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教学》读书报告
《有效教学》读书报告
伴随着本学期《教学论》课程的学习,我认真阅读了崔允漷教授所主编的《有效教学》一书。在对作者有个大致的了解后,我勾勒出了本书的组织架构,并对其写作特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索与分析;同时,在重点撷取震撼自己心灵的一些关键语句的基础上,着重对书中所提的“像专家一样思考”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量。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崔允漷,1963年1月5日出生。浙江临海人。教育学博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专家,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主要出版物有《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课程·良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第二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和原理、策略与研究》(第二主编)、《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丛书》、《课程实施与学校革新丛书》、《基于标准的评价研究丛书》等。近年主要研究工作是参与设计并推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承担教育部课程改革重大课题“学校课程管理指南”、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研究”以及华夏基金会资助项目“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研究”等。
其作为第二主编与已故学者施良方教授合著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和原理、策略与研究》截至2009年《有效教学》出版前,已发行近15万册,几乎成了教师教育理论方面的必读书。而后者即为10年后作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与研究的实践,并通过三年的认真思考对前者进行修订而成。单从这一方面来说,《有效教学》这一作品也是值得大家拜读的。
本书在编写之前,作者主要考虑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本书怎样写得能与读者今后的工作有关,怎样帮助读者解决将要面对或正在面对的一些问题?二是21世纪初,中国教育界的话语首先是课程话语,那么如何将教学置于课程话语下讨论?三是如何使学习者“像专家一样思考”?这三方面的问题,定下了本书的基本格调和内容。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师教育新教材。
二、组织架构
尽管本书的书名是《有效教学》,从目录上看还是与《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和原理、策略与研究》的框架相似。然而,本书的指导思想、组织方式与内容结作者Email:zxl_678@163.com 1
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全新的内容。
本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习者“像专家一样思考”。本书的单元组织、各章内容、正反信息、练习设计、参考文献/网站的选择等都体现了如下思考:如何把问题还原到原点来思考?如何将教学问题置于课程、教育、社会大背景中综合地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将中小学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学习、评价进行一体化的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形成教育领域的大观念(big idea),而不至于去记去背书中提供的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
本书的组织架构按学习单元的方式来呈现: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
第一单元,为了使读者加深对教学的理解,作者首先从各种教学活动的现象入手,分析教学活动的逻辑必要条件,再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语义上分析教学的规定性定义,然后总结了至今以来关于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路径或成果,特别是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第二单元,为了接近教师的教学经验,作者把教学活动相对地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块内容来探讨。教学准备着重讨论了基于课程标准/目标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部分是基于分析的需要,将教师在课堂中所发生的所有行为分解成教学(主要教学行为和辅助教学行为)与管理两类来探讨;教学评价着重讨论了当前评价领域的最新发展——评价文化,即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以及基于合作、技术与研究的课堂教学评价。
第三单元,为了让读者理解如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更好、更有意思,作者探讨了教师、教学与研究的关系,让我们正确理解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即研究的真正涵义,以及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路径——自我反思、同伴互导与专家引领。
三、写作特色
作为“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果之一的本书,首先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其写作方面的显著特色。对此,笔者将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解剖。
(一)层次分明,系统严谨
从对全书的宏观把握来看,本书共分为三大单元,即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全书紧紧围绕“教学”展开论述,这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所写的。作者首先对教学的概念进行了语义学上的界定,并简要介绍了教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其次,正式把视角投入到教学实践过程中,从教学准备,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以及教学评价五方面回到了“怎样教得有效”的问题。最后,作者更进一步地引导我们“怎样教作者Email:zxl_678@163.com
得更好”,即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总的说来,作者对全书的构思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三大单元层次分明,而又系统严谨。在作者这种看似简单的逻辑思路引领下,我们很容易地完成了对全书整体结构的把握,这也就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要“形成教育的大观念”。
不但全书整体宏观体现了这一特征,书中对具体“知识点”的论述也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迹象。全书第一节对教学活动的现象分析中,作者得出教学活动的逻辑必要条件即为一例。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的分析,作者提出了教学的逻辑必要条件的四个要素:引起意向,明释内容,调适形式,关注结果。首先,在教学的开始,教师要有目的地引起学生投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对教学进行定位。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明确地说明和解释,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采用适合学生发展水平、易于学生理解的方法和形式来展现学生所学的内容。最后,教学终了,我们一定要对整个教学进行检测和评价,弄清楚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毕竟教学行为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但关注学生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提高,还要考虑他们审美体验的升华和思维方式的改进。由此可见,这四个要素不但层次分明,而且辩证统一。正如书中所说:“任何一个元素的缺省都无法使课堂行为发生效应,教学行为不可能成立。”
(二)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有效教学》被很多读者认定为是“非常专业”的书。一般而言,“专业”总会让人与遣词用句的“艰深”,“晦涩”等等联系在一起,致使读者闻“专业”而色变,不喜欢读这样的一些“专业书”。然而本书却与众不同。它在语言运用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用词平易,通俗易懂”。例如,第一章第二节的开篇语部分有这样一句话:“那就请你跟随我们的脚步,一同去探访一下‘教学’一词的前世今生吧。”“前世今生”这一文艺色彩异常浓厚的成语用在此处,不禁让人眼前一亮!一般的专业书绝不会出现这样的字眼,而几乎是用清一色的如“历史与发展”,“回顾与前瞻”等“专业术语”来郑重其事地表达。这样的词汇让人看着毫无感情,自然也就引不起读者多少“感觉”,反而令人感到厌倦。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随处可见的“你”字。第二人称的运用,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较好地达到了让读者深入浅出地理解教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的目的。
众所周知,教育理论方面的名著几乎都是由一些学贯中西,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编著而成,他们生活在一个专业语言氛围浓厚的圈子里,习惯了“庄重而高雅”的书面语言,甚至可以说对这样的语言已经形成了一种依赖。然而,读者中的大多数却都不是什么专家、学者,他们都只是学习作品的“学生”,那种严谨、作者Email:zxl_678@163.com 3
深刻的语言逻辑思维结构还远未达到专家水平。因而,当读者欲通过作品语言这扇“大门”以求得室内设计的美感时,因为根本无法耐心用力来打开大门而主动放弃,这样的结局终究可惜。因此,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我们希求的是作品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可爱、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三)案例丰富,耐人寻思
教学活动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活动。没有教学实践的过程,也就没有教学;没有好的教学实践,也同样没有好的教学。任何教学理论都是在紧密依靠教学活动实践的产生和发展下而产生和发展的。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效教学》做得非常好,因为它在分析和阐述具体教学理论时更多地借助于一种提炼于教学实践的形式——案例。
从本书写作形式来看,有两个特征特别明显。一是上文所指的语言运用上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第二就是本小节所说的“案例丰富,耐人寻味”。光从更具体的表现形式来看,第二点比第一点更显著,因为书中的案例是“大面积地出现”。因此,案例丰富是本书最显著的特色。这两个显著特征使得其与同类的其他专业书籍相比变得与众不同。正如本书封底肖成全所说:“许多教师教育教材给我的感觉是无趣、无用、无意义,此书为高师教材改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我们知道,案例在阐述问题中的运用可以使问题变得更加具体、生动,从而大大提高读者对该问题的理解水平。这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通过阅读案例,并对其进行深度解读,读者会发现远超出作者运用该案例辅助说明某问题的界限。丰富的案例具有其“案例的丰富性”,只要我们肯去挖掘,一个宏大的世界就会经由这小小的案例慢慢地展现出来。
书中第八章“教学评价”在章末“讨论与探究”部分出现的《老师的推荐信》就是一个典型的体现了案例两方面作用的例子。案例中讲述了一个中国女孩子通过在美国的学习后所发生的惊人变化。出国前,她被老师评价为“没有数学脑子”,“只能上文科班,垂头丧气感到厌学”的学生。然而,在美国的学习的时候,她的数学老师为她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她在数学和解决难题方面有显著特长。斯蒂芬(注:女学生英文名)经常以自己优雅而且具有创造性的方式解决难题、完成数学证明。斯蒂芬也常常帮助身边的同学做难题。”其他科目的老师也对她不乏溢美之词,一致赞同美国最具竞争力的大学接纳她。在这里我们不但看到了她学习成绩方面的飞速提高,也看到了这个女生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品质的发展。这不就是我们国内倡导多年而一直收效甚微的“全面发展”吗?
显然,作者选取这一案例放在“教学评价”这一章,主要是说明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教学评价以使学生得到发展。但从整个案例来看,此处所有科任教师的评作者Email:zxl_678@163.com 4
价都属于终结性评价,而未涉及到对学生学习更具有促进作用的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于是,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有一种去探究后两种评价方式的欲望。通过这样的思考,可以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更深刻、更全面。不过,问题还没有完。为什么斯蒂芬会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单单是因为评价方式的改变吗?还是有其他更多的原因?想到这里,我们可以把第二单元所有的章节都列出来了:教学准备,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以及教学评价等都是影响她取得进步的重要因素。甚至都可以把第三单元的教师教学研究包括进来。因为“怎样教得有效”和“怎样教得更好”都是在说明“怎样教”的问题。故而,通过一个小小的案例,我们就可以把全书的重点内容系统综合起来,使我们对本书的学习再次形成一个“大观念”。而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有效教学》在结构安排上的合理性。丰富的案例所具有的“案例的丰富性”着实耐人寻思。
(四)针对教学实际,增强可操作性
上文提到本书第二、三单元都是说明“怎样教”的问题,也就是操作性的问题。撇开教学的理论不说,对于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而言,掌握一些常用的具体的课堂问题的对策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尽管本书第一单元不乏对理论的完整介绍,但全书的重点依然在具有可操作性的后两单元。由此看来,作者对教学实际中的问题的解答和处理具有足够的重视。回想一下,这也是理所当然,因为之前本文就明确说了教学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活动。我们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但我们最终还是会把落脚点放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上。
在第二、三单元中,第二单元比第三单元表现出更强的可操作性。而在第二单元中,笔者认为,第七章课堂管理行为的这一特性表现得尤为明显。此外,如本章开篇所说:“有多项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于教学的时间大约仅占一半,另一半用在课堂管理上,而后者的大部分时间又是被处理纪律问题消耗掉的。”可见,这一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分量也是足够大的。
本章在介绍了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及其成因后,重点论述了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和预防。“处理”和“预防”本身就说明其可操作性之强。例如,在处理轻度问题行为时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1)忽略小而且转瞬即逝的行为,因为干涉可能比问题本身还具有干扰性;(2)使用非言语线索和细小的停顿;(3)表扬与问题行为相反的正确行为;(4)表扬其他学生;(5)言语提醒;(6)反复提醒;(7)执行结果,这是上述所有做法都不能奏效时的最后一招。又如,在对问题行为进行预防,谈到制定课题规则的几个基本原则时,其中有两条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其中的第三条,规则数量以五条为宜和第四条,清楚和明确地陈述规则。因为规则数量太多,学生容易遗忘,而学生违规经常是因为他们忘记了规则;“带着课本、笔记本、纸和笔来上课”这种表述,显然要比“总是准备好了才来作者Email:zxl_678@163.com 5
学校”效果好,因为后者还需要额外的解释。
(五)树立良好态度,坚持教学研究
加强教学研究是第三单元“怎样教得更好”的核心内容。教学研究对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专家型教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第九章开篇所说:“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的教学研究过程,教师自身的成长以及教学的乐趣都极大地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研究。”
在此,我们有必要弄清楚研究的真正的涵义。一般来说,人们习惯性地把研究理解为专业人员(如科学家、教授等)所从事的科研活动,是一种学术性研究。其实这只是一种狭义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小学教师因为工作性质和精力、能力等问题,而无法意识到研究的重要性或者拒绝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广义地说,常人的一般性思考活动都可以看作是研究活动。例如,小贩卖菜:顾客对哪些信息会比较敏感?给每个顾客报同一个价格还是依据不同顾客报不同价格?如何才能让顾客相信自己的菜比隔壁的要新鲜?诸如这些问题,对卖菜者来说都是需要研究的,都是有学问的。这样思考的话,我们就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从事着比卖菜小贩专业性强得多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前中国男足主教练米卢提出了“态度决定一切”的口号,把中国足球带入世界杯。对教学工作来说,态度同样至关重要。中小学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关键不在于能力,而在于态度。“教育研究不应该是专业人员专有的领域,它没有不同于教育自身的界限。实际上,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态度。”①研究是我们对待未知事物的一种态度,而教学工作永远充满着未知的因素,永远需要研究的态度。从教学工作本来的基础来说,“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它是很接近于科学研究的。”②“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③对此,我们应该铭记:“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即研究”。树立一种开放的、积极的、“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的心态来开展教学以及关于教学的研究。
四、思想撷英
但凡一本好书,总会有一些句子让你顿时心动,继而陷入沉思。《有效教学》这本书也不例外。现在就选取若干笔者读书过程中曾令自己心动不已的一些话语,并简要写出自己对其的思考,希望能与本读书报告的读者共同分享这思想着的快乐与欢喜。
①Santa,C.M.& Santa,J.L.Teacher as Reasearcher.Journal of Behavior,1995,27(3).②③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93,495页。
作者Email:zxl_678@163.com
1.‚我们的旨趣不是让你去记去背、去考试(我们是这样过来的,事实证明这没多大意义),而是让你形成自己的教学判断或教学理论(这就是我所说的房子)。‛(P2)这是本书的写作目的之一。首先,这句话一开始就摈弃了传统的“读书是为了考试”的狭隘观念,指出我们的学习要变得真正有意义。而这种意义的形成就是形成自己的教学判断或教学理论。教学判断相对来说容易做到,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因此,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自然渴望开始学习本书的一段旅程。可谓一箭双雕。
2.‚在此,我们只能教您一招:把学习还给学生,把讲授降到最低限度,我们把更多的努力放在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上。‛(P5)“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教学的一个秘诀,它一反传统“教”学生学习的观念,从新的角度认识到了教学的本质含义。这也是本书对教学所下的规定性定义:“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的学习的所有行为。”(P20)这一定义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我们教学的方向。
3.‚如何给‘教学’下一个规定性定义,这是一件并非容易但又是非做不可的事情。我们只是作一种尝试,以便于将本书的讨论置于一种比较清晰的范围之中,也就是说,对话的前提是话题本身必须明确,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P19)争论最基本的前提是话题必须明确,为争论双方所共同理解,意义一致。很多时候,我们的争论都是因为对话题的理解不一致而长期持续下去,但最后仍然是无果而终。这就造成了人力和资源的大量浪费,着实可惜。上世纪“解释学”的兴起,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这个缘故。
4.‚教与学是教学实践中两种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活动,离开学生的学习谈教师的行为是没有意义的。‛(P25)首先,教师的“教”要根据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没有学也就没有教。如杜威所言:“教与学犹如卖与买。既然没有人买,也就无所谓卖。”(P17)其次,教学是否有成效,要看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正如本书第一章批评“虚假”的公开课时所说的:“教学最实质的内容在于学生得到了什么。”(P13)5.‚据美国1970年的一项重大研究表明,大多数教师从未问过为什么他们正在做他们所做的事前或问过目前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哪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P26)“鉴于此,我们一反以往教学理论教科书的传统,不刻意介绍哪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而改用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分析框架,为教师分析自己的作者Email:zxl_678@163.com 7
日常行为提供一种概念框架。”(P26)这又是本书“反传统”的一个明证。这还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通过作者的这种分析框架,让我们感受到了本书更加“务实”的一面。一本书对读者来说到底有没有用,有多大的用处,这是我们真正最关心的问题。
6.‚要设计学习活动,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活动内容。从哪里可以获得活动内容?教材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忠实执行教材,还是改编教材?或者说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P122)“无论哪种情况,根据教学的意图或学习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都是设计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P122)一般来说,新手教师往往照本宣科,缺乏对教材进行批判的态度。专家型教师则一定会对教材进行处理,并结合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校的现实条件和学习目标,进行适当的加工与改进。教材只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提供的只是一个参照,而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师要进行更有效的教学,就必定不能迷信教材,而要对其进行超越。
7.‚在某些情况下,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好方式是把重点放在学习的认知方面,而不是动机方面,依靠你富有成效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在内心体验到学习本身的乐趣。‛(P182)将认知作为提高学习动机的最好方式,这种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传统的教科书都是“只就动机论动机”,条分缕析地说明一项项提高学习动机的具体措施,乐此不疲。然而,《有效教学》这本书却从根本上为我们探索了这一问题。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是放在认知方面的,学生学习不好一般而言也是因为认知受挫,体验不到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故而敷衍对待甚至放弃了学习。而这一结果又使得学生更加感受不到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从而导致更不愿学而使学习成绩更差。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学习动机根本无处培养与激发。因此,我们一定要摆脱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定势,将眼界放宽,认识到“工夫在诗外”。此外,本书在谈到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时,也类似地指出:“谈到预防措施,对教师来说,搞好教学是最重要的。”(P228)8.‚大家都知道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一种自我预言实现效益。教师应该向所有学生传递积极期望,很少有人会亲近那些认为我们无能的人。‛(P229)句中所讲的“自我预言实现效益”即“皮革马利翁效应”或者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不过最打动我的却是最后那半句话:“很少有人会亲近那些认为我们无能的人。”这是我接受这么多年学校教育,而产生的强大共鸣。曾很多次地发现,我的学习成绩与老师对我的期望和重视程度有关。喜欢我、看重我的老师所教的科目我会学得很好,不重视我,甚至连我名字都叫不出来的老师所教的科目我往往学得不好。当然,这种重视和不重视都是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说的。人性中与他作者Email:zxl_678@163.com 8
人的比较常常是决定自己心理感受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正是这种心理感受成为我们内在动机的“元动机”。近年来,“激励教学法”在全国各地的兴起正说明了这一问题。
9.‚20世纪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最伟大的发现就是科尔曼(James Coleman)1966年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相比学校教学设施和课程、教师、学生团体(student body)等因素,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对学生学习成绩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P278)这是一个惊人而又令人沮丧的发现,甚至让我们有点不愿去接受。“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①
这项研究从我国方面也证实了科尔曼研究的结论。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这种现象反映的是近年来我们所热议的教育公平问题。这一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一项问题,它涉及到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所能轻易改变的。在痛惜之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助那些具有既定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提高学业成绩”(P278),尽量使这种差距最小化,并不断希求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努力扭转教育的这一不公问题。
五、像专家一样思考
本书提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像专家一样思考”。那么,怎样思考才是像专家一样思考?阅读完本书,似乎我们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但这个框架却并不清晰。要真正回答这一个问题,我想,还有待我们今后进一步的努力和思考。不过,以下三点提高的策略却是明晰的。
(一)重视教学实践的基础作用
如前文所述,让学习者“像专家一样思考”是本书的指导思想。那么,首先我们的问题是:单单阅读此书,学习者就能“像专家一样思考”了吗?不可否认,书中的很多思想观念的得出,让我们一次次享受到思维的乐趣。然而,这种乐趣毕竟是作者给我们的,而不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教学经历和不断思考得到的。换句话说,这些令人振奋的思想观念并不是由我们自己经过“内化”而“外化”呈示出来的。要将之真正地内化为我们具有我们个人意义的东西,必须结合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思索,不断提炼,从而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不断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并提升其高度。形成读者自己的教学理论,也是本书写作的重要目的之一。
① http://news.163.com/11/0806/01/7AO5JP7100014AED.html
作者Email:zxl_678@163.com
全国知名的中小学特级教师,如于漪、李吉林、魏书生、李镇西等老师,无一不是常年站在教学的第一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形成、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即使是在他人看来大部分时间用来搞科研的大学教授,他们也并不曾脱离教学一线。他们不仅给自己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上着课,而且还经常下基层学校搞调研。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学教授其实比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范围更广阔。这也是为什么说前者主要研究的是更为一般的课题,而后者一般仅局限于解决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因此,要做到“像专家一样思考”,必须将教学实践作为这一思考的现实来源,以实践为基础不断构建自己的教学理论。
(二)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曾有研究表明,在下棋的过程中,专家比业余选手下得更快、更好,是因为专家形成了一套更为完整的、高效的思维或心理“图式”。这套图式的形成无疑有经验的功劳,但是最重要的是专家脑中所具有的那一整套科学的思维方法。尽管专家下的棋是比一般人多很多,但是他们并不是依靠单纯的记忆来落子,他们在面对棋局中某一具体现象时,脑中已然出现了指导解决其中若干问题的一个大方向。这就是由于专家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论体系。
在《“庖丁”分解课堂》这一案例中,“我们”好不容易“抖抖索索地拿出四种分解思路”。教授听完“我们”的汇报,却“不急不躁地说:‘课堂是为了什么?教师的教为了什么?一句话,为了学生的学习,我们能否从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因素有几类出发来思考课堂分解问题呢?’后来,我们知道,这叫原点思考。依着这种思考方式,我们决定将课堂教学分解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与课堂文化四个维度。”这一案例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专家思维。复杂的课堂问题经过还原,变成了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由此可见,科学方法论的掌握,是我们提高教学效率,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有效“方法”。
(三)坚持研究,坚持思考
要做到“像专家一样思考”,除了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在科学方法论指导下来完成外,还要坚持对教学实践进行研究、思考,并持之以恒地将这种研究、思考进行下去。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不是没有去研究、去思考,而往往是在发现问题的短时间内还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想法,不过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和困难就又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对问题的思考。确实,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随处可见,可供教师研究的对象也比比皆是。这些问题和对象对于有足够文化、理论基础的教师来说,不可能视而不见。可为什么相关问题总是悬而不决呢?这就是摆在很多教师面前的如何坚持的问题。
作者Email:zxl_678@163.com 10
本书最后一章对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路径问题所提出的三条方向型建议,为我们提供了把研究和思考坚持下去的理由和条件。书中认为,自我反思、同伴互道和专家引领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三条基本路径。自我反思是教师研究的内在动力,同伴互道和专家引领是教师研究的外部支持,三者共同构成了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完整系统。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三者的内涵和关系,通过学习和实践熟知他们的程序和技术,并加以运用和操作时,我们就可以坚信我们也可以“像专家一样思考”。
作者Email:zxl_678@163.com 11
第二篇:有效教学读书报告
《有效教学》读书汇报
许洪进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今年三月份,在县教体局的领导下,县青年教师共同体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全县优秀青年老师共同阅读崔允漷老师主编的《有效教学》这本书。随后我校青年共同体学习活动启动,给老师们推荐的也有《有效教学》这本书。在县局、学校领导的安排下,通过我校赵山主任负责具体的读书进度划分和记录,这本书已基本读完。现将读完《有效教学》后最深的几点体会向大家汇报一下。
第一,教师即研究者。
“教育研究不应该是专业人员专有的领域,它没有不同于教育自身的界限。实际上,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个态度。”
提到研究,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那是专业人员做的事,其实本书中提到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教学即研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进行教学研究。尤其对于新教师来说,研究非常重要。有时我们看到,同时入职的一批老师几年后就有了较大差距,主要原因就是一部分教师积极地从事了教学研究,从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有一部分年轻老师缺乏这种精神,会导致失去热情、滋生倦怠,发展的后劲越来越小。当时读到这里触动很大,自己参加工作之初就很少积极的探索,积极地去总结、钻研,感觉自己错过了很多,错过了一些成长的机会。读完《有效教学》我意识到教学研究、探索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开展教学研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那么我们可以研究些什么呢?有两个原则,一是必须选择自己在教学中遭遇的真实问题;二是尽可能地选一些比较小的切入点。比如学习小组如何划分?学生在小组中从事那种任务、谁来决定?
小组头号学生如何检查、谁来检查?又或者错题集如何使用最有效?成绩好的和成绩不好的分别是什么要求等等。通过研究、积累经验,解决一个个小问题,教学质量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二,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自我反思对教师的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美国学者波斯纳于1989年提出了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我国古代也有如“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等陈述,这都强调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为何反思:如果把教学比作一场球赛,备课就相当于赛前制定战术,上课就相当于教练临场指挥。而比赛结束后,教练会组织球员观看比赛录像,给球员指出比赛中哪一次进攻中传球的时机不好,哪一次防守球员站位不好,通过总结制定下一场比赛的策略。我们的教学就是这样,每一堂课、每一次教学行为后都要思考做的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或总结经验,或制定相应的改正措施,这样才能让自己下次做得更好,才能不断进步。
反思什么:实际上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有很多,比如上节课我在目标设置、情境创设、引起动机、课堂组织、环节过渡、重难点突破、问答及评价这些方面处理的好不好?该怎么改进?本周我最成功的、最失败的、最有风格的是哪一节课?哪里是亮点或者缺点。
如何反思:反思时我们可以随手记录。就像上次李冲锋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我们可以用手机录音功能帮我们第一时间把写作的灵感记录下来。我觉得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方法应用到教学反思上,当我们遇到印象深刻的事,觉得得意的地方或者发现有不足的地方都可以通过拍照、录音等形式先快速记录下来,待有时间再作详细的整理。
第三,教学是有感情的。
教学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过程,受各种情感因素的影响。疫情期间,我们一直在网上教学,而且现在网上授课的技术手段越来越成熟。但我总感觉课上少了点什么,其实缺少的就是师生间那份情感的交流。我觉得说话时看不到对方的眼睛就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反应,不知道学生是明白还是疑惑,我相信很多老师也有这种感觉。归根到底,我们的教学中是有情感交流的,而学生经常会受老师情感因素的影响。
教师的情感因素包括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的感情投入、教学风格等。
有人说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其实在学校里我们也会听到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班主任勤快则学生勤快;班主任乐观开朗则学生积极大方;班主任不爱说话,班里气氛经常很沉闷。这都说明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影响学生的,因为学生都还不成熟,他们都会不自觉地模仿身边的人,在家会受家长性格影响,在校会受老师性格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把积极的、乐观的一方面展示给学生,从正面去影响他们。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同样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老师既是学生的长辈,又是学生的朋友,不管成绩好坏,什么样的学生都值得老师去真诚的对待。尤其是一些后进生或长期违反纪律的学生,我们容易对其产生偏见,平时对待他们的态度会不自觉的失去公正,但其实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赞扬,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以前我有个学生,成绩不太好,性格内向,平时不大受关注。他爸爸也是不爱说话的人,和他交流很少,在家里经常训他,到了后来训他也不管事了。最后到什么程度?有一次没考好,他爸刚想叫他过来说说他,他跑到外面拿了个拖把棍递到他爸爸手里,一句话不说。他爸一看不行了到学校来找我,跟我说了这个事。商量之后,我提议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返校后,我有意的在一些小事上表扬他,有次考试还发了奖状并提前告诉他爸爸让他回去夸夸他。结果从那之后学生有了很大变化,积极性也提高了,性格上也好了一些。所以我们要多注意对学生的态度,多给他们积极的鼓励,不要吝惜自己的赞扬,有时候我们随口夸他们一句,真的有可能会影响学生一辈子。
教学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公式,教学是有温度的,有感情的。一个老师对学生好不好,有没有在教学中投入感情,学生是能体会出来的。我们要想从正面影响学生的学习,就要信任、关怀学生,对学生寄予殷切的期望并严格要求他们,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展现自己的热情,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否则就会失去学生信任,课堂也会毫无生机。
这次我通过读《有效教学》,充实了教学理论,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作者在前言里说“教的有效,学的愉快,考的满意--这是教育的光荣与梦想。”我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不断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最终实现教育的梦想。
以上是我读《有效教学》这本书的几点感触,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三篇:《有效教学设计》读书报告(模版)
《有效教学设计》读书报告
近日读了gary,steven,jerrold 写的《有效教学设计》(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对教学设计又有了一些重新的认识。这本书与我们以往看到的那些教学设计的书籍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它借鉴了企业管理和企业培训的先进理念,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体现在了教学目标的归类、教学内容排序、教学策略选择方面。通过阅读此书,不仅了解了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具体方法,更加了解了教学设计发展的基本趋势。下面谈一下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感想和疑惑。
首先,对国外有关“教学设计”的几种称谓有一些认识,国外认为“教学系统”,“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开发”,“学习系统设计”,“基于能力的教学”,“标准参照的教学”,“绩效技术”等都可以表达“教学设计”这个概念。其实国内的一些专家也常常把“教学设计”等同于“教学系统设计”,这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近些年来的一些理论纷争也涉及过这个概念(如李康的《教学设计课程中若干问题的分析》);另外就是对“绩效技术”和“教学设计”的理解,可能最好的认识就是两者侧重于不同的方面,“教学设计”侧重于教育方面而“绩效技术”则侧重于企业培训方面。原本教育技术学就是从国外传播到中国的,在翻译一些著作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偏差,所以在今后的阅读中还是应该多多的阅读英文原著,这样可以对一些概念名词的解释有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提出的框架是在肯普模式的基础上又结合了企业培训的先进理念提出的,将教学设计大体分成了9个模块,另外还有始终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评价,修正,规划,实施,项目管理等。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需求分析和目标分析的描述,这是我们再阅读一些只针对教育的教学设计书籍中所了解不到的。这里所描述的需求分析与软件开发前期所做的需求分析十分的类似,所以我觉得教学设计本身就是教学开发的过程,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而已。需求分析和目标分析也是有所不同的,需求分析是从大量的资源中获得各种各样的数据,花费时间长,关注范围比较广;而目标分析花费的时间少,关注的范围有限,它从人们提出问题开始,注重问题的解决方案,适合在少数人中进行,设计人员可以依靠这些少数人提供的准确信息,具体选择哪一个方法取决于多方面,包括成本,时间,和从参与者那里获得信息的准确性等,所以当我们决定要去开发一个项目之前,我们必须确定用哪一种方法来进行问题的分析,这样我们对整个开发的过程会产生一个总体的认识。
第三,近日在翻阅一些期刊杂志时,常常发现教育技术学的一些理论来源与传播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罗杰斯对传播(扩散)过程(创新,沟通,时间,社会关系)的描述,这本书中有关项目的实施过程也借鉴了这一理论,创新就是对于正在考虑使用的组织、经历、员工、教师或者学生而言的某种新东西,也就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学会也创新,把视野放宽,吸纳更多的东西,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创新;沟通是传播理论的核心,我们必须将创新的信息传递给潜在的用户,以便让他们决定是否使用这些信息;所谓时间就是用户可能在不同的阶段决定采纳不同的创新方法,做到恰到好处;社会关系网描述的是我们目标群体成员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理解这四个方面的角色,可以帮助我们为销售产品制定更好的计划,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运用一些策略(如cler模式或者创新传播的外在理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性是无限的,特别对我们教育技术学而言,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做到博览群书。
第四,前面已经提到,本书紧密的结合了企业培训的思想,所以在最后几章里,从开发的成本,设计人员的角色以及项目管理和计划实施都给予了详细的说明。我们看到整个设计开发的过程是及其的复杂,它涉及到人员之间的配合,成本及预算的分析,另外还涉及相关的法律问题,这让我们看到在每个项目的开发中,团队的合作是多么的重要。
以上几点就是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的一些想法,总体来讲,在描述整个的设计元素方面这本书同加涅的《教学设计》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因为结合了企业培训的思想,科学系统地介绍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这本书更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其实仅仅阅读这些方面的理论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实践的机会,到最后我们所得到的只能是一个理论的空壳。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预先的去了解一些相关的理论,然后结合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再回过头来温习一下这些理论,让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产生对理论认识的一种升华,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吧。所以,尽管我们看懂了这本书,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已经懂得了如何去设计,如何去开发,我们有的也只能是了解了大体的框架,知道了一些应该注意的东西,在今后应该多多的把握实践的机会,将理论于实践结合起来。
第四篇:《有效教学十讲》读书报告
关注学生,关注个体
——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浙江省临安中学 赵秋芳 内容摘要
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从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处理教学关系、新课程教学改革和校本研究四角度,阐述了有效教学的十个方面,为我们突破课堂教学的困境,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操作性强的实践指导。
关键词
有效教学
关注学生 关注个体
有效教学,是每个教育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有效教学十讲》是余文森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对人的成全”为内在尺度,对课堂教学耐心、细致的省察,一个个精彩的案例分析,一个个深入浅出地讲解,道出了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独特见解,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忙碌一线的教师来说,真有久旱逢甘霖的感觉。
余教授的十讲感想把沉睡在教师心中的梦想与激情激发起来,让教师和学生在充满灵性的课堂中学会构建精彩!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最终愿景。
一、这是一本值得研读的著作,它的特征和贡献在于:
(一)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凸显有效性
1.深刻认识教学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是本书的主题,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者的共同追求。
围绕着有效性研究,第一讲、第二讲、第六讲阐述了具体内容。第一讲教学的有效性从教学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里;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等方面展开。第二讲教学的生成性从新课程为什么凸显教学的生成性;强调生成性是否意味着否定预设;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哪些生成误区;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第六讲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从第一条铁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第二条铁律“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第三条铁律“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等方面展开。
2.正确处理教学关系
第三讲、第四讲、第五讲围绕着如何处理教学展开。第三讲三维目标从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强调三维目标是否意味着否定“双基”;怎么处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怎样在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展开。第四讲教学情境从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有什么意义;教学情境有哪些主要类型;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哪些误区;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等方面展开。第五讲教学关系从学生究竟具有哪些特性;教师的态度如何影响学生的成长;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等方 1 面展开。
3.反思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多种学习方式
主要体现在第七讲和第八讲中。第七讲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从第一方面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第二方面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第三方面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第四方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等方面展开。第八讲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意义性、交往性、体验性、问题性、创新性等。
4.倡导校本研究
主要体现在第九讲和第十讲中。第九讲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分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第十讲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类型是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和学习型教研。
(二)指导性强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课堂,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有效,有效又在于课前的准备及课中的智慧。余文森教授在此书中用丰富的案例,浅显的语言,诠释了打造有效课堂的方式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和实践操作性。
1.明确什么是有效地教,什么是无效教学,便于教师把握
有效的教意味着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首先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综合性得以发展;其次发展应该着力于“最近发展水平”;第三发展的机制有两种,预设性的发展和生成性的发展,两者都要关注;第四发展的时间,要树立一种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理念;第五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本人也应该得到发展[1]。
余教授梳理出无效和低效教学的五个表现:第一三维目标的割裂;第二教学内容的泛化;第三教学活动的外化;第四教学层次的低下;第五预设与生成的冲突、对立[2]。
第一、三维目标的割裂,特别是如果离开了学科和知识,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那么这个过程、这个方法就没价值,“贴标签”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而不是从教材内在去提炼、升化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弥漫式的、渗透式的,最佳境界应是“润物细无声”式。
第二、教学内容的泛化,新课程在老师身上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用教材教,注重向课外、向生活拓展、延伸、甚至跟其他学科进行相互的渗透和关联,这是很大的一个进步。但是,这又可能出现教学内容的泛化、不集中、重点不突出等问题,特别是过多地强调联系生活、一味地拓展延伸,学科本身特有的价值得不到突显。
第三、教学活动的外化,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学生自主建构,教师的价值引导,是教学的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合作不能是走过程,而应该是分享彼此的经验、思考和智慧;探究有形无实,有探究的程序、形式,但是却没有真正的问题意识,缺乏思考深度,这就是有人批评的课堂教学有温度、无深度。
第四、教学层次低下,维果茨基把学生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的知识,都应该由学生 自主来解决。
第五、预设跟生成的冲突;生成太泛,无边际、无中心、无关键,就不是有效教学。2.指导教师优质教学的方法,便于教师实践。
关于“怎样从无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余教授指出首先要让课堂活起来,从“闷课”走向“活课”,让学生动起来,让教材也变得活起来;第二、学生是否在进行优质学习,五个方面可考察:情绪状态、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要倾听、发表、互助)、思维状态、生成状态;教的五个维度:有思想、有智慧、有激情、有个性、有文化品位。
并指出实际对策:第一、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清晰,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第二、注重学科特色;第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维和交流讨论,要强调深度;第四、提高教学的层次,针对最近发展区来教;第五、预设跟生要统一[3]。
二、我的个人体会
怎样打造有效课堂?通过此书,我做了如下概括:让“有效课堂”理念深入自己的思想灵魂,让孩子做课堂的主人,时刻准备好课堂预设,对课堂生成要机智地应对,让生成符合孩子心理,贴近文本主旨。让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中得到综合地再现,让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自然地达到“三维目标”。创造积极的、有价值的教学情境,通过认识学生、认识学科来实现对孩子的真正关注。
(一)关注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我们提高有效教学的根本前提。
关注学生,关注个体,这是有效课堂的前提。没有这做指导,所谓的有效教学就不能提高到一定的层次和境界。我们的课堂,必须让孩子成为主人。
余教授说,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我们工作的起点,也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所以我们要从认识学生开始。[4]余教授在书中明确的告诉我们:学生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向师性”和“独立性”。细细想来确实如此,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种学生感—我是学生,我要学习,我要听老师的教导。尤其低年级孩子,更是想要通过自己的良好表现,得到老师的夸赞。学生的潜意识里的这种向师性,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我们教师好好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对学生是一种非常好的督促与鼓励。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这种“向师性”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向书本学习,更要向我们的学生学习,严于律己,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不要让学生丧失了“向师性”。向师性一旦丧失,教育学生就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其次余教授告诉还我们,学生都有一个共同心理---无论自己的成绩好与坏,希望得到老师特别的关爱与照顾,都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想让老师多看自己一眼。学生如果感到某个老师对他有偏爱,他心里会偷着乐的。对学生一个小小的动作,一个关爱的目光,一句温暖的话语,满足了我们的孩子的心理需求,这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确实有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认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还具有独立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依赖性或者依赖感,但是不管学生怎么依赖老师,也不管学生怎么缺乏“个性”,每个人都具有独立性[5]。学生是独立于老师之外的完整的一个人,不论身体、大脑,不受任何人的支配与左右。学生学习要靠自己的感官来学习、思考,消化、吸收知识,增长自己的智慧,教师想替代也替代不了的。教师只能引导、鼓励学生学习、观察、思考。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学生生身上,意识不能强加,知识也不能强加。学生学习也是有一定独立性的。学生自己能看懂的书就不希望老师多讲,自己可以解答的问题就不希望老师多提示。这样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了解学情,哪些学生已经掌握,哪些学生需要老师做提示,做到心中有数。千万不要再抱怨课时不够,内容多,讲不完。
教师要在备课时下功夫,就一定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哪一个孩子都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孩子从出生起,就有很多东西是通过他独立学习而得到的,不是我们学校交给他的,而且即使是学校交给他的知识,也需要借助独立思考、独立操作才能被他真正领会和掌握。
教师千万不要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抑学生的独立要求,会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
了解了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尊重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是我们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二)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是追求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钻研教材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教学永恒的主题。任何不钻研教材、不把握教材的教学都是盲目的。没有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准确把握,任何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都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高质量,我们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来钻研教材。有效教学首先体现在有效备课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就是有效备课。
怎样才能算是有效备课呢?备课应该备而能用,减少无效备课,“备课”“上课”不能两张皮。有了对教材的准确把握,还要备学生,即必须研究学情。课堂教学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他们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不尽相同,一个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尽量符合学生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所以老师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备学生,对掌握较差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尽自己所能地照顾到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收获,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关注学生,关注个体,让自己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而改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书中提及的观念、做法、建议、以及教学中容易被老师忽视的问题很多,我们如果在教学时得以重视、借鉴,必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2][3][4][5]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秋芳:
你好。我很不忍心和你说,“这次的文章不能通过”,因为我知道你很忙,但真的很遗憾,我没法让你通过。有这样几个问题我必须和你说:
1.“摘要”应该是你文章的主要观点,但你的摘要只有对余文森教授著作的介绍,而没有你自己文章的观点。这不符合要求。
2.写文章必须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必须有材料支撑。我们常常说,写文章就是用各种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能够立得住的,这就是所谓论证。但是,你文章的“
一、(一)部分”却没有用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换句话说,文章的各部分标题和材料之间似乎并没有显著的联系。你可以再认真地读一读自己写的文章,看看标题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比如说,你在标题下只是非常简单地说了这本书各讲的大致内容,人们并不能从中感到这些内容和你的标题之间的关系,也不能体会为什么你就能提出这样的观点。
3.写读书报告,不要简单地分成“内容介绍”和“个人体会”两部分,这种写法不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做法。
4.文章中的每个标题应该好好推敲,因为它起着“引领”读者的作用。更要提及的是文章的标题后怎么可以用冒号呢?
其他的一些问题我以“批注”的方式直接写在了文章的边白部分,供你参考。读研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尤其是在职读书需要学习者付出相当的努力。你和益君都很认真,这是让我非常欣慰的事情。也许正因为此,我才一遍一遍地和你们交流(我知道,有的老师并没有这样做)。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就可以由不知到知、不能到能、不擅到擅。当然了,这会使我们双方都很辛苦。
为了让你更好地体会读书报告的写法,我找了一篇刊物上的文章供你参考,相信你能从中体会出读书报告究竟该怎样写。
顺祝好。
马兰
第五篇:有效教学读书心得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15篇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1
有效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每个从教者努力追求的目标,自参加工作以来,回想起来发现问题挺多的,比如,学生基础好坏不一,参差不齐,个别学生甚至丧失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作为教师的我也感到很困惑:教师教得这么累,学生学得这么苦,为什么效果却不尽人意呢?经过几翻思考我从中得出,我们在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行为。为此,我开始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去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并十分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兴趣的培养。
现在的教学要求我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我有以下几点浅见:
一.课前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正如有些老师所说的那样,有效课堂是要建立在有效备课的基础上的。
二、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要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最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有效和教师教学的有效。这两方面如果有一方失衡,那教和学就谈不上有效了。记得初登讲台时,我如履薄冰,怕自己教不好,所以课下花很多时间备课,去粗取精,将最精华的部分传授给学生。但是剃头担子一头热是没有用的。因为有些学生方法不对,不注重预习,复习,短短的40分钟课堂听讲就更是敷衍了。所以我经常告诫学生,一定要重视每一节课,每节课虽然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但这也许是老师花了四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准备的,都是精华,如果你们漏掉了哪怕一分钟,课下也许要花上一个小时才能补偿。所以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主动性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练习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有效的教学,不仅在于成功的讲解,而且更取决于科学、高效率的练习。好的练习能主动地把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予以纠正。所以在教学工作中练习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尽量少而且精;二是能当堂完成的,决不留到课下去做。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在校时间,要求他们在学校或者在课堂把该做的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这样既能把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也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时间,一举两得,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四.提高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动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越浓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这里我所说的兴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以主动热情的心态,带着兴趣学习,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内容。为了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运用多媒体等设备,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因为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一旦对学习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能愉快的接受,从面取得很好的效果。另外一点,兴趣还包括学生对老师的兴趣,也就是说要想让学生学好你教的科目,就必须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讲的课。由此可见,提高兴趣,能够使学生保持有效的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牢固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强化有效教学的意识,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主动把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2
课改从倡导“有效课堂”到“有效学习”,教育的本质越来越清晰化,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获得能力,提高素养为目的。把主要依靠“教”转化为依靠“学”。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有效学习是指符合教育、教学原理的学习,比如掌握一定的学习方式,培养了正确的逻辑思维,理解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建构了自我的知识体系,因此花更少的时间,学到更多、更好,给学生带来积极乐观的学习体验。当然学生逐步形成有效学习的方法,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培养与指导,所以有效学习需要教师重新审视教育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最近几年学校一直在倡导“以任务驱动教学”的课堂模式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全体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倡导探究、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课堂活动任务化,以任务为核心,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任务中。不少老师响应并应用这种新的课堂模式,我也想尝试,事先做了案头工作,阅读了相关书籍,其中贾志高的《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几个核心问题的探讨》给了我不少启示,下面结合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做法。
一、“以任务驱动教学”的流程
(一)合理设定任务
“任务”的提出是最重要的,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设定的“任务”可以是具体的知识学习,与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创新发明等;可以在课前布置为课堂做准备,在课堂中布置进行,或者课后为了延伸拓展而布置等。任务应具有挑战性,对学生有提升价值,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向高级任务以及高级任务包含初级任务的循环,应尽量避免那些环节过多、程序过于复杂的任务。明确表述任务的目标、主体、活动形式,易于学生理解,可以通过教师口述、课件播放或发给学生任务单,比较而言,任务单可以留下上课的思路,因此公开课上,教师常常喜欢采取这种形式。
设定任务时,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成有逻辑顺序的几部分。然后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已有思维与能力,将教学内容蕴涵在任务之中,依据综合性、分解性与实践性的原则精心设定每部分的“任务”,设计的任务不仅注重教学上连贯,注重达到教学目标,而且还要考虑是否有益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1、综合性原则
传统的课堂将知识点按序传授,很少全方面考虑。现在我们通过“任务”将学生已学的内容与将学的知识,将能力、思维的培养都综合进去,“任务”起到了在它们之间铺设适当台阶,激发学生兴趣的功效。当然,教师要根据学情,综合把握学生的已有水平与潜在水平,切实了解学生会做什么,还能做什么,适当地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畴去设计学以致用的任务。
2、分解性原则
有些“任务”难度大,教师就需要将“大任务”分解成有梯度、有逻辑的“子任务”,层层推进,最终解决“大任务”,获得新知。否则学生由于任务艰巨无从下手,产生畏缩,以致失去兴趣。在“大任务”下设定“子任务”,是考虑到学生已学的内容与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能力、思维距离,通过“子任务”铺设了几级适当台阶,让学生可以达到。
3、实践性原则
具有实践性的任务可以激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方式从被动听、练变成了主动做、想。课例一中画原子模型,课例二中动手实验,课例三中应用知识分析马铃薯的繁殖都体现了“任务”的实践性。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可以将实践性任务前置到课前准备,或者延至课后作业。
(二)确定活动形式
“以任务驱动教学”属于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他们对新知识缺乏感知和表象,不可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即使可以形式地记住一些东西,也只是假性的、短暂的,所以需要通过活动去习得新知识,遵循“先行后知”的行知律。
完成任务的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讨论,实验、调查、查阅资料、家庭活动、野外观察等等,但是都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有效性,使全体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实现人人学习,全员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总体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活动不但履行任务,掌握知识,还增强了兴趣,开拓了思维,提升了科学素养,包括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等方面。当然课堂上最明显的形式就是小组活动,小组活动包括讨论、合作实验和互查互评等,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交流不仅取长补短,还会激活创新。
(三)及时反馈与评价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关注学生对任务的反馈,调节任务的难度,保证整个教学进程活而不乱、有序高效的进行,争取让学生顺利完成。
“以任务驱动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与学生不再是且牵且行,课堂开放了,学生的自由度增大了,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多样了,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本质的观察,商讨的口吻,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与鼓励,学生只要努力了,与自己比较有了进步,教师就应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评价,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增强自信心。尤其当学生有创新的想法时,教师要大力赞赏。
评价时不仅要看到学生的优点,也要委婉指出学生的弱点,促进学生更好完成任务。还要让学生参与评价,反思自己的不足,或者是对活动的改进,取长补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3
《有效教学十讲》是余文森教授的新作。因为小学语文学科工作室正在进行福州市基础教育课题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为了让课题组成员能拥有相应的理论知识,能更好地实施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决定带领大家开始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学习。《有效教学十讲》是推荐大家读的第一本专著。
初读《有效教学十讲》,对文中所提到的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成绩与问题深有同感,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的认识感同身受,于是,有了第二遍细读的愿望。品味之后发现,自己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有了更多的理解,以下是众多感受中的一部分:
过玉米地的启示
什么是有效教学?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新课程赋予有效教学新的含义。余教授讲的过玉米地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阐释了这个问题。
在过玉米地的比赛中,有的的人跑得最快,先到目的地,但两手空空,一个玉米棒都没有掰到;有的人掰了很多玉米,但走得太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有的人跑得快,也掰得多,但浑身是伤;还有的人,既跑得快,又掰得多,还没受伤,所以感觉很快乐。在这些穿越玉米地掰玉米的人中,谁是最有收获的?第一个人跑得快却一无所获;第二个人得到的多,却很费时;第三个人跑得快,获得多,可伤了身体,代价也很重;第四个人跑得快,得到的多,还很快乐。答案很明显,最后一个是也。
过玉米地掰玉米的结果是以是否跑得快、掰得多、不受伤且快乐几项指标综合衡量的,最后一个过玉米地的人才是最有效的。那么教学呢?教学是否也要考虑学习的速度、获得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各项指标呢?很明显,无所获的学习,无论多么快乐,是不能称为有效的,因为获得知识是学习的第一要务;花费大量时间获得的知识是低效的',因为它往往以牺牲学生大量的休息时间为代价,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获取知识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被看做是一种沉重负担的学习不但无趣,还随时会终止的,现在的很多孩子一旦考上大学,便再也没有学习的热望,为完成学业而欢呼雀跃的人不是少数的,因为,他们认为学习的痛苦是难以言喻的,解脱的办法就是不再痛苦地学习。这样的学习因为没有乐趣,也就没有了生命力,是过早夭折的。因此,有效教学不得不考虑获得知识的时间、结果和过程三个要素,速度、结果和体验是有效教学的三个关键指标。
有一定的速度,获得必须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是考量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综合指标。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4
暑假时,读了许多遍的《有效教学十讲》,对有效教学的概念和手段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把平时看到听到的各种相关理论联系起来,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好处:这个书内容直观,语言直白,实例较丰富,易懂,对有效教学从概念到具体操作方法都有叙述,比较全面,作为教师平时没多少时间查这些新概念新说法,可以作为工具书,操作上有疑惑的时候可查阅。方便。但是书本作者总是在回避一个很直观的问题,即分数和作者观点相背时的对策,常用妥善处理,协调,逐步改进,摸索等模糊字眼带过,所以虽然讲得天花乱坠,读完多次也是心中无底。读是读了,实际中遇到问题还是迷茫。教师学了这些思想方法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感觉风险好大的,实施中的问题谁来买单?教师,领导,还是学生?还是总得有做小白鼠的,我不做谁做……
二、我可以改正和改进的:
1、文化程度偏低,要努力学习,丰富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教学过程中要收放自如,心想的,嘴说的,要和当时的情境想适合。比较难。努力靠近。
2.积极主动改善师生关系:传统课堂是“地心说”,高效课堂是“日心说”。学生是“太阳”,课堂教学教师要绕着“太阳”转。课堂气氛: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拓展、挖掘、提高,重视能力培养;学生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参与;课堂效率高,效果好,达标率高。把握难度大,说说容易做做难,具体操作难度更大。课堂纪律和学生活动,教学内容和时间,学习方向把握,结果和过程不一致……等等矛盾,只能是逐步的探索。
3、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两率”入手,即解决课堂精力流失率和提高高效学习率。注重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紧扣“教”与“学”,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让学生学会的课才叫好课。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才叫好老师。
4、课后尽可能实现“零”作业,如需布置,尽量布置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提升学生能力的拓展作业。风险极大,现阶段实行在无法保证分数的前提下,极有可能引起学生,家长,学校多方面误解。
5、教材分析依据“无边界原则”。不讲“进度”,只要“目标”,人人学会才是目标。用一种思路做十道题,不如一道题找出十种思路。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形成上挂下联、左顾右盼。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培养学生能力。
6、关注学生弱势群体,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人人成功才谓成功,唯有“水涨”才能“船高”。
总的说,有效教学也好,素质教育也罢,一切看起来很美……我要做的很多,很多……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5
寒假期间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了《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没想到原来认为枯燥乏味的文字细细品读下来竟让自己受益良多。
首先就此书的特点而言,它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理论基调,将素质教育理念与国内当前英语教学环境想结合,使新课标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同时在本书中,作者将国内外英语课程标准作了对比,内容更为充实,并在英语语言技能、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使新课标的指导性更细致明确,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也更容易落到实处。
其次,就此书对我自身的教学影响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置更为明确。书中作者就英语学习所要达到的层次标准作了明确要求,在目标等级清晰的基础上设置教学目标将更切合实际,更能够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此前,我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学达不到预设目标的情况,而在读过本书后这一困扰便随之清除。
第二,教学重点把握更为准确。以前,自己对英语教学的理解便是让学生能看懂句子,能够正确答题。而在读完本书之后,恍然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是多么的狭隘。英语教学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自信为主,注重语言的运用能力而并非是让学生们会做题目。第三,教学形式更灵活多样。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显然,在这一课程标准下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式课堂完全不能满足当前的英语教学要求。
于是,我便采取更多灵活的课堂组织方式,如小组讨论、表演展示、知识竞答等,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氛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四,教学评价更完善。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教学评价体系被定为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要尽量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和内容多样化,评价目标多维化,评价反映要以人为本。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改变了以前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模式,从更多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这一改变让我看到原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在英语学习上都有不同的出色表现,只是并非所有学生都体现在考试成绩这一评价方式上。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让我在教学上更有热情,而我更多的热情投入又带到了学生们更大的学习兴致,如此良性循环让我的教学收获颇丰。
再次,就我自身的专业成长来说,新课程标准让我专业知识更为丰富,专业技能更为成熟。《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分级标准以及实施建议上都作了明确而又细致的讲解。让我在小学英语教学上积累上更多的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上每项教学活动的安排更为合理得当,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犹如一名良师,传授了我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解除了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纠正了我在教学实践中的过错。我相信,只要自己继续努力,认真研读教育理论专着,用心总结经验教训,自己的英语教学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6
刘向说过:书犹如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读了《有效教学十讲》如珍似宝,同时也感慨不已。当久了老师,让自己能认真的读一本书,而且不是所谓的闲书,还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不知道大家如何,对于我是这样的但是当我打开这本书开始阅读的时候,就深深地被它吸引了,打动我的是余教授的亲切,从字里行间透射出的诙谐与诚恳,他用敏锐的目光,娓娓道来的语气和生动的比喻,向我们表达了他对当今教学的看法。其中信手拈来的案例,是我们一线老师的参照物,这真的是弥足珍贵。我记得林高明老师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只有打开教室的门,才能敞开学生的心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想说的是,教师只有博览群书,才能走学生的心门,正所谓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不敢说有什么体会,就暂且谈谈一些心得,请老师们多多指教。
作为一名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之后我有很多的疑问,每次上完课之后,总觉得不满意。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不满意,问题出在哪。当了近十年的老师,现在去回想说,让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一节课时,居然是茫茫然的,我在上课的时候,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华而不实,一心想让课堂热闹,可是事后回想起来,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学了多少,我自己都不知道。这可能就是涉及到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今天才意识到这一点,真的很惭愧。
这本书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是第二讲的教学的生成性。不知道老师们对旧版本的《景阳岗》这一课有没有印象,里面有一道思考题是这样的:现在我们要提倡保护动物,可为什么要来学习这一课昵。当我把这个问题抛出来的时候,学生们真的是各抒己见,气氛好不热闹。有的同学说,武松要上景阳岗,当然要把老虎打死,要不然,他自己就得死。学了这一课,我明白了,应该出手就出手,所以我们要来学习这一课。我当时还表扬了这位同学聪明呢。有的同学说,武松太残忍了,不需要把老虎打死,只要打昏,照样可以过岗呀。当时我表扬这位同学说,很有爱心,还叫我们班的学生向这位同学学习。其实,在当时我完全没有意识到学生已经偏离了思考题,我自己不但没有阻止他们,还鼓励他们。在我的课堂上,武松是被披的体无完肤了。其实这一个问题,是让我们知道,我们要学习的是他机智、勇敢的精神,不是让我们去学习他打老虎的。读了这一讲,我才知道,这是价值观的偏离,扭曲了学习的方向和实质,这真的是很可怕的事。
当然读了这本书也许是我自己的水平不够,没有理解其中的道理。有一个疑惑,如果有机会,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指点。是关于第五讲的教学关系。在125页中有对于好老师的讨论。我们六年级里有一篇课文《我最好的老师》。其中的老师,以独特的教学方法,折服了很多的学生。肯学习的学生,当然认为这样的老师是好的老师,可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要是不接受这样的方法呢?其中有一位参与互动的老师,说让差生说好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可是,根据这本书里的一些作法,好的学生肯定是乐意接受的,可是对于一些宁愿老师喂一口,吃一口的学生呢,在我的课堂上我哪道不管他们了吗?当然这决对不行,可是在课室上我应该如何来平衡我的教学呢?这是我的一个疑问?请各位老师能指教我。谢谢。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7
又是一个岁末的到来,寒假,一个学期承前启后的时刻,在假期休息之余,本人认真拜读了宋运来先生的作品《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特别是对于第二篇品课部分,我是颇多感触。
很长时间以来,对于听课我总认为是总结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教训而已,这样的心态造就了平时听课的随意性,课后不去细细咀嚼,很难对自己教学路上的创新有所帮助。读了这篇文章后,才真正明白,听课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一些经验,而是需要我们互相去做深层次的学习、交流和思考。看字识意,品就是要我们分三口食,方能得出个中真滋味,品课亦如此。品课到底品什么?在此我谈谈对于我的心得体会。
所谓品课,就是教师以品德角度去听别人的课、去观别人的课、去评别人的课、去议别人的课,教师在听、观、评、议课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品课是初为人师的起点,品课让新教师虚心品味老教师的谆谆教诲,做到评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节课,努力完善、充实自己。品课是教师进步的基石,品课让教师在品味他人课堂的同时,更关注自己的成长,并有更多的教学收获。品课是教师成长的阶梯,品课让教师能联系自己的教学,看看自己的教学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并及时改进,正是这一次次的完善与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渐入佳境。
品课,是听课、观课、评课、议课的更高一层次的追求,是一种境界,是关爱他人,善待自己的人生哲理。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最重要的渠道。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我们注重教学研究,而教学研究最被注重的是听课、评课、议课。我认为在此基础上就听课参与者来说,应该还有一个意义上的深加工品课,寻求在听完本课的授课和评课、议课后的更高层次的收获:品味本堂课给学生发展带来的欢乐和收获;品味本堂课给授课者本人的成长带来的经验和启示;品味评课参与者在评完本课后的心得和体会;品味我本人在此次活动中的积淀和超越。
一、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品味
所听的课堂课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最受启示的是什么?
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会了些什么?
还有哪些不清楚?
这课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怎样?
本课中我的学科技能提高了多少?
本课中的教学过程脉络怎样?
通过本课,可以让我把握哪些学习方法?
养成哪些学习习惯?
本课使我的思想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得到了哪些熏陶与提升?
二、站在上课者的角度来品味
课前我的准备怎样?
学情的预见、活动的设计合不合理?
哪些新课程理念在本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中最成功的教学环节有哪几个?
本课中的知识构建还需改进吗?
本课中的德育资源把握怎样?
本课中师生、生生情感传递、心理交流有特色吗?
众多的评课意见,你都能认同吗?
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几条?
三、站在听课者的角度来品味
作为欣赏者,我最赏识本堂课的哪些方面?
作为评价者,我给本堂课打上哪些评语?
作为指导者,我为本堂课提出哪些指导性意见?
作为研究者,我给本堂课提出哪些的探究方向?
作为学习者,我从本堂课中能学到哪些知识,增长哪些见识,借鉴哪些成功经验?
吸取哪些不成功教训领悟哪些理念或动向?
作为管理者,我从本堂课中能着到多少花钱多办事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
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域特色,整体状态?课堂教学研究改革的进程怎样?
教师走进新课程的状态怎样?
课堂中师生的表现与管理层面提出的理念、方案、要求是否相适应?该做哪些调查呢?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8
生日之际,收到吕主任送的一本书:《有效教学十讲》。扉页上吕主任的寄语让我既感动又倍觉激励,我决心好好研读这本书。
该书的作者余文森教授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家。他长期致力于课堂教学与校本教研的研究,针对课堂教学改革和校本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他撰写了多篇有关论文,并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他的报告很受中小学教师的欢迎。这本书就是他的关于课堂教学和校本研究的论文和报告结集而成。
看这本书,我对教育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英国文豪萧伯纳说:“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愿与大家分享我的收获。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和优质教学
原来一直简单地认为,只要我上的课能让学生愉快地学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我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然而看了书中的论述,不禁为自己的肤浅汗颜。余教授指出: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方法,进入某种过程,并且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应该是每个教师都会想到的,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怎么衡量呢?最基本应做到的就是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自觉自愿养成学习习惯,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欢乐是孩子幸福人生的前提。而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学也应使教师本人获得提升。我觉得有一个词能够很好地概括这个意思,即“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为了能更好地传授知识,必须不断自我充电,从而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进步;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只关注学生,也关注自己,能够自我提高教学的调控和分析能力,日益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余教授有一句话非常鼓舞人心:教师不断从教学当中获得教育智慧,获得专业成长,这是教学最根本的吸引力。
对有效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以后,我发现要实现有效教学并非易事,我们正走在有效教学的路上,或者某个时候曾经达到过。学无止境,优质教学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余教授指出:优质教学一定是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优质教学的定位是:优质,高效,高境界。
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有思想。教师要有思想,对教学工作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二、有智慧。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启迪学生。
三、有激情。教师有激情才能够带动学生走进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情境中,并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
四、有个性。教师要经过长期的打磨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
五、有文化。有文化有品位的教学,就是高层次,高境界的教学。
二、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及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美舍的英语教学的特色之一就是课堂上注重情境的创设和新知的导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的体会是创设情境能够让孩子们更自然更愉快地学习新知识,记得更牢固。书中对此做了更详尽的解释和陈述。情境是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余教授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情境的作用就象是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就容易实现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情与理性,以及旧知与熟知的沟通和转化,从而使学习和理解变得容易和有趣。书中关于情境的创设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提示,就是情境的创设必须联系生活,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生活也是“汤”,枯燥的知识,是很难被理解和吸收的,知识要融入生活中,才容易被学生消化。
关于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余教授作了五点归纳:
一、基于生活。即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挖掘利用学生的经验。
二、注重形象性。首先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其次应该是形象具体的,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三、体现学科特点。即紧扣教学内容,凸现教学重点。
四、内含问题。内含问题的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
五、融入情感。这一点引用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话最为贴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三、如何写教学反思
写教学反思也是我们美舍的一大教学特色。我在美舍执教有一年了。这一年当中,我从起初被动应付地写干巴巴的教学反思,到习惯主动地把课堂的精彩瞬间或教学尝试记录下来,我感觉自己受益其中。教学反思使我不断扬长避短,改进工作。至于如何写教学反思,我总是天马行空,想到什么写什么。今天写课堂中出现的精彩小插曲,明天写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及所采取的措施……看了书中的论述,我才知道反思有这么多门道。
余教授说,自我反思是“留一只眼睛看自己。”如果一位教师只顾埋头拉车,默默耕耘,从不抬头看路,也不反思回顾。那么他永远无法实现自我发展和真正超越。自我反思不但能够提高教学经验的质量,还能够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形成优良的职业品质,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就教学工作而言,依据反思所涉及的教学进程,可将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师的自我反思又可以从教学实践、理论学习和相互借鉴三个层面展开。
我们通常所作的教学实践的反思应立足于以下三点:
一、总结成功的经验。每一堂课总有成功之处,或者有收获之处,长期积累下来教学经验必将日益丰富;
二、查找失败的原因。教师应本着豁达的胸怀,无论教学设计得如何完美,课堂教学如何精彩,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
三、记录学生情况。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寻求解决的方法,有利于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
自从看了书中有关自我反思的篇章之后,我写反思不再随意而为之了,每一天,我都做到在反思中记录收获、不足和学情。
余教授指出,教师要善于从理论学习中自我反思,运用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那么,我这篇读书心得,也算是在理论学习中的自我反思吧。
《有效教学十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教学中的一处迷人的风景,在此也向赠书之人致以深深谢意!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9
刚拿到《有效教学》这本书时,说心里话并没有在意,下定决心认真看后才发现这本书真奇妙,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对自身的教育教学确实是深有帮助,让我获益匪浅。
首先是有效备课。在本章节中,提到了一些怎么样备课才实用的一些意见和做法,在我看来很有道理,比如说在怎样解决“备课”“上课”两张皮的问题上,书本上的阐述就很有道理:说备课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的钻研、思考,词语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以达到好的效果。作为教师,首先应整体把握初中阶段教学的总目标和各年级阶段的目标,这样备课才能有的放矢。把握了总目标和各年段目标,教学低段的备课可“高瞻远瞩”,中段的备课应“瞻前顾后”,而高段备课在冲向总目标的同时能“居高临下”,这样能注意个年段间的知识衔接,避免“各自为阵”的盲目性。如果把总目标和年段目标看作“面”,每篇文章看作无数个“点”,点面结合,就能达到实用、高效。另外在教学方法的预设上,我们如果能从目标、核心环节、练习、板书、变化等多方面考虑备起,并且多参与有效的集体备课,那么对于我们自身教育教学水平说将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其次在有效指导方面,要适时;适度;适当;适合;适应。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善于反省。这话说起来有些老生常谈,因为平时我们也做了,也写反思随笔了,也知道自身的长处和短处,但真正领悟到其精髓的,感受到反思带给自己的快乐与成长的又有多少呢?所以要想真正提高,我们还要不断地终身地去学习、去反思、去换位思考。这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
从现在开始,我要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强化有效教学的意识,在反思、自查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和教学水平。时刻提醒自己在每节课后自己主动反思:课上哪一个环节启发了学生?哪一部分是教学中的亮点?哪一部分教学效率高?下节课如何改进…… 主动把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10
今年暑假我阅读崔允漷教授主编的《有效教学》,本书分别从“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三方面,阐述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他所提出“有效教学”主要是把学习还给学生,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维持与促进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下面所谈内容是我学习《有效教学》思考心得。
要还学生以民主,用讨论激活课堂气氛。崔允漷先生说,要尽可能鼓励学生集体活动,并给予客观的表扬与批评。在课堂教学中我往往对学生要求高,总感觉学生知道的太少,于是,不自觉地急于把知识直接教给学生,而忘记了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去思考讨论。这样以来,学生少了思考的时间,被动的接受教师强塞来的知识,学生自然对强塞来的知识就有了抵制情绪。现在想来,无论如何,教师在一节课上是至少要给学生一次讨论的时间的。
例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由于我的操之过急,把文本知识填鸭式的灌输给学生,使得他们疲于学习。在《有效教学》的指引下,我不断成长与进步。于是,我尝试着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在活动中,我发现课堂气氛顿时就多了些生机。他们讨论后,我再给以小结和板书,学生的印象也更加深刻了,而我要讲的内容也变得少而精了。是啊,学生是充满了活力的,还他们以民主,经过他们思考后再给以引导帮助,质和量都会提高。所以,永远不能剥夺学生民主的权力。
因此,从《有效教学》中了解了课堂气氛的重要,让我惊恐万分。于是,在备好内容的同时,我总要考虑学生会出现的反应,如果是下午第一堂课,更应该设计好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因为这时的课学生容易犯困,我得打消他们的困意。像这样经过多次思考,方敢确定自己备好了课,才敢走进课堂。
我希望我们每位老师都尽量去认真备课备学生,尽量让自己的每堂课学生都爱听,尽量达到积极课堂气氛的几项指标。我想这样的结果,不只是学生会爱上课堂,爱上老师,老师也会受感染,而爱上课堂,爱上学生!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11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起初我听了这句话的时候很气愤,我们做教师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有哪个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能成材,我们是在尽心尽力地教,可他们不学啊?有的时候真恨不得能代替他去学。但是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会议精神,我的原有的观点在头脑中慢慢退去,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写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喜欢这位教师,所以他更不会去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可是,孩子为什么不喜欢教师啊?
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有些孩子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或与家长、同学或教师发生矛盾等,尤其是当和教师发生矛盾时,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与学习。
二、有的时候是因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也就不能去听教师所教的课程了。
三、有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没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四、还有的是因为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没有建立新的课堂学生行为规范,如有的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明知学生因为不专心答不上来,就故意提高嗓门,将其一军:“某某同学,请你重复一遍刚才教师讲的话。”或者干脆对这些学生不管不顾,只提问那些好学生。这时候教师成了是“主角”,好学生成了配角中的“主角”,而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时候是“观众”或“听众”。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学生又怎么能喜欢听他讲的课呢?所以他的成绩也不会好。
五、还有的课堂过于死板,气氛过于沉闷,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他更不会去学了。
六、还有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很重要,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把握好,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进行攻击、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七、教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
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教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臵在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可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激发学生动脑思维,畅所欲言,尽可能让他们提出有个性的见解,或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示,产生新的见解。其间,教师只以普通一员参与讨论,或启发,或表扬讨论中有创见的学生。当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师才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以求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论性的精确评价容易给一些学生增添压力,甚至带来伤害,可采用模糊评价,给学生适当指点,建议。这样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不断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学生自评互评中给予点拨启迪,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激励,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民主评价能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经历成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发展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评价自我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达到自我反馈、自我分析、自我校正、自我完善、主动发展的目的。
接着要在课堂上确立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应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所有的教学活动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着力于学生、着重于学生的发展。即“以学定教”、“以学施教”和“以学论教”,而不应该无视学生生命个体的存在,自顾自的去讲,致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问题、没有怀疑、没有想象空间,进行“目中无人”的教学。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40分钟都集中在教师的身上,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把具体任务交代下去,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控制注意力。当然还要多创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对课堂上问题提出的处理要机智巧妙,比如:旁敲侧击法、目光暗示法、变换声调法、行为知道法、心照不宣法、小组长管理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值得我们教师借鉴。
我们既要承认激励赏识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认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当然惩戒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批评时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语气,讲究“度”。我们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那么就不会再有教不好的学生了。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12
卓越教学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用本书作者余文森教授的话说,“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永远只能在过程中。“需要我们且读、且思、且实践。
读完这本书,我意识到有效的教学对教师来说有很多的现实意义。有效的教学,不仅是在口头上,而且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实施,既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又注重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立竿见影的效果,马上教,马上会,”即教即学即会“,”当堂达标“.可是我们不能忘记”教学是一门慢的艺术“,教学的很多效果是要慢慢显示出来的。
每个人都想被关注,尤其是小学生。如果每一项活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空间都以孩子为中心,那就关注他们,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
教学过程应该是愉快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有以“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才能培养出一群自信、阳光、敢担当、睿智、机敏、热情、善良的孩子。
日常教学活动安排必须始终从学生的出发点进行,以学生为中心。此外,教师应带着丰富的情感给学生,与学生建立真诚、和谐、温馨的情感关系。
沐浴在教师美好的情感中,孩子们的心中会有一片最灿烂的阳光,为学习和生活营造一个安全的情感环境。
要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的脉搏,就需要与学生有一个正常的沟通渠道,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和需求。了解学生的想法,我们必须接近学生,成为他们的朋友,和他们亲近。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可以随意的交流,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有效教学强调纪律、秩序、形式、模式、规定和制度,追求统一的、标准的、固定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预测性太强,”没有意外惊奇“.可是,我们忘了”生命不能被保证“,真正的教学一定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教师真是一个有学问的职业。不仅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要不断提高,还要把这些都交给学生,而且硬生生的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还不行,还要用各种方法:有趣的故事、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动作等等方式,让学生快乐的学。
我想只有自己不断地学习更新教学理念,积累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且身体力行,不断实践,改进,再实践,才能形成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13
知识技能是学科的躯体,过程方法是学科的思维方法。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领悟或者掌握其中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他掌握的就是一大堆“死”知识,是“行尸走肉”。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们在教学中是否是为了达到目标,而把过程给省略了呢?是否为了省时而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了呢?是否为了节省更多的成本,而排斥学生的思考呢?是否把教学过程庸俗到无需智慧努力,不要动脑筋,只要记忆练习就能掌握教师所讲的东西呢?是否我们培养的就是那些不思考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呢?是否我们在困惑,为何学生学了那么多,却不会运用,盘活呢?以前曾看过的一个故事窜入了我的脑海——
一个外国的孩子,他正在独自玩沙,显然玩得很专心也很有耐心。他用小铲把沙装进漏斗,开始的动作比较笨拙,动作也很慢,玩了一会儿逐渐熟练了,动作也越来越快,但他发现总也装不满,疑惑地看了一阵漏斗之后明白是因为漏斗会漏沙,于是就用手指堵住漏斗底部的漏口,这样终于使漏斗装满了沙子。然后他试图把漏斗里的沙子倒进瓶子里,可是发现从手指移开到对准瓶口,沙子已漏得差不多了。这个外国孩子开始加快手移开的速度,几次之后,他突然意识到,把漏斗直接对准瓶口,沙子会一点漏地顺利进入瓶子。于是他按照这种方法很快装了一瓶子的沙子,同时欢快地笑起来并回头看看妈妈,而妈妈则拍手以示鼓励。
一个中国孩子玩沙,他一开始也是忙着拿起漏斗向里面装沙子,也同样是发现了沙子进漏斗后都流出来,所不同的是旁边的母亲一看沙子都漏光了,就手把手地教自己的孩子把漏头直接对准瓶口,然后再灌沙子。结果孩子没经历任何挫折、也没有体验任何失败就立刻学会了正确的玩法,但也很快就爬出了沙坑不玩沙了,因为这个玩沙的过程一被简化就没什么意思了。
当那个外国孩子还在津津有味地与沙同乐的时候,这个中国孩子已经玩腻了,正缠着妈妈要抱。
想到这儿,我的心情已不再平静:在教学中,我给孩子探索的机会了吗?我是否也充当了中国妈妈的角色?对于孩子学新知的探索过程,我是否总是在无意或在好意中干扰了这一过程的自然进行?答案肯定的!不止做过,还不止一次。在我的思想理念中,虽然已有了一些强调”过程"的意识,但我也不是认为孩子技能学得越多、越快就越好吗?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我不也多少次地手把手地教孩子,让他们很快地学会比较难的知识吗?忽然想起了以前听过的“做中学”“玩中学”,原来还蕴含着如此深刻的道理。终于,在我的脑中理论和实践的断路给联结上了: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形成的,即通过试误形成的。理论与实践链接的顿悟的惊喜令我兴奋!在未来的日子里,就让书香继续浸染我吧,我将会迎接更多的反省!
运笔至此,发现已难再下笔,只能感慨:一笔难书尽此书的奥妙啊!因本人的眼力、领悟力、素养的限制,实难把其精髓处一一道来,还是让我们一起都去看看这本书,亲自去感受感受、体验体验,我相信,你会更深地体会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的含义。再次默默地注视《有效教学十讲》,心中一个念头不期地出现了:好书,是需要我们一读、二品、三回味的,“有效教学”,我会再次与你相约在书中、梦中…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14
读了《有效教学》这本书后,从这本书中我获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有效教学的含义,也同时意识到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讲在新课程教学当中它有着很多实际的意义。阅读《有效教学》一书后,我受到了很大启发,我觉得老师若想把认真准备的课付诸实施,把教学原则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还必须达到上好课的一些基本要求。书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之后,我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空场所,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舞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关涉到教师生命价值的展现,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能够平等交往、高质互动的真实的课堂,是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能够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满诗意,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的课堂。
“备学生,才能备活课堂”。因此在备课中,多获取学生信息,准确诊断和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可能会遇到的内容,是“备学生”的重要原则。教师备课如果单单凭借对学生的片面了解,而忽略学生的经历水平和反应水平,一堂课成功的几率是非常低的。
教师应该试着从以下六方面着手:学生可能想到的内容;学生难懂的内容;学生疑虑的内容;学生易错的内容;学生激动的内容;学生易忘的内容。教师通过备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而达到更好地驾驭课堂,有效教学。总之,要“备”好学生,我们就要与学生为伍,做学生的朋友,和他们同甘共苦;我们就要放得下老师的架子,虚心向学生请教、向学生学习。
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书中引用维果茨基一句话“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行为注意者所认为的刺激——反应,而是激发学习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课堂教学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这句话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也明确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要地位,还有指出了课堂必须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之下的。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把握指导时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五不”,即学生能理解的不讲解,学生能叙述的不替代,学生能操作的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不暗示,学生能提问的不先问,保证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
二是指导适当,就是教师话语不重复,意思表达清楚,指导内容针对性强,即学生想了解的内容、难以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导,教学指导的有效性,往往表现在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与学生期望得到的指导的一致性上。
有效管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管理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师生之间的沟通则变得顺畅,教学效果就高。反之再充分的教学准备都将只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故而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管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有效管理它要求教师具备特有的专业素养,要求教师在单位时间内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和情感,使教学内容、教学信息的传达达到最佳的效果。
有效的监控,给学生个人或全体学生布置作业后,如笔头练习、口语操练等,就意味着监控开始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立即按教师要求去做,此时有效监控非常重要。如果布置完作业,教师就站在讲台上,根本不去接触下面的学生,或偶尔遇到学生有违纪现象,只朝学生指指点点,这便会加大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自然也无法保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帮助他们完成作业,或个别制止某位学生的不良举动,就会变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为心理合作,也使大多数学生的练习作业顺利进行。
另外,部分性格内向或胆小的学生,有问题也不会当众举手提问,而对走到身边的教师则敢于大胆求教。走到学生间还有一个好处,教师能从几个学生出现相同错误的情况中了解学生理解上、运用上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注意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或交际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本书秉承课程改革目标要求为宗旨,紧紧围绕“有效课堂教学”这一主题,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要“优化课堂环节,活化教学资源,绽放师生智慧”的特点。书中渗透了教学实践、部分课型实施流程、实施的关键等内容,对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步骤和环节加以详尽阐述,以求实现将现代教育理念融于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旨意,解决课堂教学瓶颈。《有效教学》这本书,我的感悟颇多,读书,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更使我懂得了教育的高尚,教育的纯洁。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不断地读书,用读书来充实我的人生。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15
读了《有效教学》这本书后,从这本书中我获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有效教学的含义,也同时意识到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讲在新课程教学当中它有着很多实际的意义。阅读《有效教学》一书后,我受到了很大启发,我觉得老师若想把认真准备的课付诸实施,把教学原则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还必须达到上好课的一些基本要求。
书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之后,我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空场所,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舞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关涉到教师生命价值的展现,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能够平等交往、高质互动的真实的课堂,是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能够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满诗意,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的课堂。
“备学生,才能备活课堂”。因此在备课中,多获取学生信息,准确诊断和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可能会遇到的内容,是“备学生”的重要原则。教师备课如果单单凭借对学生的片面了解,而忽略学生的经历水平和反应水平,一堂课成功的几率是非常低的。
教师应该试着从以下六方面着手:学生可能想到的内容。学生难懂的内容。学生疑虑的内容。学生易错的内容。学生激动的内容。学生易忘的内容。教师通过备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而达到更好地驾驭课堂,有效教学。总之,要“备”好学生,我们就要与学生为伍,做学生的朋友,和他们同甘共苦。我们就要放得下老师的架子,虚心向学生请教、向学生学习。
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书中引用维果茨基一句话“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行为注意者所认为的刺激——反应,而是激发学习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课堂教学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这句话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也明确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要地位,还有指出了课堂必须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之下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把握指导时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五不”,即学生能理解的不讲解,学生能叙述的不替代,学生能操作的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不暗示,学生能提问的不先问,保证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二是指导适当,就是教师话语不重复,意思表达清楚,指导内容针对性强,即学生想了解的内容、难以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导,教学指导的有效性,往往表现在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与学生期望得到的指导的一致性上。
有效管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管理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师生之间的沟通则变得顺畅,教学效果就高。反之再充分的教学准备都将只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故而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有效管理它要求教师具备特有的专业素养,要求教师在单位时间内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和情感,使教学内容、教学信息的传达达到最佳的效果。
有效的监控,给学生个人或全体学生布置作业后,如笔头练习、口语操练等,就意味着监控开始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立即按教师要求去做,此时有效监控非常重要。如果布置完作业,教师就站在讲台上,根本不去接触下面的学生,或偶尔遇到学生有违纪现象,只朝学生指指点点,这便会加大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自然也无法保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帮助他们完成作业,或个别制止某位学生的不良举动,就会变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为心理合作,也使大多数学生的练习作业顺利进行。
另外,部分性格内向或胆小的学生,有问题也不会当众举手提问,而对走到身边的教师则敢于大胆求教。走到学生间还有一个好处,教师能从几个学生出现相同错误的情况中了解学生理解上、运用上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注意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或交际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本书秉承课程改革目标要求为宗旨,紧紧围绕“有效课堂教学”这一主题,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要“优化课堂环节,活化教学资源,绽放师生智慧”的特点。书中渗透了教学实践、部分课型实施流程、实施的关键等内容,对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步骤和环节加以详尽阐述,以求实现将现代教育理念融于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旨意,解决课堂教学瓶颈。
《有效教学》这本书,我的感悟颇多,读书,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更使我懂得了教育的高尚,教育的纯洁。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不断地读书,用读书来充实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