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月光曲》教学案例
《月光曲》教学案例
课前准备:
板书课题,课件打开:月光下的大海,贝多芬的照片。放音乐《月光曲》 课前准备: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 生:听到过。
师:那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 生:月光曲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
师: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生:第九节。
师:那是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没写《月光曲》呀!
生:我觉得他是通过写兄妹俩的想象,来写出贝多芬弹的这首曲子非常好。皮鞋匠和盲姑娘联想到了这个景色,所以我认为他在从侧面来写这个《月光曲》。
师:那么你们把第九节很有条理地读一下,然后讲给我听,我才能明白。现在自己看第九节,想朗声读就朗声读,想默读就默读,想互相读也可以,用各种方式读都可以。读完了讲给我听,开始。
(学生开始以不同方式读文)师:谁能说给我听?
生:我觉得(读)“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
师:你能不能概括一下你刚才读的这几句话是什么情景? 生:就是讲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师:月亮升起来,还有吗?
生:就是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师:等等,现在月亮升起来了,(板书“月亮升起“)后面呢? 生:(读)“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 师:没到那么远吧?你先思考一下,另一位同学接着讲。生:应该是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师: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还有一个词呢? 生:霎那间。
师:你把这一段读一下我听听。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
师:洒满了银光以后整个海面上是什么样?有一个词,是什么? 生:微波粼粼。
师:我不会写这四个字,你帮我写吧。(一学生上前在“月亮升起”后写“微波粼粼”)谁还接着说?已经告诉我了,月亮升起来了,大海上波光粼粼。接着往下解释,后来月亮怎么样了?海面怎么样了?
生:后来“海面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师:那月亮跑哪去了? 生:月亮„„
师:书上怎么说你就怎么读。
生:应该是(读)“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师:你的意思说现在月亮升高了,接着往下说,穿过微云以后呢?
生:(读)“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是不是月亮和大海都产生了变化? 生:对。
师:(指板书)这里是月亮刚刚升起,海面上微波粼粼,刚才说的是什么样的啊? 生:月亮升起。师:卷什么样的浪? 生:巨浪。
师:对了,“风卷巨浪”这四个字多好呀!把两个意思都说了。(板书“风卷巨浪”)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概括成“风卷巨浪”行不行? 生:行。
师:(对一学生)你去把“月亮升高”写在“风卷巨浪”的前面。(学生上前写)再往下看,还有吗?后面月亮怎么样呢?大海又怎么样呢?说不来的“使劲”读一读,谁把皮鞋匠看他妹妹后面那一段读一读。
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大家一起来读。接着我的话来读“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生:(读)“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师:现在月光怎么样了? 生:照耀。师:大海怎么样了? 生:波涛汹涌。
师:谁来写这八个字?(一学生上前写)既然海面是这样变化的,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读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学生各自读课文)
生:我觉得“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静的,声音很轻的;然后“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应该是感情已到了极点了。所以就是声音从轻到高,这样的过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师:你光这么说不行,我知道波涛汹涌是“轰隆、轰隆”的非常大的海浪,我知道它的声音很大,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师:想想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 生:不是,是联想。师:谁的联想?
生: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师: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生:他们是听了贝多芬弹的乐曲后联想的。
师:那听他的曲子,脑子里就出现了这种情景,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噢,谁还能说得更清楚一点?
生:我觉得他们是听贝多芬的曲子听得十分投入,脑子里才联想出这番景象。
师:噢,我明白了,这回你们算给我讲明白了。(指板书)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月光曲》在演奏的时候,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曲子,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们想想当时的钢琴曲是什么样呢?能形容一下吗?是快呢,是慢呢,是轻呢,是重呢?
生:我觉得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候,应该是比较很柔和的。
师:那么谁能从头到尾地,系统地帮我解释一下,使我能更加明白?我先说个开头,你接着往下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谁接着往下说? 生: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师:对不对? 生:对。
师:这样一个音乐(指板书“柔和、徐缓”等)引起了如此联想,(指板书“月光大海”等)对吗?
生:对。
师:这是咱们猜想的,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听一听? 生:想。师:听过没有? 生:没有。
师:咱们试试,看咱们研究得对不对。不过我想,贝多芬是那么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乐曲不一定像我们研究的那么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然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可能不可能?
师:这样呢,就使他的乐曲旋律更丰富了,咱们听一听。(教师播放《月光曲》录音带,并配合音乐节奏打拍子,同时根据旋律的变化,指向板书相应内容)咱们先让贝多芬休息一会,就这么一段你们听出来没有?
生:听出来了。
师:基本上是(指板书)这么一个旋律变化是不是? 生:是。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领略了《月光曲》的美,接着又听了一段音乐,并对音乐展开了丰富的联想。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愉悦我们的心灵,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来听一听。
[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课文内容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课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教学时,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能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熏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我着重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穷兄妹俩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 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通过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能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善良品性。
二、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章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例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幻。此时,学生虽然没有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通过充溢着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三、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不足之处:
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朗读时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等,都应该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个别地方朗读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提高,以达到理想效果
第二篇:《月光曲》教学案例
《月光曲》教学案例与反思
[情景说明] 《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首著名钢琴曲的传说。那天,贝多芬来到一个小镇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来到小茅屋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的谈话所感动,即兴为盲姑娘演奏,表现了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依照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在反复阅读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索,居高临下地抓住全文的重点,体会了贝多芬弹曲、谱曲、热爱劳动人民、深入贫苦群众中间的人格精神。在教学中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在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者架设一座畅通的桥梁,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
[教学过程] 片断
一、联想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师板书课题:月光曲
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在欣赏《月光曲》之前,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地读课文,读课文之前我有一个要求,这个要求很简单,但也很难。我要求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思考,读完之后就有话想说,想压你也压不住。只要有了这种激情才是最好的阅读。能做到吗?开始!
生:„„ 片断
二、感知交流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师:你也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好孩子。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
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因为贝多芬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打动了,所以要再谈一首。
师:是的。贝多芬的演奏不单凭技巧,更重要的是注入了自己的感情。盲姑娘感情深深地吸引住了。贝多芬在这样一个小镇上,一所茅屋里遇到了一个用音乐和自己进行感情交流的人,心情非常的(生:激动)此时,对于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只想为她(生:再谈一首)
师:还有谁愿把自己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7: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9: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10: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11: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你们还有问题吗?没有了我可要提了。我备课的时候读了半天,刚才你们也说了半天,文中写月光曲了吗?月光曲在哪儿?
生:在第九自然段。
片断
三、体会月光曲
师:谁来读一读?其余的同学用波浪线勾出皮鞋匠所联想到的句子。生:„„
师:听了之后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眼前仿佛出现月亮从平静的海面上慢慢地升起来,越升越高。突然,一阵风吹来,波涛汹涌。师趁机板书:海上升明月、月下海啸图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我觉得前面两句要读得轻而慢,后面要读得快而急。师: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 生:„„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师趁机板书:轻柔、舒缓;急促、剧烈。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女同学读前面两句,男同学读后面一句,看谁读得好?
生:„„
师范读。
生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片断
四、情境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兄妹俩都被贝多芬美妙的琴声(生:陶醉了)连贝多芬走了都不知道,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表演过程略。
片断
五、总结全文。
师:美妙的音乐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思,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冲击,会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课余大家多听听音乐,用心领会其中的意境,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请欣赏《月光曲》(媒体播放)
第三篇:《月光曲》教学案例
《月光曲》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改变以往的师生课堂角色,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二、案例描述[教学片段]:
师:那曲子的旋律、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好好地把这段读一读,并小组讨论,然后有条理地告诉老师。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老师的问题。)
师:谁能说给老师听?
生:我觉得(读)“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洒遍了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所联想到的,这时的曲子一定很慢,而且很静。
师:那就是曲子很慢,很舒缓,对吗?(板书:舒缓。)生:我觉得月亮刚升起时,照得海面一片银光,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贝多芬弹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师:好,看来这时的曲子是非常舒缓柔和的。(板书:柔和。)
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遍了银光。”
师:谁接着说,后来呢?
生:后来(读)“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这时的曲子应该逐渐增强,声音也高些,节奏也应该快些啦。
生:我觉得除了节奏快,它的力度应该加强了。
生:我觉得这时一定有反复的小节,因为是“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那就是节奏也快,弹得也有劲啦,是吗?(板书:快速有力。)谁来读呢?
生:(读)“月亮越升越高,„„朝着岸边涌来„„”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我读得也快,还有刚才说这时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读得快,而且有劲。
师:他不仅读得好,说得也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谁来把皮鞋匠看妹妹这一层读一读呢?这时的曲子又是怎样的?
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我觉得这时的穷兄妹俩都已经完全被陶醉啦,这儿应该是高潮部分。
生:我想这时的曲子一定更快,节奏感更强。
师:节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情绪也就激荡啦。(板书:高昂激荡。)
师:好,那谁能从头到尾完整地说一说呢?
生(自由说、指名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面对着兄妹俩,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舒缓的,接着曲子有了变化„„
师: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吗?让我们随着兄妹俩一起来欣赏一下。
(放乐曲,生闭目欣赏。)
师:听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呢?
生:听了曲子,我感觉在一个拥有清幽月光的夜晚,我独自一人来到海边,双眼紧闭,感受着大海的呼吸,倾听着大海的声音。皎洁的月光给海面披上了银纱,美极了。忽然,海面失去了平静,海水变成了巨浪,在咆哮,在翻滚,不停地拍击着岸边坚硬的礁石„„仿佛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海浪。
生:听了曲子,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勇敢的探险家在海面上拼搏。傍晚,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海面幽静而美丽,探险家坐
在船舱欣赏着窗外美景。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快把船都掀起来啦,这时的探险家竭尽全力地摆动方向盘„„勇敢者终究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
师:贝多芬的琴声让我们也陶醉啦,皮鞋匠正是在这优美的琴声中看到了慢慢升起的月亮,看到了跌宕起伏的大海,我们能在朗读的时候感受大海的变化,并把这变化表现出来吗?
三、案例分析
以上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的一个教学片段。在这一片段的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总的来说,这段的教学有两个特点:
一、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这一段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
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我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这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了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跳舞的小鱼;有的说,看到了涨潮;有的说,看到了出海的探险家„„在这一“想”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第四篇:月光曲教学案例
《月光曲》教学案例
【背景分析】
《月光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中主要讲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文章不仅语言美、而且情感也美,极富感染力。
第九自然段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本案例教学中我注意变换师生角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案例描述】
师:课文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呀,这《月光曲》在哪呢?
生:课文第九自然段就是。
师:那是写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没写《月光曲》呀!
生:我觉得文章是通过写兄妹俩的联想来写贝多芬的曲子弹得很好的!
师:那曲子的旋律、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这段读一读,并小组讨论。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老师的问题。)
师:谁能说给老师听?
生:我觉得(读)“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洒遍了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所联想到的,这时的曲子一定很慢,而且很静。
师:那就是曲子很慢,很舒缓。(板书:舒缓。)
生:我觉得月亮刚升起时,海面一片银光,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贝多芬弹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师:好,看来这时的曲子是非常舒缓柔和的。(板书:柔和。)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遍了银光。”
师:后来呢?
生:后来(读)“月亮越升越高„„朝着岸边涌来„„”这时的曲子应该逐渐增强,声音也高些,节奏也该快些。
生:我觉得除了节奏快,它的力度应该加强了。
生:我觉得这时一定有反复的小节,因为是“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那就是节奏也快,弹得也有劲啦,是吗?(板书:快速有力。)谁来读呢?
生:(读)“月亮越升越高,„„朝着岸边涌来„„”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
生:“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我读得也快,这时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读得快而有劲。
师:读得好,也说得好。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谁来读读皮鞋匠看妹妹这一层?这时的曲子又是怎样的?
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我觉得这时的穷兄妹俩都已经完全被陶醉啦,这儿应该是高潮部分。
生:我想这时的曲子一定更快,节奏感更强。
师:节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情绪也就激荡啦。(板书:高昂激荡。)
师:谁能从头到尾完整地说一说呢?
生(自由说、指名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面对着兄妹俩,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舒缓的,接着曲子有了变化„„
师: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放乐曲,生闭目欣赏。)
师:听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呢?
生:听了曲子,我感觉在一个拥有清幽月光的夜晚,我独自一人来到海边,双眼紧闭,感受着大海的呼吸,倾听着大海的声音。皎洁的月光给海面披上了银纱,美极了。忽然,海面失去了平静,海水变成了巨浪,在咆哮,在翻滚,不停地拍击着岸边坚硬的礁石„„
生:音乐响起来,我仿佛置身在小湖边,一轮皎洁的明月慢慢升起来,平静的小湖,湖边的芦苇都镀上银光,异常美丽。忽然,一声水花溅落,一条金黄的鱼儿跃出水面,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接着又钻进了水中。接着第二条、第三条„„一条条鱼儿跃起又落下,伴着月光跳起了“月光舞”,平静的湖面变得热闹非凡„„ „„
师:贝多芬的琴声让我们也陶醉啦,皮鞋匠正是在这优美的琴声中看到了慢慢升起的月亮,看到了跌宕起伏的大海。我们能在朗读的时候把这变化表现出来吗?
(生自己练读。)
师:好,谁愿意读?
(指名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层读。)
师:谁能把整段读给大家听呢?再找个人和你比,看谁读得好!
(两名学生比读。)
师:他俩谁读得好?哪读得好?
生:„„
师:他们俩读得都不错,各有千秋,我们也一齐读一读,好吗? 【教学反思】
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师生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老师由“教”,转变为“导”,学生由过去的“听”,转变为自主“学”,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在“读中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这篇教学案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朗读、讨论
这段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需要学生自己感悟,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教师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后,教师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说话、想象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了空间。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了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跳舞的小鱼;有的说,看到了涨潮;有的说,看到了出海的探险家„„在这一“想”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三、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章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因此,教学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幻。此时,学生虽然没有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通过充溢着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四、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第五篇:《月光曲》教学案例
美文美读,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月光曲》教学案例
王 辉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有我之境”,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架起学生已知经验、情感与文本学习之间的桥梁,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走进文本,将丰富的外在世界与他们的心灵世界融合在一起。“体验课堂”是我校正在实践研究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体验式”课堂上,学生自主、互动、合作,与老师“平等对话”,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的学习手段,在体验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
《月光曲》第9自然段的教学就给了我这样一点启示。
一、案例描述。
审美活动是—种感性的活动方式。由于儿童对形象画面的兴趣及理解优于抽象的语言文字,而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又都具有很强的审美意义,因而在教学时我们常常把一些审美性的活动方式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审美中走进教材、力求用“美”的氛围感染学生。为了让学生感受《月光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贝多芬的卓越才华,我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让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盲姑娘和皮鞋匠听到《月光曲》的震撼。
交流过程摘录:
师: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生:第九节。
师:那么你们把第九节很有条理地读一下,然后讲给我听,我才能明白。现在自己看第九节,想朗声读就朗声读,想默读就默读,想互相读也可以,用各种方式读都可以。
生:我觉得(读)“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师:等等,现在月亮升起来了,(板书“月亮升起“)后面呢? 生: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师: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还有一个词呢? 生:霎那间。
师:你把这一段读一下我听听。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
师:洒满了银光以后整个海面上是什么样?有一个词,是什么? 生:微波粼粼。
师:后来月亮怎么样了?海面怎么样了? 生:后来“海面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师:那月亮跑哪去了?
生:(读)“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师:你的意思说现在月亮升高了,接着往下说,穿过微云以后呢?
生:(读)“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对了,“风卷巨浪”这四个字多好呀!把两个意思都说了。(板书“风卷巨浪”)(对一学生)你去把“月亮升高”写在“风卷巨浪”的前面。(学生上前写)再往下看,还有吗?后面月亮怎么样呢?大海又怎么样呢?说不来的“使劲”读一读,谁把皮鞋匠看他妹妹后面那一段读一读。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大家一起来读。接着我的话来读“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生:(读)“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既然海面是这样变化的,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读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学生各自读课文)
生:我觉得“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静的,声音很轻的;然后“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应该是感情已到了极点了。所以就是声音从轻到高,这样的过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师:(指板书)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月光曲》在演奏的时候,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曲子,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们想想当时的钢琴曲是什么样呢?能形容一下吗?是快呢,是慢呢,是轻呢,是重呢?
生:我觉得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候,应该是比较很柔和的。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二、案例分析
本案的教学过程就是由“美文美读”的审美活动组成。《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 “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眼前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幻。此时,学生虽然没有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通过充溢着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由这个教学片段可见,审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精神在提升。因为在这种符合人本性的审美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月光曲》的魅力,对兄妹俩的震撼感同身受。此时,学生的感觉、知识、追求都融为一体,实现了自身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