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教育,就是培养人。教师,首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争取做个教育家。
语文教师教学生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当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入育人大目标。只见文,不见人,充其量只在鸡虫得失上兜圈子,很难成为学生生活的导师,道德的教员。认为教
文是语文教学的硬任务,育人不过是招牌或幌子的看法是可取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很对: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输送知识信息,听、说、读、写训练,课外阅读,课外其它活动等都是教育的途径,只要选择和创造恰当的方法,途径畅通,那些闪光的思想、闪光的精神就会伴随着语言文字渗入学生的心田。
一、精心设计,使课堂教学闪现思想的火花
学科教学体现德育,课堂是主要阵地。语文教学在授课时应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力求课上得立体化,发挥多功能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挖掘课文内在的思想性,揭示
其中寓含的深意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绝非强加于学科,游离于学科之外,而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问题在于教师是否洞悉所教学科的性质,做有心人,全面理解和落实教学大纲。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作者情动手中,言溢于表的产物。既然是佳作,总离不开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富于表现力。钻研教材时要从语言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的高度、深度、广度,把思想精华所在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
2、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重点词句、关键词句。教学时要注意把握这些词句,引导学生用重锤敲打,使其中所饱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荔枝蜜》中有这样一句话:
老梁说:‘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教学时我抓住颤字要学生推敲: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颤又为什么不禁一‘颤’?颤以后流入笔端的是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感情?经过思索、推敲,学生懂得了:颤是抖动、振动,因外因而产生的抖动。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整日整月采花酿蜜,不辞劳苦。生命却如此短暂,作者意想不到,心颤动了。这一节课通过对关键词的重锤敲打,使小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的高尚情操闪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打动学生的心。
3、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或欢乐,或悲哀,或崇敬,或憎恶,语文教学中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创设情境的关键在于能否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时如采用录音、朗诵、配乐朗诵、口头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眼看文字,耳听音响,口述佳景,心游四方,学生就会进入文中的意境,赏心悦目,受到感受。
二、课外延伸,在美的氛围中徜徉
学科教学有两个阵地,一课内,二课外。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学科德育既要落实在课内,又要延伸到课外。
课外是个非常广阔的世界,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光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学生课外的学习,我经常用这两种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1、用书来引导、教育学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进行交谈。可想而知,书的作用多么巨大!所以我经常推荐好作品,给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定期组织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评述作品优劣,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爱读书,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用书籍来引导学生走向成熟,走向自强。
2、组织健康的课外活动,开拓学语文的广阔天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方面从报刊杂志中获得知识,一方面从生活中吸取知识养料。所以我在教语文时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接触大自然、多接触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郊游、野炊、元旦晚会、演讲比赛、辩论赛、参观、访问、游览、佳作欣赏、配乐朗诵等等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在兴味盎然地参加种种活动的同时,心田受到美的事物、美的思想情操的滋润,久而久之,身心获得了健康的发展。
三、积极引导,思想、文字双锤炼
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不仅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而且显示学生的语文根基和智能水平。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
德育渗透,与阅读教学中的教育一样,至为重要。
1、引导学生多练笔,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并把它称作道德长跑,就是发挥了写作的功能,把教书和育人巧妙地结合起来。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写作,就必须观察生活、捕捉形象,习作指导的过程就是指导学习运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的过程,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过程。
2、透过习作窥探学生心灵,发挥讲评的育人作用
学生习作是学生思想、情操、品格、意志的反映,是学生自己生活和周围情况的部分写照。言为心声,透过习作窥见学生的心灵,摸到他们思想深处的脉搏。教师要善于察微见幽,把习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活思想、活情况,及时地加以分析,进行引导,在带领学生推敲如
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同时,启发他们明辨是非,区分美丑,褒善贬恶,奋发向上。
教育界前辈叶圣陶曾这样告诫后辈: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文育人应时刻铭记在心。育人之妙,存乎一心,一个语文教师当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育人的崇高职责紧密相碰的时候,课堂上就会闪炼智慧的火花,产生能量,推动学生思想感情升华,就会延伸到课外,创造出一个个具有独特性的、富有吸引力的教育情境。
第二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招远一职王波文
2017年,烟台市职业室承担了一项重要的课题研究,“四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目前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的德育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作用。所以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发挥德育的作用,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健康向上、积极乐观、努力进取的技能型人才。
一、加强课文的诵读,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学生通过熟读和精思,能够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注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基本道理的灌输,忽视素质的培养和情感体验及情感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中职语文新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诗歌和抒情散文精品,对这一类课文,教师若能灵活地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诵读,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从而把无声的视觉语言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教师的心声、学生的心声、作者的心声产生共鸣,让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更好地领会文章深蕴的思想意义,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获得教益。
比如学生进入中职后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我很重要》就明确地向世界宣称:我很重要!作者列举了许多理由:
“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万物之灵; “我”是人类精神文化之火的传承者,背负不可推卸的神圣承诺; “我”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是机遇的产物; “我”是父母浓浓慈爱与亲情的承载; “我”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 “我”是子女唯一的至高至尊的血缘之爱; “我”是朋友不可填补的情感空间;
“我”是自己事业和工作中无人可以替代的主宰; ……
所以我很重要!
但太多的中职生却并不具有如此的自信,他们很多长期生活在自卑中,也是因为种种原因才来到职校。所以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文的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会每一人生命的价值,从而给自己的人生做个恰当的定位──“我”是有价值的。并且能够大声说出“我很重要”,因为这是心灵对生命的一种庄严的承诺。
二、借助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阐释人生哲理或理性思考的文章,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借助这一教材优势,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事理、领悟作者对生话的理性思考,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们的灵魂得到升华,还可以使他们初步具有辨别美丑、分清是非的能力,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劝学》一文时,可以把内容稍作分析: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接着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骥和弩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再启发他们分析自己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从而进行适时的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很自然地把德育渗透到了教学当中,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加强课外阅读与写作等训练,进行自我情感内省教育
现在中职生的思想情感丰富又复杂,他们的内心更容易产生苦闷、仿徨、郁闷、羞愧、失望等情感。而他们除上网(有极大的负向影响)外,大都喜欢用笔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这种宣泄,其实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情感的内省教育。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写作这块独特的“情感自留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内省。这样他们的主体情感就能够得到强化与提升,从而克服各种消极颓废的情绪,创设出积极明朗的心境,树立起坚定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此外,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组织一些符合中职学生心理特征而又富有特色的语文实践话动课,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如组织学生开展新闻调查、采访、参观、知识竞赛、文艺演出、读书报告会、演讲、辨论等各种活动,让学生表达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审视态度,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加强对学生的理想教育。例如在讲解曹禺的《雷雨》一课时,我让学生课下分组准备,节选课文内容,组织排练,上课时进行表演。因为经过事先的准备与积累,学生在表演时基本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来理解人物特殊性格产生的原因,学生也能在分析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这一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应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充分渗透,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语文知识传授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具有健康人格的优秀技能型人才。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教育,就是培养人。教师,首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争取做个教育家。
语文教师教学生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当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入育人大目标。只见文,不见人,充其量只在鸡虫得失上兜圈子,很难成为学生生活的导师,道德的教员。认为教文是语文教学的硬任务,育人不过是招牌或幌子的看法是可取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很对: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输送知识信息,听、说、读、写训练,课外阅读,课外其它活动等都是教育的途径,只要选择和创造恰当的方法,途径畅通,那些闪光的思想、闪光的精神就会伴随着语言文字渗入学生的心田。
一、精心设计,使课堂教学闪现思想的火花
学科教学体现德育,课堂是主要阵地。语文教学在授课时应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力求课上得立体化,发挥多功能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挖掘课文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中寓含的深意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绝非强加于学科,游离于学科之外,而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问题在于教师是否洞悉所教学科的性质,做有心人,全面理解和落实教学大纲。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作者情动手中,言溢于表的产物。既然是佳作,总离不开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富于表现力。钻研教材时要从语言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的高度、深度、广度,把思想精华所在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
2、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重点词句、关键词句。教学时要注意把握这些词句,引导学生用重锤敲打,使其中所饱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荔枝蜜》中有这样一句话:老梁说:‘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教学时我抓住颤字要学生推敲: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颤又为什么不禁一‘颤’?颤以后流入笔端的是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感情?经过思索、推敲,学生懂得了:颤是抖动、振动,因外因而产生的抖动。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整日整月采花酿蜜,不辞劳苦。生命却如此短暂,作者意想不到,心颤动了。这一节课通过对关键词的重锤敲打,使小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的高尚情操闪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打动学生的心。
3、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或欢乐,或悲哀,或崇敬,或憎恶,语文教学中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创设情境的关键在于能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时如采用录音、朗诵、配乐朗诵、口头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眼看文字,耳听音响,口述佳景,心游四方,学生就会进入文中的意境,赏心悦目,受到感受。
二、课外延伸,在美的氛围中徜徉
学科教学有两个阵地,一课内,二课外。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学科德育既要落实在课内,又要延伸到课外。
课外是个非常广阔的世界,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光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学生课外的学习,我经常用这两种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1、用书来引导、教育学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进行交谈。可想而知,书的作用多么巨大!所以我经常推荐好作品,给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定期组织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评述作品优劣,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爱读书,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用书籍来引导学生走向成熟,走向自强。
2、组织健康的课外活动,开拓学语文的广阔天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方面从报刊杂志中获得知识,一方面从生活中吸取知识养料。所以我在教语文时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接触大自然、多接触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郊游、野炊、元旦晚会、演讲比赛、辩论赛、参观、访问、游览、佳作欣赏、配乐朗诵等等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在兴味盎然地参加种种活动的同时,心田受到美的事物、美的思想情操的滋润,久而久之,身心获得了健康的发展。
三、积极引导,思想、文字双锤炼
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不仅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而且显示学生的语文根基和智能水平。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与阅读教学中的教育一样,至为重要。
1、引导学生多练笔,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并把它称作道德长跑,就是发挥了写作的功能,把教书和育人巧妙地结合起来。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写作,就必须观察生活、捕捉形象,习作指导的过程就是指导学习运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的过程,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过程。
2、透过习作窥探学生心灵,发挥讲评的育人作用
学生习作是学生思想、情操、品格、意志的反映,是学生自己生活和周围情况的部分写照。言为心声,透过习作窥见学生的心灵,摸到他们思想深处的脉搏。教师要善于察微见幽,把习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活思想、活情况,及时地加以分析,进行引导,在带领学生推敲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同时,启发他们明辨是非,区分美丑,褒善贬恶,奋发向上。
教育界前辈叶圣陶曾这样告诫后辈: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文育人应时刻铭记在心。育人之妙,存乎一心,一个语文教师当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育人的崇高职责紧密相碰的时候,课堂上就会闪炼智慧的火花,产生能量,推动学生思想感情升华,就会延伸到课外,创造出一个个具有独特性的、富有吸引力的教育情境。
第四篇: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摘 要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它对培养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主导作用。本文分析了中职生德育教育现状,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家庭、学校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许多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中职生除了学习成绩较差外,还存在行为习惯差、道德水平偏低的特点,这给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育人先育心”,教好这些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他们。因此,中职语文教学的德育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结合自己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中职生德育教育现状
新形势下,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表现为:(1)学校教育不健全。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现行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了将道德教育贯穿到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致使对中职生的道德教育“孤军奋战”,达不到预期的目的。(2)家庭教育存在缺陷。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有的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导致孩子滋生任性、骄横的心理和性格: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导致孩子要么性格孤僻、不易与人沟通,要么走上极端。(3)社会教育薄弱。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形式的多样化,一方面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先进的手段、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有些传媒和出版商由于利益的驱使,向青少年传播和兜售充斥暴力和色情的音像制品,也有的商家通过网络向青少年传播不良的信息,给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传承文化的载体,语文不仅是一种技能,还是德育教育的载体。古人讲究“文以载道”,并要求“文道统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强调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教育修养和审美情趣”,并最终落实在“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上面。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谨遵“文以载道”的理念,与德育渗透的出发和立足点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德育渗透的方式与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以教材为依托,全方位,多角度地推进,使其有血有肉,学生容易接受,乐意接受,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从教材出发,寻找德育渗透的钥匙
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利用单元导语都进行了德育方面的指引。例如职业模块第一单元安排的是自知与自强的话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句经典名言告诉我们,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度愈高,上进心愈强,自知之明正是君子进取的不竭动力;有才德的人应该像天体运行那样自强不息,顺境时勿忘自知,逆境时更须自强。如果我们从教材出发,贴切的选取德育渗透的角度,相信一定会真正的感召学生,切实发挥德育渗透的作用。
2、运用情景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受到教育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欣赏戏剧,要了解戏剧冲突,把握戏剧的情节和语言,学会欣赏戏剧人物形象。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例如在讲《雷雨》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提前分组准备,组织排练,上课时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基本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分析时代背景理解人物性格产生的原因,进而理解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中职生谈恋爱在学校是明令禁止的,作为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疏导,而不能谈之色变。在学习《致橡树》时,针对社会上“学的好不如嫁的好”的言论让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不能依靠别人,要有独立的经济基础”。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提问:怎样才能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学生回答,努力学习,将来找份好工作。通过讨论,既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又树立了正确的恋爱观,杜绝因盲目恋爱而荒废了学业。
4、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除了要为学生走上职场做好必要的语文能力准备外,还有必要在思想、意识等方面培养他们,使其能尽快适应职业生涯。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教育他们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通过学习《那一年,面包飘香》,引导学生明白:即使人生多坎坷,但成才的道路是宽广的,只要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自暴自弃,踏实上进,学得一门技术,立志创业,一定能获得社会和人们的赞誉。
总之,中职语文教师除“授业、解惑”外,更重要的是“传道”。只有先把学生教育“成人”,才有可能让其“成才”。组织课堂教学和管理学生是件颇伤脑筋的事情,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在完成《大纲》要求的知识、能力目标的同时,完成好德育目标的任务,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1.6.[2]倪文锦.语文[职业模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张崇雁.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东方青年教师,2013,(10).[4]李莹.略议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青春岁月,2013,(15).(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财经学校)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之我见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之我见
云县漫湾镇密竹林小学 何健惠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得和谐发展”。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就老师而言,既是教学生语言文字功夫,又是教学生做人;就学生而言,不仅是学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而且更是学做人的道理。它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还要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远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因此,语文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固有的属性,是它的本质任务和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比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每册精选的课文都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最佳范文,设计爱国、理想、坚强、勤奋、团结、友爱、谦逊、孝敬等德育内容,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深远的影响,也是对学生一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的奠基。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更好地发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呢?下面我就自己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1.在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往往被称为文章的“题眼”,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好的课题不仅能显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折射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此时,我们可以把课题当作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从而进行德育渗透,如一位老师在教苏教版《生命的壮歌》一文时,先引导学生理解“壮”字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根据经验说说见过有那些感人的壮举,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解读课题、读课题。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理解自然界弱小生命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从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中收到感染。
2.在导入渗透德育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因此,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在《颐和园》一文教学中,不妨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提问:“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在探究新知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的德育不是强加的,不是空洞的说 教,而是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因此,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
(1)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在《番茄太阳》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要走的时候,明明轻轻地拉住我的袖子说:阿姨,你过来我和你说句话,我弯下腰,她附在我的耳边轻声说: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在教到这里时,应引导学生多读,且精读,把它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从而才能让学生了解深深体会到小女孩那颗善良而又美好的心灵。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收集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尤其是我国古代、近现代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名人都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的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些形象的道德感召力。
课文中人物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对丑恶事物的揭露与批判,那些杰出的人物高大的形象会使我们的学生心灵受到深刻的教育。如在执教《祁黄羊》这课时,我让学生找出晋悼公让祁黄羊举荐人才时,祁黄羊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让学生体会从 中体会到他是一个顾全大局,以国家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唯才是举,外举不避仇,内举不必亲的人。
(3)在重点词、句的讲解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有些字词在文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不理解,就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所以字词学习不容忽视。
(4)在欣赏插图,利用图片渗透德育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黄果树瀑布》一文,除了书中的插图外,再利用多媒体出示黄果树瀑布不同角度的图片,二者结合,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黄果树瀑布特点,再配之教师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丽,产生了自豪之感。
(5)在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中渗透德育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比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在记叙童第周学生时代的两件事时,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以相似的结构和语言有层次地表现了童第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和“为中国人争气”的爱国思想。教材本身有许多可供比较的条件,利 用这些条件,教师可采用比较法教学,有利于将情感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通过多次对比,学生认识到在学习上应有顽强的学习意志、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为国争光,为祖国建设努力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
3、在课堂练习中强化教育
课堂练习能巩固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形成学生能力。在反馈练习中我们可从抓住训练重点,在突破难点上下苦功夫,巧功夫,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如:在《争论的故事》一文教学中,我在课堂巩固训练中实施了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分角色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并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就在表演中得到了升华,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课堂练习中认识到了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的道理
4、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依据。对此,我们应在全课总结、延伸学习内容的时刻,巧妙地渗透总结性的德育教育。如:在《军神》一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小结,让学生在知道刘伯承为了革命而拒绝使用麻醉剂做手术,从而引申教育孩子要向刘伯承一样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5、在习作中诱导德育
新课程教学建议对写作提出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不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可见学生习作要融 进学生生活,与学生的行为习惯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写作感知做人道理,学会做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有利时机,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机渗透道德教育。例如:写“我的妈妈”,要求大家写出自己的妈妈是怎样照顾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那么,我们应该对父母做些什么?从中让学生接受孝敬父母的教育。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爱使得他们习惯于什么事都只从自身这一角度来考虑,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养成自私的毛病。通过作文,渐渐让他们懂得如何去面对生活,面对困难,面对挫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起来。由此可见,习作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传统美德
6、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德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学会安慰》、《学会鼓励》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 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拓宽视野,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将课堂内外德育做到有机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语文课外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例如举办文艺作品欣赏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这些活动形式生动活泼,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很受学生欢迎。小学生的可塑性强,课外活动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如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五)在作业批改中渗透德育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曾发现有位同学用“帮助”造句:“只有别人帮助了我,我才帮助别人。”我把这个同学找来跟他讲明了助人为乐的道理,使他明白了应该如何“助人为乐”。
(六)通过语文教师的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总是尽可能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难易不同层次的活动,对成绩差的同学尽可能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学生热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经常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源自于自身广博的知识、举止言行、崇高的品德和博爱的心灵。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教师的人格内在的,但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产生非凡的魅力。相对于空洞的道德理论说教,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起到更生动、更形象的榜样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只要我们教师努力寻找,恰如其分地把二者结合起来,以社会为课堂,讲课中自然渗透德育教育,努力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