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3:0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指出:“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由此看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他的教学任务不仅在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应该兼顾到德育,并努力使其取得显著的成效。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德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由此可见,情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灵魂。从古至今,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的真实情感。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除了要传授丰富的知识,还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包涵着的浓烈情感因素,给予学生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以此来进行德育。

(一)、树立强烈的利用德育因素的意识 面对培养新世纪人才这一历史重任,老师们必须要有强烈的革命使命感。把培养具有高度思想觉悟,又有丰富科学知识,较强适应能力的新人视为祖国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牢牢记住,自觉地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上。这样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进行德育,克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的随意性。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只是将全部心思花费在讲授知识上,把激情澎湃、优美生动的课文讲得枯燥乏味,没有利用德育因素进行德育的意识。这样就造成了脱离语言教学,支离破碎地肢解课文,来进行空洞说教。使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产生严重错位,失去了其原本形象感人的魅力,并引起学生的反感。如:有一位教师在讲《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一课的时候,先列出一大堆生字词让学生去注音、查字、词典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给文章分段,写段落大意。而没有去分析文中最能表现董存瑞革命精神的字、词、句、段。最后快结束课的时候才很笼统地直接提出本文表现了董存瑞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位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树立进行德育的意识。他的德育随意性造成了文章的架空分析,使原本充满激情、感染力的文章变得苍白无力,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性。

(二)、掌握语文课实施德育的特点 在语文课中进行德育,我们不能搞教条化,使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公式化地用某种固定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从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如: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提出富有启发性而又蕴含着深刻德育因素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悟出其中道理;通过多读,在教师的正确点拨下体会文中的情感;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及影视欣赏等途径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德育到位可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使教学中的德育到位。那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使德育到位呢?

(一)时代背景介绍,搭桥铺路 时代背景是指在一定历史情况下,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由于在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对他们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简略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阅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让时代背景介绍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如在讲授《再见了,亲人》这编课文时,有许多学生都对抗美援朝的历史不了解,不明白中国人民自愿军是什么。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自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自愿军抗美援朝对朝鲜人民的重要意义。使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中国人民自愿军产生深厚的感情。这样,在后面的新课讲授中,学生就能够理解到——为什么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自愿军归国会产生如此深厚的依依不舍的之情了。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上《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讲课文时,教师可以作两个“情境”设计: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在小利比的话中,小珊迪被马车撞伤,车夫扬长而去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向学生再现这些感人的场面后,让他们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并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吃人的、黑暗的本质,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巧妙设计问题,深化认识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好,有启发性就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认识。亚里斯多德曾有句著名的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课文中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提问就可以起到深化学生对课文认识的作用。如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当学生学到邱少云被熊熊烈火包围这一段时,思绪就会如海水一样翻滚的。这时候教师就要抓紧时机,巧妙地设计问题。例如可以提问:“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他怎么能做到一动也不动的?”“假如他动了后果会怎么样?”等等。面对这一个个问题,学生就对问题的答案产生兴趣,这样就要积极地开动脑筋。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邱少云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才会自觉严格遵守纪律并英勇献身的。由此可见,巧妙地设计问题就能揭示蕴含在课文深层次德育因素的内涵。

四、适当延伸课文,拓宽思路 联想过程就是悟性的产生、运作的过程,也是思维逐步深化的过程。有些课文的教学在老师的启示下,对其情节的发展教师可以把它适当地延伸。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语文各方面的能力,更能使学生的思路得到拓宽并提高对课文的认识。在《我的心事》一课,当学生已经认识到大林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只是因为他没有及时履行自己的诺言而感到内疚,为失去履行诺言的机会而懊悔时。他们同样会为大林失去这样的机会而感到惋惜。这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情节发展,以续写的方式命题让学生写作文。这样在作文中,学生就会为文章补叙出一段段生动的情节。这样做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更净化了他们的灵魂,起到很好的德育作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就要多下工夫进行研究。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语文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德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文/陈孝伟

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我在工作中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这个共和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刚入学就学习古诗《锄禾》又继续学习了《英雄黄继光》、《刘胡兰》、《我不能忘掉祖国》、白杨》、《长征》、《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我在教《群鸟学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我让儿童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学艺的群鸟,创造性地加上了学艺的小燕子给没学到艺的那几只鸟说几句安慰的话的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教育开导这些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外,就一定能学到真本领。这样,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才会成功的道理。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加自尊自荣。为此,我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批语,在班里表扬。然而对于犯有一点错误的学生,一般他们也总不想失面子,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处理这类问题十分慎重。一次考试后,我让同学们把语文卷子重新做一遍,结果一位同学让其他同学给自己复写了一遍。当时,我看了卷子真生气,真想在班里狠狠地批评他一顿,可我想到了他的心理特点,就保留了他的面子,过后和他交谈,晓之以理,使他流出了悔改的眼泪。我在同学面前,不但不批评他,还表扬了他,后来进步了。这样,更坚定了他克服困难决心和信心,后来,他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还主动担任班级卫生员,被评为文明学生。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我十分注意从懂得入手,让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等等,懂得少先队的基本知识。在教中年级时,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在教高年级语文时,我十分注重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国家,性质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

四、德育教育要体现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的满堂说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间说教,不但激不起其兴趣,而且会使小学生厌倦,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较好的效果。

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一。强化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首要任务。在小学主文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起,把握教材的思想性,遵循德育教育的阶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组织活动的实际性,长期坚持,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苏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苏艳虹

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书育人一样,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与时俱进,科教兴国此乃我国当今一项重大举措。时代不断进步,观念不断更新,教育更是不断地发展变化,新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在课程改革中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育中,首要的是德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而进行德育教育,空洞乏味的宣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个学科的渗透教育。事实上,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使许多宝贵的德育资源白白浪费了。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如果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上进的思想道德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就不失为一块培育品学兼优人才的沃土。我现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感受、做法总结如下: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知识与道德孰轻孰重?这个问题的提出并非是多余的。相信大家不会忘记,大学生马加爵丧心病狂地向朝夕共处的同窗举起利刃,清华学子刘海洋残酷地把硫酸倒向无辜的黑熊。这一切,犹如一把利刃,深深地刺痛了我们这些教育者的心。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曾告诫我们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三字经》里也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妙语哲思,让我们明白:孩子的品行完全是从后天获得的。可以说,教育环境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已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好比果树,道德是树之根,才华是树的花朵与果实,如果没有根的滋润,它是不可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的。如果没有道德之根的滋润,任何人的才华都不可能得到发挥和施展。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反之,一个没有德行的人拥有的知识越多,那么他为人类所做下的缺德事也会越多。“只教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堆麻烦。”(美·罗斯福)我们让学生学会做人,然后再去做事,只有德才兼备,才是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作为一名教育者,他的崇高使命就在于培养一个完整无缺的人;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德育观念,时刻准备把德育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

二、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德育要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好“渗透途径”。一是情感渗透,二是认识渗透。所谓情感渗透就是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的同时,用作者的心、教师的情去感染、激发学生,使学生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并进而迸发出更为高尚、更为健康的情感的一种渗透方式。所谓认识渗透就是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时,能够有的放矢地将教材中内在的思想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思想认识也能提高的一种渗透方式。

中华民族曾经以优秀的道德文化而著称于世,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道德文化却黯然失色、光华不再了。语文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应当主动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力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几千年的灿烂文化重新焕发出它的生机。也许基于这一原因,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深化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因为,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本所选文章都是极具典范性的,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它融会了古今中外最优秀的语言文化和经验,涵盖了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精神的,还是文化的。我们不仅要学习它的文化内涵,还要学习创造这些文明的大师们洞察事物、思考问题、探求真理、憧憬未来的美好人生经验。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言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以周总理少年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树立起远大宏伟目标。在教授课文《驿路梨花》时,把雷锋精神同生活的美好心灵融为一体,把课文中方便旅客的深山茅屋作为雷锋精神的见证,把洁白朴素的梨花作为雷锋精神的象征,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赞美雷锋做好事的局限。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德育教育应采用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

语文教学中,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课文中的字、词、句,才能透彻地阐述课文内在的思想内容,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受到深刻、生动的思想教育。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长沙的秋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如:染、透、争等,当学生对长沙秋景有了具体的认识后,再引导学生推敲文中的重点字词,以深化对长沙秋景的热爱。这样,一幅美丽的长沙秋景图不但带给他们感观上的慰藉,而且让他们在心灵中激发起热爱自然的炽热之情,再由此转化为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1.利用课文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诚实的孩子》、《幸福是什么》、《丑小鸭》、《三个儿子》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在《诚实的孩子》一文中,讲述了列宁在姑妈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花瓶,开始不敢承认错误,欺骗姑妈,后来回家以后,主动写信认错的事。学生学习了这个故事,懂得了犯了错误,应该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如今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宠爱下,不仅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把父母当成呼来唤去的“佣人”,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利用课文内有关题材,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五册第四课《三个儿子》一文中,通过写三个儿子在看到各自的母亲艰难地提水,只有一个儿子跑上去接过水桶帮助母亲提水的事,赞扬了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体贴父母的美好品德,启发学生从小孝敬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2、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小鸭子得救了》、《应该帮助他们》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材中精选的很多内容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们必须做个有心人,善于利用教材,渗透德育教育。

3、学生作文既是语文文字训练的过程,又是育人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此有一段明确的表述:“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叶老在《作文论》中也强调:“作文最可贵的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是啊,搞胡编乱造、移植他人的作品,不仅习作缺乏真情实感,久而久之,还会养成说谎的坏习惯,这与我们教育的育人目的是背道而驰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存在着假、丑、恶,儿童生活其中,耳闻目睹,必然会受到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习作的过程,也是辨事明理,提高认识能力的过程。例如,我曾经在三八节那天,布置了一篇题为《我为妈妈剪指甲》的作文。结果,几个妈妈在外打工的孩子居然也煞有介事地写了他为妈妈剪指甲的事,我知道情况后,并没有批评这些学生,而是告诉他们:事情做了当然要写,没做可不能胡诌瞎写,习作时,可以写写没做的理由、心情和想法,但绝不能说谎。第二天,那几个学生把重新写好的作文交给老师,因为写上了他们的内心话,所以字里行间流露真情实感,非常感人。另外,学生的习作内容十分丰富,有写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有写师生情、骨肉情的;有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有写父母孝敬老人、关心邻里的……这些习作都是对学生陶冶性情的材料,教师在对优秀习作进行赏析交流时,学生怎能不受到感染呢?写作文是学生倾吐生活的体味和感悟,只有深入观察生活、分析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外部表象中把握生活的本质,揭示生活的真谛,描绘出生活的主旋律。

在教学中,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作为教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教师,即使能说出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严格地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我从教以来,从未缺过一次课,从未说过一次谎。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作自己的高尚职责,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向油与水似的游离状态,截然分开,而是如水乳交融似的难以分割。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不仅提高能力,思想上也能得到长进,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愿能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绿园小学 苏艳虹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教育,就是培养人。教师,首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争取做个教育家。

语文教师教学生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当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入育人大目标。只见文,不见人,充其量只在鸡虫得失上兜圈子,很难成为学生生活的导师,道德的教员。认为教

文是语文教学的硬任务,育人不过是招牌或幌子的看法是可取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很对: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输送知识信息,听、说、读、写训练,课外阅读,课外其它活动等都是教育的途径,只要选择和创造恰当的方法,途径畅通,那些闪光的思想、闪光的精神就会伴随着语言文字渗入学生的心田。

一、精心设计,使课堂教学闪现思想的火花

学科教学体现德育,课堂是主要阵地。语文教学在授课时应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力求课上得立体化,发挥多功能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挖掘课文内在的思想性,揭示

其中寓含的深意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绝非强加于学科,游离于学科之外,而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问题在于教师是否洞悉所教学科的性质,做有心人,全面理解和落实教学大纲。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作者情动手中,言溢于表的产物。既然是佳作,总离不开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富于表现力。钻研教材时要从语言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的高度、深度、广度,把思想精华所在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

2、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重点词句、关键词句。教学时要注意把握这些词句,引导学生用重锤敲打,使其中所饱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荔枝蜜》中有这样一句话:

老梁说:‘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教学时我抓住颤字要学生推敲: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颤又为什么不禁一‘颤’?颤以后流入笔端的是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感情?经过思索、推敲,学生懂得了:颤是抖动、振动,因外因而产生的抖动。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整日整月采花酿蜜,不辞劳苦。生命却如此短暂,作者意想不到,心颤动了。这一节课通过对关键词的重锤敲打,使小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的高尚情操闪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打动学生的心。

3、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或欢乐,或悲哀,或崇敬,或憎恶,语文教学中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创设情境的关键在于能否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时如采用录音、朗诵、配乐朗诵、口头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眼看文字,耳听音响,口述佳景,心游四方,学生就会进入文中的意境,赏心悦目,受到感受。

二、课外延伸,在美的氛围中徜徉

学科教学有两个阵地,一课内,二课外。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学科德育既要落实在课内,又要延伸到课外。

课外是个非常广阔的世界,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光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学生课外的学习,我经常用这两种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1、用书来引导、教育学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进行交谈。可想而知,书的作用多么巨大!所以我经常推荐好作品,给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定期组织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评述作品优劣,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爱读书,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用书籍来引导学生走向成熟,走向自强。

2、组织健康的课外活动,开拓学语文的广阔天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方面从报刊杂志中获得知识,一方面从生活中吸取知识养料。所以我在教语文时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接触大自然、多接触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郊游、野炊、元旦晚会、演讲比赛、辩论赛、参观、访问、游览、佳作欣赏、配乐朗诵等等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在兴味盎然地参加种种活动的同时,心田受到美的事物、美的思想情操的滋润,久而久之,身心获得了健康的发展。

三、积极引导,思想、文字双锤炼

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不仅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而且显示学生的语文根基和智能水平。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

德育渗透,与阅读教学中的教育一样,至为重要。

1、引导学生多练笔,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并把它称作道德长跑,就是发挥了写作的功能,把教书和育人巧妙地结合起来。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写作,就必须观察生活、捕捉形象,习作指导的过程就是指导学习运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的过程,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过程。

2、透过习作窥探学生心灵,发挥讲评的育人作用

学生习作是学生思想、情操、品格、意志的反映,是学生自己生活和周围情况的部分写照。言为心声,透过习作窥见学生的心灵,摸到他们思想深处的脉搏。教师要善于察微见幽,把习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活思想、活情况,及时地加以分析,进行引导,在带领学生推敲如

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同时,启发他们明辨是非,区分美丑,褒善贬恶,奋发向上。

教育界前辈叶圣陶曾这样告诫后辈: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文育人应时刻铭记在心。育人之妙,存乎一心,一个语文教师当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育人的崇高职责紧密相碰的时候,课堂上就会闪炼智慧的火花,产生能量,推动学生思想感情升华,就会延伸到课外,创造出一个个具有独特性的、富有吸引力的教育情境。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招远一职王波文

2017年,烟台市职业室承担了一项重要的课题研究,“四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目前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的德育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作用。所以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发挥德育的作用,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健康向上、积极乐观、努力进取的技能型人才。

一、加强课文的诵读,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学生通过熟读和精思,能够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注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基本道理的灌输,忽视素质的培养和情感体验及情感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中职语文新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诗歌和抒情散文精品,对这一类课文,教师若能灵活地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诵读,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从而把无声的视觉语言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教师的心声、学生的心声、作者的心声产生共鸣,让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更好地领会文章深蕴的思想意义,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获得教益。

比如学生进入中职后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我很重要》就明确地向世界宣称:我很重要!作者列举了许多理由:

“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万物之灵; “我”是人类精神文化之火的传承者,背负不可推卸的神圣承诺; “我”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是机遇的产物; “我”是父母浓浓慈爱与亲情的承载; “我”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 “我”是子女唯一的至高至尊的血缘之爱; “我”是朋友不可填补的情感空间;

“我”是自己事业和工作中无人可以替代的主宰; ……

所以我很重要!

但太多的中职生却并不具有如此的自信,他们很多长期生活在自卑中,也是因为种种原因才来到职校。所以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文的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会每一人生命的价值,从而给自己的人生做个恰当的定位──“我”是有价值的。并且能够大声说出“我很重要”,因为这是心灵对生命的一种庄严的承诺。

二、借助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阐释人生哲理或理性思考的文章,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借助这一教材优势,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事理、领悟作者对生话的理性思考,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们的灵魂得到升华,还可以使他们初步具有辨别美丑、分清是非的能力,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劝学》一文时,可以把内容稍作分析: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接着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骥和弩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再启发他们分析自己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从而进行适时的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很自然地把德育渗透到了教学当中,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加强课外阅读与写作等训练,进行自我情感内省教育

现在中职生的思想情感丰富又复杂,他们的内心更容易产生苦闷、仿徨、郁闷、羞愧、失望等情感。而他们除上网(有极大的负向影响)外,大都喜欢用笔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这种宣泄,其实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情感的内省教育。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写作这块独特的“情感自留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内省。这样他们的主体情感就能够得到强化与提升,从而克服各种消极颓废的情绪,创设出积极明朗的心境,树立起坚定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此外,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组织一些符合中职学生心理特征而又富有特色的语文实践话动课,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如组织学生开展新闻调查、采访、参观、知识竞赛、文艺演出、读书报告会、演讲、辨论等各种活动,让学生表达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审视态度,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加强对学生的理想教育。例如在讲解曹禺的《雷雨》一课时,我让学生课下分组准备,节选课文内容,组织排练,上课时进行表演。因为经过事先的准备与积累,学生在表演时基本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来理解人物特殊性格产生的原因,学生也能在分析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这一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应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充分渗透,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语文知识传授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具有健康人格的优秀技能型人才。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就是培养人。教师,首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争取做个教育家。语文教师教学生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耿家营乡民族小学李昊翰 【摘要】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是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摘要:德育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小学阶段是学生德育的启蒙阶段,搞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摘 要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启蒙性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课程,更是能提升小学生道德品质的课程。现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是教学的教育性客观规律地反映,是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学科教学的教......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摘 要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它对培养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主导作用。本......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之我见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之我见 云县漫湾镇密竹林小学 何健惠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

    体育教学中如果进行德育渗透

    体育教学中如果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长跑、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