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昭通市教师补员考试教育学知识
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学制: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纵向的学校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构成。
学校文化: 是指有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管理: 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遗传决定论:认为人性个体的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决定的,这种主张被称之为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辐合论:也称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
儿童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与社会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和变化的过程。
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相容:是群体成员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彼此协调一致与谅解。它是群体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成分,是群体团结的心理特征。
教师资格:凡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并取得国家的教师资格证书者,就可以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教学: 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教学原则: 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方法: 是指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课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的地组织安排的。
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 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也称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 三种重要的课程观:①课程是知识;②课程是经验;③课程是活动。
决定课程有四个方面的关系: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②知识与能力的关系;③分科与综合的关系;④人文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我国课程改革应注意的问题①课程改革应有自己的特点,既要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要提倡重学生和重视个性发展的人文精神。②当前课程改革应进行两方面的“基本建设”,在课程中同时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两个方面的任务,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对教育和课程提出的要求,是课程必须完成的使命。
课程实施注意①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②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打基础③保证不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怎样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①知识和能力之间始终存在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没有任何知识能够完全凭借“灌输”而为学生所掌握,知识都是个体通过一定能力的活动所得到的结果。因此,一定的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反之,也不存在完全不依赖与任何知识的能力,无知就无从谈起能力的发展。因此,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②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二者在存在方式上分属于不同范畴。在发展上,彼此的独立性就更加明显,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除了与知识相关外,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③教学中应处理好这一关系,使课程能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为达到此任务,必须建立不同的学习方式,课程应给予学生各种积极开放的机会,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种教育起源观。⑴生物起源观。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图尔诺和英国沛西·能,认为教育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即已存在,教育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⑵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⑶劳动起源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教育为人类社会特有,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教育本质特点: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亦即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也就是说,教育能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等。
教育的概念: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从狭义而言,即学校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革命时代大工业生产方式出现之后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与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更新其内容和形式。⑴生产性。主要体现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①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使现代科技与现代生产相结合,以促进生产与科技双向发展。②从个体发展来说,使劳动者把学习现代科技理论与从事现代化生产劳动实践结合起来,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从社会发展来说,就是使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生产加速发展,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⑵民主性。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及平等性上。①教育走向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享受和利用。②教育逐渐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③更多的人能够参与教育管理。⑶科学性。从内容到手段都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越来越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①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②拥有现代科技手段,教育信息网络化。③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互相结合。⑷创新性。①为了使教育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现代教育改革特别探索新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在世界各国掀起高潮。②教育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教育不断逼近理想目标。③对现代人的素质结构设计,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5)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6)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略述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小学教育属于普通基础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从个人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其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从一个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级普及和提高。总之,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为培养各级人才奠定基础,为儿童发展奠定基础。小学教育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在这个阶段,儿童将发生三个方面的转化:一是由随意游戏活动向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转化;二是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有组织、有规律的集体活动转化;三是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转化。这些转化可以使儿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认识范围,从而对于促进全面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能力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增强,都在小学教育阶段正式起步。因此,小学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重要的启蒙作用。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2)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
昭通市教育学
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学在官府)。(3)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5)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一所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该学校特色的鲜明表现。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包括:①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②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③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④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①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②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③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④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历史上有哪几种不同的儿童发展观?⑴遗传决定论。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中国古代的儿童观。⑵环境决定论。包括“教育万能”和外界刺激的性质对于儿童行为影响的重要意义所提出的环境决定儿童发展的观点。⑶辐合论。认为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决定因素两种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
儿童发展的内涵:⑴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为基础的;⑵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⑶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⑷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几个问题:儿童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两个字的就可以概括得了的;儿童的发展是其心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儿童的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儿童发展的特点:⑴顺序性。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⑵不平衡性。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⑶阶段性。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⑷个体差异性。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点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⑸分化和互补的协调性。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
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主从关系,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为儿童发展服务的;他们之间也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育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表现于教育活动目的的设置、方法和内容的选择,都是以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性认识为基础,因为它考虑并顺应了儿童发展规律,所以,与同样能够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和一般性的社会人文地理条件等相比较,教育的影响力更强大,更具有决定性。所以说,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劳动的特点:①具有复杂性,它是由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任务的复杂性和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复杂性决定的;②具有创造性,为使知识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对知识的加工、方法和手段的采用、更新知识的融进和对教育对象经常变化的适应,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更需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活动;③具有示范性;它是由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主体化极其教育结果的一致性决定的,也是由人的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特点和青少年心理特征决定的;④具有长期性,教师劳动培养人才的周期
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主要有:目标原则,教育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掌握知识结构、少儿精原则,实践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及时反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分层教学(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小班教学。
教师运用讲授法应注意什么:⑴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⑵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⑶讲究语言艺术;⑷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课时教学计划(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日期和时间、课题、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等。
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适当;教学过程紧凑;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实例分析
1、对教材的发行和选用搞地方保护主义/答:⑴危害性:①只顾经济利益,必定会严重降低教材的质量。②把教材等同于一般商品,有利就干,无利就不干,编写、审查、出版、发行抱成一团,会偏离国家中小学教材编定的初衷,离开了统一性的基础。③国家教育经费极为紧缺,中小学教材建设、改革和发展急需财力支持,真正进行教材编写的机构在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下就会没有收益。⑵措施:①加强统一性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多样化。②对教材编写者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与认定。③对中小学教材实行专卖,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和教育部门与教材研究、编写、审查部门与出版、印刷、发行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利益分割。④加强教材改革的机制、队伍建设,沿法制化轨道前进。
2、老师同意孩子退学,对吗?/答:他们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带有法律规定性和强制性,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无权自愿放弃;家长、老师有责任帮助其接受义务教育,而不能采取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尤其是教师,怕孩子影响升学率而同意其退学,更是错误的。因为小学是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强制性,故应从“应试教育”向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转轨。
3、只喊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答:该四年纪语文老师教学效果事与愿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⑴尽管该老师深钻教材,可能没有科学地处理教材。⑵尽管该老师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讲课;可能没有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的知识水平讲课;⑶尽管该老师偶尔也喊个别学生回答问题,而学生不知所云,更说明该老师不注重学生实际,只喊的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没有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挥主体性出发。归纳起来,充分说明该教师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认识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接受教育也必须以学生主体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现代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教育的成功,毕竟要以教育目标在儿童发展的结果中得到体现为标准。而该老师钻教材、讲课、抽问基本上是以教者出发,没有考虑备课与讲课的知识能否被学生主体选择,当然就不成为学生主体反应的对象。故此,原本成为一堂儿童主体活动的课,效果却事与愿违。
4、兴趣小组,甲乙两校的做法谁对?/答:甲校的做法对。因为体现了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的理论。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地展现和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甲校在注重整体教育基础上没有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而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当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乙校的做法不对。因为他违背了要尊重儿童的选择的理论。在不违背教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条件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和尊重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支持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这是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根本性教育目标的保障。然而,乙校四年级某数学老师的做法恰恰相反,这样下去的恶果将是:学生的选择权完全被剥夺了,不仅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而且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对以后的发展造成阻碍。
5、磁铁/答:这一实例体现了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理论,也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尽力体现教师的创造性特点,对讲授的知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加工,演示有趣的“魔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能动作用,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教师主导作用与创造性劳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因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权利/1参加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2参加射虎服务,勤工俭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以及文娱体育等活动3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4在思品成绩等方面活的工整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学历证书5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处理有异议,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或者上级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义务:/1尊重宪法法律法规2遵守学校管理制度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血液4按规定缴纳学费及其有关费用,获得贷学金及勤工助学岗位津贴的学生应当履行相应义务5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思品和行为习惯6法律法规规
定的其他义务
中国教师专业化的历程: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教育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教师的专业地位2·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确立教师专业的标准3·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从法律制度上开启了教室专业化的征程4,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步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并为八大类,教室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5,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室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结论:教室因为强调专业性而成为职业,因为职业提升需要而强调专业,教室的专业发展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化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室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1教师是专业人员2是发展中的人3是学习者4是研究者。二者关系:角度:前者社会学,;后者教育学。外部:教师专业地位的认可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个人职业阶梯的上升和各种专业荣誉的获得。内部:订立严格规范的资格许可和任职制度等;内在专业素质的额提高和专业实践的改进。总之在内涵上是相通的,均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 新课改:背景:社会背景:只是经济的出现,1996年首次提出,创新成为现代公民的必备,教育的追求,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支持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2教育背景:素质教育实施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难进课堂,国际背景:60年代世界性课改思潮80年代掀起新一轮高潮,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课题。
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结构图: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管理,教学过程。总目标:以邓小平骄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该百年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的必备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室提高和噶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产生的适应性。
课改必要性:/趋势:1教育民主化2从精英主义到大众主义3从课程分化到课程统整4课程决策的军权化5重建基础学历的概念//课程改革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基本理念:1以人为本,育人为本2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学科课程和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隐性课程3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4强调整合构更新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5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管6终生学习是未来社会人的基本生存方式7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8教室应有健康的心理和干预批判的精神面临的问题:1课改的推进速度问题,急造情况,速度太快2课改与教师培训问题,课改单兵独进3课改中繁与简,新与旧4课改与高考的改革关系问题,新教材降低了难度但考试的难度没有降低5课程开发问题,学校的教育哲学来形成,学校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经验,究竟什么课程适合进入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评价问题
第二篇:2010云南省昭通市教师补员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解读(精)
2010年昭通市教师补员教育学考试重点解读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 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 前制度化教育 到 制度化教育 再到 非制度化教育 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 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
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 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2010年昭通市教师补员教育学考试重点解读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考点: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群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的现 代化(简答)
2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填空)
一、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 在论语中。(选择,填空)
考点: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克己复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战过后期,《学记》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 教育思想遗产。《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设计了从基 层到中央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学不 足邋 等”,即循序渐进。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成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梅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
法国的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到了使之与现代文明对立的程度,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爱米尔》(1762),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考点:规范教学的建立通常是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835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教育学讲授提纲》,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贡献在于 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形成了 教师中 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的特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做中学”。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 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 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 凯洛夫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章 小学教育
2010年昭通市教师补员教育学考试重点解读
第一节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
二、义务教育
1、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2.义务教育的意义
第一 义务教育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第二 义务教育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第三 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立时间是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发展基础教育 第二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第三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第二节 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依据
1、定义: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民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2、小学教育目的的作用
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具有激励作用
具有评价作用
3、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A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B 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C 人们的教育理想
4、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5、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素质教育的理论要点): A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B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C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概念: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一是心里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任务:孟子、威尔逊、格塞尔
2.外铄论(考点)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2010年昭通市教师补员教育学考试重点解读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社会生活条件、教育及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做遗传素质。
2.遗传素质的意义:(作用)
a。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c。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d.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三)环境及作用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2.环境对人的作用:
a.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b.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四)学校教育及作用
学校在为什么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其主导作用
其原因如下: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五)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遗存的社会条件,去发挥它的作用,也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去任意决定人的发展。
2010年昭通市教师补员教育学考试重点解读
第三节小学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
一、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观察 2.注意 3.记忆 4.思维 5.情感 6.自我意识
(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3.学习兴趣与习惯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
(三)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1.小学教育的总任务 2.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第四章 学生与老师
$1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辨析)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体现了儿童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 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
2.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我国有关法律中规定的未成年学生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人身权、受教育权。对于学校和教师,其职责是: 1.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2.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3.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校舍维护和防护工作,不得使未成年的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和生命健康的校舍中及教学设施中进行学习和活动
4.对侵犯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应积极予以劝阻、制止或即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2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2010年昭通市教师补员教育学考试重点解读
(4)。管理者角色
(5)。父母与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条件。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第一 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 第二 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去精神 第三 心胸开朗,兼容并包
$3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六章
课程 $1
课程概述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选择、填空)
课程概念又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及进程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分类
1.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作,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问答题:学校课程以及开发形式:
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 发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其目的在于尽可能的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 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
2010年昭通市教师补员教育学考试重点解读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能接受性
4.课程理论
$2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知道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3
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2.教学大纲一般由一下几个部分组成:说明部分 本文部分 其他 3.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正确使用教科书应该做到: 第一.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的联系
第二.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 第三.教学中充分利用教科书,帮助学生理解领会
第四.由于最新的科学成果尚未在教科书中及时得到反映,教师在授课时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为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
第五.能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名族,本地区乡土教材 第六.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第四节 我国小学课程
1.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普及性 基础性 发展性 2.我国小学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第七章 教学(上)$1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的统一活动。
二、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的任务(简答)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010年昭通市教师补员教育学考试重点解读
$2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实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简介)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辨析: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时间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不尽相同,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等。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简述: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3.掌握知识与发提高思想相结合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为什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A.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第八章 教学(下)$1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学记》中总结“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都属于教学原则的范围。
2.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2010年昭通市教师补员教育学考试重点解读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进行案例分析)
二、教学方法
1.概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b。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c。学生特点 d。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e。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谈话法
第九章
$2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一、备课
备课的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设计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单元计划 课时计划
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二、上课
1.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1)课的类型:单一课
综合课
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课的结构: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考点)
2.一堂好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学业的检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的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了结果。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
A考查 B考试 C 考查与考试的结果 $3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未为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程固定的班级,2010年昭通市教师补员教育学考试重点解读
根据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班级授课制是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发展而出现的。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梅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背景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直到现在班级授课制仍然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a。是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b.有利于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c。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d。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离;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因材施教。
$4
教学策略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1.对教学策略的理解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a。综合性 b。可操作性 c。灵活性
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可按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素区分 a。内容型 b。形式型 c。方法型 d。综合型 第九章
德育
$1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意义(简答)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三、德育目标
四、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
a。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b。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c。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2010年昭通市教师补员教育学考试重点解读
$2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发展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1.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要素组成的。
2.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1.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a。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b。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填空)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德育过程的基础。
a。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简答)
b。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c。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d。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3.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3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
概念: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e。因材施教原则
二、德育的途径
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三、德育的方法
概念: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总和。
2.我国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简答、填空、选择)
2010年昭通市教师补员教育学考试重点解读
a。说服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使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使用陶冶法要注意以下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e。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九章 班级管理 $1 班级管理的意义
班级概念: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班级管理
概念: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管理资源是指: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
2.班级管理的功能:(简答)a。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b。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c。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常规管理
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平行管理 马卡连柯
是指班主任级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
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4.目标管理 德鲁克
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3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性。
2.班级管理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4 班集体的形成
一、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a。明确的共同目标
2010年昭通市教师补员教育学考试重点解读
b。一定的组织结构
c。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融的氛围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a。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b。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c。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怎么协调:
a。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b。协调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c。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培养和组织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中心环节
第三篇:2012年昭通市教师补员考试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1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大家好,我叫冯德文!2012年毕业于红河学院,来自昭通市镇雄县,迎大家一起来分享我的成果,不过第一次下载不要钱的哦,亲们赶紧抓紧时间下载哦,到一定时间我的系统就要关闭了,那么你就下载不了,没有下载的同学希望你们能通知他们,希望对亲们有用,过时不候哦!谢谢,合作愉快。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我国的()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2.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A.孟禄
B.洛克
C.卢梭
D.利托尔诺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应做到()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4.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张体现了()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5.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A.学校教育制度
B.高等教育制度
C.社会教育制度
D.国民教育制度
6.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
7.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8.尊重信任学生是教师的()A.知识素养之一
B.能力素养之一
C.思想品德素养之一
D.基本任务之一
9.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A.课外教育
B.校外教育
C.业余教育
D.课外校外教育
10.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
B.上课
C.布置作业
D.成绩评定
11.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A.精神活动
B.反射活动
C.意识活动
D.技能活动
12,下列选项中哪种是一般能力?()A.观察力
B.曲调感
C.节奏感
D.色调感
13.狼孩的心理障碍主要原因是()A.缺乏营养
B.遗传因素
C.狼的影响
D.缺乏社会性刺激
14.勤奋和懒惰属下列哪种特性?()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兴趣
15.长时记忆的遗忘属于下列哪种障碍?()A.生理性障碍
B.心理性障碍
C.存储性障碍
D.提取性障碍
16.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哪种特性?()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17.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象
D.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
18.“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下列哪种情绪状态?()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9.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是()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20.听觉中枢位于()A.额叶
B.顶叶
C.颞叶
D.枕叶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8个小题,每空1分,共3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2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______科学。近代最早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______。
22.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______。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的两种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______教育。
2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______学制,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______学制。24.我国普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各行各业的______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______。
25.学生既是教育的______,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______。2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______。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______作用。2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__,特殊形式是______。
2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______与受教育者已有______的矛盾。29.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______活动、______活动、个人活动。
30.“望梅止渴”属于______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谈虎色变”属于______的条件反射。31.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______、______。
32.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广度______、______注意转移等。33.感觉阈限可分为______与______两种。
34.神经系统的活泼型与______,安静型与______气质类型相对应。35.智力的核心成分是______,智力的高级表现是______。
36.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水平______,最有利于激发______。
37.智力技能的特点有:动作对象的______,动作进行的______,动作结构的______。38.1948年(WHO)宣言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______和______等几方面。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39.为什么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以文化影响为主体的环境,它影响着学生的主要环境形式是教材,这特别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1.5分)
(2)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的影响过程,又是有计划的、全面的、系统的影响过程,它特别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是任何自发的、偶然的、零碎的家庭和社会影响所不及的。(1.5分)
(3)学校教育由经过专门培养训练的教师和教育工作人员进行施教。(1.5分)
(4)学校教育采取集中时间和集中学习的形式,使青少年儿童集中精力受教育,适合青少年儿童身心特点,适合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完成社会赋予他们的任务。(1.5分 40.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1.5分)(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1.5分)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1.5分)(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1.5分)
41.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1.5分)(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1.5分)(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5分)(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5分 4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基本点是什么?
(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分)
(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2分)(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43.意志行动形成有哪些特点?
(1)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1分);(2)意识的调节支配作用(1分);(3)克服内部与外部困难(1分);(4)以随意运动为基础(1分)。有简要说明可得满分,无说明扣2分
44.操作技能有哪几个阶段?
操作技能形成有:
(1)操作定向(1分);(2)操作模仿(1分);(3)操作整合(1分);(4)操作熟练(1分)等四个阶段。有简要说明可得满分,无说明扣2分。45.什么是联想?联想有哪些主要规律?
联想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它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映;(2分)联想的主要规律有:(1)接近律(2)相似律(3)对比律(4)因果律(4分)。规律部分无说明扣2分。46.性格结构是由哪些特征组成的? 性格结构的特征主要有:(1)性格的态度特征(1分);(2)性格的情绪特征(1分);(3)性格的意志特征(1分);(4)性格的理智特征(1分)有简要说明可得满分,无说明扣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47.论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过程的规律。(1)知指品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的认识及其对人们思想行为是非善恶的判断和评价;
情指品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体验; 意指品德意志,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48.根据感知规律怎样提高直观的效果?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C 2.D 3.A 4.A 5.D 6.C 7.D 8.C 9.D 10.B 11.B 12.A 13.D 14.B 15.D 16.C 17.D 18.A 19.C 20.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21.规律 《大教学论》 22.生产劳动 雅典 23.壬寅 癸卯
24.劳动后备力量 合格新生 25.对象 主体 26.教书育人 主导 27.班级授课制 个别 28.德育要求 品德基础 29.群众性 小组
30.第一 第二信号系统 31.判断 推理 32.注意的稳定 注意的分配
33.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 34.多血质 粘液质 35.抽象概括能力 创造能力 36.中等(或适中)学习动机 37.观念性 内隐性 简缩性 38.心理 社会适应
第四篇:昭通市2013年教师补员招聘考试公告
为了认真做好我市2013年中专、中小学、幼儿园招聘教师工作,根据《昭通市教育局、昭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3年中专、中小学、幼儿园招聘教师办法》(昭市教联﹝2013﹞22号),经市招考领导组批准,现将昭通市2013年招聘中专、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招聘条件、对象和范围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享有中国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
(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体健康,热爱教育事业,服从安排。
(四)面向全国招考。
(五)具备岗位所要求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具有与报考岗位相应的教师资格,年龄在35周岁以下(1978年11月1日以后出生)的非事业单位人员、非党政群机关工作人员。原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年龄放宽至50周岁以下(1963年11月1日以后出生)。具体要求如下:
1、报考幼儿园教师岗位必须具备国民教育系列幼儿师范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2、报考小学教师岗位必须具备国民教育系列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3、报考初中、职业初级中学教师岗位必须具备国民教育系列大学专科及其以上学历;
4、报考高级中学、职业高级中学和中专教师的岗位必须具备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
(具体岗位要求,按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执行。)
(六)属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报考:
1、服务期未满3年的“特岗”教师;
2、被机关事业单位辞退、除名或开除的;
3、近三年以来参加我市教师招聘考试作弊被取消考试资格的;
4、受过党纪、行政处分尚未解除处分的;受刑事处分并在服刑期间的;有违法违纪嫌疑正在接受审查的;其他按法律法规规定不符合应聘条件的。
二、招聘计划 2013年昭通市将招聘中专、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计1867人:其中市直属学校54人(昭通市职业技术学校1人、昭通市农业学校6人、昭通市卫生学校13人、昭通实验中学2人、昭通民族中学2人、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学3人、昭通市特殊教育学校10人、昭通市实验小学9人、昭通市幼儿园4人、昭通市育苗幼儿园4人)、昭阳区200人、鲁甸县134人、巧家县109人、盐津县193人、大关县105人、永善县167人、绥江县79人、镇雄县427人、彝良县222人、威信县140人、水富县37人。具体岗位见附件《昭通市2013年中专、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岗位设置表》。
三、报名时间、地点及有关事项
(一)报名时间:2013年11月25—27日
(二)报名地点:
1、报考县区学校岗位的到各相应县区教育局
2、报考市直学校岗位的到昭阳区教育局
3、因绥江县交通主干道绥-水公路因桥梁出现险情被迫中断,报考绥江县教师岗位的外地考生,可在昭通市昭阳区迎丰路207号“中华会计函授学校昭通分校”处报名。
(三)报名有关事项要求:
1、考生根据各县区及市直学校所设岗位,以县区为单位(市直学校以学校为单位)分学科报考,每个考生只能选择一个学科岗位报名,不允许多报、重报,若出现多报、重报,一经查实,即取消考试资格。
2、报名时须持本人毕业证、教师资格证、身份证、户口簿原件和以上证件复印件各一份(复印件由资格审查单位注明“与原件相符”字样,并签署经办人姓名)及一张小1寸免冠近期证件照。
3、除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岗位不受开考比例限制外,其余岗位要求开考比例均需达到1:3,达不到开考比例的,按实际报考人数削减相应岗位数。报考达不到开考比例岗位的考生,可以改报本县区其他符合条件的岗位,改报工作要求在报名时间内完成。
四、招聘考试相关规定
(一)考试时间:2013年12月7日
上午
9:00—11:00
专业知识
下午14:30—16:30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幼儿园教师岗位考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合卷)
(二)考点设置在昭阳区(具体地点以准考证通知为准)。
(三)考试科目、内容及相关规定
考试以闭卷方式进行,满分200分。考试科目设专业知识和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幼儿园的是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合卷)两个科目,每科各100分。
1、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考试范围以现行高等师范院校、中等师范学校及现行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教材为参考教材。
(1)中专学校、特教学校的专业考试科目以《昭通市2013年中专、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岗位设置表》备注栏中明确的考试科目为准。
(2)中学(含高中、职业高中、初中)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教育心理学等14个学科。
(3)小学设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等7个学科。
(4)幼儿园设幼儿教育1个学科。
2、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合卷)
(1)中学的(含中专、高中、职高、初中)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以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教育学考试大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为考试范围。
(2)小学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以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教育学考试大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小学教师资格申请者)为考试范围。
(3)幼儿园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考试以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教育学考试大纲》、《心理学考试大纲》、《卫生学考试大纲》(适用于幼儿园教师资格申请者)为考试范围。
3、报考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岗位的,需面试本民族语言,面试工作由设岗县区教育局、民宗局负责组织,面试合格者方可录取。
(四)领取准考证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3年12月5-6日
上午8:30-11:30,下午14:30-17:30。地点:昭通农业学校(地址:昭通市昭阳区昭阳大道378号)。
领取准考证时需本人持身份证和考生报名回执单方可。
(五)考场开放时间:12月6日下午15:00—18:00
五、加分政策
(一)原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报考本人户籍地或代课地所属县区岗位的,专科及其以上学历的每满一年教龄加3分(以学年计算),中师和幼儿师范学历的每满一年教龄加2分((以学年计算),加分最高分值为30分。
(二)对昭通市优秀运动员,依照《昭通市人事局、昭通市文体局、昭通市教育局关于对优秀运动员就业升学给予政策性优待的通知》(昭市人通〔2008〕89号文件)精神执行加分,但所加分值只计其中最高一项。
(三)按照《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确定的革命烈士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下同)考试成绩加5分,资格复审时需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及户口证明(需证明与烈士间的关系);对因公牺牲的人民警察的子女,考试成绩加3分,资格审核时需提供民政部门认定并颁发的《人民警察因公牺牲证明书》及户口证明(需证明与因公牺牲人员的关系)。
以上三项加分,若有并列加分项,只选择最高一项给予加分,不累计加分。
六、聘用审批
(一)确定拟录人员
考试成绩公布后,由各县区教育局按加分政策规定给予加分,并及时公布最终成绩。政策加分工作结束后,各设岗位县区教育局根据考生总成绩,从高到低顺序按所设学科岗位数1:1的比例,确定进入体检人员名单。
同一学科最后一个岗位出现相同分数的,加考面试,面试分数高者进入体检人员名单。面试工作由设岗县区教育局组织。
(二)体检
体检时间地点由各县区教育局根据相关规定自行决定并组织进行,报考市直各学校的考生由昭阳区教育局统一组织。体检标准参照《云南省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执行。
若出现放弃体检或体检不合格者,各县区教育局依次进行递补。
(三)公示 体检工作结束后,各县区教育局对合格的拟录用人员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五天)。
(四)办理聘用审批手续
1、选岗
拟录人员名单公示期满后,由各设岗县区教育局、人社局在当地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下,根据《昭通市2013年中专、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岗位设置表》的岗位,分学科组织考生按总成绩从高到低依次选择岗位,确定拟录(聘)人员名单。若有总成绩相同排名的采取抽签方式决定选岗先后顺序。
2、办理手续
岗位选定后,各县区拟录(聘)人员名单及相关材料由县区教育局、人社局报送市教育局进行复审并签署意见后,报市人社局按有关规定办理录(聘)用手续。市直学校拟聘人员名册及相关材料由市教育局报送市人社局按有关规定审批,并按《昭通市事业单位聘用制暂行规定》办理录(聘)用合同手续。
七、其它事项
(一)凡已录(聘)用的考生,自通知之日起,30日内无故不到学校报到者,取消录(聘)用资格。已录(聘)用人员必须在其聘用岗位服务6年以上。
(二)收费标准按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执行,全市2013年教师中专、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设两个科目,每科收费50元,共收报名费100元/人。
附件:《昭通市2013年中专、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岗位设置表》
2013年11月20日
第五篇:2018年昭通市教师补员考试公告信息
2018年昭通市教师补员考试公告
时间:2018年07月20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703次 字体:大 中 小 在线报名
根据教育部门相关规定:2018年昭通市教师补员考试公告即将发出,昭通市教师补员考试内容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100分+《学科专业知识》100分,昭通市教师补员考试时间安排:2016年未7月份笔试,2017年为11月份,2018年昭通市教师补员考试具体时间要参照2018年昭通市教师补员考试公告,考试时间初步为10月份左右,为方便广大考生对2018年昭通市教师补员信息查看,小编将2018年昭通市教师补员相关信息汇总于此,方便各位考生进行查看。
以下为2017年昭通市教师补员考试公告,各位考生可作未2018年考试公告做参考。为认真做好我市2017年中专、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工作,根据《昭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昭通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昭通市2017年中专、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办法>的通知》(昭市教通﹝2017﹞189号),现将昭通市2017年招聘中专、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有关事宜通告如下:
一、招聘原则
(一)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二)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以致用的原则;
(三)坚持统一组织、统一录用、分级负责的原则;
(四)坚持回避的原则;
(五)坚持接受纪检监察、社会舆论和群众监督的原则。
二、招聘对象、范围和条件
(一)招聘对象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享有中国公民民事权利,遵守宪法和法律;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行为,品行端正,身体健康,具有强烈的教育事业心和责任感且服从安排的公民。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报考:(1)服务期未满3年的“特岗”教师;(2)被机关事业单位辞退、除名或开除的;(3)参加各级各类考试作弊尚在禁考期内的;
(4)受党纪处分尚在影响期内的;受行政处分尚未解除处分的;受刑事处分并在服刑期间的;涉嫌违法违纪正在接受审查的;其他按法律法规规定不符合应聘条件的;
(5)截止报名时已在职在编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二)招聘范围
1.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岗位招聘面向昭通市户籍(含昭通生源)范围内招考; 2.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岗位招聘面向全国范围内招考; 3.市直学校所有岗位面向全国范围内招考。
(三)招聘条件
具备岗位所要求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年龄在16周岁以上(2001年9月30日以前出生)到35周岁以下(1981年10月1日以后出生)的非事业单位人员、非党政群机关工作人员(报考乡镇及以下岗位的考生年龄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76年10月1日以后出生)。
1.学历要求
(1)幼儿教师招聘。报考市直、县(区)直幼儿园教师岗位必须具备国民教育系列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报考乡镇及以下幼儿园教师岗位,可招聘中专及其以上学历的毕业生;
(2)小学教师招聘。报考小学教师岗位,必须具备国民教育系列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
(3)初级中学教师招聘。报考初中教师岗位,必须具备国民教育系列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
(4)普通高级中学、职业高级中学和中专学校教师招聘。报考普通高级中学、职业高级中学和中专学校教师岗位,必须具备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2.教师资格要求
中专学历的幼儿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考生,报名时必须取得相应岗位所需的教师资格证;中等师范、大学专科和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考生报名时可以不提供教师资格证,但见习期1年满后,在办理转正手续时必须获得相应岗位所需的教师资格证,否则不予转正并解除聘用。
三、招聘计划
2017年昭通市将招聘中专、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计781人:其中市直属学校18人(昭通市农业学校6人,昭通职业技术学校2人,昭通市特殊教育学校1人,昭通市实验小学1人,昭通市幼儿园4人,昭通市育苗幼儿园4人),昭阳区34人,巧家县43人,盐津县122人,大关县66人,永善县66人,绥江县5人,镇雄县268人,彝良县88人,威信县64人,水富县7人。具体岗位见《昭通市2017年中专、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岗位设置表》。
四、报名时间、地点及有关事项
(一)报名时间:2017年11月27日—29 日,上午:8:30—11:30;下午14:30—17:00
(二)报名地点:
1.报考县(区)学校的岗位到各县(区)教育局报名; 2.报考市直学校的岗位到昭阳区教育局报名。
(三)报名有关事项要求:
1.考生根据各县(区)及市直学校所设岗位,以县(区)或市直学校为单位分层次分学科报考,每个考生只能选择一个学科岗位报名,不允许多报、重报,若出现多报、重报,一经查实,即取消相应考录资格。
2.报名时须持本人毕业证、教师资格证、身份证、户口簿等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复印件由资格审查单位注明“与原件相符等字样”,并签署经办人姓名)及一张近期免冠半身照。
3.笔试开考比例为1:3(限招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岗位、村完小及以下学校岗位、中专和职高紧缺专业课教师岗位可不受此开考比例限制),达不到开考比例的,按实际报考人数相应削减招聘岗位或招聘人数。报考岗位达不到开考比例的考生,可以改报本县(区)其他符合条件的岗位。
五、领取准考证时间和地点
(一)时间:2017年12月14日至15日,上午:8:30—11:30;下午14:30—17:30
(二)地点:昭通市元宝山体育场
请考生持本人身份证和考生报名回执单领取准考证。
六、笔试相关规定 笔试工作由市人社局牵头组织,市教育局具体负责制卷、准考证制作、考点考场设置、组织笔试、阅卷等考务工作。笔试以闭卷方式进行。
(一)笔试科目及内容:
笔试科目设专业知识和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幼儿园的是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合卷)两个科目,每科目各占100分,满分200分。
1.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考试范围以现行高等师范院校、中等师范学校及现行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教材为参考教材。
中专学校的专业笔试科目以《昭通市2017年中专、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岗位设置表》备注栏中明确的考试科目为准。
中学(含高中、职业高中、初中)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13个学科。
小学设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品德与社会(生活)、科学等9个学科。
幼儿园设幼儿教育1个学科。2.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合卷)
中学(含中专、高中、职高、初中)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以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教育学考试大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为考试范围。
小学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以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教育学考试大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小学教师资格申请者)为考试范围。
幼儿园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考试以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教育学考试大纲》、《心理学考试大纲》、《卫生学考试大纲》(适用于幼儿园教师资格申请者)为考试范围。
(二)笔试时间:2017年12月 16日 上午
9:00—11:00
专业知识
下午 14:30—16:30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幼儿园的是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合卷)。
(三)考点设置:在昭阳区(具体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四)笔试成绩要求。所有岗位各考试类别笔试有效成绩平均分的70%为笔试最低控制分数线(限招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岗位为笔试有效成绩平均分的60%),达不到最低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不予进入下一步招聘程序。
七、面试
(一)县(区)面试工作由各县(区)人社局、教育局具体组织实施,市直学校面试工作由昭阳区组织实施。
(二)面试人员的确定。按照笔试总成绩加政策加分从高到低1:2的比例确定面试人员,达不到1:2比例的,按实际参加考试人数最低控制分数线以上人员进入面试。若按1:2的比例,最后一名出现考分并列时,则并列的考生都进入面试。
(三)面试成绩满分为100分,最低控制分数线为70分,达不到最低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不予进入下一步招聘程序。
(四)报考限招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岗位的,需进行该岗位要求的民族语言测试,成绩合格方可进入下一步的招聘程序。
八、考生综合成绩计算公式
综合成绩=(笔试成绩+政策加分)×40% +面试成绩×60%。
九、体检、考察和公示
(一)体检
1.按招聘人数与进入体检人数1:1的比例,若最后一名综合成绩出现并列时,则由笔试成绩高者进入体检程序,若笔试成绩再相同,则由专业知识成绩高者进入体检程序。
2.体检工作由各县(区)教育局按照招聘人数与体检人数1:1的比例统一安排到县级以上具有体检资质的公立医院进行,市直学校的体检工作由昭阳区组织实施。体检标准按《云南省申请教师资格人员体检办法》执行。
3.若出现放弃或体检不合格者,各县(区)教育局根据考生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依次进行递补。
(二)考察
体检合格者由各县(区)人社局、教育局组织进行考察,报考市直学校体检合格者由市教育局组织考察。
(三)公示 考察工作结束后,市教育局、各县(区)教育局对考核合格的人员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者确定为拟聘人员。公示后,若出现放弃或不符合招聘条件的情况,不再递补。
十、办理聘用审批手续
(一)拟聘人员选岗
经公示确定拟聘人员后,由各设岗县(区)人社局、教育局在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下,根据《昭通市2017年中专、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岗位设置表》的岗位,分层次分学科组织考生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依次选择岗位,确定拟聘人员具体岗位。若有综合成绩相同排名的采取抽签方式决定选岗先后顺序。
(二)办理拟聘人员手续
岗位选定后,各县(区)拟聘人员名单及相关材料由县(区)教育局、人社局报送市教育局进行复审并签署意见后,报市人社局按有关规定办理聘用手续。市直学校拟聘人员名单及相关材料由市教育局报送市人社局按有关规定审批,并按《昭通市事业单位聘用制暂行规定》办理聘用合同手续。
十一、加分政策
(一)对昭通市优秀运动员,依照《昭通市人事局、昭通市文体局、昭通市教育局关于对优秀运动员就业升学给予政策性优待的通知》(昭市人通〔2008〕89号文件)精神执行加分,但所加分值只计其中最高一项,并在资格审核时提交由市文体局出具的证明及相关资料。
(二)按照《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确定的革命烈士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下同)笔试成绩加5分,资格复审时需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及户口证明(需证明与烈士间的关系);对因公牺牲的人民警察的子女,笔试成绩加3分,资格审核时需提供民政部门认定并颁发的《人民警察因公牺牲证明书》及户口证明(需证明与因公牺牲人员的关系)。
以上两项加分,若有并列加分项,只选择最高一项给予加分,不累计加分。
十二、其它事项
(一)凡已录(聘)用的考生,自通知之日起,30日内无故不到学校报到者,取消录(聘)用资格。新录用到乡镇的事业单位人员在乡镇的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前3年必须在本乡镇工作,3年后可以在乡镇之间流动,服务期(含试用期)满2年后可以参加事业单位公开选调,在最低服务年限内上级机关事业单位不得借调或调动。
(二)根据云价收费〔2011〕15号文件。考试科目两科,每科收费50元,共计每位考生收取考试费用100元。
(三)2017年12月31日前完成所有招聘工作。
十三、本通告由昭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昭通市教育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