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新探

时间:2019-05-15 08:1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词教学新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词教学新探》。

第一篇:古诗词教学新探

古诗词教学新探 ——在吟唱中体味古诗词情感

在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古诗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它姹紫嫣红,千姿百态,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这些古诗词或忧国忧民,或昔时劝学,或讲求道德修养,或感悟人生哲理。学习它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新版高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都有囊括。然而,古诗词教学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笔者认为目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学生学的误区。很多学生觉得花那么多时间和气力去学那些在阅读、写作和日常交际中已很少用到的古诗词,没有多大的价值,无非是考试时的几句默写、做几道赏析题。二是教师教的误区。其一,把古诗词课当作文言文来上,以读懂字面意思为目标。教师引领学生解释词语,找出特殊用法,甚至把诗词翻译成白话文。这样学生只能获得一些表面的东西,掌握一些支离破碎的文词,至于作品的意境、感情就无从得知了。其二,把诗词课当作背诵课来上,让学生死记硬背,对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作品表现风格,作品体现的意境等不加任何分析。其结果不但将古诗词最具价值的神韵剥离肢解,而且,也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古诗词兴趣索然,乃至厌学。所以,如何教学才能既使学生获得对古诗词认知,又能充分发挥古诗词所蕴涵的丰富的育人功能呢?就这一问题我作了如下初浅的尝试。

首先,重视朗读,引导学生从优美的意境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朗读及朗读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 的。朗读得法,有助于学生欣赏古诗词优美的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熏染,提高审美能力。但是诵读不同于背诵,诵读强调的是读,是以理解为最终目的而不是背诵,要让学生读出意境,读出画面,读出诗人的心声。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深刻。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教学。

(1)做好朗读指导,使朗读有的放矢。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的搭配,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悠扬,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在诵读教学中,我抓住诗词平仄押韵、合乐的特点进行,让学生明确到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节奏、押韵、音调等几个方面。在节奏方面,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句为三个音节“国破/山河/在,诚春/草木/深”或“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七言句为四个音节:“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押韵则是使相关的诗句末尾的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以形成了声音的回环往复,产生复沓美;声调的平仄搭配,以及双声、叠韵、叠字、叠句的恰当使用,也能求得音调的和谐。此外,字音读错要纠正,句子读破要指点,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内在节奏(所谓的内在节奏,就是情绪的统一和抑扬顿挫),我们通常理解的诗的节奏大抵偏重于外部节奏,其实更重要的是诗的内部节奏,即要读出内部情绪的抑扬顿挫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领悟到诗歌的音乐美,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是“抑”,读时语调应低沉缓慢,“小桥流水 人家”是“扬”,声音可适当上扬,语调舒缓,“古道西风瘦马”,又是“抑”,语调应是低缓感伤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转”是“顿挫”,朗读前应有适当的时间停顿,声调缓慢忧伤,“断肠人在天涯”读时应一字一顿,如泣如诉。

(2)引导学生自主诵读,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只要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身历其境,与诗中景,诗中情相融,与诗中人相通,充分地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就行,不必去追求表面的整齐划一。

(3)引导学生的情感介入,有感情的诵读。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诗歌是“缘情”而作的,训练学生的朗诵,要把朗读技巧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当时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准确充沛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只要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诗词的特有境界,并引起共鸣,得到启迪。比如李白写的《赠汪伦》浪漫而热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写得豪迈而激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就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诗句,体会他们的友情。《蜀道难》中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作者大胆奇特的想象,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慢慢感悟。《登高》中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铿锵和谐的声韵之美,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品读咀嚼,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对于学生不好体会,很难产生共鸣的,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满面,鬓如霜。夜来梦境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首词是苏轼纪念亡妻所作,情感真挚感人!但学生没有生活体验,很难理解,所以我就加强范读,发挥示范的作用,让学生读时有榜样,在我的“情感引领下”体会感情,反复诵读。

(4)发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利用学生的表演欲,提倡“美读”“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运用轮读、比读等方法,改变朗读形式的一成不变,让学生在朗读水平得到提高。

其次,学会吟唱,使学生在音乐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虽然对诗词学习没兴趣,但对由诗词改编的歌曲却兴致很浓。如电影《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其实就是由《诗经·蒹葭》改编的。在教学《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之前,我引入《在水一方》的音乐背景,以唱带教,充分调动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同样的,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就让学生学唱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相比之下,学唱歌比单纯的背诗词效率高多了。而且,中国上古时代诗歌、音乐、舞蹈原是三位一体的,诗歌与音乐有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的亲缘关系,音乐美应是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古诗词的每一首诗歌几乎都可以用来歌唱。我采用歌唱的方法教学,如岳飞的《满江红》、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夜何时了》、李清照的《一剪梅》、柳咏的《雨霖铃》等。通过歌唱的方法,可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的音乐美,了解韵律规律,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当然,咏唱只是诗词学习的一个环节,并不是以咏唱取代讲解。我认为借助歌曲的调,让学生再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较容易。因为不同的曲调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满江红》 给人的是豪放激昂,胸怀宽广的感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则是哀怨伤感,低沉缓慢的,表达了词人作为亡国之君的那种绝望凄凉的心境。在讲到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的区别时,光用语言难以让学生理解,如果借助于音乐,一切都明了了。

通过唱歌教学,不仅唱出诗情画意,寓教于乐地使学生在音乐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又活跃了思维,提高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总之,诗歌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诗歌又往往充满诗情画意,极富意境美;诗言志,文以载道,给我们以丰富的思想启迪。古诗词丰富的思想情感内容将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和力量源泉。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歌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进而把握住诗的思想精髓,汲取这些优秀诗歌的思想精华,丰富思想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

(王惠琼,云南省会泽县第一中学教师,邮编654200,电话***)

第二篇:启发式教学新探

启发式教学新探

摘 要: 启发式教学一直是教学方法中耳熟能详的概念,是古今中外都十分提倡与推崇的教学方式。在如今的教育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内涵与时俱进地发生着改变,本文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对启发式教学进行分析与探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对启发式教学新的看法。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默会知识

一、启发式教学“为何”

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教育家孔子与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的论著《学记》提到了有关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与启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思想在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初露端倪,当时的教育家们已经认识到教学中启发与引导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中国,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使用的“产婆术”、“问答法”也体现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虽然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有所不同,但是对我国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启发式教学,最通俗的解释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但是我认为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不仅仅是这样,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先不要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也不要启发他。“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予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也就是说“启发”,就是在学生思考问题时,教师适时地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使他们将自己的观点准确地表达出来。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从思考的层面上,要引导还未想明白的学生想明白、想透彻,其次从表达的层面上,帮助想透彻的学生表达得更准确。从这个角度解释可以使得我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更加形象具体,而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思维诱导层面。

二、“为何”启发式教学

(一)“灌输式教学”的影响。

在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的发展中,启发式教学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它的提出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那么为什么启发式教育思想能拥有延续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往往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干扰,导致无法正确地施行。无论是哪一个年代,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某种思想的盛行一定是因为其对立面的思想已经到了无法维持的程度,因此急需另一种新的思想取代它。启发式教学也是如此,灌输式教学的存在为启发式教学的提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让我们从教育的源头开始分析,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就如同原始人的发展与进步一样,他们从自然现象中学会用火来生存,学会捕猎,发展语言,创造文字,都是因为他们善于思考,能够结合自己的生存需要进行发明与创造,说明人天生其实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开始出现,其实一开始人们并不知道什么是教育,掌握知识的人不过是直接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他们认为这只是一种知识的分享与传承,逐渐的人们习惯了这种知识的传递方式,人们即使不用自己思考,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他们开始习惯于接受,独立思考的能力被弱化,与此同时创造力逐渐下降,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这时一些有着先见之明的思想家们开始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便应运而生。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历史有时候存在惊人的相似性,人类总是在不断地犯错纠正,在犯错再纠正中发展起来的。启发式教学自孔子以来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但是随着科举的兴起,教育逐渐走上了歧途,学生开始死记硬背,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开展教育,到今天为止,高考制度,应试教育,教师还是习惯于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那么如今的启发式教育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二)培养思维,锻炼表达。

正如第一部分所分析的,“启发”其实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首先要引导学生想明白、想得更透彻,其次是帮助想透彻的学生表达得更准确。从浅思到深思,再从深思到准确表达,从脑中所想转化为口中所讲。思考是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的大脑活动,说话也是每个正常人每天沟通交流的必要表达,对于学生也是如此,没有哪个学生是不会思考不会说话表达的,那么教师的责任是什么,教育的作用又怎样体现,那便是在从思考转化为表达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启发式教学,究其本质,就是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思考,从而更准确地表达,这两者是不能分开、合二为一的。会思考而不能准确表达,个人的观点就不会被他人所了解,空有理论而不能付诸实践;若只有表达而没有深刻的思考,那么一切实践就只能浮于表面。因此,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就尤为重要,对于思想不够深刻的学生,教师通过自己的人生阅历、知识积累引导他们向更深的知识点不断挖掘,锻炼他们的思维,使得他们的思考更加深刻、细腻、有价值。就如同在矿井中挖掘矿石,学生的经验有限,认为前面的路不通了,目前挖到的矿石已经很珍贵,但是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从而开拓出一条新路,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矿石。另一方面,对于有思想却不能准确表达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经验,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梳理语言,引导他们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这就如同在挖掘矿石的过程中已经找到许多珍贵的矿石,但是不知道该如何走出矿井,这时教师就会扮演引路人的角色,通过指引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出路,使他们找到的珍贵矿石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认可。

(三)默会知识。

启发式教学并不单纯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或简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启发式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而存在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获取更多的默会知识。一般而言,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会接触到两类知识:第一类是可以用语言文字表?_或者形容出来的,显性的、明确的知识,如概念、历史事实、文言常识等;第二类是默会知识,很难通过文字记录或者语言表达传递出来的,本质上是一种对于事物的理解力、判断力、领悟力。虽然默会知识具有不可言说性和隐蔽性,但是这种知识同样是可以在后天学习中获得的,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方式很可能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默会知识的获取。课堂上,学生要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无非是想、说、做,思考、表达、操作,其实“做”更多的是“想”和“说”的具体表现,“想”和“说”明显更加重要,需要教师引导的正是学生“想”和“说”的能力。学校教育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在学校教育中思维能够得到锻炼,从浅显走向深刻,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从词不达意逐渐走向准确流畅。我们接受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书本上那些已有的、固定的、显性的、直白的文字知识,更多的是希望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更多的默会知识,培养我们的思维、表达等一些隐性的、内在的素养,从而促使我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其实我们之所以再次将目光投射到启发式教学的主张之上,正是因为在灌输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主体,填鸭式授课,过于在乎高分,追求表面的成绩,忽视默会知识,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表达单一,除了死记硬背、刷题做题外一无所长,对学习失去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启发式教学显得更加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锻炼思维,培养表达,提高素质与修养,这才是当前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可以说启发式教学是在解救学生,让他们从学习机器成长为真正会深刻思考、能准确表达的人,不仅仅是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显性的知识,更多的是引导他们意识到默会知识的存在,并通过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默会知识,提升他们内在的精神品质,让学生即使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也能独立地学习与生活,从而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良性的影响。

三、“如何”启发式教学

在启发式教学中,主体是学生,一切都要从学生的思考出发,而不能仅仅是教师为了完成启发式教学的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有的时候教师需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要适当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毕竟启发式教学教师的主导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基础上的,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主体对象学生的感受与想法,那么引导就无从谈起。就如同医生为病人制定治疗方案,如果他都不了解病人的病情,那么怎么能够引导病人的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呢?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考虑。

第一个方面,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必须要制订一个比较详细的教学计划。首先,在刚刚接手新班级时就需要对学生的整体思维状况及他们的表达能力进行摸底考察,了解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并根据考察结果制订适当的教学引导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阶段性地进行复查、比较,及时调整策略,尤其要注意每个学生发展情况的特殊性,毕竟每个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是存在差异的,我们不能使用相同的引导方式,必要时要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只有对学生的情况非常了解,教师的引导才能够更加准确。因此,要切实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唯有使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平衡与和谐。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并不是两个冲突的存在,两者之间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主导者重在方向的引导,主体者重于参与学习的对象,如同一艘在海上航行的巨轮,教师如同船长,控制着航行的方向,使之不偏离航道,避免危险的发生,保证乘客的安全;而学生则是乘客,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所要乘坐的船只,对于自己要去的地方有着自主选择权。在航行的过程中,乘客们可以通过与船长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到一些新的知识,但是船长的引导作用仅限于航行的过程,一旦下了船,今后的路还需要这些乘客们自己去选择。所谓教师主导正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向正确的发向发展,但是学习终究还是学生的事情,他们的未来只有作为学习主体的他们才能决定。因此,启发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的理念,是一个特殊的教学坐标。

第二个方面,就教学的不同阶段而言,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启发式教学的实施目的有所变化。以语文教学为例,小学生刚刚接触到有关语文的知识,还需要时间慢慢消化与吸收,因此这一时期的启发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通过开展课堂活动,让他们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意义,为接下来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这一阶段的启发式教学需要更多地借助提问的方式实现,必要的时候可以由教师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毕竟小学时期学生的知识有限,单向的引导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教学策略。而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对于语文学习他们产生了自己的体会,这一时期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在原先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语文学习有更多的想法与体会。因此这一时期教师要尽可能多地通过启发使学生说出问题的答案,也要开始关注其思维的过程与方式。高中阶段,主要是一个升华时期,语文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指导学生思考得更加深刻,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与写作能力,让他们将自己的观点有效地表达出来,使得自身的相关素质得到较好的发展。这一阶段不仅要启发学生说出答案,或者他们自己的想法,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调动他们各个方面的主动性。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贯穿每个受教育阶段的教学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结合各个阶段学生的特性、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从而开展最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其实与素质教育一样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就如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质疑一样,启发式教学的发展一直受灌输式教学的影响。虽然每个人都知道灌输式教学的危害,但是又不得不承认灌输式教学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与理由,尤其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无法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相较而言,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比较抽象,实施方法不够统一,评价方式不够明确,教师在实施中往往会走入误区,反而对教学造成更大的伤害。中国的教育其实一直处在改革与探索之中,但是为什么一直都未见成效,这是有原因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当一种政策或者新的教学方式出台之后,大家纷纷趋之若鹜,不论好坏,不管前因后果,直接拿来使用,甚至都不明白这种教育方法真正的内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过于在乎表面和形式,这就使得很好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纷纷受到批判,然后被抛弃,那些旧观念又重新站上教育的舞台。作为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最重要的还是保持平常心,面对新事物要看清方向,不能一味埋头向前,有时候观念和方法是没有错的,错的只是操作者、实践者们的理解和实施。理论与实践总是会存在差异,但是只要保持理智,坚持对的,那么教育一定会向前发展。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永远正确,只有相信自己的内心及见到的事实真相。教学也是如此,不同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每个人都有属于他们不同的理解与定义,实施的过程也是具有个人特殊性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使用怎样的方法都应当擦亮双眼,只有对学生好的才是教育工作者真正应该做的,无论何时,学生的成长才是成功教学最有效的衡量标准。

参考文献:

[1]侯煦光.怎样进行启发式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1997(05):72-76.[2]陈传尧.启发式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1998(05):62-64.[3]郭秀?G.内隐学习和缄默知识[J].教育研究,2003(12):31-36.[4]蒋茵.教师的缄默知识与课堂教学[J].教育探索,2003(09):90-92.[5]黄白.运用启发式教学新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6(09):24-26.[6]刘云艳,叶丽.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策略探讨[J].学前教育研究,2007(02):50-53.[7]陶沼灵.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07(07):139-140.[8]朱昌流.论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实施[J].教育与职业,2007(18):157-158.[9]李慧勤,李红君.现代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与实施[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21-23.[10]周兴国.“启发式”教学的“中外”与“古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2):10-15.[11]张忠华,周阳.对启发式教学几个问题的探索[J].教育导刊,2009(02):50-52.[12]卢尚建.论教学中的缄默知识[J].全球教育展望,2010(01):33-36.[13]方燕.默会知识的教育价值探索――给予学生的个体发展角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14]吴翊.启发式教学再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1(01):67-68.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学流程新探

初中化学教学流程新探 问题提出

传统化学教学以学生接受学习为主,对“讲、记、背、练”的方式习以为常,围绕应试展开的重复演练 日趋严重,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然而师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笔者根据初中学生化学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积极探索,确立了“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调节”为基本流程的化学课堂教学,并取得良好效果。2 实践认识 2.1 创设情境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对教学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认知失调的情况下,人总是寻求认知的新的平衡,从而产生了探索、研究的欲望。然而并不是任何情境都能使学生产生探究欲的,非常熟悉或者完全陌生的事物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那些指向学生最近发展区、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化学问题或事物,才是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因此,这里的创设情境是指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化学问题情境,包括化学实验、模型、图表、习题、文字材料、动画演示、化学游戏。可以是教师课前 设计的在上课开始的时候作为创设情境、积累经验和提出问题之用,如利用化学实验、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的尝试性的研究活动,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创设良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2.2 自主探究

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上述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尝试、实验观察、收集资料、思考总结完成探究活动,并和学生一起分享化学探究的快乐,一起为解决某些化学问题而思考、猜测、尝试,成为学生化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自主探究学习应体现以下原则:(1)情感性原则。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促使学生自主探究。(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3)指导性原则。教师要通过巡视,及时捕捉学生探究的各种信息,如思维的障碍、操作的不当、完成的进度等,进行针对性、适度性、启发性的点拨和指导。(4)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探究的前提、学习的动力,探究性学习要从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入手。(5)民主性原则。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给学生充分自由想象的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批判精神,提高创新能力。(6)渐进性原则。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教学中的探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产生矛盾——继续探究”的形式分步多次完成。

2.3 合作交流

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过程、现象、结论、体验不尽相同,合作交流可以产生思维的碰撞,启迪学生的智慧,分享成功的喜悦。这种交流是多向的群体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究、交流、对话,获得成果;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师生、生生交流、交往,教学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合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合作成功的快乐。促进合作交流策略有:(1)合理设置学习小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和个性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优化组合,组建“合作小组”。(2)提出问题启迪思维。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且有思考价值,尤其是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故一般对于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可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3)培养学生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是放任自流,要组织学生按一定的分工、程序有效开展活动。(4)开展竞争鼓励合作。如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对同一问题设计探究方案,比一比哪组方法既多又科学,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小组竞争。(5)及时激励促进交流。教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总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共同发展。2.4反思调节

化学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如果没有理性的反思,以上的方式就会流于形式。因此,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发展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能够使学生对学什么、如何学、何地学及达到何种学习结果产生明晰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发挥元认知的作用,使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为有效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节,可采取 “以提问促反思”的策略,具体方法有自我提问法、相互提问法等。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在任一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问、追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的疑难处,其他学生补充回答,并鼓励学生自我提问、相互提问,向教师提问,创设爱提问的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自我反思的问题意识,学会自我调节学习,这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最充分发挥。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使21世纪的公民更好地面对社会发展的挑战,化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学生社会发展需要出发,革新教学观念,改变课程内容过去偏重学科知识的倾向,努力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象,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调节”化学课堂教学流程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第四篇:小学国画教学新探

小学国画教学新探

摘要:从“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出发,从国画教学的纵向、横向加强联系入手,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淡化过于强调的学科特色,增加文化含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了解国画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关键词:中国画 横向联系 纵向联系 程式 笔墨 学科交叉

中国画作为我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独特的审美形式。但是由于其源远流长体系庞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选一些精而简的内容向学生作介绍,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兴趣及审美能力,打破以往过于重视技法传授的教学理念,从更全面的角度去了解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国画教学的纵向联系。

加强国画教学的纵向联系是从小学国画课程编排及国画本身的技巧出发,寻求适应学生发展的新路子,进而达到淡化学科特色。加强纵向联系熟悉单元教材及小学阶段的课程目标,寻找教学切入点,寻找知识的关联,形成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使知识由复杂转向简洁明了。现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国画占有较大的份量内容丰富,花鸟虫鱼人物等等不一而足,单元知识量大,知识关联严密,且课程要求较高,有时候老师上到某一些内容时也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感觉,再加上这些年来,岭南版课本所采用的都是名家范画范本,学生感觉范画是很漂亮,但自己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学习后,效果依然不如人意。为此我们努力从中国画更纵深的方向寻找相关答案,以求在更深层次上去认识中国画,并以此解决小学国画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难点和问题。

1、中国画的程式以及教学。

程式是中国画在技法层面上的表现,其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程式化的视觉符号,也有程式的作画步骤。视觉符号方面形成了程式化的点、线、面等,而在画法上不同的物象具有不同的程式化画法,正因为如此才显出中国画之博大精深。如画石,采用不同的皴法符号产生出不同的石质效果,同时画石也有其程式化的画法:勾、皴、擦、点、染等。在这过程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发现,让他们自主去学。

在程式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程式化的一些符号难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画程式化的东西很多,而学生掌握起来就有较大的困难,课程安排上也不可能达到,如五年级的山水画教学时所遇到的问题就较为突出,对于皴法的掌握就是一大难点、皴法本身就很多,要使学生能够用水墨作一幅简单的画,两三种皴法总是要介绍的,因此上课时就有很大的局限性。老师可以安排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课前了解各种皴法的有关知识,如雨点皴、小斧劈皴等。学生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认识到这些皴法的来历。山水画部分,山石树木的画法介绍是必不可少的,石分三面、树分四枝这些道理总得让学生明白;石的程式化画法还是要用的,画树的方法也要让学生清楚。譬如古人说:“十日一水,五日一山”这样长时间的专学某一物体的画法,在小学国画教学中很难实现。在此过程中,一些已经成为程式化的国画内容就显得较为繁杂,学生掌握起来困难较大,有时弄得不好,几节国画课下来,学生收到的效果却甚微,到最后按照要求完成一张简单的作业都弄得乱糟糟。用名家的画作范本是好事,可以让学生欣赏到高品位的作品,但让学生临摹却根本无法做得到,道理犹如小学生去看高等数学。学生不知道要画到怎样才算好,不可能画得像大师们的作品。对此,学生是很彷徨的。因此,因材施教就很有必要了,如画石只作简单的三面描绘,稍加皴擦,块面清楚明白即可;如画树可让学生各自画出自己心目中树,再加以系统总结及引导,并结合每位学生情况作出具体指导,这样要比介绍几十种画叶法,更有实际操作意义,并且每位学生画出来的树都不一样。

2、关于笔墨的教学。

笔墨之说由来已久,学术界的争论如何,对小学教学并不十分重要,因为我们所需要的是让学生如何了解我们传统的文化,并不需要小学生们去研究如此高深的学问。“笔墨的意义,不仅指向绘画的工具材料,以及形式层面的用笔,用墨与笔墨的结合关系,更代表着一种东方的艺术境界。”张禾《浅谈线的程式意义》,固然笔墨指向有绘画的工具材料,那么作为工具材料的毛笔、墨和宣纸的特性,就应有较好的理解,才能使工具材料为我使用,以达到笔为我使,而非我为笔奴。

事实上,五年级很多学生都是初次接触毛笔与宣纸(或接触得不多),因而只能是最基本的笔墨讲授,在用笔方面,努力使学生知道什么叫中锋、侧锋。让学生对用笔作有益的尝试,尝试后再作介绍和指导。如何才能做到“骨法用笔”?多用中锋,多用腕力,同时更让学生知道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藏锋运笔。针对此情况多要求学生落笔要果断大胆,当行则行,该停则停,运腕有力,运笔流畅自如。

用墨是国画教学之中的另一重要问题,用墨即是对艺术客体表现的要求,也是对艺术客体得以呈现的载体。中国画中强调用墨的五色,即焦、浓、重、淡、清;六彩,即黑、白、干、湿、浓、淡。通过运用五色六彩去表现物体的阴阳向背,也正因为五色六彩包括了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所以形成中国画中较为特独的色彩观,形成较为单纯而涵括丰富的极具东方文化色彩的黑白特色。中国画的用墨在很多时候是指向对艺术审美的客体,是对作品的基本要求。在用墨上有干湿浓淡,用墨与用笔是紧密联系的,笔干则墨少,笔湿则墨多;墨与水是紧密结合一起的,因此有一些人提出中国画应该加入水法去理解,道理如同水彩,水的运用与掌握决定了水彩的成功与否。墨借助于水得以充分展现,水因墨得以增色。小学生对用墨的理解较为单纯,能用墨调出轻重并用以表现物体即可。因而学生碰到的问题较多的是笔与墨、墨与水的关系,尤其是墨与水的关系处理,一些学生调色出现问题,满团的水墨,结果画在纸上就是一团湿墨,根本无法用水墨色块或线进行造型。针对以上情况,课堂上让学生作调墨练习的尝试,在课前让学生去读一读《芥子园画谱》,了解什么叫五色六彩。课堂上让学生在实践中去理解,寻找干湿的适当调墨,学生通过实践获得较为直接的经验,以摆脱老师示范,学生被动地跟着临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再上升为文字总结,先由笔中含水量少开始调墨,笔尖的沾墨汁量少,这样调出来的墨便淡而干,然后逐渐增加含墨量,使墨块由轻到重,由浅而深。通过自主性学习,学生对调墨的掌握还是不错的。其实小学的国画课就象国画速成一样,了解不多,但又要让学生能够了解它的概貌和一些简单物体的画法。一些简单的理论也可能让学生以讨论自学的方式进行,如在用墨上常会碰到的浓破淡或淡破浓,经学生观察、讨论、实践后,大多做得不错,老师对这些技法运用加予说明:这些技法是国画中最常用的技法。让学生感受到用墨的乐趣,更使学生知道用墨的情趣。增加国画课的探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在笔墨运用上的大胆尝试。

二、加强国画教学的横向联系

加强国画教学的横向联系主要是增加国画课的文化含量,加强与其他各科的联系,使学生通过国画课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以此进一步淡化本学科特色。早在唐代,大诗人王维就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是运用诗画结合的范例,并因画的诗意高得以广泛流传。其实一直以来,中国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除王维以外,还有后来的文人画,更是诗、书、画、印的综合。为此,中国画家修身往往在画外,如人品、诗词歌赋等。

1、国画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

现在课程安排较偏向于多元的、广泛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增加课程的知识量。在这方面,我们曾做过多方面有益的尝试,同时也收到较为理想效果。国画课是属于造型表现课,很容易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将多方面相关的知识放到课堂教学中,从多方面去调动学生对国画课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利用地域优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例如我上三年级国画课时,先用一节课去学习用笔用墨以及点线面的认识。内容较为简单,不就是点、线、面吗?我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它丰富起来,先让学生说说点线面的形状大小,然后让他们自己画,学生尝试着用水墨去表现,画出来的点线面也面貌各异。比如说“点”,学生画出来的有横点、竖点、斜点等,形状上也有三角形、圆等,然后又让学生说这些点能用在什么物体或景物上,有的说树叶、有的说雨天、有的说山,……当讲到线时更准备好一小段音乐,让学生说说音乐的节奏的变化过程,然后播放音乐让他们随着音乐的快慢去完成练习,让学生充分了解线的节奏,运笔的快慢与音乐如何获得同步,这样学生便能理解线条的节奏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从实际例子去了解线的不同,准备了铁丝和绳索,并让学生去表现它们,学生经过反复的实践就懂得如何用线表现不同实物,懂得了线条粗细,运笔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质感,进而理解中国画线的魅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自主性的掌握有关的知识。2.利用其他学科创设情景

通过其他学科的渗透,淡化过于强调的学科特色,让学生感到虽然是增加知识量及文化含量,但课堂应是更轻松,学生学起知识更易接受,如我在上《活泼可爱的飞雀》这一课时,根据这一内容的特点,加入一些其他科目的知识。首先,我用音乐导入,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让课堂轻松起来,播放一段广东音乐《百鸟朝凤》,由听觉导入本课,学生一听到模仿百种鸟声音的音乐,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先出示多种鸟实物标本,后出示麻雀实物标本,由学生去观察,指出其形体特征,学生说出麻雀的颜色特征,按照课本内容让学生观察怎样去画头背,后再作示范。学生练习过程中播放音乐以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由学生对自己作品优缺点作出评议,老师加予指导,教学中努力去做好“导”这一工作,将学习与探讨的任务交给学生,收到更好的效果。老师加予总结,让学生自己勾画简单形体。当学会单一麻雀画法后,就引导学生如何用多个麻雀去组织画面,如何从疏密动态上去解决画面的组织,老师出示数幅范画,以拓展应用视野,当完成这些以后,再引导学生去完成背景的添加,以拓展本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背景完成后,有的画了竹子,有的画草,有的画花等等,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使本课内容与以前内容产生关联。同时,介绍近些年来,由于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少看到活泼可爱的麻雀,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保护自然,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加强国画教学与其他画种联系的教学。

将其他画种的画法运用到国画中来,目的在于进一步淡化国画本位,从而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能综合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学习《芥子园画谱》,我们不防也来学一下“刘国松”,也让“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 [1](《美术课程标准》)。使学生在更广泛的想象空间去完成国画教学任务,在墨色的运用上,应打破纯水墨语言画法,用“墨彩并用,墨彩混用,墨彩积用,粉彩水用”作画方式。还可以用水墨吸附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水墨。在水墨的变化中了解其中的趣味。现在课程安排,我认为应多安排一些大写意的,具有较多想象空间的国画,可以让学生在带有制作性的同时展开联想,再适当地加予勾勒,形成富有创造性的国画,打破传统过于严谨的画法。在这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学习,从而降低难度和增加学科的趣味。探索与合作是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很多学生在合作上找到学习国画的乐趣,比如画树可以让一个学生画树干一个画叶。在完成多个课时后,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一张较为完整的国画作品,由他们共同构思、合作完成。小学国画课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贯彻新的课程标准,从知识的结构、知识的落实到知识的实践方面,积极去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兴趣及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从国画教学的纵向、横向加强联系,深入探究知识本源,更新教学观念,渗透各学科知识充实课堂,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更广,增加课程的文化含量。在对国画传统的文化传承上,使学生对基本知识的了解,对国画渊源的认识的同时带领学生在实践小学习,充分发挥想象力,更使学生在创造能力方面得到培养。参考文献:

[1] 杨建滨.初中美术课程标准 [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第16版,96—112 [2] 王概(清).芥子园画谱,山水 [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9,96--163 [3] 石涛(清).设色云山图 [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0 [4] 陈林.崔基旭.中国画(花鸟)[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7,35--45 [5] 张禾.浅谈线的程式意义 [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9 [6] 李绵璐,李路明.《美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J].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12 [7] 何志明,潘运告.唐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117 [8] 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98—116

第五篇:C语言程序教学新探

C语言程序教学新探

href=“#”>

摘 要:C语言程序是本专科院校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普遍感觉难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难学。该文根据笔者多年的C语言程序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C语言程序教学上的新思路。

关键词:C语言;算法;上机实验

0 引言

程序设计对于各个计算机类高校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类课程,尤其是理工类院校的必修课。而要进行程序设计,必须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来做为编程工具。目前,很多计算机类高校都把C语言作为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来教学。我们知道可供选择的计算机语言是非常多的,如C++,C#,java等等,之所以选择C语言是由于C语言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使用灵活方便,应用面广,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它既有高级语言的优点,又有低级语言的许多特点。可以说,学好C语言对打好程序设 计基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很多高校在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学期就开设C语言课程,大多数学生在高中时因为高考的压力而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不了解。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C语言的过程中,感觉C语言语法枯燥,难以掌握;对基本概念能够理解,但是当实际应用到程序编写的时候又感觉无从下手;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程序编写习惯,使写出来的程序漏洞百出……等等这些问题都跟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针对学习C语言中的种种问题,根据笔者多年的C语言教学经验,下面提出C语言教学中的一些新思路供大家共同探讨。掌握基本要求,打好学习基础

在学生阶段,C语言的学习主要是学习程序设计的方法,训练程序设计的思维,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很多学生改变不了高中时期的学习方法,对课本上的概念和程序死记硬背,总以为把书背熟了就能够学好C语言,而没有把精力放在最基础、最常用的内容上,以至于基础薄弱,在程序的编写时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应有的错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经常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编写程序时不区分标示符的大小写。例如,int myname和int MyName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变量。在C语言里面,对标示符大小写敏感,但是很多同学就是会忽略这最基本的要求,造成程序出错。

(2)对“=”和“==”混淆使用。“=”是C语言里的赋值符号,把右边的值赋给左边的变量;而“==”是关系运算符,它的作用是判断“==”两边的值是否相等,返回的结果是一个逻辑值,即“真”或“假”。例如:a=1,是把1这个数据放在变量a里面,而a==1,表示a变量的值是否跟1相等,如果相等返回“真”,如果不相等就返回“假”。

(3)颠倒printf()函数值的输出顺序。直接看个例子:

输出的正确值应该分别为10,11,10,10。

很多学生出现错误是因为不理解printf()函数执行的顺序,printf()函数在执行时是从右到左,而输出时是从左到右。

从以上3个学生容易出错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理想,导致这些极其简单错误的出现。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教师也必须把最基础的知识跟学生讲透,让学生改变学习观念,对学生加以引导,懂得学习C语言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一下子变成编程高手,而应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打好基础。重视算法的学习

算法是程序的灵魂,没有好的算法,就编写不出好的计算机程序。在C语言教学中,教师在很多时候都不注重算法的教学,导致学生上课时候能听得懂,看得懂课本上的程序例题,但是当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程序编写的时候,学生又感觉无从下手。这些都是由于学生只注重去背课本上的程序例题,而不注重程序的算法思想照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算法逻辑思维的培养,在讲解程序时,应该首先分析程序中所需要用到的算法,要把重点放在例题的解题思路上,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程序为什么要这样编写。在授课阶段初期,我们也可以给学生举一些简单的、有生活气息的例题来引发学生对算法的兴趣。例如,我们可以举这样的一些例子。

(1)家里有个微波炉可以同时烧烤2份牛排,每份牛排有两面,每面需要烧烤2分钟才可以食用,问用微波炉烧烤3份可以食用的牛排需要多少时间?这个问题用算法来解答的话,我们可以有2种方案。第1种,先把第1份牛排和第2份牛排放进去烧烤2分钟,然后再把这2份牛排翻一面过来再烧烤2分钟,接下来把第3份牛排放进去,烧烤两面共花去4分钟,由此可知整个过程一共要用掉8分钟。第2种,同样的把第1份牛排和第2份牛排放进去烧烤2分钟,然后把第2份牛排先取出来,把第1份牛排翻一面过来跟第3份牛排一起放进去烧烤2分钟,最后把第3份牛排翻一面过来跟第2份牛排的另一面一起烧烤2分钟,这样3份牛排就都烤好了,这种方法,我们只需要6分钟。很显然,用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让学生知道算法的重要性,好的算法可以节省程序大量的执行时间。

(2)有甲乙两人,甲现在26岁,乙现在8岁,求多少年之后甲的年龄是乙年龄的两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循环体来解答。我们知道年龄是逐年增长的,假设甲为变量m,乙为变量n,则循环体就是m++、n++的一个过程,当甲和乙的年龄相差两倍时,循环结束。所以我们设定循环体的执行条件应该是m!=2*n。最后当循环体结束时输出m和n的值。通过这样的一个分析过程,相信学生很快就能够写出这个问题的程序。

由此可见,通过一些例子的算法讲解,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理解解题的过程,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算法思维,让学生感受到算法的重要性。上好实验课

上机实验也是C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仅仅听课是学不好C语言的。学生不仅要能够掌握基础的概念,还要自己动手编写程序,最后要亲自上机调试程序的运行并对程序进行修改。所以,如何上好C语言课程的实验课,也是教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在笔者平时的教学中遇到这样的一些问题,如很多学生在上实验课时,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在玩游戏看小说;还有些学生上实验课前没有很好的预习,浪费了大量时间在知识的复习上;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一遇到问题就会向老师提问,以至于老师疲于解答甚至由于问的人数过多而无法一一进行解答。这些问题都影响到实验课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到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在上实验课之前就把实验题目布置给学生,学生在上课之前就需要提交给教师一份预习报告,这份报告里面应该包含学生对实验题目的解题思路及初步的解题程序。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份报告上机调试程序。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上实验课时无所事事的情况。

(2)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多名实验指导教师。学生在实验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当问的人比较多的时候,教师就没有办法一一解答,而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解答而会停止程序的调试转做其他事情,如果一直得不到帮助的话,就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所以配置一到多名指导教师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没有足够教师的话,我们可以让班级里面学习比较好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兴趣小组。让这些学生在实验课时对一些有问题的同学进行帮助,这样既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又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实验任务。

(3)改变实验的考核方式。很多教师一般都是在下课的时候让学生提交作业,这样可能会让一些学生钻空子,拷贝别人的作业提交。所以建议在课堂上当场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遇到有雷同的作业,要求学生重做。在期末的时候,也必须要强调平时的成绩,不能把期末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指标。

通过以上的一些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C语言的学习效果,对巩固C语言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结语

以上笔者就平时的一些教学经验跟各位同仁一起探讨,主要目的还是希望能够改变当前C语言程序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以后的教学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应用本文中的一些措施,对我校C语言程序的教学有明显的帮助,但各个学校的软硬件水平都不尽相同,希望各位同仁能够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共同把C语言程序这门课上好,让学生学好。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 袁小燕.如何提高C语言教学质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9).[3] 蔡晓丽,陈舜青,丁志云.计算机C语言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5).

下载古诗词教学新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词教学新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包装设计教学新探要点

    包装设计教学新探 当今社会是一个强调个性化与人性化、竞争激烈的时代,以商品为中心的包装设计也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这就给包装设计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谈到包......

    农村小学复式教学新探

    农村小学复式教学新探 临洮县龙门镇四合小学梁建庆 复式教学,现在是我校采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随着国家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农村学龄人口逐年减少,加之生源向城镇的流......

    作文评价教学教案新探

    作文评价教学教案新探 新课改对语文作文评价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当然不可能让自己教的所有学生都成为诗人或作家。当然,语文教学的意义也并不仅限于此......

    科研型教学规范管理模式新探

    科研型教学规范管理模式新探林惠生执笔我市是1988年在海陆丰革命老区这块红色土地上创建的沿海新市,辖海丰县、陆丰市、陆河县、市城区、红海湾开发试验区和华侨农场管理区等......

    职业院校实习教学管理模式新探.

    职业院校实习教学管理模式新探 彭高宏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省广州市 510075 摘要:本文在深入调查和分析各类职业院校实习教学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职业院校实习教学管......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入诗·入境·入情”的三重境界 古诗词教学“入诗·入境·入情”的三重境界,即“诵读感知——知人论世——文本解读——想象体验——文本还原”五个步骤。 第一......

    古诗词教学

    透过英美“新批评”方法,初探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内容提要】 新批评方法认为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意思表达,是含糊的,任何明确的表达都有相对的不确定。不仅意思是多重的,情感也是......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要回归传统吟诵 ——以省优质课一等奖《使至塞上》为例山东省宁阳县教科研中心 孔令军 邮编 271400 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不小,古诗词教学自然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