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还原思维理论的句读教学五篇

时间:2019-05-13 02:3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还原思维理论的句读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还原思维理论的句读教学》。

第一篇:基于还原思维理论的句读教学

基于还原思维理论的 “ 句读 ” 教学 —— 课外文言文阅读断句方法指导

复习内容:课外文言文断句 教学目标

复习巩固中考断句的四种主要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还原思维理论,指导学生利用所学方法完成一篇课外古文断句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古文断句的语感; 2.根据上下文大意分析划线句的断句点; 教学思路

第一步:句读故事,激趣导入 第二步:牛刀小试,总结方法 第三步:熟读口诀,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句读故事,激趣导入 【任务与意图】

通过一个文化故事,引出教学主题,达到激趣的目的。【过程与方法】

通过明代才子徐文长的故事引出断句的意义和重要性:

“明朝有个才子叫徐文长,有一次外出访友,正是黄梅季节,阴雨连绵,他只好住在朋友家里。几天 过去了,朋友看徐文长毫无回家之意,想逐客又难开口,于是就在客厅写了一张字条。”

让学生尝试根据不同的人物立场进行句子的断句划分: 主: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4 活动二 牛刀小试,总结方法 【任务与意图】

通过多则文言文选段,让学生自己总结断句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首先呈现出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即完成一篇课外文言文的断句: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

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 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给出补充文段让学生自行断句,然后整理方法,由浅入深。第一组: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由此总结出第一种断句方法:利用虚词 句首断句:夫、惟、盖、故、焉、斯 句尾断句:也、耳、焉、矣、乎、哉、耶(邪)、欤(与)句中:为、则、而、以、于(一般在词前断句)

复音:(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在词前断句)今夫、然则、且夫、若夫、于是、虽然、至

于、是故、乃夫、已而、至若、向使、纵使

练习: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 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第二组

3.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4.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

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 由此总结出第二种断句方法:利用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等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

人名,以后就只“曰”,而把主语省略。

特例练习: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 告者也 第三组

.5.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6.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 天去地九万里

由此总结出第二种断句方法:利用修辞

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练习: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 无所措手足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

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第四组

直接讲解第四种断句方法:利用句式 判断句式:…者…也

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 5 安…哉、何…乎

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 固定句式:如…何、何…为 活动三 熟读口诀,综合运用 【任务与意图】

通过以上四种方法的学习和总结,进行一整段课外文言文的断句练习。

【过程与方法】 1.齐读口诀:

纵观全文明大意,虚词符号需谨记。对话曰云省主语,修辞四法可断句。

特殊句式文中有,梳理脉络要清晰。做完之后读一遍,是为上策论读句。

2.文段展示: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

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 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学生结合四种方法完成,并分方法进行展示。3.真题演练:

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

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2016 年广东中考试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三日即下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

“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 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2015 年广东中考试题

第二篇:思维导图教学理论材料(本站推荐)

理论材料

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一、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思维导图能够构造清晰的知识网络,便于学习者对整个知识结构的掌握,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设计的工具

思维导图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支持与帮助,通过思维导图教师能够更清晰地呈现知识的框架结构,更加有条理地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将教学的主要概念和原理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简明扼要地表达概念的逻辑关系,呈现概念的地位以及相关性,以便学生发现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造思维的工具

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学生拥有较为宽泛的想象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符合条件的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思考,会在头脑中萌发各种新的想法,且学生在构建成自己的思维导图之后与他人的作品比较时还会有新的想法出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过五年级上册小数这一节内容时,通过与同学交流构建出这样一个思维导图。

(三)知识整合的工具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实际,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在小学数学中很多知 识表面看起来毫不相干,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数学思想与方法”。融人了思维导图的教学让学生从散杂、片断的机械式学习提升为注重关系并充满主动探究活力的有意义学习。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一课时,这部分内容涉及的概念很多,如周长、面积以及六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等。如何给学生讲述这些概念?怎样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怎样获得学生对这些内容掌握情况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复习内容,明确了复习的任务:(1)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表示的意义?(2)小学阶段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3)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4)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将以上内容整理成思维导图,并且能让人一眼就看出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反思的工具

思维导图有助于师生对教学活动效果进行反思。学生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可以发现自己在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所学重点概念理解的是否透彻,知识的掌握程度等,从而,及时有效的对知识上的欠缺予以修正和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学习的自我导向性,进而使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和元认知水平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师生共同绘制与修正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反思教学过程,发现教学的薄弱环节,为教学的改进提供客观依据,学生也能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可见思维导图的绘制有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制作思维导图的策略

如何让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制作策略呢?我认为,让学生掌握思维导图这一学习策略,需经历“识图—制图—用图”三个阶段[。

(一)识图——了解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对大部分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见到时有种熟悉的感觉。大量实践表明,首先需要让学生认识思维导图,了解思维导图的作用,能够看懂思维导图,从而产生学习制作思维导图的兴趣。例如,在复习整、小数的概念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网络课件,以整、小数知识思维导图为基点,采用星形链接实现 交互,让学生依托思维导图自主复习。

(二)制图——逐步形成概念图

制图,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难度也比较大。制作一个完整且合理的思维导图,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制图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级关系。

指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步骤: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概念。②让学生将概念写于一张张小纸片上。③引导学生分析各概念间的关系并确定各纸片摆放的位置。④将步骤3中概念间的位置关系搬移到纸上。⑤用线段或箭头连接各概念。⑥逐一分析线段两端概念间的关系并用适当的语义词注于线段或箭头上(注释内容要简单、明了)。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分析思维导图,优化完善思维导图并做评价。

(三)用图——灵活运用概念图

经过调查发现,在学习中使用思维导图的学生,在较长一段时间以后,其知识的保持时间比用死记硬背学习的学生时间要长,且知识面也比用死记硬背来学习的学生宽,且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1.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加工和整理

思维导图,就是将多个零散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联合在一起的,绘制思维导图,就是将这种内在的联系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清晰的表示出来。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加工整理,可使知识结构更清晰。

2.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表达和合作学习

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解释,说说思维导图中各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及各概念间的关系,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

3.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

从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中,教师可以准确把握学生的对概念的理解水平。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同学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评 价,帮助同学发现问题,而且能发现自己概念理解上的不足,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整个“识图—制图—用图”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同伴交流,在比较中自觉矫正思维偏差,不断完善认知结构,提升数学素养,促进认知飞跃,创新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运用思维导图要注意的事项

(一)“严谨”不等于“束缚”

制图严谨,就是制作概念图时,形式上要满足思维导图的结构特征,内容上要准确、简单.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概念之间都有联系,所以一定要精选出要连接的概念并认真考虑连接词.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最大特点,力求用词准确与精练。

制图严谨并不意味要束缚学生的思维,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但是如果在制图过程中过于程序化、教条化则会适得其反。要让学生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自主”不等于“放任”

自主,就是学生根据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经过独立思考建立的思维导图。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学生对思维导图的理解、制作必然也不相同。思维导图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工具,但学生自主运用思维导图并不等于教师放任自流,让学生自己绝对独立地随意完成,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并且要对学生的思维导图作业予以评价,引导他们构建更好的思维导图。

五、结束语

思维导图作为“教”的策略,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作为“学”的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因此,小学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思维导图教学策略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思维导图成为 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工具。

第三篇:氧化还原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升降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转移【板书】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复习】试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

我们初中学过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请以上述反应为例,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还原剂。一个学生板书:

思考、回答:

H2夺取CuO中的氧与氧结合发生了氧化反应,CuO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反应。

在反应中,H2夺取氧是还原剂;CuO提供氧,是氧化剂。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思考、讨论】 氧化反应:2Mg + O2 = 2MgO 还原反应:CuO+H2== Cu+H2O 分类的标准:得失氧

Mg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 CuO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

【讨论,回答】氧气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反应;氢气得到氧,发生了氧化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过渡】那么请大家再分析下列3个氧化还原反应: 2CuO + C = 2Cu + CO2↑ H2O + C = H2 + CO CuO + H2 = Cu + H2O(思考与交流】

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2

0

0

+4 2CuO + C = 2Cu + CO2↑

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H2O + C = H2 + CO

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CuO + H2 = Cu + H2O 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在以上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过渡】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板书》1.氧化还原反应(oxidation-reduction reaction, 也作redox reaction)是在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具有相应的升降变化的化学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这种反应可以理解成由两个半反应构成,即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此类反应都遵守电荷守恒。在氧化还原反应里,氧化与还原必然以等量同时进行。两者可以比喻为阴阳之间相互依靠、转化、消长且互相对立的关系。有机化学中也存在氧化还原反应。))

那么我们再看下面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分析】

化合价升高

0

+2

+2

0 Fe + CuSO4 = FeSO4 + Cu

化合价降低)

【小结】可见,在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中虽然没有发生得氧失氧的情况,但其与上面我们刚刚分析的三个得失氧的反应有共同的特点: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升降。由此,并非只有得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①指出上述化学方程式中各元素的化合价。②你能否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思考、回答:

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特征是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改变。

板书】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升降

(也是判断依据)

【过渡】 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会发生变化?其本质原因是什么? 以反应2Na+Cl2 ====2NaCl为例,观看NaCl的形成过程的flash,分析元素化合价升降的本质原因。钠最外层一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达稳定结构,氯最外层七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一个电子达稳定结构。(【观看动画并回答】钠元素在反应后化合价升高是由于钠原子在反应中失去了一个电子,显+1价;氯元素在反应前后化合价降低是由于氯原子在反应中得到一个电子,显-1价。元素化合价升降是由元素得或失电子所引起的。

从NaCl的形成看化合价升降的根本原因是电子的得失

【过渡】再以H2 + Cl2 == 2HCl为例观看HCl的形成过程的flash,分析元素化合价升降的本质原因。】

H2 和Cl2化合时没有电子的得失,氢氯两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结合成共价化合物的分子由于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有差别,造成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且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偏离氢原子,即化合价的变化是由于共用电子对的偏移引起的。)【总结】电子得失

共用电子对偏移

【板书】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板书总结: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得电子,化合价降低,有氧化性,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

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失电子,化合价升高,有还原性,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

编辑本段与电化学(electrochemistry)的关系

每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做成一个原电池。其中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为原电池的负极,在金属做两极时,活泼性较强的金属常做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为原电池的正极,在金属做两极时,活泼性较弱的金属常做正极。两个电极之间有电势差(电化学上通常叫电动势),因此反应可以进行,同时可以用来做功。

【引申】

根据上题进行填空:归纳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思考与交流6] ①有没有氧化还原反应?若有,请找出来。

②你认为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怎样?

化合反应

① CO2 + C高温 2CO ② SO2+H2O=H2SO3

分解反应

③CaCO3 高温 CaO + CO2↑

④2H2O 通电2H2↑+O2↑

置换反应

⑤Fe+2HCl=FeCl2+H2↑ ⑥2CuO + C高温 2Cu + CO2 ↑

复分解反应

⑦HCl+NaOH=NaCl+H2O ⑧BaCl2+Na2SO4=2NaCl+BaSO4↓ ③有人说置换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全部氧化还原反应。你认为这个说法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④尝试画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交叉分类示意图,并列举具体的化学反应加以说明。【引申练习】

[归纳与整理6] 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认识四种基本类型 置换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全部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有单质参与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石墨变成金刚石)。复分解反应则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对于不属于上述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化学反应,有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也有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如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变成臭氧)

归中反应,歧化反应可以看作是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1、下列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①CaO + H2O == Ca(OH)2 ②2Na + Cl2 == 2NaCl ③CaCO3 == CaO + CO2↑ ④2H2O == 2H2↑+ O2↑

⑤Zn + H2SO4 ==ZnSO4+H2↑ ⑥Fe+CuSO4 == FeSO4 +Cu ⑦BaCl2+Na2CO3=BaCO3+2NaCl

2、判断题:

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随堂练习】

判断下列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⑴ 2Mg + O2 ==2MgO ⑵ 2KClO3 == 2KCl+3O2↑

⑶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⑷ Fe+2HCl== FeCl2 + H2↑ ⑸ Cu(OH)2 == CuO + H2O

【随堂练习】模仿课本分析2Na+Cl2 =2NaCl的模式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1)Fe + CuSO4 == FeSO4 + Cu

(2)2H2O ==== 2H2↑+ O2↑

【课堂练习5】下列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2F2+2H2O==4HF+O2

B.I2+SO2+H2O==H2SO4+2HI C.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D.Na2O+H2O==2NaOH

【引言】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得失或转移如何表示呢?

【板书】

二、氧化还原反应表示法

【设问】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各元素的化合价。此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如何表示呢? 一个学生板书:

编辑本段表示方法——双线桥法

表明反应前后同一元素原子间的电子转移情况

1.双线桥法的基本步骤

(1)标价态

明确标出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化合价。

(2)连双线

连一条线由氧化剂中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指向还原产物中的相应元素,另一条线由还原剂中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指向氧化产物中的相应元素。

(3)注得失

一律标出“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格式为“得或失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原子数×单位原子得失电子数”和该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

【组织讨论】双线桥法可以表示什么?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讨论后回答。

双线桥法可以表示出同一元素,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的结果。

注意: ①双箭号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②

箭头,箭尾一律指向化合价变化的同种元素 ;③还原剂失去电子总数和氧化剂得到电子数总数相等(得失电子数目应相等。)(4)(一律在线上标出升降变化,如“化合价升高”“化合价降低”,不可标为“升价”或“降价”。一律注明“得”或“失”字样.数字表示该元素失去电子(也是另一元素得到)电子的总数

图示:

失 ne-电子

还 原 剂 +

氧 化剂

氧化产物

+ 还原产物

得ne-电子

【课堂练习1】

用双线桥表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MnO2+4HCl(浓)==MnCl2+2H2O+Cl2↑

2FeCl3+H2S==2FeCl2+S↓+2HCl 2FeCl3 + 2HI =2FeCl2 + 2HCl + I2

【设问】能否用其它的方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呢?

编辑本段表示方法——单线桥法

表明反应前后不同元素原子间的电子转移情况

1.单线桥法的基本步骤

(1)标价态

明确标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的化合价

(2)连单线

连接方程式左边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箭头一律指向氧化剂

(3)注得失

标出转移的电子的总数,这里不用像双线桥那样,仅需直接标出电子总数

2.注意事项

(1)不得标明“得”或“失”,否则是错的

(2)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指向氧化剂.数字表示该元素失去电子(也是另一元素得到)电子的总数.②箭号的出发点是失电子的元素。图示:

ne-

还 原 剂 +

氧 化剂

氧化产物

+ 还原产物

【课堂练习二】

【课堂练习2】溴化碘(IBr)的化学性质与卤素单质相似,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氯化物,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IBr+H2O==HBr+HIO,下列有关IBr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很多反应中IBr是氧化剂

B.在IBr中碘和溴的化合价均为零

C.和水反应时,IBr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和NaOH反应生成NaBr和NaIO

氧化还原反应五规律

一、表现性质的规律

1、价态律: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只具有

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既具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例1在下列物质中,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的是()。

A.铁

B.硫

C.铁和硫

D.氧和铁

答案:B。

二、性质强弱的规律

2、强弱律:反应中满足: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一物质还原性很强=失电子的能力强

一个反应中,具有还原性的物质:

1、还原剂

2、还原产物

一个反应中,具有氧化性的物质:

1、氧化剂

2、氧化产物

金属性在本质上就是还原性,而还原性不仅仅表现为金属的性质。

非金属性在本质上就是氧化性,而氧化性不仅仅表现为非金属单质的性质。

一个粒子的还原性越强,表明它的氧化性越弱;粒子的氧化性越强,表明它的还原性越弱。

即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还原性强,排在后面的金属离子氧化性强

如:在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性最强的非金属元素氟,它的氧化性最强,因此氟元素无正价。反之,金属性越强的元素,它的还原性也就越强。

一切氧化还原反应之中,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一切氧化还原反应之中,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还原性的强弱只与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与失电子的多少无关。

金属得电子不一定变为0价 例:2Fe+Cu=2Fe2+ + Cu2+,Fe3+—Fe2+)

例2(1993年高考题)根据反应式:(1)2Fe3++2I-=2Fe2++I2,(2)Br2+2Fe2+=2Br-+2Fe3+,可判断出离子的还原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

A.Br-、Fe2+、I-

B.I-、Fe2+、Br-

C.Br-、I-、Fe2+

D.Fe2+、I-、Br-解析:反应(1)中还原剂是I-,还原产物是Fe2+,故还原性I->Fe2+;反应(2)中还原剂是Fe2+,还原产物是Br-,故还原性Fe2+>Br-。综合起来可知还原性I->Fe2+>Br-,应选(B)。

【课堂练习3】下列反应中,能说明卤素氧化性顺序是Cl>Br>I的是

()

①2HClO4+Br2==2HBrO4+Cl2

②2NaBr+Cl2==2NaCl+Br2

③2KI+Cl2==2KCl+I2

④ 2KI+Br2==2KBr+I2 A.仅①②③

B.仅①②④

C.仅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课堂练习4】根据下列反应判断有关物质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H2SO3 + I2 +H2O = 2HI + H2SO4

2FeCl3 + 2HI =2FeCl2 + 2HCl + I2

3FeCl2 + 4HNO3 = 2FeCl3 + NO↑ + 2H2O + Fe(NO3)3

A.H2SO3 > I-> Fe2+ > NO

B.I-> F e2+ > H2SO3 > NO

C.Fe2+ > I-> H2SO3 > NO

D.NO > Fe2+ > H2SO3> I-

三、反应先后的一般规律

3、优先律: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遇多种还原剂时,先和最强还原剂反应

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时,若加入氧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还原性最强的还原剂作用;同理,同时含有几种氧化剂时,若加入还原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氧化性最强的氧化剂作用。

例如1993年全国高考化学题中涉及到NaBr、H2SO4、MnO2之间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我们知道,浓H2SO4,可氧化Br-,MnO2也可氧化Br-,究竟是发生反应2NaBr+3H2SO4(浓)+MnO2 2NaHSO4+MnSO4+2H2O+Br2↑,还是2NaBr+3H2SO4(浓)=2NaHSO4+SO2↑+2H2O+Br2↑?这就要分析浓H2SO4、MnO2的氧化性哪个更强些。我们熟知浓H2SO4不能氧化Cl-而MnO2可氧化Cl-,说明MnO2的氧化性比浓H2SO4强,故前述两个反应中第一个是正确的。

四、价态归中的规律

4、转化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发生归中反应时,元素的化合价只接近而不交叉,最多只能达到同种价态

含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的规律。这里的中间价可以相同(谓之“靠拢”),也可以不同——但此时必是高价转变成较高中间价,低价转变成较低中间价(谓之“不相错”)。

例如不同价态硫之间可以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是:

五. 守恒律

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总数一定相等。

例3(1993年高考题)硫酸铵在强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氨、二氧化硫、氮气和水。反应中生成的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

3B.2∶3

C.1∶

1D.4∶3

设有n摩电子得失,则得到氧化产物N2为n/6摩,还原产物SO2为n/2摩,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n/6∶n/2=1∶3,故选(A)。

编辑本段范例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碳与硝酸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C+HNO3→NO2+CO2+H2O 2,列出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

在反应物这边 在生成物这边 变化量

C化合价 0 +4 升高4

N化合价 +5 +4 降低1

3,使化合价的升高和降低的总数相等

C+4HNO3→4NO2+CO2+H2O 4,配平其他物质的系数 C+4HNO3=4NO2↑+CO2↑+2H2O

编辑本段配平方法1——电子守恒法

1、配平原理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还原剂失去电子、氧化剂得到电子。因为整个过程的本质好比是还原剂把电子给了氧化剂,在这一失一得之间,电子守恒。故根据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数目和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数目相等,结合二者化合价的改变情况,可以分别把氧化剂、还原剂的计量数计算出来,这样整个氧化还原反应就顺利配平了。

2、方法和步骤

①标出发生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并确定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向。

在配平时,需要确定先写方程式那边物质的计量数。有时先写出方程式左边反应物的计量数,有时先写出方程式右边生成物的计量数。一般遵循这样的原则:

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先配平生成物的计量数;

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 先配平生成物的计量数;

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既可先配平生成物的计量数,也可先配平反应物的计量数。

②列出化合价升降的变化情况。当升高或降低的元素不止一种时,需要根据不同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将化合价变化的数值进行叠加。

③根据电子守恒配平化合价变化的物质的计量数。

④根据质量守恒配平剩余物质的计量数。最终并根据质量守恒检查配平无误。

编辑本段配平方法2——离子-电子法

在水溶液中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除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外,一般常用离子?电子法配平。其配平原则是:反应过程中,氧化剂获得的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总数。现在结合以下实例说明其配平步骤。

在酸性介质中,KMnO4与K2SO3反应生成MnSO4和K2SO4,配平此化学方程式。

配平的具体步骤如下:

(1)根据反应写出未配平的离子方程式

MnO4+ SO3→ Mn+ SO4①

(2)写出两个半反应式,一个表示还原剂被氧化的反应,另一个表示氧化剂被还原的反应:

氧化反应 SO3→ SO4

式中产物的氧原子数较反应物中的多,反应又在酸性介质中进行,所以可在上式反应物中加H2O,生成物中加H,然后进行各元素原子数及电荷数的配平,可得:

SO3+ H2O → SO4+ 2H+ 2e-②

还原反应 MnO4→Mn

式中产物中的氧原子数减少,应加足够多的氢离子(氧原子减少数的2倍),使它结合为水,配平后则得:

MnO4+ 8H+5e-→ Mn+ 4H2O ③

(3)根据氧化剂和还原剂得失电子数相等的原则,在两个半反应式中各乘以适当的系数,即以②×5,③×2,然后相加得到一个配平的离子方程式。

(4)写出完全的反应方程式:

5K2SO3 + 2KMnO4 + 3H2SO4=6K2SO4 + 2MnSO4 + 3H2O

化合价升降法是一种适用范围较广的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离子?电子法虽然仅适用于溶液中离子方程式的配平,但它避免了化合价的计算。在水溶液中进行的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一般均用离子-电子法配平。这两种配平方法可以相互补充。

编辑本段配平方法3——待定系数法

1、配平原理

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体系的各个物质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在反应前后个数相等。通过设出未知数(如x、y、z等均大于零)把所有物质的计量数配平,再根据每一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前后相等列出方程式,解方程式(组)。计量数有相同的未知数,可以通过约分约掉。

2、方法和步骤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先把元素化合价变化较多的物质的计量数用未知数表示出来,再利用质量守恒把其他物质的计量数也配平出来,最终每一个物质的计量数都配平出来后,根据某些元素的守恒,列方程解答。

快速配平七步法:

步骤一:分析化合价升降

步骤二:交换升降价数的系数

步骤三:过桥(双线桥)

步骤四:找到没有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并加入系数中.除(氧、氢)

步骤五:配平氢

步骤六:检查氧是否平

步骤七:完善(加反应条件、加等号、加上下箭头、约公约数)

配平方法:化合价升降法

编辑本段配平的注意事项

1:“集合原子”应做到优先配平。

2:先拆后合的拆项配平法中,需要拆的项是那些在反应中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的物质。

3:整体法配平法中,选择把哪第个化合价升降过程“捆绑”作为一个过程是关键,选择时一定要把在反应中存在固定物质的量之比的升降过程过程进行“捆绑”,不存在固定物质的量之比的升降过程就不能进行“捆绑”。如S+KNO3+C——K2S+CO2+N2

4:离子反应配平:关键在于能否充分利用“电荷守恒”

5:缺项配平:注意两点:★如果是化学后应方程式其缺项一般为:水、酸、碱。如果是离子反应方程式其缺项般为:水、H、OH。★在离子反应方程式配平其缺项时如有两种可能如(H2O、H)或(H2O、OH),还应考虑离子共存的问题如:

Cu+FeS2+囗____——Cu2S+SO4+Fe+囗____

可有两种选择:(14、5、12H2O、7、3、5、24H)或(14、5、24OH、7、3、5、12H2O)后一种配平由于OH与Cu不能共存所以不正确。

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我们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金属,都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从矿石中提炼而得到的。如制造活泼的有色金属要用电解或置换的方法;制造黑色金属和别的有色金属都是在高温条件下用还原的方法;制备贵重金属常用湿法还原,等等。许多重要化工产品的制造,如合成氨、合成盐酸、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食盐水电解制烧碱等等,主要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石油化工里的催化去氢、催化加氢、链烃氧化制羧酸、环氧树脂的合成等等也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在农业生产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

虽然需要有细菌起作用,但就其实质来说,也是氧化还原反应。土壤里铁或锰的氧化态的变化直接影响著作物的营养,晒田和灌田主要就是为了控制土壤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

我们通常应用的干电池、蓄电池以及在空间技术上应用的高能电池都发生着氧化还原反应,否则就不可能把化学能变成电能,把电能变成化学能。

人和动物的呼吸,把葡萄糖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呼吸把贮藏在食物的分子内的能,转变为存在于三磷酸腺苷(ATP)的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这种化学能再供给人和动物进行机械运动、维持体温、合成代谢、细胞的主动运输等所需要的能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更是供给人们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大量的能。

由此可见,在许多领域里都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和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对他们今后参加生产和生活都是有意义的。

根据氧化剂跟还原剂的反应方式,氧化还原反应一般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分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分子内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1)分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这是一种最普遍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电子的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发生在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之间。

例如:

(2)分子内的氧化还原反应

在这类反应中,电子的转移发生在同一分子内的不同原子之间。

例如:

(3)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在这类反应中,电子的转移发生在同一分子里的同种价态、同种元素的原子上。这种反应又称为歧化反应。

例如:

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里,有的箭号不跨过等号(又称单线桥),有的箭号跨过了等号(又称双线桥)。在许多书刊上,这两种表示方法都有采用。箭号不跨过等号的,一般用于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它表明了多少个电子从还原剂中某元素的原子转移给氧化剂中某元素的原子,电子数前不用标出“得到”或“失去”。箭号跨过了等号的,一般用于表示发生氧化还原的元素本身得、失电子的变化,在电子数前要标明“得到”还是“失去”。这两种方法,仅仅是表示形式不同,它们都是用于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或转移)情况的。

编辑本段记法

第四篇: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

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 1章

一、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和概括的能动反映。

二、思维的本质特征:思维的间接性、思维的概括性、思维的内隐性

三、思维的功能特征: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创新性

四、思维定义的三个方面:

1、思维是人脑的机能;

2、思维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

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五、思维的历史发展:古代思维、中世纪思维、近代思维、现代思维

六、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的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分形象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

2、根据思维封闭或开放的标准可以把思维分为收敛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3、根据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可以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4、根据思维过程是否具有逻辑性可以将思维分为直觉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

七、创新的表现方式:

1、新产品和新服务;

2、老产品的新用途;

3、新的研究方法;

4、新观念和新理论;

5、纯粹的思维结晶

八、创新:对既往的超越,是人类独创力、扩张力和智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九、创新的界定包含着四点含义:

1、创新是一种超越;

2、创新是一种独创力;

3、创新是一种扩张力;

4、创新是一种智慧力

十、创新的主要特征:创新具有智能性、社会性和团队性

十一、创新的社会的三个方面:

1、创新是社会需求的结果,社会需求推动着创新;

2、创新产生于人类交往活动;

3、创新具有竞争性

十二、创新的类型:

1、按照领域分类:科技创新、社会创新和人文创新

2、按照主体的分类:个体创新和团队创新

十三、创新思维:思维的跳跃,它是在人的思考中实现超越。

十四、创新思维包含的两个方面:

1、创新思维寻求思维的跳跃;

2、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动思维模式的选择。

十五、创新思维的自身超越:

1、超越思维的惯性;

2、超越思维的惰性;

3、意志的超越

十六、创新思维的境界超越:

1、前提超越;

2、逻辑超越;

3、关系超越

2章

一、人具有潜在创新能力的社会依据:

1、创新本质上是社会需要的产物;

2、创新是个人回应社会挑战的需要;

3、人人都有无限的创新空间

二、个体创新的生理基础:

1、人从整体上就是生物创新的产物;

2、人脑的认知功能具有创新潜能

三、人人都有潜在的创新能力:

1、人具有潜在创新能力的社会依据;

2、个体创新的生理基础;

3、创新是人类进化的特殊能力

四、创新人才具有基本品德:

1、强烈的好奇心和惊奇感;

2、标新立异的胆魄;

3、坚强的意志力;

4、勤奋而专注地工作;

5、独立和自信

五、创新思维的核心技能:

1、增长知识和见识的能力;

2、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培育直觉敏感、发挥大胆想象和捕获思维灵感的能力。

六、知识的一般定义:知识是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精神文化财富和认识成果。

七、知识的常规分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

八、最佳优化知识结构:适合创新思维活动的需要,极大促进创新思维功能发挥,各种门类知识配置合理的知识结构。

九、最佳优化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1、在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优化配置的基础知识。

2、在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优化配置的专业知识;

3、思维主体的知识结构必须处于一种开放和动态的状态。

十、知识的跨学科分类:分子生物学、数理逻辑,光纤通讯理论、超导理论等。

十一、思维主体的知识结构:专才和通才之分。

十二、自然语言的基本特征:

1、自然语言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

2、自然语言具有丰富多彩的特征;

3、自然语言具有模糊性特征;

4、自然语言具有社会性特征。

十三、自然语言的基本功能:情景表达功能、信息交际功能和行动指示功能

十四、创新思维和自然语言之间的关系:

1、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中蕴含的内容;

2、对自然语言的敏感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先决条件;

3、自然语言的转换生成能力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前提。

十五、科学语言是自然语言的派生语言,它是在自然语言基础上加入术语、符号和图表等基本形式构成的。

十六、科学语言的特征:

1、科学语言具有精确性特征;

2、客观性;

3、简洁性

十七、科学语言和创新思维的关系:

1、创新思维促进了科学语言的产生;

2、科学术语、科学公式和科学图表的形成是创新思维的结果;

十八、新术语产生的途径:

1、直接借用自然语言中现成的语词;

2、借用相关学科的术语,或者新造术语,都可能导致新理论的产生。

十九、缄默认知:它是以行动为导向的认知,这种行动导向认知和人的目标实现相关,获得这种认知一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二十、实践能力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智慧,这种智慧很少得到主流承认,但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实实在在的智慧。

二十一、实践能力的特征:

1、经验特征;

2、智慧特征;

3、创新特征;

4、非言语沟通特征;

5、技术接受特征

二十二、实践能力的创新特征:

1、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性层面;

2、实践能力的创新性需要经验直觉。

二十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之间的关系:

1、实践能力和思想能力;

2、思想能力和实践能力中都有创新思维

3章

一、问题:某种事态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这种事态令人困惑或者令人不满意,但对这种事态,又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去改变,该事态挑战我们的智能。

二、论题:一种观念性的事态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这种观念性事态挑战我们的智能,引起不同人群之间的争辩。

三、问题和论题之间的关系:

1、问题和论题的区别:

1、概念的着重点不同;

2、问题和论题的处理方式不同

2、问题和论题的关系:

1、所有论题本质上都属于问题;

2、问题和论题互相渗透。

四、问题分类:

1、界定明确的问题:属于知识性、记忆性的问题大都属于界定明确的问题,这类问题本身是明确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明确的。

2、未界定明确的问题:那些既没有明确的问题域,也没有明确的答案的问题。

五、境况问题:有些是有关物质世界的事实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多用实验的方式,所以这类问题往往有正确答案。

六、境况问题的特征:

1、它是在客观事实基础上产生的问题;

2、解决这样一类问题,需要用事实来验证,或者是需要用新地境况来替代旧的境况。

七、价值问题:几乎所有的论题都有价值成分在内,所以,我们可以用论题概念来表示价值问题。

八、价值问题的特征:

1、这些问题中包含着认知主体的主观意志,或者是主观信念。

2、这样一类问题往往不仅仅是用客观事实来验证,更多的是依赖人的观念认同。

3、价值问题大都和人类的行为相关,因此价值问题也是有关人类行为的问题。

九、问题意识是对问题的一种敏感,产生这种敏感的动因是人对周边世界的好奇心。

十、观察力的培养:一要养成依靠观察接受信息的良好习惯;二是观察力测试的方法提醒自己;

3、注意保持观察的灵活性。

十一、在实践中培养问题意识:

1、观察力的培养;

2、良好心态的培养

十二、思维主体具有良好的心态表现为:

1、质疑和改良的认知态度;

2、对暗示和机遇的心理敏感;

3、乐于寻找因果联系的求知欲望。

十三、质疑和改良的认知态度:

1、世界是不完善的;

2、向完善走近;

3、关注不满情绪。

十四、对暗示和机遇的心理敏感:

1、对事件、现象背后的东西保持敏感;

2、对机遇的敏感。

十五、乐于寻找因果联系的求知欲望:

1、喜欢问“为什么”

2、从不相关的现象和不相干的研究中寻求因果联系。

十六、问题定位就是初步确定问题属于什么类型,是界定明确问题,还是未界定明确的问题?是境况问题还是价值论题?要想有效地解决问题,境况问题和价值问题的区分是很重要的。因为问题的类型不同,解决的思想会是不同的。

十七、表达问题的步骤:

1、抓住感觉;

2、把问题描述出来者不拒、进一步精炼这些表达式。

十八、间接调查的信息来源:

1、首要的信息来源是自己;

2、你周边的人也是信息源泉;

3、网络、图书馆信息源泉。

十九、直接调查的方式:群体调查、体验式调查和实验调查

二十、主意越多何以获得好主意的机会就越多呢?

1、一个创新的主意在统计上就应该是不寻常的;

2、我们最初产生的主意和后来产生的主意相比,最先想到的主意往往是粗糙的。

二十一、激发你的想象力:

1、带一点游戏心态;

2、紧张中的放松;

3、在观念面前保持中立心态。

二十二、观念评价的要点:

1、弄出主意的细节;

2、找出主意中的缺陷和困难;

3、完善问题解决的主意

4章

一、方法是任何特殊领域中,思维主体利用一定的工具来控制对象的程序。

二、创新思维方法是用超越性的智慧来组织协调思维对象要素的途径和思路。

三、创新思维方法的作用:

1、认知和实践之间的中介;

2、产生新观念新发现的工具;

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启示功能;

4、对客观事件发展进程的适应、控制和引导功能

四、创新思维方法的基本特征:能动性、互补性、层次性、实践性

五、创新思维的层次性:第一层依据知识的分类把创新思维方法分为一般方法、特殊方法、专门方法;第二层从实践角度对创新思维方法的区分,就是方法和技法的两分层次。

六、创新思维的实践性的表现:

1、创新思维方法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

2、创新思维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出现更能激发人创造性的新方法;

3、创新思维方法用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人们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总要自觉能动地去运用创新思维方法。

七、创新思维方法的分类:

1、依据知识分类的标准对创新思维方法分类:一般方法、特殊方法、专门方法。

2、依据思维特征的标准对创新思维方法分类:立体思维和平面思维,有纵向思维和水平思维,还有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等

八、思维的技巧就有结构扩散、形成扩散、因果扩散、属性扩散、关系扩散、功能扩散

九、创新思维技法:

1、组合法;

2、换元法;

3、模仿法;

4、希望点列举法;

5、奥斯本检核表法;

6、5W2H法;

7、聪明12法;

8、信息交合法;

9、移植法;

10、形态分析法;

11、开孔挖槽法;

12、创造需求法。

十、移植法分类:方法移植;原理移植、材料移植、结构移植

十一、创新思维原理:

1、超越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简单性原理;

4、微量效应原理;

5、对应原理

十二、依据不同原理而生成的创新思维方法:

1、要素整合法;

2、删繁就简思维法;

3、关联思维法;

4、协同思维法;

5、逆向思维法;

6、极限思维法

十三、信息交合法:把思考对象所有的信息要素,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每一个类别作为一条坐标轴,然后根据需要,将各种人材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各种信息的交合点入手来进行创新的一种思维方法。

十四、信息交合法的步骤:

1、确定坐标原点,并将思考对象分解成若干独立的信息要素;

2、确定子类;

3、连接不同的信息坐标点,每一个信息坐标点连线都是一种新的信息反应物。

4、从产生的这些新信息中,选择合适的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十五、关联思维法是思维主体从事物之间的关联中寻求发现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行创新发明的思维方法。

十六、逆向思维方法:思维主体沿着思维客体发展的相反方向,用一种反向探求的方式来对产品、课题或者问题解决方案进行逆向思考,从而实现创新的思维方法。

十七、极限思维方法是一种假设思维方法,它是把所思维的问题及其条件进行理想化的极限假设,在这种理想化极限假设的条件下,常常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办法,从而实现创新。

十八、伽利略使用的极限思维法:

1、确定问题;

2、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3、提出第一个极限假设;

4、用实验验证第一极限假设;

5、引申出第二个问题;

6、提出第二个极限假设;

7、用实验验证这个假设。

五章

一、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

二、逻辑思维方法包括:演绎方法、归纳方法和类比方法

三、演绎方法是从一般性前提获得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方法

四、逻辑联结词的真值表定义法:其基本思路是,任何一个命题都有真假这两种值当中一种,一个不带逻辑联结词的简单命题形式,比如P,我们确定不了P是真的还是假的。然而,一旦一个带上逻辑联结词,逻辑联结词就赋予了复合命题某种确定的逻辑关系,当我们给其命题变元指派不同的真值的时候,我们穷尽一个复合命题真值组合的所有可能性,该命题真值的每一种组合就总有一个相应的真值和这些指派的值相对应。

五、命题逻辑的基本推理模式:

1、联言推理:包括联言推理分解式和联言推理合成式;

2、选言推理:包括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和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和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

3、假言推理:包括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

六、直言命题的类型:全称肯定命题、全称否定命题、特称肯定命题、特称否定命题

七、概念的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它所具有的本质属性。

八、概念的外延:概念所有反映的那些本质属性的思维对象。

九、概念外延间的五种关系: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

十、周延性:一个直言命题中主项与谓项外延之间的关系的断定情况,在三段论推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十一、直言命题主谓项周延性的情况:

1、对形式为SAP的全称肯定命题;

2、对形式为SEP的全称否定命题;

3、特称肯定命题SIP;

4、特称否定命题SOP

十二、直言命题的真值情况

1、直言命题的真值与其质和量紧密相关;

2、直言命题的真值主要由其主要由其主谓项外延间的关系来决定;

3、直言命题真值情况的断定 十三、三段论的构件:小项:结论的主项,用S表示。大项:结论的谓项,用P表示; 中项:前提中共有的项,用M表示。

六章

一、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的主要区别:

1、在演绎推理中,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充分条件的关系,前提蕴涵着结论。而在归纳推理中,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必要条件的关系。

2、有效演绎推理的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都为最高的支持度,而不同的归纳推理的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却是有弱和强的。

二、归纳推理的类别:

1、完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划界的临界点,从思维方向上它更像归纳推理,但从逻辑思维的实质考虑,它又显然是演绎推理,可以看作是归纳推理的特例。

2、不完全归纳推理又分为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

简单枚举法是把一部分个体具有的性质聚合成一个整体类所具有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聚合归纳法。

科学归纳法的主要内容是探求因果联系的穆勒五法。这种方法由近代英国逻辑学家穆勒所创立。

三、英国逻辑学家穆勒的方法:契合法、差异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四、契合法(求同法)是用来寻找被研究现象的必要条件的,它的内容是:如果仅有一个先行情况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都出现,那么这一先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产生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被研究现象产生的原因。

五、差异法(求异法)是用来寻求在特定的场合下,被研究现象的充分条件。

六、共变法是从被研究现象变化的数量和程度来判明因果相关的。一般内容:在被研究现象发生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如果只有一个先行情况是相应变化着的,而其他先行条件没有变化,那么,这个唯一变化的先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充分条件,也就是产生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七、契合差异并用法也称为求同求异并用法,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如果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先行情况是相同的,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原先那个共同出现的先行情况又完全不出现,那么,这个先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被研究现象产生的原因。

八、剩余法是寻找被研究现象的充分条件或者原因的方法,它的内容是:如果已知某一复合的先行情况是另一复合现象的原因,同时又知道这一复合先行情况中的某一部分是后一复合现象中一部分现象的原因,那么这一复合先行情况的其余部分就是后一复合现象的其余部分产生的原因。

九、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者两类对象在部分属性上的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思维方式。

十、归纳和类比的关系:

1、归纳类比互相依赖;

2、归纳和类比的可靠性比较

十一、类比的作用:

1、助发现的作用;

2、类比的解释作用;

3、作为模拟法的逻辑根据

十二、模拟法分类:

1、实质同构法;

2、形式同构法;

3、功能类比法。

十三、假说的作用:

1、它是形成科学理论、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阶段;

2、假说是科学分类的依据。

十四、假说直接验证:一个假说中所说明或者解释的事实,是通过提出假说的人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来证实的,这样一种证实方式就是假说的直接验证。

十五、假说间接验证包括:

1、从假说的基本观念引申出关于事实的推测;

2、通过观察和实验,或者是自己的或者是其他的观测和实验,检验这些推测是否符合事实;

3、当假说的主要内容不能直接由经验来证实的时候,还需要通过逻辑的论证推理手段为假设命题作逻辑验证。

十六、假说评价的标准:

1、该假说和已经建立的科学假说是相容的;

2、假说的预见能力和解释能力;

3、假说的简洁性

十七、假说形成的常规步骤:

1、认定问题;

2、设定被步假说;

3、收集更多的事实证据;

4、设计更精致的假说;

5、推出进一步的结论;

6、验证这些结论;

7、应用这一假说理论

七章

一、发散性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由一点向四面八方展开,通过对思维对象的属性、关系、结构等重新组合获得新观念和新知识,或者寻找出新的可能属性、关系、结构的创新思维方法。

二、发散性思维的注意两点:

1、发散性思维体现了思维的超越;

2、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互为补充。

三、收敛性思维是从众多的备选方案中搜索寻求其中优化方案的思维方法。

四、思维的发散和收敛的区别:

相似之处:

1、归纳方法和类比方法,类似于心理学中的发散性思维。

2、演绎方法则有些近似于收敛性思维。

两者的区别:

1、使用归纳方法和类比方法,同样的已知条件推出的是一个假说,不是多个假说。使用发散性思维,同样的已知条件获得的是多个假说,不是一个假说。

2、使用演绎方法,从前提到结论的思维过程虽然是封闭性的,但这种封闭性是指在推导过程中,我们用已知条件获得的结论,没有超越已知条件所断定的范围。而收敛性思维所体现的封闭性,则是在众多的假说和猜测之中,选择其中优化的假说和猜测。收敛性思维中的已知条件是多个方案,它是从多个方案中,选定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方案。

五、思维产生的基础:

1、人的大脑机制具有发散功能;

2、我们面对着一个无限可能性的世界;

3、问题解决方案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六、发散性思维的特点:

1、思维的流畅性;

2、思维的灵活性;

3、思维的精细第三性;

4、思维的独创性。

七、发散性思维方法分类:

1、过程发散和结果发散;

2、理论发散和操作发散;

3、个体发散和群体发散;

4、理性发散和灵感发散;

5、线性发散和立体发散;

6、其他分类:流畅性思维、灵活性和敏感性思维

八、发散性思维所使用的方法:

1、提问法:使用一个条件疑问句,或者是使用大量的条件句来进行提问,即用“如果——,那么——”句式来进行提问,以激发大量的设想和主意的方法。

2、语词运算法:是对表述问题的语词进行组合运算,求得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

3、相关联想法:把问题解决的思路扩散到和问题相关的领域,给出解决问题的多样化设想的思维方法。

九、发散性思维的生成图式:

1、自由发挥环节;

2、思维形象化环节;

3、吸收异议环节;

4、持续努力环节;

5、适时停止环节。

十、发散性思维的实施技术:

1、自由发挥;

2、追求数量;

3、思维形象化;

4、暂缓评价;

5、吸收异议;

6、搭便车;

7、持续努力;

8、暂时搁置;

9、适时停止

八章

一、直觉:指思维主体不受某种固定的思维规则制约,直接地领悟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关系的思维方法。

二、直觉内涵的要点:

1、直觉省略了思维的中间过程;

2、直觉的产生往往依赖于感官;

3、直觉是一种自明性能力

三、直觉的基本特征:

1、直觉的超逻辑性;

2、直觉的不确定性;

3、直觉的经验性;

4、直觉的快速性;

5、直觉的累积性

四、直觉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

1、预见功能;

2、选择功能;

3、发现功能

五、灵感:在思维的过程中,新思路、新假设和新形象突然间产生出来,这种带有突发性的创新思维。

六、灵感的特征:

1、突发性;

2、突逝性;

3、终端性;

4、积累性

七、直觉和灵感的联系:

1、灵感和直觉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是类似的;

2、灵感和直觉都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3、直觉和灵感都是超越逻辑的思维方法

八、直觉和灵感的区别:

1、直觉是思维的直接活动,灵感是一种神秘的意识状态;

2、直觉的出现表现为快速,灵感的出现则主要表现为突然和意外;

3、直觉往往出现在最初的猜想之中,灵感则往往是问题解决终端将要出现的征兆。

九、灵感激发方式:

1、外部激发;

2、内部激发;

3、情境激发

十、想象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是头脑中已有表象经过结合和改造产生新表象的心理活动

十一、想象的特征:

1、形象性;

2、超现实性;

3、自由灵活性;

4、想象的多元性;

5、现实转换的可能性

十二、想象在创新中的作用: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2、想象是获得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的源泉;

3、想象是直觉和灵感产生的心理条件

九章

一、头脑风暴法的创始人为美国企业家A-F-奥斯本

二、头脑风暴法:一组人员运用开会的方式来集中起来讨论问题,在一定的时间内提出大量解决特定问题的主意,以谋求问题解决最合适方案的创新技法。

三、头脑风暴法的效能背景:

1、群体动力学基础;

2、竞争促进想象力;

3、激励作用

四、头脑风暴法的基本原则:

1、延迟评判;

2、自由联想;

3、数量产生质量;

4、搭便车

五、头脑风暴法的具体实施要点:

1、会议规模;

2、主持人;

3、会议时间地点;

4、通知

六、开好“头脑风暴”会议的要点:

1、议题具体明确;

2、交叉进行;

3、顺序发言;

4、只听不议;

5、代表性;

6、气氛宽松;

7、激发思考;

8、主意编号;

9、另行评价

七、奥斯本检核表法的使用步骤可以归结为:

1、对某一决策方案、产品或某一事物,从多方面进行提问;

2、为了解决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产生出一系列的新设想;

3、对所列出的所有新设想逐一加以分析研究,取其精华,舍去糟粕,权衡利弊,综合一体;从而产生出一种最佳的决策方案或一种功能更强、造价更低的产品以及一件尽善尽美的事件。

八、奥斯本的检核表提到了九种检核方式:

1、移用法;

2、移植法;

3、修改法;

4、放大法;

5、缩小法;

6、替换法;

7、重新安排法;

8、颠倒法;

9、组合法

九、头脑风暴法的适用范围: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

十、开放性问题: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的答案空间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数量一般是无限的,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

十一、戈登法:以抽象主题寻求卓越设想由美国阿沙-德-里特尔公司员工戈登创造的技法。

十二、戈登法简要实施步骤:

1、会前准备;

2、决定主题;

3、召开会议

十三、635笔写法:以笔写代替发言提高主意品质:头脑网易法传入西德后,西德人鲁尔巴赫根据德意志民族习惯于沉思的性格,通过改进,创造了笔写式头脑风暴法。每次会议由6人参加,每5分钟轮流一次,每人在5分钟内提3个设想,所以称为“635法”

十四、川喜田法:以卡片方式获得创意方案综合:是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川喜田二郎。此方法在1964年发表以后,作为一种有效的创造性开发方法在日本流行很广。

十五、特性列举法:不同特性不同创意由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克劳福德创立的

十六、图画刺激法:图片刺激想象力

图画刺激法的具体步骤:

1、图片展示;

2、观看和描述;

3、创意;

4、再观看和描述

十七、逆头脑风暴法:借助评价使设想完善是美国“热点”公司开发的方法,又称对演法。

十八、超级主人公法:用角色启发新主意的产生

该法的基本过程:

1、选择一个超级主人公;

2、发现这个主人公的主要特征;

3、从这个主人公的角度来角度来发现问题解决的方法。十九、三菱式头脑风暴法:笔写和书面的结合激发创意是由日本三菱树脂公司开发的方法。二十、三菱式头脑风暴法的具体做法:

1、提出议题;

2、由参加会议的人各自在纸上填写设想,时间为15分钟。

3、每人轮流谈自己的设想,由会议主持者记下每人的设想,别人也可根据宣读者提出的设想,填写自己的新设想,待大家发表完意见后再提出,这段时间约1时间;

4、将设想写成正式提案,进行详细说明,并互相质询,批评,讨论,这段时间约1个半到2个时间。

5、由会议主持者将各人提案用图解方式写在黑板上,大家边看图解边进行深入讨论,以获得最佳方案。二十一、七乘七法:限定数量提升质量由美国人卡尔-古莱格开发的。二十二、七乘七法的主要步骤:

1、引出方案;

2、卡片排序;

3、讨论

二十三、片方法:巧用书写环境寻求最佳方案:是由东京工业大学片善治所创,以其姓名英文字头“ZK”命名。

二十四、片方法基本步骤是:启、承、转、合 十章

一、确定心理年龄的步骤是:

1、确定基底年龄;

2、计算基底年龄之后的各年龄级答对问题的总数;

3、再乘以2作为月数;

4、将所得月数和基底年龄相加。

二、实足年龄:依据被试者的实际出生日,依据被试者接受测试的时间,按照规定的计算步骤,所获得的被试者年龄数据称之为实足年龄。

二、智商测试项目分言语性测试和动作性测试

三、智商和创新能力的关系:智商只是智力的一部分、创新能力研究和测试

四、创新能力测试方法:

1、吉尔福特测试法;

2、托伦斯创造性思维测试法(TTCT法)

3、梅德尼遥远联系创造性测试(RAT法);

4、创新团体调查测试;

5、创新产品评价表;

6、重案组测试法;

7、PMI方法

五、托伦斯的测试活动:

1、猜疑活动测试;

2、语言表达测试;

3、产品改良活动测试;

4、列举非凡用途活动测试;

5、图形测试

六、创新能力测试的作用:

1、创新能力测试是社会需要;

2、创新测试方法一法二用

七、自测题导语:

1、答题时间;

2、答题符号意义;

3、答题要求

八、语言创新能力自测题:

1、自测题导语;

2、自测题;

3、答案和评分标准

九、图形想象力自测题:

1、自测题导语;

2、想象力自测题;

3、答案和评分标准。

第五篇: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

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 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间接和概括的能动反映。思维的本质特征:间接性,概括性,内隐性。3 思维的功能性特征: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 苏格拉底千诫他的学生: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生活。5 阿奎那的认知理论。他被同时代人称为“天使博士”。他把人的认知分为三个等级,感觉的认知,理性的认知和信仰的认知。信仰的认知是人最高等级的认知,理性要服从信仰,科学当然要服从神学。6 奥卡姆的简约经济原则。他被称为“不可战胜的博士。” 7 安瑟林的“我怀疑,所以我知道。” 根据思维的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将思维分为形象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形象性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10 抽象思维是指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或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11 根据思维封闭或开放的标准可以把思维分为收敛性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根据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可以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13 根据思维过程是否具有逻辑性可以将思维分为直觉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创新:是对既往的超越,是人类独创力,扩张力和智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创新的特征:智能性,社会性 团队性 创新的社会性包含着以三种含义:1 创新是社会需求的结果,社会需求推动着创新。2 创新产生开人类交往活动 3 创新具有竞争性。17 按照创新的领域划分,可将创新分为科技创,社会创新和人文创新。18 按照创新的主体划分,可将创新分为个体创新和团队创新。创新思维:是种超越性智慧,它表现为思维的跳跃,它是在人的思考中实现超越,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含义。这个含义包含着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 创新思维寻求思维的跳跃 2 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动思维模式的选择。创新思维看成是一种超越性的智慧,创新思维的本质就是在思维中不断地加入异质成分。自身超越:1 超越思维的惯性 2 超越思维的惰性 22 境界超越 1 前提超越 2 逻辑超越 3 关系超越 创新思维与公共关系活动的关系:1 公共关系活动以创新思维理论为基础,是创新思维的具体应用。2 创新思维贯穿公共关系活动的全过程和各种类型。3 创新思维涉及公共关系策划的各要素。创新人才具有以下品德特征:1 强烈的好奇心 2 标新立异的胆魄 3 坚强的意志力 4 勤奋而专注的工作 5独立和自信。知识的分类按照知识的常规分类方式可以划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 自然语言可以简略地概括为有以下三种功能:情景表达功能,信息交际功能和行动指示功能 问题可以分类为界定明确的问题,未界定明确的问题两大类。28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休谟把命题分成为两大类:事实命题和价值命题 29 问题意识:是对问题的一种每感,产生这种敏感的动因是人对周边世界的好奇心。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准备阶段,调查阶段 观念阶段 和评价阶段

创新思维方法:用超越性的智慧来组织协调思维对象要素的途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1 创新思维方法是思维主体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的思路。2 创新思维方法总是表现为一般性思维方法的应用。3 创新思维方法是给思维方法增加异质成分

创新思维方法的基本特征:能动性 互补性 层次性 实践性

最为人们认可的思维方法分类,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分类,他认为: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创新思维的原理:1 超越性原理 2 整体性原理 3 简单性原理 4 微量效应原理 5对应原理

依据不同原理而生成的创新思维方法 1 要素整合法 2 删繁就简思维法 3 关联思维法 4 协同思维法 5 逆向思维法 6 极限思维法。36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1 不矛盾律:同事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既存在又不存在,也不允许有以同样方式与自身对立的东西。2 排 2

中律:一个命题它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总是二者必居其一。3 同一律

思维必须与其自身一致,而我们所有的确信都必须保持一致。出自柏拉图《斐多篇》。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1 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出现“混淆概念”或者“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2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者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任何一个复合命题都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一个部分是逻辑联结词,另一个部分是由联结词所联结的简单命题。

依据逻辑联结词所表达的逻辑关系的不同,逻辑联结词分为联结词,选言联结词,假言联结词和否定联结词。41 依据一个复合命题带有什么样的联结词,复合命题又分为四类:联言命题 选言命题 假言命题 负命题

联言联结词和联言命题:一类是单个的:并且,和,与,又,且,一类是单个以上的:有仅„„,而且„„虽然„„但是„„ 既„„又„„ 既不„„又不 不仅„„而且„„还„„

1 选言联结词和选言命题 相容选言 或者„„,或者„„ 也许„„,也许„„ 可能„„,也不可能„„ 或许„„或许„„2 不相容选言 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 要就是„„要就是„„

假言联结词和假言命题 1 充分条件: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前件假,后件不一定假,那我们就说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如果„„,那么„„,只要„„就„„,假使„„那么„„,要是„„,则 „„

假如一个图形是正方形,那它就一定是四边形。必要条件:如果在一个假言命题中,没有前件,就一定没有后件,但是有后件,不一定有前件,那我们就说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换言之,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前件真,后件不一定真,则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只有„„才能„„;仅当„„才„„;除非„„,不„„;不„„就不„„;没有„„就没有„„

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

充分必要条件:如果在一个假言命题中,没有前件,就一定没有后件,没有后件,也一定没有前件,那我们应当说前件是后件的充分必要条件。换言之,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则前件是后件的充分必要条件。

„„当且仅当„„ 如果„„那么,并且只有„„,才„„ 45 一个直言命题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主项 谓项 联项 量项 46 概念外延间的五种关系 全同关系 真包含开关系 真包含关系 交叉关系 全异关系

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 1 在演绎推理中草药,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充分条件的关系,前提蕴涵着结论。而在归纳推理中,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必要条件的关系。2 有效演绎推理的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都为最高的支持度,而不同的归纳推理的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却是有弱有强的。

穆勒五法:契合法 差异法 共变法 契合差异并用法 剩余法

类比的作用 助发现的作用 2 类比的解释作用 3 作为模拟法的逻辑根据

假说及其作用 科学解释和非科学解释,对事实的解释可以区分为科学解释和非科学解释 2 假说是有待验证的科学解释。3 假说的作用。它是形成科学理论,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阶段。它是科学分类的依据。

假说评价标准; 该假说和已经建立的科学假说是相容的 2 假说的预见能力和解释能力 3 假说的简洁性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比较 归纳方法和类比方法,类似于心理学中的发散必思维 2 演绎方法则有些近似于收敛性思维。3 使用归纳方法和类比方法,同样的已知条件推出的是一个假说,不是多个假说。4使用演绎方法,从前提到结论的思维过程虽然是封闭性的,但这种封闭性是指在推导过程中,我们用已知条件获得的结论,没有超越已知条件所断定的范围。

思维得以发散的基础。人的大脑机制具有发散功能。2 我们面对着一个无限可能性的世界 3 问题解决方案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重点55 发散性思维有四个基本特点:1 思维的流畅性 2 思维的灵活性 3 思维的精细敏感性 4 思维的独创性

发散性思维方法分类型 过程发散和结果发散 2 理论发散和操作发散 3 个体发散和群体发散 4 理性发散和灵感发散 5 线性发散和立体发散 6 其他分类

问题解决的四个步骤:1 准备阶段 2 调查阶段 3 主意阶段 4 评价阶段

发散性思维方法学见方法 1 提问法 2 语词运算法 3 相关联想法 59 发散性思维可以看成由5个环节构成 1 自由发挥环节 2 思维形象化环节。3 吸收异议环节 4 持续努力环节 5 适时停止环节

发散性思维的实施技术1 自由发挥 2 追求数量 3 思维形象化 4 暂缓评价 5 吸收异议 6 搭便车 7 持续努力8暂时搁置 9 适时停止

什么是直觉:是指思维主体不受某种固定的思维规则制约,直接地领悟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关系的思维方法。

直觉的基本特征;超逻辑性 不确定性 经验性 快速性 累积性

63直觉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 1 预见功能 2 选择功能 3 发现功能

灵感 ;在思维的过程中,新思路,新假设和新形象突然间产生出来,这种带有突发性的创新思维,常被称为灵感。

灵感的特征:突发性 突逝性 终端性 积累性

直觉和灵感的联系和区别

灵感和直觉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是类似的 2 灵感和直觉都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3 直觉和灵感都是超越逻辑的思维方法 区别 1 直觉是思维的直接活动,灵感是一种神秘的意识状态 2 直觉的出现表现为快速,灵感的出现则主要表现为突然和意外3 直觉往往出现在最初的猜想之中,灵感则往往是问题解决终端将要出现的征兆

灵感激发方式 1 外部激发 2 内部激发 3 情境激发

68想象: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是头脑中已有表象经过结合和改造产生新表象的心理活动。通俗地描述想象,想象是超越现实的猜测性虚构。

想象的特征:1形象性2 超现实性 3自由灵活性 4想象的多元性 5现实转换的可能性

想象在创新中的作用 1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2 想象是获得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的源泉3想象是直觉和灵感产生的心理条件

头脑风暴法基本原则 延迟评判2 自由联想 3 数量产生质量 4 搭便车

头脑风暴法的适用范围 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 2 头脑风暴法适于开放性问题 3 适于开放性问题 4 适用范围列表

戈登法:以抽象主题寻求卓越设想

635笔写法:以笔写代替发言提高主意品质

川喜田法:以卡片方式获得创意方案综合

1905年,心理学家比奈和其助手西蒙医生,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智力量表,这个量表称为比奈—西蒙量表。

1916年,美国教授特曼,以比奈量表再次加以修订,形成了“斯坦福——比奈量表”。这个量表首次使用了智商概念(IQ)78 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

关于智商和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这样一个推断,告诉我们至少两个结论

1创新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智商基础之上,一般而言,能够产生创新的人至少需要中等以上的智商,处于这个水准之下的人很难有创造力 2 到了中上以上的智商水准,其创新能力和智商之间就没有正相关,一个智力上等的人,他也许不具有创造力,而一个智力中等的人,他完全有可能比那些智商水准高的人更富于创造力。

而就智商和创造性之间的关系的理论而言,最有影响的还是智商和创造力的临界说影响最大。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品质,是人类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 82 有据可查的人类思维大约可以从苏美尔族开始 83 柏拉图最早把理性思维看作是认识的最高级别 84 墨子的“辩学”思想

85观念更新和思想解放是国家繁荣昌盛,个人成功成才的根本条件 86 心理学家最先把人的心理意识作为实验对象进行研究。

创新的表现方式

新产品和新服务 2 老产品的新用途 3 新的研究方法 4 新观念和新理论 5 纯粹的思想结晶

下载基于还原思维理论的句读教学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还原思维理论的句读教学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整个中学化学建构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理科高考学生不仅要学好“氧化还原反应”的基......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选自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是中学化学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重要部......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教案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学习目标: 1.能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2.能指出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情景一 因......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方案

    《第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方案 第六小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中学阶段的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还原反应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