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应有的情怀论文

时间:2019-05-15 15:1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课程应有的情怀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课程应有的情怀论文》。

第一篇:语文课程应有的情怀论文

【摘要】国家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每首都是千里挑一,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对陶冶情操,开阔眼界极为有利,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让学生反复、机械地背诵,高耗低能。其实,古诗词学习可注重吟诵,通过读来创境悟情,感受诗人的情感脉动,古诗积累更可寓教于乐,在师生共读的和谐气氛中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丰富孩子的人文素养,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实现思想的升华、人格的升华。

【关键词】 吟诵 情境交融 寓教于乐 学以致用 共读

我国的古典诗词浩如烟波,这些诗词大都短小精悍。通俗晓畅,音韵铿锵,琅琅上口,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生活的闪光,智慧的化身,更是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结晶,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这一点,国家教育部在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每首都是千里挑一,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对陶冶情操,开阔眼界极为有益。

在观念上,老师们对古诗词的学习还是比较重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似乎除了让学生反复、机械地背诵,别无“良方”。久而久之,学生学诗只是迫于压力,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注重吟诵

所谓的吟诵,就是带着独特的情感体验,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它是一种介于朗读和歌唱之间的诵读方式。因为古诗词讲究韵律,节奏极强,平仄交错,跌宕起伏,是中国传统文化园中的奇葩,极需尤其适合吟诵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进行全新的诠释。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将诗的语言化成“内心视象”,在大脑中“看见”或“听见”所描绘的形象和意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音乐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学生吟诵之际,教师更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因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个学生对诗中的形象和情味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决不能束缚学生,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诵读,无论是何种腔调,只要在读中带情,在读中传情,在读中抒情,把作品中的感情和神韵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出来,使听者受到激动和感染即可。同时也并非是教师在学生朗读时听之任之,而是精心设计和组织,如纠正字音,指点停顿,或不时地领读、范读。总之一句话,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帮助他们掌握吟诵技巧。

二、情境交融

因为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生活范围狭隘,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局限;另一方面又由于诗歌语言精炼,情感与形象的跳跃性很大,要感知其形象,领会其意境有较大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情境交融应运而生,将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所塑造的意境直接的再现出来,让学生直接去观察、体验、感知和思考,从而大大激发兴趣,活跃思维。

设境。境也就是情境,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整体性的融合,是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借助各种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将古诗中的思想、精神、情感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情绪可以感受,从而造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使学习的主体投入到学习的客体所描绘的场境中去,潜移默化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的脉落。如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可先播放如怨如诉的《忘不了》歌曲,用低沉的语调叙述道:“重阳佳节,诗人登上高山回望蒲州,往日的一切历历在目,想到独自一人漂泊异地,不由潸然泪下。”然后揭示诗题,学习古诗。于是学诗伊始,便将学生带入诗人所描绘的情境中,为领悟和感受诗情奠定了基础。

悟情。诗歌中的“情感”并不能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它不仅包含个体和群落的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且是属于一种整体性情感——“人类情感”。这种“人类情感”,是无法用明晰的逻辑语言来表达清楚,它是一种宏大无比的情感体验。因为它是一种“人类情感”,所以学生可以感悟;又因为它“无法用明晰的逻辑语言来表达清楚”,所以也只有让学生感悟,别人分析再精辟,只能是贴标签。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逢,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描述的慈母关爱子女之情,拨动了多少天下儿女报答慈母养育之恩的心弦。这可谓是诗牵情起,情随波动。我们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披“诗”入情,真切体会作者的情感,力求产生共鸣。

三、寓教于乐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古诗词源自生活,那么古诗词学习更应还其本来面目,把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寓教于乐。

(1)跳皮筋,背古诗。一日偶见学生边哼儿歌边跳皮筋,不由灵机一动让学生边跳皮筋边背古诗,响者如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一度被学生视为畏途的古诗积累,在其乐融融的氛围里,在嘻笑玩闹间给解决了,使古诗背诵达到熟烂于胸,呼之欲出的境界。

(2)以画配诗。从背诵的古诗词中,挑选自己所钟情的诗词,根据其中的意境给诗配上合适的图片,或寥寥几笔、或浓墨重彩,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了诗人的情趣,恰到好处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除此以外,还有古诗接龙,赛诗会、拍手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学以致用

古人云“学以致用”,学了不用就等于没学。保证学生阅读古诗词,归根到底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如何从单纯的学发展成高层次的应用呢?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1)用诗中语。古诗中的“炼字和铸句”很讲究。那么将古典诗词应用于日常的习作中,将给贫乏的儿童语言注入新鲜活力。所以学习古诗,就要学习博大精深的诗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下学用诗,在具体语境下学用诗,在具体习作中学用诗,把学习古诗和运用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

(2)写诗中意。学完一首古诗后,引导学生根据古诗的意境,用内容与诗歌相近,体裁与诗歌不同的现代文对诗歌进行改写,赋予其新的内涵。如在学习高鼎《村居》一诗后,指导学生紧扣文中的四句诗,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再现了青草地、绿柳枝、读书郎、风筝飘,充满农村人情美的春韵图,使原本凝炼的文字趋于具体。通过改写,既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又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两全其美。

五、师生共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榜样,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出现学生对70首古诗词能倒背如流,而有的教师却张冠李戴,未免差强人意。所以古诗词学习,应倡导在民主的氛围下师生共读,建立一种伙伴式的学习关系。教师不仅要和学生一起吟诵,还应多吟诵,以加厚自己的文化底蕴。

其次,教师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赋予古诗鲜活的质感,把自己的感受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在诗情中,师生心灵交融,一同感思。当遇到学生对背景知识不甚了解的诗篇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感受、情感,将历史知识融入情感渲染中,使学生穿越时空同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学生学习古诗词,正像花从中的蝴蝶自由自在地飞舞,树林间的小鸟婉转地歌唱一样,是一种生命的本能和快乐,将自然的天性还于孩子们,唤醒其沉睡状态的巨大潜能,引导孩子们漫步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诗歌长廊中,发现美,欣赏美,纵情地挥洒才思,丰富孩子的人文素养,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实现思想的升华、人格的升华,从而使孩子的生命变得更加完美,使人生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第二篇:陈东升:法治记者应有家国情怀

陈东升:法治记者应有家国情怀

以法治思维辣评新闻事件亲爱的朋友们,久违了。这是我12月3日上午在中国记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班上的讲课件,应部分学员要求,现发于此,请各位批评指正。临去北京前,我把近万字的讲课件给了八十三岁老娘亲一份,也算向老人家汇报一下我近年来的工作情况。昨晚为妈妈祝寿时,她告诉我,已仔细看完材料,还作了六处眉批。分享幸福如上,愿普天下善良正直之士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有成。陈东升:法治记者应有家国情怀 中国记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班讲稿件

2015年12月3日感谢中国记协和中国产业报协的邀请,使我有机会站在这里向各位汇报。题目听上去有点高大上,叫《法治记者应有家国情怀》。其实,我最初当记者的想法比较庸俗。1986年,我师专中文科毕业后,被分配到农村当初中老师。我这人好冲动,好管闲事,爱出风头,感到在学校当孩子王不太有出息,弄不好连老婆都娶不上,想离开教育界。刚好那时一个新区需要人,于是,我当了半年初中老师后,被调去担任区委报道组报道员。

从1986年直至今天,时光已过去了29年。历经沧桑,回首往事,才发现做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远非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下面,我将用一个半小时,分四个部分,向各位汇报一下我从事新闻工作的几段难忘经历和我对新闻记者职业的所思所想。

一、牢记使命,坚守法治。

围绕我们这期培训班的主题,先说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家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和理论家,而且还是卓越的无产阶级报刊活动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他们创办、主编和参加编辑的报刊有十余家。他们通过对自己新闻实践的总结和对新闻事业一般规律的理解,提出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基本原理,其基本内容是:

一、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

二、报纸是社会舆论的纸币,具有流通和中介作用。

三、报纸是社会的耳目和社会的捍卫者。

四、报纸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是人民千呼万应的喉舌。

五、党报党刊是党的重要思想武器和政治阵地,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标志。

六、党报党刊要成为党内批评的强大武器,敢于开展新闻批评是一个党有力量的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全会形式专题研究依法治国,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书记的这一系列战略部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凝聚起亿万中华儿女同心奋进的磅礴力量,也开启了包括我们新闻工作者在内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筑梦、追梦、圆梦的新时代。

身处实现“中国梦”的大时代,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作为中央政法委机关报《法制日报》记者,我们理应肩负起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旋律引吭高歌、不懈奋斗。作为中国人,我们要爱祖国,爱人民,爱脚下的这片热土,用我们浙江籍诗人艾青的诗句来说,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眼泪,只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为新闻记者,我们要把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把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作为自己的职业职责,用我们浙江籍诗人陆游的诗来说,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作为法治新闻记者,我们要关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关注民主法治进程中的每一起重大法治事件,关注普通公民的权利和命运,坚守法治,敢于担当,摇旗呐喊,百折不回,以法治思维追寻新闻真相,以新闻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用我们浙江籍文学家鲁迅的话来说,就是“我以我血荐轩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和健康的舆论环境,这既是我们这一代法治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这一代法治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家国情怀。图为作者12月3日在中国记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班上课时的情景。仰望星空,尚需脚踏实地。作为《法制日报》驻地记者,我的职责首先是发现浙江、关注浙江、报道浙江。我为浙江法治的每一个进步而欢呼。

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市场经济“领跑全国”,在法治浙江建设方面同样开拓创新、敢为人先、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全国第一”。这些年来,我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发生在浙江大地上的新探索、新创造,用手中的笔记录报道了法治浙江先行先试的新做法、新经验,为浙江民主法治的每一个进步欢呼雀跃、擂鼓助威,我所采写的《从“枫桥经验”到平安浙江》、《法治中国看浙江》、《法治政府建设的浙江样本》等多篇报道,均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值得欣慰的是,去年10月,我报道过的带有浙江印记的多项经验还被吸收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里。

我关注发生在浙江的每一起重大法治事件。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来就不应该是写在纸上的华丽词藻,更应该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每一起法治事件中。这些年,浙江发生了多起轰动全国的重大法治新闻事件。都说国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国,这些法治事件是否在法治框架内得以妥善处置,直接关系到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

值得欣慰的是,这些涉法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我从不回避,而是直面现实、知难而进、赶赴现场,深入采访,用事实,用法律,逐一回应解释人们关心的疑点问题。我可以骄傲地告诉各位,在这些重大法治事件报道中,《法制日报》没有缺席,我陈东升没有缺席。不但没有缺席,象《杭州斑马线上再发交通命案 专家建议醉驾入刑》、《浙江吴大全案五大疑问真相调查》《零佣金网络司法拍卖挑战拍卖业暴利潜规则》等一经发表,还往往成为这方面的权威性报道,有力地引导了舆论走向,推动了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杭州“70码”飙车案被告人胡某法庭受审情景

二、我在现场,追寻真相。2010年12月25日,浙江省乐清市寨桥村村主任钱云会在村口被工程车轧死。在这之前,因为对土地征用补偿不满,钱云会曾和一些村民多次到北京等地上访。突然遭此横祸,便有人猜疑、传言他是被当地政府派人谋杀的,借助网络传播,迅速演变为全国性的热点舆论事件,国内外50多家媒体100多位记者从四面八方赶到乐清采访,一些维权人士也组成公民观察团来到乐清,近距离观察事态的发展。从网络上获悉这一事件后,我驱车3百多公里赶至寨桥村现场采访。针对网络上的种种疑问,我排除万难,马不停蹄连续采访十几个小时,逐一采访了肇事司机费良玉、目击证人钱成宇、“证人”黄迪燕、办案民警、遇难者家属等各方人员,先后在《法制日报》上刊发了《“乐清村主任之死”案调查》、《再调查》,以大量事实告诉人们,这确实只是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案。文章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刊发后,全国几百家媒体纷纷转载,舆情渐趋平稳。此后不久,人民日报、新华社也相继发表文章,提醒要人们要防止网络水军制造事端影响社会稳定。这篇通讯后来获得了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虽然网络上已不再是热点,但我认为,“钱云会事件”已成为法治中国的一个标本,所以一直在继续关注着此事件的善后情况。听说寨桥村村委会将要进行换届选举,2011年3月10日,我一大早就赶到寨桥村,采访了多名村民,包括钱云会的父亲钱顺南,钱云会堂弟、村委会主任候选人之一钱云孟,请他们说出心里话。82岁的钱顺南老人通情达理、深明大义,他对我说,“云会死了,寨桥不能没有村长,我当然要来投票。”“今天村里没有一个警察,很好。我们寨桥毛主席时代是标兵村,懂文明、讲法律。选村长是为了村里好,我们不会乱来的。”

在寨桥村,从早上7点多一直呆到次日凌晨3点多,我见证了钱云孟以1788票合法当选为村委会主任的全过程,刊发了现场新闻《还是太阳底下的选举好》。这篇文章后来受到了原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同志的高度表扬,认为做记者就应该象陈东升这样,深入现场,写出来的稿件才生动形象,有说服力。后来,也有人在网络上质问:寨桥村换届选举时,为什么只有你陈东升一名记者被允许进入现场采访?这说明你陈东升与官府关系密切,是官府有意安排的抬轿者和吹鼓手。这位网友所不知道的是,那天我去寨桥采访真的是不请自去,因为面生,进村不久便被发现,可能怕我在场影响选举吧,当地政府有关人员软磨硬施,三番五次劝说我离开现场,被拒绝后,又派多名工作人员如影随形跟在我后边。图为寨桥村换届选举时,作者在采访钱云会的父亲钱顺南老人。(戴立生摄)一位新闻界前辈说过,“优秀的新闻记者,新闻发生时,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我看来,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仅仅赶到现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除了提供新闻通稿,没有一个新闻发生地单位会没事找事、主动为你提供新闻事件背后的细节、内幕和真相。这时候要写好报道,需要的是激情、勤奋和奔跑,需要的是争强好胜和不厌其烦,需要的是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社会关系,透过许多貌似没有联系的细节,去拼凑事件的整体,去还原新闻的真相。再说一件采访往事。

2013年11月3日,奥运会游泳冠军孙杨无证驾车被当场查获,经微博微信传播,瞬间成为热点新闻。据现场发出的微博报道,几十名新闻界同行聚集在交警大队门口,等候关在里头的孙杨和处理结果。面对此况,我另辟蹊径,利用我的人脉关系,采访了权威人士,获得了一些零星素材,通过专业方法,研判出处理结果。又采访了多位法学、教育学专家,帮助分析新闻。两相结合,第二天刊发了独家新闻《奥运会冠军孙杨因无证驾驶被处行政拘留七天 公众人物不应扮演法律“矮人”》,率先披露了杭州警方依法处理“孙杨事件”的经过和理由。

回顾这一采访往事,感触是,面对突发新闻事件,微博微信传达的一般都是碎片化信息,不能完整地告诉人们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这时,专业新闻记者施展身手的机会来了。从新闻专业角度看,我们可以发挥记者作为社会活动家的优势,运用专业采访技术,尽可能全面地掌握信息。可以运用平常积累形成的知识背景和职业素养,通过拼凑、求证、分析、推理等方法,尽可能接近地对事实真相进行追踪报道和深度调查。从法律角度看,我们可以借助相关法学专家的专业知识,对事件进行分析。如本文,我们就通过分析,认为个别公众人物法律素养欠缺,亟需通过法制教育培养其法治精神和守法习惯,进而引导读者思考报道所要表达的主题:所谓法治精神,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众人物也不例外。图为孙杨无证驾驶车辆被扣现场这一案例的另一启迪是,率先披露孙杨无证驾驶被行政拘留当然是独家新闻,但选择一个好的法律角度分析评说公众人物不应扮演法律“矮人”也是独家新闻。我认为,在信息爆炸、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独家新闻的内涵实质上已发生变化,而扩大为独家视点、独家分析、独家解读……面对同样的新闻事实,谁的采访更扎实,谁的判断更准确,谁的视角更独特,谁的思考更深刻,谁的构思更巧妙,谁的表达更生动……所有这些,都在成为考量记者的报道是否出彩、是否具有独家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

三、独立思考 敢说真话。

记者应当正直善良,如同康德所言,对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要有永恒的敬畏。当一名好记者,应该关注民生,敢于为老百姓说真话。

2011年8月底,中宣部等五部委部署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响应号召,我回到了我老家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黄石村蹲点。回家当天,就遇上了动员大会。乡亲们告诉我,当地政府推出了农房集聚改造工程,包括我老家在内的农村都要拆除,统一迁往在邻近山北村开工新盖的6幢14层高公寓里居住。在动员大会上,时任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认为应该站在抓投资、抓发展的高度,算两笔经济账:其一,农房集聚改造每年可节约土地2.3万亩,其二,每年可带来投资960亿元。他认为农房集聚改造工程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参加完动员大会,我回到村里,走家串户,请乡亲们说一说心里话。小学同学陈先光告诉我,“新楼房好是好,就是负担太重,实在承受不了。”他也给我算了一笔账:新公寓每平方米3980元,总价1134300元,扣除政府的10万元补贴,还得自掏100多万元。就算不吃不喝,干上10年也攒不下这笔钱。

9月9日,《法制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我采写的通讯《温州农房集聚改造几家欢乐几家愁》,通过大量事实报道,认为借助农房集聚改造,让农民住上新楼房,是件好事。但惠民利民工程要以人为本、依法办事、由民作主,必须实事求是、科学实施、循序渐进、让利于民,要考虑到地区经济有好有坏、农民收入有高有低等实际因素,不一哄而上,不与民争利,更不能违背农民意愿,背农民上楼,逼农民上楼。报道见报后,获得了中宣部新闻局阅评组好评,认为法制日报记者走基层、接地气、算细帐、说真话,报道聚焦温州农房聚集改造中的“三本帐”,体现了各方人士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和关注。但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对此却火冒三丈,大会批,小会骂,说自己辛辛苦苦干了大半年的工作被法制日报的一篇报道搅黄了,陈东升身为温州人,怎么如此不支持市委的中心工作。气归气,骂归骂,从此之后,市里也不得不顾及舆论和民意,而放慢了农房集聚改造步子。已经进行的,也尽量让利于民,让农民拆得起、搬得起、住得起。等陈德荣调离温州,这项工作也就慢慢冷了下去。图为萧山五青年抢劫杀人错案再审庭审现场再说一个说真话难的故事。2014年10月,我采写的通讯《请记住这些有良知的法律人》获得了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篇稿件写的是浙江纠正两起杭州错案的旧事新闻,其采访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历经艰难,它再次证明,面对重大新闻事件,记者说几句真话是何等的艰难。

2013年,浙江省两大死刑错案浮出水面后,相关政法机关对新闻记者避而不见、百般推诿。但我不惧艰难,费尽周折,两个余月采访几十名当事人及法学专家,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素材,写就了4篇系列报道《对浙江两起冤错命案的调查和反思》,对命案必破、有罪推定、疑罪从轻等传统执法、司法理念进行了系统反思,计划在萧山五青年案重审被宣判无罪之日开始,在《法制日报》上连续刊发这4篇系列报道,呼吁加大司法体制改革力度,预防悲剧再次重演。

不料6月28日,我采写的庭审侧记《等这一天等了18年》见报后却掀起了轩然大波。省委政法委领导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板着脸狠狠地批评了我一顿,说我的这篇庭审侧记渲染了原办案机关的刑讯逼供细节,严重损害了浙江改革开放的良好形象。这位领导还宣布,按照省委统一部署,从现在开始,对杭州错案,《法制日报》不能再写报道了,一切以新华社的报道为准。就这样,我辛辛苦苦精心准备的上面这4篇系列报道未及见报,就胎死腹中了。

我不甘就此止步,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在采写“杭州错案”过程中,每当举步维艰之际,我总感到有一种力量在感动着我、催促着我、激励着我,随着对案情的深入了解,我慢慢领悟到,这力量就是良知正义。正是凭借这良知正义的力量,一些正直的法律人不为假象所蒙蔽,不为威武所屈服,坚守事实,据理力争,才使这两起错案在最后关头悬崖勒马刀下留人,并在多年之后绝处逢生沉冤昭雪。

被这一力量所牵引,夜深人静,我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既然有关方面不准正面披露杭州错案详情,那么,我能否改变一下报道角度,以坚守良知正义为主题,以这些有良知的法律人如何敬重生命、伸张正义为线索,把他们散落在四处、几乎不为人知的事迹写出来,向其良好的职业道德致以崇高敬意,呼唤正义别再迟到。这样一来,既报道了杭州错案真相,也符合主管部门一再提倡的弘扬主旋律精神。打定主意后,我立即打开电脑,记下了检察官张飚、夏涛、林航,法官冯菁,律师凌伟建、阮方民、朱明勇,还有那几位不知名的公安技术员的感人事迹,几乎是一气呵成,写就了《请记住这些有良知的法律人——浙江纠正两起重大错案旧事新闻》。

两天后到了7月2日,萧山五青年劫杀案的再审宣判日,一大早我赶到了省高院。省委政法委领导对我说,你长期关注萧山错案,同意你旁听庭审,但这次千万不能另行写稿了。坐在法庭里,听着判决书,看着田伟冬等五名蒙冤者被宣告无罪之后喜极而泣的脸庞,我心潮起伏。我知道,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司法机关几句干巴巴的新闻通稿容纳不了蒙冤者18年的冤屈和苦难,更不可能承载上述那些有良知的法律人对法律的忠诚、对职业的敬畏和对当事人的负责。作为新闻记者,我也有一个梦想,我的理想追求、我的中国梦是独立思考、敢说真话、坚守良知、报道事实。为了我的中国梦,为了传递良知、正义的力量,适度违反下“宣传纪律”,个人承担点风险又有何妨。闭庭后,我思考再三,在稿件开头加上当天庭审场景和宣判结果,毅然发往北京。

听到这里,有的同志可能要说了,你们法制日报领导胆子大,有气魄,你陈东升运气好,背靠大树好乘凉,这稿子才有可能发出来。错了,同志们,实际情况并不如此。这稿件发往北京后上了版,但深夜12时又被撤了下来。眼看着离截稿付印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几乎在最后一分钟,我拨通了我们报社总编辑雷晓路家的电话,把他从睡梦中惊醒,向他陈情:我这稿件发掘传递了制止和纠正这两起重大错案中的人性光辉和良知正义正能量,是正面报道,与相关限制并无冲突。在电话里,我特别认真地对雷总编辑说,如果他今晚不同意发这篇稿件,明天一大早我就赶到北京递交辞职报告,说到做到。雷晓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到法制日报社后,从普通记者起步直至担任社长兼总编辑,是个正直的新闻人。听罢我的叙述,他翻身起床,让编辑室主任马上把稿件传给他,逐字逐句修改了一个余小时,抹去一些锋芒毕露的词汇,凌晨1时左右,才把稿件发回报社重新上版。真的很感谢我们雷总,那天凌晨,以一位老报人的良知、胸襟、胆识救活了这篇稿件。图为法制日报社原社长、总编辑雷晓路先生报道在《法制日报》刊发后,新华网、人民网等几十家网站转载。浙江省一领导评价说,“大气磅礴,读后令人荡气回肠。”感谢省委、省委政法委领导的理解,看到报道传递了政法系统的良知正义正能量,获得了普遍的社会好评,他们事后也就默许包容了我的“不听话”。这篇报道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领导力量无处不在的当今,与其正面冲突、死顶硬抗并非上策。学会沟通,学会思考,学会迂回,却往往有可能让事情柳暗花明,甚至获得对方的认可尊重。

四、舆论监督,敢动真格。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从业近30年来,我一直视此为自己的职业座右铭。我认为,当一名好记者,就应该不畏权势,为公平正义法治呐喊,敢于开展正确舆论监督。2006年7月,我采写发表了《温州农民建房搭车收费竟达14项》,引起了国务院领导重视,派调查组到浙江督查,依法处理了各级领导干部32名,将多收的500多万元退还给农民。近年来,我采写披露了多起违法违纪事件,象《如此扶贫愈扶愈贫》、《红顶商人击倒台州黄岩党政四要员》、《温州科技馆展品合格率仅7.1%》《农保区内建公园耗费20亿无人埋单》、等报道,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疾苦,监督和批评一些单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权压法的违法行为。这些报道见报后,一些贪官污吏受到了党纪国法追查惩处,甚至锒铛入狱。

2003年春夏之交,坊间盛传浙江省建设厅副厅长杨秀珠腐败东窗事发外逃的消息。杨秀珠在“文革”中造反起家,当了多年温州市分管城建副市长,一些老干部一直控告其是温州巨贪。当我顺着这一新闻线索进行采访时,有关机关断然拒绝,说这是条高压线,情况复杂,要记者别多管闲事。一些朋友也好心劝告,说杨秀珠在温州经营多年,盘根错节、党羽遍布,要我停止这充满危险的采访。

面对这些,我困惑过、犹豫过,但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全力以赴投入采写。2003年5月23日,我采写的新闻《女厅长失踪之谜》在《法制日报》一版刊出,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当天作出重要批示。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杨秀珠被开除了党籍公职,后来在荷兰落入法网,现在,我国正在与美国政府协商,引渡其回国受审。其二十几个党羽也先后被绳之以党纪国法。北京有人告诉我,这篇报道还直接促进中央制定、完善了领导干部因私出国审批管理制度。但在十几年前的那个5月,局势远没有这么明朗。文章刊发后,我接到了几个匿名恐吓威胁电话,那些恶狠狠的声音使一向满不在乎的我不得不变得谨慎与警觉起来,一再叮嘱我的妻子与当时尚在读初中的女儿,如果在路上遇到坏人攻击,赶紧往人多的地方跑。作为一名记者,我品尝过抢不到新闻的苦涩,也享受过报道发表后那无以言说的欢乐,这些都是我的份内事。但由于我作为一名记者对新闻事业必须奉行的忠诚与责任,妻子与女儿却受到了连累,承受了不应该承受的惊吓和不安。十几年时间过去了,每每想起这一往事,我都内疚不已。图为外逃贪官、温州市原副市长杨秀珠同志们,上面讲述了我从事新闻工作的几段难忘经历。回顾29年新闻记者从业经历,我总结了4条体会,与各位一起共享。——要矢志不渝地为新闻理想而奋斗。新闻记者是一种职业,但不应只是一个饭碗。记者应具有家国情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法治的走向、公民的境遇,所有这一切都应成为我们的责任担当。用文雅的话来说,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用通俗的话来说,叫“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其实,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只有一个目的:做有思想、有力量的新闻,以新闻力量推动法治进步,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振奋,让卑微者获得尊严,让诚信守法者幸福平安。

——要选择坚守,敢于担当。转型期社会,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当记者自然也有好处,比如自由,活动空间大,能坐在时代前排纪录历史,能结交各方面面的优秀人物。但选择以记者为业,也意味着选择清贫,选择寂寞,选择辛劳,选择风险。尤其在纸媒遭遇寒冬的当下,当记者,既要选择坚守,远离世俗,拒绝平庸,抵挡厌倦,不改初衷,又要敢于担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终身学习、学以致用。记者职业极富挑战性,每天都在竞争,都在比拼,与自己比,与同行比。一流的报道来自一流的见识。因此,要把读书作为自己的基本生活方式,带着问题学习,终身学习,学以致用。除了书本,还应向身边的采访对象学习。这些年来,我在工作中结交了许多优秀朋友,除了给我提供新闻资源,他们也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大见识、大境界、大胸怀。

——做社会良知正义的守护者。宋代大儒张载说过,作为知识分子,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法制日报》记者,我们要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任何时刻,都应倾听社情民意,关注大众疾苦,秉持新闻操守,坚守良知正义。任云卷云舒,任世事变幻,信仰、理想、责任、担当,在我心中永远最为圣洁。

第三篇: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程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课程论文

教学中如何处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中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既能得心应手驾驭祖国的语言文字,又拥有较高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性 工具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人们只有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才能更好的使用语言表情达意,进行思维活动,进行人际之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才能更好地运用语文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是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的,反过来人文素养的提高能促进学生掌握语文的工具性。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两个有机的统一体。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中达到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既能得心应手驾驭祖国的语言文字,又

拥有较高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的目标。

转变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教学要求千篇一律,教师主宰着课堂的一切,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只强调学生“学会”,忽视指导学生“会学”,忽视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是拒绝人文性的。一道道支离破碎的应用题,一个个让学生去鉴别正误的选项,除了体现语文工具性的重要外,我们根本无法探究语言外壳下所蕴藏的内在精神。家长、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分数的高低决定着他们喜悦的程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我也一直在迷惘着,探索着。自己的思想总是在矛盾中挣扎,结合教学实践,我渐渐明白:教师要在教学中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协调统一,就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明确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用发展变化的、全面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才能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教”“学”兼顾,落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语文尽管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密不可分的双重属性,但是,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

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已经明确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只要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准绳,把握好三个维度,运用正确的教学法和学习法,彼此兼顾,就能更好地落实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系。

2.1 在识字和写字教学中,赋予人文情愫

识字教学历来是低年级教师颇为费心的一项工作,付出的劳动跟收获往往不成正比,教师常常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将语文完全当成了一种工具,只是一味的强调孩子去识字,而忽略了识字的兴趣,从而导致识字教学枯燥单调,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低年级的一堂识字课,老师在教学生字时,把同音字、形近字放在一块儿,用做游戏的方式做辨字组词的训练,既交给了孩子识字的方法,又以游戏的方式极大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在既交给孩子准确识字、写字的技巧,赋予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又在情感的基础上融入人文情愫,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从而达到了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以及识字的方法的有机结合。

2.2 在阅读教学中,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进入其内会领略无穷情趣。因此在学习文本的同时,教师应注意用美来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授课中,力求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自行体会其中美的所在。

从而达到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正所谓“文以载道”,任何语言都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的。语文课文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提示、引导、点拨,让孩子在学习文本的同时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3 在写作教学中,写作技巧的训练和人文关怀并重

作文是学生头疼的话题,枯燥的写作技巧老师讲了一遍又一遍,可孩子依然不住地抓头皮。究其原因:教师只注重了习作技巧的训练,却缺乏人文关怀。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要写作技巧的训练和人文关怀并重,既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首先,激发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对写作的要求要有宽泛的选材范围,不要施加过多的约束和规矩,尽量让学生敞开心扉、放开手脚、放飞心灵。许多教育家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过多限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喜欢写的东西。

其次,熟练掌握各种体裁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学生能够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第三,为孩子创造写作素材。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现在的孩子缺乏的就是生活体验,因此要解决孩子写什么的问题,就要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为孩子创造写作素材。

第四,丰富语言积累。多读,博览群书,积累知识;多观察,发现美,积累素材;多写,勤练笔,提高写作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写作技巧的训练和人文关怀并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效统一就像给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自然会产生“笔下生花”的效应。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创造性地学习语文

语文作为一门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课程,有它独特的魅力,一篇篇经典的文章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创造的积淀,她涵咏着人性的华彩,提纯着人类的灵魂,同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文,要敢于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从而更有效的促使学生驾驭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花朵。

如六年级有一篇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如果只学这一篇文章,学生不会对李大钊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用这篇教材作为一个点,引发开去,于是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感悟李大钊》。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上网、以请教别人、读有关李大钊的书,进行收集、加工、定稿,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处理文字的能力。这样,学生由教材到课外,由课堂到生活,在学语文的同时用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语文学科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语言积累、语感训练和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人文性,语文课如能真正注意到这些问题,那便是我们向素质教育迈出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走进新课程》.[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刊》.

第四篇:语文课程教学小论文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小编整理的语文课程教学小论文,供参考!

浅析寻找语文教学的美

语文教学是美育的主要途径,语文课本给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教材。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仅是美的篇章,而且自身也是美的化身。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美丽的篇章中唤起情感共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下面我就来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寻找语文美:

1在朗读中寻找美

语文课书声琅琅是我的喜爱。上课时我会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发挥大胆的想像,在朗读中进行情感的体验。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读书中受到感染和美的享受。例如我在讲《吆喝》时,首先让学生听课文朗读的录音,然后再请同学们欣赏老北京特色的吆喝声,最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节奏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这样更能体会到老北京传统的吆喝艺术,在朗读中寻找老北京吆喝艺术的美。

2在挖掘语言过程中寻找美

文学是靠语言来表现作家的审美情感的,文章的语言体现着作家的审美观点。美的语言具有感染力,给人以咀嚼寻味和想象的天地。所以语文教学要通过深入挖掘语言文字,从中寻找美,感受美。如《散步》中第四段对初春田野的描写:“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着水泡……”,在这段对初春田野的描写中充分透露着春的气息,尤其是“咕咕”这个拟声词的运用,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富有勃勃生机的生命的跳动。在字里行间渗透着春天的美,生命的美!

3在挖掘文章的内在情感中寻找美

文章贵在以情动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入文本情境之中,通过合理的导入,恰当的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在情感上获得共鸣,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情感美,产生美的愉悦。如《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两个“悄悄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母亲心疼我,爱我。母亲知道“我”因为生病而烦躁不安,因此连动作都变得小心翼翼,可她又不放心我,只能悄悄地躲出去听“我”的动静。因为她怕自己的点小动作就会刺激到“我”,怕我会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所以她尽力地压抑着自己的难过,处处小心翼翼。字里行间浓浓的母爱尽现。

4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寻找美

文章利用语言塑造形象,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全涌于笔端。在教学语文课时,可能通过绘画寻找语文教学中的美,使抽象的语言美具体化,使语文教学更富有画面美。文中有画,画中有情,情中有美。如在《春》中,作者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图画。在如诗如画的语言文字中寻找美,在春天的气息中描绘美。让学生拿起笔,发挥大胆的想象动手描绘,动脑感受几,体验作品带给我们的春的洗礼。文章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篇篇生动立体的图画中洋溢出来。这样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课文,而且深深地感受到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美。

5把音乐引入语文教学寻找美

不同的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给人们不同的艺术感受。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能在优美的音乐中学到知识,得到美的享受。可以配乐朗读,也可以听音乐想象课文描写的意境,还可以把文字变成音乐,将学生带入美的境界。如教学《安塞腰鼓》时,我把学生带入陕北腰鼓的震撼场面中。通过课件把《安塞腰鼓》的打鼓视频播放一遍,学生听读课文,再一次播放关于安塞腰鼓的乐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音乐与文字之间寻找美。这样的课堂愉快而不紧张,轻松而不疲劳,有趣而不枯燥。

6激发学生想象寻找美

学生会创造美才是美育的最终目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典型课例,激发学生欣赏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时,我启发学生想象此时的山路被白雪覆盖曲曲折折的小路上已看不见人影,而雪地上只留下一串串马蹄印儿。在白茫茫的群山雪地中,好友离开不见踪影,依然望向远方。此景唯美,此情深深!在诗句的留白中大胆想象寻找美。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寻找美,渗透美育,不但培育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提高了他们对美文的鉴赏能力。

微课中高职语文教学的优势运用

【内容摘要】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丰富学生文学涵养、提高学生道德情操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好其他学科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因而,高职语文教学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微课具有独特的功能优势,其运用成为了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潮流,有效提升了高职语文教学实效。本文基于对微课运用优势的分析,就其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微课教学;高职语文;教学运用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汉语作为母语,承载着中华文明及文化,是构筑心灵世界和继承民族精神的必要条件。高职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一代,肩负着祖国建设、民族发展的重任,学好语文学科知识尤为重要。然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生态形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重视母语习得,提笔忘字、词不达意等现象时有发生,究其根本在于语文学习兴趣不足。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丰富的信息承载、短小精悍的内容设计等优势,有效解决了这些难题。

一、微课的运用优势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发展,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引发了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出现了微课、微视频等一系列新生事物,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国内知名学者姚正东认为,微课其实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或微型课程,而是指基于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实际教学内容。目前,学术界关于微课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并从不同维度进行了表述。综合来看,无论对微课如何表述,其基本特点一致,即以视频为载体,且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具体而言,基于多媒体技术支持的微课运用,主题鲜明,资源类型丰富,承载信息量较小,便于学生知识理解及掌握。另外,学生对微课内容的选择也是相当灵活的,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或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亦可对重难点部分进行自由反复学习,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有效体现。如此,不仅减轻了教师负担,同时还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得学生自主学习更加便捷。新时期,微课的运用优势毋庸置疑,并主导了新一轮的教学创新改革。

二、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标识之一,其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优势显著,得到了师生广泛青睐,理应予以充分支持。本文结合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扎实支撑环境

严格来讲,微课不仅仅传输了一种教学理念,同时还是一种基于现代技术的教学方式,对高职配套设施环境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普及化发展,生源数量急剧增长,导致资源乏力现象突出,包括师资资源、软硬件资源等。对此,高职院校应树立正确的战略规划意识,了解教育信息化建设需求,集整既有资源,适度加大微课教学支撑环境建设投入力度,积极引入先进软件及设备,尽量满足语文教学需求。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定期开展培训实践活动,明确教育信息化导向,确立微课应用重点,及时传递先进思想理念,如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等,丰富教师学识涵养,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及职业素养,以向学生输出更加完善的教学服务。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是微课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其综合素质表现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实效。因此,教师自身也需明确职能定位,分析微课运用要求,通过网络、培训等多样化平台,丰富信息化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技能水平,强化创新改革意识,推动语文教学发展。

(二)丰富课程内容

语文作为中华文明的精髓,是其他学科教育的基础,其设定是为了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文学素养。在此过程中,丰富的课程内容设计为实现高职语文教学功能奠定基础。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逐步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桎梏,全方位考虑当代高职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利用微课优势,集整信息资源,开拓学生知识视界的同时,发挥他们的思维活性,引领学生走入文学的殿堂,使之思想情感得到熏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利用网络搜索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包括图片、影像、视频等,活跃课堂气氛的基础上,形象地展示知识内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微课支持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着需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因此,教师需把有限的课堂时间更多地交给学生,保证每一位学生均有参与机会,引导他们思考、互动。基于此,教师应以微课为导线,引入设定情景,由此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活力及创新能力等。如此,还有助于构建学生良好交际关系,使之得到全面发展。

(三)创新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是教学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及发挥至关重要。单就教学形式而言,高职语文教学以提升文学素养为导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汉语表达能力两方面培养,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发挥。语文本身就附着着十分丰富的精神涵养,细腻的文字,表达着对人事物的情感,充满了思考和寻味。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将进一步增添其趣味性,从而有效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高职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多种要素的集合展现,如图片、声音、音像等,以问题为切入点,基于微课技术运用,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情绪。同时,现代教育理念强调线上线下一体化。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加强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如微信的公众号、微博等,最大限度地分享语文课程资源,延展学生学习空间,使之在课余时间依然可以同老师探讨,继而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基于微课资源分享的高职语文教学系统建设,应重视学生学习自主能力培养,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终身受益。

(四)完善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是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反思与总结,对于微课运用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试卷考试是核心,并由此决定学生学习成果,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偶然性、局限性,同时也很难调动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强调以生为本理念的灌入,要求评价机制重新作出调整和完善。具体而言,在素质教育理念的主导下,高职语文教学评价应逐步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尊重和理解学生个性差异,设立多元化标准及参与主体,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真实,并以此指导语文教学优化。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观察教学课堂,认真总结学生的行为表现,并透过现象看本质,解读学生个性差异及既有水平,做好相关记录工作,以一定比例纳入到考核成绩中。基于此,教师既要善于发现学生所长,又要善于总结学生所短,认真观察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给予表现良好的学生适度奖励,及时指导学生自我更正,从而构筑师生良好交际关系,实现全面发展学生的目标。

三、结语

总而言之,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十分重要和必要,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的年代至关重要。未来随着信息化科技发展,微课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体现,其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效力将再一次得到提升。因此,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微课运用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运用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建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萌.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0(6):69~70

[2]吴兰.探析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6,36:72,74

[3]赵倩.浅析“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劳动保障,2016,1:48~49

[4]刘铁英.浅谈微课在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培训,2016,18:163,165.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实践论文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教学任务是有效地整合其它课程跟信息技术,激励信息技术在其它课程教育的普遍应用。而在信息化的教学背景下,有效地整合语文课程的教育与信息技术,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语文课程的教育,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的仿真模拟特性非常强,能够以视频、音乐、图片等方式演示乏味的语言文字,从而保证教学知识的直观化与形象化。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从而有助于良好教学气氛的创设,最终大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2.有助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作为人文课程的小学语文来讲,其具备的人文信息的丰富性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材与辅导资料是学生累积信息的来源,而这种信息质量与累积量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要求。引入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信息获取平台的扩大化,由基础的纸质文本向大数据库转移,信息培养可以将高质量、最新的信息提供给学生,学生也可以实时地获取要求的知识素材,还能够探究到教材上未曾牵涉到的内容。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对策

1.网络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结合网络技术的特性,能够由下面几点整合信息技术跟语文课程:即共享资源、自主学习、远程教育。2.自主学习。语文课程跟网络技术的整合,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网络技术不仅仅属于一种教学的方式,而且属于一种教学平台,在网络世界中,能够学习的知识无不涵盖其中。开放性的网络冲破了空间与时间的束缚,学生能够实时地学习。尤为关键的是,网络将大量教学课堂上难以涉及到的内容提供给学生。3.共享资源。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是长期性的,并非短时间可以实现。在长期累积知识的过程中,常常要求学习很多的课外内容,这就要求具备丰富的信息资源库,而网络具备丰富的信息量。为此,互联网能够将很多的资源信息提供给语文课程的教育。4.远程教育。作为信息技术一个关键方面的远程教育包括非常多的事项,其涵盖网络在线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等。基于不断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后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会受到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从而能够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整个城市或者是相同区域的学校,甚至是国内的所有小学学校等都能够建设一致性的“基站”,从而统一优秀语文教师的教育课程,要么是定期地安排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针对某个范围学校的学生开展远程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5.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鉴于多媒体技术的显著优势,语文课程跟多媒体技术的整合需要立足于下面几点:一是将必要和便捷的资源提供给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等环节上。二是应用有效和简捷的方式营造教学情境。三是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语文教育的趣味性,从而活跃教学的气氛。电子阅读设备的应用:电子阅读设备的特点是重复应用、携带方便、容量大、节约用纸等,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在倡导节约型的低碳社会形势下,电子读物的应用有助于无纸化教学与办公的开展。尽管电子读物难以真正地代替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文本,可是其能够实现“文本”再应用率的大大提升,并且便于制作,从而吸引了社会各个行业的重视。手写板的应用:当前,作为一种耳熟能详的“手写板”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中,其属于计算机手写绘图输入设备,一般不想用中文输入法或者是键盘的人群都可以应用手写板。除此之外,手写板还能够应用于输入数据、文本、绘画等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能够通过书写板规范地进行书写。电子白板的应用:又被叫做“交互白板”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属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过程中的一种新教学方式。其是立足于计算机技术,融合资源系统、硬件系统为一个整体的平台,结合投影在交互白板大屏幕上投影计算机显示器的教学知识,且借助定位感应笔取代鼠标,十分方便应用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环境当中。并且,交互式电子白板具备的一系列优点从技术上保障了互动式、全面性教学环境的建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实现了教学模式的丰富,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为了有效地推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教师应当体现课程教学在信息技术的辅助性功能,从而奠定小学语文教学的良好基础。卢云江,山东昌邑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下载语文课程应有的情怀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课程应有的情怀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语文课程人文性探究论文

    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即人文教育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功不可没。何为“人文”?“人文即为人性的修养与人格的修炼,建构以人为主体的文......

    职高语文课程的合理整合论文

    摘要:目前职校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要求很大程度上不符合职高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急需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对语文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文章分析了职高语文教学的现状,认为目前的语文......

    研究生就业观内涵的应有之义论文

    摘要:就业观对研究生择业目标的实现具有导向作用,对研究生的择业实践具有推动作用。正确的就业观应该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理性分析与现实结合,自主择业与自主创业相结合......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索论文5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 大学语文 模块论文摘要: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功能,在高职教育阶段如何让大学语文更好地服务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本文在分析......

    新大纲中语文课程的应用性论文

    【摘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使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语文教学目标。笔者就这......

    试论中职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为了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合21世纪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语文课是中职教育的基础学科,是中专生入校后......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15篇)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1 高一备课组共有陈秋景,陆宁昌,王富娥3位教师,经过集体讨论,备课组成员就高一学年如何有效开展语文教学和教研工作达成共识,形成如下计......

    语文课程总目标

    语文课程总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