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写作提纲 前言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义及其作用
二、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常用方法
1、要根据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构成情况,应采取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大纲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以提高阅读的教学效果。
3、在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课文教学目的需要,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
三、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1、课堂教学中往往形成“以教师为中心”,学性缺乏主动性的情况。
2、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往往容易出现以讲代读或只读不讲的现象。
3、在阅读练习中容易出现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情况。
四、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基本原则
1、指导学生抓做对阅读内容中精美语句充分理解的原则。
2、注意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并细细感受阅读整体内容的原则。
3、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要善于总结在实际生活中创造生动语言、认真领悟语感的原则。
五、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必须突出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学生的本体地位。
1、针对阅读课文的内容可以采取美文美读的办法,提高阅读效果。
2、根据报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的需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精要略读。
3、根据阅读内容和特点,指导学生学会默读和精读,增强自身阅读的实践技能。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央电大重庆铜梁分校 周美霞
内容摘要: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十分常的教学方法。因为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搞好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值得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和探讨。通过学习、交流和探讨、让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明确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学握一些有利于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找出在阅读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把握好一些基本原则,为努力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不断创新。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问题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在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学习和感知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近年来,在中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语文教学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但是不管怎么改革创新,尽管各师各教、方法百出,不同的教师有着自已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在中的语文教学中,任何层级的语文教师,总离不开“阅读”教学这个方法。这是为什么?
一、先谈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义及其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其阅读教学的方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为它是通过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兴趣、爱好的培养,使学生尽量撑握文学知识,受到文学熏陶,提高文学修养。同时,通过阅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能积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不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的塑造中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人格力量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阅读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掌握语文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们说、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培养提高中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阅读活动的根本价值还在于为成长中的中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并不断地补充其营养。它能不断地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产品提供给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丰满他们的血肉。使之在短短几十年里走完他们祖先走了几千年的历程,并发展得更美。老师推荐给学生的文学作品,饱含着作家真、善、美的情思,闪烁着人类智慧,充溢着生机、灵气、爱憎、智慧的生命律动。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真正要使中学生含英咀华,吃透对象,一定要授之以渔。教师应首先全身心的沉浸在文章中,声情并茂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启示,用课文中体现出来的闪光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并以此形成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力和意志力,那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当前一般采取哪些基本方法呢?
二、再谈谈自己在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此基本方法问题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搞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自己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对如何指导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一般是:
(一)要根据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构成情况,应采取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全体学生喜欢阅读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年级特点,年龄特征,善于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1」因为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所以我们必须善于根据全班学生的各自个性特点,建立起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为了有效建立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1、要善于引导学生做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教师要首先善于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要善于延续到课外,从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药》一文时,就可以给学生再介绍鲁迅同时期的其它的一些精典作品,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2、根据学生的成绩差异,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导学生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也可以通过每天语文课的5分钟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可以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就有利于发挥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3、教师要善于在任教班集体中营造起全班喜欢阅读的氛围。一个有浓厚阅读氛围的学生班集体,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因此,一个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必须努力营造学生的语文阅读氛围,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平时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开展一些有益的阅读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各种阅读活动中提进步提高,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二)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大纲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以提高阅读的教学效果。
无论是初中语文教学,还是高中语文教学,教师指导学生的阅读,都带有一定的任务性、探讨性。特别是初中毕业年级或 高中毕业年级的学生,他们都会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都有一个强烈而又美好的理想,于是他们的阅读目的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使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把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著名学者靳玉乐在《探究教学论》中指出:“探究性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2」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例如在《白杨礼赞》一文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立足文本,引导探究;然后把握方向,适时引导;最后提示方法,授之以渔。当然,一个教师在不同年级,不同对象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对探究式阅读的效果就会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不断地显出来。
(三)、在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课文教学目的需要,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例如,在任教高三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好阅读,直接为高考服务,这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要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就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为四个步骤: 一是要求教师备课时必须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要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二是指导学生要能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三是善于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提高阅读效率。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四是要善于给学生挞达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学生相互交流评价阅读效果,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要求教师要有应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自由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探索、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注重总结,有目的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不同,教学能力和教龄的差异,尤其是才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往往容易出现下列问题。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形成“以教师为中心”,「3」学性缺乏主动性的情况。在中学的阅读教学中,阅读的主体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课堂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准备好的问题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已经写好的答案,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在我国已经延续了千百年,对我们的教师的教学影响极大,这样不但对教师的教学造成影响,而且对一代又一代的学生造成影响,也将给教育事业带来损失,这是值得注意的第一个问题,自己指导的学生如果没有课外阅读量的积累,学生不能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质及人文素质的目的必将落空。这种缺失了主体作用支撑的课堂,其教学效益的少慢差费,也就可想而知了。二是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往往容易出现以讲代读或只读不讲的现象。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在课堂上遇到对学生启而不发的时候,教师对学生就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于是就出现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了,就只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教学的目的演变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然免不了成了被填之鸭,成了知识的容器。三是在阅读练习中容易出现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情况。有些教师认为阅读课的任务就是精讲和多练。只有精讲多炼才能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视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各种形式的篇目、单元测试题,成了老师的法宝。阅读题本来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诊断和测试的手段,现在却演变成了提高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手段。舍弃了对文章的阅读,舍弃了学生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阅读训练成了纯粹的技术性训练。阅读就是为了答题,答题就是阅读训练,阅读训练就是为了提高成绩。这种训练完全剥夺了学生阅读本来的趣味与快乐,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以这种训练代替自由的阅读,以技法训练代替作为根本的阅读训练,绕过阅读量的积累沉入题海,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培养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质及人文素质的规律,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是应该特别注意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的阅读为出发点,以学生的阅读为归宿点,阅读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的自主阅读,脱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阅读教学如同空中学游泳,缘木而求鱼。阅读教学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 中把握好一些基本原则,那么有哪些基本原则呢?
四、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基本原则 教师指导学生在掌握了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善于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把握一些基本原则,以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的学习效果。这些基本原则有:
一是指导学生抓做对阅读内容中精美语句充分理解的原则。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精美语句进行品味。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中的一些精美语句的表达作用、表达方式都要认真消化。学生只有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才能更好的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只有经过了思考,学生的感受、体会才能更深。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句子、语词等多去品读的根本所在。如果缺乏这些基本原则,教师的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二是注意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并仔细感受阅读内容的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从阅读中去如何体会并获得语感,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方法。通过感悟性的阅读,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的语言,让学生凭借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感觉、认识、情感去逐渐融合,使学生能对文本产生类似心电感应的意识形态,与作品中的对象产生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充分发挥主导性,让学生在特殊的条件下获得在自然状态中所达不到的效果。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感悟越深,阅读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学生只是读“望天书”,没有认真去感悟、去思索阅读的内容,那收到的效果就更差,作为教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三是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要善于体会和总结实际生活中创造生动语言、语感的原则我们应该明白,任何好的语言都是在社会生实践中产生的,任何生动的语感是在运用语言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实践过程,语感就成了无本之木,难以获得。而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于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实际能力,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使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根本目的。当然,在进行课堂语文的阅读教学时,必须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紧密的联系起来。要把社会生活中的生动语言引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语言实践相联系,不是削弱课堂语文教学,相反,只有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为学生的语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才会要学生更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也更能使学生在教师的阅读教学中不断的创造、丰富自己的语言。
五、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必须突出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学生的本体地位。
学生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应该说总的阅读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在学生的阅读活动过程中,教师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如何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这就是教学法上值得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但不管怎样,教师的语文教学目的始终离不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为主旨,所以在整过阅读教学中,必须体现教师的指导地位。如果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的阅读就可能多走弯路、转路。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又应该处于一个什么地位,这又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弄明白的。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始终应处于一个本体地位。教师如何才能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发挥出自身本体地位的作用呢?教师在指导学生的阅读时,应多采用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拓展思维空间,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整体感悟、体验情境、理清思路、鉴赏评价和把握意蕴等其它方面的环节上,并不能撒手不管,教师教学的指导地位就必须显现出来,就要指导学性采用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来展开。具体方法可以:一是针对阅读课文的内容心采取美文美读的办么。使学生在不断朗读中体会抒情性文章的美感和情感,慢慢培养语感和积累语言材料,进一步提升中学生阅读兴趣。二是根据报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的需要,指导学生精要略读。如果教学任务重,或因某些原因耽误了一定的教学进度,教师就可以通过快速略读的技能实践,帮助学生既跟上进度,又抓做重点。通读快速阅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和理清作者思路,筛选和提取重要知识和信息。有利于学生把握做文章的要害。三是要根据阅读内容和特点,指导学生学会默读和精读的技能实践。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由于文章的内容不同、时代背景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意境、意韵、意义不同、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引导深入体会和推敲关键词句的作用和意义,并且从多方位深入解读课文和进行研究性、鉴赏性阅读。在此基础上,结合“三个维度”「4」引领学生进一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创立学习情境和调动学生生活体验,逐步靠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这样在整过阅读教学中,既要体现出教师的指导地位,又要充分尊重和确立学生的本体地位,作为教师一定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只的这样,教师就会感到轻松,学生则会更感到学习的愉快,阅读教学的效果就会得到大幅提升。
总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环节,它对于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不断地探索更多更好的阅读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我们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杨志刚.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感悟[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5).[2]魏巍.生活里的数学味儿[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5).[3]孙茂超.浅析如何进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9.[4]张克东.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课内到课外的有机结合[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8.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加强诵读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朗读的过程中,眼、耳、口、脑四个器官同时作用于课文,共同接受知识,它比单一的默读效果要好得多。一直以来,朗朗的读书声是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构筑了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可是随着近年来考试压力的不断增加,课业负担的不断加重,学生们越来越不愿意读,有些学校甚至上成了“哑巴语文课”。这显然与语文教学的初衷是相悖的。
一、专家给我的启示。
去年8月16——17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宝坻区语文教师朗诵培训学习,聆听了王睿老师的专家报告,收益颇多。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语文教学要回归朴素自然的本位:“美吟诵读”。王老师把美读吟诵发挥到了极致。他扯开嗓子,忘我吟唱,沉醉其中。他说,千百年学语文从未离此,这才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文字本是肉做的”,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传达文字生命动感,须诵读。无字不能读——即使课程表、花名册、元素表,他也读得抑扬顿挫,立体飞扬,犹似交响,听众皆呼,更况美诗妙文!他对诵读颇有自已独到的体悟,他的名言是,诵到极致就是“说”。诵,乃“心”在支撑。随“心”所欲,道法自然。心到音到,心不到,抑扬顿挫失自然!诵之至境,是平和、自然、质朴、生活化地说话,用“心”来说话。生活中,平民百姓不假矫饰、自自然然表白,正是吟诵之至境!诵读人之“心”与文本之“心”共鸣,淡然说,自然说,随心说,便动人心,撼人魄!王睿老师读杜甫《登高》,他化身杜甫,有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愤苍凉;读李商隐《隋宫》,他直入隋炀帝魂魄,嬉笑怒骂出神韵;读《大堰河》,他与艾青心脉相通,使人人潸然泪下„„
被誉为语文教学“叛徒”的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失误在“不读书”,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还我琅琅书声”,“读书人要读书”。只有在读书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某些规律,也就是说,把学生带到语言的海洋中去,让他们自己弄潮击水,学会游泳。这个方法可以用一句现成的话来说,那就是“归真返朴,走向传统”。“读书之声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思想有了,内容有了,篇章有了,语感语气也有了,字、词、句、语、修、逻,葡萄糖,维生素,一古脑儿统统有了。”
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分析讲解过多
很多教师改革以往“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为“满堂问”,或者干脆就布
置学生读什么背什么,学生往往仍然处于被动状态,没有能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学生的诵读兴趣不浓。有些教师自身的诵读水平有限,诵读示范不到位,有些教师不知如何实施课外诵读的教学,有些教师不知如何选择适合学生诵读的材料,还有的教师不知如何解决少数学生不会读书的问题,等等。
(二)学生朗读和背诵的量不够
绝大部分学校是每两天才轮到一次语文早读,且只20分钟,每周只1小时,每学期20周的话,一年的早读课加起来也不过40小时,这区区40小时对于中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早读时间偏少,更何况很多学生早读课也只是看看书而己,所谓的早读己名存实亡;其次是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即使安排读书,也往往是只求形式不求实效。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琅琅书声骤然响起,不到几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的一种点缀。另外,数学、英语等其他课程占用了大量课外学习时间,语文课后的书面练习也挤占了一部分时间,使得学生几乎没有课外时间用来读书。
事实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大学中文系的除外)主要在中学期间养成,一旦进入高校,都有各自的专业,即使学习大学语文,也不过是蜻蜓点水,是练不出什么功底的。但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诵读,读来读去,就是书本上那点内容,即便有补充任务,要求也很低,量也很少,以至于学生脑子中的知识储存量不多,腹中空空,自然根底就会浅。
(三)多媒体的运用挤占了诵读的时间
如今语文教学多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多媒体在语文课程教学的运用过度出现了新的问题:
一是 当课件亮相于课堂学生,沉浸于诗情画意中,只是一味的欣赏声与画的有机结合,静与动的巧妙配置。学生很难留一半清醒关注语言文字,而教师也欣欣然地陶醉于学生专注的目光里,关注机子的程度,远胜关注学生极大地冲淡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是 减少了学生 诵读的时间。多媒体的运用,时而让学生看、时而让学生听,学生目不暇接, 大大减少了学生的 诵读的时间,使琅琅的读书声更少了。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诵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这话十分有道理。语感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情味、诗意、旨趣等的直接领悟与感受。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听说读写能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能充分地领略遣词造句的精妙,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能提高语文能力。
叶圣陶曾说“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言教育,因为课本里的语言是近乎规范的。”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从一段段、一篇篇文章,特别是课本中所提供的“范例”的朗读、默读中完成一个个量的积累,使大量的字、词、句、篇,成为自己语一言仓库的储藏,形成一次次的飞跃,使规范的语言、鲜活的形象印在心里,溶入血液,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说明文就可以用巧设问题引导诵读,把学生情绪调动起来,结果学生并未觉得说明文多么枯燥,相反,很快掌握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当然,情境要有新异性、启发性、富于变化、有新鲜感。
(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诵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基本形式之一,诵读必须以朗读为主,并通过朗读养学生的语感,表情达意、绘声绘色的朗读是通过有声语言对课文旨趣的形象再现,它能传出文学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把读者和听者带进一种艺术的境地,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灵敏”感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诵读训练才能获得。诵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把辩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 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冼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
(三)有益于提高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
诵读作为言语作品的吸收和理解过程,首先是辨音识字,知篇求义,力图穿透其语音层面。字、词、句组成的言语体系,通过诵读,经由听觉、视觉进入大脑,激活 了 诵读者头脑中相关的生活经验,生成再现或再造的表象并重建物境、意境体系和意义体系,从而增知、获能、感理、染情,达到“言”到“意价的转换。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其方法首推朗读。如果说阅读是与名家对话的话,那么朗读则是与之高谈阔论。在朗读的过程中,作家的语言如腐木刻字般在学生记忆中留下明显的痕迹,随着这种痕迹的不断加深,学生的语感会不断增强,久而久之,则会潜化为一种能力,为己所用。经验证明,常常阅读鲁迅的文章,学生定会文风犀利,怒骂成文;常常朗读冰心的文章,则会文风清新,语言自然。这便是朗读带来的效果。
四、加强诵读的方式方法
(一)初读感知,通过形式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诵读可以把有文字记载的音位特征和无文字记录的节律特征,全部表达出来。所以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词语,读顺语句,读懂语句,尤其要着重理解生字、难字和难句,扫清文字上的障碍,至于有些字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有特殊含义,以及寓意深刻、意在言外的句子,就引导他们联系上下文细细咀嚼,做出正确的推断。同时也可以划分语言的结构层次,可以运用停延符号加以切分,读对了语法停延,那么作品的思想内容也好把握。
(二)进一步准确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
“文如其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和个性,作为反映人的气质和个性的文章,不同的文章也有不同的特点和基调,要想最大限度的读出文章内在的情感,读出文章描绘的形象,使原文不“失真”,就必须先领会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特点和朗读基调,如果对作品思想内容分析错了,那么朗读一定以失败告终。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同,基调也就不同,有的是明朗欢快的,有的暗淡忧伤的,有的是沉郁压抑的,有的是激越高昂的,只有弄清了文章的特点和朗读基调,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同化,与作者同忧喜,才能读出文章的情感和形象。通过教师的启发总结,使学生从情境中获得科学知识,领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使知识、经验转化为指导学生思想行为的准则。如诵读完《背影》会更深爱父母、更懂亲情,诵读完《春望》、《书愤》会更爱祖国。
(三)深入领会文章的内容,读出文章外在的节奏和美感
文章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音乐,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连、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和语速的快慢等,把握了这些就等于把握了朗读文章的技巧。同一篇文章,两个人读得同样熟练,但有人读得好听,富有美感,而有人读得让人感到如同嚼蜡,乏而无味,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后者没有掌握朗读的技巧,因此,教师在这方面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进行这项训练时,可以先选取典型的语段,把朗读的一般常识和规律性的东西告诉学生。
(四)叙写札记 品味言语,做好提升自身认知结构的后继工作
诵读后要求学生把品味言语的所感、所思、所悟、所得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记录下来,从中体会自己生成语感的过程和方法,巩固和加深对言语材料的理解,不断积累具体的言语材料,进而养成感受言语、积累语言材料的良好习惯。
例如一篇《孔乙己》,鲁迅先生说是写“社会对苦人的凉薄”,茅盾却认为是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栽害;一篇《雷雨》,“既可以说它是对中国旧家庭的罪恶的揭露和批判;又可以说它是对生命,对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中存在的挣扎与残酷、悲凉与恐惧的剖析和观照:还可以说是对人与人之间权力与欲望争夺的思考。连曹禺先生自己也说‘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而同样“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闲秘事„„”诵读时,要引导学生增加 语感的敏度、速度、深度、广度,提高自己对语言规律的理解程度,把文本的言语和思维规律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再生成自己新言语的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五、结论
我国语文教育传统是在历代语文教育的演进中积淀并流传下来的教育文化成果。语文教学贵在“读”,我们要在“以读为本”的教学主线下,在“多读”的总原则下,把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看作是语文课堂的基本任务,把听说读写思扎扎实实落到实处,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在量变的基础上促成质变,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促进创新,实现由知识水平向能力素质的积极转化。
参考文献《诵读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袁建臣《关于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现状的调查》 陈业桃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试谈中学语文诵读教学》 潘中南 语文教学与研究《诵读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张焕荣 语文教学与研究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中学生的语文能力结构及其培养
类在精神文化领域的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听说读写活动,但并非都是语文活动。语言只是思维的工具,而 不是思维的源泉。一个人只有在面临与其思维能力相适应的内容,却不能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听说读写时,才 是缺乏语文能力的表现。因此,语文能力应该是能够满足思维运行与发展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不是毫无限 制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是说,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需要凭借一定的思维内容,从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 动思维能力的发展,但不可能替代和超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语文学科之所以不是按学问性质划分出来的 具有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学科门类,而只是以文选为教材的教学科目,就是因为它不是为培养学生专门的 思维能力,而只是为学生获取字词语汇并借以训练、培养其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而设置的。选文可以部分或全 部抽换,其原因就在于选文的思维内容不是直接构成语文能力的要素,而只是打开语文能力宝库的工具。教学 实践早已充分证明,把课文内容看成语文能力结构的要素而使教师对其不遗余力地阐幽发微和条分缕析,是无 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的。
阅读学、写作学、辞章学、语言学等等语文知识也不是直接构成语文能力的要素。它们虽有指导言语活动、加速语文能力发展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间接的、软性的、有限的。懂得写作理论,并不见得就会写作,同 样,懂得语文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经过无数次言语活动,积淀成个体自动的言语操作习惯的一部分,才成为语文能力的构成要素。由于语言是自由灵活和富有创造性的,因此,把语文知识看成语 文能力结构的要素,从而使学生为学知识而学知识,反而会阻碍语文能力的发展。
因此,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透彻理解和系统掌握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的能力,而是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 国的语言文字,以满足思维运行与发展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它是由语言和对其正确熟练的操作行为构成的。
语言是词汇与语法构成的系统,这是对世界所有语言的最一般概括。但不同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的特点及其 生成语文能力的作用是不相同的。汉语口语的单音成义和书面语一字一词或一字一语素而字形孑然独立的方块 形体,使“汉语语法没有形态学和造句法这样两个部分”,完全“依靠语义、事理逻辑、约定俗成”来编织言 语,[1]因而汉语各级言语单位的调配组合极其自由灵活,或者说汉语是有语无“法”的。[2]因此,汉语“运 用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汇掌握的能力”[3],“对一个人来说,他所掌握的词汇越丰富,他的认识 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就越强”[4]。可见,吸纳大量而足够的字词语汇,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成熟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要积累丰富的语汇量却不是容易的。这是因为成熟语文能力所需的语汇量不仅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且必须主要采用读写大量的言语作品这种分散学习的办法来掌握,而分散学习语词因重复率少容易遗忘。汉 语的语素又具有强孤离性,更增加了大量积累词汇的难度。
然而长期以来,在语文教育界存在着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3000常用字可以覆盖现代一般读物字汇量的99 %,因而中学生已经超越了以积累字词语汇为主的时期。
诚然,小学语文教学是要求小学毕业生要能够识到2500—3000常用字,但认识3000字不等于就掌握了这些 字组合的全部语词。汉语几乎每个常用字都是多义的。一个“打”字多达23个义项,可同别的字组成161个复合 词。《现代汉语词典》收双音词51419条,但构成这些词却只用了1972个字。何况大多数小学毕业生是并没有识 到3000字的,更何况要在广泛的读写中真正够用,不识到五六千字恐怕是不行的。[5]因此,中学生非但没有超 越以积累字词语汇为主的时期,相反,恰恰是需要大量积累字词语汇的时期。
中学生成熟语文能力究竟要掌握多少语词量,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数字。这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 语素定型或者说是“字本位”的语言,词与非词的界限不清楚,因而统计
不可能准确;而且由于汉字出奇的多 义和高度自由灵活而具有罕见的强大构词能力,在识了3000多常用字以后,判定一个词究竟是“熟字熟词”还 是“熟字生词”,往往要依赖于一定的语境,因而即使有词频统计也无多大实用。这就是说,对语词的掌握不 仅是一个识记过程,而且更是一个组合过程。所以,衡量中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一般不看语词识记量的多少,而要看一定的言语行为的优劣。
今天,听说言语能力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与读写能力同等重要。但是,同等重要的事情并不等于能同步发 展。一般说来,母语能力的发展过程是:基础听说能力(生活对话能力)─→基础读写能力─→高层次听说读 写能力(长篇独白语听说和研读、著述或创作能力)。就绝大多数人来说,基础听说能力是在学龄时就已成熟 了的,而高层次听说读写能力则要在中学毕业以后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中学生作长篇发言时结结巴巴、语无 伦次,如果不是要说的内容超越了说者的思维能力,那就是因为基础读写能力太差所致。古往 今来能够出口成 章的人不为少见,但大都是凭借相当的书面语功底锻炼出来的。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需要和能够发展 成熟的主要是基础读写能力。
言语能力必须在言语活动中发展,不同环境条件的言语活动必须借助不同形态的言语工具,从而必然要发 展出不同的言语能力。口语是轮番单向传递的,书面语则可以同时多向传递。中小学是以课堂班级制为组织形 式的学习场所,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求决定了这个阶段的言语训练必须主要采用能同时多向传递的书面语形 式,从而主要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能力。
一般说来,语汇量的积累同语文能力的发展提高是成正比的。口语是以声传情一发即逝的,书面语是以形 达意历久不变的。而视觉捕捉和储存语汇的效率比听觉高30%左右。语文教学以书面语训练为主将更利于语文能 力的提高。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要在教学中摒弃和杜绝口语活动。复述、答问、讨论、质疑、听记等等,这些早 与书面语教学密切配合、行之有效的口语活动,仍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永传不衰;而第二课堂的朗诵会、故事 会、演讲会、辩论会、报告会等等,则更为少数有口语爱好和天赋的同学开辟了大显身手、发展个性的广阔天 地。但这些口语活动不应该也不可能与书面语教学平分秋色,却是无可争辩的。
就社会需要和生活中实际使用的读写来说,写作是比阅读更高因而更难掌握的能力。首先,阅读只是对语 形的再认,它常常只需扫视字形的外围轮廊,而可以忽略其内部细节;而写作则是对语形的再现,一笔一画都 必须有清晰的内存和一丝不苟的输出。因而会认的字不一定会写,能写一字则能认多字。其次,阅读只是由文 到意的单向转化,而且是由显到隐、由多到少、由整到散、由精到粗的“为己”的转化,不必考虑别人的需要 与可能的反应;而写作则是“物——意——文”的双重转化,它不仅有类似或等同于由文到意的转化,而且还 有由隐到显、由少到多、由散到整、由粗到精的转化,因而必须考虑读者的需要和可能的反应。第三,阅读主 要是对信息的筛选与索取,即抓住读物的中心、要点和必要的细节,而不必经常顾及读物的作法和技巧;而写 作则是对信息的输送与装载,因而每次都必须根据目的、内容、对象和场合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技巧。第四,阅读只是脑力而非手力的操作,而写作则是脑力与手力并用的操作。可见,写作是比阅读更细致、更复 杂、更富于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能力,因而完全可以说,会读却不一定会写,会写则读一般不成问题。由此不难 明白,为什么在生活中人们总喜欢用写作的好坏来衡量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因此,在中学生语文能力发展 的链条中,基础写作能力的发展是关键的难点环节。由此看来,丰富的语汇积累和正确熟练地运用语汇的书面操作行为,是中学生语文能力结构的内外两个层 面。
语汇的迅速积累需要经过大量而广泛的阅读——速读和熟读。熟读主要适合于从文言文中学习语言。因为 文言文行文简省精练、语词密集,熟读背诵浅易的文言文,对中学生来
说,是又一次集中积累语汇的机会。而 从白话文中学习语言,中学生已经进入了分散积累语汇的阶段,这时只有大量而广泛的速读,才能克服阅读量 大而新词新语复现时距长的缺陷。但速读的过程和结果如果不付诸书面表达,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汉字和孤 离性强的语词就只是一晃即逝的过眼云烟,而对信息的筛选也常常只是混朦、粗疏、零碎而飘忽的内隐过程。所以,速读需要用写作来加强对字词语汇的强化与加速筛选行为的发展。而写作训练必须有写作材料和写作动 力的不断支持才能得以频繁地进行。那么,以课文为写作材料,以写作要求为读写动力,让学生经常写课文提 要、阅读体会、单元分析、读书报告以及缩写、扩写、改写、组写、译写等等,就不仅能迅速而牢固地扩充语 词积累和解决学生常常无话可写或言之无物的写作难题,从而迅速提高写作能力;而且能多快好省地培养学生 快速筛选信息的阅读能力。这样,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就不再是各自独立的封闭领域,而是密切配合、相互促 进、节节升高的“伴侣”。可见,用写作带动速读,不仅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需要,也是培养其阅读能力的 需要。因此,在白话文教学中采用以写作带动速读的方法,能够使学生读得更加主动活泼积极有效,从而收到 一举而读写两得之功。不仅如此,用写作带动速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猎取知识的兴趣和独立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自学能力以及认真细致的治学态度,有利于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其实,早在20年代初,胡适先生就提出要以能作文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第一个标准。他认为,“手到是心到 的法门”,写作“是吸收的利器”。“吸收进来的智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 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 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叙过——那种智识思想方可算是你自己的了”。否则,一切感想,一切书籍的泛览,一 切聪敏的心得,都象天上浮云江中流水,转眼就消逝了。[6]
恐怕可以说,以写作带动速读,或者说以写作为中心科学地组织语文教学,是多快好省地培养和发展学生 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因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不管什么事情,都会有而且只能有一个中心,只要也只有致力 于抓住和解决这个中心问题,其他环节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然而,1978年有人对以写作为中心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的主张,却加以彻底否定。其理由是语文教学目的 任务的“多中心”论。这一“多中心”论是根据语文学科杂多的性质得出来的。这种把“学科性质决定教学目 的”机械地套用于语文学科的做法,加上根据“阅读和写作是两种相对独立的行为”的认识,轻率地认定阅读 能力和写作能力必须各自单独培养,使得阅读教学等同于“教学生懂得课文的教学”。再加上“标准化”的盲 目推广,于是便产生并发展出这么一个公式贯彻于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教时:语文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教学生 懂得课文的教学=学生听教师讲课文=把课文拆烂成无数字、词、句、段的孤立繁琐却又只是在字母中挑挑选 选的练习。因此,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多读多写、读写结合却被弃如敝屣,写作不但没有成为语文教学的 龙头,反而成了学究式、猜谜式或文字游戏式的所谓“阅读教学”的附庸。结果大多数学生虽会做一些孤立繁 琐的语文习题(有的甚至能拿高分),却词汇贫乏,不会写作和真正的阅读。许多初三的学生甚至连抄书也错 漏迭出。尽管国家教委多次发文强调中小学要加强写字教学,但中学毕业生能把祖国的文字写得工整清秀的却 为数寥寥。不仅如此,这种多中心的教学目的还使语文教学思想出现了空前的盲目和混乱:学生读写能力不过 关,便认为是没有把听说与读写并重;教师讲课文时喋喋言作法、言技巧,便认为是没有转变重写轻读的观念,于是便指责那个事实上从未出现过或实验过的“把阅读当作写作附庸”的做法;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便认为 应该到课外去找出路,并美其名曰“大语文教育”;学生语文素质低下,便认为是“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似乎只有放弃对考试成绩的追求甚至取消语文考试,学生的语文素质才会提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今天,当多中心即无中心的语文教学用几十年的时间把十八般武艺都用尽了而前进的路子却
越走越窄的时候,是否应该以实事求是的眼光和博大无比的胸怀对“写作中心”说投以回眸一笑呢?据上所述,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编写两套教材。一套为写读课本,以思想内容为单元选编中外古今适合 中学生阅读的文质兼美的白话文,不考课本,以使其具有足够的使用弹性,每册起码在50万字以上。教学时以 写作带动速读,考试时考适合学生思维能力的写读题。另一套为诵读课本,选编短小、精美、浅易的古典诗文,每册在2万字以内,当然也要允许有一定的使用弹性。教学时要求学生每篇都能译写和熟读背诵,考试时背诵、默写题出自课本,理解、分析题则出自课外。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商城县丰集一中
罗维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商城县丰集一中罗维丽
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期,学生由于受网络的影响,加之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思想教育非常困难;和孩子的家长沟通难,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就落在我们老师的身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育中,首要的是思想教育。而进行思想教育,空洞乏味的宣讲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很重要的身教之外,还需要各个学科的渗透教育。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使许多宝贵的德育资源白白浪费了。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语文教材的内容中有很多思想教育的素材。
如爱国方面的《黄河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那磅礴的气势,那雄浑的气概,还用教师去宣讲如何去爱国么,只要教师在授课时能满怀激情,充满了爱国情感,自然会感染到学生的,这就是渗透,还有亲情方面的如《纸船》、《背影》等,革命英雄方面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海燕》等,这需要教师首先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情感,并被它深深地打动,才能在教学中流露出来,从而感染学生,这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做起来不一定容易,因为这些文章虽然很好,但毕竟我们很多老师已经教过很多遍,产生一种麻木之感,教不出激情,感染不了学生,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思想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
第二,更重要的是要发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
其实每一篇文章中可能都蕴含着启迪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就看我们怎样去发掘,去认识,我们也不能走极端,也就是说也要考虑到语文知识,要综合照顾到,决不是说思想教育唯我独尊,我们也只是说“渗透”。但有机会时不要忘记教育的渗透,如讲《我的叔叔于勒》时,你有让我们的学生产生对我们社会的热爱么?你有让我们的学生产生爱心,关爱我们身边的人么?也许你有或没有,这就是你注意与没注意的区别,那么,对教学来讲,如果注意了思想教育的渗透,是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的,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比如我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这课时,学生们开始读时,很难读出情感,尽管在技法上作了很多指导,如声调要低沉,速度要慢一些等等,可还是不行,甚至有些学生会感到可笑,情急之下,我想到要让他们“认识”周总理,于是我暂停朗读,而是开始介绍周总理,幸好我还是能举出一些例子的,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等,然后我又非常动情地介绍了课文的背景,如海的人潮,悲恸的哭声。终于感动了学生,接下来就好办多了,有些学生竟然流下了热泪,我有了一种成就感,当然要归功于思想教育的渗透,所以思想教育渗透在教学中既是目的同时也是手段。
第三,思想教育要水到渠成,不能生搬硬套。
有的文章思想教育内容多一些,有的就会少一些,要灵活掌握。根据课文的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做到水到渠成。如讲《捕蛇者说》时,不要一开始就急于讲社会怎么样,剥削怎么样,不要
强加给学生,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感悟,感到“苛政猛于虎”,这是我们再去渗透我们的社会怎么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会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如果再加以引导,会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团结互助等等。反过来,如果一味的宣讲,不仅失去了语文课的本质——可能会变为政治课——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不能真正对学生起到思想教育的效果。
第四,思想教育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讲空泛的大道理。
这一点很重要,教育不是落实在口头上的,不是你教育了就是完成了任务,要让学生领会,感受,并形成在自己的思想、信念、理想之中,才是真正进行了思想教育。语文教学中更要注意,我们绝不能为了教育而教育,只做表面文章,新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教学目标中的第三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是有些老师就不管什么课,什么内容,都要说几句大道理,好像就完成了教学目标,这不就是纯粹的形式主义么?有害而无益。所以,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结合课文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所悟、有所感。真正的领会在心里。比如在讲《黄河颂》这课的时候,如果对学生大讲特讲怎样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要怎样学习,这一定是枯燥和乏味的,而如果让他们谈谈他们的见闻,谈谈他们见过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我想,他们一定会口若悬河,乐讲乐听,进而会产生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会热血沸腾的朗读《黄河颂》,会产生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这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才使德育落在了实处。第五,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持之以恒。
许多老师对教学的随意性太大,对思想教育的认识也不够深刻,所以对思想教育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来了兴致,不管课文是否适合,就生搬硬套。没了兴致,就只捞干的(只教知识)。这种教育对教学是十分不利的,一是使学生形成了不好的习惯,在学习中只重积累,而缺少感悟和领会。(启迪思想不正是感悟和领会么?)二是教师也不能形成成熟的教学经验。影响教学效果。
当然,各个学科都可以也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语文教学中更适合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教材主要是文质兼美的古今作品,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深刻的领会这一点,把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好,要达到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目的。
二〇一二年九月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说“情感教育与作文教学”
【内容摘要】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教育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作为语文老师能否把情感教育寓于教学之中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效。笔者认为:情感教育不仅在语文课文本教学中尤为重要,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更是源头活水。
【关键词】
情感教育 作文教学 运用
【正文】
①知识和认知学习,如果不伴随积极的情感活动,它对人的生命价值、对社会的功效都是不能实现的。古人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因此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保证。而语文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那么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情感教育帮助我们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和情操。笔者认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充分运用语文课文本教学之外,还要积极占领作文教学这块冲锋阵地!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讲解理论、分析例文、写作练习、批改讲评。然而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不能把作文教学当成机械的流水线作业,否则的话写出来的东西是编造的、苍白的,甚至是空洞的、虚假的。如果语文教师一直以说教者的姿态,讲授给学生生硬的写作技巧,学生就像容器一样被动地接受,既僵硬又封闭,必定会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厌倦作文课,久而久之大多数学生一提作文便“谈虎色变”,甚至以逆反的心理对待写作。这就要求语文老师时刻不能忘记为作文教学注入情感的源头活水。
我市自实施“体验式作文教学”以来,该作文教学新的理念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并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成果:课堂上师生开始互动了,学生之间开始交流了,学生写作文有兴趣了,写出来的作文有“东东”了„„近两年来笔者在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践中认识到还有以下几点不容忽视:
1.情感体验不能流于形式。②如果没有真实的、活跃的情感体验,学生不会在预设的教学情境或生活中形成强烈的关注,也就失去了积极主动的主体参与。现在在我们学生手中流行的体验式作文写作指导丛书为我们的课堂提供了有利的写作参考,指导丛书中的各主题活动也增加了学生写作练习的趣味,然而正是编委老师们的精心编辑让我们的许多老师在具体教学中有机可乘。往往两节课的作文,老师们按部就班地进行各版块的“活动”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已经熟悉了老师的教学套路,学生成了生活和作文教学的局外人,可想而知写作成为了一种敷衍,何谈情感教育?何谈打动“人心”的作文?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不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有效地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真正爱上写作,真正体验主题活动的乐趣,为情感教育铺石奠基。
2.融入之后,才能修正,才能共同提高。③学生成长的过程,先有的体验并不完满、深刻,它也需要不断地加以修正、成长,所以说“学习是一个以体验为基础的持续过程„„它意味着所有的学习都是重新学习”。教师的工作不仅是激
发、引导,教给学生思想,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或者修正学生的原有经验,帮助学生获得新的情感体验,让认知世界的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共同成长。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作文教学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最近几天班里的活跃分子正在热火朝天的谈论着“作家郭敬明、南派三叔、郑渊洁,分别以2450万元、1580万元、120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前三甲”;“芙蓉姐姐”做客央视被称为“励志女神”;作家韩寒再获车手总冠军等网络热门话题,理所当然郭敬明、韩寒的书和贴画教室里又会增多,又会流行,在此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老师一味的去制止、打击他们“追星”,苦口婆心的教育学生专心学习,后果又会是什么样呢?何不利用作文教学课因势利导以“我也追星”为话题展开活动,谈一谈心中的明星,说一说为什么追星,讲一讲粉丝经历,画一画自己的路„„让作文真切地展现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显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生活,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由此“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发展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并以此化精神为动力,达到情感教育与写作教学的双赢!
3.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在和我们的学生聊天时,你竟然不知道郭敬明、韩寒、“春哥”、“励志女神”;竟然不会哼两句“日不落”、“水手怕水”、“没那么简单”;竟然没看过《一起去看流星雨》、《呼叫大明星》;竟然没读过《小心Devilの吻》、《夏天夏 星星辰》„„那么学生肯定会说:老师你OUT了!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世界,面对我们激情四射、活力无限的学生,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不与时俱进的话,那么真的会“HOLD”不住!
4.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情感的培养仅依靠命令是行不通的。赞可夫还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词语。”作文教学同样要做到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要时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尽可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哪怕作文中有一个词、一句话迸发出了思想的火花,哪怕是只有点滴的进步,我们都要给学生以成功和快乐,学生一旦得到鼓励,感到自己做得不错,就会兴致勃勃地加倍努力。聚沙成塔、水滴石穿,自信心的培养不仅对于写作、学习,还是将来走好人生之路都至关重要,我们老师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学习语文。
作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能愿意去写,主动去写。正是在这不断写作,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学生才会更好地认识自我、体味人生、融入社会。生活是最真实的,特别是学生经历过的有印象的事情,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让我们语文老师发挥作文课的优势,引领学生手握情感之笔,书写激扬人生!
【参考文献】
①朱小蔓: “情境教育与人的情感性素质”,《课程 教材 教法》(北京),1999年1期。
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③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