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研讨会材料
初中历史教学研讨会材料
2010年4月1—2日,全市初中思品、历史教学研讨会在东港宾馆会议室召开。我作为青云三中中学历史教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是为了进一步落实课改精神,贯彻新课标,研究新教材,探讨课堂教学的方法与评价,安排部署教研工作。
在历史组分组会议上,首先,市教研室历史教研员陈星涛老师给与会教师解读了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认识:
一、关于《课程标准》的理解。
1、《课程标准》的不足:①对历史学科性质表述不准。必修课不是它的性质,反映不出历史学科的特质。②对课程理念表述不清晰。义务教育中历史是公民教育的核心课程,但如何培养现代公民的历史意识。③课程学习内容布局不合理。六大板块的构成比例不均衡。④对教学指导不具体。教学建议流于形式,给人肤浅的感觉。⑤教学评价过于笼统,缺乏必要的监测。因此,在实践中指导性不强,不易操作。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课程标准》还将作大幅修改,重点解决以下问题:新的课程体系需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水平,符合学科特性和教学规律,形成一个独立的学问体系;应整体思考历史,不能人为的割裂历史;在主题和专题上下功夫,把握人文发展趋势,要有全球意识。
2、历史教师应树立的历史教育观点:①学习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课程,即课程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②不能为历史确定一个纯科学的标准。历史本是一门精神学科、人文学科,重在培养精神品质,关注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③不能将历史学科视为一种能力训练的工具,它是培养公民人文素养的基础,不需要那么高深、系统、专门。④历史并不对公民的日常生活构成任何实际意义,但历史意识的形成会成为有教养公民的重要部分。⑤对历史的理解就是对人类自身的理解,其基础是社会生活。⑥人类创造了历史,就能理解自身的历史。
二、关于教学过程中的几种错误认识:①以教师的教学过程代替学生的学习思维及参与过程。②以能力代替方法。③过程与方法设计上的空泛与笼统性。④求全贪多,缺乏选择,忽视课堂教学的时间性和实效性。其次,就中考复习备考提出了几点意见:一是九年级本学期基本完成教学内容,但期末检测只考《世界历史》第一册。二是要制定详细的复习规划。三是以《中考方略》为指导,有一定的体现。四是筹备成立全市历史中心教研组。第三、与会教师就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达成了一些共识:①单元试卷,期中、期末质量检测卷的题型、分值应与中考接轨。②教材版本变化不能过于频繁,否则难于把握。③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太少。④缺乏研讨、交流的信息平台。建议建立全市历史教师QQ群,最后,与会教师听取了泰安市教科所所长和新泰市教研室主任的报告。
总之,本次研讨会使我认识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一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二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三要走出去,多交流,多学习,才能不断提高,使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第二篇: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
浅谈新课标下历史中考复习方法
初三历史总复习可以说时间短、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是所有初三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回顾这几年的教学,有几点不成熟的方法与大家共勉。
一、浓缩要点法。到了九年级,课程非常紧张,一课一课,一本一本地再来一遍,时间显然不够,面对这样的问题,可采用浓缩要点的方法。对每一课的要点进行提炼,抱西瓜,丢芝麻,从而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如复习“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可以抓住五大要点:⑴内战的根本原因;⑵直接原因;⑶内战的爆发及进程;⑷《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⑸内战的意义。这些要点可以以多种形式出现,如:填空、选择、简答等。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以及内在的联系,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个历史事件。按照这样的方法把几本历史教科书中的要点逐一梳理,再按历史分期、题型进行归类,全部要点就得以浓缩。这些要点其实就是考点,抓住了它就等于抓住了教材的灵魂。
二、综合归纳法。即在复习到某一个问题时,联系到同类其它问题的一种复习方法。如复习历史上的地名、人名的读音与现代的读音不同时,可把初中阶段遇到的这类字予以适当集中,如:大月(ròu)氏(zhī)、吐蕃(bō)、龟(qiú)兹等;复习到民主革命时期救国救民的方法时,可由洋务运动、联系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且指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复习到中国共产党的几次重要会议时,可由一大联系到遵义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复习到资产阶级革命可从英国联系到美国、法国、俄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复习到都江
堰可联系到大运河、三峡工程等等。这样就把一个一个的点连成了一条一条的线。这种复习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知识。
三、点线面结合法。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构成的知识网络。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中考复习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知识体系之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历史基本知识有点,也有线,前面已经提到,除了这两个外,还有面的问题,如何用线串起点,再用线编织成面呢?
比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1840年6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这是一个点。1895年4月,签订的《马关条约》,这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又是一个点。1901年9月清政府又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化的深渊,这又是一个点。把这些点串起来组成一部屈辱史的一条线;把林则徐、邓世昌、义和团运动等串起来就组成抗争史的一条线;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串起来就组成中国人民探索史的一条线。三条线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这个面。
四、纵横比较法。这是历史知识复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这种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纵向”就是把同一国度不同时间的类似事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所谓“横向”就是把不同国别而在时间上比较接近的类似事件进行比较。“纵向”如:焚书坑儒、文字狱、文化大革命的比较;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的比较。“横向”如: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比较等。通过纵横比较,学生就可以发现问题,感悟历史现象,加深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五、连线列表法。有些历史知识可以通过连线或列表的方法复习,特别是科技、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用这种方法去复习,显得既简单又明了。如:
美国蒙特哥菲尔兄弟首先在汽车生产中使用流水线装配工艺
德国亨利·福特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 法国卡尔·本茨热气球
六、分析探究法。学习历史并不是简单的记一些历史时间和事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某一历史事件、某一个问题、某一段材料作出客观的评价。现在中考,除了反复练习过的题,学生答起来比较容易外,其它课外的材料阅读题,学生就无处下手。面对这样的问题,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阅读材料,理解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然后准确定位这段材料属于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或什么人物,再把它放在具体的时间和事件中去审视去分析,让材料与事件、人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材料阅读题就迎刃而解了。
七、强化记忆法。历史这门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不背不记是学不好的,因此,教师在复习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的方法加以巩固。复习巩固的方法很多,略举几例:(1)10分钟记忆法。上课后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背诵指定的内容,然后教师检查。(2)竞赛记忆法。教师只提出一个或两个知识点,不能贪多,让全班学生进行比赛,边记边写,教师逐个收“卷”。(3)模拟测试法。平时题量不宜过大,也不能太难,要少而精。中考前的模拟测试量可适当增大,难易适中。(4)补考激励法。对个别模拟测试成绩较差的同学,可给一段时间把刚考过的测试卷再做再记,一周后,用原试卷去测,多数学生得满分。学生的积极性也高了,一次模拟测试后记会一套试卷,十次就是十套试卷。这种办法适用于一些学困生。
中考虽然不同于高考,但能用较好的复习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自己所教的学生复习好,考出好成绩却是每位教师的心声。
第三篇: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研讨会汇报材料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研讨会汇报材料
通过这次学习深刻体会到,只有不断学习他人的经验,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认真研究教材,了解学生,才能上好一节高效课。体会到好的历史课堂应该是有生命有活力的,好的历史课堂应该是有思想,有底蕴的。
具体过程如下:
4月27 日下午听了三节公开观摩课,首先是张庭银老师的,《中外交往与冲突》,他利用热点导入,创设情境,然后出示学案,落实课标,学生能够通过这次历史高效课堂研讨会的学习,收获很大。深刻认识到进行合作探究,想象完成郑和下西洋的经历,各学习小组的组长主持检查小组填写情况,推选小组最佳问题,将最佳问题展示给大家,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能力的培养,实现三维目标,体现了35x教学策略。理念先进,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设计问题。回答问题,效果很好,真是一堂高效生动的历史课..其次是刘扬老师的《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这是一节复习课,他这节课理念新颖,设计合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整节课线索清晰,知识连贯,注重时效性。结合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注重学法指导,学生复习效率高,真正体现了高效课堂。但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如:学生自学时间太长,题目太多,形式单一,体现不出多样化。
4月28日上午,听取了几个老师的典型发言。韩吉祥老 1
师生动详细地介绍了他校构建“自主互动感悟创新”型历史课堂模式的构建,引导学生学习有生命的历史,从而形成高 品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邱晓梅老师的发言题目是“情趣相融,互动有序”高效历史课堂的探索与构建,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评价手段,让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到充分体现。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保持,达到乐学主动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的效果,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2010年宿迁市初中历史研讨会学习心得
2010年宿迁市初中历史研讨会学习心得
2010年12月14日至15日,宿迁市初中历史研讨会在宿迁市树人中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市各初中的近百名历史教师参加研讨会,充分展示了历史研讨会的特色和魅力。
本次研讨会共进行四节示范课,其中还请来了南京市树人国际学校名教师金春琴老师。四名老师的课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树人国际学校宿迁分校初二耿雯雯老师的课导入很有新意,使用现代化教学,运用fotoshop把老福爷的一张照片和班上的一名男生合成在一起,让学生能很好的进入课堂,也充分展示了老师的功底。树人国际学校的金老师导入部分播放了一首老歌,与学生能容为一体。几位教师的导入部分都很有新意。可以说是本次研讨会新的亮点。新课展示环节也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功底,环环想扣,课件与课件之间的连接语使用的很恰当,教学中不脱离课本更不拘泥与课本,延展部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听课结束后,市历史教研员陈红老师组织与会教师进行了认真而细致的评课,并就如何打造历史高效课堂和2010年中考历史复习备考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广泛的交流。并给全市的历史教学和复习备考指明了发展方向。
本次研讨会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向名师教学学习,力求做到更好。
第五篇:市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研讨会的学习心得专题
感悟交流碰撞提升
——市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研讨会的学习心得
我们参加了在费县杏坛中学举行的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切体会到了自己在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认识到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应改进的地方。会议上,听了三位老师的公开课,四位老师的典型发言及经验材料交流。另有沂蒙名师临沂十中的范奉华老师的精彩的导教报告。教研室张主任做了精彩点评和总结。他们都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对高效课堂的构建。
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在于课堂,要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呢?
一、认真备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三位老师的课都做了精心准
备,符合三五x理念,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理念新,线索清晰,注重创设情境。特别是两节复习课运用了复习学案教学,加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实效性。
二、精心的导入设计。导语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引导学生登上
知识宫殿的台阶,是开启学生兴趣闸门的金钥匙。导入的设计能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自始至终地围绕导入留下的悬念,积极思考是关系整节课效果的首要问题。三位老师的课导入简洁,尽量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注重用热点导入,快速有效的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浓厚的学习1
兴趣,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编制好导学案,让学生有本可依,有的放矢。三位老师的课都
利用了导学案,一节高效的课堂,导学案的设计从整体上体现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学案设计线索清,便于学生全面理解,环节全,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理念新,独具匠心的问题设计理念,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重实效,重点内容,重点解决。
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自己解答,充分调动学生全面参与,互相激励,互相竞争。老师只起组织、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反馈者。切实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发现和肯定学生独特的思想和见解,尊重学生的发现和感悟。使学生勇于参与,乐于参与。
临沂十中的范奉华老师的《赋予历史生命,让课堂充满生机》的报告,更是精彩纷呈,富有诗意,要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好的历史课,应当是有生命、有活力的,应当是有思想、有底蕴的。范老师以他讲的《辉煌的隋唐文化
(二)》为例,娓娓道来,展现了他学识的渊博,他的妙语连珠。用他诗一样的语言激起学生探索历史文化的渴望。范老师的讲述,给人以深深地震撼,他的历史课堂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调动课堂气氛,沟通师生
情感,使学生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感悟历史,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市教研室张老师对三位老师的课作了精彩的点评,指出一堂好课的标准:课堂氛围好,印象深,解题能力高。并从三五x教学策略,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怎样解答问题等方面,为我们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作为历史老师,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转变自己的观念,在实践中吸取营养,努力创新,使历史教学这门艺术不断得到发展和升华。