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

时间:2019-05-13 03:3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

第一篇: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填空题

1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古代语文教材分为 蒙学教材、文选教材、儒家经典。3 《文选》 开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的先河,显示出中国文章大国风范。4朗读法包括 朗读、背诵、吟诵 等。5导读法的创造者是 钱梦龙。

6、新课程目标是根据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维度设计的。

7、作文批改坚持点拨、启发原则就要 多就少改、多批少改 多启发学生,点化学生。

8、语文学习的外延与 生活的外延 相等。

9、语文教师要“精”于 语文专业,“博”于 文化科学知识,能以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语文: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

2、语文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语文学习和语文实践(修习培养),在语文双基、语文能力、思想修养、品质、文化品位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3、文道统一:语文训练,简称为“文”,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训练;思想教育,简称为“道”,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思想品质的教育。语文教育合思想教育必须统一起来。

4、批改:教师对学生作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作文的优缺点、修改意见及努力方向。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传统特色有哪些?

答:传统的集中识字、吟诵、涵咏、感悟特色;语文基础知识合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的特色;文章编选的典范性特色。

3有人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答:对。“教学有法”是说教学是一门科学,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可循,具有较为普遍和相对稳定的“常法”、“常式”;“教无定法”是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是由教材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性,教学对象知识能力基础,性格心理的差异性等因素所决定的,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优化组合,努力创新,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4简述写好作文总批的要求。

答:要视学生为朋友,充满爱心;评语要突出重点;评语针对性要强;评语要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分析、评价题

答案要点:A老师的性质观:工具性;B教师则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B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前者学习语言是静态的,词句的理解脱离语境,支离破碎,忽略了词句装载的情与意;灵魂没有了,学生不仅不感动,反而产生了想象不到的错觉与误解。后者可看出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调动了自己的感觉器官与思维器官,感悟到文字的表现力,对语言的理解有情有意,因而能用比较准确、流畅、动情的语言加以表述。学生主动性得到发挥,不仅有的同学对课文的理解有创意,而且大家受到恋国恋乡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成功的读文教学不仅使精湛的语言文字大放异彩,而且他们装载的思想、智慧、高尚的纯净的感情会伴随着语言文字流淌到学生的心中,哺育学生健康成长。

一、论述题

2、语文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制约。内部因素如学科本身的特点——综合性,文学性,实践性,模糊性;语文学习的长期性;语文教材编写的质量。教师本身的素质;外部因素如应试教育或素质教育环境,教育体制以及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等。其中,教师的素质尤为关键。

总之,语文学科教育有许许多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目前,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优秀的教学理念,这对语文教学必然是一大促进,但同时也对语文老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挑战。

3、要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具备多方面的良好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外在素质等。(具体论述略)

“语文”课程名称的演变。

(1904年)教授法—(1919年前)各科教授法—(1922年)小学国语/中学国文教学法、教材研究—(1946年)国文/国语教材教学法—(1949年)语文教学法/语文教材教法—(1954年)中国语言教学法、文学教学法—(1957年)小学/中学语文教学法/(1963年)小学/中学语文教材教法—(1986年学科教育学)(1987年学科教学论)小学/中学语文教学论;小学/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学科教育学——(1998年本科)语文教学论—(1997年博士、硕士,课程与教学论)小学/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语文课程的发展。(1)1904年“癸卯学制”: 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曾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语文”正式成为一独立学科。包括“读经讲经”,“中国文字”(初等小学):重日常运用。“中国文学”(高等小学和中学):还重书面运用。(2)1912年,国文——语文单独设科后第一个正式名称。

(3)1920年,“五四”白话文运动与国语教育倡导,设“国语科”。1920年改国文科为国语科,白话文进入语文课程,即现代文第一次进入语文教材。

(4)1949年,叶圣陶等人建议,教育部决定取消“国语” 和“国文” 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5)1956年4月,中学、中等师范学校语文科,分汉语和文学两科进行教学。1958年3月中央宣传部宣布,停止使用汉语、文学分科实验教材。“语文”——1958年后恢复用

2、古代语文教材。教材课本:(1)识字类:

“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其他:《声律蒙求》《笠翁对韵》《幼学琼林》等(2)韵语知识类:《昔时贤文》《名物蒙求》等(3)经史类:“五经”“四书”;

(4)文选读本:

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昭明文选》。其后影响较大的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机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影响最大、流传最久),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三大问题: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语文教学是科举考试的附庸,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写作能力。

2教学内容——识字加读古文加作古文(一般古文和八股文)。3教学方法——记诵和摹仿。

四大弊端:1.脱离语言实际2.脱离应用实际3.忽视文学教育4.忽视知识教育。

4、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四大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6、高中语文课程三大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7、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

显性的总目标的五个方面(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两类课程(必修课,选修课)、选修课程的五大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隐性的三大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高中语文课程的结构。

(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9、基本的阅读方法。

(熟读背诵、精思、博览(略读、通读、跳读、速读)、查工具书、积累)

10、语文特级教师。(镇西、韩军、于漪、魏书生)

三、名词解释

1.语文: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2.课程: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3.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从整体上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顺序。

4.综合性学习:旨在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品质。5.说课: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述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由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后向听课的教师讲述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然后由说者和听者共同讨论和评议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6.导读法:阅读教学的一种方法,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阅读,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主要目的。

四、简答题

1.简述讲授法的优缺点。

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计划的完成对众多对象的教学任务,方法也简便易行。缺点是,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易让学生进行读写练习,不易照顾个性差异。2.简述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3.简述作文批改的要求。(1)有针对性,讲求实效。(2)多批少改。

(3)内容兼顾形式。

4.简述我国古代识字教学的经验。(1)集中识字(2)韵文化

(3)正确处理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

5.简述写作教学中的技能训练包括哪些方面。(1)审题和选题能力。(2)立意能力。(3)选材能力.(7)修改文章的能力。

6.简述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1)确定教学目标(2)安排教学内容(3)组织教学过程(4)选择教学方法

五、论述题

1.请为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朱自清的《背影》各设计三个不同类型的导入语。2.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要点参考】

1)“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方式的亮点; 2)从讲授者转为组织、引导者;

3)从教师主体转变为师生互动;

4)从单一教学媒体转向多向教学媒体的使用。3.简要论述现代语文课程评价改革的趋势。

【要点参考】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4)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5)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6)就各学段目标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语文备课中板书设计的几种常见形式:

一、提纲挈领式板书:这种板书是抓住作者的思路,把课文内容提纲化,教师往往先写大提纲,然后依据所讲内容书写第二、第三层次的小纲目,边讲解边书写。板书简明清晰,重点突出,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它是在教学中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板书形式。

二、词语概括式板书:这种板书形式比较适合有些诗文,要求用最准确最鲜明最关键的字词,点明一篇文章最重要最关键的核心所在。这种板书应该像一般钥匙一样一经写出,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意图就很容易弄清楚,起到一语中的的作用。

三、框架结构式板书:这种板书也可称为线索式板书。整个板书是由词语、短句加上简要的连接符号相互联结而成的。词语和短句是讲授各部分内容的精当概括,而由符号联结起来的框架结构,能突出地也更准确地表明这些词语或短句所传达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其表现形式又可分为线索式、放射式、辐合式、对称式、回环式等不同的板书方式。

四、表格填空式板书:填空式板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成先预留空位、再填空完成教学内容的板书形式。填空式板书它可以使知识习题化,可以使学练结合一步到位。运用填空式板书,所留内容要具有思考性,板书时所留空位要不多不少,以便填空后使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切忌擦后再写。

(4)谋篇布局能力。

(5)运用表达方式的能力。(6)遣词造句能力。

(5)创设教学情景(6)板书或演示设计(7)编制教学方案(8)组织语文教学评价

五、图文符号式板书:图形和符号,以它那一目了然的通用性和代替语言表述的经济性,在板书设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实验证实:形象帮助记忆、直观加深印象。教学板书中使用图形示意,因其形象生动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板书中常用的图形包括示意图、简笔画、板画、板贴等;板书中常用符号有箭头、几何图形和各种标点。

一则好的板书,要抓住课文最主要的内容精心设计,并做到布局清晰匀称,书写工整流利,构图赏心悦目,就是一幅完整的充满生气的富于感染力作品。在教学中,板书运用得当,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激发起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教师还可以用正确、美观、整洁、规范的板书陶冶学生爱美、欣赏美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实现学生语文书写的规范化要求。正如王松泉先生说的“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展现作品场面的屏幕;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学生学习中掌握真谛的显微镜;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进入知识宝库的大门;是每堂课的眼睛,读写结合的桥梁„„”希望教师们都能重视板书设计。语文评课:

一、关注施教者的七大意识: 目标有效意识——教学目标; 主体参与意识——教学过程;

实践练习意识——教学方法; 情感持续意识——教学实效; 二、七大意识简化而成的九大基本维度:

技能显现意识——教学基本功; 效率高优意识——教学效果; 特色展示意识——教学特色;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层次性和焦点化;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思路的条理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教学节奏的张驰性;教学管理的恰当性;教学表达的清晰性和明确性;师生互动的充分性。

1、简述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

答: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四书”、“五经”为主题的儒家经典;以文学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

2、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经验

答:(1)识字教学。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2)阅读教学。

(3)写作教学。注重基本功训练;多读多写多改;作文从仿写入手;先放后收。

3、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弊端

答:主要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2)教学内容问题;

(3)教学方法问题。

四大弊端:(1)脱离语言实际;(2)脱离应用实际;(3)忽视文学教育;

(4)忽视知识教育。

4、话题作文与“供料作文”区别:

答:(1)从审题上说,话题作文的话题,作用是引发和开启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写作内用给学生以最大的选择性,而供料作文的主题必须与材料相吻合;(2)从文体上说,话题作文淡化了文本意识,供料作文有较强的文体要求;(3)从结构角度看,供料作文中的“料“是必须使用的,而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可以引用也可以不引用。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5、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答:(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6、练习法的一般程序

答:(1)教师设计练习题,向学生说明联系的内容和方法(2)指导学生开展练习活动

(3)通过答问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反馈信息

(4)调解和校正练习活动,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5)检测评定练习成绩,强化练习效果

7、写作教学过程

答:为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写作教学有了新的导向(1)教师引导,学生定向;(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3)教师批改,学生参与;(4)交流评讲,互相沟通。

8、语文教材的功能和要素

答:(1)德智启迪(2)语文历练(3)语文积累(4)知识扩展

(1)范文系统,语文教材主体(2)知识系统,听说、汉语、文体、文学(3)实践活动系统(4)助读系统

9、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1)确定教学目标(2)安排教学内容(3)组织教学过程(4)选择教学方法(5)创设教学情境(6)板书或演示设计(7)编写教学方案(8)组织教学评价

二、论述题

1、试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

总目标根据发展学生完美个性的教育思想进行设计,鲜明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过程的描述中整合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对必修和选修课程目标的整合和概括。

(1)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2)感受欣赏。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对优秀作品的感受和欣赏。

(3)思考领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学习方式独立思考,提高思想觉悟。(4)应用拓展。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来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5)发现创新。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谈话法和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谈话法:师生相互问答为主要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1)讲究教师提问的艺术(2)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3)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4)正确处理面向集体提问和指名回答的关系。

讨论法: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共同组成(1)明确目的(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

3、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1)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2)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3)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4)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整体性、自主性、开放性)

4、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

为了实施探究性学习,还需要一些相应的方式和方法。

(1)与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2)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3)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教学资源(4)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5)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差异

5、综合性学习与教师素质

综合性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强调自主性。但是教师的指导是成功的保证,知道正确与否决定着学习成效的大小与有无。

(1)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才能较好地理解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内涵,才能在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中左右逢源(2)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首先是要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了解学生身心活动和发展规律,教育活动才不至于陷入盲区(3)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除了必要的指导外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4)加强计划性。教师要对每一阶段的综合性学习有一个整体考虑,作出整体规划(5)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能利用计算机收集教学资源,制作和展示课件,不断丰富和改进教学方式

第二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笔记18

第六章 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

第一节 口语和书面语的矛盾和转化

一、汉语词汇的三种类型

三套词汇体系:

第一,口语(包括方言);第二,书面语;第三,古典词语(文言词)。

三种词语意味着三种交际方式,包含着三种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也有三种感染力量、表达效果:

文言:典雅、高贵;

书面语:准确、严密和规范;

口语:明快、泼辣、通俗、趣味、情感强烈。

二、同义词与语感形成

同义词,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所指相同,但交际功能和情感色彩极不相同。比如,“留声机”与“话匣子”

“热得不得了”和“其热无比”

胡适主张学古文要学会用白话翻译古文。对译的目的是,在文与白的比较中训练语感。

“语感”,就是对语言运用是否“恰当”的“敏感”。是否“恰当”,必须将语言放在具体“文体”和“语境”中才能做出判断,语感与语境分不开。所谓“敏感”,就是对词义要有高度的敏感。(语义有:①基本语义②引申义③比喻义等。)尤其是要对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要有高度的敏感。没有这种敏感,就不能灵活地、创造性地驾驭语言。

善于写作的人,能够发现语言的最大可能性与潜在量,而且会尽可能灵活地,甚至“不正确”地运用这些感情色彩很明确的词:

能够体会到“同义词”之间的微妙差异,才能真正叫做有语感。

西方的话语理论说,现成的话语,共同的话语,对人既是交流的方便,是人与人交流的“桥”,同时这些现成的套话,又是个性化情感思想的遮蔽,又是表达自我的“墙”。

把不同或相近的词语放在相同的语境中置换,语词的内在涵义,其潜在量就很容易显示出来了。

三、文言和白话交织的奇妙

单纯用白话词语写文章,有时就比较单调,适当地运用文言词语,和白话交织,就会显得丰富而多彩。

四、口语的表达效果(特点)

(一)口语词汇的特点:生动、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1.生动

研究口语交际,要注重品味日常用语,并进行还原比较分析。

2.强烈的情感色彩

(二)口语句法的特点:单纯明快、语气多样、情感色彩丰富

第二节 演讲稿的写作

纠正两种认识:

1.写得一手好文章的老师,就一定上课很精彩吗?

写文章和讲课(演讲)各有特点。

演讲或讲课(发言),是三方信息的相互交流;作文是单方面的信息输出。

讲课或演讲至少要抓住全场95%听众的注意力。2.课堂上讲课、会场上发言可以念讲稿或背讲稿吗?

不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需要眼神交流互动。

上课和演讲,目的都是为了传播信息,和听众交流互动,让听者理解你的内容、接受演讲观点。

眼神,就是很重要的无声语言。

其次,需要现场随机应变。

二、具体做法

做足准备的功夫

①准备好讲课演讲的内容,②表达上充分口语化。

①首先要熟练到背诵的程度;

②再结合现场发挥。

四、演讲词的写作,从开场白、内容和表达几方面来说,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开场白的写作

(二)演讲词传达的必须是特别的、有个性的思想和情绪

(三)演讲观点一定要少而集中,且要具体、深入

具体:是说演讲者要求听众做什么,必须明确具体,不能含糊不清;

集中:是说在演讲词中最好只讲一个观点;

深入:是指演讲材料需要以层层递进的方式,一环扣一环地展开。

1.集中 演讲观点一定要少而集中

和“少而集中”相对的是“多而分散”、追求全面。

追求全面的结果往往会缺乏深刻,不只是在演讲领域。

2.演讲观点要具体

结论:

集中一点,揪住不放。

缩短心理距离,贴近听众的感觉和情绪,产生某种煽动性。

这种煽动性,最容易达到双方情绪的高度交融,正是演讲词写作的根本追求。

(四)演讲要有现场感,语言就要明快、有力度(带一定的情绪、情感)

明快到有一种面对面的感觉。

(五)充分利用口语的表情达意作用

书面语言有严密、唯美的好处,但是也有局限性:

书面语言,由于日常使用率低,大脑皮层的反应不如口语那么快,很难在现场产生瞬间沟通的效应。

五、演讲练习

第三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笔记11.12

七、艺术感觉的“还原”

(一)艺术感觉的变异

情感,是一切艺术的核心。人的情感有纵深三个层次:最为表面的是感觉、感知;深入一个层次,就是情感;在情感的再深处,是人的智性、理性,包括人的道德观念、价值准则等。

作家的创造力不一定与其生活经历成正比,倒是和他感情的强度、活跃、丰富、独特、多彩成正比。感情活跃的表现,文艺学上叫移情,心理学上叫同化。没有某种“移情”或没有某种“同化”气魄的人成不了作家,不管其生活经历有多丰富。

情感是审美的核心,但是情感的直接表达是很困难的,直接抒发出来的感情也很难动人。作家的办法就是把主观的感情化为变异了的艺术感觉,感情不容易直接感染人,而感觉,尤其是被感情同化了的、变异、夸张了的艺术感觉却具有感染人的力量。有了这样的艺术感觉,读者不但能感觉到,感情上也能受到感染了。

导谬术(导谬法):

不直接反驳论点,而是顺着你的论点,推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你的论点是错误的。

诗歌只要表现诗人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就行。

艺术感觉的特点就是不客观,被感情同化了。与通常的感觉相比,它是发生了变异的,甚至可以是夸张的、不“真实”的,但却最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不论是阅读还是创作,只要抓住了感觉和情感,就触摸到了文本的生命。

从心理学来说,是由于深层情感的变化才引起了表层感觉知觉的变化。从文本分析来说,首先应该找到人物的感、知变异才能揭示其情感的变幻。

情感表层的感知系统牵扯的不仅仅是人物中层的情感,还有人物的动机、记忆、意志、想象、思维等情感深层要素,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催生、互相制约。这些要素构成一个系统,形成一个结构,我们称之为“心理结构”。

这个结构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动都会引起其他因素的相应变化。就像象棋里的“一子动,百子摇”。

附名词解释:什么是情感结构(心理结构)?

人物的情感(心理)结构,有纵深三个层次:最为表层的是感觉、知觉,中层的是情感;深层的是智性、理性,包括思维、想象、记忆、语言等。这些心理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催生,共同构成一个系统,形成一个结构,就是“心理结构”。这个结构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动都会引起其他因素的相应变化,就像象棋里的“一子动,百子摇”。

多种心理变动虽然无限复杂,但有时却表现在一个结果上。

把众多感知变异集中到一个焦点上加以表现。更适宜散文或诗歌意象的凝

练集中。

(二)艺术感觉的还原

指的是将作品中变异了的艺术感觉还原为“客观真实”,还原为生活现实本来的样子。

成熟的艺术形象都是一种自洽(自我协调一致)的完整结构。

为什么要还原?

①要改变阅读的被动状态,达到主动深入的分析境界,就不但要充分欣赏现成的艺术形象,而且要把作家构成艺术形象时排除掉的成分想象、还原出来。

把感情化为变异了的艺术感觉,是艺术家表达感情的基本方法。

只有从变异了的感觉中,读者才能体验到作者的强烈情感。

语文教师就是文学评论家。

为什么还原?

②不还原出艺术家感知世界以外的东西,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艺术家感知世界以内的特点。

艺术家感知世界以外的东西,多数时候,是不会在作品中出现的,但在作品中出现的东西恰恰是感知世界以外的东西的索引。

八、情感逻辑的“还原”和比较

(一)什么是情感逻辑?

就是人物的情感在某一点上着迷,人物有一个着迷点。

创作,人物越是执迷不悟,越是生动;分析,越是抓住了执迷不悟,就越是深刻。

执迷不悟,并不是讽刺作品或反面人物所特有的现象,而是一切人物共有的规律。

在艺术创作中,善于抓住情感心理上的执迷不悟之处,就抓住了艺术的奥秘。

(二)情感逻辑的绝对化特点

情感逻辑的“还原”,指的是还原为“理性逻辑”,然后将二者进行比较。

对直接抒情的作品,应当用情感逻辑的还原这种分析方法。

情感逻辑的极端性、绝对性、片面性,是抒情类作品的普遍规律。

理性逻辑都有什么特点呢?

是客观的、冷静的、理性的,是排斥感情色彩的,是对任何事物都采取全面分析的态度的。

清代诗话家吴乔:“无理而妙”。就是用表面无理的形式来表现一种奇妙的情理。

宋朝诗评家严羽:“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沧浪诗话·诗辨》 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使用的逻辑和文学家在文学创作中使用的逻辑类型是决然不同的。前者:理性;后者:感性

(三)情感逻辑的自相矛盾特点

情感逻辑的特点之二是,它不像理性逻辑那样统一,它可以自相矛盾。

形式逻辑:

同一律,A就是A;

矛盾律,不能既是A又是B;

排中律,不能既是A,又是非A。

感情:不确定、朦胧、矛盾。

感情可以自相矛盾,无缘无故,凭直觉决定一切。理由有没有,理由充足不充足都无所谓。

(四)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的矛盾、扭曲

文学作品在情感与理性之间,有一种变异,有一种矛盾,呈现出两种逻辑的错位、扭曲状态。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写作活动就是将世界万物由现实层面上升为审美层面的过程。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就要善于还原。

(许多作家都在刻意追求人物性格的塑造。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个性是什么呢?是情感的个性。

作家要服从人物,主要是指服从人物的独特情感。

对情感自身独有的逻辑,不但是作家不能任意左右它,就是人物自己的意志和理性,也不能随便改变它。

从作者的角度分析。

要尊重人物的情感逻辑,就不要因为它不合理性而轻视它,更不能因为它不合自己心意去改变它。

从人物的角度分析。

按照这种情感逻辑,关公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违反了自己的本来愿望和利益。

对于小说家来说,最危险的就是以理性逻辑去代替情感逻辑。

后果是,文学创作将流于概念化、公式化、脸谱化。)

情节的基本元素是 “结”和“解”。

所谓“结”,就是原因;所谓“解”,就是结果。

任何情节都是一种因与果转化的过程。

从理论上来说,构成情节实在非常容易,但实际上,要构成好的情节实在非常困难。

要构成动人的情节,要寻求的不是理性的因果逻辑,而是情感的因果逻辑。

是去发现属于“这一个”人物独有的情感因果。

理性逻辑和情感逻辑的区别:

光就因果关系的“因”而言,理性逻辑要求充足的、带普遍性的、科学的理由;而情感逻辑要求的则是特殊的、不可重复的、个性化、艺术的理由。

艺术理由可能是可笑的、不通的。

科学的理由,可能是不艺术的,艺术的理由又可能是不科学的。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①冲茶的短工回答:“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物质贫困导致死亡 ——表面原因

问题是:

(一)她为什么会流落为乞丐呢?

(二)她本来不是很健康的吗?不是顶一个男人使唤的吗?

(三)她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而不能作一个平等的奴仆,死而不能成一个完整的鬼。

(四)这不是迷信吗?不是不科学、非理性的吗?

②更深刻的因果是,由于祥林嫂对损害她、摧残她的迷信观念缺乏科学认识而导致死亡。——精神痛苦导致死亡。

(五)这种迷信为什么这么厉害呢?居然能杀人。它仅仅是一种对鬼神(神权)的迷信吗?

也不全是。还有对夫权和族权的迷信。

《祝福》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但写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野蛮,而且写出了

它的荒谬悖理。

③更深刻的因果性:造成物质贫困和精神痛楚的原因竟是自相矛盾的、逻辑不通的封建礼教。

④封建礼教对广大群众思想的麻木、麻醉。

(六)“我”为什么有负疚之感?“我”对于小说是否多余,该如何解释?

祥林嫂的悲剧是没有凶手的。她是被一种封建观念杀死的,虽然这种观念是荒谬的。

鲁迅弃医从文,就是为了改造国民的劣根性,改造中国人的灵魂。

结论:

设计情节因果不仅仅关系到情感的生动,而且关系到思想的深刻。

要达到情感的生动,就要避免纯用理性因果,因为理性因果就是概念化的因果;要达到思想的深刻就要避免表面的单层次的因果,来构成多层次的因果,让读者一层一层地像剥竹笋一样不断地体会到作品的深厚内涵。

第四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笔记13

十、审美价值错位分析法

(一)真善美错位理论 三种价值判断:

真——科学的,理性认知; 善——道德的,社会评价;

——以上是实用价值

美——情感的,审美价值。

真、善、美统一论

实用价值是一种理性,主要讲的是理性的善与恶、好与坏。

审美价值,则是以情感为核心。情感上丰富、独特、活跃的叫做美,情感贫乏、冷漠的叫做丑。

要懂得艺术,就要懂得审美的情感价值(美)不但与科学价值(真)有矛盾,而且与道德价值(善)有矛盾。即美的、情感的不一定是科学的、真的,也不一定是道德的、善的。可能是假的,恶的。

真、善、美错位论

美学标准是,情感的丰富、独特、活跃是美,而情感的贫乏、冷漠则是丑。

附名词解释:什么是真善美错位理论?

文艺理论有三种价值判断:真、善、美。真,就是科学的,属于理性认知范畴;善,就是道德的,属于社会评价范畴;美,就是情感的,属于审美价值范畴。

要懂得艺术,就要懂得审美的情感价值(美)不但与科学价值(真)有矛盾,而且与道德价值(善)有矛盾。即美的、情感的不一定是科学的、真的,不一定是道德的、善的。可能是假的,恶的。这就是真善美错位理论,(二)创作和欣赏理解文学作品,都应当坚持审美价值标准

如何让文学作品立意深刻,让文学形象生动感人?

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让情感的审美价值和实用功利价值“错位”,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拉开距离,就是情感至上。

都德的《最后一课》

情感价值与实用价值之间的反差越大,艺术的感染力就越强。

莫泊桑的《项链》

可对话性:小说写到女主人公发现项链是假货时,为什么小说就戛然而止了呢?

把握住美与真与善之间错位的关系,是阅读教学中又一种重要解读方法,是文学文本分析的高起点。

要让情感的审美价值相对(一定意义上)超越实用理性,超越科学的真和道

德的善。

但不能直接与道德的善对抗,不能诲淫诲盗。即不能引诱人做奸淫、盗窃之类的坏事情。

《背影》,中学生不满。理由是“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主要是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

用历史(历时;纵向比较)的分析方法 学生不理解“父亲”:

1.缺乏当时的物质生活状况的经验;

2.缺乏相关的美学修养。

小结: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要从审美价值的角度做出高水平的引导。

十、词语替换法

(比较法)阅读教学

替换法,就是某一词语的好处在语言环境中独立来看并不十分清楚,但是如果用一个近义词替换一下,其妙处就比较突出地显示出来了。这就是在“比较”中鉴别的意义价值。

(一)宋祁的玉楼春 :红杏枝头春意闹

在汉语词语里,有一种潜在的、自动化的、固定的联想机制。

“闹”字,既是对汉语固定联想机制的发现,又形象、有动感,还是一种自由的、陌生的、新颖的创造。

“红杏尚书”

王国维《人间词话》: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思考:红杏枝头春意“打”? 红杏枝头春意“斗”?

如果是白杏呢?能“闹”起来吗?

(二)贺知章的《咏柳》

可对话的问题是:“月春风似菜刀”行不行呢?

(三)泰戈尔的《金色花》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

(四)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可对话的问题是: 能不能改成“留取红心照汗青”?

1.从汉语联想机制的角度说。

“丹心”,属古典话语;

“红心”,属于现代话语。“汗青”,属古典话语。

2.从前后照应的角度说

无论是从色彩光泽还是从古典意蕴上,都构成和谐的映衬和照应。

(五)陈毅的《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可对话的问题: 牺牲今日意如何?

献身今日意如何?

杀头今日意如何?

民歌:

杀头好像风吹帽,坐牢好比游花园。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我们介绍过的阅读教学的分析法: 1.理清思路分析法; 2.还原比较分析法:(1)词语的还原;(2)写作对象的还原;(3)艺术感觉的还原;(4)情感逻辑的还原。3.审美价值错位分析法 4.词语替换法

第五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_复习参考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填空选择

1.西方“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跑道,转义为学习路线,申引为有组织是知识体系。

2.社会在变化,教育在发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变化。3.中国古代《礼记·学记》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4.在西方教育学文献中,最早实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学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核心是:教育性教学。他把教育学置于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之上,提出和说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6.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发生在德国、苏联、日本和中国等。7.近代以来,文化和社会飞速变迁,信息量剧增,常常强烈的要求教学改革,而要使教学出现质的飞跃,则一定要求教学内容即课程的改革。

8.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目的和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9.课程作为教育内部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10.中国古代的三种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11.在中国封建社会学校课程上都有明显反应,突出表现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以儒家典籍为主,主体是“五经”。

12.“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经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实际推行的学制。

13.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经验,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14.就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来说,“载道”是中国古代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上的要求。

15.就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方法来说,我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16.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7.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使它区别于其他课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使它区别于其他工具。工具性是它区别于其他一切学科的基本属性。工具性是科学主义的,其中核心目的的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人文性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对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核心的意义在于人文主义精神。因此,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质上是实现人的完整性。

18.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反战的基础。19.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阅读目标在情感态度方面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21.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22.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即意味着双方是互相平等的,承认师生双方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23.语文内容决定语文形式。一定的语文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表现出来。

24.教案必须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25.理解是对阅读的基本要求,是阅读能力的核心。真正的理解是特定语境中的理解。

26.阅读方法:按有无声分,阅读方法包括朗读和默读。按读的程度分,有精读、略读和浏览等。

27.阅读的基本出发点是使学生:会读和读懂 28.说明文从内容上分为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两类

名词解释:

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是教学科目及她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教学:是教师引起的、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其中包括显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和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两大类。

整体把握:是指就我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方法来说,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其方法是把读物当作一个整体单位在阅读力图获得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它重视综合,因为语文内容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语文的不易解析性。它重视预感能力的培养,因为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课程设计:是针对课程和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

语文课程的优选和重构原则:语文教学内容设计应该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的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增强他们语文时间的机会。要创设语文时间的环境,设计多种形式地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是语文教育生命力的表现。

讲授法:又称点评法、串讲法、讲解法、讲演法、阅读法等。是教师通过预言(主要是口头语言),想学生系统得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陶冶学生性情的活动方式。这是我国古代的文章评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发展。它既可以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以用于巩固旧知识。

语文教学评价:是一种为确定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而获取和处理有关证据的方法,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水平评价和语文教师工作评价。

阅读:是从文字符号中获取意义、信息的心理过程,是读者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是一个积极地、复杂的、活跃的、充满创造的心智活动的过程,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

阅读教学的理念: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三个主体:学生、教师、文本 2 对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文学作品 3 学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当给予肯定

简答:

1.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四种? 教学即学习教学即教授 教学即教学生学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2.教学论的派别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主张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的建设者。

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把刺激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一反应”之间连结的加强。

认知教学理论。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非指导性教学。教学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3.孔子的教学目的、方法、内容?

目的:就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君子。所以孔子说:“朝问道,夕死可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方法:因材施教。

内容:可以依据《论语》概括出来:“文、行、忠、信”即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来教育学生。科目:礼、乐、射、御、书、数

教材:《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 4.古代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的问题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知道思想的,儒家思想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古代课程与教学忽视知识教育的弊端

我国有起源很早很发达的文字学、训诂学知识,但始终没有建立起适宜于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5.新时期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内部活跃

东西方教育思想碰撞激烈 众多的教育教学搞个实验层出不穷

6.中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整体把握”的特点和作用? 综合性强,有利于全面把握读物,对读物进行创造性的探讨 具有跳跃性,有利于克服无效阅读的弊端,减少处理冗余信息材料的时间

直接快速,有利于培养语感能力,形成快读、多读、认真读的良好读书习惯

缺陷:无法把握各个侧面、部分、层次之间的联系。7.语文名称的歧义有哪些? 语文即语言文字 语文即语言文学 语文即语言文章 语文即语言文化

8.语文课程目标的特征? 目标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目标的明确性和模糊性

9.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10.语文教材的概念?

泛指概念。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

特制概念。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集、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

专制概念。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11.语文教材的功能? 德智启迪 语文历练 语文积累 知识扩展

12.语文教材的内容要素? 范文系统 知识系统 实践活动系统 助读系统

13.阅读的本质作用:

于都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需要。14.评价作品时应注意什么?

实事求是的陶都,评价要有分寸,要有根有据,既不能无限拔高,也不故意贬抑。

评价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学会作具体分析,不能望文生义,不能架空评价。见人见智,不能强求一致。15课前谈话:

作用:是想学生明确交代单元、课文或可是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方法:开门见山、承前启后、问以致思、逸闻趣事 16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整体性 开放性 实践性 自主性 生成性

下载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

    《语文教学论》2010年期末复习 语文教学论属于什么范畴?其学科性质、基本特点及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属于课程论研究范畴, 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理论的学科 基本特点:理论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要点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1.语文的本质: A、语文就是语言,是口头与书面语的全称。B、语文是一个综合体,语言是其根本质。C、语文是学校教育中的一......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思考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指导 一、填空、 选择(单项)、 简答 (占50%) : 1 语文课程论和语文教学论的功能各是什么? 2 什么是教学?什么是课程?(当代教育学所作的定义) 3 教育史上曾经......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精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要点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1.语文的本质:A、语文就是语言,是口头与书面语的全称。B、语文是一个综合体,语言是其根本质。C、语文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笔记 1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笔记 性质 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 课程:即经验,是学习者生活经验的总和,是学习者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 课程内容:(课程要素)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笔记19.20(合集五篇)

    第七章 说课 一、什么是说课 (一)说课的用途 说课与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与教师的集体协作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二)说课的定义 说课是教师主要用口头语言对自身教学设计、教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西城小学李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由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本、专科的主干课程之一,本教材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l世纪......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1.课程论是依据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语文科自1904年单独设科。 3.我国古代课程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