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上的变式练习
小学数学课上的变式练习
杨云 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对知识似乎掌握得不错,一些当堂课的巩固练习完成的也不错,但是这小检测的时候,反馈不太理想。题目一旦稍作改变,与你的例题有点不一样,很多学生就不会做或者根本就无从下手。我们常说学得死板,知识不会用。急啊!
我仔细的分析了原因:第一,部分学生学习流于表面,只仅仅对老师的例题依葫芦画瓢,纯模仿;第二,“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总是按照某种习惯的思路去思考难题。当习惯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路径不一致时,思维被定在某个框架里无法解脱,对于解决问题就困难了。于是我试着尝试设计一些变式练习题。
“变式练习,丰富练习的形式内容。”课改这些年,一直在强调这一点,但是纵观现今很多课堂的练习,不难发现,一些练习流于形式,丢失了练习实效。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能只停留在领会的水平,必须使它转化为相应的技能,并能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技能的形成是通过练习获得的。新课程实施以来,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课堂变得热闹了,学生变得活泼了。但在片面追求形式新颖的学习活动中,练习却丢失了实效。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中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教完例题后随即进入练习巩固阶段,完成了以下三道练习题:①开启智慧屋:6座智慧屋上各有一道算式,每4人小组发一把智慧屋钥匙,钥匙上写有得数,小组合作算出哪座智慧屋上算式的得数与钥匙上得数一样,这一组就打开了智慧屋,奖一颗智慧星。②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口头列式算得数66-8=58。③游戏:智慧树摘苹果。教师在一张纸上画有一棵苹果树,苹果树上有8个苹果,每个苹果上写着一道题,哪个同学能算对苹果上算式的得数,苹果就被摘下来送给他,练习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争着摘取苹果。
在计算教学课上,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地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练习积极性,创设一些喜闻乐见的练习活动是必需的。但数学课的基本特征不能丢,那就是课堂上学生的思考与练习,对知识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上面的教学,口算一道题,采用4人小组合作完成有必要吗?摘苹果游戏活动,题量不多,是带有速度要求和竞争性质的练习,常常是优等生在参与竞争,学困生在一旁观望,这种练习又能有多少效果呢?
计算只有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模仿和针对性训练,才能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教师应重视安排数学练习。一方面要科学设计练习,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最后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进行挑战性练习。另一方面要精心组织练习,为提高练习积极性,要变换练习方式,增强练习趣味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力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有机结合,既要让学生熟练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要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快乐。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对有效变式练习的体会。
一、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横向众向的对比、消化,促使学生对相通的知识归纳成体系,形成知识网络,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例如,交换或部分交换条件,就给学生的思维活动创造了有利的前提,促进知识的内化。如:“冬冬看一本15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40页,第二天看了32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与“冬冬看一本150页的故事书,两天看了72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就是应用拆分条件,合并条件进行互相变化的。“冬冬看一本15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40页,第二天看了32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与“冬冬看一本15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40页,第二天看的和第一天同样多,还有多少页没有看?”让学生比较两题的题目找出相同的结构。这样设计,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其数量关系及结构,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内化,促使知识网络的形成。
二、在小学数学中最枯燥的可能就是概念教学了,而在作业中又是最容易让孩子混淆而失分的。对于如此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变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和特征之后,让学生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然后讨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句表达正确与否,各自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如果缺少必要的变式,学生会被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所困惑,从而难以深刻地认识和把握数学概念。
三、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要求学生首先有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才能积极参与学习。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在变式教学中,教师不能总是自己变题,要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如“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中,“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2倍。”,我班学生编出了一道精彩的题目:“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也相等,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倍。”当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成了学习的主人。
运用变式教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深刻性,通过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但不改变问题的本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使学生不只停留于事物的表象,而能自觉从本质看问题,克服思维的僵化及惰性,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小学一年级ABB式词语练习
ABB式词语
(一)颜色:
红——红艳艳 红通通 红彤彤 红扑扑 ……
金——金灿灿 金闪闪 金亮亮 ……
黄——黄澄澄 黄灿灿 ……
绿——绿茵茵 绿油油 ……
白——白茫茫 白蒙蒙 白花花 白惨惨……
黑——黑乎乎 黑糊糊 黑漆漆 黑洞洞 黑黝黝 黑油油 黑压压……
蓝——蓝盈盈 蓝汪汪 ……
紫——紫盈盈……
灰——灰蒙蒙……
(二)气氛、感觉、心情、形象、外貌:
沉甸甸、阴森森、凉飕飕、乱哄哄、孤零零、皱巴巴、湿漉漉、水淋淋、脏兮兮、血(xiě)淋淋、轻飘飘、亮铮铮、亮晶晶、热乎乎、热腾腾、胖乎乎、胖嘟嘟、骨碌碌、雾朦朦、毛绒绒、软绵绵、淅沥沥、圆滚滚
圆溜溜 娇滴滴 水汪汪
(三)动作:
慢吞吞 慢腾腾 骨碌碌……
(四)表情:
笑嘻嘻 笑眯眯 笑哈哈 喜盈盈 骨碌碌 水灵灵 水汪汪……
(五)气味:
香喷喷 臭烘烘 臭乎乎 甜滋滋 ……
(六)声音:
响当当 娇滴滴
(七)一##: 一颗颗 一簇簇 ……
AABB式词语
干干净净 整整齐齐 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大大小小, 老老少少 老老实实,实实在在,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安安稳稳 病病歪歪 抽抽搭搭 大大落落 匪匪翼翼
沸沸扬扬 婆婆妈妈 期期艾艾 千千万万 卿卿我我ABB式词语
沉甸甸,白花花,绿油油,黑黝黝,慢腾腾,阴森森,皱巴巴,亮铮铮,笑嘻嘻,香喷喷,乱哄哄,黑漆漆,轻飘飘,湿漉漉,红彤彤,骨碌碌,雾朦朦,喜盈盈,亮晶晶,黄灿灿,孤零零,毛绒绒,胖乎乎 一颗颗 一簇簇 绿油油 黄澄澄 红彤彤 笑眯眯 金灿灿 亮晶晶 香喷喷 水灵灵 水灵灵 笑哈哈 红艳艳 黑乎乎 圆溜溜 笑嘻嘻 黑洞洞 蓝幽幽 响当当 笑呵呵 脏兮兮 阴森森 胖嘟嘟
ABAC式词语
先知先觉 活龙活现 全心全意 作威作福 不可不问 一心一意 千与千寻 不偏不倚 不屈不挠 不三不四
不痛不痒 一心一意 十全十美 百发百中 可歌可泣 有声有色 群策群力 自吹自擂 可歌可泣 再接再厉 一五一十
第三篇:数学课的练习设计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每堂课的练习,是完成教学任务,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一、练习设计的方法
练习设计既要使学生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又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因此,教师编题要讲究科学性、有效性,做到每次练习都要有重点、有目的,应体现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构造合理的序列,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顺着台阶上。另外,由于教学内容不同、目的不同、课型不同,练习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1.新授课的练习设计。新授课以传授新知识为主,在新授课之前一般安排一个准备性练习,它是为导入新知识铺平道路而组织的。在设计这样的练习时,应把着眼点放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指点思路上,促使知识顺利迁移。如教学义务教材实验本第十册正反比例应用题第59页例3前,可先设计这样一个准备性练习:用一台织布机织布,4小时织布88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织布多少米?学生独立计算后教师再将这道题中的“7小时”改为“再织3小时”变为例3,以此减缓思维的坡度,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将新知识同化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新授课之后安排的巩固练习,是围绕某一具体教学内容编排一种同类型、同结构的练习,其目的是要使学生重点形成某一知识技能,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它是新授后的必定举措。见如下流向图:
基本题与例题相仿(认识)
↓
略变题与例题稍有变化(巩固)
↓
综合题新知适当结合旧知(加深)
↓
思考题供学有余力者用(发展)
如讲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设计:
(1)基本题。图一中的小正方形边长2厘米,分别用数格的方法或利用公式求四边形的面积。
(2)变式题。求图二所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3)综合题。一块耕地中间有一条水沟(如图三),求耕地的面积(单位:米)。
(附图{图})
设计每个层次的练习,都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到目的明确,数量适当。
2.练习课的练习设计。练习课主要是以练习为主,目的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应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巩固练习。这一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和加强新知,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
如学习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以后,可设计这样一个基本练习:①很快说出下面哪些数能被2整除,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能被5整除。27,32,85,102,475,794。②写出两个只能被2整除的数,写出两个只能被5整除的数,写出两个只能被3整除的数。
设计这样的巩固练习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认识和应用,提高判断能力,并且让学生知道能被2、5、3整除数的共性及它们的不同特点。
(2)变式练习。这种练习旨在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变换呈现事物的形式,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同时也防止学生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养成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变式练习的设计可以是变换表达形式,变换叙述方式,变换图形位置。如由基本题:山羊有20只,绵羊比山羊少5只,绵羊有多少只?可变为①山羊有20只,山羊比绵羊多5只,绵羊有多少只?②绵羊比山羊少5只,山羊有20只,绵羊有多少只?学生可通过变式题进行比较,抓住题里数量关系,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综合性练习。这种练习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新旧知识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进行练习,体现整体性,便于学生对照比较;也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组合在一题之中,便于学生看到相关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学习“吨、千米”的认识后可将“千米、米”的知识放在一起综合练习:①7250米=()千米()米,②1520千克=()吨()千克。以便让学生发现他们的联系(进率和换算方法相同),以便掌握规律。又如学习梯形的面积后,安排一组组合图形。让学生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单位:米)。
(附图{图})
3.复习课的练习设计。复习课是以复习、巩固、整理已学过的知识,促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复习课的练习设计要服从总的复习构思,使学生“温故”而“知新”。
(1)巩固性练习。复习课的巩固性练习要抓住重点知识、主要的能力要求,使学生通过温故而举一反三。由于复习课的重点是知识的归纳整理,因而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课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独立的自然学科,因此,在小学数学课教学中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注重教学环节的创新。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注意力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这些方面往往会影响课堂学习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教好小学数学,使学生全面发展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看法:
一、适当使用教学辅助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心里特点和认识事物特点,实物教学工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注意到:学生以前只学过加、减法,乘法对他们来说是新的运算知识、是很陌生的概念,所以我选择利用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转化到乘法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摆辅助工具时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如在摆小木棒的过程中,应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先摆出两堆不同数目的小木棒,以此类推再摆出两堆数目相同的,最后摆出多份数目相同的,让学生觉得用加法相加速度太慢,再介绍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快捷。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了解乘法的意识,很乐意去学习乘法。由此可见,辅助工具使用得恰当,有利于新知识的转化,不仅摆脱枯燥的学习气氛,而且促进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巧设疑问。提升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巧设疑问,不仅可以把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巧、技能,由理性逐步转化为感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设疑能力,首先要掌握好设疑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使用设疑方法。、利用比较法设疑。例如:教“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可以先讲解:12×5=?12×10=?为新课开始搭桥铺路。接着再出示准备好的例题:每盒铅笔有12支,15盒一共有多少支?学生经过讨论后回答。可以把15盒分成了10盒和5盒,分别算出支数,再算出总的支数。其次,通过引导学生看书,对照比较,并设问:书上的计算方式与自己的算法有什么不同点?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速度比较快?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书写格式是什么?这样的比较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在自学中弄清了问题,掌握了计算方法,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起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②、通过观察事物设计疑问。例如: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把平行四边形用割下来补过去的方法将图形变成长方形,让学生观察图形变化前后的情况,提出问题:图形的什么没变,什么变了?学生回答后再提问:能否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问题,充分展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成效。
三、在游戏中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老师一味地在讲台上讲授知识,而让学生只是坐着听课,有的学生精力无法集中很容易就走神,根本无法听老师讲课。如果我们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以游戏和分组讨论两种方法进行教学,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 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例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字5,用这些5的物体编成儿歌;1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10个手指,3只手有15个手指„„然后通过合作学习把这些儿歌改编成乘法口诀,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得到提升,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只有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班级氛围,才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习的动力。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好强、好胜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在班级上组织多种多样有趣的课外活动,把数字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培养学生遵章守法的自觉性与自制力,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通过实践,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懂得了学习要多动脑筋、找窍门,学会手、脑并用。学生有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同时参与意识得到提高,自理能力逐渐形成,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充分表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书面问题时比较流利,但在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了解就不难发现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责任者是我们教师,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地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1.小王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未相遇。2.小王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相遇。3.小王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擦肩而过。4.小王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王先走一段路程后,小李才出发,又经过一段时间两人相遇。5.小王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向相反的方向前进。6.小王和小李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前进。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人物,在课堂上仅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将现实生活中能遇到的问题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同时”、“两地”、“相向”、“相遇”等数学概念。通过多媒体教学,让数学知识更贴近生活,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作为老师应该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进行总结,积极探索、发现,要因材施教,因不同的班级不同类型的学生,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法,在教学中老师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更要正确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能力。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
第五篇:浅议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浅议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下都中心小学:谢学龙2011-6-1
5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欲望很强,课堂气氛活跃,但他们也会时而玩玩橡皮,时而敲敲铅笔,你即使再一次提醒他,他还是无所谓地翻翻课本。“课改”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课题,怎样把关注点完全放在孩子们的身上,使学生真正成为课改的受益者是我们教师应该关注和探究的重要问题。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下面谈谈我对低段小学数学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我们小学一节课的时间是40分钟,在对儿童的研究中表明:7~10岁儿童连续注意时间约15~20分钟,老师一般讲课都是控制在20分钟,其余时间用来提问或是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课堂作业和帮助接受能力稍慢的学生加深当堂课的印象。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学的内容就不宜过多,不能像塞牙缝一样把一节课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过多的学习内容只能让学生学习得很疲惫,从而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也容易导致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这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
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上课要有趣,才能使儿童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全神贯注,积极参与。在低段,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不强,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不会久,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无动于衷”,就不可能主动,参与也就变成一句空话。如果学生上课在玩或是思想在开小差,那么我们老师首先要问的是:这节课我上得有趣吗?而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不听话。因此低段的数学课一定要上得有趣,课中让学生做做游戏,唱歌什么的也未尝不可,当然最好能做有关数学的游戏,既能达到学习的目的,也能起到娱乐的效果。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四、帮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数学本身包含了许多枯燥无味的东西,特别是计算题的学习,学生的领悟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同样的计算题,有些学生可能几分钟就学会了,而有些同学可能一节课甚至更长时间也学不会,如果老师不及时去关注这样的学生的话,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课堂对于他们来说就会变得很无聊,在课堂上他们会转移注意力,去干别的事情,如我班一位女生,数学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很要面子,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都是说懂的,作业往往又是错的,看得出做
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要求她把字写端正,允许作业少做,要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会做的重新做,做对了继续,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优点及时大力地表扬,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的,她对数学有些信心了,字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数学老师要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当学生学习遇见困难,要及时热情地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恢复自信。当然上课也必须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学好基础知识,练好基本功。要让学生确确实实学习新知识,很好地掌握新内容。根据所讲内容特点,设计最优教学方法,多让学生参与、计算,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优化计算方法,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
五、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堂的添加剂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在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挖掘素材,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出优化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掌握枯燥的数学知识。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常汝吉主编.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2]赵启泰主编.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指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马云鹏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长春出版社,2004.[4]林良富主编.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宁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