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物描写》评课稿
《人物描写》评课稿
《人物描写》评课稿
听了人物描写的两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大家来学习。
一、有详有略的处理人物
李老师把重点放在感受每个人物形象上,对于每个人物,教师从性格、表情等几个方面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做到有的放矢的地处理人物外貌的描写。
二、课内外资料的结合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对于如何来写人物形象,老师运用情景教学,通过学生表演,学生饶有兴趣的表达自己的见解。从人物的语言、外貌入手去分析它的性格特点。教师调动学生表演,让静态的东西,在学生们眼前动了起来,相信人物的形象已经深深的印在了学生们的眼中。
三、以生为本,还课堂与学生。
整节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充分让学生去说,去写,去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一个人都能够口齿清晰的把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如此看来,学生能够表达出来了,说明他自己就明白了,而且能够这么自信的表达,谁说这样的课堂他们是不快乐的呢?
总之听了这节课后,我也更加明白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到学生。
第二篇:人物描写一组评课
《人物描写一组》评课材料
课改大课堂在我校的各个教研组如火如荼的进行,6月16日由我组的于志伟老师代表我们教研组进行课改展示活动。她所执教的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七单元以“作家笔下的人”为主题的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听了这节课后,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大家来学习。
一、有详有略的处理人物。
在这一组中重点介绍了三个人物:有聪明机智的小嘎子,有非常吝啬的严监生,有张狂放纵,阿谀奉承的王熙凤。于老师把重点放在感受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上,对于其他的两个人物,只是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就可以了,没有去品读词语和句子。
二、课内外资料的结合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对于王熙凤这个人物,同学们不是很了解他们,可是通过老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学生们能够对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就让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点,从王熙凤的语言、外貌入手去分析它的性格特点。比如课文开头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体现了她的张狂放纵的特点,学生就此处引进了再《红楼梦》中也能体现她这一特点的语句来读,这样就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她的印象。从她林黛玉的夸奖中看出他对贾母的阿谀奉承,此时有同学带来了他们在大观园中的视频,让大家再一次认识到王熙凤从不放过任何一个阿谀奉承贾母的机会。在最后教师有播放了与本课有关的视频,让静态的东西,在学生们眼前动了起来,相信王熙凤的形象已经深深的印在了学生们的眼中。
三、以生为本,还课堂与学生。
在学校本课堂的理论感召下,于老师可谓是走在了前列。开始的小组汇报,有组长的开场白,大家好我们组为大家展示的是描写王熙凤外貌的句子,请孙海龙同学来给大家读一下。我读完了,谁给我评价一下。在这里我看出了王熙凤穿金戴莹看出了她的珠光宝气于一身,看出了她的尊贵。谁来给我补充一下。我们组的汇报完了,谁能够给我们补充一下。我们组不同意你们的意见,我们组认为„„,在这样的环节展示中,每一位上前面展示的学生,俨然就是一位小老师。每一个人都能够口齿清晰的把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如此看来,学生能够表达出来了,说明他自己就明白了,而且能够这么自信的表达,谁说这样的课堂他们是不快乐的呢?
总之听了这节课后,我也更加明白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到学生。
第三篇:人物描写教案、评课
生动的人物描写
范老师的这节课,有两大特色:一是步步赏识、鼓励,二是紧扣"生动",教学步骤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导至写,人物形象、叙事的确生动了起来。
先来说说赏识用语进课堂。
在教学的第二环节中,第一步看电影《音乐之声》片段,概括影片的内容,让三个学生回答。尽管有好有差,范老师都及时表扬,对差的也进行了鼓励。第二步中,打出已写好的描述刚才影片内容的文字让同学们评点、分析、理解,与第一次的概括有什么异同。在这步中,回答的同学水平差距更加大。对十分优秀的说“你回答真精彩”、“条理十分清晰”,对答的不好的同学,范老师也找出闪光点加以表扬“你的声音十分响亮,比原来响多了,进步很大”,对于站起来还没有考虑周全的同学也及时鼓励“你还需要再考虑一下,想把最完美的答案提供给大家,是吗?我们大家都期待你的精彩答案”。至于“老师表扬你”“老师赏识你”更是多次运用。象这样表扬的鼓励的话一直贯穿整堂语文课中,十分恰当的运用赏识用语,激励发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再说说教学环节的设置。
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较为合理,目标明确,教学步骤符合教学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一个教学环节:
先打出这节课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再打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这个做法,使学生心中明确这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效果,让学生朝着这个预设的目标努力。
第二个教学环节:
观看电影《音乐之声》的片段,让学生概括内容。在此基础上,又看一段描述前面影片片段的内容的文字,并比较这两个内容的区别。结果,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后一段描述文字比较具体,有动作描写。后老师又打出一段文字,描述的仍是前面片段的内容。让学生看后谈感受。学生讨论,纷纷发言。有的说用了比喻,有的说用词十分传神,有的说有细节描写„„最后老师总结:要使人物描写生动,必须做到:特征鲜明,词汇准确,细节突出,修辞恰当。
这个教学环节设计,思路严密,滴水不漏,步步深入在比较中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如何做到“生动”,明白把文章写生动的诀窍,教学形象、具体,令人叫绝。
整节课上到这里,时间已过了一半。第三个教学环节:
范老师又打出三段文字,分别是《小桔灯》里的一个片段,一位老先生发怒的情形,《红楼梦》中人物的笑态。让同学们欣赏后体会好在哪里。同学们能学以致用,分别说出第一片段好在神态描写,第二片段好在语言描写,第三片段好在动作描写。范老师设置这个教学环节,是想让学生再巩固一下使人物生动的方法和样式,也想检查一下学生是否掌握,能学以致用。从课堂的实际效果来说,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而且效果很好。
第四个教学环节:
老师又打出一位学生的两个习作片段,写的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学生进办公室的情形,前后两个片段,一个不具体、不生动,一个描述生动、具体。在让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一个真实生动的人要做到:突出特点的外貌描写。具体可感的动作描写,充满个性的语言描写。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从内容上讲是很不错的设计。写的是学生熟悉的事情,有些还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或者发生在身边的事,容易把它写具体、生动,教学效果更好。可惜,由于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基本都在匆匆中进行。实际效果有所降低。从时间的角度讲,不应该安排这个内容。安排了,显的有点拖沓。因为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学生的认知上,都应该是让学生动手练习了。通过亲自动手写,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会用了,能写了,而且写的生动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全完成了。
第五个教学环节:
课堂练笔。本应是这节课的重点中的重点,由于前面的内容导的太多了,写的时间就削弱了。没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写,没有时间交流,到底学生是否会写,写到何种程度,老师心中无法预知。这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留下的一个小小的遗憾。
第六个教学环节:
设置了充满激情、鼓励的结束语,使这节作文课在赏识中开场,又在赏识中结束。
总观整节课,不失为一节优秀的课。
第四篇:人物描写要生动评课稿
人物描写要生动评课稿
对语文老师而言,写作课题永远如鲠在喉,难吐难咽。来一个勤勉刻苦型,那是苦口婆心,案牍劳形,红字满篇,有不如无;来一个半推半就型,那是挑精拣肥,详略各半,几家悲喜,聊胜于无;来一个合作批注型,那是隔山推牛,隔靴搔痒,寝食难安,师德无良……怎么办,如何指导,如何批作,如何事半功倍,如何相得益彰?
今天朱老师在七(8)班开了一堂《人物描写要生动》的作文指导课。这堂课旨在于让学生了解写人的文章如何做到生动,寻找并感悟使人物生动的方法,并通过当堂体验写作的成效。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锻炼语文综合能力,培养探究分析精神。
纵观此课,犹如观看一曲优美的狐步舞,朱老师在整堂课里舞出了行云流水般的四步舞曲:从“课内几篇写人的文章”起步,舞出了“课外的严监生”这一婉柔流利的旋转步作为第一步,奠定了狐步舞自由悠闲的基调;接着舞出“课内的王几何”这狐步舞中最平滑的一步,然后是最华章重彩的一步“老师的下水文”;最后以“学生的实践写作”这个动态生成如波浪般的活动为狐步舞的最后一步,整个过程动作流畅,行云流水,充分彰显了老师在这个课堂里的用心所在。
故,这是一堂有心的课:
1、选材精心
用学生初一学过的文章引出本课的话题,一切水到渠成,于温故知新中完成知识的衔接,切入课题,简单有效,足见心思之所在。而接下来的每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的材料无不体现了老师的匠心独具之处:严监生临死前的这段经典文字,形象生动有富有趣味,仿佛山间一条灵动的小溪,一下子将“人物描写如何生动”的这个艰深晦涩的难点流淌进了学生的心底,原来人物生动可以如此小清新,简单明了的几句话、几个动作和表情就可以使之形神具备;而最精心的无外乎就是朱老师的下水文《我们的同学》,一篇简短的文字,虽寥寥数语,却是老师苦心孤诣之所在,用自己笔尖流出的文字为学生摇旗呐喊,奋然前行,引导学生情趣盎然地走在老师的身后,一路群策群力,写作的烽烟,席卷课堂的尾声而过,引发了学生写作的无线热情和遐想。
2、引导细心
在“生本课堂”里,老师的角色有时是很尴尬的:讲少了,固然生本了,但要点没点到,心痒难耐;讲多了,知识点全了,但学生的主体出不来,课堂没翻转,给变革抹黑了,心理难受。然这节课,朱老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完成了学生两次小组讨论,一次小组全员展示,一次各代表展示以及一次自由上台展示的活动外依然可以在需要引导的地方引导有方,游刃有余,实在难得。尤其是在出示自己的'下水文后,让学生猜猜是哪位同学的时候,更是引导到细枝末节上,以文章上的一个字、一句话,来印证学生的特点,可以说是连一丝的蛛丝马迹也都让她捕捉并及时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完成了一次全新的动态生成。怎一个细字了得呀——!
3、学生动心
尽管学生在老师指导的方法上可能还有些似懂非懂,但是老师的引导无疑是让学生动心的,怎能辜负老师的身体力行,老师的现身说法,不要说行,就是不行也得行啊。何况写的还是自己身边的同学,多好的一个可以交流彼此感觉的契机。故而,课堂的结尾虽然有点匆忙,但依然无法阻挡学生上台展示的激情。当学生一篇篇描述同学的文字从他们的口中出来的时候,我们发现他们是兴奋的,喜悦的,甚至还有一丝幸福的滋味,那是心动的味道!
还有什么样的课比有心更能打动人心呢!
第五篇:人物描写作文讲评课
作文讲评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写人常用的方法是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在写人的作文中运用这些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他人的习作,作出简单的修改和恰当的评价;能用自己的语言评判他人习作的优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养成有真情实感地写作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人物描写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
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对他人的习作作出准确的评价。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导入作文。成功的肖像描写能展示人提出复习任务:
1、回顾第三单元各篇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物的服饰、体态、容貌、表各自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2、快速说出作者写这些人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情和风度等外在的特征,产学生发言。
(二)材料阅读,了解方法。生如见其人、呼之欲出的艺提出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术效果。那么,怎样写出一
1、写一个人的方法有哪些?方式又有哪些?
2、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写作技法有哪些?以前一你具活重生生的人物来呢?用过哪些?
学生发言,教师简单解析。明确目的(三)习作阅读,小组评析。
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派发学生习作,并提出小组活动任肖像描写必须根据文章务:
1、其中有一篇老师评为了优秀习作,请你组说出该中心的需要,为刻画人物性文的三个优点。
2、其中有一篇老师评为了不合格习作,请你组说出格服务。请看鲁迅笔下的孔该文的三个不足之处。
3、请你组给另一篇老师没有评的习作作出恰当评子己: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价。
方法指导:今天我们就对上周作文进行修改与评价。我衫的唯一的人”,“身材很高们在评价一篇文章时是有一定的标准的。一般来说从主题、内容、结构、语言、错别字五个方面进行评分。具体在评分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时,要看这篇文章有没主题,主题鲜不鲜明,内容具不具体,个性化修改 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
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寥寥几笔,既揭示了孔乙己荣心十足、四体不勤的个性特征,又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可谓恰到好处。
感情是否真挚,有没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在结构方面,文章有没有按一定的顺序写,分段合不合理,语言是否通顺、流畅,有没有运用上我们平时积累的成语、名言、俗语等,会否用上合理的修辞手法令文章更生动、优美。最后是错别字,一个错别字或标点符号扣0.5分,两个就扣一分,如此累加,扣完五分就不再扣了。下面是各个评分项目的分值,同学们要根据文章进行扣分,扣分写在下面的扣分栏内。注意,在修改别人或自己的文章时,用红色标示代表错别字,蓝色标示代表病句,绿色标示代表优秀的句子,明白了吗?
(四)班内交流,汇报成果。
各组均要发言,汇报刚才小组活动的成果。
教师要恰当点拨,引导学生归纳。
(五)当堂训练,形成技能。
运用人物描写方法的方法写自己身边的老师或者同学。老师总结:
写人物注意几个方面:
一、明确目的肖像描写必须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二、抓住特征.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这一个”人的身份、心理和外貌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活灵活现。三 活写情态
情态是人物内在感情的外露,肖像描写若能抓住人物转瞬变化的情态,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就会跃然纸上.四 运用恰当的语言和动作刻画人物,展示人物的风采.布置作业
完善作文
个性化修改 抓住特征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这一个”人的身份、心理和外貌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活灵活现。阿累在《一面》中是这样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的: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出的隶体‘一’字”,脸“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这是鲁迅先生最富有特征的外貌,也是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写
照。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对少年闰土了也进行了贴切的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子。”闰土生长在海边农村,海风和阳光使他的脸变成了健康的紫色;戴“毡帽”、“银项圈”是当时绍兴一带人的特有装束。鲁迅先生正是抓住了这三个特征来描写闰土这个海边农村孩子的肖像的,所以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