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笔记19.20
第七章 说课
一、什么是说课
(一)说课的用途
说课与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与教师的集体协作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二)说课的定义
说课是教师主要用口头语言对自身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等情况进行分析和说明的教学行为及研究行为。内容主要包括:“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它是课堂教学行为的延伸与扩展,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提升教学智慧的重要手段和桥梁。
(三)说课的特点
第一,主要用“口头语言”进行
第二,说课是一种教学行为。课前;课后。第三,说课是一种教学研究行为
说明“为什么”,一般是从新课标要求、单元重点、教材特点、教学对象的认知特征,以及教学理论等方面寻找依据。第四,说课内容宽泛,但需突出重点 第五,说课的时间 10-20分钟
说课后的答辩,回答评委提出的2-4个问题,8分钟左右。
(四)说课稿与教案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说课稿,包括教案中的精华部分,即“教什么”和“怎么教”。区别:说课稿不是复述教案。具体表现在: 1.时长不同 教案,一般45分钟;说课稿的时间应控制在10-20分钟之内。2.内容侧重点不同 教案要写清楚“教什么”及“怎么教”,说课稿要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具体来说,教案是教学具体过程的展开,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方案,它重在设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和行为。
说课稿,重在体现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图和理论依据。重点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述“我为什么要这样教”。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稿是对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3.性质不同 教案是平面的、单向的(面向学生);说课稿是立体的、多维的(不面向学生;主要面对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等)。
(五)说课与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先看区别。概括地说,说课是说教师的教学思路轨迹。包括,说教学方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设计的优胜之处在哪里,设计的依据是什么,预定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这好比一项工程的可行性报告,而上课就是施工工程的本身。
具体区别: 1.目的不同。
上课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知识,进而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会学;
说课是:向听者介绍一节课的教学设想,把备课中的隐性思维过程及理论根据述说出来。
2.内容不同。
上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哪些知识、怎么教;
说课不仅要讲清这些内容,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做。
3.对象不同。
上课的对象是学生;
说课的对象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4.方式不同。
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读、讲、议、练等形式完成;
说课是,以教师自己的解说为主。5.听课人数和场地限制。
上课的听课人数和场地受到严格限制; 说课则不大受限。6.性质不同。
上课属于课堂教学范畴; 说课属于教学研究范畴。再看联系:
1.说课是上课的基础和保证。是强调上课不是随心所欲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理念的指导下有所依据的行为。
2.上课情况在课后的说课中占有较大比重,所以,上课又是说课的内容基础。3.通过说课,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实际教学(上课)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
二、说课的内容
按照课堂流程来区分,说课可分为说教学设计、说教学实施过程、说教学结果、说教学启示等;
按照课堂教学要素来区分,说课可分为说目标、说过程、说内容、说方法等。(一)说教学设计
就是教学前的准备和筹划。1.说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
(1)教育理念的新变化 A.在教育价值观上
①以前,只强调学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
现在,要确立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
②以前是,学校只面向少数、造就少数精英为目标的英才教育思想;
现在,要确立:面向全体、为了全体、造就全体学生的学校职能观。B.在人才观上
以前,将学生视为消极被动的“物”,重智轻德,不尊重学生人格,贬低学生价值。
现在,要将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C.在教育质量观上
以往的做法是,通过考试层层筛选淘汰、以学生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搜集处理运用情报信息的能力、发展新知识的能力。(2)教学理念的变革
A.以生命为本的教学过程观。
教师生命中最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度过和消耗的。所以,课堂教学,不只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自己生命饱满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要使师生的生命有价值,就必须珍视每一次教学活动。我们的追求是师生“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但是,如果师生都感觉“我的生命是从下课开始的”,就是很可悲的,就是很失败的。
B.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观。
教师的职能要从说明、解释转变为帮助、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发现,要使教学活动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学是一个过程,是生命完善的历程。所以,教师就要致力于建立各种不同形态的学习机制,增进学生个体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机,充满活力。
C.以二次开发为特征的教材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水平选用教材,并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D.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观。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评价并不是给学生做个“标签”,不只是为了甄别与选拔,更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2.说理论依据
对教材的分析,应该以语文学科基础理论为指导;
对学情的分析,一般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对教法的设计,应以学科教学法为指导。P218 评点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3.说课堂教学目标 P66 课堂教学目标,具体可分为三个维度、五个领域。
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课堂教学目标的纵向隐性线索。横向显性线索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P283-294)五个领域。
语文知识,主要是八大内容:
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告诉人们“是什么”,它是静态的,不能很快转化为能力。
程序性知识告诉人们“怎么做”,是动态的,它可以很快转化为能力。
技能,主要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方法与过程,是指获得知识、习得能力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等等。
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使他们准确理解知识的本质。
这也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重体验、重过程。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他们准确理解知识的本质。这也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事、对自然等等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对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原则:
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维度,然后在具体的每节课中,课堂教学目标又必须有所侧重。
思考:为什么教学工作安排中有所谓“大循环”“小循环”的做法?
概括地说,就是为了教学目标安排及落实的系统性、序列性。
每一位老师,具体安排都是不完全一样的。
这也是当前教材编写体例的一大弊端:过分强调人文性,却忽略了工具性、知识性。
教材:P131-135 语文教学目标
4.说教学内容
是指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等经验的总和。
(1)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
重点知识就是知识结构这张网上的纲,是网上的总绳。
重点一般是带共性的知识、方法、技能,对顺利学习其他内容起决定作用的知识。
(2)把握教学内容的难点
是指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难点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和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有关。
那些太抽象的、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的、过程太复杂的概念等,就是难点。(3)把握教学内容的关键点
是教学内容中对顺利学习其他内容(包括重点、难点)起决定作用的知识。
有时还要说出,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单元内容的相关性。5.说学情、学法
学情: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思维状况、学生个性,学生的生活环境等。
学法:
6.说教学方法
两方面:一是方法选择的依据,二是方法的优化组合。(1)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①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②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③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教学方法
④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⑤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运用
首先,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不是靠一种方法就能完成的。
其次,在实际运用中,都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
7.说教学预设
广义上的预设包括教学设计的所有内容。
狭义上的预设相对的是生成。
预设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或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预案。
(二)说教学实施(教学过程)
包括: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生成、突发事件、问题解决、个案学生等。
3.说教学生成
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对外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自发地形成了对新信息的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生成性教学特别关注课堂的动态,关注课堂中的资源生成与过程生成。
课堂中的“生成”,对于教师来讲,可分为“可预设的生成”和“不可预设的生成”。
对于学生来说,可分为“即时生成”和“延时生成”。主要研究:学生的即时生成和教师相应的生成。
(1)教学目标的生成
课堂的教学质量标准并不只是看预设的目标是否达成,而更多地取决于学生上课时的精彩生成和教师在具体情况中的即时处理能力。
(2)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的生成(3)教学方法的生成教师要“以学定法”。根据学情等变化,活用教法。4.说问题解决 5.说突发事件
处理课堂突发事件:
首先是要有爱心和耐心;
其次是要讲究艺术和方法。
第二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笔记18
第六章 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
第一节 口语和书面语的矛盾和转化
一、汉语词汇的三种类型
三套词汇体系:
第一,口语(包括方言);第二,书面语;第三,古典词语(文言词)。
三种词语意味着三种交际方式,包含着三种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也有三种感染力量、表达效果:
文言:典雅、高贵;
书面语:准确、严密和规范;
口语:明快、泼辣、通俗、趣味、情感强烈。
二、同义词与语感形成
同义词,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所指相同,但交际功能和情感色彩极不相同。比如,“留声机”与“话匣子”
“热得不得了”和“其热无比”
胡适主张学古文要学会用白话翻译古文。对译的目的是,在文与白的比较中训练语感。
“语感”,就是对语言运用是否“恰当”的“敏感”。是否“恰当”,必须将语言放在具体“文体”和“语境”中才能做出判断,语感与语境分不开。所谓“敏感”,就是对词义要有高度的敏感。(语义有:①基本语义②引申义③比喻义等。)尤其是要对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要有高度的敏感。没有这种敏感,就不能灵活地、创造性地驾驭语言。
善于写作的人,能够发现语言的最大可能性与潜在量,而且会尽可能灵活地,甚至“不正确”地运用这些感情色彩很明确的词:
能够体会到“同义词”之间的微妙差异,才能真正叫做有语感。
西方的话语理论说,现成的话语,共同的话语,对人既是交流的方便,是人与人交流的“桥”,同时这些现成的套话,又是个性化情感思想的遮蔽,又是表达自我的“墙”。
把不同或相近的词语放在相同的语境中置换,语词的内在涵义,其潜在量就很容易显示出来了。
三、文言和白话交织的奇妙
单纯用白话词语写文章,有时就比较单调,适当地运用文言词语,和白话交织,就会显得丰富而多彩。
四、口语的表达效果(特点)
(一)口语词汇的特点:生动、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1.生动
研究口语交际,要注重品味日常用语,并进行还原比较分析。
2.强烈的情感色彩
(二)口语句法的特点:单纯明快、语气多样、情感色彩丰富
第二节 演讲稿的写作
纠正两种认识:
1.写得一手好文章的老师,就一定上课很精彩吗?
写文章和讲课(演讲)各有特点。
演讲或讲课(发言),是三方信息的相互交流;作文是单方面的信息输出。
讲课或演讲至少要抓住全场95%听众的注意力。2.课堂上讲课、会场上发言可以念讲稿或背讲稿吗?
不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需要眼神交流互动。
上课和演讲,目的都是为了传播信息,和听众交流互动,让听者理解你的内容、接受演讲观点。
眼神,就是很重要的无声语言。
其次,需要现场随机应变。
二、具体做法
做足准备的功夫
①准备好讲课演讲的内容,②表达上充分口语化。
①首先要熟练到背诵的程度;
②再结合现场发挥。
四、演讲词的写作,从开场白、内容和表达几方面来说,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开场白的写作
(二)演讲词传达的必须是特别的、有个性的思想和情绪
(三)演讲观点一定要少而集中,且要具体、深入
具体:是说演讲者要求听众做什么,必须明确具体,不能含糊不清;
集中:是说在演讲词中最好只讲一个观点;
深入:是指演讲材料需要以层层递进的方式,一环扣一环地展开。
1.集中 演讲观点一定要少而集中
和“少而集中”相对的是“多而分散”、追求全面。
追求全面的结果往往会缺乏深刻,不只是在演讲领域。
2.演讲观点要具体
结论:
集中一点,揪住不放。
缩短心理距离,贴近听众的感觉和情绪,产生某种煽动性。
这种煽动性,最容易达到双方情绪的高度交融,正是演讲词写作的根本追求。
(四)演讲要有现场感,语言就要明快、有力度(带一定的情绪、情感)
明快到有一种面对面的感觉。
(五)充分利用口语的表情达意作用
书面语言有严密、唯美的好处,但是也有局限性:
书面语言,由于日常使用率低,大脑皮层的反应不如口语那么快,很难在现场产生瞬间沟通的效应。
五、演讲练习
第三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笔记11.12
七、艺术感觉的“还原”
(一)艺术感觉的变异
情感,是一切艺术的核心。人的情感有纵深三个层次:最为表面的是感觉、感知;深入一个层次,就是情感;在情感的再深处,是人的智性、理性,包括人的道德观念、价值准则等。
作家的创造力不一定与其生活经历成正比,倒是和他感情的强度、活跃、丰富、独特、多彩成正比。感情活跃的表现,文艺学上叫移情,心理学上叫同化。没有某种“移情”或没有某种“同化”气魄的人成不了作家,不管其生活经历有多丰富。
情感是审美的核心,但是情感的直接表达是很困难的,直接抒发出来的感情也很难动人。作家的办法就是把主观的感情化为变异了的艺术感觉,感情不容易直接感染人,而感觉,尤其是被感情同化了的、变异、夸张了的艺术感觉却具有感染人的力量。有了这样的艺术感觉,读者不但能感觉到,感情上也能受到感染了。
导谬术(导谬法):
不直接反驳论点,而是顺着你的论点,推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你的论点是错误的。
诗歌只要表现诗人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就行。
艺术感觉的特点就是不客观,被感情同化了。与通常的感觉相比,它是发生了变异的,甚至可以是夸张的、不“真实”的,但却最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不论是阅读还是创作,只要抓住了感觉和情感,就触摸到了文本的生命。
从心理学来说,是由于深层情感的变化才引起了表层感觉知觉的变化。从文本分析来说,首先应该找到人物的感、知变异才能揭示其情感的变幻。
情感表层的感知系统牵扯的不仅仅是人物中层的情感,还有人物的动机、记忆、意志、想象、思维等情感深层要素,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催生、互相制约。这些要素构成一个系统,形成一个结构,我们称之为“心理结构”。
这个结构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动都会引起其他因素的相应变化。就像象棋里的“一子动,百子摇”。
附名词解释:什么是情感结构(心理结构)?
人物的情感(心理)结构,有纵深三个层次:最为表层的是感觉、知觉,中层的是情感;深层的是智性、理性,包括思维、想象、记忆、语言等。这些心理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催生,共同构成一个系统,形成一个结构,就是“心理结构”。这个结构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动都会引起其他因素的相应变化,就像象棋里的“一子动,百子摇”。
多种心理变动虽然无限复杂,但有时却表现在一个结果上。
把众多感知变异集中到一个焦点上加以表现。更适宜散文或诗歌意象的凝
练集中。
(二)艺术感觉的还原
指的是将作品中变异了的艺术感觉还原为“客观真实”,还原为生活现实本来的样子。
成熟的艺术形象都是一种自洽(自我协调一致)的完整结构。
为什么要还原?
①要改变阅读的被动状态,达到主动深入的分析境界,就不但要充分欣赏现成的艺术形象,而且要把作家构成艺术形象时排除掉的成分想象、还原出来。
把感情化为变异了的艺术感觉,是艺术家表达感情的基本方法。
只有从变异了的感觉中,读者才能体验到作者的强烈情感。
语文教师就是文学评论家。
为什么还原?
②不还原出艺术家感知世界以外的东西,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艺术家感知世界以内的特点。
艺术家感知世界以外的东西,多数时候,是不会在作品中出现的,但在作品中出现的东西恰恰是感知世界以外的东西的索引。
八、情感逻辑的“还原”和比较
(一)什么是情感逻辑?
就是人物的情感在某一点上着迷,人物有一个着迷点。
创作,人物越是执迷不悟,越是生动;分析,越是抓住了执迷不悟,就越是深刻。
执迷不悟,并不是讽刺作品或反面人物所特有的现象,而是一切人物共有的规律。
在艺术创作中,善于抓住情感心理上的执迷不悟之处,就抓住了艺术的奥秘。
(二)情感逻辑的绝对化特点
情感逻辑的“还原”,指的是还原为“理性逻辑”,然后将二者进行比较。
对直接抒情的作品,应当用情感逻辑的还原这种分析方法。
情感逻辑的极端性、绝对性、片面性,是抒情类作品的普遍规律。
理性逻辑都有什么特点呢?
是客观的、冷静的、理性的,是排斥感情色彩的,是对任何事物都采取全面分析的态度的。
清代诗话家吴乔:“无理而妙”。就是用表面无理的形式来表现一种奇妙的情理。
宋朝诗评家严羽:“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沧浪诗话·诗辨》 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使用的逻辑和文学家在文学创作中使用的逻辑类型是决然不同的。前者:理性;后者:感性
(三)情感逻辑的自相矛盾特点
情感逻辑的特点之二是,它不像理性逻辑那样统一,它可以自相矛盾。
形式逻辑:
同一律,A就是A;
矛盾律,不能既是A又是B;
排中律,不能既是A,又是非A。
感情:不确定、朦胧、矛盾。
感情可以自相矛盾,无缘无故,凭直觉决定一切。理由有没有,理由充足不充足都无所谓。
(四)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的矛盾、扭曲
文学作品在情感与理性之间,有一种变异,有一种矛盾,呈现出两种逻辑的错位、扭曲状态。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写作活动就是将世界万物由现实层面上升为审美层面的过程。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就要善于还原。
(许多作家都在刻意追求人物性格的塑造。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个性是什么呢?是情感的个性。
作家要服从人物,主要是指服从人物的独特情感。
对情感自身独有的逻辑,不但是作家不能任意左右它,就是人物自己的意志和理性,也不能随便改变它。
从作者的角度分析。
要尊重人物的情感逻辑,就不要因为它不合理性而轻视它,更不能因为它不合自己心意去改变它。
从人物的角度分析。
按照这种情感逻辑,关公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违反了自己的本来愿望和利益。
对于小说家来说,最危险的就是以理性逻辑去代替情感逻辑。
后果是,文学创作将流于概念化、公式化、脸谱化。)
情节的基本元素是 “结”和“解”。
所谓“结”,就是原因;所谓“解”,就是结果。
任何情节都是一种因与果转化的过程。
从理论上来说,构成情节实在非常容易,但实际上,要构成好的情节实在非常困难。
要构成动人的情节,要寻求的不是理性的因果逻辑,而是情感的因果逻辑。
是去发现属于“这一个”人物独有的情感因果。
理性逻辑和情感逻辑的区别:
光就因果关系的“因”而言,理性逻辑要求充足的、带普遍性的、科学的理由;而情感逻辑要求的则是特殊的、不可重复的、个性化、艺术的理由。
艺术理由可能是可笑的、不通的。
科学的理由,可能是不艺术的,艺术的理由又可能是不科学的。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①冲茶的短工回答:“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物质贫困导致死亡 ——表面原因
问题是:
(一)她为什么会流落为乞丐呢?
(二)她本来不是很健康的吗?不是顶一个男人使唤的吗?
(三)她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而不能作一个平等的奴仆,死而不能成一个完整的鬼。
(四)这不是迷信吗?不是不科学、非理性的吗?
②更深刻的因果是,由于祥林嫂对损害她、摧残她的迷信观念缺乏科学认识而导致死亡。——精神痛苦导致死亡。
(五)这种迷信为什么这么厉害呢?居然能杀人。它仅仅是一种对鬼神(神权)的迷信吗?
也不全是。还有对夫权和族权的迷信。
《祝福》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但写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野蛮,而且写出了
它的荒谬悖理。
③更深刻的因果性:造成物质贫困和精神痛楚的原因竟是自相矛盾的、逻辑不通的封建礼教。
④封建礼教对广大群众思想的麻木、麻醉。
(六)“我”为什么有负疚之感?“我”对于小说是否多余,该如何解释?
祥林嫂的悲剧是没有凶手的。她是被一种封建观念杀死的,虽然这种观念是荒谬的。
鲁迅弃医从文,就是为了改造国民的劣根性,改造中国人的灵魂。
结论:
设计情节因果不仅仅关系到情感的生动,而且关系到思想的深刻。
要达到情感的生动,就要避免纯用理性因果,因为理性因果就是概念化的因果;要达到思想的深刻就要避免表面的单层次的因果,来构成多层次的因果,让读者一层一层地像剥竹笋一样不断地体会到作品的深厚内涵。
第四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笔记13
十、审美价值错位分析法
(一)真善美错位理论 三种价值判断:
真——科学的,理性认知; 善——道德的,社会评价;
——以上是实用价值
美——情感的,审美价值。
真、善、美统一论
实用价值是一种理性,主要讲的是理性的善与恶、好与坏。
审美价值,则是以情感为核心。情感上丰富、独特、活跃的叫做美,情感贫乏、冷漠的叫做丑。
要懂得艺术,就要懂得审美的情感价值(美)不但与科学价值(真)有矛盾,而且与道德价值(善)有矛盾。即美的、情感的不一定是科学的、真的,也不一定是道德的、善的。可能是假的,恶的。
真、善、美错位论
美学标准是,情感的丰富、独特、活跃是美,而情感的贫乏、冷漠则是丑。
附名词解释:什么是真善美错位理论?
文艺理论有三种价值判断:真、善、美。真,就是科学的,属于理性认知范畴;善,就是道德的,属于社会评价范畴;美,就是情感的,属于审美价值范畴。
要懂得艺术,就要懂得审美的情感价值(美)不但与科学价值(真)有矛盾,而且与道德价值(善)有矛盾。即美的、情感的不一定是科学的、真的,不一定是道德的、善的。可能是假的,恶的。这就是真善美错位理论,(二)创作和欣赏理解文学作品,都应当坚持审美价值标准
如何让文学作品立意深刻,让文学形象生动感人?
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让情感的审美价值和实用功利价值“错位”,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拉开距离,就是情感至上。
都德的《最后一课》
情感价值与实用价值之间的反差越大,艺术的感染力就越强。
莫泊桑的《项链》
可对话性:小说写到女主人公发现项链是假货时,为什么小说就戛然而止了呢?
把握住美与真与善之间错位的关系,是阅读教学中又一种重要解读方法,是文学文本分析的高起点。
要让情感的审美价值相对(一定意义上)超越实用理性,超越科学的真和道
德的善。
但不能直接与道德的善对抗,不能诲淫诲盗。即不能引诱人做奸淫、盗窃之类的坏事情。
《背影》,中学生不满。理由是“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主要是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
用历史(历时;纵向比较)的分析方法 学生不理解“父亲”:
1.缺乏当时的物质生活状况的经验;
2.缺乏相关的美学修养。
小结: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要从审美价值的角度做出高水平的引导。
十、词语替换法
(比较法)阅读教学
替换法,就是某一词语的好处在语言环境中独立来看并不十分清楚,但是如果用一个近义词替换一下,其妙处就比较突出地显示出来了。这就是在“比较”中鉴别的意义价值。
(一)宋祁的玉楼春 :红杏枝头春意闹
在汉语词语里,有一种潜在的、自动化的、固定的联想机制。
“闹”字,既是对汉语固定联想机制的发现,又形象、有动感,还是一种自由的、陌生的、新颖的创造。
“红杏尚书”
王国维《人间词话》: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思考:红杏枝头春意“打”? 红杏枝头春意“斗”?
如果是白杏呢?能“闹”起来吗?
(二)贺知章的《咏柳》
可对话的问题是:“月春风似菜刀”行不行呢?
(三)泰戈尔的《金色花》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
(四)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可对话的问题是: 能不能改成“留取红心照汗青”?
1.从汉语联想机制的角度说。
“丹心”,属古典话语;
“红心”,属于现代话语。“汗青”,属古典话语。
2.从前后照应的角度说
无论是从色彩光泽还是从古典意蕴上,都构成和谐的映衬和照应。
(五)陈毅的《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可对话的问题: 牺牲今日意如何?
献身今日意如何?
杀头今日意如何?
民歌:
杀头好像风吹帽,坐牢好比游花园。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我们介绍过的阅读教学的分析法: 1.理清思路分析法; 2.还原比较分析法:(1)词语的还原;(2)写作对象的还原;(3)艺术感觉的还原;(4)情感逻辑的还原。3.审美价值错位分析法 4.词语替换法
第五篇: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笔记 1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笔记
性质
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
课程:即经验,是学习者生活经验的总和,是学习者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课程内容:(课程要素)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课程内容选择: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
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
1、学习语言、2、关于学习的语言
3、通过语言学习
4、探究
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
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值得是为了有效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多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资料,包括例文及近来鉴别出来的样本和用件类型的选文。语文教材选文类型:定篇、样本、例文、用件。
定篇:是语文课规定的要素之一,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新教材的特色: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世界,重视言语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得语言素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语文教材的品格和功能:品格:内容上包含勒社会所需要得各种知识形式上体现勒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规划。功能:智德启迪功能、语文历练功能、语言积累功能知识扩展功能
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构成要素:
1、语言文字、文学与文化
2、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言语实践活动
3、语文知识与策略
语文知识:
1、宽式: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他有语感和语识两种状态。
2、窄式:前面相同,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语识
语文知识的范围及状态:范围: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状态:语感和语识。
语感和语识的关系:
1、语感具有不可分析性,语识具有可反思可被理解性分析特征
2、语感比语识更基本
3、语感比语识丰富
4、语识识公共的,语感却具有强烈的个人独特性
5、语感语 语言能力浑然一体地结合一起
6、语识识概念化的、推理的、依靠理性思考循序渐进的进行,语感却是直觉的、跳跃的、横向的、具有格式塔的特征。
7、即使在一 般性的语言活动中,语识虽然能够帮助我们对子或他人的语言进行分析、评价和调整,但语言活动本身能流畅地进行,依靠的还是语感。
8、语识在一定条件中向语 感转化,转化标志是:高度熟练至无意识地领会运用。
语文的实践活动(三种类型):
1、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语文实践活动
2、在课程指引下的语文实践活动
3、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活动。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理念:
1、注重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注意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得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强调合作学习,注重学习求实务实的品格和创新精神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1、要素:具有不确定性有教材系统编排
2、组织形式:专题研究或活动——阅读主要在高中阶段实施即研究性学习;与写作、口语交际整合再一起得实践探究活动
3、要求:联系关注学生的人生、自然、社会、历史、现在、未来;按学生兴趣、爱好、需要、能力达到自主学习;语文学科作基点延伸
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强(从课内到课外,学科联系强、领域广包括社会、自然、自我等)
2、时间性强再生活中学习,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进行
3、自主性强
4、合作性(小组合作)
5、生成性(内容要素不确定、动态观点、学生体验方式不固定,目标要求不固定)综合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1、确定综合性学习探究主题(课内延展式;生活应用式;学科联结式)
2、制定综合性学习方案(分阶段学生自主订方案教师指导和提建议。包括选题名称确定;研究 小组人员与分工;目标;研究内容与方法;步骤时间安排;成果上交)
3、开展探究性活动(是综合性学习的主体,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教师 主要进行思路、方法指导和心理疏导)
4、交流分享成果(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体验和感受和提交研究成果)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1、综合性学习强调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从重视学习成果转换到重视学习过程
2、从一教师为主转换到学生自主评价或相互评价
3、从定量评价转换到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语文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资源:
1、广义: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得各种因素
2、狭义:是指形成课程得直接因素
课程资源分布特点:
1、广外延、宽涉面
2、可加工、易转化
语文课程资源:指一切对课堂有用的物力、人力、财力、自然资源等的总和。
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再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所有活动 校本课程的特征:校本化、个性化、特色化、自主性
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
1、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的资源
2、加强校外课程资源的利用
3、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打交道。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式:
1、课程引入。即引入校外课程项目等
2、课程选择即选择不同版本不同编著者的不同风格得教材
3、课程改编即对国家课程进行某种形式得改造
4、课程整合即对不同学科课程进行整合5、课程创新即学校自己开发新的课程项目或单元
一般课程开发的主要途径:
1、开展社会调查,从社会获取资料、机遇、知识、技能、生活经验、情感态度等,激发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3、发掘教师中的人才、培养教 师的意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并形成一定的组织形式与制度
4、借助校外课程资源与经验,使之形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5、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 校内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开发主体,语文学习所利用的各种课程资源得总和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校内资源:由学生、教师、学校物质条件与管理水平等因素构成;校外资源:民族文化背景、世界文化遗产、时代变革特征、社区资源、大众传播媒体以及家庭 校内资源:
1、素材性资源:教本及教辅材料;教与学得方式和目的;教师经验教与学的技能;教学情景情感态度
2、条件性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影像设备;社团活动场所;专任教师及指导者
校外资源:
1、素材性资源:课外试听读物;文化活动方式和途径;社会文化讯息及思潮;文化情感及价值取向
2、条件性资源:文化场馆;公众网络;交往及活动环境;家庭文化资料和设施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整合模式:
1、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整合2、软性资源与硬性资源的整合3、语文课程资源与其他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组合方式:
1、专题式组合2、分级式呈现
基于网络的校本课程形态:
1、借助网络工具,对国家课程进行网络化教学
2、讲网络资源与原来的语文校本课程结合起来,形成有网络特征的系列校本课程
3、借助局域网和专门开发的专题学习软件,进行语文专项学习或训练
4、建设语文校本课程网络资源库,依托该资源库,建设成套语文校本课程。
语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看作观念被统觉——从清楚明确的感知到与旧观念的联系和扩大到应用——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学目标与学生现实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教学过程的本质:
1、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指导性、简捷性)
2、美感体验的过程(知识与生活、审美意识结合在一起)
3、人格构建的过程(教化与陶冶、体验与唤醒、理解与表达)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的共同点:
1、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上都是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2、在对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上,都主张教师中心
3、在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方法上都没有从教育学的相互作用来反映教学的整体特征。
新的语文教学过程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过程的特点:
1、教学知道思想的根本性转变,更重视学生智能的发展
2、教与学关系的改变,注意了两者的统一,体现了教学过程辩证发展的规律。
3、师生之间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突破勒点面结构传统框架的局限,建立起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结构
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八字指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读读是基础,学生通过了解教材发现问题。议议是关键,通过议学生理解、展握教材,分析和解决问题。讲讲贯穿始终,教师要提出于都要求,指出教材重点、难点,要随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引导学生议论,进行点拨、解惑、总结,并指导学生练习。
钱梦龙得语文导读法: 即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思想,设计勒四种基本课式:
1、自读课,是学生感知、理解课文得一种实践形式,也是一种能力训练,以自读训 练为主要内容,是四种基本课式的核心。
2、教读,就是交给学生自读之法
3、作业课,指学生学习新课文后完成一定的书面或口头作业
4、复读课把学生已学过得 若干篇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单元,温故又知新。
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即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每一单元每篇课文都包含这六种因素。
魏书生的课堂六步教学法:
1、定向
2、自学、3讨论、4、答疑
5、自测
6、自结
语文教学过程的多种关系:
1、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3、知识、能力与智力
4、听说读写之间得关系。
听说读写的关系:
1、从读与写的关系来说,读是基础,反过来写也能促进 读。
2、听和说得关系同样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得,只不过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差别。
3、总之,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只有将四种能力得培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得语文能力才有保证。
语文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1、依存性(教学理论、教学环境)
2、二重性(科学性和艺术性、适应性和局限性)
语文教学常用方法:
1、诵读法(培养语感)方式:范读、朗读、集体朗读
2、讲授法。方式:讲述、评点、串讲、讲评
3、浅论法。方式:谈话、讨论
4、练习法
如何选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符合教学方法
2、符合教学目的、目标
3、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
4、符合教师的教学水平
5、物质条件影响方法(城市、农村)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的含义:教育过程中为了实现教育目的根据教学规律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教学原理和法则。
语文教学原则:根据语文教学规律,处理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问题的教学原理和法则 教学原则的分类:
1、因材施教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科学性与思想型原则
4、直观性原则
5、巩固性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宇宙
7、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的关系:目标(对岸)任务(河)方法(桥、船)原则(指导建桥、船的原理法则)
区培民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原则分述:
1、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原则(A重视知识中蕴含得人文因素B恰当的转译和表达教学中的文化内涵C怎强语文教学测评中的人文性题量及意义性成分D文道统一的教 学方式的探寻)
2、激发对话与教学体验(A共同尝试用描述性诠释性得方式阅读作品B问题法、讲解法、讨论法C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质疑、反驳、批判)
3、再言 语活动中进行知识教学(A知识解析结合言语操练B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馈,注重知识运用水平C创设言语活动情景)
4、读写听说全面训练(A一种能力训练契机 进行其他能力训练B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两种以上的能力训练C一个单元教学设计全面教学)
5、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相配合延伸课内内容与课外内容接轨
6、教 读与自读结合,优化讲解行为,自助自主性阅读行为,交给自学策略。
语文对话教学
对话: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基本方式。对话具有隐喻意义和实际意义。对话不能单纯以形式来判断,关键看起是否有对话的品质。对话的品质就是交流,就是相互的理解。
语文教学对话的理论支点:
1、指向自我实现的教学目的观
2、教学合作观
3、交往生成方法论
4、深度师生关系得构建
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模式:
1、阅读对话
2、课堂教学对话(上下互动式、对等互动式、交错互动式、视域融合式)
3、自我对话
语文教学中假对话的表现:
1、掩盖真实意图的对话
2、游离主题的对话
3、不具实质的对话
4、独白式对话
5、自说自话、互不碰撞的对话
避免教学假话的措施:
1、警惕并学会识破对话陷阱
2、及时规劝对方回归对话主题
3、对话者自觉遵守对话规则
4、选择富有价值的话题
5、教师要提高对话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