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XX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省属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顺利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序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一种公文形式,各级政府都必须在每年召开的当地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政治协商会议(俗称“两会”)上向大会主席团、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布这一报告。以下是相关资讯,欢迎阅读!
XX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由于XX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尚未公布,暂时回顾XX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精彩回顾】XX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连同《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XX年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XX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人民政府在中共云南省委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攻坚克难、保持定力,统筹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各方面工作,完成了省人代会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稳增长促发展取得新成绩
强化经济形势研判,及时出台稳增长27条政策措施,召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持续加强稳增长督查。全力实施“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加快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进度,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不断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推动投资持续回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567亿元,有效置换存量债务,减轻各级政府偿债负担。认真实施六大领域消费工程,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加强市场调控,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经国家统计局审定,全省生产总值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新成效
推动产业结构向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转变,聚焦主导产业发展,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巩固提升烟草、电力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启动“云上云”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信息消费等为主的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加强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全部工业增加值3925亿元,增长%。单位GDP能耗下降%左右。加快发展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第三产业增加值6169亿元,增长%。着力推进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呈现新气象。
(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综合交通三年攻坚战圆满收官,“五”建设五年大会战全面启动。玉磨、大临、弥蒙铁路开工建设。保泸、玉临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富宁至水富南北大通道全线通车,新改建农村公路万公里,181座“溜索改桥”项目基本完成。泸沽湖机场建成通航,沧源、澜沧机场等在建项目快速推进。澜沧江—湄公河国际四级航道二期工程、金沙江中游库区航运设施等项目进展顺利。加强省内骨干电、石油天然气管道和城市燃气管建设。滇中引水工程获批,勘察试验性工程开工。新开工建设43件重点水源工程,建成50万件“五小水利”工程。推进昆明区域性国际通信出入口、呈贡信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保山市、大理市成为国家第二批促进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建制镇“一水两污”项目建设。
(四)农业农村面貌发生新变化
惠农政策落实力度加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等稳步发展,粮食产量达万吨。农产品品牌创建与市场开拓步伐加快,电商与实体流通有效结合,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涉农企业“小巨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田水利改革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地345万亩。高效林业发展迅速,完成营造林665万亩,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160万亩。农业增加值2098亿元,增长6%。
(五)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态势
成立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加强对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指导,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调整户籍政策,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合法权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31%。推进曲靖市、大理市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玉溪市、五华区等智慧城市试点。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迈出实质步伐,滇中新区获国务院批复,管理体制机制得到理顺。腾冲、江川分别获准设市、改区。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万套,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万户,鲁甸地震灾区万户灾民搬进新居,景谷地震灾区民房重建和加固全面完成。推进“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启动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优化国土开发空间格局,加快低碳试点省建设。
(六)民生保障事业得到新改善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以4个片区区域扶贫攻坚为重点,实施精准扶贫,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加快民族、边疆、革命老区脱贫、小康步伐。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就业问题,城镇新增就业万人。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覆盖,最低工资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逐步提高,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学前教育稳步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年度任务全部完成,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获批筹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基础条件有效改善,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有力实施,开展全民健身和文化惠民,加快建设城乡养老服务机构、残疾人康复中心。信访工作、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得到加强,移民工作有效开展。10件惠民实事全部办结。
(七)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省属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顺利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序发展。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新登记企业数量增速居全国前列。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电力体制和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取得进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建立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岗位补贴制度,完成政府定价目录修订,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财税、投融资、科技教育、医药卫生等各项改革步伐加快。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获批,红河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开通云南中欧集装箱货运班列。成功举办第3届南博会暨第23届昆交会、国际旅交会。出台参与建设“一带一路”、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指导文件。开展多种形式招商活动,加大央企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知名企业引进力度。引进省外到位资金6488亿元,直接利用外资亿美元。与国家部委、央企、金融机构、院校签订了109项合作协议。
(八)政府自身建设迈出新步伐
及时传达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扎实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切实加强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向社会公布60家省级单位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取消和下放投资核准事项31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和前置审批,建设完善上审批服务平台。清理整顿红顶中介,创设投资审批中介超市。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积极听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意见。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干事创业环境得到改善。
各位代表,去年工作取得的成绩,保证了“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为“十三五”顺利开局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全省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跨上万亿元新台阶,年均增长%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871亿元增加到1808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2285亿元增加到471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556亿元增加到5103亿元。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为45%。全省铁路营运里程298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005公里,电力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新增航道通航里程1090公里、蓄水库容亿立方米,中缅油气管道建成,民用航空能力大为增强。固定互联宽带接入用户456万户、移动互联用户2728万户、手机用户3778万户。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64个,引进一大批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万人次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覆盖,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万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198万户。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提高、和个百分点。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加强。改扩建一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组织开展文化下乡和进社区活动,民族文化保护利用成效显著。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成效突出。
——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不断健全,“多规合一”试点有序推进。山地城镇建设稳步推进,累计开发低丘缓坡土地11万亩,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农民进城工作有序开展,601万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新建改建农村公路万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35万亩,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1745万亩,解决136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构建扶贫攻坚体制机制,走出了整村、整乡、整县、整州和整族扶贫的新路子,年均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以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得到加强。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效。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森林云南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提高个百分点。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得到加强,水质稳定好转。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县城及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持续加强。土地、矿产节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各领域改革全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要进展,行政审批项目大幅精简,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全面取消,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公共交易平台全面建立。国资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和合作不断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营改增”等财税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土地、集体林权、水利、农垦、供销社、粮食流通等改革不断深化。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取得有效进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累计突破2500亿元。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有序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生态文明、户籍制度、性产品价格等改革稳步推进。
——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积极建设孟中印缅、—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开展了多层次多边、双边对外交流合作。各类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建设不断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不断深化。构建与长三角、泛珠三角、京津冀及周边省区市的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大力培育外向型企业,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170亿美元。成功举办3届南博会,为推进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交流搭建了战略性平台。
——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更加巩固。持续开展“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点创建工程”,民族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反恐和边境维稳处突能力不断加强,平安云南建设向纵深推进。第三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成效显著。公共法律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六五”普法效果明显。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落实。积极预防和有效应对各类重特大自然灾害,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扎实有效。
“十二五”期间,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五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实现云南边疆繁荣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努力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打破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必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保持和扩大云南的生态优势。必须坚持民族团结进步,坚定不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民族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必须坚持依法治省,全面推进法治云南建设,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各位代表,“十二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进步,靠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靠的是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靠的是在中共云南省委领导下,广大干部和全省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兄弟省区市和驻滇部队、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云南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长期困扰我们的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没有根本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仍然存在,发展方式粗放,质量效益不高,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创新能力不足,新兴产业支撑力薄弱,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经济领域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增进民生福祉任务繁重,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农村教育、医疗等方面尚有不少薄弱环节;生态环境保护还需不断加强,湖泊河流治理任重道远,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环境约束与加快发展矛盾突出;部分领域改革开放滞后,国企改革和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一些地区和行业市场秩序失范,一些开发开放平台作用发挥不够,内外贸体制机制创新不足,对外贸易规模偏小,去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未完成年度目标。在政府自身建设方面,各级政府和部门运用改革创新思维、法治思维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亟待增强,政府执行力、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有待提高;部分干部对改革举措和政策研究贯彻不够主动,乱作为、不作为、不会为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政风行风建设亟待加强,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一些领导干部腐败堕落、顶风违纪,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下大力气解决好这些困难和问题,努力改进工作,让人民满意。
二、“十三五”时期的目标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是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云南的新定位、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省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指导思想:高举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抢抓发展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谱写好梦的云南篇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时期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我们要贯彻发展新理念,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供给能力,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协调人口经济和环境空间均衡,促进绿色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更加注重市场在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高水平开放发展。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经济保持%左右的中高速增长,人均GDP从全国平均水平的58%提升到68%左右;基础设施五年大会战任务全面完成,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保障作用持续增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以上,力争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不断提高。“四化”水平全面提升,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三次产业发展全面加强,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改革开放水平全面提升,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双向开放、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开放型、创新型经济新格局基本形成。民生保障水平全面提升,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6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标,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化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努力实现各民族建设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民族团结同心、社会和谐同创。
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政府工作将牢牢把握以下10个重点:
1/212下一页尾页
第二篇:2012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省十一届人大五次 会 议 文 件
(十)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2年2月 11 日在云南省第十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代省长 李纪恒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攻坚克难,“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云南省委的领导下,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努力克服资金供应紧张、物价上涨压力较大、自然灾害严重等困难,全力以赴保增长、稳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跨越发展迈出新步伐。全省生产总值完成8750.95亿元,增长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09.7亿元,增长27%;财政总收入2258.2亿元,增长24.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10.8亿元,增长2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0亿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76元,实际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4722元,实际增长13.9%;城镇登记失业率4.05%;人口自然增长率6.3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2%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160.5亿美元,增长19.6%。除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略高于年初预计外,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都已完成,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扩大内需实现新突破
重点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扎实抓好“三个一百”和20个重大建设项目,保持了重点领域投资较快增长。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进度加快,滇中引水工程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大丽、保腾等高速公路建设稳步推进,59条二级公路基本建成,从今年1月1日起,一次性取消全省10016公里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昆明轨道交通加快推进,云桂、玉蒙等铁路建设有新进展,仁丽铁路建成通车;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基本建成,泸沽湖机场获得立项。金安桥、功果桥电站投产发电,阿海、糯扎渡电站下闸蓄水,向家坝、溪洛渡电站即将蓄水,水电移民工作平稳推进;六大煤炭基地、中缅油气管道及石油炼化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工业投资力度加大,300多个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
建设资金来源逐步多元化。全年争取到中央投资402亿元,政府投入经济建设的资金首次突破700亿元。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推进银政、银企合作,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创新融资方式,新增信用融资2161亿元。民间投资更加活跃。
社会消费持续扩大。落实刺激消费政策,继续开展家电、摩托车和建材下乡,促进批发零售、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消费,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养老等便民服务,积极发展消费信贷,鼓励发展网络、租赁和定制销售等新型消费模式,推动了消费持续走旺。乡村流通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二)“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实施兴水强滇战略,扎实推进润滇工程建设,新开工骨干水源工程41件,新建成35座中小型水库、45万件“五小水利”工程,实施51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357万亩,解决299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制定出台政策,鼓励建设用地上山,下决心保护坝区农田。完成500个村的村容村貌整治、1500个新农村省级重点村建设,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5.6万个,节柴改灶12万户;实施1.7万个自然村道路硬化,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6万公里,独龙江公路开工建设,建成了部省共建“索改桥”拉马底示范工程。
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大幅增加。认真落实10项科技增粮措施,粮食播种面积近6700万亩,全年粮食产量达1755.6万吨,增产105.6万吨,在连续三年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实现“九连增”。蔬菜、咖啡等农产品产销两旺,肉、蛋、奶等畜牧和水产发展势头良好、供给充裕。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超过2200万亩,产值突破180亿元。
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新增2亿元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统筹整合10亿元涉农资金,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14户,全省农业龙头企业达2400多户,实现销售收入872亿元。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092个,建成5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启动实施577个生猪、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完成木本油料种植面积560万亩。
(三)产业优化升级取得新成效
传统产业发展有较大提升。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3206亿元,烟草产业税利突破1096亿元,能源和冶金工业销售收入都突破1000亿元。烟叶、橡胶、核桃、鲜切花、野生菌产量全国第一,蔗糖、茶叶、蚕桑、水果、畜牧产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旅游二次创业扎实推进,新增3个5A级景区,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6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300亿元。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6.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项目60项,天然药物和生物疫苗研发水平以及大型铁路养护机械、乘用车柴油机技术国内领先,高端数控机床研发制造、自动化物流、烟草柔性制丝设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风电装机达70万千瓦,冶金集团3000吨多晶硅项目建成投产。
企业发展活力增强。央企入滇势头良好,17户中央企业与我省签署了合作协议,在滇央企达到55户。国企和国资监管改革继续推进,企业竞争力得到增强。落实非公经济政策,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1%。质量兴省和标准化战略顺利推进,名牌名品培育取得新进展。
产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组建创新联盟,为产业科技创新搭建了平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62项,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61个。建成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7个、创新型试点企业154家、创新团队72个,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4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440户,并实现国家重点支持的8个高新技术领域全覆盖。科普工作扎实开展。
(四)社会事业呈现新面貌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制定和组织实施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加强各级各类教育,扎实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启动了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新增幼儿园467所,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提高5个百分点,新增3所高职院校。继续完善各级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惠及学生400多万人。
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44.63亿元,建设乡镇卫生院1088个、村卫生室6932个、社区卫生机构249个,基层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6%以上,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层全覆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推进。人口计生和红十字会工作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新进展。新一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全面启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进一步推进“两馆一站”、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重点文化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一批文艺作品荣获全国大奖。全民健身工程蓬勃开展,云南代表团在第八届全国残运会、第九届全国民运会上取得好成绩。
(五)民生保障获得新改善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以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和创新政策措施,鼓励自主创业,加大就业援助,完善就业服务。通过“贷免扶补”等措施,扶持8.9万人创业,带动近30万人就业。城镇新增就业27.6万人,扶持失业人员再就业9.4万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万人,“零就业家庭”至少1人实现就业。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26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32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继续增加,待遇水平稳步提高。调整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全面完成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统筹任务。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扩大到99个县市区,1325.7万人参保;43.5万被征地农民得到养老保障。城市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增加30万人,落实了66万名80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加强价格监管,建立了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投入救助资金92.3亿元,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调整完善城镇发展思路,对山地城镇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城镇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6.8%。开工建设30.95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已竣工10.5万套,发放租赁补贴10万户;安排22亿元资金,补助30万户农民开展危旧房改造和地震安居工程。
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全面推进。启动实施2011-202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十二五”兴边富民工程、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加快重点扶贫开发工程建设,实施1万个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和25个贫困乡的整乡推进,开展了6个县的“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贫困地区群众收入持续增加,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防灾减灾工作得到强化。加强气象、地质、地震等灾害预测防治,实施防灾应急“三小”工程,救助受灾群众590万人。盈江“3•10”地震抢险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及时有序开展,灾区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排。
(六)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新提高
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深入开展“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完成营造林1060万亩,改造中低产林407万亩,国家和省级公益林全部纳入补偿补助范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50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工程顺利开展。启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设,完成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示范项目。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滇池水体恶化的势头进一步得到遏制。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地整治,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新进展。
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对重点州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实行量化考核,实施116个省级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开展全社会节能工作。积极推动首批20户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全省规划建设的248个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项目竣工运行率达81%。
(七)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桥头堡建设起步良好。国家出台了支持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建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印发了部委分工方案。已有23个国家部委与我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或出台支持一键,省政府与7家中央金融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工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启动了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口岸和通关便利化建设得到加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取得重要进展。各项改革统筹推进。继续深化农村土地管理、集体林权制度、供销社、农垦和华侨农林场改革;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乡镇机构、统筹城乡和旅游业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水务、投融资、公用事业改革得到重视;文化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阶段性任务;矿产、土地、水资源、林木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取得进展;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加快,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积极参与中美省州长对话活动,成功承办中国—东盟外长会议。举办第19届昆交会暨第4届南亚国家商品展、2011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展会规模、参展客商和业务成交额再创新高。南亚商务论坛、东盟华商会、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活动周等重大活动影响日益扩大。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以及云南与中南半岛国家的合作务实推进。新增国际友好城市7对。加强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重点的国内区域合作。企业“走出去”工作取得新成效。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4亿美元,增长30.7%;引进省外到位资金1790亿元,同比增长29%。
(八)民主法治建设得到新加强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扎实开展。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省政协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强化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监督监督和舆论监督,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继续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及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加强。“三五”依法治省规划和“五五”普法工作顺利完成。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加强群众工作,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健全了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机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完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机制初步建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宗教关系更加和谐。配合国家妥善处理“10·5”中国船只湄公河遇袭事件,及时恢复澜沧江-湄公河航运。妥善处理“11•10”师宗县私庄煤矿特别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得到强化。
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学习杨善洲精神,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城乡文明、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一年来,我们继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政府职能继续转变,机关作风明显好转。顺利完成第五轮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启动“政务信息岛”建设,县级以上政务服务中心和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全部建成,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了新提高。
各位代表!去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全省各族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凝聚了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向驻滇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政法干警,向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兄弟省区市,向关心支持云南建设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致以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调结构、转方式任务仍然艰巨,群众增收增收、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压力很大,稳定物价、增加投资、节能减排、保障运行形势依然严峻,完善体制机制任重道远。同时,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有的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极少数人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决不辜负全省各族人民的重托!
二、抢抓机遇,全力做好2012年各项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推进桥头堡建设的关键之年,也是本届省人民政府履行职责的最后一年。做好政府工作,推动跨越发展任务繁重艰巨。
今年我省发展既面临复杂严峻形势的挑战,又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发展机遇。挑战方面:国际市场持续低迷,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经济增长下行和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我省产业层次偏低、农村贫困面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消除,加上三年连旱等因素的影响,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难度加大。机遇和有利条件方面: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各项政策和措施陆续出台、逐步到位,这是我们加快发展、赶超发展的可靠保证;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重视发展实体经济,重视扩大内需,这是我们因势利导、乘势而上的最有力支撑;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主题和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的目标,这是我们奋起直追、勇于攀登的最强大动力;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我省的发展条件明显改善、体制环境持续优化、产业实力不断增强,这是我们拓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坚实基础。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抢抓机遇,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变中求新,咬定目标不放松、推进工作不懈怠、狠抓落实不折腾,在应对挑战中抢占制高点,在破解难题中实现新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届二次全委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两强一堡”战略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以扩大投资消费、发展实体经济、推进城乡统筹、保障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为工作着力点,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产业培育,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更加注重生态环保,以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园区经济、县域经济为抓手,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奋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力争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3%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2%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
今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千方百计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认真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形势预测和研判,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对保障改善民生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集中精力抓项目,千方百计增投资,力争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10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500亿元以上)。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认真做好项目储备, 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略,抓好润滇工程,积极推进滇中引水工程,争取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实现通水。全面做好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债务锁定、资产移交、人员安置工作,加快大理-丽江、武定-昆明昆等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全力争取昭通—麻柳湾、昭通—会泽、待补—功山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加快蒙自-文山-砚山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在建铁路建设和昆明铁路枢纽改造进度,积极推进成昆铁路扩能改造、丽香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确保昆明国际机场转场运营,加快泸沽湖机场建设,做好澜沧、沧源机场前期工作,争取红河机场开工。推进重点煤炭基地和中缅油气管道及石油炼化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宽带云南”,开展昆明三网融合试点,推进物联网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
拓宽投融资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型企业的有效信贷投放,力争全年新增信用融资不少于2000亿元。推动投融资模式创新,强化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运作,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推进上市公司再融资,拓宽债券融资渠道,加快保险机构融资步伐,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壮大产权交易市场,促进民间投资较快增长。扩大消费需求。完善促进消费持续增长的政策,力争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40亿元。扩大消费信贷,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业态,促进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和餐饮、健身、家政、养老等消费。加快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流通网络建设,促进消费便利化。积极发展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配送等服务,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全面加强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强化煤电油运水统筹协调。重视煤矿安全生产,搞好煤炭市场调控,增加电煤供应。落实国家电价调整政策,加强电力供求调度管理。积极协调增加成品油购进和仓储设施建设,提高储备能力。优化运输计划和组织协调,保障重点企业、重点物资运输。统筹重要水资源调度,协调各方用水需求,全力保障城乡群众生活用水。
(二)扎实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稳步增加农产品生产。继续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启动优质水稻、玉米、麦类基地建设,确保粮食总播种面积不低于6500万亩,增产50万吨以上。积极扶持蔬菜、生猪、牛羊肉、水产品等生产,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扩大冬季农业开发面积。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搞好产学研、农科教结,重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健全乡镇和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一批农技推广示范县,改善乡镇农技推广条件,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优质烟叶、蔬菜、花卉、木本油料等特色种植业,生猪、肉牛、肉羊等畜牧业基地建设,完成木本油料基地建设450万亩,建设5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新增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着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力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6600个。大力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80个、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超过150户。推进农业对外交流合作,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开工40 项重点骨干水源工程,建成40万件“五小水利”工程,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积极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继续推进“以工代赈”、“兴地睦边”农田整治,完成300万亩以上中低产田地改造任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防汛抗旱减灾能力。
强化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以水电路气房为重点的乡村改造工程,建设1500个新农村省级重点村,实施500个自然村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5万户,完成节柴改灶10万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万套,改造农村公路1万公里,解决5.7万户无电人口通电问题。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征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大力推进农垦、供销社、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实施国有林场改革,推进草原承包改革。
各位的代表,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今年,我们将围绕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农民收入倍增目标,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烟、茶、花、橡胶、甘蔗、蚕桑、水果、畜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力度,努力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土地流转办法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民合法权益,切实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和财产性收入;进一步落实粮食直补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升级公益林补偿标准,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让农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促进工业发展大跨越。围绕工业三年倍增目标,力争今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900亿元以上。启动企业、园区、行业“三个十亿”和五年工业万亿投资行动计划,继续实施重点项目“212”工程,全年除电力外的全部工业投资达到1600亿元。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推进卷烟产品结构调整,力争“两烟”实现税利1180亿元。突出抓好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两个环节,巩固提升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磷煤化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建筑建材业,积极发展石化产业,力争有更多的产业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推进矿电结合,引导能源密集型工业向水电富集区集中。加快“三江”干流水电开发和“云网”建设进度,优化能源结构。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组织协调,加大政策扶持,建设示范基地,加快产业发展。建设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基地,重点打造生物医药等百亿元产业,做大做强生物产业。积极发展光电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推进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兴能源发展。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实施服务业提升计划,确保服务业增速达到两位数。继续推进旅游二次创业,深化旅游综合改革,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十类商品、百家企业、千名技师培育工程,壮大旅游商品制造业和旅游购物业,力争旅游总收入达到1450亿元。推进昆明区域性金融中心和金融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稳步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微型金融机构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进区域性城市、重点口岸物流节点建设,加强重点物流企业培育,推动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开展连锁经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做好“南菜北运”试点工作。鼓励发展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艺设计、广告创意等专业服务业,加快发展投资、工程、财会、法律、管理等咨询服务业,积极发展会展业和服务外包。
推动产业聚集发展。择优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导企业搞好协作配合。强化设施配套,完善和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引导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日化、家具家居等轻工业向园区集中,重点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超千亿元的特色产业园区。改进园区发展考核办法,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园区管理实体化。力争具备条件的省级工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
加大央企入滇和民企入滇工作力度。着力在项目落地上下功夫,解决好项目规划、选址、征地、配套等问题,力争再引进15户以上央企入滇合作发展。深化与全国工商联的合作,吸引16户以上知名民营企业来云南投资发展。
促进非公经济和中小微型企业大发展。认真落实扶持非公经济和中小微型企业的政策措施,推进服务创优、全民创业、企业创新,培育新增3万户小微企业,力争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4%以上。规范发展融资担保机构,继续完善中小企业网上融资平台,开展中小微型企业融资便利化行动。加快建设省、州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推动建立小微企业创业基地。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基地,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大企业、科研院所、著名高校到我省建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基地,兴办科技型企业。继续实施质量兴省和标准化战略,提高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品牌附加值。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创新城镇发展思路。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要求,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林地保护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抓紧制定城镇近期建设规划,加快编制全省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细化和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发挥好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和管理,全面完成村庄规划,建设生态宜居城乡。
促进进城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以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为突破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宽中小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扶持、教育、住房、社保、医疗卫生、农村土地管理等机制,落实好进城农民权益保障措施,确保实现120万农村人口转户进城。提升县域综合发展能力。以启动民间资本为杠杆,以民间投资和消费为支点,创新政策,推动县域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打造一批经济强县。继续实施扩权强县试点,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主权。抓紧编制县城和重点乡镇建设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县域综合发展绩效考核体系,鼓励各县争先进位、勇创一流。
加快发展滇中经济区。尽快编制总体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抓紧建立领导、协调、合作机制,形成合力、壮大实力,进一步发挥其在全省经济增长中的火车头作用。突出重点、分步推进,优先推动区域内交通、能源、水利、消防等基础设施全面对接、共建共享。
支持各州市加快发展。加快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步伐,提升现代新昆明的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引导和支持其他州市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省政府继续以专题会等形式,加强对州市工作的指导,因地制宜强化扶持措施。
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重点推进兴边富民工程“五大任务”、“十大工程”和“十项保障”建设。坚持和完善一户大企业、一所高校或科研单位、一家金融机构共同帮扶一个县市的做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兴边富民工程。继续实施边疆解“五难”工程。
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把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石漠化地区、藏区四大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以深度贫困人口为重点,抓紧编制和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实现100万贫困人口脱贫。
(五)全力推进桥头堡建设,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推动桥头堡政策落实。加强与国家各部委的汇报衔接,力争在投资贸易便利化、差别化产业政策、电力价格改革试点、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烟草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争取桥头堡建设总体规划尽快获得国家批准。继续抓好与国家有关部委桥头堡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狠抓各项政策的落实。
全力建设国际大通道。重点推进连接周边国家的交通、油气、电力和信息等项目沿边干线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拓展国际国内航线,加快推进龙瑞高速公路和大瑞铁路、蒙自至河口铁路等重大项目,继续抓好“两出省”、“三出境”水运通道建设。提升口岸和通关便利化水平。
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和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提升与东南亚南亚的合作水平。拓展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改善硬件,提升服务,继续办好昆交会系列活动。深化参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区域合作,提升滇沪、滇粤、滇浙等合作层次,推进与港澳台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对外民间交流与合作。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着力建设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抓紧建设边境合作区和综合保税区,加快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有序发展“三头在外”的企业和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跨境物流、旅游等产业,扩大服务贸易。鼓励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快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搞好项目储备。重点做好对国内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境内外跨国公司、省外大企业大集团及相关配套企业。积极吸引侨商、侨资来滇投资兴业。深化各项改革。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下放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权限,促进融资平台健康发展。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抓好昆明、红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体系,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价格改革。进一步推动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改革。
(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构筑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强化生态建设。实施绿水青山计划,抓好“森林云南”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启动25度以上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用10年时间实施1000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今年治理80万亩。改造400万亩中低产林。搞好天然林保护和造林绿化,完成营造林650万亩。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实施以滇西北、滇西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推进各类保护地建设。启动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改革。认真开展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
加大江河湖泊治理力度。按照“一湖一策”的部署,抓好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巩固治污成果。搞好长江、珠江、澜沧江等河流防护林建设,加强出境跨界河流水环境综合防治。切实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危险化学品排查治理工作。完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做好国家“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全面开展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工作,将坝区80%以上的耕地和山区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健全矿政管理新机制。继续开展地质找矿,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全面推进水资源保护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倡导水资源多目标开发。广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加强城市资源循环利用。
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覆盖全省的节能指标监测和预测预警体系。实施200项节能示范项目,形成1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启动实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计划。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实行污染减排调度制度,定期研究重点减排项目进展情况。加强污染源监控。加快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确保248个项目全部正常运行,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氨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削减的目标任务。
发展绿色经济。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壮大绿色产业。完善以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等为重点的发展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努力推进低碳经济试点省工作,实施低碳发展十大重点工程,建设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完成碳排放削减目标。
各位代表,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幸福家园,是全省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我们要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继续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让云岭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环境更宜人、人民更开心!
(七)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血脉和精神国家。今年,我们将全力加快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高原情怀,提倡大山精神,培育锻造云南精神。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强公民和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惠民文化,继续推进标志性文化项目,加大州市“三馆”、县“两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建设力度,建设一批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和文化惠民示范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鼓励创作生产更多优秀文化精品。加强文化遗产和重点文物保护。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工程,重点支持县、乡、村建设体育设施,提高各族人民身体素质,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体育事业,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壮大国有骨干文化企业,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强市强州、特色文化产业县乡。推动文化“走出去”,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文化贸易。加强孔子学院建设。办好“七彩云南东南亚南亚行”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
(八)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优先发展教育。继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巩固“两基”成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继续推动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进一步提升教育对外合作和交流水平。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和继续教育,关心和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落实好对人口较少民族、藏区、边境地区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招聘特岗教师5000名。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重视校园治安、消防安全,抓好校车安全工作。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90元,提高住院报销补偿比例。认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需求和用药安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继续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覆盖面。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开办医疗机构。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推动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较快增长。今年力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失业金增长15%以上,适度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调整机制。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逐步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体系。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继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向基层倾斜,逐步缩小地区间差距。适当增加村(社区)干部的报酬。
促进社会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全年实现新增就业岗位100万个以上,其中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以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贷免扶补”等措施,扶持创业10万人以上。推进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4万个以上。帮助有就业能力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加强劳动合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和仲裁制度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加强物价调控监管。切实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平价商店建设,做好粮油生产、购销、调运和储备工作,提高市场应急调控能力。强化物价监测预警和督促检查。建立省级价格调节基金。
完善社会保障。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范围,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确保参加各类社会保险人数达到3500万人次以上。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研究探索提高各类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完善各类社会保险之间的衔接和转移接续机制。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好移民安置工作。
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新增农村低保30万人,达到430万人左右。农村五保对象供养省级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4元。加强医疗救助、法律援助、临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和重度残疾人的救助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进一步做好残联、红十字会工作。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继续实施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十大能力建设,完善灾害紧急救援、防洪抗旱和灾民救助服务体系。做好地质灾害分类治理,提高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加强边境地区传染病、动植物疫病联防联控体系建设,做好生物灾害防控工作。继续做好地震灾区受损民房恢复重建工作。集中财力办一批惠民实事、好事。(1)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都能享受健康营养餐。(2)实施“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全覆盖计划”,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并把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生每年1000元、初中生1250元。(3)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突出加强地震多发的人口稠密地区校舍安全工作,让孩子们在安全的校园环境中安心学习。(4)继续实施“光明工程”,今年为6万例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让患者重见光明。(5)实施“妇幼健康计划”,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标准,扩大农村妇女“两癌”普查试点范围,开展出生缺陷三级综合防治,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及新生儿出生缺陷率。(6)实施“灾害应急计划”,新建20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362个乡镇配备救灾车辆,面向家庭广泛发放防灾应急小册子和小急救包,普遍开展防灾应急小型演习。(7)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争取“十二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今年全面完成。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开展万场“文化大篷车”活动。(8)加强民生水利建设,解决300万以上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9)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今年新建、改扩建22个城市老年福利机构、80个农村敬老院,300个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新增床位16300张。(10)继续帮助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困难,新开工建设3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新增发放租赁补贴10万户,完成3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
各位代表,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但不管困难有多大,我们都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时刻把百姓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追求公平正义,让全省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四群教育”,组织各级干部开展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三深入”活动。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和公众听证制度,畅通群众知情渠道,拓宽群众诉求渠道,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权益维护机制,有效化解各种矛盾。
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完善舆情分析研判制度、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改进管理方式,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征信系统。加强诚信教育,加大对守信行为的鼓励保护和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坚持安全发展。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和各类自然灾害的预防预警体系,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扎实推进第三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严密防范、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深入开展边境地区社会治安集中整治行动,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社会政治稳定。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和农村基层治保调解组织建设,提高执法保障能力。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大力培育公益性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推进法治云南建设。加强和改进政府法制工作,支持人民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积极实施“四五”依法治省规划,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工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支持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主动接受省政协的民主监督,支持省政协多渠道参政议政。发挥爱国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优势,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工作。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政务、厂务、村务公开。
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继续采取特殊扶持政策,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特困民族和散居民族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促进宗教和顺有序、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长期以来,驻滇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为我省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要积极支持部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进一步做好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人民防空以及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工作,大力推进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我们将继续做好人口和计生、统计、侨务、科普、老龄、参事、文史、方志、档案等工作。
三、凝心聚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继续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注重发挥政府在稳定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努力为投资者提供公平、稳定、透明的投资环境。
(二)着力提升行政效能
深化政务公开,做好政府信息发布工作,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向社会公开。继续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和电子政务建设,完善“一站式”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发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作用,实现各类公共资源依法、规范、阳光交易。健全上下级政府之间、同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
(三)着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建立完善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制度。推进综合行政执法,适当下移执法重心,减少执法层级,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化解行政争议。重视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
(四)着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
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要强化政治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力戒浮躁,做到用心、用情、用力工作。要营造宽松、宽容、宽厚、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健全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建立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进一步改进会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规范检查评比,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各类接待,促使广大干部真正做到情系衣食父母、服务人民群众。积极推进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政府建设,提高各级干部促进发展、履行职责、服务人民的能力。开展诚信政府建设,真正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增强政府公信力。
(五)着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坚持把廉政建设作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健全风险预警和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政府机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加大源头治理和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带头落实廉政准则,勤勉尽责,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第三篇:2008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1月18日在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云南省省长秦光荣
各位代表、各位同志:
现在,我代表第十届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省人大代表予以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第十届省人民政府工作成效显著
2003年到2007年,第十届省人民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云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基本完成了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发展连续跃上新台阶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全省经济迅速走出低谷,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全省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231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7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5366元增加到10450元。财政总收入从466亿元增加到1111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从463亿元增加到868亿元,粮食连续五年丰收,总产量达1546.68万吨。第二产业增加值从935亿元增加到205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从788亿元增加到1700亿元,烟草产业实现利税从362亿元增加到6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从915亿元增加到1782亿元,其中旅游业总收入从290亿元增加到5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829亿元增加到2799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6.9%提高到37.3%。金融运行稳健,社会消费增加。新增科技成果近3100项,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有较大提高。云南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效益和规模等指标都登上了新的台阶,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把改革开放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增强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农村改革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共减轻农民和涉农企业负担114亿元。国企改革两个三年目标如期实现,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基本建立。财政、金融、投资、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加快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战略,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不断增强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经济互动,主动拓展与南亚国家的多层次合作,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2亿美元提高到87.8亿美元,境外投资日趋活跃,内外资引进快速增长。泛珠三角及滇沪、滇浙等国内区域合作不断取得进展。
过 去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把造福全省各族人民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目的,下决心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人民生活实现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496元和2600元,年均分别实际增长6.1%和7%,城乡居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加。扶贫开发累计完成了1274个村委会和2万多个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农村276.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550多万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新建沼气池117万口,全省累计192万口。完成了15.4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40多万特困农户告别了茅草房和杈杈房。全力以赴抗灾救灾,近3500万人次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排。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失地农民和工程移民得到妥善安置。建成了30多万平方米廉租住房。过去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就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夯实发展基础。五年累计投资9126亿元,年均增长27.6%,建成了一批事关全局的好项目、大项目。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高等级公路超过7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08公里;一批铁路项目开工建设,沾昆铁路复线通车运行,昆明集装箱结点站投入使用;新增民用机场2个。水利建成中小型水库165座,新增11.5亿立方米蓄水库容和200多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电力装机容量达2274万千瓦,增长1.5倍,主干电网覆盖全省,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电网建设抓紧推进。城镇供水普及率、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步提高。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45部,互联网用户近100万户。
过去的五年,是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推动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巩固。《云南映象》、《凤氏彝兰》等50多个文艺精品力作,以及《郑和史诗》等精品出版物,在国际国内获得100多个重要奖项。新建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站491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经验得到国家肯定。建立了报业、出版、广电网络等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培育了大理、丽江等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哲学社会科学、档案、文史等工作取得明显成绩。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教育全面发展,“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改造中小学危房460多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567所。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均获得较大发展。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健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设备、技术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95万人,43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22万人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1240万人分别享有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开展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和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10万城乡特困群众得到扶助。高度重视信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对矿山、交通、消防、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安全监管,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公共安全不断加强。
过去的五年,是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从云南发展的全局出发,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积极探索“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模式,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九大高原湖泊水质保持基本稳定,滇池治理力度加大,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基本完成,洱海水质明显改善。落实节能减排各项措施,开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示范试点,加强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
过去的五年,是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认真执行省人大会议决议、决定,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52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470件。自觉接受省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监督,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参政议政,办理政协委员提案3744件。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各级群众团体的联系,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实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基层民主有序推进。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和行政许可法,各级政府的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取消和调整行政许可项目419项。审计、监察等工作进一步加强。积极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严密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取得阶段性成果。军民关系更加融洽,祖国边疆更加安宁。
刚刚过去的2007年,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办实事、求实效、创实绩,基本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年工作呈现出8个特点:
(一)经济发展又好又快
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国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增幅创13年来最高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增幅创10年来最高水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可完成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7.8%和10%;城镇登记失业率4.18%;人口自然增长率6.86‰。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171亿元,新增1041亿元;贷款余额5672亿元,新增868亿元。实施了52项重大科技项目,专利授权量增长24%。
(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省财政投入农林水资金126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引进和扶持各个层次的龙头企业3500户,带动了530万农户。全省除烟草外的农产品加工产值达580亿元,农产品出口额达5.8亿美元,乡镇企业实交税金突破百亿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新增不同标准的高稳产农田和基本农田各100万亩;改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开展了1万个自然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完成16.6万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农村电网改造使63.5万户受益,同时解决了4.5万无电户的用电问题;“数字乡村”工程初步覆盖全省。培训农村劳动力105万人,转移就业137万人。“千企结千村、共建新农村”活动稳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47个试点县在全省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兴边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已投入48亿元,实施了30件惠民实事。
(三)特色产业培育步伐加快
做强支柱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取得实效。烟草、电力、矿业和生物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700亿元、453亿元、2100亿元和1850亿元,分别增长12.7%、18.5%、17.6%和15%。工业倍增计划、大企业倍增行动顺利实施,10户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过百亿元。推进全省20个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完成工业投资946亿元。全部工业实现利税1100亿元。30个工业园区和8个特色产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29%,销售收入增长32%。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增各类中小企业1万多户。旅游二次创业取得成效,旅游总收入增长16%。
(四)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继续加大投入,打牢发展基础。交通建设完成投资440亿元,全省公路总里程接近20万公里,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大丽、玉蒙、沾
六、昆广铁路建设进展顺利;昆明新机场、腾冲机场建设以及大理、丽江等机场改扩建稳步推进;长江第一港水富港开始扩建。水利建设完成投资突破100亿元,建成山区“五小水利”20万件,完成干支渠防渗工程1000公里。电力建设完成投资500亿元,其中完成电网投资近80亿元,“三江”水电开发继续推进,滇东电厂一期、小龙潭电厂三期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镇化率达到31.6%。
(五)改革开放继续深化
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重要农畜产品政策性保险逐步推行,农垦改革取得实质进展。48个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项目全部进入破产法律程序。昆钢与武钢、云铜与中铝实现合作,成功引进了法国拉法基和香港瑞安两大战略投资者,与中石油的战略合作进入实施阶段。重构省投资控股集团,富滇银行顺利挂牌。公务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积极深化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合作,主要出境公路通道国内段基本实现高等级化,架设了4条对越输电线路。赴中南半岛5国开展“友好、合作、发展之旅”,有力地推动了企业“走出去”。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引进省外资金530亿元,签订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合同金额7.9亿美元。成功举办了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和第十五届昆交会等国际会展活动。在第四届泛珠三角经贸洽谈会上签约项目数及金额居合作各方前列。
(六)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全省财政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资金大幅增加。云南荣获国家“两基”攻坚成就奖。新增“普九”县5个,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40万平方米,排除中小学危房80万平方米。免除61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向261万名学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给予200多万名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全部领到了生活补贴。呈贡高校新区建设取得进展,首批师生顺利入住。重点解决了140个乡镇卫生院和5800个村卫生室的业务用房,新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54个。新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证近6万户,人口出生缺陷干预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8.3万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70多万城镇居民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进城务工人员分别达8万人和25万人。城乡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敬老院建设顺利推进。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省刑事案件及交通、火灾事故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七)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实效
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唱响了生态立省、环境优先主旋律。“全民节能·云南在行动”等活动蓬勃开展,百家企业节能行动全面启动,对重点耗能企业实行了节能目标责任制,加大了差别电价实施力度,淘汰了500万吨水泥、10万吨黄磷、150万吨焦炭等落后产能。实现了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削减排放目标。启动了农村环境整治示范工程。滇池治理、区域环境整治等工程有效推进,洱海治理的成效和经验得到国家的重视和肯定。制定生态功能区划和生物多样性、湿地保护规划,完成营造林6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0平方公里。有效保护珍贵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石林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八)各级政府执行力不断提高
按照重点工作抓督查、重大项目抓责任的思路,围绕10件实事、20个重大项目和20项重点工作,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推进了各项措施的落实。省政府出台8项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行政行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廉政责任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坚决纠正了一些土地征收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五年来政府工作的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不移地发挥优势、创造特色,坚定不移地团结和依靠全省各族人民,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就一定能不断开创云南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云南发展的新辉煌!
回首第十届省政府的工作,我们深深感到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支持、省政协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结果,是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这里,我谨代表第十届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向驻滇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云南发展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云南的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主要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对外开放水平还不高,节能减排任务繁重,社会发展依然滞后,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仍很严重。去年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9%。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增加了困难人群临时生活补贴,但物价上涨过快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给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政府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与形势发展还不适应、不协调,少数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很严重,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好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和信任。
二、对今后五年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各位代表!党的十七大全面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高屋建瓴地作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决策,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将中国的发展带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做好新一届政府的工作,必须全面深入地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的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大胆地继续解放思想,更加坚决地推进改革开放,更加努力地推动科学发展,更加深入地促进社会和谐,不因任何干扰所惑,不被任何困难所阻,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全力推进云南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新一届政府的五年,是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衔接两个五年规划,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重要时期;也是云南大有作为,实现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但总体看机遇大于挑战:发展方式虽然还比较粗放,但各族干部群众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的紧迫感尤其强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任务虽然还比较重,但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挖掘潜能、发挥优势、拓展更大发展空间的思路更加明确;社会建设虽然还比较滞后,但全省人民实现统筹协调发展的愿望格外迫切,对生产生活环境和幸福感的关注前所未有;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虽然不少,但全省上下团结干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十分浓厚,这是我们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最重要的动力和源泉。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创造条件,奋发有为,实现新时期云南发展的新跨越。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好字优先、好中求快的前提下,国民经济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力争到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8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力争达到2000亿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发挥,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壮大,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发展基础进一步牢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得到有效保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居住条件有较大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繁荣,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生活环境更加友好。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以东南亚、南亚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全省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更加巩固。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必须突出六个方面的重点:
(一)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关键,全面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对云南至关重要,是破解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一定要全力抓紧抓好。一要在继续发挥好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重要带动作用的同时,努力调优第一产业、调快第三产业,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促进经济增长。加快发展特色经济,构建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得益彰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年销售收入超百亿、超千亿的骨干企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要继续发挥投资对云南经济的支撑作用,努力筹措资金,优化结构、突出重点、提高效益,再建设一批牵引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强消费、出口拉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建设一批新的消费设施,创造新的消费业态,提高消费水平。扩大地产消费品的生产,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云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三要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增长的结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快技术进步,推进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消耗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由主要依靠扩大规模向规模与效益并重转变,由主要依靠外延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二)做好统筹城乡发展这篇大文章,努力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从根本上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云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从根本上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分割、城乡分治状况,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和完善支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和农业服务体系,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积极探索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龙头企业带动路子。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完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努力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全面创新农业发展的模式,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进城镇化进程。抓好现代新昆明等六个层次的城镇化发展,力争全省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到2个百分点。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努力形成一批工业强市、旅游强市、贸易强市等特色城市。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努力解决好中心城市交通拥堵、公共设施短缺等问题。强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努力形成全省城镇规模结构合理化、布局集群化、土地利用集约化、面貌特色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我们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促使云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城镇经济繁荣活跃,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全省发展更加协调。
(三)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社会
创新是云南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要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强化创新意识,完善政府投入引导机制、企业投入激励机制和创业风险投资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原始创新。加强烟草、矿业、生物、先进装备等优势领域自主创新,着力研发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重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力度,力争在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产业、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领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加强集成创新。整合科技资源,打破部门、行业和条块界限,有效集成各种创新要素,整合相关配套技术,由以单一技术突破为主向单一技术突破与多项技术集成相结合转变,形成新的技术优势。加强管理领域的集成创新,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围绕重点产业,大力引进国内外技术和设备,提高技术水平和再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攻关,着力攻克一批行业关键技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落实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对创新形成的先进装备和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范围。对运用相关技术和产品的重点项目,政府予以优先安排。
(四)扩大公共服务,解决民生困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在就学、就业、就医、住房、养老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保障各民族群众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完成“两基”攻坚,巩固义务教育,继续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支持和鼓励民办教育,健全全民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就业技能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完善生活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公平。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重点扶持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规范教育收费。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师德水平。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开发就业市场,增加就业岗位。扶持5万名创业带头人,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水平,逐步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逐步提高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统筹层次,大力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搞好防灾减灾。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大力推进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疾病预防、卫生应急和医疗救治能力,加快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产品质量和市场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安全。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到201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以内。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各族人民身体素质。
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提高文化软实力为重点,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以及文博、文史、档案等事业。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建成若干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鼓励文化创意和创新,多出文化精品,进一步提升我省民族文化大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继续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开展对外文化合作与交流。
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要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五)着力实施以东南亚、南亚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战略,深入改革不适应发展的体制机制 以更大的气魄和决心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是突破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制约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必须坚定不移深化各项改革。要努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把改革创新贯穿到经济社会各个环节,稳步务实地推进经济社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地方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推进国有企业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平等保护物权,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必须毫不动摇扩大对外开放。抓住国家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和提升沿边开放的历史性机遇,优化开放环境,切实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的新优势。务实开展与东盟和南亚的互利合作,力争通路、通商、通电、通关工作取得更大突破。积极争取国家从战略层面研究推进构建第三座亚欧大陆桥。继续加强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扩大与各省区市多形式、多层次的经济社会合作。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立足以质取胜,优化进出口结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鼓励支持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国际化经营。积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六)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到突出位置,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也是云南发挥优势、推进发展的现实选择。要进一步加强资源节约,坚持开发节约并重,继续整合资源,促进能源、矿产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推进重点耗能行业、重点耗能企业以及重点用能设备、重点耗能产品的节能降耗工作。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试点园区、试点县、试点企业和重大示范项目建设。开发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探索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行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
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55%。高度重视水环境污染防治,滇池治理措施要有重大突破,星云湖水质要有明显好转。全面推进县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严格保护饮用水源,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注重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继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广泛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村镇建设。开展重要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补偿试点,逐步建立重要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良好的环境是云南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我们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我省的良好生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省的优美环境。一定要让云南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从我们这一代,传到下一代,世世代代相传。
三、2008年省人民政府的主要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进一步加快云南发展,圆满完成新一届政府的各项任务,意义十分重大。按照省委八届四次全会的要求,今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中求快、稳中求进,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后劲,坚持改革开放、激发活力,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分别增长7%和6%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上年实际涨幅。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把中央精神和省委部署真正落实到政府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努力做好10项重点工作。
(一)把加强“三农”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1600亿元、增加值920亿元。
大幅度增加投入。完善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全省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明显高于去年。坚持并完善种粮、良种、农机、农资等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和对生猪、奶牛、油料发展的各项扶持措施。整合支农资金,完善投入管理办法,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
切实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350万亩左右,力争粮食总产量达到1560万吨。大力发展畜牧业,肉类总产量达到360万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蔬菜、油料、茶叶、花卉等农产品生产基地。今年要重点抓好核桃产业发展,建设70个核桃基地县,完成特色经济林种植600万亩。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省级重点扶持100户龙头企业、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启动乡镇农贸市场建设改造试点工作。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推进省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抓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使受益面积达到140万亩。
努力改善发展条件。再建设高稳产农田和基本农田各100万亩,解决农村120万人饮水安全,改建农村公路2.5万公里,抓好“数字乡村”工程的建设和应用,新建沼气池20万户、农村改灶10万户,省级开展500个村的村容村貌整治试点,继续推进10万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乡镇企业和劳务经济,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输出模式,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再培训农村劳动力100万人,新增转移50万人,力争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650元。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化解农村义务教育的历史债务。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华侨农场和农垦单位的改革。开展强县扩权改革试点。实行城乡户籍统一登记管理,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二)进一步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相融合,提升工业素质和发展水平。推动新一轮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力争工业投入12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
优化工业结构。烟草产业要继续优化卷烟产品结构,积极发展配套产业,提高烟叶质量,力争利税达到660亿元以上。矿产业要加快地质勘探、矿山整治、企业重组和资源整合,大力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生物产业要突出生物医药、生物质能、绿色食品等重点,实现特色发展、规模发展。装备制造业要围绕电力、机床、物流等重点领域,加大扶持,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快发展石化、信息、光电子、新材料等产业。集中力量开发特色轻工业,抓紧改造提升传统重化工业。
提高工业产业集中度。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积极推进战略重组,增强云南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发挥好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的聚集和引领作用,抓好30个工业园区和8个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配套服务能力和聚集带动能力。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建设30个左右产业集群。着力打造40个工业强县,加快发展乡镇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力争4户左右中小企业上市。
(三)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
抓紧制定我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引导服务业健康发展,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
启动旅游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选择一批州县、景区、企业作为试点,积极推进旅游业改革发展试验探索。扩大旅游开放合作,建设一批度假康体基地,继续建设60个旅游小镇、200个特色旅游村。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力争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上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650亿元。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在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建设30个现代物流中心、20户龙头企业和信息平台,逐步形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现代物流基地。
鼓励发展高端服务业。完善公共服务,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会展、技术推广、服务外包等,为全省产业发展和工农业生产提供配套服务。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等商务服务业。
(四)力争科技创新取得实效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增加政府对科技的投入,推进云南科技创新园建设,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和大中型企业进园创办研发机构。支持基础科研和重大科技攻关,鼓励技术发明和革新,建设好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启动“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工程”。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4%、3%、1.2%和0.8%。重点组织研发、推广应用20项关键共性技术,重点推进20项重大装备生产。今年新认定2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取2个企业获得国家级技术中心认定,企业专利申请量增长20%。
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继续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遴选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各50名。启动“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才。对科技创新发明、贡献、推广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加强科普工作,深入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办好“云南科学大讲坛”。
(五)努力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
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今年要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成能耗降低目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在2007年基础上都要削减2%。制定黄磷、电石、钢铁等重点“双高”产品生产总量控制计划,强化对火电脱硫项目建设和运行的监管。淘汰149条水泥、生铁、黄磷、焦炭落后生产线或生产装置,实施80个产能削减项目,推广10项节能减排技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实施20个强制性审核项目。抓好首批20个循环经济试点。加强县城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4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5%。建立和完善能耗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强化监管和督查,推进全民节能,确保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深入开展“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以水、大气、土壤等为重点抓好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滇池治理要突出抓好北岸污染治理和面源污染控制,积极推进环湖公路、环湖截污、环湖生态、底泥疏浚、入湖河道整治、外流域引水等重点工程,巩固洱海污染治理成果,搞好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运行管理。抓好出境跨界河流水污染防治,开展污染源普查和南盘江治理。加强以滇西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编制完成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做好二次土地调查和基础测绘工作。抓好全省污染源普查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六)千方百计解决好民生问题 广开就业门路。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就业,统筹做好失业人员、城镇新成长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残疾人的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2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万人。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加强社会保障工作。以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为重点,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工作,使全省享有各类保险的人员达到1450万人。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力争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扩大到10个州市。继续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关心弱势群体,抓好敬老院等福利设施建设,对特困老人和五保对象逐步实施集中供养。不断完善城乡低保政策,推进分类施保,适当提高补助水平。高度重视和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持续抓好扶贫开发。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实施9000个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做好3万贫困人口的易地搬迁,再解决5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启动“兴边富民工程”新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边疆“解五难”工程。完成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400个自然村的整村推进、改善67个村委会的基础设施条件。
有效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健全重要商品价格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增加粮油肉储备,保障市场供应。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对因物价上涨而影响生活的低收入人群给予临时性补贴。合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普通商品房供应。完成80万平方米廉租房建设。
完善社会基层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科学高效、运转协调的社会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积极发展社会组织,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
(七)全面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事业
协调发展各类教育。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全面免除农村学生教科书费和学杂费,提高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免去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新增4个县“普九”,排除中小学危房80万平方米。努力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力争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到20万人以上。重视高等教育,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推进部分高校搬迁项目。落实大中专学校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实施特岗教师计划。把教师周转房纳入廉租房建设。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面和筹资水平,参合标准由去年每人50元提高到90元,其中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40元提高到80元。对全省低保对象、五保对象个人缴纳的参合资金给予全额补助。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继续建立和完善药品供应网络。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抓好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省州(市)两级医疗机构基本建设,提高技术和服务水平。建设乡镇卫生院132个,加大乡村医生培养力度。抓好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认真落实并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继续做好出生缺陷干预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提高新生儿健康水平。创新发展文化体育。推进省博物馆新馆、云南民族艺术中心、亚广传媒中心、艺术家园区等重点项目,实施好38个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建设。推行“以奖代补”建设和运行管理模式,完成7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发挥好“两馆一站”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力争推出3-5个获得全国重要奖项的艺术精品。注重文化领军人物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优秀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给予生活补助。加快建设一批社区体育中心和大众健身活动中心。积极参加奥运会和残奥会。
(八)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多方筹措资金,保持投资力度,力争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00亿元。
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水利要加快推进已开工水库项目建设,优选一批中小型水库项目,争取尽快开工建设。积极争取中央支持,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继续开展干支渠防渗工程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兴建20万件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做好“滇中调水”金沙江龙头水库比选和牛栏江引水方案的研究论证。能源要继续推进“三江”水电开发,加快一批中小水电和大型火电项目建设。抓好输电主干网架和城乡电网建设。加快恩洪、小龙潭、老厂、先锋、昭通5大煤炭基地建设,保持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积极推进新能源建设。交通要抓紧完成国道主干线工程,推进西部开发省际通道、国家和省高速公路网部分路段开工,加快沿边高等级干线公路建设。加快大丽、大瑞、玉蒙、沾六二线和昆广复线铁路建设,力争开工建设蒙河铁路。全面推进昆明新机场和腾冲机场建设,改扩建丽江、大理等六个机场。抓好项目前期工作。按照国家规范,高质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强化重大建设项目责任制,确保重大建设项目顺利开展。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用好信贷资金与信用资金,利用股权、使用权转让等办法,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鼓励通过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短期融资券等方法筹集建设资金。遵循国家土地法律法规,切实搞好建设项目用地储备,建立重大项目用地部门会商制度,尽力满足重大项目建设用地。
(九)切实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深化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制度体系,编制省本级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继续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省属企业集团的股份制改革,力争省属二级企业的改制面达到95%以上,完成退休人员交由社区管理试点工作。今年要对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大检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逐步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积极发挥公共财政的再分配功能,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地方税税制改革。全面清理“小金库”,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完善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协调和服务,推进银行、保险、证券机构的改革与发展。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发展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筹备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探索建立产业投资基金,搞好国有投资公司的资本运作。今年要把昆明市和红河州作为全省综合改革的试点,积极推进。
扩大对外开放。支持特色农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重要资源、原材料进口,力争全年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00亿美元。以引进境外大企业、大集团为重点,确保实际利用外资有新的增长。支持和鼓励更多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着力培育云南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深化与越、老、缅、柬、泰等国的多边、双边合作机制,加强孟中印缅地区交往。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推进瑞丽、河口、磨憨三个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强化与周边国家高层定期互访和协商制度,加强文化、科技交流,扩大民间交往。增加招收周边邻国留学生规模,推进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加强侨务工作。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重点,加强与港澳、粤沪浙以及京津地区的合作,密切与相邻省区的经济联系。建设云南(昆明)深圳产业基地。与商务部共同举办好昆交会,承办好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
(十)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文明社区,培育文明新风。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各级政府要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和社会各界民主监督,坚持重大决策、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与政协协商,重大决策出台前广泛征询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广泛吸纳人民群众的意见。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推进厂务公开,完善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民主权利。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工作。做好老干部工作。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和完善信访工作。加大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和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对危险物品的跟踪监管,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严防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平安创建的层次和水平。打好新一轮禁毒和防艾人民战争。进一步加强隐蔽战线工作,维护边境安宁和社会稳定。
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自身建设
做好今后五年的政府工作,全面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必须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更好地承担起发展的重任。
第一,切实加强行政管理。根据国务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研究优化政府机构设置的途径和办法。严格施行《云南省机构编制管理条例》,规范、精简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抓紧出台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行业指导意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继续清理、精简、规范和约束行政审批事项,切实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权,落实重大行政行为审查、备案制度。推进综合执法,努力解决行政执法职责交叉、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
加大管理创新力度。一是推行行政负责人问责制,纠正领导干部不作为、乱作为行为;二是推行首问责任制,增强政府公务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三是推行限时办结制,防止推诿扯皮、办事拖拉现象;四是推行服务承诺制,树立信守承诺、务实高效的良好形象。认真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凡是涉及群众利益和公共政策的事项,都要实行办事公开,提高透明度。加快发展电子政务,逐步扩大网上申报、查询、交费、办证、投诉等便民公共服务范围。
加强督办落实。今年省政府将继续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严格执行责任制度、督办制度和考核制度,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调整确立20个重大项目、20项重点工作,作为督办重点,全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第二,不断强化服务职能。政府的本质是服务。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继续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社会和市场。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做好经济普查工作。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加强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改善村委会和社区工作条件,提高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改进学风、会风和文风,切实精简会议,规范公文运转,倡导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支持和重用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敢负责的干部。努力革除办事墨守成规,说得多、做得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行政痼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虚报浮夸、急功近利,努力创造心齐劲足、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
第三,深入推进廉政建设。政府工作要为民、亲民,尤其要取信于民,要进一步打造阳光政府,使政府工作更好地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运行,进一步支持人民群众发挥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监督权,重视社情民意,使我们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人民的检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遵守中央和省委关于廉洁从政的各项制度和规定。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政府采购、国有资产转让等公共资源管理权力运行。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完善政府投资监管制度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严格财政支出管理,规范公务接待,杜绝奢侈浪费,倡导勤俭办一切事业。
各位代表!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是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深入进行国防教育,搞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广泛开展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活动,积极为驻滇部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供良好保障。继续落实优抚安置的各项政策,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和退役士兵安置工作。
各位代表!云南省第十届人民政府任期已圆满结束,第十一届政府的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云南省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奋进,再创佳绩,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2月11日在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 李纪恒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攻坚克难,“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云南省委的领导下,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努力克服资金供应紧张、物价上涨压力较大、自然灾害严重等困难,全力以赴保增长、稳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跨越发展迈出新步伐。全省生产总值完成8750.95亿元,增长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09.7亿元,增长27.4%;财政总收入2258.2亿元,增长24.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10.8亿元,增长2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0.1亿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76元,实际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4722元,实际增长13.9%;城镇登记失业率4.05%;人口自然增长率6.3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2%;外贸进出口总额160.5亿美元,增长19.6%。除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略高于年初目标外,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都已完成,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扩大内需实现新突破
重点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扎实抓好“三个一百”和20个重大建设项目,保持了重点领域投资较快增长。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进度加快,滇中引水工程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大丽、保腾等高速公路建设稳步推进,59条二级公路基本建成,从今年1月1日起,一次性取消全省10016公里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昆明轨道交通项目加快实施,云桂、玉蒙等铁路建设有新进展,仁丽铁路建成通车;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基本建成,泸沽湖机场获得立项。金安桥、功果桥电站和镇雄电厂投产发电,阿海、糯扎渡电站下闸蓄水,向家坝、溪洛渡电站即将蓄水,水电移民工作平稳推进;六大煤炭基地、中缅油气管道及石油炼化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工业投资力度加大,300多个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
建设资金来源逐步多元化。全年争取到中央投资402亿元,政府投入经济建设资金700亿元。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推进银政、银企合作,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创新融资方式,新增信用融资2161亿元。民间投资更加活跃。
社会消费持续扩大。落实鼓励消费政策,继续开展家电、摩托车和建材下乡,促进批发零售、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消费,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养老等便民服务,积极发展消费信贷,鼓励发展网络、租赁和定制销售等新型消费模式,推动了消费持续走旺。乡村流通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二)“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实施兴水强滇战略,扎实推进润滇工程建设,新开工骨干水源工程41项,新建成35座中小型水库、45万件“五小水利”工程,实施51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357万亩,解决299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制定出台政策,鼓励建设用地上山,下决心保护坝区农田。完成500个村的村容村貌整治、1500个新农村省级重点村建设,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5.6万个,节柴改灶12万户;实施1.7万个自然村道路硬化,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6万公里;独龙江公路改建工程开工,建成了部省共建“索改桥”拉马底示范工程。
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大幅增加。认真落实10项科技增粮措施,粮食播种面积近6700万亩,全年粮食产量达1755.6万吨,增产105.6万吨,在连续三年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实现“九连增”。蔬菜、咖啡等农产品产销两旺,肉、蛋、奶等畜牧和水产发展势头良好、供给充裕。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超过2200万亩,产值突破180亿元。
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新增2亿元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统筹整合10亿元涉农资金,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14户,全省农业龙头企业达2400多户,实现销售收入872亿元。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092个,建成5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启动实施577个生猪、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完成木本油料种植面积560万亩。
(三)产业优化升级取得新成效
传统产业发展有较大提升。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206亿元,烟草产业实现税利1096亿元,能源和冶金工业销售收入都突破1000亿元。烟叶、橡胶、核桃、鲜切花、野生菌产量全国第一,蔗糖、茶叶、蚕桑、水果、畜牧产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旅游二次创业扎实推进,新增3个5A级景区,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6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300亿元。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6.3%。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取得实质性进展。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项目60项,天然药物和生物疫苗研发水平以及大型铁路养护机械、乘用车柴油机技术国内领先,高端数控机床研发制造、自动化物流、烟草柔性制丝设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风电装机达70万千瓦,冶金集团3000吨多晶硅项目建成投产。
企业发展活力增强。央企入滇势头良好,17户中央企业与我省签署了合作协议,在滇央企达到55户。国企和国资监管改革继续推进,企业竞争力得到提升。落实非公经济政策,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1%。质量兴省和标准化战略顺利推进,名牌名品培育取得新进展。
产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组建创新联盟,搭建创新平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62项,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61个。建成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7个、创新型试点企业154家、创新团队72个,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4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440户,并实现国家重点支持的8个高新技术领域全覆盖。科普工作扎实开展。
(四)社会事业呈现新面貌
教育事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制定和组织实施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加强各级各类教育,扎实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启动了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新增幼儿园467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5个百分点,新增3所高职院校。继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惠及学生400多万人。
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44.63亿元,建设乡镇卫生院1088个、村卫生室6932个、社区卫生机构249个,基层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6%以上,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层全覆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推进。人口计生和红十字会工作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新进展。新一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全面启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进一步推进“两馆一站”、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重点文化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一批文艺作品荣获全国大奖。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云南代表团在第八届全国残运会、第九届全国民运会上取得好成绩。(五)民生保障得到新改善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以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和创新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加大就业援助,完善就业服务。通过“贷免扶补”等措施,扶持8.9万人创业,带动近30万人就业。城镇新增就业27.6万人,扶持失业人员再 2 就业9.4万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万人,“零就业家庭”至少1人实现就业。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26万人,新增转移132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继续增加,待遇水平稳步提高。调整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全面完成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统筹任务。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扩大到99个县市区,1325.7万人参保;43.5万被征地农民得到养老保障。城市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增加30万人,落实了66万名80岁以上老年人的高龄津贴。加强价格监管,建立了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投入救助资金92.3亿元,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调整完善城镇发展思路,对山地城镇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城镇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6.8%。开工建设30.95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已竣工10.5万套,发放租赁补贴10万户;安排22亿元资金,补助30万户农民开展危旧房改造和地震安居工程。
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全面推进。启动实施2011-202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十二五”兴边富民工程、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加快重点扶贫开发工程建设,实施1万个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和25个贫困乡的整乡推进,开展了6个县的“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贫困地区群众收入持续增加,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防灾减灾工作得到强化。加强了气象、地质、地震、生物等灾害预测防治,实施防灾应急“三小”工程,救助受灾群众590万人。盈江“3·10”地震抢险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及时有序开展,灾区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排。
(六)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新提高
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深入开展“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完成营造林1060万亩,改造中低产林407万亩,国家和省级公益林全部纳入补偿补助范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50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工程顺利开展。启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设,完成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示范项目。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滇池水体恶化的势头进一步得到遏制。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地整治,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新进展。
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对重点州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实行量化考核,实施116个省级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开展全社会节能工作。积极推动首批20户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全省规划建设的248个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项目竣工运行率达81%。
(七)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桥头堡建设起步良好。国家出台了支持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建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印发了部委分工方案。已有23个国家部委与我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或出台支持意见,省政府与7家中央金融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工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启动了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口岸建设和通关便利化得到加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取得重要进展。
各项改革统筹推进。继续深化农村土地管理、集体林权制度、供销社、农垦和华侨农林场改革;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乡镇机构、统筹城乡和旅游业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水务、投融资、公用事业改革得到重视;文化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阶段性任务;矿产、土地、水资源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取得进展;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加快,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积极参与中美省州长对话活动,成功承办中国-东盟外长会议。举办第19届昆交会暨第4届南亚国家商品展、2011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展会规模、参展客商和业务成交额再创新高。南亚商务论坛、东盟华商会、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活动 3 周等重大活动影响日益扩大。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以及云南与中南半岛国家的合作务实推进。新增国际友好城市7对。加强以泛珠三角为重点的国内区域合作。企业“走出去”工作取得新成效。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4亿美元,增长30.7%;引进省外到位资金1790亿元,增长29%。
(八)民主法治建设得到新加强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扎实开展。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省政协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强化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继续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及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加强。“三五”依法治省规划和“五五”普法工作顺利完成。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加强群众工作,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健全了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机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完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机制初步建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宗教关系更加和谐。配合国家妥善处理“10·5”中国船只湄公河遇袭事件,及时恢复澜沧江—湄公河航运。妥善处置“11·10”师宗县私庄煤矿特别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得到强化。
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学习杨善洲精神,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城乡文明、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一年来,我们继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政府职能继续转变,机关作风明显好转。顺利完成第五轮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启动“政务信息岛”建设,县级以上政务服务中心和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全部建成,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了新提高。
各位代表!去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全省各族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凝聚了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向驻滇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政法干警,向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兄弟省区市,向关心支持云南建设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致以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调结构、转方式任务仍然艰巨,群众增收、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压力很大,稳定物价、增加投资、节能减排、保障运行形势依然严峻,完善体制机制任重道远。同时,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有的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极少数人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决不辜负全省各族人民的重托!
二、抢抓机遇,全力做好2012年各项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推进桥头堡建设的关键一年,也是本届省人民政府履行职责的最后一年。做好政府工作,推动跨越发展任务繁重艰巨。
今年我省发展既面临复杂严峻形势的挑战,又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发展机遇。挑战方面:国际市场持续低迷,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经济增长下行和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我省产业层次偏低、农村贫困面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消除,加上三年连旱等因素的影响,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难度加大。机遇和有利条件方面: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云南建设 4 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各项政策和措施陆续出台、逐步到位,这是我们加快发展、赶超发展的可靠保证;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重视发展实体经济,重视扩大内需,这是我们因势利导、乘势而上的有力支撑;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主题和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的目标,这是我们奋起直追、勇于攀登的强大动力;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我省发展条件明显改善、体制环境持续优化、产业实力不断增强,这是我们拓展空间、实现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抢抓机遇、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变中求新,咬定目标不放松、推进工作不懈怠、狠抓落实不折腾,在应对挑战中抢占制高点,在破解难题中实现新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届二次全会部署,紧紧围绕建设“两强一堡”战略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以扩大投资消费、发展实体经济、推进城乡统筹、保障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为工作着力点,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产业培育,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更加注重生态环保,以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园区经济、县域经济为抓手,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奋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今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千方百计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认真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形势预测和研判,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集中精力抓项目,千方百计增投资,力争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10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500亿元以上)。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略,抓好润滇工程,积极推进滇中引水工程,争取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实现通水。全面做好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债务锁定、资产移交、人员安置工作,加快大理—丽江、武定—昆明等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全力争取昭通—麻柳湾、昭通—会泽、待补—功山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加快蒙自—文山—砚山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在建铁路建设和昆明铁路枢纽改造进度,积极推进成昆铁路扩能改造、丽香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确保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转场运营,加快泸沽湖机场建设,做好怒江、澜沧、沧源机场前期工作,争取红河机场开工。推进重点煤炭基地和中缅油气管道及石油炼化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宽带云南”,开展昆明三网融合试点,推进物联网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
拓宽投融资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型企业的有效信贷投放,力争全年新增信用融资不少于2000亿元。推动投融资模式创新,强化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运作,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推进上市公司再融资,拓宽债券融资渠道,加快保险机构融资步伐,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壮大产权交易市场。促进民间投资较快增长。
扩大消费需求。完善促进消费持续增长的政策,力争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40亿元以上。扩大消费信贷,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业态,促进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和餐饮、健身、家政、养老等消费。加快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流通网络建设,促进消费便利化。积极发展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配送等服务,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全面加强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强化煤电油运水保障。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搞好煤炭市场调控,增加电煤供应。落实国家电价调整政策,加强电力供求调度管理。5 积极协调增加成品油购进和仓储设施建设,提高储备能力。优化运输计划和组织协调,保障重点企业、重点物资运输。统筹重要水资源调度,协调各方用水需求,全力保障城乡群众生活用水。
(二)扎实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稳步增加农产品生产。继续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启动优质水稻、玉米、麦类基地建设,确保粮食总播种面积不低于6500万亩,增产50万吨左右。积极扶持蔬菜、生猪、牛羊肉、水产品等生产,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扩大冬季农业开发面积。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搞好产学研、农科教结合,重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健全乡镇和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一批农技推广示范县,改善乡镇农技推广条件,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优质烟叶、蔬菜、花卉、木本油料等特色种植业,生猪、肉牛、肉羊等畜牧业基地建设,完成木本油料基地建设450万亩,建设5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新增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着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力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6600个。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80户、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超过150户。推进农业对外交流合作,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开工40项重点骨干水源工程,建成40万件“五小水利”工程,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积极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继续推进“以工代赈”、“兴地睦边”农田整治,完成300万亩以上中低产田地改造任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防汛抗旱减灾能力。
强化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以水电路气房为重点的乡村改造工程,建设1500个新农村省级重点村,实施500个自然村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5万个,完成节柴改灶10万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万套,改造农村公路1万公里,解决5.7万户无电人口通电问题。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征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大力推进农垦、供销社、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实施国有林场改革,推进草原承包改革。
各位代表,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今年,我们将围绕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农民收入倍增目标,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烟、茶、花、橡胶、甘蔗、蚕桑、水果、畜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土地流转办法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民合法权益,切实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和财产性收入;进一步落实粮食直补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提高省级公益林补偿标准,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让农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促进工业跨越发展。围绕工业三年倍增目标,力争今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900亿元以上。启动企业、园区、行业“三个十千亿”和五年工业万亿投资行动计划,继续实施重点项目“212”工程,全年除电力外的全部工业投资达到1600亿元。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推进卷烟产品结构调整,力争“两烟”实现税利1180亿元。突出抓好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两个环节,巩固提升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磷煤化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建筑建材业,积极发展石化产业,力争有更多的产业销 6 售收入超过千亿元。推进矿电结合,引导能源密集型工业向水电富集区集中。加快“三江”干流水电开发和“云网”建设进度,优化能源结构。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组织协调,加大政策扶持,建设示范基地,加快产业发展。建设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基地,重点打造生物医药等百亿元产业,做大做强现代生物产业。加强锗、铟等稀贵金属资源开发秩序整顿与行业整合,建设国家级产业基地。积极发展光电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展。
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实施服务业提升计划,确保服务业增速不低于两位数。继续推进旅游二次创业,深化旅游综合改革,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十类商品、百家企业、千名技师培育工程,壮大旅游商品制造业和旅游购物业,力争旅游总收入达到1450亿元。推进昆明区域性金融中心和金融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稳步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微型金融机构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进区域性城市、重点口岸物流节点建设,加强重点物流企业培育,推动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开展连锁经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做好商务部“南菜北运”试点工作。鼓励发展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艺设计、广告创意等专业服务业,加快发展投资、工程、财会、法律、管理等咨询服务业,积极发展会展业和服务外包。
推动产业聚集发展。择优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导企业搞好协作配套。强化设施配套,完善和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引导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日化、家居家具等轻工业向园区集中,重点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超千亿的特色产业园区。改进园区发展考核办法,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园区管理实体化。力争具备条件的省级工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
加大央企入滇和民企入滇工作力度。着力在项目落地上下功夫,解决好项目规划、选址、征地、配套等问题,力争再引进15户以上央企入滇合作发展。深化与全国工商联的合作,吸引16户以上知名民营企业来云南投资发展。
促进非公经济和中小微型企业大发展。认真落实扶持非公经济和中小微型企业的政策措施,推进服务创优、全民创业、企业创新,新增3万户小微企业,力争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4%以上。规范发展融资担保机构,继续完善中小企业网上融资平台,开展中小微型企业融资便利化行动。加快建设省、州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推动建立小微企业创业基地。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基地,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大企业、科研院所、著名高校到我省建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基地,兴办科技型企业。继续实施质量兴省和标准化战略,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
发展绿色经济。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壮大绿色产业。完善以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等为重点的发展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努力推进低碳经济试点省工作,实施低碳发展十大重点工程,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完成碳排放削减目标。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创新城镇发展思路。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要求,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林地保护和城镇近期建设规划,抓紧制定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快编制全省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细化和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发挥好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和管理,全面完成村庄 7 规划,建设宜居城乡。
促进进城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以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为突破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宽中小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扶持、教育、住房、社保、医疗卫生、农村土地管理等机制,落实好进城农民权益保障措施,确保实现120万农村人口转户进城。
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能力。以启动民间资本为杠杆,以民间投资和消费为支点,创新政策,推动县域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打造一批经济强县。继续实施扩权强县试点,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主权。抓紧编制县城和重点乡镇建设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体系,鼓励各县争先进位、勇创一流。
加快发展滇中经济区。尽快编制总体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抓紧建立领导、协调、合作机制,形成合力、壮大实力,进一步发挥其在全省经济增长中的火车头作用。突出重点、分步推进,优先推动区域内交通、能源、水利、消防等基础设施全面对接、共建共享。
支持各州市加快发展。加快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步伐,提升现代新昆明的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引导和支持其他州市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省政府继续以专题会议等形式,加强对州市工作的指导,因地制宜强化扶持措施。
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重点推进兴边富民“五大任务”、“十大工程”和“十项保障”建设。坚持和完善一户大企业、一所高校或科研单位、一家金融机构共同帮扶一个县市的做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工程建设。继续实施边疆解“五难”工程。
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把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石漠化地区、藏区四大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以深度贫困人口为重点,抓紧编制和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实现100万贫困人口脱贫。(五)全力推进桥头堡建设,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推动桥头堡政策落实。加强与国家各部委的汇报衔接,力争在投资贸易便利化、差别化产业政策、电力价格改革试点、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烟草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争取桥头堡建设总体规划尽快获得国家批准。继续抓好与国家有关部委桥头堡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狠抓各项政策的落实。
全力建设国际大通道。重点推进连接周边国家的交通、油气、电力、信息等项目和沿边干线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拓展国际国内航线,加快推进龙瑞高速公路和大瑞铁路、蒙自至河口铁路等重大项目,继续抓好“两出省”、“三出境”水运通道建设。提升口岸建设和通关便利化水平。
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和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提升与东南亚南亚的合作水平。拓展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改善硬件,提升服务,继续办好昆交会系列活动。深化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合作,提升滇沪、滇浙、滇粤、滇桂等合作层次,推进与港澳台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对外民间交流与合作。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着力建设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抓紧建设边境合作区和综合保税区,加快建设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有序发展“三头在外”的企业和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跨境物流、旅游等产业,扩大服务贸易。鼓励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实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搞好项目储备。重点做好对国内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境内外跨国公司、省外大企业大集团及相关配套企业。积极吸引侨商、侨资来滇投资兴业。
深化各项改革。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下放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权限,促进融资平台健康发展。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8 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抓好昆明、红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体系,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价格改革。进一步推动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改革。
(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构筑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强化生态建设。实施绿水青山计划,抓好“森林云南”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启动25度以上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用10年时间实施1000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今年治理80万亩。改造400万亩中低产林。搞好天然林保护和造林绿化,完成营造林650万亩。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实施以滇西北、滇西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推进各类保护地建设。启动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改革。认真开展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
加大江河湖泊治理力度。按照“一湖一策”的部署,抓好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巩固提升治污成果。搞好长江、珠江、澜沧江等河流防护林建设,加强出境跨界河流水环境综合防治。切实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危险化学品排查治理工作。完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做好国家“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全面开展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工作,将坝区80%以上的耕地和山区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健全矿政管理新机制。继续开展地质找矿,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全面推进水资源保护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倡导水资源多目标开发。广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加强城市资源循环利用。
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覆盖全省的节能指标监测和预测预警体系。实施200项节能示范项目,形成1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启动实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计划。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实行污染减排调度制度,定期研究重点减排项目进展情况。加强污染源监控。加快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确保248个项目全部正常运行。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削减的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幸福家园,是全省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我们要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继续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让云岭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环境更宜人、人民更开心!
(七)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血脉和精神家园。今年,我们将全力加快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高原情怀,提倡大山精神,构建新时期云南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强公民和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文化惠民,继续推进标志性文化项目,加大州市“三馆”、县“两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建设力度,建设一批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和文化惠民示范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鼓励创作生产更多优秀文化精品。加强文化遗产和重点文物保护。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工程,重点支持县、乡、村建设体育设施,提高各族人民身体素质。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体育事业,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壮大国有骨干文化企业,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强市强州、特色文化产业县乡。推动文化“走出去”,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文化贸易。加强孔子学院建设。办好“七彩云南东南亚南亚行”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
(八)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优先发展教育。继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巩固“两基”成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继续推动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进一步提升教育对外合作和交流水平。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和继续教育,关心和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落实好对人口较少民族、藏区、边境地区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招聘特岗教师5000名。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重视校园治安、消防安全,抓好校车安全工作。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90元,提高住院报销补偿比例。认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需求和用药安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继续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覆盖面。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开办医疗机构。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城市医疗卫生支援农村的工作。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推动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较快增长。今年力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失业金增长15%以上,适度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调整机制。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逐步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体系。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继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向基层倾斜,逐步缩小地区间差距。适当增加村(社区)干部的报酬。
促进社会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全年实现新增就业岗位100万个以上,其中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以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贷免扶补”等措施,扶持创业10万人以上。推进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4万个以上。帮助有就业能力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加强劳动合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和仲裁制度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加强物价调控监管。切实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平价商店建设,做好粮油生产、购销、调运和储备工作,提高市场应急调控能力。强化物价监测预警和督促检查。建立省级价格调节基金。
完善社会保障。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范围,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确保参加各类社会保险人数达到3500万人次以上。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研究探索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完善各类社会保险之间的衔接和转移接续机制。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新增农村低保30万人,达到430万人左右。农村五保对象供养省级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4元。加强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和重度残疾人的救助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进一步做好残联、红十字会工作。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继续实施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十大能力建设,完善灾害紧急救援、防汛抗旱和灾民救助服务体系。做好地质灾害分类治理,提高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加强边境地区传染病、动植物疫病联防联控体系建设,做好生物灾害防控工作。继续做好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
集中财力办一批惠民实事、好事。(1)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都能享受健康营养餐。(2)实施“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全覆盖计划”,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并把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生每年1000元、初中生每年1250元。(3)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10 突出加强地震多发的人口稠密地区校舍安全工作,让孩子们在安全的校园环境中安心学习。(4)实施“光明工程”,今年为6万例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让患者重见光明。(5)实施“妇幼健康计划”,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标准,扩大农村妇女“两癌”普查试点范围,开展出生缺陷三级综合防治,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及新生儿出生缺陷率。(6)实施“灾害应急计划”,新建20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362个乡镇配备救灾车辆,面向家庭广泛发放防灾应急小册子和小急救包,普遍开展防灾应急小型演习。(7)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争取“十二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今年全面完成,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开展万场“文化大篷车”活动。(8)加强民生水利建设,解决300万以上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9)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今年新建、改扩建22个城市老年福利机构、80个农村敬老院、300个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新增床位16300张。(10)继续帮助中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困难,新开工建设3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新增发放租赁补贴10万户,完成3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
各位代表,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但不管困难有多大,我们都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时刻把百姓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追求公平正义,让全省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四群教育”,组织各级干部开展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三深入”活动。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和公众听证制度,畅通群众知情和诉求渠道,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权益维护机制,有效化解各种矛盾。
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完善舆情分析研判制度、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改进管理方式,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征信系统。加强诚信教育,加大对守信行为的鼓励保护和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坚持安全发展。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做好消防工作,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和各类自然灾害的预防预警体系,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扎实推进第三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严密防范、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深入开展边境地区社会治安集中整治行动,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社会政治稳定。
抓好基层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和农村基层治保调解组织建设,提高执法保障能力。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大力培育公益性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推进法治云南建设。加强和改进政府法制工作,支持人民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积极实施“四五”依法治省规划,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工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支持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主动接受省政协的民主监督,支持省政协多渠道参政议政。发挥爱国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优 11 势,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工作。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政务、厂务、村务公开。
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规,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继续采取特殊政策,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特困民族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促进宗教和顺有序、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长期以来,驻滇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为我省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要积极支持部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进一步做好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人民防空以及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工作,大力推进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我们将继续做好人口和计生、统计、侨务、科普、老龄、参事、文史、方志、档案等工作。
三、凝心聚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继续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着力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注重发挥政府在稳定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努力为投资者提供公平、稳定、透明的投资环境。
(二)着力提升行政效能
深化政务公开,做好政府信息发布工作,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向社会公开。继续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和电子政务建设,完善“一站式”服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发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作用,实现各类公共资源依法、规范、阳光交易。健全上下级政府之间、同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
(三)着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建立完善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制度。推进综合行政执法,适当下移执法重心,减少执法层级,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化解行政争议。重视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
(四)着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强化政治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力戒浮躁,做到用心、用情、用力工作。要营造宽松、宽容、宽厚、和谐的环境。建立健全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建立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进一步改进会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规范检查评比,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各类接待,促使广大干部真正做到情系衣食父母、服务人民群众。积极推进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政府建设,提高各级干部履行职责、促进发展、服务人民的能力。开展诚信政府建设,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增强政府公信力。
(五)着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坚持把廉政建设作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健全风险预警和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政府机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加大源头治理和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带头落实廉政准则,勤勉尽责,清正廉洁,艰苦奋斗,12 厉行节约,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省第九次党代会开启了我省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新征程。未来前景无限美好,云岭儿女重任在肩。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云南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同心协力、锐意进取,奋力开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为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2012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省十一届人大五次 会 议 文 件
(十)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2年2月 11 日在云南省第十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代省长 李纪恒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攻坚克难,“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云南省委的领导下,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努力克服资金供应紧张、物价上涨压力较大、自然灾害严重等困难,全力以赴保增长、稳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跨越发展迈出新步伐。全省生产总值完成8750.95亿元,增长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09.7亿元,增长27%;财政总收入2258.2亿元,增长24.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10.8亿元,增长2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0亿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76元,实际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4722元,实际增长13.9%;城镇登记失业率4.05%;人口自然增长率6.3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2%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160.5亿美元,增长19.6%。除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略高于年初预计外,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都已完成,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扩大内需实现新突破
重点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扎实抓好“三个一百”和20个重大建设项目,保持了重点领域投资较快增长。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进度加快,滇中引水工程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大丽、保腾等高速公路建设稳步推进,59条二级公路基本建成,从今年1月1日起,一次性取消全省10016公里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昆明轨道交通加快推进,云桂、玉蒙等铁路建设有新进展,仁丽铁路建成通车;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基本建成,泸沽湖机场获得立项。金安桥、功果桥电站投产发电,阿海、糯扎渡电站下闸蓄水,向家坝、溪洛渡电站即将蓄水,水电移民工作平稳推进;六大煤炭基地、中缅油气管道及石油炼化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工业投资力度加大,300多个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
建设资金来源逐步多元化。全年争取到中央投资402亿元,政府投入经济建设的资金首次突破700亿元。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推进银政、银企合作,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创新融资方式,新增信用融资2161亿元。民间投资更加活跃。
社会消费持续扩大。落实刺激消费政策,继续开展家电、摩托车和建材下乡,促进批发零售、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消费,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养老等便民服务,积极发展消费信贷,鼓励发展网络、租赁和定制销售等新型消费模式,推动了消费持续走旺。乡村流通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二)“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实施兴水强滇战略,扎实推进润滇工程建设,新开工骨干水源工程41件,新建成35座中小型水库、45万件“五小水利”工程,实施51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357万亩,解决299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制定出台政策,鼓励建设用地上山,下决心保护坝区农田。完成500个村的村容村貌整治、1500个新农村省级重点村建设,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5.6万个,节柴改灶12万户;实施1.7万个自然村道路硬化,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6万公里,独龙江公路开工建设,建成了部省共建“索改桥”拉马底示范工程。
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大幅增加。认真落实10项科技增粮措施,粮食播种面积近6700万亩,全年粮食产量达1755.6万吨,增产105.6万吨,在连续三年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实现“九连增”。蔬菜、咖啡等农产品产销两旺,肉、蛋、奶等畜牧和水产发展势头良好、供给充裕。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超过2200万亩,产值突破180亿元。
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新增2亿元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统筹整合10亿元涉农资金,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14户,全省农业龙头企业达2400多户,实现销售收入872亿元。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092个,建成5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启动实施577个生猪、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完成木本油料种植面积560万亩。
(三)产业优化升级取得新成效
传统产业发展有较大提升。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3206亿元,烟草产业税利突破1096亿元,能源和冶金工业销售收入都突破1000亿元。烟叶、橡胶、核桃、鲜切花、野生菌产量全国第一,蔗糖、茶叶、蚕桑、水果、畜牧产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旅游二次创业扎实推进,新增3个5A级景区,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6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300亿元。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6.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项目60项,天然药物和生物疫苗研发水平以及大型铁路养护机械、乘用车柴油机技术国内领先,高端数控机床研发制造、自动化物流、烟草柔性制丝设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风电装机达70万千瓦,冶金集团3000吨多晶硅项目建成投产。
企业发展活力增强。央企入滇势头良好,17户中央企业与我省签署了合作协议,在滇央企达到55户。国企和国资监管改革继续推进,企业竞争力得到增强。落实非公经济政策,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1%。质量兴省和标准化战略顺利推进,名牌名品培育取得新进展。
产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组建创新联盟,为产业科技创新搭建了平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62项,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61个。建成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7个、创新型试点企业154家、创新团队72个,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4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440户,并实现国家重点支持的8个高新技术领域全覆盖。科普工作扎实开展。
(四)社会事业呈现新面貌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制定和组织实施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加强各级各类教育,扎实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启动了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新增幼儿园467所,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提高5个百分点,新增3所高职院校。继续完善各级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惠及学生400多万人。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44.63亿元,建设乡镇卫生院1088个、村卫生室6932个、社区卫生机构249个,基层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6%以上,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层全覆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推进。人口计生和红十字会工作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新进展。新一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全面启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进一步推进“两馆一站”、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重点文化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一批文艺作品荣获全国大奖。全民健身工程蓬勃开展,云南代表团在第八届全国残运会、第九届全国民运会上取得好成绩。
(五)民生保障获得新改善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以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和创新政策措施,鼓励自主创业,加大就业援助,完善就业服务。通过“贷免扶补”等措施,扶持8.9万人创业,带动近30万人就业。城镇新增就业27.6万人,扶持失业人员再就业9.4万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万人,“零就业家庭”至少1人实现就业。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26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32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继续增加,待遇水平稳步提高。调整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全面完成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统筹任务。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扩大到99个县市区,1325.7万人参保;43.5万被征地农民得到养老保障。城市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增加30万人,落实了66万名80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加强价格监管,建立了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投入救助资金92.3亿元,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调整完善城镇发展思路,对山地城镇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城镇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6.8%。开工建设30.95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已竣工10.5万套,发放租赁补贴10万户;安排22亿元资金,补助30万户农民开展危旧房改造和地震安居工程。
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全面推进。启动实施2011-202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十二五”兴边富民工程、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加快重点扶贫开发工程建设,实施1万个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和25个贫困乡的整乡推进,开展了6个县的“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贫困地区群众收入持续增加,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防灾减灾工作得到强化。加强气象、地质、地震等灾害预测防治,实施防灾应急“三小”工程,救助受灾群众590万人。盈江“3•10”地震抢险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及时有序开展,灾区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排。
(六)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新提高
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深入开展“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完成营造林1060万亩,改造中低产林407万亩,国家和省级公益林全部纳入补偿补助范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50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工程顺利开展。启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设,完成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示范项目。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滇池水体恶化的势头进一步得到遏制。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地整治,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新进展。
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对重点州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实行量化考核,实施116个省级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开展全社会节能工作。积极推动首批20户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全省规划建设的248个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项目竣工运行率达81%。
(七)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桥头堡建设起步良好。国家出台了支持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建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印发了部委分工方案。已有23个国家部委与我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或出台支持一键,省政府与7家中央金融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工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启动了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口岸和通关便利化建设得到加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取得重要进展。
各项改革统筹推进。继续深化农村土地管理、集体林权制度、供销社、农垦和华侨农林场改革;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乡镇机构、统筹城乡和旅游业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水务、投融资、公用事业改革得到重视;文化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阶段性任务;矿产、土地、水资源、林木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取得进展;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加快,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积极参与中美省州长对话活动,成功承办中国—东盟外长会议。举办第19届昆交会暨第4届南亚国家商品展、2011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展会规模、参展客商和业务成交额再创新高。南亚商务论坛、东盟华商会、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活动周等重大活动影响日益扩大。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以及云南与中南半岛国家的合作务实推进。新增国际友好城市7对。加强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重点的国内区域合作。企业“走出去”工作取得新成效。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4亿美元,增长30.7%;引进省外到位资金1790亿元,同比增长29%。
(八)民主法治建设得到新加强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扎实开展。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省政协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强化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监督监督和舆论监督,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继续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及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加强。“三五”依法治省规划和“五五”普法工作顺利完成。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加强群众工作,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健全了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机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完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机制初步建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宗教关系更加和谐。配合国家妥善处理“10·5”中国船只湄公河遇袭事件,及时恢复澜沧江-湄公河航运。妥善处理“11•10”师宗县私庄煤矿特别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得到强化。
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学习杨善洲精神,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城乡文明、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一年来,我们继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政府职能继续转变,机关作风明显好转。顺利完成第五轮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启动“政务信息岛”建设,县级以上政务服务中心和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全部建成,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了新提高。
各位代表!去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全省各族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凝聚了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向驻滇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政法干警,向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兄弟省区市,向关心支持云南建设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致以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调结构、转方式任务仍然艰巨,群众增收增收、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压力很大,稳定物价、增加投资、节能减排、保障运行形势依然严峻,完善体制机制任重道远。同时,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有的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极少数人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决不辜负全省各族人民的重托!
二、抢抓机遇,全力做好2012年各项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推进桥头堡建设的关键之年,也是本届省人民政府履行职责的最后一年。做好政府工作,推动跨越发展任务繁重艰巨。今年我省发展既面临复杂严峻形势的挑战,又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发展机遇。挑战方面:国际市场持续低迷,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经济增长下行和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我省产业层次偏低、农村贫困面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消除,加上三年连旱等因素的影响,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难度加大。机遇和有利条件方面: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各项政策和措施陆续出台、逐步到位,这是我们加快发展、赶超发展的可靠保证;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重视发展实体经济,重视扩大内需,这是我们因势利导、乘势而上的最有力支撑;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主题和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的目标,这是我们奋起直追、勇于攀登的最强大动力;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我省的发展条件明显改善、体制环境持续优化、产业实力不断增强,这是我们拓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坚实基础。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抢抓机遇,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变中求新,咬定目标不放松、推进工作不懈怠、狠抓落实不折腾,在应对挑战中抢占制高点,在破解难题中实现新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届二次全委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两强一堡”战略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以扩大投资消费、发展实体经济、推进城乡统筹、保障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为工作着力点,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产业培育,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更加注重生态环保,以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园区经济、县域经济为抓手,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奋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力争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3%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2%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
今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千方百计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认真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形势预测和研判,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对保障改善民生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集中精力抓项目,千方百计增投资,力争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10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500亿元以上)。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认真做好项目储备, 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略,抓好润滇工程,积极推进滇中引水工程,争取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实现通水。全面做好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债务锁定、资产移交、人员安置工作,加快大理-丽江、武定-昆明昆等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全力争取昭通—麻柳湾、昭通—会泽、待补—功山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加快蒙自-文山-砚山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在建铁路建设和昆明铁路枢纽改造进度,积极推进成昆铁路扩能改造、丽香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确保昆明国际机场转场运营,加快泸沽湖机场建设,做好澜沧、沧源机场前期工作,争取红河机场开工。推进重点煤炭基地和中缅油气管道及石油炼化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宽带云南”,开展昆明三网融合试点,推进物联网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
拓宽投融资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型企业的有效信贷投放,力争全年新增信用融资不少于2000亿元。推动投融资模式创新,强化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运作,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推进上市公司再融资,拓宽债券融资渠道,加快保险机构融资步伐,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壮大产权交易市场,促进民间投资较快增长。
扩大消费需求。完善促进消费持续增长的政策,力争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40亿元。扩大消费信贷,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业态,促进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和餐饮、健身、家政、养老等消费。加快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流通网络建设,促进消费便利化。积极发展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配送等服务,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全面加强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强化煤电油运水统筹协调。重视煤矿安全生产,搞好煤炭市场调控,增加电煤供应。落实国家电价调整政策,加强电力供求调度管理。积极协调增加成品油购进和仓储设施建设,提高储备能力。优化运输计划和组织协调,保障重点企业、重点物资运输。统筹重要水资源调度,协调各方用水需求,全力保障城乡群众生活用水。
(二)扎实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稳步增加农产品生产。继续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启动优质水稻、玉米、麦类基地建设,确保粮食总播种面积不低于6500万亩,增产50万吨以上。积极扶持蔬菜、生猪、牛羊肉、水产品等生产,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扩大冬季农业开发面积。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搞好产学研、农科教结,重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健全乡镇和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一批农技推广示范县,改善乡镇农技推广条件,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优质烟叶、蔬菜、花卉、木本油料等特色种植业,生猪、肉牛、肉羊等畜牧业基地建设,完成木本油料基地建设450万亩,建设5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新增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着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力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6600个。大力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80个、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超过150户。推进农业对外交流合作,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开工40 项重点骨干水源工程,建成40万件“五小水利”工程,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积极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继续推进“以工代赈”、“兴地睦边”农田整治,完成300万亩以上中低产田地改造任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防汛抗旱减灾能力。
强化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以水电路气房为重点的乡村改造工程,建设1500个新农村省级重点村,实施500个自然村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5万户,完成节柴改灶10万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万套,改造农村公路1万公里,解决5.7万户无电人口通电问题。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征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大力推进农垦、供销社、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实施国有林场改革,推进草原承包改革。
各位的代表,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今年,我们将围绕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农民收入倍增目标,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烟、茶、花、橡胶、甘蔗、蚕桑、水果、畜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力度,努力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土地流转办法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民合法权益,切实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和财产性收入;进一步落实粮食直补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升级公益林补偿标准,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让农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促进工业发展大跨越。围绕工业三年倍增目标,力争今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900亿元以上。启动企业、园区、行业“三个十亿”和五年工业万亿投资行动计划,继续实施重点项目“212”工程,全年除电力外的全部工业投资达到1600亿元。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推进卷烟产品结构调整,力争“两烟”实现税利1180亿元。突出抓好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两个环节,巩固提升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磷煤化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建筑建材业,积极发展石化产业,力争有更多的产业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推进矿电结合,引导能源密集型工业向水电富集区集中。加快“三江”干流水电开发和“云网”建设进度,优化能源结构。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组织协调,加大政策扶持,建设示范基地,加快产业发展。建设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基地,重点打造生物医药等百亿元产业,做大做强生物产业。积极发展光电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推进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兴能源发展。
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实施服务业提升计划,确保服务业增速达到两位数。继续推进旅游二次创业,深化旅游综合改革,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十类商品、百家企业、千名技师培育工程,壮大旅游商品制造业和旅游购物业,力争旅游总收入达到1450亿元。推进昆明区域性金融中心和金融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稳步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微型金融机构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进区域性城市、重点口岸物流节点建设,加强重点物流企业培育,推动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开展连锁经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做好“南菜北运”试点工作。鼓励发展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艺设计、广告创意等专业服务业,加快发展投资、工程、财会、法律、管理等咨询服务业,积极发展会展业和服务外包。
推动产业聚集发展。择优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导企业搞好协作配合。强化设施配套,完善和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引导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日化、家具家居等轻工业向园区集中,重点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超千亿元的特色产业园区。改进园区发展考核办法,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园区管理实体化。力争具备条件的省级工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
加大央企入滇和民企入滇工作力度。着力在项目落地上下功夫,解决好项目规划、选址、征地、配套等问题,力争再引进15户以上央企入滇合作发展。深化与全国工商联的合作,吸引16户以上知名民营企业来云南投资发展。
促进非公经济和中小微型企业大发展。认真落实扶持非公经济和中小微型企业的政策措施,推进服务创优、全民创业、企业创新,培育新增3万户小微企业,力争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4%以上。规范发展融资担保机构,继续完善中小企业网上融资平台,开展中小微型企业融资便利化行动。加快建设省、州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推动建立小微企业创业基地。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基地,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大企业、科研院所、著名高校到我省建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基地,兴办科技型企业。继续实施质量兴省和标准化战略,提高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品牌附加值。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创新城镇发展思路。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要求,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林地保护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抓紧制定城镇近期建设规划,加快编制全省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细化和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发挥好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和管理,全面完成村庄规划,建设生态宜居城乡。
促进进城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以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为突破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宽中小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扶持、教育、住房、社保、医疗卫生、农村土地管理等机制,落实好进城农民权益保障措施,确保实现120万农村人口转户进城。
提升县域综合发展能力。以启动民间资本为杠杆,以民间投资和消费为支点,创新政策,推动县域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打造一批经济强县。继续实施扩权强县试点,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主权。抓紧编制县城和重点乡镇建设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县域综合发展绩效考核体系,鼓励各县争先进位、勇创一流。
加快发展滇中经济区。尽快编制总体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抓紧建立领导、协调、合作机制,形成合力、壮大实力,进一步发挥其在全省经济增长中的火车头作用。突出重点、分步推进,优先推动区域内交通、能源、水利、消防等基础设施全面对接、共建共享。
支持各州市加快发展。加快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步伐,提升现代新昆明的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引导和支持其他州市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省政府继续以专题会等形式,加强对州市工作的指导,因地制宜强化扶持措施。
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重点推进兴边富民工程“五大任务”、“十大工程”和“十项保障”建设。坚持和完善一户大企业、一所高校或科研单位、一家金融机构共同帮扶一个县市的做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兴边富民工程。继续实施边疆解“五难”工程。
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把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石漠化地区、藏区四大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以深度贫困人口为重点,抓紧编制和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实现100万贫困人口脱贫。
(五)全力推进桥头堡建设,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推动桥头堡政策落实。加强与国家各部委的汇报衔接,力争在投资贸易便利化、差别化产业政策、电力价格改革试点、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烟草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争取桥头堡建设总体规划尽快获得国家批准。继续抓好与国家有关部委桥头堡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狠抓各项政策的落实。
全力建设国际大通道。重点推进连接周边国家的交通、油气、电力和信息等项目沿边干线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拓展国际国内航线,加快推进龙瑞高速公路和大瑞铁路、蒙自至河口铁路等重大项目,继续抓好“两出省”、“三出境”水运通道建设。提升口岸和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和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提升与东南亚南亚的合作水平。拓展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改善硬件,提升服务,继续办好昆交会系列活动。深化参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区域合作,提升滇沪、滇粤、滇浙等合作层次,推进与港澳台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对外民间交流与合作。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着力建设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抓紧建设边境合作区和综合保税区,加快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有序发展“三头在外”的企业和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跨境物流、旅游等产业,扩大服务贸易。鼓励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快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搞好项目储备。重点做好对国内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境内外跨国公司、省外大企业大集团及相关配套企业。积极吸引侨商、侨资来滇投资兴业。
深化各项改革。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下放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权限,促进融资平台健康发展。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抓好昆明、红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体系,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价格改革。进一步推动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改革。
(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构筑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强化生态建设。实施绿水青山计划,抓好“森林云南”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启动25度以上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用10年时间实施1000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今年治理80万亩。改造400万亩中低产林。搞好天然林保护和造林绿化,完成营造林650万亩。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实施以滇西北、滇西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推进各类保护地建设。启动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改革。认真开展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
加大江河湖泊治理力度。按照“一湖一策”的部署,抓好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巩固治污成果。搞好长江、珠江、澜沧江等河流防护林建设,加强出境跨界河流水环境综合防治。切实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危险化学品排查治理工作。完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做好国家“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全面开展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工作,将坝区80%以上的耕地和山区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健全矿政管理新机制。继续开展地质找矿,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全面推进水资源保护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倡导水资源多目标开发。广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加强城市资源循环利用。
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覆盖全省的节能指标监测和预测预警体系。实施200项节能示范项目,形成1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启动实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计划。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实行污染减排调度制度,定期研究重点减排项目进展情况。加强污染源监控。加快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确保248个项目全部正常运行,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氨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削减的目标任务。发展绿色经济。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壮大绿色产业。完善以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等为重点的发展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努力推进低碳经济试点省工作,实施低碳发展十大重点工程,建设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完成碳排放削减目标。
各位代表,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幸福家园,是全省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我们要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继续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让云岭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环境更宜人、人民更开心!
(七)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血脉和精神国家。今年,我们将全力加快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高原情怀,提倡大山精神,培育锻造云南精神。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强公民和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惠民文化,继续推进标志性文化项目,加大州市“三馆”、县“两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建设力度,建设一批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和文化惠民示范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鼓励创作生产更多优秀文化精品。加强文化遗产和重点文物保护。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工程,重点支持县、乡、村建设体育设施,提高各族人民身体素质,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体育事业,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壮大国有骨干文化企业,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强市强州、特色文化产业县乡。推动文化“走出去”,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文化贸易。加强孔子学院建设。办好“七彩云南东南亚南亚行”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
(八)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优先发展教育。继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巩固“两基”成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继续推动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进一步提升教育对外合作和交流水平。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和继续教育,关心和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落实好对人口较少民族、藏区、边境地区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招聘特岗教师5000名。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重视校园治安、消防安全,抓好校车安全工作。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90元,提高住院报销补偿比例。认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需求和用药安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继续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覆盖面。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开办医疗机构。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推动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较快增长。今年力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失业金增长15%以上,适度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调整机制。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逐步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体系。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继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向基层倾斜,逐步缩小地区间差距。适当增加村(社区)干部的报酬。
促进社会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全年实现新增就业岗位100万个以上,其中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以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贷免扶补”等措施,扶持创业10万人以上。推进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4万个以上。帮助有就业能力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加强劳动合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和仲裁制度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加强物价调控监管。切实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平价商店建设,做好粮油生产、购销、调运和储备工作,提高市场应急调控能力。强化物价监测预警和督促检查。建立省级价格调节基金。
完善社会保障。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范围,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确保参加各类社会保险人数达到3500万人次以上。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研究探索提高各类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完善各类社会保险之间的衔接和转移接续机制。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新增农村低保30万人,达到430万人左右。农村五保对象供养省级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4元。加强医疗救助、法律援助、临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和重度残疾人的救助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进一步做好残联、红十字会工作。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继续实施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十大能力建设,完善灾害紧急救援、防洪抗旱和灾民救助服务体系。做好地质灾害分类治理,提高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加强边境地区传染病、动植物疫病联防联控体系建设,做好生物灾害防控工作。继续做好地震灾区受损民房恢复重建工作。
集中财力办一批惠民实事、好事。(1)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都能享受健康营养餐。(2)实施“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全覆盖计划”,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并把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生每年1000元、初中生1250元。(3)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突出加强地震多发的人口稠密地区校舍安全工作,让孩子们在安全的校园环境中安心学习。(4)继续实施“光明工程”,今年为6万例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让患者重见光明。(5)实施“妇幼健康计划”,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标准,扩大农村妇女“两癌”普查试点范围,开展出生缺陷三级综合防治,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及新生儿出生缺陷率。(6)实施“灾害应急计划”,新建20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362个乡镇配备救灾车辆,面向家庭广泛发放防灾应急小册子和小急救包,普遍开展防灾应急小型演习。(7)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争取“十二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今年全面完成。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开展万场“文化大篷车”活动。(8)加强民生水利建设,解决300万以上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9)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今年新建、改扩建22个城市老年福利机构、80个农村敬老院,300个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新增床位16300张。(10)继续帮助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困难,新开工建设3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新增发放租赁补贴10万户,完成3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
各位代表,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但不管困难有多大,我们都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时刻把百姓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追求公平正义,让全省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四群教育”,组织各级干部开展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三深入”活动。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和公众听证制度,畅通群众知情渠道,拓宽群众诉求渠道,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权益维护机制,有效化解各种矛盾。
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完善舆情分析研判制度、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改进管理方式,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征信系统。加强诚信教育,加大对守信行为的鼓励保护和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坚持安全发展。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和各类自然灾害的预防预警体系,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扎实推进第三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严密防范、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深入开展边境地区社会治安集中整治行动,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社会政治稳定。
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和农村基层治保调解组织建设,提高执法保障能力。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大力培育公益性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推进法治云南建设。加强和改进政府法制工作,支持人民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积极实施“四五”依法治省规划,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工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支持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主动接受省政协的民主监督,支持省政协多渠道参政议政。发挥爱国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优势,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工作。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政务、厂务、村务公开。
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继续采取特殊扶持政策,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特困民族和散居民族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促进宗教和顺有序、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长期以来,驻滇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为我省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要积极支持部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进一步做好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人民防空以及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工作,大力推进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我们将继续做好人口和计生、统计、侨务、科普、老龄、参事、文史、方志、档案等工作。
三、凝心聚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继续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注重发挥政府在稳定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努力为投资者提供公平、稳定、透明的投资环境。
(二)着力提升行政效能
深化政务公开,做好政府信息发布工作,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向社会公开。继续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和电子政务建设,完善“一站式”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发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作用,实现各类公共资源依法、规范、阳光交易。健全上下级政府之间、同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
(三)着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建立完善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制度。推进综合行政执法,适当下移执法重心,减少执法层级,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化解行政争议。重视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
(四)着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
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要强化政治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力戒浮躁,做到用心、用情、用力工作。要营造宽松、宽容、宽厚、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健全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建立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进一步改进会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规范检查评比,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各类接待,促使广大干部真正做到情系衣食父母、服务人民群众。积极推进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政府建设,提高各级干部促进发展、履行职责、服务人民的能力。开展诚信政府建设,真正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增强政府公信力。
(五)着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坚持把廉政建设作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健全风险预警和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政府机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加大源头治理和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带头落实廉政准则,勤勉尽责,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