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 文档
中共新泰市委办公室文件
新办发[2015]27号
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
印发《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党(工)委,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委各部委,市政府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市人武部:
为深入推进我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经市委、市政府研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实施。
中共新泰市委办公室 新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11月18日
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我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根据《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泰安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泰办发〔2015〕2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深入推进依法治教,着力解决当前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市。
二、目标任务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新型关系,基本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推进学校管理向教育家办学转变,考试招生向多次机会、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转变,教学方式向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转变,评价标准向育人导向、多维综合转变,监督机制向社会参与、主体多元转变。城乡、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逐渐改变应试教育倾向,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三、工作重点(一)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1.实施德育综合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能力,构建中小学相互衔接的德育工作体系,深化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将德育目标融入各学科课程,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实现全科全程育人。强化中小学法治教育,推进法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全面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和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推进中小学校学生指导中心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体验等方面的教育。加强中小学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设浓厚的育人环境。加强青少年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强化文化育人功能,深入挖掘我市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深化新道德教育研究,积极推广已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以幸福班级建设为抓手,推进幸福学校建设。开展‚四德‛工程、文明礼仪、文明出行、‚我们的节日‛等系列主题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加强家长委员会建设和社区教育,普及家长学校,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联合育人格局,打造新泰德育品牌。(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妇联、团市委、市科协负责)2.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培养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探索建立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生本化、学生活动课程化的课程体系,大力提升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加强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育,构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学科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结合的学生培养机制。尊重学生兴趣爱好,赋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在义务教育学校探索‚学生自主选课‛实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建立‚自主选课学习日‛,积极进行课程统整改革,开发家庭教育课程,实施家校共育。丰富高中学校选修课程,扩大选修学分在高中毕业学分中的比重,组织实施好特色高中建设计划,探索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联合育人行动。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推广一批有价值、有特色、可操作的学校课程研究成果,打造一批课程建设特色学校、品牌学校。(市教育局负责)3.创新教学方法。尊重教学规律,完善全市基础教育教学基本规程,研究制定全市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明确教学基本常规,科学有效实施教学活动。尊重学科特点,针对不同领域课程,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尊重学生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堂学习任务和课外作业。在高中教育阶段全面推行选课走班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改革实验教学,强化综合实践。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活动,深化‚3443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方式,尝试进行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成立课堂教学改革联盟和教学成果推广中心,推广教育教学成果,探索超常儿童、少年识别推荐机制,开展相关试点工作。(市教育局负责)4.加强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健身兴趣、健身能力和健身习惯为目标,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学。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因地制宜,因校而异,探索不同学段分层教学、同一学段多样选择的体育教学模式,使年级间、学段间课程内容、运动项目相互衔接,相同项目、同一水平的学生相对聚集。全市每年举办一次综合性的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节,学校每年举行春季和秋季两次校运会,开展一次冬季长跑活动,举办一次综合性阳光体育节、两次以上全校重点体育项目或特色项目体育比赛。加强学校重点体育项目建设,建立乡镇(街道)区域体育交流竞赛模式,积极开展以校为主、形式多样、具有普及性的学生联赛、特色大课间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推动校园足球、篮球、排球、游泳等项目的普及提升。加强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训练基地建设,建立项目多样,区域发展平衡,小学-初中-高中递进式体育人才输送培养机制。加强学生卫生与健康教育,普及营养、疾病防治知识,落实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建立疾病防控机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与健康习惯。实施学生体质提升计划,实行市、校两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电子档案,降低青少年儿童的肥胖率和龋齿率,控制近视率发展,并向社会公告。实施艺术教育普及计划,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和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全市每年举办一次综合性中小学生艺术节,开设艺术大讲堂,举办专题美术展览、音乐会等艺术交流活动。学校以班级为基础组织综合性、普及性的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与宣传、文化部门联手,开发利用校外艺术教育资源,结合本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积极开展‚艺术家进校园‛、‚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和‚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等活动。到2017年,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卫生保健室配备和体育、艺术器材等达到规定标准,配足配齐中小学体育、艺术专任教师和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试行并逐步推广体育、艺术等课程弹性课时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优化课程资源,探索长短课时。义务教育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1‛文体工程,让每个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推动艺体特色学校建设。(市教育局、市编办、市人社局、市卫生局、市食药监局、市体育局、市文广新局、团市委负责)(二)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5.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落实省、泰安市关于初中学业考试办法,将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都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将地方课程的传统文化内容纳入语文科目考试,逐步将艺术、信息技术和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实验操作技能纳入考试内容。学业水平考试分考试科目和考查科目,考试科目成绩以等级方式呈现,一般分为A、B、C、D、E等若干等级;考查科目成绩分为‚合格‛、‚不合格‛方式呈现,选择部分科目为学生提供2次以上考试机会。(市教育局负责)6.改革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方式。建立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招生、社会参与监督的招生录取机制。普通高中招生,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模式。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招生工作中的比重,可将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科考试成绩等值对待。清理规范高中招生加分项目,取消国家明文规定以外的所有加分项目。在高中录取时采取等级或‚分数+等级‛的方式。完善普通高中指标生分配方法,促进初中学校均衡发展。扩大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鼓励学校根据自身办学需要和办学特色制定录取方案,实行综合录取、特长录取和推荐录取等多种方式。利用好高中阶段学校(含技工学校)统一的招生录取工作平台,实行一考多取,统一组织报名、考试、填报志愿和分批次录取。保持普通高中学生和中职学生招生数量大致相当。招生政策、程序、结果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市教育局负责)7.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完善初中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以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坚持要素多元、形式多样、素质导向、程序科学的原则,强化综合素质评价在毕业考核和招生录取中的结果运用,建立健全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制度,确保规范透明、客观真实、公平公正。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由初中学校具体组织实施。各初中学校要制定本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合理确定指标权重,处理好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关系,评价结果采用‚等级+描述性评价‛方式呈现。进一步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市教育局负责)8.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初中、小学一律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按照适龄儿童少年数量与分布状况、学校分布、规模、条件和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相对就近原则,合理确定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的招生范围,实行划片招生。继续完善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办法,科学划设学区,严格按照学区招生。积极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探索学区制管理模式和不同学段的运作模式,探索中小学集团化办学,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入学工作。统筹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招生工作。(市教育局负责)(三)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
9.建立完善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扭转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促进中小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绿色评价,将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艺术素养等反映学生发展水平的指标,以及校长课程领导力、学生课业负担、教师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班额标准化、家庭教育等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因素作为评价内容,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独具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市教育局负责)10.改革学校校长评价制度。探索建立‚底线管理+特色发展‛的中小学办学评价体系,把党的建设、团队建设、规范办学、安全稳定、民主管理、廉政建设等纳入底线管理指标,把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开设开发、文化特色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改革创新等作为特色发展指标,鼓励学校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自主发展。探索建立多元特色办学评价制度,引导和促进中小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市教育局、团市委负责)11.改革教师评价制度。把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基本标准,构建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评价导向。建立符合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规律、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评价多元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坚持以岗定评,制定完善不同职务岗位的评价标准。建立健全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学校根据教师的岗位职责任务,全面考核教师的师德表现和工作绩效。注重考核结果的使用,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评先树优、职务(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严禁单纯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教师。(市教育局、市人社局负责)12.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对学校办学水平、校长办学业绩、教师教学状况、学生体质和课业负担等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建立学生、家长评价学校和群众满意度调查制度。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学校等发展专业评价机构。(市教育局、市民政局负责)(四)推进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
13.探索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完善以职级制为核心的校长管理体制。按照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建立党委管理。组织部门牵头,教育部门参与实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办学规律,体现职业化、专员化建设方向的校长选聘机制。实行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制度、校长任期交流制度和校长职级薪酬制度。积极探索与校长职级制相适应、符合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和学校管理规律、涵盖副校长其他管理人员的中小学职级管理办法。(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负责)14.扩大中小学办学自主权。进一步简政放权,削减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严格控制涉及学校的检查评估项目。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规划、财政拨款、标准、信息服务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导和督促学校规范办学。鼓励学校创新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完善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落实中小学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在副校长提名、中层干部聘任、教师聘任等方面的用人权。扩大学校在教师职称评聘、评先树优等方面的评价权,在绩效工资、优秀教师激励等方面的分配权,在内部机构设置、课程开发、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管理权。(市教育局、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人社局负责)15.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监督保障。党员行政干部一般进入党组织班子。党组织书记、校长由同一人担任的,一般应配备1名专职副书记。学校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可配备专职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进一步健全党群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校园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教育局、团市委负责)16.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大力推进学校管理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学校要健全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等机制,定期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探索建立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多方代表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学校财务预决算以及教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分配、评先树优办法等重要事项,由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市教育局、市编办、市人社局、市总工会负责)(五)优化教师管理和培养培训。
17.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强化县域统筹功能,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职能分工,依法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公开招聘、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完善教师补充和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补充教师空编岗位,保持专任教师‚退补相当‛,确保区域内所有中小学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合理确定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按照‚多劳多得、优教优酬‛的原则,在考核的基础上,由学校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式方法。提高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标准。建立县域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双向流动的长效机制。调整完善中小学岗位结构比例,适当增加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和薄弱学校中、高级职称岗位,探索建立动态岗位管理机制。妥善解决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前后的教师职称评聘衔接问题。创新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形式,教师公开招聘办法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职业特点,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专业素养和从教潜能。制定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等教育人才引进政策。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由学校依法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负责教师的使用和管理。(市教育局、市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负责)18.健全完善向农村中小学倾斜的教师管理机制。在教师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称晋升、聘用考核、评先树优、培养培训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落实教师机动编制政策,确保用于农村学校急需学科教师。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向农村学校适当倾斜,提高农村教师薪酬待遇。农村学校在分配绩效工资时,要向名校长、名教师和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倾斜。积极探索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对口支援、乡镇中心校教师走教等交流办法,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或教师公寓,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在人才递进培养工程人选,优秀教师、班主任、教育工作者等评选时,适当增加农村教师(校长)名额或比例,适当放宽农村教师评选条件。(市教育局、市编办、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财政局负责)19.创新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加强与省、泰安市级教师教育基地合作,积极推进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整合全市教师培训、教研、科研、电教等资源,规范教师发展平台,统筹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突出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按照‚统筹规划、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分类、分层、分岗对全市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开展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引导教师自主学习。加强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继续实施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工程,鼓励开展名师名校长挂职培训、海外研修。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教师培训实行学分管理,教师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职称)评聘的必备条件。(市教育局、市发改局、市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外侨办负责)(六)创新社会力量办学体制。
20.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办学,积极探索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举办中小学校。鼓励优质公办学校参与民办学校办学,支持名校办分校、优质学校托管薄弱学校。鼓励房地产企业按相关规定投资参与建设配套非营利性民办中小学。(市教育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工商局负责)21.明确民办教育法人财产权和所有者权益。贯彻执行上级政策,探索建立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对民办学校各类投资、捐资、办学积累等形成的土地、房屋、设备等资产,产权属于学校。对非营利性学校,凡捐资举办的,所有净资产归社会所有,终止办学后,由批准设立该学校审批部门的同级政府收作国有,继续用于教育事业;其他非营利性学校,出资人产(股)权份额可以转让,学校存续期间不得抽回资金。营利性民办学校,学校所有者权益归投资者所有。(市教育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负责)22.建立健全奖励激励机制。民办教育机构与公办教育机构平等参与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民办学校按规定享受有关税费优惠政策。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学校发展基金以及提取其他有关费用后,其办学结余由学校董事会(理事会)进行分配。民办教育机构收费实行自主定价。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民办学校发展的信贷服务项目和信贷品种,对民办教育机构提供融资支持。(市教育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物价局、市金融办负责)23.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待遇。民办学校教师在职称评聘、进修培训、评先树优、课题申请、国际交流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在户籍迁移、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与我市同级同类公办教师同等的人才引进政策。民办学校教师被聘用为公办学校在编教师的,其在民办学校期间的工龄、教龄可按规定连续计算。市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支教,支教人员工资福利由财政负担。(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公安局负责)(七)构建社会参与监督体制。
24.畅通社会参与监督渠道。建立重大决策咨询论证制度,出台和实施重大教育决策时,听取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实施新闻发布制度,重要政策和重大事项要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定期聘任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社会监督员参与监督评议教育工作,监督学校办学行为。充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支持学校发展的作用。完善教育惠民服务中心、教育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和学生成长服务中心,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即时受理群众咨询投诉,及时提供教育服务。(市教育局负责)25.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市政府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委员会,充实县级教育督导机构,加强专兼职督学队伍建设,定期聘任兼职督学和教育督导员,完善督学责任区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建立督导评估结果公告和限期整改制度,强化督导评估结果运用,教育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表彰和问责的重要依据。教育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等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布。(市教育局负责)
四、组织实施
按照育人为本、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创新发展的要求,坚持总体设计、试点先行、分类实施、务求实效。时间要求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全面完成。各项目启动实施时间:(一)2015年 1.全市推开项目
教育局具体组织实施项目5项:‚课程教学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畅通社会参与监督渠道‛、‚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教育局与相关部门协同推进项目9项:‚实施德育综合改革‛、‚加强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教师评价制度‛、‚扩大中小学办学自主权‛、‚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健全完善向农村中小学倾斜的教师管理机制‛、‚创新教师培养培训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办学‛。2.试点项目
根据泰安市安排,我市在‚明确民办教育法人财产权和所有者权益‛上先行先试,市第一实验小学、翟镇初级中学在‚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上先行先试。
向阳实验学校在‚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上先行先试。3.泰安市重点联系单位及项目 :
我市为‚实施德育综合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加强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畅通社会参与监督渠道‛等6个项目的泰安市级重点联系单位。
新泰一中为‚创新教学方法‛项目的泰安市级重点联系学校。
汶城实验小学、翟镇初级中学为‚改革教师评价制度‛项目的泰安市级重点联系学校。
金斗中学、翟镇初级中学为‚扩大中小学办学自主权‛项目的泰安市级重点联系学校、(二)2016年
全市推开‚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上半年市直中小学先行实施,下半年在乡镇街道推开.(三)2020年前
1.由泰安市其他县市区或学校先行试点的‚学区制改革‛、‚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民办教育奖励激励机制‛、‚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待遇‛等项目,按泰安市全面推开的时间要求启动实施。
2.‚改革学校校长评价制度‛、‚探索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等项目,按照省统一部署推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成立领导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细化政策措施。建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协调机制,组建教育、编制、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改革工作,解决改革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积极做好泰安市级试点项目的组织实施,着力破解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泰安市级项目实施重点联系单位要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创造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二)强化财政保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办学成本,建立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定期调整机制,并落实到位。积极稳妥实施泰安市普通高中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方案。按照教育现代化要求,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高中阶段教育债务化解和控制机制。完善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落实和保障教师培训经费。(市财政局、市教育局负责)(三)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综合改革。以教育信息化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管理方式改革。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加快市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推进市、乡、校三级教育网络建设和教育云平台建设。配套完善宽带建设、终端设备配置、软件环境建设和课程资源等相关基础资源。抓好试点学校和基础薄弱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构建不同的协作模式,实现学校间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负责)(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坚持正确导向,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宣传、解读改革政策措施,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加强舆情监测,营造良好改革氛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负责)中共新泰市委办公室
第二篇: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学习心得体会
高新区第二小学 商丽津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新课程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发生变化,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评价、教师“教”的行为发生变化,重要的是使学生“学”的方式发生变化。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建设学习型学校
构建学习型学校,锻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之所在。建设学习型学校,要以校本研训为突破。
校本研训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与培训。它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它将教学研究和培训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它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它主张问题即课题,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研训的形式主要有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也就是通过理论学习、专家辅导、合作研讨、集体备课、教学反思等手段使研训工作落到实处。它的初级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终极目标是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民族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学习型学校是指通过培养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团体学习,形成学校的学习气氛,进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实现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创造性工作的学校。学习型学校根据知识经济的社会特征,提出了创造“成功文化”,与统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在学习型学校中,每个教师充分理解并认同学校的发展目标,全心全意为学校的发展做出奉献。并把学习作为生存和工作的方式,作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吸收新技术和新知识。通过坚持不断的学习,创造自我,发展自我,促进人才的培养、质量的提高。而学校组织的主体是教师,造就一个学习型、创造型的教师团体,是建构学习型学校的关键。
创建学习型学校,是校本研训的一项内容,校本研训又有力促进了学习型学校的形成,两者相辅相成,其目的都是为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创造成功人生。
通过开展校本培训,利用多种方式教研,探索多样性的学习活动,能够突出地解决我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改进我校教师教学方法,很好的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使我校的教学达到一种良好的境界,即学生会学习,乐于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和感悟。
二、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而过去的课堂中听到的只是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少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活动,教师过于注重自己教学行为的演示,忽视学生存在,课堂教学成了的教师单方面活动,学生就成了“配角”和“观众”。过去的课堂中,过于注重对学生的训练,学生的课堂表现是超量地做习题,把训练等同于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忽视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感性、创造性,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很好结合起来。
作为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有情境的教学环节,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使之产生新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碰撞,达到其认识冲突的临界点,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表现为一种渴求解决的情绪状态,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发展学生的智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要搭建一个“师与生、生与生”对话的平台,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课堂充满生命力,使教师激情洋溢,使学生激动不已,师生将在对话的课堂中共同发展。
三、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如下表述:”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具备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教学方式以教定学,教师的教学是“教教科书”,而学生则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来学习教科书上的知识,然后再通过考试测试教科书上的知识,却不管这些知识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了多少。这教学方式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课堂上则多半是学生在猜测观摩教师的言行,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作为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应不断地进行反思: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把握学习语文的本质,抓住语文教学的主旨,营造轻松民主的探究氛围,整合教材,创设更具探究价值的情境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最大限度开放时空。在此基础上,改变原有单一的、被动的方式,建立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实践,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要重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的学放在主体地位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环节和方法,从而保证教法和学法的有机同步进行。
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不仅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还要给学生创设流动式的课堂,把学生带进广阔天地这个大课堂去。这大课堂有更生动的教材,有更丰富的知识,有更易挑起学生的兴趣、鼓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新课程每门学科设计了综合学习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载体,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与延伸,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四、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考核鉴定功能和教学信息反馈功能,要保证教学活动优质高效,必须发挥教学评估的杠杆作用,构建一个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这样不但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可以促进教师的教。
新的课堂评价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评价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确地制定评价标准和使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与学生互评、教师与学生共评,注重发展性评价,逐步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积极地发挥评价的作用。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同时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教师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第三篇:山东省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
山东省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
(讨 论 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国家及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就推进我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重点,充分调动校长、教师、学生积极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省。
2.基本原则。
——育人为本。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教育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克服应试教育倾向,解决好学习为什么、教学为什么、办学为什么的问题。
——整体推进。坚持系统设计,准确把握各项改革耦合性和关联性,科学安排,精心组织,相互衔接,统筹兼顾,争取发挥最大综合效益。
——重点突破。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攻坚克难,务求实效,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创新发展。坚持尊重基层首创,鼓励和支持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充分激发基层的改革主动性和创造力。
——市域统筹。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发展,在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市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加大在重点改革、重大政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协调社会各方力量推进改革。
3.目标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新型关系,基本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推进学校管理向教育家办学转变,考试招生向多次机会、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转变,教学方式向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转变,评价标准向育人导向、多维综合转变,监督机制向社会参与、主体多元转变。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县域、城乡、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4.实施德育综合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能力,构建梯次推进、系统衔接、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课程体系。将德育目标融入各学科课程,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实现全科育人。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完善中小学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和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全面推进中小学校学生指导
中心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高中生的职业体验教育,形成引导、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加强学校文化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挖掘市域红色文化和区域性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生活德育、品行养成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加强社区教育,普及家长学校,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联合育人机制。(省教育厅负责)
5.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课程。支持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序衔接。落实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课时,建立校内外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形成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学科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结合的学生培养机制。尊重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支持义务教育学校设立自主选课学习日,丰富高中选修课,扩大选修学分在高中毕业学分中的比重,实施特色高中建设计划、高等学校和普通高中联合育人计划,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其自主个性化发展。(省教育厅负责)6.创新教学方法。尊重教学规律,研究制定全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明确教学基本常规,引导中小学科学有效实施教学活动。尊重学科特点,深入研究德育、科学、体育、艺术等不同课程领域的不同特点,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尊重学生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堂学习任务和课外作业。在高中全面推行选课走班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过程,促进自主学习,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改革实验教学,强化综合实践。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探索超常儿童少年识别培养机制,开展相关试点工作。(省教育厅负责)
7.加强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健身兴趣、健身能力和健身习惯为目标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学。注重学生身心特点,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年级间、学段间课程内容、运动项目相互衔接,同类兴趣相对聚集,因地制宜,因校而异,探索不同学段分层教学、同一学段多样选择的体育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以校为主、形式多样、具有普及性的学生联赛活动。加强学生卫生与健康教育,普及营养、疾病防治知识,完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和疾病防控机制,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与健康习惯。实施艺术教育普及计划,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争取到2017年,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卫生保健室配备和体育、艺术器材达到规定标准,并配足配齐中小学体育、艺术专任教师和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试行并逐步推广体育、艺术等课程弹性课时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优化课程资源,探索长短课时。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1”文体工程,让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和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建设全省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平台,为每位学生建立体质健康电子档案。建立省市两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将检测结果纳入地方政府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并向社会公告。(省教育厅负责)
三、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8.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办法。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实行多次考试,考试结果以若干等级或及格、不及格方式呈现。各市自行选择部分科目,为学生提供不少于两次考试机会。(省教育厅负责)
9.调整学业水平考试内容。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将艺术、体育和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实验操作技能纳入考试内容,2016年在全省推开。(省教育厅负责)
10.健全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以学生品德养成、身心健康、学习能力等为主要内容,坚持要素多元、形式多样、素质导向、程序科学原则,确保过程公开透明、内容真实准确、结果公平公正。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普通高中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建立规范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省教育厅负责)
11.改革高中招生录取方式。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招生、社会参与监督的招生录取机制。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模式。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由学校根据自身办学需要和办学特色制定录取方案,实行综合录取、特长录取和推荐录取等多种方式。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按比例分配到初中的办法。招生政策、程序、结果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省教育厅负责)
12.建立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平台。建立职普统一、学生自主报考、学校自主录取、服务高中阶段学校的考试招生录取机制,2015年建立高中阶段学校(含技工学校)统一的招生录取工作平台。保持普通高中学生和中职学生招生数量大致相当。(省教育厅负责)
13.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科学划设学区,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区制度,公办学校严格按学区招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市域统筹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招生政策。(省教育厅负责)
四、完善教育评价制度
14.建立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建立包括学生学业水平、学生学习动力、学生课业负担、班额标准化、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校长课程领导力、家长满意度等指标的评价体系,对县域教育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中小学校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升办学质量提供科学指导,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从2015年起,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学生课业负担监测等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省教育厅负责)
15.改革学校校长评价制度。建立“底线管理+特色发展”的中小学办学评价体系,把党的建设、规范办学、安全稳定、民主管理、廉政建设等纳入底线管理指标,把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开设开发、文化特色建设、改革创新等作为特色发展指标,鼓励学校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自主发展。探索建立普通高中多元特色办学评价制度,引导和促进普通高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省教育厅负责)
16.改革教师评价制度。把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基本标准,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到2016年,构建起多元开放、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基本建立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学校根据聘用合同规定的岗位职责任务,全面考核教师的师德表现和工作绩效。将教师考核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评优
选先、职务(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严禁单纯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17.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对学校办学水平、校长办学业绩、学生体质和课业负担等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建立学生、家长评价学校和群众满意度调查制度。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学校等发展专业评价机构。(省教育厅、民政厅负责)
五、分步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
18.试点取消学校和校长行政级别。在原有青岛、潍坊两市试点的基础上,今年新增烟台、威海、菏泽开展试点。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取消中小学学校和校长行政级别,实行校长职级制管理。建立完善以职级制为核心的校长管理体制,合理确定校长职级序列。校长职级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每级设若干档次。积极探索与校长职级制相适应,符合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和学校管理规律,涵盖副校长等其他管理人员的中小学职级管理办法。(省编办、省教育厅、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19.在试点地区建立健全校长选聘机制。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建立地方党委管理,组织部门牵头、教育部门参与组织实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办学规律,体现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方向的校长选聘机制。坚持教育家办学原则,实行校长任职资格制度,按照政治要求、职业素养和专业标准确定校长任职资格。现任校长保留原有行政级别,纳入档案管理。根据办学业绩、专业水平、教师认可、同行评价等确定校长职级。校长聘期内进行学考核和届满考核。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制度,通过现职优秀副校级干部过渡、优秀中层干部公开选拔等方式,将具备校长资格的后备人才纳入校长后备人才库管理。(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20.试点建立校长任期交流制度。校长一届任期3—5年,在同一所学校任职原则上不超过两届任期。特别优秀的特级校长,经批准后可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延长退休年龄。按照有关文件规定,符合党政干部任职条件的校长可交流到其他部门单位任职,符合校长岗位要求的其他部门干部可交流到学校任职。(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21.试点建立校长职级薪酬制度。根据校长职级确定绩效工资标准,绩效工资包括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全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基础性绩效工资一般不低于绩效工资总额的50%,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校长工作绩效考核结果发放。(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负责)
22.扩大中小学办学自主权。进一步简政放权,削减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鼓励学校创新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完善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落实中小学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在副校长提名、中层干部聘任、教师聘任等方面的用人权。扩大学校在教师职称评聘、评先树优等方面的评价权,在绩效工资、优秀教师激励等方面的分配权,在内部机构设置、课程开发、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管理权。(省教育厅、省委组织部、省编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23.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监督保障。校长为
党员的,原则上担任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不是党员的,应配备专职书记。学校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可配备专职副书记,并健全党群工作机构。(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负责)
24.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家长委员会制度,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学校财务预决算以及教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分配、评先选优办法等重要事项,由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负责)
六、优化教师管理和培养培训
25.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职能分工,依法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公开招聘、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学校依法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负责教师的使用和日常管理。完善教师补充和动态调整机制,保证专任教师“退补相当”。各地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财力状况、物价消费水平、所在地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公务员规范化后的津贴补贴因素等,合理确定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按照“多劳多得、优教优酬”原则,改进完善教师评价考核标准和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提高绩效工资中的班主任津贴,由各市根据经济发展自主确定标准。适当增加中小学高级职称岗位,调整完善中小学岗位结构比例。按照岗位数量和评审条件评审教师职称,不设定职称评审淘汰率。(省教育厅、省编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
26.健全向农村中小学倾斜的教师管理机制。在教师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称晋升、聘用考核、评先选优、培养培训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各地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向农村学校适当倾斜,提高农村教师薪酬待遇,农村学校在学校内部绩效工资分配中,对名校长、名教师和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倾斜。落实教师机动编制政策,以县为单位核定机动编制,并确保用于农村急需学科教师。完善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或教师公寓,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探索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对口支援、乡镇中心校教师走教等教师交流轮岗途径和办法。(省教育厅、省编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
27.创新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依托高水平大学和师范院校,采取校地共建、共用、共管等方式建设教师教育基地。县域内整合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电化教育等资源,建立县级教师培训基地。完善师范生招生制度,实行师范生提前批次录取,扩大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加强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制度,将修满规定学分作为教师资格注册和职称评聘的基本条件。(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编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
七、创新社会力量办学体制
28.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支持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中小学校。探索发展国有民办、民办公助、混合股份等办学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和公办学校建立学校联盟,支持名校办分校、优质学校托管薄弱学校。(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工商局负责)
29.明晰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和所有者权益。探索建立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对民办学校各类投资、捐资、办学积累等形成的土地、房屋、设备等资产,产权属于学校。出资人将土地、房屋、设备等过户到学校名下并用于教育教学,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免征营业税等税费。对非营利性学校,凡“捐资举办的学校”,所有净资产归社会所有,终止办学后,由学校审批部门的同级政府收作国有,继续用于教育事业;其余非营利性学校,出资者拥有实际出资额(含学校存续期间追加投资额)的财产所有权,出资人产(股)权份额可以转让,学校存续期间不得抽回资金。营利性民办学校,学校所有者权益归投资者所有。(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工商局负责)
30.建立健全奖励激励机制。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的土地、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落实教育税费减免政策,企业和个人捐资助学资金按规定在所得税前扣除。非营利性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规定提取其他有关费用后,在办学有结余的前提下,经学校决策机构决定并报教育、财政、民政部门核准,出资人可取得合理回报。扩大民办学校收费自主权。(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物价局负责)31.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待遇。民办学校教师在职称评聘、进修培训、评先选优、课题申请、国际交流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各市可开展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试点工作。民办学校教师如果被聘为公办学校在编教师,其在民办学校期间的教龄连续计算。教育行政部门应有计划地组织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支教,支教人员工资福利由财政负担。(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负责)
八、构建社会参与监督体制
32.畅通社会参与监督渠道。建立重大决策咨询制度,政府制定和实施重要教育政策时,要听取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评估。重要政策和重大事项要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社区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家长和教师代表等参与评议学校工作机制,监督学校办学行为。成立教育惠民服务机构,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和汇集渠道,即时受理群众咨询投诉,提供教育服务。(省教育厅负责)
33.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市、县(市、区)政府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委员会,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推行督学责任区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健全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和限期整改制度。教育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等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布。(省教育厅负责)
九、保障措施
34.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细化政策措施。建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协调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明确相关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形成推进合力。同时,要转变职能,下放权力,加强对下级部门的指导和监督。设立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鼓励先行先试,创造经验,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对地方教育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对市、县教育综合改革和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经
费保障等工作实施考核。推动各县(市、区)建立义务教育学区制度,推行九年一贯、多校协同、资源整合等学区管理模式,促进学区内学校之间校长教师均衡配置和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共享。2015年3月底前,各市完成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报省政府备案。(省政府办公厅负责)
35.健全财政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省、市、县教育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教育经费分担和成本补偿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和办学成本,建立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定期调整机制,并确保落实到位。2014年底前制定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2015年全部达到基本办学标准。建立健全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高中阶段教育债务化解和控制机制。完善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负责)
36.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山东省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加强省、市、县三级教育网络建设和教育管理信息平台、课程资源平台、教师教育平台建设,推进互联互通。强化带宽建设、终端设备配置、软件环境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以教育信息化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管理方式改革。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负责)
37.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坚持正确导向,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宣传、解读改革政策措施,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加强舆情监测,营造良好改革氛围。(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负责)
第四篇:山东省《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
山东省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
(讨 论 稿)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国家及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就推进我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重点,充分调动校长、教师、学生积极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省。2.基本原则。
——育人为本。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教育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克服应试教育倾向,解决好学习为什么、教学为什么、办学为什么的问题。
——整体推进。坚持系统设计,准确把握各项改革耦合性和关联性,科学安排,精心组织,相互衔接,统筹兼顾,争取发挥最大综合效益。
——重点突破。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攻坚克难,务求实效,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创新发展。坚持尊重基层首创,鼓励和支持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充分激发基层的改革主动性和创造力。
——市域统筹。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发展,在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市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加大在重点改革、重大政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协调社会各方力量推进改革。
3.目标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新型关系,基本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推进学校管理向教育家办学转变,考试招生向多次机会、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转变,教学方式向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转变,评价标准向育人导向、多维综合转变,监督机制向社会参与、主体多元转变。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县域、城乡、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4.实施德育综合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能力,构建梯次推进、系统衔接、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课程体系。将德育目标融入各学科课程,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实现全科育人。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完善中小学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和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全面推进中小学校学生指导中心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高中生的职业体验教育,形成引导、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加强学校文化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挖掘市域红色文化和区域性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生活德育、品行养成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加强社区教育,普及家长学校,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联合育人机制。(省教育厅负责)
5.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课程。支持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序衔接。落实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课时,建立校内外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形成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学科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结合的学生培养机制。尊重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支持义务教育学校设立自主选课学习日,丰富高中选修课,扩大选修学分在高中毕业学分中的比重,实施特色高中建设计划、高等学校和普通高中联合育人计划,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其自主个性化发展。(省教育厅负责)
6.创新教学方法。尊重教学规律,研究制定全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明确教学基本常规,引导中小学科学有效实施教学活动。尊重学科特点,深入研究德育、科学、体育、艺术等不同课程领域的不同特点,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尊重学生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堂学习任务和课外作业。在高中全面推行选课走班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过程,促进自主学习,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改革实验教学,强化综合实践。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探索超常儿童少年识别培养机制,开展相关试点工作。(省教育厅负责)
7.加强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健身兴趣、健身能力和健身习惯为目标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学。注重学生身心特点,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年级间、学段间课程内容、运动项目相互衔接,同类兴趣相对聚集,因地制宜,因校而异,探索不同学段分层教学、同一学段多样选择的体育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以校为主、形式多样、具有普及性的学生联赛活动。加强学生卫生与健康教育,普及营养、疾病防治知识,完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和疾病防控机制,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与健康习惯。实施艺术教育普及计划,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争取到2017年,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卫生保健室配备和体育、艺术器材达到规定标准,并配足配齐中小学体育、艺术专任教师和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试行并逐步推广体育、艺术等课程弹性课时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优化课程资源,探索长短课时。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1”文体工程,让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和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建设全省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平台,为每位学生建立体质健康电子档案。建立省市两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将检测结果纳入地方政府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并向社会公告。(省教育厅负责)
三、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8.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办法。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实行多次考试,考试结果以若干等级或及格、不及格方式呈现。各市自行选择部分科目,为学生提供不少于两次考试机会。(省教育厅负责)9.调整学业水平考试内容。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将艺术、体育和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实验操作技能纳入考试内容,2016年在全省推开。(省教育厅负责)
10.健全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以学生品德养成、身心健康、学习能力等为主要内容,坚持要素多元、形式多样、素质导向、程序科学原则,确保过程公开透明、内容真实准确、结果公平公正。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普通高中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建立规范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省教育厅负责)
11.改革高中招生录取方式。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招生、社会参与监督的招生录取机制。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模式。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由学校根据自身办学需要和办学特色制定录取方案,实行综合录取、特长录取和推荐录取等多种方式。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按比例分配到初中的办法。招生政策、程序、结果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省教育厅负责)
12.建立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平台。建立职普统一、学生自主报考、学校自主录取、服务高中阶段学校的考试招生录取机制,2015年建立高中阶段学校(含技工学校)统一的招生录取工作平台。保持普通高中学生和中职学生招生数量大致相当。(省教育厅负责)
13.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科学划设学区,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区制度,公办学校严格按学区招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市域统筹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招生政策。(省教育厅负责)
四、完善教育评价制度
14.建立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建立包括学生学业水平、学生学习动力、学生课业负担、班额标准化、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校长课程领导力、家长满意度等指标的评价体系,对县域教育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中小学校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升办学质量提供科学指导,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从2015年起,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学生课业负担监测等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省教育厅负责)
15.改革学校校长评价制度。建立“底线管理+特色发展”的中小学办学评价体系,把党的建设、规范办学、安全稳定、民主管理、廉政建设等纳入底线管理指标,把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开设开发、文化特色建设、改革创新等作为特色发展指标,鼓励学校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自主发展。探索建立普通高中多元特色办学评价制度,引导和促进普通高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省教育厅负责)
16.改革教师评价制度。把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基本标准,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到2016年,构建起多元开放、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基本建立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学校根据聘用合同规定的岗位职责任务,全面考核教师的师德表现和工作绩效。将教师考核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评优选先、职务(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严禁单纯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17.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对学校办学水平、校长办学业绩、学生体质和课业负担等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建立学生、家长评价学校和群众满意度调查制度。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学校等发展专业评价机构。(省教育厅、民政厅负责)
五、分步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
18.试点取消学校和校长行政级别。在原有青岛、潍坊两市试点的基础上,今年新增烟台、威海、菏泽开展试点。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取消中小学学校和校长行政级别,实行校长职级制管理。建立完善以职级制为核心的校长管理体制,合理确定校长职级序列。校长职级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每级设若干档次。积极探索与校长职级制相适应,符合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和学校管理规律,涵盖副校长等其他管理人员的中小学职级管理办法。(省编办、省教育厅、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19.在试点地区建立健全校长选聘机制。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建立地方党委管理,组织部门牵头、教育部门参与组织实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办学规律,体现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方向的校长选聘机制。坚持教育家办学原则,实行校长任职资格制度,按照政治要求、职业素养和专业标准确定校长任职资格。现任校长保留原有行政级别,纳入档案管理。根据办学业绩、专业水平、教师认可、同行评价等确定校长职级。校长聘期内进行学考核和届满考核。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制度,通过现职优秀副校级干部过渡、优秀中层干部公开选拔等方式,将具备校长资格的后备人才纳入校长后备人才库管理。(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20.试点建立校长任期交流制度。校长一届任期3—5年,在同一所学校任职原则上不超过两届任期。特别优秀的特级校长,经批准后可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延长退休年龄。按照有关文件规定,符合党政干部任职条件的校长可交流到其他部门单位任职,符合校长岗位要求的其他部门干部可交流到学校任职。(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21.试点建立校长职级薪酬制度。根据校长职级确定绩效工资标准,绩效工资包括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全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基础性绩效工资一般不低于绩效工资总额的50%,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校长工作绩效考核结果发放。(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负责)
22.扩大中小学办学自主权。进一步简政放权,削减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鼓励学校创新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完善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落实中小学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在副校长提名、中层干部聘任、教师聘任等方面的用人权。扩大学校在教师职称评聘、评先树优等方面的评价权,在绩效工资、优秀教师激励等方面的分配权,在内部机构设置、课程开发、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管理权。(省教育厅、省委组织部、省编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23.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监督保障。校长为党员的,原则上担任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不是党员的,应配备专职书记。学校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可配备专职副书记,并健全党群工作机构。(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负责)
24.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家长委员会制度,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学校财务预决算以及教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分配、评先选优办法等重要事项,由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负责)
六、优化教师管理和培养培训
25.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职能分工,依法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公开招聘、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学校依法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负责教师的使用和日常管理。完善教师补充和动态调整机制,保证专任教师“退补相当”。各地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财力状况、物价消费水平、所在地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公务员规范化后的津贴补贴因素等,合理确定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按照“多劳多得、优教优酬”原则,改进完善教师评价考核标准和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提高绩效工资中的班主任津贴,由各市根据经济发展自主确定标准。适当增加中小学高级职称岗位,调整完善中小学岗位结构比例。按照岗位数量和评审条件评审教师职称,不设定职称评审淘汰率。(省教育厅、省编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
26.健全向农村中小学倾斜的教师管理机制。在教师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称晋升、聘用考核、评先选优、培养培训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各地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向农村学校适当倾斜,提高农村教师薪酬待遇,农村学校在学校内部绩效工资分配中,对名校长、名教师和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倾斜。落实教师机动编制政策,以县为单位核定机动编制,并确保用于农村急需学科教师。完善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或教师公寓,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探索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对口支援、乡镇中心校教师走教等教师交流轮岗途径和办法。(省教育厅、省编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
27.创新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依托高水平大学和师范院校,采取校地共建、共用、共管等方式建设教师教育基地。县域内整合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电化教育等资源,建立县级教师培训基地。完善师范生招生制度,实行师范生提前批次录取,扩大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加强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制度,将修满规定学分作为教师资格注册和职称评聘的基本条件。(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编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
七、创新社会力量办学体制
28.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支持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中小学校。探索发展国有民办、民办公助、混合股份等办学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和公办学校建立学校联盟,支持名校办分校、优质学校托管薄弱学校。(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工商局负责)
29.明晰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和所有者权益。探索建立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对民办学校各类投资、捐资、办学积累等形成的土地、房屋、设备等资产,产权属于学校。出资人将土地、房屋、设备等过户到学校名下并用于教育教学,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免征营业税等税费。对非营利性学校,凡“捐资举办的学校”,所有净资产归社会所有,终止办学后,由学校审批部门的同级政府收作国有,继续用于教育事业;其余非营利性学校,出资者拥有实际出资额(含学校存续期间追加投资额)的财产所有权,出资人产(股)权份额可以转让,学校存续期间不得抽回资金。营利性民办学校,学校所有者权益归投资者所有。(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工商局负责)
30.建立健全奖励激励机制。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的土地、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落实教育税费减免政策,企业和个人捐资助学资金按规定在所得税前扣除。非营利性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规定提取其他有关费用后,在办学有结余的前提下,经学校决策机构决定并报教育、财政、民政部门核准,出资人可取得合理回报。扩大民办学校收费自主权。(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物价局负责)
31.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待遇。民办学校教师在职称评聘、进修培训、评先选优、课题申请、国际交流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各市可开展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试点工作。民办学校教师如果被聘为公办学校在编教师,其在民办学校期间的教龄连续计算。教育行政部门应有计划地组织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支教,支教人员工资福利由财政负担。(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负责)
八、构建社会参与监督体制
32.畅通社会参与监督渠道。建立重大决策咨询制度,政府制定和实施重要教育政策时,要听取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评估。重要政策和重大事项要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社区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家长和教师代表等参与评议学校工作机制,监督学校办学行为。成立教育惠民服务机构,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和汇集渠道,即时受理群众咨询投诉,提供教育服务。(省教育厅负责)
33.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市、县(市、区)政府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委员会,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推行督学责任区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健全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和限期整改制度。教育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等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布。(省教育厅负责)
九、保障措施
34.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细化政策措施。建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协调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明确相关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形成推进合力。同时,要转变职能,下放权力,加强对下级部门的指导和监督。设立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鼓励先行先试,创造经验,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对地方教育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对市、县教育综合改革和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经费保障等工作实施考核。推动各县(市、区)建立义务教育学区制度,推行九年一贯、多校协同、资源整合等学区管理模式,促进学区内学校之间校长教师均衡配置和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共享。2015年3月底前,各市完成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报省政府备案。(省政府办公厅负责)
35.健全财政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省、市、县教育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教育经费分担和成本补偿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和办学成本,建立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定期调整机制,并确保落实到位。2014年底前制定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2015年全部达到基本办学标准。建立健全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高中阶段教育债务化解和控制机制。完善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负责)
36.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山东省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加强省、市、县三级教育网络建设和教育管理信息平台、课程资源平台、教师教育平台建设,推进互联互通。强化带宽建设、终端设备配置、软件环境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以教育信息化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管理方式改革。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负责)
37.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坚持正确导向,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宣传、解读改革政策措施,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加强舆情监测,营造良好改革氛围。(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负责)
山东省《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解读新闻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2015/1/5 9:55:34 【教育新闻资讯】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青年人网讯:山东出台的《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共分九部分37条,其主要内容体现在课程教学、考试招生制度、教育评价制度、校长职级制、教师管理和培养培训、社会力量办学体制、社会参与监督体制等七个方面改革上。
本报济南1月4日讯(记者 魏海政)“推进学校管理向教育家办学转变,考试招生向多次机会、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转变,教学方式向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转变,评价标准向育人导向、多维综合转变,监督机制向社会参与、主体多元转变。”记者今天从山东省教育厅获悉,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2014年12月30日印发《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新型关系,基本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此次山东出台的《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共分九部分37条,其主要内容体现在课程教学、考试招生制度、教育评价制度、校长职级制、教师管理和培养培训、社会力量办学体制、社会参与监督体制等七个方面改革上。同时,还对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财政保障机制、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等提出明确要求。“我们特别提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要坚持整体推进,把握好各项改革的耦合性和关联性,争取最大限度发挥改革的综合效益。”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说。
关于此次七个方面改革的主要内容,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坦说,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山东提出实施德育综合改革,构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将德育目标融入各科课程,实现全科育人。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推进中小学学术指导中心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高中生职业体验教育,加强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形成引导、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山东提出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办法,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实行多次考试,考试结果以若干等级或及格、不及格方式呈现,考试机会不少于两次。在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方面,山东提出对县域教育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学生课业负担监测等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改革学校校长评价制度,建立“底线管理+特色发展”的中小学办学评价体系。在分步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方面,山东提出试点取消学校和校长行政级别,实行校长职级制管理,建立完善以校长职级制为核心的校长管理体制,合理确定校长职级序列。在教师管理和培养培训改革方面,提出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保证专任教师“退补相当”。在创新社会力量办学体制改革方面,提出支持社会力量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混合股份等形式举办中小学。鼓励社会力量和公办学校建立学校联盟,支持名校办分校、优质学校托管薄弱学校。在构建社会参与监督体制方面,畅通社会参与监督渠道,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下一步,山东省教育厅将根据改革任务,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出台改革配套政策,将改革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有力举措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总督学顾问 陶西平
山东省《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中关于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部分,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有力举措。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将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制度化,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完善校长负责制和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为落实学校自主办学,在放权方面,《综合改革意见》进一步落实了中小学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更多用人权、评价权、分配权和管理权。
校长专业发展是完善校长负责制的重要条件。《综合改革意见》提出试点取消中小学和校长行政级别,实行校长职级制管理。建立完善以职级制为核心的校长管理体制,合理确定校长职级序列。同时提出,建立体现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方向的校长选聘机制。这些举措完善了校长专业化体制,不仅对于校长和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有重要意义,也会对教育家型校长的涌现和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健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是教育管理体制的基础。《综合改革意见》直面这一问题,从加强党建工作,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家长委员会制度等各方面,提出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方案。
教育综合改革势在必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也势在必行。只要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扎扎实实地落实,必定会走出一条使学校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
第五篇:怎样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怎样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教学的改进,特制定本方案,特定于宜昌市举办“和美课堂”宜昌市首届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研讨会,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学习。现具体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一)组织机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素质教育研究所
(二)实施机构:和美经典教育科技中心 中基德研(北京)科学发展研究院
(三)学术支持:《中国教师》杂志社
二、活动特色
主题亮点一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全国课赛经典课例再现,名师新课、经典课例面授、解读及报告分析。
主题亮点二 :新颖、清晰、明了的课程教学形式,“同课异构”通过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充分体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打开教学思路,彰显教育教学个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主题亮点三 :把握课堂动向,剖析课堂教学手段。现场评课、辩课、互动交流即时探究,提升课堂教学手段。主题亮点四 :明确细致的课程安排体系,对系列教学全方位展示,阅读课、习作课等名师专项课例。
主题亮点五 :携手经典课例,浸润和美课堂。充分展示名师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创造个性品质得到和美发展的课堂手段。
三、活动时间
(一)数学名师 “同课异构”观摩会:5月22日-24日(22日全天报到)
(二)报到地点:报到及会议行程路线见具体报到通知
四、参会对象
小学数学教研员;小学校长、副校长及小学数学优秀教师等。
五、专家名师简介(排名不分前后)
吴正宪 著名特级教师,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小数室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数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贲友林 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课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成员,“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青年教师新秀”;
强震球 江阴市实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市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在全国第八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多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在《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江西教育》、《福建教育》、《江苏教育研究与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
顾志能 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师用书》编写、培训专家组成员,曾获“浙江省特级教师”、“国家课程实验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曾获全国课赛一等奖;
周卫东 著名特级教师,现任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应邀在全国20多个省市执教示范、观摩课近300节,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近3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