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
非常感谢教研片给我提供的这次与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但凡教育工作者,大家都认同一个信条——教书先育人,育人德为先。而语文更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朱熹把“文以载道”形象地解释为“犹车之载物”。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根据语文学科“文道结合”的特点,在学生认知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使蕴涵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作用,既注重工具性,又要注重人文性,达到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小学语文课文含有许多育人的素材,其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品德因素,要看老师如何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适时、适地、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等,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脚踏实地、顽强不屈、正直不阿的高尚情操,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和渗透,才能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无声”的效果呢?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理所当然应当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通过认真备课,多角度思考,找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渗透点和德育渗透点,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1、育人是培养“四有”人才的需要,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四有”人才,其中“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都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国家教育方针则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无疑,德育摆在了首位,是极其重要的。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课时多,比重大,特别是它“有很强的思想性”,便于分担思想品德的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2、在语文教学中育人是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
当前,我国处在改革发展时期,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而社会的发展、变革,都会对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由于受经济社会的影响,有的学生畏书如“虎”,弃学经商;有的学生天天沉迷于网络;有的学生只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而自己绝不想尊重别人;有的只追求物质享受,“小皇帝”气派十足。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思索。可见,语文教学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何等重要。
3、在语文教学中育人是语文学科教学本身的需要。
语文本身是“文”与“道”的统一,学生“披文以入情”,无形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而教师只有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清楚、具体、准确,才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教师也只有重视了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重视学生中的兴趣、注意、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身离不开思想品德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1、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剖析来体会、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学科不仅集工具性、知识性和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于其他学科相比,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们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情俱佳的文章都是一个个的德育教育的目标。一些介绍优美风景的文章,如:《日月潭》《黄山奇石》《中国石》等,都可以优美词句的剖析,再通过片段设计问题,并结合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经历从“什么是美——欣赏风景美——体会语言美——热爱风景——热爱中国”这样的渗透、领悟过程。
2、抓住重点句、段、篇的朗读训练来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语句优美、内容生动的写景抒情的文章,它们真实描绘了自然和生活的场景,为小学生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绚丽灿烂的土地,对这类文章,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着重抓好重点语句、段落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情境中展开合理想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
例如《海上日出》(人教版第十册)一文的教学,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可以运用三种不同的读法来领悟、渗透德育。(1)浏览法。要求学生迅速浏览一篇课文,找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学习小组里读给同学们听。
(2)默读法。要求学生用笔划出说明海上日出时雄伟、美丽、奇特的语句,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订正,并要求学生找出“日出时”“日穿云”“日出云”的几个词语或句子,每组选出一位同学作代表向老师朗读汇报。
(3)朗读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日出时的景色,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感知、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领略到海上日出时的雄伟、奇特的美景,这时,如果老师再利用多媒体辅助,如投影片,让学生观看保护环境的画面,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于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发生共鸣,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充分发挥文本教材的德育和美育的功能。
“文章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的感情”,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揣摩和品位”的方法,强化语感训练,挖掘语句的含义,深刻领会著者的意图、品位及思想内涵,从而,达到提高能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例如,教学《种子的力》(人教版十二册)一文,这篇文章由于时代不同,作者不能直接从语句上表明自己的态度,于是采取了“托物寄情”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紧紧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品位,发掘句子的含义。当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时,老师再因势利导,借小草和种子的力量鼓励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教育学生不要被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吓到,要像小草那样勇敢、坚强、有韧性,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坚强作风,这样,德育就非常自然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学生已在不经意中欣然接受了。
3、在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中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引导通过表演方式再现情境、创设情景。就是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这样,文中的角色不只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就在自己的身边。这就促使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来理解课文,加强体会,不仅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器官,而且笼罩了情感的色彩。例如,曾听过一个《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人教版第十册)的教学案例,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自行改编“剧本”,各小组自选“导演”、“演员”,在课余时间排练,最后用两节课时间给各小组表演。各个环节,同学们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通过表演课本剧,扮演“渔夫、老太婆、金鱼”等角色,认真表演了课文所描绘的“渔夫救了一条金鱼,把它放了,金鱼为了报答它,说可以满足他的要求,渔夫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太婆,老太婆一次又一次向金鱼提出要求,最后,居然要当女霸王,金鱼很生气,把给他们的一切变回了原来的样子”这些情节,深刻体会到“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人的可悲下场。善良的人,也不能太懦弱了”的寓意。使学生对文章印象更加深刻,感受到要“用自己的劳动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4、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教学生作文和教学生做人是一致的。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必须引导他们多接触日益发展的社会。为了是学生能够如实反映社会实践,敢于敞开思想,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写出有独立见解的文章,结合《杨桃》一课,我让每个学生都从作者的角度观察杨桃,从而理解作者画画实事求是的态度。接着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自己是如何做到实事求是的,或以后准备怎样做到实事求是。这样,学生就能把课文内容和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从课文中学到的道理来指导自己今后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另外,作文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在日记和作文当中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教师则可通过评改学生的习作,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写作技巧,还要在作文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引导学生。有时,我们的一句鼓励,一声叮嘱,会帮助学生,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因此,每一位教师均应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发挥学科优势,不断探索,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有效的渗透德育。如何渗透德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
第二篇:怎样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怎样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李伟炎
(莞城英文实验学校 广东 东莞 523000)
摘 要:“卫星上天,红旗落地”。在东欧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中已经变成现实。中国也面临着这样的挑战。在“和平演变”的诸多因素中,接班人的因素是首要的。而人的培养在于教育,德育则是教育的首位。邓小平曾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一针见血,击中要害,因此,我国要坚定地没着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培养“四有”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和劳动者,全面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在美术课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是当前美术教育改革的方向性课题。
关键词:原则 欣赏 观察 创作 训练 德育 渗透
对于思想品德正处于形成和发展初期的儿童,不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是否注重德育渗透,这方面的渗透总是或多或少地作用于儿童。特别是美术学科,由于它与丰富的直观形象直接关联,因而涵养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方面面的道德关系、情感关系、认知关系、行为关系而使该学科的德育渗透更为广泛、具体。美术教师本人也必然会有意、无意地从思想品德、情感、行为上对学生产生影响。问题在于,这种教育和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对儿童的思想品德及身心发展、对社会是有益的或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即使是一个思想品德修养良好的教师,如果没有把握好德育的度,不能正确的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这种教育的结果,往往不仅是无益的,更有可能是有害的。从教学的具体实践出发,我试图就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进行思考。
我认为在小学美术教学德育渗透应建立在以下几个原则的基础上:
1、美术教学不是从属于德育的,它有自身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在教学中决不可喧宾夺主。
只能是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渗透这种教育,使美术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不能生搬硬套。教师应握准德育切入的位置、内容和时间的长短。
2、教师应以身作则,言行表率。
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受到的各种品质、言行、意志的培养,都是通过老师来进行的。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引导,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儿童而言是学习的一个窗口,必然引发他们十分的关注。教师要特别注重自我教育与提高自己的修养,建树良好的榜样形象。
3、德育渗透要联系儿童实际。
根据儿童的心理状况、生活实践及其对真、善、美的朴素的认识基础,联系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将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合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他们是一个整体,不能将它们割裂对立,并要遵照循序渐进和刺激学习兴趣的原则,以生动、形象的正面引导为主,注重培养儿童的基本道德品质、健康的情趣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发展健康的人格精神为目标。
整体的归纳美术教学的活动过程,主要是欣赏和观察、创作和训练两大阶段,它们的德育渗透有相互联系的一面,也各有所长。我们可以分别从这两大块具体谈谈德育渗透的介入内容和方法:
一、欣赏和观察
1、欣赏,是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教材中主要集中在欣赏课中。但是,其他的课中也含有一定比例的欣赏成分。小学美术课中,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激发儿童的艺术情趣,使儿童初步了解美术的视觉语言和表现方法,初步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扩大艺术视野。其中的德育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从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中陶冶爱国主义情操。许多欣赏作品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精神,注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审美理想,便于学生了解祖国丰富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优良的艺术传统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学生起了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如雕塑第11册《丰富多采的陶器烧品》,其古代出土的陶器,如唐三彩《马》等,作品强烈的民族精神对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2)从我国现代的优秀美术作品中了解我国革命战争期间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所反映出的优良革命传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时代精神,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特别是反映历史上和当代的爱国主义人物、民族英雄和无私奉献的劳动者的作品是十分好的教育素材。如潘鹤作品《艰苦岁月》,等作品,通过教师分析画中人物的特点及艺术特色,阐述他们的优秀事迹,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对党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信念,也使学生知道胜利的果实、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而更珍惜今日的时光,热爱生命,为建设祖国的未来而好好学习。
(3)理解只有劳动和实践才能产生美。通过民间艺术和工艺欣赏课的教学,展示一些优秀的手工艺术品的图片和实物。如刺绣、竹编、小雕塑等等,让学生了解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产生智慧,人只有靠双手不断的实践才有收获,劳动人民就是以自己的实践和智慧创造出精美的艺术品。从而培养了儿童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美术创作习惯,健康的审美情趣,也提高了对美的感受力。
(4)从反映儿童题材和动物、花卉题材的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中感受人类对和平、友谊、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如齐白石《祖国万岁》等等,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和联想,或采用某种形式强烈的表达了这些愿望和追求,也反映了画家们对生活的深刻的观察和体验,了解艺术家对艺术不懈的追求精神,懂得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珍惜人类文化遗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争取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5)从同龄儿童的美术作品中感受健康的、积极的生活乐趣、陶冶美好情操。教材中,除欣赏课外,还有大多数的课都提供了较为典型的儿童作品供学生参考。这些作品尽管不及美术家们的作品的表现技巧和思想深度,但更接近儿童自己的生活,容易被儿童接受。如《记忆画 风来了》中的儿童作品,通过对风的形态的分析,表现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同时也讴歌了各种优良的道德品质。但是,在低年级的儿童作品中经常会有一些反映暴力及其它不利于道德健康的作业出现,其实这也是一种正常情况,是儿童在一定认识阶段对外界事物刺激的正常反映,同时也伴随着一种模拟的道德判断意识。对这样的作品,教师不可轻率的予以否定。对个别心态很差的学生,可做一些调查和给予一定的帮助。
在以上的欣赏内容中,德育内容是较为明确的,一件优秀的艺术品,艺术性越高,其思想内容和感染力越强。把握住作品的思想内容,抓住作品的艺术特征,结合儿童的实际进行欣赏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提高 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在思想品德上也与作品产生了共鸣。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形象说话,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可以替代的。
2、观察,这里也包括体验,都含有欣赏的意义,但更注重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从德育的意义上看,应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审美态度来观察生活和自然。
(1)对自然形态的观察。我们仍以《记忆画 风来了》为例。本课其实是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体会自然中的一种形态特征,它本身的注脚是科学的,但不同的观察心理(心境和心态)会产生不同的对生活的感受。如对风的褒贬倾向性和面队风的态度均可能产生出不同的作品来。这个课题本身并不含有显明的德育倾向。但必定会表现出儿童的道德准则或心理状态,正确引导学生而不采取回避的态度,不作武断的批评,而应客观地在赋予风以情感的同时从正面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战胜困难、关心他人、保护公众利益、自立自主等方面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2)对人物及其生活的观察。人物的题材在美术课中占有重要地位。儿童眼里看到的人物千姿百态。他们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巨大的作用。老师在人物题材类的教学中,也应注意抑恶扬善,让儿童 知道哪里是真、善、美的事物,利用作品中的表现对象作为抒发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媒介,表露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如《我的同学》这一课,教师可在谈话中,引导学生互相谈谈好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的各种好人好事,并要他们说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绘画的兴趣,进一步掌握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也使学生懂得了要珍惜好朋友之间的友谊,从而培养他们自信、谦逊、善良的品格。
(3)对各种动、植物和其他物象的观察。着重培养儿童对大自然及周围事物的关心、爱护,而对于一些不良的破坏行为,要有进行劝导和坚决制止的勇气;又如《家乡的山林》这课,让学生了解森林的作用,树立保护绿化、爱护绿化的思想。从而让学生建立不怕苦、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二、创作和训练
学生的欣赏和观察过程表现出更多的心理特征,而创作和训练在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则表现出明显的行为特征。衡量儿童绘画的潜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知识、技能的进步和成就为标志。而儿童知识、技能的进步是与思想、情感品质的发展形成而同步的。所以,老师在创作和训练课教学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逐步地、系统地进行德育教育。创作和训练都离不开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来进行实际操作以提高技能技巧,并运用一定的形式表现一定的内容,提高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
1、在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和训练时,应给学生以宽容的作业空间。
教师设法解决好教学难点,消除畏难情绪,大胆作业。包括难度的要求、形式的要求等等都应尽量保证一定的自主空间以达到基本的、主要的教学目的为准。同时,还应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创作热情,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培养积极、认真、大胆、果断、耐心完成作业的良好品质。
2、利用绘画中的命题创作,让学生大胆想象创作。如《各种各样的民居》、《巨人和小矮人历险记》、《现在、未来的我》等这些课,通过教师和同学之间的探讨和启发,让学生大胆想象创作,这对培养未来的建设者将可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还可树立开拓的信念和创造的志向。同时,老师可有意地强调这些创作的难度,让学生懂得建设好这些美好的事物,除了有顽强不畏艰难的精神,还要有勤劳塌实、认真耐心的好学风。
3、在风景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和大自然。
结合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记忆和感受,对儿童描叙祖国的秀丽风光和大好河山,在写生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让他们染起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理解这一切要每个人,特别是自己共同来维持,来建设。
4、通过在创作和训练使学生情感氛围获得良好品德的潜移默化。
通过在创作和训练中各种工具材料的了解和掌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化传统的认识,还能在实际动手过程中,丰富对实际生活的体验,领悟劳动创造的愉悦,进一步培养尊重劳动成果、珍惜艺术作品的良好品德。如《美食快餐店》,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创作过程中模拟他们较熟悉的家庭生活,提高动手能力,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获得良好品德的潜移默化。
5、在剪贴、设计、造型作业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剪贴、设计、造型作业中,学生使用的工具材料较多,计划性很强。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工作习惯和讲卫生、爱整洁、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的心理品质和创造性的工作态度。同时,学生的这些品质也会受到教师教学作风的影响,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示范过程中不可不予重视。
6、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态度和合作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创作和制作往往表现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这种关系的有效调控和引导,也会影响到作业中的儿童之间在正确处理这种关系时的态度和合作精神的形成。如分组合作作业时,儿童之间的合作方法的训练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就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合作态度和合作精神,也就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其他还包括作业中的互相精神、谦逊态度等等。
以上所述,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我只是作了稍微深入一步构思。更具体的途径和更有效的方法,包括德育渗透的具体形成则只能根据教师、学生、设施、环境、条件以及课题内容等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我以为,这是德育渗透与教条格格不入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正因为如此,有效的德育渗透同时体现了一个美术教师除专业水平及思想品德水平之外的教育思想及教学艺术水平。
参考资料:
1、《中国美术教育》2005年版
2、尹少淳著《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教育,就是培养人。教师,首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争取做个教育家。
语文教师教学生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当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入育人大目标。只见文,不见人,充其量只在鸡虫得失上兜圈子,很难成为学生生活的导师,道德的教员。认为教
文是语文教学的硬任务,育人不过是招牌或幌子的看法是可取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很对: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输送知识信息,听、说、读、写训练,课外阅读,课外其它活动等都是教育的途径,只要选择和创造恰当的方法,途径畅通,那些闪光的思想、闪光的精神就会伴随着语言文字渗入学生的心田。
一、精心设计,使课堂教学闪现思想的火花
学科教学体现德育,课堂是主要阵地。语文教学在授课时应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力求课上得立体化,发挥多功能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挖掘课文内在的思想性,揭示
其中寓含的深意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绝非强加于学科,游离于学科之外,而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问题在于教师是否洞悉所教学科的性质,做有心人,全面理解和落实教学大纲。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作者情动手中,言溢于表的产物。既然是佳作,总离不开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富于表现力。钻研教材时要从语言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的高度、深度、广度,把思想精华所在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
2、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重点词句、关键词句。教学时要注意把握这些词句,引导学生用重锤敲打,使其中所饱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荔枝蜜》中有这样一句话:
老梁说:‘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教学时我抓住颤字要学生推敲: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颤又为什么不禁一‘颤’?颤以后流入笔端的是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感情?经过思索、推敲,学生懂得了:颤是抖动、振动,因外因而产生的抖动。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整日整月采花酿蜜,不辞劳苦。生命却如此短暂,作者意想不到,心颤动了。这一节课通过对关键词的重锤敲打,使小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的高尚情操闪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打动学生的心。
3、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或欢乐,或悲哀,或崇敬,或憎恶,语文教学中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创设情境的关键在于能否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时如采用录音、朗诵、配乐朗诵、口头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眼看文字,耳听音响,口述佳景,心游四方,学生就会进入文中的意境,赏心悦目,受到感受。
二、课外延伸,在美的氛围中徜徉
学科教学有两个阵地,一课内,二课外。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学科德育既要落实在课内,又要延伸到课外。
课外是个非常广阔的世界,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光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学生课外的学习,我经常用这两种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1、用书来引导、教育学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进行交谈。可想而知,书的作用多么巨大!所以我经常推荐好作品,给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定期组织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评述作品优劣,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爱读书,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用书籍来引导学生走向成熟,走向自强。
2、组织健康的课外活动,开拓学语文的广阔天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方面从报刊杂志中获得知识,一方面从生活中吸取知识养料。所以我在教语文时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接触大自然、多接触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郊游、野炊、元旦晚会、演讲比赛、辩论赛、参观、访问、游览、佳作欣赏、配乐朗诵等等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在兴味盎然地参加种种活动的同时,心田受到美的事物、美的思想情操的滋润,久而久之,身心获得了健康的发展。
三、积极引导,思想、文字双锤炼
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不仅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而且显示学生的语文根基和智能水平。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
德育渗透,与阅读教学中的教育一样,至为重要。
1、引导学生多练笔,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并把它称作道德长跑,就是发挥了写作的功能,把教书和育人巧妙地结合起来。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写作,就必须观察生活、捕捉形象,习作指导的过程就是指导学习运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的过程,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过程。
2、透过习作窥探学生心灵,发挥讲评的育人作用
学生习作是学生思想、情操、品格、意志的反映,是学生自己生活和周围情况的部分写照。言为心声,透过习作窥见学生的心灵,摸到他们思想深处的脉搏。教师要善于察微见幽,把习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活思想、活情况,及时地加以分析,进行引导,在带领学生推敲如
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同时,启发他们明辨是非,区分美丑,褒善贬恶,奋发向上。
教育界前辈叶圣陶曾这样告诫后辈: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文育人应时刻铭记在心。育人之妙,存乎一心,一个语文教师当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育人的崇高职责紧密相碰的时候,课堂上就会闪炼智慧的火花,产生能量,推动学生思想感情升华,就会延伸到课外,创造出一个个具有独特性的、富有吸引力的教育情境。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招远一职王波文
2017年,烟台市职业室承担了一项重要的课题研究,“四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目前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的德育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作用。所以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发挥德育的作用,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健康向上、积极乐观、努力进取的技能型人才。
一、加强课文的诵读,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学生通过熟读和精思,能够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注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基本道理的灌输,忽视素质的培养和情感体验及情感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中职语文新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诗歌和抒情散文精品,对这一类课文,教师若能灵活地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诵读,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从而把无声的视觉语言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教师的心声、学生的心声、作者的心声产生共鸣,让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更好地领会文章深蕴的思想意义,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获得教益。
比如学生进入中职后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我很重要》就明确地向世界宣称:我很重要!作者列举了许多理由:
“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万物之灵; “我”是人类精神文化之火的传承者,背负不可推卸的神圣承诺; “我”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是机遇的产物; “我”是父母浓浓慈爱与亲情的承载; “我”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 “我”是子女唯一的至高至尊的血缘之爱; “我”是朋友不可填补的情感空间;
“我”是自己事业和工作中无人可以替代的主宰; ……
所以我很重要!
但太多的中职生却并不具有如此的自信,他们很多长期生活在自卑中,也是因为种种原因才来到职校。所以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文的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会每一人生命的价值,从而给自己的人生做个恰当的定位──“我”是有价值的。并且能够大声说出“我很重要”,因为这是心灵对生命的一种庄严的承诺。
二、借助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阐释人生哲理或理性思考的文章,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借助这一教材优势,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事理、领悟作者对生话的理性思考,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们的灵魂得到升华,还可以使他们初步具有辨别美丑、分清是非的能力,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劝学》一文时,可以把内容稍作分析: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接着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骥和弩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再启发他们分析自己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从而进行适时的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很自然地把德育渗透到了教学当中,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加强课外阅读与写作等训练,进行自我情感内省教育
现在中职生的思想情感丰富又复杂,他们的内心更容易产生苦闷、仿徨、郁闷、羞愧、失望等情感。而他们除上网(有极大的负向影响)外,大都喜欢用笔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这种宣泄,其实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情感的内省教育。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写作这块独特的“情感自留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内省。这样他们的主体情感就能够得到强化与提升,从而克服各种消极颓废的情绪,创设出积极明朗的心境,树立起坚定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此外,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组织一些符合中职学生心理特征而又富有特色的语文实践话动课,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如组织学生开展新闻调查、采访、参观、知识竞赛、文艺演出、读书报告会、演讲、辨论等各种活动,让学生表达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审视态度,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加强对学生的理想教育。例如在讲解曹禺的《雷雨》一课时,我让学生课下分组准备,节选课文内容,组织排练,上课时进行表演。因为经过事先的准备与积累,学生在表演时基本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来理解人物特殊性格产生的原因,学生也能在分析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这一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应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充分渗透,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语文知识传授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具有健康人格的优秀技能型人才。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教育,就是培养人。教师,首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争取做个教育家。
语文教师教学生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当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入育人大目标。只见文,不见人,充其量只在鸡虫得失上兜圈子,很难成为学生生活的导师,道德的教员。认为教文是语文教学的硬任务,育人不过是招牌或幌子的看法是可取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很对: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输送知识信息,听、说、读、写训练,课外阅读,课外其它活动等都是教育的途径,只要选择和创造恰当的方法,途径畅通,那些闪光的思想、闪光的精神就会伴随着语言文字渗入学生的心田。
一、精心设计,使课堂教学闪现思想的火花
学科教学体现德育,课堂是主要阵地。语文教学在授课时应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力求课上得立体化,发挥多功能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挖掘课文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中寓含的深意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绝非强加于学科,游离于学科之外,而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问题在于教师是否洞悉所教学科的性质,做有心人,全面理解和落实教学大纲。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作者情动手中,言溢于表的产物。既然是佳作,总离不开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富于表现力。钻研教材时要从语言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的高度、深度、广度,把思想精华所在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
2、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重点词句、关键词句。教学时要注意把握这些词句,引导学生用重锤敲打,使其中所饱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荔枝蜜》中有这样一句话:老梁说:‘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教学时我抓住颤字要学生推敲: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颤又为什么不禁一‘颤’?颤以后流入笔端的是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感情?经过思索、推敲,学生懂得了:颤是抖动、振动,因外因而产生的抖动。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整日整月采花酿蜜,不辞劳苦。生命却如此短暂,作者意想不到,心颤动了。这一节课通过对关键词的重锤敲打,使小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的高尚情操闪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打动学生的心。
3、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或欢乐,或悲哀,或崇敬,或憎恶,语文教学中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创设情境的关键在于能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时如采用录音、朗诵、配乐朗诵、口头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眼看文字,耳听音响,口述佳景,心游四方,学生就会进入文中的意境,赏心悦目,受到感受。
二、课外延伸,在美的氛围中徜徉
学科教学有两个阵地,一课内,二课外。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学科德育既要落实在课内,又要延伸到课外。
课外是个非常广阔的世界,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光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学生课外的学习,我经常用这两种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1、用书来引导、教育学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进行交谈。可想而知,书的作用多么巨大!所以我经常推荐好作品,给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定期组织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评述作品优劣,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爱读书,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用书籍来引导学生走向成熟,走向自强。
2、组织健康的课外活动,开拓学语文的广阔天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方面从报刊杂志中获得知识,一方面从生活中吸取知识养料。所以我在教语文时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接触大自然、多接触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郊游、野炊、元旦晚会、演讲比赛、辩论赛、参观、访问、游览、佳作欣赏、配乐朗诵等等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在兴味盎然地参加种种活动的同时,心田受到美的事物、美的思想情操的滋润,久而久之,身心获得了健康的发展。
三、积极引导,思想、文字双锤炼
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不仅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而且显示学生的语文根基和智能水平。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与阅读教学中的教育一样,至为重要。
1、引导学生多练笔,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并把它称作道德长跑,就是发挥了写作的功能,把教书和育人巧妙地结合起来。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写作,就必须观察生活、捕捉形象,习作指导的过程就是指导学习运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的过程,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过程。
2、透过习作窥探学生心灵,发挥讲评的育人作用
学生习作是学生思想、情操、品格、意志的反映,是学生自己生活和周围情况的部分写照。言为心声,透过习作窥见学生的心灵,摸到他们思想深处的脉搏。教师要善于察微见幽,把习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活思想、活情况,及时地加以分析,进行引导,在带领学生推敲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同时,启发他们明辨是非,区分美丑,褒善贬恶,奋发向上。
教育界前辈叶圣陶曾这样告诫后辈: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文育人应时刻铭记在心。育人之妙,存乎一心,一个语文教师当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育人的崇高职责紧密相碰的时候,课堂上就会闪炼智慧的火花,产生能量,推动学生思想感情升华,就会延伸到课外,创造出一个个具有独特性的、富有吸引力的教育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