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音乐新旧课标对比心得体会
小学音乐新旧课标对比心得体会
鸿尾中心小学 余存镇
通过认真学习了2011版的音乐新课标标准,并和2001版的课程标准进行对比。修订稿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有些局部调整与充实完善。下面谈谈我对新旧版音乐新课标学习体会吧。
(一)课程性质(课程性质调整内容)2001版:课程性质与价值 2011版:课程性质
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文性 2.审美性 3.实践性
课程性质体现出三种哲学观点: 1.审美教育哲学 2.音乐人类学 3.实践主义哲学
(二)课程基本理念(将原来的十条合并为五条)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2.强调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造 3.突出音乐特点 关注学科综合 4.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5.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3.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4.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5.重视音乐实践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6.提倡学科综合
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三)合理调配音乐知识在新课程的实施运用。
传统的课程设计非常强化音乐知识的学习,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甚至使音乐这一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学科失去了独有的魅力。教师应该珍惜这一改革的难得的机会,设计出适合本学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型,满足学生的要求。但教师也不能只顾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忽略音乐的知识技能的讲解。我们知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笔者认为水与舟的关系好比音乐知识与音乐教育,只有把音乐知识落到实处,音乐学科才会有基本支撑点。
总之,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音乐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解课标的理念,努力探索、钻研音乐学科的教育教学课堂改革。
第二篇:初中生物新旧课标对比分析
初中生物新旧课标对比分析
新教材的突出优点有,重点概念以黑体字出现,概念定义更准确、明了;知识的完整性更强;章节以重要概念为标题,易让学生明白重点。探究实验中,删除了许多可能性较低,操作性较弱的实验;许多实验改成了“试一试”;在实验中增加了可供选择的多种材料。在教材正在之前,创设情境,提出了常见的,但学生难以理解的现象,以引起学生思考。同时,教材正文增加了“想一想,议一议”和“通过本节学习,你应该知道”栏目,让学生明白本节的知识点。教材中,插图有所增多,部分图片适度放大,更清楚。总的来说,新教材比旧教材要简单的多。新课程标准与旧标准相比,其总体影响是:
1.新课标更贴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更具有操作性。
2.新课标更加重生物学和其他基础学科的联系,明确了生物学科的主导学科地位。
3.新课标增加了“重视重要概念的教学”的内容,突出了“重要概念”的核心地位,诠释了“重要概念”的教学手段及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等,指明了“概念教学”需要“构建知识框架”。
4.新课标更好的展现了《生物学》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作用。
5.新课标,对课程学习的过程、学习方式和学习的短期要求和长远目标更加明确。
6.新课标明确了检查在教与学中的意义、目的,给出了检测的手段和方式建议、检测内容及标高。
第三篇:比较新旧课标
比较新旧《化学课程标准》
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旧标准” 〕,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旧标准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得到了高度认同。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化学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实际;二是科学探究已走进初中化学课堂;三是学生“讲、记、背、练”的机械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四是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有所增强;五是化学学习评价方式趋向多元化,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六是初中化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整体上均有所提升。然而,由于旧标准的制定,受制于当时对我国中学化学教学现状认识的局限性,再加之通过10年的实践证明,旧标准中的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当前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此因,教育部组织专家对旧标准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标准” 〕。
下面结合新标准的特点,与旧标准做一个比较:
一、对化学进行了重新定义
首先对化学重新进行了定义: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二、内容表述更加合理
新标准对课程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增加了懂得和简单计算,技能性学习目标增加了模仿操作和独立操作,体验性目标增加了经历、认同和内化。在课程目标的设置增加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增加了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改原来的“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为“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说明并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增加了增强安全意识。
三、课程内容更合实际
新标准将标题“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整体建构思路和框架保持不变,五个一级主题没有变化,知识在原18个二级主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二级主题。即在“科学探究”主题中增加了“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这一二级主题,共有19个二级主题。新标准降低了部分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
1.在课程内容的“科学探究”主题特别强调实验的教学功能,并强调实验时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污染环境,对初中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增加了“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降低了部分实验的要求,明确规定初中阶段学生必须要完成的八个实验活动:
(1)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2)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5)燃烧的条件。
(6)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8)酸、碱的化学性质。
2.在课程内容的“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的课程目标中增加了认识溶质质量分数,将旧标准中的“知道常见酸碱盐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改成“认识常见的酸碱盐,知道酸碱的腐蚀性”,明显对前者的要求提高了,对后者的要求降低了。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增加了探究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金属的某些化学性质的探究。3.在课程内容“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的课程标准中增加了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和盐,正确书写一些常见的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增加了水的电解和根据化合价写出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这样的安排更加合理。4.在课程内容的“物质的变化”主题的课程标准中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改成了“初步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转化的观点”,将“理解化学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改成了“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改成“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将“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改为“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活动与探究建议部分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删去了几个实验,增加了探究镁条燃烧和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
5.在课程内容的“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课程标准中将“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改为“知道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将“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改为“知道一些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活动与探究建议部分增加了氢气的燃烧实验。
四、实施建议指导性强
在新标准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改动最大,教学建议更加具体,叙述也更有条理。
1.要求科学设计教学目标。要全面体现三维目标、整体规划教学目标和科学设计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强调课时目标应准确、具体和可信。
2.要求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加强实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和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应认真组织学生完成好《标准》中要求的必做实验,重视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的学习。另外强调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重视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绿色化学思想。3.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要求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样既能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又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
4.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有效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和不断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强调教师在继承以往习题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应积极进行习题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习题课的教学,应注重引导和点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留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时间,避免教师的“一言堂”。化学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实践,对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应自觉地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可以通过撰写“教学反思札记”或“教师成长札记”,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自己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等进行剖析和总结。
五、非常重视学业评价 新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改变了实验稿中从四个方面笼统地阐述化学新课程实施学业评价的建议,从“评价目标的确定”、“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价标准的设计和使用”、“评价工作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等五个方面,对学业评价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具体指导。同时增加了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关注可操作性,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指导性。修订后的课标为了促进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增加了11个课程指导案例,这是本次修订的另一个亮点。这使我们教师评价学生学业,有了可供学习与参考的基本操作范例。它旨在通过这些实例,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在具体教学中的体现和落实。
上面仅对新旧课程标准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对比,有不妥之处,敬请指出
第四篇:202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新旧课标对比
202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新旧课标对比
课程性质
更为详细地阐释了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增加了物理课程承上启下功能性的说明,强调了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明确了物理课程的核心素养导向,从育人的角度重新定义了物理课程的目的。
课程理念
2011旧课标
2022新课标
1.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1.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3.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
4.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4.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
5.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5.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课程目标
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确立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调整为核心素养内涵和目标要求两大方面。2.核心素养内涵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3.新增目标要求,围绕核心素养设置。
课程内容
1.将原来的“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大板块进行合并,表述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实验探究”“跨学科实践”五个一级主题,其中“跨学科实践”是新增内容。2.前三个主题细节上略有变化,并在相关主题后新增了“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学业要求”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学应到达的标准,“教学提示”则给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建议”和“情境素材建议”。3.“实验探究”主题将学生必做实验分为测量实验和探究实验,对探究内容进行了规范性说明,防止实验探究过深、过难问题。(1)实验的数量由20个调整为21个。(2)新增加了一个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3)替换了两个实验:将“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更换为“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将“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更改为“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4)一个实验由测量改为探究:将“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改为“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4.新增跨学科实践活动,分为三个二级主题,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发展学生跨学科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乐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1)物理学与日常生活
(2)物理学与工程实践
(3)物理学与社会发展
学业质量
新增加学业质量内容: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提供依据
(1)学业质量内涵
(2)学业质量描述
课程实施
新课标提出了全新的教学建议:
1.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设计教学目标。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1)倡导情境化教学
(2)突出问题教学
(3)注重“做中学”“用中学”
(4)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3.确保物理课程实践活动教学质量。(1)规范物理实验教学(2)准确把握跨学科实践教学定位
评价建议改为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两部分。教材编写建议更加细化,分为编写原则、内容选择和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三个部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分四部分:文本课程资源、实验室课程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其中强调了加强对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注重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新增“教学培训与教师研究”,包括教师培训建议与教学研究建议两部分。
第五篇:语文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新旧课标对比学习有感
语文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新旧课标对比学习有感
语文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新旧课标对比学习有感
还记得与旧课标相识是在自己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2001年,充满激情和斗志的自己与旧课标牵手,在语文教学这个大熔炉里磨砺着,成长着。在工作中旧课标就像老师,就像朋友,在我困惑时,它能为我指引迷津,在我小有收获时,它能激励我继续前进、、、、、、就这样我与旧课标一起相知,相伴渡过了10年。10年的与课标的耳鬓厮磨,10年的教学实践检验,我的老友-课标在10年风雨的洗礼下,以更加华丽端庄的容颜再现。我为它的变化惊喜不已,因为它没有辜负我这个好友的期待。
一、惊喜1一——新课标降低了知识的难度
说新课标降低了知识的难度,那是因为新课标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依据新课标,三、四年级学生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左右,而旧课标则要求学生会写2000个左右。新课标对一、二年级学生会写字的要求也从原来的800到1000字统一成低限――800字。
作为自己,一直苦恼的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从开始写字起只写3-4个字,可是到二年级上学期骤然增加到每课写6—9个,下学期每课达到写十二个字。字词是一家,字不能单独放置识记。作为任教的自己每次都是将字和词和句连在一起。但是不管你用什么办法总有一部分孩子他们识记字是比较辛苦的。打到旧课标的要求是有一定难度的。有时自己有一种冲动,不想让孩子写那么多字,可是一想到这是课标要求的,知识是必考的内容。那种冲动慢慢平息。现在新课标要求会写的字降低到了800字,很好,自我感觉压力减少了许多。新课标更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我们教学的实际。写的少,孩子就会更加用心,才能达到熟练而且美观。
不仅是字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在学习得各个方面不仅能学到知识,学到本领,还希望他们能学得快乐,在学习中能体验到成就感。但是在实际很多的压力下,我们发现确实有很多孩子能达到课标的要求,可是还是有不少的一部分学生他们跟不上这些孩子的进度,学习起来很吃力,横向比较起来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很遗憾在自己的班上也总有一部分学习得不是很快乐的学生,虽然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是我在很多时候还是期望我的老朋友课标还能在其它方面降低一点难度的。
二、惊喜2——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XX老师说: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在语文学习上没有阅读量的积淀是不可行的。我认为尹老师的话和我们的新课标的方向是一致的,新课标给我们定的阅读积累量只是一个底数,要让孩子语文好,就要孩子多阅读,多积累。怎样达到这个目的呢?兴趣和训练。新课标认为语文课就是要让孩子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其实我一直都不反对字词句段的训练,我认为在训练中学生和我的听说读写能力都能提高。但我在以前的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课时很少有让学生字词句训练,好像做某些训练就会割裂课堂的整体性。而把这样的训练集中在复习课上。虽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以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机械的、烦琐的、孤立的训练,已经扭曲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积累重要字词句、经典诗歌和文章等做法的兴起,可以说是改革的一种转向。现在的课标及教材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摘抄搜集资料、背诵默写类的练习大有提高。为了避免那种机械的、死记硬背的、孤立的语文学习方式,避免学生从一个苦海跳到另一个苦海,避免语文教育从一种无效走向另一种无效,这些练习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让学生领会它们的运用;在引导学生诵读大量经典诗文的同时还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国内外文化、文学精华,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他人,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关键是新课标还提倡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应增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教给学生方法,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个性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发展学生个性。“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确,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多读多悟中掌握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情感体验感受远比“填鸭”学得更有价值,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新语文课程标准》给每一个老师提出了明确的教育方向,纵观这个新标准,发现老师如果仅仅是提高认识不提高自身的素质也是难以达到,作为老师要真正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不努力学习探索是根本不能达到的。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前提是老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新课标的颁布对自己是一种极高要求挑战。不过人生因挑战而精彩!在新学期的开始,我已经加快了学习的步伐,对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好文章等都有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簿上。每天将好文读与孩子听,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收到美文的熏陶。每天总在思考如何让孩子每天快乐的学习,让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学习。思考让自己越来越聪慧,衷心期盼自己在实施新课标的教学中自己能变成一个“新”老师!相信自己能接受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