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汉语教学自主创新的道路

时间:2019-05-13 03:3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汉语教学自主创新的道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汉语教学自主创新的道路》。

第一篇:走汉语教学自主创新的道路

<>

作者:李润新

点击数: 108

3更新时间:2006-5-11 【字体:小 大】

走汉语教学的自主创新之路

北京语言大学 李润新

【内容提要】

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总结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通过历史的反思和历史经验的回顾,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摒弃印欧系语言教学路子的必然性,阐释了开创有汉字和汉语特点的自主创新之路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指明了走有汉语、汉字特色的教学改革之路的紧迫性;全文贯穿着“以汉字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为了落实“以汉字为本位”,必须破除“汉字难学论”。【关键词】汉字特色、汉语特色、教学改革、历史的经验

一、历史的反思

历史是一面镜子。人们总习惯在世纪末、新世纪初,对历史进行反思、审视,从中总结出“前车之鉴”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1998年2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国际汉字与汉字教学研讨会”,与会的180位学者来自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比利时等14个国家和地区。在这次会上,中外汉学家们从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的视角,对半个多世纪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经验与教训,特别对多年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了较全面、较深刻的总结和研讨。在如何突出汉字和汉语民族特点上,在如何开展汉语教学改革,摒弃印欧系语言的教学路子,开拓有汉字和汉语特点的教学路子上,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突破。这次研讨会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原北京语言学院(今改名北京语言大学)校长、两届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吕必松教授做了重要的中心发言《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他总结说:

长期以来,我们对外汉语教学所采用的教学路子,基本上是印欧系语言教学的路子,现在仍然占主流地位的对外汉语教学路子的特点是:不严格区分口语体语言和书面语体语言;按照语文一体、语文同步的模式组织教学内容和进行技能训练;把“字”和“句子”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把汉字排除在语言要素之外,使其成为词汇的附属品;追求教学方法的唯一性,或主张听说法,或主张功能法,或主张结构功能法或功能-结构法,等等。这样的教学路子是否反应了汉字和汉语的特点,值得反思。有经验的汉语教师至少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没有向学生系统介绍口语体语言和书面语体语言的区别,致使学生语体转换和书面表达能力普遍滞后;我们也没有按照汉字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这正是造成“汉字难学”的主要原因;更没有充分利用汉字和汉语某些利于理解和记忆的特点,致使教学事倍功半。(1)

吕教授指出的上述问题,都是不争之事实。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不正视,更不能熟视无睹,不能讳疾忌医。吕教授号召对外汉语教师对“这样的教学路子是否反应了汉字和汉语的特点”的问题要进行“反思”。这不是一般问题的反思,而是教学路子的反思,是事关对外汉语教学方向性、全局性的历史性反思。吕教授指出的“有经验的教师”至少都有三点“体会”,可说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师都普遍感到头疼的三大弊端,即“书面表达能力普遍滞后”、“汉字难学论”的普遍存在、“教学事倍功半”,这与我们的教学目标,与我们加快推广汉语的要求都是相背离的。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毋庸讳言,吕教授多年来走的也是“印欧系语言教学的路子”,但是,他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这一新型学科的带头人,很注重兼听国内外同仁同好的不同意见,注重调研“占主流”地位的多数人的教学情况和非主流地位的少数人的教学情况,并进行了比较、审视和思辨,从教学路子上进行了反思,并得出了再也不能仍然走印欧系语言教学路子的重大结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来,就是因为我们采用的基本上是印欧语系的教学路子,至今还没有找到一条符合汉字和汉语特点的教学路子。因此,努力探索新的教学路子,是提高汉语教学效率的当务之急。”(2)

吕教授在论文中引用法国著名汉学家白乐桑的意见:

无论在语言学和教学理论方面,在教材的编写原则方面,甚至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承认中国文字的特殊性以及不正确处理中国文字和语言特有的关系,正是汉语教学危机的根源。(3)

吕必松教授高度称赞白乐桑先生的意见是“很有见地的论述”。我认为白乐桑的论断可谓是“旁观者清”,他所指出的我们汉语教学处在“危机”中的评估,绝非危言耸听,只要我们联系吕教授指出的那些问题,就不能不认同他的论断是对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对外汉语教师如果至今仍没有像这位外国同行的危机感,都应该幡然醒悟,处在“危机”中而不醒悟,只会在“危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吕教授正因为存有“危机”加深的忧患,存有教学效率“事倍功半”的忧患,他才把“努力探索新的教学路子”,视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的当务之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应该体认这种当务之急的紧迫性,把找到一条符合汉字和汉语特点的教学路子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

2005年召开的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上,不少国家的汉语教学专家都呼吁汉语教学应该进行改革,都主张对外汉语教学不应该走拼音文字的老路,应该突出汉语和汉字的特色,走“以字为本位”的教学路子。尤其是法国的著名汉学家,法国教育部汉语总督学白乐桑先生强烈地主张汉语教学再也不能走“以词为本位”的拼音文字的老路了。他在《人民日报》的访谈录中尖锐地指出:“我经常听到中文难这种说法,很奇怪,说这话的都是你们中国人。”白乐桑先生的话真让我们中国人为之震撼,也发人深省。在世界汉语大会闭幕式的致辞中,许嘉璐副委员长号召我们:“中国的语言学家们从实践中意识到,在信息化时代,汉语教学从内容、方法到手段,都应该有所变革,有所创新,我们将为此而不懈努力;今后,‘汉语难学,汉字难认’的舆论和现状都应逐步有所改变。”

常言道:不了解过去的人必定会曲解现在。

汉语教学、汉语教材编写多年走印欧语系语言教学的路子,决非是偶然的,这在汉语发展史上,是一个历史性的曲折。著名文字学家戴汝潜指出:

在20世纪初,由于西方经济文化的传入,中国出现现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时候,“消灭汉字,改用字母”的思想,“汉文乃半死之文”的议论也就随之出现。(4)

从世纪初就出现的这种“消灭汉字,改用字母”的思潮,虽然没有发展成主潮,但是,在“全盘西化”幽灵在神州大地几度悠荡之际,在“民族文化虚无主义”阴风不时掀起之际,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总是首当其冲,遭受贬损。汉语被“欧化”的现象比比皆是。著名作家、语言艺术大师老舍先生对这种歪风曾经批评说:

我觉得“五四”运动对语言问题是有偏差的。那时有些人以为中国语言不够细致。他们都会一种或几种外国语;念惯了西洋书,爱慕外国语言,有些瞧不起中国话,认为中国话简陋。其实中国话是世界上最进步的。(5)

老舍先生的话,十分深刻精辟,至今仍发人深省。

汉语的民族化与“欧化”之争,贯穿于20世纪。是重视汉字和汉语的特殊性,继承和发扬汉语的民族特点,还是把汉字作为词汇的附属品,忽略和抛弃民族语言的特点;是走拼音文字的“以词为本位”的道路,还是走“以汉字为本位”的民族化道路,一直争论不休。到了50年代初,中国领导人毛泽东主席提出“汉语也走世界拼音化”的主张,对汉语偏离自己固有的突出“以汉字为本位”的路子,误入“以词为本位”的拼音文字的路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汉语这种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文字与印欧语系的拼音文字,本来是两股道上的车,却要殊途同归于一途。人家拼音文字按其固有的路子,轻车熟路地向前奔驰,我们汉语却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用拼音文字系统硬套汉语的现象简直层出不穷。只要西方拼音文字一出现新的语言流派,或新的语言教学法,有些人从不考虑适不适合汉语、汉字的特点及其规律,都争相照搬照套。而汉语固有的教学法、汉字几千年行之有效的教学法,都几乎被遗忘了,被丢弃了。汉语和汉字教学的主体意识,丧失殆尽。在中国这个汉语、汉字的故乡,出现了“国内教学和研究人员对汉字的实际重视程度远不如国外的教学和研究人员”(2004,李泉)这种极其反常的现象。汉字被不少语言学家置于“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里”,这难道是正常的吗?难道我们不应深深地反思吗?难道我们不应以炎黄子孙的名义,省悟出中国汉语教学的许多值得珍惜的历史经验吗?

二、历史的经验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种。汉字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本来,世界上有不少民族在古代都曾经创造并使用过象形字,但后来他们的象形字都如同恐龙一般死亡了,他们只好又创立了拼音文字。而我们的祖先,却一直坚守方块字的形式,他们以超凡的聪明和智慧,以象形字为基础,又创立了会意、指事两种造字法,进而又出现一个大飞跃、大突破,即向着半表音半表意的方向发展,使形声字成为汉字的主体,占汉字的80%以上。形声造字法,是中华民族在汉字发展史上,可谓空前绝后的伟大创举,它给汉字这一古老的文字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使它在世界文字之林中永放青春的异彩。汉字进入了电脑、网络时代后,由于它具有举世无双的形、音、义三位一体的三个信息源,又因为它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左右脑并用的“双脑文字”,所以被誉为世界最先进的“思维网络文字”。

著名作家、文字学家王蒙先生指出: 汉语是字本位的。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6)他进而指出:

华文的字比拼音文字的字母不知重大凡几,而词与句的组合仍然离不开字。即使不承认百分之百的字本位,也得承认七八成的字本位现象。华文文学讲究炼字,这与拼音文字大不相同。(7)

作为世界最悠久的文字,它在上下五千年的传承发展中,早已积淀了许多优秀的、宝贵的教学经验,早已形成了汉语独有的、优良的传统。这些经验集中到一点,正如王蒙先生所指出的,即汉语教学应“以汉字为本位”。这是符合汉字自身规律和汉语自身特点的科学的教学之路。历史教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沿着这条路子走,汉语和汉字教学就会在快车道上前进;什么时候偏离了这条道路,误入“以词为本位”的路子,汉语和汉字教学就被误导到“误区”,甚至出现白乐桑先生指出的“汉语教学危机”。

各民族语言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各语种之间,是可以互相吸收、互相借鉴的。但是,各民族语言所特有的本质特征及其传统,是只能一代代继承和发扬下去,而不能嫁接的。“以汉字为本位”,是汉语教学固有的传统;而“以词为本位”,是拼音文字固有的传统。将“以词为本位”的传统“嫁接”到“以汉字为本位” 的我们汉语教学的传统上,汉语教学怎么能不出现“危机”呢?为了使我们更深切地认知这一历史性的教训,我们不妨回忆一下中国传统汉语教学的历史风貌。中国传统的汉语教学,历来都十分重视汉字教学,一直是“以汉字为本位”的。汉字教学,作为学好汉语的基础,作为汉语教学的突破口,一直放在汉语教学重中之重的位置。上起周代下至近代,汉语教学的基础阶段,都是以识字教学为中心,“先识字,后读书”,是各朝各代汉语教学的纲领。即使在书面语和口语相分离的两千年中,各朝各代也都把识字即扫盲作为一项国策。基础汉语教材就是押韵上口的常用字识字课文。秦代的《仓颉篇》、汉代的《急救篇》、南朝的《千字文》、宋代的《三字经》和《百家姓》等,都是代代相传的语言兼文字教学的课本。从宋代起,《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成了互相配套的文言文的识字教材,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教材。这套教材,被视为经典,凡初学汉语者,必读之,必背之,必做到“四会”:会认、会读、会写、会用。《三百千》中,内涵极为丰富,学习者不光能从中学到汉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能学到许多中华文化知识,为其进一步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百千》可谓是“以汉字为本位”的典范。这套在全国作为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普及本,通行全国,长达一千余年,影响极为深远。《三百千》的总字数为2,720个,这与现在所提的2,500个常用字差不多。当时的初学汉语者,只要记住《三百千》中的字,就可以读很多初级读物。据记载,盛唐时代,长安的外国留学生数以万计,《三百千》也是他们必读的识字课文,并被他们传入到韩、日、越等国。在欧美和东南亚等地华人居住区“唐人街”,也广为流传。

在前后三千年的“以汉字为本位”的汉语教学中,已经形成了符合汉字自身规律和汉语自身特点的优良传统。我们应百倍珍惜。我们不但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应予继承和发扬,在对外汉语教学,包括少儿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应有所继承和发扬。

三、走自主创新之路

正如前文所指出的,多年来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一直走着西方拼音文字的路子,没有立足于汉字和汉语的特点,走自主创新之路。至今,对外汉语教学的主流仍然在教学上实行“跟进”拼音文字的路,往往西方语言学出了一个什么流派,我们不加分析地“跟进”、“照搬”,一些人写论文生搬硬套外国语言学家的论点,把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还应该指出,前些年,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上存在着学科理论上的误导,正如吕必松教授所指出的: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汉语是对外汉语的本体,汉语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本体理论。这种说法貌似正确,实际上是一种理论错位。所谓理论错位,就是把某一学科的本体和本体理论拿来充任另一学科的本体和本体理论。

吕教授又进一步指出这种错位的严重危害性会直接危害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发展,使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失去其独立存在的价值。这同样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尽快拨乱反正,使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健康发展,日益完善。在全国都在掀起的自主创的新热潮中,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不应该再“跟进”西方语言教学的路子了!要立足于汉语汉字的民族语言特点,走自主创新的改革之路。

改革,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原动力。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着上述弊端,处于“危机”之中,我们要找到一条符合汉字和汉语特点的新路子,摒弃印欧系语言教学的旧路子,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不言自明的。

如何才能找到一条符合汉字和汉语特点的新路子呢?如何进行汉语教学改革呢?吕必松教授对这样的问题,也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他说:“充分认识汉字的特殊性以及汉字与汉语关系的特殊性,是寻求新的教学路子的关键。”他又指明:

一种语言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路子,要根据这种语言及其文字的特点来决定。汉字有自己的特点,不同于拼音文字;汉字与汉语的关系也有自己的特点,不同于拼音文字与其所属语言的关系。因此,汉语教学的路子应当有别于使用拼音文字的语言的教学路子。(8)

吕必松提出的这一论断,我认为是关于汉语教学路子改革的真知灼见,可说是不争之议。我们应该抓住寻求新的教学路子的“关键”,即抓住主要矛盾,在“认识汉字的特殊性以及汉字与汉语关系的特殊性”上下功夫,把它作为汉语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关于汉字和汉语的特点及其重要性,我国的语言学界早就多有论述:

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指出:“研究汉语不关心汉字是不对的„„我觉得过去研究语言的人恐怕对汉字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他还强调:“尤其要研究汉字和汉语的关系。”

著名语言学家徐通锵先生对汉字和汉语的特点更有全面系统的论述:

“字”实际上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单位,仅仅把它看成一种文字的书写单位是没有道理的。传统的汉语研究,不管是文字、音韵、训诂、方言,还是别的什么,都是以字为基础,从来不讲语素和词,不讲与此相联系的主、谓、宾和名、动、形,这绝不是我们祖宗“落后”,“没有语法观念”,而是汉语的结构本身允许做这样的研究,需要这样的研究。我们需要重新认识 “字”在汉语结构中的地位,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它的性质和作用,使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推进汉语研究。把“字”看成为汉语句法的基本结构单位,而把“词”置于一边或置于次要地位来考虑,这是汉语语言学观念的转变„„语法结构单位从“词”变为“字”,这不单是简单的概念更替,而是语言研究的视点的转移。这恐怕是带方向性的理论问题。(9)吕必松教授指出:

在观念上,不应当再把汉字仅仅理解为作为词汇附属品的纯书写符号,而应当理解为一种自成体系的形、音、义结合体,理解为汉语书面语言的要素之一;在操作上,把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字”作为最小的语法单位„„突出“字”的教学,通过以字带词、以词带句,把“字”的教学与汉语书面语言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10)

我们引用上面的三位语言学家关于汉字和汉语特点的论述,从中可以悟出汉语教学改革的性质和目标。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汉字的重要性,尤其要重视汉字和汉语关系的重要性。对这种重要性“估计不足”是语言学界一大时弊。其次,要充分认识汉语教学改革必须更新观念,其核心就是重新认识“字”在汉语结构中的地位,把“字”看成是汉语句法的基本单位,而把“词”置于次要地位来考虑。这就意味着从拼音文字的“以词为本位”转变为“以汉字为本为”,这决不单单是简单的概念更替,而是一次带方向性的转变,这无异于在汉语语言观念上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其三,在汉语教学改革的操作性上,要有针对性,即针对长期以来用印欧系语言教学路子所引发的教学“危机”的种种表现,进行相应的改革,比如,改变现在仍占主流地位的“语文一体、语文同步”的教学模式,建立书面体语言教学系统;在教材编写上和课堂教学上做到口语体语言教学和书面体语言教学并重,把汉字教学与词汇教学、句子教学都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以字带词,以词带句;继承并发扬以汉字为本位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汉字和汉语某些利于理解和记忆的特点,使教学效率事半功倍,等等。

我们应该看到,寻找符合汉字和汉语特点的教学新路子,不断深入地开展汉语教学的改革,是任重道远的,对它的艰巨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但是,不把汉语教学从“危机”中解脱出来,不开创符合汉字和汉语特点的民族化的教学路子,不进行改革是绝对不行的。我们应该下定决心,以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精神,把汉语教学的改革进行到底。

四、破除“汉字难学论” 从20世纪初至今,“汉字难学论”风靡世界,越演越烈,不少汉语学习者,谈字色变,憷写汉字。有不少外国留学生和汉语学习者,把“听说领先”变成“听说即止”,只要能听会说,读写弃而不学,甘当文盲。国内的不少人也人云亦云,一谈到汉字教学,似乎都离不开“汉字难认、难记、难写”。这“三难”,像套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一样,让人头疼。

必须指明,这种以“三难”为内容的“汉字难学论”,对我们向世界推广汉语,已经形成了很大的舆论阻力和心理障碍。有些教汉字的老师,鼓励学生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来学汉字,其情感人。但把汉字比作挡在前进道路的“大山”,鼓励学生去“挖山不止”。这比喻恰当吗?汉字果然是一座“大山”吗?果真是“难认、难记、难写”的“三难”文字吗?

否!汉字并不难认,不难记,不难写,它绝不是难学的文字。相反,它是比较易认、易写、易记的文字。强加在汉字头上“难学”的帽子,必须摘掉。

我们先审视一下“汉字难学论”是怎么样被人为地制造出来的吧。我们炎黄子孙都知道,汉字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史上,在20世纪之前,从没有人把它视为难学的文字,而是视它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不但汉族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各少数民族都沿用至今;而且,汉字早已超越了中国国界,形成“汉字文化圈”。至今,在新加坡,汉字依然是官方文字之一;2000年前传入日本的汉字,现在还存用1926个;1500多年前传入韩国的汉字今天还存用1300个汉字。在周边国家,影响很大。如在日本,中日同文时间就长达五百年之久。汉字承载着中华文化流布海内外的历史事实,无庸置疑地说明,汉字是易学的文字。不然,谁会把“难学的文字”引进到本国呢?

我们说“汉字难学论”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的。

吕教授指明了“汉字难学“的的根由:

“语文一体,语文同步”的教学模式是教说什么,同时教这句话的书面形式,先出现的汉字往往笔画较多,结构复杂,因此无法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汉字教学。学生在学习的初期总是把汉字看成图画那样复杂的形体,认读、书写和记忆都事倍功半,一开始就产生了“汉字难认、难写、难记”的“三难”印象,形成了学习汉字的心理障碍。(11)

“语文一体,语文同步”的教学模式,忽略了“汉字和汉语某些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特点”,也使汉语和汉字教学的危机如陷于泥潭,越陷越深。其危害,可历数四条:

(一)、破坏了汉字自身固有的规律。汉字造字,本来是先笔画少的,后笔画多的;先简单的,后复杂的;先独体字,后合体字。而此模式却反其道而形之,往往在学生还没学笔画、笔顺规则、部件等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就学习“谢”、“读”、“喝”等笔画多、复杂的合体字。这对汉语初学者等于当头棒喝。

(二)、破坏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人们认知汉字的过程,应是从简单的到复杂的,按照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有序地进行;而此模式却反其道而行之,把有序变为无序,学了什么“语”,就学什么“字”,实际就打破了汉字的认知规律,学生杂乱无序地学习汉字,只能造成汉字“三难”的心理障碍。

(三)、破坏了“以部件为纲”的识字、写字方法。汉字的结构单位是笔画、部件、整字。由笔画组成部件,由部件组成整字。部件是构成汉字最基本的结构单位。由此模式只停留在笔画的层面上,只能一笔一划地教和写。忽略了部件为纲的功能,就抹煞了汉字中80%的形声字的特点,抹煞了汉字是形、音、义三为一体的特点,把汉字蜕变为由笔画堆积起的记录汉语的一种符号。

(四)、破坏了汉字与汉语天然结合的关系,把二者割裂开来。由于此模式既不考虑汉字形体结构的规律,又在字义和词义之间建造一座人为的隔离屏障,所以使汉字教学游离于汉语教学之外。

总之,“语文一体,语文同步”的教学模式,贻害无穷。我们应拨乱反正,回归传统,把汉字教学和语音教学、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都结合起来,以字带语音,以字带词,以字带语法,把传统的经验和现代语言学理论结合起来,开创汉字和汉语教学的新局面。

我们说汉字是比较易认、易学、易写之文,汉语是比较易学、易说、易记之语,并非是出于推广汉语的功利主义,也决非不实事求是,不敢面对汉字难学的事实。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只要把汉字、汉语与拼音文字英语做一个全方位的综合对比,汉字和汉语是否难学,也就水落石出了。

首先,先比汉字的笔画和英语的字母。只有这两项有可比性。汉字与英语字母没有可比性。因为二者不是处于同一层面的事物。汉字基本笔划只有横、竖、撇、点、捺、提,其余的二十多个复合笔画都是从基本笔画派生出来的。这汉语30个笔画与英语的26个字母相比,论写、论念、论记,都无明显难易之分。若硬分高低,两个初学者,学汉语者写出30个笔画,学英语写出26个字母,前者肯定快于后者。

比写:汉字一笔一画上下左右地写成方块字,英语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从左向右写成一长条。汉字有笔画多的,英语也有多音节词,论写、论念、论记,两者也无难易之分。不过论读的速度,写的速度,大家都公认汉语比英语要快一些。在电脑里,更是如此。因为汉语正如老舍先生说的 “是世界上最简练的语言”。它一字一音节,同一个词,它的音节往往是最少的。如“闪电”一词,两个音节,而英国的乔依斯在作品中写到“闪电”一词时,却用了上百个字母。据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统计,拼音文字的阅读速度只有汉字的三分之一,即汉语比英语快三倍。

比认:汉字很好认,只要知道它是用哪种造字法造出来的,即可见其形而知其义,如象形字“牛”、指事字“刃”、会意字“炎”、形声字“桐”等,这些字都有图示性,都有外指的“物相”和内指的“意向”,都能引人联想,很容易认知;但英语一个词,只能见其形而知其音,其意只能死记硬背。又因英语是“单脑文字”,没有丝毫的图示性和联想性,难于记住。

比常用字词:汉语的常用字只能2,500个。只要能认读这2,500个常用字,就能阅读其覆盖率为97.79%的书报上的汉字。这2,500个汉字,可以构成千千万万个词,比如“天”这个字至少可组成264个词:天边、天才、天地、天命、天气、天鹅、天然、天时、天堂、天文、天上、天下、天真„„白天、春天、秋天、明天、当天、今天、阴天、晴天、雨天、整天、冬天、夏天„„,这些词,虽不是两个相加之意,但却可以从中悟出都与天的本义和引申义有关联,易理解,易记住,易举一反三。因每个字,几乎均有其义,所以有不少汉语生词,可不学自通,如学了“灯”,又学了“电”,则“电灯”即大致能不学自通;学了“车”,又学了“马”,则“马车”的词义也能认知八九不离十。类似的词,在汉语词汇中,可说俯拾即是;还有,汉语有许多同族词,识其一二,即可知其全族,比如:知一词“月”,一年十二个月即可知晓;知其“星期”一词,一周的名称则可了然;知医院的“科”之意,则整个医院各科即可不学自通。汉语这种“一以当十”、“十以当百”的识字认词的效益,英语是没有的,它的常用词要比汉语常用字多几倍,各独自为词,缺乏关联,就如上述的“月”和“星期”名、“医院”名等,各不相同,一个一个的独立的词,都要一个一个记,跟汉字的触类旁通之妙相比,有多难啊!难怪学过汉英双语者深有感触地比喻:“学英语,如同爬坡,越学越难;学汉语,如同下坡,越学越容易”。

有人会说,汉字多达数万,结构繁多,很难写;而英语字母就那么26个,就能拼出数以万计的词。诚然,汉字字数多,结构繁复;但是,汉字是有规律的,只要顺其规律,即可化难为易。如:汉字形成的规律是:先笔划少的,后笔画多的;先结构简单的,后结构复杂的;先独体字,后合体字。只要这样顺应汉字固有规律来教汉字,就会一顺百顺,势如破竹;如违反其规律,如第二课教学生写“谢”字,这破坏了汉字“先笔画少、先结构简单、先独体字”的有序之规,而是“先笔画多,先繁复,先合体字”的逆反方向而行之,这不是人为地制造“汉字难学论” 又是什么呢?再说,在学生掌握了汉字笔画、笔顺规则后,再掌握100至200个汉字部件,就差不多能写所有数万个汉字了。因为所有的汉字几乎都由这100至200个部件组成的。汉字的部件,是根据统计有600多个,其中大部分都是罕用部件,常用的主要部件只有100多个,它们几乎覆盖所有2,500个常用字。记住这些部件,意味着所有的汉字就都会写了。我们之所以提出汉字教学“以部件为纲”,就是为了“纲举目张”,只要教会学生会认、会写、会记住100多个部件(有相当多的部件是独体字)。汉字难写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生记住100多个部件,如同记住100多个英语单词,能说难吗?

最后,还应该从语法上比一比,因为这是一种语言难学与否的重要标准。语法学界都公认汉语语法是简明易学的。汉语的词没有什么语法变化,比如“吃”不管主语是“你”、“我”、“他”,还是“你们”、“我们”、“他们”,“吃”还是“吃”,都没有语法变化;动作、时间和状态是靠加动态助词表示的;而英语,性、数、格、时的变化却很繁复,可谓难而又难。

综上所述,汉字和汉语确实不难,跟英语全方位一比,其易学、易认、易记、易写可说是显而易见的。汉语“三难”的帽子该扔进太平洋去。

进入新世纪后,由于汉字有超时空性的功能,又有储存形、音、义三种信息的天性,它的视觉输入信息远远优于线形的拼音文字。我们应以五千年汉字文明传承者的名义,想想过去。“不了解过去的人,必定会曲解现在。”汉字的生命力是无穷的,它已经为承载文明古国灿烂的中华文化立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它必将在新世纪新千年中立下更辉煌的丰功伟业。

【参考文献】

(1)吕必松《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汉字与汉字教学研究论文选》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同(1)

(3)白乐桑《汉语教材中的文、语领导之争:是合并,还是自主,抑是分离?》(《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199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4)戴汝潜《汉字教学与学·前言》(1999年,山东教育出版社。)(5)老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出口成章》,1964年,作家出版社。)(6)王蒙《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2005年第9期《新华文摘》)(7)同(6)。(8)同(1)。

(9)许通锵《“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1994年《世界汉语教学》第二期。)(10)同(1)。(11)同(1)。

上一篇文章: 科学认读——让8岁孩子形成自主阅读能力的教育尝试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06

第二篇: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

作者: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03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省份,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设创新型省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原始创新和创新集成,积极营造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把山东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强省 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以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带动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全省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省份,必须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保持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必须抓住加快科学技术进步这个关键环节,不断健全政府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性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战略高技术,促进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建设创新型省份,必须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瓶颈 统筹当前和长远,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重点发展、亟待提供技术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作为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技术专项,建设一批产业创新基地,培育一批创新领头企业 在能源、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 有选择、高起点承接国际产业特别是产业链高端环节的转移,加强主导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技术和成套技术装备的引进,提升重点企业、行业、产业的竞争力。

第三篇: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和畜牧业创新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与畜牧业创新

在新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以此指导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在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八项任务的第一条,强调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一、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特征

(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依托的自主创新

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使得自主创新道路成为市场导向的自主创新。市场导向就是将创新的方向和目标定位在市场需求。在当今高度市场化的国际环境中,所有的创新都不是盲目无序的,而是以市场导向为指引。所以,确立市场导向或需求导向的自主创新方向,把自主创新的目标和市场需求紧紧结合,自主创新才有无穷的发展动力。

(二)以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创新为基础的自主创新道路

企业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经济主体,是国民经济的经济细胞,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基本依托。我国应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模式,就是说企业在国家自主创新中应发挥主体作用,企业家应该是自主创新的具体倡导者。推动自主创新的研发机构应主要设立在企业,研发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主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企业,发明专利主要来自于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者主要是企业。

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也是由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格局决定的,是我国社会主义业化乃至现代化道路必然的基本经济制度选择。发挥公有经济的优势,激发国有经济的活力,调动非公有经济的积极性,多种创新主体共同追求创新是中国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特色。

(三)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的自主创新道路

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发展动力。从企业角度看,没有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依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很难提高。从市场层面看,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任重而道远,摆脱特权对市场活动的干扰,优化竞争秩序,真正体现“等价交换、互惠互利、公平竞争、自愿选择”的市场经济基本原则还有许多障碍要破除,不破除这些障碍,竞争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要么无从谈起,要么遭到遏制。从政府层面看,由行政管理型政府向公共

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化迫在眉睫。

(四)以对外开放条件为环境的自主创新道路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坚持长期、全面、互利的对外开放,用自主创新促对外开放,用对外开放促自主创新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特征。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大胆引进,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既不片面依赖,也不闭关锁国,把积极吸收引进和努力自主创新相结合,以自主创新为主,以引进吸收为辅,这是对外开放条件下推进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今后要坚持的一条成功之路。

(五)以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为优势的自主创新道路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简单说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体现在自主创新领域,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上的全国一盘棋,一个总体目标,一个总体规划;二是在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领域里,举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之力,聚全民智慧;三是科技人员和工程人员的集体协作攻关可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四是有利于构建完整、统一、协调、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六)以国家宏观政策为指导的自主创新道路

工业化和现代化是经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必须选择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基本要求就是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导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这是一条国际经验,谁都不能例外。国家为自主创新提供政策支撑和法律保护,为自主创新提供环境平台。人才政策是自主创新的依托。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科技的投融资政策是自主创新的条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需要发挥财政、金融、投资的杠杆作用,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以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为动力的自主创新道路

战略研究和战略实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研究战略也不只是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的叠加或堆砌,而是形成互为因果的若干问题或说是诸问题系列。研究战略还要注意由党的战略化为国家战略以及在战略指导下形成的法律、法规、行政措施和道德规范,最终作为国家意志,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自主创新的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现实转化,自主创新决不是脱离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或要求的独立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这样。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要紧紧围绕这些重大战略决策展开,并以这些重

大战略决策为依据、为动力、为契机。

(八)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自主创新战略

经济全球化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全球分工格局,即发达国家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他们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及污染严重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自然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成本负担加重。中国的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建立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这既是制约又是发展条件。生态环境保护条件下的工业进步是根据中国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做出的唯一选择。

畜牧业是振兴农村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保持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畜牧业的创新发展,全面提升畜牧业的整体效益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创新 体制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础,推动体制创新首先要有敢于天下先的精神,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努力在原来改革没有触及或触及不深的旧体制的核心部分,不断地培育、发展新体制因素,使之逐步完成向新体制的过渡。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经济潮流中,旧体制很难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必须不断改革与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因此,畜牧业体制创新是发展畜牧业的基本要求。要理顺畜牧业各种体制,继续推进农村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转换与创新,实现政府管理体制向符合当今畜牧业发展要求转变,为畜牧业发展注入新的省略和动力,为整个畜牧业创新提供良好的体制条件和宏观环境。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参与宏观调控,从战略高度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抓好畜牧业的薄弱环节,使其发展步入健康的轨道。同时,实行多种形式的体制改革,灵活多变,因势利导,对不同地域不同的畜牧相关企业采取多形式的体制创新。

2、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实现科技进步,促进畜牧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在现有制度和资源条件下,畜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畜牧技术创新。畜牧业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一方面要围绕生产实际,及时研究开发新的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对现有实用技术的改进、发展和提高,把现代科学技术很好地应用到饲料生产、动物生产及畜产品加工等各方面中,使现代科技的发展伴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来提高畜产品的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是科技人员的培育,只有不断培育科技人员,才会有不断的创新。人才培养既要注重研究型人才,又要重视有利创新意识的应用人才,还要培养行业人员,这是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畜牧业不断发展的基础所在。技术创新主要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实施种苗工程,把科研、引种、繁育、经营等各个环节联结起来,实行引、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二是高度重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利用,以期获得更好的效益。三是大力实施牧业标准化生产,这是保护品牌确保产品质量的有力措施。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畜产品技术含量,合理配置生产资源,使产品优势变成规模、商品优势,走品牌优质之路。

3、发展模式创新 如果说体制创新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技术创新是依托,那么发展模式的创新则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现代畜牧业正朝着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畜牧业发展必须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全新的发展模式。要改革传统畜牧业,改变零星散养模式,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商业化、特色化的畜牲养殖业。可以考虑利用山区独特的资源优势优先发展特色畜牧业,解决因畜牧业生产所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要正确处理好当今和长远的关系,摒弃只重当前利益不重后果的发展模式。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畜牧业发展中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先污染后治理,先建设后拆除的模式显然不符合新世纪畜牧业的发展规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长远的眼光发展畜牧业才是今后畜牧业发展的趋势。正确理清当前形势,不断创新,才是良好健康的发展模式。

4、经营机制创新 发展高效益畜牧业必须实现经营机制创新,重点在于:一是鼓励、支持和发展“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培育农民购销队伍,扶植组建畜禽生产专业协会,结成农民利益共同体;三是加强开发畜禽产品精细加工,创名优品牌;四是重视畜禽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的载体作用,逐步实现生产与需求的连接;五是建立发展生产与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相结合的新型流通方式,拓宽农民进入市场和畜产品流通的渠道。

5、思维方式创新 一切创新说到底首先是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的更新。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才能实现现代畜牧业新的突破。转变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转变传统的以畜牧业为低下行业的观念。应具有新的战略眼光,从传统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拓宽视野,放眼全球,同世界接轨,走勇于创新的发展道路。畜牧业要在改革和发展上取得突破,首先要彻底摒弃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思维模式,强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生产经营观念的创新,使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畜牧业的发展需要从业者应具有超前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用,生产中要有紧迫感和竞争观念,多思索,多探讨,敢于创新 发展畜牧业必须有创新精神

第四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共建和谐地球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深入人心,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国与国相互依存更加紧密。然而,在各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却日益突显出来。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已有数十亿年之久,无时无刻都在循其自然发展规律变化着。但从第四纪开始诞生了人类之后,人类就对全球自然环境变化加以干扰。尤其是到了现代,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粮食短缺、臭氧层空洞、酸雨、生态系统失调、全球变暖等严重问题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各国都意识到要共同治理地球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日益加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地球面临的所谓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不足和人口爆炸五大挑战,核心是人口问题。人口猛增必然造成生物圈负荷的加重,人对自然资源的需要量增大,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打破了系统的稳定性、有序性,生态系统就丧失了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的能力,必然产生全球性负向变化,增多了全球自然灾害的机会。这就告诉我们必需用联系观点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国家和谐与世界和谐、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相结合,坚持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的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事物的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统筹兼顾,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温家宝总理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闭幕式中说到:地球不仅是我们从父辈那里借来的,更是从我们的后代那里借来的。这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长远意义着想,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粮食和能源问题事关各国民生、发展、稳定。我们应该加大农业投入,发展先进技术,抑制市场投机,增加粮食援助,加强农业和粮食合作。加强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互利合作,加紧研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构建先进能源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

各国间应用更开放的态度,开展合作,推动互利共赢。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面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加强国际合作,是应对挑战、确保和睦安宁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树立共赢理念,把本国人民利益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扩大各方利益汇合点。从系统论方法思维看,可持续发展把当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局部地区,看成是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这种系统论的观点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关键,并为人与资源问题的分析提供了整体框架,人与资源矛盾的产生与实质,是由人和这一复杂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关系的失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功能的削弱或增强都会影响其他组分以及可持续发展过程。因而在解决资源的战略时,要从全局着眼,从系统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宏观调控。21世纪也是一个信息与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教兴国”乃立国之本、强国之策、富民之术,教育为基础,百年树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首当其冲。21世纪的人类将不断从自然界取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又不断与自然界一起共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活的共生地理环境,共生就意味着“人与自然界的新的联盟”,彻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愿望。人以地为生,人地和谐,持续利用。

第五篇:自主创新

文章标题:自主创新-奏响时代的强音

如果要评选当今中国最为流行的词汇,“自主创新”肯定会高票入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特别强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成为代表和委员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在当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趋势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瞬息万

变,每个人、尤其是企业和企业家,都应当认识到自主创新不是社会发展的权宜之计,而是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引发的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重大调整,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重大机遇。但我国科技总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将长期面临发达国家科技优势的压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无论对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还是对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都是一个具有战略性的关节点。

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强音。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返回,激发了人们的豪情,也坚定了创新的信心。去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外观设计、实用新型3种专利申请476万余件,比上年增长35%,是近20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中,企业投入占到6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突破200亿美元;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科技投入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地方和企业也都要增加科技投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响彻华夏,汇成了科学发展的主旋律。

自主创新既不是哪个部门哪个地方的事,也不是哪个单位哪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全体人民都来参与。质检工作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重要力量,也要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精神。质检工作在为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良好市场竞争环境等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质检人一定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统一思想认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全系统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自己的创新音符和谐地融入到创新时代的主旋律之中。

《自主创新-奏响时代的强音》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自主创新-奏响时代的强音。

下载走汉语教学自主创新的道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汉语教学自主创新的道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主创新

    我国汽车行业的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汽车产......

    自主创新

    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但总的来看,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

    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建设幸福广东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的实践,科学分析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

    “自主探究”五步走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五步法”教学模式 一、 课堂形态名称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着,我校的“自主探究五步法”教学在于从观念上和教学机制上,立足于孩子们在学......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设计(原创)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动竞相迸发......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设计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设计 [课标依据]: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社会主义初级......

    走改革创新道路 开启乡镇供水新篇章

    走改革创新道路开启乡镇供水新篇章--长宁县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水,承载着千年文明自远古浩荡而来,流入千家万户,人类以智慧为她凿渠净化、铺管引流,使得自来水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汉语教学

    复合趋向补语(“ V 进来”、“ V 进去”、“ V 出来”、“ V 出去”、“ V 回来”等)关于复合趋向补语的课堂教学,在吕必松先生的《华语教学讲习》(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