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
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
摘 要:语文课程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符合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师应抓住小学关键期,将德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的渗透现状入手,分析??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旨在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实现素质教育发展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对策
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属于重点科目,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价值观,教师需要重视语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道德素养建设。语文教材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良好美德,学生通过长期学习语文,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达者,也是学生培养良好道德素质的模范,教师应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采取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有效德育方法。
在渗透德育的途径中,小学语文具有极强的优势。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高素质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思考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地渗透德育。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存在重成绩、轻德育的教学观点。素质教育下,德育逐渐得到重视。与往年相比,大众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教育市场的竞争尤为激烈,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学校,受教学评估体系的影响,重视教学成绩成为普遍现象。部分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仅传授技能知识要点,忽视了人文熏陶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主要采用语言说教的形式向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育方式过于单一,不能产生深刻的影响,德育效果微乎其微。由于教师没有深入分析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联,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只是纯粹地讲道理,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容易出现的状况。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
1.教师应正确看待德育
教师是德育的主导者,应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德育。小学语文教师应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对德育的作用及评价方式有正确认知,避免以成绩为划分标准,带领学生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优良传统,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
2.实行多样化的德育方法
时代不断更替,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采用适当的德育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时,教师在确保方法行之有效的前提下,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依据教学情形制订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教学《家乡的桥》时,联系“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让学生以短文、日记等形式叙述为家人做的事;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积极启发学生探讨生活中做过的或见过的乐于助人的事,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促进学生对助人为乐的品质有全面理解。除此以外,让学生编排以德育为主题的节目,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互动中,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深化对优良品质的感悟,最终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3.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德育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题材丰富多样,有表达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的,颂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歌颂英雄人物优秀品质的,赞美大自然的等。小学语文教材处处展现了浓厚的人文气息,教师在渗透德育时应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在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的同时受到熏陶,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习语文知识,培养优良的思想品质。语文教材集合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为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播真、善、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了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不仅要紧扣课文主题,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分析人物形象,促进学生感受人物的性格魅力,加强学生对优良品德的感悟。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语文教材的内涵,将其与德育有效结合起来。
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技术,丰富多媒体教学资源,用动画、图像等直观、有趣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抽象的德育文化,吸引学生投入到德育教学情境中,以高涨的情绪真切体会,使学生对外界的美感受更深。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避免强制性灌输教育,应在无形中让小学生受到教育。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从思想、方法上进行有效的德育,紧跟时代发展变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等资源,积极探索新的渗透德育方法,让学生既能接受新知识又能受到文化熏陶,将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段美娟.求真求善求美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J].新课程(小学),2017(7).[2]王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育人之道[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7).
第二篇: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doc[范文]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提要]教育不仅传递知识、培养人的素质,也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品德的教育,决不是政治这门学科就能办到的,它必须是各学科的综合教育。而语文学科中德育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语文教师应抓住课本中好的素材,时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中必须体现寓德于教。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体会,分别在阅读、古诗、作文中怎样寓德于教谈了几点具体做法。[关键字]寓德于教 教书育人 德育渗透 思想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人类步入21世纪,“人本思想”已深入人心,在实施主体教育的今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研究教法、教材,而应更多的关注“人”。只能关注学生心灵,了解并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获取新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阅读、古诗、作文中渗透德育。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 落实到实处呢?
一、讲读课文中,寻找最佳“结合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讲读课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那如何在讲读课文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
在语文讲读课文中,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没有离开语言文字的思想内容,也没有缺乏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所以,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文质兼美、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具体形象,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的,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在思想感情上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第一段中,描写了人们在长安街两旁焦急等待周总理灵车的悲壮场面。“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对青年夫妇„„他们挤下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互相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在教学这一段时,教师可以抓住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语句,加以必要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拄着”、“背靠”、“挤下”、“探着”、“踮着脚望着,望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加推敲,让他们想想这些语句表现了人们什么思想并深入领会作者的匠心所在,从人们的动作中体会人们焦急的心情,从而体会“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思想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发挥了课文的教育感染作用。
(二)、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彼讨源,虽能心显。”这就是说作者在生活中吸取了一定的思想内容,而后才动笔写文章,所以在文章中就一定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爱、或恨、或悲、或喜。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
确、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如《大海的歌》一文中,有这么三句话:
1、展现在我眼前的是蓝天、白云,碧绿的大海,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
2、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3、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
第一句话描写了四样景物,蓝、白、绿、红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而又美丽的风景画,可见作者的心情是多么的愉快,所以在朗读时要指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愉悦之情;第二句是写浪花在唱歌。浪花怎么会唱歌呢?其实是作者看到海港繁荣的景象后,自己心里高兴地唱着歌。这里可以指导学生用欢快的语调来读,高兴得就像自己在心里唱歌一样;第三句中的“咱们”指的是我们中国,说以前我国没有石油钻探船,现在我们国家可以自己制造了。这句话就是借大海的歌来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来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这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激昂的语调来读,把自己的自豪之情表达出来。因此,通过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欣赏优美的语句,另一方面又自觉地接受思想教育.(三)、联系学生实际,深化思想教育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凭借教材,坚持正面启发、诱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在领悟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从而进一步受到课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教师可以在课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小萝卜头”进行比较。“小萝卜头吃的是残羹冷饭,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监狱,穿的是破得不能再破的衣服,写字用的是短得不能再短的笔头,那么你呢?”让学生想想自己和小萝卜头一样大的时候生活是怎么样的,从而对“小萝卜头”小小年纪在监狱里的非人生活充满同情,激起学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受到要胸怀远大理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的教育,并逐渐转为自己的行动。
二、在古诗中挖掘蕴含的德育
小学语文新大纲附有“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共八十篇,诗歌自古就是传统和弘扬中华文化最形象的载体,诗歌更是千百年来塑造炎黄子孙人格气质最独特而有效的方式,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从远古到明清,无论是庙堂高宇或是街头市井,人们无不是出口言诗,开口唱诗,是诗歌让我们的祖先秉承了天地间最灵动的智慧,诗歌让中华大地如此人杰地灵,而成为人类灿烂眩目的文明古国。事实上我们祖先的实践已经证明,诗歌是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审美志趣等各种人们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大力倡导教育的今天,诗语文教学如能较好的利用诗歌这股清泉去浇灌儿童的心智,一定可以绽放鲜艳的花朵。
(一)、以音乐育情
情感的又一特点是情境心。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人们常说的“触境生情”、“睹物思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这个意思。创设喜悦环境,教师可引导学生领略环境的美,使学生或得美的享受和其实,精神得到充实,情感和性格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音乐是陶冶人性情的熔炉。高尔基曾经说过:“歌就是力量,就是战斗的号角,就是人的思想火花”,如我在讲李白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边朗诵,一边放出《千鸟齐鸣》的轻音乐,那委婉动听的乐曲,激发了孩子们的情感,他们的神情是那样的专注,仿佛身临其境,仿佛听到了春天鸟的鸣叫,他们的思绪飞向了远方,有的孩子说小鸟在叫“这儿的景色太没了,这么美的环境洗望类不要破坏它,让我们在这儿打我永远居住吧!”还有的孩子说小鸟在叫“准天的气候暖河,流失发芽,小草变绿,真美”。这是我展出一幅有关春天的图,使想象和现实中看到的结合了起来,他们学习的兴趣更浓了,更加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一旦道德
形象深入学生的心灵,就会向明灯样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通过这样的引导我发现了孩子们身边的纸屑少了,有了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积累古诗、淋浴孩子心灵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训练语感,激发想象、积累词汇,陶冶心智,最直接的效果是培养孩子们的诗性,一颗有诗性的心灵比任何东西都珍贵,况且科学证明,3——12岁是记忆的黄金时期,错过了是一身的遗憾,背诵是配合想象画面、动作身子去理解,给孩子叫历代诗人的古诗与传奇,讲有关田园诗、山水诗、离别诗爱国诗等方面的小知识有助于孩子们增强记忆、提高兴趣,利用诗的语言规范孩子们的行为习惯,使我们做班主任工作最有意义的探索,可引导孩子珍惜时间,不畏艰难的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由有路勤为经,学海无涯苦作舟”,教育自满的孩子可利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三八”节到了可教孩子背“慈母手中线”等,这些耳熟能想的语句,不仅帮助孩子积累词句,又培养了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陶冶了孩子的新型品格,班风、学风自然到位,实在是事半功倍,还可以采取冬种形式鼓励学生背诗。如可开展我是小小背诗家等比赛活动。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古诗和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不可忽视,作文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有利时机,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机渗透道德教育。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一)、在审题中,确定德育导向。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审题,决定作文的成败。所谓德育的导向作用,就是指在审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题目的要求,弄清为什么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种启迪。
小学生的特点是长于形象思维。因此,他们容易从直观的角度去审视题目的具体意义,而对题目隐蔽的深刻本质,往往不善于作深入的分析,不能准确把握题目中重点词语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小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少,知识经验贫乏,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往往会出现思维的片面性和肤浅性,当然也就不会写出中心明确的作文来。所以,在指导学生审题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目的。例如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中有一个作文训练“写家乡一处你喜爱的景物,要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写”,如果让学生拿到题目就写,也许大部分学生只会仅仅描写某种景物,显得比较单调。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文为意而发,意在文之中。”我觉得在这三点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写。所以,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要求学生不仅要说出写哪一处景物,那处景物有什么特点,而且一定要说出为什么喜爱这处景物。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就紧扣中心,自然而然地在作文教学中悟出了“道”,正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在选材中,把握德育契机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则是文章的血肉。学生作文,不仅要学会审题立意,而且要学会选材,这样,才能写出有灵魂、有血肉的好作文。
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小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社会上各种思潮在他们的思想上或习作中必然会有种种反映。学生在作文选材中敢于说真话、写真事,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所以,在指导学生选材时,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亲耳所闻、亲眼所睹的有真情实感的材料,把握德育契机,把作文与育人逐步统一起来。
为了真正做到寓教于文,我要求学生写《一件自己做过的错事》。事先教师要声明不会秋后算帐,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材料来写。这既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批评、正确评价自己的极好机会,又让教师发现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即使把握德育“契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把育人和作文逐渐统一起来。
(三)、在评改中,强化德育效果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作文、教师批阅的现象。叶圣陶老先生曾一再呼吁“能不能把古老的教学变一变,让学生站在主动的地位呢?”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这也是叶老语文教学思想“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在作文教学上的体现。
实际上,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能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许改作文对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可以加以适当的指导。一篇文章无论写得是好是坏,它总要反映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所以,评论一篇文章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评论过程。通过互评互改,学生的心灵在相互交流中受到熏陶,思想在相互启迪中得到升华。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当注意通过评改作文,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强化德育效果,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总之,作为教育者应明白,教育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播现成的知识,而是注重人的潜质的开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途径是很多,教师应做到合理运用教材,独辟蹊径,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使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无声的深入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品教育》
第三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丫口田小学张云岳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它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语言的教学。语文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明白在别人用他自己的语言所要告诉学生自己的人、事或物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别人自己要介绍的人、事或物,并且要让别人能通过学生的语言感受到学生介绍的人物形象、事件或物的象征等。那么,如何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呢?这将是我下面介绍的重点。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一 小学生心理及分析
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儿童一般到7周岁就可以上小学一年级。这阶段的小学生正面临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他们最矛盾的时期;他们有很多美好的愿望,希望做老师最好的学生,取得荣誉,做其他同学的榜样,可事实上他们的生活是能过一天算一天;他们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他们对未来的充满热情和激情,可是很多外界的事物会影响他们的情绪;他们会为自己喜欢做的事去努力奋斗,而对不感兴趣的事则避而远之;他们有着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但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常依着自己的主观感情去做事,所以有时总是后悔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总之,他们的自制力和控制力都较差。这段时期,也是他们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的时期,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又由于学习的压力,很容易使他们走向两个极端,心理素质稍好和得到正确引导的学生可能会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而其他的由于无法纾解自己内心矛盾的学生可能会走向另一个自暴自弃的极端。
二 德育教育及其作用
德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对社会成员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它包括了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
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新课程指出: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那么他的实际意义在于,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人格高尚的人,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的人、创造世界的人。
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它的实效性决定着小学教育是否能把学生培养成更具高尚品格的、适应社会的、创造世界的人。
三 语文教学如何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
1、教师人格魅力是德育的先导
小学生这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除了课堂教学外就是行为习得,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学生甚至可以把教师的对他影响巨大的直接的这种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比如教师的语言、板书设计、仪表甚至是一个习惯性的动作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学会利用好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小学六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这六年的时间足以让像一张洁白的纸张的学生变成老师的一个影子,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
2、课堂教学过程是德育教育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选作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文章,一般都离不开这几个主题:关于爱国的、关于环保的、关于合作的、关于孝顺的等。总之要么就是批判或否定,要么就是歌颂和肯定。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批判或否定什么,赞扬和肯定什么。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效果怎样 ?教学的效果就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了。那么如何把握好教学过程,让德育教育自然的渗透到教学中呢?一是吃透教材,明白教材要告诉你的是什么。二是设立场景学习,这种学习方法能很好的利用学生的心里,引发学生的等同感受,学生立刻就能理解课文要告诉他们的内容了。比如在我上到小学三年级的一篇课文《争吵》的时候,我没有直接给学生上课,而是请前几天因为一件小事就闹得不行的两个学生来再
现了那天他们吵架的情景,再请他们两个讲讲吵架过后的感受以及现在对这件事的看法等,之后我再引导同学们回到课文:有两个小朋友也吵架了,我们去看看他们的“争吵”吧,同学们一读完课文,他们就明白了课文讲的什么内容,和课文内容一联系,就知道自己做法是不是正确的。三是成立课堂小组学习,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这样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意识到个人与小组之间依赖的关系,团结互助的重要。这个教学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互助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同时,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水准。
3、作文教学是德育教育的内省
关于作文,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装,二流的文章是语言的化装,只有一流的文章,才是生命的化装。叶圣陶先生也一再强调作文要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小学生的作文,不是干巴巴的几句话,就是从其它作文书中抄的长篇大论,或就是谎言满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无话可写”的情况呢?就中国目前的教育来看,大多数的儿童教育还处于被支配期,学校里老师讲学什么或怎么学?在家里,家长天天问学什么了怎么学的?他们无法选择自己喜欢学习的东西。然而现实是小学生是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社会里,社会上各种思潮在他们的思想上或习作中必然会有反映。所以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敢于说真话、写真事,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亲耳所闻、亲眼所睹的材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感情打动人。俗话说“文如其人”,文章就是本人品行的外在表现,高尚的作品来源于高尚的人品。学生只有学会“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才能学会真诚,这就是作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体现。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写出的作文才“骨力”,才能感染和教育人。所以,作文教学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
4、开展活动是德育教育的外化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主题活动。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里,我开展了一个关于搜集学校环保标语的活动。一条“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 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的生命的可贵,对生命的尊敬,也明白了环保的重要性。
也可以有效利用纪念日、节日来开展德育教育。小学生除了自己的节日,还有其他革命英雄纪念日:三·一五学雷锋,一二·九运动、九·一八事变、五·四运动等,比如在三·一五学雷锋日,结合学校的实际,我们班开展了一个关于纪念英雄的主题教育“唱雷锋歌曲、讲雷锋故事”,激发学生对英雄的敬重之情,激励学生珍爱生命,勤奋学习。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性教育,需要定规划、分步骤去实施。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德育教育的环节,利用好这个环节,德育教育就不再是难事。
参考资料:
路俊菊;浅谈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良好品行[J];探索与求是;2003年Z1期
王玉萍;陈文;中新两国中小学德育教育之比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严庆;青觉;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回顾及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葛琳;当代中小学感恩教育之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许映建;中小学生创造素质及其教育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李晔;师生信任及其对学生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品德教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如第九册《金色的鱼钩》,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教这段话时,我抓住“硬”字让学生理解,“硬咽”是什么意思?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这里的“硬咽”是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样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受到了舍己为人思想的教育。
二、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这包括三个方面:
1.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如有的课文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笔者认为,就应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课文赞颂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的课文描写旧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
2.把握教材德育内容要准确。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准确地把握德育内容。如讲述《我爱故乡的杨梅》,如果只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杨梅的热爱,就没有把握准确课文的德育内容;如果进而启发学生,作者描述故乡杨梅的可爱,实际是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这样,课文的德育内容就把握得比较准确了。
3.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时,学生往往提出“董存瑞为什么不想其它办法炸碉堡,为什么用手托着,牺牲自己呢?”这时就需要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当时情况的紧急和董存瑞的献身精神,把学生从认识的偏差中拉回来,即可以在加深认识中受到教育。
三、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笔者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总结全文:回顾这篇课文,作者离开自己的祖国,心情异常复杂。这包括对亲友送别的由衷感激,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对自己离国而去的深深自责,对祖国前途命运的热切希望。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郑振铎先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教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还要注意让学生在口诵心悟中受到教育,好的朗诵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诵读、思考、感悟,这可能会收到比单纯讲解更好的效果。例如《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桂林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便会浮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文章的优美词句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从而能够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把语文课上的品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能力,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的良好品德体现在生活实践中,使他们逐步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新人。所以。除了激发学生情感、动之以情以外,还应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对学生导之以行。如学习了《珍贵的教科书》、《一定要争气》后,笔者引导学生奋发学习建设四化的本领;学习了《列宁和卫兵》,就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制度;学习了《寒号鸟》,则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办事不拖拉的良好习惯。把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从而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效果是显著的。
第五篇: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科研文丛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义务阶段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德育渗透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始末。
一、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二年级儿童情感不稳定,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直观具体的事物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良好情感的产生,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德育渗透。巧编故事,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是拼音教学渗透德育的常用方法。如在学“a、o、e”这三个韵母时,我是以自编的故事《小燕子回家》引入的:春天到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了,她看到春天祖国像一个大花园。她又见到了自己的伙伴,小姑娘、白鹅、大公鸡。小姑娘正在为明天歌咏比赛作准备呢,看她长大嘴巴(a a a)练声练得多认真哪。因为她要演唱的歌曲就是《我们的祖国像花园》。大公鸡看到了自己的伙伴小燕子,高兴得欢呼起来“o o o”,腼腆的大白鹅不好意思弯下了长长的脖子,样子就像“e
e e”。让我们也到这美丽的花园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吧。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孩子们聆听、模仿、大胆展示不仅掌握了“a、o、e”的音和形,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热爱祖国的教育;
二、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几乎每堂课上都要周而复始地识字、写字,教师不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很枯燥的。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在识字教学中,还要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联系生活识字本身就是一个有很多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打”字时,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这个字的读音,分析了这个字的字形。然后问,你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能组词吗?学生便积极地举手发言,组了“打架、打人、打骂”等词语。我听了,先是肯定了几个学生的发言,然后问:“同学们,我们能打人、打架、打骂别人吗?”学生一齐回答:“不能。”我又说:“对了,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随便打人、打架、打骂别人。那你们还能组其它有表示打这这个动作的词语吗?”在我引导下学生很快组成了“打球”“打水”“打鱼”等词语。低年级学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必须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避免识字教学简单而又枯燥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的作品,文质兼美、脍炙人口、每篇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花生那种“不求虚名、默默奉献、从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只有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而且对花生产生敬佩之情。这种直觉的情绪体验,为品格的内化和健康道德的形成作了充分准备。
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还在于作品本身的熏陶、感染。学生读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一方面感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如读《白杨》一课,我们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那些象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本文中最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精神,能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的西部、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相类似的道德行为。
四、在作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
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习作过程中,我们教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低年级看图写话作文,根据图意“一位少先队员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教师可指导学生看图明意,教育他们关心帮助老人是一种美德。又如教学第四册复习六“小熊真可爱”这一看图编故事作文时,我在学生编出了小熊拉着爸爸的胳膊不让他去砍树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述了我国的环保现状,教育他们要保护树木资源,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在练习写简单记述文时我还注意在选材中渗透德育。如“写班上发生的一件事,”指导学生可以写“劝架”、“成立图书角”、“评选班干部”……从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努力为集体作贡献,积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等。在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书信等作文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
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教师选好切入点,随时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只要把握住德育的特征,将语文教学活动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