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2017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目类型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四、案例分析
五、教学设计
一、名词解释
1.语文:1949年以后语文学科课程的名称,内涵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三百千千:指古代的蒙学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
3、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4、人文性:一是指语文教材中蕴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囊括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和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包含着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和审美精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二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
5、语文素养:指人通过长期的语文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语文学习和人的修养等方面达到的高度。
6、文化品位:?
7、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有目标地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
8、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9、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10、课程目标: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达到的目标。
11、新课程评价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连接的实施条件。
13、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14、文道统一:文:指语文形式——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训练。道:指思想陶冶。是指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文道统一指在语文教育中将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15、因文悟道:指在“通情入境”的理解阶段,教师着重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染和启迪。分析课文语言、写法和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达到思想情感的共鸣,使之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
16、因道释文:指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道”,的基础上,再回头来启发学生品味课文的写法运用和语言运用之妙。
17、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18、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9、语感:P159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觉。或: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
20、精读:是要读文章的重点部分,要读文章中最有特色、最感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22、导读法:教师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导到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去,摸爬滚打,最终达到“自能读书”,而“不待老师教”的境地。
23、朗诵法:是一种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的艺术再创造活动,它是我国古代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
24、情境教学法:指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帮助学生正确而迅速地理解教学内容。
二、简答题
1、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有哪些?
答:
1、识字教学 ①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②韵文化,便于朗读记诵。③“文”与“道”统一。
2、阅读教学①熟读、精思、博览。②评点法。
3、写作教学。①作文从模仿入手,②先放后收,③多读多写多改。
2、简述近代语文教育的方法
答:①继承古代语文教育的方法,重视识字教学,把识字、辩字,作为学习语文的基础。②语文教学中强调记忆,对课文的段落,精美文章的全篇,要求在熟读的基础上流利的进行背诵,做到烂熟于心之后就可以进一步领会字、词、句、篇的内在含义。③注重讲解,课堂教学以教师对课文的讲解为主要的教学方法。④写作教学方面,注重用范文带动写作教学。
3、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内容是什么?
答:基本内涵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一种语文学习、交际的能力,也即运用母语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体现于重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思维、口语交际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从工具性出发,强调教学中要落实“双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1。基础知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2。基本能力——读写听说的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解读文章的能力。
4、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内容是什么?
答:基本内涵是对学生的人格、个性、心灵、精神世界的关怀,体现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趣味等等。重视熏陶感染,实施人文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人文性出发,强调教学中要重视感受、品味、领悟;要弱化分析。
5、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的内涵是什么?
答:①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是油水分离的关系,而是“统一”的即水乳交融的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剥离。②工具性着眼于语言的运用与实践;人文性着眼于人的存在与发展。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始终负载着人文内涵,语文课程的实施应将思想情感的教育融入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
6、简述语文素养包含的内容。
答:
(一)民族母语情结
(二)言语交际能力
(三)言语行为风格
(四)良好的语文习惯
(五)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
7、简述“语文素养”与“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区别
答:“语文能力”只是“语文素养”中的一个方面,它不能包含全部语文教育内容,“语文素养”能涵盖语文教育的全部内容,例如语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因此,用“语文素养”取代“语文能力”是科学的。
8、简述语文教育的特点。
答:①注重情感熏陶感染与学生的独特体验。②注重语文教育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③把握汉语言文字特点,注重语感与整体把握能力培养。
9、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答:人非生而知之。一靠学习,二靠实践。语文学习更是在实践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离开了实践。语文学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数客观事实证明。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所以要把课堂上学习的书本知识活学活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10、简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答: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1、简述语文教学目标与“三个维度”的联系与区别。
答:联系: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是学生经历、体验学习过程,理解方法的前提,也是提高能力、培养感情、形成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
12、简述叶圣陶的语文教材观。
答:树立新的教材使用观——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教材只是培养学习能力的中介,教学主要不是要掌握教材本身而是要借助教材掌握某一规律或能力,即用教材教。如何正确使用例子?首先重视例子,注重例子的经典型。其次要超越例子,不要把学例子当作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应该将其看作桥梁,通过这个桥梁让学生达到更广阔的语文空间。
13、语文教学有哪些基本原则?
答:
(一)语文训练和思想陶冶统一
(二)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同步
(三)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协调发展
(四)语文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辅相成(五)语文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整合
14、简述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之间的联系。
答:①语文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这个知识是精选的,是管用的应用语文的知识,而不能过多过细,一味的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语文知识的获得不能光靠教师讲,不能光靠教师灌输,而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②另一方面,获得语文知识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要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更新知识的能力,即学会学习,学会求知。
15、简述听、说、读、写四者的关系
答:
1、读听是吸收信息,写说是表达。读听是写说的基础,没有读听就没有说跟写,写说又促进了读听的发展。
2、读写是书面的,听说是口头的,读写规范了听说。
16、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强调学生背诵、默写就是强调死记硬背,你的看法如何?
答:
1、语言与思维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通过语言表现,语言的清楚表现了思维的清晰;思维的条理性体现为语言的连贯性。语言与思维的这种相互关系,决定了语文教学既是学语言,又是训思维。
2、强调背就是丰富语言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这是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语言学习,要反复诵读,才能理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理。
17、根据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谈谈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
答: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①重视语言的赏析,熟读成诵;②按语言特点训练;③按规律训练学生思维。
18、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说法妥吗?
答:妥当。语文课程有极强的实践性,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的语文。
19、从阅读性质谈阅读教学思想。
答:⑴、提取信息——从文本中获取信息是人生存的一种能力,体现学生学的过程。⑵、复杂的心智活动——各智力因素参与,注意、记忆、观察、联想、想象、思维等因素参与阅读的整个过程。阅读的意义是读者将文本意义内化构建的过程,也是创建文本的过程,文本与读者的经验发生联系。20、简述阅读教学新理念。
答:
(一)对话阅读
(二)探究性阅读
(三)个性化阅读
(四)体验性阅读
(五)多层次多角度阅读
21、对话是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实施对话阅读教学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
1、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22、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感?
答:(1)找准语感训练点。言外之意最丰富的、感情最丰富最强烈的,表达突破常规的地方,富有音乐感的语段(2)用好语感训练法,玩味法、比较法、联想想象法,诵读法(3)劣实语感发展的基础。
23、朗读训练有何作用?要注意什么?
答:朗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口头语汇,增强语感;可以练习正确发音,学习表情技巧。它既能训练胆量,又能训练口才。它能使口语和书面语融会贯通,从而增加学生口头语言表达的文化内涵。朗读是说话能力训练的基本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机会地进行,而不能将其作为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朗读训练中要注意教师的示范性和指导性。
24、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P176 答:
1、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2、把握思维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2)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阅读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的具体方法:横引法、畅想法、发现法。(3)联想和想象。
3、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安排思维训练的序列。
25、简述单元教学的优势。答:①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统一。②使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单篇课文的学习要求更加具体明确。③强调举一反三,知能迁移,保证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学效率;④重视阅读材料之间的纵横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现代思维方式和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26、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有哪几个程序? 认读感知,再读思考,精读品味,熟读欣赏。
27、简述阅读教学过程应重视的问题。
答:一是重视学生主体性的阅读。二是重视文本意义的多元化阐释。三是树立有机的整体阅读观念。
28、简述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说法的理解?
答:“教学有法”的“法”字意义是原理、法则,强调的是遵循教学规律;“教无定法”的“法”,指的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技能,强调的是不同的对象,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即因材施教。
三、论述题
1、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理解性质对指导语文教学有何启示? 答:
(一)语文课程性质
1、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主要表现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语文学习和交际的能力,就是运用母语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3、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内涵是培育健全人格,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二)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1、语文课程性质揭示了学习语文的核心内容,即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作为语文教师应有这样的教学思想,并以此指导教学行为,克服语文学习的随意性、盲目性,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切实抓好双基学习,落实技能训练。
2、明确学语言、训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应试教育强势下,语言学习、训练思维已逐渐远离了课堂,背离了学习语文的初衷,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益下降。学语言、训思维既是课堂学习、训练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应试能力的必由之路。
3、揭示了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感受、揣摩(品味)交流、对话、欣赏、领悟等几个环节。不能简单地把教自然科学的定理、规律和方法搬到语文教育中去。
2、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魏书生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王尚文说:“语文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请你谈谈你对语文教学任务的理解。
答:学语言、训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第一,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语言是思维的基础,助思维的发展有于语言的发展。因此,立足于语言的学习,是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打好基础,这个基础是:语文知识、词汇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二,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内容。智力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想象、联想、思维等因素,其中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借助感受、分析、判断、推理、归纳、概括等活动来进行。学生智力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决定于学生思维培养的程度。因此,课堂上训练学生思维则是语文学习的另一重要内容。对课文肢解式的分析,或是应试考点的提示,都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泯灭学生思维的火花。严密的逻辑思维的形成,是解决问题能力的突出标志。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重要的形式就是教师遵循读文章的顺序“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这个过程体现了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规律。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入手,把握大意,顺着大意指向,透过语言表面,领悟语言下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联想和想象始终参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课文的过程是训练思维的过程,开发智力的过程,绝不是简单的考点提示过程。
3、论述人文性的内涵、意义以及相应的教学思想。
答:
1、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及人类文化。具体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贯穿在人们的思维与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的过程中,即是人文精神。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内涵是:培养健全人格,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2、实施人文教育的意义:(1)语文教育提出人文性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2)提出人文性教育,是探寻语文教育的本源:塑造民族之魂。③提出人文性教育,重在培育健全人格,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3、人文性教育实质是重在对人发展的关怀及对人的灵魂铸造的工作。因此,在语文教学要形成以下的教学思想:
(1)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发展的终极关怀,特别重视的是灵魂塑造的工作;重视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个性的工作。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因为语文是文化,具有文化的属性;同时语文也是思想的载体,负载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是人的主观意识的流露。因此,语文教学重视对话教学,不能用教自然科学的方法来教语文。
(3)用文化影响学生,用正确思想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重视熏陶感染,要把人文思想渗透于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
4、阅读实质是什么?阅读教学是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过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何使这一过程更具语文味,更具科学化?
答:
1、阅读的实质是提取信息。在提取信息的过程中,伴随着复杂的心智活动,需要智力技能参与。
2、阅读教学是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过程,这一过程体现语文味,更具科学化,要从两个方面考虑:
第一,师生之间对话必须是平等、民主的,因而阅读教学教学过程老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发挥主导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具体说,一要创设对话的环境、氛围;二要研究学生学习心理;三要教给学习方法。
第二,要通过对话走进文本。对话是手段,走进文本,赏析语言是目的。因此,一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围绕学语言、训思维进行;二要遵循叶圣陶先生的“遵路识斯真”的教诲,按教学规律、认知规律、思维规律施教;三要吃透文本,设计体现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3.处理好对话与涵咏之间的关系,体现语文学习独有的特色,朗读感受、赏析体验、揣摩玩味都是语文学习常用的方法。
5、论“语文训练与思想陶冶统一的原则” 答:
(一)确定本原则的依据
1、从文章的本质看,文章均为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语言相统一。
2、从语文课程的性质来看,语文课程是一门指导学生学习祖国语文,以培养学生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的基础学科。
3、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来看,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新世纪的教育培养目标和中学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
(二)实施本原则的途径
1、阅读教学中,“因文悟道”、“因道释文”。
2、作文教学与育人结合。
3、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口语交际教学培养学生做人的态度。
6、论“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答:?
7、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答:不同意。
(一)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解
1、作为交际工具,其主要的凭借是语言。语文学习的任务是学会语言,运用语言。
2、语言的获得途径:熟读成诵,将书面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语言学习强调从语言环境中、整体中去领悟。考点教学割裂了语言内部的联系,不利于学生掌握语言。
(二)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来理解
1、学习语言就是发展学生思维。思维的发展又规范语言的发展。⑴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⑵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发展思维就是发展智力。
2、思维训练要贯彻在学语文的过程中。
从思维学来说,学字词是概念学习,学句子是学判断,学课文是学逻辑。语文学习的重要工作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其主要任务是理请文章思路,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叶老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路”即是思维,学语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训思维的过程。学生学字词句篇,就是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归纳、概括的能力,即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训练,体现在整篇文章学习过程中。从文章中整体把握、整体理解,不可肢解课文,不以训练考点来代替思维训练。教学过程体现逻辑思维的有效训练,教师不以灌输为主,应以学生的学为主;指导学生遵循读文的规律走进文本,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教与学都要遵此规律进行,作者以此思路来写作,学也要循此路来学,长期有效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此思维方法,学生就能读懂文章,就懂得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强。
只抓考点的教学,或肢解课文的分析,实际就是背离了语文学习的目的,扼杀了学生智力发展,误了学生学语言用语言训思维的最佳时期,是对学生的残害,是学生后续发展能力不强的主因。
(三)从学语文的角度理解
课文语言是典范的,对学生语言发展影响很大。熟读成诵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品味、揣摩有助于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8、不少学生说,不喜欢学语文,更不喜欢上语文课。他们认为,语文教学的随意性太大,教什么不教什么其实都没关系:一个学期不上语文课,只要不考课内,保管没关系。我语文考好跟我老师没关系,考得不好跟我老师也没关系。老师一星期五节课尽说些无聊的东西,或是课上报答案、读教参,太误人子弟了,语文科可以取消了。
你同意上述说法吗?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作为未来的语文老师,你将如何让学生喜欢学语文,喜欢你的语文课? 答:
四、案例分析题 案例: 案例:
阅读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6题。
师:读了这首诗,你一定会受到心灵上的影响和情绪上的感染。请说说你的原初体验。(学生先在备用纸上简略地写一写,然后小组交流,之后请几位学生向全班介绍)生:这首诗有某种吸引力,让人总是欲罢不能,也许是作者诗中那种乐观向上感染了我,读时觉得很轻松、清新、温暖。
生:写得很朴实,没有什么华丽辞藻,写的是一种平凡安逸幸福的生活,读了之后令人很向往。
生:读完这首诗,让人觉得自己十分幸福,觉得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十分美好。师:请再读一遍。透过字句,请你想象一下。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先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生:诗人大概是长期受到什么“痛苦”的缠绕,终于有一天,他挣脱了,可以做一个幸福的人,可以为那些自己热爱的人作出诚挚的祝福了。
生:根据诗句的用语和所描述的细腻程度,我想她是个女的;然后,文中多次提到幸福,我觉得她是一个渴望得到幸福,并不断追求幸福的人;诗中不难看出她生活的艰苦,因此要追求幸福。
师:(介绍海子生平状况)听了刚才的介绍,请再读本诗,然后说说自己新的理解与感悟。生:听完老师对海子的悲惨一生的介绍,再来读本诗,的确是能够看出海子对幸福,哪怕是一丁点的幸福的渴望。最后几个“愿你”,也是他对其他人的一种祝福吧,“只愿”也说明了他的无奈,他的处境艰难,我(起初)的揣测错了。
生:听到老师说到海子心灵的孤独之旅,我颇有感慨。一个孤独的人,往往去追求在别人看似很平凡的东西:喂马,劈柴……“只愿”两个字打破了原先编织起来的理想境界,把正在神游的诗人拉回了现实,一种无可奈何体现了出来。但在初读时却没有注意到这点,始终觉得整首诗是轻快的。也许在不如意又自认为无法改变现实时才会这样。
师:现在。请你以研究性阅读的方式,去欣赏、体会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如果你认为诗歌中存在不足。也可指出。
(学生边读边写,5分钟之后小组交流,再作全班交流)生:这首诗的感觉很纯,让人想象到那很美的意境,蕴涵着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美好景致的憧憬,但是那种意境过于理想化。
生:全诗塑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它的无比热爱与幢憬,也给读者无比的联想。
师:(教师介绍一篇他人的赏析文章)听了他人的赏析文章,对照自己的赏析阅读,请你做个反省比较,说说自己阅读的优点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生:听了(刚才的)赏析文章,感到(自己)每一次研读欣赏都没有把每节的不同意象区分开来(欣赏理解);或是没有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
师:请各位以现在的心情、现在的体验,自由朗读全诗,边读边体会。师:现在你或许有了新的体验,新的感受,请你说一说,好吗? 生:……
师:现在就要下课了,请每人说一句最有感触的话,作为学习本诗的结束语。问题:
16。以上是一位教师有关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并作出评析。案例:
阅读下面学生的一篇习作,完成第17~18题。人在拒绝中高贵
①世界很精彩,世界很无奈。行走于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太多的绚丽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也让人无所适从。置身纷扰的社会,唯有坚守自我,拒绝诱惑,才能还生命以真实和高贵。
②“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厰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这是叶挺将军《囚歌》里的诗句,黄钟大吕,掷地有声!对于囚徒来说,最大的诱惑莫过于自由,然而渴望自由的囚徒却拒绝了自由的诱惑,这是何等坚定的信念,又是何等高贵的拒绝!③拒绝诱惑,可以升华出灿烂的灵魂。彼得·巴菲特,含着金汤匙出生,本可以继承“股神”巴菲特的衣铱,成为华尔街金童,也可以利用父亲在投资领域的巨大影响,沿着父亲铺设的商业轨道阔步前行。但他决定走自己的路,用音乐谱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并最终获得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巴菲特拒绝了平坦的人生路,绽放出绚丽的梦想之花,彰显了自己独具一格的高贵灵魂。
④拒绝诱惑,可以燃烧出民族的图腾。那是一个“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黑暗的阴云笼罩人的心灵,而鲁迅却以笔为枪,捍卫一个民族的尊严。高薪伪职,他弃之如敝屣;权位利禄,他鄙之如尘土。他拒绝诱惑,埋头写作,于混沌中发出最警醒的呐喊,引导国人走出彷徨。鲁迅是伟大的,他用拒绝了诱惑的笔杆,撑起了民族的灵魂。如今的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门”和“洞”都向我们敞开着,金钱、物欲、美色、享乐等各种诱惑的魔鬼都在向我们喊叫着,许多人把持不住自己,不走正门钻狗洞,成了诱惑的俘虏。多少人能经不住鸦片的诱惑而不变成瘾君子,多少人能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而不身陷囹圄,多少人能经不住名利的诱惑而不身首异处,答案是否定的。那些落马的腐败分子,从领导干部到阶下囚或死刑犯,就是典型代表。⑤一个贪官写道:“我恨那些给我送礼、送钱的人,是他们用钱买走了我的权力,买走了我的良心,买走了我晚年的幸福生活。”他的回忆是沉痛的,可惜的是他只盯着诱惑本身,而没有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诱惑是可恨的,然而被诱惑俘虏,归根结底还是自己财迷心窍、利令智昏。
⑥想起希腊神话里的塞壬女妖,她姣好的面容和甜美的歌声不知害死了多少人的性命,但是,大英雄奥德修斯却让水手把他反捆在船的桅杆上,给他双耳封上蜡,最终抵挡住了诱惑,安全地回到了故乡。是的,诱惑是艳丽的罂粟花,是温柔的杀手,是舒坦的陷阱。拒绝妖魔的诱惑,战胜自己的欲望,你就能做奥德修斯那样的英雄;反之,就会成为塞壬岛上的一堆白骨。问题:
17。请从第②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
18。阅读本文,请指出本文写作上的几个特点。
五、教学设计题
阅读材料,完成第19~21题。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课文介绍
本文饱含感情的笔触,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佳景和宴会的盛况,抒发了对世事变幻、死生无常的感慨。同单元的课文还有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单元介绍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问题:
19。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20。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21。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三]。[研讨与练习三]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的古代诗文?举出三五例与同学交流。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
第二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说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2.语文课程 3.语文课程目标 4.语文教学目标 5.语文课程标准 6.语文课程理念 7.自主学习8.合作学习9.综合性学习10.语文素养 11.语文教学设计 12.情景作文 13.语文教材 14.说课 15.校本课程 16.阅读教学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具体研究对象。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什么。3.语文课程有哪些基本特点.4.简述语文课程目标的总体设计思路。5.简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6简述语文教育三个价值追求的具体内容。7.语文教学设计应该遵守哪些原则。
8.什么是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二者的关系怎样。9.语文教学板书设计有哪些具体要求。10.简要回答编写教案的具体要求。11.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12.请问“红领巾教学法”有何优缺点。13.语文教学方法优化选择的原则是什么? 14.写作教学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5.简述写作教学三个指导环节的具体指导内容。16.为学生作文“打评语’有何要求。17.简述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
18.口语交际教学有哪些基本途径和方法。19.语文综合性学的特点是什么。20.简述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基本程序。21.语文说课有哪些功能。22.语文说课要力避哪些常见毛病。23.简述语文说课与上课的不同。
24.阅读教学的策略之一,需要我们转变哪些方面的观念? 25.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26.结合实际论述作文命题的原则
三、论述题
1.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
2.请谈谈你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的理解。3.你认为语文教学应从哪些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4.试论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含义。5.怎样理解语文课程是“形象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6.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魏 书生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王尚文说:“语文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请你谈谈你对语文教学主要任务的理解。
7.有人说“作文教学观察能力最重要”,有人说“作文教学阅读积累最重要”,有人说“作文教学教师指导最重要”,还有人说“作文教学勤奋创作最重要”。请谈谈你的观点。
8.某语文教师到外地取经,回校后他按照某特级语文教师上课的方法教同一篇课文,但教学效果远不如那个特级教师的效果好。这是为什么?请从理论上加入简要分析。
9.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10.天津某校一次单元考试之后,学生陈欣然只考了58分,泪流满面地向老师请求“借”2分,因为考不及格回家要挨打,保证以后多考分并还回这2分。假如你是这个学生的语文老师,你将怎么办? 为什么? 11.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与能力”不重要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12.试述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3.分析学生缺乏写作欲望的原因,联系作文教学实际论述如何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14.口语交际教学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15.请举例论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的特点。
第三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填空:
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三大课程流派:学科中心课程论、人本主义课程论、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它以精炼的语言,较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方式方法等。
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阅读教学方面的经验主要有:(1)熟读,精思,博览(2)评点法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又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
国文——语文单独设科后第一个正式名称。
五四运动以后,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变化,是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步占据主要地位。
2010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个维度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大类。总目标共十项。阶段目标把义务教育的九年划分为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共四个学段。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的过程方法方面,心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003年3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由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必修课程目标和选修课程目标构成,较好地实现了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的衔接,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特点。
总目标是对必修和选修课程目标的整合和概括:“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选修课程目标分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语文教材具有德智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等功能。
现代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助读系统。
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有: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的特点是:制订目标、实施目标、检测目标。 研究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导读—研读—运用。 课堂教学中师生信息传递的方式共有三种:单向输出式、双向交流式、多向交流式。 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第一是学生,第二是教材,第三是教师。
写作训练的任务有育人训练、积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技能训练、文体训练、写作速度训练。
作文的批改方式,常见的有:教师批改、学生批改、师生共同批改。 作文讲评的方式常见的有:综合讲评、典型讲评、专题讲评、对比讲评。 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综合性学习一般有三种形式(1):综合语文课程的各个领域,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2)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3)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广泛联系。
语文教学中的智力活动有语感、记忆、思维、想象、左右脑协调活动等。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的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癸卯学制:实行分科教学,有算术、外文、历史、地理、博物(生物)。格致(物理)化学等现代学科,修身(政治)、中国文学(语文)等传统学科,我国现代教育由此开始。其中对语文课程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课程宗旨、教学任务和时间、教学原则、教材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把语文课程从古代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分离出来,标志着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过渡。
语文素养: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经过学习和训练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综合性学习:旨在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品质。它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与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
范文系统:范文即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是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语文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订语文教学规划。
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单元教学:就是把体裁、题材活表达方式等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课文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阶段,从整体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制订教学方案,安排教学步骤、方法和课时,把教读和自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教学的连续性、循环性和阶段性,从而求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结构方式。
阅读欣赏力:指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上升到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审美观,要求驱遣想象,反复涵咏,实现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阅读迁移力:在理解鉴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思辨和批判,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迁移,文本向实践的迁移,促进个性完美发展。
导读法:又称教读法,自读法、探讨法、探索法、发现法等。顾名思义,导读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阅读,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主要目的。 情境教学法:又称观察法、欣赏法、电化教学法等。其特点是利用生活场景、图片、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实验室、录音、录像、计算机、演课本剧、CAI课件等方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观察、体验、思考、练习,从而掌握教学内容,完成训练任务。
写作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单项作文:也叫片段训练,又称小作文,是为培养写作的某种能力而进行的各种局部的、片段的专项练习。造句可以,写语段也可以。
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象,让习作者针对一个谈话中心陈述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观点,或联想到的经历和体验,在立意、选材、文体等方面向学生开放的作文形式。简答:
1.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
(1)
脱离语言实际(2)脱离应用实际(3)忽视文学教育(4)忽视知识教育 2.总目标突出了新的教育思想?
(1)
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2)
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3)
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3.适用语文教材的主要方法?
(1)
在历史性的教材中注入新的观点。(2)
自组单元,显示新意。(3)
适当抽换教材。
4.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1)
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
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3)
适应社会需要。
5.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1)
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原则(2)
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3)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4)
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6.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1)
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2)
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3)
依据教学内容(4)
依据教师素质(5)
依据学生特点
(6)
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 7.谈话法的要点是什么?
(1)
讲究教师提问的艺术(2)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3)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4)正确处理面向集体提问和指名回答的关系
8.练习法的一般程序为?(1)
教师设计练习题,向学生说明练习的内容和方法。(2)指导学生开展练习活动。(3)通过答问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反馈信息。(4)调节和校正练习活动,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5)检测评定练习成绩,强化练习效果。
9.写作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
教师引导,学生定向;(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3)教师批改,学生参与;(4)交流评改,互相沟通。
10.如何.写好作文评语?
(1)
批语要实事求是、要突出重点、要有启发性。(2)
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表扬。(3)
运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批评。(4)
选择恰当的句式写评语。论述:
关于“红领巾”教学法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P42 论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P61 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P68 单元教学的主要特点。P145 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P209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法)及其体系: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其理论体系:①语文课程论;②语文教材论;③语文教学论;④语文活动论;⑤语文学习论;⑥语文教师论;⑦语文教研论;⑧语文历史论。2.语文、大语文:
(1)语文是关于中华民族通用语——汉语言的人文学科,语文教育是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
(2)“大语文”是20世纪80年代初河北特级教师张孝纯首先提出的教学理念。它是指语文教学领域的“最大化”。具体地说,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包括课外语文教育,社会生活语文学习在内的“大语文”教育。3.唯语文、去语文:
(1)“唯语文”是指语文教学只限学校课堂的语言文字教学,语文教育不与其他学科结合、不与社会生活联系。
(2)“去语文”又称“泛语文”,是指语文教育的无限“泛化”,语文教学过程中失去“语文”(语言文字)的本体,把语文课上成“大人文课”。4.语言、言语:
(1)语言是一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言语的实践总结。包括:语系;语音、语汇、语法等。具有集体性性和理论性的特点。
(2)言语是与语言相对的概念,是指语言的运用及其结果(话语与文章),具有个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5.语感、文感、语文思维:
(1)语感,即语文直觉,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它是在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不需要思维的介入,对言语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或者说,语感就是在视听当下不假思索地从感知语音、字形而立刻理解语音、字形所表示的意义的能力。主要包括:对语言结构、运用模式的掌握;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
(2)文感是指对文章(文本)的直觉的感悟能力。其主要定位和对象是文章文学(文本);文感是语感的发展;文感有宏观、直觉、综合等特点。
(3)语文思维是指主体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能力,包括对交际对象、情景的辨识、判断,听读内容的领悟、把握,说写目的、思路的确定与调整,等等。
6.语文素养、语文意识:
(1)语文素养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整合,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语文态度、语文习惯、语文方式,甚至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人格个性、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融合。
(2)语文意识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7.语文生活、语文活动:
语文生活就是一个人在自己生命历程中学习、掌握和运用母语的状态。我们不是用语文来生活,我们就生活在语文中,语文就是我们生活之所在。我们把这种以语文为本体的生活存在称之为“语文生活”。语文生活的内涵主要包括:一引导和培育学生“用语文来生活”的自觉意识;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活动是指言语实践活动。(1)从活动的外显和内隐上说,包括以听说读写为核心的语文外显活动与语文思维为核心的内隐言语心智活动;(2)从学习领域上说,包括识字写字活动、口语交际活动、阅读活动、写作活动、综合性学习活动;(3)从语文活动目的上说,包括基于阅读文本的活动、基于开发资源的活动、基于生活的语文活动;(4)从学习方式方法上说,包括感知性活动、体验性活动、探究性活动、创造性活动、综合性活动等等。8.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文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有四种形式:(1)语文知识综合运用(2)听说读写整体发展(3)与其他学科沟通(4)与社会生活结合。综合性学习方法主要有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社区服务活动、公益活动、生产劳动、专题研究等。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基于经验与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或教材)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简言之,即类似科学研究方式的学习活动。9.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新课程”提倡的三种合一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2)所谓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中小学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11.课程资源:
广义:课程资源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和一切条件,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狭义: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
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课程资源可分:(1)素材性资源(即是可以直接进入课程,成为课程素材或来源的那些对象。素材性资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对象,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培养目标等);(2)条件性资源(间接作用于课程的那些对象。条件性资源则决定着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水平、课程实施的广度和效益,如人力、物力、场所、媒介、设备、环境等)。12.智商、情商
人的学习过程与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智力参与)和意向活动(非智力参与)。智力起加深认知作用,非智力起激发动机作用。
(1)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的高低通常可用智力商数(即智商)来表示,是用以标示智力发展水平。
(2)广义智力也包括情绪智力(非智力因素,情商)。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非智力、情绪智慧,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13.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怎么样,用于区别、辨别事物。包括名称、事实、有组织的论述等。具有静态的性质 ;
(2)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指怎么做的知识,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操作过程的知识。包括程序、方法、技能。具有动态的性质;
(3)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是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包括对策、谋略等。具有智慧的性质。
14.话题作文、情境作文、“新概念”作文:
话题作文即以提供材料为话题的作文形式。往往要求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其特点是“三开放”:(1)写作范围的开放——以“话题”作文;(2)写作文体的开放——淡化文体(但不能没有文体意识);(3)写作要求的开放——降低审题难度(但有一定的限制性)。一般写作经过“阅读材料—引出话题—延伸拓展”三个阶段。
情境作文是教师命题时,创设一种生活情境或想像空间,并提供具体的事件、问题或指引,让作者写出符合这些特殊条件文章的一种写作方式。
“新概念”作文是1997《萌芽》杂志始倡导的一种作文模式。主张“二新一真”。(1)新思维: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矩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2)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3)真体验: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15.活动作文、生活作文、文化作文:
活动作文就是以参加活动为基础,以观察生活为手段,以作文材料的获得、写作任务的完成为目的,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为目标的开放性实践型作文形式。
生活作文是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以现实生活需要为作文能力培养目标,从观照学生真实生活,拓展学生作文内容与作文形式入手,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努力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人格的一种作文理念及教学策略。
所谓文化作文是指扎根文化土壤、充满文化内涵、富有人文精神的文章。文化作文要把
作文的根扎进文化的土壤,让作文在几千年文化长河中汲取营养,让作文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
16.《红领巾》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
(1)195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在实习期间举行了一次中学语文观摩课。执教者是北京市女六中的一位教师,教材是初中语文课本《红领巾》的一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述法,也兼用了讲解法。苏联专家普希金听课后,针对这堂课的教学发表了意见。普希金教授的意见对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有一定推动作用。他重视“谈话法”,从课文本身分析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注意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旧的注入式的逐句讲解方法是一次较大的冲击。
(2)情境教学法是江苏南通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的教学方法。它是在借鉴了我国古代诗话词话中的“意境”理论,结合国外“情景教学”原理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它利用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等五大情境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实践操作上,李吉林提出了以情境为核心的四环节教学程序:创设情境——感知体验——引导理解——深化情感。
(3)活动教学法是以实践、活动、操作等手段获得经验、提高能力的方法。如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资料查寻、设计制作、实验论证、社区服务、劳动生产、游戏玩耍、比赛竞赛、创作编写、旅游观光、野外考察、电媒感受、言语表达、表演展示、交际交往„„ 17.教学节奏、课堂气氛:
教学节奏:教学的“紧张度”与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在教学过程中有规律的变化。
课堂气氛:是一种给人以实感的课堂教学情境(心理气氛)。18.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活动方式。狭义指教法、学法、考法;广义指教学方法、手段、过程、措施、媒体、策略,甚至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等。
(2)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型。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
(3)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对策与谋略(方案)。19.微课、慕课、翻转课堂:
(1)“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和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2)“慕课”即大规模开放性在线学习方式。“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M”代表Massive(大规模),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
(3)翻转课堂,又译为“反转课堂”。最早的探索者应该是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汗。目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2011年在美国兴起,很快传播世界各地。这种新型 “先学后教”的教育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先教后学),把课堂的时间节省出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作业的辅导。
20.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
语文工具性是指语文形式方面的特性,即指语文的功用性。(1)语文是交际的工具。(2)语文是思维的工具。(3)语文是传递文化的工具。(4)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生活的工具。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的人文性主要是指语文教育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具体地说,语文的人文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包括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包含着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权力意识和审美精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二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21.语文的德育、美育、智育:
语文的德育即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包括德育、情育、心育、群育、人格教育等。
语文的美育: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的审美教育。就是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审美潜在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完善心灵美的塑造。简言之,语文美育即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包括教材美、教学美、教师美、教境美的教育。主要是指:(1)审美内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文字美、语言美、形象美、情境美、结构美、情感美、哲理美、科学美)挖掘;(2)审美能力(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评价美、表达美)的培养。
语文的智育即语文学科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智力开发。22.语文的“四大能力”和“八字宪法”:
(1)听、说、读、写;
(2)字、词、句、篇、语、修、逻、文。23.语文教学的主要原则:
传统:(1)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2)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相结合(3)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4)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新课程:(1)语言教学为言语能力培养服务;(2)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统一;(3)书面言语与口头言语兼顾;(4)语感培养与智力开发结合;(5)课堂语文学习与社会语文实践并举。
24.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
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实践法、自学法、研究法、电教法等。25.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语文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广义上包括:(1)学习言语;(2)关于言语学习;(3)通过言语学习。26.我国中小学基本教学模式:
(1)传授式:复习—授新—巩固—应用。(2)学导式:自学—质疑—诱导—练习。(3)发现式:诱导—提问—研究—解决。(4)体验式:设境—活动—体验—感悟。(5)师徒式:示范—模仿—练习—迁移。
27.魏书生“六步课堂教学法”和 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法:
魏书生: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钱梦龙:(1)“三主”是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2)“四式”是指:自读—教读—作业—复读。28.凯洛夫、杜威、赫尔巴特教学步骤:
(1)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2)杜威:情境—问题—假设—论证—检
验;(3)凯洛夫: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旧五环)。29.我国语文教学的主要流派:
(1)导读派(钱梦龙、黎见明);(2)情感派(于漪);自学派(魏书生);(3)得得派(陆继椿);(4)茶馆派(段力佩);(5)情境派(李吉林)。30.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
学生本位观、生活本源观、实践本体观、习惯本旨观、工具本质观。31.世界三大学习理论(模式):
(1)奥苏贝尔与“接受式学习”理论(习得——保持——再现);(2)布卢姆与“掌握式学习”理论(目标—教学—评价—矫正—再评价);(3)布鲁纳与“发现式学习”理论(观察—假想—概念化—转化能力)。3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
(1)范文系统(经典、例文、样本等);(2)知识系统(语言、文学、文化常识等);(3)实践活动系统(活动、思考、作业、练习等);(4)资源系统(助读文字、图表等)。33.教材研究、教材处理、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1)默读或朗读课文;(2)研究句意、段意;(3)概括内容;(4)做课后练习;(5)给课文写一个解说;(6)提炼问题。
处理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步骤;编制反馈练习。
教学设计:就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和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语文教学设计是指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原则,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选用教学媒体,对语文教学活动制订实施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要素:(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策略;(4)教学反馈。34.阅读及其解读的方式:
什么是阅读?首先,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言语中获取信息,这是阅读的本质特征。这里所谓“获取信息”,包括意义信息和情感信息。第二,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第三,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
解读的方式主要有:(1)语义学阅读(以文本为中心);(2)文体论阅读;(3)社会学阅读(以作者为中心);(4)文化学阅读;(5)接受美学阅读(以读者为中心); 35.阅读教学的内容和过程:
(1)阅读教学的内容:经典文篇;言语经验;语言文化知识;整合性阅读实践活动;读解策略和方法;阅读习惯态度;阅读能力。
(2)阅读教学“新八股”: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正音释词—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总结特点)。“新课程”阅读教学五环节:背景参考—整体感知—文本研习—对话讨论—迁移拓展。36.板书设计的技能和提问的作用:
(1)板书的技能:锤炼文字;借用符号;运用线条;制作表格;创造图形;调谐色彩。
(2)提问的作用:化解重点难点;获取反馈信息;增进师生交流;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口语能力。
37.写作教学的原则、要求和写作训练的方式、内容:
原则:动力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教练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个性化原则;科学性原则;艺术性原则;应用性原则。
要求: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作文与读文相结合;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相结合;命题作文与材料(话题)作文相结合;作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作文训练与生活(活动)相结合;写实与写虚相结合。
方式:(1)口头作文训练方式(即席发言、复述课文、口述作文等)(2)单项作文训练方式(3)综合作文训练方式(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情境作文、想象作文、话题作文、活动作文、自动作文等)。
内容:(1)积累训练(观察、阅读、视听、上网);(2)思维训练(抽象、形象、创造性思维);(3)语言训练(炼字、造境、寄寓、变形);(4)技能训练(立意、选材、运思、遣词);(5)文体训练(新闻、文学、理论、应用);(6)速度训练(采集、构思、写作)。38.口语交际教学与口语交际的能力:
口语交际就是人们在特定语境中,为完成某种特定的交际使命,针对特定对象,借助于口语(有声语言)和非口语(态势语言)进行的听说沟通、双向反馈的一种言语活动。口语交际教学就是这种言语活动的教学。
口语交际的能力:(1)听话的能力:听音辨调能力;理解语义能力;记忆品评能力。(2)说话的能力:组织内部言语的能力;快速言语编码的能力;表情达意能力。(3)交际的能力:语言调控能力(定向、应对);气氛营造能力;交往能力。39.综合性学习的主要方式:
(1)探究型学习(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2)体验型学习(基于实践活动的学习);(3)合作型学习(基于团队合作的学习);(4)创造型学习(基于创新创作的学习);(5)网络化学习(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6)服务性学习(基于社区服务的学习);(7)项目式学习(基于项目设计的学习)。
40.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1.对话教学和多元智能论:
所谓“对话”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对话被理解为与单个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语言形态,属于纯粹的语言学现象。广义的对话事实上已经完全超越了原始的以口头语言交流为特征的语言学意义,对话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社会和文化的意义。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对话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对话理论”引入语文教学,标志着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将由“训诲——驯化型”和“传授——训练型”发展为现代语文教学的“对话——发展型”。
“多元智能论”由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概念及相关理论。八种智能指:(1)言语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视觉空间智能;(4)音乐节奏智能;(5)身体动觉智能;(6)人际交往智能;(7)自知自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42.语文的教学目标(三维度、五领域)、任务:
(1)目标: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2)任务: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思想教育;审美教育。43.备课的内容、教案的构成要素:
(1)备课标(大纲),备教材(资源),备练习(活动),备语言(表达),备板书(课
件),备方法(策略),备教具(学具),备学生。
(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用具;课型;教学方法;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板书设计、练习评价);教学后记。44.说课的主要内容: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序。45.八环优化学习法:
黎世法老师总结的八环节: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46.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四大特点和四大弊症:
(1)语文不是独立的一门学科;语文与选士制度密切关系;语文教学基本上与口头语言脱节;教学方法以讲学与个别传授为主。
(2)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
47.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风景、风物、风俗等);(2)社会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国家、民族、家乡的情感;社会伦理道德;社会生活;人生追求);(3)人文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书法、曲艺艺术等);(4)社区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人才、环境、场馆、活动等);(5)家庭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父母、亲友、房子、藏书等);(6)学校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校园文化环境、图书馆与阅览室、全校性活动、文学社团活动、语文课外活动、其他学科兴趣小组活动等)。48.语文教师的修养与专业发展:
语文教师的修养:(1)思想品德修养(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的专业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心理素质)(2)学业知识结构(语文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文化科学知识)(3)教育教学能力(备课能力、施教能力、考评能力、课外指导能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4)科学研究能力(听课评课能力、说课能力、教改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实验能力、撰写论文论著能力)。(5)身心素质。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读书:浏览时文,以阔眼界;阅读经典,以厚积淀;钻研课文,以实基础。(2)游学:遍游各地古迹,以开阔自己视野;寻访课文名胜,以体验作者情感。(3)研究:研究社会,以了解社会,感悟生活;研究学术,以增加学识,提高品位。(4)为文:下水作文,以引导学生;创作文学(如写博客),以颐养情趣;写作论文,以指导教学。(5)实践: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等等。49.写作教学的策略
(1)确立写作教学目标;(2)明确写作教学内容;(3)遵循写作教学原则(要求);(4)实施写作教学训练(方法、模式);(5)运用写作教学评价。50.阅读教学的策略
(1)确立阅读教学目标;(2)明确阅读教学内容;(3)训练阅读教学技能;(4)运用阅读教学方式(方法、模式);(5)实施阅读教学评价。
第五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西城小学
李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由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本、专科的主干课程之一,本教材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研究成果之一。本书在继承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体现当代国际教育界课程科学和教学科学研究成果,揭示语文教育的规律。本书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和需要,侧重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对语文教学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学习,进行了具体阐述和示例。根据本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本教材提供了较多的教学案例,从理论和实践上努力凸现课程与教学理论在语文教育实践中的作用,能给语文教师提供直接的、具体的帮助。在读书过程中我对第十章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发展所讲内容印象深刻。下面就这一话题结合书中所讲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对于现在和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尝试,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感悟到: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创设愉悦融合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创设自由开放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选择。
2.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变革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思想。
3.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会有利于建立民主化思想,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4.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实施主体性教学有利于变革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探究式、活动式、体验式等多种学习方式,多方面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
二、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对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的探索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体现主体性中最根本的地方之一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也正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是因为疑问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就是说不会提问意味着不会创造。更有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生疑”可见,疑是思之源,而思则是智之本。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索和研究:1.启发鼓励,让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提问。那么作为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必须注意:态度亲切、温和,语言真诚、宽容。无论学生所问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异想天开,都不能嘲笑,一定要杜绝从语言和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的。2.积极引导,教学生善于探究,提出问题当学生产生疑问时,往往还会遇到表述方面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我认为:
其一,教师可以做好言传身教,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先去“问问题”。其二,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设“爬高”的梯子。比如,当学生学习《果敢的判断》一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矛盾的地方“果敢”与“考虑再三”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再三”?都考虑了一些什么?怎么从考虑再三中看出小泽征尔的“果敢”? 3.适时点拨,激励学生乐于探究,解答问题 可想而知,主动权在学生手上,学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独立钻研的兴趣必将增加不少,再加上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热情鼓励的话语,真诚赞扬的眼神,幽默巧妙的点拨……学生必将不断主动探究,高高兴兴轻轻松松地突破文章的难点。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拥有基本的读书能力,是让学生具有主体性的基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这样尝试:
1.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享受快乐。2.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张扬个性。3.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体验成功
布鲁诺说过:“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儿童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事实证明,的确是这样。同时,这些做法也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全面性、主动性,使学生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幸福和快乐,进而获得全面、主动、多样的发展。
(三)创设愉悦融合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保证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参与的能力。
根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在课的开头、课的重点段、课中突破难点时、课的结尾……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想像空间,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积极地发挥想像,不断探究,从而使主体性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四)创设自由开放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促使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范围的限制,实现了远距离、交互的多媒体教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再仅仅关注于学生能够获取多少知识,而是普遍强调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1.课内外知识相结合,广开信息源,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2.注重体现个性特点,激励学生提高信息获取、分析与加工的能力 新大纲特别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要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要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还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积极鼓励学生争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努力提高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加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