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进校园
传统文化进校园
北陶希望小学
陈玉环
北陶希望小学始建于黄河故道北陶镇城东南隅。始建于1996年3月18日,占地面积23387平方米,学生1287人,教职工78人,学校布局错落典雅,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在周边地区有一定深远影响。学校教风是教育特色,博采众长,精心勤业,循序善诱。办学思路是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特色活校,质量强校。所以,开展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校风以蔚然成形。
近年来,我校以经典古诗文诵读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特色化办学和实施素质教育有效途径,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构建书香校园,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我们的做法是:
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布置,创设中华传统文化诵读环境。
校园内突出以“经典诗文诵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1、学校利用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积极宣传中华传统文化。
2、校园黑板报上,都刊出一些经典诗文.3、各教室环境布置要求体现班级特色,每个班级都开辟诗园,内容或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或是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或手抄报等。
二、创造性的开发校本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入。
通过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语文校本课程《童蒙养正》,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热情的同时,进一步积累学生古诗词,提升学生阅读和文学赏析能力,丰富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其次,通过每周一下午第二节的校本阅读课,扩大学生阅读量的同时,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促进书香校园的建设。
三、坚持读书与科研相结合并注重学科整合 以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为重要内容的营造书香校园是我们的重中之重,两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书香班级”评比,学生经典古诗文比赛,教师美文大赛等,丰富了活动形式,活跃了校园文化,为课题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实例,同时也让教育科研剥去神秘面纱,更加贴近教师,贴近了学生,贴近学校,为三位一体同步发展开创了崭新思路和现实途径。全体教师以课堂为主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经典诗文学习实践的研究。如语文教学中可开展经典诗文教学的赏析拓展学习;美术教学中结合经典诗文进行诗配画,画配诗的创作实践;音乐教学中尝试开展古诗新唱、经典诗文的配乐吟唱或舞蹈练习方面的探索;体育教学中尝试利用体育课游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边诵唱边活动的指导,或进行经典诗文韵律操训练;信息技术教学中辅导学生利用电脑编辑经典诗文小报、个性化阅读小报等。
四、创新形式,力求活动丰富多彩。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各年级要在活动中注重艺术创新,用普通话和现代艺术手段表现经典内容,通过诵读活动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激励人生,演绎时代精神。班主任每学期组织开展“相约经典”主题班队会、主题晨会活动,如:利用诵读会、诗文展示会、诗文书画展、诗编剧、快板、歌唱等艺术形式带领学生唱古诗、对古诗、诵古诗、演古诗、画古诗、赛古诗,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
五、抓实措施深化巩固
为了让学生对中华经典诗文的学习能得到深化和巩固,形成全校诵读诗文热潮的持续和长效。学校还制定了一项措施促进诵读活动的深化巩固。
1、学生每天每周定时定目标定要求诵读,形成常规。
定时:
每天早中晚诵读规定时间:早晨到校晨诵:(第一节有课教师负责);放学站好路队诵读(路队长负责);预备铃响后背两首诗(第一节有课的老师负责);晚上在家:背一首诗(家长负责)。
每周一堂经典诵读课(语文教师负责)写阅读笔记(可以定在活动时间)定要求:
将每天或每周、每月、每学期阅读的古诗文、名著优美句段、心得体会等记录在学生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低阶段重在古诗文摘抄;中年级重在古诗文摘抄、优美句段摘录;高年级重在古诗文摘抄、优美句段摘录、古诗文改写或心得随感撰写。另外:
其一,班级要建立古诗文背诵个人档案。每生一诵读本,用于记录学生已背过的古诗文题目、古诗、熟练程度等。
其二,学校要进行专项检查,对各班级的诗文诵读活动情况予以督促、评估,并列入年终考核。并举行了全校性的《古诗韵律操》比赛。
其三,成立古诗文诵读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研讨会或座谈会,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总结诵读活动好的做法,并在全校进行推广。
取得的成果
1、我校语文老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并撰写随笔。阅读大量的教学杂志,提升了全校教师的素养水平。
2、学生人人学会吟咏古诗,培养了孩子们学诗,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平均每生每学年能背30多首,多的达50多首。
3、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丰富了词汇,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学生的写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原来很多学生不愿写作文,通过诗文诵读活动,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开阔,想像力进一步增强,作文下笔轻松,语气流畅,古诗文用得恰到好处,妙笔之处不胜枚举。
4、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参与学习的兴趣与成功的喜悦,优化了孩子们的心理素质。在这些强调全员参与。不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都一样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展示了自我的风采。
以“每周一诗”,全员参与的学诗活动扎下坚实的基础;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促进学生学诗的热情,拓展活动的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而明确的语文和思品教育则牢牢地把握活动的方向,使之不流于形式;用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以上是我校在大力开展传实践中总结
附:经典诵读特色建设工作具体时间安排:
一、古诗文绘画作品赛。
比赛时间为第6周
1、二、三、四、五年级每班选送三份以古诗文描绘的场景或意境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式样统一为A4绘画纸,每个年级评选出个人一、二、三等奖。
2、三、四、五年级每班选送5本以古诗文为内容的采蜜集,学校根据收集编绘的质量评选出个人一、二、三等奖。
二、教师美文诵读比赛
比赛时间为第七周三、“我爱古诗文”硬笔书法比赛。
比赛时间为第八周。
各年级各班选出三名选手,进行古诗文的书法比赛,各年级评出一、二、三等奖,四、读一本好书作文比赛:
比赛时间为第十二周
1、参赛对象:4、5、6年级每班选5名选手参赛。
五、经典诵读节目比赛
每个年级两个节目
比赛时间为十三周
第二篇:传统文化进校园(范文)
传统文化进校园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它所蕴含的崇尚道德、重视思想、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等许多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总书记在讲话中也曾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可见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为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传统和美德,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总书记谈话精神,结合我校工作的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与加强学院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结合起来,与学校教育教学及发展结合起来,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文化知识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活动时间及内容
(一)活动时间
2017年3月至2017年4月
(二)内容形式
1.开展诵读经典活动,营造书香校园
开展一次主题为“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人人诵读中华经典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推荐读物、读本,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读写能力,夯实文化底蕴,陶冶情操。
2.组织主题班会,开展传统节日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组织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班会。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等开展讨论。并在各班之间进行评比。利用传统节日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礼仪教育,在校园营造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
3.利用道德讲堂,举办系列讲座,上好一堂传统文化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利用道德讲堂,开展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讲座。发挥道德讲堂文化育人的功能。上好一堂传统文化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保障措施
(一)营造良好氛围。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引领广大师生自觉和主动参与活动中来,充分利用宣传栏、展板、微信公章号等媒介做好活动宣传报道工作,加深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知识的力度,不断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大力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广泛宣传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的情况。
(二)做好几个相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课题为切入点,做好传统文化与校园特色文化的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常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突出传统文化的内涵,讲解传统文化知识,举行特色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参与中亲身体验节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三)抓师生互动,做好示范。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学生干部要积极主动参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带头研读经典,带头践行中华传统文明,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学习、宣传、实践活动,努力形成师生互动、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全体师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利用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升华感情,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三篇:传统文化进校园
沙河二中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汇报
弘扬传统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连绵五千年,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铸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朴实无华、明礼守信、自强不息的民族秉性。因此沙河二中各学科课程都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我校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创建”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沙河二中,努力把沙河二中创建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特色学校。
二、具体工作
(一)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让每一个孩子都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我校高度重视并积极响应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为此开设书法、绘画、武术、太极拳、民族舞蹈、剪纸、笛子、葫芦丝、古筝、篆刻、象棋、围棋、茶艺等课程,以提高广大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将传统文化逐步渗透到教学中去。美术、舞蹈为我校特色课程,不但在教学中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是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每年更是有不少同学以美术、舞蹈为特长升上大学。我校聘请国家级书法家张瑞峰老师作为书法校外辅导员,由省级著名青年书法家张乾老师开设软笔书法课,目前书法课在我校已经达到学生参与率百分之百。另外我校在初中部开设剪纸艺术兴趣班、高中部开设笛子、葫芦丝、武术、篆刻、古筝、茶艺等兴趣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程的同时能够接触到传统文化,使学生有条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
为实现传统文化进校园,我校秉承物尽其用的原则,使校园的每个设施都 能发挥最大作用,让校园每面墙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传递着传统经典的声音。整个校园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我校收集传统礼仪故事、中华传统历史格言、名人名言制作成文化长廊,以此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充分利用每个班的文化墙和黑板报,展示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每个班级形成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让校园广播成为宣扬传统文化的主力军,通过广播大力宣讲中华传统礼仪故事,播放经典诗文吟诵等等,让中华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校园,以提高学生文明礼仪素质。
(三)校本课程
我校坚持以引导激励为主、多方面渗透熏陶的原则,采取结合各科教学、融入校本课程的方法,使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语文及班会等课程、教材对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教育的作用。结合各学科教学,精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题材的专题视听资料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此外,学校还专门开发了相关的校本课程,如毛笔、钢笔、粉笔书法课,民族乐器和古乐欣赏,国画欣赏等课程,从而让学生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达到传承灿烂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
为把我校创建成为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努力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我校成立了“朗诵社”、“文学社”“棋艺社”等社团,开展多种活动,将传统的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例如,我校要求学生课前进行宣誓、唱国歌,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操,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并且要求各班在跑操前进行古文诵读,语文课前进行《弟子规》的诵读和学习,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古人倡导的“温、良、恭、俭、让”的 好行为在我校逐步掀起。
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情感,每年国庆节、五四青年节我校都会组织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以及革命歌曲比赛。另外我校以我国传统节日为契机,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举办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在节日的气氛中深入感受传统文化。
同时,我校还举办形式多样的比赛,如经典诵读诗歌朗诵比赛、汉字听写大赛、中华好诗词比赛、成人仪式等,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我国传统诗词文赋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三、今后发展方向
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对中国几千年来所积累的文化精髓的传承,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为重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始终响应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的号召,下一阶段,我校将把更多的传统文化例如戏剧等带入校园,同时也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计划将仅存在沙河的传统民俗文化“藤牌阵”带入二中、发扬光大,使传统文化艺术在二中发芽、生根。
在今后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施工作中,我校将始终坚持以引导激励为主、多方面渗透熏陶的原则,组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班主任、语文教师、政治课教师、音乐美术课教师组成。通过校本培训、外聘教师等途径培训教师,使我校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施工作专业化和规范化。
几分汗水、几分收获、几多付出、几多收获。我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构建融合校园工作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学校还将不断努力,继续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实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我们二中人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传统文化进校园
征文——传统文化进校园
我校紧紧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寻找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知礼、懂礼、习礼在校园蔚然成风。目前已开设了戏剧表演、武术、经典诵读等传统艺术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学校美育过程中,吸引众多学生参与其中。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传统文化与生活紧密相连,孩子们只有在生活中了解它、喜欢它、使用它,才能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生活,是学校传承历史、开展素质教育、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
“戏曲文化进校园”就是要通过这种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载体给予学生们唱念欣赏、身段体验、表演互动、色彩内涵、服饰文化、历史知识、道德教育的传递和普及。
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具体体现在戏曲脸谱和服装上。脸谱的颜色、图案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服装上的花纹、色彩缤纷,同样使学生加深对戏曲的理解和认识。再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就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能够让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最后戏曲可以宣扬传统美德,教化群众。如《穆桂英挂帅》、《四郎探母》展示了杨家三代人精忠报国的英雄事迹和优良家风。这种精神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教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经典诵读课程中让学生在诵读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使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诵读吟咏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播种国学文化的种子,培养健全人格,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为学生的人格发育奠基。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可磨练人的意志。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武术服,随着音乐的节拍,喊着响亮、清脆的口号,一招一式彰显武术的神韵气度,上托、叉掌、架按、震脚,个个像武术行家,武出了武术操的阳刚气势与自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的宝贵资源。学生时代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的宝贵资源。围绕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对领悟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加深对优秀传统精髓的感悟,在行动中重植民族根本,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学生之心、外显于学生之行。
第五篇: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材料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连绵五千年,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铸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朴实无华、明礼守信、热爱和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秉性。
岫岩满族中学坐落于闻名遐迩的岫玉之乡,是全县唯一一所满族学校,也是迄今为止省内规模最大的一所满族学校。始建于1947年,至今已走过了69年的光荣历史。今天的满中,已然成为全县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强的初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29511平方米,建筑面积11635平方米。现有32个教学班,学生1764人,98%是满族;教职工174人,94%都是满族。在我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意义深远。
我校着眼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人文素质教育,努力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的特长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以引导激励为主、多方面渗透熏陶的原则,采取结合各科教学、融入校本课程、融入团队活动、积极开展古诗文诵读、传统美德和礼仪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活动,以此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一、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布置,创设经典诵读环境。
校园内突出以“经典诗文诵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建设。
1、学校利用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和角落,或用印制的精美诗文图画,或用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加以装饰。
2、校园黑板报上,都刊出一些经典诗文.3、各教室环境布置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开辟诗园,内容或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或是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或手抄报等。
(2)、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各方面工作之中,坚持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为载体,创新性的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一系列德育工作中:
1、组织各班开展以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营造宣传氛围。
2、学校德育处利用清明、七
一、国庆等节日,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热爱伟大祖国等多种活动。学校还充分利用广播、板报、专栏、橱窗、班队会等宣传阵地,在全校大力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事例。学校还通过道德讲堂通过诵经典,谈体会等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逐步渗透传统文化。
(3)、组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班主任、语文教师、品德与社会课教师、音乐美术、拓展课探究课教师组成。通过校本培训、外聘教师等途径培训教师。2012年,我校专门聘请新疆师范大学的书法教师来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书法培训,为后期的书法教学的开展打好了基础。
二、创新性的开发校本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入。
(1)、开展书法课: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及艺术形式。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独特风貌。书法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是人类的艺术瑰宝,对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培养持之以恒、一丝不苟的精神和良好品德有重要意义。为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校开展了书法课,每星期开展一节,保证孩子写字、练字的时间。通过长期开展,学生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同学们的书法水平、艺术鉴赏水平和想象能力。
1、切实加强基本笔画的训练。
无论是书法尖子生,还是刚开始学习书法的新手,基本功是贯穿整个书法学习过程的必备条件。我们要求老师从教学和复习基本笔画入手,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结合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效果进行教学。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的轻松,效果非常好。学习后,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并在每次练习字前先写一写基本笔画,时刻不忘基本笔画的书写。
2、发挥书法尖子生的示范作用。
在一个班级里,充分合理发挥好尖子生的示范作用,可以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帮教师对他们进行书写辅导。我们将书法尖子生和其他学生进行结对,让他们坐在一起,在平时的练习和学习中,让尖子生监督和帮助他们的书法学习,适时进行提醒和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把他们书写的作品给全班学生欣赏,让学生有个学习的榜样,促进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一措施,一些平时很随便又很懒的学生变得自觉而认真了,书写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3、加强书写方法和书写习惯的训练,提高学生书写的能力和习惯。
每次书法教学,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分析、观察能力的训练。经常让学生进行分析字形结构的练习,让学生仔细观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练习中也同样要求学生先对自己所写的字进行笔画、字形结构以及排列位置等方面的分析,书写完后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或同桌检查,并进行修正。
4、利用课余时间,坚持不懈练习。
经过坚持不懈的书法教学活动,总体上学生的书写能力有所上升,学习习惯也得到了强化。学生能从“认真、仔细、耐心”的学习态度上进行书法学习和练习,并能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同时,也激发了更多有兴趣的学生参与书法训练活动中,学校也呈现了一派“热爱书法,欣赏书法、书写书法”好景象。
(2)、在美术课中,逐步渗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通过鉴赏国画,让学生对传统国画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校开展了少儿国画班,培养学生对传统国画的艺术鉴赏及绘画技巧。(3)、成立少儿诵读班,逐步培养学生对古诗歌的积累与欣赏。
三、通过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2010年11月我校申报的“ 主题阅读与学生阅读习惯、阅读意识、阅读精神形成的研究”国家级课题正式立项。由于我校是一所以维吾尔族学生为主的民汉合校,维吾尔族学生占学生人数的90%,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缺乏文化底蕴,学习汉语缺乏语感,阅读理解能力受到制约。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以上认识,我校申报了课题“主题阅读”,主题阅读采用“一主两翼”教材体系和单元教学法体系,这一课题实验无形中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主题阅读年级组利用30分钟的午读时间开展经典诵读和新语文主题阅读。我校为了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积极性,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持之以恒,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11年6月我校借助“六一”文艺汇演的契机,由三四年级组组成的百人诵经典,成为文艺汇演的一大亮点。
2013年4月,开展了“诵古典之风 品庄雅之兰”的以班级为单位的经典诵读比赛。
学生慷慨激昂的朗诵,掀起诵读经典的高潮,学生在民族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下,阅读和理解水平不断提高,浓郁的读书氛围弥漫了整个校园。
四、我们的思考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觉得还应对语文等课程、教材做相应的改革和调整,突出重点,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教学形式应力求生动活泼,注意实效。可精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题材的专题视听资料(或反映有关中国历代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或展现祖国壮美山河、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资料)加以编辑整理,形成系列教材,有计划地纳入德育课堂。
此外,学校要利用各种形式,有目的地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小学生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让我们的学生做一个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
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契机,以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为抓手,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中华美德,一定会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走下去,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我们十九小学扎根,让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孩子们的心灵,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一定会在我校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