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蒙台梭利感官教学内容
蒙台梭利感官教学内容
蒙台梭利以发展儿童各种感觉能力为出发点,把感官教育分为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五种感觉教育(另外,基于教学需要,本书收录了“书写前的感官准备”一节。)通过这些感觉训练,使幼儿成为更加敏锐的观察者,增进和发展他们的一般感觉能力,使之处于更令人满意的状态,比如完成诸如阅读和书写等复杂的动作,为进一步的数学和语言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视觉教育
视觉,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眼睛的感觉,视觉教育即培养儿童形成辨别物体大小、颜色、形状等视觉能力的教育。蒙台梭利设计了一套关于大小、形状、颜色的视觉区别的教具。
大小
插座圆柱体组—高-低、粗-细、大-小 粉红塔—大-小 棕色梯—粗-细 长棒—长-短
彩色圆柱—和插座圆柱体同
在教室里,幼儿可以在一张桌子上玩,并互相交换以增加多样性。粉红塔、插座圆柱体组对3岁幼儿最有吸引力。
颜色
色板—颜色的种类、明暗(明亮度)
最初,蒙台梭利用3种鲜明的颜色,如将两套红、蓝、黄6块色板摆在幼儿面前的桌子上。从中拿出一种颜色的色板,请幼儿从混杂的色板中找出与此相同的另一块。把这两块并排摆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把6块色板成对地摆成两行。游戏中,色板的数目可增加到8块或16块。最后增加到64块。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发现,连3岁幼儿也能把64块的所有的颜色按层次摆出来。在此之后,可以让儿童进行记忆颜色的练习。
形状
几何图形嵌板—各种平面几何图形(圆、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
这些嵌板的构想源于伊塔,塞贡也用过。蒙台梭利首先应用于缺陷儿童,进而经过创新应用于正常儿童。
几何学立体—基本的几何学立体(球体、立方体、长方体、三角柱、圆椎、四角椎等)构成三角形—三角形的种类及三角形的组合(辨别与组合)
其他
二项式—颜色和大小的要素的应用 三项式—颜色和大小的要素的应用
二、触觉教育
对幼儿各种触觉,如手接触的物品的皮肤觉(触觉)、温度觉、重量觉、压觉等教育的教具包括:
触觉
触觉板—物体表面的粗糙-光滑 布盒—布的种类与触觉(手指)温度觉
温觉瓶—热的、暖的、温的、冷的 温觉板—物体本身的温度 压觉
重量板—重-轻 实体认识
实体认识袋—触觉及肌肉感觉的同时配合,靠手的触觉来了解物体 几何学立体—基本的几何学立体(球体、立方体、长方体、三角柱、圆椎、四角椎等)
蒙台梭利认为触觉和温度觉(热觉)训练是紧密联系的,必须同时进行。首先可以从洗手开始,请幼儿感觉水的温度,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其次让幼儿在触摸时闭上眼睛,告诉他们这样能更好地辨别感觉,并鼓励他们这样做,引导他们不借助视觉来区别触觉产生的变化。幼儿学得快,并且乐于做这种练习。
温度觉(热觉)训练使用一套金属带盖的容器,内盛有不同温度的水,容器带有一个温度计。触摸容器的外面,就可以获得所要求的不同热度的感觉。还可以让儿童把手和脚浸泡在冷、温、热水中。
关于压觉训练(重量感觉),蒙台梭利成功地运用了一些8×6×1/2cm的3种不同木质(紫藤木、胡桃木和松木)的小木板。重量分别为24、18、12g,逐个相差6g。木板表面涂有清漆,以免板面粗糙,并保留木质本色,这使儿童看到木板颜色就知道它们的不同重量。当儿童闭上眼睛时,就需要纯粹靠压觉区分重量,而不是靠看颜色。儿童对这种“猜测”表现出极大兴趣,并积极参与。
立体感觉(实体认识)通过触觉和肌肉感觉的帮助来识别物体。以这种联合感觉为基础,蒙台梭利进行了实验,并取得了惊人的教育效果。她的第一套教材由福禄培尔砖块和立方体组成,请幼儿注意这两种物体的不同形状。首先,请他们睁着眼睛,仔细准确地感触这些物体,并反复用言语提醒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物体各自特点上。然后,请幼儿闭上眼睛,借由触摸,把立方块放在右边,把小砖块放在左边。最后,请孩子蒙住眼睛,再重复这种练习。几乎所有幼儿都能做好这个练习,经过两三次后,他们就能够完全不出错误。通过这个“游戏”能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蒙台梭利曾经观察到一名3岁的女孩,对这个任务不仅不感到困难而且完成得很轻松,左右手都能灵活使用。这种练习还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硬币、玩具兵和小球等小物体来进行,甚至还可以使用玉米粒、麦粒和稻粒。不需要用眼睛看就能区别各种
物体,这正符合“触觉是我们的另外一双眼睛”的心理理论。
三、听觉教育
听觉教育可以培养幼儿对声音的强弱、高低、种类(乐音的音色)的辨别能力。声音的种类有无数种,难以制作特别的教具。可对实际生活中听到的声音或各种乐音进行分辨练习。实际上,听力训练没有严格的教学法,蒙台梭利结合了德国和美国的聋哑人听觉训练材料,训练儿童集中注意力去区别别人说话声音的变化。区别声音训练的目的是使幼儿习惯于区别轻微的噪音和正常的声音,使对噪音或杂乱的无间是非事情以厌烦。这种练习具有训练美感的价值,也是培养实际纪委的有益方法。众所周知,幼儿的叫嚷和摔打东西的噪音会破坏教室的秩序。练习首先需要单独对幼儿进行训练,因为安静是绝对的条件。其次,没有中间介质告诉幼儿听力是什么,也就是说应该是在反复和自己较劲中练习听力。专门的教具包括音筒和音感钟。
四、味觉和嗅觉教育
蒙台梭利请小朋友嗅新鲜的紫罗兰和茉莉花,然后蒙上他的眼睛,将一束紫罗兰凑到孩子的鼻子下让他猜出是哪种花。为了区别花香的浓淡,花的给予量逐渐减少,最后只给一朵。吃饭时可以训练味觉,道理同嗅觉训练一样。还可以用舌头接触各种味道的溶液,苦、辣、酸、甜、咸都行。练习结束后,可以让幼儿漱口。教具包括味觉瓶和嗅觉筒,基本味道(甜—咸—酸—苦)
第二篇:浅谈蒙台梭利感官教育
商丘市教育系统 优秀论文评选
浅谈蒙台梭利感官教育
姓名 班 晓 莉
单位 商丘幼儿师范学校
日期 2013-4-18
浅谈蒙台梭利感官教育
内容摘要:感官教育在蒙台梭利教学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感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各种感觉教育显得至为重要。本文从感官教育的重要性、内容、特点、实施过程等方面来论述分析。
关键词:蒙台梭利;感官教育;自由
从事蒙氏教法教学多年,深感蒙氏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在谈蒙氏教育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蒙台梭利本人: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是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她早年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之后,在罗马的贫民区创办了“儿童之家”,并决心致力于正常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在此期间,她努力打破传统教育观念、模式的束缚,力求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来进行幼儿教育的研究。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和不断的实践,蒙台梭利创建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即“蒙台梭利教育法”。她的这套教育法运用在“儿童之家”的孩子身上,经过几年的教育,使这些孩子的心智发生了质的转变,一个个成为了自信的、懂事的、全面发展的英才少年。后来人们给她冠以“幼教之母”的荣誉称号。
首先我们来谈谈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重要性:
蒙台梭利教育主要划分为日常生活教育、感观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以及艺术教育这六大领域。其中,感官教育领域在蒙台梭利教学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她认为,感官是心灵的窗户,感官对智力的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在她看来,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利用感觉搜集事实,并 2
辨别它们。而感觉训练也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动,通过感觉训练使儿童对事物的印象清晰、纯正,这本身就是一种智能和文化的学习,是智力发展的第一步。同时她还认为,人的智力高低与教育有较大关系,对于幼儿来说,是刺激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另外智能的培养首先得依靠感觉,所以感觉练习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动。感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在她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各种感觉都特别敏锐,而且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不进行充分的感觉训练,长大以后不仅难以弥补,而且还会使其整个精神发展受到损伤,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感觉统合失调”。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各种感觉教育显得至为重要。
接着我们来谈谈感官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一)感观教育的内容
那么感官教育究竟让幼儿都做些什么呢?其实大家都知道,所谓感官,即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脚。那么感官教育就是通过让幼儿反复操作教具来培养她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接下来我们分别来谈谈:
1、视觉:通过让儿童辨别不同大小、颜色、形状、高低、长短的几何物体,来提高他们的视觉鉴别、度量能力。
2、听觉:通过对幼儿进行区别声音练习和听觉灵敏度训练,来提高幼儿的声音辨别、比较能力;对幼儿进行音乐听力训练来初步培养他们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3、触觉:帮助幼儿辨别物体的光滑、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大小、厚薄以及形体。
4、味觉、嗅觉:通过让幼儿尝、闻各种物体来提高幼儿的味觉、嗅 3
觉的灵敏性
(二)感官教育的特点
刚才谈到感官教育即通过让幼儿观察、辨听、触摸教具来培养他们的不同感觉。那么感官教育的特色之处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教具根据其用途分为不同的种类
每一类教具基本上都由若干部件组成。所有部件除了某一维度(如大小、重量等)有量的差异外,其余的性质相同。例如,训练感知重量的教具,所有的部件均同质、同形,只是每个部件之间存在量的差异,以便使儿童通过操作这套教具,训练对重量感觉的敏锐性。
2、每种教具各训练一种特殊的感觉
蒙台梭利要求在训练时,应尽可能排除其他感官的干扰,以便使所要训练的感官得到的印象尽可能纯正、清晰。例如,为了训练触觉,要求儿童将眼睛蒙上,或者在暗室中操作触觉教具,以便排除视觉的干扰。
3、教具能控制儿童犯错误
即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根据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一旦使用不当,就要推倒重来,直到正确为止。“自我教育”是体现蒙台梭利方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她一再强调:“人之所以成人,不是因为教师的教,而是因为他自己的做。”
蒙台梭利曾说“我听了,我就忘了;我看了,我就知道了;我做了,我就记住了”。可见蒙台梭利对幼儿操作教具的重视。下面我们来说说感官教育的实施:
首先,蒙台梭利根据儿童对不同的感官刺激存在不同敏感期的原理,将感官训练细分为视觉、听觉、触觉等的训练,每种训练单独进行,并创制了一套教具,供除嗅觉外的感官练习之用。例如,供视觉练习用的插座 4
圆柱体:共四组圆柱,第一组和第二组均是高度相等而直径不同,第三组直径相同而高度不等,第四组高度与直径均不同,要求儿童分别将其嵌入底座上的相应小孔中。这个教具就很好地锻炼了幼儿对高低、粗细、大小的认识以及敏锐度。
其次,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要给儿童以活动的自由,成人尽量不予干涉,让儿童各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进度选择教具,并反复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的内在潜力,同时使教具与儿童的敏感期相结合,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蒙台梭利自创的教具能给幼儿以正确的指引,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让幼儿反复操作这套教具进行自我教育。例如,上面讲到的视觉教具插座圆柱体,如果幼儿把一个圆柱体放进一个比它小的孔中,则放不进去;若放进一个比它大的孔中,则到最后,终将至少有一个圆柱体放不进孔中,这就说明整个过程只要有一个错误,就需要重新调整,已达到玩全正确。所以说这套教具给幼儿正确的引导,使其进行自我纠正。
最后我们来谈谈外界对对感官教育的评价:
近些年来有不少实验证明认识能力的培养应从感觉训练开始,感觉发展得越好,带来的外界信息越多,认知能力就越能得到发展。因此不少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认为蒙台梭利强调儿童的感觉训练是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规律的;有些实验研究还证明蒙台梭利学校的儿童经过“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智力一般有所提高,在知觉方面尤佳。从教育史角度讲,蒙台梭利方法确有创见,例如,卢梭的自然教育论以自然后果作为道德自我教育的方法,蒙台梭利将其从德育扩大到智育,主张让儿童在自我操作和摸索中,通过“教具的控制错误”,达到智慧的自我教育,这对以后的个体化教学是一个启发。又像文字书写的学习,裴斯塔洛齐主张通过绘画对形的掌握过渡到文字的书写,蒙台梭利则让幼儿从进入“儿童之家”的第一 5
天起,就通过有计划的感官训练,在不知不觉之中“爆发式”地学会书写,效果比常规的要好得多。
当然,蒙台梭利的感官训练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主要是:感官的单独刺激对特定材料的有关刺激果然敏锐,但由于强调单一的器官的孤立训练,必然使个体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离,影响儿童全面地认识世界,从而也就影响儿童的认识发展,因为知觉的整体并不是色、形、声等感觉的简单总合。其次,蒙台梭利进行感觉训练所用的教具过于死板划一,都是按严格的分类、等级的排列、固定的方法进行的,这必然不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情感和语言等。此外,单纯掌握物体的外形特征以及大小、长短高低等的顺序,并不一定能促进概念的形成,因而未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思维。所以蒙氏感官教育还需同我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培养适应大社会的全优儿童。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儿童个性发展与教育理论》刘文,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教育学》 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版;
3.《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 》任代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4.《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幼儿教育实验》田景正,学前教育研究2000年。5.《蒙台梭利幼教法》李继勇,延边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
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感官教育(感觉训练)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也是她的教育实验的主要部分。
一、什么叫感官教育
所谓的感官教育是经由视觉、嗅觉、味觉、听觉以及触觉上的外界刺激传讯给大脑,再经由大脑传递给感官,使孩子产生知觉,发展他的观念、思想、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感官教育包括了视觉教育、嗅觉教育、味觉教育、听觉教育以及触觉教育等。感官教育有着独特的方法和原则,感官教育主要以儿童自主为中心,教师加以辅导。因此,相较于其他教学法,有着显著的特点。
二、感官教育的目的
一是生物学的观点。三到六岁是幼儿感觉形成期,此时若能把握住机会帮助幼儿感官的自然发展,将同时掌握儿童全面性的自我教育。
二从社会学的观点来说,因为人类是群居性的动物,所以一般人难以离开社会群居生活而独自生存。那么在幼儿期适当的刺激孩子的感觉,将帮助他容易成为一个敏锐的环境观察者,而且更容易适应现在和未来的实际生活。
因此,感官教育的目的将帮助幼儿:
1、认识物性
2、发展感官知觉
3、帮助概念形成
4、建立逻辑思考能力之基础。
5、培养手眼协调、专心、独立、有秩序感的直接目的。
这与日常生活教育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可同步进行,并为写、读、算做准备。
三、蒙氏感官教育思想的内容。
1.触觉:帮助幼儿辨别物体的光滑、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大小、厚薄、长短以及形体。
2.味觉、嗅觉:通过让儿童去尝、嗅各种物体来提高幼儿的味觉、嗅觉的灵敏性。3.视觉:让儿童辨别不同大小、颜色、形状、高低、长短的几何物体,提高他们的视觉鉴别度量能力。
4.听觉:对幼儿进行区别声音练习和听觉灵敏度训练以提高幼儿的声音辨别、比较能力;对幼儿进行音乐训练来初步培养他们的审美和鉴别能力。
四、蒙氏感官教育思想的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感官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对刺激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并把儿童的感觉期分成了五个阶段:
①秩序感觉期:三岁儿童对秩序有强烈的要求,看到东西放乱了便会吵闹,放得整齐便 会高兴,喜欢把东西放在原来的地方。
②细节感觉期:1——2岁的孩子常把注意力集中在细小的枝节上,最初注意艳丽的物体,各种光彩夺目的颜色、图案。
③使用双手的感觉期:18个月——3岁的儿童喜欢抓东西,把东西打开、关闭,把物体放进容器中,一会儿又倒出来,还喜欢堆积物品。
④行走感觉期:幼儿学习行走,类似第二次降生,儿童在学习行走的时候,总是带着自豪的心理走来走去。
⑤语言感觉期:儿童有一种接受语言的天赋,学习语言的能力非常强,不论儿童生长在什么地方,儿童语言的发展阶段是相同的。从咿呀学语到单词句阶段、双语句阶段,以后进入更复杂的句子结构阶段。这些阶段是以连续的方式出现的,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所以蒙台梭利主张在对儿童进行感官训练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和重视他们感觉发展的敏感期和相应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来对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
蒙台梭利还认为儿童在各种感觉敏感期的发展上也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感觉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连贯性的步骤和方法,使感觉教育与读、写、算等数学活动联系起来,使之达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渡。
2.自我教育的原则: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自己的创造者,是独立地不断发展着的完整的个体,是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现儿童并解放儿童。为此,她为感官教育设计了一系列需要儿童自己来动手操作的教具,并且在教具中设计了专门的“错误检验”系统,限制教师对儿童过多的干涉,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根据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
五、蒙氏感官教育思想方法
蒙台梭利以人的五种基本感官为基础,精心设计了适合于训练儿童五类感觉的系列教具——圆柱体、触觉板、音筒、味觉瓶、嗅觉瓶等等;同时将感觉训练细分为触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每种感觉进行单独训练。例如:供视觉练习用的一种教具是三组圆柱,第一组高相等而直径不同,第二组直径相同但高不等,第三组高与直径都不相同,要求儿童分别将其嵌入木盘上的相应孔中。另外,蒙台梭利还在这一套教具中设计了一个“错误检验”系统,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自我检验,以提高儿童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蒙氏感官教育的特点
1.教具根据其用途分为不同的种类
每一类教具基本上都由若干部件组成。所有部件除了某一维度(如大小、重量、频率高低等)有量的差异外,其余的性质相同。例如,训练感知重量的教具,所有的部件均同质、同形,只是每个部件之间存在量的差异,以便使儿童通过操作这套教具,训练对重量感觉的敏锐性。
2.每种教具各训练一种特殊的感觉
蒙台梭利要求在训练时,应尽可能排除其他感官的干扰,以便使所要训练的感官得到的印象尽可能纯正、清晰。例如,为了训练触觉,要求儿童将眼睛蒙上,或者在暗室中操作触觉教具,以便排除视觉的干扰。
3.教具能控制儿童规范使用不当的错误
即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根据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一旦使用不当,就要推倒重来,直到正确为止。
“自我教育”是体现蒙台梭利方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她一再强调:“人之所以成人,不是因为教师的教,而是因为他自己的做。
七、蒙氏感观教育的意义
1.从智力的角度:智力是人心理发展的阶段,感觉又是基本初步的智力活动,因此智力的培养首先要靠感觉。2.从美学的角度:有了视觉,才会有绘画,雕塑和所有造型艺术; 有了听觉,才会有音乐,舞蹈与它们相关的艺术;有了嗅觉,人们才能去找好闻的东西;有了味觉,食物才变为一门真正的艺术—烹饪的艺术;有了触觉,归根到底是所有艺术的基础。
3.从个体心理发展角度:感觉器官受到环境的刺激后,传达到脑部,再由知觉神经传达到肌肉使之产生运动,由一连串反复进行感觉运动,使幼儿心理得到发展。
4.从完善人格的角度:从事过感官工作的儿童不仅能娴熟的使用双手,而且能更加敏锐的感知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如果一个能明白事物特性的有规则分类,又知道某种特性的等级,就可以明晰周围的环境。
八、蒙氏感官教育存在的不足
1、对蒙氏感官教育的元理论研究比较多,而在操作、应用上的中国化、本土化研究比较少。
2、相关研究中对感官教育教具的研究比较多,但基本上是对现有教具的理论分析,而没有关于教具创新的研究。
3、在有限的关于蒙氏感官教育中国化和本土化的研究中,研究者基本上是从教具入手,而很少考虑教育内容等其他方面。
结语
蒙特梭利非常注重感官能力的培养,也因此而设计了许多训练感官的教具,她认为这些教具可能为儿童未来培养较正确清晰的思考及创造力。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拥有一套完整的蒙特梭利教具,就能够达到蒙特梭利教育的目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配合蒙特梭利教育的精神,以及掌握她的原因并帮助儿童能够经由自身的经验当中去追寻教育以及生命的答案。如此才能使教学更具有创造性。
第四篇:家庭蒙台梭利教育-感官
家庭蒙台梭利教育
蒙台梭利感官
1. 分类游戏
目的:
通过品尝,对干果和水果食品进行分类。
道具:
干果拼盘(开心果、榛字、杏仁),水果拼盘(草莓、葡萄、橘子),眼罩一个,牙签若干。
要点:
1、讲干果、水果拼盘放在桌子上,引导孩子分类品尝,并说出味道和名称。
2、戴上眼罩,家长任取一种干果或水果,放入孩子口中。让孩子品尝后,说出干果或水果的名称及类别,如:“我吃得是橘子,橘子是水果”。
提示:
要积极帮助孩子认识事物,并适时予以鼓励。
蒙氏心语:
感官训练可以培养敏锐的观察者,适应现在的文明时代,更能实现的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2. 认蛋游戏 目的:
通过味觉,识别各种蛋的味道及认识名称。
道具:
鹌鹑蛋、鸡蛋、咸鸭蛋各1个,盘子3个,刀子一把。要点:
1、鹌鹑蛋、鸡蛋、咸鸭蛋各1个,分别放在三个盘中。向孩子介绍每种蛋的名称。
2、分别剥开三种蛋进行品尝,感知蛋的味道。
3、把三种蛋切块并混放在一盘中,请孩子任取一块品尝,品尝后请孩子说出蛋的名称
提示:
进行品尝蛋与认识相应字下的活动。
蒙氏心语:
我们不能回到生命的初期,而在敏感时期获得的知识、能力将永远留在我们的生命里。
3. 吃饼干 目的:
通过味觉,辨认不同味道的饼干,并能够说出名称认识相应的字卡。
道具:
牛奶饼干、巧克力饼干、咸味饼干各一盘,相应字卡各一张。
要点:
1、请孩子品尝牛奶饼干、巧克力饼干、咸味饼干后,引导孩子认识饼干的名称。
2、请孩子品尝三种饼干,并说出名称。
3、混放三种饼干,请孩子任取一种。品尝后,说出饼干名称病认识相应字卡。
提示:
增加或更换饼干的品种进行活动。
蒙氏心语: 一个人的幼儿时期,其实就是一种不断习得能力的过程。这个周期性的刺激,将带给儿童无限的欢乐与乐趣。
4. 找牙膏
目的:
通过嗅觉,能在几种物品种中找出牙膏。
道具:
牙膏、护肤霜、洗发膏的瓶盖各一个,眼罩一个。
要点:
1、拿出牙膏的萍钙,让孩子闻味儿并记住名称。
2、把装有牙膏、护肤霜、洗发膏的瓶盖同时放于桌子上,让孩子带上眼罩,逐一去闻三种物品,并找出牙膏。
提示:
1、牙膏、护肤霜、洗发膏最好为同一颜色。
2、变换物品的种类,让孩子通过嗅觉去辨认。
蒙氏心语:
当我们把羁绊孩子的人为事物,以及自以为是用来教导孩子规矩的暴力放置一旁时,我们就会看见孩子崭新的一面。
5. 水果与写字 目的:
通过嗅觉,识别水果并记住名称及相应字卡
道具:
菠萝、苹果、桃、橙子等果肉若干,果盘4个,字卡一套。
要点:
1、分别把菠萝、苹果、桃、橙子等果肉放在盘中,引导孩子逐一去闻,并根据水果的味道说出名称。
2、引导孩子通过嗅觉认识相应字卡。
3、通过嗅觉引导孩子进行水果与字卡的对应练习。
提示:
增加或更换水果种类。
蒙氏心语:
必须容许孩子自由选择物品,它可以让原来的发展得以持续,沟通孩子和孩子尚无意识的心智之间的障碍。
6. 辨认调料 目的:
通过嗅觉认识几种常见的调料,并说出其名称。
道具:
大料,花椒,姜(切片),蒜(去皮),小沙布袋4个,盘子1个。
要点:
1、把大料、花椒、姜、蒜放在盘中,引导孩子逐一闻味儿,并记住其名称。
2、闻味游戏:把以上四种调料分别放入纱布袋中,逐一让孩子闻,通过嗅觉辨认病说出名称。
提示:
增加调料的种类,让孩子闻味辨认。蒙氏心语:
利用不同的感官刺激,有条不紊地将注意力引导他们的活动里,即便是嗅觉也可以被理解的方式来训练,而成为他们探索环境的器官。
7. 嗅觉游戏 目的:
发展孩子嗅觉的灵敏性。
道具:
醋、茉莉花茶水、橙汁各一杯,眼罩一个。
要点:
分别取来醋、茉莉花茶水、橙汁各一杯,放在桌子上,让孩子去闻。并告诉孩子名称。
让孩子戴上眼罩逐一闻杯中的液体。根据闻到的味道说出液体的名称。
提示:
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增加品种。
蒙氏心语:
在我们的方法里,导师最重要的责任是将物品的正确名称灌输到孩子的脑子里。
8. 闻水果 目的:
培养孩子初步的嗅觉能力,通过嗅觉了解水果,记住水果的味道。
道具:
苹果、橘子各一个,果盘一个。
要点:
1、取苹果、橘子各一个,放在果盘里。
2、家长取苹果闻一闻说“这是苹果”。然后放在孩子鼻下,让他闻一闻,告诉他说“这是苹果”。
3、以同样的方法闻橘子。
4、同时拿出两种苹果,引导孩子用嗅觉辨认何是苹果、何是橘子。
提示:
可根据孩子的认识能力,增加水果种类。
蒙氏心语:
导师必须做双向学习:他必须对他要做的工作很熟悉,又要了解教材的功能——发展的工具。
9. 尝菜汁 目的:
通过味觉辨认不同菜汁的味道。
道具:
胡萝卜汁、黄瓜汁、西红柿汁各一杯。
要点:
取胡萝卜汁、黄瓜汁、西红柿汁各一杯,放在桌子上,请孩子品尝。
请孩子品尝胡萝卜汁后,告诉孩子菜汁名称。
3、以同样的方法认识另外两种菜汁。
提示:
将菜汁与相应的蔬菜配对。
蒙氏心语: 如果孩子的心灵火花被忽略了,它很可能就此熄灭,永远再没办法点燃。
10.尝味游戏
目的:
增强孩子的味觉能力
道具:
牛奶、米汤、糖水各一杯,小勺三把
要点:
取牛奶、米汤、糖水各一杯,放在桌子上。
取一勺牛奶送到孩子口里说“这是牛奶。”然后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米汤、糖水的尝味。
提示:
对稍大的孩子可以利用尝味与子卡进行。
蒙氏心语:
孩子好比一个继承者,他对自己所拥有的宝藏毫无知觉。他殷切的希望用职业鉴赏家的知识去赞叹、分类和编录那些宝藏。
11. 猜歌名
目的:
1 欣赏歌曲,说出歌名。
2 增强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道具:
录音机、歌曲磁带五首熟悉的歌曲,字卡歌
曲名字。
要点:
猜 歌 名
提示:
孩子可独立听歌曲,找歌名。
蒙氏心语:
旧式的教学法好像用大拇指压在已经停摆的齿轮上要安开始起动。
12.找声音 目的:
增强孩子的听力,学会辨认声音的方向。
道具:
小铃一个,眼罩一个。
要点:
找 声 音
提示:
可用其他的发声物代替铃铛和孩子进行此项游戏。
蒙氏心语:
教育工作者的个人技巧会适时和有效地融入孩子的活动中。
13.什么乐器在唱歌
目的:
发展孩子的听觉能力,能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道具:
手铃、木鱼、铃鼓各一件,眼罩一个。
要点:
什么乐器在歌唱
提示:
1. 可增加乐器种类。
2. 可使2~3种乐器同时发声,让幼儿说出乐器名称。
蒙氏心语:
导师的职责是指导孩子的智能活动和他的心理发展。
14. 倒水听音
目的:
1认识音的长、短。
2发展孩子手眼协调能力。
道具:
装有不同色水的茶杯、空杯各两个,色水水位
分别是黄色1/4、红色1/2。
要点:
倒 水 听 音
提示:
装色水的杯子最好是透明的。
蒙氏心语:
听力及视力是开启心智之门。
15.猜动物 目的:
1 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
2 通过听动物的叫声辨认动物。
道具:
1 动物玩具或图片猫、狗、鸡、羊、牛。
2 录有以上动物叫声的录音带。
3 录音机一台。
要点:
猜 动 物
提示:
长可教小朋友唱不同的儿歌,最好选用那些
能描述某种动物叫声的儿歌。
蒙氏心语:
所有幼儿教育都必须以促进孩子的自然发展为目的。
16.听音瓶
目的:
发展孩子的听觉能力。
道具:
矿泉水瓶3个,其中一个不装物品,另外两个分别装有豆子和水1/3瓶。
要点: 听 音 瓶
提示:
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让他她把听到的声音
与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进行比较,并表达出来。
蒙氏心语:
教育幼儿的目的是在帮助他发展而不是拿知识来填充他。
17.图形分类
目的:
通过触摸,给几何图形分类。
道具:
大小不同的三角形、长方形、圆形卡片若干,布袋一个,贴有三种图形标记的小筐各一个。
要点:
图 形 分 类
提示:
增加图形的种类进行活动。
蒙氏心语:
感觉的训练能增长孩子的智能,加上持续和影响很大的练习,会使孩子变得更为成熟。
18.玩水
目的:
通过玩水让孩子感觉水的特性,如:水是流动的,不定形的。
道具:
清水一盆,瓶子一个,海绵一块。
要点:
玩
水
提示:
增加更多的玩水工具,进一步让孩子感觉水的特性,如:水的浮力等。
蒙氏心语:
无意识的心智必须通过工作,以及通过在外部世界获得的生活经验才能转变有意识的。
19.触觉板
目的:
通过触摸感知粗糙与光滑的不同。
道具:
粗糙的砂纸板一块,光滑的木板一块,洗手盆一个,毛巾一块。
要点:
触 觉 板
提示:
引导孩子说出与摸砂纸,木板感觉相同的日常用品。
蒙氏心语:
新生儿用手摸嘴,表示他正经验一个重要的个人参照点。
20.摸水果 目的: 通过触摸,让孩子辨别不同种类的水果。
道具:
苹果、橙子、香蕉、洋桃、小西瓜各一个,布袋一个。
要点:
摸 水 果
提示:
用同样的方法,和孩子一起摸干果、摸蔬菜。
蒙氏心语:
对小朋友而言,自由选择是一个有趣的新活动。如今他们可以依据本身特殊的偏好,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21.摸球 目的:
用手感知球的大小,发展触觉。
道具:
大小不同的球三个,布袋一个。
要点:
摸
球
提示:
加入大、小字卡,进行实物与字卡的对应练习活动。
蒙氏心语:
照儿童自己的喜好挑选特定的材料这样能增加他们的分析能力增进他们的动作技巧。有这些材料的帮助,他们能学会做事的专一性。
22.抓悬挂玩具 目的:
通过触摸物体,发展孩子的感知能力。
道具:
支架一个,悬挂玩具若干不同软硬、大小的玩具。
要点:
抓 悬 挂 玩 具
提示:
低龄幼儿不适合抓玩悬挂毛绒玩具。
蒙氏心语:
尽管小朋友的行为不受任何约束,但他们给人的印象,却是非常有纪律。他们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安静地走来走去取放物品。
23.滚球 目的:
通过滚球让孩子观察球的滚动速度和方向。
道具:
大、小球各一个,长丝带一根终点线。
要点:
滚
球 提示:
此活动适合户外进行。
蒙氏心语:
美学和道德教育必须和感官教育密切的配合。
24.印手印
目的:
通过印手印的活动,增强孩子分辨颜色的能力。
道具:
广告色三种,盘若干,抹布3块,白纸若干。
要点:
印 手 印
提示:
引导孩子把印手印的颜色与身边日常用品的颜色进行比较。
蒙氏心语:
母亲对婴儿感觉及需求的反应,是互相了解的结果。
25.色水游戏
目的:
分辨三种颜色,并学会配对。
道具:
透明杯子分别装上三种颜色的水每种两杯,滴管3支。
要点:
色水游戏
提示:
在孩子认识水色的基础上,进行调色的活动。
蒙氏心语:
声音、微笑和眼神成为彼此间沟通的特殊载体。
26.认衣服 目的:
区分不同颜色的衣服。
道具:
5件不同颜色的衣服红、黄、蓝、绿、黑。
要点:
认 衣 服
提示:
随孩子辨别颜色能力的不断加强,可换成其他物品玩游戏。
蒙氏心语:
孩子能独立活动时,父亲可带领孩子一同认识世界。
27.找光 目的:
锻炼孩子视觉的灵活性。道具:
手电筒一个。
要点:
找
光
提示:
1 户外阳光强弱适宜时,带孩子玩找影子的游戏。
2 手电光柱不能直接照射孩子的眼睛。
蒙氏心语:
儿童首先发挥功能的器官是感觉器官。
28.认气球
目的
分辨颜色(红、黄、蓝)
道具:
红、黄、蓝气球各一个
要点:
1取来红色气球,家长说:“孩子你看,红气球多好看”。边说边轻拍气球,吸引孩子去看。
2以同样方法认识黄、蓝两种气球。
提示:
当孩子熟悉三种颜色后,可把这三个气球挂在孩子能看得到的地方,吸引孩子用视觉寻找三种不同颜色的气球。
蒙氏心语:
新生儿需要感觉
第五篇:蒙台梭利感官教育原则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原则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必须遵循序渐进、因人施教和自我教育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原则,它在感官教育中有着尤为特殊的意义。一般来说,循序渐进的原则是由简到繁;从认识事物的角度来说,是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从经验来讲,是由近及远。总之,刺激由易到难、由近及远,这就是循序渐进的原则。
蒙台梭利接受早期心理学家冯特(W.Wundt,1832~1920)的理论“把复杂的现象分析成各种最小元素,再以这些元素的统和来说明现实复杂的现象”—就是把感觉分析成各个元素(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再由各个元素间的连接来认识物品或现象。在这一点上,蒙台梭利或许是受早期以智障獐为对象的影响。由此知道,把感觉到的概念引导作为感觉教具有分离各种感觉经验的元素存在,也就是经由各感觉来了解感觉特质(大小、轻重等)。这个元素使教具的“刺激孤立化”,并容易捕捉某种特质(抽象概念)。例如用“长棒”比较长度,使用“粉红塔”立方体教大小,以“音感钟”教声音的高低概念等。
她还认为,感官教育应当根据幼儿在敏感期的特点,把肌肉练习作为感觉训练的基础,把对各种感觉的发展作为教育的重点,同时,应当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连贯性的步骤和方法,使感觉教育同读、写、算等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使之达到由简到繁的过渡。
二、因人施教的原则
感官教育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应该单独进行,因人施教。另外,在由感觉导入概念的方法上,蒙台梭利还结合了知觉与语言,这是采用塞根的三阶段“名称练习”。
在获得对物体的正确认识之后,把所接受到的刺激特质与名称结合在一起,这样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并且由于幼儿心理的发展,将会使该教具获得极为丰硕的教育效果。
三、自我教育的原则
蒙台梭利提倡幼儿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学习,使幼儿在感觉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去进行自由选择、独立操作、自我校正,去努力把握自己和环境。蒙台梭利进行感官教育主要采取了提供教具的方法,她所设计的教具中设有专门的错误检验系统,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根据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同时她还通过限制感官教育指导者的活动去增强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