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新媒体新技术 创设新型美术课堂
传统的石膏头像教学方式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示范来讲解绘画技能及新的知识理论,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步入机械性模仿,学习过程较为枯燥单调。现代信息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线性的缺陷,具有信息呈现多形式、非线性网络结构的特点,符合现代教育认识规律。同时,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的教学系统,输入与输出手段的多样化使老师与学生具有很强的交互能力。新型的教学模式出现,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掌握绘画技能,并改变静态的、单方面的学习方式,让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变得通畅起来,大大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
一、创设美术课堂新的教学模式
术科班一个班有50人左右,一个老师示范的时候,里三层外三层站几圈,有些学生还要站在高高的凳子上才能远远看看老师的示范步骤。离得远,看不清,有些学生索性跟旁边的学生讲话或者自己玩起手机,这样听课的效率自然降低。还有学生反映,老师示范的那个角度听得明白,但到自己写生的时候,由于画画的角度改变了,画的时候忘了老师上课强调的步骤与方法。老师示范一次还不行,对于同样的问题,老师还要在一周内重复示范好几次,导致老师教的疲惫,学生学习效率却不高的现象。如何让术科的课堂高效起来?
一要解决看得清,让学生明白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二要同步练习所教授的内容,让学生更直观理解并能在画面上表达出来。幸运的是,我校的教学设备与时俱进,为美术室配备了数字音像技术与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一个可以容纳一百多个学生的美术功能室可以同时观看一个老师的示范。我示范石膏像的时候用dv拍摄,同步输入大屏幕。大屏幕显示出石膏头像(老师正在示范的角度)以及老师根据这个石膏头像投影出来的角度进行示范的画面,学生则拿着画板看着大屏幕上的石膏像跟着老师一起画。老师利用耳麦边示范边讲解要点。一百多个学生听得清楚也看得清楚。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美术术科的高效课堂建立在有限的时间单位里面让学生学到关键的内容,并能在画面上表现出来。比如我计划开展两周石膏头像的结构造型训练、三周的调子训练内容,在这几周内学生能达到形体造型准确、黑白灰关系适宜、虚实得当等要求,这就是高效的表现。大屏幕的显示具有直观性,方便老师强调对石膏头像的观察方式:抓大形进行归纳;明确石膏头像的绘画步骤。对于部分学生理解比较慢,往往前面示范完,后面他们就忘了怎么画,这时候,我调出dv录像的示范资料进行回放,避免老师做重复的示范工作,老师节省大量时间可以对学生个体进行具体辅导。石膏头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同一角度训练,把知识内容熟练了再进行不同角度训练,防止学生在学习中步入机械式模仿的歧途。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的教学系统,输入与输出手段的多样化使老师与学生具有很强的交互能力。新型的教学模式出现,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大大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
二、创设美术课堂新的教学手段
利用学校专门建立的微课制作功能室,我先进行微教案设计与微练习设计,再制作微课件和微视频拍摄,形成微学习资料包并上传到微课程平台。微课课程是由教师基于学校资源、个人能力和特点以及学生兴趣和具体学习需要,以主题模块形式而开发的相对独立的小规模课程。在小型范围的学生存在着的同样问题,老师可以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指导。在石膏头像素描的课程学习中,我用微课制作软件来设计微课脚本,技术合成后输出教学视频短片,讲解学生存在的几个问题。我通过录屏软件,通过ppt、画图工具软件、手写板输入软件等形式制作微课,教授学生如何利用水平线与垂直线来定位与检查石膏像的形准问题;通过摄像机摄录的视频素材并经过后期的编辑制作成微课,来讲解石膏像中眼睛局部的表现方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张一春教授认为:“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微课在实际的课堂应用中体现了效果,我分小组实施10至20分钟不等的微课课程,这样的微课既能让老师把一个知识点讲清讲透,学生也能花较少时间学到关键的内容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学生在短期的造型训练中能掌握形体造型的技巧并能把握结构的精髓,即能判断归纳出那些可以表达出来的部分,那些是不重要的表达部分等处理能力。“灌输”这一概念在教育中认为是贬义的,但我觉得在美术教育是需要的,要让学生知道一张作业画好的标准,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如何被引向成功。如石膏头像看上去很复杂,老师就要把看似复杂中有规律可循的东西提炼出来,灌输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很快的掌握到位。当然,灌输的同时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因为学生拥有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研究和发现真理的经验,当某一天他或她不再研究学习这个领域的时候,他或她依然在任何一个新的领域做到最好。
三、创设美术课堂新的评价方式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说过:“人的智力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奇心、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等等,而这些因素实际上是互相勾连、共同生长、相辅相成,期间并无明确的界限。说到底,根子只是一个,就是天赋的理性能力。”因此,最根本的智力教育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足以鼓励、促使、帮组学生的理性能力保持在活跃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的作业拍成相片输入电脑再投放到大屏幕上,让学生看看自己的作业,不仅可以看到作业的整体,还可以对局部进行放大,老师讲评时还可以多个不同的角度出现,如形准的问题、画面的黑白灰关系问题,以便于学生细致的观摩。老师把高分段的与低分段的作业对比讲评,可以运用“手写板+罗技影像捕捉技术”利用生成的资源展开教学评价,在屏幕上轻松地圈点勾画,指导、点评。教师与学生在多元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并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这样,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石膏头像教学的应用,学生基本能按要求完成课程的训练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对比往届用传统的方法教授同样的素描内容训练,时间缩短了,效率提高了,效果也明显有了进步。不少学生跟我说,感觉自己对素描的理解更深刻了,特别是对形体造型的理解与表现技法也提高了。这有他们在时间上的经验积累,还有对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直观而有效性的反馈。
第二篇:如何运用新媒体
如何有效运用新媒体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年学生工作
一、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一是建立海淀乡团委QQ群。采用现代化的沟通方式为全乡广大团员青年交流思想、探讨问题、传递信息而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受到广大青年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广大青年在QQ群内广开言论,传递心声,交流工作生活心得,增进了解,进一步增进青年职工之间的交流和友谊。海淀乡团委还通过QQ群,及时地将团组织建设和团务工作内容进行发布,有效强化了团员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青年职工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
二是在海淀乡政府工作网站上开辟团委专栏,以“关注青年热点,服务青年成长”为宗旨,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及时反映团委开展的各项工作,展示团员风采。
三是设立海淀乡团委公共邮箱,供广大团员及时下载团委活动材料及通知,广泛征求对团委组织建设等各方面的意见,为及解决问题、改进团委工作搭建平台。为迎接建党90周年,海淀乡团委在乡机关开设青年团员图书角,制定每周读书进度表,要求团员青年写下读书笔记,各青年团员将看书后的心得体会发送到海淀乡团委公共邮箱,供青年团员阅读。
四是举办原创“红色”手机短信大赛,开展了手机短信征集传递活动,积极传播健康向上的思想和文化,在广大青少年中倡导和发展“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短信文化,探索利用手机引导青年的新途径。拓展共青团宣传途径,实现工作对象的全覆盖。采用无线多媒体传播技术通过移动通信手段搭建信息传播平台,以手机、网络等为媒介,通过手机报、网上新闻等形式按时定期发送,加强共青团宣传工作的及时性和大众性,并为各级团组织和广大青年提供全面的在线服务,形成一个青年广泛参与的组织活动阵地,扩大共青团教育引导力度。
丰富传播内容,增加交流互动性,使广大青年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受教育。关注学生热点,及时宣传报道,丰富宣传内容等,是共青团宣传工作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等始终是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共青团宣传工作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在局域网络上开设不同的专栏,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广大青年在轻松的氛围下获取有效信息;另外还可以通过对各类评奖评优设置网上留言、投票等活动,增加青年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第三篇:浅谈新技术新媒体数学教学领域中的运用
浅谈新技术新媒体在数学教学领域中的运用
西丰县鸿志小学
冯琳
摘要:新世纪,新挑战,随着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信息技术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它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和广阔的展示平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如何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我在这里谈几点粗浅的体会。关键字:新技术;媒体;数学;
一、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展示数学的美。
多媒体集声音、图象、文字、动画和视频于一身,其特有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很容易就能创造出热烈、激昂的课堂气氛,直观、生动地对学生进行催化,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在教学“射线”一课时,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光线、生活中的射线、不同方向的射线,一一罗列,制作成精美的课件,给学生一种霎时震撼的美,此时学生的内心体验远胜于老师空洞地说教“什么是射线”。又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上至宇宙,下至细胞的形形色色关于圆的图片,还有小雨点滴落在湖面上荡起的层层涟漪,学生被这种数学的美深深吸引了,凝神观察,教学目标就在这美的体验中得到落实。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主动探究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
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在教学中,如何具体呈现所设计的情境和问题,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多媒体通过声、像画面,声情并茂的形式能迅速对学生形成感官刺激,用情境的光、色、声、像等外在形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入境动情,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将需要呈现的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互动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所创造的虚拟环境,让学生作为探索者在其中主动探究和发现,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播放一段学校门口车辆的通行录象,让学生数数一分钟内学校门口经过的各种车辆分别有多少,给学生提供统计的情境。学生有的想出了用画符号的方法来统计,有的则用写“正”字的方法。又如,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运用多媒体营造智力闯关的氛围,“智慧国”、“快乐谷”、“开心城”,让学生自主选择先去哪里,再去哪里,其中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有层次的习题。还可以搜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卡通人物,或者用插播录音的方式,多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这样避免了学生在做练习的枯燥乏味,而变得趣味盎然,学生积极性很高,发言争先恐后。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往往能更好,这样的数学课谁能不喜欢?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学中深感棘手的问题。而信息技术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大小跟什么有关,学生说可能跟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那么如何证明呢?光用嘴巴来解释,恐怕既费时,又说不清,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简简单单却很直观。
四、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是物体的形状、大小、相互位置关系在人脑中的表象。利用信息技术,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数学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1、发展学生有关几何形体的形状特征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几何形体时,教师总是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或模型,再抽象出几何图形,这个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利用信息技术就能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几何图形的特征。
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时,可以运用计算机演示从实物中分离出图形的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清楚两者间的对应关系,建立起正确的空间观念。
2、发展学生有关几何形体大小的空间观念。几何形体大小也是空间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中要让学生加强观察、动手测量的实际操作。利用多媒体,可演示对一些物体的测量过程和测量方法,使学生建立和积累起相应的表象,促进学生掌握各种观察、测量的方法。用计算机演示测量和画图,比教师用其他手段来演示更逼真、更清楚。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先将量角器放大显示在屏幕上,然后用着色、闪亮、移动等方法介绍量角器的构造与使用方法。再用这个量角器去量不同大小的角,让学生逐渐学会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最后再回到动手实践中,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高效率。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计算机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供、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速度快的功能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广泛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素材,更多的练习和表现自己能力与成就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及时获得学生准确、真实的学习成效和学习态度及反馈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运用信息技术,使数学课堂实现高效率成为可能。其高效性不但体现在它节约了许多板书的时间,将教学内容很好地整合在一起,更体现在它强大的交互功能上。
传统教学,教师需要走到学生中巡视,才能了解学生课堂练习情况。这种巡视其实是低效的,因为有的学生还没完成,老师已经走过去了;而有的学生早就做完,老师却还没走到。同时学生的练习之间也不能资源共享。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控制课堂,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在教师机上浏览学生学习情况,也可以及时予以个别或小组的指导,学生马上得到反馈评价,体现了课堂的高效性;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与同学及时共享,体现课堂的开放性。在这样开放、高效的课堂中,学生向着学习目标迈进,同时也得到了可持续发展。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数学教学的目标,以及当前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方向,我们广大教师必须学会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进行有效的辅助教学,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良好整合下更好地探究知识、获取知识,让“实践”与“高效”并进,“智慧”与“趣味”共舞!
第四篇:运用电教媒体 创设乐学氛围
运用电教媒体 创设乐学氛围
高旺小学
石素芳
内容提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要善于抓住契机,巧妙地借助电教媒体创造情景,就会大大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电化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传递过程,同时又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新事物的发展过程。电化教学具有形、声、色的直觉效果,充分应用电教手段可使教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静态的内容通俗化且直观性、兴趣性强,完全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便于理解和记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便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恰当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既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又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一、创设意境,以景激情。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卓越的工作都依赖兴趣,兴趣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兴趣是儿童认识的需要,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内在动力,尤其是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如果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创设情景,就能迅速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 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抓住小兴安龄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特点,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与物产丰富。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小兴安岭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小兴安岭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飞机即将起飞,请同学们上飞机。然后,我按了一下鼠标,屏幕上出现了一架飞机,随着飞机的起动,教室里响起了隆隆的飞机声,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来到了小兴安岭。飞机降落了,屏幕上出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小兴安岭的树真多啊,小兴安岭真美啊„„学生们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里运用电教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二、激发情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怎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翠鸟》是一篇介绍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常识性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教这篇课文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翠鸟的录像,屏幕里翠鸟色彩明艳动人,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很快地翠鸟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翠鸟很美丽,真可受,我很喜欢它。”有的说:“翠鸟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翠鸟。”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翠鸟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翠鸟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
三、启发想像,静中思动。
想像,是借助表像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
教《惊弓之鸟》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更羸‘射’鸟”的多媒体课件后思考:“图上画的是更羸拉弦前,还是拉弦后?”学生据图联想,静中思动,进行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说:“我看到更羸的手放到背后,大雁落下来了,就说明已拉过弦了。”有的说:“大王在摸摸胡须,好象感到惊奇,卫兵的脸上露出了赞叹的神情,从这里可以看出更羸已拉过弦了。”我又问:“你若是图中的一个卫兵,看到更羸只拉弓不射箭而把大雁射下来,你当时会怎样?我又让几个同学进行表演。表演后,学生发表意见:演更羸的同学很自信,很老练,有点射箭能力的样子,但‘更羸’的神情不太好,太骄傲了点,课文中的更羸比较谦虚,书上有这样几句话:‘我可以试试。’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说明更羸有了本领不得意,不骄傲。”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四、开拓视野,拉近距离。先进的媒体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产物。使人类进入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它能跨越时空的限制,跨越地域的界限,利用它,能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开拓学生的视野。在我们使用的教科书里,有不少课文的内容学生不一定接触过或者看到过、听说过,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恰恰为学生的视野填补这一空白,为教材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如:《七月的天山》、《牧场之国》、《草原》《观潮》等课文,对我们南方的学生,尤其是我们乡下甚少离开过本市的学生来说,对白皑皑的雪山、无边无际的草原的认识可以说是很空白的,更不用说亲眼目睹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了。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媒体,就能帮助学生认识这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事物景观,拉近与课文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观潮》这一课时,看着学生学生读文后茫然的眼神,我适时选用多媒体放映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特写镜头,让学生感受潮水由远到近,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能力,激发起他们对大潮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感性认识。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密切,语文课堂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为学校教育环境拓宽空间,为教与学提供广阔的舞台,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从文字、画面、音响等多方面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认知刺激和启发,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营造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抓住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真正 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
第五篇:运用电教媒体创设乐学氛围
运用电教媒体 创设乐学氛围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一、创设意境,以景激情。
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抓住小兴安龄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特点,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与物产丰富。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小兴安岭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小兴安岭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睛睛。然后,我按下录音机键,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来到了小兴安岭。同学们一睁开眼睛,又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小兴安岭的树真多啊,小兴安岭真美啊……学生们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里运用电教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二、激发情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怎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翠鸟》是一篇介绍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常识性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教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录像,录像里的翠鸟色彩明艳动人,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很快地翠鸟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翠鸟很美丽,真可受,我很喜欢它。”有的说:“翠鸟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翠鸟。”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翠鸟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翠鸟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
三、启发想像,静中思动。
想像,是借助表像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
教《惊弓之鸟》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更羸„射‟鸟”的投影片后思考:“图上画的是更羸拉弦前,还是拉弦后?”学生据图联想,静中思动,进行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说:“我看到更羸的手放到背后,大雁落下来了,就说明已拉过弦了。”有的说:“大王在摸摸胡须,好象感到惊奇,卫兵的脸上露出了赞叹的神情,从这里可以看出更羸已拉过弦了。”我又问:“你若是图中的一个卫兵,看到更羸只拉弓不射箭而把大雁射下来,你当时会怎样?我又让几个同学进行表演。表演后,学生发表意见:演更羸的同学很自信,很老练,有点射箭能力的样子,但„更羸‟的神情不太好,太骄傲了点,课文中的更羸比较谦虚,书上有这样几句话:„我可以试试。‟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说明更羸有了本领不得意,不骄傲。”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总之,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