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论文

时间:2019-05-12 01:5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语文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语文论文》。

第一篇:中学语文论文

催放个性之花

——小学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

阅读不仅仅是将白纸黑字认得了,看的懂;它是阅读者将外显的文字,和自己即有的、内在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情感价值等相糅合,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与其情感共振,喜怒哀乐共当同享的过程。但是仅仅如此还不够,阅读者不能仅仅跟随作者,必须有自己的主见,甚至独到的见解。

可在现实的阅读教学活动中,虽一直在喊个性化,也有许多人在不断的追求,但“只闻楼梯响,少见人下楼。”我们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而忽略了、排斥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多彩性。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不知是出于思维的懒惰,还是对教参的过于崇拜,直接照本宣科,连自我都没对现成的东西去鉴别,去研读,更谈不上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被生生被剥离了独立判断的能力,只知“枯读”而短缺了品味感悟文字之美,体味生活之趣的愉悦能力的“木头人”,学生成了脑袋长在别人脖子上的人,课堂上学生的嘴巴就是教师的“嘴巴”,就是参考资料的“嘴巴”。面对现实阅读教学中的这种现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机。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去阅读,发展学生个性化阅读,形成自能读书的习惯。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现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食物感兴趣。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现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这些功能,从而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还可以用赏析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小学生更是如此。恰当的利用赏识的手段,乐于多方面地

多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善于多角度的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能激发欣赏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开启心灵之窗,智慧之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而且还要各种层次、各种类型学生不同的心里需要,充分利用激发性评价,促使他们内心自主探索内驱力的产生,从而形成主动阅读的意识。

作为语文基本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读书习惯,主要是自能读书习惯。考查语文成绩优秀学生的学习经历,不难看出这一点,他们都有一些良好的读书习惯,如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抓重点要点的习惯,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的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良好的读书习惯能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发展起到保证和促进的作用。

二.主动质疑。

在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这样学生很难形成自己的见解,更别说个性化阅读了。学生要形成个性化阅读,不仅要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还要在阅读中有主动质疑的精神。

让学生自我质疑,就是尽可能彻底地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着意培养他们的独立寻求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美国教授总是爱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可见,问题意识之重要。自我质疑的基础是发现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绝不能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并处理好阅读课文、发现问题和表述问题。

要发现问题,首先必须认真阅读课文。读课文是学生阅读的第一个环节,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阅读方法,并在平时阅读教学中将这些方法运用其中。让学生通读课文,若有困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一起阅读,学生也可以借助其它方法,如“小资料”、“我的视角”“字典”等,特别要强调的是学习重点,一定要仔细阅读,要在获得对全文的总体印象并明确学习重点的前提下再去钻研课文,指导直到把课文读通。

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让学生亲自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的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应自觉的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知识,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

围,以利于学生的自觉探索、创造的能力。对小学生的一些质疑,在我们成人眼里也许很可笑,甚至很荒谬,但我一定不能去阻止他们的这种质疑意识,反而还要鼓励他们去质疑。有一位教师在给学生讲《麻雀》这一课外阅读时,说:“这篇课文记叙了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就有一只小手举起来说:“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书上没有告诉我们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这位老师立即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发表自己意见的精神。然后才引导学生引导,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发现了问题,学生还要将发现的问题表述出来。在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要提高阅读质量,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让学生想到什么说什么,怀疑什么就提出什么,不懂什么就问出什么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自主阅读和个性化阅读。

三.主动解疑。

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主动解疑是非常重要的。在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情况下,也要培养学生主动解疑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和集体交流。独立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形成自己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学生独自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仅可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充分发展。小组交流是组织几个学生一起讨论,集思广益,共同寻求自我质疑中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学生提出问题还是让学生自己来分析、解答,这不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论辩是非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而且好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遇到的难题找老师的依赖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同时也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让学生的个性化在合作中得到发展。在集体交流中,学生们将各自对问题的看法提出来,大家可以取长补短,使问题的答案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多彩。

在学生自我解疑这一过程,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意识,让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对一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答案。当然,在这一环节,学生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教师又是可以根据实际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提示、诱导,让学生在深层中探究中获得个性化发展。

四.主动检测。

主动检测是学生对自己的主动质疑、主动解疑的一个评估。学生的主动检测既是对自己前面两个环节的进一步巩固,而且也使自己独立意识和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主动检测时,学生不仅检测自己解答问题的答案是否完善,还要检测自己在前面提出的问题和解答的方式是否合适。自我检测,是对自己观点形成的最终肯定,也是对自己个性的最终肯定。

五.总结。

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质疑精神,肯定他们的解疑能力,和他们一起,用自己的眼睛去阅读,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形成自己的主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好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比仅仅传授本领,更应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检测自己。

教育的所有思维出发点,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我们培养的不是考试的机器,而应该是具备强健的体魄、自主的学习能力、丰富灵魂的活生生的人。总之,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把重点放在学生身上,让课堂绽放五彩缤纷的个性之花。

【参考文献】:

1《构建阅读与写作的桥梁》 黄振宇 《语文世界》2011年第3期

2《“虚”幻若谷“实”心相待》 杨建华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年1—2期3《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

第二篇:中学语文论文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的苦乐生活

杨地镇初级中学张博

摘要: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我们对教育做了回顾与反思,教育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年代。更多的接触课程改革,自己原有的教学观念不自觉的就会得到纠正和完善。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尝试反思重新建构,课堂也会活力无限,精彩多多。

关键字:

基础教育改革教师素质综合提升教育教学行为反思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修己之身,看己一身清爽,一身明了。我想只有获得好性情的老师才能成为好老师。好性情体现在宽、厚、通、豁四个方面。宽者,眼界宽阔,不固守己见;厚者,为人厚道,品性纯良;通者,懂变通之道,知道变则通,不变则死之理;豁者,心胸豁达,对人对己豁达明理。教育要培养的是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同时还有社会生存能力的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好性情是为师之根本。只有教师快乐才能教出快乐的学生,只有获得好性情的老师才能教出好性情的学生。

可是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自从进了教育之门,就和升官发财告别了,和激情生活告别了,甚至和父母双亲告别了。以致很多时候我们就会感慨教师难当,生活不易。接下来职业倦怠,职业枯竭会接踵而来。我们现在很多教师是不快乐的。现在的老师多是接受过传统的高等教育,算来也是半个读书人了,可是读书人的快乐他们有吗?读书人一向以社会良心自居,肩上背负的责任大了,心里预期往往不得实现,我们看到的就一直是充满纠结、愤懑的读书人的脸。在这种情况下读书人之乐就成了自得其乐。这倒也有心理学做理论支持,心理学观点认为:幸福感和想象力成正比,想象力越丰富幸福感越强,读书人用这个观点聊以自慰最合适不过。其实我们远离读书人之乐远矣。当有一天我们回归读书人的宽厚、豁达、通明、恬淡的时候,教育也会迎来自己新的局面。

做语文老师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语文是最接近人本心的课程,整个课程实施,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个侵润和养成的过程,急功近利式的量化评价,只能降低或者歪曲教育目标,这样就给语文搭建了偌大的展示平台,我们老师的聪明才智可以尽情的展现发挥,站在这一角度来说做语文教师是幸运的。可是我们反观整个教育评价体系,自从引入量化评价之后,对教育尤其对语文而言就像一场风雪,可叹的是我们现在似乎少不了量化评价了,量化指标让我们的教育不人道,尤其在对待语文老师的问题上更加的不人道,可以说数量化管理最终会让我们失掉好的语文老师,甚至会让我们失掉所有好老师。

撇开从技术层面上对语文课的认识,即好课的标准,备课上课的规则,语文老师要具备的专业能力等。我想非至情至性之人教不好语文;非心怀天下心怀万物之人教不好语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近于道,教者只有找到育人之道才能事半功倍,所以非掌握育人之道之人教不好语文。语文之道我认为表现在这些方面:

1、语文教学快不得,它是慢的艺术;

2、语文教学急躁激愤不得,它是快乐的艺术;

3、语文教学老师越俎代庖不得,它是学生感悟的艺术;

4、语文教学干枯不得,它是语言与情感的艺术。我们应该努力做一个快乐的语文教者。

当全社会都要求语文老师做艺术家的时候,当语文老师被大众要求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我想做一个不落俗套的教书匠未尝不好。教书匠也有教书匠的追求和气度,尤其是做一个不落俗套的教书匠要求还是很高的。把自己的一手活做得漂亮,让学生喜欢让学生崇拜,之后你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法,积累学习经验。作为教书匠我们也要无比关注自己的心灵,向关注自己的身体一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做了这样界定: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都达到一种完全安宁的状态。现在全社会都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对工作的深远影响。可是教师是成年人,成年人按理来说可以处理上自己的问题。可是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教师群体出现心理障碍的情况很突出,整个社会还没有替教师教师解决心理问题的机构和人员。当社会对解决某个问题显得无力的时候,所有的重负都压在了出问题者的身上,这将是压力很大挑战性很强的问题。保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是教育之福气,我们应该让我们的老师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进行课改钻研。

在基础教育改革观念的支撑下,我们对教育观念进行了回顾和反思,一直以来我们忽视的教育思想被重新提了起来。像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布鲁纳在《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构建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以及本杰明-布鲁姆在二十世纪五

十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的理论等等。在这种大的反思思潮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也进行了有益的反思和回归。回归也许是语文教学最终的出路,当然这种回归是在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更新的现代进行的,完全意义上的复古是不存在的。

在基础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老师是幸福的,语文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同时语文教学也有了更加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年代。更多的接触课程改革,自己原有的教学观念不自觉的就会得到纠正和完善。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尝试反思重新建构,课堂也会活力无限,精彩多多。

在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下,老师的工作充满了创造性。曾经有这样的一个问题,生活的意义在于发现还是在于创造?生活中主动生活与被动生活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现在多数人有了共识,生活的意义是创造而不是发现,发现的生活没有成功可言,我们只能发现已经存在的东西,却不能带给世界新的东西,而我们所要的生活是创造新生活,生活没有模板,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涌现更多的新想法新创意。所以现在我们看重语文课堂的的生成性,一节活生生的的高效的语文课堂,它生成的内容一定值得借鉴和学习。现在的语文课堂已经不是以往的老师的一言堂了,它有了新的双主体,即老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我们无法区分老师和学生谁比谁重要,他们都是课程组织不可或缺的组成因素。甚或老师主体已经从属学生主体了,因为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成长服务,老师们都有比较强的服务意识了。如果说以前是学生跟着老师转的话,那么现在就转过来了,是老师跟着学生转。在大力倡导服务型社会的今天,老师服务学生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其实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在为社会的发展服务,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服务型的社会里做老师应该是比较幸运的,不再那么看重师道尊严了,也不再以老师为权威了,这样的课堂有了很大的改变,师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也会产生更多的灵性的火花,这是我们都愿意看到的事情。

幸福是需要痛苦来守候的。我们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充满了期待,我们急切希望可以有种办法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但这就对老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在教育观念上的回归,使我们重视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但是这仅仅是一种观念,要把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运用到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上,我们需要寻求适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就是一件痛苦的事了,因为这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是,要以育人统整各项任务,“育人”是对教育本质的反思和回归。语文课要发挥自己最大的育人作用,教者就不得不思考研究教育的问题。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人类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其实,这个问题放在现在不好解决?因为我们的教育已经陷入了世俗之中,在经济政治高度发达的今天,教育已经被世俗化,要让教育脱俗我们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不过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我们对教育问题做不同的思考,展现个人的智慧,讲述自己的观点却可以畅所欲言。整个教学活动中有几个重要的组成因素,如:教育、学习、文本、世界。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最突出的是为师者的教育观念,教者,从严也!教育教学活动也充满了各种变数,所以教学应教活,教学活动也应该严格要求决不放松。同时,我们知道,教育充满着大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且教育要求的这种爱是像母爱一样的那种无怨无悔教育孩子的爱。然后我们再思考语文老师该怎样组织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传统的语文教学呈现给学生的完全是老师自身的展现,而课堂效率的高低和老师的积累与水平有着直接关系,就好像那句话:师高必定弟子强。这里我们说到的师高,是对老师的要求,即老师要有爱教之心和有好学问。高效课堂应该完全在于老师的水平,不同水平的老师交出来的效果必定不同。学习活动是一种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老师要帮助引导学生更好的接受实践所学知识。学习活动也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指导和监督。以往的一言堂课堂是老师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我们已经发现这种灌输知识的弊端,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抹杀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所以现在的课堂更加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师生一同发现一同感悟一同交流,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研究,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回归文本的重要,真正的教教材,“回归教材”。同时文本解读也更加趋向于多元化解读,我们对文本多元化解读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了。做真正的教育,回归人所需的教育。中庸一些讲,既要有读书人的清高与坚持,也要有世俗人的现实与世故。当教育回归世界时,教育的成果需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也要高于这个时代的要求。作为一名教书育人者,把这些问题想透彻了,才可能认识教育所追求的“道”和“善”。好老师的成长

之路充满了考验和挑战,我们希望整个社会给老师成长营造更好的氛围,所谓强国必先强教育,好老师是教育之根本。

教育现象是和人一同出现的文化现象,我们对教育不断地有着更深人的认识,可是由于教育行为很难实行定量的评价反馈,教育活动又没有固定的模式,以致于让人难以窥见教育的门径。但时代需要符合人发展的教育,人类也需要更加人道的教育,所以那么多教师在用生命苦熬坚守着这一方圣洁之土,用自己的不懈奋斗为人的延续做努力。老师给学生人性中真善的东西,老师也获得了这种真善的东西,这其中的滋味既苦亦甜。

参考文献:

1、《当前课改中值得反思的问题》 基础教育资源研究中心赵克礼

2、《教育的过程》布鲁纳

3、《教育目标分类学》本杰明-布鲁姆

第三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在中学的语文教师,做好关于阅读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那么相关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囿于答案,让学生跟从于自己的思维,不敢有半点改变。教师要以教学相长共生的提问主体、形式内涵共融的提问内容、开头结尾俱全的提问时机等方式对提问进行“创新”。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研究焦点放在有效教学上。作为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途径,提问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程度,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而在当前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困囿于教参,以提问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以不恰当的提问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学生感受不到文章带来的美感,也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以有效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审美的乐趣。

一、教学相长共生的提问主体

1.教师提问。提问不能局限于少数优等生,而让大部分学生沦为“观众”,要面对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感受,从而使不同的思想产生碰撞、情感得到沟通。面对教师的提问,学困生会有畏难情绪,教师应引导启发、适时鼓励,让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在《石榴》一文学习中,重点是托物言志,颂扬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特别是描写石榴特征的段落,再引导学生讨论描写石榴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者让学生阅读文本,说说作者对石榴的态度是怎样的?找出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石榴是可爱的,可爱在什么地方?找出相应段落,理清文章思路。描写石榴的特征时,语言生动形象,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提问,既要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要确保问题在他们可以理解的范围之内。

2.鼓励学生提问。教师不能独霸课堂的“提问权”,要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想象,鼓励学生提问,让他们在提问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如在《端午日》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提出问题:“茶峒人的端午节有什么风俗?跟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文中写出茶峒人的哪些活动?在介绍这些活动时,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细的?为何要这样安排?不同的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不同的感受,教师可以通过竞赛、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质疑、释疑,既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能促使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二、形式内涵共融的提问内容

1.针对文本内容提问。教师在备课中要善于抓住文本的矛盾,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的苦心孤诣。如《孔乙己》一文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是猜测,而“的确”是肯定,两个词看似矛盾,教者在此处提出问题:“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学生通过分析,发现并不矛盾,说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他肯定要被社会淘汰,不劳动无法养活自己,且被打断了腿。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是因为事隔多年,无从考证,也没人真的知道他的真实情况。在部分作品里,作者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特意地留下“空白”,给人“词尽而意无穷”的味道。教师要选取文本的“空白处”提问,发挥学生的想象,点燃他们的智慧之火。如《安塞腰鼓》一文的结尾“远处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腰鼓戛然而止,引发学生想象与思考,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角度思考,有认为是早上到了,而安塞腰鼓结束了;也有学生认为安塞腰鼓停下后,世界变得出奇的静,与表演时的震撼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学生认为表演的地点离村庄很远,是在漫天飞扬着黄土的高坡上。

2.针对写作手法提问。一方面,作者运用不同的句式,使行为流畅,提高表达效果,也透出作者的情感。教师要关注句式变化,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思想。另一方面,修辞是一种艺术,修辞手法的应用,给读者以不同的感受,或和风细雨,或气势磅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如《春》一文教学中,在写“春花图”时,以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他们的争相盛开,用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的娇艳,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蜂闹蝶飞,映衬出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

3.针对写作意图提问。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特定的写作背景,在此处提问,才能让学生理解作品深刻的内涵,如《社戏》源于小说集《呐喊》,展现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露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三、开头结尾俱全的提问时机

1.课前提问。教师可采用悬念式提问,让他们处于“悬而未决“的境地,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最后一课》教学中,教者提出问题:“课文1~6段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何作用?”通过提问,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描写是为了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情感。

2.结课提问。教师利用提问,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使知识结构有序、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把握。如在《幽径悲剧》教学中,教者提出问题:“燕园中的人和我分别是怎么看待这场悲剧的?这样的悲剧仅发生在北大的幽径吗?”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走近文本,激发兴趣、开启智慧、发挥想象,拉近与作者之间的情感距离,才能引发学生探究,让他们感受文本之美。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加强诵读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朗读的过程中,眼、耳、口、脑四个器官同时作用于课文,共同接受知识,它比单一的默读效果要好得多。一直以来,朗朗的读书声是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构筑了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可是随着近年来考试压力的不断增加,课业负担的不断加重,学生们越来越不愿意读,有些学校甚至上成了“哑巴语文课”。这显然与语文教学的初衷是相悖的。

一、专家给我的启示。

去年8月16——17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宝坻区语文教师朗诵培训学习,聆听了王睿老师的专家报告,收益颇多。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语文教学要回归朴素自然的本位:“美吟诵读”。王老师把美读吟诵发挥到了极致。他扯开嗓子,忘我吟唱,沉醉其中。他说,千百年学语文从未离此,这才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文字本是肉做的”,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传达文字生命动感,须诵读。无字不能读——即使课程表、花名册、元素表,他也读得抑扬顿挫,立体飞扬,犹似交响,听众皆呼,更况美诗妙文!他对诵读颇有自已独到的体悟,他的名言是,诵到极致就是“说”。诵,乃“心”在支撑。随“心”所欲,道法自然。心到音到,心不到,抑扬顿挫失自然!诵之至境,是平和、自然、质朴、生活化地说话,用“心”来说话。生活中,平民百姓不假矫饰、自自然然表白,正是吟诵之至境!诵读人之“心”与文本之“心”共鸣,淡然说,自然说,随心说,便动人心,撼人魄!王睿老师读杜甫《登高》,他化身杜甫,有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愤苍凉;读李商隐《隋宫》,他直入隋炀帝魂魄,嬉笑怒骂出神韵;读《大堰河》,他与艾青心脉相通,使人人潸然泪下„„

被誉为语文教学“叛徒”的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失误在“不读书”,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还我琅琅书声”,“读书人要读书”。只有在读书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某些规律,也就是说,把学生带到语言的海洋中去,让他们自己弄潮击水,学会游泳。这个方法可以用一句现成的话来说,那就是“归真返朴,走向传统”。“读书之声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思想有了,内容有了,篇章有了,语感语气也有了,字、词、句、语、修、逻,葡萄糖,维生素,一古脑儿统统有了。”

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分析讲解过多

很多教师改革以往“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为“满堂问”,或者干脆就布

置学生读什么背什么,学生往往仍然处于被动状态,没有能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学生的诵读兴趣不浓。有些教师自身的诵读水平有限,诵读示范不到位,有些教师不知如何实施课外诵读的教学,有些教师不知如何选择适合学生诵读的材料,还有的教师不知如何解决少数学生不会读书的问题,等等。

(二)学生朗读和背诵的量不够

绝大部分学校是每两天才轮到一次语文早读,且只20分钟,每周只1小时,每学期20周的话,一年的早读课加起来也不过40小时,这区区40小时对于中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早读时间偏少,更何况很多学生早读课也只是看看书而己,所谓的早读己名存实亡;其次是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即使安排读书,也往往是只求形式不求实效。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琅琅书声骤然响起,不到几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的一种点缀。另外,数学、英语等其他课程占用了大量课外学习时间,语文课后的书面练习也挤占了一部分时间,使得学生几乎没有课外时间用来读书。

事实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大学中文系的除外)主要在中学期间养成,一旦进入高校,都有各自的专业,即使学习大学语文,也不过是蜻蜓点水,是练不出什么功底的。但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诵读,读来读去,就是书本上那点内容,即便有补充任务,要求也很低,量也很少,以至于学生脑子中的知识储存量不多,腹中空空,自然根底就会浅。

(三)多媒体的运用挤占了诵读的时间

如今语文教学多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多媒体在语文课程教学的运用过度出现了新的问题:

一是 当课件亮相于课堂学生,沉浸于诗情画意中,只是一味的欣赏声与画的有机结合,静与动的巧妙配置。学生很难留一半清醒关注语言文字,而教师也欣欣然地陶醉于学生专注的目光里,关注机子的程度,远胜关注学生极大地冲淡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是 减少了学生 诵读的时间。多媒体的运用,时而让学生看、时而让学生听,学生目不暇接, 大大减少了学生的 诵读的时间,使琅琅的读书声更少了。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诵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这话十分有道理。语感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情味、诗意、旨趣等的直接领悟与感受。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听说读写能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能充分地领略遣词造句的精妙,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能提高语文能力。

叶圣陶曾说“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言教育,因为课本里的语言是近乎规范的。”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从一段段、一篇篇文章,特别是课本中所提供的“范例”的朗读、默读中完成一个个量的积累,使大量的字、词、句、篇,成为自己语一言仓库的储藏,形成一次次的飞跃,使规范的语言、鲜活的形象印在心里,溶入血液,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说明文就可以用巧设问题引导诵读,把学生情绪调动起来,结果学生并未觉得说明文多么枯燥,相反,很快掌握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当然,情境要有新异性、启发性、富于变化、有新鲜感。

(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诵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基本形式之一,诵读必须以朗读为主,并通过朗读养学生的语感,表情达意、绘声绘色的朗读是通过有声语言对课文旨趣的形象再现,它能传出文学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把读者和听者带进一种艺术的境地,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灵敏”感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诵读训练才能获得。诵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把辩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 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冼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

(三)有益于提高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

诵读作为言语作品的吸收和理解过程,首先是辨音识字,知篇求义,力图穿透其语音层面。字、词、句组成的言语体系,通过诵读,经由听觉、视觉进入大脑,激活 了 诵读者头脑中相关的生活经验,生成再现或再造的表象并重建物境、意境体系和意义体系,从而增知、获能、感理、染情,达到“言”到“意价的转换。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其方法首推朗读。如果说阅读是与名家对话的话,那么朗读则是与之高谈阔论。在朗读的过程中,作家的语言如腐木刻字般在学生记忆中留下明显的痕迹,随着这种痕迹的不断加深,学生的语感会不断增强,久而久之,则会潜化为一种能力,为己所用。经验证明,常常阅读鲁迅的文章,学生定会文风犀利,怒骂成文;常常朗读冰心的文章,则会文风清新,语言自然。这便是朗读带来的效果。

四、加强诵读的方式方法

(一)初读感知,通过形式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诵读可以把有文字记载的音位特征和无文字记录的节律特征,全部表达出来。所以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词语,读顺语句,读懂语句,尤其要着重理解生字、难字和难句,扫清文字上的障碍,至于有些字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有特殊含义,以及寓意深刻、意在言外的句子,就引导他们联系上下文细细咀嚼,做出正确的推断。同时也可以划分语言的结构层次,可以运用停延符号加以切分,读对了语法停延,那么作品的思想内容也好把握。

(二)进一步准确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

“文如其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和个性,作为反映人的气质和个性的文章,不同的文章也有不同的特点和基调,要想最大限度的读出文章内在的情感,读出文章描绘的形象,使原文不“失真”,就必须先领会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特点和朗读基调,如果对作品思想内容分析错了,那么朗读一定以失败告终。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同,基调也就不同,有的是明朗欢快的,有的暗淡忧伤的,有的是沉郁压抑的,有的是激越高昂的,只有弄清了文章的特点和朗读基调,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同化,与作者同忧喜,才能读出文章的情感和形象。通过教师的启发总结,使学生从情境中获得科学知识,领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使知识、经验转化为指导学生思想行为的准则。如诵读完《背影》会更深爱父母、更懂亲情,诵读完《春望》、《书愤》会更爱祖国。

(三)深入领会文章的内容,读出文章外在的节奏和美感

文章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音乐,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连、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和语速的快慢等,把握了这些就等于把握了朗读文章的技巧。同一篇文章,两个人读得同样熟练,但有人读得好听,富有美感,而有人读得让人感到如同嚼蜡,乏而无味,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后者没有掌握朗读的技巧,因此,教师在这方面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进行这项训练时,可以先选取典型的语段,把朗读的一般常识和规律性的东西告诉学生。

(四)叙写札记 品味言语,做好提升自身认知结构的后继工作

诵读后要求学生把品味言语的所感、所思、所悟、所得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记录下来,从中体会自己生成语感的过程和方法,巩固和加深对言语材料的理解,不断积累具体的言语材料,进而养成感受言语、积累语言材料的良好习惯。

例如一篇《孔乙己》,鲁迅先生说是写“社会对苦人的凉薄”,茅盾却认为是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栽害;一篇《雷雨》,“既可以说它是对中国旧家庭的罪恶的揭露和批判;又可以说它是对生命,对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中存在的挣扎与残酷、悲凉与恐惧的剖析和观照:还可以说是对人与人之间权力与欲望争夺的思考。连曹禺先生自己也说‘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而同样“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闲秘事„„”诵读时,要引导学生增加 语感的敏度、速度、深度、广度,提高自己对语言规律的理解程度,把文本的言语和思维规律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再生成自己新言语的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五、结论

我国语文教育传统是在历代语文教育的演进中积淀并流传下来的教育文化成果。语文教学贵在“读”,我们要在“以读为本”的教学主线下,在“多读”的总原则下,把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看作是语文课堂的基本任务,把听说读写思扎扎实实落到实处,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在量变的基础上促成质变,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促进创新,实现由知识水平向能力素质的积极转化。

参考文献《诵读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袁建臣《关于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现状的调查》 陈业桃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试谈中学语文诵读教学》 潘中南 语文教学与研究《诵读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张焕荣 语文教学与研究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中学生的语文能力结构及其培养

类在精神文化领域的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听说读写活动,但并非都是语文活动。语言只是思维的工具,而 不是思维的源泉。一个人只有在面临与其思维能力相适应的内容,却不能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听说读写时,才 是缺乏语文能力的表现。因此,语文能力应该是能够满足思维运行与发展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不是毫无限 制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是说,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需要凭借一定的思维内容,从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 动思维能力的发展,但不可能替代和超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语文学科之所以不是按学问性质划分出来的 具有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学科门类,而只是以文选为教材的教学科目,就是因为它不是为培养学生专门的 思维能力,而只是为学生获取字词语汇并借以训练、培养其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而设置的。选文可以部分或全 部抽换,其原因就在于选文的思维内容不是直接构成语文能力的要素,而只是打开语文能力宝库的工具。教学 实践早已充分证明,把课文内容看成语文能力结构的要素而使教师对其不遗余力地阐幽发微和条分缕析,是无 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的。

阅读学、写作学、辞章学、语言学等等语文知识也不是直接构成语文能力的要素。它们虽有指导言语活动、加速语文能力发展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间接的、软性的、有限的。懂得写作理论,并不见得就会写作,同 样,懂得语文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经过无数次言语活动,积淀成个体自动的言语操作习惯的一部分,才成为语文能力的构成要素。由于语言是自由灵活和富有创造性的,因此,把语文知识看成语 文能力结构的要素,从而使学生为学知识而学知识,反而会阻碍语文能力的发展。

因此,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透彻理解和系统掌握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的能力,而是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 国的语言文字,以满足思维运行与发展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它是由语言和对其正确熟练的操作行为构成的。

语言是词汇与语法构成的系统,这是对世界所有语言的最一般概括。但不同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的特点及其 生成语文能力的作用是不相同的。汉语口语的单音成义和书面语一字一词或一字一语素而字形孑然独立的方块 形体,使“汉语语法没有形态学和造句法这样两个部分”,完全“依靠语义、事理逻辑、约定俗成”来编织言 语,[1]因而汉语各级言语单位的调配组合极其自由灵活,或者说汉语是有语无“法”的。[2]因此,汉语“运 用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汇掌握的能力”[3],“对一个人来说,他所掌握的词汇越丰富,他的认识 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就越强”[4]。可见,吸纳大量而足够的字词语汇,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成熟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要积累丰富的语汇量却不是容易的。这是因为成熟语文能力所需的语汇量不仅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且必须主要采用读写大量的言语作品这种分散学习的办法来掌握,而分散学习语词因重复率少容易遗忘。汉 语的语素又具有强孤离性,更增加了大量积累词汇的难度。

然而长期以来,在语文教育界存在着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3000常用字可以覆盖现代一般读物字汇量的99 %,因而中学生已经超越了以积累字词语汇为主的时期。

诚然,小学语文教学是要求小学毕业生要能够识到2500—3000常用字,但认识3000字不等于就掌握了这些 字组合的全部语词。汉语几乎每个常用字都是多义的。一个“打”字多达23个义项,可同别的字组成161个复合 词。《现代汉语词典》收双音词51419条,但构成这些词却只用了1972个字。何况大多数小学毕业生是并没有识 到3000字的,更何况要在广泛的读写中真正够用,不识到五六千字恐怕是不行的。[5]因此,中学生非但没有超 越以积累字词语汇为主的时期,相反,恰恰是需要大量积累字词语汇的时期。

中学生成熟语文能力究竟要掌握多少语词量,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数字。这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 语素定型或者说是“字本位”的语言,词与非词的界限不清楚,因而统计

不可能准确;而且由于汉字出奇的多 义和高度自由灵活而具有罕见的强大构词能力,在识了3000多常用字以后,判定一个词究竟是“熟字熟词”还 是“熟字生词”,往往要依赖于一定的语境,因而即使有词频统计也无多大实用。这就是说,对语词的掌握不 仅是一个识记过程,而且更是一个组合过程。所以,衡量中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一般不看语词识记量的多少,而要看一定的言语行为的优劣。

今天,听说言语能力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与读写能力同等重要。但是,同等重要的事情并不等于能同步发 展。一般说来,母语能力的发展过程是:基础听说能力(生活对话能力)─→基础读写能力─→高层次听说读 写能力(长篇独白语听说和研读、著述或创作能力)。就绝大多数人来说,基础听说能力是在学龄时就已成熟 了的,而高层次听说读写能力则要在中学毕业以后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中学生作长篇发言时结结巴巴、语无 伦次,如果不是要说的内容超越了说者的思维能力,那就是因为基础读写能力太差所致。古往 今来能够出口成 章的人不为少见,但大都是凭借相当的书面语功底锻炼出来的。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需要和能够发展 成熟的主要是基础读写能力。

言语能力必须在言语活动中发展,不同环境条件的言语活动必须借助不同形态的言语工具,从而必然要发 展出不同的言语能力。口语是轮番单向传递的,书面语则可以同时多向传递。中小学是以课堂班级制为组织形 式的学习场所,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求决定了这个阶段的言语训练必须主要采用能同时多向传递的书面语形 式,从而主要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能力。

一般说来,语汇量的积累同语文能力的发展提高是成正比的。口语是以声传情一发即逝的,书面语是以形 达意历久不变的。而视觉捕捉和储存语汇的效率比听觉高30%左右。语文教学以书面语训练为主将更利于语文能 力的提高。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要在教学中摒弃和杜绝口语活动。复述、答问、讨论、质疑、听记等等,这些早 与书面语教学密切配合、行之有效的口语活动,仍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永传不衰;而第二课堂的朗诵会、故事 会、演讲会、辩论会、报告会等等,则更为少数有口语爱好和天赋的同学开辟了大显身手、发展个性的广阔天 地。但这些口语活动不应该也不可能与书面语教学平分秋色,却是无可争辩的。

就社会需要和生活中实际使用的读写来说,写作是比阅读更高因而更难掌握的能力。首先,阅读只是对语 形的再认,它常常只需扫视字形的外围轮廊,而可以忽略其内部细节;而写作则是对语形的再现,一笔一画都 必须有清晰的内存和一丝不苟的输出。因而会认的字不一定会写,能写一字则能认多字。其次,阅读只是由文 到意的单向转化,而且是由显到隐、由多到少、由整到散、由精到粗的“为己”的转化,不必考虑别人的需要 与可能的反应;而写作则是“物——意——文”的双重转化,它不仅有类似或等同于由文到意的转化,而且还 有由隐到显、由少到多、由散到整、由粗到精的转化,因而必须考虑读者的需要和可能的反应。第三,阅读主 要是对信息的筛选与索取,即抓住读物的中心、要点和必要的细节,而不必经常顾及读物的作法和技巧;而写 作则是对信息的输送与装载,因而每次都必须根据目的、内容、对象和场合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技巧。第四,阅读只是脑力而非手力的操作,而写作则是脑力与手力并用的操作。可见,写作是比阅读更细致、更复 杂、更富于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能力,因而完全可以说,会读却不一定会写,会写则读一般不成问题。由此不难 明白,为什么在生活中人们总喜欢用写作的好坏来衡量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因此,在中学生语文能力发展 的链条中,基础写作能力的发展是关键的难点环节。由此看来,丰富的语汇积累和正确熟练地运用语汇的书面操作行为,是中学生语文能力结构的内外两个层 面。

语汇的迅速积累需要经过大量而广泛的阅读——速读和熟读。熟读主要适合于从文言文中学习语言。因为 文言文行文简省精练、语词密集,熟读背诵浅易的文言文,对中学生来

说,是又一次集中积累语汇的机会。而 从白话文中学习语言,中学生已经进入了分散积累语汇的阶段,这时只有大量而广泛的速读,才能克服阅读量 大而新词新语复现时距长的缺陷。但速读的过程和结果如果不付诸书面表达,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汉字和孤 离性强的语词就只是一晃即逝的过眼云烟,而对信息的筛选也常常只是混朦、粗疏、零碎而飘忽的内隐过程。所以,速读需要用写作来加强对字词语汇的强化与加速筛选行为的发展。而写作训练必须有写作材料和写作动 力的不断支持才能得以频繁地进行。那么,以课文为写作材料,以写作要求为读写动力,让学生经常写课文提 要、阅读体会、单元分析、读书报告以及缩写、扩写、改写、组写、译写等等,就不仅能迅速而牢固地扩充语 词积累和解决学生常常无话可写或言之无物的写作难题,从而迅速提高写作能力;而且能多快好省地培养学生 快速筛选信息的阅读能力。这样,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就不再是各自独立的封闭领域,而是密切配合、相互促 进、节节升高的“伴侣”。可见,用写作带动速读,不仅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需要,也是培养其阅读能力的 需要。因此,在白话文教学中采用以写作带动速读的方法,能够使学生读得更加主动活泼积极有效,从而收到 一举而读写两得之功。不仅如此,用写作带动速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猎取知识的兴趣和独立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自学能力以及认真细致的治学态度,有利于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其实,早在20年代初,胡适先生就提出要以能作文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第一个标准。他认为,“手到是心到 的法门”,写作“是吸收的利器”。“吸收进来的智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 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 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叙过——那种智识思想方可算是你自己的了”。否则,一切感想,一切书籍的泛览,一 切聪敏的心得,都象天上浮云江中流水,转眼就消逝了。[6]

恐怕可以说,以写作带动速读,或者说以写作为中心科学地组织语文教学,是多快好省地培养和发展学生 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因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不管什么事情,都会有而且只能有一个中心,只要也只有致力 于抓住和解决这个中心问题,其他环节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然而,1978年有人对以写作为中心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的主张,却加以彻底否定。其理由是语文教学目的 任务的“多中心”论。这一“多中心”论是根据语文学科杂多的性质得出来的。这种把“学科性质决定教学目 的”机械地套用于语文学科的做法,加上根据“阅读和写作是两种相对独立的行为”的认识,轻率地认定阅读 能力和写作能力必须各自单独培养,使得阅读教学等同于“教学生懂得课文的教学”。再加上“标准化”的盲 目推广,于是便产生并发展出这么一个公式贯彻于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教时:语文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教学生 懂得课文的教学=学生听教师讲课文=把课文拆烂成无数字、词、句、段的孤立繁琐却又只是在字母中挑挑选 选的练习。因此,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多读多写、读写结合却被弃如敝屣,写作不但没有成为语文教学的 龙头,反而成了学究式、猜谜式或文字游戏式的所谓“阅读教学”的附庸。结果大多数学生虽会做一些孤立繁 琐的语文习题(有的甚至能拿高分),却词汇贫乏,不会写作和真正的阅读。许多初三的学生甚至连抄书也错 漏迭出。尽管国家教委多次发文强调中小学要加强写字教学,但中学毕业生能把祖国的文字写得工整清秀的却 为数寥寥。不仅如此,这种多中心的教学目的还使语文教学思想出现了空前的盲目和混乱:学生读写能力不过 关,便认为是没有把听说与读写并重;教师讲课文时喋喋言作法、言技巧,便认为是没有转变重写轻读的观念,于是便指责那个事实上从未出现过或实验过的“把阅读当作写作附庸”的做法;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便认为 应该到课外去找出路,并美其名曰“大语文教育”;学生语文素质低下,便认为是“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似乎只有放弃对考试成绩的追求甚至取消语文考试,学生的语文素质才会提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今天,当多中心即无中心的语文教学用几十年的时间把十八般武艺都用尽了而前进的路子却

越走越窄的时候,是否应该以实事求是的眼光和博大无比的胸怀对“写作中心”说投以回眸一笑呢?据上所述,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编写两套教材。一套为写读课本,以思想内容为单元选编中外古今适合 中学生阅读的文质兼美的白话文,不考课本,以使其具有足够的使用弹性,每册起码在50万字以上。教学时以 写作带动速读,考试时考适合学生思维能力的写读题。另一套为诵读课本,选编短小、精美、浅易的古典诗文,每册在2万字以内,当然也要允许有一定的使用弹性。教学时要求学生每篇都能译写和熟读背诵,考试时背诵、默写题出自课本,理解、分析题则出自课外。

下载中学语文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语文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语文作文论文

    作文教学的一些认识颍上县谢桥中心校宁克标随着教育部《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课程改革如春风般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作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只有在教学中......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商城县丰集一中罗维丽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商城县丰集一中罗维丽 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期,学生由于受网络的影响,加......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说“情感教育与作文教学” 【内容摘要】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教育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作为语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集锦(推荐7篇)

    篇1: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一、情感教育应用与中学语文教学的作用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语文的学习,学生情感态度不同,产生的学习效果就不一样。学生学习时带有积极地情感,那......

    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总结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中学生的语文能力结构及其培养人类在精神文化领域的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听说读写活动,但并非都是语文活动。语言只是思维的工具,而不是思维的源泉。一个人只有......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2

    《论述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其全新的现代阅读理论、写作理论和教学理论对语文教育起到了解放和促进的作用,使得语文教育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崭......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研究论文

    中 学 语 文 特 级 教 师 研 究 语文特级教师对我的影响 2014年9月11日,我开始教育实习。和我同一批次的实习生都很羡慕我,因为我的指导老师足够优秀。在跟随他实习的这两个月......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推荐5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一、情感教育应用与中学语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