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常德市鼎城区韩公渡镇中学
周荣华
摘要:过去,农村初中学校由于条件限制,学生的视野并不开阔,语文教师也只能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根教鞭、一块黑板”完成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师教学效果不明显。于是,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和标志,多媒体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的独特优势,已经越来越受到众多农村教师的青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技术,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真正实现课堂高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
激发兴趣
教学效果
想象力
误区
我在农村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到多媒体,深深感到语文教学已离不开多媒体技术。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正反两面性,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也有它的误区。下面我就谈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实践运用中的作用与存在的误区。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恰当运用多媒体,能营造出浓厚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录像资料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运用视频、图片资料,视听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自然是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它有河流山川的壮丽美,有花草树木的生机美,还有名胜古迹的神奇美。学生对这些美,有些能感受到,有些却在千里万里之遥,又不可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亲睹之景。这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再现课文景物,让学生感受到美景就在眼前,并进入其景可观、其物可赏、其声可闻的境地,受到美的熏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用多媒体动态展示了“绘春”部分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并配以优美和谐的乐曲,给学生营造情景氛围。这时书面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春天的美景,体会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又如讲授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三峡》时,针对学生没有去过三峡,文言文又较难理解,学生单凭想象难以形成对三峡景观的具体形象直观了解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播放长江三峡的风光图片,并配以优美的旋律,简洁的文字解说,学生在视听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感受到了祖国河流山川的壮丽美。
因此,多媒体的演示,把学生不易感知的事物表现出来,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情趣,从而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愉悦,形成高涨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配以色彩鲜明生动的画面,同时辅助于丰富的语言描绘,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沉浸于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中,而且还能从中领悟到作者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我在执教《阿炳在“1950”》一文时,配以凄婉的古曲《二泉映月》,再加上教师深情地范读,一种如诉如泣的情调似乎在向学生诉说阿炳饱尝人间的辛酸和痛苦。学生听完全曲,更犹见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与命运抗争的经历。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给学生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学生很快就跟着哼唱起来,通过优美的旋律,学生更容易进入到诗词所营造的思念氛围中去,也为学生理解和背诵这首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为学生思维创新带来无限的遐想。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者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运用多媒体经常进行想象训练,让学生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把作者的语言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以促进学生思维地开阔,产生创新的火花。
古诗词的学习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概括,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能给学生留下一个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画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充分领略古诗词的美感,并尽情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我在教授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时,就用多媒体播放江水辽阔,群山连绵起伏,月光倾泻江面在水中的倒影,云气簇拥形成海市蜃楼等雄伟壮观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随着船行
山川全部退去,视野中是一片开阔之景,澎湃大气。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这样学生就能借助画面,领悟到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和蓬勃的朝气。
3、运用多媒体,能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加快课程进度,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时要花很多时间进行板书,如生字生词的理解,作者及作品的了解等内容。这样不仅课程进度慢,教学任务完不成,而且教学效果还不明显。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预先设计好的课件,迅速多角度展示教学内容。同时,在展示方式上一改过去只有抽象文字,取而代之以图文结合体,学生利用图片展示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达到深刻理解和准确记忆板书的重要内容。此外,还可更大程度地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过去我在执教鲁迅的小说《故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掌握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及小说的相关文体常识,积累重点词句,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文中运用议论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我只得花大量时间进行讲述和板书,有时还需要把一些句子抄在黑板上。这样一篇课文上完,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其教学效果还不明显。有了多媒体教学后,我就通过课前预先制作课件,利用课件在课堂上分别再现了鲁迅重要的作品,阅读小说需要注意的问题,小说中闰土和杨二嫂20年前后的对比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等重点难点内容。然后再展现一些图像、视频音响资料,如20年前后的故乡对比画面,我和闰土的关系对比画面,闰土和杨二嫂变化的对比画面等,并插播相关音响。虽然知识容量大,但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让学生有了一种如临其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能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还可以对教学内容那些难以讲清的事物演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效地理解和记忆,大大降低了教学的难度,缩短了教学时间,增加了教学容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教学效率。
4、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合作,资源共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大都由教师主宰,教学成了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填鸭式”地接受知识。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探究的天地,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过分依赖多媒体,忽略基本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对重点的字、词、句,教师适当的板书,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强化诵读、注意积累,也是提高语言感悟力的重要形式,是多媒体技术所无法取代的。但是,教师(也包括笔者)有时过分依赖多媒体,忙于点击鼠标。一会儿是图片,一会儿是文字,再过一会儿又是音乐声起,忽略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训练。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在度过了最初的好奇心之后,反而失去了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不仅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造成学生的听课疲倦,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
2、随意运用多媒体,追求表面形式。有了多媒体之后,有些教师(也包括笔者)认为,教学中不采用多媒体课件,就是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意识,课堂气氛就会沉闷。如我在执教《犟龟》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课文、感悟课文、总结课文时,分三次足足用了十多分钟来播放《龟兔赛跑》的视频动漫。这样,学生的目光和兴趣都集中到了动漫上,根本无法专注学习课文内容。因此,随意运用多媒体,冲淡了文本,形成了本末倒置,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信息量过大,抑制学生思维。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信息储存量大,是一大优势。但有的教师(也包括笔者)在制作课件时,惟恐内容单薄,于是将与教学相关的所有内容全部制成课件,一堂课的容量相当于传统教学两节课甚至三节课的容量。而授课时间受到限制,为了把知识点讲完,教师只得加快授课进度,学生眼花缭乱,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长期这样,学生的思维怎能不被抑制?教学效果怎能不大打折扣?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站在时代前沿,与时俱进,掌握和研究这种新的教学手段,让多媒体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活起来。但是也必须明确,它仅仅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它的运用也不是万能的,不可能代替粉笔和黑板等其他教学手段,更不可能代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科学合理使用多媒体,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第二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由于受语文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制约,常常使许许多多本来美不胜收的语文教学变得死气沉沉,枯燥无味。计算机多媒体的出现,其强大的超文本功能,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对语文教学旧有的模式提出了挑战,为现代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
诚然,语文多媒体教学,有其生动性、直观性、参与性,如果运用得法,确实能起到调整学习动机,激发学习欲望,拓宽学生想象思维领域,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作用。但是,文体,不问内容,一律使用多媒体手段,低估乃至否定传统教学方法的作用,这是不可取的,语文学习还有其特殊的一面,学习方法的作用,这是不可取的,语文学习还有其特殊的一面。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既要学会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又要陶冶情操,修养品性与复杂性是其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因此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中须注意以下几点。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缺点:
1.1 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1.2 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文字为本的地位。
1.3 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个性和特长的发挥。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也会成为干扰因素,影响课堂教学。例如,在教一些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时,不少教师往往只是匆匆地组织学生朗读一下课文,然后就用大量时间放映有关的风景画面;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或是写作方面的作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等等。却忽视情感的投入,用表面的热闹掩盖了真情的流露。这些课件固然能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种感官的兴奋刺激,但也只停留在表层上,无法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深层的灵魂,淡化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当然,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取代的优点
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声、像并用,创设意境,优化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一改以往教学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台投影仪的模式,它以生动的画面,逼真的声音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从形式枯燥的学习中跳了出来,充分享受多媒体技术带来的新鲜和丰富。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以往在教学中无法展现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在大屏幕上学生可以看到滚滚的长江、巍巍的泰山、青青的常春藤,如血的残阳,可以听到轰轰的雷声、清脆的鸟鸣,总之它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得到较为真切的认识。
2.2 拓宽知识,增大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中,有确定性知识信息的教学内容,如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写作教学等。这些内容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传统教学对一些与现代相距时间长的作品,在向学生介绍时,其详略难于把握,有了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学生既可通过作者的肖像、文字简介认识作家,从而加深印象,又可了解作家作品风格,还可通过视频了解时代背景,感受当时的时代氛围。这种教学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唤起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学带给人的心灵上的抚慰和震撼。
2.3 增强文教学的时代感,增强学生的求新意识。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语文教学不能关起门来搞,不能只沉溺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因为语文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必须要和时代相结合,而多媒体教学在为语文教学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的同时也赋予了语文教学的时代感,所以说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是一种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成功运用仅能提高课堂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强化了学生的求新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怎样才能优休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其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呢?
3.1 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性教学的主体性质。它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唯一手段,更不是一种教学目标。
3.2 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以语言和文字为主体。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和运用语言和文字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基于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品味课文的写作方法,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决不能宣兵夺主,把语文课上成影视课或音乐课,比如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不少教师借来《红楼梦》相关的光盘,以看代讲,既不分析人物形象也不引导学生品味一代文学大师的优美语言。这样一堂课,跟在影剧院上有何区别,又怎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呢?
3.3 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得到美的享受。诗歌和散文情感丰富,意境优美,除了运用诵读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时空造境。借用多媒体的光、影、声、像等信息传达形象而又具体的物象,再启迪学生动用想象的翅膀,批情入文,进入讲情画意之中,品味诗文的美。
3.3.1 如教读课文何其芳的《秋天》时,剪集一些相关的秋景图,再现大自然的神奇的风貌,并把诗中所描绘的内容定格在三个直观形象的画面上。让学生面对着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营造了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让他们领略丰收的喜悦。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3.2 运用多媒体塑造人物的形象美,评价人物的品格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如果借助多媒体手段,效果不同寻常。如教读《雷雨》,可选取影片中精彩片断进行播放,视频中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的心目中,评价分析人物形象时,学生就能有话可说。
3.3.3 利用多媒体声音和图片并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可以针对有些语言文字设置艺术字和动画,或配以声音和背景,使之有立体感,有节奏感。
3.4 精心设计和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
3.4.1平时要积累较好的课件素材。课件素材包括图片素材、声音素材(尤其是课文朗读)、文字素材等。只有平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制作课件时才能得心应手。
3.4.2 熟练操作和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如果教师对课件的操作不熟悉或经常出错的话,那么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而且割裂了课堂的有序性。因此教师必须能熟练制作和操作教学课件。记住各个教学环节要展示的内容,做到课件播放与讲课内容的同步进行。
同时,“舍其糟粕,取其精华”,传统的教学手段借助黑板、粉笔以及挂图、仪器、实物等直观教具,通过语言和文字来传授知识的板书教学方法,也有其不容抹灭的优点,教师和学生进行的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有机地、灵活地掌握教学分寸,随机作出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并且能够在教学中通过个人的教学风格,如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的表情、得体举止等,使教学内容的表达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而且能够发挥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使教师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政治觉悟等在信息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终级目标,这种语文能力的养成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基础的。因此,在先进科技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仍处于探索阶段的今天,要勇于进取,善于探索,扬利除弊。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是多媒体教学的根本所在,才能真正起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则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相应成辉,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三篇: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打破教师作为唯一知识传授源的格局,提供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协同学习的良好环境;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充分调动同学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情感认知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可以达到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 运用
新世纪的教育是一个从观念、思想到方法、行动都不同的全新教育;而这个全新的教育又将以“教育现代化总揽全局”方能实现。其核心就是必须真正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沉闷气氛。在教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教学设施、教育观念、教师自身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地区在实施教育,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因此,进行多媒体教学,运用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多媒体教学集“声、色、画、乐”于一体,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以其直观的形象、鲜明的色彩、动态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向学生提供了丰富感性的材料,把他们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通过播放黄河一泻千里、奔腾不息和黄河儿女腾挪跳跃、激情无限地演绎安塞腰鼓无穷魅力的画面,它带给学生的震撼和冲击远非文字表面详尽细致、极尽技巧的描述和教师费尽心机、巧舌如簧、口生莲花但仍显干巴的讲述所能比拟的。再配以深情并茂的朗读,“安塞腰鼓”那昂扬向上的斗志、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淋漓尽致的呈现了出来。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过程存在着“启而不发”的现象。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创设真实的情境,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可见的图像。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田,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并从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情自景生”“不启自发”的目的。
如在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因这首词思想感情放纵奔流,同时又透出对于人生悲欢离合而产生的淡淡忧郁。教学中选配了二胡曲《良宵》,乐曲与词的意境融为一体,表现出一代文豪豁达超逸、乐观向上的宽广胸怀。这样既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引起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让学生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中,引起感情共鸣,进而达到理解的目的。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有些课文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干瘪空洞、索然无味,课堂上也很难把文本的一些精髓讲述清楚、明白,诸如说明文类、文言文类、人物传记类等。如果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幻灯、投影的图象,来帮助学生思维理解文字内容,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把有关课文内容的幻灯片连续放出,让学生按图片内容划分段落层次,针对图片内容复述课文。这样,在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又如,在讲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把徐特立、刘少奇、雷锋、拜伦、贝多芬、巴尔扎克等古今中外的名言,抄在软件上,引进课题上。据此,让学生广开思路,举出自己知道的在困境中出现的人才。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空,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不可替代的桥梁,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总之,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能使事物化静为动、化小为大、化虚为实、化繁为简、由远及近,能直观形象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唤起情感的共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四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麻美聪 文章来源:论文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3-5 16:31:25
内容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目前,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和知识的被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的追求者。而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针对当前很多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串讲串问的通病,本文结合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为了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以读为本,精讲精练,引导学生多读,自主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充分地发挥语文工具性的特长,还学生主人的地位,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本文分为两个部分,阐明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步骤。
关键词:自主学习
感悟积累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小学生接触新知识的机会大大增大,现代媒体的先进性使得儿童接受更为快捷、更为广普。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教学正好顺应了这一教学模式。但是在运用中还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明确目标
选用现代教学手段,首要原则就是媒体要服从于目标。因此,教师必须深刻钻研教材,准备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制订出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而设计出为之服务的教学方案,确定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类型和使用技巧,以便使媒体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理解教材内容,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维能力,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个性、心理等诸方面得以和谐发展。例如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这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难点。教学中可把四幅图制成动画片输入电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人物的神态,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画面旁再配以揭示人物性格的语言进行朗读训练,使现代教学手段的直观性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有机地融为一体,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难点,教师在讲读第4节时,把第一幅图与第四幅图整合到一张画面上进行比较观察,借助剖面示意图认识叶子与果实的关系,并用闪烁光亮提醒学生注意:学生由表象到思维,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清楚明白地认识了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样,现代教学手段的效能也就在目标达成中得到艺术的体现。
2、注重实效
现代教学手段有其优势,但具体操作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切不能摆花架子。要把理解教材作为首要任务来完成。理解是通过独立思考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理解是能力的标志,小学生年龄小,实践经验少,对教材中的某些片段、词句、概念、定义 1 理解有困难。通过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电教教材,可使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浅显、易懂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掌握规律,强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效果。要把培养思维能力作为突出任务来完成。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思维能力是各科教学必定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而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现代教学手段正好能通过图文声像,动静快慢构造出知识性、科学性、形象性、情感性为一体的富有强烈感染力的理想境界。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方法
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形、情、境、趣等特点,为儿童创造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唤起注意,激发兴趣,从而精要地引导学生多读,自主地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下面我就谈谈怎样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积累。
1、创设情境,激趣诱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现代教学手段能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共鸣。在教学《北京》一课时,可以这样处理:先以旧引新,结合学过的归类识字
(一)第一课,让学生点击课件中的资料库,一幅幅色彩鲜明、景色优美的图画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北京的有名建筑(长城、故宫、天坛等)。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机下质疑:北京真美!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有名的建筑呢?接着马上播放配乐的录象,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北京,学生仿如亲临其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课文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学生就这样积极地进入了角色,认真地读课文,从中知道我们祖国的首都雄伟壮观、风景秀丽,从中萌发热爱北京的感情。
2、引人入境,熟读精思
教育家赞可夫说:“要以知识的本身吸引学生学习。”学生无论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当前导学介入现代教学手段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趣,让所学的知识能够吸引学生,在老师精要的指导下变教为导,使教服务与学,让学生自己做主,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学习的责任感,集中精神利用课件,自觉学习。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要先自学,先尝试,自己领悟,不断积累。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课件提供示范,通过示范,自主探索式学习及小组协作式学习去锻炼学习的自学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在开始教学时,采用“游览”的形式引入,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自己在读通的基础上“找风景”,学生点击课件欣赏小兴安岭的春景,边看边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进行描写,突出小兴安岭的春景美。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然后,“品词语”,在课件中出示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几幅彩图,让学生找出最喜欢哪一幅哪一句,运用“摆擂台 比读书”的形式激发读的欲望,比一比谁读得流利、有感情,通过感情的读,品味、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美妙。这样,读的竞赛不但让课堂气氛“活”起来,而且在体会词语美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好词好句。整节课,教师在点拨、引导,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感悟,如果以自己的力量解决不了,就可以读后质疑:这个自然段中你有什么不懂?学生提出后,就让学有能力的学生帮助解决,充分发挥协作学习的作用。这样,以境激趣,以情促读,读中解疑,带学生进入小兴安岭美丽而富有生机的美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想象的空间,进一步理解课文,体会感情,达到以读代讲、读中理解的功效。此外,由于3到5自然段构段相似。因此,给 2 学法迁移提供了条件。教学时,先让学生小结自己刚才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并一一显示在电脑上,让学生利用学法、迁移学法:
1、自由读,划景物
2、感情读,积词汇
3、质疑,议问题。采用先读书,看课件,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最后,老师点拨,自学3到5自然段。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助,多向交流,作到双主互动、彼此作用,在活跃的气氛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通过读中的感悟,不断地积累课文的好词好句。
3、凭借情境,学会积累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每一篇都是很好的范文。老师根据课文内容精讲精练,能较好的帮学生在课堂上对语言文字感悟,进行积累。还应该注意凭借情境,课外延伸,在语言上积累,在感情上积累。小学语文课本中《我们也要当红军》一文,学生对这支曾经在中国革命史上有过重大贡献的军队不甚了解,于是我们可以建立了资料库,展示反映红军战士生活的影片,使学生积累了语言,丰富了情感。又如教完《北京》一课时,学生兴趣盎然,对美丽的北京十分向往,可以专门在课件中建立了资料库,里面收集了北京的各个名胜古迹的录像、图片,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维
4、运用情景,激趣导说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作用下受到感染和熏陶,对当前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一股不吐不快的强烈表达欲望。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春天》说话课,可以根据说话的要求拍摄好录像,配上了图,并作好同步的解说,还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写春的诗歌、文章、句段,课开始时先让学生背诵赞春、写春的诗歌,激发爱春的情感。然后播放春的录像:公园、田野,一片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象,以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效果引学生入情入境。学生犹如亲临其境,被春天迷住了。这时马上因势利导;你能把春天的美景说给大家听吗?接着让学生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说出来,“开广其胸襟,发抒其志气”,纷纷说出春的景象,说出自己对春的看法,把胸中之意抒尽。然后,再以“小草”为例引导学生说具体。把绿草茵茵的录像播放给学生看,说说春草是怎样的,再通过集体评议的形式指导学生结合草的颜色、形态,发挥想象,利用比喻句说具体。由于画面的吸引、课前的积累,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有如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从爱说发展到会说、能说:绿油油的小草破土而出。长得密密的小草像给大地穿上了一件绿色的外衣。小草从地里钻出来了,绿绿的,满地都是。一句句佳句,学生脱口而出。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利用课件观赏图片、录像,自己练说春天的其他景物,在进行集体评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先说后评再说,大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实践证明,现代教学手段所显示的声、光、色、形模拟了事物的情景,再现了生动的画面,从不同程度不断地形成不同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总之,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要求,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练、自说;利用电教手段开拓学生自学的渠道,熟读精思;在语言文字教学中,学会对语言的感悟,学会对语言的积累,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的特长,还学生以主人的地位,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虽有众多优势,但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不能忽视。在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时,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板书始终 3 是连接各种教学媒体最活跃的因素。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因素,他决定着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的程度和水平,因而现代化条件下更不能忽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第五篇: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学科: 语文
单位:昌邑市石埠镇青山初级中学
作者:李云海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主要依靠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进行教学,充其量再加上一幅挂图,虽说也可以把一节课上的声情并茂,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突破了师生之间单调的传递信息的途径。多媒体技术较之于教师单纯的“口传,其优越性不仅在于效率高、形象、直观、刺激、兴奋, 便于学生接受。更重要的是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 加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景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或创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使学习过程能够在与现实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从而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打开学生的认知思路,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章的背景、历史知识、文化蕴涵等融为一体,利用图片、文字、声音、影像等多媒体技术,快捷、明了、高效地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知识信息,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筛选择取所需信息,扫清阅读障碍,使其对学习的对象产生兴趣,进而迸发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文时, 我先以一句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引入,而后播放了苏州园林风光图片,学生越看越兴奋,他们已经被苏州园林的魅力震撼了,于是我因势利导,让他们以“苏州园林真美,美在——”来说感受,学生群情激奋,踊跃发言„„。这样一来,一篇枯燥乏味的说明文便上得有声有色,学生们学得津津有味。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展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语文课文虽是非常形象的语言描绘,但仍不是形象的本身。我们运用声形兼备的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语言展示给学生,不仅使学生接触抽象的语言符号,而且将学生带进了一个形象的世界,对知识的理解把握会更全面而深刻。
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不足,对“乡愁”的体会少,难以理解诗中蕴含的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对关键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理解也不能到位。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四幅画面:“母子分别”、“夫妻离别”、“母子死别”、“游子与大陆分离”,让学生展开联想,创造性的复述这几幅画面,再现诗人当时的情景,进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人对事等等的离愁别绪,逐步领悟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浓浓的思念之情。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变静为动,突破难点
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充分、最有效的传达授课者所要传输的信息,传达出授课者无法或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概念、信息及一些远离我们生活的事物的本相,帮助学生轻松突破学习中的难点。
例如在梳理文体知识时,学生对一些文体分类往往记不清楚。这时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以树状结构在学生大脑中构建知识网络。把文体做成树的主杆,用动画播放形式长出四根枝杆,它们分别是“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紧接着“小说”分枝又分别生出了三个小枝条,分别代表“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在“人物”这个枝条上再生出四个小叶片,分别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依次类推,充分利用动画的动态效果表现文体的发展与分类,动画效果加上形象的分枝艺术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活泼生动的树状分枝形象大大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强化了记忆。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散文是一种有较高的审美属性的文体,如果仅仅通过老师的口头讲解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如果在散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信息同步这一优点,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形成冲击力,把学生的感观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中。让学生在“视觉”中感受散文的形象美;在“听觉”中感受散文的音韵美;在“想象”中感受散文的意境美,其学习效果将大大提高。
例如,在学习《春》这篇散文时,我分别展示了五幅图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人图,给学生展现了风柔柔、草青青、花灿灿、雨绵绵的春天春意盎然的美丽画面。舒缓有致,感情充沛的朗读,再配上美妙的音乐、清晰文字、美丽的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随着朗读速度切换。音乐优美动听,朗读声情并茂,画面清晰逼真,直观形象地展现课文的艺术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让学生在感受“春光灿烂”、“春意盎然”的同时,感叹“春”的美丽,唤起美的情趣,拨动美的心弦,得到美的熏陶,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教学环境,扩大了人们的感知空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总之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将不断优化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的学生也必将在这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中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