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词教学学习体会
古诗词教学学习体会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通过的学习,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兴趣。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因此,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不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末,都应把激发学生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画后再展示画得好的学生作品。这样的做法,不仅检查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而且激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趣未完。
(一)以情感做引领,架起通往文学圣殿的桥梁。
情感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情感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活动。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我们要感受它的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忧国伤时,寄情山水等感情。就要抓诗中的重要字词句和重要章节,以此为诗眼,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淡化诗意讲解,倡导自主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新课标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已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就要求老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结合自已过去的生活经验对古诗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在鉴赏过程中要注重感受、品味、领悟、体验和思考。面对不同的古诗词,学生可以不求甚解,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但首要的还是要诵读到位。语感是读出来的。不读,永远不能触及心灵的深处。
(三)渲染意境,让学生徜徉在情境交融中。我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我在与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生的某种“情趣”,“神韵”,这就是诗词的意境美。俗话说“情由境生”,要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获得审美体验,就要靠教师通过语言、教具、利用多媒体等创设情境了。
(四)强化语言积累,着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古诗词积累,强调阅读记诵的过程,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第一,注意背诵160篇的总量要求,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完成。一个学期完成10-14篇。第二,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拓展诵读空间,适度加大诵读的容量。第三,科学检测与评价。一是诵读数量;二是诵读质量;三是名句妙语的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
(五)加强教师自身修养,让古诗词学习生活化。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必须练先好内功,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1.要广采博览。教师要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必须对写作背景、人物经历等有一定的了解。
2.要学会鉴赏。文学是以它具体细微的感性形象来打动人的,这种感性形象不是直观教具式的模型,而是满溢着生命的情感载体。教师鉴赏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果。
3.要厚积薄发。教师要经常阅读古诗词,增强国学文化素养。从小学教材和《课标》推荐的古诗词入手,由作者、主题、体裁向广度延伸,构建自己的古诗词文化板块。感受古诗词的文化魅力,感受古诗词中蕴含的智慧,从而自觉地加强古诗词的积累。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
小学古诗词教学学习体会
发布者:林振德 发布时间: 2012-2-18 20:28:08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思考与建议”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我了解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的,遵循其教学原则,研究并运用古诗词教学策略,选择对自己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兴趣。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因此,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不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末,都应把激发学生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画后再展示画得好的学生作品。这样的做法,不仅检查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而且激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趣未完。
二、以读为本,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低年级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名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学生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习古诗词教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学习,再学习,真是学无止境啊!今天学习了关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许多。原来我在教有关古诗词这类文章时,心中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教学方法与原则,一般情况下都是凭着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而教,有时遇到某一篇的古诗词的教法或思路有些疑惑或不够清晰时,我就在网上查询相关的资料或借鉴一些优秀老师的教法而教,仅此而已。而今天听了专家的讲座,心里对这类体裁的文章的教法明朗了许多,我也暗自地把专家指导的这类体裁的教法归纳总结了一下,以便用于指导自己以后的教学所用,受益终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语文课程标准》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一段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的大意,而不是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表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以阅读和记诵为主,强调要有一个对古诗词记诵的“过程”。
2、情境体验原则。在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古诗中往往都蕴含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时,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根据自己个人对古诗中字、词甚至对整个古诗 的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整篇古诗 “还原”成生动形象的一幅画,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走进画中去体验与感悟作者当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一学习古诗的方法并用于学习古诗上,那么,学生在今后理解古诗词上也就顺畅了许多。
3、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是教师的指导。而指导中最重要的,就是朗读的指导。首先,注意重音。其次,注意语调。第三,注意节奏。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四、借助历史,还原现场的原则。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词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际遇的一种感慨。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他们爱诗、读诗,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格,放飞心灵。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让古诗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在教育的征程上为古诗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古诗教学学习心得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现代教育如何利用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呢?通过学习,以及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体会: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兴趣。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因此,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不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末,都应把激发学生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画后再展示画得好的学生作品。这样的做法,不仅检查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而且激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趣未完。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美
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三、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美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四、以情激情,让学生体验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寓情于景,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怀。教学中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以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引导他们深刻体验诗人的情怀,引起情感的共鸣。
五、指导吟诵,让学生表达美
学生喜欢古诗,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老师往往通过自己的范读指导学生朗读,但是,同样的一首古诗,有的教师能读出感情,引起学生共鸣,而有的教师平铺直叙,缺乏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范读教学不尽如人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录制好的由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朗读录音,效果会更好。由于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把握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古诗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握得非常到位。
古典诗词典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传统。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让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上献言献策,齐心协力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火炬一代代传下去。
三、拓展意境,让学生想像美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解释背诵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多媒体教学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
第二篇:浅谈古诗词教学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
白山市二十六中学 梁晓华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古诗词教学的也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词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
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1、诗歌是一种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它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诗歌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往往是作者个人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因此,我们赏诗之前,应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这就是“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闻官兵收河南北》,此诗节奏明快,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人自“天宝之乱”以来,备尝艰辛,流落蜀川,时时忧国怀乡,忽闻乱事平定,不禁大喜若狂,激动欢欣之情奔涌喷薄而出,不可遏止,因为喜集一身,神驰万里,归心似箭,便有了尾联的神来之笔,诗人仿佛乘长风,插双翼,直飞洛阳故居。尾联的字里行间,明显地跳荡着一种浓郁的“喜”的旋律,鲜明的“快”的节奏,不仅将诗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而且在狂喜之时的心情一气贯注、奔泻直下后,进一步把这种情感推向高潮。它是诗人沉郁心理的一种释放。这里,并无实景的描绘,诗人凭借心中的激情,通过发挥想
象,为全诗开拓了深远的意境。在教学古诗词之前,我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人身经历以及作品创作的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中不但体会了诗词之意,同时也丰富了他们头脑中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了解。
2、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谈心。古诗和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时代背景,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就过流亡生活。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上元二年春,759年)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时所写。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文章中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着作者的喜。《春夜喜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朗读指导,反复诵读。
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朗读及朗读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深刻。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教学。
做好朗读指导,使朗读有的放矢。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律,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在诵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五言句为三个音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七言句为四个音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等。引导学生自主诵读,让他们真正地进入角色,身历其境,与诗中景,诗中
情相融,与诗中人相通,充分地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把朗读技巧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当时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使他们准确充沛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三、抓住“意象”和“诗眼”去品析诗情,晓诗意。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再做整体理解,体会意境。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诗中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如果在天亮后再看看这春雨后的锦官城,到处都应是带着晶莹雨珠的红花。诗人赞美了春雨,抒发了喜悦的心情就显而易见了。再如: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也正是这意境。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通过对文中的各种的想象和联想,学生已经能体会到诗歌中的意境及思想感情。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这种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便是所谓的“诗眼”。作者往往将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凝于作品中的一字一词或一句之中。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抓住解读诗词的关键所在,即诗词之“眼”,加以启发、点拨,那么就能促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作更深更广的思考、联想,从而快速把握诗词大意,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之美。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的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所以我们要重视古
诗的思想感情分析,分析它的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忧国伤时,寄情山水等感情。那该如何做呢?就应该有必要抓诗眼知感情了,即抓诗的意象;抓住诗中的重要字词句和重要章节。
四、抓住诗中的重要字词句精心设计提问,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也可从文章中找出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在品味中引导学生真正明白作者的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册)》中说:“能够把少年‘拴住’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认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巧于提问,启发阅读,引导深思,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想和创造才能。在较短诗词的教学中,学生进入创设的诵读情境后往往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哪些句子体现了该诗的感情基调?试做分析。”“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打动了你?”“这首诗中哪几个词用的最好,为什么?”等等。
五、古诗词的教学还要注重积累。
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因此加强学生整诗的积累、诗文名句的积累是丰富学生知识、扎实学生语文功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一有好诗名句我就要求学生积累下来。古人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我在教古诗词的时候,还要有意识地加大古诗词的量,以诗带诗,以词引词,用思乡之情、爱国之情或其他的情愫贯通几首诗词,尽可能走进学生的情感深处。如在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诵读几首关于送别的诗:《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赠汪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并让学生通过自学理
解搜集一些古人关于送别的名句背诵展示。这样就达到了以新带新、拓展诗词量的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能。如果这样长期地坚持下去,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语文底蕴也就变得深厚了。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扬长避短,融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论,不断探究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诗词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感性的文字,从中体会诗人的善良和博大的胸襟,感受到人的一生不论遇到何种坎坷,都要勇敢乐观地生活。
第三篇:古诗词教学
透过英美“新批评”方法,初探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内容提要】
新批评方法认为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意思表达,是含糊的,任何明确的表达都有相对的不确定。不仅意思是多重的,情感也是多重的,研究他可以感受不同的情感。他们提出了对作品“细读法”和“作品的四层面分析法”如能按照这样的办法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从学生自己的角度去欣赏诗歌,将极大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从小就知道读诗要有自己的见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兴趣,进而对语文感兴趣。
【关键词】 细读法 四层面 声音 语义 意象 象征
一、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声音美
新批评方法认为文学作品里有韵律、节奏、拟音等所有音乐性的要素。
人的精神成长和生命演变如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一样,时序是不能变更的。儿童时代是人生的早春,这是一个想象丰富,充满梦幻的时期。我们不能跃过这一重要时段,让冷酷的冬天过早地降临。否则,就是悖逆了孩子精神成长的自然法则,其结果只会导致孩子童心丧失,灵性泯灭。诗歌是抒写心灵的艺术。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诗歌所具有的抒情性、音乐性特点,通过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步入诗歌的殿堂。
案例描述:
教例: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四季的脚步》教学片段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四季的美丽景色,并配乐朗读诗歌。
(学生欣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脸陶醉)
师:美吗?刚才从你们那专注的神情中,可以知道你们已被深深地吸引。
师:说说你刚才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知了的叫声。
师:是啊,还有可爱的知了呢!你能不能把话说完整呢?
生:我听见知了在树上叫着。
师:瞧,听得多仔细呀!
生:我听到了落叶落下的声音还有雪花飞舞的声音。
(师生对话,交流感受最深的情景。)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里想到了哪些好词好句?
生:六角形的雪花无声无息地飘着,地上、树上、屋顶上全都白了。
师:这个句子美,你的声音更美!
生:花儿在春风的吹拂下张开了花瓣,燕子在天空中一边飞一边欢快地叫着,仿佛在祝贺着春天的来临。
师:真好,你肯定是一个爱学语文的孩子!
生:夏天的雨后,空气是那么新鲜,其中还带着泥土的芳香味。
生:河两岸新生的小草,笑眯眯地像是正在和蒲公英的小黄花悄悄说话。
师:在大作家、小作家的笔下,四季显得更加多彩。可见,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
师:有一位叔叔把四季的美景写成一首诗。(教师板书课题)师:刚才你听到什么声音就用什么声音读课题吧
(学生齐读课题)
师:认认真真把这首诗默读一次,思考:这首诗有几个小节?节与节之间有什么共同点?看谁发现的规律最多。
生:老师,它们的行数都是五行,而且句式差不多。
生:我发现每个小节都有“——“。
师:你的小眼睛真亮!
生:诗歌中的“到、道、蹈”读音很像!
师:你真会动脑筋。不仅只有这些,还有“悄”、“笑”等,我们称为押韵,那这些字押的都是什么韵呀?
生:“ao”韵!
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小溪”、“金蝉”、“落叶”、“北风”都唱起了歌儿。
师:他们都唱起了什么歌呢?
(指导学生读好象声词)
„„
师:来,我们分四人小组学习,先将你喜欢的季节读一读,再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巡视指导。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会学习!现在,来谈谈你的收获吧!师:刚才我们读诗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了读诗的声音朗朗上口,好听。生:我发现了诗歌里边有音乐。
师:对啊,诗歌里有各式各样的旋律,只要你多读,认真去体会就可以感受到。
【分析与讨论】
文学是语言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但是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音乐具有着细致、优雅、朦胧之美,而语文的世界是人性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诗与歌本是一家,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只要充分利用诗歌的思想内容,让诗与歌融合起来,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从中受到教育和陶冶,进而产生共鸣。
(一)、音乐的感染可以渲染主题氛围,引人入胜,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品味意境,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能力。在学习第一小节时,一曲欢快动听的《春天在哪里》,很快就将教师和学生带入春天盎然生机的意境中,桃花、梨花、蜜蜂、蝴蝶„„随着这一串串音符扑面而来,对春的喜爱和赞美已蕴在心底。这就不仅仅是活跃了课堂气氛,将学生带入美好无比的春天,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在美的享受之中,读通了课文,读懂了课文,读透了课文,其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二)、用音乐的形式沟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不仅融洽了感情,而且充分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新课伊始播放与文本内容及情感相应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然就能扣动学生心弦,诱发学生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在诗歌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的诗歌教学,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在案例中的老师充分注意到诗歌的特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韵律美,使学生产生爱学诗歌,乐学诗歌的感情。《四季的脚步》
整首诗押的是“ao”韵,如“悄、到、笑、道、蹈„„”,而且采用反复吟诵“XX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的手法,老师让学生读诗歌,找出节和节之间有什么特点,这样从整体入手,学生更易于品味诗歌的整体意韵。所谓“三分诗,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让歌与诗中的内容结合到一起,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沟通情感,并让“歌”为“诗”的情感升华,一浪高过一浪,从而激发学生的情趣,实现“我”、“诗”、“歌”三者的共鸣。
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诗歌教学,应用灿烂的阳光照耀他们,应用清纯的雨露滋润他们,更应用优美的乐曲熏陶他们,使它们在明媚的春光中盛开多彩而艳丽的花朵。
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画意美。
新批评认为作品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意思表达,是含混的,作品通过字面的意思使真实的意思隐藏起来,说话者的真实意思不同于他的表达意思,目的是引起人们注意并且激发新的意思。
宋张舜民有诗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自古至今,便有诗画同源之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二者同体也。人们也常说“如诗如画”,由此可见,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经常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歌里的画,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诗歌里的诗,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里蕴含的情思韵致。诗画相融的境界即是所谓的意境。中国的优秀诗歌都是有意境的。而阅读、欣赏诗歌一个必
要的也是一个很难的环节就是入画入境。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诗词多属于不必解作品,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作必要的字词疏通外,不必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旨意的挖掘上,而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入画入境。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就是一首将多幅富有动感的画面高度浓缩于46字之中的传世佳作。但它又只不过是等待读者激活的一串符号,在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从文字进入画境,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气韵生动的画面,显得尤为重要。按照新批评方法,我们用作品四层面分析法里的第二层(语义层)的分析办法,先引导学生想象茅檐、青草、小溪等单独的画面,然后又通过小溪这条线将“瓮媪”、“大儿”、“中儿”、“小儿”等多幅画组合成一幕有立体感的生活场景图,然后,她又引导学生想象画中人物的动作、神态„„不知不觉中,孩子们脑海中的画面被激活了,变得有血有肉有生命了。
教学《长相思》也是如此,1.对诗人纳兰性德身在何处的生活画面描述。
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
2.对“故园情景”画面的描述。
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
这就是诗中的画,它的意蕴无限,内涵无穷,它能将人带回到古代诗人的生活中,让读诗的人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诗激活画,让孩子们脑海中的意象立起来的过程,不就是学生读懂诗词的过程吗?
三、让学生透过诗里的画感悟诗里的情。
新批评方法认为,读作品我们要透过字面意思看到里边隐含的情感,当然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情感。“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歌的目的即表情达意,情意统称为意蕴。意蕴中情是根本。因此读诗的最终旨归是入得其情、会得其意。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实录中,我们可引导学生在诗画中品情会意。例如: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这个“卧”。看图,小儿的“卧”是什么意思?
生:(七嘴八舌)趴、躺。
师:把“趴”“躺”送进诗句中,说说感受。
„„„„
师:小儿的两个脚丫翘起来,想分开就分开,想合上就和上,想前后摆就前后摆„„总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送他一个词!
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天真无邪。悠闲自得„„
师:这是“卧”动态的时候,可“卧”还指“睡觉”或休息的时的安静,例如“卧佛”,多么安详宁静。那你再看小儿“卧”剥莲蓬的表情,再送小儿一个词!
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旁若无人„„
„„„„
从诗中的一个“卧”字入手,让学生反复咀嚼想象,不仅激活了孩子们脑海中关于小儿的那副画面,而且又透过画面十分自然的想到了使这幅画面有灵性的小儿身上流溢出来的那份悠闲自得,若无旁人之情。
同时,“醉”字也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的一个诗眼。当学生明白了瓮媪为什么而醉,醉成什么样的时候,我们也醉了。诗人心中那丰富的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不就跃然纸上了吗?
诗中有画,诗中有乐,画乐中渗融情意。“读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蹉叹之,蹉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有名的“诗言志”的主张。这里所说的“志”就是“情”或“情感”。因此,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做:
1.从主题展开。面对奇特的自然景观,变幻的社会生活,曲折的个人经历,无论谁都不禁心生感慨,嗟叹不已。于是,面对同一轮圆月,多少诗人写下自己心中情;面对同一处庐山,多少诗人表达出心中感慨;面对一次次朋友的分别,多少诗人描绘了对友情的眷恋。这种围绕同一主题而抒写的诗作,在诗歌的宝库里比比皆是,只要加以恰当的运用,就会对学生情感的触动作用巨大,意义明显。如教学《村居》这首古诗,诗的前两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中“醉”的理解是“让人陶醉”,究竟是哪些景物让人陶醉呢?结合学
生学过的描写春光的诗句,学生纷纷回答,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橘黄柳绿时”„„对春天赞颂的情感,一触即发。在诗句诵读中一次次撞击儿童的心胸,以一首整合多篇的呈现方式,让生情与诗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春和惜春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3.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因此,必须加强朗读。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入情。所以,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品味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要求学生反复颂读,把热爱春天的感
情读出来,读着,读着,我惊喜地发现学生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看着他们的表情,似乎陶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中,在美好的春光里神游遐想。读后,心中禁不住勃发出一股对春天无限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于是,纷纷发言:“啊!春天,我爱你!”“我要为贺知章的《咏柳》配幅美丽的图画。”学生的发言表明,他们已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美。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方肯罢休。
四、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新批评方法认为我们读诗要透过联想看到更大的空间。也就是象征(神话)这一层次。小学生不象我们成人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但,孩子能感受到的东西我们承认往往给忽略了。所以我认为在这个层次里因为有前面的层次做铺垫,可以让孩子畅所欲言,让他感受到什么就说什么。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
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问”字所蕴含的意境美。
学习诗歌,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享受,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语文教师尤其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创建氛围,优化教学,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随其喜与喜,让诗歌的精华,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使生命在诗歌的滋养中得以鲜活的成长,与诗歌相伴,芬芳一生。我们透过新批评的方法,拉着孩子们的手,去靠近诗歌,走进诗歌。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当代高度发达的物化生活里,揉进生活的诗情画意,那应该是一种非常美妙的诗化生活。一个炎黄子孙,能得到古诗词的熏陶浸润,也许更能谱写出自己的诗意人生。在语文课堂里,让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也呈现“万紫千红”的美丽,让我们的引导也有“润物无声”的渗透力,让我们的“用心教学”也能“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子”吧。来,挽起孩子们的小手,快快乐乐,走进古诗词!
参考文献、资料:
1、《文学批评原理》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文学鉴赏》 作者:袁行霈
3、《文艺理论教程》精编版2002童庆炳
4、《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5全国小学语文核心期刊《小学语文教师》
第四篇:浅谈古诗词教学
化年青古教宝的少诗学中库高年,略一居每,遭及而歌充意国中尚奋都谈、易一因遇写具的分境是熠情发是点探说首此作作体吟了的诗熠操有历个究:“诗,一特了诵解前
初的闪,为经人背文,必详色,和诗提
中国光培有锤意景章都须细,而理歌,古度的养重炼见,合有对介这且解写也
诗。瑰青要的。进为它作绍样对垫作是
入时产者,对情定时一
诗而生所从于感了的把
境 作的处中诗的良历进,社的获歌把好史入
诗会社悉的握的背诗
歌根会作理拿基景歌
合源环者解捏础,意
为和境的就得。是境
事性及性更更可进的而格其情加准以入钥,教古宝少意名
学典,年义篇
浅诗古的。佳
谈 歌诗审选作
是对美入。
中于情初本
华陶趣中文
民冶,教就
族青鼓材古
文少舞的诗
作根个特全为说诗匙白”,源人点面诗,歌。
果不如对教孟学浩孟然
浩官
然场的<<望失
意
和
洞唐
庭代
湖诗
赠人
张入
丞仕
相>>,如情
怀的x 20 = 400
介者绍,徒再代衰不梦义面贵大二通了强受古优节/我有如背落顾死感后人唐、过解烈到诗美奏碣们羡教景迹国,和,必诵富作真思朗。划石就鱼学:象家有远感怎亡读有品挚想读一分,无情杜杜,安家见到么!成艺的的教要般少以
韵术思情育讲来。观,感想感和究说四/
领染内,美节,言沧
悟力容更好奏按为海
感的,能情,表“”
情 朗更引操这音二。
读能起的样节二“,体他陶才奏”蒹
使会们冶能划节葭
学诗的。琅分奏/
琅多,苍
上,如苍
口按“,生歌共
更所呜
深表,从”牧牧风危不的非就
捕的《生雨,归诗常不
捉急泊活飘夜,人悲知
孟切秦在摇深有,愤道
浩的谁晚,了案他:亡
然入》唐然仍不在那国
那仕,时而然办秦些之
种心先代当在。淮向痛
“情有,朝花杜河歌呢
坐。感当的天牧畔女?
情时达酒是看点奢
地唐官地一到歌华
介朝贵,个这的不
观
垂
钓
绍已人醉有个达除时呈却生正场官,入达从地的而
音表东韵意临x 20 = 400
白“/归奏后蚕”的露二落”,庭/。韵/一日。如花到同味古酬瑰《无,我注韵陶化为二/七“”,死时。诗、丽过题忧以意味和的词苍的零》国为停,感目朗凉《丁,忧古顿熟染的读悲望洋与民诗、读,。
还怆天》世、教节成逐 x 20 = 400
要的门,无沉学奏诵步
注《山委争郁的、,加
意渔》婉、顿重轻在深
掌家,含清挫点重自理
握傲气蓄新的应缓我解
感》壮、自《是急感和
情,山缠然春指。觉体
基豪河绵的调迈、绯《,奔慷恻归
如放慨的园
壮、悲情田霜””节
。奏
五,兴二不有方要
言如/二知“尽读
有“理三/二,得
“大/”亡二蜡响
二漠荒也国一炬亮
二/秽有恨二/而
一孤,“,”成稍
”烟带二隔节灰长
节/有二江奏/,奏直/二/,泪读,荷一犹如/出
也长锄”唱“始诗
有河/节/春干歌圆”,“晨言商另/,有女外丝韵
“/还/脚
志想壮诗居难象的《》
望》。导反中验
朗复受,读品到达
。读情到
朗,感潜
读读的移时出熏默
三、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
说
明
遣
词
炼
句的讲
究
和
艰
难。
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③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
这
是
多
么
深
厚
多
么
感
人的友
情x 20 = 400!
人生得炼语很在花是要析古译,美诗语四诗者透我一字言多,溅很防、诗成也和歌。、歌的互之创美主相境设,观交;
情常的融或
境常生而景,表命成中
引现情的藏
入在调艺情
意诗和术,境 歌客境得的观界无
意的。我境自或之
美然移境
。景情。
意色于由
境互景于,知用,雪泪值止整等文破韵杰己词积例拥,得对体同,坏律作
足要累如蓝恨揣字把古这了美让
矣有语“关别摩词握文不审,学
!选言春马鸟的作的,仅美到生
择。风不惊。繁做进破者头只
琐法行坏在来收
分。逐了审,获
析在字诗美一了
讲教逐歌时首几
解学句的的内句,中的音主容干
而,解乐观和巴
忽很释美体形巴
略多,和验式的品教甚建的俱片
地古又
讲诗绿
一词江
讲在南江等,这
因方
为面
有很横先加
利讲秦
于究岭,学例家感字习子何时都
岸”, “云水,暖其
鸭中
前”,“春心
”,等
知”,“点的味师至筑意佳言赏把翻美境的只
是相得作渗有x 20 = 400
古及膜根诗获化图自神唤诗社,据歌得心示己的起产会因词的强灵以在地读散言,乐的词趣制要生、此语意烈的及诗步者文再在来音是法的将的民,所境的效电中。心描现朗诠乐同,简学年俗可蕴中审果教所通中述诗读释中一利笔生
代、以含,美。媒看过的法中中古展棵用画引
久人采的品体如体到散意,所配诗开树古创入
远文用意味验凭等的文象运描以,联上代设诗,、多象深,借手生描。用绘音烘想的山情歌
联的乐托,两水境的想画,气引片画,意
和面让氛入翠、演境
想或音,意绿课绎,像形乐让境的文古教,象走学,“叶的诗师
用。进生因子插。要
带
着
饱
散音古在为”图
文乐诗赏音。或
式烘,心乐绘教
所地种展蕴真描段活述
反理方开其正绘,画法
映与法丰中达、向面等的学配富的到伴学,方
思生合的浓陶音生尽法
维有,想郁冶朗描可创、一引象的情读述能设
情定导,诗操、(达情
感的学进情、简图到境
以隔生入,净笔示传,)的托用悦和画师语法音耳诗激绘x 20 = 400
满人熔共的之炼鸣热情学。总品朗悟解。情、生果之味读作,进教之真,语、品积入师心如我言背所累
课之,此以,诵抒语
堂情情,为体。发言,于到定,会通的。
要一深能诗意过思如
舍体处提歌境品想能
得,高的。评感这
“以诗悟教教得情样
情浓人性学学其;,感蕴、悟重方精进可
投炽教性点法要而以
入热师。是主,背期
领要通诵望
悟是过,逐
感品朗加步
”之、融情学
诗去生
情评读深提 ,、领理高x 20 = 400
第五篇:古诗词教学
从王嵩舟《长相思》课堂看古诗词教学
教师教育学院
07021415
胡燕尔
在我的脑海中经历过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往往都有着书声琅琅的氛围,有种“读词百变,其义自见”的味道。从小学到初中,我所感悟到的古诗词教学几乎都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而,听了王嵩舟老师的《长相思》的教学课堂以后,我对古诗词教学又有了一番新的体会。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时让我印象颇为深刻的便是他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先从老父、妻子、儿子等角度质询词作者: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教者的一句问话勾起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学生们在生成的对话中体验着“相思”,感悟着“故园”二字中饱含的情感。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以词人的身份回答老父、妻子、儿子等提出的问题,我们在一次次的精神诉说中体悟到“不得不离。不得不别”是为了实现理想和抱负。“保家卫国”的精神在与“乡思”的情感对话中越发地凸显,越发地激昂。王崧舟老师的教学在情感中对话,在想象中对话,在拓展中对话,在精神层面进行着对话,情感、诗意、语言、精神在他的课堂里共生。
可见,面对古诗词这样一道中国文化史上靓丽的风景线,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带领学生遨游其中并鉴赏品味才是至关重要的。从王嵩舟老师的课堂中让我体会到了古诗词教学的真谛,也让我对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环节有了如下几点看法:
一、指导诵读,感悟节奏,品味诗情
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具有美的旋律及和谐的节奏,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最适宜诵读,因此诵读就成了理解古诗词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初步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感情基调,分辨重音,掌握节奏,进而品味诗情。在教学中采用“三段诵读法”。第一阶段:把握诗句中的重读音节、节奏;第二阶段:重在体味情感,注意掌握感情基调;第三阶段:重在进入情境,学生在基本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入意境,尽情诵读。通过三个阶段的反复吟诵,学生熟悉了作品,对作品有了直接的感受,理解了古诗词的含义,体会到古诗词的感情和气势,初步把握住了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如王嵩舟老师在《长相思》教学初,不断地要求学生朗读,从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得“有板有眼”。在自主读、领读、泛读、齐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熟悉诗词,之后对照文下的注释,大体感知古诗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读,注意朗读的语速语调。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真正体现诗句朗读的韵律。
二、主动探究,理解诗意,质疑求真
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理解诗意,品味诗词的意境美。不能停留在仅以诵读为手段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要循序渐进,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这就有必要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感悟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灵动的美,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积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再现古诗词描绘的优美画面或情景,通过对画面或情景的艺术再现,成功感受诗词的意境。当然,对古诗词描摹的画面或情景的再现过程,既需要学生“人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词的灵动性,使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就如《长相思》中,王老师对于相思的诗境教学便是通过让学生自主想象一下作者家乡的景象来进一步感受诗人的相思无奈之苦。
三、前后联系,对比归类,以诗教诗
古诗词教学中还要能够一首推及其他,对比归类,这样可以温故知新,扩大阅读视野,加深认识,进而提高诗歌鉴赏力。王嵩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时候,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他引入了《菩萨蛮》以诗教诗,更深刻的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进行为了教学闲暇之时,还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关于山、石、水、花、草、树、春夏秋冬的诗句,体味我国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进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
总之,要使学生能翱翔于古诗词之海洋,融会贯通,教师对教法的探索以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非常重要。唯有不断思考、实践、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才能高效出色地搞好古诗词教学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