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6.《滑铁卢之战》教学设计
16.滑铁卢之战
主备人:潘昆龙
学习目标:
1、了解滑铁卢之战的过程及拿破仑其人,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
2、把握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
3、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
课时安排:共1课时 学习过程:
【自学环节】
一、明确目标
(一)导语:
拿破仑一世皇帝(1804-1815),法兰西帝国缔造者,卓越的军事家,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先后多次打垮了欧洲各个封建君主国组织的“反法同盟”,保卫了由法国资产阶级进行的法国大革命胜利果实,并在欧、非、北美各战场上,进行了对欧洲各封建国家的战争,削弱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重要功绩还有他颁布了《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至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滑铁卢之战是世界军事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这一战役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也从战术、战略的角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阅读茨威格的这篇文章,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笔,用历史回望者的眼光审视这个影响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伟大战役。
(二)出示目标(同上)
二、设疑导学
1、学生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提示:重点介绍如下内容)(1)关于拿破仑的事迹;(2)滑铁卢之战的背景;
(3)滑铁卢之战对法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师生共议本文体裁的的特点(学生根据课文来谈,教者补充)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说它是报告,因为就题材而言,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材料,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因为就表达而言,它必须用文学的表现方法,形象生动地再现生活。它是新闻与文学的结合,直接描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典型人物和事件,敏锐地提出和回答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从而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并启示、教育、激励和鼓舞人们更好地投入到当前的生活和工作中。
【展示环节】
三、合作探究
3、把握全文的情节(由学生分组讲述并概括)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
滑铁卢的上午:写了战前拿破仑进行了壮观、热烈地检阅,及初战事双方首领等待援兵的焦急心情。
格鲁希的错误:写在决定世界历史的关键时刻,惟命是从的格鲁希死抱纸上条文,不听副司令及众将官的建议。
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评议指出格鲁希作出错误决定的一瞬间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并写了已感到不安地格鲁希未能随机应变的及时增援皇帝。滑铁卢的下午:写拿破仑命令格鲁希不惜一切代价赶紧与自己靠拢,鲁莽勇敢的内伊决心与威灵顿决一死战,可格鲁希的援兵仍未能到。
决战:写战场上双方部队都已精疲力竭,拿破仑误把布鲁歇尔的普军当作格鲁希的援兵,集中最后所剩的全部兵力向威灵顿的主阵地发起攻击,结果溃不成军。尾声:直至普军获胜的第二天,格鲁希还一直死抱着那道追击普军的命令,在漫无目的地行军。错过了那关键一瞬间的格鲁希,导致了拿破仑的败局。
四、展示交流
1、了解了情节,作者的观点已经很鲜明,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这场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结合课文,小组讨论后交换意见)
明确: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种认为偶然性决定战争胜负的看法不尽全面,滑铁卢一仗固然对拿破仑的失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绝不是原因的全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看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分夸大偶然性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偶然性”在人物和事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格鲁希考虑的一秒钟及其做出的错误决策,显然加速了拿破仑的败局,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作用。
2、如此宏大的战争场面,这么复杂的谋划、战斗的过程,这么多斗智斗勇的将领。作者是用怎样的写作技巧来展现的呢?
引导学生从线索、构思组材、剪裁技巧等三方面了解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1)叙事线索明晰: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交织;
(2)构思组材上:关键人物(格鲁希)突出,双方首领急切盼望援军,侧面烘托,引出格鲁希,格鲁希错误决策以及坚持错误直接导致战争的失败的直接描写,充分表达了主题。
(3)剪裁技巧上切入点准确:以决定性的一秒钟为突破口,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宏大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
【总结环节】
五、测评反馈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并说说你的理解和体会
六、归纳拓展
1、教者小结:滑铁卢之战是世界军事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这一战役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也从战术、战略的角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
2、布置阅读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或长篇名人传记。
七、板书设计:
滑铁卢之战
报告文学 茨威格(奥地利)新闻性 真实性 文学性 场面勾勒宏大
心里描摹准确
穿插评论深刻
教学反思:
第二篇:16、《滑铁卢之战》教学设计
16、《滑铁卢之战》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教材分析】
茨威格以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相交织的方法,运用文学的表现力再现了1815年6月18日发生在比利时滑铁卢地区的一场著名会战。文章由六个小标题构成,分别是:滑铁卢的上午、格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滑铁卢的下午、决战、尾声。作者以生动的文笔,高超的剪裁技巧,细腻的心理描摹,将读者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在对历史大事件、大场面的描写中,抓取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重要细节,从细处落笔,凸现了作者非凡的构思组材和写人记事的能力;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再加以恰当的评论,深刻地揭示作者对战争胜负原因的分析,颇有见地,对学生也很有启发。【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战争了解的并不多,特别是国外的战争。但是学生对拿破仑却很熟悉。这篇文章则叙述了拿破仑的滑铁卢之战,文章篇幅较长,语言障碍不大,故而让学生自读,略读,在此基础上,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几个问题,梳理贯通即可。【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浏览这篇报告文学,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出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2、初步掌握全景式勾勒与特写镜头式的细节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3、品味这篇报告文学中的评论性语言,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二)过程与方法
快速浏览课文,简要说出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品味语言,分析文中的全景式勾勒和特写竞购式的细节描写,理解体会文章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滑铁卢之战的过程和拿破仑其人,认识战争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影响,培养热爱和谐社会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全景式勾勒与特写镜头式的细节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难点:品味这篇报告文学中的评论性语言,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以南大约二十公里的地方,曾经有一个不为人们所知的无名小镇。然而,发生在距今约200年前的一场战役,却使这个无名小镇几乎在一夜之间名扬世界。它就是——滑铁卢。从此,滑铁卢就与一个伟大的人物——拿破仑联系在一起,并被载入史册。同时,在无数人的心中,滑铁卢已然成为遭遇惨痛失败的代名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脚步,以历史回望者的眼光审视这个影响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伟大战役。
二、走近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其影响。一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结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茨威格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代表作有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险的怜悯》等;传记《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牝马(pìn)
倏忽(shū)
疲惫不堪(bâi)
无忧无虑(lǜ)
泞.....(nìng)消逝(shì)
色子(shǎi)
黑魆魆(xū)
击溃(kuì)
嘈......杂(cáo)擎(qíng)
岿然不动(huī)
步履艰难(lǚ)
吼叫(hǒu)
咻.....(xiū)瘫软(tān)
厄运(â)
目眩(xuàn)
怯懦(nuî)
忐忑(......tǎn tâ)
2、梳理结构
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
滑铁卢的上午:写了战前拿破仑进行了壮观、热烈地检阅,及初战事双方首领等待援兵的焦急心情。
格鲁希的错误:写在决定世界历史的关键时刻,惟命是从的格鲁希死抱纸上条文,不听副司令
/ 2
及众将官的建议。
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评议指出格鲁希做出错误决定的一瞬间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并写了已感到不安地格鲁希未能随机应变的及时增援皇帝。
滑铁卢的下午:写拿破仑命令格鲁希不惜一切代价赶紧与自己靠拢,鲁莽勇敢的内伊决心与威灵顿决一死战,可格鲁希的援兵仍未能到。
决战:写战场上双方部队都已精疲力竭,拿破仑误把布鲁歇尔的普军当作格鲁希的援兵,集中最后所剩的全部兵力向威灵顿的主阵地发起攻击,结果溃不成军。
尾声:直至普军获胜的第二天,格鲁希还一直死抱着那道追击普军的命令,在漫无目的地行军。错过了那关键一瞬间的格鲁希,导致了拿破仑的败局。
四、合作探究
1、滑铁卢战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明确:拿破仑不甘心失败,1815年2月26日,他率部挺进巴黎,3月19日,重登王位。英、俄、普、奥、荷、比等国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佣兵70万,准备彻底打败拿破仑,双方在滑铁卢展开生死对决。
2、滑铁卢战役对法国、欧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明确:滑铁卢战役失败之后,法国丧失了欧洲霸主的地位,拿破仑再次退位,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法国削弱保持欧洲大陆若干大国之间的基本均势,并开创了谈判会议处理国家事务的先河。
3、拿破仑失败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1)、格鲁希的失职和怯懦导致法军失败;(2)、恶劣的天气(暴雨)丧失战机;(3)、双方兵力悬殊,法军不到20万人,联军却有70万人。
4、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一秒钟真的能决定“世界的命运”吗?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种认为偶然性决定战争胜负的看法不尽全面,滑铁卢一仗固然对拿破仑的失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绝不是原因的全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看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分夸大偶然性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偶然性”在人物和事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格鲁希考虑的一秒钟及其做出的错误决策,显然加速了拿破仑的败局,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作用。
5、全场景勾勒的部分有哪些,关键细部的刻画的部分有哪些?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和“滑铁卢的下午”两个部分属于全场景式的勾勒,“格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属于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决战”、“尾声”则属于这两种写法的交替使用。
6、分析全场景式的勾勒部分。明确:“滑铁卢的上午”中大场景描写较多,其中对拿破仑检阅的大场景描写尤为出色,在“滑铁卢的下午”中拿破仑军队向威灵顿的高地发起冲锋的场景描写也较为出色。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部分。
7、分析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明确:“尾声”部分“上午试点中,总参谋部的一个军官……………用军刀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军官需要“扶”才能下马,格鲁希用刀支撑颤抖的身体,刻画败军败将入木三分。
五、课堂小结。
《滑铁卢之战》作为一篇报告文学,它真实地记录了这场战役的全过程,让我们对于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有了真切的认识,显示了它作为报告文学这一体裁新闻性的特点。同时,作者对于这场战争能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既有对战争场面的全场景的勾勒,又有对关键人物的、时刻的细部特写;就有细腻生动的描摹,又有发人深省的评论。因此,极富文学欣赏价值,很好的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这一重要特点。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积累;
2、完成练习册。
七、板书设计:
滑铁卢之战(报告文学)
大处着眼 小处落笔
全场景的勾勒 关键细部的特写 文学性
细腻生动的描绘 发人深省的评论 新闻性
…… ……
真实 【教学反思】
/ 2
第三篇:19 《滑铁卢之战》教案
19.*滑铁卢之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把握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2)体会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过程与方法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先行了解拿破仑经历和滑铁卢之战的背景及其影响。课堂上,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有创新性的见解,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辨教育,并通过共同探讨,逐步把握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滑铁卢之战的过程及拿破仑其人,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教学重点
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教学方法 问题研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手段辅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四篇:19《滑铁卢之战》教案
白毛坪乡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组
19、滑铁卢之战
斯蒂芬·茨威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滑铁卢之战的历史背景及其过程;体会新闻特写的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领会文章主旨,学习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法。情感目标:认识战争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影响,培养热爱和谐社会的情感。【学习重点】
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影片《辽沈战役》中“锦州之战”片断,上课后便即关闭,由此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大家看了《辽沈战役》的片断,影片中展示的战争场面之惨烈,规模之宏伟是在以前的国内战争影片中少见的。我们知道,锦州之战的胜利,对于辽沈战役的胜利,进而对于三大战役的胜利是非常关键的。一场战争的胜负直接影响到一个阶级或者一个朝代的兴衰,这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是不胜枚举的,滑铁卢之战即是一例。
滑铁卢之战是世界军事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这一战役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也从战术、战略的角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阅读茨威格的这篇文章,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笔,用历史回望者的眼光审视这个影响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伟大战役。今天我们来阅读这篇精彩的报告文学,看看茨威格是如何再现战争的惨烈之景的,看看茨威格是如何评判这场战争的。
二、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白毛坪乡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组
1、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牝马()倏然()歼灭()色子()擎着().....厄运()喘咻咻()箍桶()忐忑()....岿然不动()濒于殆尽()...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惟命是从:绝对服从,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孤注一掷:把全部的钱一下投做赌注,企图最后得胜,比喻在危险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岿然不动:高耸屹立不动。岿 :高大独立的样子。鸿篇巨制:形容工程大、工夫深的著作。
灭顶之灾:比喻毁灭性的灾难.灭顶:水漫过头顶。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濒于殆尽:接近彻底失败。
四、读课文,说说评评
快速地从文中找出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参战双方以及战争的经过与结果等语句,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梗概。
时间: 1815.6.18 上午九点 十一点 下午一点 地点:滑 铁 卢
人物:拿破仑、内伊、格鲁希、热拉尔、旺达姆、威灵顿、布吕歇尔 “滑铁卢之战”梗概:(请几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加以引导、补充,明确
五、合作探究
1、作者认为滑铁卢之战,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是怎样认为的? 学生结合课文,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明确: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种认为偶然性决定战争胜负的看法不尽全面,滑铁卢一仗固然对拿破仑的失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绝不是原因的全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根
白毛坪乡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组
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看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分夸大偶然性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偶然性”在人物和事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格鲁希考虑的一秒钟及其做出的错误决策,显然加速了拿破仑的败局,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作用。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整体感知作品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线索、构思组材、剪裁技巧等三方面了解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1)叙事线索明晰: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交织;
(2)构思组材上,关键人物(格鲁希)突出,双方首领急切盼望援军,侧面烘托,引出格鲁希,格鲁希错误决策以及坚持错误直接导致战争的失败的直接描写,充分表达了主题。
(3)剪裁技巧上切入点准确:以决定性的一秒钟为突破口,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宏大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完成导学案中的相关内容,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第二课时
一、你最喜欢文章中的哪一处地方,请你用你认为合适的语气在班上做朗读展示
二、合作探究:
速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全场景勾勒的部分有哪些,关键细部的刻画的部分有哪些?
2、分析全场景式的勾勒部分
3、分析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
4、谈谈自己最欣赏哪一部分的描写,结合文字谈谈理由。提示:
分析本文全场景的勾勒与关键细部的刻画相结合的特点。
1、问:全场景勾勒的部分有哪些,关键细部的刻画的部分有哪些?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和“滑铁卢的下午”两个部分属于全场景式的勾勒,“格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属于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决战”、“尾声”则属于这两种写法的交替使用。
白毛坪乡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组
2、分析全场景式的勾勒部分。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中大场景描写较多,其中对拿破仑检阅的大场景描写尤为出色,在“滑铁卢的下午”中拿破仑军队向威灵顿的高地发起冲锋的场景描写也较为出色。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部分。
3、分析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
明确:“尾声”部分“上午试点中,总参谋部的一个军官„„„„„用军刀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军官需要“扶”才能下马,格鲁希用刀支撑颤抖的身体,刻画败军败将入木三分。
4、谈谈自己最欣赏哪一部分的描写,结合文字谈谈理由。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见解
5、本文是怎样体现报告文学新闻与文学的双重特征的?
经过刚才的讲述,我们对报告文学兼有新闻与文学的双重特征的特点有了直接的认识。新闻讲究真实性,这篇报告文学依据史料,真实再现滑铁卢战役的过程,充分展示重大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及深远意义。同时报告文学不仅要事实确凿,还要富有文学性的特征,即通过适当的联想、剪裁、描写,使之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这篇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极强,作者以生动的文笔,高超的剪裁技巧,细腻的心理描摹,将读者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再加以恰当的评论,深刻地揭示作者对战争胜负原因的分析,颇有见地,对读者也有启发。
6、本文的写作特点:
(1)渲染气氛恰当(2)工笔描写细腻(3)场面勾勒宏大(4)心里描摹准确(5)穿插评论深刻
三、拓展阅读
请学生自读《基础训练》中的报告文学《忆冼星海》,运用所学知识自由赏析。
三、作业:
完成导学案和基础训练 教学后记:
第五篇:《井陉之战》教学设计
《井陉之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了解古代谋略思想的丰富内容,学习古人的智慧。
3.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学重点
目标2和3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略。
二、导入新课
由“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和井陉之战“以少胜多”的矛盾导入课文。
三、整体感知 1.《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列传》是汉初杰出军事家韩信的传记。策士蒯通、武涉作为相关人物附传。本传记载了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他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对此,司马迁注入了无限同情和感慨。
2.韩信
韩信(?~前196),西汉开国功臣,屡封齐王、楚王、上大将军,后贬为淮阴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韩信是在秦末农民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历史人物,但他的才能发挥却是在楚汉战争中显现出来的。他本是淮阴一个流荡青年,贫无以食。秦末**,先投靠项羽,未得重用;又投奔刘邦,仍未被重用而逃离;后经萧何推荐,得以举拔为大将,由是感激汉王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从彭城败逃,靠韩信在京、索间挫败项羽,才稳住了楚汉相争的阵脚。然后,韩信率领一支队伍,开辟北方第二战场,以少胜众,取得了吞灭魏、赵、燕、齐的胜利,完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包围。最后与刘邦会师,在垓下歼灭了项羽。
韩信功高震主,遭刘邦猜忌。他的精锐部队,经常被刘邦抽走。但韩信却不知时务,竟然在楚汉相争难分难解之时,逞兵胁迫刘邦封自己为齐王,这就种下了灭族的祸胎。项羽死后,韩信的兵权立即被解除,迁为楚王,随后又以谋反罪削王贬爵为淮阴侯,牢笼于京都。韩信失势,日益怏怏,于是暗中与陈豨通谋,企图谋反,被萧何用计捕杀,夷灭三族。
3.师生共同说出有关韩信的成语。4.播放课文相关视频。
5.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重点章节。6.学生默读课文,疏通字词,粗知文义。7.课文内容概括。
汉军在彭城败退之后,塞王、翟王、魏王相继叛汉。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王,韩信运用计谋,俘虏了魏王,平定了魏地。然后向东北进攻赵国和代国,摧毁代国之后,汉王又抽掉韩信精锐部队,去抵御楚军。韩信和张耳率领几十万人马,想要东下突破井陉口。广武君向成安君献计,能打败韩信的军队,成安君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韩信得知后非常高兴,才敢领兵进入井陉狭道。半夜传令出发,挑选两千名轻装骑兵,在山上隐蔽着观察赵国军队,等候时机,冲进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情况果然像韩信预料的一样,汉军前后夹击,打败了赵军,活捉了广武君。众将献上首级向韩信祝贺时,韩信才说出取胜的秘密,使汉将们由衷地佩服。
四、研讨探究
1.井陉之战韩信取胜的关键是什么? 提示: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计划地制造和利用赵军的错误,巧妙地掌握士兵的心理状态,奇正并用,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
2.赵军为何失败? 提示:
主帅迂腐而傲慢,拒绝采纳谋士的正确作战方案,不能了解汉军的作战意图,最终丧失了优势和主动地位。
3.井陉之战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提示:
井陉之战最宝贵的启示:兵法的运用贵在灵活创新,切忌死板教条。做其他的事情也一样。
4.结合韩信的其他事迹和遭遇,你如何看待韩信其人? 提示:
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灵活作战。有时又不识时务,埋下祸根,惨遭灭门。5.韩信的事迹和遭遇给你怎样的启发?
言之成理即可。注重对“识时务者为俊杰”一语的正面引导。
五、梳理积累 1.通假字
禽夏说阏与
通“擒”,捉拿
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通“麾”,军队中的帅旗
必为二子所禽矣
通“擒”,擒拿
亦已罢极
通“疲”,疲惫
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通“蔽”,隐蔽
详应曰
通“佯”,假装
背水陈
通“阵”,布阵
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
通“佯”,假装
东乡坐
通“向”,方向
兵法右倍山陵
通“背”,背后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通“抚”,抚爱
诣荥阳以距楚
通“拒”抵御
2.古今异义词
其实不过数千
古义:它的实际情况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一词多义 以
以信为左丞相
把(介词)
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
用(介词)
诣荥阳以距楚
来(表示目的关系的连词)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带领(动词)
与
齐、赵亦反汉与楚和
跟(介词)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和(连词)
下
信之下魏破代
攻克(动词)
欲东下井陉击赵
去(动词)
而
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
表示并列关系(连词)
此乘胜而去国远斗
表示修饰关系(连词)
今如此避而不击
表示转折关系(连词)
赵军望见而大笑
表示承接关系(连词)
壁皆汉赤帜,而大惊
因而(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其其八月
这(代词)
其锋不可当
他的(代词)
其势粮食必在其后
那(代词)
且
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
将要(副词)
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
并且(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疾
归视亲疾
病(名词)若疾入赵壁
快速(形容词)
绝
即绝河关反汉
切断(动词)
从间道绝其辎重
断绝(动词)
乃
信乃益为疑兵
于是(副词)
乃敢引兵遂下
才(副词)
4.词类活用
引兵东
向东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北击赵、代
向北(名词作状语)
欲东下井陉击赵
向东(名词作状语)
鼓行出井陉口
击鼓(名词作状语)
师事之
像对待老师那样(名词作状语)
5.特殊句式
汉之败却彭城
省略句
魏王盛兵蒲坂
省略句
禽夏说阏与
省略句
聚兵井陉口
省略句
新喋血阏与
省略句
坚营勿与战
省略句
必为二子所禽矣
被动句
广武君策不用
被动句
成安君,儒者也
判断句
何以加之
介词宾语前置
六、课后作业 1.笔译全文。
2.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心中的韩信。3.预习《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