 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内容交叉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

二、教师主导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

三、师生互动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

四、学生自主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

第四节 语文阅读技能训练

一、朗读训练

二、默读训练

三、速读训练

四、精读训练

五、略读训练

六、语感训练

第十一章 作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作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作文教学中的“断层”

二、“作文”与“写作”的滥用

三、作文教学目标的含混

四、作文中“教”与“学”的颠倒

第二节 作文教学的目标

一、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

二、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

第三节 作文教学的体系

一、文体写作训练体系

二、作文能力训练体系

三、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

第四节 作文教学的设计

一、制定作文计划

二、展示作文要求

三、开展作文指导

四、进行作文评价

第五节 作文心理

一、作文过程

二、作文策略

三、作文指导

四、作文评价 第六节 作文能力

一、作文能力的构成

二、作文能力培养的一般原则

三、作文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 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口语与口语交际

一、口语

二、口语交际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

一、语文教学视野中的口语交际教学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特征

三、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四、口语交际教学与说话及听说教学

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一、交际策略

二、场景策略

三、互动策略

第四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

一、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二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基本形式 第十三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综合性学习与综合课程

二、综合课程与语文学科

三、语文本位的综合课程

第二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及形式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与评价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教师

一、教师意识的觉醒

二、教学途径与方式的转变

三、教学原则的掌握 第十四章 语文教学艺术

第一节 教学艺术的本质及特点

一、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

二、教学艺术的本质

三、教学艺术的特点

第二节 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艺术

一、课堂教学结构艺术的特点

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艺术的原则

三、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艺术

第三节 营造语文教学氛围的艺术

一、教学氛围及其作用

二、教学氛围的维度指标

三、积极教学氛围的营造

第四节 把握语文教学节奏的艺术

一、教学节奏

二、语文教学节奏艺术

三、把握语文教学节奏的条件

第五节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科学基础

二、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表现

三、提高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途径

第十五章 语文教学技术

第一节 教学技术

一、教学技术的概念

二、教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三、教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语文教学技术的种类

一、传统语文教学技术

二、现代语文教学技术

三、信息化语文教学技术 第三节 传统语文教学技术

一、教学语言

二、板书

三、图示材料

第四节 现代语文教学技术

一、视觉媒体

二、听觉媒体

三、视听媒体

四、视听综合训练媒体

第五节 信息化语文教学技术

一、多媒体教学技术

二、语文远程教学 第十六章 语文教学评价

第一节 语文教学评价概述

一、语文教学评价的内涵

二、语文教学评价的特点

三、语文教学评价的作用

四、语文教学评价的实施 第二节 语文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二、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四、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五、自评和他评

第三节 语文教学评价的方法

一、观察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日常检查法

四、纸笔测验法

五、表现评价法

六、卷宗存档法

第四节 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

一、识字和写字

二、阅读

三、作文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十七章 语文学法指导

第一节 语文学法指导的意义与目标

一、语文学法指导的意义

二、语文学法指导的目标

第二节 语文学法指导的内容与方法

一、语文学习常用方法指导

二、识字写字学习指导

三、阅读学习指导

四、写作学习指导

五、口语交际学习指导

六、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

第三节 语文学法指导的原则与途径

一、语文学法指导的原则

二、语文学法指导的途径 第三编 语文教师

第十八章 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

一、语文教学设计的内涵、指导思想、原则、要素

二、语文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

三、语文板书与练习作业设计

四、语文教案设计 第二节 语文说课与评课

一、说课的功能、特点与要求

二、说课的类型与程序

三、评课的意义、依据与内容

四、评课的原则与类型 第十九章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一节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一、概念的辨析

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二、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三、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重构与专业能力、情意的发展

四、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

第三节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提供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激发语文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8

第五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西城小学

李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由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本、专科的主干课程之一,本教材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研究成果之一。本书在继承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体现当代国际教育界课程科学和教学科学研究成果,揭示语文教育的规律。本书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和需要,侧重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对语文教学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学习,进行了具体阐述和示例。根据本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本教材提供了较多的教学案例,从理论和实践上努力凸现课程与教学理论在语文教育实践中的作用,能给语文教师提供直接的、具体的帮助。在读书过程中我对第十章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发展所讲内容印象深刻。下面就这一话题结合书中所讲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对于现在和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尝试,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感悟到: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创设愉悦融合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创设自由开放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选择。

2.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变革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思想。

3.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会有利于建立民主化思想,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4.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实施主体性教学有利于变革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探究式、活动式、体验式等多种学习方式,多方面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

二、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对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的探索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体现主体性中最根本的地方之一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也正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是因为疑问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就是说不会提问意味着不会创造。更有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生疑”可见,疑是思之源,而思则是智之本。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索和研究:1.启发鼓励,让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提问。那么作为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必须注意:态度亲切、温和,语言真诚、宽容。无论学生所问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异想天开,都不能嘲笑,一定要杜绝从语言和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的。2.积极引导,教学生善于探究,提出问题当学生产生疑问时,往往还会遇到表述方面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我认为:

其一,教师可以做好言传身教,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先去“问问题”。其二,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设“爬高”的梯子。比如,当学生学习《果敢的判断》一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矛盾的地方“果敢”与“考虑再三”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再三”?都考虑了一些什么?怎么从考虑再三中看出小泽征尔的“果敢”? 3.适时点拨,激励学生乐于探究,解答问题 可想而知,主动权在学生手上,学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独立钻研的兴趣必将增加不少,再加上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热情鼓励的话语,真诚赞扬的眼神,幽默巧妙的点拨……学生必将不断主动探究,高高兴兴轻轻松松地突破文章的难点。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拥有基本的读书能力,是让学生具有主体性的基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这样尝试:

1.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享受快乐。2.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张扬个性。3.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体验成功

布鲁诺说过:“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儿童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事实证明,的确是这样。同时,这些做法也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全面性、主动性,使学生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幸福和快乐,进而获得全面、主动、多样的发展。

(三)创设愉悦融合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保证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参与的能力。

根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在课的开头、课的重点段、课中突破难点时、课的结尾……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想像空间,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积极地发挥想像,不断探究,从而使主体性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四)创设自由开放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促使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范围的限制,实现了远距离、交互的多媒体教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再仅仅关注于学生能够获取多少知识,而是普遍强调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1.课内外知识相结合,广开信息源,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2.注重体现个性特点,激励学生提高信息获取、分析与加工的能力 新大纲特别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要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要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还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积极鼓励学生争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努力提高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加工的能力。

下载语文课程与教学考试题库总结[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课程与教学考试题库总结[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1.课程论是依据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语文科自1904年单独设科。 3.我国古代课程与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 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的功能丰富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知识的功能,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功能,启迪思想、开启智慧及人文教育的功能等。语文课程的多项功能其实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语言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区培民: 课程:广义的课程它包含了教育目标、内容、教材、教学活动、评价方式五大层面,涵括者显在课程和潜在课程,是赋予学习者的一个学习经验的总体。 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科得角......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名词: 1、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当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2014年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1、试卷满分:150分2、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试题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2、简答......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1、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极端混合型的,是集政治,历史,宗教,人伦等于一体的综合教育. 2、1949年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