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词教学模式
古诗词五步教学模式
一、提出模式
小语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160篇,推荐篇目70首。”由此可见,古诗词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基于这样的思考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提出古诗教学五步教学模式:(1)课前查询解诗疑(2)激趣导入揭课题(3)初读诗词读韵味(4)想像诵读悟诗情(5)迁移拓展背诗文。
二、模式操作流程图
三、模式解读
(一)、课前查询,解诗疑
1、查询诗人。利用网络资源或与相关的教辅书查询作者。
2、了解背景。利用学生现有的图书资料了解相关的写作背景。
3、读文释词。利用工具书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和初步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
通过课前预习,为下一步学习古诗词打基础,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激趣导入,揭课题
上课伊始,教师要努力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将学生引入古诗的意境,点燃学生渴望学习古诗的欲望。
(三)、初读诗词,读韵味
为了提高诵读效益,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作品的不同艺术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可以听读、范读、领读、也可以齐读。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画出节奏,做到停顿正确。每教习一首新学习的古诗词,都先让学生自己读读,感觉出它的停顿应该在哪里。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节奏再加上古诗本身原有的那些押韵,反复地读,让这些节奏感极强的诗词,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潜移默化,制造出浓郁的诵读氛围,带领学生进入古诗词原有的音乐境界,促使学生对古诗词阅读感兴趣,感受到古诗词的音韵美。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根据诗句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想象作者所描绘的人物、情节、场面等等,品味深蕴其中的浓浓情怀,读出作者的神韵,做到读中入境,读中悟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借景引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如何描写景物,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把诗句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在联想中再现作品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2)借曲引情。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创造条件。在教学中,用歌曲、音乐引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听乐曲,便置身于其中,犹如身临其境,这时学生就会很快进入情境,为学生学好古诗创设了一个艺术氛围。(3)借画引情。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往往诗情画意是融为一体的,在教学中抓住这个特点把诗和画结合起来,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的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可以使教师作画、师生同画、学生自画,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诗意融于画面,把无形的语言变成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学生走进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中,加之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一定会有所感悟,从而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教育。
总之,古诗词的朗读要有一个过程,首先知其意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动之以情朗读之。其次要感受诗词形象,学习文化精髓,晓之以理朗读之。这样朗读就不只是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洋溢于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然成诵。
(五)迁移拓展,背诗文
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采用复习归类、拓展延伸、整合创造三种形式。
1、复习归类
学完古诗,要“趁热打铁”以“吟诗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同作者、同主题或同类型的古诗,这样延伸,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积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融合了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2、拓展延伸
古诗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授之以渔”的过程。新课结束后,引出 一首写法类似的课外古诗,让学生自学感悟,检查学生“得之以渔”的情况,拓展型延伸,使学生学以致用,对古诗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美的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3、整合创造
古诗具有意境美、节奏美、韵律美等特点,如果将其与美术、音乐、舞蹈等学科结合起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中可以把诗配画、诗配舞、诗配曲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课堂。学生玩玩、唱唱,诗不离口。通过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渗透整合,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无处不在,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要善于发现,乐于创造,勇于尝试,就能收获无穷的乐趣。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课《古诗两首》的其中一首《嫦娥》
《嫦娥》
学习目标
1、会认“烛”“晓”两个生字,会写“屏”“烛”“晓”“偷”四个字。
2、能背诵《嫦娥》,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学习重难点:能背诵《嫦娥》,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查询诗人、了解创作背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课题
师:有一个和月亮有关的美丽的神话故事叫《嫦娥奔月》,谁知道这个故事?(生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师:故事中的嫦娥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听完故事后,主人公嫦娥最终的结局让你有什么话说?(学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诗《嫦娥》。(大屏幕出示《嫦娥》诗配画)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了解诗人
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
李商隐简介: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其诗意境朦胧,情感忧郁感伤。我们在学《嫦娥》诗时会有所感受。
2、初读古诗读正确
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抽生读,并相机指导正音。
指导生字“屏”、“烛”“晓”“偷”的书写,生每字写三遍。
3、再读古诗,读出韵味(注意停顿与节奏)教师可范读或指导
三、想象诵读,悟诗情
1、小组课前自学,交流质疑,初步了解诗意
师:读出画面让学生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些什么?你看到的景象或人物是什么样的?
师生互相启发,把想象的画面说一说。
师生共同归纳诗的大意室内:云母屏风上印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广寒宫: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2、品读古诗悟诗情
师:细细品读,边读边体会,你有什么感受?(生嫦娥偷吃灵药奔月后,十分后悔心情孤独寂寞。)
师:作者写诗,总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我们读诗的人,要善于从诗中找到最能表达感情的词语,来体会诗歌的情感。你认为在这首诗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是哪个或那些?(“悔”“心”)
师:我们来感受嫦娥的“悔”。嫦娥为什么而后悔?
师:让我们带着我们体会到的情感来读诗句。(生读“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师:正因为这无穷的悔恨占据着嫦娥的心,所以嫦娥每天夜晚孤独寂寞地看着这碧海青天难以入眠,正所谓“碧海青天夜夜心”。我们来想象一下,嫦娥有一颗怎样的心?(思念、悔恨、哀怨、痛苦、寂寞)
师:漫漫长夜,寂寞难耐,思念丈夫,思念人间,怎奈已吃药成仙。嫦娥再也无法回到充满温暖、充满爱的人间了,她怎能不“碧海青天夜夜心”啊!我们再回过头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嫦娥》这一首诗呢?在诗中,有寄托了作者怎样的心呢?《同情、怜惜、惋惜、哀叹》
师:回想诗人的一生,二十多岁考取进士,他原来也有很高的政治理想抱负,但一生中却被政治的派别和感情的痛苦所纠缠,以致于抑郁不得志,而造成他感伤忧郁的性格。他与心爱的妻子结婚,本来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但不幸的是,妻子英年早逝,留下孤独寂寞的他,他为嫦娥而哀叹,也为自己而感伤。所以,在这首诗里,诗人和嫦娥的心是相通的,正所谓“心心相通,同病相怜”,让我们带着对嫦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再深情地朗诵这首诗。(生深情诵读。)
师:读一首诗,我们既要感悟诗人所描绘的主人公的情感,也要感受诗人的情感,还要体会自己的情感,这样,我们的情感才会不断丰富起来,做一个有情、有心的人。
五、迁移拓展,背诗文
1、生认真抄写古诗一边边抄边读边抄边记抄后诵读直至背诵
2、拓展延伸——李商隐《夜雨寄北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师: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我们的祖国也是一个诗的国度。自从有了文明,诗就诞生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孩子们,作为文明古国的子孙,我们真应该多读诗,多背诗,在诗中去丰富我们的情感,涤荡我们的心灵,在诗中去追寻古老的文明,去感悟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孩子们,让我们以经典为友,以诗书相伴,走向美好人生。
第二篇:古诗词教学模式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支奇葩,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且还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其语言之精致、凝练,意境之深远,意蕴之深刻、情感之丰富,堪称一切文学样式之魁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且还在后面附录了80首小学阶段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此可见古诗词的学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在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能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将使学生终生受益。《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要求中提出:第一学段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由此可见,我们的古诗教学要多诵读,读出韵律美,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品出意境美。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打破以往“教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的传统教学方法,树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中深切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的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初步探讨出古诗词教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古诗教学“五步教学法”模式。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即便是有模式,我们也应该因课而异,而不能照搬模式,让模式束缚我们的思维。
一、古诗教学策略
“厚”读诗词,了解作者,读通字句,理解诗意;“薄”读诗词,抓住诗眼,创设情境,想象画面,吟咏成诵。
古诗语言精练,但简约而不简单。因此,我们要将诗词读“厚”。所谓“厚”读是指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运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诗意词意,丰富古诗词的语言。而“薄”读诗词,是指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诗眼,(诗眼即诗的主题)展开想象,理解诗歌意境。
二、古诗教学模式
解诗题——明诗意——抓诗眼——品诗情——诵诗韵。
(一)解诗题。
古诗的内容短小精悍,题目的意思高度概括,往往统领全诗。因此,我们认为,大多古诗教学都应从解诗题入手,方法则根据年级不同、诗题难易程度的不同而有所选择。如二年级的《小儿垂钓》在破题时先在黑板上写好了“垂”字的象形字,然后让孩子们观察这个形状可能是课题中的哪个字,孩子们一下就猜到是“垂”。“垂”就是东西的一头向下的姿态。老师接着让孩子们看课文插图,图上哪些是垂着的呢?孩子们看到杨柳是垂着的,那就叫“垂柳”。老师将头向下低着,引导孩子们说这是“垂头”,图上的小孩钓鱼的线垂在水面,他在“垂钓”。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小儿垂钓》是什么意思?学生一下就明白就是小孩子钓鱼。在这个解题的过程中,教师从识字引入,结合插图让学生弄明白了题目的意思。而在高年级,有些题目很简单,学生一看就明白,但有些诗题却需要在后面的学习中去进一步领会,所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字面意思猜猜看,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后放在那里,带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后再回到课题,进一步的理解。如六年级的《望湖楼醉书》学生顾名思义理解为望湖楼醉酒时写下的诗歌,但这个“醉”仅仅是醉酒吗?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逐渐明白了此醉更是醉景。因此,我们在解诗题时要灵活处理。
(二)明诗意
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文化教养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习”而已。
因此要让学生明白诗意除了十分诗词七分读之外,还应教给学生解惑古诗的方法。
如高年级,放手让学生自主质疑解惑。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评议,从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查字典、联系诗句、看课后注释、看插图、问别人„„总之通过由学生质疑讨论,达到初步理解古诗词之目的。而在低年级明诗意的过程中我们孩子们的解惑明意大多需要老师的引导。如可以抓住低年级教材图文并茂的编排特点,充分发挥课文插图、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明朗诗意。倾听几位老师的精彩引领:在《小儿垂钓》一诗教学中,学生不明白“草映身”,老师让学生观察插图,学生通过图画一目了然,原来是水草把垂钓者的身体掩盖住了,无需老师开口,学生已经很好的理解了诗词。在一年级《登鹳雀楼》一诗中,学生不理解“白日依山尽”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太阳挨着山慢慢下山的镜头,不用老师任何语言,学生就明白了,什么是依山尽。其次,通过动作的表演来理解诗意也是一种好办法。如在《小儿垂钓》中“学垂抡”、“侧坐”、“遥招手”等,通过动作表演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将词语在脑海中形成主体画面,从具体感知中对诗意进行理解。在后两句的理解中,我们老师创设了路人问路的情景,由老师扮演路人,孩子们一起扮演钓鱼的小孩,老师大声问,孩子们则一言不发的只招手。当孩子们能够表演出当时的场景后,谁能说他们没理解诗意呢?在二年级《夜书所见》中“萧萧梧叶送寒声”,学生不理解叠词“萧萧”,教师通过叠词填空练习:()流水,()雷声等让学生触类旁通,明白“萧萧”是指叶子落下来的声音。
(三)抓诗眼
所谓诗眼,诗的灵气所在,往往是指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一个词。“画要点睛,诗歌重眼。”教学从把握诗眼入手来体会意境、感受诗情,是古诗词钻研的有效切入点。一般诗眼是显性的,在题目和诗句上能找到;当然也有隐性的诗眼,要我们理解了自己确定。诗眼一般可以从人物行为、情感和炼字用词的艺术两方面来确定。有时一首诗可以找到两个诗眼,那就要从有利于教学的角度来确定。如《望湖楼醉书》诗眼在题目之中,就是一个“醉”字。我校刘会英老师在教学中就抓住“醉”字,以一个问题“诗人被什么而醉?”展开了一幅瑰丽的画面: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教师主要是通过抓词“翻”“遮”,让学生来感受云的厚、重、猛,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来势汹汹的云,“乌云翻滚、乌云密布、乌云滚滚......”;第二句,“白雨跳珠乱入船”教师则通过视频,唤起学生对暴雨、骤雨的记忆,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像跳珠一样的雨会是什么样的”?感受雨的急、快、大。“卷地风来忽吹散”,教师围绕“忽”字,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触类旁通,感受“忽”带来的惊喜等。让学生通过云的浓墨、壮观,雨的圆润、活泼,风的急速、力量,水的茫茫一片,感受到诗人被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所陶醉,为大自然的变幻和力量所惊叹的那份情感。
通过抓诗眼,形成教学主线,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课堂才彰显生气和价值。
(四)品诗情
诗情画意是古诗文的魂,学习、诵读古诗文一定要想象诗文描绘的情景。在丰富的想象中,古诗文会变成一幅别有情趣的水墨画、一首或奔放或婉转悠扬的乐曲、一个只有丰富的语言才能描绘的场景„„
品诗情有很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渲染气氛、理解诗人的创作的背景把握诗意诗情、借助联想想象等方式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等。如讲授李清照的作品《如梦令》时,如果抛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单纯地来分析,就不如结合李清照的人生际遇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的两个分期,明确这两个时期的创作特点,那样学生对李清照的作品就有了清晰深刻的认识,他们所学的就不仅仅是一两首词了,而是一种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又如学习王维《使至塞上》这首诗时,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想象到的又是怎样一幅画
面?可以把自己的想象讲述给同学听,还可以拿起画笔把它画下来等。
感悟诗情,体会诗意是古诗教学的灵魂所在,是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所在,也是课堂活力所在。
(五)诵诗韵
诗歌句式整齐、音乐性强,极其便于诵读。当代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对于诗歌的诵读也有着高明的见解,他说:“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可见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一把钥匙,要想让学生懂得书中之理、体会诗中之情,必须从诵读开始。而这种“读”并不是单纯的将书面的字形付诸于物理的声音,它要求通过声音表达出诗歌内在的韵律和附着其上的情感。这一点学生自己很难把握,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加以指导。比如教师配乐朗诵、听名家录音、课堂个别或集体指导,散读、齐读、鼓励学生朗读等,都是较为有效的方式。这里的韵不再是初读时的韵律,而是读懂诗词,有了理解之后的读,这时的读就有了想象、联想的空间。读出来的是诗的韵味。
古诗教学也应该是语文教学中最美的课堂,因为“所有的好诗都是从强烈的感情中自然而然地溢出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理解想象能力,欣赏情感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从而欣赏古诗所蕴含的情感。
中华古诗词诗里诗外无不流露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向往。让我们引领着孩子们在本真的课堂里,直面文本、直面语言,通过朗读、品味等方式,在诗词的国度中感其声韵,观其色彩,从而悟其真谛。
第三篇: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
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
德兴铜矿中学 唐宝元
古诗词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分值由原来的6分升至8分。可见古诗词在高考命题人心目中所占有的位置也是越来越重要。可是古诗词题型的得分率却始终偏低,因此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地赏析古诗词并提高这一题型的高考得分,转变古诗词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其实,高中生的感性感知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足以使他们的心灵与古诗词擦出“爱”的火花,进行美妙的互动。但是他们对诗文的兴趣处于冰冻的状态,因此对古诗词总是显得麻木不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古诗词阅读兴趣,让他们能够透过诗词形式悟出诗词本质,获得古诗词的言外之意,实现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就必须探索一些含有趣味性并且有效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
一、读——古诗词教学中的“屠龙宝刀”
“读”毫无疑问是一种最直接而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正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唐诗熟读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一样,“读”是古诗词鉴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应忽略。教师可以用多种朗读方式来引导学生对古诗篇进行整体感悟理解,使他们对诗篇能够从有韵味的诗歌朗诵到有意味的诗歌理解,能够获得更深刻的理解,进而上升到对隐含的“人”的思考层面。那么什么是多形式的朗读方式呢?比如有声的朗读、无声的默读,比如整体朗读、个别朗读,比如男生朗读、女生朗读,比如教师范读、磁带范读等等不一而足。笔者在教授《春江花月夜》时深深为此诗文的哲理情思所打动,于是对此诗进行了十分详实的解析与赏鉴,以期与学生共享。可事与愿违,学生却昏昏倒倒,古诗词的阅读兴趣全无,赏鉴更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我变更了教学策略,把教师的全方位解读让位于学生的自主阅读,从各种形式的“读”开始,整体朗读、分组朗读,男生朗读、女生朗读,跟磁带有感情地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赏析,结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自可以去认识社会、感受历史、体悟生命。“读”是一种有效性阅读,有利于营造课堂的活跃气氛,树立学生个体自主阅读的意识,展示自我的信心和愉悦,克服被动接受教师“填”的那种心态。
二、析——古诗词教学中的“倚天神剑”
“析”就是赏析。赏析什么? 赏析古诗词的形象,赏析古诗词的语言,赏
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等。那么如何赏析?比如应了解古诗词的形象一般包括三种: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而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诗歌的语言就应着眼于诗歌的用词用语和诗歌的语言风格。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应注意“抒情手段”“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和“构思技巧”等这几种表达技巧。而其中抒情手段则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等。修辞手法则要求掌握“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等九种手法。描写方法有正面和侧面、虚和实、声和色、动与静等。构思技巧则有抑扬结合、映衬对比、以小见大、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这里我们就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对比”来谈谈古诗词应如何赏析。这种对比可以包括同一诗人不同诗篇的比照,不同诗人诗作的对比,不同诗篇整体的对比,不同诗篇局部的对比,诗与文的对比,等等。通过比照对比,同者互显,异者互彰。
1.同一诗人不同诗篇的比照。
同一诗人不同诗篇的比照可以突显一个诗人的独特的文化心理和生命体验。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创作明显分为前后期,即生活幸福美满的前期和国破家亡后凄凉悲苦的后期。前期作品如《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戋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
后期作品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亡国思家的幽微之情在词中表现得很明显,可谓到了极致。如果我们把词人的其他作品拿来一起品读,定会感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不同诗人诗作的对比。
每个诗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把不同诗人的诗作进行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不同诗风、人格及其所处的社会现状和对生命的思考。
比如李白和杜甫,他们一个是浪漫主义的领军人物,号称“诗仙”;一个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号称“诗圣”。这是他们的个性、气质和所处的时代不同造成的。同样是表达对社会的黑暗、对权贵阶层的愤懑不满,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胸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却客观地描绘一幅画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诗篇间的整体对比。
整体对比是对两首或几首诗词进行全面的比较。如同为山水田园诗人,早期田园诗派的鼻祖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尽显平淡自然隐逸之风,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在自己的诗作中如《鹿柴》则显示出鲜丽、清新、自然的特色。他们均把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想构筑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我们可通过这种对比比照就能体察出诗人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4.诗篇局部的对比。
诗篇局部的对比教学法是一种比较灵便自如的方法。如许多诗篇中都写到流水,我们就可引导学生从隐含的“人”的视角去品味诗人不同的生命体验。叹时间易逝,就写“逝者如斯夫”;写水的气势,就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水的忧愁,就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这些比较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索和赏鉴诗词。
5.诗词和文章的对比。
诗文互相印证,能够让学生加深理解。因为虽然诗文的体裁不同,但在意义上,它们是相通的。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不妨让学生的视野开阔些,将诗与文进行比较。比如金庸的小说中往往化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诗意、诗境、诗象;而金庸的小说又深得青少年的喜爱。如果在学习相关的古诗词时能让学生结合金庸的小说来理解感悟,相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金庸小说《神雕侠侣》结尾处的诗词“秋风清,秋风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就是引用李白的《秋风词》。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而另一位专写爱情的小说家琼瑶也是引用、化用古诗词方面的高手。例如,她的小说《在水一方》就是对《诗经•秦风•蒹葭》的改编。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能
这样对比比照教学,相信学生会非常感兴趣,《诗经•秦风•蒹葭》的赏析也就不成问题了。
三、评——古诗词教学中的“ 武林秘笈”
“评”就是品评,让学生借鉴前人的评论进行品评。既可为口头品评,也可为书面品评。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依然夺目璀璨。因此,各类对古诗词的研究书籍汗牛充栋。这些研究品评成果展示出了古诗词的无穷魅力。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古诗词的诗学原则,可以运用前人的诗学成果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传承优秀文化,可以最优化、最大化地进行古诗词的教学。
古诗词的赏析评论方面的文献资料是非常丰富的,而这之中的许多论断可以和诗词作品本身相得益彰,它们甚至已经触及古诗词作品的精髓。由于这些评论的鞭辟入里、中肯独到,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将这些评价向学生作简单的介绍。当然,哪怕是前人的评论再精准,我们也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
若能把这种独特的认识转化成学生口头的评论语言甚至是书面的赏析语言,那么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鉴赏水平一定会获得长足的进步。
第四篇: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是浩瀚的文学海洋的点滴,是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古诗文阅读在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形成文化积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很重视这种作用,对古诗文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课程目标-总目标)
“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80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7-9年级)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施建议•评价建议)
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要求古诗文阅读教学突破知识型教学模式的框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养成习惯和培养能力,最终形成文化积累。
然而,传统的古诗文阅读讲读解译的教法,造成古诗文阅读教学“少、差、慢、费”的症结:少,课堂容量少;慢,学生形成积累慢:费,课堂教学费时费力。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对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摆在语文教师案头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与探索,归纳出“查、释、探、品、悟”的五字古诗词教学法。
一、查――查询了解诗人,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根据这些要求,我们设计了“查”这个教学环节。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通过查询获得信息,既看得见,又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信息的方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更有利于记忆。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在上新课前布置学生查询(查询方式自定)所学古诗作者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又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准确的解读。
二、释――介绍背景解释诗题,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赤瑞特拉的另一个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际。在旧的教学模式中,诗的写作背景是由教师介绍的。现在我们让学生自己有选择地介绍搜集来的信息,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获取、运用信息。学生在介绍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的同时,解说古诗诗题的含义,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明白了题目的意思,为进一步理解古诗做好准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三、探――质疑讨论探诗意,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其合作探究精神。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要鼓励学生学而思,思而疑,在阅读时划出对诗文不理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来,再通过独立探究形成初步结论,最后让学习协作小组讨论、筛选,把难以饵答的问题归纳整理后,通过小组或班级交流、评议。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就是为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潜能。众所周知,教育的本义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并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种协作学习方式无疑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重构。
四、品――吟诵品诗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感情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做法分四步:1 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吟读,教师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等方面给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2 变换形式阅读,使学生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3 利用古诗本身具有感染性强和陶冶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审美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所创造的意境,做到“披文人情”、“身历其境”,如对诗歌中所描写的祖国秀美山河为之赞赏、热爱,对诗文所歌颂的英雄人物从心底里升腾起崇敬之情,对诗文所表现的社会底层的人们的不幸倾注同情和关切……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选择一首最合适的曲子给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进一步品味感情,加深理解。
五、悟――迁移拓展悟诗质,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获取的感悟
“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任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从这点出发,我们安排了“迁移拓展悟诗质”这个教学环节。其用意主要是拓展学生学习古诗的空间,让学生多一点吸收,深一层理解,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强调经验建构、探索、合作和对话,要求教师“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集中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邀游,那么“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第五篇:故事式古诗词教学模式
“故事式”古诗词教学模式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整理人:金华市红湖路小学
郑 燕
前言:诺贝尔文学获奖者莫言曾说: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而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想说的是:小学生是一群最喜欢听故事的人,我更应该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并应该去研究怎样把故事讲好,并带领学生也把自己的故事讲好。
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古诗,每一首诗都有一个故事……让我们学古诗词从故事开始!
一、概念界定
“故事式”古诗词教学模式分成:读懂诗中故事——了解背后故事——诗的故事我的演绎三步进行。
读懂诗中故事——品诗:感受诗词语言所传达出的节奏美、情感美、意境美。了解背后故事——识人:走进诗(词)人,了解诗(词)人的创作背景,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
诗的故事我的演绎——入境:创设情境,体验古诗,积累古诗,运用古诗,提升语文素养。
“故事式”教学模式:在感受诗歌语言之美,读懂诗中故事的前提下,进一步了解藏在古诗背后的诗人,诗人是也一个故事,是一本书,可以更好地带领学生了解诗歌,了解诗人,甚至了解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再创设情境,整体的感受体验古诗,在情境中让学生参与诗人和诗词的故事,在其中积累古诗,并能学以致用,正确运用古诗名句。
二、设计理念
张志和作为一名诗词书画大家,他的作品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本设计围绕“故事式”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展开,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走进渔歌子的故事、张志和的故事,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同时,以欣赏各种不同演绎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参与古诗词所呈现的故事,从而让学生更喜欢、更亲切的走近词这种文 学形式。
三、具体操作过程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初步走进张志和。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能简单的运用词句。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4.激起读词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教学准备】
课件(包括词语、音乐、画面、自然界的声音、古诗等)【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取名的故事 1.简介作者——
今天郑老师也要给同学们介绍一位非常喜欢垂钓的词人,他的名字叫(板书:张志和)猜猜是谁给他取得的名字。他的名字啊是唐朝当时的皇帝唐肃宗给起的。为什么给他赐名字呢?因为他16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当时给皇帝写了一封奏折,讲了很多治理国家的方法,皇帝非常的赏识,就赐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张志和是唐朝非常有名的词人,他所写的词对后世影响很大,以至于连日本都把张志和写的词编入到语文的课本当中。知道这响当当的人物是哪里人吗?对,浙江金华人,是咱们的老乡,让我们一起亲切地呼唤他的名字。
2.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张志和最有名的词。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知道什么是词牌名吗?说起词牌名,还得从词的起源说起,词在古代是拿来唱的,同学们拿到一个曲子,会看到在左上角有像2/4拍、3/4拍的拍号,词牌名差不多相当于这拍号,用来表示固定的节奏、节拍的。比较常见的像《浪淘沙》、《西江月》、《念奴娇》、《忆江南》等。一起读课题。(指 2 导读好“子”)
设计意图:介绍作者很简单,但怎样才能体现“故事式”故事教学模式的趣味性呢?张志和这一作者有两个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乐趣,一个就是他的名字由来,一个是哪里人,诗人的介绍变成了猜故事,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增进了对作者的了解。
(二)读懂诗中故事——声情并茂诵古词,感受语言美 1.指名读:谁愿意来读读它,大家仔细听,是否每一个字都读准确了。读之前提醒读准生字。(指名朗读。)这首词总共有27个字,你读对了——个 去掉拼音读。找地名——看注释。
2.不太常见用具。指导箬笠 蓑衣,引导看注释学词,同时出示图片。(联系生活)
箬笠是什么做的?所以是什么偏旁?蓑衣是棕榈草编成,所以是草字头,中国汉字,妙哉!
3.教学“蓑”(蓑字是咱们今天要学的生字,这个字很有意思,蓑衣蓑衣,蓑中有衣,衣在哪儿,中间用线把棕榈草穿起来就是蓑衣了,拿起手和郑老师一起写一写)编写边说,(蓑衣草编成,衣头在上边,穿针引线过,下衣随风飘)。
在练习纸上,自己边说儿歌边写一个蓑字。写好用做端正的姿势告诉老师。再读读这两个词。(青箬笠 绿蓑衣)4.读出节奏
同学们,读词和读诗一样,不但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诗词特有的节奏和韵律的,上课前,咱们班的诗读得这么好,词一定也能读好,谁愿意来试试,(推荐一位最棒的)老师为你配上音乐,大家一起来听听,他是怎样的节奏。
听出来了吗?(223)
那我们一起来配合读一下好吗?我读引,你来接,准备好了吗? 男孩女孩再来配合一下吧?女生引,男生接。节奏出来了吧。配上音乐我们再来有滋有味读读——
设计意图: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词的语言之美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因此,本环节非常要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 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
(三)走进诗的故事——身临其境品古词,再现意境美
真美啊!这就是张志和的词,词人们对他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唐代有个著名的书法家,叫颜真卿,他评价张志和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色”。想象这首词就是一幅画,找找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找到了那些颜色呢?用横线划一划景物,用圆圈圈一圈颜色。
1.拿起笔,划划圈圈,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颜色?
2.反馈,交流。(1)指名说。
(2)课件出示这6种景物和颜色。
(3)除了这三种颜色,你还看到了哪些颜色?那是——(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想象颜色)
4.同学们,实际上,整个西塞山前我们能看到的远不止这些,我们不仅要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来,孩子们,请把眼睛慢慢地闭上,让思绪带着我们来到如诗如画的西塞山,想像现在你就是正在垂钓的张志和,用你的眼睛去看哪,用你的鼻子去闻哪,用你的耳朵去听哪。(课件播放蛙声、水声、鸟声)
5.来,睁开眼睛,你一定看到了一幅属于你自己的山水画,我们一起来把这美妙的画面化成文字写下来吧?学生练笔。(课件播放古筝音乐)
交流所写。
短短的27个字,通过同学们的想象,化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立体的山水画啊,(板书:山水)同学们的描述让这幅山水画在我们的面前清晰起来,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仿佛真实的来到了我们的眼前,用一个字来形容这山水,就是——美,(板书:美)
谁来当当张志和,美美地读读它
一起来当一回张志和,美美地读读这首词。
多么美的山水啊,难怪词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生接)——“斜风细雨不须归”。
设计意图: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 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再次走进诗中故事,体验其中的情感。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注重学生课堂的练习和书写,这一教学实践,也充分展示了学生个人的体验,也提升了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四)走进作者的故事——知人论世话古词,体验“钓”中情 1.“不须归哪,不须归”(板书:不须归)天已经下雨了,为什么词人还不归啊? 板书:留恋
那张志和是不想回到哪儿呢?猜猜看——
2.请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的材料,你去读一读或许会有新的答案。原来张志和是不想回到——官场„„ 3.和诗、品出钓中情。
同学们说得都对,张志和还有一个哥哥,叫张松龄。他也非常担心弟弟从此隐居不回家,就特地作了一首词给他。(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1)指名读一读
自己读读这首词,你觉得哥哥写这首词的用意是什么?(哥哥想让弟弟早早回家),从哪个词中看出(且须还),浓缩成一个字——还,还就是回家。
(2)师生合作读。
师:这首词是哥哥劝弟弟回家的,这样吧,我当仁兄张松龄,你们就是贤弟张志和,我仁兄劝,贤弟答,看看我们兄弟能不能演绎这千古佳话。
师: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且须还哪!生:不须归呀!师:且须还哪!生:不须归呀!
师:贤弟啊,你为什么不愿意回来呀? 那你现在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啊?(悠闲自在)
是啊,山水如画固然让人留恋,悠闲自在更是让人乐而忘归。
老师还要告诉你一个秘密,张志和钓鱼从来不用鱼饵?这样能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自己却说:他钓到的却很多很多,那他钓到是什么呢?(快乐,自在,诗词……)
这一切的一切全在一首渔歌子中。让我们配着音乐,再一起来诵读这首千古绝唱!(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五)诗的故事我的演绎
1.丰富多彩赏古词,提升词中趣
同学们,词在古代就是拿来唱的,想听听词唱出来是什么味道吗?听——(播放吴志青古词经典唱法)
小朋友们也拍着手唱它(播放金华电视台新闻节节棒片尾曲片段)—— 2.扎扎实实记古词——传承词文化
(1)这就是千古绝唱,从古唱到今,一代一代,直到唱到家喻户晓,让我 们再来做一次张志和,深情地诵诵它,把它诵到在场的每一个的人的心里,好吗?
(2)现在让我们在作业纸的帮助下,用心这首词写下来,好吗?用(3)校对,批改,订正。
好咱们一起看大屏幕来对一对。全对的给自己一个笑脸,表扬自己;有错的赶快订正鼓励自己。
3.延伸拓展(机动准备)
同学们,张志和还有一个雅号,他自称是烟波钓徒。可见他——是的,除了这首渔歌子之外,张志和还写了另外4首渔歌子
出示:张志和“渔父歌”的其他四首,读一读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不用仙。将这五首诗一起看,尤其是每首词的最后一句,能更全面理解《渔歌子》的含义和张志和钓鱼时的心情,大家若是有兴趣课后可以去好好研究研究。
最后,让我们打着拍子,在金华电视台新闻栏目的片尾曲声中结束我们的课堂吧!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文,以利于学生的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不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有意识地加大学习古诗的量。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古诗,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的诗作。拓展延伸,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
【板书设计】
渔 歌 子
张志和 留 恋 山 水 美 悠 闲 不 须 归
蓑
四、实践反思
古诗词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很多诗词的教学课堂依然围绕着学诗、释义、背诵、默写这样陈旧的教学模式展开,泯灭了古诗词的美,也扼杀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与热情。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我校在2011第一学期开始尝试“故事式”古诗词教学模式,至今已有两年的实践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产生了新的思考。
成效:
(一)整理了十二册古诗词“故事式”教学模式的经典案例和配套课件 在实践之前,学校就在教研组中开展古诗词教学模式的探究活动,在多次探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故事式”古诗词教学模式,并请郑燕老师就这种模式上了示范课——《渔歌子》,教师对这种模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2011学年,整个学年中,所有的语文老师对自己本册的教材中的古诗词都采用这一模式的教学实践,并积累下了第一手的实践资料(教案、课件、教学反思),2012学年,广大教师又在前一学年实践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的创造性使用,产生自己新的思考,对教学设计进行改进。在两年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较成熟的“故事式”古诗词教学模式,并整理了十二册的教学设计和配套的课件。
(二)大大提升了古诗词教学的成效
在实践“故事式”古诗词教学模式后,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走进了古诗词语言的美,走进的作者创作背后的故事,走进了古诗词的文化,并在体验感受的基础上习得语言,运用语言,使古诗词的教学变得更加丰满,真正地学到我们诗词文化的精髓,大大提升了古诗文教学的成效,同时有了成熟的模式,也减轻了教师备课的负担。
(三)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实行“故事式”古诗词教学模式后,古诗词不是以“古诗”的模式展开,而是以“故事”的模式展开,很好地克服了由于古诗词在时空上离学生久远而造成学习上生涩难懂、枯燥无味的现状,使古诗词课变得像故事课一样生动有趣,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四)提升了教师古诗词文化的素养
古诗词仅聊聊数语,句句干练,同时也是字字血,句句泪,面对这样的文本,怎样把它变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枝有叶的故事,怎样带领学生走进这承载在文化的故事,怎样带领学生去体验感悟这些诗句背后的故事,怎样走进诗词作者这群曾经鲜活的个体,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教师自身具有很高的古诗词方面的修养。在 实践的过程中,广大语文教师的古诗词素养得到很大的提升。
思考:
(一)“度”的把握
古诗词是一座宝库,深挖下去会有很多很多的故事,但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毕竟只是小学生,所以,教师在研究教材的时候可以深入,但教学时一定要浅出,选择符合小学生学习规律的内容,既不可太肤浅,更不易过深,做好“度”的把握。
(二)“法”的习得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是很好的讲故事的人,也有很多教师自身的能力甚至破坏古诗词本身的美感,所以在实践这一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师资的培训,包括教师古诗词解读的能力和朗诵的能力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的做学生学好古诗词的榜样和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世界的领路人。
(三)“量”的积累
一首古诗词学得再好,也只有一首古诗词,古诗词的学习需要量的积累,所以在学习古诗词的课堂中,要做好相关古诗词或相类似古诗词的推荐工作,并且形成检查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从量和质两个维度真正提升学生古诗词的素养。
(四)“用”的实践
语言的习得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除了在课堂中实践之外,在课外依然要重视古诗词的实践,如在习作中的引用等,使古诗词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五)“活”的变通
模式的形成是为了让广大教师有一个更好的借鉴和参考,在具体操作上更容易实践。但同时,模式的形成也很容易成为新思想的桎梏。因此,在实践“故事式”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依然要有自己的思考,针对不同的诗词内容,应该衍生出更多的“故事式”变式,抓住“故事式”诗词教学的精髓,体现“故事式”教学寓教于乐,情趣课堂的宗旨,而不要拘泥于模式的定式。
教学有法,学无定法,教学模式是让广大教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积蓄更强大的力量,去攀登更高的山峰,而绝不是停止前进的步法,成为模式操作的机器。此模式只做抛砖引玉,呼唤更“妙不可言”的古诗词教学模式的横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