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张中原 第九章 阅读教学笔记

时间:2019-05-13 03:3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张中原 第九章 阅读教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张中原 第九章 阅读教学笔记》。

第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张中原 第九章 阅读教学笔记

第九章

阅读教学

1、阅读

阅读是通过书面语言获取思想或体验情感的心理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凭借的对话。阅读对于人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自有文字以来,人的知识主要来自于阅读。只有通过阅读,通过继承人类文化传统,取得与社会对话的文化语境,才能实现从童年到成年的转变,才能成长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取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并借以提高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发展。

2、阅读教学目标分析

(1)直接目标——获取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课文内容所呈现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学生接触这些知识,意义在于扩大文化视野,吸收文化营养,汲取文化智慧,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隐性知识:隐含在课文形式中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即语文知识,包括文字知识、语言知识、文章知识、文学知识和阅读方法策略知识。学生获取这些知识,目的在于形成和提高语文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这些知识,把握语言规律,更为自觉地指导言语实践。

(2)最主要目标——培养能力(认读能力、解读能力、鉴赏能力)

认读能力:对文本字、词、句的感知能力,正确、流利地通读文本的能力,包括识字量、切分词语和把握句子结构的能力

解读能力:在认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能力,包括理解词句、理解段落、理解篇章的能力 理解词句,既要把握词义,又要能够领会不同句类、句型的表达功能。

理解段落,主要是把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把握句子在段落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篇章,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包括提炼中心、理清脉络、体味语言

鉴赏能力:鉴定和欣赏文本的能力,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或者构思布局等进行鉴定的欣赏

阅读教学还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一是在阅读中获得启发和借鉴,二是表达训练本身。(3)陶冶情操

语文课程对于陶冶情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课程对于人的情感发展的功能是最大的,在阅读教学中陶冶情操,应当从课文的实际出发,从课文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基调出发,而不应当牵强附会,要让学生沉浸其中,受到情绪的感染。(4)发展思维

语言和思维互为表里,这使得思维能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往往是相伴相随的。

发展思维,一方面是激发想象力,另一方面是初步掌握思想方法。科学的思想方法,主要是逻辑思维。高中的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为主,要培养学生基本判断、推理和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5)形成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儿童自学和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包含以下内容:阅读的习惯、独立阅读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在阅读中及时使用工具书查阅生字生词的习惯、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默读的习惯、对精彩内容吟诵甚至背诵的习惯、探究和质疑的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在阅读教学中认真引导、逐步培养(6)积累言语

积累大量言语材料是学生形成和发展语言能力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阅读教学过程应当是积累语言材料最好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拒绝玩味,体味言语材料的妙处,通过摘抄,把最精彩的词、句、段摘抄下来。

(7)阅读教学目标的辩证性 首先,阅读教学目标应当全面把握,各种目标都是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缺一不可。其次,阅读教学目标的各个方面,学生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都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再次,上面所列六个方面的目标也是相对的,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无法穷尽的,只能择其要者而言之。

3、阅读教学方法

(一)朗读

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变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也是一种朴素的阅读教学方法。意义:(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验课文情感,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2)促进书面语和口语的联系和沟通,使学生在口头上逐渐习惯书面语言的规范、条理,自然地吸收书面语言,提高口语水平(3)培养朗读能力

(4)学生的朗读质量是衡量他们学习课文所达程度的重要标尺,如感情是否充沛,反映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要求:

(1)首先要求——吐字清晰

清晰可辨、音量足够大,特别是胆怯的学生,教师从一开始就应当严格要求、热情鼓励(2)发音正确

认识字;按普通话规范读,教师应当确立使用普通话的观念,加强自身普通话修养(3)停顿合理 停顿是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层次之间和段落之间的语音间歇,对于传情达意具有重要作用,错误的停顿可能会改变内容意思(4)速度适宜

速度的确定既与思想内容有关,也与文本形式相关。韵文,特别是古典诗词应慢些,描写、说明、人物对话、情调低沉的内容应慢些,欢快的情调、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迅猛发展的进程应快些(5)重音得当

重音就是把句子中需强调和句末处的某个音节读的重些、强些。重音把握不准,会严重影响朗读的效果(6)语调鲜明

语调就是语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的变化,需要综合考虑文章的思想情感,更需要在实践中细心体会。一般说来,喜悦、兴奋、活泼、紧张、坚决的情绪应当读得高昂而响亮,宁静、平淡、疑虑、抑郁、忧郁的情绪应当读得舒缓而幽沉(7)方式多样

可以有教师范读、学生单读、齐读和分角色朗读。

教师范读,作用有二: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示范,为学生做出朗读的榜样。

学生单读也可以有全篇和片段的区别,指导一是正字正句,二是朗读规范和朗读技巧,三是对课文的理解。

齐读的意义在于:一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练习的机会,二是形成热烈的气氛,互相感染,三是有利于协调动作,增强集体感和责任感。

剧本或人物多、对话多的课文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在实施前应当有所准备

(二)默读 最普遍、最经常的阅读方式,是阅读的基本方式,阅读训练的终极目标。基本特点是不出声,是一种内隐的活动,没有外部标志。应该从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程度来了解和指导学生的默读。

意义:(1)有利于正确而深入的理解(2)加快阅读速度

(3)有利于培养自觉的阅读态度和习惯

教学要点:(1)标记生字词和准生字词,及时翻阅工具书(2)标记有疑问的内容

(3)默读前可提前出思考题,以便带着相关问题读(4)配合默读摘抄精彩的词句段(5)进行速读训练

(6)逐渐加大默读与朗读的比例

默读能力的提高应循序渐进,各学段有不同的指导要点: 小学一、二年级,主要训练不出声、不指读; 小学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 小学五、六年级,默读有一定速度

初中,养成默读习惯,阅读速度每分钟不低于500字

(三)讲述

以教师的叙述和说明方式达成教学目标,古已有之,普遍采用 优点:

(1)可传授新知,并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刻性

(2)教师寥寥数语就能讲清问题,简便易行,时间较为经济(3)有利于笔记训练

(4)能面对大多数学生,适应班级教学

(5)显示教师在知识理解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示范作用 缺点:

(1)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2)交流反馈差

(3)无法照顾个别差异 遵循原则:(1)适时性

适宜的运用时机在于:

在单元教学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之初,说明学习目的和意义之时 介绍重要作家和时代背景之时 讲解某些重点难点之时 激发情感,创造氛围之时 补充某些必要的内容之时(2)必要性或重要性

所讲内容应该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对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很重要的,使学生得到知识的满足,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3)启发性或感染性

教师的语言应当清晰明白、简明扼要,生动有趣,能使学生受到启发,或者受到感染

(四)问答 通过提问和问答进行教学,古已有之,又是一种较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和促进学生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优点:

(1)唤起注意,活跃思维,养成敏捷思考、迅速回答问题的习惯

(2)学生有提问的机会、有分辨的余地,有利于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3)有利于口语训练

(4)反馈及时,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 原则:

(1)问题有价值,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受益,在实践中受用,切忌为了提问而提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应以思考性问题为主,以记忆性问题为辅。思考性问题目的是活跃思维,既有利于眼前问题的解决,又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3)问题应当大小适当,难易适中,应当切合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实际能力,既不能让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也不应是他们力所不能及或无从下手的(4)问题应有启发性

(5)所有学生应均有机会回答,体现教育公平原则,所提问题应当有不同层次

(6)教师语言简明,态度亲切。语言简明是为了便于学生集中思想,养成注意倾听的习惯;态度亲切,体现了教师的关怀与信任,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鼓励(7)恰当评价

给学生好的评价可以增强教学功能,扩展教学效果 第一,应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少批评 第二,评价应当适时适量

第三,既要评价内容,又要评价形式

(8)鼓励学生提问,包括学生问教师答或同学答

利于学生自我建构,有些问题可能水平不高,或无关宏旨,这时教师的回答问题时,应争取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更积极地方向

(五)讨论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对话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把独立阅读变为集体阅读,反传统,在提倡对话的时代,讨论法更有其积极意义。优点:

(1)将自学发展为教师指导下的互学,扩展见识,加深理解,弥补个人阅读的不足(2)容易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培养相互切磋的风气(3)发展判断力

(4)提高口语交际水平缺点:

(1)容易顾点失面

(2)不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

(3)讨论若流于肤浅,则易浪费时间 原则:

(1)把握好讨论的主题

选择讨论主题的标准,最主要是富有认识意义或实践价值,通过讨论能扩展或深化认识,提高思维水平。教师要始终把握好讨论进展的方向,因势利导(2)从文本出发

讨论的主题应从文本出发,并紧扣文本。讨论的目的在于加深对文本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的理解。如果游离了文本,则与初衷相背。

(3)既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又要尽可能寻求共识

学生对文本文化内涵的反应是多元的,正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能强求一致;同时,对某些问题,对一个问题的某些侧面,对文本中的有关文化内涵,读者能够取得共识,语文教学是有目的的主动行为

(4)要倡导持之有故,言之有理

持之有故言之有理是任何对话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形成正确的结论,获取有价值的思想,养成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的习惯,提高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的能力。(5)应当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

在讨论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借助文本情境,重新建构(6)要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讨论,以便让大家都得到思考、锻炼的机会 引导更多的同学参与讨论,可采取分组的方式

(六)提要(如人物描写提要、环境描写提要、故事情节提要)编写阅读提要,就是讲课文内容全部或部分提纲挈领的区分成若干部分,用标题式的语句揭示出来。是一种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结构和写作思路的方法,是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意义:

(1)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2)是一种很严格的思维训练,主要训练抽象和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分辨主次的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3)也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训练,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概括地表达出来,是一种很重要的遣词造句的功夫 要求:

(1)准确无误的表达原意

(2)合乎逻辑,有条理,有层次感,恰当处理纵向的、横向的各种关系(3)小标题之间应当尽可能繁简相称,结构呼应 原则:编写提要的运用应当是灵活的、有弹性的(1)并非每篇课文都必须编写提要

(2)编写何种提要要因文而异,甚至同一篇文章的不同部分的提要也可不尽相同(3)阅读提要可以有繁简详略的区别

(4)同一篇课文可以有大同小异的两种甚至多种提要(5)编写提要的教学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设计和处理 有时可让学生独立编写,有时可在结构的讨论分析中自然形成,有时可轻描淡写,节约时间,有时可重彩浓墨,甚至千锤百炼,花大力气处理。教师可让学生当堂独立编写结构提要,教师巡堂,了解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提要请学生写在黑板上,全班讨论选取其中一两个最好的,然后大家共同讨论,修改完善。

(七)阅读教学方法的辩证性

首先,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内涵

其次,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长短优劣都是相对的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各种方法应当互相配合,综合运用。

除上述六种方法外,还有复述、比较、批注、写读书笔记和写读后感等。

4、阅读教学过程模式的历史发展

(一)对我国语文教学影响最大的苏联文学教学模式: 起始——阅读分析——结束。表现为:介绍作家的时代背景——解释生词难句——朗读——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概括主题思想——总结写作特点。弊端:

(1)介绍作家时代背景过多

(2)把主题思想看得太重,一方面忽视语言形式的学习,另一方面对文化内涵的理解过于狭隘

(3)把语言形式的学习局限于几条干巴巴的所谓写作特点,学生把写作特点作为僵死的知识来记忆,缺乏对语言形式具体而切实的感悟和理解(4)朗读多,默读少(5)讲得太多

(6)程式化倾向严重

(二)作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先生提出的“四步教段”。第一步,学生报告预习结果 第二步,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第三步,研究情思和文笔 第四步,口问或笔试

5、阅读教学过程的基本框架

(1)初读(初步阅读,初步感知,通读一遍课文)教师的指导:

一、导入。教师设计简短的、富有启发性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习的主要方向

二、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画出生字词,看相关注释,画出疑难之处

三、指导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查阅工具书

四、范读。可在学生自读前、导语后,以配合导语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也可在自读后,加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并反思自读情况。

(2)精读(精细地读,精深地读,仔细、深入的揣摩研究课文,了解课文的精微)

在精读阶段,要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弄清三个问题: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在精读阶段,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朗读、默读、复述、编写提要、讲解、问答、讨论、互相渗透,巧妙配合。精读阶段的起步并无定式,可以是学生质疑,可以是试读,在试读过程中正字正句,以求认读的程度高一些,为解读和鉴赏打下更好的基础。还可以是复述,一方面锻炼语言组织能力,一方面加深理解。(3)复读

加深理解、强化记忆、融会贯通,内化迁移。复读阶段的基本内容仍然是读,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应当充分利用,教师也可创造性的设计相关练习,加深课文理解,更好实现知识内化。

写读书笔记也是复读的好方法。起初会有较大难度,一方面教师应加强指导,另一方面可偶一为之。随着年级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逐步增加写读书笔记的次数。

6、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几对辩证关系(1)形式与内容

任何文章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文字的语言形式可以或者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形式——内容——形式。

第一个阶段“形式——内容”,是通过课文的形式把握课文思想感情,第二个阶段“内容——形式”是通过课文思想感情来反思课文的语言形式,领悟语言运用的规律、方法和技巧。要达到第三个点“形式”,就必须把握第二个点“内容”,离开了一定的内容,语言形式的成败优劣、高雅俚俗就无从谈起。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是理解和鉴赏课文语言形式的必要条件。当然,把握课文思想内容本身也是目的,并且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因为语文课程有获取知识和陶冶情感的目标和任务。

要把握第二个点“内容”,就必须从第一个点“形式”入手,从课文的语言形式中读出思想内容。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除了教给方法,还要在困难的地方予以点拨,而不是把课文的内容直接告诉学生。(2)整体与局部

任何事物都是整体和局部的统一。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应当是“整体——局部——整体”,即从整体开始,获得对课文的具体感知,然后通过分析,理解课文的局部,抽象出某些深刻地东西,最后通过综合,由抽象上升到整体,获得整体的理解把握。

有的语文课缺前面的“整体”,因此局部的分析理解是架空的,学生不能从整体出发去理解局部,对局部的理解是孤立的。局部的分析不经过综合、抽象上升到整体,学生不清楚各局部之间的有机联系,因而对局部的理解是僵化的,对课文的把握是零散的、支离破碎的。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应当表现在不同层面上,文章写了什么,应当整体把握,文章是怎么写的,也应当整体把握。对课文的理解应当是一层一层的,而不是一段一段地切。

(3)阶段性与连续性

教学过程必然表现为一个个的环节或一个个的阶段,这是教学过程的阶段性。然而教学过程又应当有连续性,应当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连续性不仅指各阶段在时间上的前后相连,而且指各阶段、各环节的内在联系和教学语言上的照应。(4)预设性与生成性

任何阅读教学过程都应当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过程,表现出鲜明的预设性,又具有生成性特点,是获取知识、体验情感、领悟语言规律的生成过程。

过分重视预设性,往往会忽略其应有的生成性特征;过多重视生成性反而忽视了预设性,如此导致阅读教学过程缺乏明确目标和方向,缺少必要的引导,教学过程杂乱无章,显示了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是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

a.教师出于对教育的理解、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和对文本的深刻理解,确定了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目标,选择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可以使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更积极、更有效。

b.好的预设应当将生成包含其中。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应当考虑学生在学习这一文本时各种可能的情况,并准备相应不同的对策。

c.任何预设都不可能估计到所有发生的可能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调整教学,以适应情况的变化。无论强调教学的生成性还是预设性,都要求教师对教学文本有深入的理解,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5)常式与变式

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如“初读——精读——复读”“形式——内容——形式”“整体——局部——整体”等被称为常式。这些常式也可以也应当有一些变通、调整,形式变式。好的变式是一种艺术、一种创造,有些变式可以发展成为常式。语文教学就应当在这样的创造和调整中进步。

第二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笔记18

第六章 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

第一节 口语和书面语的矛盾和转化

一、汉语词汇的三种类型

三套词汇体系:

第一,口语(包括方言);第二,书面语;第三,古典词语(文言词)。

三种词语意味着三种交际方式,包含着三种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也有三种感染力量、表达效果:

文言:典雅、高贵;

书面语:准确、严密和规范;

口语:明快、泼辣、通俗、趣味、情感强烈。

二、同义词与语感形成

同义词,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所指相同,但交际功能和情感色彩极不相同。比如,“留声机”与“话匣子”

“热得不得了”和“其热无比”

胡适主张学古文要学会用白话翻译古文。对译的目的是,在文与白的比较中训练语感。

“语感”,就是对语言运用是否“恰当”的“敏感”。是否“恰当”,必须将语言放在具体“文体”和“语境”中才能做出判断,语感与语境分不开。所谓“敏感”,就是对词义要有高度的敏感。(语义有:①基本语义②引申义③比喻义等。)尤其是要对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要有高度的敏感。没有这种敏感,就不能灵活地、创造性地驾驭语言。

善于写作的人,能够发现语言的最大可能性与潜在量,而且会尽可能灵活地,甚至“不正确”地运用这些感情色彩很明确的词:

能够体会到“同义词”之间的微妙差异,才能真正叫做有语感。

西方的话语理论说,现成的话语,共同的话语,对人既是交流的方便,是人与人交流的“桥”,同时这些现成的套话,又是个性化情感思想的遮蔽,又是表达自我的“墙”。

把不同或相近的词语放在相同的语境中置换,语词的内在涵义,其潜在量就很容易显示出来了。

三、文言和白话交织的奇妙

单纯用白话词语写文章,有时就比较单调,适当地运用文言词语,和白话交织,就会显得丰富而多彩。

四、口语的表达效果(特点)

(一)口语词汇的特点:生动、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1.生动

研究口语交际,要注重品味日常用语,并进行还原比较分析。

2.强烈的情感色彩

(二)口语句法的特点:单纯明快、语气多样、情感色彩丰富

第二节 演讲稿的写作

纠正两种认识:

1.写得一手好文章的老师,就一定上课很精彩吗?

写文章和讲课(演讲)各有特点。

演讲或讲课(发言),是三方信息的相互交流;作文是单方面的信息输出。

讲课或演讲至少要抓住全场95%听众的注意力。2.课堂上讲课、会场上发言可以念讲稿或背讲稿吗?

不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需要眼神交流互动。

上课和演讲,目的都是为了传播信息,和听众交流互动,让听者理解你的内容、接受演讲观点。

眼神,就是很重要的无声语言。

其次,需要现场随机应变。

二、具体做法

做足准备的功夫

①准备好讲课演讲的内容,②表达上充分口语化。

①首先要熟练到背诵的程度;

②再结合现场发挥。

四、演讲词的写作,从开场白、内容和表达几方面来说,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开场白的写作

(二)演讲词传达的必须是特别的、有个性的思想和情绪

(三)演讲观点一定要少而集中,且要具体、深入

具体:是说演讲者要求听众做什么,必须明确具体,不能含糊不清;

集中:是说在演讲词中最好只讲一个观点;

深入:是指演讲材料需要以层层递进的方式,一环扣一环地展开。

1.集中 演讲观点一定要少而集中

和“少而集中”相对的是“多而分散”、追求全面。

追求全面的结果往往会缺乏深刻,不只是在演讲领域。

2.演讲观点要具体

结论:

集中一点,揪住不放。

缩短心理距离,贴近听众的感觉和情绪,产生某种煽动性。

这种煽动性,最容易达到双方情绪的高度交融,正是演讲词写作的根本追求。

(四)演讲要有现场感,语言就要明快、有力度(带一定的情绪、情感)

明快到有一种面对面的感觉。

(五)充分利用口语的表情达意作用

书面语言有严密、唯美的好处,但是也有局限性:

书面语言,由于日常使用率低,大脑皮层的反应不如口语那么快,很难在现场产生瞬间沟通的效应。

五、演讲练习

第三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笔记11.12

七、艺术感觉的“还原”

(一)艺术感觉的变异

情感,是一切艺术的核心。人的情感有纵深三个层次:最为表面的是感觉、感知;深入一个层次,就是情感;在情感的再深处,是人的智性、理性,包括人的道德观念、价值准则等。

作家的创造力不一定与其生活经历成正比,倒是和他感情的强度、活跃、丰富、独特、多彩成正比。感情活跃的表现,文艺学上叫移情,心理学上叫同化。没有某种“移情”或没有某种“同化”气魄的人成不了作家,不管其生活经历有多丰富。

情感是审美的核心,但是情感的直接表达是很困难的,直接抒发出来的感情也很难动人。作家的办法就是把主观的感情化为变异了的艺术感觉,感情不容易直接感染人,而感觉,尤其是被感情同化了的、变异、夸张了的艺术感觉却具有感染人的力量。有了这样的艺术感觉,读者不但能感觉到,感情上也能受到感染了。

导谬术(导谬法):

不直接反驳论点,而是顺着你的论点,推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你的论点是错误的。

诗歌只要表现诗人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就行。

艺术感觉的特点就是不客观,被感情同化了。与通常的感觉相比,它是发生了变异的,甚至可以是夸张的、不“真实”的,但却最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不论是阅读还是创作,只要抓住了感觉和情感,就触摸到了文本的生命。

从心理学来说,是由于深层情感的变化才引起了表层感觉知觉的变化。从文本分析来说,首先应该找到人物的感、知变异才能揭示其情感的变幻。

情感表层的感知系统牵扯的不仅仅是人物中层的情感,还有人物的动机、记忆、意志、想象、思维等情感深层要素,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催生、互相制约。这些要素构成一个系统,形成一个结构,我们称之为“心理结构”。

这个结构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动都会引起其他因素的相应变化。就像象棋里的“一子动,百子摇”。

附名词解释:什么是情感结构(心理结构)?

人物的情感(心理)结构,有纵深三个层次:最为表层的是感觉、知觉,中层的是情感;深层的是智性、理性,包括思维、想象、记忆、语言等。这些心理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催生,共同构成一个系统,形成一个结构,就是“心理结构”。这个结构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动都会引起其他因素的相应变化,就像象棋里的“一子动,百子摇”。

多种心理变动虽然无限复杂,但有时却表现在一个结果上。

把众多感知变异集中到一个焦点上加以表现。更适宜散文或诗歌意象的凝

练集中。

(二)艺术感觉的还原

指的是将作品中变异了的艺术感觉还原为“客观真实”,还原为生活现实本来的样子。

成熟的艺术形象都是一种自洽(自我协调一致)的完整结构。

为什么要还原?

①要改变阅读的被动状态,达到主动深入的分析境界,就不但要充分欣赏现成的艺术形象,而且要把作家构成艺术形象时排除掉的成分想象、还原出来。

把感情化为变异了的艺术感觉,是艺术家表达感情的基本方法。

只有从变异了的感觉中,读者才能体验到作者的强烈情感。

语文教师就是文学评论家。

为什么还原?

②不还原出艺术家感知世界以外的东西,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艺术家感知世界以内的特点。

艺术家感知世界以外的东西,多数时候,是不会在作品中出现的,但在作品中出现的东西恰恰是感知世界以外的东西的索引。

八、情感逻辑的“还原”和比较

(一)什么是情感逻辑?

就是人物的情感在某一点上着迷,人物有一个着迷点。

创作,人物越是执迷不悟,越是生动;分析,越是抓住了执迷不悟,就越是深刻。

执迷不悟,并不是讽刺作品或反面人物所特有的现象,而是一切人物共有的规律。

在艺术创作中,善于抓住情感心理上的执迷不悟之处,就抓住了艺术的奥秘。

(二)情感逻辑的绝对化特点

情感逻辑的“还原”,指的是还原为“理性逻辑”,然后将二者进行比较。

对直接抒情的作品,应当用情感逻辑的还原这种分析方法。

情感逻辑的极端性、绝对性、片面性,是抒情类作品的普遍规律。

理性逻辑都有什么特点呢?

是客观的、冷静的、理性的,是排斥感情色彩的,是对任何事物都采取全面分析的态度的。

清代诗话家吴乔:“无理而妙”。就是用表面无理的形式来表现一种奇妙的情理。

宋朝诗评家严羽:“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沧浪诗话·诗辨》 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使用的逻辑和文学家在文学创作中使用的逻辑类型是决然不同的。前者:理性;后者:感性

(三)情感逻辑的自相矛盾特点

情感逻辑的特点之二是,它不像理性逻辑那样统一,它可以自相矛盾。

形式逻辑:

同一律,A就是A;

矛盾律,不能既是A又是B;

排中律,不能既是A,又是非A。

感情:不确定、朦胧、矛盾。

感情可以自相矛盾,无缘无故,凭直觉决定一切。理由有没有,理由充足不充足都无所谓。

(四)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的矛盾、扭曲

文学作品在情感与理性之间,有一种变异,有一种矛盾,呈现出两种逻辑的错位、扭曲状态。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写作活动就是将世界万物由现实层面上升为审美层面的过程。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就要善于还原。

(许多作家都在刻意追求人物性格的塑造。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个性是什么呢?是情感的个性。

作家要服从人物,主要是指服从人物的独特情感。

对情感自身独有的逻辑,不但是作家不能任意左右它,就是人物自己的意志和理性,也不能随便改变它。

从作者的角度分析。

要尊重人物的情感逻辑,就不要因为它不合理性而轻视它,更不能因为它不合自己心意去改变它。

从人物的角度分析。

按照这种情感逻辑,关公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违反了自己的本来愿望和利益。

对于小说家来说,最危险的就是以理性逻辑去代替情感逻辑。

后果是,文学创作将流于概念化、公式化、脸谱化。)

情节的基本元素是 “结”和“解”。

所谓“结”,就是原因;所谓“解”,就是结果。

任何情节都是一种因与果转化的过程。

从理论上来说,构成情节实在非常容易,但实际上,要构成好的情节实在非常困难。

要构成动人的情节,要寻求的不是理性的因果逻辑,而是情感的因果逻辑。

是去发现属于“这一个”人物独有的情感因果。

理性逻辑和情感逻辑的区别:

光就因果关系的“因”而言,理性逻辑要求充足的、带普遍性的、科学的理由;而情感逻辑要求的则是特殊的、不可重复的、个性化、艺术的理由。

艺术理由可能是可笑的、不通的。

科学的理由,可能是不艺术的,艺术的理由又可能是不科学的。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①冲茶的短工回答:“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物质贫困导致死亡 ——表面原因

问题是:

(一)她为什么会流落为乞丐呢?

(二)她本来不是很健康的吗?不是顶一个男人使唤的吗?

(三)她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而不能作一个平等的奴仆,死而不能成一个完整的鬼。

(四)这不是迷信吗?不是不科学、非理性的吗?

②更深刻的因果是,由于祥林嫂对损害她、摧残她的迷信观念缺乏科学认识而导致死亡。——精神痛苦导致死亡。

(五)这种迷信为什么这么厉害呢?居然能杀人。它仅仅是一种对鬼神(神权)的迷信吗?

也不全是。还有对夫权和族权的迷信。

《祝福》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但写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野蛮,而且写出了

它的荒谬悖理。

③更深刻的因果性:造成物质贫困和精神痛楚的原因竟是自相矛盾的、逻辑不通的封建礼教。

④封建礼教对广大群众思想的麻木、麻醉。

(六)“我”为什么有负疚之感?“我”对于小说是否多余,该如何解释?

祥林嫂的悲剧是没有凶手的。她是被一种封建观念杀死的,虽然这种观念是荒谬的。

鲁迅弃医从文,就是为了改造国民的劣根性,改造中国人的灵魂。

结论:

设计情节因果不仅仅关系到情感的生动,而且关系到思想的深刻。

要达到情感的生动,就要避免纯用理性因果,因为理性因果就是概念化的因果;要达到思想的深刻就要避免表面的单层次的因果,来构成多层次的因果,让读者一层一层地像剥竹笋一样不断地体会到作品的深厚内涵。

第四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笔记13

十、审美价值错位分析法

(一)真善美错位理论 三种价值判断:

真——科学的,理性认知; 善——道德的,社会评价;

——以上是实用价值

美——情感的,审美价值。

真、善、美统一论

实用价值是一种理性,主要讲的是理性的善与恶、好与坏。

审美价值,则是以情感为核心。情感上丰富、独特、活跃的叫做美,情感贫乏、冷漠的叫做丑。

要懂得艺术,就要懂得审美的情感价值(美)不但与科学价值(真)有矛盾,而且与道德价值(善)有矛盾。即美的、情感的不一定是科学的、真的,也不一定是道德的、善的。可能是假的,恶的。

真、善、美错位论

美学标准是,情感的丰富、独特、活跃是美,而情感的贫乏、冷漠则是丑。

附名词解释:什么是真善美错位理论?

文艺理论有三种价值判断:真、善、美。真,就是科学的,属于理性认知范畴;善,就是道德的,属于社会评价范畴;美,就是情感的,属于审美价值范畴。

要懂得艺术,就要懂得审美的情感价值(美)不但与科学价值(真)有矛盾,而且与道德价值(善)有矛盾。即美的、情感的不一定是科学的、真的,不一定是道德的、善的。可能是假的,恶的。这就是真善美错位理论,(二)创作和欣赏理解文学作品,都应当坚持审美价值标准

如何让文学作品立意深刻,让文学形象生动感人?

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让情感的审美价值和实用功利价值“错位”,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拉开距离,就是情感至上。

都德的《最后一课》

情感价值与实用价值之间的反差越大,艺术的感染力就越强。

莫泊桑的《项链》

可对话性:小说写到女主人公发现项链是假货时,为什么小说就戛然而止了呢?

把握住美与真与善之间错位的关系,是阅读教学中又一种重要解读方法,是文学文本分析的高起点。

要让情感的审美价值相对(一定意义上)超越实用理性,超越科学的真和道

德的善。

但不能直接与道德的善对抗,不能诲淫诲盗。即不能引诱人做奸淫、盗窃之类的坏事情。

《背影》,中学生不满。理由是“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主要是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

用历史(历时;纵向比较)的分析方法 学生不理解“父亲”:

1.缺乏当时的物质生活状况的经验;

2.缺乏相关的美学修养。

小结: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要从审美价值的角度做出高水平的引导。

十、词语替换法

(比较法)阅读教学

替换法,就是某一词语的好处在语言环境中独立来看并不十分清楚,但是如果用一个近义词替换一下,其妙处就比较突出地显示出来了。这就是在“比较”中鉴别的意义价值。

(一)宋祁的玉楼春 :红杏枝头春意闹

在汉语词语里,有一种潜在的、自动化的、固定的联想机制。

“闹”字,既是对汉语固定联想机制的发现,又形象、有动感,还是一种自由的、陌生的、新颖的创造。

“红杏尚书”

王国维《人间词话》: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思考:红杏枝头春意“打”? 红杏枝头春意“斗”?

如果是白杏呢?能“闹”起来吗?

(二)贺知章的《咏柳》

可对话的问题是:“月春风似菜刀”行不行呢?

(三)泰戈尔的《金色花》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

(四)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可对话的问题是: 能不能改成“留取红心照汗青”?

1.从汉语联想机制的角度说。

“丹心”,属古典话语;

“红心”,属于现代话语。“汗青”,属古典话语。

2.从前后照应的角度说

无论是从色彩光泽还是从古典意蕴上,都构成和谐的映衬和照应。

(五)陈毅的《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可对话的问题: 牺牲今日意如何?

献身今日意如何?

杀头今日意如何?

民歌:

杀头好像风吹帽,坐牢好比游花园。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我们介绍过的阅读教学的分析法: 1.理清思路分析法; 2.还原比较分析法:(1)词语的还原;(2)写作对象的还原;(3)艺术感觉的还原;(4)情感逻辑的还原。3.审美价值错位分析法 4.词语替换法

第五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张中原 第十三章 语文教学评价

第十三章

语文教学评价

1、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

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是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收集、处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价与测试

(1)测试是借助一定的工具对课程实施及效果做定量描述,它可以为教学评价提供价值判断的基本数量事实

(2)测试是教学评价的基础,教学评价是测试过程的延续,是对测试结果的解释与运用 语文评价的作用和意义

(1)语文教学评价能对语文教学的改革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对教学活动的得失及时作出诊断,进而调整教学方案,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3)激励、鞭策学生不断上进,促使学生反思自己学习的成败得失,找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2、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1)建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的评价体系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考察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2)建立促进语文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语文教学评价应淡化评比和奖惩,突出其发展性价值,发挥其改进课堂教学质量和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功能。要注意评价标准的灵活性和开放性,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3)建立促进语文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课程是变化的,也是发展的。评价可分为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四部分,通过不同的评价不断为课程相关人员提供必要信息,促使课程不断改进和完善

3、语文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从评价领域和评价内容看,可以把评价指标确定为三个维度、五个领域、二种类型(1)三个维度

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也是评价语文教学的三个基本标准。既对学习的结果进行描述,又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判断

(2)五个领域和两种类型

义务教育阶段:识字与写字(包括汉语拼音)、阅读、写作(包括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高中阶段: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立足于共同基础,选修课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

4、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理念

(1)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传统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语文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从注重习得能力的评价转向注重对学习能力的评价,从注重学生过去水平的评价转向面向学生现在和未来的评价,从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转向注重学生发展潜能的评价,从注重学生统一性的评价转向注重学生多元化的评价(2)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只注重对学生技能和知识方面的评价,忽视三维目标,对语文教学活动产生消极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新的课程评价理念强调语文评价的全面性: 语文课程内容的全面性(五领域、两类型)

评价领域的全面性,不仅限于知识与能力,还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进行评价

(3)语文教学评价的重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提倡过程性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语文教学的评价不仅要关注教学成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及其特点,使学生成长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学习的质量不仅反映在学习的效果上,也反映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评价,可以促使评价过程和学习过程融合起来,促使学习过程不断调整

过程性评价是与教学同时进行的共时性评价,教师、学生互动和协商,能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有利于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过程性评价应注意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才能

(4)语文教学评价的主体:重视多方面评价的结合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评价的主体上,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改变以往评价只有教师参与的倾向,确立了学生也是教学评价主体的地位,反映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5、语文学习评价的特点

(1)量化学习评价与质性学习评价相统一

量化学习评价就是把学习效果简化为数量,通过分析与比较推断评价对象的学习成效 是把学习效果

质性学习评价就是通过自然的调查评价对象的学习状况 语文学习评价要将两种评价方式统一起来,但要侧重质性学习评价。质性语文学习评价通过有效地描述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可以真实地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进行评价

(2)语文学习评价的弹性

这是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的,具有人文性的学科必然具有一定的人为性

6、语文学习评价的内容:三个维度

7、语文学习评价的常用方法

(1)通过量表测量来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

教师可以定期给学生提供量表,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评价

使用量表两大好处:帮助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帮助学生较全面的认识自己

两大注意问题:选择优秀量表,正确对待量表,不能将量表测量功利化、形式化,束缚学生(2)通过课堂表现来进行表现性评价

在课堂中,学生除了搜集和加工信息,还会把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外化的行为表现出来。这种反馈比考试成绩更具体更真实,因而教师应注意学生的课堂表现,重视学习过程。在课堂评价中多进行正面评价,多鼓励表扬

(3)通过问题讨论法将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结合起来 学生课内学习时间有限,大量的语文学习实际上发生在课外。语文学习评价应该讲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结合起来,把对课文活动的评价纳入语文评价体系,用课堂评价引导课外学习苏格拉底问题讨论法

(4)通过建立语文学习档案袋来进行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就是汇集学生作品的样本,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意在评定学生努力、进步、成长情形,档案袋内容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决定

理想型的语文学习档案袋由三部分构成: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系列作品(包括作文、读书报告、研究报告、朗读课文的录音带等)以及学生的反思记录等 档案袋可以让老师和学生及时准确地掌握学习进展的实际情况,以便调整下一步学习,还可以为高一级学校提供真实地学生成长记录,帮助其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挑选合格人才 总结:教师在评价学生发展时,要灵活性创造性地整合多种评价方式,以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一个真实、全面的反映,应树立一种更具人性化及发展观的评价理念,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及个性才能的充分展示。

8、语文教师评价的原则(1)发展性原则 教师评价应是连续、系统的过程,目的不是奖惩老师,而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使教师的在职培训和岗位设置符合教师个人和学校的要求

通过更合理的决策,让教师获得更多工作满足,从而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2)全方位原则

全员评价:面向全体教师,包括领导和普通语文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都要接受评价 全程评价: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对教师工作的各环节进行长期、系统、反复的评价 全面评价:对教师的素养、职责和绩效,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评价(3)双向性原则 鼓励全体师生员工、学生家长以及校外有关人员积极参与教师评价工作,要求评价过程是一个双向过程,最终达到教师个体与学校整体、少数教师与全体教师、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的双向发展目标(4)民主化原则

增加评价过程透明度,把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评价要求原原本本告诉所有参加评价的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以便调动全体语文教师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5)建议性原则

评价要让被评价者从中受到启示、教育、奖励和督促,对于教师的不足之处,评价者应该更多地对被评价者提出改进的建议,使评价对象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从而在教学和专业发展上取得进步

9、语文教师评价的内容(语文教师应有的素养)(1)语文教师的师德素养 可以从敬业精神、个人修养、人格魅力等方面考察,敬业精神包括对语文教学工作的认同感、投入感、使命感等;个人修养重在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廉洁从教、严谨治学等方面;人格魅力主要是乐于奉献、合作乐群、宽厚待人等(2)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

可以从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以及基本的百科常识和生活常识等方面评价

合格的语文老师不仅应具有基本的学科知识,还应该经常了解本,学科前沿动态,同时要跟上教育理论研究的步伐,自觉将新的理论成果引入自己的教学过程。此外还应广泛阅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3)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

主要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交往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方面展开。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认知、组织、评价能力。此外还应考察语文教师与学生、其他老师、领导的交往合作能力,以及自我反思和改进能力

10、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1)优质的课堂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统一

基础性目标: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的教学,完成知识、技能教学

发展性目标: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素质和以情感培养为重点的良好社会素质(2)高效的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主体的有机统一

A关注教师行为是否符合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能否促进学生学习a是否吸引或支持所有学生学习

b是否营造了公平、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c是否能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d是否能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

e是否能根据监控的结果,对教学做出调整 f课堂教学是否具有特色

B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看学生是不是语文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在课堂中应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积极探索探究、主动参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够充分地合作交流

(3)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情感体验与目标达成状态的和谐统一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使学生有效地形成语文素养,建立自信心,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要看四个方面: 三个维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学生语文能力是否有进步

学生是否保持良好情绪和交往状态,积极参与教学

教师是否积极评价学生学习并指导学生自我评价,进而用评价结果指导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

(1)课前评价:与教师进行有效交流

(2)课堂观察:听课人员进行课堂观察,填写观察表

(3)课后分析与反思:根据课前评价和课堂观察做出自己的判断,分析被评教师在哪些具体目标上达到或没有达到要求

11、语文教师评价的实施(1)评价资料的获取

建立听课制度、建立学生问卷调查制度、定期座谈制度、查阅资料

成立评价小组,定期评价,并将结果反馈至教师本人,以利教师反思和提高(2)多元评价方式的建立

建立以语文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鼓励教师自评 积极开展同行评价 倡导学生评价 学校评价小组评价

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提高教学水平(3)谨慎使用评价结果

对优秀教师和其他教师要求要有区别,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要尊重教师之间差异性,肯定老师的进步和成长

12、语文考试类型

(1)按教学过程不同阶段分,有单元测试、月度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2)按测试用途分,有诊断性测试、形成性测试和终结性测试 有效考试的必要条件

(1)效度:指测验结果实现其用途的有效程度

(2)信度:指测验结果与评价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3)区分度:指试题对被测试者之间水平差异的区分能力

13、语文考试的题型 客观题

(1)判断题,只含是非或正误两个选项,只适用于测试基本知识或较低层次技能,易被猜中,不宜过多使用

(2)选择题,有单项选择题或多项选择题

(3)填空题:作为客观题的填空题,多数以完整的文字表述为题干,留下适当的空缺让学生填补,是介于主观题和客观题之间的一种题型

优点:题目小而多,覆盖面大,测试面广,答案简单而唯一,评分误差小、批阅方便等诸多优点,因而在语文测试中被广泛应用

缺点:客观题也有明显的不足,主要是难以直接、有效地测量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分析过程以及创造技能方面的高级学习成就 主观题

语文考试中的主观题,在评分要求中把语文能力作为一个评分因素,按能力层次的高低依次分为:

(1)简答题:要求学生就题干中所提问题进行解答,所提问题一般较小,要求学生简要作答。主要用于检测学生能够把握一段文字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能否注意要点之间的逻辑排序,并且进行语句完整地表述

(2)论述题:要求学生在把握要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论述题重在论述,难度远高于简答题。主要用于检测学生的统整、组织、归纳、分析、综合、探究、写作等能力

(3)作文题:包括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情境作文、话题作文等,主要用于考察学生驾驭语言文字、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直接或间接表达事理和观点等方面的写作能力 优点:

(1)适于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组织表达能力等较为复杂的心智技能(2)提倡自由反应,有利于考查应用能力乃至创造能力

(3)可以获得较为丰富的作答反应过程资料,便于分析被试者的技能、创意、策略以及知识缺陷

(4)内容和形式更为接近教学与实践中的问题情境,被试者不陌生、好接受,教师命题制卷比较方便等。

缺点:主观题也有明显的不足

(1)作答过程有大量的书写任务,造成被试者忙于书写而无心遐想

(2)单位时间中施测的题量较少,限制了测验内容的覆盖面,不利测验效率的提高(3)评分易受评价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等。

14、语文试卷编制 命题指导思想

(1)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三个维度学习目标的要求,正确处理好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关系,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语文考试题目应符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力求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留下观察、思考、想象的空间(4)尝试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允许学生作出自己富有个性和具有独立见解的解答

(5)语文试卷结构应简约、合理,处理好客观题与主观题的比例,试题数量要恰当,试卷所用陈述语言要简洁、连贯、无歧义 试题编制原则

(1)命题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依据,参考教材,不能凭老师个人意图随意命题(2)试卷必须以双向细目表为标准,不随意增减,要对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确定的范围有较大的覆盖面,同时要突出考试的重点,不能主次不分

(3)试卷组合要有坡度,既要符合大多数考生的实际水平,又要使不同水平的考生拉开距离

(4)命题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考核,少用机械记忆题,多用经过思考才能答对的试题

(5)试题应各自独立,不能照抄陈题(6)题量要适度,与考试时间相匹配

(7)试题编制成卷时应考虑先易后难,有利于正常发挥(8)评分标准尽量体现客观性,提高评分准确性(9)出题要有余量,以供审题时筛选 编制试卷程序

(1)明确考试目的

(2)制定测试方案(确定考点)

(3)进行编题设计并编制试题(根据考试目的和考点,选择相应题型,各种题型分别按基本题、中等题、提高题拟出一批试题)

(4)拼配、组合试卷(挑选试题、组合试卷,一般要编制A、B两套试卷)(5)制定答案和评分标准

(6)提交审查(交主管部门把关,必要时做修改)

下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张中原 第九章 阅读教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张中原 第九章 阅读教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笔记 1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笔记 性质 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 课程:即经验,是学习者生活经验的总和,是学习者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 课程内容:(课程要素)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

    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填空题 1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2古代语文教材分为 蒙学教材 、 文选教材 、 儒家经典 。 3 《文选》 开我国文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笔记19.20(合集五篇)

    第七章 说课 一、什么是说课 (一)说课的用途 说课与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与教师的集体协作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二)说课的定义 说课是教师主要用口头语言对自身教学设计、教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西城小学李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由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本、专科的主干课程之一,本教材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l世纪......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1.课程论是依据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语文科自1904年单独设科。 3.我国古代课程与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 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的功能丰富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知识的功能,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功能,启迪思想、开启智慧及人文教育的功能等。语文课程的多项功能其实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语言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区培民: 课程:广义的课程它包含了教育目标、内容、教材、教学活动、评价方式五大层面,涵括者显在课程和潜在课程,是赋予学习者的一个学习经验的总体。 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科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