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程考试大纲
公共基础---
语文课程考试大纲
一、考试范围及基本要求
(一)基础知识
1.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2.正确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
3.正确使用常见词语(包括成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4.辨析并修改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累赘、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5.能辨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排比、夸张、对比、对偶、比拟、设问、反问)。
6.识记课本涉及到的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涉及的文化常识。
7.识记记叙文(包括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的文体知识。
8.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盖、则、而、于、为、之、以、其、然、也、者)。
9.理解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及其用法。
10.默写基本篇目中的名句名篇。
(二)阅读能力 1.阅读分析能力
①理解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②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辨别和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
③理解作者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达方式。
题20%。
三、考试参考篇目
《拿来主义》《项链》《林黛玉进贾府》《永远的蝴蝶》《边城》《哦,香雪》《雷雨》《窦娥冤》《我愿意是激流》《我爱这土地》《雨巷》《致橡树》《雨霖铃》(柳永)《诗经•采薇》《诗经•静女》《劝学》《师说》《论语•侍坐》《念奴娇•赤壁怀古》《琵琶行》《将进酒 》《我的空中楼阁》《人生的境界》《荷塘月色》《荷花淀》《南州六月荔枝丹》《科学是美丽的》《卖白菜》《善良》《读书人是幸福人》《我的母亲》(老舍)《像山那样思考》《好雪片片 》《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离太阳最近的树》《合欢树》 《飞向太空的航程》 《画里阴晴》 《洛阳诗韵》
《启事》《书信》《条据》《通知》
人文素养地方教材---《经典阅读》(甘肃教育出版社)相关篇目
数学课程考试大纲
依据教育部2009年1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按照“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的原则,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科目考试总分为50分。
一、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1章 集合
(一)考试内容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法;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集
(二)考试要求
1.理解函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2.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像法),会用适当方法表示函数。
3.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会判断函数的奇偶性,能根据图像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4.掌握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其运用。
第4章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一)考试内容
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法则;幂函数;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对数的概念(含常用对数、自然对数);对数的运算法则;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二)考试要求
1.理解整数指数幂和有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幂的运算法则,会进行幂的简单运算。
2.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会运用单调性比较大小、求有关函数的定义域。
4.理解对数的概念(含常用对数、自然对数),掌握对数的基本性质,了解对数运算法则。
5.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第5章 三角函数
(一)考试内容
角的概念的推广;弧度制;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
项和公式;数列的实际应用。
(二)考试要求 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
2.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3.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4.了解数列的简单实际应用,能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7章平面向量
(一)考试内容
平面向量的有关概念;平面向量的坐标;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加法、减法和数乘)及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内积及坐标表示;两向量平行的条件;两向量垂直的条件。
(二)考试要求
1.理解平面向量的有关概念。
2.理解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运算的几何表示,了解平面向量的加法、数乘运算的性质及运算律。
3.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掌握平面向量线性运算的坐标表示。
4.理解平面向量内积的概念及坐标表示,了解简单性质及运算律。
5.理解两个非零向量平行、垂直的条件,会判断两个非零向量的位置关系。
第8章 直线和圆的方程
(一)考试内容
1.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
2.了解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理解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和垂直的判定与性质。能在长方体、正三棱柱(锥)、正四棱柱(锥)等简单几何体中判断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3.了解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4.了解正棱柱(锥)、圆柱(锥)、球的有关概念及性质,掌握正棱柱(锥)、圆柱(锥)、球的面积和体积公式,会计算简单组合体的面积和体积。
第10章 概率与统计初步
(一)考试内容
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概率的简单性质;古典概型;总体与样本;抽样方法。
(二)考试要求
1.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会用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理解概率的概念和简单性质,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掌握古典概率的计算公式与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会计算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
3.理解总体、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等概念,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三种抽样方法。
二、试卷结构及命题原则
(一)试卷题型
试卷共三个大题,第一大题为单项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计21分;第二大题为填空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接受与拒绝(Accepting and rejecting)2.语法
能理解下列语法项目的形式和意义并能灵活使用。(1)名词(2)代词(3)数词
(4)介词和介词短语(5)冠词(6)连词(7)形容词(8)副词
(9)动词:系动词、行为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10)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
(11)被动语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12)句子种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13)简单句句子成分与基本句型(14)并列复合句
(15)主从复合句: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16)构词法:合成法、派生法 3.阅读理解
能抓住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找出细节信息; 能读懂简单的应用文,如请柬、通知等; 能读懂以下10个常见题材的简短阅读材料:(1)个人与家庭(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family)个人信息、亲友、友谊、家庭活动
1从多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将其序号填入空白处;完形填空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要求考生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填入空白处;阅读理解共2篇长度为100~130个词的短文,每篇短文后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要求考生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从各题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德育课程考试大纲
依据教育部2009年1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大纲》制定本考试大纲,重点考查学生的德育基础知识及运用德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科目考试总分为50分。
一、考试总体要求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德育课始终,掌握职业道德的内容和必要的法律知识,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养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提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 《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一单元习礼仪,讲文明
(一)考试内容
个人礼仪;交往礼仪;职业礼仪。
3要性;
5.掌握诉讼的基本程序,理解加强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6.理解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方法。
第四单元 自觉依法履己,避免违法犯罪
(一)考试内容 预防违法犯罪行为。
(二)考试要求
1.掌握违法行为的危害性,了解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应受的处罚;
2.理解自觉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方法和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的方法。
3.掌握犯罪的特征及刑罚的种类,了解刑法的任务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4.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防范职业犯罪的内容和要求。第五单元 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
(一)考试内容
民事法律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规范企业经济行为;依法保护环境。
(二)考试要求
1.掌握民法的基本原则、民事主体和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2.理解民法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3.掌握履行合同的原则,依法订立合同的程序;
4.了解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义务和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5.掌握设立企业的条件,理解依法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
5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考试要求
1.掌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知行统一观;
2.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明辨是非,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3.了解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第四单元 顺应历史的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一)考试内容
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二)考试要求
1.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如何确立人生目标; 2.掌握理想和现实、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 3.了解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的关系。
第五单元 在社会发展中发展自我,创造人和价值
(一)考试内容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二)考试要求
1.掌握人的基本属性,理解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2.掌握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理解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3.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三、试卷结构
3.二进制与八、十、十六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及ASCII码和汉字编码相关知识。
4.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特点、作用;
5.Windows7的桌面、窗口、对话框、资源管理器、控制面板的组成和使用;
6.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和操作。
二、考试题型
选择题 填空题
三、分值安排
艺术素养10分,人文素养10分,计算机应用基础20分。满分40分。农林牧渔类---
化学课程考试大纲
一、考试范围
原子的组成、同位素及其应用,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应用;化学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相关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移动;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弱电解质及水的解离平衡,盐类的水解规律,溶液的酸碱性和pH关系。
常见金属(钠、铝、铁)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氯气、氯化氢、硫、二氧化硫、硫酸、氮气、氨及铵盐以及硝酸的重要性质;氯气、氯化氢、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常见阳离子(Na+、K+、NH4+、Fe2+、Fe3+)、常见阴离子(Cl-、SO42-、CO32-)的检验方
9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特点;DNA 与RNA的比较;DNA分子复制的概念、时期、条件、特点及意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基因的概念;基因与DNA、染色体的关系;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密码子的概念及种类;中心法则及发展。
孟德尔实验材料和方法;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分离定律的解释、验证;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及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互作的几种表现形式。
连锁遗传的表现、解释及验证;交换值的概念;连锁互换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性别决定的两种主要方式及特点;性连锁。
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主要区别;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遗传力的概念。
近亲繁殖的概念及类别;自交与回交的遗传效应。
杂种优势的概念及表现类型;杂种优势的影响因素和利用途径。
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及特点;植物雄性不育的概念及分类。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征;染色体变异的概念和类别。
二、试题类型及分值安排
名词解释(10%);填空题(10%);单项选择题(30%);判断题(15%);综合应用题(简答题、推断计算题35%)。满分90分。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考试大纲
一、考试范围
1用;反刍动物对非蛋白氮(尿素)的利用;提高非反刍畜禽对蛋白质利用率的措施;糖类的营养作用,粗纤维的营养作用;脂肪营养作用,必需脂肪酸的概念和营养作用;常量矿物元素钙、磷的营养作用,常量元素钙、磷、钾、钠、氯、镁、硫和微量元素铁、铜、钴、锰、锌、碘、硒的典型缺乏症;维生素的分类,脂溶性维生素的营养作用和典型缺乏症;维生素B1、B2、B3、B5、B11、B12、胆碱、维生素C的典型营养缺乏症;水的营养作用及需要量。
饲料的概念和国际饲料分类法分类;粗饲料的营养特性、种类,秸秆的氨化处理技术;青绿饲料的营养特性;青贮的原理、青贮饲料的制作及使用技术;能量饲料的概念及分类,谷实类饲料的营养特性;蛋白饲料的概念和分类;饲料添加剂概念和分类。
营养需要和维持需要的概念,畜禽的生产需要种类;标准乳的折算和我国奶牛能量单位,畜禽生长发育一般规律;畜禽饲养标准的概念和主要内容;配合饲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全价饲料的配方设计原则和方法;浓缩饲料的概念和配方设计方法,添加剂预混料概念。
饲料的采样和制样的概念,初水分的计算;饲料水分的测定原理;饲料粗蛋白、钙、磷测定的主要步骤,无氮浸出物的计算。
申办饲料厂可行性报告的基本内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素、饲料原料基地的选择要点和销售渠道的建设要点。
二、试题类型及分值安排
名词解释10%、填空题15%、单项选择题30%、判断题20%、简答题30%、计算题15%。满分120分。
第二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2015年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1、试卷满分:150分
2、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试题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案例分析题
4、论述题
5、教学设计
三、主要参考书
张中原、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四、考查内容
(一)语文课程涵义、特点与价值
1、掌握“语文”和“语文课程”的概念与内涵
2、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及不同层面的阐释
3、了解新课程四个方面的核心价值
(二)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
1、掌握语文课程目标的概念、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2、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及其与语文课程的关系。
3、掌握不同学段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及其关系
4、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概念、历史沿革和内容结构
5、理解语文课程内容的内涵,掌握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以及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三)语文教材
1、掌握“语文教材”的含义和主要功能
2、了解新课程语文教材编制的新理念及其构成要素
3、掌握语文不同版本语文教材选文的特点与结构特点
(四)语文课程资源
1、了解语文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等基本概念的内涵
2、了解语文课程资源的类型,开发途径,基本模式
3、能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五)语文学习心理、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
1、了解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学习理论。
2、熟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多元智能理论”和语文学习的关系。
3、能分析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4、理解语文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的内涵,并能有自己的理解
(六)阅读教学
1、掌握阅读,阅读教学,阅读策略等概念的基本含义
2、了解阅读目标的内涵,并能结合案例对阅读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3、了解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及其在阅读教学过程的运用
4、掌握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的意义、模式的发展并能运用到语文课例中
5、能运用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评析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七)写作教学
1、掌握和理解新课标作文和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2、了解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新要求,并能对写作教学目标进行学理分析
3、掌握写作教学的基本方法并能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4、了解写作教学一般流程,并能运用新课程理念对写作教学课例进行评析。
(八)语文教师
1、理解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2、知道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3、掌握说课与评课的基本方法并能具体运用到校本教研中。
4、了解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基本路径。
第三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科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要求考生系统掌握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语文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一)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教师专业发展观。2.了解中学语文教育的构成与运行规范,具有中学语文教育理念。
3.能运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第一编 语文教育
第一章 最新教育理念对语文教育的冲击
第一节 建构主义与语文教育
一、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
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三、建构主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四、建构主义视域内的语文教育
第二节 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育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背景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贡献
四、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五、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语文教育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与语文教育
一、后现代主义及其特征
二、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思想
三、语文教育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第二章 相关学科理论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学—语文教育理论的宏观背景
一、社会学的基本内涵
二、社会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三、语文教育的社会学特征
四、学习社会学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心理学—语文教育理论的心理依据
一、心理学与语文教育
二、心理学理论与语文教育
三、心理学方法与语文教育
第三节 教育学—语文教育理论的基源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二、教育学与语文学科理论的关系
三、教育学对语文教育实践的影响
四、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意义
(二)考查内容第三章 语文教育理念自身的巨大变革
第一节 语文教育理念及其变革
一、语文教育理念的内涵
二、语文教育理念变革的背景
三、语文教育理念变革的内容
第二节 语文教学观念的变革
一、传统的传话式语文教学观
二、从传话式向对话式的转变
第三节 语文学习观念的变革
一、以接受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
二、以发现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
三、接受与发现相统一的语文学习观
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 第四节 语文师生观念的变革
一、传统语文师生观
二、新型语文师生观
三、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语文教师
第五节 语文评价观念的变革
一、评价功能观的转变
二、评价方式观的转变
三、评价主体观的转变
第六节 语文教育理念的提出
一、语文教育本体论
二、语文教育主体论
三、语文素养论 第四章 语文教育目标
第一节 语文教育目标的基本理论
一、教育目标与语文教育目标
二、语文教育目标在教育目标体系中的位置
三、制定语文教育目标的依据
四、语文教育目标的分类和描述
第二节 我国语文教育目标的历史回顾
一、解放前语文教育目标的脉络
二、解放后语文教育目标的发展
三、2l世纪语文教育目标的阐释
第三节 当代国外语文教育目标的多元取向
一、注重实用与共享知识
二、注重民族感情,立足“语言教育立场
三、注重文学素养与信息交流技术
四、注重共同文化基础上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五、注重多元目标与共同责任 第五章 语文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语文课程
一、课程
二、课程形态
三、课程资源
四、当代语文课程 第二节 语文课程资源
一、教材——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二、教师——不可或缺的语文课程资源
三、学生——最易被忽视的课程资源 第三节 语文学科课程
一、语文学科课程的历史
二、语文学科课程的特点
三、语文学科课程的实施 第四节 语文活动课程
一、我国语文活动课程的历史
二、语文活动课程的特点
三、语文活动课程的类型
四、语文活动课程的实施
第五节 语文教育中的隐性课程
一、校园文化中的语文隐性课程
二、大众文化传播中的语文隐性课程 第二编 语文教学 第六章 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标准及其特征
二、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联系
三、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第二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产生与发展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产生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修正与发展
三、从语文课程标准到语文教学大纲
四、语文课程标准的回归
第三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与特点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第四节 国外母语课程标准
一、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二、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三、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第七章 语文教材
第一节 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功能
一、语文教材概念的界定
三、语文教材的功能 第二节 语文教材的编制
一、语文教材编制的基本理念
二、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
三、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 第三节 语文教材的建设
一、蒙学、经学与文选
二、文白合编,单元组合
三、“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
第四节 语文教材的使用
一、理解编写理念和编写意图
二、把握语文知识体系
三、把握范文体系
四、把握练习体系
五、合理选择与使用教材
第八章 语文知识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语文知识与语文知识教学
(一)语文知识的特点及其分类
(二)语文知识教学
二、语文陈述性知识教学
(一)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本质
(二)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方法
三、语文程序性知识教学
(一)语文程序性知识与语文能力
(二)语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方法
四、语文知识的建构
(一)语文知识体系建构的意义
(二)语文知识体系的静态建构
(三)语文知识体系的动态建构
第九章 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上)
第一节 阅读与语文阅读
一、阅读的本质
二、阅读的基本类型
三、阅读与语文阅读教学
第二节 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节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最优化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三、学以致用原则
第四节 语文阅读心理
一、语文阅读的心理过程
二、语文阅读障碍
三、语文阅读障碍的排除与阅读能力培养第十章 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下)
第一节 语文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
一、单元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
二、单篇课文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
三、单课时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
第二节 文体阅读教学的设计
一、常用文体阅读教学的设计
二、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设计
三、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设计
第三节 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内容交叉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
二、教师主导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
三、师生互动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
四、学生自主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
第四节 语文阅读技能训练
一、朗读训练
二、默读训练
三、速读训练
四、精读训练
五、略读训练
六、语感训练
第十一章 作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作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作文教学中的“断层”
二、“作文”与“写作”的滥用
三、作文教学目标的含混
四、作文中“教”与“学”的颠倒
第二节 作文教学的目标
一、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
二、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
第三节 作文教学的体系
一、文体写作训练体系
二、作文能力训练体系
三、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
第四节 作文教学的设计
一、制定作文计划
二、展示作文要求
三、开展作文指导
四、进行作文评价
第五节 作文心理
一、作文过程
二、作文策略
三、作文指导
四、作文评价 第六节 作文能力
一、作文能力的构成
二、作文能力培养的一般原则
三、作文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 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口语与口语交际
一、口语
二、口语交际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
一、语文教学视野中的口语交际教学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特征
三、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四、口语交际教学与说话及听说教学
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一、交际策略
二、场景策略
三、互动策略
第四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
一、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二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基本形式 第十三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综合性学习与综合课程
二、综合课程与语文学科
三、语文本位的综合课程
第二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及形式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与评价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教师
一、教师意识的觉醒
二、教学途径与方式的转变
三、教学原则的掌握 第十四章 语文教学艺术
第一节 教学艺术的本质及特点
一、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
二、教学艺术的本质
三、教学艺术的特点
第二节 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艺术
一、课堂教学结构艺术的特点
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艺术的原则
三、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艺术
第三节 营造语文教学氛围的艺术
一、教学氛围及其作用
二、教学氛围的维度指标
三、积极教学氛围的营造
第四节 把握语文教学节奏的艺术
一、教学节奏
二、语文教学节奏艺术
三、把握语文教学节奏的条件
第五节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科学基础
二、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表现
三、提高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途径
第十五章 语文教学技术
第一节 教学技术
一、教学技术的概念
二、教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三、教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语文教学技术的种类
一、传统语文教学技术
二、现代语文教学技术
三、信息化语文教学技术 第三节 传统语文教学技术
一、教学语言
二、板书
三、图示材料
第四节 现代语文教学技术
一、视觉媒体
二、听觉媒体
三、视听媒体
四、视听综合训练媒体
第五节 信息化语文教学技术
一、多媒体教学技术
二、语文远程教学 第十六章 语文教学评价
第一节 语文教学评价概述
一、语文教学评价的内涵
二、语文教学评价的特点
三、语文教学评价的作用
四、语文教学评价的实施 第二节 语文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二、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四、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五、自评和他评
第三节 语文教学评价的方法
一、观察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日常检查法
四、纸笔测验法
五、表现评价法
六、卷宗存档法
第四节 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
一、识字和写字
二、阅读
三、作文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十七章 语文学法指导
第一节 语文学法指导的意义与目标
一、语文学法指导的意义
二、语文学法指导的目标
第二节 语文学法指导的内容与方法
一、语文学习常用方法指导
二、识字写字学习指导
三、阅读学习指导
四、写作学习指导
五、口语交际学习指导
六、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
第三节 语文学法指导的原则与途径
一、语文学法指导的原则
二、语文学法指导的途径 第三编 语文教师
第十八章 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
一、语文教学设计的内涵、指导思想、原则、要素
二、语文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
三、语文板书与练习作业设计
四、语文教案设计 第二节 语文说课与评课
一、说课的功能、特点与要求
二、说课的类型与程序
三、评课的意义、依据与内容
四、评课的原则与类型 第十九章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一节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一、概念的辨析
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二、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三、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重构与专业能力、情意的发展
四、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
第三节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提供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激发语文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8
第四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大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扬州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学教研室
2010年12月修订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
先修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教育学、心理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教学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语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理论和实际,熟悉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方法,具备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
绪论
第一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
一、课程与课程论
二、教学与教学论
三、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二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第三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一、“教授法”阶段
二、“教学法”阶段
三、“教材教法”阶段
四、“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
五、“教学论”阶段
六、“教育学”阶段
七、“课程与教学论”阶段 本章重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第一章 语文课程性质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含义
一、“语文”概念辨析
二、语文课程的内涵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特点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
二、认识语文课程性质的几个层面
第三节 语文课程的价值
一、人的发展价值
二、提升素养的价值
三、文化传承的价值
四、审美陶冶的价值 本章重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语文课程对人的发展的价值
第二章 语文课程目标 第一节 语文课程目标概述
一、课程目标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简述
二、语文课程目标的历史演变与启示
三、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
第二节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简析
第三节 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
一、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二、高中语文必修课课程目标简析
三、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目标简析 本章重点:
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素养
第三章 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
一、20世纪前期的国文国语课程标准
二、20世纪后期的语文教学大纲
第二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一、外**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第三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
一、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结构比较
二、语文新课程标准与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比较
三、比较中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本章重点:
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
第四章 语文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语文课程内容概述
一、语文课程内容的概念
二、语文课程内容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三、语文课程内容的文化内涵
四、教师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生成
第二节 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
一、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主体
二、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
三、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本章重点:
语文课程内容 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第五章 语文教材的编制 第一节 语文教材的内涵与功能
一、语文教材的内涵
二、语文教材的功能
第二节 语文教材编制的新理念及构成要素
一、语文教材编制的新理念
三、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
一、分编型语文教材
二、合编型语文教材 本章重点:
语文教材的类型 语文教材的价值
第六章 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介 第一节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介
一、基本情况
二、新教科书体现的编制意识
第二节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介
一、基本情况
二、新教科书体现的编制意识
第三节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介
一、人教版
二、语文版
三、苏教版
四、粤教版
五、鲁人版
六、新教科书体现的编制意识 本章重点:
中小学语文新教科书的价值追求
第七章 语文课程资源 第一节 语文课程资源概述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概念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类别
三、语文课程资源的分布
第二节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筛选机制及原则
三、语文课程资源的宏观开发和利用
四、语文课程资源的微观开发和利用
第三节 语文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一、语文地方课程
二、语文校本课程 本章重点: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八章 识字写字教学 第一节 识字写字教学目标
一、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确定
二、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内容
第二节 识字写字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识字写字教学的历史发展
二、识字教学方法与策略
三、汉语拼音教学策略
四、写字教学策略
五、书法教学策略 本章重点:
集中识字 分散识字
第九章 阅读教学 第一节 阅读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目标的表述
二、阅读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节 阅读教学方法
一、朗读
二、默读
三、讲述
四、问答
五、讨论
六、提要
七、阅读教学方法的辩证性
第三节 阅读教学过程
一、探究阅读教学过程的意义
二、阅读教学过程模式的历史发展
三、阅读教学过程的基本框架
四、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几对辩证关系 本章重点:
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过程和方法
第十章 写作教学 第一节 写作教学的目标
一、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目标的表述
二、写作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节 写作教学的方法
一、写作教学的原则
二、写作教学的一般方法
三、供料式半命题作文的写作教学方法
第三节 写作教学过程
一、审题
二、选材
三、立意
四、谋篇布局
五、批改
六、讲评 本章重点:
写作教学目标 写作教学过程和方法
第十一章 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节 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表述
二、口语交际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方法
一、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
二、创设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
三、开展互动的口语交际活动
四、拓宽口语交际教学的途径
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与设计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过程
二、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本章重点:
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教学过程和方法
第十二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第一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及其目标
二、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及其目标
第二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设计 第三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指导
本章重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第十三章 语文教学评价 第一节 语文教学评价概述
一、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
二、语文教学评价的体系
三、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理念
第二节 语文学习评价
一、语文学习评价的特点
二、语文学习评价的内容
三、语文学习评价的常用方法
第三节 语文教师评价
一、语文教师评价的原则
二、语文教师评价的内容
三、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四、语文教师评价的实施
第四节 语文考试
一、考试类型
二、语文考试的题型
三、语文试卷编制 本章重点:
语文教师评价 语文学习评价
第十四章 语文学习心理
第一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
第二节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学习
一、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二、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四、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育
第三节 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
一、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
二、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
三、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 本章重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
第十五章 语文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
第一节 语文学习方式
一、学习方式的一般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二节 语文学习方法
一、语文学习方法的概念和特征
二、语文学习方法的作用和系统
三、语文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第三节 语文学习习惯
一、对语文学习习惯的认识
二、语文学习习惯的内容
三、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思考与练习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十六章 课外语文学习第一节 课外语文学习的价值
一、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推动课堂语文教学改革
三、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
第二节 课外语文学习的特点
一、实践性
二、自主性
三、综合性
四、开放性
第三节 课外语文学习指导
一、课外阅读指导
二、课外写作指导
三、课外口语交际指导
四、课外综合性学习指导 本章重点:
语文课内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活动的关系 课外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指导
第十七章 语文教师 第一节 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
二、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
三、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
四、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五、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第二节 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一、语文教师的师德素养
二、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
三、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
四、语文教师的心理素养
第三节 说课与评课
一、说课
二、评课
第四节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
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三、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则 本章重点:
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第十八章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概述 第一节 中国古代语文课程
一、远古至西周时期
二、春秋战国时期
三、秦汉时期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五、隋唐五代时期
六、宋元时期
七、明代
八、清代
第二节 中国古代语文教材
一、蒙学教材
二、经学教材
三、文选教材
四、诗选教材
五、作文教材
第三节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
一、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
二、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问题和弊端
第四节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家
一、孔子
二、孟子
三、荀子
四、韩愈
五、胡瑗
六、朱熹
七、王守仁
八、曾国藩
第五节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论著
一、《学记》
二、《颜氏家训》
三、《朱子读书法》
四、《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五、《家塾教学法》
六、《教童子法》 本章重点:
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问题和弊端
第十九章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概述 第一节 中国现代语文课程
一、清末民初的语文课程
二、“五四”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语文课程
三、建国初至“汉语”、“文学”分科时期的语文课程
四、“大跃进”至“文革”时期的语文课程
五、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语文课程
六、21世纪初的语文课程改革
第二节 中国现代语文教材
一、清末民初的语文教材
二、“五四”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语文教材
三、建国初至“汉语”、“文学”分科时期的语文教材
四、“大跃进”至“文革”时期的语文教材
五、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语文教材
六、21世纪初的语文新课程教材
第三节 中国现代语文教学
一、清末民初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法时期
二、“五四”前后学习欧美教学方法时期
三、20世纪30至40年代“精读”、“略读”时期
四、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时期
五、20世纪60年代“精讲”、“多练”时期
六、“文革”以后多元探索时期
七、21世纪初新课程语文教学
第四节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家
一、蔡元培
二、夏丏尊
三、叶圣陶
四、朱自清
五、吕叔湘
六、张志公
第五节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论著
一、《新著国语教学法》
二、《中学国文教学概要》
三、《中学国文教学法》
四、《阅读心理•国语问题》、《阅读心理•汉字问题》
五、《美日苏语文教学》
六、《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
七、《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八、《思索•探索——章熊语文教育论集》
九、《顾黄初语文教育论集》 本章重点: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对当今语文课改的启示
教材:
张中原、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徐林祥、张中原主编《语文教学技能全程训练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教学参考书:
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吕叔湘著《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张志公著《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钱梦龙著《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于漪著《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顾黄初主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徐林祥主编《历史追问:语文教育发展篇》,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课程教材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五篇: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硕士《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教育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1、试卷满分:150分
2、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试题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案例分析题
4、论述题
5、教学设计
三、主要参考书
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四:考查内容
(一)语文课程性质、理念与目标
1、掌握工具性,人文性,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语文素养等基本概念内涵。
2、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并能结合语文教学实践的具体表征加以分析;
3、了解新课程的理念
4、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并能分析应用;
5、把握语文课程目标的结构特点
6、分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哪些具体表征
(二)语文课程内容
1、掌握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知识,语感,定篇等基本概念的内涵
2、理解语识与语感的关系,能联系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语感。
3、掌握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语文实践活动的种类
4、理解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三)语文教材
1、掌握“语文教材”的含义,2、了解新课程语文教材的基本特色
3、掌握语文教科书内容构成要素
4、掌握语文教材选文的标准
5、熟悉语文练习的类型及其设计
(四)课程资源
1、了解语文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等基本概念的内涵
2、了解语文课程资源的类型,开发途径,基本模式
3、能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五)语文教学
1、了解教学过程的含义,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2、熟悉“八字教学法”、“导读基本式”、“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课堂教学六步法”的基本内容
3、能分析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
4、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多种关系
5、了解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区别,并能有自己的理解
6、掌握“范式”、“对话”、“理解前结构”“视域融合”等基本概念
7、掌握语文对话教学的基本模式。
(六)阅读教学
1、掌握阅读,阅读教学,阅读策略等概念的基本含义(161)
2、了解阅读能力的构成
3、了解阅读策略教学的内容
4、掌握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并能运用
5、能运用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评析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七)写作教学
1、掌握和理解新课标作文和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2、了解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能结合新课标的相关精神进行评析;
3、了解网络与写作及写作教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