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大公中原新闻网 2011-02-12 17:50
我来说两句(1566)复制链接 打印
大中小
2011年2月11日,郑州市两会隆重召开,郑州市市长赵建才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全文如下。
郑州市市长赵建才作政府工作报告 中原网图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回顾
2010年,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大力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团结拼搏,克难攻坚,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初步统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000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收入完成643亿元,增长23.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6.8亿元,增长28.1%。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600亿元,增长18%;实现利税1009亿元,增长2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57亿元,增长20.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8亿元,增长19%。市属及以下企业出口总额达到33.1亿美元,增长6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897元,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25元,增长13.6%。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
(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迈出新步伐。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增强产业竞争力。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面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新开工转型升级项目86个,竣工98个,完成投资457.5亿元。富士康、宇通、海马、东风日产、郑州日产、中国龙工、格力电器、旭飞光电、保绿能源等企业的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为全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扶优扶强成效明显,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7家,其中,郑煤、宇通、中烟等3家企业销售收入均超过200亿元。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我市被确定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现代化商贸城总体规划、商业网点规划及城区商业网点控规和郑州国际物流园区、航空港物流园区等功能区控规编制进展顺利,新加坡国际物流园被正式确定为国家层面战略合作项目,中南邮政物流集散中心开工建设。38个重点商贸物流项目实现投资78.1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7.4%。金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全市银行类金融机构达到24家;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交易规模达到61.8万亿元,增长223.4%;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步伐加快,郑州银行成立多家县域支行;郑煤机等4家企业成功上市,全市上市公司达到30家。
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绿化博览会、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台湾产品月、中国国际汽车后市场博览会等100余场展会,展会面积达到132万平方米。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旅游总收入达到510亿元,增长16.4%。现代农业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连续8年实现增产。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编制实施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以及蔬菜、花卉、水产等专项规划。新建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新增45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新增42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生产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6万亩。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企业服务,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2400亿元,增长13.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0%。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成效明显。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成为中部地区第一个综合保税区,河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园区一期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出口加工区B区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区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三大平台。坚持“大招商、招大商”,以国内外500强企业为重点,瞄准央企和港澳台大项目,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9亿美元,增长17%;引进市外境内资金721亿元,增长18.4%。成功引进富士康项目,实现了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的重大突破,在洽谈、签约、厂房建设以及综合保税区申建等方面创造了“郑州速度”。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关键环节,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实现集聚发展。科学编制并实施产业集聚区各项规划,在基础设施、融资担保、财政激励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产业集聚区承载功能不断完善,已成为新的经济支撑点。38个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投入达到172亿元,增长30.1%;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完成3075.7亿元,增长31.2%。
全市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集聚区达到18个。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积极实施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加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汽车和家电以旧换新、特色商业街建设等工作推进力度。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房地产销售面积达到1558.7万平方米,增长29.8%。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大力实施科技自主创新工程,6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6.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7%。实施企业自主研发项目145项,郑煤机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等14个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批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新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我市被确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高新区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创新型园区。知识产权专利授权量增长49.2%,荣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称号。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煤炭企业133家,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396家。十七里河、熊儿河、金水河等主要河道实现截污排放,投资14.4亿元的生态水系工程已具备通水条件,河岸绿化工作全面展开。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我市被评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城市。新造林19万亩,建成12个林业生态乡镇、100个林业生态村。郑州绿博园建成开园。中心城区新增绿地635万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8天,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三)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全面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加快编制郑州新区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郑州新区规划建设快速推进。郑汴新区总体规划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综合交通、城镇体系、产业发展等30项规划的编制工作顺利完成,形成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推进龙湖地区、高校和职教园区、航空港区、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在重大项目布局、基础设施配套、土地征用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加快新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各个组团基础支撑与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中心城区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力推进“畅通郑州”工程,不断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有效改善了城市交通状况。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除东明路站外的所有站点全部开工,2号线开工建设。科学大道—西三环立交、东风路—文化路下穿隧道、中州大道北段综合整治、解放路立交等工程相继竣工通车。京沙快速通道全线开工,部分路段投入使用。客运北站开工建设,客运南站建成投入使用。列入计划的20条断头路全部打通,又开工26条。完成雨污水改造工程33项,完成背街小巷道路改造106条。新购公交车661辆,公交线路达到225条。
王新庄、五龙口、马头岗等污水处理厂实现不间断达标运行。新建垃圾中转站26座、改造28座,敷设供水管道47公里,新建、改建市区燃气管网121.6公里,新建供热管网35公里。城中村、旧城和棚户区改造步伐不断加快。开展占道经营、户外广告、垃圾运输车和环境卫生整治,加快数字城市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强化。郑西客专投入运营,石武客专、郑民高速、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公路客运站等工程顺利推进,郑州至焦作、郑州至开封城际铁路相继开工建设,黄河公铁两用桥公路桥和花园口互通式立交新建工程主线建成通车。郑州机场建设步伐加快,旅客吞吐量突破87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到8.58万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改造中低产田13万亩,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78公里,解决了农村5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29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和1992户7295人的扶贫搬迁任务,1.3万人实现脱贫。完成127个新农村建设项目。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建成500个农村文化大院、299个农家书屋。
(四)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实现新突破。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统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相协调,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向社会承诺为群众办好的“十大实事”,件件得到落实,群众关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业工作扎实推进。落实扶持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新增城镇就业13.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2万人。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亿元。开展系列就业服务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50元,参合率达到9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范围进一步扩大,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48元,城市和农村低保人均标准分别提高15元、10元。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经济适用房新开工166万平方米,竣工112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廉租住房15.4万平方米,竣工5.7万平方米。加强物价监测和管理,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发放物价补贴,保障了低收入群体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制定实施教育、人才改革发展规划。市区新建、改扩建15所中小学校全部开工,顺利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实施中小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
在全省率先实现郑州户籍中职生免费教育。郑州师专升格为郑州师范学院,郑州幼师新校区开工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新建27个片医负责制单位,全市588个片医小组服务居民达280万人。郑州图书馆新馆(市民文化中心)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新建、改建10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举办了庚寅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第八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取得新成绩,我市培养和输送的运动员在第十六届亚运会上共获得7枚金牌。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我市被确定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全国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继续提高。信访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应急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推进平安郑州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四严一创”活动,命案破案率达97.12%,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我市成为全国最具安全感的城市之一。
(五)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新提升。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全年办复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206件。坚持依法治市,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提请通过地方性法规2件,制定政府规章16件。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深入推进“两转两提”,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团结拼搏、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大力开展国防教育,积极做好“双拥”工作。驻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外事、侨务、对台工作不断加强,民族、宗教、统计、史志、文物、地质、气象、地震、人防、社科研究等工作取得新成绩。高标准完成省下达的南水北调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任务。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进展顺利。圆满完成四川江油四镇灾后援建工作。
各位代表!
2010年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标志着我市“十一五”主要任务圆满完成。过去的五年,面对各种复杂形势和困难局面,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办成了一批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办好了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实事,办妥了一批前所未有的难事,谱写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篇章。
——过去的五年,是全市经济社会不断实现新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全市生产总值由不足2000亿元到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13.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十五”末的2.8倍,全部工业增加值由不足800亿元到2000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3000亿元到8000亿元。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以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为重点,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比重由95.6%提高到96.9%。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达到8203件和5677件,比“十五”末分别增长233%和42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4%,“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形象大幅提升的五年。建成区面积由262平方公里扩大到31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7.2个百分点。开工建设了一大批道路桥梁工程,水电气暖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生态水系基本形成,市区河段初步实现“水通、水清”目标,提前4年完成森林生态城100万亩林木栽植任务。郑东新区顺利实现“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的目标,成为展示郑州乃至河南的名片。郑州新区建设顺利启动。我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全国绿化模范城称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累计达到5989公里,解决15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投入130亿元完成了332个新农村建设项目,农村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过去的五年,是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取得重大成果的五年。国企改革迈出新步伐,210户国有企业成功实现改制重组,一批困难企业焕发出新活力。创新投融资模式,组建投融资公司9家,累计融资353.5亿元。坚持“大招商、招大商”,累计引进外资项目577个,富士康、日产、杜邦、汇丰等1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郑投资,国开投、东风、海马等95家国内500强企业在郑设立机构和投资,中石油、中石化、中粮、中铁等34家央企在郑投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由3.4亿美元到19亿美元。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境外投资涉及42个国家和地区。
——过去的五年,是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公共财政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支出累计达500亿元。“十大实事”累计投入135亿元,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镇累计新增就业63.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万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70所。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市属国有破产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在全国省会城市率先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民生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建成经济适用房454万平方米、廉租住房13万平方米,累计有3万余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到了廉租住房政策。安全生产水平提高,治安防控能力增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回顾五年来的奋斗历程,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了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坚定了跨越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我们有以下体会:一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创新发展思路,突破发展瓶颈,转变发展方式,突出发展效益,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始终坚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凝聚力。
大力实施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凝聚全市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三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断强化发展驱动力。把改革开放作为解决深层次矛盾的根本对策,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强化发展保障,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步伐、增创发展优势。四是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夯实科技支撑力。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资源资本推动向科技推动转变、粗放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变。
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集中力量攻克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作用突出的关键技术,用科技创新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五是始终坚持改善民生这个根本,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逐年提高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每年坚持为人民群众办理“十大实事”,以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以凝聚民心汇聚民力,以汇聚民力共谋发展。
各位代表!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向驻郑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关心和支持郑州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回顾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高耗能、资源型工业比重较大,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充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任务艰巨。二是瓶颈制约因素较多,资金、土地和环境等要素约束进一步加剧,一些重要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三是创新能力还不强,高科技企业和高端科技人才相对不足,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高。四是公共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上学难、看病难等民生问题依然存在,城市交通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五是一些政府部门职能转变还不到位,自身建设有待加强。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加快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攻坚时期,也是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必须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发挥优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继续保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总目标,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以加快建设郑州都市区、持续推进跨越式发展、形成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为总体思路,着力扩大需求,着力优化结构,着力改革开放,着力自主创新,着力环境保障,着力改善民生,充分发挥龙头作用、重心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进步,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新增城镇就业6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下达目标。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力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按照组团发展的理念,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加速形成以中心城区和外围组团为核心、中等城市为支撑、重点镇为节点、小城镇为拱卫的现代大都市,合理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努力形成组合有序、优势互补、整体协调的发展新格局。
二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三是加快富民强市步伐。坚持富民优先、强市为要,在不断增强我市综合实力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大力实施“畅通郑州”工程、“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发展瓶颈和难题的根本途径,坚定不移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对外开放作为借势跨越、加快发展的根本举措,积极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产业转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五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继续实行联审联批、限时办结、审批代办、首席服务官和重大项目领导分包等制度,完善绩效考评和奖惩制度,全面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切实营造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宽松优良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努力打造最佳投资环境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最佳创业环境城市和最佳旅游环境城市。《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及说明已印发各位代表,请予审议。
三、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郑州都市区建设的起步之年。新的一年,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复苏,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我省“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启动。我市区位、交通、资源和产业优势进一步显现,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发展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这些都为我们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世界经济复苏的过程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入转换期,特别是在土地供给、项目审批、节能减排等方面将提出新的要求,经济发展将面临偏紧的宏观环境和要素供给形势。我市面临的区域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依然较多。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增强忧患意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顺势而为,扎实工作。
坚持以郑州都市区建设为载体,以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为关键,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调整优化结构的首要任务,把搭建对外开放主平台作为以增量调结构促转型的有效载体,把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作为提高区域竞争力打造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举措,努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充分发挥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核心和示范带动作用。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进出口总额增长2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目标。
围绕上述目标,今年将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以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思维和发展理念,超前谋划并扎实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主动融入并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好规划编制工作。高标准做好郑州都市区空间战略规划、建设规划和交通专项规划,制定新增组团的总体规划,编制宜居教育城、宜居健康城等宜居组团规划。拓展都市区发展空间。
加快中心城区和郑州新区发展,加大三环至四环以及四环至黄河南岸、郑州新区、西南绕城高速区域内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拉大城市框架,实现延伸发展;推动新郑、荥阳、新密、上街、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组团的开发建设,推进融合发展;加快巩义、登封等外围组团建设,实施向心发展。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乡,壮大都市区各组团经济规模。按照城市建设标准,着力推进重点镇向小城市方向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点,实现人口向城镇和农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推进郑州新区发展,构建复合型新城区。进一步完善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实现控制性详规全覆盖。加快航空港和高速铁路两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郑汴物流通道、万洪公路等道路工程建设,推进重大产业集聚区周边道路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郑州引黄灌溉龙湖蓄水工程项目建设。加强城市东出入市口的交通整治和环境综合整治,疏通新区交通瓶颈。
集中力量抓好航空港区、龙湖地区、国际物流园区、高校和职教园区、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和绿博园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以点带面,推动新区整体发展。全力推进富士康郑州科技园建设,确保按建设进度完成任务,同时,积极引进新的合作项目,形成富士康项目的产业集群。加快东风日产、郑州日产、海马、宇通等整车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和新能源汽车研发基地建设,为百万辆汽车生产规模如期达产奠定坚实基础。建设好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区三大海关特殊监管区。依托郑东新区CBD、CBD副中心,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会展业、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
(三)加强经济运行调控调节,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大力优化投资结构,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落实商贸城建设总体规划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出台加快现代化商贸城发展的意见。继续实施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刺激消费政策,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制定蔬菜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加快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社区便利店建设,推进蔬菜店、早餐店进社区。培育文化、教育、养老、医疗保健等消费热点,完善家政服务体系,争取成为国家家政服务体系试点城市。优化投资结构。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
认真落实国家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保障性住房、金融服务等领域。加强银企衔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郑州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争取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加强经济运行监控监测。加大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的保障力度,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手续办理、土地审批、融资等难题。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强化市场监管,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综合运用调控手段,全力保障市场供应,努力把价格总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
(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产业政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战略支撑产业。重点发展汽车及装备制造、物流商贸、文化创意旅游和电子信息四大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宇通2万辆客车产能提升、海马第三工厂、东风日产年产60万辆轿车、旭飞光电液晶玻璃基板项目二期、恒天重工、新大方工业园、中船重工核电设备研制生产等项目建设;重点支持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华润万象城、万达广场等大型物流商贸项目建设,推动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郑州项目、新加坡国际物流园项目尽快落地;推进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进富士康郑州科技园、中国电科27所郑州电子信息产业园、威科姆国际软件生态园、河南物联网科技产业园等信息产业项目建设。
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步伐,积极争取国家级云计算中心落户郑州,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新跨越。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实施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物联网等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建成一批标志性科技工程。推进海马新能源汽车、中航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系统、郑州日产年产5万辆电动汽车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建设,推进桑达能源、华晶超硬材料等一批新能源、新材料项目建设,大力支持辅仁药业科技产业园、安图生物等重点生物医药项目,做好“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和“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试点工作。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围绕铝及铝制品、食品和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坚持技术创新、升级改造、延伸链条、降本提效。
积极发展煤电铝一体化,开发铝加工高端产品;提升食品工业制作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发展高档面料,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提升服装产业层次。推进豫联集团电解槽升级改造、东方铝业精深加工、中粮(郑州)工业园、益海嘉里、双汇食品工业园、三全食品工业园、思念食品新工业园、泰阳纺织有限公司高档纺织面料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食品冷链、医药、钢铁、粮食、汽车、家电等行业物流,加快建设专业物流园区、国家级区域性分拨中心和配送网络。着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金融机构入驻我市,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和地方融资平台的发展。以郑州商品交易所为龙头做大做强期货经营机构,加快郑州期货定价、信息和交易中心建设。调整优化商贸布局,大力发展城市综合体。
推动会展业加快发展,举办好全国药品交易会、中国国际五金博览会、中国国际汽车后市场博览会等展会。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加快与港中旅合作项目的推进,再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新型旅游业态项目。加快实施自主创新。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实施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加快产学研结合及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中铁隧道盾构技术、宇通客车安全控制技术、郑州机械研究所等国家级和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建设。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2500亿元,专利授权量突破600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
(五)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项目调结构,以项目促增量。加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配合国家、省加快石武客专、郑徐客专、郑州机场二期以及机场至许昌、机场至登封、机场至洛阳城际铁路等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推进郑州至开封、郑州至焦作、郑州至机场城际铁路项目建设,配合做好郑渝铁路前期工作,配合省加快连霍高速、焦桐高速、郑民高速郑州段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机场至少林寺高速公路。
完成国道107郑州段改建等快速路项目,加快推进郑新快速通道、航海路至郑少高速连接线等快速路项目。加快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公路客运站等项目建设。加快基础产业发展。做好国电荥阳电厂二期2×100万千瓦、大唐巩义2×60万千瓦发电机组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推进新密电厂二期2×100万千瓦、河南华辕年产240万吨李粮店煤矿等重大项目建设,确保海马郑州年产15万台节能高效发动机、格力电器郑州产业园一期、友旺手机产业园、郑煤机高端液压支架基地等25个亿元以上项目如期竣工达产,开工建设中国家居CBD郑州产业园、保绿能源二期、河南龙工中原基地、青岛海尔(郑州)物流产业园一期等项目。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和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等“四集一转”的要求,完善产业集聚区推进机制和管理办法,整合产业资源,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加快产业集聚区服务平台建设,加大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力度。
(六)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和都市农业发展,推动“三化”协调发展。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引导农村信用社、县域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保护和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实施近郊蔬菜、花卉、水产等发展规划。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新建、改建标准化菜田2万亩,其中,发展设施生产面积8000亩。
抓好中牟现代农业示范区起步区和中国红枣综合产业园等农业特色区建设。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等项目建设,完成中央投资大型泵站改造和引黄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新修、改造农村公路500公里。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继续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全面完成第二批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帮助1万人实现脱贫。
(七)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以郑州都市区规划建设为契机,加快中心城区保护改造步伐,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实施各项规划。认真落实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做好各层次规划的衔接。尽快完成郑州航空城空间战略规划及城市设计,上半年编制完成市区城乡空间发展引导规划。继续实施“畅通郑州”工程。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力争1号线全线贯通,开工建设1号线二期和4号线部分市政工程,做好5号线前期工作。
完善城市快速路系统,升级改造10个出入市口,推动郑开大道与京港澳高速、花园路与连霍高速等互通式立交建设,力争京沙快速通道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开工建设陇海路高架和农业路高架快速路,加快三环快速路、西三环北延、北三环东延、南三环东延等道路工程建设。加快城市路网建设,修通城市支线路网26条。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加快停车场、步行系统等静态交通的规划建设,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万个以上。
继续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中心城区公交换乘站、首末站、枢纽站建设,新购置公交车500辆,新开通公交线路20条,优化线路50条。提高公共设施保障能力。开工建设刘湾水厂、马头岗污水处理厂二期等市政工程,加大自来水、供热、供气等管网新建和改造力度,加快推进积水点改造、雨污水管网建设,主汛期前确保完成37处积水点改造任务。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提高承载能力。加强城市管理。集中力量整治交通秩序和市容市貌,开展占道经营、户外广告、报刊亭、城市养犬、建筑垃圾运输车等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市政工程的施工组织和管理,确保各项工程协调、有序、安全、快速推进。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推进城市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八)深入推进改革,继续扩大开放。积极稳妥地推进国企改革发展,做好郑州百货大楼、百文集团、开普集团等企业的改制工作。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支持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着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探索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出版集团上市工作。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投融资平台建设,增强企业自身造血功能和国有资本运营能力。做好36家省定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工作,全年力争4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交易市场。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推进农用地和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水利投融资体制、县级供销社体制改革。推进县(市)户籍制度改革,逐步降低入户门槛,加快城镇化进程。
继续实施开放带动和大招商战略,加强与国内外500强、跨国公司、大型央企和知名民营企业的战略合作,力争再引进一批大项目。落实“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巩固驻地招商成果,加大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等重点区域的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提升招商质量和层次,重点引进高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工作。做好服务外包工作,积极申报全国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城市。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培育外经龙头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九)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加强节能降耗工作,重点对冶金、水泥耐材、化工、煤炭、电力、造纸、纺织等高耗能行业实施综合改造。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推进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实施20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支持粉煤灰、尾矿废渣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废钢铁、电子产品等废旧资源的再生利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启动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
加快生态水系建设,完成东风渠上游、潮河上游、贾鲁河等河道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常(庄)西(流)湖生态公园建设。市区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新植乔木50万株。继续实施林业生态市建设工程,新造林19万亩,抚育改造中幼林10万亩。加强森林生态城的管护工作,切实发挥生态效益。加快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黄河湿地公园建设。巩固和提升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成果,加大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的减排力度,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市区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85%以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以办好省、市确定的“十大实事”为重点,大力加强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建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技能培训,推动全民创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着力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继续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建立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制度,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加强残疾人、孤儿、五保户等困难群体的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市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5所、幼儿园97所,在全市农村中小学校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强力推动郑州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支持郑州幼师升专工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统筹抓好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实施优质医疗资源倍增工程,新建、改扩建市二院、市三院等6所医院,支持河南省医疗中心、郑大一附院郑东院区、洛阳正骨医院郑州医院等项目建设。新增片医负责制单位6个,使我市片医单位服务人口达到300万人。对城乡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和农村五保对象实施大病救助,启动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强化精神卫生健康服务。加快安居工程建设。以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为重点,编制保障性住房发展规划,加强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扩大建设规模。
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165万平方米、廉租住房17万平方米,筹措公共租赁住房65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58万平方米。推进文化、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建设一批农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中心和农家书屋,加快郑州图书馆新馆(市民文化中心)等重点工程建设。做好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支持少林功夫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商城遗址公园项目建设。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加强网吧、音像、图书等文化市场的管理。继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妇女儿童保护工作。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大力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完善社会组织扶持政策,支持社会工作者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竞技体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郑州精神,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精神文化氛围。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非煤矿山、化工、烟花爆竹、道路交通、燃气、消防等重点行业的安全治理,完善重大事故隐患防控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严格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继续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餐厨废弃物的回收管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努力调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加强应急管理,有效防范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努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全、祥和的社会环境。
继续做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工作,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继续做好统计、审计、外事、侨务、对台事务、社科研究、史志、档案、地质、气象和地震监测等工作。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全面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要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深入推进“两转两提”,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施政水平,努力建设依法治理、务实为民、清正廉洁、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转变职能,提高政府执行力。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正确履行经济调节职能,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市场监管职能,强化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特别是把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等作为监管重点;更加注重社会管理职能,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和社会管理创新;更加注重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财政政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二)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公信力。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意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规范行政执法,建立健全行政决策制度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制度,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部位、特殊岗位的监督管理,开展违法转包工程、违法建设、违法经营等专项治理活动。重视舆论监督和网络监督,确保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利得到充分行使。
(三)转变作风,提高政府推动力。简化办事程序,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提高工作效率。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带头厉行节约,勤俭办事,降低行政成本。弘扬调查研究之风,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政府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更加符合民意。健全公务员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机制,深入开展人民满意公务员创建活动。
(四)务实为民,提高政府凝聚力。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等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评判各项工作的最终标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
各位代表!
告别了成就辉煌的“十一五”,承载着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我们踏上了“十二五”的伟大征程。我们深知,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曲折和坎坷;我们坚信,郑州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实现“十二五”的良好开局,为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2月1日在郑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郑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马 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我市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郑州都市区建设的起步之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谋划并实施了郑州都市区发展战略,明确了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最佳宜居环境城市的战略定位,绘就了郑州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开启了郑州发展的新篇章。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以郑州都市区建设为载体,按照“提速度、破瓶颈、抓统筹、上档次”的要求,团结拼搏,克难攻坚,顺利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初步统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912.7亿元,增长13.2%,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5个和4个百分点。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305亿元,增长32.9%;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820亿元,增长27.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2亿元,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340亿元,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02.5亿元,增长2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87亿元,增长1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12元,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50元,增长19.8%。郑州都市区建设开局良好。郑州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期成果通过专家评审,土地开发利用、综合交通体系、产业布局等各类专项规划加快编制。制定实施了郑州都市区建设行动计划,郑州新区建设成效显著,中心城区功能得到提升;航空城、新郑新城、中牟新城、巩义新城、新密(曲梁)新城、登封新城融城发展进展顺利;宜居教育城、宜居健康城、宜居职教城等城市组团总体规划方案初步确定,基础设施和部分项目建设已经启动。坚持交通道路建设先行,积极构建郑州都市区路网骨架,中心城区连接“六城十组团”快速通道建设加快实施,完成出入市口征地拆迁110万平方米,绿化251万平方米。“六城十组团”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0亿元。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战略性支撑产业持续壮大。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东风日产郑州60万台发动机工厂、宇通商务车和校车等项目加快推进,全年汽车整车产量达到35.5万辆,郑煤机高端产业园、中铁盾构、新大方重工等项目建设提升了装备制造业的层次和水平。物流商贸业快速发展,新加坡国际物流产业园、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物流园等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步伐加快,中原万达广场等城市综合体丰富了商贸业态。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壮大,富士康电子、格力电器等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凸显。文化创意旅游业发展迅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590亿元,增长15.7%。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客车等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传统优势产业持续提升。铝及铝加工、纺织服装、食品、建材耐材等产业改造步伐加快,产业技术和产品档次显著提高。金融、会展、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四方达、好想你、明泰铝业等6家企业顺利上市,上市企业达到35家。成功引进东亚银行,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举办大型展会141场,展览面积达到155.3万平方米。房地产业在调控中健康发展,全市商品房实现销售额887.9亿元,增长14.9%。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全市产业集聚区营业收入完成 5150亿元,增长4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33.5亿元,增长62%。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稳步推进,战略重组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郑州银行、百瑞信托实现增资扩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权限下放到所有县(市、区)和省级产业集聚区。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展开,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改革继续深化。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民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成果丰硕。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1亿美元,增长63%;引进市外境内资金941.6亿元,增长30.5%。市属及以下进出口总额完成153.6亿美元,增长239.5%,其中出口94.1亿美元,增长182.9%。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年新开工外来投资项目152个,投资总额1454亿元。
城市形象显著提升。文明城市创建结出硕果。全市动员,全民参与,经过1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拼搏,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升,我市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充分展示了郑州新的城市形象。郑州新区品牌形象凸显。郑州新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加快建设,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热源厂一期工程投入运营,龙湖引黄调蓄工程全面启动。郑州新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60亿元,成为展示河南和郑州形象的窗口,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成为宜居宜业宜商的福地。“畅通郑州”工程扎实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顺利铺轨,2号线一期开工建设,京沙快速通道部分路段、郑民高速郑州段建成通车。出入市口互通立交、三环快速化工程、南水北调跨线桥梁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5万个,新购置公交车953辆,郑州绕城高速免费通行。深入开展占道经营、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活动,城市管理取得明显成效。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强化。郑焦、郑汴城际铁路加快建设,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主体、火车站西广场等重点工程基本完工。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刘湾水厂开工建设,实施五龙口、马头岗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城市供热、供气、供水等公共管网进一步完善。加快推进“数字郑州”建设,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建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常西湖生态公园等项目顺利实施,人民广场建成开园,市区新建绿地622万平方米,完成造林23.7万亩,新建林业生态乡(镇)8个、林业生态村100个。扎实开展截污攻坚工作,实施东风渠上游、潮河上游等河道治理工程,河道水质明显改善。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控制在10.18万吨和10.62万吨以下。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8天。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粮食生产连续9年喜获丰收,总产量达到166.7万吨。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完成新菜田建设3.6万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和整村推进扶贫,1.67万人实现脱贫。实施自来水村村通工程,解决了43.9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升级改造农田灌溉机井8700眼。新建、改造农村道路578公里,新增农村户用沼气1万座,新建镇、村地埋式垃圾中转站611座,实施厕所无害化改造8.6万户。
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加大财政投入,较好地完成了省、市民生实事,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3.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6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5.5亿元,促进了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制度基本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7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2万人,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417.4万人,参合率达到98.3%。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物价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顺利。优先安排土地供应,着力保障资金需求,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开工保障性住房5.57万套。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建各级各类研发中心225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5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806.7亿元,增长33.9%;增加值达到859.8亿元,增长29.2%。专利授权量6300件,增长11%,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连续5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建立了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促进计划扎实推进。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33所、幼儿园119所,新增优质中小学招生学位2.1万个,为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开通了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学习站点。新建改扩建优质医疗机构10家,新增床位2250个。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郑州市图书馆新馆、郑州商都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顺利。新建农村文化大院200个、农家书屋750个。《水月洛神》荣获第八届中国舞蹈艺术最高奖“荷花奖”金奖第一名,《斗笠县令》获得中国戏剧节最高奖项。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在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再创佳绩。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双提高”工程深入开展,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荣获“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妇女儿童事业、老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
民主法制和社会管理不断加强。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政协履行职能,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联系沟通。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81件,政协委员提案658件,办结率均为100%,满意率均达到98.5%。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工作,制定政府规章9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3件。全面实施“六五”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规划。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积极推行网络行政,创新了政府管理模式。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认真开展“社区建设年”活动,有效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机制,集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深入推进“两基三体系”建设,强化责任落实,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四严一创”、“两打一清”等专项行动,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平安郑州建设,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效。大力支持军队建设,认真落实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征兵工作等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顺利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审计、侨务、对台事务、民族宗教、社会科学、地方志、档案、气象和地震监测、人民防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工作进展顺利。
一年来,我们集中力量谋划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大事。郑州都市区建设整体启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铺开,环城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规划、森林公园体系总体规划、郑州汽车城总体规划等重大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集中力量推进了一批增强发展后劲的要事。富士康、格力电器、东风日产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强力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京沙快速通道、三环快速化等“畅通郑州”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常西湖生态公园、滨黄河森林公园等一批生态项目扎实推进。集中力量解决了一批事关当前发展的急事。城市管理综合整治活动深入开展,城乡面貌取得明显改观;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基本完成,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南水北调工程郑州段全线开工建设,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四年任务、两年完成”。集中力量办成了一批事关城市竞争力的盛事。文明城市创建“十年梦圆”,喜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正式运营,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首个封关运行的综合保税区;郑州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获国家批准,在建设国内大型航空枢纽机场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各位代表!
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能取得这些成绩,确属不易。这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群策群力、务实重做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发展还不够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土地、资金和环境资源制约依然突出;城市承载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区交通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服务业发展缓慢,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社会管理工作难度加大,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形势还依然严峻;政府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行政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我们将正视问题,着力从基层基础做起,从体制机制入手,认真研究解决。
二、2012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全面贯彻省市党代会精神、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从总体上看,我们既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挑战,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机遇在于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和省支持我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先行先试,郑州都市区建设将形成新的投资热点;最大的挑战在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周边省会城市围绕市场、资金、资源、人才等竞争将更加激烈。因此,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和挑战,始终保持清醒忧患,更要看到机遇和优势,增强必胜信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为路径,以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为载体,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抢抓机遇,持续求进,突出提升,务实发展,创新惠民,积极作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市属及以下进出口总额增长5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实现今年的要求和目标,必须抢抓机遇,突出重点,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充分发挥龙头、重心和示范带动作用,努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挑大梁、走前头”。紧紧围绕持续求进,破瓶颈、增投资。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制约。把项目投资作为总抓手,按照“持续求进”的要求,逆势提速,突出抓好组团、项目和投资,围绕组团上项目,围绕项目增投资,增加投资促发展,增强发展的后劲和潜力。紧紧围绕突出提升,重运作、提效率。不断探索发展规律,持续创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转变中提升,在创新中提升,在开放中提升,主动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先行先试,敢于打破常规,着力在提高运作能力上下工夫,在运作中找机遇、求发展、提效率,努力走出一条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紧紧围绕务实发展,转作风、优环境。树立务实重做的形象,把务实作为一种追求、作为一种品格、作为一种责任,转变作风,善抓落实,努力建设“最佳投资环境、最佳就业创业环境、最佳人居环境、最佳旅游环境” 城市,创新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真正使郑州成为宜居之城、宜业之城、宜商之城和宜游之城。紧紧围绕创新惠民,办实事、促和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逐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把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今年,我们将围绕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提升郑州都市区建设发展水平。建设郑州都市区必须坚持组团发展的理念,按照“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要求,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交通道路建设、生态廊道建设、新型社区建设、城市组团起步区建设、中心城区功能提升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等六项工作为切入点,统筹推进“两核六城十组团”规划建设,构建郑州都市区空间发展格局。坚持规划先行,加快编制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统筹推进各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和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实现都市区规划全覆盖。突出中心城区和郑州新区核心带动作用,按照各组团的发展方向、产业定位,加快推进综合交通、现代产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支撑体系建设。以复合城市建设理念,加快推进“六城”向中心城区融城发展,按照中心城区标准规划建设航空城、新郑新城、中牟新城、巩义新城、新密(曲梁)新城、登封新城,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主导功能突出的现代化宜居新城区。加快“十组团”建设,优先布局生态性、公益性项目,带动环境提升和人气提升。加快中心城区连接“六城十组团”的快速通道建设,打造生态廊道和水系景观。依托新城和组团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按照政府主导的拆迁安置模式,有序开展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实施城郊村合村并城。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行集中连片开发,为组团和产业集聚区发展拓展更大空间。
(二)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地位,提升郑州都市区产业支撑能力。按照“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标准,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基础,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地位,为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加快汽车、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支撑产业发展。实施汽车城规划,加快东风日产、宇通客车、郑州海马等企业扩能升级项目建设,力争全市汽车产量达到50万辆,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加快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实现恒天重工新纺机等项目竣工投产,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突破1800亿元;实施电子电器城规划,推进富士康郑州基地、格力郑州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等产业,巩固新材料产业优势,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推动郑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引导光伏产业有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力争在重大关键性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建设全国铝精深加工基地、现代食品工业基地、纺织服装基地,力争建材耐材产业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煤电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开展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支持中兴通讯产业基地、微软教育云计算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调整产业集聚区布局,加快产业集聚区整合提升。强化主导产业培育,综合运用规划、土地利用、项目审批、财税调节等手段,推动同类和关联项目集中布局。推动对外连接通道、环保、供电、生活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集聚区综合服务能力。积极争取省专项资金支持,加快省级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建设。力争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达到10个,其中超500亿元达到3个。依托产业集聚区,积极培育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材耐材、煤电能源4个千亿级产业;力争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达到10个,其中超300亿元企业4个、超500亿元企业1个。加快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制定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激活民间投资,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重组。完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项目对接、人才培训等服务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担保机构规范发展。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抓好钢铁、化工、建材、电力、铝等行业节能降耗,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提高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推进污水处理、电力行业脱硫脱硝等减排项目建设,削减污染物存量。
(三)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提升郑州都市区发展活力。坚持服务业优先理念,在薄弱环节上求突破,在发展方式上求创新,在规模总量上求扩张,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提升郑州都市区产业发展层次。不断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用足用活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发展和品牌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规划建设物流、金融、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支持中心城区高端服务业发展,不断壮大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主的城区经济规模。加快推进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充分发挥铁路港、公路港、航空港、物流港资源优势,支持新加坡国际物流产业园和华南城物流园等重大物流项目建设,优化物流功能区布局。大力促进商贸业发展。以开拓市场、丰富业态、扩大消费为主线,促进商贸业发展。引进和建设一批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加快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批发市场向三环以外搬迁,改造提升一批特色商业街区。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蔬菜流通体系建设,扩大社区便利店覆盖范围。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推进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打造金融总部、财富管理机构、金融后台服务和金融服务外包集聚区。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吸引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中心入驻。大力发展证券、保险、基金等业务,支持地方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加快会展和旅游业发展。发挥会展资源优势,开发高档次的精品展和特色展,巩固提升郑交会、汽车后市场博览会等自办品牌展会,筹办好第十八届郑州全国商品交易会、第四届中国郑州农业博览会。提高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以嵩山少林、黄帝文化、沿黄生态为重点,推进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旅游集聚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鼓励“六城十组团”开发建设大型居住社区,满足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
(四)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升郑州都市区发展基础地位。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夯实郑州都市区发展的基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设施化生产,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抓好“菜篮子”工程,新建标准化菜田6万亩。积极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重点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建立完善畜禽养殖环保体系。积极实施旅游富民工程,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动休闲农业示范点提档升级。推进大宗食品检测和肉类食品溯源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新一轮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等项目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继续实施农用机井升级改造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实施新型农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及示范工程,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产品物流市场建设,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增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用上自来水的农村群众新增40万人,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步伐,新修、改建农村道路400公里。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因地制宜配建小型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生态乡村创建活动,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加快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优化农村购物环境。对居住在深山区的2000户贫困人口进行异地扶贫搬迁。配合做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工作,加快配套工程建设步伐,认真落实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继续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发展节水灌溉。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预警体系,逐步实现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田,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等工作。
(五)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升郑州都市区综合承载能力。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以现代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构筑功能完备、协调配套、高效便捷、支撑有力的郑州都市区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进郑州新区建设。重点推进龙湖、龙子湖、综合交通枢纽、绿博—白沙组团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项目143项,完成投资110亿元。支持高校园区和职教园区建设,引进更多技术性、经营性高端人才,建设人力资源高地,为郑州都市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不断完善中心城区服务功能。优化中心城区形态布局,实施城市重点片区的更新改造。加快新力热电厂等热源项目建设,新增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加快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电网建设和老城区电网改造。推进刘湾等4个自来水厂建设。新建改造市区燃气管网60公里,新增居民用户8万户。加快推进马头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切实加强城市道路等市政设施维护与更新。加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抓好大型航空枢纽建设,开工建设郑州机场二期工程,积极引进基地航空公司,保持客货运稳定增长。启动上街机场改扩建工程的前期工作。配合推进干线铁路建设,力争石武客专郑州段上半年建成投用、郑徐客专开工建设,积极推进郑渝铁路、郑济铁路前期工作,争取完成郑开、郑焦城际铁路线下工程,加快郑州至机场城际铁路施工建设。配合做好连霍、京港澳高速升级改造工作。持续加快“畅通郑州”建设。坚持公交优先,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开辟公交线路10条以上,新购置公交车500辆。强力推进“两环十五放射”道路建设,加快城市出入市口互通立交、京沙快速通道、三环快速化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2号线一期建设,开工建设1号线二期和4号线部分工程,做好其他线路前期工作。优化城市路网结构,解决金水路、花园路等城市主干道的拥堵问题,优化连接中心城区、郑州新区的支线路网,推进道路微循环和路口渠化工作,新增停车泊位5万个,理顺停车场管理体制,实行差别化收费,加快城市智能交通指挥调度体系建设,提升城市交通畅通水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进常西湖生态公园、滨黄河森林公园、南水北调带状公园建设,规划建设郑州第二植物园、第二动物园等大型公园绿地,市区新增绿地700万平方米,新植乔木50万株。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强造林绿化工作,抓好生态廊道、苗木花卉产业带、森林公园体系和森林组团改造提升等工程建设,完成造林19万亩,创建6个林业生态乡(镇)和100个林业生态村。实施生态水系工程,打好生态水系截污攻坚战,打造滨水生态景观。加强空气质量和水环境治理,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0天以上,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开展PM2.5监测和分析研究治理工作。强化城市管理。按照权责一致、重心下移的原则,确立城市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健全精修精养、应急服务、有偿整改等城市管理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持续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整治活动。切实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水平。
(六)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提升郑州都市区建设原动力。深化改革开放,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和自主创新体系。持续深化改革。主动加强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争取政策支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融资平台整合步伐,重点培育2至3家大型投融资企业集团;鼓励大型企业和城投企业发行债券,支持信托融资,积极发展融资租赁、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大力支持企业上市,培育一批高成长性上市后备企业。深化国企改革重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展城市组团、产业集聚区和经济发达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深化农村改革,推动集体建设用地有序流转,引导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开展农村集体林权、农村房屋抵押贷款试点,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深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财税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区 “三大平台”和航空、铁路、公路“三大口岸”的作用,高标准规划建设郑州国际陆港,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度参与国内外产业链分工调整。持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引导优势行业开展对外合作,支持优势企业承揽大型境外工程项目并带动设备和技术出口,提高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服务外包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本地服务外包骨干企业,积极申报“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持续开展大招商活动。把招商引资作为开放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重大产业项目、企业总部、高端人才、研发检测平台等方面,按照产业发展规划,策划开展一系列招商活动,引进一批重大项目。重点做好280个在建、签约、在谈项目的推进落实工作,确保项目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提升招商引资工作实效。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以建设创新型试点城市为载体,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工程。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加强研发平台建设,与国内外知名大学或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支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重视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力争全市专利授权量突破8000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300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
(七)切实加强文化建设,提升郑州都市区软实力。发挥古都优势,加快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水平。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扎实开展“道德讲堂”和志愿者活动,持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实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不断创新内容、创新载体、创新机制,推动郑州向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迈进。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任务,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要求的中部地区标准。加快各级各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郑州市图书馆新馆,推进郑州群艺馆东区新馆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推出一批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精品力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支持各类企事业单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项目、科技和品牌带动,扶持影视动漫、演艺娱乐、出版发行等文化产业。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特色文化街区,加快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等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扶持小樱桃、小小说等优势品牌加快发展。继续举办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等活动。推进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编制《大遗址郑州片区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建设郑州大河村遗址、郑韩故城、西山古城等一批大遗址公园,加快建设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郑州博物馆新馆等一批博物馆。加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保护管理和宣传推广。
(八)着力民生事业发展,提升郑州都市区保障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打造郑州都市区和谐环境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民生工程。围绕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医教保”,加大投入,办好省、市民生实事。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6亿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城镇就业再就业13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大力开发劳动就业岗位,帮助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实现就业再就业。稳步增加居民收入。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落实好增加群众收入的政策措施,确保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位数增长。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落实力度。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做好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促进职工收入与企业收入同步增长。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政策规定,继续为企业退休人员增加基本养老金。着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深入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职工工伤保险工作,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推进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5万套以上、竣工2.9万套。制定完善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退出等办法,确保公平分配。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实施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计划,市区新增优质中小学招生学位2.36万个。市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30所,六县(市)城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0所以上。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4所,扶持200所民办幼儿园达标升级,为符合条件的适龄幼儿发放学前教育补贴。深化学区制改革,推进多样化特色办学模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市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重组,推动宜居职教城建设。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协调发展。重视高等教育发展,提升郑州师范学院本科办学水平,力争郑州幼师升专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等项目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快市三院北区医院、市儿童医院东区医院和宜居健康城项目建设进度。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优质医疗资源促进计划,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90元,住院补偿封顶线由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实施乡镇卫生院“温暖工程”。规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公共卫生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发展妇女儿童事业、老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制定实施新十年《郑州妇女发展规划》和《郑州儿童发展规划》。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增强群众身体素质。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郑州都市区和谐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健全源头预防的矛盾排查化解体系。完善社情民意调查分析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了解民情民意。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认真解决好土地征用、城市建设拆迁、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等领域的突出问题。规范担保公司运营,妥善化解金融风险。大力开展法律援助活动,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努力做到“应援尽援”。加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力度。健全社会管理组织机构,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平安郑州建设,依法打击黑恶势力、严重暴力和多发性侵财犯罪。加强社会管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形成责任明确、程序规范、反应迅速的群防群治体系。进一步加大技防建设力度,努力实现技防全覆盖。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提高预知、预防、应急处置能力。支持新郑市开展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加强重点人群的管理服务。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鼓励支持公办养老机构对社会开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有效解决空巢老人独居问题。关注关爱留守流动儿童,新建 “留守流动儿童之家”40个。全面提升社区建设和服务水平。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推行县(市、区)直管社区体制试点,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深化“社区服务年”活动,统筹推进社区综合创建。拓展物业管理服务功能,实施老旧小区物业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健全物业公司信用评价、服务质量评价和末位淘汰机制,积极推进物业服务向新型农村社区延伸,逐步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完善社会安全体系建设。把安全放在发展的首位,推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认真落实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切实解决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消防、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全面落实校车安全责任制。加强综合协调能力建设,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开展规模以上餐饮服务企业信用达标升级活动。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持续净化网络环境。
继续做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工作,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扎实做好统计、审计、外事、侨务、对台事务、社科研究、地方志、档案和地震监测等工作。继续做好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工作。
各位代表!
《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草案)》、《郑州市2012年民生“十大实事”(草案)》已印发会议,请予审议。
四、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坚持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政府自身建设,更加注重提高主动服务意识,更加注重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积极作为,务实重干,奋发有为,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围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企、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大政务公开力度,积极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加快建设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及时充实和更新信息发布内容,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充分发挥网络便捷高效优势,积极推进网络行政。深入推进“两转两提”,持续开展公务员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积极开展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切实提高行政决策效率、协调效率和执行效率,营造良好发展服务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规范高效的审批运行机制,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间,优化审批流程,推动政府工作有序高效运转。
(二)依法行政,科学决策。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依法接受其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和行政层级监督,严格行政问责。坚持开门立法,提高政府立法质量和水平。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和过错追究。建立健全政府决策机制,进一步提高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水平。
(三)强化责任,务实重干。强化政府工作责任,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完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跟踪落实机制,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提高政府执行力。坚持把务实重干贯穿于政府工作之中,大兴务实之风,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说实话、办实事、重实绩、求实效,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注重科学运作、有效运作。精简会议和文件,减少迎来送往,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以务实重干求发展,以务实重干谋跨越,以务实重干求突破。
(四)勤政为民,廉洁从政。深入贯彻中纪委十七届七次全会精神,牢记“两个务必”,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遗余力为百姓办实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着力完善教育、制度、监督、问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拓展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工作领域,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政府公共资源管理,建设郑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加大纠风和专项治理力度,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为人民谋利益。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控制楼堂馆所建设。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营造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
郑州都市区建设的美好前景激励着我们,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鼓舞着我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勤政务实的作风、埋头苦干的精神,努力开创郑州都市区建设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三篇:2014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2月20日在郑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郑州市市长 马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郑州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激烈竞争的发展环境,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凝心聚力促转型,抢抓机遇求突破,完善机制抓落实,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着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严峻挑战,我们扭住发展不放松,圆满完成“十一五”目标,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特别是近两年来,面对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抢抓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突出“三大主体”工作,坚持开放创新双驱动,着力“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202亿元,年均增长12.1%,是2008年的1.8倍;地方财政总收入1116亿元,年均增长19.1%,是2008年的2.4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23.6亿元,年均增长22.7%,是2008年的2.8倍;固定资产投资4400亿元,年均增长23.8%,是2008年的2.9倍;进出口总额422亿美元,年均增长76.1%,是2008年的12.3倍,占全省总量7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6亿元,年均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9元,年均分别增长11.1%和13.2%,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1︰1缩小到1.9︰1。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下降20.3%。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二)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现代工业体系加快构建。五年累计完成工业项目投入5788.5亿元。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857.7亿元,年均增长15.9%,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46%;着力打造“6 2”千亿级产业基地,工业七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达到8000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67.6%,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80.4%,其中汽车及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1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元。突出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2013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64亿元,年均增长26.9%;产业增加值完成2584亿元,年均增长10.2%;全市新增金融机构69家,郑东新区金融业集聚效应初现;会展业快速健康发展,服务业综合改革、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和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农业农村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65万吨,连续十年喜获丰收。“菜篮子”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136”工程成效明显,农业产业化、科技化水平稳步提升,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25家,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检测合格率位居全国前列。坚持“四集一转”,产业集聚区承载能力明显提升。2013年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完成营业收入4600亿元,占集聚区全部营业收入的60%;航空港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首个超千亿产业集聚区,高新区、经开区产业集聚集群水平明显提升;2个商务中心区和11个特色商业区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2013年,市级以上研发中心1705家;高新技术企业346家,比2008年增加225家;专利授权量1.2万件,是2008年的3倍;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成功落地,国家专利审协河南中心建成运行;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国家质检中心郑州综合检测基地开工建设;通过第二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验收,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下一代互联网和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成为电子商务、信息消费、智慧城市试点和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关闭煤矿51家,淘汰落后煤炭产能729万吨,取缔污染严重企业412家,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186个,资源型产业比重降低到45.8%,比2008年降低11个百分点。
(三)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全面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先后编制并获批郑汴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航空港实验区总体规划等重要规划,现代城镇体系架构初步建立。加快都市区交通路网体系建设。域内畅通工程加快实施,“井字+环线”快速路网加快建设,京广快速路一期、三环快速化主线工程建成投用,陇海快速路、环城高速出入市口等工程快速推进,地铁1号线一期如期试运营,10条市域快速通道基本建成,打通城区断头路110条,综合整治道路237条,改造积水点53个,新增停车位14万个,新改建县域道路3408公里;域外枢纽工程扎实推进,郑西、石武高铁全线通车,郑徐高铁、郑开、郑焦及郑州至机场等城际铁路加快建设,郑州东站、火车站西广场建成投用,西绕城、郑云、郑民、巩登高速建成通车,机场二期工程快速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明显提升。着力提升中心城区和县城组团现代化建设水平。郑东新区顺利实现“十年建新城”预定目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303平方公里扩大到346平方公里;全面启动生态廊道、县城十字景观大道建设,13个组团新区新增建成区27平方公里;三环以内完成87个整村拆迁和 76个市场外迁;城镇化率达到67%。扎实推进“四类社区”建设。实施社区建设项目449个,开工安置房项目427个,回迁居民33.6万人。持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水、电、气、暖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工程建成投用,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93%,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努力改善城乡环境。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完成植树造林95万亩,新增城市绿地4103万平方米,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绿博会,郑州绿博园、植物园等一批大型公园建成开放,惠济区成为我市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实施都市区生态水系建设,龙湖调蓄工程建成蓄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南水北调中线郑州段提前完工,配套工程扎实推进;实施“蓝天”工程,开展pM2.5监测,加强重点污染源整治,拆改市区燃煤锅炉656台,淘汰黄标车5200辆,完成2家热源厂煤改气工程;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区环境整治成效明显。
(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行城乡规划土地建设管理“六统一”改革,提高政府调控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各类组团新区、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与行政区域管理套合制度改革,构建了“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由363项削减至141项,削减64.2%,审批环节压缩61.2%,总承诺办结时限减少79.5%;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组建政府八大投融资公司,初步建立了立项、融资、使用、管理、偿债 “五位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郑州银行、百瑞信托完成股份制改造,新建村镇银行6家;推进企业战略重组和改制上市,全市上市公司达37家,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优化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61.1%;深化税制改革,稳步推进“营改增”试点工作;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改革取得新进展;顺利完成“五险合一”市级统筹工作,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持续加强开放平台及招商机制建设。推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全面启动郑州通航实验区建设,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战略高地,航空港实验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新郑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郑欧班列顺利开通,肉类、药品进口口岸获批筹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实施,电子口岸和国际陆港建设加快推进,明显提升了我市对外开放水平;建立招商引资工作新机制,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实际到位域外资金1497亿元、是2008年的3.4倍,实际利用外资33.2亿美元、是2008年的2.4倍,来郑投资或设立机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83家、比2008年增加64家。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切实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市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五年累计达1856.9亿元,年均增长26.8%,省、市确定的民生“十大实事”全部完成。努力扩大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9.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1.1亿元,拉动就业21.2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36.6万人,转移就业59.1万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实现制度全覆盖,标准和待遇逐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从每月1097元提高到1992元,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基金支付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从90元提高到34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55元和130元,达到每人每月430元和240元;新建、改扩建敬老院38所,新建社会养老机构27家,新增床位6100张;积极推行保障性住房“三房合一”,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21万套,60余万人纳入住房保障范围;改造老旧小区1968个,受益群众28万户。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5所、市区中小学校143所,新增中小学学位15.8万个、幼儿园学位8.6万个;郑州师范学院成功升本,中州大学、旅游职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提升发展。文化惠民工程稳步实施,成功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申遗,拜祖大典、少林武术节、嵩山论坛等品牌效应不断扩大,舞剧《水月洛神》囊括四项国家级大奖,豫剧《斗笠县令》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我市运动员在伦敦奥运会上勇夺2枚金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在全国率先实施“片医负责制”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新农合经办机制改革“郑州模式”在全国推广,一批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成投用,扩增医疗床位2.8万张。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改造中低产田80万亩,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5万户。群众出行环境不断优化,绕城高速免费通行,二级公路收费站全部撤销,普通干线公路回归公益;新增更新公交车3128台,新建公交场站、公交港湾235个,入选全国 “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首批创建城市。慈善事业快速发展;社会救助帮扶体系进一步完善,市救助站被授予国家一级救助管理机构;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成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全国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治理能力得到新提升。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办理议案建议提案5492件,制定政府规章33件,办理行政复议案件3985件,向市人大提交地方性法规草案13件。健全重大决策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评估等制度,完善政务和信息公开。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和行政层级监督不断强化。大力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在“三公”经费保持零增长的基础上,2013年比2012年压减11.6%。建立健全以网格为载体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构建了“三级网格、四级平台、五级联动”的工作架构,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互为支撑的基层治理结构,基层网格排查问题化解率保持在97%以上。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社区建设管理服务工作明显加强,城乡社区和基层自治组织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扎实开展平安郑州建设,深入推进“四严一创”等专项行动,获评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强化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效,“中华神盾”郑州舰入列东海舰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六连冠”。圆满完成四川江油灾后援建、新疆哈密对口支援和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外事、侨务、对台工作不断加强,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局面持续巩固,统计工作服务科学决策、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档案管理和史志编纂质量逐年提高,防震减灾、气象服务和人防应急准备能力进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成绩令人鼓舞,经验弥足珍贵。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紧紧结合郑州实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好以“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为支撑的“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路子。始终坚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理念, 制定完善提升郑州都市区建设规划,努力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人口布局、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合理的就业结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始终坚持关注民生。不断强化拓宽服务民生的理念和路子,着力在保障和改善上做文章,着力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方式上求提升,以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以凝聚民心汇聚民力,以汇聚民力共促发展。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突出问题导向、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强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持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始终坚持党委领导。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统筹各方力量,建立健全责任、有序、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这些好思路、好机制、好举措不动摇,只要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郑州都市区建设的美好愿景就一定能够实现!
各位代表!五年来,在外部经济环境持续影响、我市结构性矛盾凸显的情况下,取得这些成绩实属不易。虽然2013年的经济增速和部分指标低于预期,但仍处高速增长区间,不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而且结构、质量、效益等指标明显好于预期。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驻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郑州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成绩面前,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治理,雾霾等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交通拥堵问题比较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第三产业比重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尚未得到有效改善,城镇居民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不断加大;就医、就学、就业条件与群众需求还有不小差距,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还存在着薄弱环节;政府职能和作风转变还不到位,个别部门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和为民服务意识淡薄,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改进和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市紧紧围绕“三大一中”战略定位,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谋划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时期,是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们既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期,更处于“抢抓机遇、奠定基础、确立地位”的关键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和航空港实验区建设两大历史机遇,扭住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不放松,全力打好郑州转型发展、跨越发展这场硬仗,着力奠定综合交通枢纽基础、现代产业基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和良好的政务环境基础,初步建成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化都市区,初步确立以国际化、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为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地位。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主题主线,按照“三大一中”战略定位,围绕“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抢抓改革发展机遇,突出“三大主体”工作,坚持开放创新双驱动,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到2018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做出省会城市应有的贡献。
今后五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都市战略支撑产业体系基本确立。汽车及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凸显,建成全球最大的客车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基地,年产汽车整车超过150万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终端基地、国内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现代商贸物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以郑欧班列多元化运营和郑州国际陆港建设为支撑,全力打造中欧铁路运输中心节点城市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依托上街机场加快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全市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以上;文化创意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增加值及旅游总收入均突破1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以上,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以上。
——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中心城区功能完善,卫星城与中心城市协调发展,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融城发展,城市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化率达73.5%以上。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城乡公共设施共享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人民群众过上殷实富裕的生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就业创业机会,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达70张以上,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3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8平方米。
——初步形成国际化、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构建连接世界的空中通道,新郑机场新开通国内外货运航线30条、客运航线50条,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110万吨以上,客运吞吐量达到2300万人次以上,成为重要的航空枢纽;加快推进上街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强产业布局和功能完善,争取建成中原经济区通用航空枢纽机场;“米”字形快速铁路网络骨架基本形成,郑州南站随郑万高铁建成运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辐射省辖市的“1小时交通圈”和周边省会城市的“2小时交通圈”;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半圆”城际铁路网加快建设,基本形成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半小时交通圈”;地铁轨道交通力争通车里程达130公里以上,“三横两纵一环”轨道线路覆盖城区;“畅通郑州”工程完成“井字+环线”快速路网建设和“两环三十一放射”改造提升,三环以内断头路全部打通,主城区实现15分钟上快速路、沿快速路15分钟上高速的“市区半小时交通圈”。
——初步形成重要的内陆开放高地。以航空港实验区为主平台,以发展航空货运为突破口,加快郑州国际空港、国际陆港建设,完成机场二期工程、新郑综保区三期工程和经开综保区申建工作,力争郑州自由贸易园区申建获批,航空港开放门户地位基本确立。郑欧班列、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规模化运营,食品、药品、汽车整车等特种商品进口指定口岸功能不断完善,完成电子口岸平台建设,通关更加便利化。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并举共进,内外资、内外贸一体化运作,引进来与走出去融合发展,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集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内外融通、流通便捷的开放格局更加完善,开放型经济的带动力和贡献度显著提升。
——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统揽,加强环境保护,加快生态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实施林业生态市建设提升工程,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5平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4%以上。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提升都市区生态水系规划建设水平,形成“一环、三源、六区、十八点”的生态水系总体格局,规划区水面面积达到115平方公里。着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利用,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强力推进“引热入郑”工程,开辟裕中热电、荥阳国电等外围热源,确保2015年完工投用,市区新增供热面积2500万平方米;强力推进“热电外迁”工程,今年实质性启动,力争2016年底实现新力电厂5台20万千瓦燃煤机组从市区迁出;强力推进“煤改气”工程,加大市区现存156台燃煤锅炉拆改力度,确保2015年拆改任务大头落地,基本达到“直排为零”。完成上述三大工程,可累计新增供热面积3100万平方米,减少中心城区用煤839.5万吨,减排烟尘6817吨、二氧化硫2.7万吨、氮氧化物4.9万吨,2018年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0%以上!
——初步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政务环境。以保障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核心,着力打造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健全政务公开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网上审批、行政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行政执法监督,完善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明显提高。
各位代表!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我们坚信,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一个更有实力、更具活力、更富魅力的郑州都市区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2014年的目标任务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以上;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4%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5%左右;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推进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着力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围绕“打造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形成大都市”,以完善基础设施和招商项目落地为重点,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翻一番。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新郑机场二期及配套工程、与主城区连接的“四纵六横”快速路网、城际铁路及区域交通路网、水电气暖厂站、生态水系、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货物集疏和项目落地支撑能力。优化国际营商环境。加快综保区三期、河南电子口岸平台等项目建设;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规模化运营,初步形成国际网购品集散分拨中心;推进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申报,加快药品、肉类进口口岸建设;推动国家重点通讯检测实验室和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加快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抓好航空设备制造维修、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重大项目集群式招商落地,重点推动菜鸟(中国)智能骨干网、手机产业园等建设,力争全年签约项目45个以上、开工30个以上。提升港区城市功能。以南区高端制造业集聚区为重点,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加快航空都市建设,构建绿色宜居生活环境和集约有序城市空间。推动郑州通航实验区加快建设。支持上街机场改造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产业项目招商,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实施工业主导产业提升规划,着力推进重点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打造以电动汽车为引领的新能源产业和汽车产业集群,力争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500亿元;打造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力争电子信息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800亿元;打造物联网、北斗导航等新兴产业集群,力争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年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实施战略性企业(集团)培育行动计划,力争全市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2家;促进东风日产30万台整车项目等151个重点签约项目早开工,力争河南中烟易地技改等108个项目早达产;提升传统产业“两化”融合水平,加强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全力化解过剩产能。促进服务业提质增速。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力争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900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引领、以营造平台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以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为带动的生活性服务业;加快航空物流、铁路货运和公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际物流园区等物流项目建设;推进都市区商业中心建设,加快市场外迁,完成外迁市场54个;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加快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发展;培育优势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和智慧旅游城市;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规划建设国家级会展中心,鼓励支持发展养老产业,积极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菜篮子”工程、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136”工程、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四大工程,建成高标准农田20万亩,开发新菜田4万亩,新增设施农业5000亩,农业产业化集群达到20个;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力争今年列入省重点项目数量和总投资规模占全省比重均达到50%以上,新开工省、市重点项目240个以上,竣工90个以上,完成投资3300亿元以上。发挥政府性资金引导作用。集中使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探索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导的产业投资体系。
(三)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新型城镇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坚持规划引领。持续优化全域空间布局规划,提高规划水平和建设标准;严格林地、耕地、园地保护,形成边界红线,促进人口增长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县城落户限制,推动城中村、城郊村和产业集聚区内村庄的农业人口成建制转为城镇户口;推行居住证管理制度,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全覆盖;建立健全农业人口转移促进机制,增强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动力。优化城市形态布局。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统筹推进郑东新区开发建设,打造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加快高新区、经开区等重点区域发展,提高产城融合水平;加快郑上新区规划建设,推动全市均衡发展;加快城市组团建设,各新城组团完成3至5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做好县城中央商务区和十字景观大道建设,扎实推进“两环三十一放射”道路、生态廊道建设;实施老厂区、老居民区等城市重点片区改造,促进城市有机更新;探索各具特色的社区建设模式,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村前提下,启动项目70个、竣工40个;加快棚户区改造,建设安置房19.45万套。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构建“米”字形快速铁路网,配合建设郑徐高铁及郑开、郑焦、郑州至机场等城际铁路;加快推进国道107线郑州境东移、机场高速改扩建等干线公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加快“畅通郑州”工程建设,力争陇海路高架大学路以西段、京广快速化二期主体完工,开工建设金水路、花园路准快速和农业路快速路;全面实施中心城区188条支线路网打通工程,以地下管网和空间建设为重点升级改造一批城市道路,推进轨道交通5号线、2号线二期、1号线二期工程,争取3号线、南四环至郑州南站城郊铁路(2号线南延)早开工;新购新能源公交车500台,新增停车泊位3万个。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成刘湾水厂、航空港第一水厂等项目,开工建设侯寨10万吨水厂、常庄20万吨水厂和邙山干渠复线工程等供水工程,争取南三环、马头岗二期等4个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推进坚强智能电网规划建设,开工建设北郊热源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发挥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作用,深入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确保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0%以上;强化城乡结合部、高速公路、铁路沿线、老旧小区、无主管楼院等环境综合整治。
(四)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简政放权,6月底前完成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推动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建立市场主体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开公共服务市场准入,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在航空港实验区和经开区,探索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外资管理方式,放宽对外来投资的限制。深化土地管理、土地金融制度改革。深化城乡规划土地建设管理“六统一”改革,全面实施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招拍挂;力争年底前完成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开展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市场流转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房屋登记;探索推行租让结合、分阶段出让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建立健全国有土地资产经营制度和土地融资制度,探索土地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制度。加快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市属国有企业公司股份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探索国有企业重大信息公开,出台深化市管企业收入分配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探索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三公”经费支出只减不增,继续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加强专项资金整合,全面落实“营改增”、资源税从价计征等改革政策。创新资金保障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做好永续债券、债贷结合等试点工作,推动设立中小微企业创新融资服务平台,力争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和全省占比均不低于35%。推进政府要素平台建设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做大做强郑州商品交易所,适时启动公共资源交易、产(股)权交易所等平台建设,稳妥推进城市供水、车用燃气、城市供热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建立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产地市场开展直供直销和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探索建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监管和“三资”管理运营新机制;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和生态补偿机制。
(五)深入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实施开放驱动战略。加快开放平台建设,提升新郑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B区功能,完善提升铁路、航空一类口岸和综保区政策功能,积极申建经开综保区,以电子口岸为依托做好自贸区申报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设立领事馆区和海外高层人才(专家)服务中心;拓宽开放领域,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建设沿海加工贸易链条承接地;实施产业集群招商,围绕主导产业,瞄准国内外500强和行业前20强企业,聚焦战略支撑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补链强链,提升业态,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力争在郑设立项目或机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00家、谋划推动“三力”型项目100个、全年招商引资总规模突破1800亿元;提高经济外向度,优化进出口结构,培育竞争力强的外向型骨干企业,制定鼓励高附加值产品、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政策,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程度。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创新创业中心和创新型城市,争创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计划,重点培育1000家科技型企业,新建市级以上研发中心200家,力争在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计划,积极培育新兴业态,争取高新技术产业年销售收入突破5600亿元;加快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支持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研究机构;积极推进国家专利审协河南中心、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等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一批科技公共服务机构,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10亿元;坚持人才强市战略,加大各类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实施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引导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加大燃煤锅炉拆改力度,年底完成市区燃煤锅炉拆改80台以上,减少市区用煤量28.8万吨,削减各类污染物排放量3168吨;加强黄标车治理,年底前淘汰全部公务黄标车,淘汰营运黄标车1000辆;强力推进扬尘治理,推广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技术,加强对渣土运输车辆监管;大力整治工业污染,加快电力、水泥等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推动7家电力企业、15家水泥企业、4家水泥粉磨站实施脱硝和提标治理;加大对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企业的执法力度,依照环保法规严格审批新建项目;深入推进“气化郑州”建设,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项目,完成枣庄热源厂煤改气工程。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以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为契机,全面启动新一轮生态水系规划建设;加快花园口、赵口灌区等引黄、引水工程建设,发挥象湖、龙湖、圃田湖等平原水库调蓄作用,构筑郑州都市区生态水系循环利用系统;实施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完成潮河下游、枯河下游等河道综合治理,开工建设金水河、索须河、十八里河等重点区域水景观提升工程;加大截污治理力度,推动雨污水分流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确保今年汛后与主体工程同步发挥作用。持续改善城乡环境。做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力争今年通过考核验收;完成植树造林7.8万亩、森林抚育3.3万亩;续建树木花卉博览园、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完善提升10个森林公园,建设10个“走进森林”示范园;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建设一批以放射道路、铁路沿线、水系岸线为骨架的生态廊道、生态林带,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建成南环公园、西流湖公园,开工建设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和27个区级综合性公园;编制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启动农田资源智能监测系统建设;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严格生态环境源头保护,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
(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加大财政投入,认真做好省、市“十大实事”等民生工作,力争全年民生投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0%以上。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综合市场建设,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重点抓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亿元。努力提高保障能力。实施以养老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应保尽保;完善养老、优抚、助残、救孤、济困等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加强和改进价格调控监管,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快以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住房建设,增强供给能力。优先发展教育。实施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工程,新建、改扩建城乡幼儿园60所、市区中小学30所;推进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深入实施中小学课程改革;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程;做好郑州师范学院本科办学水平评估准备工作,推进旅游职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扩建财税金融职业学院,做好中州大学升本和郑州卫校升专工作。提升健康水平。巩固新农合制度,持续推进新农合经办机制改革;丰富“片医”负责制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内涵,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深入探索医疗集团建设,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服务市场,逐步组建1至3个区域医疗联合体;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床位3000张。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推进全国人口均衡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市建设,完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政策,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机制。促进文化繁荣。加快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格升级;促进现代文化市场建设,提高文化产业创意能力和整体竞争力;组织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办好嵩山论坛,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工程;扎实推进文化传承和“两园一中心”建设,做好大运河申遗工作。强化扶贫开发。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扶贫规划,完成易地扶贫搬迁7293户26703人,安排整村推进20个,实施科技产业化扶贫项目45个,扶持新建贫困地区区域特色经济项目10个,帮助4.23万扶贫对象实现稳定脱贫。
(八)规范深化网格化管理,着力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强化社会公共管理信息平台应用,持续提升平台效能,促进政府职能在基层有效落实。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基层自治服务功能。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领导分包制度,强化煤矿、非煤矿山、化工、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实现全部药品和重要食品安全信息全过程可追溯。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处机制,健全信访工作制度,提高基层矛盾化解率。强力推进平安郑州建设,深化“四严一创”活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完成基干民兵调整改革任务,加大人民防空建设力度,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支持驻郑解放军、武警部队建设,深化“双拥”共建工作。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宗教和谐和睦。全面做好统计、审计、外事侨务、对台事务、社科研究、档案管理、防震减灾、机关事务管理和地方志等工作。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精神和要求,深入推进“两转两提”,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政府工作水平。
(一)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推动政府职能加快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理顺职责关系,优化机构设置,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严控机构编制,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试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二)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依法治市,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法律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虚心接受社会监督,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完善行政复议制度,深化行政复议试点工作。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提高政府立法质量。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
(三)改进工作作风,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贯彻意见,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持续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等制度,提高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加强廉政建设,完善惩防体系,强化行政问责、审计监督和效能监察,坚决查处权力寻租、权钱交易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坚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
(四)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建设学习创新型政府。深入创建学习型机关,强化教育培训,倡导务实重干,增强公务员队伍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鼓励公务员到基层一线锻炼成长。加强和改进公务员管理,完善录用聘用、交流轮岗、竞争上岗等制度,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郑州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改革发展的美好前景鼓舞着我们,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鞭策着我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锐意改革,奋发进取,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郑州都市区建设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2013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李高令整理
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3年2月20日在郑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郑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马 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全国找坐标、中部求超越、河南挑大梁”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编制实施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科学谋划并大力推进“三大主体”工作,着力“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质量效益持续提升。面对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经济调节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态势。初步统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614亿元,增长1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06亿元,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61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90亿元,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为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46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12531元,增长13.4%。
——新型城镇化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持续加快。以六个切入点为载体,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了全域拆迁面积、城乡基本建设投资、土地收储和争取土地指标三个突破性进展。“两环十七放射”开工建设总量达70%以上,十条市域快速通道中郑汴物流通道、南三环东延、四港联动大道、国道107线、郑新快速通道新郑段建成通车。国家、省、市三级交通项目完成投资263亿元,是2011年的1.5倍。生态廊道绿化面积完成360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功能逐步提升,“六旧九新”片区改造启动项目302个,三环以内177家市场完成外迁23家,启动外迁25家。四类社区建设全面展开,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60个、合村并城社区98个、新型农村社区68个、新市镇25个,建成安置房800多万平方米。畅通郑州建设扎实推进,地铁1号线顺利实现双线轨通,京广高铁全线通车,郑州东站建成投用,京广快速路一期建成通车,打通断头路20条,新建停车场367个,新增停车泊位7万多个。三环快速化工程、高速路出入市口、南水北调跨渠桥梁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进展顺利。城区道路大修、排水管网改造、污水、热力、电力等市政工程有序推进,南部热源厂正式运行,城市管理整治提升初见成效。郑东新区实现“十年建新城”目标,郑州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城市组团加快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完成造林22万亩,新增城市绿地1067万平方米,文博森林公园、西流湖生态公园(北区)建成开园。生态水系和水源工程进展加快,西流湖污水治理初见成效,龙湖调蓄工程建成蓄水。PM2.5监测启动运行。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结构调整效应持续显现。积极破解影响郑州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问题,明确了工业和服务业主导产业定位及布局,投资2268亿元、开工建设了211个省市重点项目,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主导地位增强。七大工业主导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8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4个百分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八大产业基地加快整合。国机集团、华强电子、海尔产业园、中国联通中原数
据基地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格力电器等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1家,郑煤机集团、华北石油局超100亿元,宇通集团首次突破300亿元,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突破1000亿元。产业集聚区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500亿元,增长26%,航空港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第一个千亿级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逐步提速。全年服务业投资实现2127亿元,增长26%。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扎实开局,龙湖金融中心首批签约16个金融项目。商贸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提档升级,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华南城、金马凯旋家居CBD等项目开工建设,方特欢乐世界、二七万达广场、王府井百货等项目建成运营,中石化郑州分公司、丹尼斯百货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都市型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总产量达到170万吨,实现“十连增”。“菜篮子”产品产量稳步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区“136”工程全面启动。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改善节水灌溉面积7万亩,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三全、好想你等五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初具规模,中牟·国家农业公园形象初显。全市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70亿元,5家被列为全国第一批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占总数的四分之一。
——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深入实施,城市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成功举办了第18届郑交会、壬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九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第四届中国·郑州农业博览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全年会展面积达到175万平方米,郑州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年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099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省总量的四分之一;实现外商直接投资34.3亿美元,约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产业招商成效明显,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45个。出口总值完成202亿美元,增长1倍以上。全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项目启动。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7%,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2%,专利申请量增长47.5%,专利授权量增长47.6%。国家技术发明奖实现了零的突破。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落户郑州。荣获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称号。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坚持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统一,全市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达512亿元,增长23%,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3%。民生“十大实事”基本完成。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解决4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0所、幼儿园96所,新增市区中小学优质学位5万个、幼儿园学位2.5万个。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和整村推进任务,扶贫标准提高到3000元,比国家和省定的标准高700元。
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一批优质医疗资源项目投入使用,“片医负责制”社区卫生服务已覆盖全市800多万城乡居民,全国首家启动实施“居民健康卡”,新农合经办机制改革“郑州模式”在全国推广。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加强。保障房建设完成省定的目标。入选国家首批“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顺利完成。深入开展“社区管理年”活动,社区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颁布了郑州市妇女儿童十年发展规划,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展。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我市荣获“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
——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民主法制和社会管理持续加强。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主动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全年办理人大代表议案7件、建议543件,满意率接近100%;办理政协委员提案468件,办结率100%,满意率达到了98.5%。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治市,制定政府规章6部,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3部。积极建立以网格为载体的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政府职能在基层得到进一步强化。下沉各级网格工作人员4.5万人,围绕7个重点领域和城市管理整治提升13项工作,及时排查化解了一大批热点难点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和公职人员履职意识、责任意识有了明显提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狠抓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推进平安郑州建设,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和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高。国防教育和国防
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六连冠”。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统计、审计、档案、史志、气象、地震、人防、社科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地区的工作成效明显。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市在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在过去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路,郑州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发展的机制更加完善、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郑州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科学发展的前景越来越美好!
各位代表!
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取得这些成绩,确属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群策群力、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驻郑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郑州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当前,郑州的发展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农业基础还相对薄弱,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些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还需要下大工夫解决,就学、就业、就医等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做实做好;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勤政廉政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不断认真地加以解决。
二、2013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3年,郑州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内外产业向中西部加速转移,中部地区已经进入开放招商、承接产业转移的“黄金期”。郑州区位交通、人力资源、消费市场、基础支撑条件等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突出。同时,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新机遇。我们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强投资、夯基础、调结构、求提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总要求,强化三大主体工作,推行三大机制,抢抓机遇,持续求进,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左右,出口总额增长25%左右,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1%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目标。
实现上述要求和目标,我们要按照市委部署,坚持“总要求”,站位“全国找坐标、中部求超越、河南挑大梁”,抢抓《中原经济区规划》获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不断强化郑州在全省的重要、重点、重心地位,努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挑大梁、走前头、作表率”。强化“三大主体”工作,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以网格为载体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三大主体”工作,努力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率先走出一条“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推行“三大机制”创新,大力推行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城市建设“六统一”工作机制、推行产业集聚区与行政区套合机制和 “重基层、重实干、重实绩”的人才培养使用管理机制,积极破解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突出“四个着力”,着力强投资,着力夯基础,着力调结构,着力求提升,不断增强郑州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重心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
三、2013年工作重点
今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坚持新型城镇化引领郑州都市区建设,按照“一主三区四组团、36个重点产业集聚区、27个新市镇、183个新型农村社区、56个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村”的空间布局,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质量。加快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大力实施“东扩西拓南延”,不断拉大城市框架。加快郑东新区建设,重点抓好龙湖工程、龙湖CBD、龙子湖湖心岛、郑州东站等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省级和市级公共文化服务区规划,启动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进一步完善经开区、高新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加快城市周边新区建设,实施一批城市组团建设项目,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深入推进畅通郑州建设。确保年底前轨道交通1号线投入运营,2号线一期主体结构完工,开工建设1号线二期和5号线,力争轨道交通二期工程获批。加快建设“井字+环线”快速路网系统,确保年底前三环快速化工程主体完工,开工建设京广快速路二期工程、陇海快速路、金水路、花园路、紫荆山路准快速化工程。完成文化路与连霍高速、航海东路与京港澳高速等5座互通式立交出入市口建设项目,争取郑登快速路、陇海路西延、科学大道西延等市域快速通道部分路段通车,开工建设中原路西延至巩义段、大学路南延至省道S323段。加快南水北调41座跨渠桥梁主体工程建设。打通主城区断头路20条以上。新增停车泊位5万个。新建、改建县域路网500公里。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加快主城区15个片区和“一河两岸”整街坊整片区有机更新改造,以三环内批发市场、工业仓储、行政事业单位外迁为抓手,启动“六旧”片区改造项目22个、“九新”片区项目160个。完成50家市场外迁,启动30家市场外迁。加快商业综合体、地铁站周边、新建小区等商业网点规划建设。加大水、电、气、暖管网升级改造力度,加强市区道路、公交场站等市政设施建设和维护,持续开展城市管理整治提升活动,着重解决交通拥堵、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突出问题。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抓好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市县融合发展机制,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着力培育和打造一批中小城市。加快六县(市)和上街区十字景观大道、中央商务区建设,抓好薛店镇等一批市级“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新市镇各类建设项目114个。进一步加快四类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城区、镇区、产业集聚区规划区周边合村并城和撤村并点工作,扎实做好群众拆迁安置工作,逐步实现县域村镇社区化。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31个、合村并城项目38个、新型农村社区项目24个。
(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服务业优先、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基础,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壮大工业七大主导产业规模,加快建设八大千亿级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铝、食品、家居、品牌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展工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实施重点行业行动计划,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实施万户中小企业创业培育计划、千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计划,新增高成长型中小企业500家、“专精特色”中小企业1000家。力争全年工业项目投入达到1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七大主导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9000亿元。促进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围绕“一枢纽十中心”建设目标,大力实施“3551”工程。加快建设华南城、格力电器仓储等1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积极谋划中部无水港、机场快件中心、汽车服务业博览园、旅游集散中心等十大服务业项目。发展现代物流业,筹备建设中原物流网,争取年内开通直通欧洲铁路班列、澳洲全货机货运航线。加快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开工建设一批金融项目。加快国家级商贸中心建设,力争将二七商圈打造成为千亿级商圈。加快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区建设,力争6月底前规划通过省级审批。积极调整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业,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繁荣发展会展业,打造品牌会展和中部会
展之都。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力争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00亿元以上,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500亿元,增速达到10%以上。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力争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00亿元。支持哈密至郑州8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郑徐高铁工程、南水北调郑州段,郑焦、郑开、机场城际铁路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抓好旭飞光电“461”工程、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郑州国际汽车后市场产业园、中国龙工中原机械生产基地等投资超5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四集一转”要求,加强重大项目调控和引导,促进同类项目向特色产业集聚区集中布局。加快建设综保区(航空港区)富士康IT产业园、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高新区IT产业园、经开区汽车及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提升配套服务功能。加快县(市、区)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以优良环境和配套服务吸引更多项目入驻。
(三)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持续加大投入,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强化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以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加快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136”工程、高标准粮田万亩示范方工程,启动2~3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5个主导产业集聚区、10个特色产业园项目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争创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力争市级龙头企业达到410家,加工型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继续扶持发展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切实抓好 “菜篮子”工程,开发新菜田4万亩,新增设施农业8000亩。以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各级财政支农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新增农村自来水用户6.5万户,建设小型水源工程5000个,解决2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实现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启动农田水利现代化示范乡(镇)建设。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生态乡村创建活动,不断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年完成5633户2万多人易地扶贫搬迁、2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的任务,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增速。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途径,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标准化种养殖规模生产,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进程,促进粮油加工和粮食流通产业快速发展。加快40个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区域中心站建设。实施以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全年完成培训2万人以上。加强农资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可追溯体系,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范围,将群众关注的原(杂)粮、干菜、干果、茶叶纳入市场准入检测监管。
(四)全力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新的有效载体。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我市扩大开放的重要平台,也是我市实现赶超跨越发展的优势所在。高标准编制实验区规划。围绕“建设大枢纽、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战略定位,加快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力争早日获批。加强实验区规划与郑东新区、经开区、新郑市、中牟县等区域相关规划的衔接,统筹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郑州机场二期工程、机场高速扩建、上街机场改扩建、双湖大道东延、新老107连接线、S102东段工程、四港联动大道南延等重点项目,打通综保区与主城区“四纵四横”联络通道,完善实验区陆路交通集疏网络。启动航空货站和实验区3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推动起步区和重要功能区尽快成规模、出形象。着力引进高端产业项目。大力发展航空偏好型产业,重点承接航空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项目转移,加快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尽快形成以航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业态和产业体系。优先发展航空货运,继续推进与俄罗斯空桥、UPS、国货航等货运航空公司合作,力争新开货运航线7条。深化与富士康的合作,加快苹果手机制造、维修中心、电子部件全球采购、国际分拨中心建设。坚持“区港联动、区区联动”,提升新郑综合保税区辐射带动效应。力争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30亿元,进出口总额300亿美元,机场旅客吞吐量达
到1300万人次。
(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创新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实现经济转型发展、赶超跨越的根本所在。推行“三大机制”创新。推行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城市建设“六统一”工作机制。按照“盘活资源、良性运行、政府主导、有序发展”的目标,建立“规划统一管理、土地统一收储、用地统一转让、补偿统一标准、收益统一分配、工程统一建设”的工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调控能力,调动市区两级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推行产业集聚区与行政区套合机制。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充分发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领导小组的作用,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以实验区统筹郑东新区、经开区、综保区等区域协调发展,打造郑州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推进县(市、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与所在乡(镇)街道办套合,规范管理体制,提高运行效能。推行“重基层、重实干、重实绩”的人才培养使用管理机制,注重在发展主战场培养使用人才,建立完善能力在一线培养、业绩在一线考核、人才在一线发现的人事管理制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深入推进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提高科学理财水平。积极做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准备工作。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企业上市、发债融资,继续开展县(市、区)发行债券工作。统筹推进国有企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加大产业招商力度。严格落实“五职招商”责任制和“三位一体”招商推进机制,瞄准国内外500强、大型央企和主导产业前20强企业,着力谋划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辐射力、国内外资源整合力的产业项目。力争全年开工100个5亿元以上、签约100个5亿元以上、谋划100个后续招商引资项目,实现招商引资总规模超过1600亿元。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重点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培育国际网购物品集散分拨中心。加强电子商务监管,规范电子商务市场秩序。推动郑州铁路枢纽东联海港、西通中亚欧洲,加快建设国际货物集疏中心。拓展外需市场,扩大出口规模,积极承接出口加工型项目,加强汽车及零部件、铝精深加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出口基地建设。加快申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力争全年进出口总额突破430亿美元。增强创新驱动力。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快实施科技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研发中心建设等行动计划,促进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新建产业技术联盟5个、市级研发中心300家,力争研发中心升格为省级50家、国家级3家。充分发挥驻郑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作用,加快推进未来科技城建设。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创意试点园区。力争全市研发投入、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科技成果量、技术合同成交额、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新突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
(六)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充分挖掘郑州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扎实开展“道德讲堂”和志愿者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打造“信用郑州”。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加快推进中原网二期工程建设,实施“郑州市百家网站建设推进工程”,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活动。建立郑州市互联网站信息内容监管平台,不断净化网络环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扶持报业传媒、影视制作、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发展。加快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建设。支持中原报业传媒集团、新华书店等国有控股企业发展壮大。扶持一批文化优势品牌做大做强。实施以“天地之中”为核心的城市整体营销策略,继续办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展示郑州城市品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建设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加快推进现代传媒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文博展示中心、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推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文艺精品。加快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二期工程建设,做好商城和
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的前期工作。编制五级健身休闲体系规划,完善城市体育设施,积极申办第九届城运会。
(七)努力打造美丽郑州,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郑州未来,我们要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实施一批节能重点工程,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县(市)、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加快“气化郑州”工程建设,落实差别化工业企业能源准入政策。稳步推进自来水、车用燃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扎实推进新能源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深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预算管理,严格环境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适时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发布《“蓝天”工程白皮书》,加强PM2.5监测治理,加大汽车尾气、黄标车辆、工地扬尘、火力发电、燃煤锅炉污染的治理力度。严格环保执法,强化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加强水利保障。加强贾鲁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完成东风渠上游和潮河上游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实施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牛口峪引黄调蓄工程、邙山输水干渠复线工程,完善城市水源保障体系;完成龙湖蓄水、象湖开挖等生态水系建设工程;加快建设三环再生水管线、新力电力再生水利用等再生水利用项目,努力在水生态建设上实现新提升。加强生态建设。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载体,突出抓好生态廊道、森林公园、花卉苗木、园林绿化等重点工作,努力构建以道路景观绿化、河渠两岸绿化为骨架,以大面积生态林、公园、游园建设为重点,以庭院绿化、立体绿化、屋顶绿化、拆墙透绿为补充的都市区生态体系。加快推进郑州树木花卉博览园等15个森林公园、10个“走进森林”示范园及西流湖公园南区、南环公园、雕塑公园二期等大型综合公园建设。坚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城市园林资源管理,完善城市园林“绿色图章”制度。市区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以上,营造生态林10万亩以上,建设花卉苗木基地2万亩以上。
绿城郑州、生态郑州、美丽郑州是我们共同的追求、美好的向往,也是所有郑州人奋斗的目标、共同的责任,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创宜居城市,同建美好家园!
(八)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强力推进民生工程。围绕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医保”,加大投入,办好省、市民生实事。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创业富民计划,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以上,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6亿元。加大人力资源市场、零工市场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为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管理水平。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和落实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低收入职工特别是基层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学前教育和民办教育,整合提升职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服务发展作用。市区新建、改扩建30所中小学校,全市新建、改扩建86所公办幼儿园。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五险合一”进程,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等补助标准,做到应保尽保。筹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扩大福利服务保障范围,加快市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县(市)级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农村敬老院等社会福利设施建设与管理。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高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服务保障能力。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廉租房“三房合一”,全年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4.5万套。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施“健康郑州人”计划,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扩大优质医疗服务供给,打造区域性特色医疗专科,全面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各位代表!
改善民生是各级政府最大的政治。我们将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尽最大的努力,更多地减轻所有年轻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在郑州的创业成本、就业压力、安居负担,更多地改善所有老年人和困难职工群众的生活待遇、医疗待遇、社保待遇,更多地解决所有市民的饮食起居安全、出行休闲方便、消费物美价廉等
问题,努力让省会市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九)持续完善网格化管理,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机制保障。继续探索完善以网格为载体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强化“发现问题、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绩效评价、责任查究”机制,着力解决条块深度融合、履职能力提升、依法行政与群众自治融合衔接等问题,不断扩大网格化管理成效。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情民意调查分析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健全源头预防的矛盾排查化解体系,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加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力度,加强社会管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平安郑州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分类管理、达标升级、示范创建,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大力开展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消防、道路交通、建筑工地等重点领域安全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切实保障校园校车安全。深入开展“六五”普法,营造知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继续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支持驻郑部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建立军地军民融合式发展新机制。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注重发挥工商联等社团作用。继续做好统计、审计、人防、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史志、气象、地震、档案、社科和支援新疆哈密等工作。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能力、提升水平是推进我市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改进工作作风的具体措施,积极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高效服务型政府。
(一)提高行政效能,努力建设“为民政府”。始终把群众普遍关注的事情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把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作为改进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进一步精简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行网上办公、网上审批和行政监察,大力推进电子监察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政府的行政执行力和公信力。
(二)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建设“务实政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坚持求真务实,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大力精简会议活动、文件简报、检查评比、迎来送往,真正把精力用到谋发展、抓落实上。深入开展争创“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努力打造一支作风硬、素质高、能力强的公务员队伍。
(三)自觉接受监督,努力建设“清廉政府”。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法律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意见,虚心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让人民更有效监督政府,使政府更好地服务人民。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厉行勤俭节约,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各位代表!
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在新的起点上迈入关键阶段。面对全市人民的新期盼,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务实重干,为把郑州早日建设成为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化都市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郑州市人民政府
郑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国发〔2010〕18号文件的意见
郑政文„2010‟24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中央、国务院对防震减灾工作高度重视。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为认真贯彻•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努力开创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新局面,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以下贯彻落实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HJ5.2mm〗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坚持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强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坚持强化基层、打牢基础,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我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工作目标。“十二五”期间,以提升全社会综合抗御地震灾害能力为标志,全面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到2015年,全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农村民居逐步采取抗震措施,新建农村民居全部达到抗震设防标准;全市市区各类校舍和医院达到0.20g抗震设防标准,各县(市)、上街区的校舍和医院在现行实施的抗震设防标准上,提高0.05g设防;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25%,学校达到95%;建成覆盖全市的立体监测和地震信息快速发布系统,有效提升防震减灾科技水平;充分利用现有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在县(市、区)增加地震信息节点,3级以上地震速报能力由30分钟缩短到15分钟,有效提高地震速报水平;地震应急预案启动时间不超过15分钟;完善豫北应急救援联队,建立健全市级地震救援队伍,逐步建立县(市、区)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全市抗震救灾物资储备系统,确保震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初步的生活救助。
二、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提升监测预报能力 “十二五”期间,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在全市现有地震台网基础上,以数字化观测为目标,以全省及我市防震减灾发展的长远规划为依托,以提高观测质量、促进地震科学研究为目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级布设,协调发展,突出重点。实现地震监测台网布局的科学化和观测项目的数字化、综合化及数据传输现代化。
(一)加强和规范地震台网建设。“十二五”期间,按50千米控制范围设置,建设郑州市地震测震台,成立郑州市地震台网中心。统筹规划建设测震、前兆、强震等地震台网系统,实现“三网合一”,在河南省率先达到2.0级地震监测能力。重点开展县(市、区)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六县(市)、上街区要建设成独立的地震台。新增县(市、区)地震台站10—15个,包括登封五指岭、嵩山、萁山,巩义南河渡,上街,荥阳庙子,新郑具茨山,新密大隗,黄河游览区,绿博园管城潮湖,港务区等11个测震台。六县(市)、上街区要形成测震网络。各县(市、区)都要设置和增加地震信息节点,与郑州市、河南省联网,实现实时观测。结合我市地震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特点,建设GPS观测网络,尖山、航海地震台新增GPS观测项目。提高地震速报能力和地震科研水平。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涉及对地震观测造成影响的城乡各类工程建设,应事先征得地震部门的同意。
(二)做好地震短临跟踪和震情形势的分析研判工作。我市处在豫鲁冀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内,同时按照国务院划定的地震危险区和值得注意的地区及其对我市影响情况,每年制定并实施市级和县(市、区)地震短临跟踪方案,加强领导,争取做出具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建设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强化对重点地区的地震前兆监测,定期购置并升级地震流动仪等应急监测设备,完善地震现场流动观测系统。加密跨断层流动水准监测,使地震前兆监测手段更加密集,前兆台网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提高对地震异常信息的捕捉能力。坚持长、中、短临预测预报相结合,强化对地震群测群防和地震台网观测资料的应用,完善地震预测信息会商机制,进一步提高监测水平。
(三)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继续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各县(市、区)要建立稳定的地震群测群防经费渠道,县(市、区)级财政保障对“三网一员”的稳定投入机制,宏观观测员的工资不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落实社会地震观测员补助资金,保证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和群测群防工作队伍的稳定。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明确1名防震减灾助理员,各村(社区)要确定1名地震灾情速报员。尚未建立群测骨干点的县(市、区)和宏观测报点的乡(镇),要尽快建立。处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市、区),至少要建有2个群测骨干点。
三、大力推进震害防御体系建设,增强综合抗御震灾能力
(一)依法强化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制度。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要把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要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必备内容,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性建设标准进行设计。依法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加强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管,切实落实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责任。新建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严格按照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相关行业的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公路、铁路、机场、桥梁、水库、电力、通信、输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满足国家规程、规范标准。新建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增强抗震设防能力。市、县(市)、上街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工作。发展改革、城乡规划、建设、市政、交通、人防、水利、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工作。
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执法监督。市、县(市)、上街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采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增加编制,成立专职地震执法队伍。“十二五”期间,市级要成立不少于15人的执法队伍,县(市)、区要成立不少于3人的执法分队,确保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加强对城镇建设工程依法进行抗震设防监管,“十二五”末,监管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二)深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以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建设、“科普村村通”等为载体,深入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的“五进”活动,全面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紧急避险能力和识别地震谣传的能力。中小学校要编制地震应急疏散预案,把防震减灾纳入学生安全教育内容,每学年至少开展两次应急疏散演练活动,使对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100%。争取在“十二五”末,全市要有100所学校创建为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0所创建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完善地震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震情灾情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建立地震谣言应对机制,加强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稳定。
(三)积极推进地震安全基础探测工作。继续开展建成区及新规划区的地震安全探测工作(活断层、古河道、软土地基、沙土液化、黄土湿陷等),“十二五”期间,逐年分区摸清地下情况,为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提供依据,实现国务院提出的“地下清楚、地上结实”的地震灾害预防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必须依据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和地震小区划的工作成果,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风险,予以合理避让。
(四)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点建设。继续把抗震防灾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编制实施村镇抗震防灾专业规划,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建筑、新建农居抗震设防质量的指导管理,村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要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市、县(市)、上街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加强对村镇房屋建设抗震设防的指导,增强村镇房屋抗御地震破坏的能力。继续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2015年前,全市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
(五)推进地震灾害预测和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市区地震灾害预测和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完成对市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及加固改造。建立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系统,该系统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几小时内可对我市地震灾害损失进行快速预估,为抗震救灾提供决策依据。
(六)开展地震破坏烈度速报系统建设。“十二五”期间,每年建设4到5个地震烈度台,到2015年,建设22个覆盖全市的地震烈度台(每县市3个、上街区1个、市区3个)。该系统建成后,可在震时同步测定不同区域地震破坏烈度,为震害评估和救援提供决策依据。
四、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处置水平(一)进一步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各级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完善指挥部工作制度和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建立经常性的工作通报和联络机制,保证指挥部各项功能的实现。定期开展地震应急检查,落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地震紧急救援人力、物力及各项救援措施,做到有备无患。完善军地、部门、区域之间的地震应急工作协调联动机制,提高协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二)加强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建设。建立健全以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为中坚、行业救援队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地震紧急救援队伍体系,明确定位和职责,完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市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建设。建立郑州市应急救援综合支队,充实救援设备,提升救援能力。积极推进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动员机制建设,争取在2015年前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发展到8千人。建立地震救援行业组织,加强对各级各类地震救援队伍的培训。
(三)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演练。修订并完善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落实各相关部门的职责。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练,检验反应能力,使地震应急预案更加科学、实用,增强可操作性。各级发展改革、民政、安监、地震等部门要认真配合落实地震应急检查工作制度,加强对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督促检查。县(市、区)政府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地震应急演练。
(四)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各县(市、区)要结合城市规划和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环保、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提高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十二五”期间,全市建成10座应急避难场所(科普宣教基地)。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应急避险通道,配置紧急救生避险设备。
(五)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加强各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建立郑州市应急储备物资中心,实现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的有机结合。完善救灾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的运力征集、调用机制,增强应对大震巨灾的运输投送能力。加强通信、广电、电力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确保震后快速恢复通信、广播电视和电力供应。
五、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制定实施防震减灾规划,加大防震减灾投入。各县(市、区)要认真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好市、县(市、区)防震减灾规划的衔接,统筹配置资源,加强基础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稳定增长投入机制,加大对基层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十二五”期间,各县(市、区)要设立防震减灾专项事业发展经费,县(市)、上街区每年不低于15万,区每年不低于10万。
(二)加强防震减灾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县(市、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建设,充实工作力量,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十二五”期间,县(市、区),未设立地震工作机构的,应设立地震工作机构;各县(市)区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内要有相应的专门人员负责管理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地震应急工作,县(市)、上街区地震工作机构要保障有6—8人的编制,区地震工作机构要保障有3—4人的编制。各县(市、区)的地震台站要保障有2—3人的编制,保证全天候值守。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制度,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三)落实防震减灾责任,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监督检查。各级政府要依法履行防震减灾管理职责,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全面落实防震减灾目标管理责任制,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评。充分发挥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健全军地相互协调支持、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机制。
(四)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依法管理防震减灾工作。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进一步落实防震减灾法定职责,明确防震减灾各个管理领域和环节的执法主体和工作程序。进一步健全完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十二五”期间,在加强贯彻实施现有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同时,注重地方性配套行政法规、规章的制定。制定•郑州市地震行政审批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郑州市地震行政执法人员考核细则‣、•郑州市地震局地震行政执法工作管理办法‣。加强同立法部门的联系,将•郑州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上升为我市地方性法规。对•郑州市实施†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办法‣和•郑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进行立法。
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和本意见的精神。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制定贯彻实施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并加强监督检查,推进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各项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
二○一○年九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