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蒙特梭利教育三大基本概念
蒙特梭利教学法简介
zhangshen的原帖:(写于12/9/00 3:33:36 PM)
蒙特梭利教学法乃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玛利亚·蒙特梭利女士(Maria Montessori)所提倡的教学方法、着重于孩子秩序感、专心度、手眼协调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在教室中就像一个温暖的“家”、而孩子来到学校也只是从自己的家庭到另一个“家”、养成孩子喜欢上学、喜爱学习的态度。
一、日常生活教育:训练孩子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良好 的习性。
二、感官教育:孩子藉由感官教具的杰作、可精练孩子的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使孩子五官更敏锐、进而更聪明有智慧。
三、数学教育:由少至多量的比较,最后引入加、减、乘、除等具体操作,而进入四则的运算、建立教学基础。
四、语文教学:蒙特梭利博士发现儿童语言的敏感期在六岁之前;因此我们不但强调母语教学、同时培养多种语言、特别是英语的发展。
五、文化教育:在蒙特梭利的教室里配备了动物、植物、历史、地理、天文、地质等玩教具,让孩子学习如何照顾动物、植物,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大环境、了解宇宙万物的奥秘、认识各种矿物等。
蒙特梭利教育三大基本概念
未来的国际化人才需要在能力和人格两方面同时优异,国际教育界普遍认为:0—6岁的成长是为人一生的品质与心智做准备的!中国传统上也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经验之言。蒙特梭利教育有三大基本概念:
自由的概念
使儿童拥有实践自己意志的所有机会,建构儿童的自我,并由此派生出儿童自发遵守的自我的规则以及同他人和同环境之间的规则。自由环境开发儿童的潜能。
爱的概念
满足儿童基本生理、心理需求,建构儿童的快乐,并由此派生出儿童心灵健康、宁静、稳定的品质,使儿童的生命成长的能量高度集中到心智的发展上。
规则的概念
摆脱传统教育的权威意识,建构儿童的自我约束,建构孩子的自信精神源泉和能力,使儿童身心健康地独立自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国内蒙特梭利早期教育现状
国内目前已经出现了多个以蒙特梭利教育为宣传点的机构和幼儿园。但是其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一些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完全背离了蒙特梭利教育的精神。
现在国内的情况和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很相似,很多幼儿园把蒙特梭利教育简化为只是蒙特梭利教具的操作使用,而把蒙特梭利教育的关键:老师的素质和智慧的爱,的要求标准,或是降低或是至少是做得不够。有的幼儿园虽然出发点很好,但是受制之处太多,以致理念不得不屈从于现实的各种制约。更多其他的幼儿园把蒙特梭利做成了象钢琴班,舞蹈班,绘画班那样的“卖点”,浮躁有余,而对蒙特梭利精髓的把握不到位。蒙特梭利教育的精髓不在教具,她的教育精髓在于人,----在于老师和孩子的人格、灵魂。她的教育要的是爱和智慧,而且对这两者的要求极高。有感于目前国内现状,我们担心国内会重蹈美国蒙特梭利教育在60年代前后一度由盛而衰的覆辙。美国蒙特梭利教育当时的败因就是只注重教具的显摆而忽略了最重要而最难做好的人的部分。并非蒙特梭利教育不好,而是执教者们当时走偏了路,离开根本。所幸真正的金子总是会发光的,蒙特梭利教育在美国,70年代又由一群妈妈恢复。我们希望中国不再重走美国式的曲折路。而这就要求我们传播真理,擦亮越来越多的人的眼睛。
蒙特梭利教育法
蒙特梭利教育法是以科学的方法为根本的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幼儿教育。
1、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0-6岁的幼儿,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
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
蒙氏科学幼教的最大目的就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7、混龄教学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繁多,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屏除奖惩制度
蒙氏科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
蒙氏科学幼教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成长。
摘编自《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
每个孩子有着自己不同的特点,在教育方面我们也应该正确去引导他们,现在教育领域方面出现了西式蒙特梭利教育、日式公文教育等,和我们中国应试教育相比而言,谁会比较适合自己的孩子呢?
中国应试教育与西式蒙特梭利教育
中国应试教育
中国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违反教育科学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它虽然对封建考试制度进行了改进,但其体制依然是一种沿袭,本质上是一种学科课程设置单
一、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的短期效应的选择教育模式。
中国应试教育的主要特点
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标;以“硬件”学科重点教、要考的内容反复教为主要手段,从挤时间、扩大“运动量”上找出路,以反复灌输为方法;根据考试分数定质量,以“质量”高低论奖赏。
家长与老师的心声
陈士能有两个小外孙女,一个今年刚刚上初中,还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两个小女孩儿周末、节假日和暑寒假几乎没有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玩耍时间。她们必须去补各种课程,或者是奥数课、英语课,或者是语文、珠算课。
“她们现在的学业负担,比我们在青少年时代要重得多。”陈士能看着心疼,却也不敢松懈。“因为社会竞争很激烈。你如果不去补习,你就上不了好初中和好高中,大学就更不用说了。”
正是这种担心,将家长和孩子绑上了应试教育的“战车”。受邀列席此次常委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朱善萍是江苏省南京市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她到北京之前特地问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什么期待,“学生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家庭作业少一点,希望书包轻一点”。
作为英语特级教师,她在全国各地作教育权益讲座时发现,有的学校早上5时半就让孩子起床,一直到晚上10时孩子还在学校。每个桌子上都堆着厚厚的教辅书,孩子课外活动时间和自习时间很少。有的地方星期六全天补课,还有的学校一个月只放半天假,有的学校甚至一个月放一天假。孩子们长期处于这样的高压状态下,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我们这一代人,包括老一代人都没有经受过这种长期的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大家都发展得很好,为什么要把孩子压迫成这样呢?”朱善萍说。在她看来,沉重的高压式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量的时间,孩子没有时间思考,甚至连跟父母朋友交流的时间都很少。
西式蒙特梭利教育
蒙台梭利创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以科学的方法为根本的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幼儿教育。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蒙氏科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蒙氏科学幼教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成长。
蒙台梭利教育的六大理念
1、使人成为人
蒙台梭利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第一个人是刚刚出生的生物性的人;第二个人是为人,为人就是受过教育,具备了教养、具备了人格的人。这就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意义,也就是人格形成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2、自发性的智能
人之所以有学习的欲望,就是受到与生俱来的智能所驱使,也就是孩子内在有一种执著追求知识和求发展的冲动。那是内部发生的原动力,透过人格的选择及行动而表现出来。如孩子热衷做某一件事时,大多会不知不觉地进行“分析、比一比、合起来、集在一起”的工作。如果这种内在冲动不通过教育去启动他,将会使幼儿本身存在着的巨大能量迟滞、消磨。
3、人的创造性
人类在未成熟的状态出生,其后要靠以后的努力去创造自己的工作,因此人类不只是有创造性,还在不断发挥创造性。其实,这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性,对人类而言,创造是自然而生的。蒙台梭利认为手的活动及语言在不断地保持调和,最后才能培养出孩子自己的人格,而人格在成长过程中发挥各种创造能力。
4、协助孩子自我发展
成人给儿童的教育是协助儿童自我发展,是给他出一己之力。传统的教育则是成人在那里不断地教导儿童怎样怎样去做,儿童就遵命式地去服从。那么,蒙台梭利教育就是让儿童发挥他自身的生命潜能,通过自身的实际的这种活动来发展自己各个方面,包 括人格的养成,这是教育的真谛。
5、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环境是有生命的,是成人对儿童的使命清楚了解所准备的,这个环境包含儿童成长所需的一切事物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将所有不利于儿童成长的事物加以排除。
6、给孩子自由
要给孩子自由,促进他们自发性地表现自己,然后加以观察。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并不是放纵的意思,简单地说自由的意义就是活动,让孩子自由选择对象、自由注意工作做到何种程度等。成人应观察那些活动,辨别幼儿哪些行为应该禁止,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等都要严格地禁止,逐渐加以根绝。
蒙氏教育环境使他走出入园焦虑
今天是我的早班,鹏鹏的入园情绪引起了我的关注。鹏鹏是我这个宝宝班最可爱、最活泼的男孩之一,每次入园时他都快快乐乐,高高兴兴的,可今天,他的情绪却与往日不一样,情绪闷闷的,缺少往日的活泼和对老师的问候。
早操时间到了,我像往常一样带着孩子听音乐,开着“小汽车”走成圆圈,并提醒幼儿跟在老师的后面。开了一会,鹏鹏只顾低着头,开的“小汽车”离开了队形。我问他:“你怎么开到一边了,他竟然回答:“我走这边”。对他的这样回答,我没有指责他,而是随和地说:“我们和你一起走好吗?”于是,大家转身,车子又出发了。蒙氏教育方法应以幼儿为中心,对孩子在活动中的出现的情况,要尽量去迎合幼儿的游戏需求,这样,幼儿才能认可老师,喜欢老师,做到师生互动。半天下来,鹏鹏忘掉了早晨入园时的不愉快,活泼开朗的他又和小朋友共同玩在了一起。在我临下班时,他高兴地说了声“丁妈妈,再见”。
中国应试教育与日式公文教育
日式公文教育
教育不应只是一种单纯的大众化知识传播方式,它还应该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能力上的差异。公文式学习法大力提倡,让能力强的孩子尽其所能地前进;能力弱的孩子则应该倒退至他们感到轻松的地方学习,等到完全掌握以后,就能够继续前进。学习能力差的孩子不应该被迫超越自己的能力进行学习。让孩子日积月累地小步前进,每次都能得到一百分,孩子就能逐步养成以自信、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而超学年的学习,孩子不断地挑战自我,自然地养成了沉着冷静的处事风格和自尊心。公文式学习法愿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理想,懂得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人。
日式公文教育的理念
1.在课堂教学条件下,依托相应的教材改革、方法改革及评价理念和方式的改革,完全有可能最大程度实现因材施教这样一个伟大的教育理念和原则,从而在我国现有教育资源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样一个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和目标。
2.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具体教育行为改革是一对辩证关系。一方面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教育行为的变革;另一方面,教育行为变革也可以反转过来加深人们对新教育观念的理解甚至促进新教育观念的产生。
3.发展良好的校外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必要补充。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逐步建立起一个校内外教育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的教育体系。
4.促进学生身心和个性充分发展,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的水平上,必须切实贯彻并细化到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并体现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初识公文教育的故事
前几天下班回家吃饭时,聊起宝宝的教育问题。
“我们小区隔壁马路有公文式教育,听说挺不错的,我们什么时候去看看”夫人说。
“什么是公文式教育,好像没听过。”我从来没有听过。
“听说这种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学来进行知识学习,具体什么样的方式我也不清楚,什么时候我们吃晚饭后去看看。”
今天吃完晚饭,我们一家三口沿着小区通往公文式学校的路上行进。大约过了5至6分钟,来到学校门口。其实该地方从广义上不能算是完整的学校,只是一间教室而已,但从狭义上来说只要有老师、教室、学生的话就是学校。
进门后,我们看到有三五个女大学生在批改卷子,有一个6岁左右的小男孩坐在离窗户两个位子的桌子上学习。教室中,一个身穿淡绿色T恤的女士招呼我们坐下,给我们介绍公文教育的特点。女士说话声音很慢,非常清晰。
“公文式教育的特点主要是循序渐进,这里主要有公文数学和公文英语;公文数学主要就以算术为主,英文开始以听力为主。在公文式学习中,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安排学习内容,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身完成学习材料,最后老师根据学习结果制定后续的学习任务...”
我和夫人依次翻看教材,在翻看过程中,老师耐心地给我介绍其中的内容。从我个人的感觉上看,教材内容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非常有条理性。在初学阶段,学习内容非常生动,对小孩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另外,公文式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算术效率,一方面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任务意识。
回到家中,上网了解了一些公文式教育的历史资料。原来,公文式教育源自于日本,据说是一位日本人遗憾于自己小孩不能学好数学而创作出现在的公文式教育。
经过和夫人的短暂讨论,我们双方达成共识,都觉得公文式教育不错,应该对宝宝的成长有所帮助。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和宝宝一起进行公文式学习。
蒙特梭利给父母的话
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学习者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真正的学习吸收。但是,安静并不等同于不说话,安静也可以是分享、讨论,但却是来自沉静的思考。成人或许可以要求孩子闭上嘴巴,但这只是安静的假象,并无助于孩子进入学习状态。
现代的孩子(包括成人吧!)往往暴露于过多的感官刺激,以及动作经验不足、运动量不够,不仅阻塞了感官知觉的发展,也阻碍了身心的连结。如果我们希望提供孩子一个能培养敏锐感受力,协助身心和谐,并开发个人内在心灵力量的环境,就必须先从成人做起,减少置身于过多的刺激与资讯中(例如:关掉电视、谨慎地节选资讯来源),腾出时空让自己有机会独处,给予自己和孩子有机会经历安静。
蒙特梭利教育法施行步骤在我们了解蒙特梭利的基本理论后,才可以开始着手于教育方法和教具操作。
在作施行步骤的介绍之前,我仍想再一次的纠正:现在有很多幼稚园,在运用蒙特梭利教学法之前,并未先彻底地探索她的教育原理,就直接运用“教具”来指导孩子。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行为,因为它会“误导”小孩子,使小孩子养成不用思考,生吞活剥知识的习惯;也会误用“教具”,使教具成为呆板的玩具。甚至于误解蒙氏老师的头脑和教育方法很简单而且呆板!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假如启导者(导师)不知道教具的真正目的是在引发孩子“内在”认知;也不清楚每件教具都拥有秩序性、创造性的基本和变化功能,以及自动改正等等在教育上的积极意义时,她可能对一个正在排放红色长棒的孩子,发出“先放这个”、“在放这个”……的指示,这又与传统式的“教”有何不同?孩子仍然无法真正了解为什么那个应在前,这个该在后的道理,无异是在作积木的堆积游戏罢了!不但孩子觉得教具不过是漆了颜色、大小不同的木头,也会让他感觉老师的头脑和那堆木头差不多!
所以,惟有在你对蒙特梭利的教育原理,有了基本的心领神会后,才能进入正确教育孩子的进程。
摘编自《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
“孩子有绝对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决定玩什么,学什么。”蒙特梭利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一面世,就在全球风靡。一时之间,蒙特梭利教学法、蒙特梭利学校、蒙特梭利教具充斥了教育领域。目前,蒙特梭利教学法主要是在幼儿园或者专门的蒙特梭利学校推行,这个科学化的教育方法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家中可以实施蒙特梭利教育吗?面对昂贵的蒙特梭利教具,可以用最少的投入得到相同的教学效果吗?
理论篇
蒙特梭利教学法是由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玛丽亚•蒙特梭利创立的。它的目的是帮助孩子自然地成长。与传统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是:蒙特梭利教学强调双手工作、自我教育,着重于孩子秩序感、专心度、独立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培养。
不只是学习、游戏,而是工作
在我们认为,孩子的生活就是“游戏”,而蒙特梭利认为孩子具有学习的能力和需求,且把这种学习活动称为“工作”。
“游戏”是一种玩耍,在游戏的过程中,在玩具的使用中,孩子得到了快乐。相比较之下,游戏着重于让孩子在玩的同时进行学习,更带有娱乐性质。而“工作”则带有建构自己和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孩子通过工作来逐步改善自己、完成自我。在蒙特梭利教室中,孩子将独立完成他的“工作”,就算期间发生了错误,也不要帮助孩子纠正错误,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找到错误的地方,自己改正错误。环境教育孩子
蒙特梭利强调环境与儿童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环境教育孩子。环境对于孩子身心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该提供尊重孩子需求的活动环境,提供符合他们自然发展的用具,提供能够让孩子动手创造的活动,并维持环境的气氛和秩序,避免孩子在工作的时候受到干扰。
蒙特梭利对环境的要求是:“包括按儿童尺寸做出来的用品,明亮清爽的房间,可以摆放鲜花的矮窗,房间里的小尺寸家具、小书桌、漂亮的窗帘和小橱柜。这个小橱柜很容易开启,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物品,孩子可以随意取用。”
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提供给孩子的用具,也就是所说的蒙特梭利教具。教具与玩具不同,玩具虽然也有教育的意义,但是他的主要作用就是供孩子玩耍,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教育的作用不明显。而蒙特梭利教具有特定的教学作用,能够让孩子认识大小、高矮、轻重和次序、顺序等等。
正因为蒙特梭利教具具有特定的教学作用,因此价格昂贵,不是人人都有能力购买,而且也不可能把每样教具都买回家。聪明的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孩子的爱好和需求,从生活中找寻替代品。
自由、独立但不放任
在蒙特梭利活动中,孩子最大的感受就是快乐,因为他是这个环境中的主人,拥有绝对的自由和尊重,快乐地成为他自己。
在活动中,没有人告诉孩子你应该玩什么,孩子能够自由选择他感兴趣的东西,发挥了极大的自主权。蒙特梭利教学法给孩子的最大收获并不在于掌握了这种工具的用法,以及从中学会的各种知识,而是孩子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从此以后,孩子知道他需要的是什么,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去学习。
蒙特梭利教学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并不是放任,不是为所欲为。在蒙特梭利教学中,孩子能够自己选择、自己决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选择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选择需要做并且是正确的事情。孩子在自由的同时还必须遵守纪律,学会遵守秩序,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家长的6个职能
除了环境和孩子以外,蒙特梭利教育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老师和家长,蒙特梭利把他们称呼为“启导员”,就是启发引导孩子的人。启导员不像传统教育中老师的职能一样给孩子设计好学习内容,教孩子要学习的知识,而是“退居一旁”,是协助、引导而不是教育,是一个观察者、示范者和协助者。
1、创设孩子所需要的环境,提供能够让孩子发展的工具。
2、发现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由选择工作。
3、衡量孩子的旧经验,运用各种方法来发现并引导孩子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4、在给孩子提供了合适的工具以后,应该给孩子示范这些工具的用法,动作应该缓慢,语言简单明了,让孩子学会自己使用这些工具。
5、给孩子示范用法以外,还应该仔细观察孩子,并且诱发孩子自发性的活动。
6、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但是要记住,应该引导孩子自我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而不是直接过去纠正孩子的错误。
小贴士
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够自主,所以进行了过多的干涉,比如给孩子规定好应该玩什么,应该怎么玩等等。
孩子不是一个等待大人来填满的容器,而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学习者。家长们应该放开担忧的手,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观察孩子的时候,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和个人经验来评价孩子,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分析,真正去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来配合孩子的成长。
五大工作内容
蒙特梭利认为,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以感官训练为主,因为那么小的孩子是用他的感觉器官来感受身边的世界,通过感觉、行走、触摸来使自己获得各种能力和技巧。感觉训练能够让孩子的感觉器官变得更加敏锐,能够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专注力和意志力,在孩子的身体功能协调和完善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蒙特梭利的教学内容以教具的种类来分,分为五大领域: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自然人文教育。
日常生活教育
包括照顾自己、维护环境、基本动作、社交行为等,锻炼孩子肢体动作的协调能力,帮助孩子适应环境,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培养孩子的耐心与注意力。
感官教育
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培养孩子敏锐的感官,锻炼孩子辨别力和手眼协调的能力,同时培养孩子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数学教育 包括建立数的概念,认识数字,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
语文教育
进行听说训练,培养孩子听说能力、早期阅读能力,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自然人文教育
包括音乐、美术、自然等教育,引导孩子接触身边的世界,形成对形状和色彩的认知,教孩子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蒙特梭利九大发现
(1)“工作”是人性的表现,也是人性的特征,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能够“开创生命、发扬生命”的特性。
(2)孩子喜欢“工作”甚于游戏。
(3)“独立”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目的,也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孩子们渴望摆脱大人的摆布和干涉,而自己发展他的生命,成为一个未来的强人。
(4)孩子能够自由选择所能、所喜的事物来探索,才会有兴趣学习,也才能产生学习意愿。因为儿童们所选择的,一定代表着他们内在有某种特别的需要和兴趣。
(5)幼儿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这规律是在生命的开始就已经存在。在这伟大的规律中,幼儿个体为了成长,会不断地显露出“内在需要”来,驱使着幼儿主动 地去接触环境,以满足成长的目的。
(6)“适应环境”是幼儿一切智能成长的原因。
(7)儿童在智力的发展上,有各种官能的“敏感期”出现,在特定的敏感显露期内,官能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就会快速的发展。当然这种敏感显露时间的久暂和出现的迟早,是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也无法使之提前或延迟,因此也就成为幼儿教育所重视的“个别差异”理论的根据之一。
(8)说话和阅读都是自发性行为,有其一定的发展规律,而且孩子的书写行为的发展其实早于阅读。
(9)奖惩对幼儿的学习不能产生“诱因”,不但无效,而且有害。
长久以来,不曾有过一个教育家,能将儿童期当作一个独立的主体来研究,蒙特梭利以科学的精神发现的“童年之秘”,也就成为幼儿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一些崭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态度”上的启示和方法上的导引,使“教育”幼儿成为真正的可能。
摘编自《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
蒙特梭利感官训练
感官训练的目的在培养幼儿感觉的敏锐性
不论是在家庭中的婴孩或进入幼稚园的幼儿,不但应该把感官训练列为首要项目,更应该在过程中不断地求其更精确、更敏锐,使幼儿的视、听、嗅、味、触觉都能够灵敏而精确。借以让幼儿认知、辨异等潜能得以充分发展,进而产生分析、综合、研判等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行为基础。
家庭中感官训练的着眼
父母对幼儿在家里实施感官教育,除了达成前述的“目的”以外,还要有四个着眼:(1)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认知习惯”,不要稻栗不分,“马马虎虎”。(2)“循干追根”,要有系统,不要杂乱无章。(3)是简单明了,不要复杂。(4)是配合学校,除了“衔接”外也要“延深”。如此才能不只仅使“耳聪目明”,更能养成不断增进感官敏锐,精确的观察能力,也会同时培养了条理分明的认知习性。
感官教育的三大原则
父母纵然不是幼教专家,但却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若能坚守下述三个原则,依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坚持蒙氏的原理:让孩子自由地适应,你只为他准备环境,和诱导他去接触你所设计过的教具(一般人所谓的益智玩具)。千万不要操之过急,给孩子订下“教”他的进度,以免孩子被“盯”得厌恶学习,害怕你来“教”他。
(2)衔求品名(形状、颜色、名称、用途等)的认识,再逐渐进入确实、精细的程度。(3)由听(妈妈讲说)到看(实物接触),并充分利用五官,再进入手脚“做”的阶段。如此方有最好的教育效果。
摘编自《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
蒙特梭利方法论
(一)——设计环境
遗传无法完全决定人一生的智或愚,后天的环境对人出生后的智能发展才有着大部分的影响。
蒙氏说:“环境就像人类的头部,影响着孩子的整体的发展。”上述的两件事实,我们在前面第七章已经分别叙述过,蒙特梭利教学法的首重环境,就是基于同样的认识。基本地来说,蒙特梭利教学法包含了四大要素──环境、教具、教师和儿童。其实综合起来,它们应该是一个整体教育“孩子”的环境。
硬体设备(和附近的环境)“教育环境” 教具 老师(导师)孩子 在一个完美的环境中,除了有方便孩子的“硬体设备”──慎重选择过的“教材、教具”(静态):还要有娴淑慈爱的“导师”,在其中担任设计教材和诱导孩子学习意愿、以及在两者之间扮演沟通牵引的角色;当然还有主体人物──充满活力和学习意愿的“儿童”(动态)。
关于如何设计一个帮助儿童能够良好发展的环境,蒙氏说的最具体的就是:“儿童之家”。我们现在就简单扼要地介绍给中国的母亲们。
它必须像个家
蒙氏说:“所谓„儿童之家‟是指能够供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注:不要误会为孤儿收容所),这种学校并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按经济情况与客观环境而定。”
“不过它必须像个家。”也就是说,不能光是一两间同样大小的教室,必须有几个房间,有庭院,院子里有遮风避雨的设备……孩子可以在户外活动,让他们放些自己喜爱、自己照顾的小花小草、小动物、小摆设。
“家”中的主要房间是智力活动的“工作室”。另外,再配上较小的浴室、餐厅、会客室、健身房、休息室等让孩子活动和生活的空间。
当然,像台北这寸土寸金的地方,生活居住空间狭小,不是每个父母都拥有如此庭院式的房子,所以只要是你能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气氛,为他安排一间“工作室”,陈设些经你慎选的益智玩具(最好不要市上的电动玩具)以及他的“工作”成绩;另外的一间是专用的卧室兼起居室。并且要常常带他到野外去踏青,以补没有院子的不足,这样也就是一个很好的蒙特梭利教育环境了。
以幼儿为中心
家中设备的主要特色就是,一切以孩子为主。不但教具内容要适合孩子智力发展的阶段,所有的硬体设备也都以孩子的高度为标准,因为在儿童之家内,一切事务都由孩子们自己动手。
从最简单的说起:
食:吃饭的桌、椅、匙、抹布、手布……等,都应适合孩子的尺寸,你只要设想:从孩子一上饭桌,到吃饭完后下桌的中间会经过哪些手续?而哪些是过程中所需用的物品?以及它们的大小、轻重等等,都必须是适合孩子能够使用的。
衣:是否已为他安排了一个高度适中的衣柜,让他可以轻易地打开,将自己的衣物放入、挂好……
住:假如家中有六、七个月大的婴儿,你是否能为他安排一大片可供他爬的空间(或客厅改造,卧房改造),至于到婴儿会走以后,客厅、卧室都应特别设计,随孩子的成长而准备、改变……。
行:除了为他安排了各类适用的小鞋外,是否在门外安排了一个空间,可让他把自己的鞋子放整齐……。为什么要以孩子为中心设计环境呢?因为我们的安排,不是只看见近程目标(适合他活动),而是为了培养他能够一切自己动手,不会依赖他人的“独立”性格。我想说一句不客气的话,现在大部分的妈妈往往太小看了自己的孩子,以为她二岁半的“宝贝”什么都不会,其实,他不但会自己擦鼻涕、折衣服、脱鞋子,还会打扫环境呢!
关键就在你是否大胆和耐心地给过他机会“自己做”,而且曾否成功地引导过他。
布置要安全、美观、有秩序
至于所有的硬体安排,必须要注意到安全性,例如:你给孩子用的椅子,应避免用夹层的,因为孩子还无法控制重量,一不小心就容易被夹伤,最好是固定型的。陈设的架子是否稳固,门是否钉牢等等,都是大人必须细想周虑的重点。
要想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和养成他爱好整洁的习性,设备布置的美观与否也是重点之一。应该要朴实亮丽,而不是“昂贵的,就是最好的”,太过的奢华耀目或复杂灵巧对孩子并没有好处,只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有秩序”,并不只是说每样东西都有条不紊。而是更进一步地指陈设的顺序,都经过大人考量过小孩的接受程度、需要,使用上以及归还是否能够方便而言。因为秩序对幼儿的意义重大,幼儿会在有秩序的环境中,容易经由“自己的观察”,找出自身之外物与物以及自己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借以促增心智的吸收。同时,有秩序、爱整洁的习性,也都是经由美好的环境而培养的。
总之,预备好的环境应也是具有文化素养的地方。
它能
1.充分发挥孩子的生命力。
2.保护孩子,给他安全感。
3.供给孩子自由活动的场所。
4.美。
5.有限制──主要目的是让孩子适应,而不是因为好奇而吸引他。
6.有秩序,要随孩子成长的需要而有渐进地变化。所以要给孩子智能上的启发,环境中的设计和整备是第一步要您下番功夫的。
摘编自《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
蒙特梭利方法论
(二)──导师
由于蒙特梭利教育法是以“儿童为中心”,迥异于传统幼儿教育的以老师为中心。所以老师就不再是一个站在黑板前面大声呼叫,发号的权威角色了。他不会以“灌输”知识给孩子为教育目的,反而是居于“帮助儿童生命成长”,设计、指导孩子自己学习的客观立场。
以启发和诱导为手段,而让孩子乐于自由、自动地去动脑筋,使智力和体能不断地增长。所以,蒙特梭利的“老师”在“实验儿童之家”称之为“导师”(在日本称之为“指导员”或“导员”。由于此书是针对母亲而写,所以此章中所述的导师都是由母亲在家里代替)。
他必须懂得蒙特梭利的教育原理和教学方法
我们说蒙氏是一个实践家,因为她会将理想化为方法而付诸实践;我们又说她是教育家、科学家,因为她用观察的方法,发现了《童年之秘》(意指童年成长的奥秘。这是蒙氏理论的名著),替孩子找出了教育的根据点。
正因为蒙氏实践理想和方法的“教具”,是根据对“儿童的发现”(意指蒙氏对儿童的发现,亦为名著)而设计的,导师假如不明白这个道理,便会一成不变地、机械式地指导儿童,反忽略了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因他们成长的法则和个别的差异,而造成不合理、无效果的干预行为,甚至对孩子造成伤害。
此外,她也要熟悉蒙氏的教育方法。例如:家庭主妇想将一块猪肉切丝,假如她能细细地观察了它自然组织的纹路,懂得运用适当的刀法,就可以顺利而且漂亮地切出一条条肉丝;反之,如果拿起刀就乱切一阵,结果的不顺利与难吃是可想而知的!
懂得原理和方法的导师,在指导儿童学习的“工作”时,会深知“它”其中的目的、程序与启、导之间的变化;她会懂得孩子内心的意识,和学习的能力与自然的限制;以及什么年龄,什么心态应该给他什么东西,而予以正确地指导,才会有效地帮助他们的身心能够正常发展,并提高其智能潜力。
要懂得如何操作教具
儿童借着教具获得智力与体能上的开发,而教具的介绍,必须靠导师适当地提示,所以导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人物。
她不但能“简易”、“简洁”与“客观”地示范给孩子“教具”的使用方法;还要能随时了解孩子对此项教具的反应,以决定启发他继续操作或诱导他暂时停止。
她还要虚心认真地观察面前“这个”孩子内心的需要和限制(尤其心智和体能的)。同时也能真正地懂得什么是“以孩子为中心”!例如:不用强迫式的语气命令他这样、那样地去做;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不采取高倨姿态;示范时能轻声细语,动作轻慢而利落等等;这些细微的地方,导师也都必须注意,才能让孩子明明白白地领受,高高兴兴地“工作”(学习)。
导师的综合特质
她要很有耐心地观察孩子,关心他们的需要,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她能根据观察所得,设计出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是一个教材、教具和良好气氛的负责“准备人”;孩子如何和环境接触,他能居中协调与引导;更是一个孩子学习“灵感”的“启发者”,与转变“头脑”的“诱导人”。他要能保证这个环境,维持环境的完整,让孩子的每一次接触,都是完整的学习。这些特点,是幼教导师都应具备的素质。此外: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导师本人须时常保有谦虚的下台心态。有许多大人常存着些老气横秋的态度,比如说:自以为是。这在蒙氏教室里,是一个相当大的“障碍物”,因为它遮蔽了导师对儿童的认识,容易导向武断与强行方法上的错误。所以在蒙氏教育里,“大人”也是受教的一环──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导师必须具有谦卑、仁爱之心,要能改变个人传统“唯我独尊”或孩子无知无识的不良旧观念;重新认识儿童是潜力无穷,前途远大的“未来才俊”;并且要以儿童为师,才能当一个成功的新幼教导师。
具有成功的启发技巧
“启发式教学”的标语,几乎在每一张幼稚园的招生简章上都能看得见。但是妈妈们得小心,以大人为中心的启发,仍旧是依成人的主见“传授些知识给孩子,让他们被动地去领悟、记忆或模仿”,完全不同于蒙氏教育里的“让孩子们自己去打开吸取知识的灵窗,运用自己的思考,而日新又新”。让我们从一句问话中来体会这种不同(当然,得视儿童发展的程度来发问):▲传统式:小明,你看看这两个球有什么不一样?哪一个是大的?哪一个是小的?
▲蒙氏:来!小明,摸摸看这两个球,你发现了什么?前者的问题,局限性大,而且早已规定好儿童必须回答些什么问题。后者的弹性非常宽,他不仅要小孩亲自摸摸看,去体会感觉,更将问题的限度放到最大,孩子可以灵活运用自己的脑子,发现事物的种种不同和奥妙。再来,前一个问题,是老师“期待”的有限答案;后一个问题,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各种的答案。观点与立场,是多么大的差别呀!
如何启发孩子,是一件颇难的工作,需要相当多的思考与技巧,经验的累积与专业性的训练,都是不可缺乏的修练。但假如您是一个新手,无法拿捏其中的诀窍,要心里摆着一个谱:“以孩子为中心,让他去动头脑”,话出口前也先细细咀嚼再三,时日一久总可以揣摩得到其中方法的!
具备爱心、耐心
虽然儿童在本能上有与生俱来的“内在的动机”,会驱使他(她)们自动地去接触环境、喜爱环境,以及各形各色的教具;但如果没有老师用她们的“爱”去关注和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便难以持久而“见异思迁”,而使得蒙氏倡称幼儿成长的“工作”(指儿童自己去接触环境,实际地去操作教具而求长远的工作),变成一般成人眼中所谓的“游戏”;意义和效果就完全变质了。所以有爱心、耐心、高度教育修养的导师,才能使孩子的智力与体能得到有秩序、有层次的发展。
摘编自《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
──教具
▲小明拿着一盒积木,蹲在地板上,一块接一块地往上堆,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就在堆完了一座“城堡”后,他将积木往地板上一扔,头也不回地走了!
▲小华拿了一块地毯铺在地板上,又从架子上将十块粉红塔由小到大,一块块地取了下来,放在地毯的上方,他坐了下来,找出最大的一块,放在第一层,接着又找出了次大块,将它放在最大块的上方于是,他以同样的方法,一直做到最小的一块也完成,又用手检查了一下是否整齐。做完后,他又一块块地放回架子上,地毯也收好。
注意到没有?这两种活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小明玩的,我们称为“玩具”?小华玩的,我们称为“教具”?
教具与玩具的不同
“教具”带有“教育”的功能,所以它具有严肃的意义,不能随意地被安置在厨房或者客厅;也必须有专属的“活动室”,与特定的使用规则,如此它的功能才能被尊重。再来,由于教具具有特定的教学作用;例如粉红塔,为了让孩子能以触觉与视觉来分辨大小,所以在颜色上也就设计成单一化,目的在造成注意力的集中,而不会为其他因素所干扰。但是,在孩子能完全地熟悉这个基本功能后,它能被允许与他种教具变化地使用。
教具具有教育孩子了解大小、轻重、高矮、乃至最大、次大……至最小,让孩子能产生次序、顺位等等“秩序”感的教育特质;这种特质不只显现在教具物的本身,也旁及到外围的一切行动。所以,使用者必须有秩序地取下教具,有次序地归位以及要的尊重它、维护它的素养。在这样教养下的孩子,长大了就会尊重“长幼有序”和“先来后到”等社会伦理和社会秩序。
至于玩具就不一样了!玩具的制造,虽然有些也带点教育意义,却不是十分明显,它的大部分目的只是想利用小孩子的好奇心,想赚妈妈荷包中的钱,而妈妈为了暂时免除孩子的纠缠,或是爸爸想同时满足孩子和太太的要求,也就不惜花费地买回家去。但孩子玩了不久,就想要了解为什么那辆小汽车,既没有司机也不会掉下玩具盒子外面去?自动会转头,好像轮子上有眼睛?比爸爸还能干!究竟有什么道理?想问明白,却常为难了妈妈;妈妈推爸爸,孩子却等不及,只好动手自己拆,不到两天,“玩具”成了废物;仍旧满足不了孩子的好奇,而且引起一连串的后遗症,如孩子轻视爸、妈无能,既不能给他满意的解答,又不能替他修复玩具,于是缠着、哭着又要买更“好玩”的。造成妈妈买也不是,不买,孩子的哭功、缠功更加烦人……所以说,玩具无法满足孩子的道理也在这里呀,它蕴含不深的教育意义是无法带给孩子们成长的!
摘编自《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
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蒙特梭利认为,儿童是一个发育这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幼儿处在不断生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且主要是内部的自然发展。在这个连续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幼儿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在蒙特梭利看来,幼儿身体内含有生气勃勃的冲动力。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赋予他积极的生命力,促使他不断发展。一是主导本能,这种本能对于处在生命初创时期的婴儿提供指导和保护,甚至决定物种的生存。二是工作本能,这是人的基本特征。幼儿正是通过不断的工作在进行创造,使他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它既能使人类更新,又能完善人类的环境。
在心理方面,幼儿心理发展既有一定的进程,又有隐藏的特点。蒙特梭利认为,幼儿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因为每一婴儿都有一种创制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一个精神世界,所以,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每个幼儿的精神也各不相同没,各有自己的创造性的精神。
在蒙特梭利看来,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会出现各种“敏感期”。她说:“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儿童用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去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对每样事情都易学会,对一切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而人的智力发展正是建立在幼儿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的。
1.秩序的敏感期 从出生的第一年就出现一直持续到四岁。这是幼儿的一种内部的感觉,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的本身。
2.细节的敏感期 幼儿在2-3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小的细节上。这表明幼儿的精神生活的存在,以及幼儿和成人具有两种不同的智力视野。
3.协调性敏感期 这是在幼儿发展中最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幼儿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会走路,并逐渐取得平衡和获得稳健的步伐。应该在2到3岁时出现。
4.触觉敏感期 幼儿会朝着外界的物体伸出小手。这个动作的最初推力代表幼儿自我进入外部世界之中。这正是通过手的活动,幼儿才能发展自我,发展自己的心灵。
5.语言的敏感期 2个月左右幼儿就开始吸收语言,他所获得的语言是他从周围环境中听到的。当他说第一句话时,并不需要为他准备任何特殊的东西。在蒙特梭利看来,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运用,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外部表现之一。
蒙特梭利强调指出,应该注意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生理的发展之间的密切的关系。她说:“如果心理的压抑会影响新陈代谢,并因此降低了一个人的活力的话,那可以肯定,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富有刺激的一种心理体验能够增加新陈代谢的速度,并因而促进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摘编自《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
第二篇:蒙特梭利教育
蒙特梭利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以培养独立、自主、有责任感、懂得关怀别人、并有学习能力的孩子为目标的教育方法。蒙特梭利简介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1870 年 8 月31日玛利亚 · 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地区的基亚拉瓦莱小镇。父亲亚历山德鲁 · 蒙台梭利是贵族后裔和性格平和保守的军人,母亲瑞尼尔·斯托帕尼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开明。作为独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宠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从小便养成自律、自爱的独立个性,以及热忱助人的博爱胸怀。
玛丽亚·蒙特梭利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她为此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与研究;她的教学方法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运动训练,从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从平民教育到贵族教育,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西方教育史》称她是二十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
1952 年 5 月 6 日逝世于阿姆斯特丹,享年82 岁。
特点:
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同的教育。反对填鸭式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教师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对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6、尊重孩子成长步调。没有课程表和上下课时间,使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
7、混龄教学。不同年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摒除奖惩制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心智的成长。
教育理念
概述
蒙台梭利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强制性的,惩罚成了教育的同义词。她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她特制了很多教具,如小型的家具、玻璃、陶瓷等小物件,供儿童进行感官练习。儿童发展观
蒙台梭利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看法,是她全部教育学说的基础。过去许多人批评她在这个问题上纯属遗传决定论,其实并不尽然。纵观蒙台梭利的全部学说,她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既不是单纯的内部成熟,也不是环境、教育的直接产物,而是机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对环境的经验而实现的”(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1949年英文版,第97页)。蒙台梭利肯定,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正确的教育措施,及早进行教育,丰富儿童的经验,可以消除和防止智力落后的现象。
具体地说,蒙台梭利首先强调的是人和遗传素质和内在的生命力。她说:儿童的“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他的生命就是根据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发展起来的”。对儿童来讲,生命力表现为自发冲动,因此她把对儿童的自发冲动是压制还是引发作为区分好坏教育的分水岭,对旧学校压抑学生自发冲动的做法予以猛烈抨击。她说:“在这样的学校里,儿童像被钉子固定的蝴蝶标本,每人被束缚在一个地方——桌子边”,这对儿童的发展是不利的。在身体方面,导致骨骼畸形;在心理方面,教师为了把零碎干瘪的知识塞进儿童的头脑,用奖励和惩罚诱逼儿童集中注意和缄默不动。蒙台梭利否定奖励、惩罚等强化的作用,强调儿童的内在力量、主观能动性;要求环境(刺激)要适合儿童的内在需要和兴趣,认为儿童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变化和发展。
蒙台梭利又认为,生命力的冲动是通过儿童的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生命是活动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为了使儿童的生命力和个性通过活动得到表现、满足和发展,就必须创造适宜的环境。蒙台梭利为“儿童之家”设置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有一个较大的花园,学生可自由进出;轻巧的桌椅,4岁儿童便能随意搬动;教室里放有长排矮柜,儿童可任意取用放在里面的各种教具。这样的环境设置明显地是服务于儿童的自由活动的。
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来看,蒙台梭利强调通过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发展呈现一种节律(阶段):童年是个性形成最重要的时期,“没有比这个时期更需要智力方面的帮助”了(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第27页)。而在童年期,儿童的各种心理机能也存在不同的发展关键期,例如,2~6岁是对良好的行为规范的敏感期,2~4岁是对色、声、触摸等感觉的敏感期。某种感觉能力在相应时期内出现、消失,当它们出现时,能最有效地学习;忽视了敏感期的训练,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正是很多低能儿童之所以低能的主要原因。因此,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又是举足轻重的。蒙台梭利说,环境问题在她的教育方法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蒙台梭利还认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发展节律,教育要与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吻合,就必须用不同的教育来适应不同的成熟节律,因此她十分强调个别教学,让儿童各按自己的需要自由活动,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应该如何看待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观?我们认为,蒙台梭利由于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未能正确阐明遗传、环境和教育三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她的全部学说的基点是儿童内在生命力的自发冲动,把教育看作仅仅是儿童潜能(本能)的展现,虽然她也注意到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但总的说来只把它们放在从属于遗传的地位,因而夸大了儿童的自发冲动和自由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尽管如此,蒙台梭利多少看到了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教育协同作用的结果,证明了教育可以纠正智力落后,更能使正常儿童智力发展,提倡早期教育,这比当时那种认为“智力固定不变”,否认儿童早期认识发展必要性的流行看法要接近真理。她尊重幼儿自身发展的特点,反对用成人的思想不适当地妨碍幼儿的心理发展,注意到儿童活动的智力价值和内部动机在学习上的意义,这些都有合理之外。至于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的思想更已被心理学家广泛承认。蒙台梭利的教育工作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功,是与她对儿童心理有一定的正确理解分不开的。
初级教学法
适用范围
蒙特梭利的初级教学法适用于3~6岁的儿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体育(筋肉练习)
为了促使幼儿生理的正常发展,使他们的日常生活动作熟练化,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肌肉练习,她除了顺其自然,让幼儿通过坐、起、走、穿衣、脱衣、取物、照料动植物等行为得到良好的体育练习外,还发明了种种器具,如螺旋梯、摇椅等等,帮助幼儿进行训练,还编制了体操乃至于呼吸、唇、舌、牙等方面的特别练习。? 感官教育
这是蒙台梭利方法中的中心环节,下文将予重点述评。蒙台梭利认为,感官训练既为儿童将来的实际生活作准备,又是儿童接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础。
知识教育
结合感官训练,提早让儿童接受读、写、算、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同时,通过谈话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
实际生活练习
如穿衣、个人卫生、室内整理等,使儿童不需别人帮助而能自己处理日常生活上的事项,培养其独立性。不难看出,蒙台梭利上述做法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有许多可取之处。至于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还须作进一步的分析。五大领域:
1、日常生活领域
培养幼儿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组织能力增强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从而把孩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度,脱离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学会帮助别人,照顾环境,培养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并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为将来进入正式的社会生活做准备。
2、感官领域
培养幼儿视、听、嗅、味、触五觉敏锐程度的感官能力,使幼儿的每一项感觉都是灵敏全面发展。为学习数学及其他领域做准备,争强对于社会及知识的感知,培养初步的序列、分列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3、数学领域
培养数的概念,理解加减乘除运算的关系,会做10000以内的加减乘除,会做简单的测量工作,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4、语言领域
培养幼儿听说读写的能力,帮助幼儿更好的书写和阅读,使幼儿在童年时期就形成良好的阅读与书写习惯,培养喜爱阅读的兴趣、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强化听力与阅读能力,提高书写能力。
5、科学文化领域
增长幼儿见识,开阔眼界,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兴趣及探索求知的精神,使幼儿从小就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了解基本的动植物学、地理学、天文学、历史学知识。
教育方法
蒙特梭利创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可算是当代幼儿教育的里程碑。蒙氏教育在重视早期智力开发的同时,也注重生活能力的培养。开设日常生活课程,使孩子在掌握一些生活技能之外,发现自身的能力和增强自信。它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将秩序与自由完美结合,孩子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玩多久。但是,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孩子必须遵循一定程序。蒙氏教育的原则是以孩子为中心,尊重其人格尊严和成长过程,从促进儿童身心发育角度去设计教学,为孩子一生奠定智慧与品格的良好基础,培养自主、持续的学习工作习惯。
铃木镇一教育
发展背景
铃木镇一(Shinichi Suzuki 1898-1998)出身于日本音乐世家,父亲拥有当时日本最大的小提琴制造工厂。他二十三岁留学德国,跟随克林葛(Karl Klinger)学习小提琴,无论是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或对音乐的态度,都深受克林葛影响。后来,他返回日本和兄弟组弦乐四重奏到处演奏,并且从事小提琴教学。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他发现了学习和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体会出年龄和学习小提琴的关系,领悟了音乐和语言妙不可分的关联。1958年他在日本东京发表了母语学习的概念,他在“才能教育”书中,表示音乐教育只是手段,高超人格和伟大理想的培育,才是音乐教育的最后目标。他主张以音乐启发儿童单纯的心灵,透过音乐培养儿童伟大的情操和人生的理想,创造人类更完美的下一代,为人类谋福祉(Suzuki,1969;Kendall,1973)。铃木镇一透过音乐教学实践其理想,强调才能不是天生的,才能须经由后天培育, 以正确的教育方法,优良的师资,配合适当的学习年龄,良好的学习环境,共同成就才能教育的理想。铃木镇一并发现人类学习语言的天赋能力,是一种典型的学习模式,称之为“母语教学法”。不只在日本很多学生因铃木镇一而及早受到音乐栽培,1964 年,铃木镇一带领十位小朋友受邀在美国全美音乐教师协会演出,引起重视随之兴起一股铃木教学法风潮,在美国陆续有铃木提琴教学的推广机构,嘉惠学子不可细数。在日本,至1966止,就约有120位铃木小提琴教师和6000小提琴学生分散在各地。铃木镇一不但创造了学习小提琴的新模式,打破了演自欧洲传统的小提琴学习方式。
生平轰动事迹
你可曾看到过3000人同时进行小提琴演奏的情形吗?在日本,从全国汇集而来的学生,按照从500人到1000人、1500人、2000人的规模,逐渐递增,最后达到3000人的大演奏,把表演大会推向了最高潮。你又能相信这些演奏者多半是少儿,甚至很多是三四岁的幼儿,并且完全没有经过统一的训练吗?恐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演奏会了。这些无法言喻的精彩演奏使与会的所有听众都深受感动,很多人都是边听边流泪——对如此众多年幼的孩子出色的演奏而惊讶,被那高超优美的音乐所感动。同样的情形也曾感染了著名的音乐大师们。
1955年的某一个晚上,日本松本音乐学院等待着世界著名的维也纳艺术学院合唱团的到来。在一个合唱队员无法置信,甚至怀疑是否走错地方的家庭宿舍式的小楼里,30名幼儿和小学生用小提琴拉起了巴赫创作的《落第协奏曲》。刹那间,合唱团的所有成员都显露出了非常惊讶的神色,他们万万没想到,竟会从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操作的小提琴中发出巴赫创作的难演奏的曲子,而且声音如此优雅。惊奇突然变成了强烈的感动。接着,孩子们又合奏了两三个曲子。然后,合唱团的指挥者达皮特教授说:“奇迹!真是令人难以想像的事,这回我想听一听前排小孩子们的独奏。”被点的孩子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拉了巴赫创作的协奏曲《协奏曲第一号E短调》,拉得非常出色。接着又点了第二个人的名字,是其中最年幼的一个。她拉了维瓦特创作的《G·莫尔协奏曲》,同样精彩。合唱团的成员们对孩子们的演奏都感到无限的喜悦和激动。他们与指挥者都并排站在钢琴的旁边说:“让我们一起唱吧。”着装美丽的合唱队和优美的伴奏声使松本音乐学院的破旧大厅顿时变成了盛大的家庭音乐会。
另一个场景。1961年4月16日,在东京文京公会堂的舞台上,400名5至12岁的孩子手持小提琴,整齐地排好了队。他们在等待着20世纪诞生的最伟大的艺术家之
一、大提琴演奏家卡扎斯先生的到来。卡扎斯先生刚一进入会堂,当看见舞台上排列着的400个孩子,他就激动地一面高高地挥着手,一面就座。与此同时,舞台上一齐奏起了《闪闪星星变奏曲》。“好!——好!”这位年迈的巨匠一面惊叹地睁大眼睛观看,一面连连不断地流露出赞叹之声。当孩子们演奏起波巴鲁德和巴赫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时,他的激动之情达到了顶点。老先生被感动得哭了,眼里充满了泪水,话都说不出来了。演奏结束后,他给孩子们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称这是自己“亲眼见到的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激动的场面„„”人数众多的、年幼孩子们的合奏,简直如同一人独奏的那样和谐。这些孩子既不是精选出来的尖子,也没有经过其他什么特殊的训练。究竟是谁创造了这个令全世界关注的奇迹呢?他就是日本著名教育家和音乐家铃木镇一先生。
基本理念是: 音乐好比一种语言,要掌握一种语言,最好是从小开始学,开始得越早越能把语言掌握得像母语一样。只要孩子们稍有掌握某种乐器的能力,就可以让他们学。
在教小孩子的时候,铃木教学法都不教他们看乐谱(Music Score)或任何音乐理论上的知识(Music Theory),因为那就等如在一个正常的孩子还不会说话之前,便教他写字和语言文法,那是违反自然的。
铃木教学法强调让小孩子先听音乐。孩子每学一乐曲之前,无论多简单的旋律,都必先重复听其录音。而听的方法也很讲究,不是全神贯注坐在那里对着录音机听,是在最放松最自然的状态下听,如吃饭、嬉戏、入睡前各种休息或半休息的状态等。
总之,就是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像听家人谈话那样听他要学习的音乐。
但试想一想,如果要孩子在家里经常听到的是他学习的乐曲,而不是电视机或收音机播放的广告歌曲、流行曲,那就必须家长通力合作,不厌其烦地在适当情况下为孩子播放音乐,并且也要牺牲许多自己的时间和娱乐。
所以铃木教学法对家长的要求可说是颇高呢。
教学效果
铃木教学法透过潜移默化的方法使孩子在下意识间熟习一首乐曲之后,就让他在老师指导下凭记忆把乐曲在乐器上奏出,完全不用看乐谱或学乐理,整个过程由听到模仿就像小孩子学说话一样。
等到拿起乐器要学那首乐曲的时候,孩子基本上只是学怎样以最舒适的方法把脑海中的乐曲奏出,而不是学那首乐曲的本身,故往往事半功倍。同时,因为孩子脑海中的乐曲是由名家演奏的,所以他在设法把脑海中的乐曲奏出时,其实是在设法达到他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演奏效果。
铃木教学法训练出来的孩子程度不一。事实上,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适应铃木教学法。有不少孩子费尽脑力也无法把听了无数遍的乐曲完整记住。不过,从另一方面讲,时下常用的那种先看谱后听音的乐器教学法,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适应,训练出的学生表现差异也很大。有不少孩子因看谱能力较弱,在学乐器的初期便被看谱一事拒之门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吸取铃木教学法的精神,不用乐谱而先让孩子多听所学习的乐曲,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
理论基础
铃木音乐教学法,无法以简单的文字叙述清楚,幸好铃木镇一在才能教育中提到了许多值得重视的概念,由这些概念我们可窥知其理论基础,例如,爱的口号、才能不是天生的、没有失败的学习、学习自零岁起、能讲话就能学音乐、强调父母亲在子女学习乐器过程中角色的重要性,以下简要的摘其精要.才能并非天赋论
铃木镇一所指的才能,并不是一般人所说的“天才”,而是教育理论的一种“行为”而已,例如走路、跑步、写字等„。他认为人类唯一的天赋是学习的本能。人类如果能把握这一天赋,充分的加以发展,学习任何东西应该都可达到相当的水准以上。音乐能力也是人类及有待开发的能力之一,只要父母用心安排,老师费心指导,人人都可学好音乐,有希望成为音乐家。
铃木认为如果一位父母都能注意到每位儿童的本能,而且能提供一理想的环境,所有的儿童都将获得并且发展出一系列非常突出能力,这理论适用于全世界的儿童,没有例外(Suzuki,1981)。他并举例,生在热带的儿童,送到寒带去生长,照样会产生御寒能力;生在台湾的儿童,送到美国生长,英语就成了他的母语。例子就证明人类的能力系由于环境培育,而非天生俱来,所以铃木强调人是环境之子。
母语式的教学
铃木因为和他的侄子生活在一起一阵子而顿悟语言学习,他的教学法也被称为母语教学法。他认为音乐和语言一样,都是人和人沟通方法之一,语言这么复杂的系统人人都可学会,音乐也一样可以学好。语言的学习的过程,先听很长的一段时间,然后模仿或反应说出简单的音来,再发展成词或句子,进度缓慢,并经过反复的练习,得到父母的鼓励,再继续更进一步练习,这一理论成了他音乐教学的重要哲学基础之一。教育自零岁起
铃木先生在他的“才能教育自零岁起”书中极力主张学习要愈早愈好,幼儿的阶段影响一生深远。他认为学习应该是自出生的那天起,而不是自上学的第一天。根据人类经验的原则,旧经验帮助新学习,及早学习可提供丰富的经验,做为新学习的基础。
没有失败的教育
铃木先生问:“您见过生理上没缺陷而学不会说话的吗?”。语言的学习如此复杂,都没有失败的例子,其他的学习当然也不会失败,可见只有失败的教学或老师,没有失败的学生。能力滋养能力
铃木镇一认为,新的能力是由旧的能力累积发展而来的,所以他在小提琴教学中,要求学生经常要反复练习旧曲子,借此不仅增强已有的技术,同时也产生新的能力,这和教育理论中的练习理论不谋而合。
杰立卡脑力开发
专家认为0-6岁是脑部发展的黄金时期,一生的智力、创意以及人格是否乐观、自信、有道德感,都决定于这关键的时期。而0~6岁这个过程,决定了一生的脑力开发状况,甚至是智商,情商等等。人的0~6岁是人类大脑开发非常关键的时期。
人的大脑潜能开发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递减的。根据人类脑部生理学显示,人脑伴随着人类身体成长而成长,但是最主要的生长期却是在六岁之前的阶段;人脑的成长在满三岁时已完成人类脑型、脑神经功能的60﹪,到八岁时则已完成了90﹪。8~10岁是剩下的10%。根据专家指出人类在幼儿时,最珍贵的α学习脑波,在六岁之前是最为活跃的阶段。决定人类脑部发展最重要的脑神经元,经由α学习脑波的刺激而日益增多,这将使人类的智能超越,将来孩子在任何学习的过程都能极为顺利,不再因能力不足饱受挫折及压力甚至因而停止学习。若等到孩子的α学习脑波已趋于平缓再汲汲于让孩子学习,将会多花1倍甚至2、3倍的时间与精力。所以,很多家长往往忽视,或者没有合适的方法和合适的产品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程、教材,所以才导致大多数孩子长大后都是庸人、平常人,没有达到家长望子成龙或者望子成才的期望值的原因。
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只重视在左脑所主导的认知上,而忽略主导创造力和思考力的右脑训练 聪明宝宝要脑力开发
别以为“智能提升从零岁开始”、“3岁定终生”或是“6岁决定一生”只是宣传标语!no!根据研究,人类在胚胎期,脑部神经就是最早发育的,即使呱呱落地之后,也处在迅速发育的阶段,以新生儿来说,大脑约重四百克,已经占了成人脑重量(约一千五百公克)的四分之一强;到了一岁脑重量约九百公克;到三岁时脑重量便已发育到60%强,到了六岁大约重1200公克,逐渐接近成人的脑重了。
可见得0-3岁是人一生中脑部发展的重要黄金期,也深切影响着未来智力潜能的发展,如何把握这段黄金期,施予婴幼儿早期教育,促进脑细胞的增加分化与脑神经的突触紧密连结,是非常重要的。
脑力刺激的实证
曾有名为巴甫洛夫的专家做了一个实验,他把同时生下来且同样体重的小白鼠分成两组,一组放于较大、光线充足的空间,提供丰富的声响、有滚筒、滑梯等玩具,让小白鼠自由追逐玩耍;另一组小白鼠,则关于没有光线的笼子里,没有玩具、没有同伴,虽然提供同样的食物营养,不过经过19天的测试,智力的表现却是大相迳庭的。
结果显示:前一组小白鼠机敏灵活,人抓不住它们。后一组小白鼠,则呆滞迟缓,即使人去抓它们,也不知逃跑。抽样解剖发现,前一组小白鼠因常接受丰富的信息刺激,它们的大脑生出了许多突触发展出紧密的连结;而后一组小白鼠则因少受刺激,脑组织竟呈现萎缩状态,脑重量及体积也相对变小。
巴甫洛夫这个实验的结果,主要是用来映证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在婴幼儿成长的过程中,一旦错过了生长发育期的发展,脑组织结构就会趋于定型,潜能发展也将受到限制,即使拥有优越的天赋,也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智力潜能
根据大陆方面的研究专家表示:智力潜能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许多能力的总和,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所以,即使孩子在某一方面拥有特殊能力和专长,例如,只会读书而缺乏生活应变的能力,这样都不等于拥有真正的智力。
如果孩子没有一定的智力,就难以掌握较多的知识,就如,孩子如果缺乏注意力及观察力,就无法正确的认知;没有记忆力,就无法将吸收的知识保存下来转为己有;没有思维力,就无法对事物有深刻的体会、无法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缺乏想象力,自然就没办法创新。寓教于乐开发脑力
“杰立卡”教学课程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教学模式,它对平衡地开发孩子的左右脑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专家介绍,人大脑的结构分为左脑及右脑,左脑倾向于语言逻辑思维,右脑则倾向于感觉形象思维。左脑与右半身的神经系统相连,掌管其运动、知觉。因此,左脑主宰右耳、右视野,最大的特征在于具有语言中枢,掌管说话、领会文字、数字、作文、逻辑、判断、分析、直线,因此被称为“知性脑”,它能够把复杂的事物分析为单纯的要素,比较偏向理性思考。右脑与左半身的神经系统相连,掌管其运动、知觉,因此,左耳、左视野的主宰是右脑。右脑掌管图像、感觉,具有鉴赏绘画、音乐等能力,被称为“艺术脑”。它具有韵律、想像、颜色、大小、形态、空间、创造力,它负担较多情绪处理,特点是比较偏向直觉思考。
谈及左右脑的合作,以及“杰立卡”课程对脑力开发的意义,专家告诉大家,左右脑的运作流程是由左脑透过语言收集信息,把看到、听到、摸到、闻到、尝到,也就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五感,接收到的信息转换成语言,再传到右脑加以印象化,接着传回给左脑逻辑处理,再由右脑显现创意或灵感,最后教给左脑,进行语言处理。
“杰立卡”课程通过各种不同颜色的教具,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让孩子亲自参与、动手操作各种教具,由孩子观察准备、酝酿思考、自我检查、到豁然开朗循序渐进的学习阶段,可调动孩子左右脑的全方面发展。
专家指出,大脑不用则废,用则进。培养孩子左右脑的均衡发展,应从幼儿抓起,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条件开发孩子的全脑,激发孩子的潜能。脑力开发的定义
所谓脑力开发就是重视幼童左右脑平衡发展的一项重要课程。主要的学习目标不在增加孩子的解题技巧,而是在于提升孩子的学习潜能与习惯主动思考的模式建立,以应付未来多变的环境需要。杰立卡脑力开发的上课模式
杰立卡脑力开发的上课是经由孩子自行操作教具,以教具所设计出来的各式题本,藉由观察准备、酝酿思考、自我检查、到豁然开朗的循环学习阶段,达到真正具备『自学』的效果。
杰立卡脑力开发的课程内容
杰立卡脑力开发的课程内容包括六大学习领域、59项学习概念以及450个完全操作的自学宝盒,可以提供4~6岁的学龄前幼童三年完整的学习内容。杰立卡脑力开发的上课时间
一般来说,杰立卡脑力开发并不完全限制孩子的上课时间,但为顾及孩子的专注力与学习兴趣,通常我们会建议一个星期两次课,每次课程30 ~ 50分钟之间,可自行操作 1 ~ 2 个宝盒。
杰立卡脑力开发与蒙特梭利教学的异同点
蒙特梭利教学强调透过感官学习、从操作中去体会以及尊重彼此的人际关系训练、秩序感的建立,都是杰立卡脑力开发课程的教育目标,然而杰立卡脑力开发更提供了循序渐进的自我学习课程,多样化的学习内容以及自我检测与立即鼓励回馈的机制,是极具有培养未来领导人物特质的优质课程。杰立卡脑力开发的六大领域
杰立卡脑力开发的六大领域包含有智能启发、数理演绎、组合思考、生活技能、语言表达与美感创造六大学习领域。杰立卡脑力开发的教师研习
杰立卡脑力开发的教师均需要经过完整的课程研习,才可以指导上课。研习内容包括:杰立卡脑力开发课程的设计原理、对脑力开发的概念讲述,教学演练与课程内容研讨,并不定期的举办教学观摩及成长课程。杰立卡脑力开发与传统幼儿教育课程的不同点
传统的幼儿教育大多以教导幼儿许多的认知,以模仿的方式帮助幼儿记得许多事情。而杰立卡脑力开发却是藉由题目的设计与运用,将孩子已学习到的认知概念作整合,并加以发挥作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简单的说,不是重在学习,而是重在学习后的解决问题。
杰立卡脑力开发的重要性
「脑力即国力,三岁定一生」现在是讲求知识经济的时代,有效的脑力开发课程可提升幼儿创意思考能力与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让孩子真正具备『带着走的能力』,以因应未来的挑战。
如何了解孩子的潜在智慧与能力
藉由多种不同领域的题本操作演练,教师容易观察出孩子学习上的个别差异,并且藉由阶梯式难易度的铺排,让孩子自我挑战,自然就能激发出孩子的潜能。右脑开发的学习重点
右脑发展好的孩子学习特点是在光线上喜欢较温和的色系,对空间及颜色较具敏感性,富有创造力,学习是以「块状」方式处理。因此右脑学习的孩子多给予赞美与鼓励、多听音乐、多运动,学习效果自然会比较好。左脑开发的学习重点
左脑发展好的孩子学习特点是有责任感、有耐性,喜欢明亮,喜欢独自学习,学习是以「线型」方式处理。
脑力开发课程需要从幼儿时期开始
根据人类脑部生理学显示,人脑伴随着人类身体成长而成长,但是最主要的生长期却是在六岁之前的阶段;人脑的成长在满一岁时已完成人类脑型的80﹪,到六岁时则已完成了90﹪。根据专家指出人类在幼儿时,最珍贵的α学习脑波,在六岁之前是最为活跃的阶段。决定人类脑部发展最重要的脑神经元,经由α学习脑波的刺激而日益增多,这将使人类的智能超越,将来孩子在任何学习的过程都能极为顺利,不再因能力不足饱受挫折及压力甚至因而停止学习。若等到孩子的α学习脑波已趋于平缓再汲汲于让孩子学习,将会多花1倍甚至2、3倍的时间与精力。
人类脑部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学者及专家指出,人类大脑的结构分为左脑及右脑,而跟随着左右脑的发展不同,有的左脑发达,有的右脑发达,因此个人的特质与表现亦有所不同。如何了解孩子的特质与肯定孩子的优点,对于孩子较未启发的部份做有效的引导,让孩子大脑平衡发展,有效学习更成为现今最重要的课题。教导孩子知识与技能已经不是教育的重点,让孩子知道如何学习,确定孩子俱有分辨是非的判断力(Judgement Quotient),鼓励及培养孩子正面的情绪管理(Emotion Quotient),训练孩子逻辑思考(Logic Quotient),拥有解决问题的智慧与技巧(Intelligence Quotient),发挥创意(CreativityQuotient)才是最重要的任务。
杰立卡脑力开发的教育目标
一、透过感官来学习新事物。
二、从做中去体会真意。
三、发现探索世界的乐趣。
四、给予诚心的赞美和乐趣。
五、懂得尊重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杰立卡脑力开发的五个坚持
一、坚持“自发性”学习。
二、坚持教师只是个“引导者”。
三、坚持“动手做”是学习最重要的指导方针。
四、坚持有系统的编序课程与掌握学习进度的个别化教学。
五、坚持安静有秩序的学习过程。
杰立卡主要知识点
小班:
形色辨别(基本颜色、形状的辨认知和初级组合)
空间概念及示意图(上下、左右、里外的空间概念及示意图)
度量关系(长短、多少的拼组及比较)
英文字母(基本字母及单词的认知)
造型组合(数块不同造型的堆叠)
平面对应(位置、形色的组合对应)
几何铺排(基本几何图形的拼组)
空间定位(泡棉上对应孔的判断)
中班:
特性合成及分解(颜色、形状二维空间的对应)
同形嵌合、异形比较(泡棉嵌合、图形差异比较)
推理穿线(穿线泡棉的隐性推理)
循环概念(图形的交替排列)
二维序列(大嘴鸟由左至右二维位置序列对应)
集合概念(示意图中的分类计数)
方位推论(图形移动后的位置及图形判断)
对应计数
大班:
乘法概念(数量分堆)
代数合计及整数分割(数字卡与熊头卡的数量合成与分配)
时间认知(钟表时间认知)除法分解(数量分堆)
特性组合(颜色、图形、数字的组合判断)坐标(二维坐标数字空间对应)
认识及换算钱币(币值认识及大小换算)
路径网络(房屋的连接与通道)
第三篇:蒙特梭利教育问答
主题一:关于“爱和自由”的基本教育
理念
问题1:为什么要实施“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的教育?
答:“爱是降生于我们世界的每一个儿童的秉赋,若使儿童爱的潜能得以发挥或者其全部价值都得以发展,我们就会取得无法计量的成就。”
“儿童必须通过自立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地使用其选择能力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没有干扰地独立工作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 给予儿童自由,儿童便拥有独特的机会来思考自己的行为,确定自己的行为对己对人有哪些后果,体验现实情境的范围限制,并学习何种行为能带来满足感而哪些行为却会带来空虚感或不满,继而发现自己的能力和缺点。这种能发展出自我认识的机会正是自由所带来的一种最重要的结果。”
儿童只有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才能使身心得以放松,也只有这样的放松状态,儿童才能将他心智的敏感度得以真实的体现。如此,儿童生命初期的各种敏感期才能顺利的渡过,这一过程,恰恰是帮助儿童建构并完善他的心智状态。“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问题2:“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所蕴涵的教育精神是什么? 答:我们将把人们的认识从传统的幼儿教育观念中,首先要从“随带”、“看护”观念中引出,也要从“唐诗儿歌”、“小写小算”、“天文地理小识”、“小学内容下放”等儿童早期教育误区中引出。
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儿童体验人际的亲和性;以规则的内化养成儿童行为的规范性。
问题3:“爱和自由”的教育主要表现为何? 答: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
“爱”表现在:观察儿童的行为,理解儿童的心理,关注儿童的思想,给予儿童强大的心理能量。它建构了儿童快乐、宁静的品质,满足了儿童基本的心理需求,使儿童的生命成长高度集中在心智发展上。
“自由”表现在儿童可以通过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身体和行动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通过自由地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通过没有干扰地独立工作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规则”则表现在所有人共同遵守规则。这些规则是符合儿童发展需求的,是可以终生受用的。它保护了儿童天生的秩序感,建构了儿童自发的自我约束,自信的精神和能力,摆脱了传统教育的权威压制。
“平等”充分保护每个孩子的个人成长空间,同时建构出一个平等、自律、有为的成长环境。主题二:关于“爱和自由”的教学的基本情况
问题1:孙瑞雪教育机构旗下幼儿园实施的教学内容包括? 答:
国际蒙特梭利教学法——百年验证的教学体系,全人类智慧的财富; 国际奥尔夫音乐教育——当今世界影响最广泛的音乐教育体系,让身、心和音乐在一起,充分保护和滋养了儿童的艺术天分;
与孩子共享自然——相互独立、相互引导的环境与活动设计,一种情景,一种体验,使各种性格的孩子在自然中获得启发,从而获得智能、心理的充足发展;
每周一次社会活动课——1年48次最真切、最美好的社会体验:走出学校,走进芭蕾舞团看芭蕾、美术馆看展览、农研所里观察花蕾和青瓜,孩子们来到牛奶场挤牛奶、卡通城与卡通对话,科技馆里尝试最前沿的科技成果„„
其他:家政活动课、科学实验课、四岁以上英语教学课等等。
问题2:混龄编班的意义是什么?
答:混龄班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化的教育环境。
混龄班可以实现单对单个体教学。在我们的学校里,每一个班不超过25个孩子,有3位教师,每个班都配有一套蒙特梭利教具,这套教具适合2岁半~6岁的孩子操作。由于孩子年龄的差别,他们对教具的需求是不同的,选择也会不同。他们选择不同的教具去工作,教师也就能单对单进行指导教学。其次,混龄编班可以满足儿童对社会生活的需求。不同年龄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形成了和成人社会结构基本相同的儿童社会,这对儿童社会意识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在这个环境中,大孩子可以担当教师的角色并获得小孩子的崇拜,而小一点的孩子更愿意接受大孩子的帮助,因为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在成人与儿童之间很少发现的交流与和谐。
混龄编班的第三个意义体现在智能的发展上。小孩子愿意向大孩子学习,而大孩子自然地获得了一个教小孩子的机会。有一句话这么说,我听了,我只掌握了20%;我看了,我只掌握了30%;我感觉了,我就掌握了50%;我体验了,我就掌握了70%;但是我给别人教了,我就能掌握95%。所以教小孩子的过程对大孩子的帮助是巨大的。
最后,儿童5岁多的时候有被崇拜的需求,混龄编制能够使每个孩子都享受到被崇拜的阶段,顺利地渡过被崇拜的敏感期。今天我们看到很多成人总是崇拜别人,也希望获得别人的崇拜,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个敏感期没过渡好。而在混龄教育中,渡过这个阶段就是水到渠成了。
问题3:衡量“爱和自由”的教学环境最基本的标准有哪些? 答:1.环境是否准备充足(教具、教学材料),富有美感。2.孩子是否接纳老师。3.是否安静有秩序。3.孩子是否有安全感并放松。4.孩子是否遵守规则。5.孩子能否基本专注。6.孩子是否敢于表达自己。7.孩子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能力。8.孩子是否进入工作状态。
问题4:判断是否是合格的“爱和自由”的教师标准是什么? 答:第一,教师首先要把握的是这个教育中最高的精神本质——爱和自由。儿童的世界与成人世界不同,所以第一个条件就是热爱孩子,如果不热爱孩子,就会觉得这个职业很苦、无味和难以忍受。忍耐的愤怒就会转移到孩子身上。
第二,由于儿童是自由的,而教师要从成人的系统进入儿童的系统,因此,他应该是一个观察者。这一条在教师进入学校后是可以逐渐培养的。第三,在人的一生中,0~6岁的成长变化的惊人程度往往是成人难以发现的。因此,成人必须是一条流淌着的河流,才能够跟随着孩子的发展,与孩子互动着。所以教师的生命特质是不断成长的,至少要有成长的潜质。这是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品质。
第四,每一天都要为孩子预备一个良好的物的环境,这是一位“爱和自由”的教师最基本的条件。这样,在孩子进教室后拿到的任何东西都将是完善的、合适的。
第五,教师为儿童预备好的环境的同时还要能够保护这个环境。保护儿童的精神环境、文化环境、环境中的自由观念不受到损害,保护孩子工作时不受打扰,帮助孩子为自由所建立起来的规则。
问题5:蒙氏教具的特点是什么?
答:丰富而系统的蒙特梭利教具是“爱和自由”的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其它教具不同,蒙氏教具是孩子用来工作的材料,而不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具体而言,蒙特梭利教具具有下述特点:
1、教具的设计可以使儿童实现自我教育。教具本身在设计上具有错误控制的功能,能够引导儿童自己发现错误。例如,在感官练习中有一套插座圆柱体教具:木托上有 10个直径递减的孔,每个孔都正好能插入一个圆柱体。操作时,要求儿童能把打乱的圆柱体放入相应的孔中(帮圆柱回“家”)。如果将一个圆柱体放入比它小的孔,则放不进去;如果把它放入一个比它大的孔中,最终至少会留下一个圆柱体回不了自己的“家”。这样,对错误的控制决定于教具的本身,而不决定于教师。
2、教具中需要儿童发现的错误或理解的问题只限于一种。这样就避免了额外的干扰,可以使儿童的工作单纯化。
3、各种教具在设计及使用方法上遵循由简至繁、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问题6:什么是三段式练习? 答:为了给孩子一个准确的概念,在进行感官练习的时候,我们使用蒙特梭利按塞贡原则配置的三段式方法:
第一阶段,给感觉命名。例如,孩子注意到一个红苹果,告诉他:“这是红色的。”
第二阶段,认识引起相应感觉的物品。对孩子这样说:“请给我红色的。”
第三阶段,回忆相应感觉的名称。指着红苹果问孩子:“帮我看看,这是什么颜色的?”
主题三:如何在新、旧教育的冲突中找到平衡?
问题1:如何面对一个家庭中老人和丈夫对教育理念的不认同?孩子在这样的矛盾中会受影响吗?
孙瑞雪:给孩子“爱和自由”这种教育观念是一种全新的观念,我们的父辈和我们自己从未享受过,也没有那样生活过,我们甚至在理解这两个概念的时候都会因人而异。我们常常把自由视为洪水猛兽,把自由等同于为所欲为,等同于放纵,甚至等同于其他意义上的自由,这同我们所理解的发展孩子潜力的自由、人与人相处时的自由和平等有着截然的不同。这些一定会给老人和其他的人造成极大的不安全感和危机感。但是我们要了解到这个教育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改变。改变人的意识形态一定是个比较难的过程,就如同一个从未尝过甜味的人,告诉他糖怎么甜,他是无法透过话语来明白的,人对未知的事物都具有恐惧感。如果我们所倡导的教育对家庭的中的某些成员来说具有不可知性、不可预见性,这本身就会让他们产生恐惧,我想这可能是潜在的原因。今天我们在实施一种国际上先进的、符合人性的、科学的教育,并不是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能接纳。即使这个教育在国际上已被很好的验证过,但是,由于文化的不同,接纳他仍然需要勇气,需要有爱力来支持,需要用心灵去感知儿童的需求,还需要用智慧去推理它可能发生的情况,尽管这个教育在国际上已经成功地实施了八十年的历史,但是在中国它还不能影响大部分人。
这个教育方法具备科学性和人性化,由于它具备了这两个特质,母亲往往凭着对孩子本能的爱,凭着对孩子未来的带有预感性的感知而爱上这个教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们也能够逐渐发现儿童的秘密,并且因为这个秘密而感到喜悦,这是进入这个教育的开始。由于这个教育让我们回头审视自己的生活,这本身是对自我生活、对家族生活、对已有的现实生活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审视,也是一种改变的基础。但是这样的改变对老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要说服别人改变已经形成几十年的想法谈何容易啊。但是对于妈妈来说,由于爱孩子,由于和孩子在一起而怀抱的希望,给自己带来了新的向往。这样的改变本身就和周围的不变产生了冲突。孩子是明天,你是今天,老人是昨天,这是永远无法追赶上的。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的是:首先,孩子是你的,你是他的绝对监护人,在你生下他的时候,作为母亲就已经拥有了这种权利。实际我这是想告诉妈妈一个界限的问题。上一辈人可能有发言权,但是没有控制权。这个权利是在妈妈那儿,其他的人不可以“侵权”。母爱是神性的,你能感受到孩子的东西是天下除你之外任何一个人无法感受到的。正是因为这一点,你的任何一个决定都将影响你孩子的命运。其次,你需要跟你周围的人有一个良好的沟通,以便使他们能够支持你。这种对你的支持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你孩子的支持,如果你的孩子能生活在一个认识一致的家庭,那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是现在的处境是不一致。如果你的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能够避免争执,那么这也是一个良好的解决办法。没有争执就不会影响孩子。第三,你需要对自由和规则有一个良好的把握,这个把握会在孩子成长的时间内让你的家人看到孩子的优秀、睿智,相信家人的观点会有所改变。父辈普遍不认可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这是中国现阶段儿童教育的状态,我们机构会和你一起走过这段艰难时段,直到你的孩子成人,他们将是第一批成长起来的新人。
问题2:接受“爱和自由”的教育的孩子,如何更好地适应普通的小学教育?
答:接受“爱和自由”的教育的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后,最难适应的是两点:
一、心理状态。这个在自由和尊重中长大的孩子,突然面对环境的改变,适应需要一个过程。
二、思维模式的改变。过去的成长过程,是依靠自我统合的思维结构,进入普通学校则更多的是以记忆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这需要儿童有一段时间来转换。
同时适应环境是任何人都要做到的事,不论曾经接受的是否是“爱和自由”的教育,儿童对于环境的改变都需要一个适应期,从没有教学要求到要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还有因为年龄的变化而面临的家长和教师的不同的期待,这是每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都要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而不仅仅是接受“爱和自由”的教育的孩子。
所以在进入普通小学半年至一年,有的甚至更长一些的时候,儿童就都会调整过来适应新的环境。有的家长会想,如果是这样还要不要孩子接受这个教育呢,我的理由是:六岁能吃好,六岁后吃不好,六岁前还让不让吃,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希望能帮助孩子在0——6岁建构完整而强大的人格、建构健康的心智状态,并以这样的状态去面对今后一生的各种变化与成长。
问题3:旧教育中成长起来的父母如何实施“爱和自由”的科学新教育? 答:在现有的阶段,许多家长都提出不论是从心理上,还是经济上,对于实施“爱和自由”的科学教育都感到力不从心,首先是自己的各种旧有经验、习惯不断地干扰和动摇自己,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容易焦虑;其次,在这样的教育还未普及的阶段,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够将孩子送进这样的幼儿园里。妈妈们面临的这些问题也是我们曾经面临的问题。养育孩子是所有生命的一种特征,植物和动物都在很安然地做这件事。因为从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来看,这是是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因此,母性就成为生命延续下去的一个保证。
由于人类是一个过于复杂的生命体,他的心理成长往往会影响成人之后所做的事情的情绪和心态,比如:如果您的童年没有过好,您的心理没有长到成人,您再生育一个孩子,当您养育他时您就不可能做到心安理得地养育他。在陪伴他的过程中,您的那个还没有长大的自己,会时刻跳出来,时刻渴望着要成为自己,要求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去做属于自己的事情,这个时候您自己就是一个儿童,让您承担起养育的责任,您就会在自己的潜在意识中变得焦虑起来。一方面您想成为自己,一方面您为了孩子要把自己放到一旁,这样在您陪伴孩子的时候,焦虑和愤怒就会油然而生。这种潜在的因素,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但他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代。
回过头来,当我们观察动物,例如一只老虎养育小虎仔,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这个过程是那样地自然、安详、母性十足。实际上,我们一千遍地跟许多妈妈说,有的时候跟生命界的其他生命相比,我们真的退化了。而这个教育不过是在唤起母爱,然而这也是人类最高的教育。
但是客观的现实是,在我们还不适合做母亲的时候就已经做了母亲,那我们就按现实的状态来做。每一个家庭的生活内幕我们都无从真正知晓,每一个老人和父母成长的经历我们也无处追寻,就像今天,我看到一个家长这样说:“我说‘不可以’自己都说烦了,孩子还是不变。”从我一个旁观者来说,这个家长就有严重的障碍,我知道这种“不可以”说到了如此地步,是对儿童意识空间的一种不停息地骚扰,这个孩子的生长环境是可怕的。如果这个父母不改变,那么这个孩子的未来就一定会出问题,教育的最高本质就是改变我们自身的生存状态,这对无数的家长来说是有希望的,我们借着自然赋予我们身上的母爱行使这种改变,是一个机会,我们要坚定信心,不要放弃。
在国外,爱和自由的理念不仅仅普及在他们的教育中,同时也普及在每一个母亲的心里,我们所提倡的“爱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作为人成长的基本条件,而不是教育本身。由于您爱自己的孩子,期望给予他更好的,所以,在与内心产生冲突时,您就会焦虑。但是,依我的认识看来,大部分妈妈即使并没有养育自己的孩子,这种焦虑也同样存在,只不过我们是在判断自己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什么事情上。当我们把这个问题理清楚的时候,焦虑可能就会离开一半。
另外,我们所期望做到的,和我们能够做到的,是两个概念。我们尽力了,做我们有能力做的事情,我们就应该满意,这是我们爱自己的开始。如果我们学会这样爱自己,接纳我们的现实,我们就会自然很多,孩子自然也会好很多。当我们都回复到一种自然状态时,您也就能把握您的孩子了。我想告诉您一个秘密,幸福的人或者天才并不是有钱人家的专利,一个贫困的家庭同样能产生。这要视我们是否给予了孩子爱和自由。爱和自由是我们最低的底线也是我们最高的标准。
问题4:我感觉自己的心理状态不够健康,需要成长,我该如何面对孩子的成长?
答:自我成长对一个健康的人和不健康的人,都是一生要做的事情。对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童年的成长经历都差不多,成人后,都面对着我们身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想说的是,不要气馁,有这么多的人和您相伴,您就不会再孤独。
解决的办法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该如何寻找呢?我想您可以读一些书,《让心自由》、《与上帝交谈》、《懂得爱》、《懂得健康》、《懂得生命》、《少有人走的路》等等都是非常好的帮助自我成长的书籍。我想,帮您治疗的唯一方式就是您自己的自我治疗。
同时我也建议您读一些经典的心理学书籍,目前心理学是帮助自我治愈的最好的学科。
另外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倾听的朋友,与自己相伴,一起走过这段路程。这是我能给您的唯一建议。
实际上您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是一个起点,只是在调整的过程中会非常痛苦,请坚持下来,成人是在痛苦中成长的!
另外,机构在各地开设的心理提升俱乐部就是为那些渴望与孩子共同成长,希望带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的父母们开设的。重新给自己一次学习、成长的机会,也是重新给自己一份拥抱幸福的机会,而这就是在为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
主题四:关于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
问题1:孩子2岁半以前有没有必要参加亲子乐园班或启蒙教育?2岁半的孩子是继续放在家里好,还是送幼儿园好?我的孩子是属于难送幼儿园的性格。
孙瑞雪:我个人认为,孩子在1岁以前没有必要送到任何一个培训机构去培训孩子。但是做父母的应该受到非常好的培训,因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0—3岁,然后是3—6 岁,因此母亲应该掌握孩子认知的过程,同时还要掌握儿童的成长规则,这个成长规则是大自然的一个产物,如果父母不了解的话,肯定会延误孩子的成长。因为儿童的成长是有一个非常科学的、微妙的一个过程——认知过程和心理过程,我觉得1岁以前的孩子着重是家长接受培训,而不是孩子接受培训。两岁半的孩子是否要入幼儿园,这主要取决于你要入什么样的幼儿园,如果这个幼儿园对你孩子的生命成长是有帮助的,我认为你可以入,但是如果这个幼儿园是在控制你的孩子,一切都由老师说了算,孩子没有自由去用手来认识这个世界的话,我认为送幼儿园就太早了。我个人觉得孩子喜欢在一个环境中,只要孩子的安全感建立的非常好,没有害怕到幼儿园的,比如说我们的孩子第一天到幼儿园就非常高兴,那天家长就说,说太奇怪了,我的孩子第一天来你这儿下午放学就不愿意走,在这儿不断的工作,原因:第一就是这位爸爸
妈妈建立的安全感就非常好,第二这个孩子所处的环境自由度很大,在这可以提供他智能发展的东西,他的心理就得到了满足,所以他不会不愿意来幼儿园,这完全取决于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和效果。
六岁以前儿童离开母亲是最不明智的。必须上幼儿园对于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对儿童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是否获得了爱、自由、安全感!如果这些获得够了,这就是最好的幼儿园!
问题2:如何给孩子选择幼儿园?孩子入园前应该做那些准备?如何面对孩子入园第一周的哭闹?跟妈妈分离的这种惨烈情况(有时真的是挺惨烈的),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有影响吗?
澍澍:连续几天的早晨当我走向通往幼儿园舒适的林荫路上都能看见一位家长站在校园的栅栏外探头探脑地看着园里的孩子。说实在话,我的心里很酸,即使在我们这样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学校里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想孩子和家长平时受的罪一定不少。父母们总是在不停地担心着什么,即使没有什么状况出现,莫名的担忧也侵扰着父母,其实这种担忧也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孩子。
我知道家长们没有安全感,这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
1、由于普遍的幼儿园现状造成孩子们在学校里受到不正常的对待和关注,孩子们对学校有恐惧,而家长们心疼又不知道怎么办?
2、家长们自身对环境缺乏安全感,无法辨别、判断孩子的情绪,而对分离的焦虑不知如何是好,自己也处在焦虑中。
3、缺少理性、客观、顺畅、和谐的家、园沟通。
这些烦恼时常困扰着妈妈们,我们无法一下改变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幼儿教育中这种长期遗留下来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缺乏尊重和真正的关爱,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去为孩子营造相对好的成长环境。
首先我们要去为孩子选择的幼儿园进行多次深入了解。在我们园里,会给家长提供充分的时间,我相信好的民办幼儿园都会这样做。了解的内容除了费用之外,还要含有以下这些很关键的内容:A.教师的情况(观察教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B.观察学校是否有比较宽松的自由空间(是否集体喝水、上厕所等);C.与校长做有效的沟通,了解对方的理念,并且确定自己的想法,比如:希望„„,不希望„„;D.没有任何一个幼儿园做到十全十美,包括孙瑞雪教育机构的幼儿园。
客观地说,总会有些不如意的地方,而妈妈们必须确定自己以及孩子需要获得什么?什么是不容忽视的?不要让自己陷入琐碎的事情中去,如:这个杯子不怎么好啊,孩子的毛巾有些旧了啊,园长刚刚是不是对我有什么不满啊,今天老师没有把孩子的鼻涕擦干净啊,等等等等。只要不违背教育本质,不对孩子造成伤害,就不要让那些不愉快缠绕着我们。
当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后,一定要接受孩子分离的焦虑这个生活现状,在我们学校也会有,但是我们会采用一些方式来缓解直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父母可以陪伴一周,熟悉环境,但教师并不用多去照顾;和父母分开后的第一周,家长可以提前来接孩子,并确定地把这一点告知孩子;接到孩子后不再过长时间地留在教室里,可以带回家或在园子里一起游戏一会儿,让孩子明白你早接他们的目的。
还有,早晨送孩子的时候温和而明确地告诉孩子“妈妈要工作,下午很早就来接你。”即使孩子哭一会儿,你也可以坦然接受。那告诉孩子之后,是交给老师就离开好,还是再陪一段时间好呢?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论我们是交给老师就离开也好还是留下一段时间陪一会儿也好,您只需要确定地传达给孩子一个信息:妈妈是爱她的。妈妈必须要去工作了。妈妈下班会来接他的。他在这里是安全的。不论你选择在什么时候离开,你只要确定地传达了这些信息给他,并且也按照这样的信息去做了,您就可以在您的精力、时间范围内自己安排陪他的时间,因为现实状况就是我们不可能一直地留在孩子身边。当父母们对一个新环境建构了安全感,接受生活的现实,积极面对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后,你会发现生活多了一分轻松,孩子的世界也因此多了一缕阳光。让我们一起加油!
您需要多些时间陪伴孩子,每晚陪伴孩子入睡,与孩子多交流,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与孩子交代清楚后告诉孩子妈妈爱你,妈妈也想陪伴你,但妈妈现在要去工作,下午就会来接你回家然后离开,这样是可以的,也是没问题的,但这个行为并不是解决孩子哭闹的根本方法。
问题3:女儿爱说“我还小呢”。2岁8个月的女儿刚上幼儿园。一天晚上,女儿和我一起躺在床上,自言自语地说“我以前小的时候不会走,妈妈抱着我。”还爱说“我还小呢!”上厕所的时候,说:“我还小呢,要蹲盆盆儿(不用坐便,用她自己的小盆盆儿)”;吃饭的时候,偶尔会说:“我还小呢,得妈妈喂”等等。我告诉她:“不管你大还是小,妈妈都是一样爱你。”好像不起什么作用。请教专家我该怎么做?
孙瑞雪:这是大人给孩子造成的一种心理压力,如果儿童获得的爱和他的年龄是同进度的,孩子就不会有压力。显然,你们给了孩子这个年龄不能理解的话或者暗示,这种行为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不安全感,不要讲儿童不能理解的话,比如:你大了,该上学了。你大了以后会上大学,离开妈妈。儿童对上学以及大了,都不明白,所有的感受都是和妈妈分离。这对幼儿来说,是极度不安的。
问题4:我读过一些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对蒙氏教育的观点也很赞同,平时给儿子充分的自由,而且也很尊重他的选择。孩子一直不肯上幼儿园,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哭闹几次,不肯穿衣服,不肯去幼儿园,不肯带自己的东西到幼儿园„„总是请求能否不上幼儿园。而幼儿园的老师也反映儿子在幼儿园不怎么遵守纪律,也不怎么从众,喜欢自我的游戏,并要求家长要加强对儿子的管教,认为儿子这种性格以后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儿子在家里玩得很好,在外面与小朋友也玩,并开始了社交的迹象。当然家里的教育有待提高,但传统幼儿园里的弊病也不少,如果我们这里有孙老师开的这种幼儿园就好了。
在这样一种现实中,如何才能在儿子身上更好地实现蒙氏式的教育,又可对传统的幼儿园扬长避短呢?
孙瑞雪: 如果孩子不依恋你,告诉我他能依恋谁呢?依恋的目的是为了走向独立,所以你要放心地让孩子依恋你。我想孩子一定是在学校里出什么问题了,这个问题使孩子拒绝上幼儿园,宁可抗拒大人一大堆的说教和劝说,这种劝说的压力也是很大的,但是没大过在学校所遇到的问题,如果你要求孩子能把事情说出来,这没有可能性。不是事情本身让孩子有压力,而是事情给孩子带来的心理让孩子有了症结和障碍。所以我建议你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试着帮着孩子说出来,假如在你说的过程中偶而能碰到这个症结,例如:“妈妈知道你根本不想去幼儿园,幼儿园让你害怕了?有谁对你不友善了?你的朋友没有遵守约定?„„”孩子就会释然,或者会把那种痛苦通过倒在你怀抱中的哭释放出来,那个问题就一定会解决。没有意义在去找什么人来寻找原因。对儿童来说,某个很严重的问题但对成人来说却是不经意的,如果他有一个非常好的班主任老师,我想这已经足够了。经过这样的倾听,假如孩子再愿意去幼儿园,我建议你能陪伴他几天,让他顺利渡过。有时候我在想,儿童对环境的心理感受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学校的心理环境低于家里的心理环境,那对于儿童也是苦难的。我不知道具体的原因是什么,假如你能做得都做了,你的孩子还是坚定地不去,我就建议你不要送了。让他在家调整一段时间,然后再重新寻找幼儿园。
王树:幼儿园的教育是应对社会,但很容易迷失自我,而在你选择的理念中,“爱和自由”却是让孩子成为自己,所以孩子会在大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假如父母清晰孩子的需求,并且能够明确、坦然地接纳孩子的独特性。那么孩子就会感到有支持。慢慢地,在这种支持中他开始建构自我,使用自我,并且让自我走进社会而不迷失。假如父母有害怕与患得患失的心态,那么孩子就无法获得支持,很快就会被大环境淹没。所以,首先你需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接受蒙氏教育的教育精神,也接受传统教育的缺点可以消解,明确成长的方向。在幼儿园里孩子学习如何面对现实世界,在家里孩子感受心灵成长,只要你接纳现状,并且轻松地运用蒙氏教育舒缓他白天压抑下来的情绪,赞美他白天学回来的技能,给予他心灵成长的关注,那么孩子会在你强有力的支持下完成自我构建,并学会在环境中调适应自己,切记不要在让自己去徘徊、焦虑、有冲突感。这也是父母需要快速成长的原因。
爱和自由的观念与我们的文化甚远,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孩子,然后感激我们的孩子能够将我们带上这样一条成长之路,当我们能够静静地在这种爱和感激中沉淀自己,那么我们就会有更大的能量不受外界的干扰并且影响和带动着我们生活的环境。
由于孩子起初在幼儿园中感到情绪压抑或紧张等负面感受,你需要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倾听孩子》一书中会有具体的方式来让你帮助孩子的情绪处理,让你自己从成长中获得更成熟的心智,当你学会从高处看待孩子的成长的时候,你就会慢慢轻松起来了。
问题5:我们这里没有蒙氏园,我非常推崇爱和自由的教育。现在我考虑一个人把孩子带到银川的学校去上学,但实际上做起来的时候会遇到许多实际上的困难。能否给我一些建议?
王树:如果在你经济、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孩子呆在银川当然是件好事情,过了3岁再去普通园会更好。如果你有更好的条件,再呆久些就更好。如果没有这种条件,我想我们能做的就是将家里营造出这种环境,如果还不行,那么就将您和孩子的心境营造出这份自由,那么,这一切就可以保障他的成长了。所以你最要放下的就是焦虑和担忧,只要自由在你们的心里,一切都会很好。
第四篇:蒙特梭利教育理论
蒙特梭利教育理论
(一)蒙特梭利教学法是由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玛丽亚•蒙特梭利创立的。她是一位意大利籍的医生和教育家;也是第一位在意大利国内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女性。在本世纪初期,她透过长期对儿童的观察而提出的教育方法,不仅改变了当时人们对儿童教育的看法与作法,也深深影响了后代。她将其一生贡献于儿童教育。它的目的是帮助孩子自然地成长。与传统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是:蒙特梭利教学强调双手工作、自我教育,着重于培养孩子具有O(秩序)C(专心)C(手眼协调)I(独立)这四种能力,这是蒙氏教育的起点,也是终点。
蒙氏教育的四个发现:
1、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吸收性心智
孩子一出生,感觉器官就开始感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信息。孩子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听觉等基本的感觉能力。这些感觉能力就决定了孩子可以依靠这些能力接受环境中的信息。因此,蒙特梭利认为教育应该从一出生就开始。
2、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什么?
蒙特梭利博士观察到,孩子在某段年龄期间,会对某种特定技能表露出强烈的兴趣及学习能力。她称这种现象为「敏感期」。
根据生物成长过程的敏感期,蒙特梭利发现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也有敏感期。3岁前,主要是秩序、语言、动作、感觉和对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敏感期为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最佳年龄。举例:以语言的敏感期为例,它出现在孩子生命的头四年,而孩子也是在这段期间学会讲话的。在语言敏感期间,孩子为了征服学习语言的棘手问题,其所流露出的坚持、精力和智能令人讶异,但这些状态将不会在他往后的生命中再次出现。换言之,一个已经经历过语言敏感期的成人,当他要再学习另一种语言时,绝不可能像他在敏感期间学习母语时那般地容易。错过了这种敏感期很难弥补。
3、自发性活动的自然法则
儿童具有自发性的活动。自发活动使儿童能够逐渐走向独立。只要成人不妨碍孩子,他们都能独立。独立能力弱、或者没有,是成人妨碍的结果。自发性活动的自然法则,就决定孩子在发展中是需要自主学习的。成人对孩子的这种自主性、自发性不能给予强迫或压抑。
4、儿童的发展要在适宜的环境下,通过自身活动获得
儿童的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和自发性活动都是内部的因素。这些内部因素要发展,需要适宜的环境,与环境相互作用。环境一定是适宜的,不适合于孩子的环境,他的潜能也就不能得到发展。这种观点和当代心理学的观点完全是一致的,即主体和客体要相互作用,相互作用依赖的是活动。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
(二)蒙氏教育的特点 5320ce0e1、让儿童自己做,不“教”的教育
反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而主张良好的学习环境,亮丽丰富的教具,让儿童主动去接触、研究,自发学习,自己构建完善的人格。一般父母和家人什么都帮孩子做的好好的,看起来是很爱孩子的表现,其实却抹杀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所以要让孩子多锻炼学习自己独立。
2、把握幼儿的敏感期
我们的梦是教师,不是只提供给孩子一个玩耍的地方,是一个独特的学习环境,利用孩子在2.5—6岁的这段敏感的年龄,能从丰富的环境中吸收讯息的特性儿设计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不会觉得单调、枯燥、辛苦或受到挫折,而且可按个人的兴趣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小组化教学,孩子很早就对学习产生热爱,也是自发性学习的关键。
3、丰富的教具提供
孩子是靠感官来学习的,我们提供给他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发他的内在潜能。每一种蒙特梭利教具都是感官导向的教具;它们均依循同一个设计原则:带领孩子不自觉地从简入繁、从具体到抽象地学习。所有教具的设计还能让孩子在操作中自我检查错误;因此,当错误产生时,孩子不但可以自我察觉到,还可以完全不需要他人帮助而改正过来,这种系统化的学习方法,可确保孩子在每一个学习阶段的成功。这种「能力产生信心、信心再产生能力」的循环,将会推动孩子不断的求知欲及工作欲望。然后的教具回想大家展示。
4、教师居于协助引导的地位
通常情况,成人的习惯怕孩子犯错,总是以自己为主体,告诉孩子怎样做,或者当孩子犯错时就大声的提醒,久而久之,孩子变得没自信,体会不到成功的乐趣,只是被迫学习,为了学习而学习。而蒙氏的教师必须放弃传统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从旁适时地给予儿童协助与引导,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动手动脑,自主的操作教具而获得发展。
“我听到了,但随后就忘了;
我看到,也就记得了;
我做了,我就理解了。
(三)五大工作内容
蒙特梭利认为,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以感官训练为主,因为那么小的孩子是用他的感觉器官来感受身边的世界,通过感觉、行走、触摸来使自己获得各种能力和技巧。感觉训练能够让孩子的感觉器官变得更加敏锐,能够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专注力和意志力,在孩子的身体功能协调和完善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像我们说的要让脑子变得聪明,应该多动手去操作。
蒙特梭利的教学内容以教具的种类来分,分为五大领域: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文化教育。
日常生活教育:包括照顾自己、维护环境、基本动作、社交行为等,锻炼孩子肢体动作的协调能力,帮助孩子适应环境,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培养孩子手眼协调能力,小肌肉的发展,为将来书写作进一步的准备,而且形成孩子独立、专心、协调、秩序等习性,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培养孩子敏锐的感官,锻炼孩子辨别力和手眼协调的能力,同时培养孩子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数学教育:包括建立数的概念,认识数字,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他把抽象的数字及加减乘除运算用量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孩子理解其含义,有助于孩子今后对数学的学习。所以说它是蒙氏教育的精髓。
语文教育进行听说训练,培养孩子听说能力、早期阅读能力,科学文化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自然等教育,引导孩子接触身边的世界,形成对形状和色彩的认知,教孩子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多层次”“全方位”“重个性”重和谐“"重实践”的教育活动
(四)父母才是真正的关键
孩子的教育,并不只限于学校,而且还有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而重要的是家庭,从出生到三岁,孩子已经形成了一些习惯,孩子模仿力强最多的还是从父母的身上习得,幼儿家长认为到了学校或幼儿园,有老师教育,自己就撒手不管了,这种想法不太正确,而家长在家中的教育才更加重要,所以,我建议家与园应更好的合作,有一些问题及时的提出,家长应该与教师更好的配合。
◎父母应该要了解蒙特梭利的教学理念。蒙特梭利说:「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爱孩子就是放手让孩子动手做其能力所及的事。
◎尊重孩子而不是伺候孩子,例如:来子可以自己喂食,就让他自己动手吃;在家里可以让孩子自己穿着及整理衣物、收拾玩具放回固定位置。
◎耐心接受及爱心的等待孩子学习的时间与方法。如:孩子的手眼协调尚未发展完全,不要急于让孩子用笔练习写字。
◎用心感受孩子的成长,欣赏孩子的优缺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优缺点,不要用自己孩子的短处也他人孩子的长处比较,应多鼓励孩子!《赏识教育》
◎落实亲子活动。带孩子出去玩,欣赏风景,观察动植物,并陪孩子做运动,爬山、游泳、走路,陪孩子阅读、聊天、分享心得。
◎不要过分注重结果,应更多的关注过程。在蒙氏的教学中孩子的教学效果是以螺旋状的爆发教学效果展现,所以孩子不可能立刻表现出来让家长看到,儿在今后上学后才能更好的看到。孩子在操作的过程中会反复摆弄,我们家长或许不理解,但孩子是以自己的心智和感觉去享受工作的过程,会比最后呈现出的作品更加重要。
展示教具的操作
感官:粉红塔构成三角形
数学:二项式三项式
第五篇:家庭蒙特梭利教育
家庭蒙特梭利教育
“孩子有绝对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决定玩什么,学什么。”蒙特梭利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一面世,就在全球风靡。一时之间,蒙特梭利教学法、蒙特梭利学校、蒙特梭利教具充斥了教育领域。目前,蒙特梭利教学法主要是在幼儿园或者专门的蒙特梭利学校推行,这个科学化的教育方法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家中可以实施蒙特梭利教育吗?面对昂贵的蒙特梭利教具,可以用最少的投入得到相同的教学效果吗?
理论篇
蒙特梭利教学法是由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玛丽亚•蒙特梭利创立的。它的目的是帮助孩子自然地成长。与传统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是:蒙特梭利教学强调双手工作、自我教育,着重于孩子秩序感、专心度、独立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培养。
不只是学习、游戏,而是工作
在我们认为,孩子的生活就是“游戏”,而蒙特梭利认为孩子具有学习的能力和需求,且把这种学习活动称为“工作”。
“游戏”是一种玩耍,在游戏的过程中,在玩具的使用中,孩子得到了快乐。相比较之下,游戏着重于让孩子在玩的同时进行学习,更带有娱乐性质。而“工作”则带有建构自己和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孩子通过工作来逐步改善自己、完成自我。在蒙特梭利教室中,孩子将独立完成他的“工作”,就算期间发生了错误,也不要帮助孩子纠正错误,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找到错误的地方,自己改正错误。
环境教育孩子
蒙特梭利强调环境与儿童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环境教育孩子。环境对于孩子身心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该提供尊重孩子需求的活动环境,提供符合他们自然发展www.xiexiebang.com 的用具,提供能够让孩子动手创造的活动,并维持环境的气氛和秩序,避免孩子在工作的时候受到干扰。
蒙特梭利对环境的要求是:“包括按儿童尺寸做出来的用品,明亮清爽的房间,可以摆放鲜花的矮窗,房间里的小尺寸家具、小书桌、漂亮的窗帘和小橱柜。这个小橱柜很容易开启,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物品,孩子可以随意取用。”
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提供给孩子的用具,也就是所说的蒙特梭利教具。教具与玩具不同,玩具虽然也有教育的意义,但是他的主要作用就是供孩子玩耍,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教育的作用不明显。而蒙特梭利教具有特定的教学作用,能够让孩子认识大小、高矮、轻重和次序、顺序等等。
正因为蒙特梭利教具具有特定的教学作用,因此价格昂贵,不是人人都有能力购买,而且也不可能把每样教具都买回家。聪明的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孩子的爱好和需求,从生活中找寻替代品。
自由、独立但不放任
在蒙特梭利活动中,孩子最大的感受就是快乐,因为他是这个环境中的主人,拥有绝对的自由和尊重,快乐地成为他自己。
在活动中,没有人告诉孩子你应该玩什么,孩子能够自由选择他感兴趣的东西,发挥了极大的自主权。蒙特梭利教学法给孩子的最大收获并不在于掌握了这种工具的用法,以及从中学会的各种知识,而是孩子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从此以后,孩子知道他需要的是什么,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去学习。
蒙特梭利教学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并不是放任,不是为所欲为。在蒙特梭利教学中,孩子能够自己选择、自己决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选择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选择需要做并且是正确的事情。孩子在自由的同www.xiexiebang.com 时还必须遵守纪律,学会遵守秩序,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家长的6个职能
除了环境和孩子以外,蒙特梭利教育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老师和家长,蒙特梭利把他们称呼为“启导员”,就是启发引导孩子的人。启导员不像传统教育中老师的职能一样给孩子设计好学习内容,教孩子要学习的知识,而是“退居一旁”,是协助、引导而不是教育,是一个观察者、示范者和协助者。
1、创设孩子所需要的环境,提供能够让孩子发展的工具。
2、发现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由选择工作。
3、衡量孩子的旧经验,运用各种方法来发现并引导孩子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4、在给孩子提供了合适的工具以后,应该给孩子示范这些工具的用法,动作应该缓慢,语言简单明了,让孩子学会自己使用这些工具。
5、给孩子示范用法以外,还应该仔细观察孩子,并且诱发孩子自发性的活动。
6、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但是要记住,应该引导孩子自我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而不是直接过去纠正孩子的错误。
小贴士
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够自主,所以进行了过多的干涉,比如给孩子规定好应该玩什么,应该怎么玩等等。
孩子不是一个等待大人来填满的容器,而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学习者。家长们应该放开担忧的手,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观察孩子的时候,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和个人经验来评价孩子,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分析,真正去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来配合孩子的成长。
www.xiexiebang.com
五大工作内容
蒙特梭利认为,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以感官训练为主,因为那么小的孩子是用他的感觉器官来感受身边的世界,通过感觉、行走、触摸来使自己获得各种能力和技巧。感觉训练能够让孩子的感觉器官变得更加敏锐,能够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专注力和意志力,在孩子的身体功能协调和完善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蒙特梭利的教学内容以教具的种类来分,分为五大领域: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自然人文教育。
日常生活教育
包括照顾自己、维护环境、基本动作、社交行为等,锻炼孩子肢体动作的协调能力,帮助孩子适应环境,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培养孩子的耐心与注意力。
感官教育
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培养孩子敏锐的感官,锻炼孩子辨别力和手眼协调的能力,同时培养孩子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数学教育
包括建立数的概念,认识数字,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
语文教育
进行听说训练,培养孩子听说能力、早期阅读能力,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自然人文教育
包括音乐、美术、自然等教育,引导孩子接触身边的世界,形成对形状和色彩的认知,教孩子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家庭蒙特梭利教育》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