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的三个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的三个关键能力
一、读:语文教学之本
语文课的第一要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一堂优秀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循序渐进地读的,读是语文“发展课堂”之本。1.充分发挥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 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很必要。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实践证明: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2.充分保证课堂上读书的时间
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则自晓其义也。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
3.精心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文质兼美,可读性强,人文性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说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适用于介绍性的语气读,不宜进行朗读训练。而叙事写人的作品,言辞优美,故事情节曲折,感情变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语言华丽,感情色彩浓厚;古诗文和现代诗歌节奏感强,含义深远。这些题材的文章都适合进行朗读训练。一般说来,体现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语句,最能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师把这些内容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每段内容进行朗读训练的目标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月光曲》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是为了启发想象,体会意境;指导朗读《燕子》一文的第二段时,是为了领会写作技巧及表达方法。
4.积极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要使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教师就必须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提示语等。
在引导学生读《荷花》一课第四自然段时,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学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后,我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配乐表情朗读课文,学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中。引导学生读《两小儿辩日》一课时,采用煽情的“挑拨”提示语:“一儿不服曰”、“一儿扯着嗓门曰”、“一儿脚跺地曰”,让两组小儿的辩斗愈读愈激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学生也是在反复地读,但读的效果与我们平时机械的读截然不同。5.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齐读、领读、轮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一般说来,低年级常运用轻声读、齐读,分角色读,以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年级宜采用个别读,默读,有利于静思默想,潜心思考。一节课中,教师可采用几种朗读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种方式为主。
如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适合个人朗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或片段,则适合分角色朗读,如《陶罐和铁罐》;节奏感强,感情饱满的课文,尤其是诗歌,则可进行集体朗读;而词句艰深,含义深刻的课文,则需要教师适时范读或创设情境导读,如朱自清的《匆匆》。
6.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时引导学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设计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
二、思:语文教学之魂
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是人类用以进行思维活动、表达思维成果的载体。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输出思想)和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维(汲取思想)的能力。可见,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的高度自觉。
例如孙双金执教《找春天》一课,重在指向表达的思考。课堂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春天为什么是个害羞的小姑娘呢?然后然后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1.比一比。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为什么不比作老太太?为什么不比作小伙子?让学生初步感知比喻要恰当。
2.想一想。教师问学生喜欢把小草比作眉毛吗?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你还可以比作什么?进行口头练习: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吧?让学生初步感知比喻要奇妙。3.改一改。剩下的三句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孙老师的语感非常强,当学生说“那是春天的鼻毛吧?”,立刻问学生“你们喜不喜欢?”,让学生初步感知比喻要美好。
4.拓一拓。教师引导学生拓展想象,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迎风摇摆的柳枝,那是春天的——(生:长发,摇篮,小船„„);伸出墙外的红杏,那是春天的——(生:皮鞋,脸蛋,旗帜„„);枝头鸣叫的黄鹂,那是春天的——(生:音乐,演奏师,歌曲„„)。言语形式就是言语内容,言语内容就是言语形式。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开展指向言语形式的思考,学会提问,学会想象,学会比喻,同时领会其中的情与趣,课堂灵动、智慧而欢乐。
三、写:语文教学之根 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语言学习的早期阶段主要是依靠模仿来完成,而作为高级言语形式,文章的写作同样需要一个从模仿到创造的发展过程。通过此过程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获得较多的写作知识,有利于学生写作知识的快速掌握。1.指导仿写
仿写就是仿写句式,是根据特定的语言情景,按指定的参照对象进行仿造。仿写要做到紧扣话题,语体和谐,结构一致,辞格相同。最关键的是把握语境,理解模仿对象的结构和含义,做到“形神皆像”。仿写句式思维开阔,又有参照对象,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和兴趣,当然就乐于表达。2.自由创写
《语文课程新探》中写作教学的策略提出“一开始写作不要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易于动笔,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这实际上就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不受文体束缚。学生普遍怕作文,为了打消怕的心理,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写他们自己最拿手的文体:日记、书信、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应用文等都可以。只要是学生的真话、实话、心里话,老师都应该肯定和鼓励,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因为不受文体限制,学生就有话可写,易于动笔,从而消除了写作的畏难情绪。
第二篇:“核心素养”语境下的语文课堂改革走向
“核心素养”语境下的语文课堂改革走向
周一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的发展体系。它把我国的发展理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关系到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为此,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郑重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当前基础教育的战略主题,其关键便在于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以实现我国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改革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深度推进,靶向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那是学生在面向未来社会实现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脚点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决胜环节在课堂。这是因为课程改革的理念、内容、过程和效益,最终都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承载、实行,并落实于人的成长和发展。“课堂”与“教室”是两个联系紧密但又截然不同的概念。确切地说,“教室”只是一个建筑空间,而“课堂”却是生命共同体同成长共发展的一个神奇圣坛,诸多大脑在这里产生了各种矛盾的冲突,引爆出多样奇妙的联想,闪烁着多少智慧的火花„„于是,教育质量从这里落实,办学效益在这里体现,未来人才从这里起步,名校名师在这里铸就,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发展的。“十三五”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方向引领着教育的发展新格局,它必然昭示着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新理念。因此从“十三五”元年始,如何建立当下课堂教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体系,无疑是目前探索如何真正把提升儿童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必须予以认真研究、实践的重大命题。
一、课堂需要“创新”发展
把创新纳入课堂教学深度改革的理念体系,并排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创新。过去我们对于课堂教学的建设,更多追求的是全面、协调和效率。然而今天,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未来社会的挑战,如果我们不能以创新的意识去培养创新的人才,又如何在未来的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落实,“创新”是它的第一动力。课改的不断深化,带来了教育的诸多新常态:教育发展提速,课堂结构升级,必然带来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改变。“以生为本”“以学为重”正在不断颠覆传统课堂片面强调教师掌控一切、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课堂的时代转型能获得成功必然要呼唤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这不只是理念要创新,课堂教学的资源开拓、教材选配必须同步创新。更不容忽视的是在实践层面上至关重要的课堂结构、教学策略、导学方式等,也必须有相应的改变,方能使创新发展真正落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实处。特级教师季科平的一课“《窗边的小豆豆》家校共读交流会”,比较充分地显示了语文课堂全方位创新的特色,颇值得关注。《窗边的小豆豆》这是一本小朋友爱读的书,淘气的小豆豆被迫退学后,来到小林校长主持的“巴学园”上学。在那里,小豆豆无拘无束地发展了阳光般灿烂的天性,成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孩子。课前,季老师已把这本书推荐给孩子和家长,展开了“亲子共读”的活动。同时又把孩子的课外阅读、家庭的“亲子共读”引入到课堂作为阅读的交流指导课。在课堂上,不仅有学生,还有部分家长和听课老师。大家一起快乐地聊读书感受。孩子聊的自然会更关注小豆豆在巴学园里那阳光灿烂的童年,家长更关注是豆妈的那份耐心,听课老师则更关注小林校长的学生观、教育观。大家一起回忆内容,链接内外,都有自己的获得感。从中,教师引导大家重点聚焦之后,让学生当堂写了“好书推荐语”,家长写“心愿卡”,并继续推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家庭的“亲子共读”。显然这是一堂很有创新特色的语文阅读指导课,把家校连动、亲子共读引进课堂,深度改变了传统课堂的狭隘、单调、僵化的局面,学生、家长、执导老师和听课老师都成了充满活力的课程资源。
二、课堂需要“协调”发展
“协调”在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是课堂教学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时空、同发展的综合体。课堂教学有许多矛盾存在,如师与生的矛盾、教与学的矛盾、人与物的矛盾、讲与练的矛盾、思与行的矛盾、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课内与课外的矛盾等。这是因为课堂教学关乎着学生的生命成长,也涉及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诸多的矛盾并不是坏事,正是课堂教学存在价值的本质呈现。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我们不能采取简单化的存此去彼,甚至也不能过分的厚此薄彼,而是要亦此亦彼,在“对立”中看到其中的“统一”,在“共生”中求得融通的“互惠”。这种课堂哲学的灵动视角,应当成为当下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公共理性。这其中得以融合的关键便是“协调”。《现代汉语词典》对“协调”的解释是“配合得很好”,可见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矛盾,不是两者之中选其一,而是要讲矛盾双方的“配合艺术”,求得平衡点,从而达到课堂的“协调发展”。
《特别的作业》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课文,说的是于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并把找到的春天带到教室里来。于是同学们带来了有紫丁香的花瓣、有杨花、有柳枝、有青草、有画下的画„„“为什么课题叫‘特别的作业’,它指的是谁的作业?”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让小朋友去读、思、议。不料,同学们争论十分激烈。有的认为当然是小丽的作业,她不摘花,用画来代替,体现了她对大自然的爱护;有的说是小龙的作业,他带来了一只装在纸盒子里的蜜蜂,准备展示后放回大自然„„不料,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听课老师的争论。执教老师在众说纷纭的当口,找到了一个争论的原点:老师布置的“特别作业”(课题)是什么?学生齐答“找春天”。现在我们不妨仔细读课文,深入思考一下,同学们的作业有不是“春天”的吗?对呀,既然找来的都是“春天”,就都是“特别的作业”,为什么只能是其中的一个呢?小丽的作业固然完成得很特别,小龙的作业也与众不同,但其他的作业难道就不特别吗?何况课文中老师还说“你们的作业都完成得很好,大家都找到了春天”。由此看来,语文课堂的协调发展,关键还得牢牢抓住语文课程之本,即语言和思维,对课文的语言做深入的合乎逻辑的思考,这不仅是抓住了语文之本,也是获得了协调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课堂需要“绿色”发展
如果说自然界或社会是个“大生态环境”,那么课堂就是一个“小生态环境”。有人说课堂是由三个“四十几”构成的“圣坛”,即四十几个个体(师生)、四十几分钟(一节课时)、四十几平方的空间面积,但这三个四十几构成的特殊环境,却关系到国家强弱、民族兴衰。因为那是未来人才的成长之地,称其为“圣坛”,自有它的意蕴。课堂的绿色发展乃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们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待。所以不能以为强调课堂的绿色发展理念,就只是要加强生态教育,美化课堂环境。当然,这也是应有之义,但不能仅仅于此。绿色发展的实质应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应突出育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真正让教学回归本质,让儿童站在正中央。教学的以生为本,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充分尊重他们的话语权,在自主、真实表达见解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认知度和思考力。这样适合学生生命发展需要的课堂才真正是“绿色”的。教学《珍珠鸟》一课(人教版),学生对冯骥才写于文尾的那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提出了不少异见。有的说,小珍珠鸟不是因为作者的呵护而对他产生了信赖,原因是小珍珠鸟根本不知道人类会伤害他,当然就不会害怕。有的说,为什么笼里的大珍珠鸟一定要召唤小珍珠鸟回笼子,难道它和作者之间没有信赖吗?还有的说,既然作者这么信赖珍珠鸟,喜欢珍珠鸟,为什么不把珍珠鸟放了,还他们自由呢?把珍珠鸟关在笼子里,这也叫信赖吗?„„当然,这些问题很复杂,关系到人与自然的相处,人类关养宠物的价值考量等,教师一时也回答不了,就说:“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好,很深刻,让我们一起把这些问题带到课外做深入的探讨,之后我们一起来解决好吗?”
说到底,学习就是学生的质疑,学生的探究,学生的成长。教师一时答不上不要紧,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再探究,直到问题的解决。这样的课堂才有了“绿色”的生命意蕴。
四、课堂需要“开放”发展
开放是大国崛起和民族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发展、课堂教学品位提升的必要前提。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践证明所有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一根本点。现代课堂教学的开放有两个方面,一是要传承中华传统教育的诸多精华,不应妄自菲薄,要让华夏文化的血脉,在现世继续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此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则要拓宽国际视野,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类教育资源于课堂教学,把全球优质的、前沿的课堂教学理念、策略、模式、方法引进来,为我所用。在课堂教育的理念研究和实践探索双层面,引入先进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当然,在开放发展的大格局里,有时会让我们觉得无所适从。这里的关键在于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去有选择地吸收,有创新地运用,寻求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让课堂教学获得健康发展。
《北京晚报》2015年10月13日有孙乐琪同志的一篇文章《这是什么课》: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北京革新里小学六(4)班的教室里传来了邓丽君的歌声,家长们以为这是音乐课,猜错了。曲罢,老师问:“孩子们,让你想起了哪个传统节日?”大家异口同声:“中秋节。”“那你们有哪些词语和诗句可以描写中秋节呢?”„„听到这里,家长们断定今天上的是语文课,结果又猜错了。老师又问:“不错,从月亮你会想起了什么平面图形?”学生齐声回答:“圆!”老师接着说:“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所有的图形中,圆是最美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最美的‘圆’。”老师说到这里,大家仿佛才明白,原来这是数学课!可这时老师打开大屏幕说:“美丽的圆也是美术家们的最爱。大家来欣赏这幅梵高的名作《星夜》,大家数一数有多少圆形在里边?”
其实这是革新里小学“构建课程文化,师生乐学科学”课改推进的研讨会。开展学科间的有效联动,可以让学生在统整中超越传统课程间过度僵化的边界,从而在更加灵动、鲜活的情境中学习,学会整体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学需要开放,课堂才能在开放中发展前行,为未来造就新型人才。
五、课堂需要“共享”发展
“共享”既是新发展课堂的基本目的,也是课堂教学发展过程的必然展现。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课堂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之任务担当。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共享”已是现代课堂“以生为本”的出发点、过程和归宿,是教育发展的公平、民主、均衡的主要象征。课堂应当“让每一朵花儿都开放,每一只鸟儿都歌唱”,让每一位学生在这里都可以自由、自主地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课堂教学的共享发展,实质上体现了课堂教学必须有高位的学生参与度和话语权,实现真正的“民主”“对话”与“合作”“共享”。这也只有在学生拥有了充分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方能实现。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当代最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人教版),课文记叙了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的一件事:一位年轻的父亲安置好受伤的妻子后,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坚持不懈地对倒塌的房屋进行挖掘,一个人经历了38个小时的奋斗,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在一起的13位同学。教师的讲析解读,自然把主题集中在“亲情无价”“父爱伟大”,但学生不是这样想的,一位学生问:“怎么其他13位小朋友的父亲都没有父爱呢?只有一个父亲有父爱?”“课文中的警察是无情的,救火队长也是无情的,他们为什么劝父亲不要再挖了?课文中说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这些人也是无情的吗?”„„老师觉得孩子们说得有道理,便说:“好,那就让我们再仔细读课文,找一找原因。”不一会,大家发现了决定父亲坚持挖下去应该是课文中的这一处“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有的说,“前面还有一句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还有的认为:儿子之所以坚信能被救出,他没有忘记“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老师很开心,同学们学得真好,便说:“大家说得对,这种父子亲情正集中表现在他们的相互承诺上‘永远在一起’!”谁说学生只能听老师的,老师也可以听学生。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才是共享的课堂。
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与“共享发展”是构成21世纪面向未来的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靶向的语文课堂的本质特征。五个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理念,也体现了我们在“改革课堂教学”方面当前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瓶颈问题和短板问题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新发展的靶向,瞄准的正是学生面向未来世界挑战和社会生存需求的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9月定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综合表现为6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显然,我们强调语文课堂教学的五大发展,会更符合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人文特征,究其根本是关乎学生的发展;精神家园的建设。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课堂新发展理念具有长期的意义,也是改课的方法论指导,是今后一个时期课堂教学发展的思路、方向、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时代在前进,课改在深入,语文课堂育人的神圣使命,任重而道远!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6年10期
第三篇: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语文课堂
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语文课堂
核心素养给了我们一线教师从事教学的许多“预设”,它同样需要我们因地制宜精彩的“生成”。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应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引发学生自主地进行言语实践的行为,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最终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站在学生角度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是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高效的关键,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学好语文的保障。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发挥高效的作用呢?
一、关注学生兴趣。
打开学生心扉经常听到有老师感慨:自己的课堂常常是“一言堂”,学生却是“万马齐喑”。为什么出现这种局面?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点是肯定的:老师的上课内容没有触及到学生的兴奋点,学生自然就不会积极参与课堂。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有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时能拥有一颗童心,尽量与学生保持一致。教师要试着去爱、去学、去关心学生的爱好。关注学生兴趣,打开学生心扉,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二、从学生阅读体验出发。
找准备课最佳契合点备课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备教材出发,这是教育观念的一个重大转变,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加侧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备课不仅仅备教材,更是备学生。学生课前预习自主阅读带来的体验,提出的问题,都是教师备课的第一手好资料。语文课堂正因为立足于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和谐统一,让学生通过语文教育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三、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适时引用课外资料于漪老师在《我和语文教学》一书中说过:教师要从习惯的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生的“学”出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他们想学什么,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碰上哪些障碍,怎样帮助解决,怎样才能使他们发挥积极性,让他们有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怎样才能挖掘学习的潜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段话,明确地为我们指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的技能的展示与表演,而是一种以“学”为宗旨的实践活动。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双核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以语文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另一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语文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核心素养如何融入课堂教学?这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但它必然是我们今后教学中摸索实践的方向。
总之,语文教师要立足于语文学科,以学生为本,注重素养落地。让语文课堂因需而设,因生而动,因律而美,逐步实现由“教书”到“育人”的过渡,走向由课程执行者向课程设计开发者的转变,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第四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核心素养的内涵:1个核心、3个维度、6大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三个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探究活动,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持续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必须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有层次的探究任务,发挥出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和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经过完整的探究活动,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知道了证据的重要性,运用科学的思维解决了自己的发现的问题。在批判自己的方法的和质疑同伴的过程中,不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强烈的好奇心,使得学生不断深入探究。
其次,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学习。
学习内容相对抽象,不便于开展证实的探究活动,需要借助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特点,让学生适当采用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乐学善学和勤于反思的习惯,并且形成信息意识。
桌后,在课内外科技活动中进行实践创新。
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周围的热点问题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尝试将创意转化为有形物品,并且以科学小论文、科学小动画、科学小发明等形式呈现。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科学教学重点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项素质,这就需要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巧妙利用自主学习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拓展活动。当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其他素质也可以在科学教学中有所渗透。
第五篇:浅议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作文评改
浅议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作文评改
【关键词】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作文评改;自评;互评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6―0044―01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的评改都是教师一人包办的,教师受苦受累,却效果不佳,这是因为在作文评价方面多年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评价标准,它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关注应试模式下的总体要求,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注重作文的最终结果,忽视学生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评价方法单一,以分数替代评价;作文形式主要是书面作文,忽视对实践和探究能力的考察;评价内容不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时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如何打破这套标准,促进学生作文水平和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已成为当务之急。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在进行学生作文评改时,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生自评
自我评价是指被评价者自己参照作文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作文水平和语文素养进行自我鉴定。自我评价实质上就是评价对象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作为作文评价对象的主体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不仅有助于评价对象及时发现自己在写作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而且有利于消除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对立情绪,使评价结论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在当代教育评价中,自我评价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是,自我评价一般没有一个客观的统一标准,其主观性比较强,容易出现对成绩或问题估计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因此,?_展自我评价时要特别注意对自我评价者的引导。
二、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也能培养他们认真欣赏别人文章的好习惯。当然,在互动中要注意淡化作文卷面得分和等级,淡化学生之间的互相比较,强调品评和反思,其操作程序如下:1.正视差异、动态分层。学生在认识水平、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发展潜力、个性和特长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作文评改实施时,要正视这些差异,教师接手一个班时,首先要做好学生写作水平的调查、摸底、测试。再根据所掌握的材料,以写作水平相近为原则,合理地动态分层,比如班级有40名学生,可能按作文水平与能力差异分成A、B、C、D四层,每层又可以根据情况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推选一名负责人,全面负责本组学生的评改活动。分层分组办法不宜挑明,且分层成员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应是动态变化的。2.示范评改、分层要求。作文评改实施前,教师首先要对全体学生实行岗前培训,可选一两篇典型文章进行示范评改,结合实例传授评改基础知识,如,一篇文章该从哪些方面评改,一般包括以下几点。a.题目与内容是否对称。b.语言运用特点:如遣辞造句是否恰当,语言是否准确、生动、形象等。c.思想内容: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倾向、感情,想让人知道什么,明白什么等。d.文章结构:开头、正文、结尾,以及照应与过渡,正文采用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等。通过这样的培训,学生掌握了评改基本原则。另外教师每节作文评改课,都要根据评改内容的不同,制订相应的评改标准,对不同层次小组采用不同层次的标准。3.生生合作、师生对话。各小组成员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认真品读,并作简要的背景介绍或思想内容介绍以及评价,然后组内成员合作讨论,畅所欲言,对其习作发表看法,提出意见,评改组组长记下评议结果。这样使学生相互之间能取长补短,对习作者有益,对其他评改者也有好处。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引导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到各层次小组中,及时地给学生评改工作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三、教师全面评价
1.在众多评价主体中,教师的评价起主导作用。作文评价过程中,教师不是威严的法官和严肃的法警,教师应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点拨者。如果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民主平等的气氛,没有良好的互动关系,那么,教师评价的结果往往受到学生的抵制和排斥,不能为学生所接受,也就不可能发挥激励、调节等评价功能。2.多给学生一些赏识评价。在引导学生相互评改时,要以赏识肯定为主,寻找作文中的优点。3.多给学生一些情感评价。在作文评改中,侧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话谈心,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多写一些鼓励性、希望性的“悄悄话”,架起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
(注:本文系2017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下小学中高年级个性化作文评改实践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552)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