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诗词教学

时间:2019-05-12 06:2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谈古诗词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谈古诗词教学》。

第一篇:谈谈古诗词教学

谈谈古诗词教学

资中县水南镇中心学校 徐大容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四法:

一、积累、吟读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不少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同时,诗歌的学习如果缺少了朗读,就如同一部优美的舞剧缺少了音乐。因为诗歌具有极丰富的情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初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古人读书讲究吟诵之道,吟诵要口到,心到,情到。现在的诗歌朗读更应该保持这种吟诵情韵,要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除了朗读外,还可以让学生采取默读、轻吟、诵读、配乐朗诵等形式进行阅读,最终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情感上,凄苦愁楚是《天净沙﹒秋思》的情感基调,总体要求是语速稍舒缓,音调低沉。在具体的朗读过程中要注意讲究情感的跌宕起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中九个词语均为偏正结构,“正”是叙述的事物,“偏”是对所叙述的事物加以了最简洁、最鲜明的描绘。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为“断肠人”的出场营造出一种特定的环境、氛围。在朗读时,应强调后正的部分,适当延音。最后两句可说是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 尽致。朗读时应注意体味这种情感的宣泄,音调要低沉,表达出愁苦之情。

通过朗读点拨后,学生有了丰富的朗读体验。然后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练习。如个人朗读、齐读、示范朗读、跟读等。学生在朗读练习中,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已经初步把握。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在教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为人,并对这首词发生兴趣,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李清照和他丈夫赵明诚打赌的故事:李清照写了这首《醉花阴》,寄给他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觉得词写得太好了,自己写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赵明诚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了十五首词,把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然后拿给朋友看,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朋友欣赏了半天,说道:“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不禁对这首词产生兴趣和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词的主动性,课堂效果显著增强。但是提高学生兴趣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键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三、创设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特别注重营造意境,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的把玩,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 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1、组合意象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在这首二十字的千古绝唱中,粗线条地描绘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意象,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落日”在西,“大海”在东,视野开阔。既有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又有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还有滔滔黄河水的声响,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2、再现意境

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这样能整体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能将诗歌理解得更加透彻。如:赏析宋代名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老师将鉴赏诗歌的任务放手给学生后,引导大家可以从独特的视角以各种不同方法鉴赏此诗,稍加讨论研究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或多或少都谈出了自我独特的感受。有些学生也采用了意境想象再现法,他们中有人以第一人称角度写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泪水已从脸颊滑落,窗外铅色的天空越发沉重了,天地昏暗一片,海上波涛如怒,浪头一个个掀上船板,我心也正如此水呀!山河已碎,我又身陷囫囵,孤苦伶仃,被缚于此,零丁洋啊!零丁洋!你是否为 我所生,忆少年豪气冲天,有青云之志,常吟咏岳飞那“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雄豪之句,亦高唱辛弃疾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忠信之言,可现在„„,哎,双眼已又朦胧,我该何去何从呢?是啊,“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司马迁说得多好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易安的这句又响彻耳边,哈哈哈„„,人生虽短,可我要将它变为永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再造意境

一些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有着独特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

在教韦应物《滁州西涧》这首诗时,在分析了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学生对此诗掌握差不多的时候,在课堂结尾,我来了个画蛇添足: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彩笔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画一幅山水画,请同学们要把握意境,进行合理想像,画出自己的“野渡无人”图来。这一下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创作欲望被激发起来,课后他们交来很多作品:有画一只孤舟,一个渔人在上面抽烟的;有画一只船,船桨上停息一只小鸟的„„

通过再造意境法,学生对此诗感悟得非常深刻,而且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无疑为他们提高欣赏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四、类比迁移

每一篇古典诗歌,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总是孤立的教某一篇古诗,要尽量进行类比迁移、纵横捭阖、加强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通性;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1、同类比较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诗作摆在 一起,通过比较,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从而归纳出一定的规律。

在教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词时,我把他的另外一首词《武陵春》拿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讨论,学生了解到这两首词的一些共同点:一是写法基本上相同,都是构思新颖,情景交融,写愁方法独特;二是思想内容也差不多,都是书写情愁;三是风格略有不同,前期清丽婉转,主要是书写闲愁、离愁;后期沉郁凄苦,主要抒发国恨家愁、浓愁、哀愁。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并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这样以点串线、由线到面,学生就可以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2、异类比较

相同风格的诗歌可以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其实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诗作也可以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在教苏东坡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这首词时,我把他的另外一首《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拿来进行对比教学,通过引导、分析,学生很快就比较出两首词的不同点:一是内容上不同,第一首词抒发的是报国之志,第二首则是悼妻之作;二是写法上不同,第一首通过打猎场面的描绘以及典故的引用来表达作者希望得到朝庭重用的思想,而第二首则是通过景物的渲染、想像的设置来表达自己对亡妻思念之情的;三是风格上不同,前一首豪迈雄壮、意气风发,后一首缠绵悱恻、荡气回肠。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不仅让学生熟悉了这两首诗词,对苏东坡这个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写法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总之,我们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第二篇:谈谈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

谈谈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

摘要: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离不开审美教育。语文更是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师应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那些被选入教材的古诗词,语言美、画面美和情感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和永恒的艺术生命力。我们对古诗词的学习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艺术活动。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审美教育

语言美

画面美

情感美 引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将审美教育提到了突出的位置,指出“语文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借助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失为一条便捷的途径,也是一种极有效的方法。

中国诗歌,尤其是那些被选入教材的古诗词,大多是千古流传的名篇,文质兼美,本身就具有不朽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艺术生命力。我们对古诗词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活动。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往往很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那么,如何借助古诗词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美的感染,美的熏陶呢?我在十几年的古诗词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品析字词,感知诗词的语言美

诗词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是诗词语言的高度凝练性。诗词语言十分富有表现力,往往“以一当十”,力求“一字传神”。像我们熟知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如此。

诗词教学时要重视诗歌字词的品析,感知诗词语言独特的美。如杜甫笔下的《绝句》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一个“含”字,若一般写来,用“外”也能讲得通。通过进行对比品析,方知“含”字用得妙,妙在它把诗人所站的位置点出来,原来诗人是在屋子里从窗户内向外瞧的,这个“含”字,不仅含住了西岭千秋雪,而且把上述全部景物尽收眼底,便显得一切都是从诗人眼中出发的,避开了正面写人。又如《江畔独步寻花》开头两句中的“满”和“压”写出花开得多,把小路都遮住了,把花枝压得弯下了腰。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深一层的品析:“满”体现了大地锦绣、春色四溢的景象,“压”让人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春的奋发精神。诗人把静态的花写活了,从中让学生体会诗人炼字、炼句的匠心独运,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

中国古诗词,特别注重押韵,又富有节奏感,有着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的音乐美。节奏感也是诗词语言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双重功能:一是使声音的刺激具有规律性,读起来有一种舒适感,便于大脑吸收语言信息,使古诗词易于被记住;二是以一定的节奏表达一定的情感。诗词节奏鲜明,韵律和谐,通过反复诵读,有助于体会感情,进入诗词的意境。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名句,“倍思亲”读的速度可慢些,语调要深沉些,以传达出诗人强烈的思亲之情。“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少一人”则要读得更慢些,声音要显得平缓深沉,似传达出诗人的遗憾惋惜之情。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诗词节奏的规律,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声情并茂的节奏和韵律,做到“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这样,就会使静止的画面与声音形象融为一体,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了情感共鸣,活跃了思维,激发了情绪,并能借助声觉形象,深刻体验到藏匿诗中的那份细腻纯美的情感,达到美的内化。

诗词的音韵之美,靠吟诵才能感受得到。学生通过吟诵感受得到的古诗词的音韵之美,语言之美,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进入意境,欣赏诗词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描摹风采,而诗词则是用语言绘色绘形。王维是被苏轼称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他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看到了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当然古人说:“诗中有画”。不仅指王维的诗,中国古诗词大多如此。所以,诗词不但要吟诵,还要联想和想象。没有联想和想象,古诗词中的干瘪的文字符号就不能转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例如学习唐王之涣的《登鹳鹊楼》,我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眼前仿佛看到:夕阳依山而落,余霞满天。黄河水滚滚东流,映着晚霞的金波粼粼,如铺天扯地的闪着金光的万里长练。一位诗人登高远眺,却无论如何也望不到河的尽头。这幅幅画面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中构成,好像电影银幕上的镜头一样,在眼前一一展开。学习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暮雪纷纷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仿佛看到了北国茫茫的雪地上一面红艳艳的旗帜,红白相映,美艳之极。古诗词表现的这种绘画中的色彩之美,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让学生得到了美妙的审美愉悦与享受。当然诗词中写景状物的诗,更是为我们展示一幅色彩明丽、清新隽永的画面。现在的课本都为古诗词配了一幅图,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功能,为学生创设一个鲜明生动、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强化学生的感知过程。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推敲品味,了解作者所创设的情境,借助视频和插图,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调动各种感官,去体会古典诗词的图画美。如教学杜牧的《山行》时,我让学生观看视频,视频中展现的是一幅醉人的秋天山色画,山路、人家、白云、红叶,这些色彩斑斓的景物交相辉映,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学生通过视觉感知,去感受画面之美,从而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之中,与诗词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诗词的画面美。

三、展开想象,体验诗词的情感美

《诗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以言志,情感是诗的灵魂。叶圣陶先生对古诗教学曾有过精辟的见解:“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展开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点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因此诗词教学中,要由景引情,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情景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如教《游园不值》,可引导学生想象园中的春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春天想象成可爱的、调皮的精灵,它活蹦乱跳,向四面八方伸展,它要冲破一切束缚。而那枝出墙的红杏,便是春色的象征,它要向大千世界炫耀春色,报告春的消息。又如杜牧的《江南春》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特别是最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看似写景,实则抒情,具有一定的讽喻意义。诗人静听鸟啼,亿古思今,抒发了对晚唐统治者迷信佛教的不满。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再现诗的画面:莺歌燕舞,花红柳绿,水村山郭,楼台烟雨。通过体会诗中“多少”一词的感情色彩,把握诗人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情感。

每一首诗词中都蕴含了作者真切的情感,不同的诗词,抒发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丰富多彩的想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复杂丰富的情感。

如《天净沙·秋思》,这篇小令短短二十八个字: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大胆想象,反复诵读,继而体会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再如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学生通多诵读,切身感受到了词人杀敌报国的豪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情;杜甫的《茅草为秋之所破歌》里描写了诗人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教学时请学生置身于杜甫的那个特殊情境中,诵读时展开想象,把自己当做杜甫,进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总之,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古典诗词的教育审美功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的心灵在对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的领悟中受到美的熏陶。参考文献:

《语文建设》2011年7.8期 2008年5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唐诗鉴赏辞典》2004年12月版

第三篇:浅谈古诗词教学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

白山市二十六中学 梁晓华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古诗词教学的也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词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

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1、诗歌是一种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它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诗歌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往往是作者个人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因此,我们赏诗之前,应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这就是“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闻官兵收河南北》,此诗节奏明快,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人自“天宝之乱”以来,备尝艰辛,流落蜀川,时时忧国怀乡,忽闻乱事平定,不禁大喜若狂,激动欢欣之情奔涌喷薄而出,不可遏止,因为喜集一身,神驰万里,归心似箭,便有了尾联的神来之笔,诗人仿佛乘长风,插双翼,直飞洛阳故居。尾联的字里行间,明显地跳荡着一种浓郁的“喜”的旋律,鲜明的“快”的节奏,不仅将诗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而且在狂喜之时的心情一气贯注、奔泻直下后,进一步把这种情感推向高潮。它是诗人沉郁心理的一种释放。这里,并无实景的描绘,诗人凭借心中的激情,通过发挥想

象,为全诗开拓了深远的意境。在教学古诗词之前,我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人身经历以及作品创作的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中不但体会了诗词之意,同时也丰富了他们头脑中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了解。

2、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谈心。古诗和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时代背景,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就过流亡生活。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上元二年春,759年)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时所写。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文章中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着作者的喜。《春夜喜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朗读指导,反复诵读。

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朗读及朗读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深刻。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教学。

做好朗读指导,使朗读有的放矢。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律,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在诵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五言句为三个音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七言句为四个音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等。引导学生自主诵读,让他们真正地进入角色,身历其境,与诗中景,诗中

情相融,与诗中人相通,充分地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把朗读技巧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当时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使他们准确充沛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三、抓住“意象”和“诗眼”去品析诗情,晓诗意。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再做整体理解,体会意境。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诗中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如果在天亮后再看看这春雨后的锦官城,到处都应是带着晶莹雨珠的红花。诗人赞美了春雨,抒发了喜悦的心情就显而易见了。再如: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也正是这意境。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通过对文中的各种的想象和联想,学生已经能体会到诗歌中的意境及思想感情。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这种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便是所谓的“诗眼”。作者往往将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凝于作品中的一字一词或一句之中。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抓住解读诗词的关键所在,即诗词之“眼”,加以启发、点拨,那么就能促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作更深更广的思考、联想,从而快速把握诗词大意,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之美。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的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所以我们要重视古

诗的思想感情分析,分析它的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忧国伤时,寄情山水等感情。那该如何做呢?就应该有必要抓诗眼知感情了,即抓诗的意象;抓住诗中的重要字词句和重要章节。

四、抓住诗中的重要字词句精心设计提问,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也可从文章中找出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在品味中引导学生真正明白作者的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册)》中说:“能够把少年‘拴住’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认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巧于提问,启发阅读,引导深思,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想和创造才能。在较短诗词的教学中,学生进入创设的诵读情境后往往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哪些句子体现了该诗的感情基调?试做分析。”“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打动了你?”“这首诗中哪几个词用的最好,为什么?”等等。

五、古诗词的教学还要注重积累。

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因此加强学生整诗的积累、诗文名句的积累是丰富学生知识、扎实学生语文功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一有好诗名句我就要求学生积累下来。古人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我在教古诗词的时候,还要有意识地加大古诗词的量,以诗带诗,以词引词,用思乡之情、爱国之情或其他的情愫贯通几首诗词,尽可能走进学生的情感深处。如在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诵读几首关于送别的诗:《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赠汪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并让学生通过自学理

解搜集一些古人关于送别的名句背诵展示。这样就达到了以新带新、拓展诗词量的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能。如果这样长期地坚持下去,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语文底蕴也就变得深厚了。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扬长避短,融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论,不断探究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诗词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感性的文字,从中体会诗人的善良和博大的胸襟,感受到人的一生不论遇到何种坎坷,都要勇敢乐观地生活。

第四篇:古诗词教学

透过英美“新批评”方法,初探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内容提要】

新批评方法认为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意思表达,是含糊的,任何明确的表达都有相对的不确定。不仅意思是多重的,情感也是多重的,研究他可以感受不同的情感。他们提出了对作品“细读法”和“作品的四层面分析法”如能按照这样的办法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从学生自己的角度去欣赏诗歌,将极大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从小就知道读诗要有自己的见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兴趣,进而对语文感兴趣。

【关键词】 细读法 四层面 声音 语义 意象 象征

一、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声音美

新批评方法认为文学作品里有韵律、节奏、拟音等所有音乐性的要素。

人的精神成长和生命演变如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一样,时序是不能变更的。儿童时代是人生的早春,这是一个想象丰富,充满梦幻的时期。我们不能跃过这一重要时段,让冷酷的冬天过早地降临。否则,就是悖逆了孩子精神成长的自然法则,其结果只会导致孩子童心丧失,灵性泯灭。诗歌是抒写心灵的艺术。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诗歌所具有的抒情性、音乐性特点,通过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步入诗歌的殿堂。

案例描述:

教例: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四季的脚步》教学片段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四季的美丽景色,并配乐朗读诗歌。

(学生欣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脸陶醉)

师:美吗?刚才从你们那专注的神情中,可以知道你们已被深深地吸引。

师:说说你刚才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知了的叫声。

师:是啊,还有可爱的知了呢!你能不能把话说完整呢?

生:我听见知了在树上叫着。

师:瞧,听得多仔细呀!

生:我听到了落叶落下的声音还有雪花飞舞的声音。

(师生对话,交流感受最深的情景。)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里想到了哪些好词好句?

生:六角形的雪花无声无息地飘着,地上、树上、屋顶上全都白了。

师:这个句子美,你的声音更美!

生:花儿在春风的吹拂下张开了花瓣,燕子在天空中一边飞一边欢快地叫着,仿佛在祝贺着春天的来临。

师:真好,你肯定是一个爱学语文的孩子!

生:夏天的雨后,空气是那么新鲜,其中还带着泥土的芳香味。

生:河两岸新生的小草,笑眯眯地像是正在和蒲公英的小黄花悄悄说话。

师:在大作家、小作家的笔下,四季显得更加多彩。可见,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

师:有一位叔叔把四季的美景写成一首诗。(教师板书课题)师:刚才你听到什么声音就用什么声音读课题吧

(学生齐读课题)

师:认认真真把这首诗默读一次,思考:这首诗有几个小节?节与节之间有什么共同点?看谁发现的规律最多。

生:老师,它们的行数都是五行,而且句式差不多。

生:我发现每个小节都有“——“。

师:你的小眼睛真亮!

生:诗歌中的“到、道、蹈”读音很像!

师:你真会动脑筋。不仅只有这些,还有“悄”、“笑”等,我们称为押韵,那这些字押的都是什么韵呀?

生:“ao”韵!

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小溪”、“金蝉”、“落叶”、“北风”都唱起了歌儿。

师:他们都唱起了什么歌呢?

(指导学生读好象声词)

„„

师:来,我们分四人小组学习,先将你喜欢的季节读一读,再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巡视指导。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会学习!现在,来谈谈你的收获吧!师:刚才我们读诗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了读诗的声音朗朗上口,好听。生:我发现了诗歌里边有音乐。

师:对啊,诗歌里有各式各样的旋律,只要你多读,认真去体会就可以感受到。

【分析与讨论】

文学是语言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但是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音乐具有着细致、优雅、朦胧之美,而语文的世界是人性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诗与歌本是一家,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只要充分利用诗歌的思想内容,让诗与歌融合起来,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从中受到教育和陶冶,进而产生共鸣。

(一)、音乐的感染可以渲染主题氛围,引人入胜,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品味意境,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能力。在学习第一小节时,一曲欢快动听的《春天在哪里》,很快就将教师和学生带入春天盎然生机的意境中,桃花、梨花、蜜蜂、蝴蝶„„随着这一串串音符扑面而来,对春的喜爱和赞美已蕴在心底。这就不仅仅是活跃了课堂气氛,将学生带入美好无比的春天,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在美的享受之中,读通了课文,读懂了课文,读透了课文,其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二)、用音乐的形式沟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不仅融洽了感情,而且充分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新课伊始播放与文本内容及情感相应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然就能扣动学生心弦,诱发学生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在诗歌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的诗歌教学,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在案例中的老师充分注意到诗歌的特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韵律美,使学生产生爱学诗歌,乐学诗歌的感情。《四季的脚步》

整首诗押的是“ao”韵,如“悄、到、笑、道、蹈„„”,而且采用反复吟诵“XX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的手法,老师让学生读诗歌,找出节和节之间有什么特点,这样从整体入手,学生更易于品味诗歌的整体意韵。所谓“三分诗,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让歌与诗中的内容结合到一起,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沟通情感,并让“歌”为“诗”的情感升华,一浪高过一浪,从而激发学生的情趣,实现“我”、“诗”、“歌”三者的共鸣。

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诗歌教学,应用灿烂的阳光照耀他们,应用清纯的雨露滋润他们,更应用优美的乐曲熏陶他们,使它们在明媚的春光中盛开多彩而艳丽的花朵。

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画意美。

新批评认为作品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意思表达,是含混的,作品通过字面的意思使真实的意思隐藏起来,说话者的真实意思不同于他的表达意思,目的是引起人们注意并且激发新的意思。

宋张舜民有诗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自古至今,便有诗画同源之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二者同体也。人们也常说“如诗如画”,由此可见,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经常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歌里的画,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诗歌里的诗,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里蕴含的情思韵致。诗画相融的境界即是所谓的意境。中国的优秀诗歌都是有意境的。而阅读、欣赏诗歌一个必

要的也是一个很难的环节就是入画入境。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诗词多属于不必解作品,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作必要的字词疏通外,不必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旨意的挖掘上,而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入画入境。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就是一首将多幅富有动感的画面高度浓缩于46字之中的传世佳作。但它又只不过是等待读者激活的一串符号,在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从文字进入画境,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气韵生动的画面,显得尤为重要。按照新批评方法,我们用作品四层面分析法里的第二层(语义层)的分析办法,先引导学生想象茅檐、青草、小溪等单独的画面,然后又通过小溪这条线将“瓮媪”、“大儿”、“中儿”、“小儿”等多幅画组合成一幕有立体感的生活场景图,然后,她又引导学生想象画中人物的动作、神态„„不知不觉中,孩子们脑海中的画面被激活了,变得有血有肉有生命了。

教学《长相思》也是如此,1.对诗人纳兰性德身在何处的生活画面描述。

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

2.对“故园情景”画面的描述。

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

这就是诗中的画,它的意蕴无限,内涵无穷,它能将人带回到古代诗人的生活中,让读诗的人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诗激活画,让孩子们脑海中的意象立起来的过程,不就是学生读懂诗词的过程吗?

三、让学生透过诗里的画感悟诗里的情。

新批评方法认为,读作品我们要透过字面意思看到里边隐含的情感,当然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情感。“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歌的目的即表情达意,情意统称为意蕴。意蕴中情是根本。因此读诗的最终旨归是入得其情、会得其意。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实录中,我们可引导学生在诗画中品情会意。例如: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这个“卧”。看图,小儿的“卧”是什么意思?

生:(七嘴八舌)趴、躺。

师:把“趴”“躺”送进诗句中,说说感受。

„„„„

师:小儿的两个脚丫翘起来,想分开就分开,想合上就和上,想前后摆就前后摆„„总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送他一个词!

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天真无邪。悠闲自得„„

师:这是“卧”动态的时候,可“卧”还指“睡觉”或休息的时的安静,例如“卧佛”,多么安详宁静。那你再看小儿“卧”剥莲蓬的表情,再送小儿一个词!

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旁若无人„„

„„„„

从诗中的一个“卧”字入手,让学生反复咀嚼想象,不仅激活了孩子们脑海中关于小儿的那副画面,而且又透过画面十分自然的想到了使这幅画面有灵性的小儿身上流溢出来的那份悠闲自得,若无旁人之情。

同时,“醉”字也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的一个诗眼。当学生明白了瓮媪为什么而醉,醉成什么样的时候,我们也醉了。诗人心中那丰富的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不就跃然纸上了吗?

诗中有画,诗中有乐,画乐中渗融情意。“读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蹉叹之,蹉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有名的“诗言志”的主张。这里所说的“志”就是“情”或“情感”。因此,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做:

1.从主题展开。面对奇特的自然景观,变幻的社会生活,曲折的个人经历,无论谁都不禁心生感慨,嗟叹不已。于是,面对同一轮圆月,多少诗人写下自己心中情;面对同一处庐山,多少诗人表达出心中感慨;面对一次次朋友的分别,多少诗人描绘了对友情的眷恋。这种围绕同一主题而抒写的诗作,在诗歌的宝库里比比皆是,只要加以恰当的运用,就会对学生情感的触动作用巨大,意义明显。如教学《村居》这首古诗,诗的前两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中“醉”的理解是“让人陶醉”,究竟是哪些景物让人陶醉呢?结合学

生学过的描写春光的诗句,学生纷纷回答,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橘黄柳绿时”„„对春天赞颂的情感,一触即发。在诗句诵读中一次次撞击儿童的心胸,以一首整合多篇的呈现方式,让生情与诗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春和惜春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3.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因此,必须加强朗读。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入情。所以,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品味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要求学生反复颂读,把热爱春天的感

情读出来,读着,读着,我惊喜地发现学生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看着他们的表情,似乎陶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中,在美好的春光里神游遐想。读后,心中禁不住勃发出一股对春天无限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于是,纷纷发言:“啊!春天,我爱你!”“我要为贺知章的《咏柳》配幅美丽的图画。”学生的发言表明,他们已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美。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方肯罢休。

四、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新批评方法认为我们读诗要透过联想看到更大的空间。也就是象征(神话)这一层次。小学生不象我们成人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但,孩子能感受到的东西我们承认往往给忽略了。所以我认为在这个层次里因为有前面的层次做铺垫,可以让孩子畅所欲言,让他感受到什么就说什么。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

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问”字所蕴含的意境美。

学习诗歌,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享受,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语文教师尤其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创建氛围,优化教学,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随其喜与喜,让诗歌的精华,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使生命在诗歌的滋养中得以鲜活的成长,与诗歌相伴,芬芳一生。我们透过新批评的方法,拉着孩子们的手,去靠近诗歌,走进诗歌。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当代高度发达的物化生活里,揉进生活的诗情画意,那应该是一种非常美妙的诗化生活。一个炎黄子孙,能得到古诗词的熏陶浸润,也许更能谱写出自己的诗意人生。在语文课堂里,让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也呈现“万紫千红”的美丽,让我们的引导也有“润物无声”的渗透力,让我们的“用心教学”也能“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子”吧。来,挽起孩子们的小手,快快乐乐,走进古诗词!

参考文献、资料:

1、《文学批评原理》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文学鉴赏》 作者:袁行霈

3、《文艺理论教程》精编版2002童庆炳

4、《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5全国小学语文核心期刊《小学语文教师》

第五篇:浅谈古诗词教学

化年青古教宝的少诗学中库高年,略一居每,遭及而歌充意国中尚奋都谈、易一因遇写具的分境是熠情发是点探说首此作作体吟了的诗熠操有历个究:“诗,一特了诵解前

初的闪,为经人背文,必详色,和诗提

中国光培有锤意景章都须细,而理歌,古度的养重炼见,合有对介这且解写也

诗。瑰青要的。进为它作绍样对垫作是

入时产者,对情定时一

诗而生所从于感了的把

境 作的处中诗的良历进,社的获歌把好史入

诗会社悉的握的背诗

歌根会作理拿基景歌

合源环者解捏础,意

为和境的就得。是境

事性及性更更可进的而格其情加准以入钥,教古宝少意名

学典,年义篇

浅诗古的。佳

谈 歌诗审选作

是对美入。

中于情初本

华陶趣中文

民冶,教就

族青鼓材古

文少舞的诗

作根个特全为说诗匙白”,源人点面诗,歌。

果不如对教孟学浩孟然

浩官

然场的<<望失

洞唐

庭代

湖诗

赠人

张入

丞仕

相>>,如情

怀的x 20 = 400

介者绍,徒再代衰不梦义面贵大二通了强受古优节/我有如背落顾死感后人唐、过解烈到诗美奏碣们羡教景迹国,和,必诵富作真思朗。划石就鱼学:象家有远感怎亡读有品挚想读一分,无情杜杜,安家见到么!成艺的的教要般少以

韵术思情育讲来。观,感想感和究说四/

领染内,美节,言沧

悟力容更好奏按为海

感的,能情,表“”

情 朗更引操这音二。

读能起的样节二“,体他陶才奏”蒹

使会们冶能划节葭

学诗的。琅分奏/

琅多,苍

上,如苍

口按“,生歌共

更所呜

深表,从”牧牧风危不的非就

捕的《生雨,归诗常不

捉急泊活飘夜,人悲知

孟切秦在摇深有,愤道

浩的谁晚,了案他:亡

然入》唐然仍不在那国

那仕,时而然办秦些之

种心先代当在。淮向痛

“情有,朝花杜河歌呢

坐。感当的天牧畔女?

情时达酒是看点奢

地唐官地一到歌华

介朝贵,个这的不

绍已人醉有个达除时呈却生正场官,入达从地的而

音表东韵意临x 20 = 400

白“/归奏后蚕”的露二落”,庭/。韵/一日。如花到同味古酬瑰《无,我注韵陶化为二/七“”,死时。诗、丽过题忧以意味和的词苍的零》国为停,感目朗凉《丁,忧古顿熟染的读悲望洋与民诗、读,。

还怆天》世、教节成逐 x 20 = 400

要的门,无沉学奏诵步

注《山委争郁的、,加

意渔》婉、顿重轻在深

掌家,含清挫点重自理

握傲气蓄新的应缓我解

感》壮、自《是急感和

情,山缠然春指。觉体

基豪河绵的调迈、绯《,奔慷恻归

如放慨的园

壮、悲情田霜””节

。奏

五,兴二不有方要

言如/二知“尽读

有“理三/二,得

“大/”亡二蜡响

二漠荒也国一炬亮

二/秽有恨二/而

一孤,“,”成稍

”烟带二隔节灰长

节/有二江奏/,奏直/二/,泪读,荷一犹如/出

也长锄”唱“始诗

有河/节/春干歌圆”,“晨言商另/,有女外丝韵

“/还/脚

志想壮诗居难象的《》

望》。导反中验

朗复受,读品到达

。读情到

朗,感潜

读读的移时出熏默

三、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

句的讲

难。

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③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

人的友

情x 20 = 400!

人生得炼语很在花是要析古译,美诗语四诗者透我一字言多,溅很防、诗成也和歌。、歌的互之创美主相境设,观交;

情常的融或

境常生而景,表命成中

引现情的藏

入在调艺情

意诗和术,境 歌客境得的观界无

意的。我境自或之

美然移境

。景情。

意色于由

境互景于,知用,雪泪值止整等文破韵杰己词积例拥,得对体同,坏律作

足要累如蓝恨揣字把古这了美让

矣有语“关别摩词握文不审,学

!选言春马鸟的作的,仅美到生

择。风不惊。繁做进破者头只

琐法行坏在来收

分。逐了审,获

析在字诗美一了

讲教逐歌时首几

解学句的的内句,中的音主容干

而,解乐观和巴

忽很释美体形巴

略多,和验式的品教甚建的俱片

地古又

讲诗绿

一词江

讲在南江等,这

因方

为面

有很横先加

利讲秦

于究岭,学例家感字习子何时都

岸”, “云水,暖其

鸭中

前”,“春心

”,等

知”,“点的味师至筑意佳言赏把翻美境的只

是相得作渗有x 20 = 400

古及膜根诗获化图自神唤诗社,据歌得心示己的起产会因词的强灵以在地读散言,乐的词趣制要生、此语意烈的及诗步者文再在来音是法的将的民,所境的效电中。心描现朗诠乐同,简学年俗可蕴中审果教所通中述诗读释中一利笔生

代、以含,美。媒看过的法中中古展棵用画引

久人采的品体如体到散意,所配诗开树古创入

远文用意味验凭等的文象运描以,联上代设诗,、多象深,借手生描。用绘音烘想的山情歌

联的乐托,两水境的想画,气引片画,意

和面让氛入翠、演境

想或音,意绿课绎,像形乐让境的文古教,象走学,“叶的诗师

用。进生因子插。要

散音古在为”图

文乐诗赏音。或

式烘,心乐绘教

所地种展蕴真描段活述

反理方开其正绘,画法

映与法丰中达、向面等的学配富的到伴学,方

思生合的浓陶音生尽法

维有,想郁冶朗描可创、一引象的情读述能设

情定导,诗操、(达情

感的学进情、简图到境

以隔生入,净笔示传,)的托用悦和画师语法音耳诗激绘x 20 = 400

满人熔共的之炼鸣热情学。总品朗悟解。情、生果之味读作,进教之真,语、品积入师心如我言背所累

课之,此以,诵抒语

堂情情,为体。发言,于到定,会通的。

要一深能诗意过思如

舍体处提歌境品想能

得,高的。评感这

“以诗悟教教得情样

情浓人性学学其;,感蕴、悟重方精进可

投炽教性点法要而以

入热师。是主,背期

领要通诵望

悟是过,逐

感品朗加步

”之、融情学

诗去生

情评读深提 ,、领理高x 20 = 400

下载谈谈古诗词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谈古诗词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词教学范文合集

    从王嵩舟《长相思》课堂看古诗词教学 教师教育学院 07021415 胡燕尔 在我的脑海中经历过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往往都有着书声琅琅的氛围,有种“读词百变,其义自见”的味道。从小......

    古诗词教学浅谈

    古诗词教学浅谈 古诗词教学值得研究,本文就古诗词教学作一探讨。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在浩如烟海的文学长河中,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博大......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要回归传统吟诵 ——以省优质课一等奖《使至塞上》为例山东省宁阳县教科研中心 孔令军 邮编 271400 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不小,古诗词教学自然就成了......

    浅谈古诗词教学

    浅谈古诗词教学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入诗·入境·入情”的三重境界 古诗词教学“入诗·入境·入情”的三重境界,即“诵读感知——知人论世——文本解读——想象体验——文本还原”五个步骤。 第一......

    浅谈古诗词教学

    古色古香诗意课堂——浅谈古诗词教学新兴小学陈云摘要: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的魅力,无不影响着我们语文教学素养的点点滴滴。优秀的古诗词,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

    古诗词教学浅谈

    ◎栾 梅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眼。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诗眼”、“词眼”。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诗眼”、“词眼”的分析便尤为重......

    回归本原,夯实基础-谈谈如何读懂古诗词

    回归本原,夯实基础 ——谈谈如何读懂古诗词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 于秉飞 【摘要】古诗词鉴赏是高考中的一个难点,一直找不到较好的解决办法,本文试从最基础的读懂诗歌入手,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