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尴尬与困惑论文

时间:2019-05-15 11:35: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尴尬与困惑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尴尬与困惑论文》。

第一篇: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尴尬与困惑论文

摘要:大学语文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非中文类全日制高等学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多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对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过花样繁多的综合改革与整合实践,但各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仍面临不同程度的尴尬与困惑。本文从教材编写、课程地位等与课程体系的关系入手,深入探讨这一命题。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教材;定位

《大学语文》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非中文类全日制高等学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它以其鲜明的人文性、工具性相结合的特征而成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对《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过花样繁多的综合改革与整合实践,但各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仍面临不同程度的尴尬与困惑,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材编写和选用的各自为政与课程体系的良莠不齐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程体系的改革,而教材的编写体例与课程结构又是《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让人颇感尴尬与困惑的是: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用越来越凸显的今天,《大学语文》教材至今仍没有统一的编写理念与选文标准,各高校对于“大语”教材的选用也是五花八门,这对于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作用的发挥是极为不利的。

首先,从教材的编写来看,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基本保持各自为政的状况。由于受制于教材编写者课程理念等因素的影响,教材的内容与体例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国家图书馆仅书名中含有“大学语文”的图书就多达759种,正在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在100种左右。当前使用较多的版本有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南开大学陈洪教授、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分别主编的《大学语文》、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主编的《高等语文》、上海交通大学夏中义教授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等。徐中玉主编的华东师大版《大学语文》已修订至第九版,教材内容不断扩充,体例也从前几版的以文学史为序修订为文选加主题单元的模式;由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版的《大学语文》坚持大学语文姓“语”的教学理念与“好文章”的选文标准,选文内容既有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也有歌词、碑文等,体例则由“现代文”、“古代文”、“诗歌”、“西文汉译”四类组成;各高校自行编写的教材有的选文以体裁(记叙文、散文等)为标准,有的奉文学史为神明,有的则完全编成了“应用写作”……教材编写的各自为政直接造成了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良莠不齐。

其次,从选用的教材来看,各高校选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可谓五花八门。既有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徐中玉主编的华东师大版、南开大学陈洪主编高等教育版的《大学语文》,也有各高校自己编写的教材。教材名称从《大学语文》到《大学国文》、《新编大学语文》、《中外名篇选读》,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教材体例从表面看虽尽是文选加导读,但由于受制于教材编写者课程理念与编写水平等因素,加之选用大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不同、层次不同,教学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课程体系自然也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

再次,从教材选用的程序看,教材选择的自主性增强使得各高校大学语文教材选用具有极大的随意性。目前多数高校的教材由任课教师或教研室自主选择,有时还存在一定的行政干预的因素。教材市场的无序竞争使他们或有意或无奈选择了同学、朋友、领导的“教材”,大学语文也不例外,这对于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形成与稳定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冲击。

二、功能功用的不同定位与课程地位的被边缘化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问题,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徐中玉先生主张“不管编哪种大学语文,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宗旨不能变”,“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薰陶滋润”;温儒敏教授认为应当“定位在培育‘语文素养’,是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和一定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甚至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终生受用”;陈洪教授认为大学语文应该姓“语”、“行大”,“大学语文应该兼具两种功能,一方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另外具有工具性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这门课应该贯彻两条基本思想。首先是文本本位,以优秀范文引领学生学习,而不应该是概论式的;其次是语文本位的,有别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当然,也存在部分学校定位于“高四语文”、“应用写作”的现象,课程定位的不同直接导致了课程体系的人言人殊。

无论哪种定位,课程体系都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紧密关联。让人哭笑不得的尴尬状况是:学校与院系领导一般都认为需要开设大学语文,其重要性也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但一落实到课程安排,有的院系又舍不得把必修的学分“掰”出一块给语文课。笔者教过的大学语文,课时从90学时到28学时不等,并存在日趋萎缩的现象,大学语文将被边缘化的现实毋庸置疑。课程学时的大幅缩水,直接导致课程体系的粗暴删减,课程定位的目标效益自然是大打折扣。

三、教学理念的革故鼎新与课程改革的人言人殊

自从《大学语文》课程出现的那一天起,关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看一下来自网络的各种各样的“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其理念众说难一,教案自然是五花八门。有的学校重在扩展“语”、“文”之外的人文精神,有的则强化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有的强调母语教育,有的则突出文史的灌输;有的以史代文,文史各半,有的则重在疏通文言、字词篇章;有的说大学语文姓“语”行大,有的则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出现如此现状,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语文的多种属性使然,语文本来就是人文性、工具性的统一。

二是因为教学本身就存在教无定法的特征。

三是学校的不同性质也使得他们在教学理念上存在彼此的差异。

除此之外,课改创新的要求也使得不同的学校因力求出新而独辟蹊径。我们应当鼓励创新,但个性的过分强调却又造成了许多学校在教学理念上的顾此失彼,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的共性。

可以说,现在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无序状况中,这对于该课程的有序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语文素养,塑造学生心灵、促其全面发展的方面是极其不利的。如能在大学语文的基本学时、课程理念、教学板块等方面形成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无疑是对大学语文课程的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林润生.谈新课程语文教学的辩证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6.[2]王秀娟.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和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0).[3]刘浏.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0,(2).[4]曾加荣.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3).[5]李昱.建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开拓语文课程教学空间[J].科技信息,2006,(12).

第二篇:中学团委书记的尴尬与困惑

中学团委书记的尴尬与困惑

中学团委书记是一个特殊的岗位,也是一个十分尴尬的角色。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团委书记应该处于组织的什么位置?应该承担哪些职责?工作应该如何定位?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应该如何设计……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带着自己的好奇心,也因为工作的实际需要,我走访了十几位在任团委书记,并利用团委书记培训班机会,对27名团委书记进行了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表明,中学团委书记在学校中存在隶属关系复杂、工作定位困难、岗位职责模糊、职业理想多元等问题。

一、隶属关系复杂

在中学的管理体制中,教学处、德育处、总务处和办公室(通称“三处一室”)是最常见的管理组织,团委则是一个相对边缘化的组织。因此,团委书记也就成了边缘化的人物,经常处于漂游不定的状态,隶属关系也非常复杂。按照学校组织管理要求,团委书记应该在党支部书记的领导下开展共青团工作。但是,由于共青团组织的边缘化特点,以及共青团与学校德育藕断丝连的关系,在实际的学校管理中,团委书记经常处于多重管理之下,使得“每个人只有一个直接上级”的管理原则受到挑战。27名被调查的团委书记中,在党委书记直接领导之下的有6位,在书记和德育校长双重领导之下的有10位,在书记、德育校长和德育主任三重领导之下的有13位。

二、工作定位困难

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首先对所处的岗位进行科学定位。但是,由于团委书记年轻化和多才多艺的特点,以及在学校中隶书关系混乱等原因,团委书记经常很难定位。她们除了按照计划做好团的工作外,还经常被书记、校长、德育校长、德育主任、教学主任安排做临时性的工作,而且“服务”范围特别广泛。在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问题是:你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什么?除了部分反映兼课带来的专业与管理的矛盾之外,多数认为事务繁杂和与德育处的协调是最大的冲突。27位团委书记中,仅有6位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其他21位均表示和德育主任关系密切。其中12位和德育主任是密切配合关系,9位服从德育主任的领导。

三、岗位职责模糊

分工合作是现代管理的基本要求,学校工作更是如此。一般来讲,管理的前提是分工,然后才是分工基础上的合作,否则,就会出现责任不清,相互扯皮和大锅饭现象,直接影响管理效率。在一项多选问卷中,列举了共青团岗位责任范围内的10个选项,要求参加测评的团委书记回答哪些属于自己的岗位职责,27位被测中,只有9位选择了10项,其他被测分别选择了5至9项,而且有12人选择在7项以内。这一测评结果说明,很多团委书记由于没

有受过专门训练而对共青团工作把握不准,团委书记的岗位职责模糊,当然,这一现象的出现也与学校领导重视和指导不够有关,团委书记经常是自己在实践中探索。

四、职业理想多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很多国外管理理论对我国产生影响,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正在成为企业和学校管理的重要策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问卷设计了你将来希望从事什么岗位工作一项。27位被测中,2位希望成为支部书记,5位希望成为德育校长,7位希望成为政府官员,13位希望成为学科教师。这一测试结果反映了教师对所学专业和学科业务的依恋,反映了团委书记走上管理岗位后对更高层次领导岗位的追求,仅有2位希望成为支部书记的结果,与我们的想象和期待差距较大,这可能是年轻一代价值取向的一个新特点,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我们去思考。

带着问题去调查研究,带着好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中学团委书记的尴尬值得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去反思。是岗位的设置有问题吗?是学校管理问题吗?中学团委书记的尴尬局面能否解决?哪里才是突破口……

第三篇: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建设成果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 建设情况及建设成果的说明材料

经过大学语文教学团队近三年的努力,《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已近尾声,现把课程建设情况及建设成果予以说明。

一、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是我校面向一年级和二年级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方面的阅读、鉴赏、理解、表达和写作能力,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课程。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将《大学语文》视为一个课程群概念,而不仅仅是一门单一的课程。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审美性、应用性、和工具性的课程目标进行分解,分别由不同的课程来承担,下设文学欣赏、应用写作、社交与口才三门课程。本校各系部可根据自己的专业、课时等具体情况灵活使用。

二、课程特色

第一、课程理念、课程定位新

本课程以“大语文”概念为指导,建立了一个“大学语文课程群”,而不仅仅把大学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语文课程群”这一大框架下,设“文学欣赏”、“应用写作”、“社交与口才”等系列课程。

第二、课程形态多样化,结构合理

“大学语文课程群”由“文学欣赏”、“应用写作”、“社交与口才”三门课程组成,分别承担大学语文人文性、审美性、应用性和工具性的课程教学目标,结合我校不同专业、课时等具体情况灵活选用。

第三、成了一个“专业+团队精神”的教学模式

由李光信副教授带领的六位中青年教师组成了“大学语文课程群”教学小组。大家来自现当代文学、新闻学、汉语言文学教育各个专业,集体备课,群策群力。教师们以专业的团队、专业的精神讲授大学语文课程。

第四、教学方式新颖灵活 制作了一整套多媒体教学课件供本教研小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调的课堂教学方式,多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课程重点、难点,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本门课程的兴趣。教师亦可根据自身教学特点灵活选用,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力求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三、教学队伍建设 第一、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大学语文课程师资力量雄厚。本课程拥有一批政治觉悟高,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师队伍结构合理,中、青年结合。其中中高级职称占70%,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包括在读)占80%。校级、市级优秀教师5名,占教师队伍的60%。

第二、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高尚,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教学效果良好。其中多人被评为市级、校级优秀教师。如李光信副教授、布茂岭副教授被评为聊城市优秀教师,于文静老师、葛艳奇老师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

第三、教研成果

教研成果硕果累累。本课程多位教师参与各类教材的编写并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详见教师队伍简介)。如本教研组李光信老师先后在《现代语文》、《时代文学》发表了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文章;葛艳奇老师发表《大学语文教学新思维探索》、《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再审视》;于文静老师发表《倔强的生命—苏轼生命中儒、释、道思想探微》,《王熙凤的现代女性意识》,《伤逝的爱情》:周君燕老师发表《情感真挚,含蓄蕴藉——论<诗经>中女子口吻的诗歌》,《凄凉的遭际,坚贞的爱情——谈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论吴越之游对高启前期思想的影响》等。专业化、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为本校大学语文课程群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师资培养

本教研组重视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每学期均组织老教师听青年教师上课,现场点评指导;同时,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学习老教师讲课,从而形成了以老带新,老教师甘当“传帮带”的优秀传统和良性循环。我院每学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业务技能大赛”,青年教师互相竞争学习,形成你争我赶的良好局面,青年教师进步较快。学院还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考研和参加各类培训,提高业务技能。

四、教学建设

第一、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制定科学、规范,内容完善、重点突出。本课程群下设各门课程均有完备的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明确,各教学环节安排合理。

第二、教材建设

能优先选用最新的、符合高职特色的高质量教材,教材更新快,教材配套用书完整、实用。

第三、教案与讲义

教案与讲义完整、规范,经常补充更新内容,并能及时吸纳最新教改教研成果。

第四、考核制度与题库建设

课程考核制度严密、完善。大学语文课程群下设各门课程均建立了完整、配套的试题库,使考核方式更科学、合理。

第五、实践教学环节

为拓展教学,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本课程组教师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由于文静老师指导的演讲协会,多次在本市大专院校辩论赛中获奖。布茂岭指导的“原上草文学社”,定期举办各类征文活动,文学社社员多次在校报发表作品。第二课堂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写作等各方面的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第六、搭建了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课外阅读经典作品的方便。

五、教学管理

第一、定期举行教研活动

每星期一下午固定为本教研组教研活动时间,教研活动内容具体,有计划,有针对性,有力推动了教学改革。

第二、课程管理

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执行严格;坚持听课制度;严格教师考核制度。

第三、教学档案完整规范。

六、所处水平

本课程与同类课程相比,无论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具体形态、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多数院校的大学语文往往还是“一纲一本”,只存在一种单一的课程形态,一门课承担多个课程教学目标,实际上往往又不能完全实现。而把大学语文作为一个课程群,不同的教学目标分解给不同的科目承担,就能做到重点突出,全面兼顾。如文学欣赏课,主要侧重审美性和人文性;应用写作课主要侧重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社交讲与口才主要侧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如此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既兼顾了人文性与审美性,又兼顾了语文的工具性教学目标的实现。

七、不足之处:

当然,目前本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在第一轮教学中,我们发现课程内容、教学课时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推敲。

第二、于教学配置的多媒体教室稍显不足,教学资源紧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方式的自由选择,目前学校正在加紧建设中。

第四篇:大学语文课程人文性探究论文

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即人文教育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功不可没。何为“人文”?“人文即为人性的修养与人格的修炼,建构以人为主体的文化。”[1]“人文精神存在于人文学科之中,表现为‘以人为本、个人的自由与尊严、人的精神文化品格以及当代人文精神。’”[2]最近的一篇报道让人触目惊心:“北京一所著名重点大学有40人被确诊患抑郁症,约占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访问量的两成。智识高、求胜心强的大学生,已然成为抑郁症高发人群。”[3]高校出现这样的状况着实令人担忧。尽管高校中设置有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及相关心理咨询辅导机构,但现实存在的问题却是有心理疾患的学生越来越多。显然,单凭这种外在的机构是无法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当代大学教育中,过度强调了功利性的学习,多数学生把精力投注在各种考试上面,甚至一入学,有的学生就会问:老师,如何扩大交际圈子?哪些课的老师给分高?如何不挂科等等目的性极强的问题。他们把大学当成了为未来找工作的工厂,把老师、同学、课程视为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忽视了大学最为重要的本质性内涵。心怀此种想法的学生,有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4]。有的终日惶惶,在寻找,在猎获,殊不知,宝贵的时光就此匆匆流逝,将近毕业时才发现自己一无所获,更加无力面对茫然的未来,因此心理失衡,出现种种问题。“如果这时候没有人文情怀的浸润,没有历史文化的引导,内心荒芜的大学生们何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今的专业知识教育缺乏内涵,一味地充实专业技能,罔顾伦理道德,如果一种教育不能达到塑造健康人格的效果,不得不说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5]104。可见,人文教育的缺失是高校教育最大的问题,“关于现在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报告中,折射出一个严峻的事实,我国大学生整体的人文素质较为局限,大学生人文素质薄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5]104而同样让人担忧的状况是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的处境,大学语文“在更为高端的大学教育里却渐渐淡出公众视野,变得可有可无,甚至无一席之地。”[5]103“这门课程,有些学校在新开,有些学校在削弱,有些学校已经停开,有把必修改选修的,也有把整个的课时量在压缩的,这些情况也不是太个别。”[6]把这种种现象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出,大学的课程设置尚存在着某些偏颇之处。本文以张铭远、傅爱兰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为例,以其中编选的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为分析对象,谈谈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人文性体现及教育意义。在讲授这篇文章时,笔者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提前布置了如下作业:请梳理出作者在文中思考了哪些问题?本文的表达方式有哪几种?本文的艺术特色是什么?本文对你的启迪有哪些?同时要求学生预习时细读文章,自己提炼问题,并进行思考,以供课堂上讨论。根据上课过程中师生交流情况,笔者将文章的人文性及教育意义概括为以下内容:

一、明了生死———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

生死问题,人生的终极问题,离我们很远也很近。“从终极关怀的角度来理解。袁进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7]作为常人,一般不会把很多精力用在思考这个问题上,因为出生、成长、老去是自然的过程,不会纠结于生还是死的两难中。但是,一旦生活偏离正常的轨道,生死问题无法逃避不能不想的时候,人就会思考自己应当何去何从?当然,很多哲人对此进行过思考,得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当具体的个体面对此类难题时,可能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能够帮助他,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这是一个缓慢的痛苦的破茧成蝶的自我撕裂与重生的过程。作为身康体健的人,虽然体会不到残疾人的痛苦,但也会有找不到生活意义的困惑,当生命的价值遭到怀疑,生活失去目标,有的人可能会徘徊在生与死的交界线。以此反观一个青年忽然变成双腿截瘫的残疾人,他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崩溃!史铁生遭此打击,精神已到绝望的边缘,“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8]432。想不通的情况下,他曾三次试图自杀,幸运的是死神并未接受他。“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8]432想明白了就不会再走极端,就不会再纠结于此,死的反面凸显出来,不死,也不能苟活,否则行尸走肉又有何意义?“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8]432在遭受人生大的打击后,史铁生积极探寻生命的奥秘,非贪生怕死,非轻生轻死,努力找寻活着的意义与勇气,要活得有尊严,有骨气。在与环境斗争、与自我斗争中,史铁生左冲右撞,终于找到了一份体现生命价值的工作———写作,他以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他找到了活着的意义,找到了使生命永生的出路,也终于明白“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9]106。作品发表了,受到读者的肯定与赞扬,就是活出了价值与尊严,就不会因为身体的残缺而被人视为异类,更难得的是他还收获了爱情,找到了一生的灵魂伴侣。他不再抑郁,不再抱怨,能够坦然接受上天的安排,“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9]107。《我与地坛》教会我们明了生死,重视生命,要尽己所能活出生命的意义。

二、直面苦难——上天的另一种赐予

从某种意义上说,苦难应是人生的必修课,因为没有经历苦难,就不知道生活的真正含义。叔本华说过:“人生两大苦,一是物质的匮乏,二是精神的空虚。”这是对常人而言,并没包括身体的疾患对人的折磨。那么,当不幸降临在自己身上,应如何应对?抱怨上天的不公?自暴自弃?向人乞怜?苦难二字,对于史铁生的人生来说饱含了太多的艰辛,他曾抱怨,曾愤愤不平,但这都不是解决的办法,“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9]104。我们无法指责上天的安排,只有低头接受,然后才能抬头超越,“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9]104很显然,史铁生找到了自我救赎之路,获得了这样的智慧和悟性。“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9]104为了维持世界的平衡,就有了相反相成的两极,而两极也并不能以优劣来定性,而是互相映衬,互相成就。就像文中的那个小女孩,上天赐予她美貌,却收回了智慧;就像作家自己,上天让他双腿瘫痪,但却让他打开写作之门,成就自己的才华。而既拥有健康的体魄,又不缺聪慧大脑的常人,这是何等的幸运与幸福的事,又有何理由不珍爱生命,有何理由鄙弃他们?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国家和平安宁、物质生活繁荣、外界诱惑颇多的时代,是蜜罐中长大的一代,是温室中浇灌出来的花朵,战乱、饥馑、瘟疫、政治运动等是在书本中写就的历史,离他们太过遥远,苦难更无从谈起。所以,小小的挫折诸如考试挂科、失恋、交际受阻等等,都会让其不堪一击,甚至扭曲变态变相发泄到他人身上。过度关注自我,世界的中心也应该是自我,因此,一点点的不如意都会加倍放大到不可承受,殊不知,人生的苦难远不止如此。大学生应有很强的抗挫折能力,应有正确认识苦难面对苦难的能力。《我与地坛》无疑会成为苦难课堂的精神导师,给予学生强大的力量。“他用他的苦难提高了我们对生命的警惕,他谆谆告诫我们要更好地生活。”[10]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如是说:“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也非常重要。因此在品味涵蕴文本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循着史铁生在双腿高位截瘫之后艰难地在绝境中挣扎、最后走出困境的心路历程,感受他坚强、乐观的坚定信念,感受精神支柱对于困境中的人的巨大支撑和激励作用。从课堂实施情况看,这个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合理、有效的,通过学习,学生对于苦难、对于困境、对于命运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感悟。”[11]《我与地坛》教会我们直面苦难,正视苦难,不悲观,不抱怨,将之视为上天对自己的考验,接纳它,才能超越它。超越之后苦难就会成为人生的财富,它磨练了生命的韧性,让世人心怀怜悯、慈悲,达到人生的新境界。

三、重情感恩——苦难人生的慰藉

《我与地坛》以极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身有伤,贻亲忧”,儿子瘫痪,做母亲的痛苦加倍,但又无能为力,只能在远处注视儿子挣扎的背影,这爱化作担忧、焦虑以及一次次在地坛中寻找的身影。母亲是智慧的,母亲是伟大的,母亲没有给儿子增加任何的压力,她明白儿子的未来要由他自己探寻。“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8]434母亲一次次凝望儿子的身影,与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痛苦任性的儿子也曾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全然没有想到另外一个比他更苦的人。只是若干年后,当这个珍爱他的人撒手离去时,他才明白母爱的意义,他才为当日自己的固执、自我而伤到母亲的行为深深忏悔。因为最熟悉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以此观照,现在许多大学生拿着父母辛苦赚来的血汗钱不知道珍惜,上课玩手机,下课网游购物买奢侈品,不亦忙乎?毕业后仍然“啃老”的又有多少?把亲人对自己的恩情当作理所当然,尽情挥霍,等到失去时方才明白。假如没有对母亲的书写,《我与地坛》将会逊色多少?而假如没有母亲,史铁生能否走出人生的困境,迎来自己的新生?假如没有哥哥的庇护,那个智障的妹妹又将会受到多少屈辱?假如没有爱人的互相陪伴,那对由中年情侣变为互相搀扶的老年夫妇人生又将会多么孤寂与冷清。儿子在母亲的注视下获得新生,智障妹妹在哥哥的陪伴下,由无忧孩童成长为花季少女,“我”与长跑友人的互相鼓励激励,中年夫妇相携相伴到白头。有情众生,须臾离不开情字,亲情、友情、爱情确实是苦难人生的慰藉,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斗争时的助手,是孤独失意时倾诉的对象,是疲倦奔波后休憩的港湾。大爱无言却如天地日月陪伴我们抚育我们,因此,回报这份沉甸甸的爱也是活着的力量和意义。天地间,谁又不是匆匆过客?时光流逝,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唯有情,情之重,情之深,愈久弥珍,让人动容,让人留恋。《我与地坛》教会我们重情,感恩。

四、心向自然——人类永恒的家园

在学习这篇散文的时候,景物描写也是让学生赏析的重点。地坛的四季,地坛的花草树木,地坛的阳光月光,甚或包括在地坛缓缓流过的时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8]432地坛,承载作家的苦难;地坛,容纳人生的悲喜;地坛,象征和代表着自然。无论生命如何变化,大自然不悲不喜,就在那里静静陪着你,抚慰你的伤痛,温暖你寂寞的痛苦的灵魂。飞速发展的都市“放纵着自己的欲望,制造着永难消解的垃圾”[12]。貌似繁华的都市如何安放我们的灵魂?喧嚣与奢华过后的都市,像卸掉妆的演员,衰老、疲惫、空虚。人类的精神归宿还是大自然。或许,作者刚进入地坛时,地坛的荒芜与破败让他找到了相似点,似同样的残缺不全,同样被外界抛弃。但在与地坛朝夕相处时,作者发现了地坛处处存在的生命力,微小却也强大的自然生物在此繁衍生息,一年四季的不同风景丰富着生命的色彩,不管外界如何风云变幻,我自有我的精彩与生活,不必气馁,不必抱怨,活出自我即是人生的赢家。地坛,让作者找到了重生的力量,让作者从自卑自弃中强大起来,地坛就是无穷的力量源,代表了生命的厚度、宽度,精神家园无限拓展的可能,体现了自然的博大、仁爱、胸怀、包容。因此,作家要感恩于它,而又“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8]434。“我”、母亲、地坛,三位一体,熔铸在史铁生的生命里。不能设想,史铁生没有遇到地坛会怎样。同样,所有的人都集聚城市远离自然会怎样?想来是不行的,否则,为什么一到周末假期,城市中人都纷纷走向大自然,去与大自然亲近,排除掉积压的浊气、压力、烦恼,向天然氧吧寻求新的力量?人们亲自毁掉自然,然后又寻找自然求救于自然,这也是人性中矛盾的地方,也是现代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二律背反。《我与地坛》教会我们热爱自然,像热爱自己的生命。

五、倾心艺术——灵魂的外衣

1.语言文字之美。《我与地坛》的语言是诗化、哲理化的,关于生死的思考让人醒悟,关于情感的书写让人沉醉。地坛风景是一首诗,四季是一首诗,人的命运是一首诗,它让读过的人都熟悉地坛,爱上地坛,爱上文字,它让我们走进作家的内心,也直抵我们的灵魂深处。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博喻、排比、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运用自如,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第三节中的“如果以……对应四季,春天是……夏天是……秋天是……冬天是……”,博喻的运用体现了作家对时间的思考,他的生命与地坛的四季交融在一起,他的悲伤、喜悦、绝望、希望等等都寄托其中。地坛是他的另一位母亲,他是地坛众多孩子中独特的一个。讲课过程中,让学生仿写句子一起分享,佳句连篇,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了课堂效果。3.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全文用独语的方式静静道来,叙述者是作家自己,倾诉的对象有地坛、母亲、另一个自己,更有广大的生命体。议论,记叙,描写,抒情,多种方式转换自如。议论,深刻有力,启人深思;记叙,条理明晰,起伏有致;描写,细腻生动,多彩多姿;抒情,质朴真切,感天动地,体现了作家极高的语言天赋和文学才华。《我与地坛》用作家的心血凝结成的字字句句写就,是血是泪,是不屈的呐喊,是心路的解剖,是鲜活灵动的生命体现,带给我们深刻、感动、力量和成熟。和《我与地坛》一样,大学语文中有深厚文化底蕴与人文教育意义的经典作品不胜枚举,这些作品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包含了人文领域的精华,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别、不同身份的人对生命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对情感的咏叹。虽然世事更迭,时移景迁,但人之共有的喜怒哀乐让我们在阅读这些佳作时,仍会引起共鸣和同样的情感体验,以之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滋润我们的灵魂。当然,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也对教师的品性与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大学之前的语文教学中,考试是最主要的目的,所以语文教学突出的是工具性。进入大学后,学生应在之前学习语文的基础上对所选经典文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体悟,进而融化到自己的生命中去。张铭远、傅爱兰编选的《大学语文》教材包括“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艺术”“中国民俗”等部分。师生通过对中国哲学的学习,可以传承圣贤们杰出的思想和智慧;通过对中国文学的学习,可以感悟古典诗文的无尽魅力,李太白的潇洒飘逸,杜子美的家国之忧,苏东坡历尽宦海后“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与平静,司马迁亦文亦史的才情与视界等,也可欣赏到张爱玲的天才梦,鲁迅的傲岸与深刻……大学语文就是精神世界的天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爱上这个世界,学生应该从中汲取自己成长的养分,最后站在前人伟人的肩膀上,成就自己的人生。大学语文,是滋养人心灵的甘露,是解决人灵魂病痛的良药,呼唤大学语文人文性的激发与重视,呼唤大学教育魂兮归来。

参考文献:

[1]桂晓东.“人文性”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4):47.[2]时伟,薛天祥.论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5):22.[3]刘旭.一所大学有40人被确诊为抑郁症[N].北京青年报,2016-07-04(A4).[4]钱理群.大学的利己主义者

[5]刘劼莉,刘玉凤,李霞.理工科类高校大学语文所处的境遇和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6]陈洪.对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及思考———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7]谷声然.人文精神的内涵探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79.[8]史铁生.我与地坛[M]//乔以钢.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评(1918—2003):B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9]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M]//张铭远,傅爱兰.大学语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0]付友艳.浅谈《我与地坛》一文中的人文教育[J].成功(教育),2008(7):119.[11]徐红芬,孙勤东.《我与地坛》(第一部分)课例赏鉴[J].语文教学通讯,2011(8):56.[12]莫言.所有坏人的结局都是一样的

第五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大纲

Literary Theory of College Chinese

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全校所有本、专科各专业(除汉语言

文学本科外)

学 时 数:30

执 笔 人:唐世贵 学 分 数:2 编写日期:2009年5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文、理、工、医、农各专业(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的公共选修课。通过本科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综合人文素质,为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的《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1、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感和自信心。

2、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3、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4、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一)课堂讲授

1.教学方法

①以双边教学为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增加课堂讨论在课时中的比重,充分调动学生写作实践的积极性。

②以文学史知识为主线,以文体知识为切入点,以文本为依托,以思考题为核心,提高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整体认识和文学鉴赏水平。

③重难点突出,重视参考书目的布置检查,强化课外拓展阅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④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和检查,尽量养成学生背诵诗文的习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秉承传统,充分利用现代多 1

媒体教学手段,授课中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为主,辅以传统教学方式。适当加入视频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作业、答疑和实践性教学内容安排

1.本课程为公共选修课,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安排课程小论文、应用文写作或者课堂讨论作为课程作业和实践。课程小论文及应用文:包括观点的创新、不同视野的理解、课外读书笔记,通过实际写作掌握应用文的写作格式等。老师负有指导任务(课堂指导、口头答疑、书面修改、课堂讨论、网上答疑、网上指导等)。采取个别问题个别解决,普遍性问题课堂讲解的方式解决。课程小论文及应用文以作业方式完成,每个学生不少于3—5篇,多者不限。

2.诗文背诵:注重诗文背诵习惯的培养,采用课堂提问和加分方式鼓励学生主动背诵。注意文学素养的提高和诗词曲格律知识的了解。

3.讨论教学:指课外集中的专门的专题讨论。由教师提出带有一定普遍性的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师生共同展开讨论,以期在讨论中增进对于有关问题的了解、认识,锻炼学生的思维思辨能力。讨论教学贯彻在整个学期教学中,以此培养学生的口才和语言交际能力。

4.影视观摩:通过观赏影视精彩片断,扩展知识、增强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建议采用课堂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

考核主要以考查为主,具体按教学计划执行。成绩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等计分;考查形式多样,可以采用面试或笔试问答(试题以试题库为主)、诗文背诵、课程小论文及应用文等一种方式或几种方式共同进行,并同时参照平时学习情况(包括出勤、作业、课堂回答问题、课堂笔记、课外阅读笔记、学习心得、日记等多种形式)进行成绩综合考察和评定。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单元言志:人类情感的宣泄(课堂讲授4学时)

教学内容:

原始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到:诗歌能够渲泻人类的思想情感。诗歌由二言与三言发展到四言、五言、七言,在唐代形成了格律诗。诗歌一直处于中国文学的正宗地位,“五四”文学革命,终于打破了这种格局。诗体得到了大解放,一种自由灵动的新诗,最终形成了诗歌的主流。赋,源自于《楚辞》,也是一种韵文。

教学要求:

1、学生自学篇目:候人歌、蒹葭、陌上桑、登楼赋、再别康桥、雨巷

2、老师讲解篇目:归妹·上

六、弹歌、越人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3、学生课堂思考和课内外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每课后提供的《思考与实践》的问题与要求进行实际操作。

重点:《尚书》曰:“诗言志,歌永长”。原始劳动歌谣《归妹·上六》;爱情歌谣《越人歌》

难点:易经八卦常识,王粲《登楼赋》等,就是这一类抒情小赋。

第二单元幻想:人的历史之神话(课堂讲授4学时)

教学内容:

《山海经》是中华民族唯一一部神话总集,但内容驳杂而紊乱,也没有故事的连贯性。然而,人类童年的历史,我们现在不可能从物质方面进行复原了,也只能从先秦文献中的只言片语的神话传说中找到某些历史的影子。

教学要求:

1、学生自学篇目:山海经、玄鸟、桃花源记、搜神记(三则)

2、老师讲解篇目:天问(节选)、鹊桥仙、论雷峰塔的倒掉

3、学生课堂思考和课内外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每课后提供的《思考与实践》的问题与要求进行实际操作。

重点:中国神话的源流;屈原的《天问》

难点:词的格律问题;《桃花源记》、《鹊桥仙》、《论雷峰塔的倒掉》等并不就是神话,而是要从这些文类中的幻想──神话、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发掘出其隐含的历史意蕴和人生哲理,给我们今天的人究竟有何启迪。

第三单元自然:美的历程(课堂讲授4学时)

教学内容:

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自然之子,在与宇宙大生命同构互动中,生死相依,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合一,亦即天人合一。在对母亲般的亲畏中,自然之子秉物游心,物我交融,这就是主体对自然的审美感悟。美,是自然的产物,所以她必须顺应自然的规律才称得上美。教学要求:

1、学生自学篇目:秋水、滕王阁序、春江花月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牡丹亭·游园、2、老师讲解篇目:老子、蜀道难、再游黄山记

3、学生课堂思考和课内外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每课后提供的《思考与实践》的问题与要求进行实际操作。

重点:讲解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指导学生写作导游辞,并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解说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文学作为一种主体审美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得到提升的。爱美,是人的天性。然而,美却由单一到繁多,由简单到复杂,而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格局。换一句话说,美的人生,才称得上完美的人生,才够得上真正实现了人的价值——这就是自然之法则。

第四单元文笔:通古今之变(课堂讲授4学时)

教学内容:

“文学”一词,见于《论语》,却不是今天意义的文学,而是指的所有文章。魏晋时期文学走向了自觉,这样,学术著述与文学作品才开始了分离。因而,每当历史发生变革的前后,都会出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鸿篇巨制。教学要求:

1、学生自学篇目:五蠹、燕歌行、五代史伶官传序、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圆圆曲

2、老师讲解篇目:垓下之围、双调·夜行船(秋思)

3、学生课堂思考和课内外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每课后提供的《思

考与实践》的问题与要求进行实际操作。

重点:人类不仅生存在历史之中,而每时每刻都在创造着历史。由于人类用文学记载历史,同时历史与文学就经常处于互动之中,她们或生动地描绘人生的理想;或深刻地预言了国家危机;或鼓动呐喊,砸碎阻碍历史发展的桎梏。或冷静地剖析,理清历史发展的脉胳。她们既充满了人类的经验与智慧,又饱含了人类自我反思与批判精神,引导人类向着“至善至美”的方向前进!

难点:曲之格律。

第五单元文明:冲突与对话(课堂讲授4学时)

教学内容: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其中既有剧烈的冲突,又有在交融中实施了中间突破,甚至面临颠覆与灭绝的处境。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由落后向先进发展,由孤立向融合变化,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趋势。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文明的独特价值取向。从历史的角度看:文明的全球化潮流的出现,是以冲突为前提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保留自己民族文明的独立的品格,同时,还要用和平的对话取代野蛮的冲突,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公平的社会环境。

教学要求:

1、学生自学篇目: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声声慢(寻寻觅觅)、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舞会以后、麦琪的礼物、弃绝

2、老师讲解篇目:长恨歌、绳子的故事

3、学生课堂思考和课内外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每课后提供的《思考与实践》的问题与要求进行实际操作。

重点:《周易••贲•彖》曰:“文明以止,人文也”。“文明”一词,在古汉语中出现。人类文明,应该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这种文明总是在冲突中发展,在对话中重新获得新生。

难点:法律书的写作。

第六单元学问:文心诗品(课堂讲授4学时)

教学内容:

学问是一个人后天获得的才华与智慧,而文心诗品却是文学向我们展示的审美境界,因而,学问应该是文心诗品的基础,文心诗品又是学问的一种体现。古人曾以“文心”来形容文学创作的运思,所谓“文心”者,乃“为文之心”也。所谓“诗品”,乃是一种文学的审美活动,如品评人物,赏定高下。

教学要求:

1、学生自学篇目:诗品序(节选)、祭十二郎文、李凭箜篌引、项脊轩志、板桥题画(三则)、希望、不朽——我的宗教、钱

2、老师讲解篇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秋兴八首(其

一、其八)、《屈原》与《厘雅王》

3、学生课堂思考和课内外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每课后提供的《思考与实践》的问题与要求进行实际操作。

重点: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文学是一种能够高度体现美的艺术门类,也是审美活动最广阔的天地。那些流芳百世的名作,或豪放疏朗、或典丽纤浓,充满着语言和文字的永恒魅力。

难点:文心诗品;申论写作。

第七单元人生:养浩然之气(课堂讲授4学时)

教学内容: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是孟子提出来的:所谓“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浩然之气的养成,充满着痛苦、挫折与磨难,甚至要经历死亡的考验。她的养成,使主体自觉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感受到道德的充沛和与宇宙合一的欢乐。

教学要求:

1、学生自学篇目:登幽州台歌、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金缕曲(赠梁汾)、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

2、老师讲解篇目:孟子(七则、正气歌、少年中国说

3、学生课堂思考和课内外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每课后提供的《思考与实践》的问题与要求进行实际操作。

重点:毕业论文写作设计与写作。

难点:人格与人生价值的关系,为了人的独立与尊严,为了自由与平等,真理与道义,主体勇敢地承担历史的使命,从而使生命与人格迸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辉和感天动地的力量,这便是人类的沧桑大道。

附录(课堂讲授2学时)

教学内容:

本课程定位为“语文文化”,由此,讲解《中国文化简介》。《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包括《应用文语言文字表达》、《口才与演讲训练》、《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中的语言逻辑》、《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用语》。《写作能力培养》包括《一般应用文写作概述》、《毕业论文写作及范文》、《公文写作格式简解》、《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写作详解》,从语言、写作两个方面来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理论学习的平台。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文化的概貌和诗词曲格律常识。

2、了解口语表达的含义、特点、原则和要求;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自我认识和定位;形成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目标和训练计划;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自信心。

3、了解各种应用文写作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应用文文体常识及写作基础知识、了解主要法定公文的写作格式。

重点:

1、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让学生恰当机敏地进行语文交际能力培养。

2、如何把理论与所学的课文后《思考与实践》的要求相结合。申论写作全过程。

难点:

1、指导学生熟练运用人际传播中的常用语言技巧。

2、诗词曲格律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知识点。

四、本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它对于学生学好其它学科,开拓视野、把握历史、提高人文素质,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是选修课,为巩固其它课程的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对其它课程具有指导作用。

五、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教材:

唐世贵.大学语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2、参考书:

[1](清)纪昀等主编.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2]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3](晋)常璩.华阳国志[M].成都:巴蜀书社,1984.8.[4](汉)司马迁.史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5](宋)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0.[6](明)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8.[7](清)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12.[8]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7.[9]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0]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11]袁珂.神话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3]郭沫若.郭沫若选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14]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M].上海:上海良友出版公司,1935.[15](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16](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17]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003.5.[18]褚斌杰等.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9]郁贤浩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20]周祖谟.方言校箋[M].北京:中华书局,2004.11.

下载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尴尬与困惑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尴尬与困惑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 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 大学语文是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本、专科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为了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本......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是全国普通高校为继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已经具备了高中毕业语文......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索论文5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 大学语文 模块论文摘要: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功能,在高职教育阶段如何让大学语文更好地服务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本文在分析......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大同大学文学学院 目录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 1 二、加强《大学......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实践论文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教学任务是有效地整合其它课程跟信息技术,激励信息技术在其它课程教育的普遍应用。而在信息化的教学背景下,有效地整合语文课程的教育与信息技术,有助于进一......

    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填空题 1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2古代语文教材分为 蒙学教材 、 文选教材 、 儒家经典 。 3 《文选》 开我国文选......

    大学语文课程概述-教案

    《大学语文》课程概述 一、《大学语文》是一门什麽课程?▲不是语言文字的补课; ▲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不是单纯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设; 《大学语文》旨在培养大学生的......

    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

    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 在这一学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大学语文,从中获益匪浅。在老师的教导下,我明白大学给我们开这门课的目的是培养我们今后在职业生涯对应用文体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