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
各村、街道直属有关单位:
为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规定,依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我办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我办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办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道路沿线和切坡建房处,主要分布在姚高村、古林村、殷白村、汪溪村其成因为地质环境条件、气象水高外,还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在降雨集中时期,雨日多、雨量大、暴雨频繁、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易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发生。
二、预防地质灾害重点
道路沿线山体崩塌,切坡建房等灾害点,是我办地质灾害预防的重点,重点防范责任单位为各村委会。
具体职责分工:
1、河堤塌岸、管涌、水塘重点防范单位责任为街道水利站、各村委会。
2、道路建设切坡造成的崩塌、滑坡等重点防范责任单位为公路部门、经发办。
3、农户切坡建房,防范责任单位为各村委会。
以上责任单位在汛前要对上述防范重点进行严密巡查,发现险情及隐患要及时排除,确保安全度汛。
三、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一)各村委会要按照办事处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加强对防汛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坚持以人为本,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办事处成立了地质灾害防灾领导组,成员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
成 员:***、**、**、**、***
** ** **
领导组下设地质灾害应急办公室,主任由**兼任,办公室设在街道统筹办公室。
(二)要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科普、宣传,提高大众的防灾意识,特别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威胁的人群要强化宣传,大力普及如何鉴别地质灾害及其发生的前兆,预报和避让地质灾害,减少和防止其危害知识,促进广大群众对地质灾害的了解的认识。
(三)开展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编制防灾预案。
(四)加强对汛期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坚持群防群测,群专结合,落实有关村、组的责任,完善监测网络。
四、监灾及灾后应急措施
各责任单位要在危险区段设立警示牌,对处在活性滑坡体的居民,要动员其避让。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强险情的巡查制度,特别是已知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同时要注意发现危害大的新的发灾地和险情地。对隐患点尚未形成灾害的初期,防灾人员要进入临灾应急工作状态,当灾情发展到警戒值,防灾人员应立即救灾、抢险,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各村委会和街道直属有关部门是所辖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单位,不仅要认真做好汛期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而且要做好防灾的>工作总结,掌握地质灾害发生规律,总结推广在防灾减灾中所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搜集整理有关材料,为今后防灾工作打下基础。
办事处值班电话:******
**市国土资源局值班电话:*****
第二篇: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一、*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领导重视到位。
认真落实“党组领导、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重要考核内容,层层压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年5月14日,代拟《**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上报市政府(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以*政办电〔*〕15号文下发正式方案)。
(二)科学谋划到位。
根据《*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申报指南(试行)》等相关文件要求,我局会同市财政局编制了《*省*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2年)》和《*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申报计划》,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并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于6月20日联合上报省自然资源厅和省财政厅。
我局在全面调查和分析*市地质灾害现状和防灾形式的基础上,站在市级层面谋划了*市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从2018—2022年5年时间内,按照轻重缓急,分实施,最终达到全市地质灾害隐患可防可控的目的。按照总体任务要求,分快速提升期(2018—*年)、重点实施期(2020—2021年)、体系完善期(2022年)三个阶段,部署5大工程19项任务。旨在到2022年,形成基础扎实、预警及时、治理有效、信息畅通、支撑有力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格局,更好服务*市高质量发展。
(三)隐患排查到位。
始终坚持重点巡查与全面排查相结合,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空白。一是主汛期来临前,即对全市汛前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进行督办检查,要求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县、市对辖区范围内发生或有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点,事前深入现场排查登记,将现状、诱发因素、灾害特点、威胁对象、范围及防治方法等详细登记分析,为科学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提供可行可靠的依据。二是紧抓巡排查常态化不放松,*年全市累计出动2556人次,排查隐患点2201个次,排危除险1处,撤离6户总计23人,安排专家18批次86人,安排工作组15批次98人。
(四)预警预报到位。
1、强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体系。今年来,我们与气象部门加强合作,有效落实全市气候、自然灾害信息的预警预报。*年全市共发布短信气象预警预报7次、420余条。通过及时准确的预警预报,认真值守,切实增强了干部责任心,增加了群众知晓度,提升了广大群众防灾意识。
2、加强宣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有宣传、有培训的重要手段。把加强防灾宣传、普及防灾知识作为重点,利用4.22“世界地球日”和5.12“防灾减灾日”等活动日,开展各种主题宣传活动,现场发放两卡1000余份、宣传资料3000余册,营造良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氛围,奠定了人人关心支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坚实群众基础。
(五)应急演练到位。
根据年初工作安排,本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以各乡镇为主。参演人数达到了2400多人,达到了预期目的,提高了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六)应急处置到位。
要求重点县、市成立地质灾害民兵应急救援排,经常性参加县、市武装部组织的集训和拉练,以乡镇国土所为主,各乡镇分别成立了地质灾害应急小分队,购置必要设备及装备,确保发生地质灾害险情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应急救援。按照《*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确保在地质灾害险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应急救援队伍能够及时赶赴现场,将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年发生险情2起,分别是刘家场镇桃丰村大岩垴和郑家铺村龙眼塔的岩体崩落,都未造成人员伤亡。
(七)制度落实到位。
一是制定《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制度》《地质灾害监测巡查制度》《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制度》《地质灾害应急会商制度》等多项制度。
二是坚持执行灾情险情速报和零报告制度,无灾情每天定时(汛期每天下午3点)上报,切实做到险情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八)督促检查到位。
*年1月23日,局党组成员*率矿山安全生产督查工作专班,按照省自然资源厅、*市委、市政府关于抓好“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对全市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督办检查。
督查组一行深入检查了3家矿山企业,实地调查了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对该市矿山强化安全生产、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等方面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要求,要进一步强化国土资源部门对矿产资源领域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矿产资源开发领域非法违法勘查、开采行为,扎实做好矿山安全生产日常监督工作,特别是时值“两会”期间,一定要强化认识,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理念。
*年4月17日至19日,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相关精神,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领域安全防范工作,消除矿山及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大地质灾害和矿山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结合年初计划,对全市汛前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矿山生产安全工作进行了督办检查。
检查组针对各地汛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四位一体”网格管理和群测群防落实情况、应急预案和培训演练情况、无证开采、越界开采、以采代探、破坏性开采等违法行为打击处罚情况进行了严格的检查督办,要求各单位高度重视,立即排查本单位安全稳定隐患,把安全稳定事故苗头、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年7月26号下午,局党组成员*带队到*市检查督导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行先后到*市直属分局、南海国土所,对值班记录和值班室建设情况进行仔细检查,翻阅相关值班记录并询问情况。他强调,*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要始终抓紧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放松,将每季度矿山安全生产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列入党组会议内容,定期研究,分析形势,做好针对性安排部署。特别是在汛期,分管地灾工作的领导不能远行,随时待命,确保遇有情况第一时间处置;要做到勤巡查、常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和上报,不断夯实四位一体管理基础,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年8月7日,为吸取贵州省水城县地质灾害、恩施州鹤峰县山洪爆发以及郧西区柳陂镇山洪爆发的教训,成立检查组到*检查地灾防治工作。
检查组对*市地灾排查、巡查、值班值守记录、值班室及应急装备和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情况进行逐一排查,详细掌握灾害隐患点具体情况。检查组要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值班值守和隐患点巡查排查,抓好应急处置和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年9月5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带领矿管科一行3人,赴*市开展矿山安全生产、地质灾害防治、矿山整合等工作调研督办。
(九)项目申报到位。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积极申报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年启动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涉及*市、*县、*区,其中*市启动刘家场镇观音淌村5组危岩体、刘家场镇油榨口村不稳定斜坡等2个项目,*县启动*镇*中学不稳定斜坡、*国家森林公园不稳定斜坡及危岩(二期),*区启动高新区龙山文化园不稳定斜坡,共计5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治理费用合计14650万元。*森林公园项目已获批省级财政资金500万元。
目前已下达*年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补助资金总计209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965万元、省级资金1130万元。
二、2020年工作计划
我们始终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来定位,突出以人为本,以防为先。下一步,将继续在科学研判形势的基础上,充分估计困难,周密制定措施,强力抓好落实,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防控,从群测群防作战转向专群结合和部门联动,从事后排危转向源头治理,牢牢把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动权,深入扎实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持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
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建设和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抓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二是严格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值守工作和监测预警。
进一步加强与气象、住建、交通、水利、旅游、环保等部门的横向联系,确保市、县、镇、村之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信息畅通和横向联系。三是抓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申报,加快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已经竣工的项目的终验。
第三篇:2015年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doc
2015-2016年(春)木咱中学附属小学地质灾害
防 治 工 作 计 划
为了切实做好我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务院《地质害灾防治条例》和省、州、县有关精神,基于汛期前学校的地质灾害隐情隐患排查情况,现对我校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如下。
一、建立领导机构 组 长:袁定红 副组长:杨秀卿
组 员:汤光君 陈仕国及各班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高刚宇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亲自抓,有专人负责,做到人员落实,措施落实。
二、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实施《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按照我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统一部署,建立健全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加强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学校要按照政府《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落实领导责任制。各校要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学校日常工作,做到层层负责,分级管理,要提高对地质灾害特殊性和危害性的认识,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 的方针,切实将我校防治计划落到实处,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强化管理措施
1、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立和完善学校地质灾害监测防治体系,负责本校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
2、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和编制规划时,必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从源头上控制或减少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3、我校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有计划地进行地质灾害勘查,对危害特别严重的隐患点要优先上报治理。
4、坚持“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人类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时,必需有相应的预防措施,工程建设时应避免开挖边坡过高、过陡,并及时进行边坡防护。
5、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
(三)落实制度,加强协作
我校要认真落实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加强与有关防汛救灾部门的协调、沟通与合作,互通情报,确保我校的信息畅通,达到上传下达,下情上报及时准确,提供畅通的信息渠道。
(四)落实地质灾害的预防责任人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是在校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各处室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做好对本校地质灾害隐患点(段)预防工作。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应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 危险区、发放防灾明白卡并在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确保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四篇: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工作计划
为继续做好我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连续性,根据新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394号),在上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 制订了本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工作计划。
一、我市地质灾害分布与防治区划分情况菏泽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的前缘,地势较平。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在区内遗存有数条古河道带。区内西部聊考断裂活动强烈,因此在地质构造上属不稳定和次不稳定地区。受自然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区内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下水超采漏斗、砂土液化等。根据其发生几率及危害程度,我市建立了菏泽城区深层地下水超采漏斗(地面沉降)、南部黄河故道带地面塌陷与地裂缝、鄄城红船地面塌陷等3个重点监测与防治区。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防治对策(一)菏泽城区深层地下水超采漏斗(地面沉降)区1.灾害现状菏泽市城区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已存在多年,自80年代中期就初具规模。90年代漏斗面积近1000KM2。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且下降速度惊人。据80年代初期监测资料,当时水位埋深仅6m余(406孔1980年9月11日监测值);至1995年,水位埋深已达45.603m。15年间水位下降了近40m,下降速率为2.6m/a。406孔位于漏斗的上缘,位于漏斗中心地带的城东地区,该层水水位埋深已达100m。由于地下水水位的持续下降,城区地面沉降也随之发生。2002—2003年城区地面最新沉降数据为26mm。牡丹区在2003年汛期出现两起地面塌陷,其中牡丹办事处苇子园村塌陷已威胁到人员安全。2.致灾原因无规划、无节制、大量超采深层地下水是造成城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及地面沉降的根本原因。3.灾情趋势预测分析及风险评估短时间内如不能削减深层地下水开采量,该漏斗将进一步扩展,漏斗区水位将不断下降,甚至有与东明县深层地下水漏斗区连接的可能,已发生的地面沉降也将随之发展。这势必会对菏泽城区建设、工业生产等造成直接影响。目前,地下水是菏泽城区主要的供水水源。而由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地质灾害涉及范围广、危害程度大,且恢复难。因此,灾情若得不到控制,由此造成的损失将是十分巨大的。4.防灾对策及建议(1)禁止城区地下水的乱开乱采,重新分配水源量,合理开采地下水;(2)开辟新的供水源地;(3)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4)做好地下水及地面沉降的监测工作。(二)南部黄河故道带地面塌陷与地裂缝区1.灾害现状自九十年代初,南部黄河故道带已发生多起地面塌陷、地裂缝,致使道路破坏,房屋受损。1992年7月10日,单县高韦庄镇赵集村发生地裂缝,地裂缝走向以北西方向为主,缝宽5—20cm,单条长10—20m不等,有十几条之多,并伴有地面塌陷发生,一桥梁撕裂,30余农户房屋因地裂缝造成不同程度破坏。1993年8月5日,曹县梁堤头镇石香炉村发生地裂缝,呈北西和北东西个走向,单长20多m,宽10cm,深4—5m,可见地裂缝4条,其中一条切房基而过,另一条穿过一农家院落,造成房屋墙体开裂。2.致灾原因地面塌陷、地裂缝发生于黄河故道带上,地表岩性以粉细砂或粉土为主。灾情多发生于雨季,由地质、气象及地下水水位大幅升降等原因共同作用而引起,工作计划范文《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工作计划》。3.灾情趋势分析该区地面塌陷、地裂缝是由地质、气象及地下水水位大幅升降等因素引起,只要影响因素存在,在其共同作用下,在适宜的时段内就有灾情发生的可能。4.防灾对策及建议(1)控制地下水水位的升降幅度;(2)保持地表岩性不被破坏;(3)在该区应采用湿润灌溉,不可漫灌;(4)新建建筑物应避开古河道带。(三)鄄城红船地面塌陷区1.灾害现状地面塌陷区主要分布于鄄城县红船镇前梁楼村西,长、宽各约500m,面积2.5万m2。自八十年代末以来,每逢雨季时有发生。地面塌陷区内共有塌陷坑二十七个,陷坑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表层粘土亦有深浅不一的裂痕。塌陷有时发生在个别农户的房前屋后,甚至危及到居民安全,造成居民心理恐惧。2.致灾原因分析经考察,地面塌陷区位于古河道带上。地表岩性为一层厚0.3—0.5m的粉质粘土,其下为粉细砂或粉土,约1.5m深处为厚约10cm的淤泥层,以下又为粉细砂,在17m深处有一黑色砂砾土层。雨季时,在表层土被破坏处,雨水直接下渗,以至下漏,地下粉土由于液化等原因随水流失,日久便形成一定空间,上部土壤重量因降水等因素增加或超过空洞承受极限时,便形成塌陷。3.灾情趋势分析及风险评估雨季降水较大时,该区仍有地面塌陷发生的可能性。由于塌陷区紧邻村庄,应做好地面塌陷的监测与防治工作,以防灾情发生,危及人民生命及财产的安全。4.防灾对策及建议(1)做好群众宣传工作,不要在塌陷区及其附近挖土、建房;(2)保持地表岩性不被破坏;(3)在该区应采取湿润灌溉,不可漫灌;(4)做好监测工作。(四)巨野煤田在建矿井的地质灾害防治巨野煤田的多个井田现已开钻,个别主井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矿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要,难度相当大。各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和地环监测机构一定要做好日常煤区地环监测管理,保证钻井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地质灾害现象的发生。
三、地质灾害区域防治措施(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市国土资源部门将组建全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小组,在市政府领导下具体负责全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指挥和协调工作;各县区也要建立相应的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小组,负责本县区的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和应急救援工作;各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将防治任务逐级明确到单位到人,确保发生重大地质灾害或出现重大地质险情时,能够及时进行抢险救灾。(二)健全防治、抢险、救援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制度,坚持汛期巡查和值班电话制度,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边界设立明显标志,明确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预设医疗救治点,同时加强相关的科普宣传。灾害或灾情出现后,国土资源部门应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尽快查明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提出应急治理措施,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灾情。民政、卫生、药品监督、经贸、公安部门,应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站,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做好医疗救护、卫生防疫、药品供应、社会治安工作;气象主管部门要做好气象服务保障;通讯、铁路、交通部门要保证通讯畅通和救灾物资、设备、药品、食品的运送。(三)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灾害或灾情发生后,各县区政府应立即派人赶赴现场,查明灾害发生的原因,并进行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继续扩大,并按照地质灾害分级报告的有关规定,向市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遇到人员伤亡的,应在6小时内将灾害情况报告市政府。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第五篇: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1、什么是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易发区?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哪些人类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发生源于两方面因素:第一方面是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如汛期强降雨引起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第二方面是人为建设活动引发的,如采矿、兴建水利工程、架桥、修路引发的地质灾害(滑坡、塌陷等)。
违反自然规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往往会诱发地质灾害。这些人类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开挖坡脚:修建公路、铁路、依山建房等。
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
堆填加载:在斜坡上大量兴建楼房,大量堆填土石、矿渣等。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山坡上乱砍乱伐等,也容易诱发地质灾害。
3、地质灾害灾情分级
地质灾害灾情依据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特大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0人(含)以上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含)以上的;
大型:因灾死亡和失踪10人(含)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含)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中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含)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含)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小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4、地质灾害险情分级 地质灾害险情依据威胁人员、财产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特大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含)以上或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含)以上的;
大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含)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0万元(含)以上1亿元以下的;
中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含)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万元(含)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
小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
5、地质灾害发生前有哪些前兆?
凡较大型山体崩塌、滑坡等要完成自身的变形破坏,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必然过程,在强烈破坏之前,都显示出一定的前兆特征。
(一)崩塌发生的前兆特征
(1)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2)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3)不时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4)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
(二)滑坡发生的前兆特征
(1)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2)滑坡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弛,小型坍塌现象。
(3)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发出响声,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气。(4)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出现水(水井)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异常现象。
(5)滑坡体上有裂缝、房屋倾斜,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
(6)动物惊恐异常,如猪、狗、牛、羊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等。(7)滑坡上如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临滑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三)地面塌陷发生的前兆特征(1)井、泉水位骤升或骤降,突然浑浊或翻沙、冒气;(2)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局部产生地鼓或下沉;(3)地下有响声。
(四)泥石流发生的前兆特征
(1)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枝。(2)深谷内传来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3)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等。
6、发生地质灾害前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一)临时避灾场地的选定
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外,事先选择一处或几处安全场地,作为避灾的临时场所。避灾场所的选定,一定要选取绝对安全的地方,绝不能选在滑坡的主滑方向、陡坡有危岩体的坡脚下或泥石流沟沟口。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避灾场地距原居住地越近越好,地势越开阔越好,交通和用电、用水越方便越好。
(二)撤离路线的选定
撤离危险区应通过实地踏勘选择好转移路线,应尽可能避开滑坡的滑移方向、崩塌的倾崩方向或泥石流可能经过地段。尽量少穿越危险区,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更安全。
(三)预警信号的规定
撤离地质灾害危险区,应事先约定好撤离信号(如广播、敲锣、击鼓、吹叫笛等)。制定的信号必须是唯一的,不能乱用,以免误发
7、发生地质灾害时怎么办?
(一)发生崩塌时怎么办
崩塌发生时,如果身处崩塌影响范围外,一定要绕行;如果处于崩塌体下方,只能迅速向两边逃生,越快越好;如果感觉地面震动,也应立即向两侧稳定地区逃离。
(二)发生滑坡时怎么办
滑坡发生时,应向滑坡边界两侧之外撤离,绝不能沿滑移方向逃生。如果滑坡滑动速度很快,最好原地不动或抱紧一颗大树不松手。
(三)发生泥石流时怎么办 当处于泥石流区时,不能沿沟向下或向上跑,而应向两侧山坡上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但应注意,不要在土质松软、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以防斜坡失稳下滑,应在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缓的地方暂停观察,选择远离泥石流经过地段停留避险。另外,不应上树躲避,因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其流动中可能剪断树木卷入泥石流,所以上树逃生不可取。应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不高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强的掏刷能力及直进性,这些地方可能被泥石流体冲毁。
8、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中的主要任务
(一)第一时间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救灾现场指挥机构,启动防灾预案,根据防灾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工作内容;
(二)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转移安置人群到临时避灾点,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有组织的救援受伤和被围困的人员;
(三)对灾情和险情进行初步评估并上报,调查地质灾害成因和发展趋势;
(四)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并建立警示标志;
(五)加强地质灾害发展变化监测,并对周边可能出现的隐患进行排查;
(六)排危及实施应急抢险工程;
(七)信息、通讯、交通、医疗、救灾物资、治安、技术等应急保障措施到位;
(八)根据权限做好灾害信息发布工作,信息发布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对灾情和险情进行初步评估并上报,调查地质灾害成因和发展趋势;
9、灾后如何应急自救?
地质灾害发生后,专业救灾队伍未到之前,应及时采取必要的避灾措施。
(一)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当滑坡、崩塌发生后,后山斜坡并未立即稳定下来,仍不时发生崩石、滑坍,甚至还会继续发生较大规模的滑坡、崩塌。因此,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去挖掘和搜寻财物。
(二)立即派人将灾情报告政府。偏远山区地质灾害发生后,道路、通信毁坏,无法与外界沟通。应该尽快派人将灾情向政府报告,以便尽快开展救援。
(三)迅速组织村民查看是否还有滑坡、崩塌发生的危险。灾害发生后,在专业队伍到达之前,应该迅速组织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区和周围是否还存在较大的危岩体和滑坡隐患,并应迅速划定危险区,禁止人员进入。
(四)查看天气,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关注是否还有暴雨。根据多年的经验,并注意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近期是否还会有发生暴雨的可能。如果将有暴雨发生,应该尽快对临时居住的地区进行巡查,建立防灾应急预案,指定专门的人员时刻监视斜坡和沟谷情况,避免新的灾害发生。
(五)有组织地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的人员。撤离灾害地段后,要迅速清点人员,了解伤亡情况。对于失踪人员要尽快组织人员进行查找搜寻。特别指出的是对泥石流中受伤人员的救治主要是避免窒息。为此,将压埋在泥浆或倒塌建筑物中的伤员救出后,应立即清除口、鼻、咽喉内的泥土及痰、血等,排除体内的污水。对昏迷的伤员,应将其平卧,头后仰,将舌头牵出,尽量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如有外伤应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方法处理,然后转送急救站。
10、农村建房选址如何预防地质灾害?
(一)严格按照新农村规划进行建房;
(二)不要在滑坡体上、陡坡上建房;
(三)不要紧挨着陡坡坡脚、有危岩的石山坡脚建房;
(四)在缓坡上或其坡脚切坡建房,房屋与后面的陡坡之间要有足够的防护距离;
(五)不要在山区的冲沟底部及冲沟口附近建房;
(六)地下岩溶发育区,先查明浅层溶洞并处理之,基础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条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