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个案研究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13 20:0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留守儿童个案研究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留守儿童个案研究工作总结》。

第一篇:留守儿童个案研究工作总结

留守儿童个案研究工作总结 四(1)班班主任

通过对留守儿童罗涛的个案研究,我发现罗涛的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太好,为了生活,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只能靠爷爷奶奶照顾,平时老人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从家访中我了解到孩子的父母去外地打工要隔年才回家一趟,使孩子严重缺少父母的关爱。为此,我对该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作如下工作总结:

一、该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作业从不能按时完成,且马虎,邋遢。重要的是还有撒谎,爱欺负同学,爱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别的同学都不爱接近他,属于典型的“问题型”留守儿童。

二、亲情的缺失: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孩子缺少关心,不闻不问,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祖父母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他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创伤。形成了孩子自卑,沮丧,自暴自弃的个性,同时一些基本的行为习惯没有从小养成。

三、生活的贫困:

本身家庭条件不算太好,虽然其父母在外打工,当年工资不高,祖父祖母已是古稀之年,已丧失劳动能力,因此不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平

时孩子的衣物也较少,看到别人的好东西时想占为己有,控制不住就找借口欺负同学,拿别人的东西。

四、个案指导的设想及实施::

1、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1)、班主任的关怀:

班主任老师往往是学生最信任,最崇拜的人,我主动和他交流,同时积极跟他父母沟通,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特别的关爱,并提出好的事例,来激励他。

(2)、同学的榜样感染:

为了让孤独、自卑的丘单走出封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括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他,与他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他,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3)、集体的感化温暖:

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班级讲故事比赛的机会,让他主动的参与进来,并让全班同学为他加油助威,既让他觉得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

2、尽力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作为监护人的祖父母,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和隔代观念差异的原因,对丘居单的教育和引导几乎为零,甚至有时还会将自身的愤怒和不满发泄在幼小的心灵上,对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对此,我特意与其祖父母一起分析和探讨他们的家庭和孩子的现状;同时还将一些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方法交给他们。通过努力,最大程度上消除了隔代观念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家人虽并不富裕,但也“其乐融融”。

五、个案教育指导结果:

1,通过一学期的引导,鼓励,丘单现在已基本能按时完成作业,知道要先完成作业才能去玩,作业也比以前干净了,每次值日也能认真完成了,具有了一定的责任心。

2,已能控制自己,不再欺负同学,拿别人的东西,知道那是不文明的行为,看到别人有困难时还知道主动去帮助,和同学打成了一片。3,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期末检测数学,语文均在80分以上。

六、个案教育启示和反思——“爱”的力量

从丘单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还是在学业能力方面,他都有一个较大的转变,而这一切的转变,就其核心而言,应该要归功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爱”。爱可以为枯萎的小草

带来整个春天;爱可以让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爱可以给孤独的小鸟一个浩瀚的天空„„

第二篇: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个案研究及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个案研究及应对策略

20090120 黄丽玲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长期和父母分离,在最需要父母的时候缺少了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在学习、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照顾,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与父母不亲近。长期如此,她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影响,自卑、缺乏信心、少言寡语、孤独沉默、害怕与外界接触…她们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学习、性格、品德等方面都受到了影响,她们难以适应群体,经常感到孤独无助,遇事消极逃避,畏缩不前,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长期如此,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越来越严重,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不容忽视,因此就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力所能及的策略,帮助这些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减少自卑感,树立自信,获得成功。关键词 留守儿童;自卑心理;个案研究;策略

三、个案的基本情况

(一)个案背景

姓名 苏某某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2001年7月

学校 仓山实验小学

学习成绩 学习成绩中下

(二)家庭中的角色 家中共两姐妹,姐姐在上大学

1、个案的家庭情况 来自普通的家庭,上一年级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留下她和50多岁的奶奶住在一起.,一年才回来一两次,在家呆的时间不长,回到家中对她的关心也不够,对她生活和人际上关心甚少,反而经常问她的学习情况,她感觉不到父母的关心,经常感觉自己被忽视,感到自卑,压力也越来越大。

2、父的职业 父母亲是工厂工人。

3、受教育情况 父母都是初中毕业

4、经济状况 中等收入

5、教育方式 放任型和溺爱型

6、对孩子的期望 希望她能考上重点高中,在亲戚面前争光.四、个案自卑心理的研究

(一)问题行为概述

个性特点 她是个很内向,很孤僻的女生,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也不爱说话。在老师同学面前不苟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是把头埋在抽屉底下,也不专心听讲,1

老师提问时总是低着头,要老师再三鼓励才敢起来回答,起来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只有她自己可以听到。平常独来独往,课间休息也孤独自处,沉默寡言,很不合群,经常坐在位子上,不跟其她同学接触,其她同学过来和她讲话,她只是点点头,目光从来不敢和对方接触,老师和她讲话,她也只是低着头,不敢抬头看老师,老师问她问题她也不回答。在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 家人对她的期望高,内心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一年级的时候父母亲就不在身边,每天上学看到其她同学都有父母接送,听到她们在课后谈论她们父母对她们的关心,带她们去什么地方玩,给她们买很多东西,心里既羡慕又嫉妒。长期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内心跟其他同龄孩子不一样,缺乏自信,不愿与人交往,缺乏交往技能,内心孤僻,感受不到父母对她的爱,感受不到温暖,内心变得越来越冷漠.无论上课还是下课都不愿与同学交流,对老师和同学产生了排斥心理,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自卑。

(二)原因分析

1.个人因素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恐惧听到同学们提到自己的父母,又怕同学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嘲笑她,变得越来越自卑,在大家面前不苟言笑,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认真听讲,容易走神,自己做自己的事,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很好地完成,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做完,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难体验到胜利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父母长期在外,很少打电话回来关心她,即使打回来了,更多的是关心她的学习,看到其她同学都有父母的关心,自己很自卑。而奶奶则很溺爱她,什么事都随着她,对她很放纵,什么事都帮她做好,家里的事情都不用她做,长期如此,她的生活就不能自理,看到其她同学都在讨论自己会做什么,她就很自卑,觉得自己什么事都不会做,越来越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自卑、孤独、离群等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老师对她不够关注,和她接触很少,在老师那儿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使她感觉到自己被忽视,间接影响其她同学对她的评价偏低,有时会受到同学的排挤,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她们当中,长期如此,她便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慢慢地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越来越不自信,自卑感就慢慢地占了上风。

五、辅导过程和方法

对于这类留守儿童,小学一二年级是最需要父母关怀,父母爱的时候,从小失去父母的爱,心理就有了缺失,要改变这些孩子的交往问题,首先父母应多给于关注,给于爱,可以采用学校和家庭配合的方法改善她们与周围的关系,特别是应注意融洽她们与亲人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满足她们归属与爱的需要,让她们感到家庭和班集体的温暖,心理上有安全感,消除戒备心理,能够接受别人与她交往。同时要注意让她们扩大交往范围。当她们能够接受别人与她交往时,要给予强化鼓励,并帮助她们主动与别人交往,逐渐扩大交往范围,让她们走出封闭的自我,多与性格开朗的人交往,让她们变得开朗起来,多鼓励她们参加集体活动。

对于苏某某的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方法辅导:

1、我和她的班主任说了这件事,也了解了她的一些情况,并在上课和课后给予她关注,陪她一起玩。在每次的上课中,我都会特别关注她,前几次发现她都不举手,我很想叫她起来回答,但又怕如果她不会回答,伤害了她,就不敢叫她,偶然的一次,我提问了一个问题,她竟然举手了,我马上趁这个机会叫她起来回答,她回答得很好,声音也非常响亮,我借机对她大家表扬,告诉她“你是最棒的!你能行!”那次我看到她露出了一丝微笑。以后的上课过程中,她都会频繁举手,每一节课我都有叫她起来回答,并让全班同学关注到她。,让她慢慢地树立自信,融入到集体中。

2、在傍晚放学的时候,我陪她走出校门,在校门口遇到她奶奶,趁机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和她在家里的情况,并通过她奶奶和她的父母取得联系,并说了她在学校的一些情况,并和她父母商量,多与她联系,多关心她,多抽空回家看她,多与她奶奶联系,及时了解孩子、观察孩子的变化,及时通过沟通疏导孩子心理,用爱来引导与她人交往,培养与她人交际的能力。

3、我和她的几个好朋友带动班上同学在课间主动找她聊天、交流,解决她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经常找她进行谈话,询问生活以及学习上的一些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沟通,并让她家附近的同学和她一起学习、玩耍,充分让她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有一个阳光健康的心理状态,让她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和关爱,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帮助她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信念。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她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课堂上有意识地提一些适合她的问题,多给予鼓励,增强自信心。

通过我们共同努力苏某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她的学习成绩在不断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

六、追踪随访

一学期后,我再次来到仓山实验小学实习,此时的她已经读三年级了,我特意去看了她,发现她改变了很多,上课坐得很端正,很认真地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下课主动与同学交流,一起聊天,一起看书,据同班实习同学反映,她上课很积极,成绩也很好,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与她家长联系,发现她进步很大,比以前自信多了,能够主动地参加课外活动,与人交流,不像以前那么自卑了。

结论

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面对苏某的改变,我更加认识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此,针对苏某这样的留守儿童,老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应更多地关注她们的优点和特长,找机会放大她们的优点,使她们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结,正确地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感受到大家的温暖。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留守小学生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缺乏自信,经常感到自卑,我们要让她们感觉到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足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她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关心农村留守儿童,让这些弱势群体得到应该得到的关爱,让她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骄傲。大家行动起来吧,人人为留守儿童现出一点爱,明天将变得更加美好!

第三篇: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

邳州市邳城镇中心校徐峰

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经济飞速发展,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根据最近调查中发现在江苏省苏北地区的在校留守儿童中,我省苏北5市有40万人左右,徐州市地区的近8万人。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缺失、应试教育的偏差以及社会教育的断裂等状况,给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大负面影响.他们在学习与心理发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学习情况不佳、行为习惯不良、人格发展不健全等。

在我们学校,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更是高达40%以上,某个教育家曾说过: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就解决了农村的教育问题。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建议,希望事关我国农村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可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妥善解决。那么如何教育这个特殊的群体?我根据自己的教育管理,结合真实的案例作了如下探索:

个案描述:

近日,我校高年级有几个男同学逃课上网玩游戏,不思进取,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起初找到他们时,他们还听从。可过了一段时间又去网吧了,还振振有词地说:“玩游戏也是一种智力活动,一样能锻炼出一个聪明的大脑”。对此我做了家访,才发现学生家长根本就没有在家,有两三个学生是爷爷奶奶带大的,还有一个学生竟然是自己一个人在家,父母在外地打工,每个月都给汇来不少零用钱。家访后我才意识到事情的缘由和严重性。为了使这些留守儿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尽快步入学习正轨,我从端正思想,净化学习环境入手,我利用课余找他们谈心交流认识,利用班会进行正确上网的教育。正确引导他们面对网上五花八门的信息,应提高自身的修养,自觉拒绝不良诱惑,学会充实自己。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教育网站,鼓励他们利用教育网站进行学习。后来他们又找到我说:“老师,我们知道错了,我们以后不会再去上网打游戏了。”当时我的心情非常高兴,就说:“那看你们以后的表现了”。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果然约束了很多,成绩不断进步。

个案分析及指导策略: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十五岁以下的留守孩子大约是2200万人,约占全国小学初中学生总数的20%左右。我校所处的乡镇是一个劳务输出的大乡镇,我校在校生中,有大约4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我们从调查中也看到,99.9%的留守儿童上了学,他们在爷爷奶奶的悉心呵护,学校老师的热心教育下,学习和生活基本上是有保障的。多数留守儿童身心发育正常,理解父母外出打工,情绪稳定。但是,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生活、行为、学习及心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同样令人担忧。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生活上缺少照顾。根据邳州市教育局对全市11000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双亲外出与单亲外出各占一半)回家探亲频度的调查,一年回来一次的留守学生父母为7156人,占总数的65.54%;两年回来一次的为2116人,占总数的19.24%,两年以上回来一次的为1793人,占总数的15.03%。各地乡镇和村撤并后,有的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无人接送,存在一定隐患;有的吃饭不能准时。

二是行为上缺少监管。祖辈监护的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严少“惯”多,管吃管住不管教的多,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监护人一般只负责留守儿童的吃住和安全,关注学习情况的甚少,导致成绩下降。有的迷上了网吧、偷盗等不良习气;有的自私、冷漠、性格孤僻;有的情绪易冲动而经常与同学打架等。

三是心理上缺少疏导。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内心苦闷。据对邳州市11028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查结果显示,行为退缩、感情脆弱、耐挫力差的留守儿童为3462人占31.4%;对自己评价偏低并伴有不安、失望等不良情感体验的为2701人占24.5%;办事刻板,谨小慎微,自我封闭的为356人占13.2%;虚荣心强,过分自我中心,喜欢诋毁他人的为815人占7.4%;易激惹,具有较多攻击性行为的为531人占4.9%。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农村留守学生的比率已经超过80%。

为了关爱留守儿童,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邳城镇政府把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作为主要的课题进行研究,并把邳城小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试点校,通过一年的努力研究,初步摸索出了一套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试点经验。

一﹑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能分工;我们学校做出以下的措施

1、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德育主任为副组长,班主任为组员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

2、职责分工校长:负责全盘工作的协调。德育处:具体布置留守孩子的教育管

理工作。班主任:负责各班成立爱心小组,并对留守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建立本班留守孩子的档案,作好详细记录。

全面掌握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做到“有数”。这是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具体来说,就是学校要全面、详细地掌握留守儿童各方面情况。摸底时,数量上确保“一个不能少”;内容上确保全面掌握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状况、思想表现、学业成绩、日常行为、监护状况等,以便对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及监护现状;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的详细地址、与留守儿童的关系、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在建档过程中,低一年级向高一年级负责,并及时补充、变更档案,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二﹑建立寄宿制度,实施集中管理;目前,我市许多地方采取新建、扩建寄宿制学校的办法,解决了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面临的困难。有的暂时无法新建、扩建寄宿制学校的地方,利用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集中解决周边学校留守儿童的寄宿问题。

寄宿制学校和托管中心对留守儿童进行统一、完整、科学的教育和管理。例如,专门安排生活老师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试行“双班主任制”,配备心理健康教师。这些教育与管理基本都由退下来的老教师具体负责。在学习与行为习惯养成上,让留守儿童达到“四会”的要求: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自我保护、学会交往。留守儿童进寄宿学校,一是可以解决学生往返学校的安全和阴雨天上学难的问题;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互助友爱的精神,也可防止外界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三是可以让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使打工的父母放心。

学校和班级,努力创造条件,让留守学生从中体会到家的温馨。教职工与留守学生“结对子”,一帮三或一帮四。这些帮扶老师还和留守学生合影,学校将这些合影相片贴在“留守儿童之家”里。这些爱心爸爸、爱心妈妈们经常找孩子们谈心,对他们进行定期家访,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思想方面、心理方面和学习方面的困难。他们还利用休息时间为孩子们补习功课,在他们的帮助下,孩子们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畅通亲情友情,增强教育管护亲和力;让留守孩子和父母定时联系沟通。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缺少父母亲情抚慰与关怀的问题,许多地方积极争取电信部门的支持,建立起学校与留守儿童父母互通联系绿色通道,通过短信方式,学校向留守儿童父母通报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提醒家长及时给予孩子以积极的鼓励;开通了“家校热线”,由专门老师解答家长关于家教方面的问题;学校为留守儿童专门购买的一批摄像头和耳机,让留守孩子和家长进行视频聊天,使远方的家长能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真实情况,同时也让孩子能亲眼看见自己的父母,享受一下久违的亲情。我们学校由班主任定期组织留守儿童与父母通电话,汇报他们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增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情感交流。

学校和班级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各种文艺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开展,增强与同学相处的感情,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如同学之间开展“雏鹰比翼,结伴双飞”活动,其他学生和留守儿童“结对子”,开展“一帮一”,有的还让其他学生在节假日把“结对子”的留守儿童带回家里过节,享受家庭的温暖。各班还成立了留守孩子“爱心小组”,以班干部和优秀学生为成员,他们每个人与一至二名留守学生结成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留守学生帮助,让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将中小学校的超编人员转岗从事学校学生管理和后勤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校长、教师和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健全学校安全、卫生、后勤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的办学水平。

四﹑校村双方配合,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和村委会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针对不少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监护的情况,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学校除了办好正常的家长学校以外,还专门开办爷爷奶奶家长学校。同时建好校外辅导站的建设,丰富了没有进入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留守儿童放学以后活动有了去处,学习有了辅导。我们邳州市有校外辅导站527个,聘请校外辅导员3800人,其中老教师就有2500多人,实现了老教师校外辅导站全覆盖。再次是推行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度。对那些代理监护条件差的留守儿童,挑选有经验的在职老师、退休教师和社会上的热心人担任代理家长,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给以特殊的关心。

许多地方还制定了代理家长的职责等规范,并专门培训代理家长。组织结对关爱活动。各地形式多样,包括充分发挥“五老”队伍的积极作用,与留守儿童开展“老少牵手,双阳同辉”结对帮护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妇女的特殊作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争当爱心妈妈”结对帮护活动;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队伍的骨干作用,开展“心手相连,共赴未来”结对帮护活动;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班主任的表率作用,开展“当好临时父母,倾献师长爱心”结对帮护活动。

五﹑加快经济发展,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存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也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长久之计。发展当地经济,拓展农村就业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提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尽可能实现劳动力就地或就近转移,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离土不离乡,在解决就业的同时不耽误下一代的教育抚养,走出“钱袋”和“后代”两难选择的困惑,让他们得到正常家庭应有的父母亲情和家庭教育。同时要坚持“流入地政府负责,公办中小学接纳为主”的原则,制订出台与当地市民子女“一视同仁”的入学政策,逐步取消义务教育的入学户籍限制,努力把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力争做到按包括流动儿童在内的在校生数核拨公办学校的公用经费和教师编制,打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进城入学的通道,使农村儿童也能与城市儿童一起享受比较优质的教育资源。

此外,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的互动交流也是填补留守儿童亲情空白的一剂良方,而这项工作的推进必须在政府及制度的保证下进行落实。如,可以组织电信部门和有关学校、社区、村居共同开通“亲情热线”电话,向留守子女优惠开放;要求用人单位向外来务工人员开通他们与自己留守子女的“亲情电话”;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与倡导下,转变企业管理观念,使企业在吸收劳工进厂的同时能够充分考虑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将关注留守儿童纳入企业关怀员工的一部分,自觉成就一种企业文化,在积极配合与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贡献一份力量。

充分挖掘资源,化不利为有利。我们认为,留守儿童并不是问题儿童,“留守”也并不全是坏事。教师必须认真了解因父母监护缺失对留守儿童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敏锐地认识到它对留守儿童的成长还可能有利的一面,有意识地教育留守儿童自信、自强、自理、自立,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培养他们的独立个性,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积极把“父母监护缺失”转化成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起奇妙作用的教育资源。

结论与反思: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对于像苏北这样的主要农民工输出地而言,留守儿童仍将呈现稳步、缓慢增长的趋势。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仍将是主要农民工输出地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明确的是,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政府是主导,教育部门是主角,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全社会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教育管理实践个案研究--实地研究方式》张新平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07-01

《关于江苏省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关工委 总编江苏省教育关工会网站《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潘佳鹤闲云老师网校

《教育心理学》霍涌泉等著页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07-10P68-72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个案研究 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个案研究 文献综述

广州大学2010届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专业 余恩洪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近十年留守儿童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从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概念界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以及对留守儿童问题对策与建议进行分别概括,提出了现阶段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今后留守儿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综述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背景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背景,研究者的看法基本上达成共识,认为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与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产物。叶敬忠、肖正德等认为,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很多农民工无力解决孩子进城的问题,主要是孩子就读问题,只好把孩子留在当地农村学校上学,在教育学领域形成了“留守儿童”。吴霓等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无法承担子女在城市高昂的入学费用,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都成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背景。

二、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

在字面表达上,以往的研究和报道中曾出现过“留守子女”、“留守孩子”、“留守学生”、“留守少年”、“农村留守子女”、“空巢儿童”、“留守儿童”等称呼。“留守儿童”这一概念最早提出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1994年上官子木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文中首先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概念。[1]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定义各有说词,例如,范先佐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2]。江荣华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3]。丁杰、吴霓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4], 周宗奎等也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5]而叶敬忠等则在其著作中这样界定“留守儿童”:“留守儿童”

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年满18周岁以下的儿童[6],等等。目前,众多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主要是围绕着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来进行的。

1、父母外出的数量

父母外出是留守儿童概念构成的核心部分。在已有研究中不同学者对父母外出这一特征的要求已经达成共识,即“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

2、父母外出的时间

多数文章中对父母外出时间未加限制,仅以“长期在外务工”笼统带过。在一些调查研究中,研究人员为便于研究的可操作化对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务工时间进行了划分,如吕绍清以每年在外半年以上加以限定[7-8],叶敬忠对中西部地区留守儿童研究中限定为每年在外4个月以上[9]。

3、留守儿童的年龄

已有研究中关于留守儿童年龄的使用差别较大,比较有代表性的年龄划分包括邹先云所指的“不满16岁”[10],段成荣、周福林研究中所指的“14周岁及以下”[11],叶敬忠所指的“18岁以下”[6]。而丁杰、吴霓研究中所指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儿童”(6~16岁)[3]。

小结:学者门对留守儿童的概念众说纷坛,甚至一些基本特征尚不能统一和明确,从而造成了留守儿童概念边界的缩小或扩大。本人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 双方或单方长期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6个月以上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8周岁以下的儿童。

三、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个案研究阶段性总结

高龙中心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个案研究第一阶段性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个案研究》的课题是2014年宝鸡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小课题。现将第一阶段工作总结如下:

1、申报课题,完成课题研究设计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个案研究》是宝鸡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课题。

2、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

在校领导的组织和带领下,成立课题小组,韩长明为组长,李亚军为副组长,邓花花、崔欣、李建东、邢小珍为组员进行课题研究。

3、、选取实验群体,在我校46名学生当中,留守儿童有13人,约占总数的28%,我们课题小组确定了我校13名留守儿童作为实验群体,进行调查研究,他们分布在全校六个年级的6个班级当中。

4、拟定研究方案

为了全面了解我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为下一步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研究方案,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统计我校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各方面的行为习惯,进行分析,形成共识,找出规律,并且与非留守儿童各方面进行对比。此次调查为以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训练等提供依据,为全面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奠定基础。

5、完成了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下阶段课题研究实施做好了充分准备。

6、完成了高龙中心小学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帮扶计划。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打好了基础。

总之,经过前一阶段的准备和前测工作,为我们深层次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做好了准备,明确了方向,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载留守儿童个案研究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留守儿童个案研究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2013—2014年度,在”救世军”爱心精神感召下,我校更加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我们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急剧增加,关......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为了给学校的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校积极响应各级领导的号召,从实际出发,在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摸清情况......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新集镇地处平川与丘陵,经济发展比较迟缓,剩余劳动力很充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洪桥学区中心学校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非凡群体,暨由于父母双方......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大全]

    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并把这些用文字表述出来......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大全]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精选6篇)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经过过去这段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我们已然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改变,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工作总结吧!那么写工作......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留守儿童工作汇报材料 白塘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多,“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之越来越多。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青山乡中心学校德育处蔡长权 青山乡中心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多,“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之越来越多。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