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书育人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准则。如何在教好书的同时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一千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四百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二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一千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十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利用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学习数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在讲授九年级《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一课时,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一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浏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
三、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团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秋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里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四、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五的工具,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笠,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五、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个重要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人夜的春雨,润物细无声,真正做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邓贵华
(1.“国培计划(2013)”衡阳师范学院初中数学班;2.桂阳县樟市镇中学,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数学教学中的德育主要有哪些方面;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巧妙地进行德育渗透.关键词:德育;渗透 ;价值观;情境;教育
中学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我们在实施中学数学素质教育时,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据此,我认为,德育是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大纲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学中的德育主要有以下几点:
1、爱国主义教育。
(1)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中学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在教学中,如果能注意挖掘这些因素,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就能更深刻地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逐渐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打下基础。
3、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
4、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远离邪恶、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教师还要教育学生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要有是非观和良知。
经过多年的数学教学,我认为数学课中的德育教育必不可少,它是感化学生心灵、唤起学生自信的良药,并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在数学课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数学科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利用中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 的兴趣。例如,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些特殊图形,如: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万形等几个概念的内含与外延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其妙无穷。同时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进行比较,认识这些定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教师要精于创设利于德育渗透的情境。
教师应熟悉各种创设情境的形象化手段,并根据各章节中包含的德育素材的不同性质、特点,结合各种形象化手段的效果特点,确定采用何种手段创设情境,必要时还要进行剪接、合并、创新等。如学习有理数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内容,安排好学生演员,扮成正数、零和负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及乘方的演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在愉快中掌握了知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象化手段,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全体现在教学语言之中。所以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表情达意能力,如丰富的眼神和表情、高低适中的语音、快慢适宜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和生动形象的叙述能力等。换言之,教师应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员”,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号召力和鼓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备课时,教师宜选出合适的德育素材提前进行语言描述练习,这样可以使课堂效果更为理想,这是创设情境的重要一环。教师只有抱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并在实践当中积极地摸索、认真地尝试和练习,才能最终创设出逼真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全身心融于其中以至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德育渗透达到完美的效果。
三、教师要巧妙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教学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简介发明者及发明过程。像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在学习圆时,向学生交代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这比西方国家要早几百年。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学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形式。当然,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数学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教材为主要工具。课本和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数学课进行过程中,每一个课堂环节都能进行德育渗透,而且新课标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收效更好。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主要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要在教书的同时进行育人的工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以“情”动人,辅之以合适的方法,必能使德育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鲁洁.德育新论(新世纪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钱宝琮.中国数学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第三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可见,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在教材中发掘美的因素
其实世界上到处都是美,我们的世界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数学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存在在数学的每一个角落里。数学的发展史就是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数学语言和文字符号的深刻概括性、黄金分割方法的和谐性、解题方法的精巧性„„数学里,充斥着简单具体的美,和谐统一的美,奇异梦幻的美。我们在学习追求真理的教与学过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领悟到理性的美感。所以,数学教育能使人获得对数学的美的发现,这不但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逻辑思维能力。
二、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魅力
不论是文学还是数学,德育教育的过程既是训练说理的过程,更是潜移默化和陶冶情感的过程。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和教师自身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巨大的!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他们的教师就是社会的规范,人类的楷模,他们的教师是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个人人格魅力的强大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教师的个人人格力量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学生往往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良好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义。
三、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我在上初一课本上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时我把学生分组进行了一个游戏让他们举现实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有哪些?课堂一下活跃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我提出学习几何图形的必要性,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另外,我还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四、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第一章《走进数学新天地》时,我向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时,提到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经济困难,身患疾病的条件下坚持进行数学研究,甚至住院期间,瞒着医生进行工作。介绍的目的,主要是激励学生热爱数学,发展数学,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我大胆尝试采用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例如在上数据的收集时我让学生投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
六、利用数学课外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七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规律和定律不是光靠教师口头传授就能起到作用的,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共同讨论、归纳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们合作学习,既要对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基础上来学习。在这种情况中,学生会认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武汉市第十一初级中学 方世超
在今年教师节纪念活动中,胡总书记殷切寄语广大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进一步阐明了教书与育人并重的教育观。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纠正当前数学教学中重视知识传授和学科能力培养,忽视德育因素,德、智脱节的现象,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健康发展,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加强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在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能被直接应用的现成数学理论知识很少,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数学意识。新课标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从引言到例题、习题都特别注意联系实际,还安排了“帮助家庭记录一个月(或一周)的生活收支账目”,“收集现实生活中你认为非常大的数据的实例,体会科学记数法和近似数等在实际中的应用”,“从报刊、图书、网络等收集一些数据,分析其中的等量关系。看看能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些问题”,“结合某次实际的体育比赛,运用数学知识预测比赛结果,并写出简单的预测报告”,“查阅有关资料,根据某两个时间段前后的某项指标的统计数据,计算平均每个时间段内这项指标的变化率” „„ 等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应结合这许许多多的生动例子,加强数学源于现实又能应用于现实的思想教育,增强数学建模意识和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且结合有关材料歌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和里程碑事件,如三次数学危机,几何作图三大问题,“李约瑟难题”和“陈省身猜想”等等,使学生懂得数学落后即科技落后,就会挨打,就会丧权辱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和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新课标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史的教育,采取“阅读与思考”、“小贴士”等形式介绍我国乃至世界数学史料知识。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一次方程组的古今表示及解法”,以及“勾股定理”与“毕达哥拉斯定理”,“杨辉三角”与“牛顿二项式定理” „„ 大力宣扬我国古代数学史上的优秀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应通过展示古今中外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如希帕萨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葬身大海,阿基米德因醉心数学而被乱兵所杀 „„ 教育学生认识到只有经过自己奋斗才能取得激励人和鼓舞人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
3.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演变,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沿革等,无不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例如,在已出现自然数、正小数等的基础上,为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产生了负数;又如,从只研究具体的数的性质与运算的算术,发展到“用字母表示数”而更具一般性的代数;又如,由实数的分类(实数可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而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与分数),可以类比推广到代数式的分类(代数式可分为有理式和无理式,而有理式又可分为整式与分式);又如,近几年中考压轴题之热点“动点定值问题”,体现了运动变化中的不变,而其解题关键“动点特殊化”则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观点;又如 „„ 我们应结合数学教学,让学生了解唯物辩证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渐变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根据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和德育目标制定德育计划,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水到渠成,见到功效。
4.俗话说“一是一,二是二”,这恰好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数学让人不迷信权威,不屈服于权贵;数学让人坚持原则,忠于真理。因此,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规范地书写,完整地叙述,正确地计算,严格地论证,并及时进行检查、检验,做到精益求精,万无一失。应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应加强多题一解的训练,培养学生从纷繁复杂的问题中总结、归纳普遍规律的良好习惯;应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用运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良好习惯。
5.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美。如数学概念言简意赅,数学公式完美和谐,数学定理富于哲理,数学图形生动形象,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协调性、对称性,数学模型具有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 „„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时刻感受到数学美的熏陶,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当前中考的一种重要题型“图形变式问题”的教学中,通过“点在某线段上”变为“点在该线段的延长线上”,“点在某个圆上”变为“点在该圆外”或“点在该圆内”,“点在某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上”变为“点在该三角形的外角平分线上” „„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之美的同时,深切感受到这类题目“结论大同小异,证法基本一致”的解题规律之美,并且真正体会到事物是普遍联系而有不断发展变化的。
6.新课标教材安排了大量学生易于理解的市场经济问题,如“商品销售问题”,“储蓄问题”,“股票买卖问题”,“平均增长率问题”,“多方案投资成本最低的问题”,“多方案获取最大利润的问题” „„ 通过这些问题的教学,不仅能较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初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理财意识,并结合这些问题的背景材料歌颂我国科技、经济大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而且,由于经常需要讨论最大值、最小值和最佳解题对策等问题,因此,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事物发展的众多可能性中寻找最佳途径,培养优化意识。
7.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效应。在师生交往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在课内外均以教育者自居,表情严肃,态度严厉,学生就会产生压抑感和约束感,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日积月累就会对教师敬而远之,这样的教育自然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反之,尊重学生,真诚地关心和理解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热心帮助,一视同仁,就会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在情感交融的情境中获得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因此,我们要更新育人观念,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只有当学生发自内心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才能顺利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任务。德育过程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及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篇: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 2(模版)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
补浪河中学
摘要:中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是使学习现生从事祖国建设和学习科技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百年教育,德育为先,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如可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德育有机结合的实例,仅供参考。
关键词: 中学数学 德育 教学 渗透
一、《新课程标准》中的阅读与理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材料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自古以来我国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 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洲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谊,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 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引用“古代数学史”,培养学生把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体现数学的价值。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在中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地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测量凤凰塔的高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
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π<301415927,这些杰出的数学家及其成就,把中国数学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可以多给学生讲讲这方面的知识,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能将这些转化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也可以给学 2 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著名寺德国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了无理数,为了坚持这一发现而被抛尸大海„„在世界数学发展的历程中,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收集学生难以看到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图片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习动力。如:“神七”上天、宇航员出仓、三峡大坝、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上海世贸大楼、中国古代的历史建筑故宫、长城等,展现了中国人一代又一代的智慧和结晶。
其次,还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会学生自己收集图形、设计图形,如: 设计学生自己喜欢的图形,收集一些公司或企业、行业的标志,为班上设计班徽、标志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长大后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总之,在中学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识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深挖中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让我们带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走进课堂,走进春天,去播种期待,播种心灵,播种真情!去塑 3 造明天的主人,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崔相录.德育新探[M].人民教育出版社.[3]德育原理编写组.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5]李继宏、张立信.个体道德素质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教育探索[J].[6]曲建武.增强德育的实效性研究.教育科学[J].[7]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丁娇羽
2013年11月11日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
丁
补
浪
河
中
学
娇 5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