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大纲中语文课程的应用性论文
【摘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使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语文教学目标。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教学解读和探索,力争在实际教学中切实的提升中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关键词】新大纲;职业教育;语文;应用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基于最近职业教育的走向和发展趋势,语文的应用能力和素养在日后的工作中也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1.现状不容乐观
也许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并且应用文其文本内容无法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能引起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兴趣,导致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对于教学应用文有着一种先天的抗拒感。所以尽管职高语文每册书中,应用文写作训练的课时都占一至二个单元,但许多语文教师可能没有把它放在应有的位置来教学,甚至认为可教可不教,还不如多教几篇文言文。其实这些语文教师的思想还是没能从高考中走出来。
教师对于应用文教学的态度无形中也影响了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许多学生也认为应用文无非是些写作格式,自学就可以了。再说,这些呆板的说明语言怎么能比得上小说曲折的情节、诗歌真挚的情感、散文优美的语言、戏剧个性化的人物呢?其实作为教师都知道,学生的自觉性以及实践经验,毕竟不比成人,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其成效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2.提升语文应用素养,势在必行
应用文写作是各行各业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如与人交往要写信,应聘需写自荐信,工作之前先计划,工作之后要总结,竞聘上岗需演讲等。所以说,职高学生能正确运用各种格式写作应用文,对其找工作以及解决工作之后的一些实际问题,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3.我们能做些什么
以上的种种分析,督促语文教师不得不重视对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训练。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定位。
3.1逼真而生动的情景创设。用生动的形式,创设具体情境,使学生乐于接受枯燥的应用文知识。这是笔者在教学应用文写作时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如:在教《通报》这篇应用文时,笔者尝试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教师是一个外贸公司的文秘部门经理,学生是这个外贸公司的文秘部门的工作人员。公司委托部门经理给文秘部门布置了一项写一则表扬性通报的任务。但由于大家毕业已久,有关通报的知识已经生疏,所以部门经理借每月一次部门学习业务知识的机会,用竞赛的形式帮助员工再次回忆有关通报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完成公司交给文秘部门的写作任务。在竞赛过程中,把通报的知识点和这次表扬性通报的写作格式相结合,最终竞赛结束,一则表扬性通报也就圆满完成了。
采用情境法教学应用文,从实践效果来看是比较理想的,虽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但能较大程度地激起学生学习应用文的热情。一些知识点能被学生熟记于心,并且最终能学会写作应用文,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3.2专业与应用主题的巧妙契合。当前职业教育已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这种教学导向促使文化课教师要主动强化服务职教的意识,要和专业课教师多沟通,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对相关文化课的要求,力求在文化课的学习中有机渗透与专业综合素质有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体现“文化课为专业服务”的教学理念。
众所周知,在课堂上纯粹地讲授应用文知识,其效果无易于“填鸭式”,学生能否自助消化,并为其所用,不得而知。所以,语文教师能否把眼光从教科书、教参书中移到现实生活中来,用现实生活中生动典型的例子来验证我们所教的应用文知识,最终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应用文知识去指导他们以后的工作。
如:在教《广告》时,教师可先安排学生课外去搜集一些感兴趣的生活广告,教师自己可有选择地搜集一些与学生的专业有关联的广告案例,也可搜集一些格式不够全面,甚至有错误的广告书写案例。在课堂上把这些案例拿出来,让学生用书本上的知识去辨别、分析,再回过头去整理分析学生自己搜集的广告,找出其可供学习的地方。
其实,生活中的案例是非常多的,但教师应引导学生如何用所学的知识去辨析对错,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学生这些可能比在课堂上讲更多的知识点会更有时效性。
3.3现代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现代社会是高科技信息时代。一些公司的办公条件日益先进化,许多文件要求直接存入电脑,许多贸易交往都要通过网络来进行,可以说,现在许多公司的办公模式已基本实现无纸化,许多人整天就需用电脑与客户联系。无纸化的办公要求促使职校学生在学校里就应掌握电脑应用文等写作模式。
可是学生已习惯于用纸和笔来进行写作,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应用文时可根据上课内容有选择性地把课堂搬到计算机房。先训练学生把在纸上打好的草稿输入电脑,然后逐步训练他们不用纸笔,先在大脑里形成文章内容,接着把它输入电脑。
笔者曾经带过一个电脑无纸化应用文写作兴趣小组。刚开始,学生很不习惯直接在电脑上写作,只能允许他们先在纸上写,再输入电脑。然后一步步脱离纸笔。经过几个月的训练,这些学生现在一拿到应用文写作题目,就能直接、快速地在键盘上敲打起来。一般一篇应用文只需10分钟就可完成。相信这些学生以后在工作时能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以上仅仅是笔者在教学应用文时的一点尝试,一点思考。只有这样,应用文才能更适合“应用”!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2.《现代四大职教模式》邓泽民、王宽.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
第二篇:语文课程考试大纲
公共基础---
语文课程考试大纲
一、考试范围及基本要求
(一)基础知识
1.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2.正确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
3.正确使用常见词语(包括成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4.辨析并修改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累赘、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5.能辨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排比、夸张、对比、对偶、比拟、设问、反问)。
6.识记课本涉及到的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涉及的文化常识。
7.识记记叙文(包括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的文体知识。
8.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盖、则、而、于、为、之、以、其、然、也、者)。
9.理解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及其用法。
10.默写基本篇目中的名句名篇。
(二)阅读能力 1.阅读分析能力
①理解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②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辨别和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
③理解作者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达方式。
题20%。
三、考试参考篇目
《拿来主义》《项链》《林黛玉进贾府》《永远的蝴蝶》《边城》《哦,香雪》《雷雨》《窦娥冤》《我愿意是激流》《我爱这土地》《雨巷》《致橡树》《雨霖铃》(柳永)《诗经•采薇》《诗经•静女》《劝学》《师说》《论语•侍坐》《念奴娇•赤壁怀古》《琵琶行》《将进酒 》《我的空中楼阁》《人生的境界》《荷塘月色》《荷花淀》《南州六月荔枝丹》《科学是美丽的》《卖白菜》《善良》《读书人是幸福人》《我的母亲》(老舍)《像山那样思考》《好雪片片 》《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离太阳最近的树》《合欢树》 《飞向太空的航程》 《画里阴晴》 《洛阳诗韵》
《启事》《书信》《条据》《通知》
人文素养地方教材---《经典阅读》(甘肃教育出版社)相关篇目
数学课程考试大纲
依据教育部2009年1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按照“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的原则,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科目考试总分为50分。
一、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1章 集合
(一)考试内容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法;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集
(二)考试要求
1.理解函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2.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像法),会用适当方法表示函数。
3.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会判断函数的奇偶性,能根据图像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4.掌握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其运用。
第4章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一)考试内容
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法则;幂函数;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对数的概念(含常用对数、自然对数);对数的运算法则;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二)考试要求
1.理解整数指数幂和有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幂的运算法则,会进行幂的简单运算。
2.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会运用单调性比较大小、求有关函数的定义域。
4.理解对数的概念(含常用对数、自然对数),掌握对数的基本性质,了解对数运算法则。
5.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第5章 三角函数
(一)考试内容
角的概念的推广;弧度制;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
项和公式;数列的实际应用。
(二)考试要求 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
2.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3.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4.了解数列的简单实际应用,能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7章平面向量
(一)考试内容
平面向量的有关概念;平面向量的坐标;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加法、减法和数乘)及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内积及坐标表示;两向量平行的条件;两向量垂直的条件。
(二)考试要求
1.理解平面向量的有关概念。
2.理解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运算的几何表示,了解平面向量的加法、数乘运算的性质及运算律。
3.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掌握平面向量线性运算的坐标表示。
4.理解平面向量内积的概念及坐标表示,了解简单性质及运算律。
5.理解两个非零向量平行、垂直的条件,会判断两个非零向量的位置关系。
第8章 直线和圆的方程
(一)考试内容
1.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
2.了解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理解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和垂直的判定与性质。能在长方体、正三棱柱(锥)、正四棱柱(锥)等简单几何体中判断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3.了解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4.了解正棱柱(锥)、圆柱(锥)、球的有关概念及性质,掌握正棱柱(锥)、圆柱(锥)、球的面积和体积公式,会计算简单组合体的面积和体积。
第10章 概率与统计初步
(一)考试内容
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概率的简单性质;古典概型;总体与样本;抽样方法。
(二)考试要求
1.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会用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理解概率的概念和简单性质,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掌握古典概率的计算公式与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会计算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
3.理解总体、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等概念,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三种抽样方法。
二、试卷结构及命题原则
(一)试卷题型
试卷共三个大题,第一大题为单项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计21分;第二大题为填空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接受与拒绝(Accepting and rejecting)2.语法
能理解下列语法项目的形式和意义并能灵活使用。(1)名词(2)代词(3)数词
(4)介词和介词短语(5)冠词(6)连词(7)形容词(8)副词
(9)动词:系动词、行为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10)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
(11)被动语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12)句子种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13)简单句句子成分与基本句型(14)并列复合句
(15)主从复合句: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16)构词法:合成法、派生法 3.阅读理解
能抓住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找出细节信息; 能读懂简单的应用文,如请柬、通知等; 能读懂以下10个常见题材的简短阅读材料:(1)个人与家庭(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family)个人信息、亲友、友谊、家庭活动
1从多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将其序号填入空白处;完形填空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要求考生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填入空白处;阅读理解共2篇长度为100~130个词的短文,每篇短文后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要求考生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从各题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德育课程考试大纲
依据教育部2009年1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大纲》制定本考试大纲,重点考查学生的德育基础知识及运用德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科目考试总分为50分。
一、考试总体要求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德育课始终,掌握职业道德的内容和必要的法律知识,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养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提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 《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一单元习礼仪,讲文明
(一)考试内容
个人礼仪;交往礼仪;职业礼仪。
3要性;
5.掌握诉讼的基本程序,理解加强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6.理解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方法。
第四单元 自觉依法履己,避免违法犯罪
(一)考试内容 预防违法犯罪行为。
(二)考试要求
1.掌握违法行为的危害性,了解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应受的处罚;
2.理解自觉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方法和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的方法。
3.掌握犯罪的特征及刑罚的种类,了解刑法的任务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4.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防范职业犯罪的内容和要求。第五单元 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
(一)考试内容
民事法律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规范企业经济行为;依法保护环境。
(二)考试要求
1.掌握民法的基本原则、民事主体和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2.理解民法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3.掌握履行合同的原则,依法订立合同的程序;
4.了解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义务和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5.掌握设立企业的条件,理解依法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
5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考试要求
1.掌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知行统一观;
2.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明辨是非,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3.了解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第四单元 顺应历史的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一)考试内容
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二)考试要求
1.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如何确立人生目标; 2.掌握理想和现实、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 3.了解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的关系。
第五单元 在社会发展中发展自我,创造人和价值
(一)考试内容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二)考试要求
1.掌握人的基本属性,理解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2.掌握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理解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3.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三、试卷结构
3.二进制与八、十、十六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及ASCII码和汉字编码相关知识。
4.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特点、作用;
5.Windows7的桌面、窗口、对话框、资源管理器、控制面板的组成和使用;
6.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和操作。
二、考试题型
选择题 填空题
三、分值安排
艺术素养10分,人文素养10分,计算机应用基础20分。满分40分。农林牧渔类---
化学课程考试大纲
一、考试范围
原子的组成、同位素及其应用,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应用;化学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相关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移动;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弱电解质及水的解离平衡,盐类的水解规律,溶液的酸碱性和pH关系。
常见金属(钠、铝、铁)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氯气、氯化氢、硫、二氧化硫、硫酸、氮气、氨及铵盐以及硝酸的重要性质;氯气、氯化氢、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常见阳离子(Na+、K+、NH4+、Fe2+、Fe3+)、常见阴离子(Cl-、SO42-、CO32-)的检验方
9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特点;DNA 与RNA的比较;DNA分子复制的概念、时期、条件、特点及意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基因的概念;基因与DNA、染色体的关系;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密码子的概念及种类;中心法则及发展。
孟德尔实验材料和方法;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分离定律的解释、验证;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及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互作的几种表现形式。
连锁遗传的表现、解释及验证;交换值的概念;连锁互换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性别决定的两种主要方式及特点;性连锁。
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主要区别;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遗传力的概念。
近亲繁殖的概念及类别;自交与回交的遗传效应。
杂种优势的概念及表现类型;杂种优势的影响因素和利用途径。
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及特点;植物雄性不育的概念及分类。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征;染色体变异的概念和类别。
二、试题类型及分值安排
名词解释(10%);填空题(10%);单项选择题(30%);判断题(15%);综合应用题(简答题、推断计算题35%)。满分90分。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考试大纲
一、考试范围
1用;反刍动物对非蛋白氮(尿素)的利用;提高非反刍畜禽对蛋白质利用率的措施;糖类的营养作用,粗纤维的营养作用;脂肪营养作用,必需脂肪酸的概念和营养作用;常量矿物元素钙、磷的营养作用,常量元素钙、磷、钾、钠、氯、镁、硫和微量元素铁、铜、钴、锰、锌、碘、硒的典型缺乏症;维生素的分类,脂溶性维生素的营养作用和典型缺乏症;维生素B1、B2、B3、B5、B11、B12、胆碱、维生素C的典型营养缺乏症;水的营养作用及需要量。
饲料的概念和国际饲料分类法分类;粗饲料的营养特性、种类,秸秆的氨化处理技术;青绿饲料的营养特性;青贮的原理、青贮饲料的制作及使用技术;能量饲料的概念及分类,谷实类饲料的营养特性;蛋白饲料的概念和分类;饲料添加剂概念和分类。
营养需要和维持需要的概念,畜禽的生产需要种类;标准乳的折算和我国奶牛能量单位,畜禽生长发育一般规律;畜禽饲养标准的概念和主要内容;配合饲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全价饲料的配方设计原则和方法;浓缩饲料的概念和配方设计方法,添加剂预混料概念。
饲料的采样和制样的概念,初水分的计算;饲料水分的测定原理;饲料粗蛋白、钙、磷测定的主要步骤,无氮浸出物的计算。
申办饲料厂可行性报告的基本内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素、饲料原料基地的选择要点和销售渠道的建设要点。
二、试题类型及分值安排
名词解释10%、填空题15%、单项选择题30%、判断题20%、简答题30%、计算题15%。满分120分。
第三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大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扬州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学教研室
2010年12月修订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
先修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教育学、心理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教学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语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理论和实际,熟悉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方法,具备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
绪论
第一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
一、课程与课程论
二、教学与教学论
三、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二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第三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一、“教授法”阶段
二、“教学法”阶段
三、“教材教法”阶段
四、“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
五、“教学论”阶段
六、“教育学”阶段
七、“课程与教学论”阶段 本章重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第一章 语文课程性质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含义
一、“语文”概念辨析
二、语文课程的内涵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特点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
二、认识语文课程性质的几个层面
第三节 语文课程的价值
一、人的发展价值
二、提升素养的价值
三、文化传承的价值
四、审美陶冶的价值 本章重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语文课程对人的发展的价值
第二章 语文课程目标 第一节 语文课程目标概述
一、课程目标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简述
二、语文课程目标的历史演变与启示
三、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
第二节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简析
第三节 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
一、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二、高中语文必修课课程目标简析
三、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目标简析 本章重点:
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素养
第三章 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
一、20世纪前期的国文国语课程标准
二、20世纪后期的语文教学大纲
第二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一、外**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第三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
一、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结构比较
二、语文新课程标准与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比较
三、比较中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本章重点:
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
第四章 语文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语文课程内容概述
一、语文课程内容的概念
二、语文课程内容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三、语文课程内容的文化内涵
四、教师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生成
第二节 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
一、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主体
二、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
三、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本章重点:
语文课程内容 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第五章 语文教材的编制 第一节 语文教材的内涵与功能
一、语文教材的内涵
二、语文教材的功能
第二节 语文教材编制的新理念及构成要素
一、语文教材编制的新理念
三、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
一、分编型语文教材
二、合编型语文教材 本章重点:
语文教材的类型 语文教材的价值
第六章 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介 第一节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介
一、基本情况
二、新教科书体现的编制意识
第二节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介
一、基本情况
二、新教科书体现的编制意识
第三节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介
一、人教版
二、语文版
三、苏教版
四、粤教版
五、鲁人版
六、新教科书体现的编制意识 本章重点:
中小学语文新教科书的价值追求
第七章 语文课程资源 第一节 语文课程资源概述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概念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类别
三、语文课程资源的分布
第二节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筛选机制及原则
三、语文课程资源的宏观开发和利用
四、语文课程资源的微观开发和利用
第三节 语文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一、语文地方课程
二、语文校本课程 本章重点: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八章 识字写字教学 第一节 识字写字教学目标
一、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确定
二、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内容
第二节 识字写字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识字写字教学的历史发展
二、识字教学方法与策略
三、汉语拼音教学策略
四、写字教学策略
五、书法教学策略 本章重点:
集中识字 分散识字
第九章 阅读教学 第一节 阅读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目标的表述
二、阅读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节 阅读教学方法
一、朗读
二、默读
三、讲述
四、问答
五、讨论
六、提要
七、阅读教学方法的辩证性
第三节 阅读教学过程
一、探究阅读教学过程的意义
二、阅读教学过程模式的历史发展
三、阅读教学过程的基本框架
四、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几对辩证关系 本章重点:
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过程和方法
第十章 写作教学 第一节 写作教学的目标
一、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目标的表述
二、写作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节 写作教学的方法
一、写作教学的原则
二、写作教学的一般方法
三、供料式半命题作文的写作教学方法
第三节 写作教学过程
一、审题
二、选材
三、立意
四、谋篇布局
五、批改
六、讲评 本章重点:
写作教学目标 写作教学过程和方法
第十一章 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节 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表述
二、口语交际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方法
一、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
二、创设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
三、开展互动的口语交际活动
四、拓宽口语交际教学的途径
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与设计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过程
二、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本章重点:
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教学过程和方法
第十二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第一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及其目标
二、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及其目标
第二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设计 第三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指导
本章重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第十三章 语文教学评价 第一节 语文教学评价概述
一、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
二、语文教学评价的体系
三、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理念
第二节 语文学习评价
一、语文学习评价的特点
二、语文学习评价的内容
三、语文学习评价的常用方法
第三节 语文教师评价
一、语文教师评价的原则
二、语文教师评价的内容
三、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四、语文教师评价的实施
第四节 语文考试
一、考试类型
二、语文考试的题型
三、语文试卷编制 本章重点:
语文教师评价 语文学习评价
第十四章 语文学习心理
第一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
第二节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学习
一、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二、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四、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育
第三节 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
一、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
二、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
三、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 本章重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
第十五章 语文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
第一节 语文学习方式
一、学习方式的一般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二节 语文学习方法
一、语文学习方法的概念和特征
二、语文学习方法的作用和系统
三、语文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第三节 语文学习习惯
一、对语文学习习惯的认识
二、语文学习习惯的内容
三、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思考与练习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十六章 课外语文学习第一节 课外语文学习的价值
一、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推动课堂语文教学改革
三、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
第二节 课外语文学习的特点
一、实践性
二、自主性
三、综合性
四、开放性
第三节 课外语文学习指导
一、课外阅读指导
二、课外写作指导
三、课外口语交际指导
四、课外综合性学习指导 本章重点:
语文课内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活动的关系 课外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指导
第十七章 语文教师 第一节 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
二、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
三、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
四、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五、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第二节 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一、语文教师的师德素养
二、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
三、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
四、语文教师的心理素养
第三节 说课与评课
一、说课
二、评课
第四节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
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三、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则 本章重点:
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第十八章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概述 第一节 中国古代语文课程
一、远古至西周时期
二、春秋战国时期
三、秦汉时期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五、隋唐五代时期
六、宋元时期
七、明代
八、清代
第二节 中国古代语文教材
一、蒙学教材
二、经学教材
三、文选教材
四、诗选教材
五、作文教材
第三节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
一、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
二、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问题和弊端
第四节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家
一、孔子
二、孟子
三、荀子
四、韩愈
五、胡瑗
六、朱熹
七、王守仁
八、曾国藩
第五节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论著
一、《学记》
二、《颜氏家训》
三、《朱子读书法》
四、《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五、《家塾教学法》
六、《教童子法》 本章重点:
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问题和弊端
第十九章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概述 第一节 中国现代语文课程
一、清末民初的语文课程
二、“五四”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语文课程
三、建国初至“汉语”、“文学”分科时期的语文课程
四、“大跃进”至“文革”时期的语文课程
五、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语文课程
六、21世纪初的语文课程改革
第二节 中国现代语文教材
一、清末民初的语文教材
二、“五四”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语文教材
三、建国初至“汉语”、“文学”分科时期的语文教材
四、“大跃进”至“文革”时期的语文教材
五、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语文教材
六、21世纪初的语文新课程教材
第三节 中国现代语文教学
一、清末民初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法时期
二、“五四”前后学习欧美教学方法时期
三、20世纪30至40年代“精读”、“略读”时期
四、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时期
五、20世纪60年代“精讲”、“多练”时期
六、“文革”以后多元探索时期
七、21世纪初新课程语文教学
第四节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家
一、蔡元培
二、夏丏尊
三、叶圣陶
四、朱自清
五、吕叔湘
六、张志公
第五节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论著
一、《新著国语教学法》
二、《中学国文教学概要》
三、《中学国文教学法》
四、《阅读心理•国语问题》、《阅读心理•汉字问题》
五、《美日苏语文教学》
六、《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
七、《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八、《思索•探索——章熊语文教育论集》
九、《顾黄初语文教育论集》 本章重点: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对当今语文课改的启示
教材:
张中原、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徐林祥、张中原主编《语文教学技能全程训练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教学参考书:
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吕叔湘著《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张志公著《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钱梦龙著《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于漪著《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顾黄初主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徐林祥主编《历史追问:语文教育发展篇》,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课程教材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四篇: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程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课程论文
教学中如何处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中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既能得心应手驾驭祖国的语言文字,又拥有较高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性 工具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人们只有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才能更好的使用语言表情达意,进行思维活动,进行人际之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才能更好地运用语文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是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的,反过来人文素养的提高能促进学生掌握语文的工具性。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两个有机的统一体。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中达到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既能得心应手驾驭祖国的语言文字,又
拥有较高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的目标。
转变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教学要求千篇一律,教师主宰着课堂的一切,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只强调学生“学会”,忽视指导学生“会学”,忽视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是拒绝人文性的。一道道支离破碎的应用题,一个个让学生去鉴别正误的选项,除了体现语文工具性的重要外,我们根本无法探究语言外壳下所蕴藏的内在精神。家长、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分数的高低决定着他们喜悦的程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我也一直在迷惘着,探索着。自己的思想总是在矛盾中挣扎,结合教学实践,我渐渐明白:教师要在教学中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协调统一,就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明确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用发展变化的、全面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才能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教”“学”兼顾,落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语文尽管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密不可分的双重属性,但是,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
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已经明确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只要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准绳,把握好三个维度,运用正确的教学法和学习法,彼此兼顾,就能更好地落实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系。
2.1 在识字和写字教学中,赋予人文情愫
识字教学历来是低年级教师颇为费心的一项工作,付出的劳动跟收获往往不成正比,教师常常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将语文完全当成了一种工具,只是一味的强调孩子去识字,而忽略了识字的兴趣,从而导致识字教学枯燥单调,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低年级的一堂识字课,老师在教学生字时,把同音字、形近字放在一块儿,用做游戏的方式做辨字组词的训练,既交给了孩子识字的方法,又以游戏的方式极大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在既交给孩子准确识字、写字的技巧,赋予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又在情感的基础上融入人文情愫,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从而达到了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以及识字的方法的有机结合。
2.2 在阅读教学中,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进入其内会领略无穷情趣。因此在学习文本的同时,教师应注意用美来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授课中,力求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自行体会其中美的所在。
从而达到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正所谓“文以载道”,任何语言都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的。语文课文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提示、引导、点拨,让孩子在学习文本的同时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3 在写作教学中,写作技巧的训练和人文关怀并重
作文是学生头疼的话题,枯燥的写作技巧老师讲了一遍又一遍,可孩子依然不住地抓头皮。究其原因:教师只注重了习作技巧的训练,却缺乏人文关怀。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要写作技巧的训练和人文关怀并重,既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首先,激发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对写作的要求要有宽泛的选材范围,不要施加过多的约束和规矩,尽量让学生敞开心扉、放开手脚、放飞心灵。许多教育家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过多限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喜欢写的东西。
其次,熟练掌握各种体裁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学生能够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第三,为孩子创造写作素材。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现在的孩子缺乏的就是生活体验,因此要解决孩子写什么的问题,就要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为孩子创造写作素材。
第四,丰富语言积累。多读,博览群书,积累知识;多观察,发现美,积累素材;多写,勤练笔,提高写作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写作技巧的训练和人文关怀并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效统一就像给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自然会产生“笔下生花”的效应。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创造性地学习语文
语文作为一门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课程,有它独特的魅力,一篇篇经典的文章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创造的积淀,她涵咏着人性的华彩,提纯着人类的灵魂,同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文,要敢于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从而更有效的促使学生驾驭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花朵。
如六年级有一篇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如果只学这一篇文章,学生不会对李大钊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用这篇教材作为一个点,引发开去,于是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感悟李大钊》。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上网、以请教别人、读有关李大钊的书,进行收集、加工、定稿,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处理文字的能力。这样,学生由教材到课外,由课堂到生活,在学语文的同时用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语文学科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语言积累、语感训练和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人文性,语文课如能真正注意到这些问题,那便是我们向素质教育迈出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走进新课程》.[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刊》.
第五篇:语文课程教学小论文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小编整理的语文课程教学小论文,供参考!
浅析寻找语文教学的美
语文教学是美育的主要途径,语文课本给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教材。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仅是美的篇章,而且自身也是美的化身。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美丽的篇章中唤起情感共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下面我就来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寻找语文美:
1在朗读中寻找美
语文课书声琅琅是我的喜爱。上课时我会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发挥大胆的想像,在朗读中进行情感的体验。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读书中受到感染和美的享受。例如我在讲《吆喝》时,首先让学生听课文朗读的录音,然后再请同学们欣赏老北京特色的吆喝声,最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节奏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这样更能体会到老北京传统的吆喝艺术,在朗读中寻找老北京吆喝艺术的美。
2在挖掘语言过程中寻找美
文学是靠语言来表现作家的审美情感的,文章的语言体现着作家的审美观点。美的语言具有感染力,给人以咀嚼寻味和想象的天地。所以语文教学要通过深入挖掘语言文字,从中寻找美,感受美。如《散步》中第四段对初春田野的描写:“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着水泡……”,在这段对初春田野的描写中充分透露着春的气息,尤其是“咕咕”这个拟声词的运用,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富有勃勃生机的生命的跳动。在字里行间渗透着春天的美,生命的美!
3在挖掘文章的内在情感中寻找美
文章贵在以情动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入文本情境之中,通过合理的导入,恰当的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在情感上获得共鸣,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情感美,产生美的愉悦。如《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两个“悄悄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母亲心疼我,爱我。母亲知道“我”因为生病而烦躁不安,因此连动作都变得小心翼翼,可她又不放心我,只能悄悄地躲出去听“我”的动静。因为她怕自己的点小动作就会刺激到“我”,怕我会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所以她尽力地压抑着自己的难过,处处小心翼翼。字里行间浓浓的母爱尽现。
4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寻找美
文章利用语言塑造形象,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全涌于笔端。在教学语文课时,可能通过绘画寻找语文教学中的美,使抽象的语言美具体化,使语文教学更富有画面美。文中有画,画中有情,情中有美。如在《春》中,作者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图画。在如诗如画的语言文字中寻找美,在春天的气息中描绘美。让学生拿起笔,发挥大胆的想象动手描绘,动脑感受几,体验作品带给我们的春的洗礼。文章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篇篇生动立体的图画中洋溢出来。这样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课文,而且深深地感受到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美。
5把音乐引入语文教学寻找美
不同的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给人们不同的艺术感受。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能在优美的音乐中学到知识,得到美的享受。可以配乐朗读,也可以听音乐想象课文描写的意境,还可以把文字变成音乐,将学生带入美的境界。如教学《安塞腰鼓》时,我把学生带入陕北腰鼓的震撼场面中。通过课件把《安塞腰鼓》的打鼓视频播放一遍,学生听读课文,再一次播放关于安塞腰鼓的乐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音乐与文字之间寻找美。这样的课堂愉快而不紧张,轻松而不疲劳,有趣而不枯燥。
6激发学生想象寻找美
学生会创造美才是美育的最终目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典型课例,激发学生欣赏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时,我启发学生想象此时的山路被白雪覆盖曲曲折折的小路上已看不见人影,而雪地上只留下一串串马蹄印儿。在白茫茫的群山雪地中,好友离开不见踪影,依然望向远方。此景唯美,此情深深!在诗句的留白中大胆想象寻找美。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寻找美,渗透美育,不但培育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提高了他们对美文的鉴赏能力。
微课中高职语文教学的优势运用
【内容摘要】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丰富学生文学涵养、提高学生道德情操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好其他学科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因而,高职语文教学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微课具有独特的功能优势,其运用成为了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潮流,有效提升了高职语文教学实效。本文基于对微课运用优势的分析,就其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微课教学;高职语文;教学运用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汉语作为母语,承载着中华文明及文化,是构筑心灵世界和继承民族精神的必要条件。高职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一代,肩负着祖国建设、民族发展的重任,学好语文学科知识尤为重要。然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生态形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重视母语习得,提笔忘字、词不达意等现象时有发生,究其根本在于语文学习兴趣不足。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丰富的信息承载、短小精悍的内容设计等优势,有效解决了这些难题。
一、微课的运用优势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发展,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引发了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出现了微课、微视频等一系列新生事物,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国内知名学者姚正东认为,微课其实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或微型课程,而是指基于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实际教学内容。目前,学术界关于微课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并从不同维度进行了表述。综合来看,无论对微课如何表述,其基本特点一致,即以视频为载体,且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具体而言,基于多媒体技术支持的微课运用,主题鲜明,资源类型丰富,承载信息量较小,便于学生知识理解及掌握。另外,学生对微课内容的选择也是相当灵活的,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或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亦可对重难点部分进行自由反复学习,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有效体现。如此,不仅减轻了教师负担,同时还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得学生自主学习更加便捷。新时期,微课的运用优势毋庸置疑,并主导了新一轮的教学创新改革。
二、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标识之一,其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优势显著,得到了师生广泛青睐,理应予以充分支持。本文结合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扎实支撑环境
严格来讲,微课不仅仅传输了一种教学理念,同时还是一种基于现代技术的教学方式,对高职配套设施环境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普及化发展,生源数量急剧增长,导致资源乏力现象突出,包括师资资源、软硬件资源等。对此,高职院校应树立正确的战略规划意识,了解教育信息化建设需求,集整既有资源,适度加大微课教学支撑环境建设投入力度,积极引入先进软件及设备,尽量满足语文教学需求。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定期开展培训实践活动,明确教育信息化导向,确立微课应用重点,及时传递先进思想理念,如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等,丰富教师学识涵养,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及职业素养,以向学生输出更加完善的教学服务。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是微课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其综合素质表现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实效。因此,教师自身也需明确职能定位,分析微课运用要求,通过网络、培训等多样化平台,丰富信息化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技能水平,强化创新改革意识,推动语文教学发展。
(二)丰富课程内容
语文作为中华文明的精髓,是其他学科教育的基础,其设定是为了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文学素养。在此过程中,丰富的课程内容设计为实现高职语文教学功能奠定基础。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逐步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桎梏,全方位考虑当代高职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利用微课优势,集整信息资源,开拓学生知识视界的同时,发挥他们的思维活性,引领学生走入文学的殿堂,使之思想情感得到熏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利用网络搜索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包括图片、影像、视频等,活跃课堂气氛的基础上,形象地展示知识内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微课支持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着需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因此,教师需把有限的课堂时间更多地交给学生,保证每一位学生均有参与机会,引导他们思考、互动。基于此,教师应以微课为导线,引入设定情景,由此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活力及创新能力等。如此,还有助于构建学生良好交际关系,使之得到全面发展。
(三)创新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是教学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及发挥至关重要。单就教学形式而言,高职语文教学以提升文学素养为导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汉语表达能力两方面培养,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发挥。语文本身就附着着十分丰富的精神涵养,细腻的文字,表达着对人事物的情感,充满了思考和寻味。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将进一步增添其趣味性,从而有效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高职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多种要素的集合展现,如图片、声音、音像等,以问题为切入点,基于微课技术运用,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情绪。同时,现代教育理念强调线上线下一体化。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加强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如微信的公众号、微博等,最大限度地分享语文课程资源,延展学生学习空间,使之在课余时间依然可以同老师探讨,继而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基于微课资源分享的高职语文教学系统建设,应重视学生学习自主能力培养,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终身受益。
(四)完善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是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反思与总结,对于微课运用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试卷考试是核心,并由此决定学生学习成果,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偶然性、局限性,同时也很难调动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强调以生为本理念的灌入,要求评价机制重新作出调整和完善。具体而言,在素质教育理念的主导下,高职语文教学评价应逐步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尊重和理解学生个性差异,设立多元化标准及参与主体,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真实,并以此指导语文教学优化。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观察教学课堂,认真总结学生的行为表现,并透过现象看本质,解读学生个性差异及既有水平,做好相关记录工作,以一定比例纳入到考核成绩中。基于此,教师既要善于发现学生所长,又要善于总结学生所短,认真观察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给予表现良好的学生适度奖励,及时指导学生自我更正,从而构筑师生良好交际关系,实现全面发展学生的目标。
三、结语
总而言之,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十分重要和必要,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的年代至关重要。未来随着信息化科技发展,微课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体现,其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效力将再一次得到提升。因此,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微课运用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运用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建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萌.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0(6):69~70
[2]吴兰.探析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6,36:72,74
[3]赵倩.浅析“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劳动保障,2016,1:48~49
[4]刘铁英.浅谈微课在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培训,2016,18: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