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前教育上岗证-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绪论
1. 教师是儿童的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教师的角色定位)
2. 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语言(讲故事、谈话)、社会(家乡、祖国、情感)、健康(保健和体育)、艺术(音乐、美术)、科学(自然和数学)。
3. 教育活动途径:(1)在园的日常生活(2)教学活动(3)学习环境(4)家园合作 4. 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要求:发展性、趣味性、开放性、游戏性、整合性。
5. 教育活动内容主题的确定:预设性教育活动(老师预先设想好的问题)、生成性教育活动(由幼儿想出来的,现场出现的问题)。
6. 创设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物质材料和心理环境等要素。7. 环境创设的要求:自然、朴素、美观、安全、亲切、适合。
音乐教育
1. 音乐是社会审美生活的主观反映。
2. 音乐的基本特征:材料的特殊性、流动性、情感性、表现性、不确定性。3. 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体系——“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创作。
4. 柯达伊的音乐教育体系——以唱歌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首调唱名法、节奏唱名和柯尔文手势为基本教学工具。
5.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课程内容: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和声音造型。6. 有关歌唱的简单知识和技能:姿势、呼吸、发声、咬字吐字、音准、协调一致。7. 韵律活动的基本类型:模仿动作、基本动作、舞蹈动作。8. 邀请舞是儿童特别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
9. 音乐从游戏的形式来分:歌舞游戏、表现游戏、听辩反应游戏。
10.“多通道参与”的基本形式:视觉辅助材料参与、动作辅助材料参与、言语辅助材料参与。
11.系列层次活动是指以一个音乐活动材料为基础而设计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活动结构系列。
12.韵律活动:随着音乐进行的身体动作活动。
13.预知学习是一种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儿童将原有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的特殊的学习方法。
14.“多通道参与”的方法,是指在音乐活动中调动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协同参与,以更好地丰富和强化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体验并享受音乐艺术的美。
15.如何理解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什么是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
答:以儿童为主体,以适合儿童的音乐为客体,由老师设计和组织的教育活动。以促进孩子的音乐能力和身心发展为目标的集体性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歌唱活动、韵律活动、打击乐演奏、音乐欣赏。)
科学教育
一、填空题/选择题
1.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不背,看——每个阶段的特征。P16)
2—4岁:由直觉行动性思维向具体形象性思维的过度阶段。4—5岁: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5—6岁:抽象思维开始萌芽。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知识经验是基础、能力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是动力。3.科学教育的内容:人体、动植物、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科学现象、现代科学技术。
4.科学教育的途径: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家庭中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社会设施。5.观察的类型:个别物体的观察、长期系统性观察(间或性观察)、比较性观察。
6.小实验内容指引:物理实验(声、光、电、力等)、化学实验(让鱼刺变软)植物实验(控制与植物生长有关条件的实验)、动物实验(动物的生活习性等)。7.分类的类型:挑选分类、二元分类、多元分类。
8.测量的类型:观察测量、非正式量具测量、正式量具测量。
9.信息的方式——语言的方式(描述;讨论)、非语言的方式(图像记录;手势、动作、表情)。
10.根据科学游戏利用的材料分,游戏可分为:利用实物进行的游戏、利用图片进行的游戏、利用科学玩具进行的游戏、口头游戏、情景游戏。根据科学游戏的作用分,还可将游戏分为:感知游戏、分类游戏。
二、名词解释
1.“科学”定义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 2.技术是为某一日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三、简答题 1.科学技术的功能
答:(1)科学技术具有认识功能:科学技术知识使人们的思想日益科学技术化;科学技术理论对科学技术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科学技术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和道德面貌。
(2)科学技术具有生产力功能: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劳动能力;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工具;可以扩大劳动对象;可以使现代化管理成为生产力的一种新要素。2.科学的涵义
答:(1)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3)科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答:(1)对周围食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情感态度)
(2)获取周围世界广泛的科学经验,并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的科学概念。(知识经验)
(3)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和技能。(技能方法)4.预定性科学活动与选择性科学活动的比较?
答:目标——(预定)有需要全班儿童都要达到的课题目标;(选择)没有要求儿童一定要达到的课题目标,它服从于幼儿科学教育目标。
计划——(预定)有专门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和计划;(选择)没有具体详细的活动计划或方案。内容主题——(预定)有教师规定的活动内容和统一主题;(选择)儿童可以自由选择活动内容、主题。时间过程——(预定)儿童参与的时间和探索过程基本上由教师掌控;(选择)儿童参与的时间和探索过程由儿童自己决定。
材料——(预定)教师为全班儿童提供一样的材料;(选择)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儿童可自由选择材料。空间——(预定)教师需要为全班儿童的活动提供较大的空间;(选择)教师为儿童提供空间,根据幼儿园的情况,可大可小。
指导方式——(预定)教师的直接指导较多,儿童基本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步骤地开展活动;(选择)教师从间接指导为主,儿童在活动中自由度相对比较大。
组织形式——(预定)基本是从集体的组织形式为主;(选择)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从个别活动为主,或两三个儿童自愿组合,共同探索。
5.在进行观察活动的指导时,要注意:尽可能提供食物、实景;调动学前儿童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引导学前儿童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指导学前儿童学习观察方法——顺序观察法和鼻尖观察法。
6.演示时,要注意:实验前要做预备性实验;要使每个儿童看清演示过程;演示实验要与讲解、提问紧密配合。7.指导学前儿童操作实验时要做到什么?
答:(1)要为儿童的操作实验提供必要的用具和材料——简单、方便、量足。
(2)应指导学前儿童使用工具和材料,学习操作技能。
(3)给予学前儿童充分的实验时间。(4)交代实验规则,保证学前儿童安全。
(5)引导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注意实验材料、方法、操作过程中的变化和实验结果。
8.在指导儿童进行种植和饲养活动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内容;活动过程应和儿童的认识活动相结合;以学前儿童的活动为主,教师重在帮助引导;培养儿童的兴趣与情感。
9.在指导儿童进行分类活动时,要注意:要在充分感知物体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学习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学习不同的分类活动类型;明确分类标准或鼓励儿童自己确定分类标准。
美术教育
一、选择题/填空题
1. 儿童绘画发展的阶段:涂鸦阶段(1.5—3.5岁)、象征阶段(3.5—5岁)、图式期(5—7岁)。
2. 涂鸦阶段:未分化的涂鸦(1.5—2)、有控制的涂鸦(2—2.5)、命名涂鸦(3—3.5)、圆形涂鸦(2.5—3)。3. 儿童在绘画中,独特的表现形式:拟人化、透明化、夸张式、展开式。
4. 儿童手工发展的阶段:无目的的活动期(2—4岁)、基本形状期(4—5岁)、样式化期(5—7岁)。5.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制订的依据:学前儿童美术发展的规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科目的性质、社会文化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要求。
6. 知道每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能做什么?(看P30~P31)7. 学前儿童手工教学的方法:感知、模仿、练习、创造。
8.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感知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启发创作。
二、简答题
1.儿童美术的本质特点
答:(1)儿童美术是儿童发展的一种表现,美术是儿童身心活动的反映。
(2)儿童美术是儿童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美术是儿童运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的一种。
(3)儿童美术是儿童探索美术媒介,并使自我得以肯定的一条途径。
(4)儿童美术是对儿童实施审美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2.儿童绘画发展的象征阶段的特征
答:(1)造型: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线条的组合来代替实物,只具备物体的最基本部分,没有整体感。
(2)色彩:辨色能力有所提高,开始用喜欢的颜色来描绘物体,并注意按物择色,涂色时显得既无顺序,也不均匀。
(3)构图:用随机、偶然的方式吧物体安排在画面上,不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已开始试图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
2.儿童绘画发展的图式期的特征
答:(1)造型:能用较为流畅的线条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试图将部分与部分融合为整体,能用细节来表现物体的基本特征。
(2)色彩:对颜色的认识日趋精细,注意按物择色,用色彩表达情感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涂色较为均匀。(3)构图: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但还把握不住分寸,形象与形象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基本上能反应主体。
3.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方法? 答:(1)创造性动作(创造性戏剧)——根据绘画主题,让幼儿做即兴式演出,然后再进行创作。
(2)音乐与意象衍生——在创作前,就主题内容,运用背景音乐及口述指导语,让儿童在聆听音乐之际同时做意象的衍生,然后再进行创作。
(3)再定义——在创作之前,教师提出一个基本形状,阻抑儿童对此形状的习惯性反应,并思考利用次形状来完成作品。
(4)合成——在创作之前,教师提出两个或两个能上能下的基本造型,让儿童思考利用这些基本造型做有意义的的连结,来完成完整的作品。
学前儿童身体运动的价值
一、选择题/填空题
1.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和基础环节,它是融幼儿保育和教育为一体的特殊的教育领域,需把“体育”放在首位。
2.体质的范畴:1)体格 2)体能 3)人体的适应能力 4)心理状态 3.幼儿的身体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和调整素质。
4.对幼儿来说,身体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活动来实现的,强调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方式、以多种身体素质的综合培养为主要的指导思想。
5.适合于学前儿童的动作练习主要包括:1)学前儿童基本动作的练习;2)学前儿童基本体操的练习;3)学前儿童体育游戏活动;4)学前儿童运动器械的活动。
6.幼儿基本体操是由体操动作的练习以及排队和变换队形两个部分组成。7.幼儿体操动作的类型主要包括徒手体操和器械体操。
8.幼儿徒手体操主要包括徒手操、模仿操、拍手操、韵律操、武术操等。
9.编排幼儿体操动作的程序师:由上肢或四肢伸展的动作——扩胸、转体的动作——腹背的动作——下肢及全身的动作——放松、整理的动作。其动作的速度应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整套动作的活动量也应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
10.组织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基本原则:1)日常性原则 2)适量性原则 3)多样性原则 4)身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
11.影响幼儿活动量大小的因素:运动的数量、运动的时间、运动的强度、运动的密度和活动项目的特点。12.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体育游戏的特点:
小班——内容、动作简单,活动量小;多是有情节和角色的游戏,主角由教师担任;常常是全体幼儿做同一种动作或完成一两项任务;游戏规则简单,幼儿对游戏的结果不太注意,没有较强的胜负意识。
中班——内容开始复杂,幼儿喜欢情节较复杂的活动量较大的追赶性游戏;角色增多,都由幼儿来担任;游戏的规则较严格;出现了两人或小组的合作性游戏;幼儿对游戏的结果开始有所注意,喜欢自己能获胜。
大班——动作难度增大,活动量也增大,喜欢竞赛性游戏或智力相结合的游戏;游戏的角色和情节更加复杂;游戏规则较杂;合作性的游戏增多;幼儿对游戏的结果较注意,喜欢有胜负的结果。
13.幼儿体育课游戏性的体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开展幼儿体育游戏的活动,另一种是以游戏的形式来组织各种身体动作的练习和活动。
14.活动量应由小开始,逐渐增大,最后再由大逐渐减小。
课前心率与课后心率之差:40次--50次
课的平均心率:130次--150次/分
心率恢复时间:5分钟以内
课的练习密度:50%--70% 幼儿体育课的总时间:小班15分钟--20分钟,中班20分钟--25分钟,大班30分钟左右。
二、概念题
1.学校体育指学校系统的体育,它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按照年轻一代生长发育的特点与基本规律,以促进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的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动。2.日常性原则的含义: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时间应该合理地安排在幼儿每日的生活之中。1)每日都应该让幼 儿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2)注意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动静交替安排。3.适量性原则的含义:学前儿童的体育活动应该保证适宜的运动负荷。
4.运动的密度有时也称练习密度,是指在一次体育活动中,幼儿身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与活动总时间的百分比。练习密度=身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之活动的总时间和*100%,5.多样性原则的含义:幼儿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6.早操是在早晨进行身体锻炼的活动总称,幼儿早操活动时间一般为15分钟左右。
三、简答题
1.身体运动对学前儿童身体的发展的作用:
答:身体运动对于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幼儿的身体施加一定的刺激来实现的。一定的运动刺激作用于幼儿的机体,便使幼儿的机体承受着相应的生理负荷,这种刺激的经常化,促使着幼儿机构内部不断地进行调整而逐渐产生适应性的变化,从而使机体在形态、结构和机能上得到一定的完善和提高。2.学前儿童跳跃练习指导的基本要点:
答:在指导幼儿进行双脚连续向前跳时,重点应轻轻落地;在指导幼儿进行立定跳远时,重点应放在摆臂与蹬地动作方面;在指导幼儿进行侧跳练习时,要点应放在如何在跳跃的过程中变换身体的方向,以利于下一个动作的需要。3.学前儿童投掷练习指导的基本要点:
1)在投掷时,应让幼儿左手和右手都有机会参与练习,利于促进两侧肌肉的协调发展。2)在掷准的练习中,掷准的距离应由近到远,目标应由大到小、由静到动。
3)为了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应经常变化目标,投掷物的选择要适合于幼儿,注意其重量大小以及安全性。4.学前儿童钻的练习的指导基本要点:
答:用于正面钻的器械的空隙应在幼儿的胸部以上、耳部以下,宽度要大于幼儿的体宽;用于侧面钻的器械的空隙则应该在幼儿的胸部以下。5.适合于幼儿的活动量的特点:
答:1)活动量应由小到较大,然后再由较大到小,活动前的心率与活动后的心率之差不应超过50次; 2)心率的恢复时间应在5分钟以内,如果是早操活动,心率恢复时间最好是在3分钟以内。3)运动的强度不宜过大,而练习密度则应该稍大一些;
4)幼儿在活动中的心率最好是在130次/分以上,但最高心率最好不超过180次/分。5)注意活动的动静交替、急缓交替,使运动具有节奏性。6.早操活动的内容:
答:1)慢跑或走路交替的活动;
2)做一些简单的模仿动作、律动动作或跳活泼愉快又简单的舞蹈; 3)幼儿基本体操的练习;
4)开展活动量较小的幼儿体育游戏活动; 5)安排一些分散的体育活动。7.幼儿教师的任务:
1)积极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户外体育活动的设备、器材和环境。2)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
3)注意幼儿活动时的安全,并随时进行必要的安全指导与安全教育。4)控制和调节幼儿的活动量。
设计题 16% 格式:
一、活动名称(注明学科和小中大班)
二、活动目标
三、活动准备
四、活动过程 1)导入
2)基本: 分布来进行 3)结束:教师小结
第二篇: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活动设计与指导
一、概述
19、学前儿童认识时间概念的一般特点(选择):主观性、含糊性、易受生活实1(填空或简答)际经验的影响、易和空间关系混淆
1)发展性;2)趣味性;3)开放性;4)游戏性;5)整合性 202、预设性教育活动(名词解释)——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以及幼儿的特点预先1)操作法是提供给幼儿合适的材料、教具、环境、让幼儿在自己摆弄的实践过设定;由教师在活动中,根据活动开展情况引出主题;由教师创设环境,引起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幼儿学习数幼儿的探究兴趣,然后引出主题。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基本方法。
3、生成性教育活动(名词解释)——由教师创设环境,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然2)操作法的注意点:明确操作顺序;创设操作条件;交待操作目的、要求及方后生成主题;幼儿生成主题。法;体现年龄差异
4、幼儿教师需要创设的三种教育环境(填空):自然环境、物质材料、心理环境。
21、(填空)比较法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中常用的方法。
5、学前儿童教育活动环境创设的要求(填空或简答): 比较法的分类形式:
1)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物,充分体现自然环境的特点。
12)朴素:尽量做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综合利用。2)按比较的排列形式来分,也可以分为对应比较和非对应比较两种。3 4)安全:保证儿童的安全和健康。非对应比较也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单排比较、双排比较、不同排列形式的比6)适合:根据科学活动的要求来选择材料和创设环境。
22、归纳法(名词解释)——在幼儿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推理概括出一些简单的本质特征或规律,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这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1)活动名称:简洁,一般不超过20个字22—3条为宜,分清楚角度,角度要统一
三、音乐教育
①写3条的话要从知识经验(知道、了解)、情感态度(喜欢、乐意)、能力方法——音乐是社会审美生活的主观反映
(提高、增强、尝试)
2、音乐的基本特征:
②写2条的话应从情感态度或能力方法、知识经验两方面写。1)材料的特殊性;2)流动性;3)情感性;4)表现性;5)不确定性
3)活动准备:材料准备、准备工作(课前的相关工作)
3、如何理解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简答)
4)活动过程:导入(引课部分、方法)→基本或主体(分步进行)→结束(教师它是以儿童为主体,以适合儿童的音乐为客体,有老师设计和组织的活动,以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关键性语言:关键性提问、指导性语言、小结
4、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
5)活动延伸:一句到两句(如到区角继续完成等)1)“体态律动”;2)视唱练耳;3)即兴创作
6)活动评价
5、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1)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
二、数学教育 2)以歌唱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
——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通过儿童自
3身对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进行感知、操作与积累数学方面的感性4)以首调唱名法、节奏唱名和柯尔文手势为基本教学工具
经验,建构初步数学概念,掌握简单的数学方法和技能,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5过程。
6、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2、学前儿童怎样学习数学? 1)“元素性”音乐教育;2)“节奏第一”的观点
数学知识是高度抽象化的逻辑—数理知识,它并不存在于外在实体,而是人体3)课程内容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和声音造型
作用于物体的过程中,对物体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反省抽象”所建构而成的。7数的逻辑结构是无法直接教导的,需要儿童自己通过操作和内心所创造的关系
8、有关歌唱得简单知识和技能:
进行主体的自我建构。1)姿势;2)呼吸;3)发声;4)咬字吐字;5)音准;6)协调一致
3、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填空或选择)
9、系列层次活动——是指以一个音乐活动材料为基础而设计的层层递进、环环
1)从具体到抽象;2)从个别到一般;3)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4)从同化相扣,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活动结构系列。
到顺应;5)从不自觉到自觉;6)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10、韵律活动——是指随着音乐进行的身体动作活动,它包括基本动作、模仿
4动作和舞蹈动作
1)培养学前儿童的数学兴趣和数学天资。邀请舞是小朋友特别乐意参与的舞蹈形式
2)发展学前儿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为儿童提供学习数学的环境和材料。12)表现游戏3)听辩反应游戏
4)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12、预知学习——是一种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儿童将原有的知识、技能应用
5、学前儿童数学教学的活动目标有哪些?(简答)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的特殊的学习方法。
按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模仿学习”式:更侧重于知识、技能的掌握。采用示范——模仿——练习
1)认知领域,包括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的基本方法和程序。“预知学习”式:更侧重于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采用引导——探索——创
3)动作技能领域,包括感知动作、运动协调、动作技能的发展。编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6、集合间的关系(填空或选择):并集、交集、补集、差集
13、所谓“多通道参与”的方法,是指在音乐活动中调动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
7、感知集合教育(名词解释)——是指在不教给幼儿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幼儿(如听觉、视觉、运动觉、言语知觉等)协同参与,以更好地丰富和强化感知集合及其元素,学习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体验并享受音乐艺术的美。
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中去。
14、“多通道参与”的基本形式:
8、感知集合的意义(简答):1 23 1)对集合的笼统感知是幼儿数概念发生的起始
2)感知集合是幼儿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感性基础 3)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利于幼儿掌握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识体系。4)感知集合的对应关系有利于幼儿深入理解数量关系 科学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科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
9、计数活动(名词解释)——是将具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度,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
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
2、科学技术的功能:
10、计数能力发展的几个阶段(填空):1)口头数数、2)按物点数、3)说出总1)认识功能:①科学知识使人们的思想日益科学化;②科学理论对科学技术实数、4)按群计数践具有指导作用;③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精神和道德面貌
11、分类教学的注意点(简答): 2)生产力功能:①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②通过掌握科学知识,进行技
123)术发明,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水平;③扩大劳动对象;④现代科扩展幼儿有关分类的标准,尝试多种分类形式。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化管理成为生产力的一种新要素
12、排序活动的类型:(填空或选择)
3、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
1)按次序规则排序:物体量的差异、物体数量差异、外部特征;2)按特定规则
排序 ①认识处于不分化的混沌状态。
13、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名词解释)——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体②认识带有模仿性,缺乏有意性。
幼儿,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掌握初步数概念并发展幼儿思维的一种专项活动。③认识带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
14、(填空)表象水平的加减运算是学前阶段儿童运算最典型的特征,学习的方式④认识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
主要依靠口述应用题,集合图被广泛应用。
15、“量的守恒”的教学方法(填空):可以通过运用变式、添加干扰因素来实现。①好奇好问。
16、“自然测量”教育方法——是指利用自然物(如虎口、臂长、小棒、绳子、瓶②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的和简单的因果关系。
子等)作为量具来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尺不可作为自然测量的工具。(选择)③开始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功用和情境进行概括分类。
17、学前儿童空间方位概念的发展:
1)3—4岁(小班)能较好地区分上下空间位置; ①有积极的求知欲望。
2)4—5岁(中班)能较好地区分上下、前后空间位置; ②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的比较内在的、隐蔽的因果关系。
3)5—6岁(大班)能较好地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空间位置。③能初步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分类。
18、时间的特点(填空):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1)对周围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情感、态度——动力)
2)获取周围世界广泛的科学经验,并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的科学概念。(知识、经验——基础)
3)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和技能。(能力、方法——核心)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填空):、人体、动植物、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科学环境、现代科学技术。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途径(选择):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家庭中的学前儿童科
7、专门的科学教育有(选择):预定性科学教育、选择性科学教育、偶发性科学
教育
8、预定性科学教育——是指由教师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并提供相应的材料以达到教育目标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
9、选择性科学教育的材料和设备,供学前儿童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从自己的发展水平出发,选择活动的内容,决定学习方法的一种活动。一般在科学活动室和区角活动内进行。
10、偶发性科学教育——是指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
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
11、预定性科学活动与选择性科学活动的比较(简答):
1)目标:预定性有需要全班儿童都要达到的课题目标;选择性没有要求儿童一定
2)计划:预定性有专门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和计划;选择性没有具体详细的活动
3)内容主题:预定性有教师规定的活动内容和统一的主题;选择性中儿童可以自
4)时间过程:预定性中儿童参与的时间和探究过程基本上由教师掌握;选择性中
5)材料:预定性是由教师为全班儿童提供一样的材料;选择性则是由教师提供丰
6)空间:预定性是教师需要为全班儿童的活动提供较大的空间;选择性是教师为
7)指导方式:预定性中教师的直接指导较多,儿童基本上在教师指导下有步骤地 8)组织形式:预定性基本是以集体的组织形式为主;选择性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1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观察、小实验、种植和饲养、分类、测量、信息
13、观察——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
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涵义的一种方法。
14、观察的类型:个别物体的观察、长期系统性观察、比较性观察
15、在指导幼儿观察活动时应注意(简答): 1)尽可能提供实物、实景
2)调动学前儿童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 3)引导学前儿童多角度地观察事物 4)指导学前儿童学习观察方法
16、小实验(简答):
小实验是指教师或学前儿童按照预想的目的或设计,利用一些材料,通过教师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活动。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要注意:①要做预备性试验;②要使每个儿童看清演示过程;③演示实验要与讲解、提问紧密配合。
在指导儿童操作实验时要注意:①为操作实验提供必要地用具和材料;②指导儿童使用工具和材料并学习操作技能;③给予学前儿童充分的实验时间;④交代实验规则,保证安全;⑤引导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注意实验材料、方法、操作过程中的变化和实验结果。
17、(填空)在指导儿童进行种植、饲养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①选择合适的内容;②活动过程应和儿童的认识活动相结合;③以学前儿童为主,教师中在帮助指引;④不追求结果,重在活动过程;⑤培养儿童爱护动、植物,关爱生命的情感和行为。植物:易生长、易照顾、生长周期相对较短的植物;动物:可供观察和欣赏的;生命力强的、性情温顺的;易于管理、对儿童不构成威胁。
18、分类——是指学前儿童把具有某一个或几个共同特征的物体聚集在一起,以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分类有挑选分类、二元分类和多元分类。
19、在指导儿童进行分类活动时要注意(简答): 1)在充分感知物体的基础上进行分类 2)学习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3)学习不同的分类活动类型
4)明确分类标准或鼓励儿童自己确定分类标准
20、测量——是指运用观察或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初级的测定。测量可分为观察测量、非正式量具测量、正式量具测量。
21、信息交流——是指学前儿童将所获得的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以语言的或非
语言的形式来进行表达和交换。(填空)语言方式包括:描述、讨论;非语言的方式包括:图像记录、手势、动作、表情。
22、科学游戏——是指运用自然物质材料和有关的图片、玩具等物品,进行带有
游戏性质的操作活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23、游戏的分类(选择):
1③利用科学玩具进行的游戏;④口头游戏;⑤情景游戏;
2五、语言教育
幼儿语言教育对人类社会和幼儿(儿童个体)发展所起的作用
1)社会交际价值:语言是人们认识和交际的工具,对于婴幼儿来说,在前语言,而随着语言的获得,幼儿便开始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调节自己的动作和行为,用语言来认识整个世界。
2)发展价值:儿童获得语言,被称为儿童社会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对
2、评价儿童语言交际的指标:重视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过程中语言的运用。
3、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结构?
1)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一般层次结构(纵向):
2)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独特分类结构(横向):
倾听能力的培养 听
表述能力的培养:从词到句,从简单句到复杂句,从词汇贫乏到词汇丰富,从用词不当到用此恰当,从断断续续道连贯完整 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 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早期阅读——是指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前期阅读准备和前期书写准备
4、幼儿语言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实现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手段和保证,也是将目标转化为幼儿语言发展的中介。51)依据幼儿语言教育目标
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即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依据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语言发展的特点指的是从非语言交际向口语交际转换,从口头语言交际向书面语言学习转换。
3)依据不同活动领域的特点
6、幼儿语言教育内容的结构?
幼儿语言教育内容分为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和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两类结构
7、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方法? 1)示范模仿法:是指教师通过自身的规范化语言,为幼儿提供语言学习的样板,让幼儿始终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地模仿学习,又时也可由语言发展较好的幼儿来示范。
2)视、听、讲、做结合法:
视——指教师提供具体形象的语言教育辅助材料,让幼儿充分地感知。(让幼儿多多观察)
听——指教师用语言描述、启发、引导、暗示、示范等,让幼儿充分地感知。(让幼儿多次聆听和感受)
讲——指幼儿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表述个人的认知。(让每个孩子有充分的表达机会)
做——指教师给幼儿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通过幼儿的参与或亲自独立地活动与操作,帮助幼儿充分地构思,从而组织更加丰富、连贯、完整、富有创造性的语言进行表述。(不仅仅是肢体的操作,还指语言和思维的操作)
3)游戏法:是指教师运用有规则游戏,训练幼儿正确发音,丰富幼儿词汇和学习句式的一种方法 4)表演法; 5)练习法
8、幼儿言语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前言语阶段(0——1岁)
2)言语发生阶段(1岁——
2、3岁)
3)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岁——
6、7岁)★(选择题)1——1岁半:短暂的相对的沉默期 ★(选择题)1岁半——
2、3岁:语词爆炸期
9、幼儿语音教育
1)4岁之前),这也是小班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班语音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听力和发音练习上。
2)中大班幼儿语音教育的重点是对个别幼儿发音的矫正,正音工作注重培养
幼儿语音修养的能力。
10、幼儿词汇教育的途径
1)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幼儿的词汇。2)通过观察丰富幼儿的词汇。
3)运用听说游戏(智力游戏)进行词语联系。4)运用儿童文学作品进行词汇教育。
5)通过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进行词汇教育。
11、日常生活交谈和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谈话活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教学形式不同:
日常生活交谈:不讲究方法、手段、目的。
教师谈话:讲究方法、手段、目的性和计划性强。
2日常生活交谈:孩子自发产生的话题。
教师谈话:教师预设的,大部分孩子有一定的生活经验。3)交谈中心不同:
日常生活交谈:话题可随时转移。
教师谈话:不能随时转移,只能围绕一个中心。
4日常生活交谈:参与者共同了解的内容。
教师谈话:只能做到大部分的孩子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5)起始时间不同:
日常生活交谈:随时开始、随时结束。
教师谈话:必须控制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的时间范围内。
联系:密切联系、相互配合、互相补充。日常生活交谈是谈话活动的基础;
六、学前儿童身体运动的价值
“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指现代体育,它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活动。现代体育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即狭义的体育)。
学校体育指学校系统的体育,它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按照年轻一代生长发育的特点和基本规律,以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与本阶段和基础环节。《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器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体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类似于学校体育。但幼儿体育又具有其独特性,它是融幼儿保育和教育为一体的特殊的教育领域。而且,在对学前儿童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时,还需把“体育”放在首位。
2、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体质的范畴包括四个方面:
1)体格:指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发展状况。2)体能:指人体在从事身体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3)人体的适应能力:指人体在适应内、外界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4)心理状态:指人的情绪、意志、个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体质所包含的上述各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3、影响幼儿体质强弱的因素
遗传、变异、疾病、营养状况、生活环境与条件、体育活动(最主要的)与身体锻炼 等。
4、身体运动——主要是通过对幼儿的身体施加一定的刺激(即运动的刺激)来实现的。一定的运动刺激作用于幼儿的机体,便使幼儿的机体承受着相应的生理负荷,这种刺激的经常化,促使着幼儿机构内部不断地进行调整而逐渐产生适应性的变化,从而使机体在形态、结构和机能上得到一定的完善和提高。
5、幼儿身体素质的培养
幼儿期应该全面、综合地提高和发展幼儿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和调整素质三方面的身体素质。
6、人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灵敏性、耐力、平衡能力、柔韧性等方面。(基本动作:走、跑、跳)
1)必须与增强幼儿体质、增进幼儿健康紧密相联系,避免进行对幼儿身体有任何伤害的身体运动
2)必须考虑到幼儿身体素质的特点,避免运动员化、成人化或小学化
7、适合于学前儿童的动作练习主要包括:
1)学前儿童基本动作的练习;2)学前儿童基本体操的练习;3)学前儿童体育游戏活动;4)学前儿童运动器械的活动
8、基本动作——即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必须的、基本的身体运动的技能,例如走步、跑步、跳跃、投掷、攀登、钻、爬等动作。
1)学前儿童跳跃练习指导的基本要点:
双脚连续向前跳:重点放在轻轻落地的动作教学和要求上。立定跳远:重点放在摆臀与蹬地的动作方面。
侧跳:重点放在教会幼儿如何在跳跃的过程中变换身体的方向,以利于下一个
动作的需要。
①尽可能让幼儿左手和右手都有机会参与练习,促进幼儿身体两侧肌肉的协调发展。
②投掷距离应由近到远,掷准的目标应由大到小,由静到动。
③为了提高和保持幼儿参与投掷活动的积极性,应经常变化投掷物和投掷目标(即“靶”)。
9、学前儿童基本体操可分为:婴儿体操、幼儿基本体操。
幼儿体操动作的类型:1)徒手体操2)器械体操
10、幼儿韵律操——是将简单的舞蹈动作或律动动作与徒手体操的动作有机地结
合在一起的体操动作。幼儿韵律操的练习,一般都伴有轻松活泼、旋律简单优美、节奏感较强的儿童音乐。
11、轻器械操——是指在幼儿徒手操的基础上,手持较轻的器械所做的各种体操动作。
12、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体育游戏的特点?
1)小班:幼儿对游戏结果不太注意,没有较强的胜负意识。2)中班:幼儿对游戏结果已开始有所注意,喜欢自己能获胜。3)大班:幼儿对游戏结果较注意,喜欢有胜负的结果。
13、选择和创编体育游戏的基本要求
1)每个游戏必须有明确的、具体的目的。
2)在游戏内容、活动方式方面,要符合该年龄幼儿的发展水平、特点等。3)对游戏场地和器材的要求要适宜。
4)选用的游戏要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5)编写学前儿童体育游戏的基本格式:
①游戏的名称;②适用于哪个年龄阶段的幼儿;③游戏的目的或目标;④游戏的准备;⑤游戏的方法;⑥游戏的规则;⑦活动建议及注意事项;⑧配以简图或示意图。
14、学前儿童运动器械的分类
1)固定性运动器械;2)中、小型移动性运动器械 151)日常性原则;2)适量性原则;3)多样性原则;4)身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
16、影响幼儿活动量大小的因素?
1)运动的数量;2)运动的时间;3)运动的强度;4)运动的密度;5)运动的项目
17、适合于幼儿活动量的特点?
1)活动量应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活动前后心率之差不应超过50次。2)心率恢复时间应在5分钟以内,如果是早操活动,最好是3分钟以内。3)运动的强度不宜过大,练习密度可以稍大一些。
4)幼儿在活动中的心率最好在130次/分以上,但最高不超过180次/分。5)注意在活动中的动静、急缓的交替,是运动具有一定的节奏性。
18、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
1)粗略掌握动作的阶段;2)改进和提高动作的阶段;3)动作的巩固和运
19、幼儿早操活动——它不能简单的被看成是在早晨做一些幼儿基本体操,而
是应该把其理解为;“在早晨进行身体锻炼的活动总称”。
20、早操活动的内容:1)慢跑或走跑交替的活动;2)做一些简单的模仿动作、律动动作或跳活泼愉快又简单的舞蹈;3)幼儿基本体操的练习;4)开展活动量较小的幼儿体育游戏活动;5)安排一些分散的体育活动
21、幼儿体育课的基本结构
一般可分为三个基本环节: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22、体育课的基本部分:能引起幼儿高度兴奋或活动量较大的游戏活动,则应
该放在该部分的后半段,以便使之与幼儿身体机能活动的水平相适应。(选择题)
23、幼儿体育课的基本特点
活动量应由小逐渐增大,再由大逐渐减小。课前心率与课后心率之差:40次~50次
课的平均心率:130次~150次/分;体育活动的平均心率:130~180次/分心率恢复时间:5分钟以内;早操活动心率恢复时间:3分钟内课的练习密度:50%~70%
幼儿体育课总时间:小班15 ~20分钟、中班20 ~25分钟、大班30分钟左
右
24、幼儿体育活动时教师的任务
1)积极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户外体育活动的设备、器材和环境。2)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
3)注意幼儿活动时的安全,并随时进行必要的安全指导与安全教育。4)控制和调节幼儿的活动量。
25、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要求(填空、简答)
1)发展性;2)趣味性;3)开放性;4)游戏性;5)整合性
第三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一、名词解释
1、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2、最近发展区:儿童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有两个水平的,较低水平的行为是儿童的独立行为,即儿童能够独自完成或自己知道的事物;较高水平的行为是儿童在帮助下能够达到的行为,而这两个行为水平之间所构成的区域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3、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来设计目标,它指向的是通过教育活动儿童所发生的行为变化,目标设计中关注的是可观察到的行为结果。行为目标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4、认知策略:指儿童调节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技能。
5、幼儿园的探究型主题活动:指围绕着一个主题(可以使教师预设的,也可以是幼儿生成的)而展开的以幼儿的自主探索、自由表达、合作交流、质疑解惑为过程的活动。
6、体验式学习: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
7、针对性原则:指教师的指导必须有明确的定向和目标,善于“对症下药”,教师应当能够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行为表现,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提供有针对性和重点的指导。
8、回应:指教师在与幼儿的“对话”与互动中的一种作为教育者的态度和策略,是教师敏锐地意识到幼儿的需要而及时给予的引导和帮助。
9、正式评价:指评价者富有计划性、目的性和针对性实施的评价,一般往往是采用量化的方式来进行的。
10、个体评价:指对但与教育活动过程的幼儿个体所进行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活动兴趣、参与态度、学习方式、互动与社会化程度、学习能力与习惯等方面。
11、区角活动:是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环境,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操作、探索、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在获得游戏般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二、填空
1、幼儿园教育活动是一种体现“自主与主体特质”的活动。
幼儿园教育活动也是一种体现出“主客观因素和作用”的活动。
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领域出发可以分为:健康领域教育活动、语言领域教育活动、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社会领域教育活动和艺术领域教育活动五类。
3、教育资源极其种类:幼儿园资源、教育对象资源、教师自身资源、儿童家庭资源、社会资源
4、行为指向的幼儿园环境,即通过有目的地环境创设,促使幼儿发生教师所预期的行为。
5、幼儿园环境创设:物质环境创设+精神环境创设。
6、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的基本三大要素:教师、幼儿和环境。
7、幼儿园的师幼互动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倾斜模式,其根本特征是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俯视幼儿,幼儿仰视教师,另一种是平行模式,其根本特征是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彼此平视,是一种平等交流式的互动。
8、幼儿成长档案袋评价的含义:是体现幼儿发展“动态评价”的最佳形式之一。
三、简答
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
(1)整合性:目标、内容、资源和方法、形式、手段方面(2)生活性:寓教育于生活
(3)趣味性:体现在活动内容以及活动形式上;活动环境和材料的丰富多样上(4)动态性:活动过程、教育活动环境
2、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表述的要求
(1)具有可操作性,避免过于笼统、概括和抽象
(2)要清晰、准确、可检测,不能用活动的过程或方法来取代(3)从统一的教育表述目标
(4)一个目标要通过多种活动实现,一个活动要指向多重目标
3、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原则
(1)能反映时代发展特征,有利于幼儿的后续学习和长远发展(2)能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配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3)能对应和覆盖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4)更引发和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5)能考虑季节、节日以及周边环境资源等因素(6)能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4、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具有如下特点:(1)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启蒙性(2)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3)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具有生活性和生成性
5、幼儿园环境创设原则(1)全面性原则:
①幼儿园教育活动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②有“面”的设计,也要有“体”的设计。
(2)参与性原则:环境创设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3)可变性原则: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布置是一项持续的活动,空间的安排决不能考虑予以固定。
(4)安全性原则:体现在建筑物、户外场地、园区的安全性上。
6、墙面环境创设的分类
(1)平面创设、半立体创设和立体创设(2)观赏性创设和操作性创设(3)填充式创设和满幅式创设(4)记录式创设和展览式创设(5)幼儿作品创设和教师作品创设
7、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的基本原则
(1)灵活性原则:由于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在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标的活动组织与指导中就必须遵循灵活性的原则。
(2)主导性原则:明确教师的主要作用和价值在于“引导”、“启发”等间接性的指导,而不是原来传统意义上的传递知识式的直接指导。
8、追随式互动策略
(1)环境创设:①教师要创设能够支持幼儿自我探究的环境
②教师要创设能够引发幼儿积极与材料和他人进行互动的环境(2)变换调整:所谓变换调整的策略是指教师及时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变换原先的应对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幼儿活动与发展的需要,尽可能照顾到幼儿个体的需要与幼儿全体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3)耐心等待:教师适时适度的耐心等待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策略。
(4)及时反思:反思是教师对发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问题的思考和深究,也是教师教育能力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9、回应
回应:指教师在与幼儿的“对话”与互动中的一种作为教育者的态度和策略,是教师敏锐地意识到幼儿的需要而及时给予的引导和帮助。(1)重复:
①教师通过重复个别幼儿的问题或回答向全体幼儿反馈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语 义上的家中和提醒,帮助幼儿在分享中获得他人的经验。
②教师通过重复幼儿的话语,婉转地表达对幼儿的提醒与暗示,启发幼儿对自己的话语做出调整。
(2)反问:实质上则是通过一种对话双方(师幼)平等交流的氛围促进了幼儿的认知冲突,使幼儿能改变原有的认知图式重新建构知识与概念。(3)提炼:教师在对幼儿作出积极回应时,归纳提炼式的回应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幼儿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将零碎的感受和体验上升为系统的知识和概念,引导幼儿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使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重组。
10、对幼儿学习的评价内容(1)幼儿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2)幼儿的情感态度(3)幼儿的学习方式
(4)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互动程度(5)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力(6)幼儿的学习习惯
11、对教育活动方法的评价
(1)适宜性:①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②依据儿童心理特征与认知特点
③考虑科学性质和教学情境
(2)有效性:①对幼儿经验的提升 ②对提问策略的把握
12、幼儿成长档案袋评价的基本内容:(1)幼儿生长发育方面(2)幼儿认知活动方面(3)幼儿动手能力方面(4)幼儿艺术活动方面
13、区角活动材料的设计
(1)丰富性:①不同活动内容不同材料 ②同一活动内容多种材料(2)层次性:①相同内容,不同年龄,材料层次不同
②相同年龄,同一活动内容材料层次不同
(3)情感性:材料灵性和亲和力,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和积极参与活动的心向。(4)自然性(5)探索性
四、论述
1、家庭资源利用的策略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有责任向家长宣传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养方式,帮助家长建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使家庭和幼儿园形成合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发挥家庭、幼儿园的各自优势,构建家园互动平台: ①开辟与家长互动的家园联系栏 ②定期召开家长研讨会 ③充分利用幼儿园网站的优势
(3)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和管理
①教师在开展主题活动前,通过幼儿园局域网或家教园地向家长详细介绍本园已开展了哪些主题活动、即将进行什么主题活动等情况,让家长观察孩子的兴趣点。②教师还可利用家长的特长资源,为幼儿园开展主题活动提供服务。③在主题活动进行了一个阶段后,教师应与家长一起共同反思。
(4)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多种资源的整合: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各有特色、各具优势。所以,教师可以依据具体情况,采取单元资源整合、二元资源整合或是多元资源整合的方式,从而实现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合作的多元化、丰富化。
2、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的关系
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是两种相对的学习方式,它们相互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主要表现在:
(1)侧重点不同:接受学习强调现成知识的掌握;发现学习则强调探究过程;(2)呈现学习材料的方式不同:在接受学习中,教师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在发现学习中,教师只呈现一些提示性的线索,而不直接呈现学习内容;(3)学习的心理过程不同:在接受学习中,学生只需直接把现成的知识加以内化,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在发现学习中,学生必须首先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从事实中发现关系、归纳出结论,然后再把结论纳入到认知结构之中;
(4)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同:在接受学习中,教师起主导、控制的作用,在发现学习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而不控制具体的学习过程。
(5)两者既可以相互制约,也可以相互促进。一方面,接受学习是发现学习的基础;另一方面,发现学习也为接受学习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具体经验基础。
3、教师的教育能力(1)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
①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以及认知发展水平和起点。②教师要能够及时地观察幼儿对活动的材料、环境、组织形式的反应。③教师还应当观察幼儿参与活动的态度、情感。
(2)与幼儿积极互动的能力:作为教师,既应当从语言沟通着手与幼儿进行对话交流,激励幼儿的学习探究兴趣、推动幼儿的思考过程或引导幼儿主动与同伴交往;也应当运用非语言沟通的方式,通过身体动作暗示、行为示范等与幼儿进行情感的交流,增强幼儿的信心和勇气。
(3)及时转变角色的能力:由于教师的主要角色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4)不断评价和反思的能力:活动或学习的目标是否与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相契合;所提供的学习经验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所采用的活动组织形式是否适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年龄特点;活动过程是否体现调动幼儿的主体性以及鼓励幼儿间的合作交往;教师是否能为幼儿提供及时、适宜而有效的支持与指导等。
4、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指导与实施
教师对区角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主要体现在活动中的观察、即时的指导与互动以及活动后的评价三个方面。(1)区角活动的观察 区角活动的观察方法:分为全面观察、重点观察、个别观察(2)区角活动的一般指导策略
1)利用角色转换,支持幼儿活动:①兴趣的关注者 ②兴趣的激发者 ③信息的导航者
④思考的合作者 ⑤愿望的支持者 ⑥关系的协调者 ⑦喜悦的分享者 2)利用伙伴因素,增进幼儿切磋 3)利用环境材料,转嫁指导意图 4)利用规则因素,方便幼儿自我调控(3)区角活动的评价 1)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2)题点确立的适宜性 3)导入方式的多样性 4)言行鼓励的针对性 5)活动成果的归属性
第四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第一讲 概述
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涵义: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幼儿园教育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幼儿园全部教育工作的总和。狭义是指一定时间内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幼儿园教育是教师指导
下的幼儿的学习活动。
2.幼儿园教育活动计划包含几方面内容:
1)教师按课程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与组织的教学活动 2)幼儿园在园一日生活的安排与组织 3)幼儿自选活动(活动区)的提供与指导 4)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和利
用 5)家长工作和社区联系等。3.幼儿园教育活动计划涵义:
由幼儿园依据幼儿教育目标和幼儿园课程标准,有计划地,系统地设计,组织和安排各
类教育活动。
4.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1)自然 2)朴素 3)美观 4)安全
第四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1.科学的涵义: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
和发展。
1)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
3)科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2.科学技术的功能:
认识功能1)科学知识使人们的思想日益科学技术化2)对科学技术实践有指导作用3)
改变人们的精神和道德面貌
生产力功能1)可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2)通过实践科学知识,进行技术发明,创造出
新的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水平3)扩大劳动对象,使原来未开发的自然资源得到广泛利 用
4)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使现代化管理成为生产力的一种新要素。3.二到四岁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直觉行动性——具体形象性):
1)认识处于不分化的混沌状态 例如 把绿草绿叶叫做绿花 爱向成人提问这是什么那是
什么 2)认识带有模仿性,缺乏有意性 例如 小男孩看到爸爸刮胡子以后学着给小鸡刮
鸡毛导致小鸡丧命 3)认识带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 例如 看到皮球从积木滚下就说它不
乖 看到四条腿动物就说它有两只手两只脚 4)认识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4.四到五岁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
1)好奇好问 例如 不但喜欢问是什么 还爱问为什么 2)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和简
单的因果关系 例如 树摇了,所以刮风了 火车会叫会动 所以是活的东西 3)开始根据
事物的属性,功用和情境进行概括分类 例如 把苹果 梨 桃归为一类 认为能吃 吃起来
水多 把太阳卷心菜归一类 认为都是圆的 把太阳和公鸡放在一组 认为太阳一出来 公
鸡就喔喔叫
5.五到六岁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有积极的求知欲望 例如 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 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 电视机里的人怎么会走路说话的 2)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的比较内在的,隐蔽的因果关系 例如 解
释乒乓球从倾斜的积木上滚落时说乒乓球是圆的 积木是斜的 球放上去就会滚 3)能初
步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分类 例如 有的学前儿童只能把家畜,家禽概括为动物
而把昆虫排斥在动物之外 认为昆虫是虫子不是动物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涵义:
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
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
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的定期培养。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1)对周围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情
感态度目标)2)获取周围世界广泛的科学经验,并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的科
学概念(知识经验目标)3)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和技能(方法技能目标)8.以上三个目标的联系:
知识经验——基础 能力方法——核心 情感态度——动力 9.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1)人体2)动植物3)生态与环境4)自然科学现象 5)生活中的科学技术 10.专门的科学教育(学会区分和判断)P51:
1)预定性科学教育 2)选择性科学教育 3)偶发性科学教育 11.理解以上三者八方面的区别(PPT上,具体见笔记)12.观察的类型概念和注意点:
(1)个别物体的观察:是学前儿童对单个的物体(或一类物体)或现象的观察。注意点:
1)通过观察,帮助学前儿童获得关于物体与现象的各方面信息 2)在各年龄段均可进行(2)长期系统性观察:是学前儿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对某一物体或现象进行系统地
观察,对其质和量两方面的发展变化有较完整的认识。注意点:1)主要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季节,气象的变化 2)中班开始采用这种观察,主要在大班进行 3)
一般是在物体或现象有明显变化时组织学前儿童进行观察
(3)比较性观察:是学前儿童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并进行比较,以找出物体间的异同点。注意点: 1)帮助学前儿童:发现物体的不同点和相似点 2)比较性观察的阶梯:同类——差别大的动物,并已经认识过的 植物——一种熟悉,一种新的,两
个或两个以上差别细致的动植物 3)一般在3岁后期开始使用 13.观察活动的指导:
1)尽可能提供实物,实景 2)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 3)引导幼儿多角度地观察事物 4)指导幼儿学习观察方法 14.举例说明比较性观察提供的指导:
观察活动的指导1)2)3)4)加上比较性观察的注意点
15.小实验活动指导的注意事项:
(1)1)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前要做预备性试验2)要是每个儿童看清演示过程3)演示实验要与讲解,提问紧密配合(2)1)要为儿童的从操作试验提供必要的用具和材料(简单,方便,量足)
2)指导学前儿童使用工具和材料,学习操作技能
3)给予学前儿童充分的实验时间
4)交代实验规则,保证学前儿童安全
5)引导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注意实验材料,方法,操作过程中的变化和实验结果 16.小实验内容指引
物理实验(声,光,电,力等)化学实验(让鱼刺变软)
植物实验(挖制与植物生长有关条件的实验)动物实验(动物生活习性实验)17.种植与饲养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内容
植物:易生长,易照顾(对土质肥料要求不高),生长周期相对较短的植物
动物:可供学前儿童观察和欣赏的,生命力强的(不易死亡,对饲料要求不高),性情温
顺的,易于管理,不影响学前儿童安全的动物
18.分类的类型(理解,概念不一定要背):
1)挑选分类是指从许多物体中将具有某一种(或几种)特征的物体挑选出来
2)二元分类又称是与否分类,是指从许多物品里,选择出具备某一属性的物品,排除其
他物品
3)多元分类是指将物品按一些标准分成一类或几类 19.分类活动的指导
1)在充分感知物体的基础上进行分类
2)要指导学前儿童学习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3)帮助学前儿童明确分类标准或鼓励儿童自己确定分类标准
20.测量的类型
1)观察测量
2)非正式量具测量,也称自然测量
3)正式量具测量 21.信息交流的类型
(1)语言的方式
1)描述 2)讨论
(2)非语言的方式
1)图像记录
2)手势,动作,表情
第七讲 学前儿童体育
1.现代体育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以及学校体育
2.学前儿童体育的内涵(理解&非常重要):
学前儿童体育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遵循零至六岁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以增
强其体质,发展身心素质和初步运动能力,提高他们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教
育活动。
3.学前儿童体育的手段(填空&选择):
1)卫生因素 2)自然界的自然因素 3)体育活动 4)舞蹈,摩抚 5)其他各项手段 4.学前儿童体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
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和基础环节。《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指出,幼儿园
的主要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
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体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类似于
学校体育。但幼儿体育又具有其独特性,它是融幼儿保育的教育为一体的特殊的教育领域。
而且,在对学前儿童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时,还需把“体育”放在首位。5.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特点(了解)
体育活动是通过身体练习来实现教育目的的,学前儿童体育活动同样需要幼儿身体的直
接参与,因此幼儿处在不断的运动状态中,身体和情绪都比较活跃。同时学前儿童体育
活动一般在户外进行,环境比较复杂,干扰因素多,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绪容易受到
影响,安全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在活动组织中需要额外关注这些特殊问题和困难。6.决定学前儿童体育活动效果的主要因素:(重要)
运动符合是否恰当,是决定学前儿童体育活动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学前儿童体育活
动必须考虑幼儿的运动负荷问题,注意做到低强度,高密度,急缓结合,动静交替。7.体质的范畴包括哪四个方面:(一定要记住)
1)体格 2)体能 3)人体的适应能力 4)心理状态 8.影响幼儿体质强弱的因素:
影响幼儿体质强弱的因素很多,有遗传,变异,疾病,营养状况,生活环境与条件等,其
中科学的,适合于幼儿的体育活动与身体锻炼是影响学前儿童体质最积极,最有效的因素 9.健康的含义(搞清楚):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的全面发展”
10.运动能促进幼儿中枢神经控制能力的发展的原则:
1)首尾原则
2)近远原则
11.幼儿身体素质的特点及其培养的基本途径(看一下力量素质,选择题)
1)力量素质 P104 2)耐力素质 3)调整素质 12.适用于学前儿童的动作练习有以下几方面:
1)学前儿童基本动作的练习2)学前儿童基本体操的练习3)学前儿童体育游戏活动 4)学前儿童运动器械的活动
13.学前儿童基本动作的定义(概念题):
基本动作,即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身体运动的技能,例如走步,跑步,跳跃,攀登,钻,爬等动作。
14.学前儿童跳跃练习指导的基本要点(理解消化)
在指导幼儿进行双脚连续向前跳(学小兔子跳)时,重点应放在轻轻落地的动作教学和
要求上;在指导幼儿进行立定跳远是,强调的重点应该放在摆臂与蹬地动作方面,即要
求幼儿摆臂要协调有力,蹬地时要快而有力;在指导幼儿进行侧跳练习方时,要点则应
放在教会幼儿如何在跳跃的过程中变换身体的方向,以利于下一个动作的需要。15.学前儿童投掷练习指导的基本要点:
1)在投掷的活动中,应尽可能让幼儿左手和右手都有机会参与练习,这样有利于促进幼
儿身体两侧肌肉的协调发展。
2)在投掷的练习中,幼儿投掷的距离应由近到远,投掷的目标应由大到小,由静到动。16.什么是幼儿韵律操(概念题):
是将简单的舞蹈动作或律动动作与徒手体操的动作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体操动作。幼儿
韵律操的练习,一般都伴有轻松活泼,旋律简单优美,节奏感较强的儿童音乐。17.什么是轻器械操:
是指幼儿徒手操的基础上,手持较轻的器械所做的各种体操动作。轻器械操除了具有徒
手体操的动作要求以外,还需要根据所持器械的特点,做一些特殊的体操动作,这样便
增加了体操动作的难度,加大了活动量,但同时也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18.编排成套的幼儿体操动作的速度应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整套动作的活动量也应由小
到大,再由大到小。
19.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体育游戏的特点(了解)P110:
1)小班
2)中班
3)大班
20.编写学前儿童体育游戏的基本格式要求(看一下,可能是论述题)
1)游戏的名称
2)适用于那个年龄阶段的幼儿
3)游戏的目的或目标(包括任务,要求)
4)游戏的准备(包括场地,器材,能力基础)
5)游戏的方法(包括游戏的活动过程,组织要求)
6)游戏的规则
7)活动建议及注意事项
8)配以简图或示意图
21.各种车辆玩具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1)使幼儿有机会练习身体不同部位的肌肉,促进大肌肉的发展以及身体控制能力的发展
2)使幼儿获得视觉运动经验,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和判断能力
3)使幼儿产生极大地独立感和自豪感
4)激发幼儿愉快的情绪和想象力
5)熟悉基本的交通规则
22.组织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1)日常性原则
1)每日都应该让幼儿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 2)注意幼儿一日生活中
动与静的交替安排
(2)适量性原则
影响幼儿活动量大小的因素:运动的数量/ 时间 / 强度 / 密度
运动的密度(搞清楚):有时也称练习密度,是指在一次体育活动中,幼儿身体实
际练习的时间与活动总时间的百分比。
练习密度=身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之和/活动的总时间*100%
适合于幼儿的活动量的特点(了解):
1)活动量应有小到较大,然后再由较大到较小,活动前的心率与活动后的心率之
差不应超过50次
2)心率的恢复时间应在5分钟以内,如果是早操活动,心率恢复时间最好是在3
分钟以内
3)运动的强度不宜过大,而练习密度则应该稍大一些
4)幼儿在活动中的心率最好是在130次/以上,但最高心率最好不超过180次/分
5)注意在活动中动与静,急与缓的交替,使运动具有一定的节奏性。
(3)多样性原则
(4)身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
23.动作技能的形成通常要经历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
1)粗略掌握动作的阶段
2)改进和提高动作的阶段
3)动作的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 24.什么是早操活动:
它不能简单地被看成是在早晨做一些幼儿基本体操,而是应该把其理解为“在早晨进行
身体锻炼的活动总称” 25.早操活动的意义:
1)它是锻炼幼儿身体,增强幼儿体质的良好手段
2)它能使幼儿的整个机体逐步进入到工作状态
26.能引起幼儿高度星峰或活动量较大的游戏活动,则应该放在集体体育教学活动基础部分的后半段,以便使之与幼儿身体机能活动的水平相适应。
基本部分活动的时间一般约占幼儿体育课总时间的70%——80% 27.幼儿集体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
活动量应由小开始,逐渐增大,最后再由大逐渐减小
较适合于幼儿活动量的参考数据为:
活动前心率与活动后心率之差:40次——50次
活动中的平均心率:130次——150次/分
体育活动平均心率:130次——180次/分
心率恢复时间:5分钟以内
早操活动恢复时间:3分钟
活动中的练习密度:50%——70%
幼儿集体体育教学活动的总时间:小班15分钟——20分钟,中班20分钟——25分钟,大班30分钟左右
28.幼儿教师的任务(很重要):
1)积极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户外体育活动的设备,器材和环境
2)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
3)注意幼儿活动时的安全,并随时进行必要的安全指导与安全教育
4)控制和调节幼儿的活动量
第五讲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第五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第一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概述
人脑的发展与婴幼儿学习
婴幼儿阶段处于脑神经网络形成至成熟的建构期,由此形成个体发展中的关键期。婴幼儿阶段人脑的发展尚未定型,可塑性强,良好而积极的教育环境对人脑具有较好的修复性。
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
幼儿园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在外部刺激下的反应过程。
强调:强化
观察
(二)人本主义取向的学习理论
儿童的学习潜能与情感在学习中非常重要。学习的目标是让儿童更好的感受自己,接纳自己。
强调:接纳
鼓励
挖掘
(三)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学习是个体对整个学习情境中失误关系的整体认知与了解。
强调:意义学习
探索学习
激发内驱力
(四)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知识是每个儿童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通过时间而不断生成的。
强调:学习是儿童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一.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1.皮亚杰关于知识的分类(1)社会知识(2)物理知识(3)数理逻辑知识 2.皮亚杰的主张
(1)强调为儿童提供实物,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
(2)强调儿童的自主活动,鼓励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和反省抽象。
二.维果斯基的学习理论
1.强调知识是由个体建构的,但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文化情境。2.强调社会交往对儿童知识建构的价值。
3.强调教育的艺术在于引导和调节学生的个人活动。
4.强调良好的教育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他提出“鹰架教学”理论,即为儿童提供教学,并逐步转化为外部支持的过程。(老师提供外部的环境支持等)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涵义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幼儿园社区、家庭提供的环境和材料,通过教师和儿童双向的交流合作用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的、健康、和谐、整体的发展的过程;他也 1 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组织传递一定的教育内容,落实幼儿园教育任务的手段。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
(一)整合性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在充分协调多种教育资源、利用多种教育途径与形成、结合多种领域内容,发挥多种因素影响的基础上而构成教育活动系统。
(二)生活性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当立足于儿童现有生活,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环境,让儿童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学习。
(三)趣味性
学前儿童好奇,好模仿,情绪作用大,自制力差,活动的趣味性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师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环境,活动材料等方面的选择与设计充分考虑其趣味性。
(四)动态性
活动目标与内容等,随时随地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调整;活动形式体现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积极互动,活动环境表现为不断调整、修改构成与再构成。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涵义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一门研究儿童学习和促进儿童学习的应用性学科,是关注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儿童学习的一门学科,它包括如何为儿童提供学习前的准备、如何引发儿童探索性学习、如何为儿童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材料、如何合理而科学的介入和调整儿童的学习过程等一系列环节和技术。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特点(基本特征)p10~11 1.技术性 2.创造性 3.广泛性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意义
(一)帮助儿童学习、促进儿童发展(二)引发教师思考、选择性为策略(三)优化活动过程、提高活动效果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p14~16 1.2.3.4.发展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双主体: 渗透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1)目标的开放、灵活和适时调整。(2)内容的开放、丰富和多元。(3)形
式的开放、多向和灵活。
第二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的目标与内容 教育活动目标的涵义 教育活动目标是通过某一次或某几次教育活动所期望幼儿获得的某些发展。它是最为具体的目标,也是各教育领域目标的下为概念。
幼儿园目标体系的结构框架
幼儿园保教目标(体、智、德、美)
幼儿园各领域目标(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幼儿园各年龄班目标(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园各年龄班学期目标(上学期、下学期)幼儿幼儿园教育目标
幼儿园保教的主要目标:
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培养幼儿初步了解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幼儿园各领域目标
健康领域的目标:
1、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情绪稳定。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的生活自理能力。
3、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识,知道关心和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科学领域的的目标:
1、有好奇心,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的事情。
2、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
3、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探索事物。
4、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应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相互交流。
5、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
社会领域的目标:
1、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活动中快乐、自信。
2、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
3、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
4、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5、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
语言领域的目标:
1、喜欢与人谈话、交流。
2、注意倾听并能理解对方的话。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艺术领域的目标:
1、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3、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幼儿园目标体系确立的意义
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助于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2、适应儿童发展的需求,体现对儿童个别差异的尊重。
3、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为教师实施教育提供帮助。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不同的目标取向
(一)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悲观察的行为表述来设计目标,它指向的是通过教育活动儿童所发生的行为变化,目标设计中所关注的是可观察到的行为结果。行为目标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二)生成性目标
指向儿童在教育活动中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一般用满足、培养、激发等词表达。
(三)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强调的是个性化,指向的是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是事先无法预知的。
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表述的要求(目标案例分析)详见第六章
1、可操作性:
2、统一性:
3、整合性:
4、指向性:
5、针对性:
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涵义
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是指为实现教育目标,要求儿童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
教育活动内容的编排
(一)布鲁纳提出的螺旋式编排教育活动内容的主张
(二)加涅提出的直线编排教育活动内容的主张
(三)奥苏贝尔提出的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教育内容的主张
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原则
1、反映时代发展的特征,有利于幼儿后续学习和长远发展
2、能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配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3、能对应和覆盖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
4、能引发和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5、能考虑季节、节日以及周边环境资源等因素
6、能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设置与编排
(一)从兴趣入手
(二)从经验入手
(三)从教材入手
(四)从联系入手
第三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的环境与资源 幼儿园环境的涵义
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他是有幼儿园的的全体工作人员、幼儿、各种物质器材、认识环境以及各种信息要素,通过一定的文化习俗、教育观念所组织、综合的一种动态的、教育的空间范围和场所。
幼儿园环境的教育作用
1、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2、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教育活动环境创设的原则P62
(一)全面性原则:幼儿园教育活动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
(二)参与性原则:环境创设的过程使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
1、教师要激发幼儿参与环境布置活动的需要。
2、教师要指导幼儿的环境布置活动。
3、教育可引导幼儿欣赏环境布置。
(三)可变性原则:
1、各种设施在空间、设置、功能上可随教育活动的需要而变化。
2、不知的环境内容并非固定不变,应随活动主题、节日、季节等变化
而变化。
(四)安全性原则:建筑物必须坚固安全,经久耐用;设施设备应固定在地上,以免翻到。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指向P66
(一)行为指向:行为指向的幼儿园,即通过有目的的环境创设,促使幼儿发生教师所预期的行为。如:在洗手间的墙上用图片展示正确洗手的步骤、在楼梯上用小脚印提示有而上下楼梯要靠右走等等。
(二)认知指向:认知指向的幼儿园环境,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求知欲望、拓展幼儿知识等为目的的环境创设。
(三)社会化指向:社会化指向的环境,供幼儿、家长、教师、社会公众观察和交流。这类环境布置的目的是构筑互通平台。如:家长公约、家园之窗、为家长优质服务项目、收费公示、幼儿园园讯、师生伙食展示等。
(四)健康指向:健康指向的幼儿园,创设安全、温馨的活动环境,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五)视觉指向:指向幼儿呈现具有美感的环境。即色彩和谐、形象具体、布局合理、具有美感。
(六)文化指向:实现幼儿园自身的园所文化。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
1、室外环境的创设
2、室内环境的创设:(1)教室墙面环境的创设
(2)走廊和楼梯的空间环境创设
(3)餐厅、洗手间的环境创设
教室墙面环境的创设:
1、平面创设、半立体创设和立体创设
2、观赏性创作和操作性创设
3、填充式创作和满幅式创作
4、纪录是创作和展览式创作
5、幼儿作品创设和教师作品创设
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两个部分,第五章p128什么是儿童观,正确的儿童是怎么样的?)
1、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师幼之间的交往作用和影响。师幼互动是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的核心。
(一)师幼互动的作用
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身体认知、情感、人格等诸方面的发展,以确保培养:健康活泼、好奇探索、文明乐群、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这一育人目标的实现。
《纲要》中关于师幼互动的提出: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即使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是有互动。
2、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
3、系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
(二)影响师幼互动的因素
1、儿童观
儿童观是怎样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正确的儿童观:
(1)幼儿是独立的、自主的
幼儿具有主动探索以求得发展的特性,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往往超越成人的预料,教育者应当支持幼儿自主、独立、主动的学习和游戏,是他们能够健康、活泼的成长。
(2)幼儿是真实的、感性的 幼儿的世界是一个真实而充满童趣的感性世界。教育者应当让幼儿通过真实的情景、真实的生活进行体验性学习,而不是以理性的方式向幼儿传递事实与规律。(3)幼儿是能动的、创造的
幼儿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是互动交流与积极建构的主体。教师应让幼儿在主动大胆的尝试和创造性的表现中实现和体会成功。
2、教育观
(1)正确处理教师权威和儿童权威的关系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身份,承担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保护、引导和一定的教育责任,确立教师的权威有它的必要性。但是,由于有幼儿是独立的、自主的、他们身上蕴含能动和创造的潜能,教师应自觉减少权威意识,“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2)正确处理好教师主体和幼儿主体的关系
教师是教育活动目标设定、内容方法选择、过程形式思考的主体;幼儿是积极参与与活动并建构相应知识检验主体。
3、教师的教育能力
(1)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2)与幼儿积极互动的能力(3)及时转变角色的能力(4)不断评价和反思的能力
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
(一)、幼儿园资源
(二)、教育对象资源
(三)、教师资源
(四)、儿童家庭资源:(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发挥家庭、幼儿园的各自优势,构建家园互动平台。
(3)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和管理
(五)、社区资源:(1)社区中自然能资源的利用
(2)社区中人文资源的利用
(3)社区中生活设施资源的利用
(4)幼儿园为社区提供教育服务
第四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模式(名词解释)
什么是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就是指一种以学生自主地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为主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运用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意义
1、使幼儿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
2、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儿童学以致用的能力
4、有利于儿童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一)自主性
(二)开放性
(三)过程性
探究式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要求
(一)探究主体从儿童经验出发
(二)为儿童提供足够的环境、条件给予支持
(三)探究过程中注意观察、倾听,与其合作交流,为其搭建支架。
(四)探究结果:已形成性评价为主
什么是合作式学习
儿童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育技术。
合作式学习活动的特点
1、合作式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
2、合作式学习是以合作性互动为动力资源的教学活动
3、合作式学习是以共同目标达成为导向的教学活动
4、合作式学习师以团体成绩为奖励和评价依据的教学活动
合作式学习运用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意义
1、促进儿童形成合作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2、促进儿童自学、乐学。
3、有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是有关系。
合作式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要求
1、异质成员的分组
2、给予儿童足够的学习活动时间和必要的活动空间
3、活动所需材料充足、小组成员均有材料可以使用
4、互赖行为的鼓励与支持
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
体验式学习的特点
1、情境性
2、亲历性
体验式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要求
(一)、学习情境的设计:真实性、模拟性、社会性
(二)、学习内容的设计:适宜性、意义性、挑战性
(三)、活动评价的设计:过程性、持续性、开放性
接受式学习的含义:
接受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接受式学习用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意义:
1、建立在意义学习基础上的接受式学习,有助于幼儿掌握系统化的知识。
2、经济一行,便于开展。
接受式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要求
(一)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确立与把握适宜的学习材料和内容
(二)遵循儿童接受知识的心理规律,充分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
(三)采用灵活的、多样的活动手段与形式,拓展儿童信息获得的资源和渠道
第五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的基本原则
(一)灵活性原则
(1)灵活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2)灵活处理“抛球”与“接球”的关系(3)灵活处理角色身份(4)灵活调整活动节奏
(二)主导性原则
教师的主要作用和价值在与引导、启发等间接性的指导。
(三)针对性原则
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
有效师幼互动的支持策略
(一)激励式互动策略 含义:指教师为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鼓励幼儿的持续性活动而与幼儿进行的互动行为。
1、情境感染: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和感染去激励幼儿的学习与活动兴趣。
2、语言催化:教师应当运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情的语言激励幼儿的活动兴趣。
3、情感分享:教师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幼儿,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二)追随式互动策略
含义:以平等宽容的心态追随幼儿,在观察分析幼儿的基础上与之展开有效的互动,进而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自主学习。
1、环境创设
2、变换调整
3、耐心等待
(三)挑战式互动策略
含义:在“质疑”的基础上给幼儿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平台,就能够进一步的推进幼儿的问题解决和思维发展。
1、问题质疑
2、启发思考
3、推动深化
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的一般策略
*
(一)观察 含义:指教师借助于感官或一定的手段工具,运用一定的方法捕捉发生在教育活动情境中的各种信息的过程。意义:
(1)观察时了解幼儿的窗口。(2)观察是实施教育活动的基础。如何实施观察:
开始阶段——观察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进行阶段——解读幼儿学习情况,确立教育活动策略 结束阶段——观察幼儿的参与度,后续活动的愿望等
(二)导入
1、激趣导入
2、游戏导入
3、情境导入
4、问题导入
(三)提问
1、启发式提问
2、发散式提问
3、层叠是提问
(四)回应p150:回应的含义,策略:
1、重复
2、反问
3、提炼
第六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含义:
是一个收集教育活动相关方面的信息并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或评价者的立场、观点对活动过程诸要素及活动效果做出衡量、判定或赋予其价值意义的过程。
*对教师“教”的评价
1、统一性
2、整合性
3、针对性
4、操作性
5、指向性
对教育活动内容的评价
(1)(2)(3)(4)适宜性 挑战性 整合性 开放性
对教育活动方法的评价
(1)适宜性(2)有效性
对教育活动环境材料的评价
(1)(2)(3)(4)相宜性 启发性 多样性 开放性
*幼儿成长档案袋评价的含义
通过对幼儿作品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记录幼儿在各类活动中体现出的个性、兴趣、态度、能力等表现,他对幼儿发展中的真情实录,是体现幼儿发展“动态评价”的最佳形式之一。
幼儿成长档案袋评价的特点
1、反应有二成长的“动画片”
2、组织教育活动的“资源库”
3、架设家园合作的“信息桥”
幼儿成长档案袋评价的基本内容
1、幼儿的基本情况
2、每月教育活动计划
3、幼儿活动情况记录,包括认知活动,动手能力,艺术活动,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等各个方面。
4、家长对孩子所做的观察记录和家长阅读幼儿成长档案袋后的反馈。
5、幼儿月发展评估。
幼儿成长档案袋评价的一般记录方式
(1)、幼儿作品纪录(2)、文字记录(3)、声像资料记录
*对幼儿学习的评价
1、幼儿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
2、幼儿的情感态度
3、幼儿的学习方式
4、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互动程度
5、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力
6、幼儿的学习习惯p158 对幼儿发展的评价:
结合教育内容对儿童肢体运动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自然观察智能、音乐智能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进行记录和做出总结性的评价。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基本原则P154
(一)尊重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全面性原则
(四)情境性原则
(五)个别化原则
第七章 幼儿园去教活动的设计与指导(Q:请你A:设计和指导全面介绍)
区角活动的基本含义:P204 区角活动是教师提供适宜而丰富的学习活动材料,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操作、探索、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在获得游戏般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区角活动的基本类型
1、“学习性”区角活动:已发展幼儿对客观事物及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激发探索愿望,培养探索行为,提高探索能力与认知。三个区:生活区、探索区、表达表现区
2、“游戏性”区角活动
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模仿与创造而展开。三个区:角色游戏区、结构游戏区、表演游戏区 学习型区角活动的设计
一、学习型区角活动内容的设计
1、体现生活性
活动内容源于幼儿的生活与经验。
2、注重实践性
活动内容能够让幼儿操作和实验
3、结合主题性 活动内容围绕主题活动展开,是集体性学习活动的衍生,是个别化学习活动。
二、学习型区角活动材料的设计p219
1、丰富性:不同活动内同,投放不同的材料;同一活动内容投放多种材料。
2、层次性:相同内容、不同年龄,投放材料的层次不同,相同年龄同一活动内容,投放的材料层次不同,3、情感性:赋材料于灵性和亲和力,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和积极参与活动的心向,让他们感到好玩,有趣,从而更自主地投入活动。
4、自然性:最大可能地利用生活中的真实物品作为活动材料
学习型区角活动空间设计
1、自然而流畅
2、立体而生活
学习型区角活动的指导p222
一、对幼儿区角活动情况实施观察
对幼儿区角活动情况进行观察
二、对幼儿区角活动实施间接指导(p226)1利用角色转换,支持幼儿的活动 2利用伙伴因素,增进幼儿切磋 3利用环境材料,转嫁指导意图 4利用规则因素,方便幼儿自我调控
P237~238
三、对幼儿区角活动实施评价
1、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教师依据活动中观察到的内容,事件,对象等侧重点不同,可进行小组或全班讲评。
2、提点确立的适宜性
选择的提点是重点观察的内容,观察中发现显性问题等,但不同的年龄段也有不同的选择。
3、导入方式的多样性
教师在活动的观察知道过程中可逐步构思如何导入,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和启发幼儿 4言行鼓励的针对性
教师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
设计题
1家长资源,让家长参加,2社区资源:把孩子带到社区 年龄阶段,3写设计思路:把活动的优点,对孩子的作用,从学习的角度,特点来设计 4目标:目标的制定是否依照原则
5准备:家长会,机构交流,由谁来做讲解,线路车辆,6活动的步骤:第一步做什么,有什么要求,向孩子做明确的交代,事先提醒孩子,注意事项。
P119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的关系,解释侧重点的不同,呈现材料不同
中班角色游戏:娃娃家,剧院,动物园,超市,饮食店,医院
大班角色游戏:气象台,股票市场,电视台,地铁,科学探索,修皮鞋,配钥匙(规则意识强,角色意识强)
小班角色游戏:汽车,娃娃家,和医院,并列主题多个,医院提供材料简单,有角色意识,但意识不强。
同学们:红色部分是上课王老师讲的范围,基本看红色部分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