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建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成果报告
创建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成果报告
一、积极开发校本课程,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发展指明方向
20(?)年起,我校定位“经典诵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启动实施“2231”读书工程:即小学六年级每人会背200首古诗词,完成200万字的阅读量,写300篇读书笔记,每天保证1小时的读书时间。按照“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校为主、辐射家庭”的思路和“注重兴趣、养成习惯、鼓励创新、持之以恒”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努力打造“学校有书香气,老师有书卷气,学生有书生气”的书香校园,全面构建学习型校园。2,编写科学的校本教材,使课程开发走上正轨
2009年我校着手开展教材编写、印发工作,全校以领导班子为核心,组织语文骨干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历时三年,几易其稿终于由简易的目录式教材发展为科学紧凑、体系严明的课本教材。目前我校一、二年级以《弟子规》、《三字经》为主,三四年级以名言警句和唐诗为主,并新增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冰心等人的散文和浅显的古文,五六年级以《千字文》为主,经典诵读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内呈现出渐进性和延续性的特点。3,保证充足教学时间,确保教学内容完成
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内容必须有充足的课时才能保证大量的诵读内
容得以完成,因此每周三的第一节课被定为学校经典诵读课,并安排领导亲自巡课,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督促改进。做到有教学进度计划,有每课时的教学设计,有教学研讨课和备课组研究活动,确保诵读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4,完善多重评价机制,教学质量量化测评
如果仅凭学生能背多少首古诗词作为测评的唯一指标难免偏离了经典诵读的教学宗旨。我们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记住经典,而是让孩子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传统美德。因此我们完善了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以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以日常抽查和活动检阅相联系、以阶段评价和学年度评价相结合,积极完善评价模式,使得教学质量得以量化,以便更好地推进读经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1,完善图书借阅,让书籍随手可及
学校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全天向学生开放,2011年,我校一次性购买两万余元图书完善图书馆藏书,更换一批破损、残旧书籍,并增添当下热门书刊以供全校师生借阅。2012年开始,各班通过献两本,读百本“的活动建设图书角,班级选举专人做好借阅登记工作,并定期组织同学自己动手修补图书,培养了学生爱护图书的好习惯。2,围绕“书香“主题,建设学校环境
学校无论是在校园大环境还是班级小环境,都努力探索着能与孩子对
话的环境创设方法,注重营造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处处皆经典,无处不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校园的墙壁、橱窗、画廊、教室、办公室都以经典文化主题装饰,教学楼的每一个台阶都张贴着醒目的《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名句,时刻提醒学生做人求学之道。在班级布置方面,各班按照不同的版块在室内墙壁张贴伟人画像、名人名言等,带领学生在每日的学习中追溯伟人的足迹,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读书学习1,阅读教育经典,汲取先进经验
一线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我校每年都开展一系列的教师读书培训工作,从口才、朗诵、鉴赏和创作全方位提升教师素养和文学底蕴。2011年,我校邀请淮安市诗词协会专家对全体老师进行诗词创作培训,各位老师在培训后纷纷投稿;2012年初,全校老师按学科分类同读一本书,许多年轻教师都结合自身教学工作针对《夏洛的网》《窗边的小豆豆》《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教育名著中的前沿教育思想展开读后反思交流,促进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2012年9月起,学校还组织24位老师举行“读书沙龙”活动,利用每周四放学后的时间大家集体交流研讨,老师们将共读书目的心得体会写成发言稿在交流时发言。
2,学习经典文化,传播经典篇章
我校先后多次发放《论语》、《唐诗三百首》等经典诵读的材料组织全
体老师研究学习,利用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对老师进行专门的讲解和辅导,并且进行经典诵读的培训与考核。集中学习时由专人辅导,辅导人员把这些经典中的重点、难点对老师们进行讲解与提醒,并且把一些典型的具有教育意义或对人有启发的故事声情并茂地讲出来,使所有老师都爱上经典、传播经典。3,完善教学模式,摸索理论研究
由于经典诵读是新兴课程,缺少前人的经验总结和借鉴材料,我校只能在实践中摸索教学规律,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上,我们以青年教师为主要发展力量,主要领导亲自听课、磨课、评课,共同研究经典诵读课的课型,每学期都举办两次“经典诗文诵读和教学”研讨会,在研讨中积极探索经典诵读教学模式。其中卢志鹏老师的《?》课、刘芬芬老师的《千字文》等公开课获得好评,学校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理论方面,我校积极申报、研究与经典诵读相关课题,目前正以《经典诵读与学生道德培养的研究》为专题,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努力营造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师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诵读只是学习经典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如果我们仅停留在诵读层面,最终会走入“读死书,死读书”的误区,为了增加学生的诵读兴趣,内化经典诗词中的文化精髓,自2008年,学校坚持每学期都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主题活动,如:经典诗词吟唱比赛,“读书改变了我”征文比赛,“享受读书之乐趣,品经典之茗香”演讲比赛,国
旗下好书推荐,讲故事比赛,“我的读书名言”征集活动,“读书的乐趣”手抄报比赛,学生个人图书展、“捐赠一本书,感念母校情”捐书活动等等,把鼓励青少年读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养成热爱读书、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把“读书”和“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用竞赛的方式呈现,使得学生的读书热情空前高涨,希望通过学校搭建的舞台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学校已连续三年对外举行经典诵读特色展示活动。期间,学校老师、学生同台献艺,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古筝、二胡演奏,学生大型诗词吟诵、诗词联唱、诗词综合性学习等表演,激越的情感,流淌的音韵,令在场的人怦然心动,惊叹在这里出现了经典诵读的“神话”: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率性纯真、抑扬顿挫的诵读美文。生命在诗意中升华,教育在升华中变得美丽。淮安电视台、《淮海晚报》都作了专题报道
“经典诵读”不仅是繁荣小学的办学特色,而且上升成为繁荣小学的校园文化和办学理念。我们借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搭建平台,为孩子打开一扇神秘的文化大门;我们用润物无声的校园环境提升底蕴,帮孩子树立终身学习的人生观;我们用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传诵经典,使书香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第二篇:创建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学校主要贡献
单位主要贡献以及申报成果报告 顾潇潇
一、积极开发校本课程,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发展指明方向
20(?)年起,我校定位“经典诵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启动实施“2231”读书工程:即小学六年级每人会背200首古诗词,完成200万字的阅读量,写300篇读书笔记,每天保证1小时的读书时间。按照“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校为主、辐射家庭”的思路和“注重兴趣、养成习惯、鼓励创新、持之以恒”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努力打造“学校有书香气,老师有书卷气,学生有书生气”的书香校园,全面构建学习型校园。2,编写科学的校本教材,使课程开发走上正轨
2009年我校着手开展教材编写、印发工作,全校以领导班子为核心,组织语文骨干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历时三年,几易其稿终于由简易的目录式教材发展为科学紧凑、体系严明的课本教材。目前我校一、二年级以《弟子规》、《三字经》为主,三四年级以名言警句和唐诗为主,并新增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冰心等人的散文和浅显的古文,五六年级以《千字文》为主,经典诵读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内呈现出渐进性和延续性的特点。3,保证充足教学时间,确保教学内容完成
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内容必须有充足的课时才能保证大量的诵读内容得以完成,因此每周三的第一节课被定为学校经典诵读课,并安排领导亲自巡课,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督促改进。做到有教学进度计划,有每课时的教学设计,有教学研讨课和备课组研究活动,确保诵读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4,完善多重评价机制,教学质量量化测评
如果仅凭学生能背多少首古诗词作为测评的唯一指标难免偏离了经典诵读的教学宗旨。我们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记住经典,而是让孩子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传统美德。因此我们完善了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以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以日常抽查和活动检阅相联系、以阶段评价和学评价相结合,积极完善评价模式,使得教学质量得以量化,以便更好地推进读经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1,完善图书借阅,让书籍随手可及
学校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全天向学生开放,2011年,我校一次性购买两万余元图书完善图书馆藏书,更换一批破损、残旧书籍,并增添当下热门书刊以供全校师生借阅。2012年开始,各班通过献两本,读百本“的活动建设图书角,班级选举专人做好借阅登记工作,并定期组织同学自己动手修补图书,培养了学生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2,围绕“书香“主题,建设学校环境
学校无论是在校园大环境还是班级小环境,都努力探索着能与孩子对话的环境创设方法,注重营造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处处皆经典,无处不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校园的墙壁、橱窗、画廊、教室、办公室都以经典文化主题装饰,教学楼的每一个台阶都张贴着醒目的《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名句,时刻提醒学生做人求学之道。在班级布置方面,各班按照不同的版块在室内墙壁张贴伟人画像、名人名言等,带领学生在每日的学习中追溯伟人的足迹,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读书学习1,阅读教育经典,汲取先进经验
一线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我校每年都开展一系列的教师读书培训工作,从口才、朗诵、鉴赏和创作全方位提升教师素养和文学底蕴。2011年,我校邀请淮安市诗词协会专家对全体老师进行诗词创作培训,各位老师在培训后纷纷投稿;2012年初,全校老师按学科分类同读一本书,许多年轻教师都结合自身教学工作针对《夏洛的网》《窗边的小豆豆》《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教育名著中的前沿教育思想展开读后反思交流,促进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2012年9月起,学校还组织24位老师举行“读书沙龙”活动,利用每周四放学后的时间大家集体交流研讨,老师们将共读书目的心得体会写成发言稿在交流时发言。2,学习经典文化,传播经典篇章
我校先后多次发放《论语》、《唐诗三百首》等经典诵读的材料组织全体老师研究学习,利用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对老师进行专门的讲解和辅导,并且进行经典诵读的培训与考核。集中学习时由专人辅导,辅导人员把这些经典中的重点、难点对老师们进行讲解与提醒,并且把一些典型的具有教育意义或对人有启发的故事声情并茂地讲出来,使所有老师都爱上经典、传
播经典。
3,完善教学模式,摸索理论研究
由于经典诵读是新兴课程,缺少前人的经验总结和借鉴材料,我校只能在实践中摸索教学规律,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上,我们以青年教师为主要发展力量,主要领导亲自听课、磨课、评课,共同研究经典诵读课的课型,每学期都举办两次“经典诗文诵读和教学”研讨会,在研讨中积极探索经典诵读教学模式。其中卢志鹏老师的《?》课、刘芬芬老师的《千字文》等公开课获得好评,学校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理论方面,我校积极申报、研究与经典诵读相关课题,目前正以《经典诵读与学生道德培养的研究》为专题,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努力营造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师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诵读只是学习经典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如果我们仅停留在诵读层面,最终会走入“读死书,死读书”的误区,为了增加学生的诵读兴趣,内化经典诗词中的文化精髓,自2008年,学校坚持每学期都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主题活动,如:经典诗词吟唱比赛,“读书改变了我”征文比赛,“享受读书之乐趣,品经典之茗香”演讲比赛,国旗下好书推荐,讲故事比赛,“我的读书名言”征集活动,“读书的乐趣”手抄报比赛,学生个人图书展、“捐赠一本书,感念母校情”捐书活动等等,把鼓励青少年读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养成热爱读书、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把“读书”和“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用竞赛的方式呈现,使得学生的读书热情空前高涨,希望通过学校搭建的舞台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学校已连续三年对外举行经典诵读特色展示活动。期间,学校老师、学生同台献艺,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古筝、二胡演奏,学生大型诗词吟诵、诗词联唱、诗词综合性学习等表演,激越的情感,流淌的音韵,令在场的人怦然心动,惊叹在这里出现了经典诵读的“神话”: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率性纯真、抑扬顿挫的诵读美文。生命在诗意中升华,教育在升华中变得美丽。淮安电视台、《淮海晚报》都作了专题报道
“经典诵读”不仅是繁荣小学的办学特色,而且上升成为繁荣小学的校园文化和办学理念。我们借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搭建平台,为孩子打开一扇神秘的文化大门;我们用润物无声的校园环境提升底蕴,帮孩子树立终身学习的人生观;我们用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传诵经典,使书香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第三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总结》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解读传承经典诗文,也就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了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品格。我校开发了校本课程《经典诗文诵读》,并全面实施教学。现将我校诵读活动总结如下:
一、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二、落实活动方案
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除安排的校本课外,每周四下午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师生集体共读经典,共赏美文,共写佳句,进行经典吟诵、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学习游戏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道路。
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每晌上课前10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生全员参与。选一名普通话及朗诵较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每周末语文教师将本周所吟诵的古诗文进行简单的讲解赏析,或进行诵读指导。
三、活动收获与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4、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在读经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引领他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
END
—
第四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一、前言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因人不同会存在有不同的解释,但“理想”的解释或许可以表述如下:“教师和学生一起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他们自己学校的学程或教学单元。”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家庭、社会和教育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国学进入课堂势在必行,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杨“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这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中华民族悠远的传统文化中,传承着崇高的精神和优良美德。对于少儿道德信念、精神价值、人格熏陶、习惯养成、文化基础的培养都可以起到不可估量作用。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长期缺乏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古诗文诵读,走进中华经典文化为载体,以丰富活泼的主题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渗透为阵地,让少年儿童快乐地学习、科学地传承、健康地成长,将在潜移默化中、身体力行中,实现道德素养、全面素质的提升,从而为教育改革找到突破口。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我校决定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组织学生诵读熟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让孩子们在一生学习、生活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让他们拥有熔铸在经典中的中华文化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情操,成为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建设者。所以《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目标
1、优化儿童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参与经典诵读的孩子长期在圣贤之道中受到熏陶,使之自然提升儿童的品味与内涵,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
2、提高儿童的专注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参与活动的孩子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经典诵读,并欣赏一些经典音乐,儿童能平心静气地学习,提高其专注力。
3、强化儿童的记忆力。6-13岁是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小学阶段大量诵读,将大大增强儿童的记忆力。
4、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儿童背诵优美的文化经典,自然提高语文表达能力,不管是在书面,还是在口语交际中都将有大的收益。
5、增强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要让儿童大量阅读,在阅读中增请兴趣,提高理解,感悟鉴赏、评价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带动其他科目学业成绩与各科技能的提高。
7、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在经典诵读中,开发儿童的左右脑,使之均衡发展,提高学习力,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并且使儿童在学才艺等技能均有所提高。
三、课程内容
(1)显性课程:包括国学经典诵读和吟唱、古诗古韵的表演、诗人的故事、民族乐器的弹奏、名人名句的应用、作品的欣赏和书画的练习等。
(2)隐性课程:包括语文拓展型课程、艺术节、升旗仪式、校训、少先队活动、行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等。
教材建设:
(1)成立教材编写小组,制定《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编写方案,定时讨论、交流和修改编写的材料内容。
(2)组成教材课堂实践小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堂有效性研究。
四、教学建议
通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组织学生诵读熟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让孩子们在一生学习、生活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懂得基本的人生道理,学会感恩等,懂得做人的道理,强化责任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五、课程管理
1、建立运行机制
(1)工作小组组长负责校本课程的规划。副组长经常广泛地听取各种意见,每年调整充实一次本方案。
(2)工作小组成员:负责本方案的落实和实施以及日常教学管理与评价。
(3)任课教师:合作研究课程的开发,制订教学计划,研究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4)建立课程研究小组,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方案。
2、保障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对实施校本课程的认识,提高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2)校本课程承担的工作量与必修课程一样,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作为考评、晋级、评优的依据。
(3)加强师资培训。采用自培与他培结合的方法,为课程实施提供教学技能支持。
六、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过程评价,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
1、过程评价: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性、过程性和创造性(情感、态度、意志、合作、能力)为依据,给予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2、多元评价:主要由学生自评和学习伙伴(包括学生和老师)的他评。
3、当堂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第五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总结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解读传承经典诗文,也就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了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品格。我校开发了校本课程《经典诗文诵读》,并全面实施教学。现将我校诵读活动总结如下:
一、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二、落实活动方案
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除安排的校本课外,每周四下午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师生集体共读经典,共赏美文,共写佳句,进行经典吟诵、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学习游戏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道路。
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每晌上课前10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生全员参与。选一名普通话及朗诵较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每周末语文教师将本周所吟诵的古诗文进行简单的讲解赏析,或进行诵读指导。
三、活动收获与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4、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在读经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引领他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