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特点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特点
(一):一元主导性与多样性并存
一元主导性指马义在我国思想意识形态体系中占据着核心领导地位。之所以如此,与我国目前实行的政治经济制度密切相关。导致一元主导性因素:经济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上实行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一元主导是我国思想领域的突出特点,可以起到动员导向增强凝聚力的作用。同时意识形态多样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是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阶层的变化,人们现实思想水平差异的必然结果。在现实中,人们的思想水准有差异,不同的水准导致不同的价值取向判断。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用马义去正确引领整合社会思潮,同时把健康向上的意识形态整合到马义中去。
(二):先进性与层次性并存:
我国的社义意识形态是以我国社会现实生活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综合水平的反映,具有先进性。中共所秉承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及方针政策和道德准则是现实的表现形式,代表中共最广大人名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先进性。我国的社义意识形态还具有层次性,这主要是指主流意识形态的层次多样性,并非多种意识形态的并存性,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合理的追求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
(三):批判性和建设性并存:
批判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无论哪个阶级的意识形态都具有批判性。社义的意识形态从不排斥人来文明上任何有科学价值的思想,但它也从不放弃同一切反马义的思潮的批判。他的批判表现为对各种异质性思想的批判以维护马义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同时还表现为自我批判,即对自身的吐故纳新和新陈代谢。当然,意思形态批判的目的不仅仅是在消除异己,更重要的是在批判中建设新的意识形态,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每一次的发展有与意识形态的建设性密不可分。每到社会转型的活跃期,都是彰显意识形态建设性的关键期。(四)、开放性与包容性:开放性是时代赋予的基本属性,源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根源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及人类所面对的一些问题。由此决定了意识形态开放性的新特点:
1、是意识形态自身发展的要求,具有主动性和持久性。
2、是借鉴和吸收了一切先进思想和优秀成果,具有全方位性。
3、是引进来喝好走出去相统一,具有双边互动性。
4、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具有亲和性。
包容性是开放性的意识形态的必然属性,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的特点决定的。要包容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同时包容有益思想,从广义上讲应包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包容当代社会正在成长着的意识形态,包容世界各国有益的文化成果。(五)、继承性和创新性
我国的意识形态在时空上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 历史传统。同时继承和延伸着中国历史的文化资源即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性形态,反映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连续性
(一)它继承的思想有:
1、社会主义内在固有的意识形态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性和共产主义的目标理想。
2、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民族性。
3、西方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与教训的理论总结,体现了开放性
4、批判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所产生的免疫性思想,体现了阶级性
5、当代世界发展所产生的新思想和进步观念,体现了时代性
(二)继承并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是它的目标追求。要对马克思主义继承与创新,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中来。
第二篇:各种意识形态的特点
三、新自由主义的思想特征★★★★★
(1)新自由主义力求把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个人自由与社会发展相统一。
个人应把自身置于社会这个统一体之中,使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相发展。每个人都应当对国家,对社会,对其他社会成员承担必要的义务,为国家强盛、社会和谐、公共福利做出自己的奉献。
(2)新自由主义反对传统自由主义的“消极国家”、“警察国家”、“最好的政府是管理最少的政府”的原则,主张发挥国家的积极作用,扩大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建设自由主义的福利国家。
(3)新自由主义强调扩大公民的权利范围。
为了使国家与个人相和谐,避免发生任何专制,必须强调维护和扩大公民权利,使个人自由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切实的保障,以促进个人的自由发展。(4)新自由主义主张更多的社会合作,奉行改良主义。
新自由主义者为缓和资本主义的社会毛段,强调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广泛合作,不赞同以激烈的革命方式解决社会矛盾,更不赞同推翻现存社会制度而代之以社会主义。
三、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特点
(1)理论基础多元化
社会民主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没有一个确定的理论和统一的指导思想,而是从各种思想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它处于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它一方面吸收了自由主义的渐进改良主张以及关于自由民主的看法,另一方面又从马克思主义中吸取对现实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试图在两个对立的思想体系中寻找平衡点,进行折中调和。(2)社会改良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改良主义特征:
①首先表现为渐进主义,即它主张局部地渐进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反对进行全面的、彻底的根本改造。
②其次社会民主主义的改良主义还表现为合法主义,也就是把对资本主义的改造限制在现存的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③最后社会民主主义的改良主义表现在为阶级调和主义或阶级合作主义,它在社会改造中实行的是阶级妥协和阶级合作的政策。(3)崇拜现存国家
把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度看成理想的国家制度,希望利用现有的国家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是社会民主主义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又一特征。社会民主党人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统治工具的观点,认为资产阶级国家是人民权利的共同体,应该保护与掌握、利用它,利用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造,并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补充:(4)主张多元民主,在多元理论的指导思想基础上,社会民主主义提出多元民主的理论,主张实行多元的,普遍的民主,即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国际民主。
(5)超阶级的政党,历史上,社会民主党一直以“工人阶级的政党”自居,二战后各国社会党普遍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的变化,使工人阶级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它已不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阶级,因此无产阶级政党作为阶级的先锋队的观念已过时,现代社会中阶级对抗已转变为阶级合作。一个政党不能只代表或依靠一个阶级或集团,只有代表各阶级才能赢得多数,实现民主。
第三篇: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特点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特点:具有历史性、发展的过程性、极端的复杂性(当代中国社会浓缩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信息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所在问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之间是相互缠绕的、相互裹挟的)、演变趋于恶化、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主体缺失(解决社会断裂问题,打同民间、学界和官方的桎梏,是越来越多的人有表达意见的权利,是社会多元化、言论自由,是一个社会良性运行的极为重要的、必要的条件。)、存在长期性
对当代社会问题的透视及案例需要解释的框架
九大社会问题:腐败问题、“三农”问题、下岗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犯罪猖獗问题(经济犯罪、黑社会犯罪、青少年犯罪)、人口生态问题、教育危机问题(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迷茫与困惑、职业教育的不发达、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高考制度、高等教育、教育行政化)、道德失范问题(没有信仰的民族能不能走向强大?信仰重建)、婚姻家庭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演变趋势、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问题、国富民强与国强民不富的问题
九大问题总结:权力腐败愈演愈烈、贫富差距开始悬殊、下岗失业困难重重、农民增收仍很艰难、团伙犯罪如意猖獗、信仰缺失道德失范、婚姻家庭问题增多、环境污染趋于恶化、应试教育成为顽症。
国外的社会学家对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问题是公共问题;社会问题是一种情景或情况;社会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的存在。
国内的社会学家对社会问题的定义:1.社会问题就是社会全体成员或相对较多的人,他们的生活或进步遇到了障碍,社会有些失序,开始没有安全感,原来正常的生活或者应该正常的生活越来越不顺利。2.社会问题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综合现象,即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失调,社会的正常运行遭到破坏,社会难以协调发展。3.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变迁或者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变异和矛盾,这些矛盾的生成虽然是局部的,但其演变及后果具有全局性,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导致不同社会群体日益复杂的利益摩擦和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2008年贵州瓮安“6.28”事件,说明当地的官民关系、党群关系、警民关系的紧张。)4.社会问题是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这些事件或情况影响到多数人的生存与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不满和焦虑,它是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多方面的力量才能解决的问题。5.社会问题是一种被许多社会成员所共识的公共问题。这种问题不仅妨碍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而且阻碍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样的问题是有社会本身的缺陷或功能障碍、社会关系失调和整合错位等原因造成的。界定社会问题的角度和方XX思想:1.看一种社会事件、现象、情况是不是社会问题,就是看它是否妨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行。2.看它是否损害或者破坏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3.看它是否符合某一社会的主导价值规范。4.看它是否引起了许多社会成员的困惑与迷茫、愤怒和焦虑。社会问题是:
1.社会有机体不正常的病态或失调的现象 2.公共麻烦和公共障碍
3.一种消极的、否定的社会存在
4.由于社会系统存在着某种结构性的重大失调和一定程度的社会失范,社会全体成员或相当一部分成员的生存与发展出现了困难和障碍,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腐败问题
什么是腐败?是公权主体违反公共规则的以权谋私的行为。
腐败的要素:能够运用公共权力的主体;违反公共规则的事实;谋取私利的行为。(公共权力一般是指国家权力以及国家权力的延伸)
一个人有腐败的想法、规划而无腐败的行为不能称之为腐败。中国目前腐败现象的特点与趋势:
原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刘丽英认为,当前腐败案件有八大特点:串案、窝案、案中案明显增多,腐败分子结成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团伙性;集政治蜕变、经济贪婪、生活腐化于一体;吏治和司法腐败严重;经济发展的热点领域往往成为腐败案件的高发区;领导干部“傍”不法“大款”现象严重;作案方式和手段诡秘,更具隐蔽性;一些腐败分子向国外、境外转移赃款脏物,涉案人员向外潜逃;查处与反查处、腐蚀与反腐蚀斗争相当尖锐激烈。
中国“一把手”腐败的特点:比例逐渐上升;日益向高层次蔓延;腐败金额愈来愈大;大都沾染“色”的色彩;腐败的船湾不断增加;家族式腐败严重;资金外转
极端例子:湖南某市“三玩市长”、张二江、“三光书记”、张改萍、反腐败必须要靠制度设计来执行 官商不分是国企腐败的重要原因。
不同的观察者、研究者、亲历者,对腐败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所有的统治阶级在根本上都是反腐败的。腐败会导致执政党执政的政府灭亡。在政治上,腐败影响阶级内部的团结。
政治思想史研究者所面临的课题即如何使掌握公共权力的人远离腐败。在经济方面,腐败侵吞的社会财富客观上影响了社会的扩大再生产。在文化方面,腐败会导致一种腐败的文化。
在精神上,腐败现象如果长期得不到治理,人们将对腐败现象产生麻木和疲劳。对统治者而言,腐败长期得不到治理,会导致统治者内在的担忧和恐惧感。腐败的原因:剩余产品的出现和人行邪恶(腐败产生的人性根源是人类贪婪的本性(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英 阿克顿勋爵));社会风气的混乱;制度设计上的漏洞与宽松(同体监督);权力的腐蚀性与人性的欲望(根源)
腐败等于权利不受制约——尚重生
腐败的五种心理状态:侥幸心理;法不责众心理;权势心理(耕耘 收获);冒险心理
反腐败的对策选择:就是要通过一种制度的设计。制度的建构,使掌握权力的人做到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愿腐败。
怎样达到目标?掌握权力的人,第一,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愿腐败。反腐败的主要手段:精心的制度设计;末端反复; 道德教育永远是反腐败的辅助手段——尚重生
腐败者暴露的路径:事主说出来;小偷偷出来;群众举报;涉黄人员供出来;同伙牵连;凶手杀出来;自己露出来;办案吓出来。
关于腐败与反腐败的异端学说:腐败必然理论;腐败代价论;腐败有益论;腐败繁荣论;腐败不可反论;腐败合乎人的本性论 三农问题 农村、农业、农民
三农问题的概念后加问题,本身就反映了社会的病态和扭曲。——尚重生 封建制度是超稳定结构的三个指标:君主专制制度;小农经济;儒家文化。中国的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农民的政治地位的问题。
农民如果不能主动地争取权利,三农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应该给中国农民素质发育的土壤、文化、制度。——尚重生 农民和政府讨价还价是正常的、妥当的、最佳的。——尚重生
只有通过谈判和博弈的利益均衡、话语权均衡的平衡才是真正的平衡。——尚重生
户籍制度的改革
户籍制度的改革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政策。——尚重生 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否,将会影响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地区的发展不均衡是一种病态的。不解决三农问题,中国无法走向强大。农业问题:
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发展不均衡;对农业的技术、产业、专业等各方面扶植不足
要解决农业问题,主要是加大政府的投入。农村问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政府给钱 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是实际上是外在的贫穷、没有接受较好的教育和生存问题。——尚重生 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国家农民群体的待遇问题。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 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待遇问题。
在国家政策的强势引导方面应该把人才、资本往较偏远的地方吸引,前提是待遇。——尚重生
不应逃离“北上广”,而是应把“北上广”的大量人才吸引到农村去。——尚重生 观念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引导,都是少数人的觉悟导致了一场变革时代的到来。——尚重生 三农问题小结:
三农问题的存在,在中国具有漫长的历史性(封建统治的结果是形成两极化的社会,一方面是君主权力,另一方面是草根阶层。);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着困境{分散的小农的存在,是专制政权存在的经济基础;分散的小农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稳定的兵源;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给农民分配土地是中国革命成功的根源;建国后三农问题不能根本解决的原因:城乡经济的剪刀差;新兴政权需要强大的政治动员;国内政治形势严峻(政治斗争的形式事实上是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年代的思维的延续);帝国主义的威胁;台湾国民党特务的影响;抗美援朝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解决三农问题的各种条件在不断的具备 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温家宝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有较强的实力来解决三农问题,但三农问题积重难返。
农民的政治权利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因为它会引起社会的巨大变革和震动。下岗失业问题
“下岗”与中国公有制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相关。“下岗失业”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色彩。
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造成效率低、浪费严重,从而导致物质的短缺。谈经济管理不能去产权化、不能去所有制。——尚重生 中国在意识形态上,导致了下岗失业问题方面的困境。失业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庞大的失业人群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存在和运行的必要条件。有效的社会保障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失业是伴随人口数量增减永远存在的问题。
就业高峰:知青返城(70年代末期);大量的农民工进城(80年代);大学的扩招(21世纪以后)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待业青年
一线的工作需要有知识的人,但是有一定知识的人不愿去一线干辛苦的工作。——尚重生
年轻人要心存高远的理想,但不能有虚荣心。——尚重生 生存第一
下岗失业的正面及负面效应: 下岗失业的“正面效应”:
是就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而言的;下岗失业的“正面效应”是就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整个社会效益的提高而言的(通过裁员来提高效率、减小内耗、减小推诿是正确的);下岗失业对少数具有再择业、再创业能力的人来说,是人生走向新的成功的一次机遇。
不能笼统地、抽象地谈下岗失业的“正面效应”,而只能在一定的参照意义上来确定下岗失业的非消极面。
下岗失业对具体的个人而言,是一场不幸的灾难。下岗失业的负面效应:
下岗失业给下岗失业者本人及其家庭,带来了生活上的困难和精神上的痛苦;下岗失业往往伴随着其他相联系的悲情的“生活事件”;庞大的失业人口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定时炸弹。
下岗失业的原因:需要就业的人数与就业岗位的供给落差太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失业;从本体论上讲,“所有人都要有工作”的理念需要被颠覆(现在人类生存资料的生产,只需少部分的人和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决策者的失误和腐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女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对极端弱势群体政府给予帮助;政府把零散的下岗失业者组织起来进行手工劳动;劳动者通过再学习和再培训来提高素质;对就业人员加强就业观念的教育。
根据自己本身的能力来选择求职道路。——尚重生
当今社会的大学生就业,需要各种各样的就业方式。——尚重生 社会经验 江湖意识 大学生就业需要“男子汉大丈夫”的精神。——尚重生 创业问题
大学生创业的激情和愿望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尚重生
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应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扶植,大学生也应该做好创业前知识、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准备。
大学生创业应该多向成功的有经验的企业家学习,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少走弯路。——尚重生
高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不会被社会所青睐的。
创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为时尚早,还需从最基本的礼仪和细节做起。——尚重生 贫富差距问题
贫富差距问题复杂性的表现:贫富差距具有普遍性;关键是贫富差距的程度;在中国社会,不同的人对其认知不同(贫富差距问题的其他观点:中国的贫富差距还未形成极化和悬殊的局面;中国的贫富差距已形成极化和悬殊的局面。贫富差距问题是客观事实和主观评价的统一。);不同的群体之间对贫富差距问题的看法具有极大的差异性
对贫富差距态度、认知、心理感知等方面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
中国贫富差距的表现:城乡之间的差距;行业之间的差距(垄断利益集团除了提供确保国计民生的产品和保证国家在基础供应的安全之外,还能与政府进行博弈。它是市场经济的竞争者也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地域之间的差距(当某些地方经济高度发达时,就会在政治上提出主张);人体与个体之间的差距 收入不均衡是常态现象,收入分配本身就具有差异性,不可能是均衡的。持有的不公平是能够接受的。在非持有的不公平领域,有大量的矛盾和问题值得研究。非持有的不公平,对社会的演变和发展是非常危险的。人类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几乎是困扰人类社会所有问题的根源。贫富差距是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之一。贫穷是走向反社会道路的重要原因。
贫富差距问题可能会滋生一部分人的反社会情绪,也可能导致绝对贫困之后的怪相。中产阶级存在的重要性:中产阶层是社会存在的稳定器;中产阶层是社会消费的主体;中产阶层是社会时尚的主要群体;受到良好教育的人群是未来中产阶层的生力军
只有中产阶级才能代表社会的良心和公正。
中产阶级的成长通道狭窄的表现:中产阶级队伍的萎缩;大学生不能成为中国的精英阶层
每个人应该为他人迈入中产阶级而感到自豪。
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用狭隘、嫉妒的心态看待收入的差距。逆境成才?逆境成才是一种例外,大多数人应该是顺境成才。——尚重生 一个社会只有越来越多的人致富了,个人的好日子才会有安全系数。社会底层状况不断改变、财富不断增加的社会,是一个良性社会。问题青少年是因为有个问题的家庭,问题家庭的主要问题是贫困。
贫富差距问题既关系到人们生存状况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又关系到制度的公平、正义与否。
改革开放的举措本身就是为了解决贫困问题。计划经济是万恶之源。——尚重生
在物质极端短缺、匮乏的基础上,是不能建构社会的高点道德的。——尚重生 中国这个国家,不改革,不开放,所有的路都是死路。——邓小平改革开放,优于计划经济年代。
我国城乡的、地域的、不同人群的贫富差距,可以直接感觉到。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公共设施的丰富多样,近年发展很快。
不同的利益集团(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非常大。我国的政府与垄断行业是一体化的。真正盘剥中国人民的是超大型的利益集团。对垄断行业高收入的治理,不能去制度化。文革与自然灾害,都是我们民族的伤疤。要善意的总结历史
收入分配研究的复杂性一:很难对其进行学理分析(当某些问题存在时,要在学理上说清它的存在,是需要被认定的。当一个问题存在时,将它说清楚,进行有根据的严判,是一种非常巨大的学术劳动。);收入分配研究的复杂性二:每个人的实际收入与支出是随机的、零散的,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不可统计性;收入分配研究的复杂性三:在贫富差距问题上的心理感约和心理认知(主体认知差异);收入分配研究的复杂性四:贫与富是变化的;收入分配研究的复杂性五:人们的财富既有财产构成,又有货币构成,以及不确定财富因素。
收入统计复杂性的表现之一:每个人大量随机的支出行为,与不可统计性收入(非法收入,灰色收入。中央和地方,在财政收入与税收制度上存在“博弈”现象。);收入统计复杂性的表现之二:客观存在的贫富差距,是不可明知的;收入统计复杂性的表现之三:个人收支来源的过程存在逃税现象;收入统计复杂性的表现之四:各行业部分普遍存在“小金库”现象
在某种意义上,社会调查在现场看到的贫困,触摸到的贫穷,证明了当代贫富差距的存在。
可以通过家庭的不动产,看出实际收入状况。
贫富差距,在一个国家长时间的存在,对统治阶级的统治与治理而言,是非常严峻的现实。
稳定与长治久安,是任何统治集团所追求的目标和愿景。现在的利益格局,有某种固化特点。
当代大学生既应有实际操作能力,又有管理能力。就业的问题与矛盾: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与否
就业问题的关键:制度设计要妥当与科学;人的观念要改革
在收入分配上,大学生毕业后的贫穷,不全是社会与政府的责任,与大学生自身的选择也有关系。
打破固化利益闭路的根本措施:观念的变革 妥当的收入差距,有积极的社会作用。
社会建构对人能力评价的科学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贫富差距,则是正常、有利的。正常的社会,存在贫富差距,富裕阶层会起到激励和示范作用。贫富差距问题,会造成社会不安全。
一个社会存在贫穷的人,是不人道、不安全的,无法做到长治久安。
贫富差距在我国现代存在的原因一:历史的传承(内地和西部经济发展较慢的原因:信息闭塞;地理条件恶劣。)
形成区域间贫富差距的原因之一:政策性的倾斜,资金投入的不均衡。(国家的投入、制度性的安排、财政的转移,对一个地方贫穷或富裕的程度有质变的作用。);形成区域间贫富差距的原因之二: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不足;形成区域间贫富差距的原因之三:部分国有企业的腐败,直接导致一个地区老百姓生活的贫困;形成区域间贫富差距的原因之四:工资制度的不合理。(体现在高者愈高,低者愈低。工资相对公平,但是要以能力为原则。低工资反映出民生问题。分配差距造成民生问题);形成区域间贫富差距的原因之五:收入分配体系不完善;形成区域间贫富差距的原因之六:房产地经济和高房价 中国GDP全球第三,煤炭、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中央财政雄厚 地方财政财力不足 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立法会涉及到人性、自由、人权
按照现代犯罪心理学、犯罪行为学的研究,每个人都可能有犯罪倾向。人性的变量、不确定性、复杂性是无法考量的。科学与信仰相互补充 艺术 道德 伦理
形而上永恒问题的存在,充分证明了科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的有限性。不可知论、怀疑论的深刻是以人的有限性为基础的。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 人类精神世界却是无限的 “激情犯罪”,是很多犯罪行为者的普遍解释。
当对犯罪猖獗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首先要认识到人类对犯罪问题研究的有限性、局限性。
教育事实上是在改变人的观念,塑造人的价值观和内心世界。教育需要一定的资源 教育的观点是需要被证明的
关于犯罪的解释:马克思主义认为,有了阶级和国家以后,就有了犯罪的出现。一般把犯罪理解为一种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蔑视社会文明的规制、道德、法律,挑战社会秩序。
一般来说,不遵守社会规制以及明文规范,但没有给他人和社会造成比较大的损失的行为,叫做违法。
对犯罪的定义、犯罪的考量、犯罪的界定并不是十分明确的。近代提出的“人权”的概念,即使是犯罪者,应有最起码的人权。
犯罪问题的存在、高犯罪率与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不应用线性思维来思考。
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状况和犯罪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多需要分析的变量。经济的发展、贫富的差异,与犯罪有着复杂的联系。
对犯罪问题的认知,除了界定的复杂性以外,一些经济发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具体的怀疑、质疑和分析。
中国目前的团伙犯罪的特点:智能化 高科技化 文雅化 知识化 当代中国犯罪得出复杂体现:犯罪手段、犯罪形式国际化
犯罪的多样性体现在:涉毒犯罪急剧增多,涉黑犯罪不断增长,敲诈勒索触目惊心,黄色犯罪屡禁不止,经济犯罪日益猖獗,盗窃犯罪来势凶猛,假币犯罪屡见不鲜,贩卖人口肆无忌惮,信息犯罪逐步升级,犯罪主体多元化。犯罪灵魂说:人类犯罪是因为灵魂出了问题。犯罪颅像说:通过研究人的颅骨来解释犯罪行为。快乐犯罪说:认为犯罪行为发生时是快乐的。
亚文化群论:人都是归属于某一群体的。当一个人无法归入社会主流群体之时,必然会归入社会的一个亚群体。
文化冲突论:文化的冲突导致犯罪行为发生
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家庭结构对犯罪者有一定影响。犯罪生态学理论认为:内分泌失调,染色体不正常,体型等方面因素都会导致犯罪。
改革开放后,当代中国犯罪的一半原因:
一、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利益结构巨变调整,使得社会的利益格局失衡。
二、市场经济下,人们过渡地追求经济利益,突破了道德边界。
三、社会分化、功利文化、生活观念的物质化的影响为犯罪提供了温床。
四、显规则与潜规则的矛盾和冲突,是构成犯罪的又一原因。(价值体系的冲撞,社会在价值层面的非一元化,使人们的精神层面出现了问题。)
五、传统的社会控制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滞后。(教育的作用:引导并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智力差异)
当代人的一种生活状况:精神空壳化,情感荒漠化,人生意义丧失。公民教育 知识 智力 脑力
中国目前经济犯罪的类型特征和原因
中国的犯罪分为:经济犯罪 青少年犯罪 黄赌毒犯罪
对犯罪主体的可能性进行划分,可分为:经济犯罪 黑社会犯罪 黄赌毒犯罪 青少年犯罪
经济犯罪的特点之一:经济犯罪在改革开放后呈高发趋势,犯罪主体是取得利益便利的工作人员。(“财务一支笔制度”,为经济犯罪提供了巨大的犯罪空间和可能性。财务方面,多人管理比一人管理更为安全。财务一支笔的签字行为,可发生在任何场所而没有限制);之二:犯罪行为比较隐蔽(对经济犯罪的打击一定要决绝)
对当代中国黑社会犯罪,要关注犯罪发生的土壤。
黑社会存在的原因:一:在政府职能未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地方,出现黑社会。二:黑社会的出现,是有保护伞的。(黑社会势力在经济上强大以后,就会向政治权利方向发展)三:黑社会犯罪在很多犯罪区域、场所存在着模糊的“黑白世界”。(当代中国黑社会犯罪的高智能化、智慧化、技术化、隐蔽化,使打黑的界限难以界定。)
当代中国黑社会犯罪的复杂性,折射了中国国情的复杂性。不断增多的城市游民,是城市黑社会人员的主要来源。黑社会是代际更替的 警察队伍的职业化特别重要 为社会提供秩序的人,应该是这个社会的精英,应该是这个社会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群体,应该对这个职业产生神圣感、庄严感。警察与法官同是“弱势群体” 案结事了
尚重生观点:在一个没有走向真正法制的社会,没有谁活的是有尊严的。法制要成为一种信仰 青少年犯罪:
中国青少年犯罪的总特点:犯罪人数增多 犯罪低龄化 犯罪手段残忍化、成人化 犯罪行为难以治理
加入青少年犯罪的人员主要有:辍学较早者 网瘾青少年 父母离异者 留守儿童 孤儿 过分被溺爱的青少年
从小沾染不良习惯(抽烟、喝酒、打架、上网)的青少年也容易走向犯罪。过早的把青少年区域化,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犯罪群体。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干预。父母的关爱对孩子十分重要
挽救青少年,就是挽救民族的未来;对一个社会的治理来讲,始终存在犯罪分子和政府争夺青少年的问题。在犯罪源头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是要对青少年进行真诚、有爱的关心与交流。
十四岁到十六岁,是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阶级分析方法认为:共有制体制下的社会主义,不易产生犯罪。
犯罪的根源之一:贫穷 之二:剧烈的社会变动(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领域,社会生活领域,社会工作领域的体制都在剧烈变革。社会的剧烈变化,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不适应,心理平衡被打破,成为犯罪的一个根源。贫富差距,导致犯罪以及犯罪率提升。)之三:社会的不公平、制度安排不正义(显失公平)之四:人口的流动、产生匿名效应。之五:宗教信仰的不同
劳动者创造了美,但是自己变得丑陋;劳动者创造了财富,但是自己陷入了贫穷。——马克思
尚重生观点:一个社会的制度安排、制度设计,特别是对资源的划分如果显失公平,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正义的、不道德的。尚重生观点:有暴力文化传统的地区和人,是犯罪的一个根源。中国人的仇恨,有记忆和暴力基奠。枪杆子里出政权只适合中国 人口与生态环境:
人口问题,在中国,是一切麻烦的根源。——邓小平中国实际是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充斥的国家。人口的结构:中国已提前进入老龄社会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口基数过大,导致八零后人数多、就业难。现代社会需要完善社会养老体制 人口分布不合理
给人类造成真正灭绝性危机的是水,而不是石油。
人口的流动性问题,也需要规划。在人口流动性规划同时,要调整产业结构。产业转移
应当将春节作为更精神的节日 中华民族缺乏精神的节日——尚重生 中国的人口问题,很难得到有效地治理。中国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 资源很缺乏
当谈论中国问题,中国国情、中国社会现实的时候,不能忘记庞大的人口的硬约束。
渐进式的变革与消解社会问题
人口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较好的处理,社会管理不好,人口的庞大也会导致一种造反、暴力或革命的局面。
中国的稳定的关键在农村、在农民,中国要出问题就出在农村。确保农业的良好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条件。《邓小平文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城镇化、城市化的过程要有序推进 人口的风险在与就业 “反就业”
“一刀切”管理小商贩的方法导致部分就业萎缩。
管本轮的思想对学、商、技术的蔑视,是反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不利于中国庞大人口问题的解决。人口的风险在与就业 创业环境
创业需要扶植,没有创业,就没有就业。人口的第三个风险:游民涌现
当代中国的新型游民包括:无固定职业者、自由职业者、大学生蚁族
蚁族的生存环境、蚁族的生活方式会改变蚁族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会倒向“反社会”。和平与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需要一个稳定、和平、安全的周边环境。生态环境问题
对生态环境而言,庞大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能耗创造的GDP是美国的四分之一,日本的六分之一。所谓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简单的、消耗能源、破坏生态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断子绝孙”式发展方式 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代际公平
我国的能源结构:火力发电占百分之七十 风力发电、水电、核电占百分之三十 科技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能力,是解决经济发展瓶颈的有效之策。面对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需要反思发展道路与治理模式。宁愿不发展,也要青山绿水。退耕换林 退耕还草 农业污染 基因突变 教育危机
教育的危机,是真正的危机
九十年代的教育危机主要为:资金短缺 中国的教育,从贫穷中走来
教育危机的深层根源:教育资金危机 知识与权力的关系
当对教育危机进行思考时,需要面对的问题: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的基本理念直接关系到教育应该怎么办,教育应该怎么管,教育的问题该怎么解决。
教育是要立人——鲁迅
教育关乎人的性情、人格、情操、内在品质、人的快乐。教育最初是深刻和庄重的 教育是一种冒险的行为
教育对教育主体的资质有很高的要求 三观教育: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
教育的第一个问题:对教育主体进行的怀疑和批判
教育要培养教育的对象,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教育要培养受教育对象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怀疑能力和批判能力,以及独立的人格。
尚重生观点:使教育的对象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思维思考,有一定的独立怀疑和批判能力,是教育的真谛之一。中国对孩子的教育:听话教育 潜规则教育 教育需要反思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很多困局: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纠结(中国素质教育的方针,在操作层面变成了真实的应试教育。高考制度的改革,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高考制度是可以改革、探讨的。高考题量的增加,并不能在本质上有助于人才的选拔。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困扰,必须要以高考在细节与流程的真实改革为主线。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考试的内容,而非如何考试。高考改革的另一方面:取消高考加分制度。在高考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2、教育公平与教育差别(教育有某种公共产品的属性。教育公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就差别而言,教育是培养和固化差别的。智力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它散落在不同的群体与地域之中。学校通过合并、调整、挑选优秀师生集中教育方式是不公平的、不道德的。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的格式化、区隔化、差异化是错误的。一中等重点院校的建制是为了集中师资优势,培养人才。不合理的教育流程、规则、细节与环节背离了孩子快乐学习的基本原则。“逼迫式教育”并不适应所有人,是因人而异的。要培养学习内在的快乐,是受教者领略到知识之美、科学之美。快乐学习是指精神上的快乐。知识有种庄重美)
3、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教育不应该产业化。教育应该是一种公共产品。现代人类开始把感情金钱化、数量化)
4、教育管理的标准化和高度行政化(过的的管理,会使教育走向高度流程化、标准化、衙门化。在目前状况下,一切高等教育的改革,都会变成对教师的整肃。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医生,终极目标是让老百姓治的起病,并且有人给他们治病)
5、教育的自主权(教育应以放权为主,以集权为辅。纵向集权太多,横向分权不够,是教育困局问题的根源之一。教育拨款的背后,是教育的自主权问题。教育的自主权问题一直没有被解决)
6、教育领域的腐败(国家公共权利是腐败的,在其他领域都会反映出来,国家权力是腐败的源头)
走出中国教育困境的选择之一:讲究教育公平(要优先发展教育)之二:打破教育“差钱”的恶性循环。之三:逐年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之四:教育改革应在一种总体的设计中,推进素质教育,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教育的改革,涉及到政治改革和意识形态。教育直接关系到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道德与信仰
目前中国的道德状况令人堪忧
道德问题、宗教问题,都涉及到生命伦理,涉及到对生命的敬畏与尊敬。在生命差距化、等级化生命观的基础上,不能建构真正的伦理道德和信仰。当前中国的社会道德,高于计划经济年代与文革时代。
改革开放后,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是进化的,仍处在向上进化的过程中。道德是复杂的
到的进步必然是曲折、坎坷的。整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纯化,是基于制度设计制度存在的。社会道德不正有其源头
道德失范的原因:一:经济上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型过程,给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经济的土壤;二:社会制度不健全,法治水平低,政治文明程度低,是道德失范的基本原因。(法律是最底层的道德);三:党风、政风、军风不正,官德低劣,是道德失范的直接原因;四:我国长期在道德教育上的空泛化、道德的虚伪,是道德失范的社会原因;五:信仰缺失,是当代中国道德失范的深层次原因;六:以人整人、人斗人、人陷害人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运动,所导致的对善良道德情感的破坏,及其所造成的道德匮乏,是我国目前道德失范的历史原因。(背叛出卖的结果,损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婚姻与家庭
对于婚姻与家庭,当恋爱结婚的时候,我们并不懂,等到我们懂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再年轻。
在情感、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问题上,每一个人都是需要学习和成长的。没有人在婚姻家庭问题上是博大精深的,是全知全能的,没有人资质明确爱与婚姻的范式。——尚重生
人总是处在成长当中,是变化的。
很多年轻学生的两性观、恋爱观、情感观、婚姻与家庭的观念完全存在误区,是不科学、不合理、不妥当的。
婚姻问题是需要关注、思考、求索、学习和成长的。人只能离动物性越来越远,而不能完全取消动物性。
婚姻与家庭内在困境:一:社会文明的要求与动物本能之间的矛盾;二:人都是孤独的,在需要婚姻和家庭的同时却更加孤独。(通过婚姻和恋爱来解除孤独与寂寞都是有限的,甚至是无效或者使孤独感增加);三:在婚姻经验的积累与传承方面,不可能通过生理与心理交接和遗传,需要躬亲实践;四:婚姻的真相是平淡,人们却需要激情。(家庭的真实是责任,但人们却追求洒脱)五:情感和物质的困境(物质比是两性关系处理的前提条件。恋爱既要重视物质,又不能归于物质,不能唯物质。在婚姻与与两性关系的处理方面,应坚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原则);六:不正确的婚姻观念(在婚姻的嫁娶方面,没有标准的模式。传统的婚嫁观念,要女性自立、自尊、自强)当代很多人的恋爱观出现错误 婆媳问题:婆媳之间是策略式的感情 “对男人进行批判和声讨。” 雄性动物的占有欲,是与生俱来的。
第四篇:开放条件下当代中国的生产力特点及其理论创新
开放条件下当代中国的生产力特点及其理论创新
曾光王启云
(湘潭大学商学院9005#,湖南湘潭411105)
摘 要: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反过来又影响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潮流,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开放条件下我国生产力特点及其理论创新进行探讨,这对于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和利用经济全球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生产力国际生产力
*
一、开放条件下当代中国的生产力特点
要研究当代中国的生产力,首先必须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特征。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因此,要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特征,就必须把其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放就是当代中国的总特征。一方面,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国际协作不断加强,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市场经济席卷全球,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全面、大量、结合的流动和配置。世界经济呈现市场化、信息化、自由化和跨国公司全球化四大发展趋势。这四大趋势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也是影响和左右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其影响下,世界经济日益融合为一个相互联系和依存的有机整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独立发展。另一方面,当代的中国是开放的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确立,工业化尚未完成、信息化扑面而来。当代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由封闭走向全面开放,由工业化向信息化全面迈进的新时期。总之,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把中国置于更加开放的全球化浪潮之中。开放的世界与开放的中国并存,世界经济信息化与中国推动信息化并存,世界经济市场化与中国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并行,这就是当代中国的主要特征。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条件下,当代中国的生产力具有明显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鲜明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生产力形成范围不断国际化、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我国生产力的形成早已冲破国家、民族和地域的界限,走向国际化、全球化。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我国全力进行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打开了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大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进一步打通了我国与世界经济对接的通道。特别是加入WTO,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利用外资持续增长。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及外商独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等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流入我国,并与我国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大量的劳动力)相结合,从而使我国生产力在国内实现了国际化。此外,我国通过出口和对外投资,通过国际经济合作,我国生产要素走出国门与国外的生产要素相结合,形成国际性的生产力。
(二)生产力构成要素系统化。当前,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生产力要素的构成及其作用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生产力系统中,科技、管理、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发曾 光(1977-),男,湘潭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创造的产值越来越高、所占生产的份额越来越多。仅用“两要素”(劳动者和劳动资料)或“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已无法概括当代中国生产力构成要素的全部。当代中国的生产力构成要素已经系统化并层次化。具体来说就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作为基础性要素处于生产力系统的第一层次;科学技术作为发展性要素
[1]处于生产力系统的第二层次;管理与信息作为组合性要素处于生产力系统的第三层次。其
中生产力的基础性要素是其发展性与组合性要素的基础和载体,发展性要素对基础性要素起着扩张与乘数作用,组合性要素则起着将前述要素优化排列与组合的效能。三者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完整的有机的生产力系统。
(三)市场经济成为生产力形成和布局的主要机制,生产力布局趋向合理。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我国生产力布局的机制由计划体制下主要靠国家投资计划分配和建设项目计划安排,逐步向国家制定生产力布局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市场,并通过要素市场的经济参数引导企业和各投资主体围绕国家生产力布局目标,自主做出投资方位选择的方向转变。在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下,我国生产力布局趋向合理。生产力布局重心过分东倾的趋势正在扭转,中西部生产力布局重要性日益加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正纳入国家的战略部署。
(四)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后,面对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和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的巨大压力,我国坚持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加快自主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步伐,另一方面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力度,把利用外资与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就。许多高端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代中国,生产力=(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的公式已不能反映我国科技的水平和作用,新的公式应该是生产力=(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技术的高次方。即科技对生产力要素所起的作用不再用乘法按倍数计算,而是按幂级数增长。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我国生产力呈现加速化、知识化和高级化的发展态势。
(五)开放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邓小平讲:“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
[2]也是解放生产力”。其实开放也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视野关注世界的纷纭变化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把中国的发展置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强调指出“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开放不
[3]仅是发展国际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对外开放,不可避免地要引进来与国外生
产要素相结合,不可避免地要走出去与国外生产要素相结合。因此,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实行对外开放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历史已经证明,对外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超过
[4]600亿美元,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高达6099亿美元,排世界第三。与此同时,我国对
外投资逐步发展壮大。截止2004年底,中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了7470家企
[5]业,中方直接投资金额已超过332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贸易大
国、投资大国。
二、国际生产力成为开放条件下当代中国重要的先进生产力
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范围来考察,生产力可以分为单个生产力、区域生产力、国内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和国际生产力四种形态。前面三种生产力形成范围都是局限于国家、民族界限范围之内的。而在全球化条件下形成的国际生产力突破了国家、民族的狭隘范围,走向世界。所谓国际生产力是指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分工与协作,国内生产要素与国际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所产生的国际生产能力。就其具体内容而言,主要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国际租赁、国际技术转让、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咨询和国际贸易等方式。从本质上讲国际生产力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协作生产力。马克思曾指出:“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
[6]然是集体力。” 因此,我国的国际生产力就是我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经济全球化,通过国际协作所产生和创造的国际协作力或国际集体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国际生产力,是开放条件下当代中国生产力的典型,它具有了上述生产力的所有特点。与封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生产力相比,国际生产力是一种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生产力,是当代中国重要的先进生产力。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由国际生产力具有形成范围的广阔性、要素构成的先进性、物质载体的跨国性和资源配置的高效性等优点决定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形成范围的广阔性。国际生产力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就其形成的基础而言,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国内市场高度发展到突破国家、民族界限的产物。因此,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国际生产力突破了社会生产力国内范围分工和市场的局限,走向世界。
(二)要素构成的先进性。与国内生产力的相比,国际生产力明显的区别在于它是国内外生产要素的有机融合,特别是国内外先进生产要素(先进技术、设备、科学管理和高素质人才)的“强强联合”,突破了一国生产要素和资源的约束。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代表和体现。这在国际生产力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其要素的先进性突出地表现在它融合国内外先进技术于一体,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例如,我国引进外资,更多的是为了利用国外高新技术、科学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是单纯地利用外资。我国对外投资也主要是利用我国先进技术的比较优势,打入国际市场,并获得比较利益。否则就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世界。
(三)载体的跨国性。作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的经济、金融和科技等多种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带动商品输出、技术转让,推动资本、技术、资源、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实质也就是作为国际生产力载体的跨国公司进行资源全球配置的过程。来华投资的外商企业,很大部分就是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近年来大举进军我国,在我国纷纷设立地区总部和子公司。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本身就具有跨国性。因此,与社会生产力的纯民族企业或本土企业相比,国际生产力的物质载体实力雄厚,具有跨国性。
(四)资源全球配置的高效性。
在一个开放的全球范围进行的资源配置,与一国封闭条件下进行的资源配置是不一样的。因为生产要素越先进,科技含量越高,资源配置的范围越广,资源配置的效力越高。国际生产力不是国内外生产要素两者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各种经济纽带使国内生产要素与国际生产要素特别是国际先进生产要素有机“杂交”所形成的一种国际生产合力,突破了一国范围资源配置的单力限制。作为一种合力,它是生产力系统的质与量的统一,从而有可能产生1+1>2的系统效应。国际生产力资源配置的高效性主要在于:一方面通过国际先进技术、信息、管理等智能性要素以其强大的渗透力、促进力附着在实体性要素上,进入国际生产过程,从而使生产力中的科技含量增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增强,生产力要素的质量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使生产的合作范围、资源配置的范围扩大,生产场地相对缩小,从而达到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三、开放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生产力理论也是如此,必须随着生产力实践的不
断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在开放的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当代中国的生产力理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应当而且必须根据新的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和创新。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生产力构成要素而言,由“要素论”向“系统论”转变。
过去,人们对生产力的研究,有“两要素论”、“三要素论”和“多要素论”之说。这种研究,实际上已不能全面揭示当代生产力系统的本质,忽视了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不能全面反映科技、信息、人才和管理等现代生产力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作用;更不能揭示生产力系统的层次性、有机性、有序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生产力构成要素系统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第一个创新。
(二)就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范围而言,生产力研究范围应由国内范围向国际范围扩展。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它形成和发展的范围也是不断向外扩张的。在全球化条件下,生产力已经国际化、全球化。以往我国的生产力理论都是建立在我国范围内的社会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之上的,都属于国内生产力理论范畴。而在当代中国,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加强,国际生产力不仅成为我国普遍的生产力现象,而且成为我国重要的先进生产力形式。因此,我们要突破传统生产力理论研究束缚,从经济全球化的视野拓展生产力范围的理论研究,树立和强化国际生产力观。
(三)就生产力解放和发展途径而言,由强调革命途径向改革、开放转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处于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时代,处于资本主义野蛮的殖民掠夺时期,他们强调革命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巨大推进作用。我们所处的时代明显不同于马克思时代,邓小平的“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又一创新。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和平时代,在全方位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在当代中国生产力中的地位已经弱化。不仅改革,而且开放也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成为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
(四)就生产力形成和布局机制而言,由计划机制为主向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机制转变。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整体上是持否定态度的,因此其生产力形成和布局机制对市场机制也是否定的。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以往的生产力形成和布局理论,主要强调国家计划作用,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条件下的当代中国,市场机制取代计划机制成为我国生产力形成和布局的主要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五)就生产力中的科学技术而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7]马克思曾说,“生产力也包括科学”。邓小平根据科学技术的在经济增长中愈来愈大的新
情况,提出“科学技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断。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些都充分反映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大,是对科学技术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
参考文献:
[1]杨继瑞、黄善明、汪锐.论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层次结构[J].财政科学,2005,(5):127-13
3[2][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265-266
[4]裴长洪.寻求新的突破[J].国际贸易,2005,(4):4-8
[5]李金珊、赵云旗.论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财政与发展,2005,(5):18-2
5[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7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11
附:联系方式:***E-mail:zengguang888@tom.com
Contemporary China Productivity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Theory
Innovation under Open Conditions
Zeng Guang
(School of Business,Xiangtan University)
Abstract: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 is inevitable results and objective requests of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in turn it affects the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Along with Reform and Open policy carried out,China come into world economics gradually and its productivity turns up man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study productivity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theory innovation under opening conditions.It is of theory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us to deepen the reform,widen opening,uses the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 positively and advance productivity surmounts.Key words: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 Productivity; International productivity
联系方式:
第五篇: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绪论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变迁
1、论述:当前中国政治的基本特征(14页)
1在党政关系方面,20世纪80年代强调党政分开,90年代以来强调党如何执政 ○2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9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央的权威,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的经济政策
3在经济走上,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经济走向并不明确,因而经济○制度在激烈的意识形态争论中改革和前进
第一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与原则
1、论述:如何认识中国政治制度中党章与宪法的关系?
1.从文本分析上来说,中国宪法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文本表现,而中共宪章却是作为中国政府制度的文本,继而从合理的逻辑推论上来说,就是有宪章衍伸和裂变成了宪法,那么宪法就常在了宪章中的内涵、制度以及精神生个和使其合法化的大部分功用
2.从其合法化、正当性以及法律效力上来说,中国宪法合法化、正当化了中共县长以及为其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增加了对起一定程度上的政治认同感
2、简答:民主集中制的概念与表现(29页)
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下的民主相结合。作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的民主集中制,在实践中有三个层面的表现 A、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 B、它是中国政治制度运作的基本原则 C、他是一种具体的决策机制
第二章党的中央组织与领导体制
1、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内涵(37页)
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是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事件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实际上就是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是为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建构的各种具体的政治形式、制度和运作机构的综合。狭义上的“党的领导体制”就是党组织自身的组织制度,包括体现中央、地方和继承各级党组织权限和地位的中央集权制的领导机制,以及体现党组织实施决策的集体领导制度。
2、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基本构成有哪些?38页
1、党委制和党组制
2、党管干部制度
3、归口管理制度和双重领导制度
3、党的核心领导机关有哪些?51页
总书记、政治局常委会、政府局、书记处
4、归口管理制度的内涵(56页)
按照归口管理的含义和我国的国情,主导中国政治生活的有六大“口”或六大系统,即组织人事、宣传教育、政治法律、财政经济、外事和军事。既然是党的系统,其活动就不可能是独立的,而是执行中共中央的最高决策,虽然本系统在执行中可以发明和创造新形式、新方法和新途径。
5、试述党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的变化。
A、行政首长负责制在企事业单位的确立 B、党的行为法治化取向 C、党与行政部门关系的改革 D、干部管理制度的变化
第三章政党与政党制度
1、革命党与执政党的区别(74页)
革命党:就是以某个阶级为基础、以一定信念为指导、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政党。
执政党:就是指通过制度性选举或者暴力革命而执掌一国政权的政党,他可能是一个政党,也可能是多个政党的联盟。区别如下
A、任务目标不同。革命党的目标在于夺取政权,执政党的目标是保持已有的政权 B、运用的手段不同。暴力vs制度法律 C、组织方式不同。D、阶级基础不同
E、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不同
2如何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75页
1、从执政的合法性来源看,实现经济建设到民主政治建设的转变
2、从执政的社会基础来看,要实现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3、从执政的技术操作来看,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4、从执政的可持续条件来看,制度建设与法治建设更为根本
3、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 第四章立法体制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是什么?91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制度,在法理上具有权威性
3、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法理上具有至上性,高于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92页
“议行合一”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我国选举制度中存在哪些问题?98页
1、代表候选人提名问题
2、农村与城市所代表人口数比例问题
3、差额选举问题
4、多候选人的宣传介绍问题5、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有哪些?
1立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 ○2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的权力 ○3对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4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权 ○5立法权,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补充法律的权利 ○6监督权,人大常委会监督一府两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工作 ○
5、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14页
(一)坚持与完善党对人大的领导
1、党组织对人大实施政治领导。实行党政分开,坚持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的原则。党组织必须遵守在宪法、法律范围内获得宪章和宪法原则动的宪章和宪法原则,2、党组织不包饭人大工作。
3、的那个组织带头尊重和遵守人大所指定的法律和决议。
(二)强化人大立法与监督职能
1、强化人大的立法。建立并完善立法听证制度;提高立法审议质量,建立审议中的辩论制度。
2、加强监督职能
(三)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
减少人大代表的数量,减少人大代表中官员代表,人大代表专职化;(四)密切人大与群众的关系
(1)选举制度(2)代表素质(3)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制度和组成人员(4)专门委员会
6、什么是质询权?
人大代表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国家机关工作严重不满,或发现这些行政机关有失职行为,给国家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在人民代表大会议上,人大代表可以依法对有关部门提出质询。质询时人大代表的一项重要权利,可以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程度上要比询问严厉得多。
第五章中央政府
1、什么是议行合一?119页
1、议行合一与三权分立相对,指国家机关重要工作的决议和执行统一进行的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关间工作关系上的体现。
2、“议行合一”是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和总结工人运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在苏联加以实施。马克思明确提出了新型的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应该集行政权和立法权于一体的工作机关,它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并直接受到选民的监督和罢免。马列主义的“议行合一”原则和苏联模式对中国政府体制的建构有着直接的影响。
2、如何认识“议行合一”理论与我国政府体制设置的关系?
指导中国政府设置的“议行合一”原则可以归结为:
无论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的建构还是其立法与执政活动,都需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行政和审判机关的权力直接来源于人民代表大会;人 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来自党和国家的各个工作部门,他们在人大开会期间亲自参加法律的制定,闭会后返回各个工作部门贯彻执行法律
3、如何认识国务院的地位和性质?123页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相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的。
国务院作为国家最最高行政机关,其性质是对国家行政事务进行管理的机关。国务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执行机关。国务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需要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表明国务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从属关系。
4什么是大部制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吸纳牍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5、国务院的领导体制是什么?124页
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总理负责制表现为:人事提名权、全面领导权、最后决定权、全面责任制。
国务院在实行总理负责制的同时,还实行两种形式的会议制度:国务院全体会议(由国务院全体成员组成,一般两个月或一个季度召开一次)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和秘书长组成)。
6如何认识我国立法体制中的行政立法?130页
行政法规:特指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其基本特征是:
1、立法主体只能是国务院;
2、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作为执行国家权力的手段,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第六章地方各级政府
1、地方政府的类型有哪些?135页
中国:一是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为了一般地域管理的需要)二是民族区域性地方政府(各民族团结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三是城镇型地方政府(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实施专门管理)
按照地方制度划分,可划分为行政地方政府、自治体地方政府、混合体地方政府;按设置目的划分,可分为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民族区域性地方政府、城镇型地方政府; 按行政层级划分,可分为高层地方政府、中层地方政府和基层地方政府。
2、论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地位及其与同级党委、人大的关系。127页
地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环切执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知识、命令和决定。同时,它又是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接受上一级国家行政政机关的领导,执行上以及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政府不同于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作为行政机关。地方与同级党委的关系:
1、“党管干部”原则在各级政府中的运用
2、在政府部门中设立由同级党委统一领导的党组
3、地方政府各级工作部门同时还受到来自职能部门党组织的领导,党委对政府的领导得到双重组织制度的保证 地方与人大的关系: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2基于权力授予关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接受同级人民到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 ○
3、县乡关系及存在的问题。149页
关系:第一,县对乡镇领导的核心机制是县委对全县工作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人事领导 第二,县长由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 第三,县政府和乡政府有直接的隶属关系
第四,县政府的各部门与乡镇府之间的关系,既有直接隶属于上级部门的条条关系,也有由乡政府和县对口部门双重领导、共同管理的条块关系,还有受县政府有关部门业务指导的隶属于乡政府的块块关系 问题:(1)县各种驻乡机构急剧膨胀,乡镇政权管理权能受到削弱(2)县各职能部门和乡镇政权争夺对下属机构的领导权
(3)县各职能部门和乡镇之间围绕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专业户的利益争夺加剧
(4)在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上,先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政权分歧严重
4地方人民政府的主要职权及其特点142页(1)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以及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2)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3)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是适当决定、命令(4)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5)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6)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7)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8)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9)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10)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2)特点:派生性、区域性、法定性、强制性
第七章司法制度
1、政法委的功能158页
1、党内联席会议制度(政法各部门之间存在重大分歧,经协商未能解决,请示党委政法委员会予以协调,或者党委政法委员会认为应当协调的重大疑难案件和其他事项,通过召开政法各部门有关领导联系会议进行研究、协调解决的工作方式)
2、执法检查监督制度(执法活动中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3、协管干部制度(是指各级政法委员会协助同级党委组织部门对政法部门领导干部进行考察、任免、管理的一种干部管理制度)
2、法院的职权162页
1、司法审判权
2、法律制定权
3、行政裁判权
4、司法行政权
3、我国法院和检察院的组织体系是什么?(166页)
法院:中国的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分为四级,即设基层、中级、高级和最高人民法院,并设军事、铁路、水运等专门人民法院。
检察院:我国检察机关组织体系的设置实行与国家行政区划、权力机关体系、审判机关体系以及检查工作的需要相一致原则。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专门人民检察院
4、如何认识我国司法体制设置与地方保护主义的关系?
第八章国家与社会关系:从全能主义到国家统合主义
1、全能主义与统合主义的概念185页
全能主义:国家权力不受法律和道德约束而渗透到社会的每一角落。统合主义:强调政府通过与相关利益者直接对话、谈判和协商来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
4、我国一体化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是如何形成的?174页
1、国家对城市社会的渗透与控制
2、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渗透与控制
3、社会成员对国家的依附
4、如何评价党—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模式179页
(1)(2)(3)(4)(5)(6)(7)强大的政府动员能力
社会成员高度依赖具有行政功能的单位
社会的自治和自组织能力差,社会组织结构呈现“蜂窝式状态” 社会缺乏中间阶层的作用
社会生活被高度政治化和行政化
身份制度使得社会流动困难,社会结构僵化 缺乏自下而上的沟通机制
5、中国民间组织的特征。184页
(1)(2)(3)(4)(5)民间组织的发展,有赖于自上(政府)而下的拉动和自下(民间)而上的推动 民间组织是上下合力的结果
与官民两重性相联系,民间组织不够规范 民间组织的中介性质
民间组织正在走上成熟,民间化色彩不断加深
5、如何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体制的政治性质与单位功能?180页
经济改革导致社会主体分化 改革促使社会结构分化
经济改革以你了剧烈的利益分化
第九章政治与市场关系
1、利益集团的概念与类型(206页)
概念:是以影响政府政策或行动为目标的组织化社团。类型:第一,机构型利益集团 第二,公司型利益集团 第三,社团型利益集团 第四,无组织型利益集团
2、利益集团如何影响公共政策?如何治理利益集团?209页
1、是部门利益国家化、制度化第一,改革政府体制、立法体制
2、阻碍公平竞争第二,完善市场机制建设
3、制造社会不公 第十章中央——地方关系
1、如何认识中国政府结构中的“条块关系”?
2、如何认识中国中央—地方之间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3、如何认识当前中国政治—经济关系中的二元化结构?
4、什么是经济联邦制?
结语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
2、国家能力与有限政府的内在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