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文论文
教研论文:浅谈“少教多学”理念
下的高中古诗文教学 睢县回族高级中学:郭香梅
“少教多学”参评教研成果
浅谈“少教多学”理念下的高中古诗文教学
古诗词的欣赏,对于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古代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具有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古诗词鉴赏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诗的本质所决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有方法可寻的。一般而言,诗歌鉴赏主要有三个基本环节,即:反复诵读,品出诗味;体会意境,把握情感;品析语言,领悟旨趣。
现在的语文教学提倡“少教多学”。在我看来,所谓 “少教”,就是指教师不再以条条框框的知识或技术为任务。教师重视的是教学过程,通过种种教材、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察、思考、记忆、创意思维、分析与综合能力。所谓“多学”,并不是让学生读更多书、背更多教材。而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学、学什么,要有目标的学。这种学习能力,需要教师来培养。“少教多学”的课堂模式运用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让课堂教学活动更多地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避免课堂出现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收获好的学方法。进入古文学习单元之后,我们就根据自己的认识,开始实验试行了“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
历时十年的课程改革,虽然发现改变了很多,但发展至今还有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的比例分量,怎样才能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吸收更多,并转化为自身固有的知识,这一点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尤为突出。由此“少教多学”还是“多教少学”这一问题摆在当今教育面前。说到教育,从古至今都在教师方面思考,那就是教师如何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是说,教师要解决学生如何去学习的问题。当前,我们基础教育存在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培养出来的人才,在高等教育阶段不会学习。由此可见“少教多学”不光是解决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的比重问题,更重要的一个就是解决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的一个问题。“少教多学”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线,同时也是教学的一个理念与目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直采用的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使得语文课程的学习既单调又枯燥,教学效果不强。新课标实施以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者积极思考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现将我尝试“少教多学”课堂模式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少教多学”理念实施的意义
首先,自主预习,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这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一种好方法。我要求学生第一步:阅读课题,揣内容。通过默读课文的标题来揣摩一下本文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二步:朗读课文,查字音。在前两步粗知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字典、词典,自己动手解决课文中不会读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既提高了学生掌握汉字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古诗文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第三步: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把重要的注释抄写在课文下方。划出文章中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积累文言知识。同时,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感悟作者怎样的感情等;强调要认真阅读单元提示及课文下的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这一步的目的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第四步:精读课文、理思路。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精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掌握文章的美之处。前两步要求学生课前完成,后两步可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
“少教多学”这个理念既古老又新鲜。早在1632年,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着作《大教学论》开篇就提出“少教多学”这一种教学理想,“着作中提出,寻求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校园里因此可以少些抱怨、吵闹和无益的劳苦,多点悠闲、快乐和坚实的进步。”现如今,在我们国家很多基层学校里已经渐渐开始在尝试着做,虽然谈不上将其作为很系统的实验或说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总体上,将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或者说以学生为本,是我们国家从整个教育目标这个高度提出来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已经提出来的。“少教多学”的内涵与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根本、中心和主体。其次就是“少教多学”符合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能够办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是我们现在最高的目标。何谓高质量,不仅学生要高质量,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要高质量,不仅包括数量上的提高,质量也要有一个较大的提高。第三,教师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育的改革发展的要求。怎样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毫无疑问,少教多学这是一种更优,更可行的方式。因此,少教多学这种教学模式的研究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用于文言文的教学更为凸显。
“少教多学”理念的核心
其次,我采取“组内交流”的形式:针对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结果,由同学确定存在疑难的题目。先由小组负责人在组内进行讲解,中间穿插同学质疑。小组解决不了的由老师进行解答。针对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我采取老师和学生互换角色的形式,老师质疑,同学解答。同学之间时而争辩,时而又互相帮助。在此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有:
1、在交流过程中要经常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消除他们的顾虑,让他们勇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同学、教师、教材质疑,从而在质疑中获得新知。
2、在交流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关注在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复述别人的答案。
教育要发展,首先就需要让学生得到发展,学生发展了,反过来也能够促进教师的发展。恰如此,“少教多学”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此为发展的标准。教师的“少教”,并不是传统中任务量的少教,任何课程的教学,都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更应该重视教材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多元性等入手。以此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多学”并不是多多读书,多背书(特别是文言文的学习),多背教材。而是从知识的广度入手,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学什么,要有所为而学,带有目标性的去学习,这是需要教师培养的,也是“少教多学”的关键。
“少教多学”这种教学理念的实施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少教”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由并任其发展,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加强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好的提升文言文学习的能力和素养。另一层面又通过“少教”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以此促进学生“多学”,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的品质为“专家型教师”,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拥有专业的知识和高效率的工作,而且还需要有创造性的洞察力,并且要能通过反省式思维判断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并进一步完善。因此,“少教多学”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提质增效,换言之就是教学相长。通过“少教多学”此种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贯彻,让学生和老师都获得一个较好的提升,课堂成为师生共学、共成长的一个平台,教学相长也是我们教学的一种思想境界。
“少教多学”应注意的问题
最后,我认为少教多学,并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学,教师要适时进行讲解,针对古诗文的基础知识进行适当的强调和讲解。课堂上教的少了,在课前就要多做。在学生自学前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开始上课时,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准确地揭示自学任务,并将关键词用大屏幕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给学生提供思考、讨论的方向。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开始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还
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读课文,是独立地围绕课后题朗读课文,找答案,还是边读,边讨论,边解决疑难。我认为读,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读能领略语言文字的音律节奏,又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再如课后,教给学生整理积累的方法,建立错题积累本,小步走常回头,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少教多学”的指导思想是实施的旗帜、纲领、灵魂。课改前,学生负担重,在学习文言文时只顾着对于文字的学习掌握和背诵;教学模式陈旧,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对文言文的讲解也没有透过本质实施教学,致使教学效果不高。在这个时代,我们倡导的是个性发展,也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少教多学(Teach Less,Learn More)”的这种教学模式顺理成章成为改革的潮流,此理念注重的是减少教学内容的数量,提升教与学的质量,增强师生两者之间互动的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建构的能力。逐步建立起教学数量与质量并重,学习选择的机会更多的新型教育体制,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其自主地选择,这样为终身发展奠基。
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一堂课程应该如何教,怎么教这都是教师应该之前做好充分准备的。在“课改”之前,教师的教学设计大多是针对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来进行的课程设计,方式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局限,教师更注重的是教于学生,而在某些互动环节与学生交流的有所欠缺。所以“课改”之后,更加得注重“少教多学”这种模式,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方式也多元化,利用的工具也比较多。使学生的束缚少了,有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方面而言,就是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语文学科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让学生“学会”,并具备一定的能力,即“会学”,比如能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具有高成就动机和高自我效能感、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等,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学习语文打下基础。
长期以来,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教与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台下听讲学习。这俨然已经形成传统教育最常见的教学方式。例如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在台上对文言文的每一个字词句向学生们进行解释,学生们对其加以记忆,有些情况下理解的都不是很透彻就对其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通病。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学形式进行变动。让学生加强自我阅读,可以根据正读——译读——品读——理读——背读——移读等层次进行引导。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引导到译读或者品读层次。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空间,渐渐的从理读到背读再到移读等最高层次,这就大大加强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能力。
所以,课改的其中之一就是对课堂教学方式的一个改革——“少教多学”。让学生发挥更大的主动性,不光是让学生理解教学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例如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完文言文之后利用所学进行写作与创作。这就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水平与学习能力。
少教多学的课堂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自学、先学,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新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收获优秀的学习方法。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辅助引导的作用,从而打造一个师生共学、共赢的高效课堂。
第二篇:古诗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与学之我见
团风县王亚南学校语文教师
汪慧娟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提到“诗词”,通常人们的直接反应是“唐诗宋词”。可见,诗词与学生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学生学起来自然也倍感压力山大。但古诗文在新部编教材中的比重丝毫不减,反而有所增长。而且,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显而易见,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教与学中的难点。然而,传统古诗词教学疲于应对应试教育,学生的学习往往停留在 “背诵默写” 层面,基本忽视了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因而,大多学生觉得古诗文的学习枯燥无味,根本体会不到诗歌的美,更别说提升其学习兴趣和探知欲望。更有甚者,他们对古典诗歌是敬而远之。
因此,古诗文教学需要创新,需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 “背诵默写” 的基础上,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更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有味。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想就古诗词的教与学,略谈点自己个人的意见。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与学
【正文】
一、读诗题
读诗题,就是打开诗歌内容大门的钥匙。
都说“万事开头难”。而读诗题,就是这个万难的开头。读一首古诗词,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诗题。我们通过这块敲门砖,可以获得不少信息量。可能会获知叙事要素,可能会获知诗歌体裁。所以,在读《渡荆门送别》一题时,我们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送别情;在读《黄鹤楼》时,我们引导学生领略美景的怡人;在读《野望》《春望》这样的诗题时,我们引导学生跟随诗人的视角去读诗悟诗„„
读诗题,可是诗歌教与学的“万里长征第一步”,不容小觑。
二、读诗人
读诗人,就是开启诗歌情感之门的钥匙。
凡有生命力的古诗词大多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歌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诗人有所了解。这样才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每一个诗人创作的诗歌,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了解,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人,就是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更是解读诗人情感的钥匙。
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如果不对杜甫晚年官场失意、潦倒落魄和唐代的安史之乱作一个详细的了解,我们就无从理解杜甫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舍小我,顾大我的忧国忧民情怀。
再如教学陶渊明的《饮酒》,学生们对陶先生还是不陌生的,对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情怀也是有所了解的。于是将诗题与诗人其名一结合,就能大致体会到这首诗所要传达的情感内涵了。
三、读诗文
读诗文,就是体味诗歌韵味之门的钥匙。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读诗文,最主要还是应引导学生勤诵读,力背读,读出诗味。
学生对古诗词的韵味缺乏自己的体会,老师需要适时引导。我以为古诗教学的重点就是指导朗读。老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范读,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反复品读,读出韵味,熟读成诵,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首先,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位/伊人,在水/一方”。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每首诗,多种形式读,读出诗歌的韵味。
其次,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哪怕是同一个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的感情基调都不尽相同。如杜甫,早期的慷慨激昂、壮志凌云的《望岳》,中晚年的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石壕吏》等。在读诗人的基础上,读出诗文的内涵。
再者,诗歌讲究“炼字”。一首诗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古有贾岛“推敲”美名,后又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绿”之春,都说明古诗词遣词炼句的讲究和艰难。而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
炼字用词要有选择地讲一讲,因为有利于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古诗词在这方面很讲究,例子很多,例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春江水暖鸭先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等,其中划线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
要防止过分咬文嚼字,读出诗歌的美感。
四、读诗心
读诗心,是叩开诗人情感之门的钥匙。
在读诗题,读诗人,又反复诵读诗歌文本读懂诗文内容之后,诗歌的情感应该是呼之欲出的吧。如上文所提杜甫的《望岳》,学生多半能感受到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想要攀登人生顶峰的思想情感。读《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难道会读不出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吗?
结合上面几个环节的引导,不愁学生体会不出诗歌的情感内涵。
五、读我心
读我心,是沟通自我与诗歌文本之间的桥梁。以上四个环节的教与学,都是结合诗歌文本来进行的。但我们进行这些教与学的最终目的,恐怕还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古诗词。因此,最终,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诗歌文本,练习生活实际,读我心。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老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比如:当某学生考试失意时,我们问其他同学,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肯定会齐答: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在教学郦道元的 《三峡》 这篇课文中写夏水这段时,讲到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时,我问学生夏水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结合之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定能帮助理解了。是啊!文意相通就是如此了。
【结语】总之,诗歌的教与学,我有了自己的理解:读诗题,读诗人,读诗文,读诗心,读我心,读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如能这样,不仅可以期望逐步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诗歌怡情,更能怡心。
第三篇:有关于古诗文教学的论文(精选4篇)
写写帮会员为你精心整理了4篇《有关于古诗文教学的论文》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
篇一:古诗文经典传承
有关于古诗文经典传承
九日寄岑参
唐代:杜甫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前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满江红·写怀
宋代: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 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壮志 一作:壮士;兰山缺 一作:兰山阙)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
唐代:张谓
铜柱朱崖道路难,伏波横海旧登坛。
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何劳獬豸冠。
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
由来此货称难得,多恐君王不忍看。
东郊
唐代: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行路难·缚虎手
宋代:贺铸
缚虎手,悬河口,车如鸡栖马如狗。白纶巾,扑黄尘,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作雷颠,不论钱,谁问旗亭美酒斗十千?
酌大斗,更为寿,青鬓长青古无有。笑嫣然,舞翩然,当垆秦女十五语如弦。遗音能记秋风曲,事去千年犹恨促。揽流光,系扶桑,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
篇二:古诗文教学浅谈
古诗文教学浅谈
【摘 要】初中课本中所选的古诗词,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品,是文质兼美的文学瑰宝。它对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其文化底蕴,陶冶情操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仍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影响了古诗词教学的效果,我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关键词】诵读 审美 兴趣 探究
1、强化诵读。
诵读是我国古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了吟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打开课本,让学生放开喉咙大声诵读,使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陶冶,在读中升华……在吟诵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要辅以朗读技巧的必要指导,使其掌握重音、停顿、节奏、速度、语调等要领,力求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引领学生步入审美佳境。诵读不应仅出现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每节语文课前,都可以先诵读一首诗或一段文,在古诗文诵读的余韵中展开课堂教学。
2、引导审美。
在古诗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是新课标的要求。但古诗文由于语言上的艰深,年代久远,社会背景的不同以及古人和现代人在心理上的差异,给学生的审美造成了一定的难度,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加以正确引导。⑴引领学生走进作者、作品的情感世界。“文以载道”。只有走进作者、作品的情感世界,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感情才能燃烧起来。首先,要引导学生打破时空隔阂,扫除障碍,借助工具书、资料、网络等手段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其次,要遵循审美认知规律,在整体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感悟、品味、揣摩、再造,感同身受地融入作者、作品所创设的情感世界。再次,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更要使学生理解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⑵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解读。现代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对一篇作品,教师首先是一位读者,而学生也是读者,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权利是平等的。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宽松自由的审美氛围,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启迪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⑶享受审美愉悦,增加人文底蕴。古诗文的阅读,要注意调动各种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让学生进入再造境界,从而获得真正的审美愉悦。古诗文作品中所寄托的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是我们获得审美享受的源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名家作品所包含的人生理想和人格魅力,恰是作品的精华所在,这些作品也正是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的范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长期的熏陶感染,对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大有裨益。
3、激发兴趣。
古诗文的学习,应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不能呆板单一。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立足课堂,延伸课外:让学生走上讲台,利用课前三五分钟时间,推荐一些名篇名句给同学,并作简单点评;进行朗读比赛、背诵比赛、文学典知识比赛、名句接力赛等多种比赛形式。通过这些寓教于乐、丰富多彩且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励他们主动去阅读积累,从而更加钟爱古诗文。
4、培养探究。
语文教师要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批判意识、质疑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今后的发展着想。可以较多地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有同一诗人的比较,如学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有同一时代的比较,如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比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在诗词品味鉴赏中,还可按其类别比较探究,如同是送别诗,学习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名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就可与王维的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黄庭坚的“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兄弟”作比较,品鉴出诗人的诗风情怀和诗句的意境情感。这些有益的举措,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人文底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总之,古诗文是优秀的文化遗产,让学生学好古诗文,为人师者,任重而道远。
篇三: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河北省无极县里城道学区 万锁利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新课改中,古诗文所占的份量比原教材更多,在中考中的分值也增大了。在教学中怎样把古诗文这个教学难点简单明了清晰化,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古诗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并潜心钻研的课题。
一、严格要求,落实预习
古诗词毕竟是古人留下的精华,离我们已经渐渐的远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性,古人的许多语言已经发生了变化,许多语音语义字形字义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大量的通假字,古今意异字,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等。因此不容回避的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存在着一定的文字障碍。此外由于古今的生活习俗、道德风尚、文化背景等的不同,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学习的障碍。因此对古诗词的预习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督促学生进行古诗词的预习,明确古诗词的预习最低标准是读准字音看准字形并把握课后基本的注释。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预习,如背景式预习,即指导学生在预习时搜集新授课内容的背景材料;相关式预习,即复习与旧知识有关的知识,搜集与新知识相关的资料,如数据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观看录像片段等;难点式预习,即指导学生将新授课内容中的难点或不理解之处列出;心得式预习,即在预习时将初步阅读材料时产生的第一感受及体会及时记录下来,或是对阅读材料中自己有见解和心得的语句进行标记。各种预习方式交叉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学生对预习有个全面具体的认识,做好课前预习,为良好的课堂效果做好准备。
二、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这样每册课本的古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诗词的'内容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这样,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每天的晨读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随时抽查。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温故知新,效果良好。
三、深入挖掘,把握背景
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把握诗文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古诗文的创作往往是作者感时伤世、触景生情而写成,是作者的人生经历的积淀与思想感情的外现。我们赏诗品文,必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所谓“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学习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狼》这篇文章,课前就应该先让学生收集蒲松龄的人生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课堂上教师予以点拨,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后,那文中所要表达的“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寓意也就不难解决了。
四、整体把握,品味鉴赏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文字翻译、段落划分、语法讲解、文体介绍、名句名篇背诵等,把诗词教学变成了单纯强调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工具课,而忽视了古诗词所具有的文学因素、整体的美感教育和文学欣赏,把具有生动丰富和美感魅力的古诗词课变成了琐碎而冗繁的咬文嚼字课,因此教师应该适当的调整古诗词的知识教学,尽量把重点放在古诗词的赏析上,并灵活的运用古诗词的赏析方法。古诗词赏析可以抓住以下四个要点:(一)要理解文章,把握大意。理解把握文章内容正是进行品味欣赏的第一步,具体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①推敲词句,读懂大意。如调整词序、语序,在不违背原意的前提下,把具有特殊词序、句序的古诗句调整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白话诗句;②补出省略的内容,古代诗歌由于篇幅的限制以及诗歌本身凝炼性和跳跃性的特点而存在大量的省略现象,这需要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以及作者生平诗作背景等,借助联想、想象,填补出省略的内容,从而获得较确切的理解;③掌握常用典故的意义,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时很多时候要从诗歌所用典故的意义人手;④明辨诗句的修辞意义,古代诗歌在抒写对象、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时候,往往不直接表述,而是借助于比喻、象征、借代、拟人、夸张等修辞格;⑤借助题目、作者、注释以及诗作背景来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把握。(二)要抓住意象,体会情感。“诗言志”,诗人写诗的最终目的是抒发自我的情志。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来体现诗的情志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涛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绝大多数诗的意象靠景物来展现,所以诗离不开景物描写。要体味一首诗的深邃的意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就要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三)要分析技巧,掌握特色。古诗词的鉴赏有其的技巧与方法,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四)要品味语言,体味意蕴。语言是古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语言的鉴赏,可以体会到古诗词的深厚意蕴。(五)要情景结合,走进意境,自主感悟文本的思想美、情感美。教师要灵活运用,掌握适度原则,不要重文轻言也不要重言轻文,要从整体上进行鉴赏把握,全面而深刻的体会古诗词的深厚意蕴及内在美。
五、拓展迁移,课外阅读
古诗文教学还要向课外拓展延伸,向课外拓展延伸可分为课外阅读、古诗文赏析讲座、摘抄引用等,其中摘抄引用特别重要。因此,为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可让学生设立一个古诗文名言警句摘录本,摘抄课内外的古诗文里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在被学生摘抄、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不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从而使学生在周记、作文或平时说对话中情不自禁地、恰到好处地使用。
古诗词的学习既细又粗,既需要我们从大处着眼,整体把握感知,又需要我们从细微之处去细细品味感悟。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之与新课标下的要求相吻合,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篇四: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古诗文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多首文质兼美的古诗,其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优美,不仪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过于注重文字知识的本身,诸如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信口开河式的问答等充斥着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
作 者:孙秋江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邱县实验小学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EQUIPMENT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2 关键词:
第四篇: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初中传统文化古诗文教学论文
古诗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见证者。它的美在于意境,在于内涵。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因此,教师应对古诗文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究,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
一、现阶段初中古诗文教学相关研究
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大体包括两方面:一是过于重视古诗词背诵,忽视了古诗意境的感受,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二是过于注重对古诗词的翻译,忽视了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古诗词作为古代优美的古言,是多姿多彩的一种意境及心情。诗词需要我们用自身的感受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然而,在应试的教育下,死记硬背成为教师教学古诗词方法的主要手段。背诵虽然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力,但也会抹杀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授诗经《诗经•关雎》时,教师会要求学生将整首诗歌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或者采用默写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时考取更多分数,想尽办法让学生牢牢记住,但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的主动接纳者。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落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及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文化之美与古诗词融为一体。古诗词教学是一个重要内容。每一首古诗词均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审美思想和审美价值。古诗词中体现出来的优美意境高尚情操能起到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其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古诗文教学
(一)朗读古诗,感受形式之美
古诗词创造过程中均会运用到押韵,因此其在语言上均极富音乐韵律。每个诗句、词句中音节具有存在节奏变化,平仄音调抑扬顿挫。因此,在对古诗词进行朗读时会产生珠圆玉润的连贯和顺畅感。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意蕴进行体会的一种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把握作者“苦闷—向往—矛盾—豁达”的情感变化。然后,教师再对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分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体会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通过古诗朗读法,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作品的形式之美,使其对古诗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二)营造古诗意境,传承文学之美
意境是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将客观物境与主观情意进行有机融合之后创造出来的一种境界。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把握作品的意境是一个学习重点和难点。而只有在把握意境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作品得深层意蕴。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重点对“月”意象进行讲解。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对月意象进行品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进行简单的引导和点评,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古诗词中的“月”意象通常是表达诗人思乡之情。教师通过古诗意境的营造,可将传统文学之美很好地传达给学生。(三)对古诗深入剖析,感受内容之美
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先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创作背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政治上遭遇诸多不顺之后进行创作的。苏轼的一生充满波折,经历诸多磨难,存在诸多缺憾,所以他常常借助明月对自己的人生出路、追求归宿进行构想。苏轼在经受了各种挫折之后,其越是表现出“归隐”的趋向。他想回到大自然,回到田间,过上恬静安适、泰然自若的生活,想寻回灵魂的自由。词作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结尾,显示出作者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祝福寄予明月,希望远在他乡的亲人们能够幸福、平安,并以共勉,自己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世间的多变世事。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让学生通读全文,让学生去感受诗人的情绪。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文化底蕴水平,树立正确价值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例如,教学《关雎》一文时,教师在课堂上应先对《诗经》的创作背景进行解释,如《诗经》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而这些诗歌通常是描述什么,这些诗歌又分为几类,等等。这样可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对《诗经》进行介绍后,教师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对《关雎》的大体内容进行讲述,不仅可让学生有一个整体印象,对诗歌的整体大意有所了解,还能降低诗歌学习的难度。然后,教师可开始对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并设置相关问题,如:明明在描述人,为何开头要写“雎鸠”?少年发现求之不得以后是怎样的表现?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便会一步一步理解诗歌,感受到诗经之美。
总之,初中古诗文教学不仅仅是在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是延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作品的形式美、内容美和蕴意美,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喜爱。此外,教师在教授古诗时应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充分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第五篇:论文《浅谈小学低年级古诗文的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低年级古诗文的教学方法
富源县大河镇大河小学 刘政权
论文摘要:小学低年级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古诗文的鉴赏能力,教师此阶段的教学不应超越教学要求的范围,或者舍本逐末。以诵读为主,是古诗文教学的关键所在,让学生在吟诵中感受到诗歌的美,通过背诵,实现古诗“量”的积累,充分吸取古代文化的精华,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古诗文 低年级 诵读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源源不断的滋养着炎黄子孙。与古代圣贤对话,认识并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这是语文教学当仁不让的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通过对古诗文的学习,学生应该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对于小学低年级,则明确的提出了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语文课程标准》如此明确地规定了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目标,我们在小学低年级的古诗文教学中将如何贯彻呢?本文将在这方面试着探讨,希翼抛砖引玉。
一、教师应具备古诗文素养
古代的诗词文,是先贤留给我们挖之不绝的富矿,我们在这片沃土上可以从很多方面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滋养。赏析古诗文,可谈诗文 的语言风格,意境,表达技巧,诗中所塑造的形象等等,但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还为时尚早。是不是学生暂时不学,我们老师就可以不管,甚至也不了解呢?虽说不要求小学语文老师像专家一样对一首诗作全面、深刻、独到的评析,但对古代诗歌还是应该有基本的鉴赏能力。不知道诗中的优美意境,又怎能感受到诗中那一幅幅画面的美呢?连自己都没有感觉到诗的美,又怎能让诗中的美感染学生呢?由于一些老师自身古诗文文化素养积淀的“贫血”,对古诗文的教学认识不足,导致教学观念陈旧落后,对古诗文教学仅仅将诗句翻译成现代文就了事,这样的教学是没有生气的教学,其效果自然让人失望。
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时,虽然一些教学参考书告诉我们全诗通过描绘作者从白帝城到江陵时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的景色,抒发了当时诗人喜悦畅快的心情,但诗中并没有直接说出“行船的轻快”,而是通过以路程之远﹙千里﹚和用时之短﹙一日﹚用对比的方式含蓄地表现了出来,以“行船的轻快”来烘托出诗人因突然遇赦产生轻松愉快的心情。如果连“对比”、“烘托”这样的表现手法都不知道,那我们是无法理解诗人抒发的真情实感。对一些知识,要求学生可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老师则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老师要自觉地不断学习古代诗文,具备一定的古诗文鉴赏能力,要让教材里的古代诗歌先陶冶了我们老师的情感,才会通过老师的教学感染学生。
二、古诗文教学不可舍本逐末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还只是注意整体,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思考,且比较笼统,不够精确,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只是得到初步发展,如果让他们去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在选材、立意、构篇、遣词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评价,那未免太“拔高”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提出了只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至于诗歌其他方面的学习则是以后的事了。其实,不管是古诗文的教学,还是白话文的教学,都必须服从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要求,都必须重视字词句的教学,这是基础,也是重点。所以,这阶段的古诗文教学亦是应围绕字词句来展开教学。
三、古诗教学的重点
字词句的教学是低年级古诗文教学的重点,每篇课文后面都有该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生字词,如《登鹳雀楼》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生字是:登、鹳、雀、依;《江雪》二年级上册第24课﹚是:绝、径、踪、孤、蓑、笠、翁、独。对于这些生字词,教师不但应要学生读得准﹙字音﹚,而且还要让学生写得正确,写得规范﹙字形﹚,这是构建学生未来知识大厦的基础,老师们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抓得比较扎实的,无须多说。
既然是古诗文教学,还是有其特点的,即除了字词句的教学以外,对古诗文的诵读教学也是教学的另一教学重点。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是应“诵读”。由于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距离,学生自主理解难度较大,于是,现在常常是教师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云云。在教学时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等方面花的时间比较多,生怕学生对诗意理解不够。等把这些讲完,时间也就剩所无几,再读读背背,一节课也就草草收场。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是本末倒置,抓到芝麻,丢了西瓜,不可取。
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诵读应是古代诗歌整体教学的最重要的手段,理解诗句的意思,诗中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等倒是其次了。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在诵读中能有感悟即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强调的是学习唐诗的关键“吟”,即吟诵;鲁迅先生在《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记实散文中描写了小时候老师教学的情景: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文中的描写传神刻画了老师吟诵古文的神态;杨振宁博士也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从上面举的例子可以看出,古诗文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采用各种形式的诵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四、做诗人的朋友。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闪闪发光的瑰宝,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学习古诗词,更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应该尽自己的全力去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爱上古诗词。总之,“教无定法”,教授古诗词的方法千千万万,以上的几种方法,只是我个人的薄见,希望我们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课标为准绳,与时俱进,在各自的教学中都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