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小学阅读教学新探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
小学阅读教学新探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只有全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才能使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章可循;只有重新构建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才能使创新学习对学生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们将阅读模式概括为初读感知——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反馈归纳,其具体过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自议、自得,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阅读模式 创新能力
一、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1.主动尝试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能真正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模式,转变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得知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建立实验小组,拟定了与教改实验同步的设计方案、教材分析、教法的探究。看录像课,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我们尽快掌握“四结合”教改试验这种新型语文教学模式,从而达到“一个目的”,即和谐的双轨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
2.发现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本教学模式正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狼和小羊》一课总结处,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演环节:请二位同学上台,戴上狼和小羊的头饰,表演出整篇课文的内容,最后在狼扑向小羊的一瞬间,小羊应该怎样做才能幸免于难,请学生任意发挥想象,在可能实现的基础上尽情表演,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总结出对狼这样的坏人不能只讲道理,还要动脑筋想办法勇于反抗,才能获胜的道理。我校有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3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先把诸葛亮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就能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质量。
3.发挥网络教学优势
在小语“四结合”教改实验当中,多媒体计算机走进了课堂,优化了阅读教学,将读书由被动强化为学生主观上的需要,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份新鲜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多媒体刺激下,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如第三册看图学词学句《祖国多么广大》这一课中,配有长江两岸这一带的风光图片,课件设计如下:长江大桥巍然耸立,横跨江面,柳枝吐绿,燕子鸣唱,江上渔舟往来穿梭,江面风平浪静,还配有《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音乐,于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沉浸在怡人的春光中,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适时提问:“你能不能用更精彩的词汇来描写一下美景呢?”“随着图中你看到的景物,你能想象出此地还有哪些美丽的风光吗?”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纷纷发表意见,不少好词好句在此应运而生,最后,教师又布置给学生一个作业,要求学生用想象绘一幅自己心中的春景图。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学习的内在动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口语表达、说完整话及丰富的想象能力。此外,多媒体还以动态画面、展示过程、符号提示、指导朗读等优点,赢得广人师生的喜爱。可见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对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是大有益处的。
二、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1.初读感知
有感于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在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准备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读准字音了解大概内容后,便会积极主动地带着问题探索知识。在此,教师不做任何提示,或者可帮助复习一下旧知加深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保证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对于小学生初读感知的能力不够强,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提出问题
学生在自己初步预习的基础上,掌握了部分知识,但还有一部分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会被学生五花八门地提出来,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3.合作交流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借助各种手段指点学生进行交流、思考、发表意见的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与鼓舞下,好奇心与成功欲就行到极大的满足,被动地接受就会变成主动地探求,让学生回答: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同学帮你解答。在这个过程中,采用自由交谈、主动发言、教师协调配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意见,教师除指出语病外,暂不发表意见,学生不用举手,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手、脑、眼、口全部放开,让思维纵横驰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互助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教师一般不要替代,而当学生经过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后仍处于困惑之中,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讲解。同时,鼓励学生摘记精彩章节、词句,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能力与自学能力。经过交流与汇报,学生已对教学内容基本掌握。此时,教师再帮助梳理思路,并对有争议的问题重点讲解,便使学生及时地将整篇课文融汇贯通,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反馈归纳
在教学过程的小结处,教师要根据实际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揭示主题,使学生的思维形成能力,不要机械重复,只是高度概括。这一环节也可留给学生来完成,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和余地。使学生在总结过程中,感悟乐趣、激发热情、发挥想象,形成认知结构。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的总结中,教师总结出:看问题要全面,眼光要放得远,才能把事情本来的面目看清楚,不要向青蛙那样目光短浅,固执己见,不听劝告。没想到,此时的一各学生站起来反驳了老师:老师,我不完全同意你的意见,我认为青蛙有值得人学习的一面,它不听小鸟的话,也正说明了青蛙不盲目相信别人,它对自己的眼睛自信不疑,这也说明它能坚定立场。学生的一番话使老师灵机一动,老师虚心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并表扬了他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盲从别人的精神。
三、实验效果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收到了这种阅读模式带来的良好效益,其中试验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试验班级的教学质量有了质的变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某些非智力因素也较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这种教学模式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对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起到了推进作用。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得到锻炼。“少讲多读、少理解多感悟、少分析多体会”已逐步在我校教师心中达成共识。“你认为课文中哪一段最精彩,为什么?”“你能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出来吗?”“你能为课文画一幅图吗?”类似于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有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只要我们用欣赏、信任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相信学生,用“以学生为本”的态度面对学生,创新教育的成功之日将指日可待。
第二篇:小学国画教学新探
小学国画教学新探
摘要:从“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出发,从国画教学的纵向、横向加强联系入手,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淡化过于强调的学科特色,增加文化含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了解国画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关键词:中国画 横向联系 纵向联系 程式 笔墨 学科交叉
中国画作为我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独特的审美形式。但是由于其源远流长体系庞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选一些精而简的内容向学生作介绍,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兴趣及审美能力,打破以往过于重视技法传授的教学理念,从更全面的角度去了解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国画教学的纵向联系。
加强国画教学的纵向联系是从小学国画课程编排及国画本身的技巧出发,寻求适应学生发展的新路子,进而达到淡化学科特色。加强纵向联系熟悉单元教材及小学阶段的课程目标,寻找教学切入点,寻找知识的关联,形成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使知识由复杂转向简洁明了。现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国画占有较大的份量内容丰富,花鸟虫鱼人物等等不一而足,单元知识量大,知识关联严密,且课程要求较高,有时候老师上到某一些内容时也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感觉,再加上这些年来,岭南版课本所采用的都是名家范画范本,学生感觉范画是很漂亮,但自己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学习后,效果依然不如人意。为此我们努力从中国画更纵深的方向寻找相关答案,以求在更深层次上去认识中国画,并以此解决小学国画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难点和问题。
1、中国画的程式以及教学。
程式是中国画在技法层面上的表现,其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程式化的视觉符号,也有程式的作画步骤。视觉符号方面形成了程式化的点、线、面等,而在画法上不同的物象具有不同的程式化画法,正因为如此才显出中国画之博大精深。如画石,采用不同的皴法符号产生出不同的石质效果,同时画石也有其程式化的画法:勾、皴、擦、点、染等。在这过程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发现,让他们自主去学。
在程式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程式化的一些符号难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画程式化的东西很多,而学生掌握起来就有较大的困难,课程安排上也不可能达到,如五年级的山水画教学时所遇到的问题就较为突出,对于皴法的掌握就是一大难点、皴法本身就很多,要使学生能够用水墨作一幅简单的画,两三种皴法总是要介绍的,因此上课时就有很大的局限性。老师可以安排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课前了解各种皴法的有关知识,如雨点皴、小斧劈皴等。学生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认识到这些皴法的来历。山水画部分,山石树木的画法介绍是必不可少的,石分三面、树分四枝这些道理总得让学生明白;石的程式化画法还是要用的,画树的方法也要让学生清楚。譬如古人说:“十日一水,五日一山”这样长时间的专学某一物体的画法,在小学国画教学中很难实现。在此过程中,一些已经成为程式化的国画内容就显得较为繁杂,学生掌握起来困难较大,有时弄得不好,几节国画课下来,学生收到的效果却甚微,到最后按照要求完成一张简单的作业都弄得乱糟糟。用名家的画作范本是好事,可以让学生欣赏到高品位的作品,但让学生临摹却根本无法做得到,道理犹如小学生去看高等数学。学生不知道要画到怎样才算好,不可能画得像大师们的作品。对此,学生是很彷徨的。因此,因材施教就很有必要了,如画石只作简单的三面描绘,稍加皴擦,块面清楚明白即可;如画树可让学生各自画出自己心目中树,再加以系统总结及引导,并结合每位学生情况作出具体指导,这样要比介绍几十种画叶法,更有实际操作意义,并且每位学生画出来的树都不一样。
2、关于笔墨的教学。
笔墨之说由来已久,学术界的争论如何,对小学教学并不十分重要,因为我们所需要的是让学生如何了解我们传统的文化,并不需要小学生们去研究如此高深的学问。“笔墨的意义,不仅指向绘画的工具材料,以及形式层面的用笔,用墨与笔墨的结合关系,更代表着一种东方的艺术境界。”张禾《浅谈线的程式意义》,固然笔墨指向有绘画的工具材料,那么作为工具材料的毛笔、墨和宣纸的特性,就应有较好的理解,才能使工具材料为我使用,以达到笔为我使,而非我为笔奴。
事实上,五年级很多学生都是初次接触毛笔与宣纸(或接触得不多),因而只能是最基本的笔墨讲授,在用笔方面,努力使学生知道什么叫中锋、侧锋。让学生对用笔作有益的尝试,尝试后再作介绍和指导。如何才能做到“骨法用笔”?多用中锋,多用腕力,同时更让学生知道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藏锋运笔。针对此情况多要求学生落笔要果断大胆,当行则行,该停则停,运腕有力,运笔流畅自如。
用墨是国画教学之中的另一重要问题,用墨即是对艺术客体表现的要求,也是对艺术客体得以呈现的载体。中国画中强调用墨的五色,即焦、浓、重、淡、清;六彩,即黑、白、干、湿、浓、淡。通过运用五色六彩去表现物体的阴阳向背,也正因为五色六彩包括了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所以形成中国画中较为特独的色彩观,形成较为单纯而涵括丰富的极具东方文化色彩的黑白特色。中国画的用墨在很多时候是指向对艺术审美的客体,是对作品的基本要求。在用墨上有干湿浓淡,用墨与用笔是紧密联系的,笔干则墨少,笔湿则墨多;墨与水是紧密结合一起的,因此有一些人提出中国画应该加入水法去理解,道理如同水彩,水的运用与掌握决定了水彩的成功与否。墨借助于水得以充分展现,水因墨得以增色。小学生对用墨的理解较为单纯,能用墨调出轻重并用以表现物体即可。因而学生碰到的问题较多的是笔与墨、墨与水的关系,尤其是墨与水的关系处理,一些学生调色出现问题,满团的水墨,结果画在纸上就是一团湿墨,根本无法用水墨色块或线进行造型。针对以上情况,课堂上让学生作调墨练习的尝试,在课前让学生去读一读《芥子园画谱》,了解什么叫五色六彩。课堂上让学生在实践中去理解,寻找干湿的适当调墨,学生通过实践获得较为直接的经验,以摆脱老师示范,学生被动地跟着临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再上升为文字总结,先由笔中含水量少开始调墨,笔尖的沾墨汁量少,这样调出来的墨便淡而干,然后逐渐增加含墨量,使墨块由轻到重,由浅而深。通过自主性学习,学生对调墨的掌握还是不错的。其实小学的国画课就象国画速成一样,了解不多,但又要让学生能够了解它的概貌和一些简单物体的画法。一些简单的理论也可能让学生以讨论自学的方式进行,如在用墨上常会碰到的浓破淡或淡破浓,经学生观察、讨论、实践后,大多做得不错,老师对这些技法运用加予说明:这些技法是国画中最常用的技法。让学生感受到用墨的乐趣,更使学生知道用墨的情趣。增加国画课的探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在笔墨运用上的大胆尝试。
二、加强国画教学的横向联系
加强国画教学的横向联系主要是增加国画课的文化含量,加强与其他各科的联系,使学生通过国画课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以此进一步淡化本学科特色。早在唐代,大诗人王维就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是运用诗画结合的范例,并因画的诗意高得以广泛流传。其实一直以来,中国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除王维以外,还有后来的文人画,更是诗、书、画、印的综合。为此,中国画家修身往往在画外,如人品、诗词歌赋等。
1、国画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
现在课程安排较偏向于多元的、广泛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增加课程的知识量。在这方面,我们曾做过多方面有益的尝试,同时也收到较为理想效果。国画课是属于造型表现课,很容易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将多方面相关的知识放到课堂教学中,从多方面去调动学生对国画课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利用地域优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例如我上三年级国画课时,先用一节课去学习用笔用墨以及点线面的认识。内容较为简单,不就是点、线、面吗?我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它丰富起来,先让学生说说点线面的形状大小,然后让他们自己画,学生尝试着用水墨去表现,画出来的点线面也面貌各异。比如说“点”,学生画出来的有横点、竖点、斜点等,形状上也有三角形、圆等,然后又让学生说这些点能用在什么物体或景物上,有的说树叶、有的说雨天、有的说山,……当讲到线时更准备好一小段音乐,让学生说说音乐的节奏的变化过程,然后播放音乐让他们随着音乐的快慢去完成练习,让学生充分了解线的节奏,运笔的快慢与音乐如何获得同步,这样学生便能理解线条的节奏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从实际例子去了解线的不同,准备了铁丝和绳索,并让学生去表现它们,学生经过反复的实践就懂得如何用线表现不同实物,懂得了线条粗细,运笔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质感,进而理解中国画线的魅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自主性的掌握有关的知识。2.利用其他学科创设情景
通过其他学科的渗透,淡化过于强调的学科特色,让学生感到虽然是增加知识量及文化含量,但课堂应是更轻松,学生学起知识更易接受,如我在上《活泼可爱的飞雀》这一课时,根据这一内容的特点,加入一些其他科目的知识。首先,我用音乐导入,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让课堂轻松起来,播放一段广东音乐《百鸟朝凤》,由听觉导入本课,学生一听到模仿百种鸟声音的音乐,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先出示多种鸟实物标本,后出示麻雀实物标本,由学生去观察,指出其形体特征,学生说出麻雀的颜色特征,按照课本内容让学生观察怎样去画头背,后再作示范。学生练习过程中播放音乐以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由学生对自己作品优缺点作出评议,老师加予指导,教学中努力去做好“导”这一工作,将学习与探讨的任务交给学生,收到更好的效果。老师加予总结,让学生自己勾画简单形体。当学会单一麻雀画法后,就引导学生如何用多个麻雀去组织画面,如何从疏密动态上去解决画面的组织,老师出示数幅范画,以拓展应用视野,当完成这些以后,再引导学生去完成背景的添加,以拓展本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背景完成后,有的画了竹子,有的画草,有的画花等等,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使本课内容与以前内容产生关联。同时,介绍近些年来,由于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少看到活泼可爱的麻雀,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保护自然,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加强国画教学与其他画种联系的教学。
将其他画种的画法运用到国画中来,目的在于进一步淡化国画本位,从而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能综合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学习《芥子园画谱》,我们不防也来学一下“刘国松”,也让“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 [1](《美术课程标准》)。使学生在更广泛的想象空间去完成国画教学任务,在墨色的运用上,应打破纯水墨语言画法,用“墨彩并用,墨彩混用,墨彩积用,粉彩水用”作画方式。还可以用水墨吸附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水墨。在水墨的变化中了解其中的趣味。现在课程安排,我认为应多安排一些大写意的,具有较多想象空间的国画,可以让学生在带有制作性的同时展开联想,再适当地加予勾勒,形成富有创造性的国画,打破传统过于严谨的画法。在这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学习,从而降低难度和增加学科的趣味。探索与合作是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很多学生在合作上找到学习国画的乐趣,比如画树可以让一个学生画树干一个画叶。在完成多个课时后,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一张较为完整的国画作品,由他们共同构思、合作完成。小学国画课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贯彻新的课程标准,从知识的结构、知识的落实到知识的实践方面,积极去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兴趣及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从国画教学的纵向、横向加强联系,深入探究知识本源,更新教学观念,渗透各学科知识充实课堂,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更广,增加课程的文化含量。在对国画传统的文化传承上,使学生对基本知识的了解,对国画渊源的认识的同时带领学生在实践小学习,充分发挥想象力,更使学生在创造能力方面得到培养。参考文献:
[1] 杨建滨.初中美术课程标准 [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第16版,96—112 [2] 王概(清).芥子园画谱,山水 [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9,96--163 [3] 石涛(清).设色云山图 [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0 [4] 陈林.崔基旭.中国画(花鸟)[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7,35--45 [5] 张禾.浅谈线的程式意义 [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9 [6] 李绵璐,李路明.《美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J].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12 [7] 何志明,潘运告.唐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117 [8] 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98—116
第三篇:小学语文多媒体高效教学新探论文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发挥其优势,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在写字、阅读、作文等教学环节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支撑和提升作用。
一、识字教学
识字是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就语文教学而言,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识字教学成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汉字本身较为形象,其中又有很多形近字、多音字,真是纷繁复杂。如采用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教起来枯燥,学生学起来无味。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能力,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呢?我认为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利用多媒体识字,能帮助学生尽早学会识字方法。为了使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教学中很好体现汉字的特征。如教“苗、描、瞄、喵、猫、锚”一组字时,第一幅画面先出示一片田野,上面长满了禾苗,旁边一个“田”字,然后动画演示:田里的一株禾苗慢慢变成了“艹”,移到了“田”上,并随即在“苗”的上方出现拼音。此时启发学生思考:你是怎么记住“苗”字的?在学习了基本字“苗(禾苗)”之后,第二幅画面仍先出示“苗”字,然后让学生结合屏幕上显示的解放军打靶时瞄准射击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瞄准”的“瞄”字在“苗”的基础上加什么偏旁呢?学生会很快地答出加目字旁,教师在“苗”上用鼠标一点,一个如眼睛般闪动的目字旁就飞了过来,与“苗”字组成了“瞄”字。以同样的方法教“描、喵、猫、锚”几个字。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一组教学完毕,大屏幕上再次出现这一组字的整体内容:苗(禾苗)瞄(瞄准)描(描红)喵(喵喵叫)猫(小猫)锚(铁锚),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观察,这组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一组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组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记住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记住这些字,而且记得尤其深刻,在以后就不会混淆了。学生逐渐地了解、理解了这一识字方法,对识字就会越来越感兴趣。形声字的特点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学生认识和掌握,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去识字。
此外,也可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写字教学。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利用动画教学笔画,分析结构,运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理解笔画、结构等特点,便于记忆摹仿。
二、阅读教学
将现代科学技术与小学阅读教学进行整合,可以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跨越时间和空间,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有效克服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那些缺乏时代气息,脱离现实生活,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给学习带来的不便。
课堂教学要完成教学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现代教学技术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特殊的葬礼》一课时,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音画同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的美景,学生的注意力被深深吸引,此时,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到的词语,并相机出示文中描写瀑布壮观景象的词语,学生一下子就对“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咆哮而下、雄伟壮观、流连忘返”等词语有了较为深刻的感悟。接着,依次出示现在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景象和“奄奄一息、生命垂危”等词语,学生都感到很震惊,自然要问: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为顺利开展下一步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在了解了原因后,都纷纷谴责环境的破坏者,表示要做地球卫士,保护环境。可见,视听的冲击力远非文本所能比拟。不用老师的说教,环保意识就已在学生心中萌生。
三、作文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发现,大部分学生虽然都能写出通顺完整的文章,但作文却空洞乏味,不生动也不具体。怎么办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中,可以将由计算机和网络提供的文本、动画、影视、音乐等信息直接引进课堂,为学生作文创设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情境,这时教师再加强导向、调控,就可以激发兴趣。这样的作文课堂,能让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发展他们的个性品质与写作潜能。
2、指导观察,合理想象。
造成学生作文空洞乏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写作抓不住重点,内容不丰富,例子不典型,因而作文也平铺直叙,没有闪光点。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典型的场景,让学生学会观察。在指导观察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加以引导,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多媒体教学环境创设的直观、生动、形象的场景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3、修改评议,激发激情。
多媒体网络环境中的作文教学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面积的评议和修改作文,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系统监控学生的习作,发现问题可以与学生通过耳机直接对话,也可以直接在其习作上修改,这样既不影响其它学生,又能达到个别指导的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实时转播每一位学生的习作,集体评议优秀习作或修改较差的习作。这样让学生能明确到作文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又该怎样去修改,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引导总结,让学生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使学生得到评价的途径不再单一化。其实每个人都有得到别人评价的渴望,传统的评价一般只局限于教师,而现在学生在网站发表的作文习作,老师、同学、家长及来自各行各业的许许多多的陌生人都有可能点击浏览并作出评价。如果该学生能接受各方面的建议、赞扬或批评,就将获得类同于发表的成就感,从而激发更大的写作热情。
第四篇:农村小学复式教学新探
农村小学复式教学新探
临洮县龙门镇四合小学
梁建庆
复式教学,现在是我校采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随着国家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农村学龄人口逐年减少,加之生源向城镇的流动,我校从2011开始出现了复式班(一、二年级一个班,三、四年级一个班),给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特点。
一、农村小学复式教学现状
自从教育主管部门放开有关择校限制,“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成为趋势之后,执行有关师生比的编制规定。我校因学生年级全、同级学生人数少、教师配备少的而产生的教学组织形式。就目前我校实际而言,复式教学基本上还处于探索学习阶段。
对于教师来说,仓促承担起复式教学,方法不足、经验欠缺,只能是边摸索边上课。
在二四年级复式课上,教师大多是同堂变换年级,一节课的四十分钟时间里,两个年级的“动”、“静”交换,平铺直叙,平均使用力量,没有轻重主次之分,教学效果无法有效保障。有事是一个年级用去整节课四十分钟,另一个年级做作业。下一堂课就交换年级上。
二、农村小学复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1.相关探究及指导滞后。由于大家都已习惯了单式教学,而对复式教学又刚刚出现,因学校基本上没有开展过对复式教学的专题研究,更少开展对复式教学的专题培训,对复式教学的指导和研究缺失。
2.教学技能不能适应复式教学的需要。复式教学需要多才多艺的教师,需要教师一专多能。真正有复式教学经验的老师没有。教师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可这样的师资却相对欠缺。
3.复式班教师的负担过重。复式班教师工作辛苦是人所共知的,这一问题现在已十分突出。一位教师要教两个年级的学生,学科头绪多,学生差异大,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必须付出双倍、甚至数倍的努力。超负荷的工作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
4.复式班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的负担过重一般都会引起学生的负担过重,因为复式教学中师生直接活动的时间少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自觉性来保障,所以复式班学生成绩的提高是一个较大的难题。
5.对复式教学的评估缺乏科学的依据。复式年级和单式年级使用同一种教材,缺乏科学性。
三、搞好农村小学复式教学的对策
新课改倡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给复式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深入学习和贯彻领会,创造性地开展复式教学的研讨和实施,才能化不利为有利,推进复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有关复式教学的培训和研讨。实施复式教学的学校,尤其要把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当作校本教研的主题来抓。要成立复式教学教研组,适时开展规定次数的专项教研活动。要多听复式班教师的课,多帮助、多指导,使其能够胜任复式班教育教学工作。2.认真搞好复式教学班的教师配备。选派思想进步、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工作能力较强、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复式班教学工作。
3.搞好对新上岗复式班教师的培训。要以校为单位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复式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适应复式教学工作。
4.尽快出台适应农村小学复式教学的评价方案。正视复式教育教学中“劳”“效”难以直接对等的问题,以客观公正地评价调动复式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从事复式教学的科任教师应增强事业责任心。要根据具体教学实际设定教学主次任务,抓住重点,照顾一般,一定注意切忌一节课内平均使用力量。
6.要做好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教学之初,就要进行复式教学课堂运作的专项训练。开展诸如手势语、哑语的使用,抗声浪冲击、专注学习毅力的培养,自觉学习、遵守纪律习惯的培养等。
7.不断探索并开创农村复式教学的新模式。目前一些校已在运用“垂直互动”的复式教学新模式。广大一线有心教师还应不断实践探索,以归纳总结更多适应本校区实际的复式教学新模式,及时推广以服务教学。
总之,复式教学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但我们必须知难而进,积极探索确保其教育教学成效之路,希望通过我们的艰苦努力,能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复式教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
摘 要:小学语文对于小朋友的生活和成长极为重要,它不仅是一门学习语言的学科,还是有助于小朋友开阔见识和拥有健康生活的学科。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也大量涌现,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其语言特点也在发生着变化,虽然每位教师的语言特点都风格迥异,但是好的语言特点必将对小朋友的生活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特点
语文教育是对学生们综合素质能力的锻炼,优秀的语文语言教学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具有启蒙性;所以教师应采用规范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提高小学教育质量水平[1]。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专家们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越来越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掌握知识以及如何向学生们传授知识的是现在极其重要的问题。在小学的语文的教学中有着词汇学习、运用等内容,通过这些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在生活中与人交流和相处的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内容对于小学生们是存在困难的,他们不能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必须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引。教师通过自己独特的、生动的教学方法,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语言的表达是每一名优秀教师所要必备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能丰富老师教学方式,还可以帮助学生们更高效的掌握其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们在生活中能更好的与人交往。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科学的传播途径有很多种,其中,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就是教育教学。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基础却又影响最深的阶段,为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向学生们传达更准确、更科学的语文知识。在教学时,教师应准确掌握对词汇的含义,从而准确的表达给学生。
例如:在讲授《落花生》时,教师应该知道“落花生”实际上是指一批具有落花生一样品格的人,而不能望文生义将其理解为“种花生”的意思,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到“落花生”在语境色彩上的含义,避免学生出现这种理论性的错误。因此,教师在一定要讲述的清楚明白,不能出现歧义。这样才能使学生们了解到真正的内涵,促进了教学的科学性。
三、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典范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在无形中,教师的言语成了学生学习的模范,从而使学生们逐渐形成相同的言语方式。正所谓“为人师表”意思就是在学习等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所以老师的一言一和都必须做到规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之所以现在每一名教师都必须通过“全国普通话考试”,就是因为老师在讲授知识时,通过标准的普通话讲述教学内容,才能解决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沟通问题2]。
例如:有些老师在使用汉语时,“平、扬、上、去”等四种声调发生错误;有的老师发音时一个字的韵母或声母被另一个韵母或声母替代;有的老师把个别音省掉,造成不正?_的语音。这些不规范的语言习惯会导致学生学到错误的发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要具有规范性,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和形象,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可接纳性
为了使学生能对学习语文更深入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日常。在小学语文这个阶段,低年级学生们对词汇的掌握量还不是很大的时候,教师应该采取更简洁易懂或更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讲授,针对高年级学生则要注重更严谨的口语。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吸引住学生,使学生更容易接纳知识。
例如:在《赠汪伦》教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老师可以问同学们“有谁见过千尺深的水呢?”老师可以问同学们每次放学回家离开玩伴会有怎样的心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白,看一看他离开自己的朋友时是怎么样的呢?如果老师采用这种方法就引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五、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语文教育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而且小学生也是比较好动活泼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学会把枯燥的内容变的更生动性,老师可以在教学时声音变得生动形象、婉转有力,语言幽默风趣,还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们引入相关的环境中去,这样使抽象的文字变得更具体、更深奥的问题变得更容易,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的欲望,才会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良好的语言特点对小朋友的教育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语文教育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福昌.浅论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教育,2016,25(12):00050-00050.[2]王艳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2(4):00014-00014.作者简介
张欢(1984.4―),女,汉族,山东威海人,鲁东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研类、班主任管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