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局关于群众看病贵问题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3 20:1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物价局关于群众看病贵问题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物价局关于群众看病贵问题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物价局关于群众看病贵问题的调查报告

物价局关于群众看病贵问题的调查

报告

物价局关于群众看病贵问题的调查报告2007-02-10 16:47:2

5着力解决好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针对医药费用高、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卫生、药监、物价等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进一步解决好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市物价局进行了调查。

一、价格主管部门已经采取的措施

群众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是全国纠风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物价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做了一些工作:一是加强和改进药品价格管理。目前纳入政府定价范围的药品共计1500余种,占药品

品种数量的12%左右,占市场销售份额的40%左右。对《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所列药品和具有垄断性特殊性的专利药品、麻醉药品等,基本上由政府定价。二是大幅度降低药品零售价格。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先后进行了近20次降价,降低了近1000种药品最高零售价格。集中招标采购的药品价格平均降价幅度在20%以上,如今年年初组织的第八次药品集中采购共计2068个品种,平均降价幅度%,让利患者近100万元。三是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收费。国家出台了全国统一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将医疗过程中存在的6777项收费规范为66项。今年4月1日起,省物价局调整了122项省管医疗收费项目,××市也将对地管的3844项收费标准进行规范调整。四是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其中核磁共振、CT、彩超等降价幅度在40%左右。据测算,我市大型医疗设备降价每年可减少病患者支出20多万元。五是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2003

年—2005年上半年,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31起,违法金额210万元。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医疗器械、药品零售价格总水平逐步下降,医疗服务收费秩序有所好转,医药价格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000—2004年,全国卫生部门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人均医药费用年均增长%,住院患者人均医药费用年均增长%。这说明群众看病贵问题远未真正得到解决。一是药品降价没有到位,降价空间仍然很大。按现行规定,政府管制的只是部分品种,大部分品种价格实行市场调节。有些药品从出厂到零售,中间差价为一倍甚至几倍。如政府定价药品降到位,可能导致企业不生产,医院和医生则改用其他品种替代。这是患者感受不到药品降价实惠的关键所在。二是放开的药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势头。这些品种由企业自己定价,定价越高,给医院、医生的折扣和回扣空间越大,而折扣、回扣越大,则销售越

好。目前,一些实行市场调节的药品价格已经成倍上涨。三是医疗服务乱收费仍然屡禁不止。一些医疗机构擅自提高收费标准,自定项目乱收费,分解项目重复收费。四是医疗器械和一次性医用耗材漫天要价。中间环节牟取暴利,政府出台的干预措施没有完全得到落实。五是处方和诊疗行为不合理。开大处方、乱用药、多用药、开高价药、不合理用高档药等现象十分普遍。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从认识上看,一些单位和个人对医疗卫生改革不理解、不支持,甚至阻碍改革。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医疗卫生单位简单地套用企业改革的作法,在医院内部实行科室经济承包,医务人员的工资奖金与科室的经济收入挂钩,实行收入分成办法。从体制上看,“医药不分、以药养医”,受利益驱动,谁给的回扣多,就卖谁的药,哪一个品种价格高,就卖哪一种药;在药品生产和流通环节,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药品市场的竞争演变为价格折扣

和回扣的竞争。从管理上看,主要是政府定价范围偏小,对放开的药品价格缺乏有效监管。

三、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的思路

群众看病贵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价格管理问题,其深层次原因则是医疗卫生领域改革的方向以及体制和机制问题。一味地降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医疗卫生领域,政府应承担更多责任,不宜盲目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不宜主要通过市场解决医疗卫生问题,更不能照搬企业改革的做法。

1、切实增加公共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财政应逐年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在财政预算中明确一定的支出比例。政府举办的医院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应通过财政拨款和医疗服务收费来维持医院的日常维护与运转。

2、加强和改进对药品价格的管理。改革现行药品定价办法,适当扩大药品定价范围,凡处方药都应实行政府定价。继续大幅度地降低药品零售价格,对一

些目前尚未纳入政府管理、价格上涨幅度过大的药品,采取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3、规定医疗机构必备的常用廉价药品目录。目前很多医院都愿意卖高价药,许多价格低、疗效好、深受群众欢迎的药品,却被医院拒之门外。为此,有关部门应列出医疗机构必备的常用廉价药品目录,保证供应。

4、合理配置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借鉴国外经验,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大型昂贵医疗设备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配置,以避免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非理性竞争。

5、加大监管力度,维护群众利益。价格监督检查机构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项检查,对屡查屡犯、性质恶劣的价格违法单位进行公开曝光,对损害群众利益的价格违法行为严加打击,不断规范医药收费行为。

6、大力整顿医德医风,规范医院和医生的用药行为。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职业责任的教育。

规范医院内部管理,将医护人员的收入与药品、检查、诊疗等指标脱钩,禁止在医疗过程中出现任何形式的“开方提成”行为。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施治、合理用药。

(市物价局办公室)

送:市“四大家”领导;

市政府办公室(研究室)班子成员。

第二篇:“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调查报告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城乡群众最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破解这个难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切实减轻广大群众医疗负担,特别是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现就如何解决当前“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分析

近年来,县乡政府及相关部门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加大投入、深化改革,配备基本医疗设备,加强人员培训,有效地改善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全县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有了很大发展,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群众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导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成因分析如下:

1、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据有关资料分析,中国用2%的世界卫生资源解决了22%世界人口的医疗卫生问题,中国人的健康状况超过同等发达水平的其他国家的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的严重不足,而且优质资源少。1995年以来,中国政府的卫生和教育预算年均增长为14.2%,而同期政府收入年均增长是17.5%;在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的总收入中,药品收入占42.4%,医疗收入占53.5%,财政补助占4%。这表明社会投资没有与政府的财政收入保持同步增长,公共支出体系改革严重滞后,老百姓以有限的收入被动地支撑着迅速膨胀、高度市场化、国际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使“看病贵”成为严重的社会不稳定的诱因。

2、医疗资源分布失衡或不足,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目前我县二甲以上医院只县医院一家,优良卫生资源大多集中在这所医院,农村和边远山区缺医少药现象仍然存在,设备落后,技术缺乏,特别是红河、原黑梁河部分村舍卫生所仍然依靠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老三件”看病,农民甚至无法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全县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仍很短缺,人员结构失调,人才断档严重,乡镇卫生院有的先进设备无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或技术不精,导致先进的设备利用率或诊断准确率不高,城乡居民就诊流向进一步向上级医院集中。不合理的病人流向,一方面使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利用率和技术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也使大医院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大医院人满为患,也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

3、国家政策调整或新的行业规范,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负担。政府把医疗机构推向市场,拨款越来越少,甚至断奶。医院要发展,成本最终必然转移到患者身上。国家取消公费医疗,推行医保制度,减轻了单位的负担,却无疑增加了患者个人的负担。医生为了适应医疗事故处理中“举证倒置”规定,不得不要求患者作更全面的检查,也加大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4、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据有关资料反映,城乡贫困人口的贫困原因1/4~1/3与疾病直接相关,疾病加重了社会贫富分化,加重了百姓对疾病风险的恐惧心理,使“看病贵”易于产生共鸣,成为社会挥之不去的阴霾.5、医疗卫生是高科技、高风险、高成本行业,医疗卫生费用在一定幅度内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诊治疾病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医学研究的过程,具有探索性。对人体的研究,对疾病的治疗,无疑是高风险状态下的高科技行为。在医疗活动中,花了很多钱却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也是常有的。由于非业内人士对此缺乏认识,很容易因为对治疗效果的不满意而产生或夸大“看病难看病贵”的情绪。

6、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慢性化,医疗的难度和成本加大。中国在XX年就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资料显示,我国有限的卫生资源80%用于了老年人,这其中的80%又用于了急危重症病人。调查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引起的死亡已占人口死亡数的2/3。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的结果是大大增加了医药费用负担。

7、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随着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健康观念逐渐增强,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更多、更高。病人一味追求名院、名科、名医,小病也往大医院跑,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的浪费、大医院看病难的现象。

8、医疗机构市场主导,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我国医院目前基本上属于市场主导型。在医院的总收入中,药品收入约占48%,医疗收入约占47%,而财政拨款仅占5%左右。由于财政补贴不足,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偏低,药品收入成为医院的主要经济来源。

9、药品和卫生材料价格虚高,加重了“看病贵”的程度。药品和卫生材料虽然实行了招标采购,但由于定价机制不合理,厂商仍然有很大的操作空间。药品和卫生材料价格虚高加重了“看病贵”的程度而已。

二、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措施

(一)、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加大政府对卫生的投入力度,对农村特困群众实行医疗救助,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第三篇: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福建省

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2005年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提出的要求,福建省卫生厅在2005年3月底发出了《福建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医疗机构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工作的意见》,确定每门诊人次收费和出院者平均医药费用不高于2004年水平,同时对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等5项指标设定了合格标准。2005年4月29日,召开“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药费用增长”电视电话会议,就落实控制医药费用增长措施进行了进一步的部署。会后,重点做了几项工作:一是建立制度。在省属10所医院医疗指标公开基础上,建立三级乙等以上32所医院医药费用公示制度。制发了包括核定2005年省属医疗机构医药费用控制指标、控制医药费用工作(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等)评估方案、全省县及县以上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检查方案等。二是加强督查和指导。2005年6月和11月,两次组织7个检查组,分赴省属和9个设区市35家医院,对控制医药费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意见。编印了《福建省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文件汇编》和《福建省级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工作手册》,供医院学习和参考。三是通报情况。分别召开4次设区市卫生局长、省属医院院长以及设区市卫生局财务科长和三级以上医院财务科长通报会,通报医药费用工作执行情况。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维护医疗机构社会信用的层面上,从推动医疗机构科学管理、集约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创新上,正确认识开展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减轻群众看病负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把宏观调控理念转化为医疗机构管理者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共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取得了初步成效。

2005年全省县及县以上191家医院每门诊人次收费水平(106.15元,比2004年增长1.68%)达到控制指标的有151家,占79%;出院者平均医药费用(4731.3元,比2004年下降0.72%)达到控制指标的有140家,占73%,医药费用的增幅得到初步控制。漳州市、三明市和省肿瘤医院等一些地区和单位控制医药费用工作效果较为明显。

加快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组织起草了《福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目前已通过省政府审核,即将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各地实施。同时,制定了救灾防病、非典、鼠疫、血吸虫病、疟疾、禽流感、生化恐怖袭击等13个单项应急预案,并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初步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多部门联动协作机制。省卫生厅定期与农业、出入境检验检疫、旅游部门联系,互通疫情和有关信息。与南昌铁路局福州办事处、省交通厅、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民航福建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建立了传染病防控联动制度,确定了联络员和通讯方式。机场、车站、港口所在医疗机构与上述部门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做好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的交接和救治工作。在夏秋季发生霍乱疫情期间,福建省卫生厅两次向上述部门通报霍乱疫情,并与出入境检验检疫、民航等部门通力合作,及时做好往返境内外疑似霍乱病人的交接、救治及疫点消毒、密切接触者管理等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重大疾病控制 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2005年,全省共发生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65 起。各级卫生部门快速反应,积极应对,省卫生厅及时组织省级专家赶赴各地,指导、协助基层卫生部门开展调查处理和医疗救治工作。2005年,福建省卫生厅及时组织处置了诏安“5.29”急性中毒、南平“8.5”硫酸二甲酯泄漏、福州“8.8”公交车爆炸等10多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控制了事件的进一步发展,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对“6.17”闽西北特大洪灾和“海棠”、“泰利”、“龙王”等多个强台风的侵袭,在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福建省卫生厅及各地卫生部门按照《福建省救灾防病预案》的要求,迅速、规范、有效地展开救灾防病工作,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省卫生厅共派出18个工作组45人次到南平、三明、福州、宁德等灾区督促、指导灾后防病工作,调整业务经费200万元支持受灾地区的救灾防病工作和补助受灾严重的农村卫生院恢复重建,并及时向灾区调拨漂白粉82吨、漂白粉精片3.2吨、敌敌畏4.6吨、钩端疫苗15万人份以及部分药品,有力地支援了灾区的灾后防病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灾区各级卫生部门累计

机构及疾控机构加强疫情监测,做好培训和对全省医疗卫生人员进行考核。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预检分诊,及时甄别、发现可疑病人。加大了人禽流感防治宣传力度,做好各项应急物资贮备。与农业等部门加强协作,联防联控。强化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预防病从口入。对全省防控工作进行督导和模拟演练。及时处置了三明市梅列区发生的1例人感染禽流感病例,成功救治漳浦县1例人感染禽流感病例,受到卫生部通报表扬。

逐步推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落实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展精神卫生的社会和公众教育,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在福州台江、闽清开展重性精神疾病防治队伍建设项目,推进精神疾病的社区防治和管理工作。开展全省成人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初步建立全省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系统。

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创建卫生城镇工作力度,对全省26个2002年以前命名的省级卫生城市(县城)按新标准进行重新认定,新创了龙海、诏安两个省级卫生城。到2005年底,世行贷款第四期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基本实施结束,可改善5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卫生,完成3800多座卫生厕所建设。认真执行全国的改厕项目,完成了170人次的改厕人员技术培训和62万人次的改厕宣传教育,并重点抓好6个省级改厕项目县的改厕工作和福建省农村水质监测点的水质监测。结合创卫和爱国卫生月活动,城乡广大群众积极开展除四害和环境卫生整治,漳州市达到“无烟先进城区”、莆田、南平市达到“无蟑先进城区”标准。

卫生监督执法 加强食品、化妆品、消毒产品卫生监督执法。制定健康相关产品抽检计划,部署全省食品、化妆品、消毒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抽检和专项整治工作。根据卫生部和省治理“餐桌污染”联席办要求,研究制定福建省食品卫生专项整治方案,重点对食品卫生许可情况和婴幼儿食品、食品添加剂等进行专项整治。积极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结合卫生防病工作,组织开展“苏丹红”、“病死猪肉”、灾区防病等食品卫生整治工作,组织开展学校及学校周边食品卫生安全督查工作。加强职业卫生监督,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证工作。

3000元的标准,共安排专项补助400万元;从2005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对承担农村公共卫生任务的乡村医生给予不低于60元的津贴补助。同时每年补助1000万元用于乡村医生培训,力争全省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所,健全农村卫生三级 “网底”功能。12月份,省卫生厅、财政厅、发改委联合督查了8个设区市、18个县(市、区)、35家村卫生所以及各受查地区的乡村医生培训分中心(点),并对项目的进展情况和督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通报。据统计,本次办实事项目共培训乡村医生30736人,建设空白村卫生所1821所,确定享受政府津贴乡村医生24310人,已补助24044人,占98.9%,已基本完成项目任务。

社区卫生和妇幼卫生工作 各地根据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总体规划,按照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因地制宜,积极构筑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一是充分利用区域内卫生存量资源,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功能与结构的合理调整;二是二、三级医院合理分流人员,延伸到社区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是引入竞争机制,坚持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通过法定招标等程序,鼓励社会力量开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目前,有115个街道、769个居委会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分别占全省街道和居委会总数的75.16%、40.80%,覆盖人口为424.6万;已经各设区的市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12个。福州台江区、厦门思明区已初步形成以三级医疗保健机构、区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疾控中心为技术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其他社会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2005年8月被命名为首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福州市鼓楼、仓山区积极开展创建第二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并通过国家复核评估。省卫生厅制定了《福建省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规范(试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与质量评估标准(试行)》,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管理。

积极实施降低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各项干预措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婚前医学检查的服务模式,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要求各级婚前医学检查机构开展免费咨询指导,简化流程,抓住影响生殖健康的主要疾病开展检查。福州、厦门、漳州、莆田、泉州、三明等市的部分县(市、区)已开展免

品价格;普遍建立大金额病例、门诊处方、医疗收费分析、评议通报和公示制度,制定违规收费责任追究规定;部分医院试行单病种收费最高限额和门诊处方管理,明确每个病种所需的检查项目、住院天数。省卫生厅、各设区市卫生局还每月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所属医院医疗质量、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部分病种收费情况。

中医药工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要求,进一步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做好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工作,组织171名考生参加2005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的资格考核,组织开展2005报考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的2200余名考生报名资格审核工作。组织对64所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病历质量检查;对全省77家中医院的313名医务、管理人员进行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培训,进一步增强中医药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识,提高应急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组织有关专家制订并下发《福建省三级综合性中医院管理评价实施细则》。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组织开展农村中医先进县、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建设评估验收,分别有沙县、福鼎、上杭3个县和思明、鼓浪屿、茶亭、苍霞等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验收。开展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组织开展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中期评估和第二批省级重点专科(专病)评估验收工作,第二批省级重点专科有11个通过评审验收,全省中医重点专科增至21个。组织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13项,2个课题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卫生科教工作 首轮福建省卫生教育联合攻关计划项目评审由卫生部组织国内权威专家组进行评审,129个申报项目经初筛和两轮评审后确定21个项目获资助并列入2005卫生部科研基金计划管理。启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组织编写符合福建省实际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组织专家对80个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基线调查,建立福建省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基本信息数据库。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工作,培训学员660多人次。开展全省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规划调查,全省拟建设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2

32-910 金中安排近200万元专项经费给予资助。在成功选派第一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赴国外进修学习的基础上,继续选派20名左右优秀青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发达国家的大学、科研机构研修、学习一年。做好全省卫生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工作,组织开展全国初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统一考试。

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加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力争全部达到执业助理医师以上或相应专业执业资格,对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制度。继续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在晋升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一年的规定,积极推进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晋升中级以上职称时到上一级医院进修学习的制度。目前,省属医疗单位已派出300名卫生技术人员下乡,市级已有676名、县级已有916名卫生技术人员完成了晋升前到农村服务累计一年的工作;近年来,已经有5107人次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到上一级医院进修、培训。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医学本科生毕业后赴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连续工作五年的,每年给予5000或7000元补助,已有龙岩、宁德两市的17名临床医学毕业生向我厅申报补助。宁德市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加强乡镇卫生院人才培养,每年按全县(市、区)乡镇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5%比例预算培训资金(每人年1.5万元计算),列入县(市、区)财政预算。龙岩市政府实施“百院建设,千人培训”计划,每年从本级财政安排20万元专项经费,作为乡镇卫生院人才培训专项经费。

行业作风和职业道德建设 深入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和创建“全国医德医风示范医院”、“诚信药房”活动。以抓好医疗服务收费、合理用药、合理检查、药械采购、医疗服务信息等工作为重点,推行院务公开“抓本级、带系统、促基层、求实效”活动,着力在抓深入、抓巩固、抓提高上下功夫,各医院采取各种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认真进行整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督查活动,确保整改工作的落实。结合卫生部追授省妇幼保健院原名誉院长夏美琼同志为“人民健康好卫士”称号及先进性教育活动,全省卫生系统深入开展学习夏美琼同志活动,组织13场巡回报告会。评选100名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把学习全国、全省的先进人物与卫生系统身边的典型结合起来,努力在全省卫生系统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氛围。

112

第四篇:解决群众看病贵就医难问题情况汇报

**市人民医院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群众看病贵,就医难问题情况汇报几年来,在深化医院改革的过程中,我院坚持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方针,重点加强行风建设,深化“满意在卫生”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了社会各界及广大病人的好评。今年以来,特别是国家两会期间,我院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 就医难问题,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受到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把我们做法简单汇报如下:

一、狠抓行风建设,为病人提供便捷的医疗环境多年来,我们医院的领导班子对我院的行风建设都十分重视,在抓医院业务建设的同时始终把行风建设纳入日程抓在手上,通过狠抓行风建设使医院的医疗业务质量不断提高,使医院在社会上的信誉不断增强。为病人提供了便捷的医疗环境,有力的解决了人民群众看病贵,就医难的问题。

1、倡导人文服务,树立人性化医疗观念。我们医院在医德医风上严抓严管,医务人员的职业行为得到了有效的规范,基本上杜绝了生、冷、硬、顶、吃、拿、卡、要等不良行为。医院近年提出了人文化服务、人性化服务的更高要求。出台了“医德医风宣言”,标志着我院行风工作自我要求的提高。去年6月按照上级要求,贯彻执行了《首诊医生负责制》、《服务承诺制》、《无偿代办制》、《限时办结制》、《否定报备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六项制度。近几年满意度调查患者的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5以上,去年绥化市卫生局领导来我院暗访,并与住院患者进行了交流,对我院的行风的服务质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搞好集中整治,狠刹收“红包”、拿回扣等不正之风几年来,我们药品采购和销售上的不正之风这一难点问题,当做重点来抓,医院成立了专门纠正药品和医疗设备采购、销售中不正之风的领导组织,采取了药品和医疗器械招标采购和与所的药品销售商鉴定协议书及与所有医生鉴定责任状明确了不许在药品销售中拿回扣,明确规定销售商发现一例立即退出医院,医生发现一例立即下岗处理。几年来,我院从来未发现有药品促销问题。在我院彻底杜绝了药品促销中的下正之风滋生的土壤,纠正了药品促销中的不正之风。同时我们还狠刹了医生吃请、收礼、收受“红包”的不良现象。我们制定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明确了医务人员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吃请、收礼、收受“红包”。发现此类问题,将对当事人做下岗处理。经过整顿医院的行风更加端正了,在全院杜绝了吃请、收礼、拿回扣、收红包的现象。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去年全年收到表扬信上百封。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信誉。

3、多渠道增加便民措施,解决病人看病难问题为了解决病人对医院情况生疏,找医生和科室有困难的问题。我院设立了专家情况介绍板和各科的点名服务台,在两个大厅设立了两个导诊台,有专人为病人导诊。为方便行动不便的病人,我们还在大厅设有轮椅、担架等服务设施。在全院重新设立了各种导诊标牌,给病人就诊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为使急诊病人能及时得到救治。我们与交警队一起建立了交通事故急救绿色通道,重新装备了救护车,配备了各种必备的急救设备,安排了跟车急救医生。加强了急救中心的建设,设立了急诊观察床,即方便了病人又减轻了病人的负担。我们还设立了扶贫门诊和扶贫病房,给贫困病人就医创造了便捷的条件。

二、控制药品收入比例,让利于民我院在过去药品采购全部采取招标制的基础上,果断的采取了控制药品收入比例,药品顺价销售的办法,降低药品价格让利于民。我们把医院所有的药品,无论国家规定的销售价是多少,全部按规定采取在进价的基础上加价15的价格销售,把过去医院得的中间差价让利于病人。这样就使病人的药费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大幅度的降低。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大了杜绝药品促销的工作力度。医院重新与所有药品供应商签订杜绝药品促销的协议书,进一步明确,如发现临床促销活动立即中止供货合同,出现的一切损失,由供药商负责。巩固了在我院杜绝药品促销活动的好局面。

三、在二级医院之间实行一单通,避免重复查检为了减轻病人做辅助检查费用过高的问题,我医院采取了在二级医院间和二级以上医院,检查单实行一单通制度,即在近期内在其它二级医院和二级以上医院做的有医疗参考价值的辅助报告单,一律可在我医院使用,不再给病人做重复的检查。这个措施的实施,在不影响病人的诊疗的前提下,为病人减少了很多经济负担,深受病人的欢迎。

四、根据病情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降低病人住院费用为有效解决经济困难病人住院治疗问题。我们采取了病人入院由主任审查的办法,控制病人入院的数量,除夜间急诊入院的病人以外,白天入院的病人一律由科主任查房,确定治疗方式。

第五篇:“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看病难、看病贵”的表现

(1)看病难在哪里

“看病难”比较确切的意思是,病人看病就医要走很远的路、花费大量的时间、耗费很大的心血,才能来到比较满意的医院或看上比较认可的好医生。用卫生经济学的概念表示,“看病难”就是看病就医的地理可及性较差。从其成因及其表现形式看,“看病难”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绝对性”看病难。这是由于医疗资源绝对不足造成的“看病难”,是因“缺医少药”而无法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看病难”。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现在这种“看病难”往往发生在中西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的偏远农村地区。

第二种是“相对性”看病难。是指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于居民需求的不足,患者去大医院看专家“难”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许多人看小伤小病也不去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而是纷纷涌到大医院。大医院车水马龙、人满为患,专家号一“号”难求。门诊看病“三长两短”:排队挂号、交费和拿药的时间长,但医生问诊和检查时间较短。病人入院、检查、手术排长队,抱怨连连;医生连续工作、经常加班,苦不堪言。结果是患者不满意,医生不满意。这是目前“看病难”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征。很多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全国人民上协和”。

(2)看病贵在哪里

第一种是“个人主观感受的看病贵”。患者主观认为看病就医所花的钱超过了自己的预期水平,或者认为所花的医疗费与看病的效果相比不太理想,钱花得不是“物有所值”。这种认识和感受来源于生活经验。比如,30年前,在县医院做一台阑尾炎手术只需要几十元钱,但是,现在则要花几千元,医疗费涨了几十倍,病人当然抱怨“看病贵”了。

第二种是“家庭无力支付的看病贵”。是看病就医的总花费超过了家庭支付能力而影响了家庭正常生活,甚至因此花掉存款,卖掉家产,造成“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这类“看病贵”的实质是疾病的经济负担过重而缺乏有效的社会医疗保障问题,反过来说,如果有很好的医疗保障,看病不用自己掏腰包,病人就不会抱怨“看病贵”了。比如,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通过骨髓移植治愈,但其总花费高达四五十万元,普通城市工薪家庭和广大农村家庭一般无力承担。

其实,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率很低,一般在每10万个儿童中,可能仅有3—5个孩子患病。如果采用医疗保险的机制,由每个家庭都拿点钱形成一个互助共济的基金,补助那些有患儿的家庭,就可以帮助这些家庭渡过难关。第三种是“社会无法承受的看病贵”。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全社会医疗费用的总水平有一种不断增长且增速居高不下的趋势,但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当它超过了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现有卫生资源多集中在城市,其中优质资源又多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城乡和区域之间差距不断加大。同时,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不足,服务能力较低,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2)医药流通领域混乱

药品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缺少规模经营效益。我国的药品批发企业主要是从传统的三级批发体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批发企业数量庞大,分散经营,各自为政,规模化不够,集约化不够,网络化不够,经营范围能够覆盖全国的批发公司数量极少。

(3)公立医院趋利化

目前,我国71%的医院都是公立医院,承担的服务量占全国医院服务量的80%以上。由于政府长期投入不足,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形成了“以药补医”的模式,导致医院和医务人员忽视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的应用,倾向于开大处方,争相使用大型设备,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费用,致使医疗费用大幅攀升,还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健康。我国剖腹产比例远高于正常水平,抗生素滥用情况十分严重,就是这种机制带来的后果。加之一些医院就医流程缺乏人性化设计,少数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存在“冷、硬、顶、拖、推”等现象,医院之间的检查结果不能共享,恶化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强化了患者对看病难的感受。

(4)医疗保险事业落后

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已经覆盖了12亿多人口,但仍有1亿多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基本医保。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个人自付比例仍占总费用的一半左右。加上我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商业医疗保险起

步较晚,覆盖人口和保障力度也不大。因此,很多群众仍然需要自费就医,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三重压力。

(5)物价指数长期走高

人们感觉医疗费用上升过快。医疗费用也受物价指数的影响,如果除去物价指数的因素,人们对医疗费用增长的感觉也就没有那么明显。

(6)医学技术进步带来医疗费用增加

新的诊疗设备要消耗更多的物质资源,还要由技术高超的医务人员提供,由此带来医疗服务成本的快速增长,也是不可避免的合理增长。

(7)治病模式转变引发医疗费用增加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居民面临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病双重负担,慢性病就意味着长期治疗、终身服药、费用高昂。

3、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政府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群众个人负担得到减轻。从全国范围看,由于政府不断加大卫生投入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已经从2001年的40%提高到61.8%,个人卫生支出占总费用的比例则从2001年的60%多降到了2009年的38.2%,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个人负担过重的问题正在得到缓解。

(2)建立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地区,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使药价平均下降30%左右。一些地方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为抓手,配套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出现了门诊和住院费用下降、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数上升的可喜现象。

(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力改善民生的有利时机,增加政府投入,进一步加强县医院标准化建设,切实发挥县医院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龙头作用。完善政府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基层卫生人员经费。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加强收支管理与绩效考核。逐步扩大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推进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

(4)加强公共卫生保健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5)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推广

鼓励在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重点难点问题方面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人事分配、绩效考核、补偿、价格等体制机制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力争取得突破,形成成熟经验,逐步推广。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重点推动医院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促进因病施治,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同时,总结推广流程再造、方便结算、错峰诊疗等公立医院便民惠民措施,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

下载物价局关于群众看病贵问题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物价局关于群众看病贵问题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探索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新途径

    新锐精品文档 分享文档帮助你我 快乐工作阳光生活 【文档标题】 探索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新途径 【文档内容】 看病难、看病贵多年来一直是社会反响强烈的......

    关于如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关于如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调研报告------------------------------------------------------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决策咨询委员会日期:2007-3-24 10:33:15群众“......

    探索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新途径

    探索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新途径 “看病难、看病贵”多年来一直是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医改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对这一涉及百姓民生的话题,不同......

    医院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措施

    医院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措施当前,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人民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形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虽然有其复杂的背景和......

    XX县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汇报材料

    XX县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汇报材料 地区人大工委: 按照X号文件要求,×××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协调县政府组织卫生、财政、计委、民政、药监、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就我......

    有关看病难、看病贵的调查报告

    有关看病难、看病贵的调查报告09财会2班陈丽芬200932102239近年来,群众抱怨“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日渐高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成为了......

    老百姓 看病难看病贵 问题

    现在我国各地都存在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请你简述一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参考答案】当前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多种原因长期的积累造成的,......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我见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我见 党中央国务院最近又为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出台了新的卫生医疗改革方案,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我深表赞赏和拥护。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症结何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